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洞石窟
石窟两侧的底层,各有对称的造像十六尊。其中紧靠正壁的六尊为十二缘觉,接着是十六罗汉,靠窟口为一对道教造像和一对天神像。缘觉又称“独觉”,梵语是“辟支佛”,是生在无佛之世,自悟十二因缘的道理而得解脱生死轮回,证入涅槃果位者。石窟中缘觉造像约高85厘米,结跏趺坐,双手置膝间,身下为仰覆莲座。其中前五尊头戴风帽,胸饰缨珞,第六尊戴莲瓣法冠,冠上有化佛。缘觉之下,第七尊至第十四尊为十六罗汉,形体较缘觉略小。诸罗汉或衣或裸,或静或动,或徒手或持物,各具情态,活泼生动。罗汉是梵语“阿罗汉”的简称,原来指原始的小乘佛教所达到的最高成就。据唐代玄奘大师所译《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这十六罗汉分别为:宾度罗跋啰惰阇、迦诺迦伐蹉、迦诺迦跋厘惰阇、苏频陀、诺矩罗、跋陀罗、迦理迦、伐阇罗弗多罗、戍博迦、半托迦、罗怙罗、那伽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荼半托迦。
石窟两侧二层至第七层均为小像,每层高20-25厘米,各有小佛像85-95尊,小佛像高可18-20厘米,衣着各异,面目不同。因系页岩雕凿,风化比较严重。
千佛洞石窟地方志乘无载,从石窟造像来看,大约开凿于宋元时期,据窟内所遗明弘治三年(1490年)刻石的《终南道阚行缘记叙碑》云:明弘治三年,有铁关通异,号彻空禅师卓锡于此,精修梵行。石窟当修凿于宋元时期,至晚也应在明代初期。此石窟是陕南汉水流域首次发现的佛教石窟寺,现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从石窟中遗留碑碣看,该石窟寺与禅宗的临济宗有密切关系,对研究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和安康佛教宗派盛衰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