景点 | 简介 |
---|---|
梁萼涵 (1798~1858)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梁萼涵(1798-1858),字心芳,号棣轩。原籍山东荣成孟家庄(现属环翠区)。 初为清官梁萼涵出生在一个有良田百亩,房屋数十间的殷实人家。其父梁敬亭,重视读书,热衷功名,曾花钱捐得一个“附生”。他对子侄们的读书尤其重视,督促他们趁青春年少“强学力行”。梁萼涵在其父的严教下,日夜苦读,强学博览,精通古今,加上天生聪颖,进步神速。嘉庆十八年(1813年),拔贡。后在刑部做了个七品京官。嘉庆二十三年中恩科顺天举人。嘉庆二十五年中进士。 青少年时的梁萼涵秀外慧中,聪明过人,凭真才实学,得到皇帝的赏识。“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由七品京官升到二品大员,光宗耀祖,风光无限。他先后做过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职编修,功臣馆纂修,国史馆协修。道光乙酉科顺天乡试同考官,道光辛卯科河南乡试副考官,福建道监察御史,京畿道监察御史,户科给事中,光禄少卿,简放浙江按察使,甘肃布政使,云南布政使,山西巡抚,调补云南巡抚,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诰授资政大夫。 梁萼涵在任山西巡抚以前,为官还是比较清廉的,为百姓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为国家付出一番心血,受到人们的好评。 道光二十一年,梁萼涵升迁山西巡抚,成为年轻的封疆大吏。上任之初,他大刀阔斧地革除了一些陋规恶习。尽管这些举措在朝堂上褒贬不一,但他锐气十足,毫不退缩,受到山西百姓的欢迎,得到道光皇帝的肯定。此时的梁萼涵,闲余时间,著书立说,有《伯孟书斋稿》存世。雅兴所至,和学者文人游览名胜、诗文对答。在兰州名胜“东寿堂”,有他和著名学者梁章钜所题的对联(梁章钜联: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梁萼涵联:高柳十闱,莺声当户;文窗四辟,花影如潮)。此时是梁萼涵为官最得意的时刻。 后为-然而,“人情翻复似波澜”,梁萼涵在人生的鼎盛时期,为金钱所0,走上了邪路。这位本来可大作为的封疆大吏,却因晚节不保,名声狼藉,遗恨终生。 山西是个内陆省,食盐靠从沿海贩运。食盐自古以来由国家专运专卖,严禁私人贩运。但当时很多不法盐商铤而走险,私贩食盐,十分猖獗,屡禁不止。此时的梁萼涵,利令智昏,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把百姓的疾苦抛在九霄云外,与不法大盐商互相勾结,通过所谓的取缔私运,0,私分白银3000万两。不久事发,咸丰帝下旨查抄梁家。梁家在京城的密探,火速来威通风报信。得到消息后,梁家连夜把大量金银财宝转移他处。当文登营守备郑连登接旨带兵查抄时,梁家又重金贿赂,天天酒肉款待,临走金银相赠。此案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 道光二十五年(1845)因病告归。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降旨召用,因腿疾得免。 梁萼涵为官30余年,所贪银两难以计算。这些赃银,除了两次任考官收受贿赂外,大部分是巡抚任上所得。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他回孟家庄,8个侄子出庄迎接,梁萼涵当场向每个侄子赏银1000两,真是一掷千金,何其大方!要知道,当年武将谷生琰战死疆场,为国捐躯,皇帝赐葬才赏银400两。此时,正是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割地赔款,国人心头滴血的时刻,梁萼涵却衣锦还乡,挥金如土,这与以身殉国的关天培、发配新疆的林则徐相比,反差何其大也!道光十七年,梁萼涵将家由荣成孟家庄迁往文登万家庄,选中三面环山一面紧连平泊的“椅子”地,开始大规模修建梁氏庄园。 梁氏庄园于咸丰二年(1852年)开工,梁萼涵在庄园开工后6年去世。历经三代人经营,民国十四年(1925年),庄园才告完成。庄园的主人开赌场,放0,囤积居奇,0,挖空心思。在近20个村庄共占地28800亩,山峦无法计算,房屋(包括主房、陪房)共2947间,商号、油房、药房20多处。环庄修有高3米的围墙,四角与东西两侧筑炮楼六座,庄园里有自己的武装,时为文、荣、威、牟首富。 清咸丰八年(1858)卒,纵观梁萼涵一生,前半生还算廉洁,后半生却完全相反,“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一世聪明的梁萼涵,晚节不保(据文登市志),留下永久的遗憾,令人叹惜! [以上内容由"yuren"分享。] |
李东山 (1873~1946)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东山(1873~1946)名树桐,字东山,威海市人。民族实业家,中国钟表制造工业创始人。少时家贫,十几岁便当起肩挑小贩。15岁经堂兄保荐,在烟台恒兴德商行当小伙计。李善解人意,为 讨东家喜欢,不久认东家孙文山为干爹。但因不愿受行规约束,一年后又退出商行,仍做小贩。 李东山善与人交,有极善经营。1891年开办一水炉小铺,兼去海关叫行,资本不够变向干爹借贷。因常去海关叫行,很快与经营拍卖的奥地利人混熟。每当李东山叫行时,物品起价很低,且一叫便停,因之获利甚丰。1892年,李东山将水炉小铺扩建为德顺兴五金行,资本为墨币(墨西哥)300元,主要经营小五金和百货商品。其经营方式是:专事缺门,独得其利。到1904年,资本已增至3万墨币。1911年辛亥革命倡导剪辫子,李东山大量购进帽子,高价出售,获得厚利。此后,又在烟台开办同志玻璃厂、瑞兴制伞厂,在威海开办威新花炮厂(后迁烟台)、同庆顺镶锡店等,这些厂店在烟、威一带均为首创。 1915年初,德顺兴五金行经销日本马球牌座钟和零件,李东山看到钟表制造业有利可图,遂于当年7月以德顺兴五金行资产投资2.5万元,在烟台朝阳街南首东侧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族钟表工业---“宝时造钟厂”。李任经理,唐志成任厂长兼技师。为解决技术难关,李东山多次赴日本大阪“马球”牌钟表厂观摩学习技术,购置设备。对一些日本人不肯吐露的重要技术,便以重金贿买。李没有文化,所学技术全凭脑记,回国后再转告唐志成。唐不会计算,主要是模拟拆卸日货进行试制。经数年反复试验仿制,终于在1918年制造出第一批座钟,其座钟除木壳外,主要零件均为日货。1920年后实现钟机自制,宝时造钟长也逐渐兴旺起来。为与日本“马球”牌钟争夺市场,李东山将一架座钟的卖价由5元(成本4元)降至1元多,每架座钟还外赠毛巾1条。1928年后,全国各地掀起-运动,德顺兴也努力改进技术,精打细算,其产品质量不仅赶上日本,价格也低于日本,且讲究信誉,保修到底,产品畅销沪、宁、穗、渝等大城市和香港、南洋群岛等地,至1931年,工厂职工已发展到500余人,年产座钟、挂钟5.5万多只。李还在上海、天津等地设立货庄,经销产品。因买卖亨通,企业增值,李于1934~1935年投资兴建新厂房楼和新中国电影院等。李还花费500元请书法家书写“德顺兴”3个颜体大字,镌刻在门楣石匾上。 李东山在企业用人、管理等方面也极精明。他坚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奖罚分明,宽严相加。对管理人员只要能恪尽职守,便委任不疑;班组长均从工人中物色技术较高、顺从勤勉者担任;新徒工入厂要有商号作保立约,学徒期间只管伙食,没有工资,学徒期5~8年(其实2年即可),工厂廉价使用大量徒工,以增加利润。工人早起晚归,工时长达十二、三个小时。为激发职工积极性,李东山每年提取利润的60%给管理人员分红(其中李东山原股占30%)。工人则按照技术高低、劳作成绩分红。工龄较长、又肯苦干的工人,也可以同管理人员一样“吃份子”。如工人家里急需用钱,李东山一般准予支借。工厂伙食较好,逢年过节还增加酒菜会餐。还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尽管公休日让工人半天清理工厂垃圾,但这在当时厂商中是独一无二的。 1938年日军侵占烟台后,伪0拟聘李任职,日本人提出与其合伙经营,李均予拒绝。1939年,日伪以李东山曾开过花炮厂搞硝磺资通八路军为名,逮捕其子李殿章,严刑拷打,羁押数月,李东山-与日本人共同开设华兴商行。日本人并未出资,只是从中0。李还曾在东亚毛纺厂、威海火柴厂、烟台啤酒厂、烟台发电厂、钜兴银号、德顺兴鱼行、锦章照相馆等企业投资。30年代末,李东山已不过问工厂的具体事宜,闲居在家。1946年7月24日,在烟台病逝。 [以上内容由"襄樊一小民"分享。] |
刘其人 (1916~1974)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刘其人(1916—1974)原名刘贤德,威海市环翠区泊于镇人。1934年在山东第七乡村师范学校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11月参加中共胶东特委组织的“一一·四”-,-失败后回校坚持斗争,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后经友人保释出狱,但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6年11月,他到北平,与北平的中共党组织接上了关系。1937年4月奔赴延安, 入抗大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被中共党组织派回山东,参加中共山东省委组建的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1940年10月,任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旅政委。1944年,任渤海军区副政委兼渤海行署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率部挺进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副政委。曾参加哈西地区剿匪、解放“三肇”、收复长春、保卫四平等战役。1950年后,任中南军政大学副政委、第一和第四高级步兵学校政委、总政治部副秘书长。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1956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1960年被诬陷为“以谭政为首的宗派反党集团”骨干,受到撤职、降级、党内警告处分。“文革”期间,又因此受批判。1974年去世。1979年3月,中共中央、-为其彻底平反。 [以上内容由"好心情"分享。] |
孙大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孙大中(1932年6月20日—1997年5月1日),出生于山东威海。前寒武纪地质学家、地球化学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孙大0生在山东省威海市一个三面环山的小村,家中世代务农,父亲后来经商,母亲是家庭妇女。孙大中在家乡度过幼年,后全家迁居天津。新中国成立不久,孙大中随父亲到了香港,就读于香港华南中学。一年后返回内地,1951年毕业于南开中学,并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院系调整后入北京地质学院。1955年大学毕业,在合肥工业大学(前身为淮南煤炭专科学校、合肥矿业学院)矿物学教研室任助教。其间曾先后回母校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师从苏联专家拉迪什教授和郭承基教授进修地球化学和稀有元素矿物地球化学。1958年底被破格晋升为讲师,并任矿物实验室主任。1964年调到地质部华北地质科学研究所(现国土资源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工作。“文革”中他受到残酷破孩。彻底平反后,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地层构造研究室副主任、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室主任、同位素地质研究室主任等职。1992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任负责人、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等。 长期以来,孙大中主要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并为之奋斗一生。他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展现出他的才华。40多年来,尽管他历尽了风雨坎坷,但他报效祖国的热忱不变,追求科学真谛矢志不移。从华北到华南,从太古宙到元古宙,从地表到深部,他所涉及的相关领域宽、地域广,加之长期而系统的优势,使他在前寒武纪地质科研领域多有建树。他通过对我国前寒武纪基底的研究,总结出我国大陆地壳的地球化学性状、地壳增长方式和主要增长阶段等演化规律,并与世界其他主要地区对比,指出中国前寒武纪地质的特点和研究重点。中条山和冀东是他研究前寒武纪地质的两个主要的基地,他曾两下冀东、三上中条山,为这两个地区的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用他自己的话说:“每一块石头都踩过,每一个细微的地质现象闭上眼睛也能描绘出来。”他在学术上不肯停留,不愿重复,每一次研究工作都在已有的基础上向更高的层次努力。辛勤耕耘的收获凝聚成7部专著(包括合著)、100多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部委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7项。 从大学时代起,孙大中就与中条山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并由此开始了他研究前寒武纪地质的生涯。1955年,孙大中为做毕业论文独自到中条山进行野外工作,一上中条山。孙大中在完成野外工作外,还草测了一份1∶50000的前寒武纪地质图,并发现了后经勘探证实为中型矿床的庙疙瘩铜矿。他由此写就的《中条山前寒武纪地层和构造》的大学毕业论文,对中条山地区担山石群的划分和中条运动的厘定有贡献。该论文被学校推荐为“毕业论文样板”,并在《地质学报》上发表。他文中的观点,至今仍为大多数研究者所引用。 1972年正值“文革”期间,孙大中戴着“特嫌”的帽子,二上中条山。他边“改造”边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参加了中条山铜矿地质研究工作,孙大中虽被打入“另册”,但他不计荣辱,不图虚名,顾全大局,忘我工作,以他的执著、勤奋和工作能力,在学术上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他自尊自重、不卑不亢、忠实工作、乐于助人,赢得了科研队全体成员和地质队、矿山地质人员的赞佩和尊敬。这次科研工作使中条山地区前寒武纪地质和铜矿地质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出版的专著《中条山铜矿地质》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该书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也是迄今对本区区域成矿作用所做的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 20世纪80年代末,孙大中带队三上中条山,在前两次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他用综合年代学方法建立了该地区前寒武纪年代构造格架,并提出用火成岩年代—地球化学作为岩石圈探针的新方法,建立年代地壳结构模式,剖析了构造—热事件和铜矿成矿历史,填补了全球24亿—20亿年期间岩浆活动的空白。这一科研成果不但开辟了我国年代构造格架研究之先河,也为他提出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相结合,从“四维”角度研究地壳演化的动力学过程的学术思想打下了基础。后来,华南深部地质的研究工作就是这一学术思想的体现。他们的《中条山前寒武纪年代构造格架和年代地壳结构》一书是这项科研成果的总结,是国内这一研究领域最早、最系统的专著。 冀东是我国早前寒武纪地质的典型地区之一。1978—1981年,孙大中领导的课题组,开展了“冀东地区前震旦地层划分、对比及其成矿性研究”的工作。80年代后期,他又带队进行“冀东太古宙含金岩系”的研究。对早前寒武纪地层,特别是深变质地区地层研究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分别以“综合地层法”和“构造地层法”建立深、浅变质地层层序,对我国前寒武纪地层学的研究有积极的影响,为他以后认识和总结陆台,乃至中国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的规律打下了基础。此外,他还提出花岗质岩浆侵位也可形成麻粒岩的新观点。1984年出版的专著《冀东早前寒武纪地质》是研究我国前寒武纪高级变质区较早的一部专著,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后期,孙大中把研究的目光从华北转向华南,以便对比中国南北古老地壳的差异和总结我国古老地壳的特点,这也是他提出和实践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方法相结合研究深部地质,进而研究大陆地球动力学的开始。他开展相关课题4个,并先后以前寒武纪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各省有关机构共同组织赣浙闽和两广地质考察。他出版的专著《华南深部地壳结构及演化》(第二作者)提出华南地壳深部存在较大范围的古老基底的观点。他总结出我国主要古老地块形成、增长和聚合的时间,还针对我国前寒武纪地质和金属成矿作用的特点,就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和找矿工作战略多次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建议。 作为一个前寒武纪地质学家,孙大中较早认识到同位素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对于前寒武纪地质学的重要性,在研究工作中重视应用同位素地质学解决前寒武纪地质中的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他就将中条山地区数十个K-Ar法年龄数据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得出前寒武纪岩石、成矿和重要的构造—热事件的相对时间,对于认识该地区前寒武纪地质演化过程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他对同位素地质学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极大的关注和支持。80年代初,他建议单位领导加强同位素地质学科建设,派技术人员到国外学习,最早引进锆石U-Pb稀释法,为天津地矿所同位素地质研究室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90年代初,他曾为我国引进先进的离子探针质谱多方努力,给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室以力所能及的支持。他通过长期实践,对若干测年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和评估,从地质学的角度探讨它们在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中的适用性。这对于前寒武纪地质工作者和同位素地质工作者都不无启示。 孙大中善于学习国外的先进科研方法和理论,不断追踪前寒武纪研究的前沿。但他从不盲从,更不妄自菲薄,不囿于洋人的观点和理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这是他科研思维的一个闪光点。国际学界认为,24亿—20亿年期间,全球缺乏岩浆活动的记录,是岩浆静谧期。孙大中通过年代构造格架研究,证明我国中条山地区该时期不但岩浆活动频繁,而且还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中条山铜矿。丹麦一著名的地质学家曾对孙大中的某个学术观点有异议,要求来华实地考察。经过共同的工作,这位地质学家改变了看法,而且主动提出合作撰写有关的学术论文。回国后他发表观感,赞扬中国学者重视实践,具有丰富的研究前寒武纪的经验和理论基础。 孙大中长期担任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前寒武纪地层分会中国投票成员、太平洋科协中国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在任职期间,他代表我国参加全球前寒武纪时代划分方案的制订,根据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的实际,表达对元古宙与太古宙的界限和再划分的意见,为这两个划分方案的确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曾主持召开了“国际元古活动带地球化学和成矿作用学术研讨会”,依靠地方职能机构和学术团体多次组织有关的专题学术讨论会和现场考察,还举办培训班等,使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活跃而有效。他自己在各种场合做学术报告、讲座近30次之多。他多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和地质考察,把全国的前寒武纪地质和研究进展介绍到世界,将国外新的学术动态,加上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及时向领导部门汇报,并书面发表或在有关会议上介绍,推动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与国际接轨。他对于促进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2年底,孙大中调到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此时正值世界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会议之后,中国政府庄严地做出履行《21世纪议程》的承诺,并积极组织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孙大中深感地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地学研究需要调整自身结构,扩大研究领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1994年,他不顾自己年逾60,毅然决定以主要精力转向可持续发展研究。在当时许多人、甚至一些领导尚不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他以一个科学家的敏锐、执著和责任感不遗余力地宣传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思想。在“94建立广东发展新优势研讨会”上,他做了《可持续发展及在广东省的可行性》的发言。他的力作《可持续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概念》一文就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由来、意义、研究内容、可操作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等做了全面的阐述,成为许多文集争相收集的佳作,影响十分广泛。在1995年广东省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上,他又以《加强公益性研究,促进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阐述了对可持续发展中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科学技术以及科学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关键问题的看法。1996年,他发起成立我国第一个有领导干部、自然科学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组成的省级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并任第一任会长。另一方面他依靠各级组织,举办研讨会、报告会,广泛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战略。他自己就以《可持续发展工程与能源》等亲自为研讨班讲课,与大家座谈讨论。还不辞劳苦应邀到省委党校、市委党校、大专院校等十几个单位去做报告。即使后来病重,仍带病坚持工作。他的行为和学术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孙大中在广东工作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他为广东的发展倾注了一腔热忱,为广东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孙大中是青年的良师益友,他以才教人,更以德育人。他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乐意与青年人共同探讨。他不是把青年人培养成自己的追随者,而是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他培养的博士、博士后现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以上内容由"辛安"分享。] |
王红阳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红阳(女)(1952.01.31- )肿瘤分子生物学与医学科学家。山东威海人。1992年毕业于德国乌尔姆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生物信号转导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主任,曾任中国生化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防治研究,对肿瘤的信号网络调控、肝癌诊断分子标志物与药靶鉴定及应用等有重要建树。在Cancer Cell、J.E.M.、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等发表论文150余篇;获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十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14)等。研发的肝癌诊断试剂已获CFDA批准用于临床。 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以上内容由"空心"分享。] |
戚颖敏 (1929~1999) 中国工程院院士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戚颖敏(1929.11.04-1999.09.28)矿井通风与防灭火专家。山东省威海市人。1959年毕业于克拉科夫矿冶学院获硕士学位。国家煤炭工业局煤科总院抚顺分院高级工程师。40余年间坚持在科研第一线,从事矿井通风防灭火科研与工程技术项目应用推广工作。是本行业优秀的、有突出贡献的、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将风与火两个既矛盾又统一的理论引入煤矿安全科研与技术领域,开拓了均灭火和矿山救护技术的新领域;首次应用煤吸附流态氧新技术,发展了煤自燃特性的研究,开发出火灾预测预报新技术和新指标,取得了巨大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将电子计算机技术首先引入矿井通风科研与应用技术,促进了我国矿井通风技术的提高和现代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以上内容由"jerryer"分享。] |
姜滨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姜滨,山东威海人。著名企业家,现任歌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士。于2001年成立了歌尔声学。有20年电声行业的丰富工作经验,曾被授予潍坊市优秀企业家等称号,是潍坊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创业经历最初姜滨只不过是潍坊市无线电八厂的一个车间技术员。上世纪90年代初,这家主做微型话筒的厂子倒闭,而姜滨则利用了八厂原来的技术,跟几个同事合伙组建了一家小私营企业,主导产品仍然是话筒。而谁都没有想到,当时一家小小的电子元器件组装企业,后来发展成资产近80亿的上市公司。2001年,他和妻子一起创办歌尔声学,该公司在2011年前9个月的销售额增长近一半,达到4.37亿美元,推动歌尔的利润增长了82%,达到5,500万美元。2008年5月,歌尔声学上市,发行价为18.78元/股,总股本仅有1.2亿股。姜滨联合妻子胡双美、弟弟姜龙,共计持有公司超过85%的股权,以发行价计算,上市成就了姜氏家族约20亿的身家。 2016年10月18日,2016胡润IT富豪榜发布,姜滨、胡双美夫妇以175亿元排名第18。公司结构姜滨担任歌尔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弟弟姜龙担任总经理,妻子胡双美担任副总经理。姜龙的妻弟陈明宏在台湾歌尔担任股东。根据歌尔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台湾歌尔是歌尔控股子公司潍坊歌尔的股东,主要从事电器批发、电子材料批发、电信器材批发及国际贸易。 公司发展创业初始,姜滨的专长在于技术和对行业的熟悉,妻子则主要负责市场和运营等事务。2005年,姜龙加入歌尔声学,负责市场和销售,主要专注于海外市场。 在企业的管理中,姜滨提出“向松下学习”的口号,因为松下是麦克风行业的老大。在这个过程中,歌尔声学形成了比较强的注重品质的文化,也为后来的壮大打下根基。 这种“品质文化”源于姜滨的大客户经营哲学。歌尔声学成立之初,姜滨就提出了“一流的人才制造一流的产品,服务一流的客户”,“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大客户战略,“要做就做大客户”。 在姜滨看来,歌尔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修桥”。据悉,在这个行业,原创性的技术绝大多数源自美国、北欧和日本,世界排名前两位的企业韩国宝星(BSE)与日本星电(HOSIDEN)是歌尔最大的两个竞争对手。“作为做技术应用的企业,既然在很多领域无法做到原创,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整合--把它们最先进的技术整合过来,再结合市场进行深度开发。”姜滨将这种技术资源的整合过程称为“修桥”,他表示,“修桥”已成为歌尔的核心竞争力。 而“修桥”最关键的是需要在研发上大力投入,这一点,姜滨毫不吝啬。 [以上内容由"猛章"分享。] |
孙文盛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孙文盛 (1942—) 中共中央委员,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国土资源部部长。 山东省威海人,1942年2月出生。1960年考入山东冶金学院冶金系。1963年毕业后到湖南株洲冶炼厂工作。196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冶炼厂科员、秘书、技术员、副工长、副科长、车间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厂办公室副主任、主任。1981年任副厂长。1983年任株洲市委书记。1984年任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1985年9月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增选为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同年任湖南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89年任湖南省委副书记。1992年在中共十四大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93年后调任中共山西省委副书记、山西省代省长、省长。在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上递补为中央委员。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99年8月任国家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正部长级)。2003年10月任国土资源部部长。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以上内容由"刀剑笑"分享。] |
卢志强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卢志强(loujikeng,1952年11月8日—),男,汉族,山东威海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国民生银行副董事长,泛海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泛海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泛海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以及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副理事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十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2009年卢志强以财富300亿元与黄伟、李萍夫妇并列排名胡润百富榜第五,较去年上升了15位。今年9月,58岁的卢志强以27.55亿元的价格收购了联想29%的股份,成为联想控股的“三当家”。卢志强在业内有“资本猎手”之称。除集团房地产主业外,民生银行、民生证券、海通证券等金融机构这些年来都成为了卢志强的“猎物”,卢志强也因此近些年来在金融投资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2年卢志强以财富170.1亿元排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单第19位。2013年03月当选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2015胡润百富榜》卢志强以830亿元时隔五年重回前十,位列第八,财富比2014年增长1.4倍。2016年10月13日,2016年胡润百富榜发布,卢志强家族以850亿元财富,位列第九名。10月20日,2016胡润房地产富豪榜发布,卢志强家族以390亿位居第七。 [以上内容由"fe5628"分享。] |
李彧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彧,山东省威海市人,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及导演,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 1995年,李彧与李保田合作了古装剧《宰相刘罗锅》踏入演艺圈。2001年,在武侠剧《射雕英雄传》(李亚鹏版)中饰演裘千仞。2002 年,在武侠剧《天龙八部》中饰演南海鳄神。2003年 ,在偶像剧《情定爱琴海》中饰演小三子。2000 年,在都市喜剧《贻笑大方》中饰演马小顺,同年在电视剧《警察李酒瓶》中饰演李小山。2005年,在电视剧《钦差大臣》中饰演男主角阿丑。2009年,与邓家佳,王子文一起搭戏,在穿越剧《隋朝来客》中饰演主角楚楚。2014年,导演处女作《死亡邮件》,并在其中饰演老王 ;同年参加综艺节目《超级访问》,同年主演的电影《老腔》入围了第38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世界聚焦单元” 。 2015年,李彧主演的电影《我要上头条》在张家口拍摄,剧中饰演摇滚暴徒 。2016年,参演宫廷玄幻大剧《柜中美人》 。 [以上内容由"wsl_xycn"分享。] |
王本刚 (1925~1949)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本刚,1925年6月出生在山东省威海市羊亭镇杜家庄村一个农民家庭里。 1943年,王本刚18岁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 1944年4月29日,威海独立营夜袭羊亭伪据点,一举攻克并俘敌30余人。在战斗中,王本刚奋勇杀敌,缴获了两支步枪,受到了领导和战友们的好评。 同年8月,东海军分区集中文东、文西、荣成三县独立营,挺进威海,先后攻克了24处据点,消灭日伪军400余人。在这几次战斗中,王本刚冲杀在前,主动要求承担最危险、最艰苦的战斗任务。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的好评,战友们的信任。部队党组织根据他入伍后的表现和本人的多次申请,批准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本刚随同所在部队,编入华东野战军九纵第二十七师第八十一团。 1946年在胶东楼子底战斗中,王本刚一马当先,挥动着驳壳枪冲在队伍的最前面。他接连射击,弹无虚发,一连打死10名敌人。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战士们奋勇出击,打得敌人死伤累累,狼狈逃窜。 1947年在胶东道头战斗中,王本刚所在营担任主攻任务。战斗打响后不久,负责前沿指挥的营教导员便负了重伤。王本刚闻讯后,立即赶到前沿,主动担起了指挥员的责任。他组织担任主攻任务的第八连,及时向敌人阵地发起进攻,从而保证了战斗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湾战斗中,王本刚带领部队担任抢救伤员的任务。在密集的炮火中,王本刚沉着冷静,一面指挥部队进行还击,压制敌人火力;一面不顾危险,仔细观察敌人火力部署情况。他看准了敌人火力薄弱部位后,立即带领部队冲出了敌人的包围,转移到安全地点。当他得知附近一个村子已经被敌人控制,还留有我军部分伤员时,心里非常着急,因当时的情况,对我十分不利,如去抢救伤员,就要冒重新被敌包围的危险。此时此刻,王本刚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伤员们的安全。经过周密的思考,决定采取快速的打法进村抢救伤员。他带领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村去,未等敌人缓过神来,已带领部队救出伤员远走高飞。 王本刚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还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工作者。 王本刚入伍前因家贫,没上过学,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他以顽强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和政治理论。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不仅可以看书读报,还可写战斗总结、情况报告等文章。 王本刚视群众为父母,更把战士当成自己的亲兄弟。他当干部后,始终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因他热情坦率,平易近人,处处关心爱护战士,从而受到了战士的尊敬和信任。 1948年11月初,淮海战役打响,王本刚所在华东野战军九纵第二十七师第八十一团第三营担任团的第一梯队,奉命截击由海州向徐州龟缩之敌。王本刚带领全营指战员经过一夜65公里的急行军,于11月9日天亮前及时赶到了预定伏击地点。但敌人改变了原行军路线,使我部扑了空。 王本刚遂与营、连干部一起,认真分析了面临的形势,经过分析和研究,大家一致同意乘天未亮,向附近有敌军的林家圩子发动袭击。经过短暂的准备之后,王本刚带部队悄悄向村里摸去。接敌后,他一声令下,枪声、手榴弹0声和喊杀声响成一片。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尚在梦中的敌人措手不及,乱成一团。许多敌兵连裤子也没来得及穿,便稀里糊涂当了俘虏。这一仗,第三营不仅重创了敌军,俘虏敌军500余人,还截敌一部于堰头镇,为兄弟部队全歼这股敌军赢得了时间。 12月4日,王本刚奉命追击敌人的第三营,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急行军,终于在练楼附近追上了敌人。王本刚带领部队迅速占领了有利地形,旋即向敌人发起猛攻。他率第七、第八两个连,迅速突入村内。前后仅用了一个小时,便全歼了练楼之敌,活捉敌徐州警备旅旅长王平南及残部2000余人。12月5日,龟缩在练楼以东的国民党新五军第二○○师为摆脱第三营的牵制,以一个团的兵力,在炮火和坦克的掩护下向练楼发起猛攻。敌步兵几次涉水过河逼近村边,都被打退。由于敌众我寡,在武器装备上又相差悬殊,战斗打得相当艰苦,部队伤亡很大。在战斗中,营长不幸牺牲,王本刚的右臂也挂了花。但他为了完成团-交给的阻击任务,不顾个人的安危,指挥部队顶住了敌人的轮番攻击。为了争取更多的敌军官兵放下武器、弃暗投明,他还多次冒着敌人的冷枪冷炮,在距敌前沿30多米的地方,手持话筒向敌喊话。在他和战士们的共同努力下,先后有100余名敌军士兵向我投诚。 过午时分。团指挥所派了一名通信员到前沿阵地传达命令,要第三营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守住阵地。王本刚让通信员转告团-:“三营虽只剩下40多人,但只要还有一个人活着,敌人就休想从阵地上跨过一步!”为了使团-放心,他叮嘱通信员,千万不要说他负了伤。说话间,敌人狂呼乱叫着再次扑了过来。王本刚左手持枪,组织部队进行还击。顿时,阵地上又变成了一片火海。经过一整天的激战,第三营仍然坚守在阵地上,死死地咬住敌人,并截断了敌人的退路,使敌新五军第二○○师成了瓮中之鳖,终于被我军全歼。 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战役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刻,王本刚在带领部队围歼张庙堂之敌的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时年仅24岁。 他牺牲后的第二天,整个淮海战役胜利结束。王本刚虽未亲眼看到这次战役的胜利,未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大典的隆隆礼炮声,但他为祖国和人民做出的贡献,将铭记在人民心中。 [以上内容由"新优"分享。] |
孙学悟 (1888~1952) 化工专家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孙学悟 (1888—1952)字颖川。威海市孙家疃人。化学家。9岁读私塾,后在英国人开办的学校读书。17岁东渡日本,在早稻田大学读书,参加了同盟会。1906年回国参加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动。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1910年考取清华大学官费留美预备学堂,翌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化学。1915年获化学博士学位,留校任助教。1919年应天津南开大学聘请回国为该校筹备理学系。1921年被开滦煤矿聘为总化学师。1922年任久大盐业公司化学室主任,协助经理范旭东创立我国第一个私立化工研究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简称黄海社) ,并任社长。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10月黄海社社长室由上海迁到北京。孙学悟敦促分散在国内外的黄海职员和在美国深造的子女尽快集聚北京,为新中国的建设服务。孙学悟一生淡泊名利,献身科学,早在20年代,就曾与范旭东提出:“要有一班人沉下心,不趁热,不惮烦,不为功名富贵所惑,至心皈命为中国创造新的学术技艺。”在黄海社曾主持改造永利碱厂的碳酸塔,精心研究碱、酸、盐,推动了国际闻名的“侯氏制碱法”的诞生。他曾领导黄海社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块工业铝,在盐的生产改良方面,系统地对长芦苦卤、内蒙碱湖、河南硝盐和四川井盐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写出了许多专题报告。在四川发现盐含钡量大(钡有剧毒),致使许多百姓患痹病丧命,后经科研人员用芒硝(硫酸钠)把盐卤中的钡除掉,痹病从此根除。孙学悟针对当地落后的熬盐技术,试用太阳能熬盐,节省燃料三分之二。此法后来一直被推广到川东、云南。在三十年代前后,领导黄海社研究海藻30多种,对藻类进行碘、钾的化学分析,选择丰产藻类,以期生产利用。尔后又研究出高粱酒、龙口粉丝、麦芽糖的现代生产工艺和化学肥料三要素制取法。还充分利用四川盛产五倍子,研究发酵生产出倍酸,而且进一步研究生产出多种倍酸的衍生物,医药用的铋黄、焦倍酸等。他知识渊博、治学严谨。同事、学生尊称他“西圣”,“化学界可敬的导师”。范旭东赞扬他是以“孤臣寡子心情”为中国化学工业而默默奉献的。孙学悟亲自领导参与撰写了大量学术论文,自撰论文有《考察四川化学工业报告》《高粱酒之研究》《酒花测验烧酒浓度法》《为何我们要提倡海的认识》《二十年实验室》《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发酵部之过去与未来》等。1951年10月,列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0议第三次会议。1952年黄海社并入中国科学院。同年病故于北京同仁医院,时年64岁。 [以上内容由"倾城"分享。] |
董均伦 (1917~2004)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董均伦 (1917~2004) 山东威海人。中共党员。1938年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历任八路军印度援华医疗队翻译,留守兵团英文教师,部队文艺社、陕甘宁边区文协专业创作员,胶东文协和山东省文协、省文联、省作协及中国曲协、上海作协专业作家。山东省民协主席、政协委员、作协名誉主席,中国民协常务理事。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红花才放红》,专著《纪念伟大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逝世一周年》,小说《村姑》、《村妇》、《刘志丹的故事》、《血染潍河》,故事集《小小故事》、《半弯镰刀》、《山东民话集》、《中国民间童话》、《孔子世家——九十九个半故事》,短篇小说集《麦子熟了的时候》(合作)、《蚕姑》等。《聊斋汊子》获全国民间文学荣誉奖,《聊斋汊子续集》获山东泰山文艺创作一等奖。 [以上内容由"chong100"分享。] |
柳富林 金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柳富林国籍:中国出生地:山东威海市环翠区出生日期:1958年(狗年)柳富林,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威海市政协常委、山东省人大代表、中国皮革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金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人物事迹1992年当国内刚刚开始产品质量认证时,他就主动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按国际标准运做。 1995年他又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投入40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做金猴皮鞋广告,开中国皮鞋电视广告之先河,也开威海企业电视宣传之先河。 1998年他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顶着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带领职工以资产买断的方式进行改制;建起了全国一流的金猴鞋业工业园、金猴皮具工业园、金猴服装工业园三个生产基地。 公益事迹1998年抗洪救灾、世昌大道绿化工程、警察救助基金、见义勇为救助基金、残疾人康复工程、人居节、红十字会、威海雪灾、威海风暴潮灾、新农村建设、救助困难学生等投资捐款600多万元。 2007年金猴集团向威海市慈善总会认捐慈善基金3000万元,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向灾区捐赠物资189万元、现金100万元。 荣誉成就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工作者、全国轻工业优秀企业家、山东省新长征突击手、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九届、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威海市第十二、十三届市委委员,十、十一、十二次党代会代表,九届、十届政协常委,十五届人大常委。曾任威海市第二轻工业局局长、党委书记(现保留正县级待遇);在地级威海市成立20年中,他充分发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威海精神,带头实施名牌战略,努力做大做强企业,为威海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2007年被威海市委、市政府授予创业功臣称号;现任威海市市委委员、人大常委、中国皮革工业协会副理事长。 [以上内容由"襄樊举报人"分享。] |
刘新智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刘新智 (1935~) 笔名海岩。山东威海人。中共党员。中文系本科毕业。1952年参加工作。历任工会干事、文化教员、宣传干事、新闻干事、学术处长、宣传处长、电教中心主任、副师职教员、中国老教授协会副教授。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枪响刘公岛》、《朗卓红传——三个水兵画家之恋》、《蓝色梦想》、《拥抱旅顺口》,诗集《海笛》、《海音》,电影文学剧本《风云岛》(合作)。《枪响刘公岛》获大连市1988—1989年政府优秀文艺创作奖,组诗《远航之歌》获海军1982—1984年优秀创作奖等。 [以上内容由"tangno"分享。] |
地区 | 景点 |
---|---|
塔中社区 |
---- |
海城社区 |
---- |
杏花村社区 |
---- |
前进社区 |
---- |
西北村社区 |
---- |
胜利社区 |
---- |
西门外社区 |
---- |
鸿武社区 |
---- |
布谷夼社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