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日照 >> 岚山区

岚山区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磴山

磴山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磴山寨风景区,位于岚山区虎山镇境内,为省级森林公园和国家AAA级景区。海拔358米,周长百里。北面有3600亩锦山秀水,曲径通幽,环境宜人,是人们休闲娱乐、览胜陶情的好去处。景区内分布有包含磴山在内的99座山(头),99道沟,72泉,108处自然景观。是江北佛教与禅宗文化圣地之一,也是独具特色的“山寨文化”型生态休闲度假圣地。磴山自古被誉为“人间仙境”,赋以“登磴山石凳步步登高”的美好祈愿,是历代众多文人墨客登高临风,把酒赋诗的理想之地。山顶建有磴山寺,明朝初年,江苏东海县寂藏和尚率弟子开山首创,至清朝顺治六年重修,规模见巨。至今,一座“开山前庵和尚塔”仍矗立于林荫之中。寺内有阴阳井,井水清冽甘甜,常年不涸,一长方形养鱼池,池水清明如镜,冬不结冰,暑不显热,池上架脊形石板桥,人临其上,飘然若仙,因此,称“仙人桥”。在这高山之上,池水、游鱼、石桥、水井相映成趣,玄妙无穷。登巅揽胜,一览众山小,群峰连绵,绿林拥盈,田园、村庄,茫海相连,飘飘渺渺,似仙境蓬莱。明代兵部员外郎杨继盛游磴山,赠夜宿店主诗一首:“羡君堪作王家瑞,愧我徒为食禄臣。不是未酬忧国恨,愿披蓑笠结东邻”。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许瀚仰仰慕其名节诗文,书成此诗,刻于主峰西南,至今完好。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倭寇荼毒日照,当地民众在山中修圩抗倭,山腰丛林之中,登石攀岩,峰回路转,“干打垒”石墙蜿蜒数十里,蔚为壮观。先人不畏-,团结御敌的民族精神化成今天的一道亮丽风景。另外,这里还留下朱元璋藏宝、二百顶子、青鸾衔旗定卫等典故、传说,不一而足。整个景区由9个不同文化特色的寨子组成,分别是民俗寨、水竹寨、平安寨、隐士寨、天池寨、将军寨、鸿运寨、磴山寨、旺里寨,有“江北小九寨”之美誉。足让游人在饱览自然胜境的同时,对当地历史、人文有更深入的了解。景区东距海滨3公里,自日照沿204国道或沿海公路南行30公里即到。    许瀚 (1797~1866)  许瀚(1797—1866)字印林,又字元瀚。日照市东港区虎山乡大河坞村人。清代朴学家、 书法家。 他出身诗书世家,6岁随父许致和就读。19岁中秀才。后受乾嘉学派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影响,潜心研究古文字声韵学,根基日深。1825年(道光五年),山东学政何凌汉赏识其文才,选为拔贡。同年进京,纳为国子监生员。在京与何绍基等人相互切磋,深研训诂。1828年,经王引之…… 详细++  虎山镇  虎山镇隶属日照市岚山区,位于日照市城区以南32公里处,距岚山港5公里,风景秀丽的阿掖山坐落在南面,辖区总面积105平方公里,有53个行政村,1.46万户、5.4万口人,沿海公路、204国道、222省道、同三高速公路纵贯南北,疏港大道横穿东西,织成了便利的公路交通运输网,港路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改革开放特别是最近几年来,该镇在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根据…… 详细++  许瀚 (1797~1866)  许瀚(1797—1866)字印林,又字元瀚。日照市东港区虎山乡大河坞村人。清代朴学家、 书法家。 他出身诗书世家,6岁随父许致和就读。19岁中秀才。后受乾嘉学派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影响,潜心研究古文字声韵学,根基日深。1825年(道光五年),山东学政何凌汉赏识其文才,选为拔贡。同年进京,纳为国子监生员。在京与何绍基等人相互切磋,深研训诂。1828年,经王引之…… 详细++  虎山镇  虎山镇隶属日照市岚山区,位于日照市城区以南32公里处,距岚山港5公里,风景秀丽的阿掖山坐落在南面,辖区总面积105平方公里,有53个行政村,1.46万户、5.4万口人,沿海公路、204国道、222省道、同三高速公路纵贯南北,疏港大道横穿东西,织成了便利的公路交通运输网,港路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改革开放特别是最近几年来,该镇在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根据…… 详细++

多岛海景区

多岛海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日照多岛海景区,国家3A级风景区,坐落于美丽的海滨城市日照市岚山区城区南部,地处海州湾畔,濒临黄海,面海背山,是国内不可多见的南向临海岸线。景区内有全国唯一的海上摩崖石刻——海上碑。景区规划设计以水为灵魂、以岛为载体。通过地形塑造,利用潮汐把海水引进水系,面向大海塑造东、西两个岛,总规划面积5810亩。  景区主要由海水浴场、赶海园、海上碑公园、风帆广场、生态广场组成。魅力无穷的多岛海风景区是您休闲、购物、游玩的理想之地,是能代表日照“蓝天、碧海、金沙滩”特色的景区之一。  客服电话:0633-2990338  地址: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多岛海大道  营业时间:24小时  游览时间:大约3小时  价格描述:开放性景区,无门票  游览线路:景区入口---停车场---城市公园---风帆广场---灯塔广场---海州湾广场---赶海园。景区入口---海上碑---海神庙---老码头。  开放时间  属于24小时免费区,随时去都可以  

岚山前三岛

  日照素有“看日出扶桑,观海市三岛之说”。这里所说的三岛(通称前三岛),就是指岚山区东南海域的平山岛、达山岛和车牛山岛。  三岛的位置构成锐角三角形,三个岛各占一角。平岛居三岛的北端,位于日照港东南41.6公里,岛体狭长,面积0.15平方公里;达山岛,位于平岛南14.8公里,距岚山港49公里,是三岛中距大陆最近的岛,.面积0.12平方公里;车牛山岛,在岚山东偏南42公里海域,距达山岛6.8公里,面积0.058平方公里。车牛山岛是三岛中最小的岛,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岛。据清光绪十一年《日照县志 . 疆域 .海口》记载:“车牛山,山形如牛引车”故名。日照民间广泛流传着此岛来历的传说,据说岚山头村北杨家庄子东北有一岭,名叫金牛岭。岭上有洞,洞内有一金牛。一日深夜,人们听到金牛吼叫,次日清晨,人们上岭去看,只见金牛早就奔向东南大海,已经变成为车牛山岛。  三岛由于海蚀严重,其周围造成多层危岩峭壁,俊秀美丽、彩色呈白、灰、绿、黑各种色调。其状特异,很有观赏价值。  三岛气候属海洋过度性气候,空气湿润,年平均气温13摄湿度,平均降水量为906毫米,对多种动、植物的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是鸟类繁衍生息的乐园。经鸟类专家的考察,三岛鸟类多达20目40余科100余种,堪称鸟岛。其中有黄鹂、绣眼、云雀、柳莺、戴胜、小白鹭、翠鸟、洋学士、军舰鸟、白腰雨燕、海鸥等,并有数十种珍惜鸟种,如中华秋沙鸭、灰鹤、白鹤、黑喉潜鸟等。上海市大生物学教授曾在车牛山岛上一只黑喉鸟这是世界上第二个发现、第一人捕捉到该鸟的人。  前三岛土壤肥沃,植被覆盖率多达80%以上。岛上不仅生长着许多蕨类植物和数种中草药,而且还有人工栽植的松、柏、槐、杨、法桐及花卉等植物,由于没有污染,草木葱郁,山花遍野,天然风光秀丽动人。  岛上有十余种昆虫和爬行动物。1987年春,对达山岛进行考察时,首次发现四脚蛇,体长达20多公分,这在北方岛上是极少见的。  三岛有着悠久的文化,曾发掘出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存填补了太平洋西岸岛屿石期考古的空白。  前三岛海域是著名的海洲湾渔场,这里盛产多种海珍品,海参、鲍鱼、扇贝产量很高。岚山渔民在这里开辟了万亩人工养殖扇贝基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耕海牧鱼。可以说,前三岛是日照海域中一块宝地,是海上的金三岛。总之,三岛面积虽小但有着“海、古、神、幽”四大特色,具有很大的经济开发潜力。  为了搞好三岛的经济开发,日照市人民政府经上级批准设立前三岛乡和前三岛开发公司,投放了人工礁,设鸟类保护区和海珍品养殖保护区,为设计和实施经济开发项目提供了完整可靠的依据。

阿掖山风景区

  阿掖山位于安东卫东侧,是由观山、轿顶山、笔架山、慈眉山、鳌头山、凤凰山、金牛岭等山峰组成。安东卫占城东北角便是依山而建,其山余脉向东南伸入黄海,造就了现在岚山港的海底基础。阿掖山纵横几十里,方圆十五平方公里,主峰老爷顶海拔314米。这里峰峦叠嶂,云雾缭绕,怪石幽谷,冠于群山。自古便有叠嶂矗霄真如画,天成景色即蓬瀛”的美称。  光绪《日照县志》援引《方舆记要》云:“掖作夜谓临海雾气常昏如夜,故名”,因谐音故称“阿掖山”。  安东卫志记载“阿掖山……形势端重,冠于群山诚一方巨镇也”。  阿掖山不仅山清水秀,而且奇石怪景颇多,顺山而上,穿石门,过石墙可达主峰“日观石’,处。其石“巍峨峭拔,绂绕如椅望”。伫立石上,东望可观缥缈的车牛山、达山、平岛三岛,此三岛被谓之日照海上的三颗名珠。附近海域鱼类资源丰富,是我市主要渔场之一,岛上是许多珍稀鸟类的栖息地。南望可窥秦山海市佳景,古志述其秦山海市谓“其山半出水面,如沉如浮,远望云天一色。每到春夏之交,变化无常,时如楼台城廓松竹人物之状”。西望可鸟瞰古城安东卫的风貌;近看岚山港雄姿,港区的繁荣景象可尽收眼底;远眺在落日的余辉中,绣针河水的粼粼波光依稀可辨;夜晚,可感受石臼、连云两港的辉煌灯火;清晨,可观赏日出扶桑的胜景。登山途中还可看到“-听经”、“苍鹰唤海”“石门石墙”、“万卷书”、“金盆底”、“磨剑石”、“石船”、“飞来石”等形象生动的景致。  阿掖山上自然洞穴名闻遐迩。位于主峰西侧的水帘洞,古人曾言“虽赤旱炎蒸,甘寒清冽,水自上而下笼罩洞口如帘”,因此而得名。自古以来,文人志士前来结游不断,题词、诗句,刻满洞壁,至今犹存。对其胜景卫藉本卫指挥胡然奇赋七绝以志:  千里雪瀑挂长川,玉井涛飞峰顶泉,  点点珠垂非用线,水晶帘底月初圆。  水帘洞以南有梅花洞,洞前苍松相掩,于洞口听松涛如山呼海啸。  主峰东北侧有桃花洞,洞前山势险峻,磴道崎岖,洞内可容数十人。此处可远观“鹞子崖”,在陡壁悬崖之上布满山鹰的巢穴,有大胆者可从悬崖顶部用绳索缒下,在与山鹰的撕打中猎取鸟蛋。  在“苍鹰唤海”上方有一邵平洞,洞口旁有一古老山茶树,繁枝茂叶掩映洞口。据说以此茶为主,佐以其他泡制的“仙茶玉液”可医百病。  主峰北侧有一能容纳数十人的陈僧洞。据安东卫志记载“陈僧,元时炼丹于阿掖山之洞,后破壁飞出,今洞以陈僧名”,遗迹尚存。此地以陈僧为仙人,故又称此洞为“仙人洞”。此洞的神奇在于,进洞后言大,数十人可同时坐卧;言小,只可七八人倚壁小憩。这要看游客对此洞的虔诚态度。  在皖云观下方还有一处洞穴,深不见底,掩映于峭壁之下,至今无人敢进,有待今后探险者考查其祥。  阿掖山上不仅有天然的幽谷深洞,秀丽的自然风景,而且还有几千年以来一脉相承的文化遗址,这足以说明安东卫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何等的灿烂辉煌。  阿掖山东侧有一唐代寺庙,是属东南沿海最早的寺院之一,其建筑规模之宏大也是邻近庙宇无与伦比。庙内佛殿三座,东西各有一排厢房,正殿内塑有十八尊罗汉,一尊卧佛,塑像宏伟壮观,栩栩如生。佛院内有巨钟一口,晨鸣一百零八响。明时卫籍举人赵应元《山寺晨钟》中写出了卧佛院的佛堂盛事:  “开门梵宇晓山空,一击鲸音万壑通,  啸月野猿归别涧,避烟驯鹤唳苍松。  老僧犹坐残灯畔,行客俄惊逆旅中,  百八频敲声欲尽,朦胧曙色渐生东”。  佛院内有三株千年银杏树,今存两株小株高28米,苍翠茂盛,世为罕见。大株高29米,卧佛院曾毁于大火,重修于元大德九年,有潘文炳所书重修卧佛碑”立于其间为证。  位于阿掖山主峰东侧,另有一处寺院,名曰观云院又@称皖云观,俗称上寺,是属道教之地。此院建于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也即南宋景定五年。庙前为深涧,涧两侧遍生金银双花;院外围以竹树,绕以清流;危石峭壁,山鸣谷应。春夏之交,野花掩映,清香飘逸;飞瀑清泉,绚丽多姿。宴饮于院台之上,看日出扶桑观海市三岛,可谓神仙之地,是阿掖山难得的一处景观。  观云院前有古洞数处,掩于危石峭壁之下。院中曾发现两块元代碑刻,其一为无字碑,碑高1.65米,宽0.60米。无字碑在我国现存的已不多见,而观云院这座无字碑所示何意有待研究。  位于阿掖山峰顶,西南侧一片开阔的平台之上建有三元行宫,系明代安东卫指挥使王世禄与安东卫绅士胡承烈共同操建。安东卫志云:“上出霄,重下临无地”。言其庙堂地势极高,登庙如临云端,寺院之下,云雾缭绕,虚无缥渺,如人仙境。  阿掖山不仅山势隽秀,而且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和鸟类资源。山风掠过,林涛涌动,绿波漫卷;松香阵阵,沁人心脾;空山鸟语,令人心旷神怡。春夏之交,山坡绿茵之中蒿草青青;红、兰、白、黄各种野花争妍斗奇;野菊花、蒲公英、旱莲、百合、仙鹤草、白头翁等几十种中草药材漫山遍野;尤其阿掖山主峰老爷顶上的柴胡更为名贵,是难得的中药珍品。  阿掖山植被丰厚,涵养水分,大旱之年仍流水不断,泅需四方。山、水、林、鸟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构成了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真乃青山悠悠,绿水悠悠也。  清代享誉“南施北宋”的著名诗人宋琬,登阿掖山后曾留下传世之作,曰:  未雨山如醉,既雨山如醒,  遥遥山云间,苍翠无时定。  我携筇竹杖,扪萝践危磴,  平穿鸥鹭群,幽造鹿麋径。  高峰矗层霄,突兀有馀劲,  鸣鼓云色摇,吹箫谷声应。  僧房山鸟栖,松际孤烟凝,  薄暮投石床,阑干醉复凭。  人曾言道“黄山归来不看岳,登岳归来不看山”,然而阿掖山自有阿掖山的山野情趣,如水帘洞中东牟郭毓贤题壁所言一样“莫道撇岩石,珍玳各不同”,这应是游阿掖山最好的缘由注释。

山东军区政治工作会议旧址

山东军区政治工作会议旧址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岚山区碑廓镇曾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根据地,罗荣桓、萧华、谷牧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碑廓这片热土上带领山东军民英勇抗战,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942年至1944年,罗荣桓率领一一五师在滨海地区指挥抗日战争期间,在岚山区碑廓镇碑廓二村居住三年之久,曾在此指挥过甲子山战役等,召开过山东军区政治工作会议及军事工作会议,对山东地区的抗日战争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8月15日,政协岚山区委、岚山区武装部在碑廓镇组织召开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山东军区军事工作会议召开61周年座谈会,山东军区政治工作会议旧址被日照市委宣传部授予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6月,日照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日照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共青团日照市委确定为“日照市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2016年被授予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旧址位于岚山区碑廓镇碑廓二村南部,旧址面积约600平米。根据实际情况,坚持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相结合,旧址建设和旧村改造相结合的原则,下一步将修复罗荣桓、萧华、谷牧等人的故居,建设以明、清古建筑风格齐全的抗日战争滨海军区军事事迹展览馆;同时建设以罗荣桓率领一一五师在山东军区进行抗日战争的史料为背景的和平文化广场,实现革命教育、红色旅游等设施开发建设同步进行,基地日益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巨峰镇茶文化旅游区

  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享有“江北绿茶第一镇”的美誉,是我国“南茶北引”的成功典范,发展茶园十万亩。  日照市巨峰镇茶文化旅游区“百里绿茶长廊”东起巨峰镇后黄埠村,西至薄家口,北到老龙窝,南至大土山,全长102.6华里。途经34个行政村,涵盖茶园39000亩,占巨峰镇茶园总面积的2/3。途径“朝元山、北垛山、南北山、双石岭”四大流域。  长廊着力打造一批集生态观光、茶文化体验、茶叶贸易、乡村度假、美食娱乐为一体的特色茶文化休闲旅游景点。现已形成后黄埠生态度假村、碧波山庄茶文化风情园、四季茶园休闲会馆、淞晨有机茶文化旅游风景区、点将台茶园基地五大特色景点。  在这里,既能品江北绿茶、尝茶叶面条和茶叶水饺等特色小吃,既可以到葱茏翠绿的茶园中体验采茶的乐趣,欣赏精彩的茶艺表演,体验炒茶的雅趣;既能领略秀美的乡村自然风光,聆听商代点将台、汉代九龙山、宋代朝元观、世外桃源南北山的美丽传说。  地址: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  营业时间:24小时  游览时间:大约3小时  价格描述:不售门票。  特色景观:茶园  配套服务设施:  餐饮  

尧王城遗址

尧王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尧王城遗址”位于日照市岚山区高兴镇南辛庄子和安家尧王村周围,距日照城17公里,东距黄海5公里,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为主,地表还有商、周、汉代遗存的遗址。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东西长约630米,南北长约825米,总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约2—3.5米。遗址中心部分高出周围地面4—5米,自古至今一直被称为“尧王城”。该遗址发现于1954年,1978—1979年,因修路,文物工作者对该遗址的东沿进行了小部分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约300平方米,出土器物近200件。1992—199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持与市文化局、市博物馆联合对“尧王城遗址”进行了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共揭露面积500多平方米,清理墓葬13座,房址26座,器物窖穴5个,共出土器物400余件,其中保留完整的房址有6座。从这些完整的房址看,房屋平面基本为方形,面积约为15—25平方米,居住面墙基、灶址、门道等保存较好,门多面南偏西,个别门面西偏南。  发掘中发现房屋建筑有三种形式:一为立柱式,二为土台式,三为土坯式。立柱式房屋发现于文化层最底层,在原始土层上建筑。房屋四周有若干不规则的柱洞,四角有粗而深的大柱洞,大柱洞有的直径达70—80厘米,深度达50—90厘米,大柱洞外侧有一小斜柱洞,为支撑大木柱而立的小木柱,柱洞底部用粘泥和碎陶片隔层垫成并砸实,有的多达十几层,这种房屋面积一般为15平方米左右。土台式房屋建筑,先在建房范围内把松软的土层挖掉,用粘土层层铺垫,有的将层层铺垫的粘土夯实,有的将层层铺垫的粘土用火烘烤。从铺垫的厚度看,一般达厘米以上,有的达100厘米左右。然后在铺垫好的平台上再挖槽筑地基,地基多用粘泥筑成。土坯式房屋建筑,墙基、地面均用规整的土坯砌成,墙基为两行错缝平垒,地面为横竖错缝平铺,坯与坯之间以及墙都用黑粘泥抹。土台式和土坯式建筑形式的房屋地基处均发现奠基石有的在门一侧立一块,有的在门两侧各立一块,距今4000多年前建筑奠基可谓当今城乡大型建筑工程奠基之源头。该遗址发掘发现的土台式、土坯式建筑形式和建设奠基,是全国龙山文化时期的首次发现。考古专家认为,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造房不仅规划总局十分考究,而且房屋建造具有十分突出的特色、风格和技术,这对研究我国建筑形式、技术的继承与发慌,研究我国建筑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遗址出土的遗物有陶器、石器、玉器等。陶器有泥质和夹砂黑陶、灰陶、红陶、白陶等。其中红陶和白陶器物仅见于(规鬲)。陶器的主要器类有鼎、鬶、罐、盘、杯、盆、器盖、纺轮、镞、网坠等。陶器多饰有弦纹、附加堆纹、乳钉纹、划纹等,并普遍采用快轮轮制而成。陶器中以火候高、陶质硬、陶胎薄,有黑亮光泽的蛋壳陶最为精致,代表了这一文化的高超制作技术。彩陶的发现,填补了日照市及鲁东南沿海龙山文化陶器的空白。特别是在龙山文化大口尊陶片上发现的陶文极为重要,这是继莒县陵阳河遗址发现大汶口文化陶文和邹城丁公发现龙山文化陶文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对研究我国文字起源提供了极宝贵的实物资料。  高兴镇  高兴镇地处鲁东南沿海,北依日照市区,东临日照开发区,镇域总面积62.6平方公里,辖46个行政村,3.5万口人。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亿元,工业总产值2.3亿元,镇级财政收入4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86元。   便捷的交通条件   高兴镇东临204国道,距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日照港15公里、岚山港40公里。菏日铁路、同三高速公路、青赵…… 详细++

海上碑

海上碑为文化旅游景点。  人们大都知道古都西安有碑林,知道泰山有刻石,但知道海上有刻石的恐怕就不多了。  岚山海上碑是目前沿海地区仅存唯一的古代碑刻文物古迹。她位于岚山渔港码头西侧,为海边天然巨石凿琢而成。上有苏京、阎毓秀等名人题书的石刻。苏京,安东卫人,明代进士,官至监察御使,建宁兵备道。他书写的楷文:“星河影动,撼雪喷云”,横刻于碑上,气势非凡。阎毓秀,山西榆次人,武进士。清代康熙十年任安东卫守备。题楷文:“难为水”,“万斛明珠”,“砥柱狂澜”。  海上碑距今已有三百年历史了,请你立在碑石边沿上,远眺大海波涛,近看惊涛拍岸,不仅能充分领略到“撼雪喷云”之意境,而且可以真正体会到脚踏坚石,“砥柱狂澜”。的气概。内心是否汹涌,思绪万千呢?   

磴山寺

磴山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磴山寺

日照黄海九寨沟(磴山寨景区)

  山东日照黄海九寨沟风景区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山东省日照市,作为一个集海、山、林为一体的“山寨文化”型生态休闲度假胜地,日益受到国内外广大旅游人士的关注。景区内分布有包含磴山在内的99座山(头),99道沟,她不仅蕴含了上万年的东夷古文化,而且借助日照市成为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训练基地的契机,必将谱写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新篇章。  四季层峦叠翠,古木参天,空气中含有大量的负离子,山林连绵起伏,阔叶林、沟谷雨林、针叶林等多种植物被自然分布,构成一幅独特的植物群落图。在这样的山林里游荡,就是大热天,也可感觉到黄海九寨沟风景区释放出的体贴人心的丝丝凉意。    黄海九寨沟——磴山寨风景区位于岚山区,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海拔359米,东西长约5公里,距海5公里,据清光绪十一年《日照县志》记载:“磴山:县西南六十里,绵亘数十里,下有龙潭祈雨则应。”  景区内分布有包含磴山的99座山(头),99道沟,72泉,108处自然景观,千亩竹园。植被繁茂、鸟语花香。是江北佛教与禅宗文化圣地之一,也是独具特色的“山寨文化”型生态休闲度假圣地。  山南侧有著名的龙潭和龙女庙,龙女庙以西有号称“呼隆涧”的“一线天”。  竹—自磴山山涧蜿蜒西上,路两侧有着长达三公里的竹海,被称为“江北最大的原始生态竹林”,面积近2000亩。相传明朝年间,朱元璋率众北上沿海游玩,行至磴山,忽报有倭人相扰,情急之下,急忙将随身携带的珠宝等掩埋于竹林中准备应战,虚惊过后,由于竹林繁密广阔,再也找不到藏宝的地点,只好望竹兴叹作罢。  涧—嶝山寨内有一十八涧,清澈透明的涧水汇聚一汪汪碧水,令丛丛翠竹娇艳欲滴。偶尔的蛐蛐的鸣叫合着蛙鸣,被村妇在溪边用木槌捶打着漂洗的衣服的“咚咚”声所伴奏,上演着一篇和谐、自然、陶醉的乐章。山涧边的竹丛中,树林里,隐约可见那石墙茅草搭建的小屋,矮矮的院墙,原始而古朴。院墙上挂满风干的红辣椒和金黄色的玉米,院内鸡刨狗叫,院外男耕女织,欢乐安详,难怪有人把这称之为:“世外桃源—赛江南”。  松—穿过竹海,拾级而上,你会发现一路上多是郁郁葱葱的松树,在山崖上,涧谷边,姿态万千,一片绿色的勃勃生机。当您穿过掩映在松林里的小路,爬到山巅,揽松观海,迎风听涛,一览众山之小,放飞忘我之境,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寨—沿山路向上,树从中隐约可见用乱石沿山势走向而建的寨墙,蜿蜒起伏,环绕山峦,总长度超过三十余华里,现大部分仍保存完好,垛口、寨门的遗址清晰可见。据史料记载,嶝山寨始于唐,兴于宋,兴盛于明末清初。相传明末清初,当地的民众和兵士为了保卫家园,抗击倭寇,在此重新修筑嶝山寨,借助寨墙凭险据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寨内地势平缓,村民在此繁衍生息,人多时过千众,任凭山寨外风雨缥缈……  寺—嶝山寺:从寨门处向西北爬上蟠龙古道,再向西去就是著名的深山城廓“磴山寺”遗址了。  磴山寺原名“登云寺”,又名“红云寺”,建于明初,为江苏东海县寂藏和尚及其弟子开山首创,清顺治六年(1649年)重修。寺庙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据传香火鼎盛时,有和尚几百人。院内有一“阴阳井”,井水清澈见底,涝不多见,旱不少见,冬暖夏凉,清爽可口。门前,有一长方养鱼池,池上架设石桥,中间微凸,呈拱形,人临其上,飘飘然如入仙境,所以又称“仙人桥”。在寺东40米处,有六角形石塔,塔南面书有“开山前庵和尚塔”,为弟子立明所立。历经数百年,依然屹立。磴山景观吸引着李历代文人名士登临观赏,吟诗作题。明朝兵部员外杨继盛游磴山,夜宿王家店时,书赠店主王家瑞:“世族由来同谢府,明臣虽此居椒山。”清代著名书法家、状元许瀚游磴山,倾慕杨继盛的名节和对杨诗的强烈共鸣,遂将杨继盛的史书丹,由丁艮善勒石立碑与磴山西峰。诗曰:羡君堪作王家瑞,愧我徒为食禄臣。不是未酬忧国恨,愿披蓑笠节东邻。  寺北山凹名曰“二百顶子”。此处一座夏朝古墓早已坍塌与杂草之中。沿此而去,登山至磴山主峰峰顶,北侧的百张崖,阎王鼻子给人以悚然眩目之感,转而环顾东、南、西三面群山,才觉得有“一览众山小”的伟岸气势。这磴山山脉形似扁月,两尖角直指海滩,与奎山、阿掖山呈品字形,拱卫在黄海之滨。  在磴山的东侧,有一座突兀的小山,叫鼓山,因山半腰有一巨石,高约5米,顶面平坦,有十几平方米,两端各有一大石块立于顶上,中间石缝夹一石,人站在其上,两脚用力摆动摇晃,岩石相撞发出轰天巨响,鸣若鼓声,山谷响应,石鼓名由此而来。  中国著名旅游专家杨乃济教授评价山东海滨旅游资源时说过:“威海看岛,烟台看仙,青岛看城,日照看滩”,这是山东海滨旅游自北向南的顺序。  景区内草木葱笼,环境宜人,有“江北小九寨”之美誉,是人们休闲娱乐、览胜陶情的好去处。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阿掖山卧佛寺

阿掖山卧佛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阿掖山东北方下侧有一座千年古刹,名曰卧佛院,又称下寺。《日照县志·寺观》曰:"佛院即俗名下寺院也,是我市形成规模最早的寺院。  卧佛院建于唐代。据收集的碑文中记载:自前唐时建于尉迟公(敬德)实平辽屯兵报捷处也,此记与安东卫志相符。  卧佛院座北朝南,三面临峰,峰高林密,古树参天,四周溪水环绕,经年四季长流不断。环境幽雅清静,是佛家弟子修身养性的极好处所。  院内佛殿三座,前殿塑有十八尊罗汉,尊卧佛,佛殿宏伟壮观,塑像栩栩如生。殿内设有供奉的平台,幔帐高挂,灯烛常明。善男信女,过往香客,在此拜佛求福。平日香火不断,每逢佛事大典,参拜者更是络绎不绝,院内外人头攒动。供炉内香火燃烧,火焰高达丈余。佛堂内红烛高照,信香袅袅,整个寺院烟雾缭绕。此时磬钹齐击,诵经之声悠扬婉转。钟鼓楼上,巨钟鸣奏,浑厚有力的钟声,在山谷中回响,十里之外仍余音袅袅。善男信女顶礼膜拜,接踵而至,好一派佛事盛景。因其香火旺盛,一度成为一方佛国圣地。  中殿为佛事殿,是庙中主持和众僧-参禅之地。诵经之时坐于殿内,或手把念珠,或双手合十,闭目养性,参禅悟道。如有施主前来作佛事,众僧便击磬诵经,有时经月不息。  后殿为藏经殿,供有释迦牟尼之像,藏经千余卷。至开元年间即公元713年之后,藏经多达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其后续又有增加,可谓佛院盛况空前。  卧佛院内东西各有一排厢房,是僧人休息和当值之所。  山门一侧分别为碑亭和钟楼,碑亭内立有唐碑一座,碑文记载了卧佛寺修建的概况。但元大德年间约1303年左右,毁于大火,后重修于大德九年,有潘文炳书“重修卧佛碑”碑文为证。  钟楼之内悬巨钟—口,春夏秋冬四季长鸣。每当曙光初露,山门大开之时,钟声便响起一百零八下。随着钟声,太阳从海中冉冉升起,当曙光初照山川之时,钟声也戛然而止,只有袅袅余音在山谷中回响。明代文人赵应元有《山寺晨钟》一涛,专述当年卧佛院晨钟盛景:  开门梵宇晓山空,一击鲸音万壑通,  啸月野猿归别涧,避烟驯鹤仓松。  老僧犹坐残灯畔,行客俄惊逆旅中,  百八频敲声欲尽,朦胧色光渐生东。  卧佛院内现存千年古银杏树两株,大株高二十九米,小株高二十八米,粗数须数人合围。两树主干挺拔,枝繁叶茂,树冠覆盖整个寺院,给人以古朴幽静之感。  银杏树虽经千年,但从未见结出果实。相传尉迟敬德平辽报捷之后,回朝拨专款修建卧佛院以纪念屯兵于此。寺院建成之后,庙中主持向其索要镇寺之宝。尉迟敬德从怀中掏出雌雄二枚银杏,原意要方丈将其全部种下,但方丈心存私念,将一粒埋人寺中,另一粒藏于密室,以作传寺之宝,岂知种下的一粒为雄株,因而也只能根生雄株进行繁衍,却不能结出果实。  卧佛院历经千年沧桑,至今仍向人们展示大唐盛世在这里留给人们的珍贵遗存。人们也回敬了卧佛院众多动人心神的传说,每个传说都能把人引入如缕如烟的神奇与遐思之中。  相传,卧佛院建院初始,有一高僧云游至此,环视地势赠语:寺若香火千年旺,需卧佛一尊,头当沉香木、体宜檀香木,为此,寺院方丈决然只身江南化缘。经过一十八载千辛万苦,于云贵化得沉香、檀香二木。木重路遥,运作艰难,无奈之际,适遇一商船北归,遂告求捎回。有道是,人心难测。这商人见物起贪心,途中将沉香、檀香偷偷换出,后又买通官府,栽赃方丈借钱不还,捉拿进县衙施以重刑。老和尚失木、遭打、又毁清誉,气得六神离宫,三焦失衡,从此一病不起。  方丈自知不日归西,便着徒弟于寺内外布满香火,自己七日绝谷闭目,魂游太虚。一日,他再度睁开眼招众弟子于榻前,含泪训戒道:为师心愿未了,却要归西,尔等记住,十八年后的今天,为师还会回来,雪此奇耻大辱。”弟子道:“师傅,有何为凭。方丈再言:到时,山门自开,钟鼓齐鸣。言罢,咬下左手中指递与大弟子保存,便撒手西去。  物换斗移,转眼十八年已过。一日,山门前落下一顶官轿,从中走出一知县。这时,山门自开,钟鼓齐鸣。众和尚正暗自惊诧,未解何故。内有一僧顿悟禅机,高叫道:‘』师傅回来了!师傅回来了!边喊边跑去门外,众僧亦慌忙挤出山门,齐刷刷跪倒一片,高呼:弟子恭迎师傅。  知县肃容曰:“众位长老,我乃新任知县童某,今日慕名来访,你们缘何如此称呼。一小僧立述原委。童知县道:长老以何为凭。另一僧人忙将老方丈断指呈上,知县伸左手去接,众僧望去,见其独缺中指。知县见断指仍鲜活如初,就缓缓按于空缺处,霎时,便长了上去,伸屈自如。知县亦幡然顿悟,了然前生,高声道:阿弥陀佛!吾即汝师,众弟子久违了。众僧大喜,簇拥师傅至厢房,倾诉一十八载酸苦。随后,童知县亲审此案,严惩奸商,追回佳木,选能工雕塑卧佛,沉香为头,檀香作体,供于大殿。卧佛院一名即源出于此。后,童知县因佛缘未了,遂剃度为僧,回卧佛院做方丈。清灯熬黄卷,银杏伴秋风,享天年而去,归葬寺院以东,民称童太爷坟。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惠感寺

惠感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惠感寺  位于中楼镇南马鬐山上,始建于隋代,毁于唐代。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徽宗帝亲题“惠感寺”并制金匾赐莒人重修。金代红袄军聚义马鬐山,举旗抗金,后南撤,惠感寺连同营寨被金军烧毁。元代重建,称净居寺。明初更名为甘露寺,明末毁于战火。清初重建,定名海龙庵,清康熙七年(1668)遭遇地震毁坏。后道人田本钦重修,称海龙观。20世纪60年代中期再次被毁。 2012年5月,山东晨曦集团捐资近2亿元重修落成。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开山前庵和尚塔

  开山前庵和尚塔  位于磴山寺东50余米处。花岗岩砌筑,分地上、地下两部分,地下为墓室,方石块砌成,南北长1.40米,东西宽0.65米。地上部分为墓塔,由台基、塔身、华盖塔刹组成。台基4层,平面呈方形,第一层边长1.50米,其上为须弥式座。塔身为六棱柱形,正南面楷书题铭“开山前庵和尚塔”7字,落款“弟子照明立石”。华盖为六边形檐式,有挑角。塔刹呈圆锥状,下部圆柱状,下宽上窄,上部呈锥状螺丝形。塔通高3.50米。无年代铭刻。据下寺元成宗铁木耳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重修卧佛院记”碑文,当时参加重修竣工庆典的数十家寺院有五台山普照寺、磴山寺等,因此,磴山寺在元代就已存在,具体创立年代无考。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娘娘庙

娘娘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娘娘庙

白云寺遗址

白云寺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白云寺位于高兴镇白云山。白云寺内,殿分三重。后殿三间,为三皇姑庙,处两古桧北。中殿为藜山老母殿,乃道人诵经、占卜之所。前殿4间,为牛王爷与火神爷庙。牛王庙3间,居西;火神庙1间,居东。现存石碑在火神庙前偏西。碑南有纸池一个,专供香客焚纸祈福用,今亦不存。  寺者,顾名思义乃和尚居住之所。但白云寺不知于何时因何故,开始由道士主持,其时所谓寺者,已成道观矣。  现在唯剩庙址前一碑、一银杏与庙址后两古桧。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圣公山

  圣公山座落于碑廓镇驻地正北方向,距碑廓6.5公里,海拔295.7米,面积约1.5平方公里,东西走向。  从镇驻地乘车,有公路可直达圣公庙。  圣公庙前有圣公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在此修建一座小一型水库,库容90万立方米。圣公庙依山傍水,巍巍壮观。圣公山有着丰厚的林草植被、葱绿的松林和刺槐,山周围到处都是成片的果园、茶园,每有山风掠过,林涛涌动,绿波漫卷,阵阵松香、茶香令人心旷神怡。春夏之季,山坡上蒿草青青,红、白、蓝、黄、紫各种野花争芳斗丽,野菊花、蒲公英、旱莲草、仙鹤草、白头翁、野百合、枸杞子、舒筋龙等名贵药材漫山遍野,既有山野情趣,又有经济价值。成群结队的灰喜鹊、大山鹃、杜鹃、猫头鹰、黄金鹊等森林卫士忠实的保护着这片绿色的海洋。圣公山水源充足,逢大旱之年也流水不断,洇润四方。山、林、鸟、林相互依存,休栖与共,构成这一方青山巍巍、绿水悠悠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圣公山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夏常青,是旅游观光的理想去处。  峰顶观览  圣公山主峰,峰顶宽畅而平坦,有几十亩地大的面积,难怪一开始圣公庙建在山顶。  游人登临山顶,犹入仙境,登山之累,顿时全无,或嬉戏、或耍闹,会忘掉一切疲劳。往东过远眺,可见白帆点点,千帆竞渡,群山、孤岛、船舶、海浪、矗立的吊车、停泊着巨轮的码头、飞奔的火车、三木厂区大烟囱、林立的高楼、碑廓科技示范园的蔬菜大棚……向南望,圣公湖就像一轮明镜,巨碑公路好像一条长辫子从山脚下延伸,纵横的“村村通”公路像一条条白绸,绣针河像一条彩带,围在少女的脖颈上,弯沟河像利剑划破万亩湖,桑园、葡萄园、茶园、板栗园、果园尽收眼底,好似一幅美丽的水墨丹青画,不管是远眺还是近观,都可以看到一幅完整的岚山美景图。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岚山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岚山头街道 磴山 多岛海景区 岚山前三岛 阿掖山风景区 山东军区政治工作会议旧址 巨峰镇茶文化旅游区 尧王城遗址 海上碑 磴山寺 日照黄海九寨沟(磴山寨景区) 阿掖山卧佛寺 惠感寺 开山前庵和尚塔 娘娘庙 白云寺遗址 圣公山
安东卫街道 磴山 多岛海景区 岚山前三岛 阿掖山风景区 山东军区政治工作会议旧址 巨峰镇茶文化旅游区 尧王城遗址 海上碑 磴山寺 日照黄海九寨沟(磴山寨景区) 阿掖山卧佛寺 惠感寺 开山前庵和尚塔 娘娘庙 白云寺遗址 圣公山
碑廓镇 磴山 多岛海景区 岚山前三岛 阿掖山风景区 山东军区政治工作会议旧址 巨峰镇茶文化旅游区 尧王城遗址 海上碑 磴山寺 日照黄海九寨沟(磴山寨景区) 阿掖山卧佛寺 惠感寺 开山前庵和尚塔 娘娘庙 白云寺遗址 圣公山
虎山镇 磴山 磴山寺 多岛海景区 岚山前三岛 阿掖山风景区 山东军区政治工作会议旧址 巨峰镇茶文化旅游区 尧王城遗址 海上碑 惠感寺 日照黄海九寨沟(磴山寨景区) 阿掖山卧佛寺 开山前庵和尚塔 娘娘庙 白云寺遗址
巨峰镇 磴山 多岛海景区 岚山前三岛 阿掖山风景区 山东军区政治工作会议旧址 巨峰镇茶文化旅游区 尧王城遗址 海上碑 磴山寺 日照黄海九寨沟(磴山寨景区) 阿掖山卧佛寺 惠感寺 开山前庵和尚塔 娘娘庙 白云寺遗址 圣公山
高兴镇 尧王城遗址 磴山 多岛海景区 岚山前三岛 阿掖山风景区 山东军区政治工作会议旧址 巨峰镇茶文化旅游区 海上碑 磴山寺 日照黄海九寨沟(磴山寨景区) 阿掖山卧佛寺 惠感寺 开山前庵和尚塔 娘娘庙 白云寺遗址
黄墩镇 刘墉祖居 磴山 多岛海景区 岚山前三岛 阿掖山风景区 山东军区政治工作会议旧址 巨峰镇茶文化旅游区 尧王城遗址 海上碑 惠感寺 日照黄海九寨沟(磴山寨景区) 磴山寺 开山前庵和尚塔 娘娘庙 白云寺遗址 圣公山
中楼镇 惠感寺 磴山 多岛海景区 岚山前三岛 阿掖山风景区 山东军区政治工作会议旧址 巨峰镇茶文化旅游区 尧王城遗址 海上碑 磴山寺 日照黄海九寨沟(磴山寨景区) 阿掖山卧佛寺 开山前庵和尚塔 娘娘庙 白云寺遗址
前三岛乡 磴山 多岛海景区 岚山前三岛 阿掖山风景区 山东军区政治工作会议旧址 巨峰镇茶文化旅游区 尧王城遗址 海上碑 磴山寺 日照黄海九寨沟(磴山寨景区) 阿掖山卧佛寺 惠感寺 开山前庵和尚塔 娘娘庙 白云寺遗址 圣公山

岚山区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