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于家庄村位于莱城东南20公里处。北邻清泥沟村,南邻徐家庄村,东、西分别与南城子坡、卧龙港村相邻。耕地面积120亩,119户,423人。
南于家庄村地处丘陵,群山环抱,据村中关王庙碑记载,于家庄村建于明朝初期,有于姓自河北枣强县迁来定居,以姓名村于家庄,因重名,于1982年由莱芜县人民政府批准,改称南于家庄。
据《莱芜市志》载,民国初,南于家庄属莱芜县颜庄区;1941年莱芜划分为:“莱芜、博莱、新甫”三个县,南于家庄属新甫县清泥区;1951年属清泥乡;1958年属颜庄人民公社清泥管区;1985年属城子坡镇;1995年属钢城区城子坡街道办事处;2001年属钢城区艾山街道办事处。
南于家庄自明朝初建村数百年来,村民聚居在此,繁衍生息,世代和睦,耕作互助。期间栾姓和方姓陆续迁入,现全村仅有栾姓一家,是由明末栾成山率众从淄博迁来的。
南于家庄村自1949年后,在党和各级政府领导下,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1950年村政权成立,下设生产互助组,1955年全村约70农户,加入了初级合作社,由栾曰新任社长。当时的分配政策是“地四劳六”,后转为“人六劳四”。1957年南于家庄村与清泥沟村、小回家庄村联合成立了颜庄区清泥乡“益民高级农业合作社”,实行“按劳分配”。1959年南于家庄村退出联合高级社,实行自治。1971年南于家庄开始农业学大寨,村民开山治岭,打石修堰,深翻、平整土地,结合“破四旧、立四新”,扒坟取石,平墓种地,1971年冬天,南于家庄新增土地50亩。1972年底,修河堰500余米,底宽1.5米,封顶1米,堰高3.0米,河堰的修成彻底解除了夏季暴雨时洪水进村的威胁,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南于家庄村土质好,水源足,自古以种菜为主。清末,整个村庄曾为清泥沟的大地主供应蔬菜。近年来,村民逐渐认识到科学种菜的重要性,村委会结合本村实际,在1995年对已有土地推行产业结构调整,打破菜地按人分配的制度。把全村的50余亩菜地,集中划分给40余户热心种菜的农户,形成规模种植,村委还带领种菜专业户下沂南,赴寿光参观学习,1996年建起了高标准寿光冬暖大棚8个,沂南高交架重型大棚80余户,零星地块建起了小拱棚,菜地生产有大的提高,淡季不淡,四季有菜,经济效益增长。2000年莱新高速公路施工,路基从菜园中心而过,占菜地近30亩。为支援国家建设,南于家庄人甘于牺牲自己的利益,拆除了大部分冬暖大棚。“有地种菜自己卖,无地贩菜也要卖,”一部分有经济头脑的村民及时调整自己思路,干起了贩菜的生意,现全村有31户贩卖青菜。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活了南于家庄人的经济意识。一部分有远见的人率先从事个体经济。1992年以后,村民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大都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特长,纷纷发展多种经营,投身市场经济,重点从事养殖、运输、建筑、手工加工、餐饮、装饰及各种服务行业。截至2001年年底,村民从事经济生产的人数达百人之多,仅运输、贩运业,就发展到汽车8部,拖拉机11部,各种农用三轮车20余部,全村人均收入3000余元。
因莱钢围村三面钻井,地下水位下沉,村民原有水井干涸,机井抽出的水不能饮用,群众生活用水十分困难,村民生活用水要到北沙岭去运。往返8里之远。为此南于家庄村在1997年数次与莱钢协商,以莱钢援助为主,村民集资为辅,在村南钻深水井一口,深200米,解决了村民生活用水,并扩浇土地50亩。
南于家庄村历来重视教育事业。建国前村里就开办农民识字班、夜校、半耕半读等学校并能坚持常年不断。村民栾思瑞还在宋家庄、傅家桥、清泥沟等村办过私塾。1963年,村里建立了正规的全日制小学先后由栾尚顺、栾尚汉、栾尚华任教师。1982年教育部门为提高教学质量,取消复式班,一个年级不够一个班的村,统一安排合班并校,南于家庄村与徐家庄合并。1994年,莱芜市实施合班并校,又合并到城子坡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现为艾山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南于家庄村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共考入各类大中专院校学生10人。第一个考入大学的是栾尚敏,时为北京航空航天学院。南于家庄自建村至今已500余年,村民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相亲相善,世代相传。今天的南于家庄人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正为建设一个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作不懈努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1203001 | 271100 | 0634 | 查看 南于家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双杨桥村 |
双杨桥村位于莱城东南30公里、钢城区政府西10公里处。南与新泰交界,北与纸坊村相望,西与大龙门接壤。现有386户,1235口人。耕地883亩。 明洪武年间,有丁姓人家在南山脚下建窑烧木炭,后建房室居住。后因村西山上遍植桃树,故改名桃花峪。清乾隆年间,村弯河上筑有青石板桥,桥两端有参天古杨,蒙邑县令来此,见石桥古杨景观有感,而命名双杨桥,随之,村名双杨桥。村有周、和、王、肖、宓、赵、齐、韩、甄、刘、宁11姓,周、和两姓最多。 民国前后,该村属蒙阴县;1914年至1939年属蒙阴七区;1941年属新甫县;后归新蒙县寨子区;1945年划归新泰县二区(翟镇);1952年区以下设乡,属翟镇区纸坊乡;1958年3月撤区并乡,翟镇区分为翟镇、曹家庄、寨子三乡,由施家峪、寨子、肖马、纸坊四乡合并为寨子乡,该村属寨子乡;同年8月成立公社。1962年公社以下设9个管理区,该村属翟镇公社庙子管理区;1984年将公社改办事处,该村属翟镇办事处庙子乡;1985年12月撤处并乡,该村属寨子乡;1991年1月寨子乡划归莱芜市;1993年莱芜升地级市后,归莱芜市钢城区;2000年12月寨子乡与城子坡办事处合并为艾山街道办事处,该村属艾山街道办事处至今。 双杨桥昔日的文物景观现存多处。清乾隆四十四年( 1779年),依村河而建两庙,后为观音庙,前为土地庙。内塑观音像。庙宇有大殿、山门、影壁,雕梁画栋,古柏拥翠,气宇轩昂。据民国七年(1918年)修庙碑记,曾有数次重修。毁于“文革”,现已修复。 建于清朝中叶的“五大院”,闻名百里,因财主周兴和与五子合居,且以忠厚老实持家而得名。立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的“县官判泉”石碑,方形厚重,蒙邑庠生魏麟星撰书的苍劲小楷碑文,记载了蒙阴县令两次判泉的故事。建于清末的凤凰山寨,寨墙、石碾依存,寨内草房皆毁。村西有相传“南蛮子”破“石龙”风水留下的片片“龙盘石”。还村北花葫芦沟“皮狐洞”和前崖“石炕”等景观。 双杨桥村地处四面环山的凹地,莲花山余脉泥岩、砾岩和清水灰岩与村中沉积岩相接,水源丰富。四坡泉水较多,其中有两股泉水穿村而通。村中小河细水长流,属汶河源头之一。 双杨桥石英石、石灰石资源丰富。1966年本村开始在村河底开采石英石,1978年庙子管理区建石英石矿。1995年村民开始采石灰石,抓住相邻的新泰几个乡镇无石灰石的优势,加工石子,畅销新泰,现已发展石子加工户10家,日产石子200方。 双杨桥解放前地处新泰、莱芜、蒙阴三县交界处,属战略要冲,乃兵家必争之地。为避匪患,清咸丰年间在村西凤凰山百米悬崖上修筑山寨,曰“凤凰山寨”,方圆千米,内有草房百间,因能居住周围十二个村的百姓,又名“十庄院”。山寨南有悬崖,北面以巨石筑成长百米、宽三米、高五米的寨墙。墙上有垛口、哨楼,设东西二寨门。此寨壁垒森严,易守难攻。清咸丰同治年间的“南毛子”、宣统年间的掖县土匪杨得草和“大鼻子兵”。曾多次攻寨,均以失败而告终。1926年底,寨民尹祖高(魏家峪村人)当了“光棍”,与寨外匪徒互相勾结,里应外合攻破山寨。1927年,匪首陈三坎带领匪徒多次据寨四处绑票0、杀人越货,“重的不拿碾砣,轻的不拿鸡毛”,粮食、物品、牲畜被统统抢光,村民不堪其祸。同年10月村里成立由青壮年参加的红枪会自卫。1928年陈匪连遭红枪会和-军队的围剿而溃散。陈匪于1938年投靠-秦启荣部,1939年投降日军,同年腊月陈匪一个排驻扎山寨设防,天天下山抢劫该村,一个月抢了29次,没让村民过成年。逼得村民住沟崖、宿堰屋,四处逃难,终年避匪,防不胜防。1940年春的一个夜晚,陈匪抓走王京典、王立兴、周全智、周全哲、周学美、周学润、周学起、周学林等30名村自卫队员,押在陈匪老窝翟家庄,施以“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等酷刑,如不及时拿钱赎回将被活埋。村里家家户户捐献1万元大洋将人赎回,从此本来不富裕的村民雪上加霜,纷纷逃荒要饭,有的举家迁往关东。 1940年12月至1945年8月,日军在村设据点,监控莲花山抗日根据地。日伪军万人“扫荡”莲花山即在该村召开动员会。村西岭筑有水泥石木结构的二层楼堡,从周围村庄抢来门板树木扎建木寨。村南设日军医院、练兵场。军车自清泥沟据点沿河而上进村。为让村民说出谁是0员,日伪军曾将30名无辜村民挤入一间小屋重刑拷打。日军驻村期间,将张兰子集迁至该村,以便寻捕0。自此有“桃花峪集(集日一六,沿河而设)——没有敢(赶)的”之说(因怕鬼子)。日军侵占时期,该村田园荒芜,村庄凋敝,村民颠沛流离,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粮食亩产仅86公斤。 既遭-,又遇天灾。该村历年来常遇冰雹等自然灾害。 《新泰市志》载:清咸丰十年(1860年)11月、清同治九年(1870年)夏、1963年6月14日、1971年6月l9日、1980年7月6日均降雹成灾。1966年3月5日雨雪连降三天,平地冰雪5-7厘米,村路被堵达五天之久。1956年夏发生虫灾,玉米90%以上受钻心虫危害,减产40%以上。 双杨桥村为了改变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勇敢向大自然宣战。1959年扩建南泉(涌水量30-200立方/小时),建石渠引水北灌。1976年冬又建成容水千方的青石空水库。1981年钻成百米深井两眼,1997年在西岭建容水200方的水池一座,从此解决了耕地用水和人畜饮水的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富民政策激发了村民的致富热情,如今村里农林牧副多业并举,百姓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实行联产承包制以后,村民精心管理,科学种田,粮食年年丰收。剩余的劳力纷纷经商,外出打工。如今村里80%的人,在莱钢、淄博瓦厂打工。村有数百人从事制瓦业,使村里年收入增加百万之多。人们富了,生活条件也改善了,村里人唱道:“祖祖辈辈住草房,80年代改瓦房,90年代带走廊,明天俺就住楼房”。人们必然相信,随着党的富民政策深人人心,双杨桥村人的日子会一天比天好起来。 双杨桥村具有光荣革命传统。战争年代,一大批村民纷纷报名参军参战。村人周慎礼14岁参加八路军,后任陈毅元帅的警卫员,解放后供职国家计量局科委主任、师地级。其长女宋云原任外经贸部翻译,女婿原任0中央外宾接待处翻译,其二女去美国,其三女现在国家技术监督局工作。1936年参加八路军的周记廷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送情报,探敌情,机智勇敢,屡立战功。在淮海战役中,民兵周学福、周慎光、肖光和冒着枪林弹雨,抬单架,送给养,成为支前模范。1985年周士功、和西勇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荣立三等功。周士功在前线被评为“红旗驾驶员”。 双杨桥村一向尊师重教,民国初年村里就建私塾一处;1951年村民自动建民办小学校一处;1955年成立正式小学;1966年建新校一处;1983年学校达到“六配套”标准(即院墙、大门、厕所、操场、旗杆、课桌凳配套);1994年村“小北庄”与邻村大龙门联建双龙联小一处;1975年至1977年设初中班;1976年建幼儿园。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全村有10名学生考入大中专。教育出人才,教育出效益。随着时间的发展,村里有知识的人会用现代化的手段,把双杨桥建设得更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大上峪村 |
大上峪村位于黄庄镇西南6.7公里处,在莱芜东南边与新泰接壤。四面环山,北有著名的青杨崮,东部有旋崮、卧牛山,西与小上峪、高家庄及205国道接壤,南部与新泰市相连。现有人口1348人,13个姓氏,以陈、孙二姓为主。913亩耕地,2000亩山滩。 据《马氏家谱》载:“明太祖二年(1369年)始祖讳天宝自冀州枣强迁居上峪庄。”以地貌取名大上峪。解放后,从村中迁出两部分人口,分别居住在村的西南、东地两坡,取名“高家坡”、“山前怀”,但仍属于同一村落。除东、北部为灰岩夹面岩土石外,其余大部为砂石山坡,宜植花生、地瓜。村南有一小河,名曰石河子,发源于东峪、灰菜峪,从村前向西北方流经小上峪,经高家庄东侧汇人汶河。 新中国成立前大上峪村属蒙阴县(见《蒙阴县志》);民国初年(1912年)为蒙阴北一区,下设九社,即西舜圣社、东舜圣村、历山社、义福社、西洪福社、铁峰社、峰山社、斜山社等;1939年在黄庄一带成立人民政权,属蒙阴县管辖;1940年归新泰县管辖;1941蒙阴县管辖;1942年成立博莱县,全称山东省鲁中行署博莱县张黄区,将新泰县大上峪、小上峪划归张黄区;1944年7月博莱县撤销,复归蒙阴县;1945年5月张黄区解放,划归沂源县为第六区;1957年区设乡镇,为黄庄乡管辖;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设区、乡,下设黄庄、丈八丘、东王家庄三个乡;1985年撤区设乡镇,为黄庄镇上峪管区大上峪村民委员会;1991年归莱芜市;1993年属钢城区黄庄镇至今。 大上峪村1949年由陈文兴积极组织,倡导成立了变工组;1951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互助组,村民相互结合,互助生产;1955年8月20日成立初级社,时有4个大队,一队郭兴永、二队郭兴武、三队陈现圣、四队张安邦负责;1956年正月成立高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划分为11个生产队。“文革”期间,该村没有出现大的派别活动,基本属平稳过渡。 1965年根据备战备荒为人民、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指示,新华厂(属军工企业)来此建厂,厂部就设在大上峪北山前坡,村里无偿提供土地、山滩千余亩,在王家峪村建101车间,妖子峪建102车间,1997年腊月迁至泰安。 每当断电停水,水管结冻,人们就到西山脚下的古井去挑水。看着这甘甜的泉水,乡亲们就自然想起打造这口井的马家祖先。据老人说,乾隆年间,连遇旱年,马康礼祖辈看到全村人畜饮水困难,他独自出钱雇用外地人打了这口井。据说,当挖到18米多时,一股泉水涌出,挖井人偷偷用木楔楔住,并骗主人说:“往下三至五米才能有水,若无水,工钱分文不要,若有水则一升石块换一升铜钱。”双方同意,画押为证。挖到23米时他就拔开木楔,就说果然在23米挖到泉眼。马家忠厚老实,信以为真,便卖掉所有土地家产,支付了从井底挖出的没用的石头款。为了乡亲们饮水,马家从此倾家荡产,从此由富有变成了贫穷。 在战争年代,该村游击队员为保护村庄和村民付出了血的代价。曾有4名游击队员(其中孙兆友、刘原生、郭兴安今还健在)手持步枪,偷偷爬向山头,想一起开枪把山头上的还乡团吓跑,可惜只响了两枪,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幸亏他们熟悉本村地理特点,滚下山后沿北沟逃于黄路庵,但刘原生胳膊被敌人打中,至今伤疤还在,阴天疼痛。第二年春,敌人怀恨在心,派一“飞毛腿”下山来烧毁村子,却被埋伏在鸡窝子山柏树林中的民兵王士礼等人发现,“飞毛腿”还未飞下山就被击毙。从此后,“还乡团”再也没敢来骚扰本村。 那时,该村也涌现出了英雄人物,如:具有上将军衔的王西和(现在住在北京),担任新、莱、蒙游击大队长的孙兆福(已病故),抗战时贡献较大的陈克东(解放后在新泰市委工作,县级,现已病故),还有很多烈士,他们都为保卫祖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上峪村民的骄傲,也是全镇人民的骄傲。 解放初期到70年代,历次担任村长的孙兆方、吴连才、王士纯、孙兆栋为本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修筑了小山子东、西两水库,打造了排井,机电配套,架桥大小7座;果园发展到400亩,使整个上峪村的荒山无荒坡,全部栽上了柏树、洋槐树、松树,群山披绿装,山河变模样。后来的村主任伊树秋、陈宝三、王士忠也干出了较大成绩,如:改河造田,打井修渠,铺路架桥,也同样促进了本村经济的发展。新华机器厂的搬迁,给上峪村民及各单位的吃水带来了困难,村支书陈振明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组织村民在鸡窝子山腰处建1000立方米水池一座;完成了深井配套,挖凿了三条主要管道,将水管铺设到了各家各户,就连较远的北岭居民及上峪联小也实现了“南水北调”。这项工作,不仅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还为开发区内的招商创造了条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上峪村涌现出了一批发展经济的带头人,部分村民借新华厂厂房大搞养殖业,孙启峰一次上肉鸡7万只。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新建大棚30多个,养鸡户40多家,养猪户20多家,养鹅户1家,还养羊、兔。他们尝到了养殖致富的甜头,孙启峰成为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养殖带动了种植。大上峪村有漫山遍野的花椒树,长势良好,连年丰产,这里的土杂肥、鸡粪、猪粪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上峪村在销售钢材方面有“绝活”。陈保全、陈德的钢材生意就搞得红红火火;陈保利的废铁收购也挺不错。他们一是为国家上交了可观的税收,二是减少了本村剩余劳动力,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重视文化教育,以文育人,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是大上峪村的传统。1935年在陈克志家就有私塾学校,胡家宅村的魏老师任教,后来刘慎民等任教。1941年成立村小学,在陈克得家,有20多人上学,第一任教师是陈文兴,后来施家峪鲍胜贤老师任教。1949年小学迁往关帝庙后,有两个教学班,学生70余人,1968年与新华厂合为一校。1970年成立上峪联中,上峪管区5个村在陈家林村建校30间,共9个教学班,学生400余名,教职工14人,张汝圣任校长。1980年迁至黄路庵。自恢复高考以来,大上峪村有26人考入大中专院校。 大上峪村虽是土地瘠薄,但这里有勤劳智慧的人民,他们将在党的领导下,把上峪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雁埠村 |
雁埠村位于莱城东南25公里、艾山街道办事处西2.5公里处。东邻徐家庄、方家庄,西邻卧龙岗村,北靠牟汶河,寨子至翟镇公路从村南穿过,全村现有226户,730口人,耕地面积514亩。 据村碑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李姓人家在此建村,相传古时村北河边有一高地,名曰“六亩地”。此地地势较高,三面环水,远处望去形似码头,周围长满芦苇荒草,每到夜晚,常有成群的大雁落于此地栖息,雁埠村因此而得名。 雁埠村1914年至1939年隶属蒙阴七区1941年划为新甫县管辖;1945年划为新泰县:1950年划归新泰县二区:1955年10月划归新泰翟镇区;1958年划归翟镇人民公社庙子管区;1984年12月改为翟镇办事处;1985年2月撤庙子管区设庙子乡(小乡);1985年12月划归新泰市寨子乡;1991年元月划归莱芜市寨子乡;1993年元月划归钢城区寨子乡;2000年12月,划归钢城区艾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 雁埠村现有王、邢、李、刘、孙五姓村民,其中王姓人口最多邢姓次之,村民和睦,世代相传。 雁埠村1955年与卧龙港村、北楼村合加入初级社;1956年又加上肖马庄共4个村联合加入高级社,书记沈长海,社长李朝学。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该村建立党支部,李朝学任支部书记。 雁埠村地势南高北低,属丘陵地带,大部分土地都分布在村南岭上,土质为红粘土,作物以小麦、玉米、地瓜为主。过去,由于水浇条件差,粮食产量很低,完全靠天吃饭,群众生活非常困难。196年,全县开展了面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上级派出以吕善诺为组长,曹公民、高培宴两同志参加的“四清”工作组,进驻雁埠村开展工作,开始了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当年挖出一条宽2米,深4米,全长300多米的引河渠道,把牟汶河里的水引到村东头,再用4挂水车提水浇地,这是雁埠村有史以来第一次利用机械进行灌溉。1965年在村东头修建扬水站一座,向村南修建渠道200米,该渠道基础宽6米,顶部宽3米,始端高8米,全部是用青石块实心垒砌而成,集体投资买了一台12马力大甩轮柴油机和水泵,替代了4挂水车抽水,使水浇地面积由原来几十亩一下子增加到近200亩。1967年,村里又将主干渠道向南续修建500米,修挖支渠管道1500米,灌溉面积扩大到450亩,小麦亩产达到了1000斤,群众生活面貌有了根本改变,由原来以地瓜干为主粮变为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粮,使周围村庄的人们羡慕不已。1977年至1979年连续3年,整个庙子管区的上交小麦任务5万斤,雁埠村自己就完成3万斤,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彰奖励。1998年,莱芜市扶贫工作组进驻雁埠村再次帮助村里兴修水利,先后投资27万元,投工3000个,于1999年在村北牟汶河边完成了一处深6米、直径4米的大口井配套工程。该工程截流河道100米,建变电室l间,泵房2间,架设高压输电线路500米,埋设地下输水管道1050米。该水利工程可改善全村水浇面积400余亩。在此基础上,村两委积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2000年村里新发展桑园100亩,为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 1970年,莱芜钢铁总厂开始兴建,需要大量石子,雁埠村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与莱机修厂搞好厂地共建关系,发动群众为莱钢建设提供服务。于是家家户户都砸起了石子,特别家庭妇女和老人、孩子有空就砸,砸了按等级堆放好,由村里统一验收送货,这成了当时雁埠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青壮年劳力白天要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放工后就从坡里捎着石头回家,晚上借用月光或点上煤油灯砸,于是村里不分白天黑夜到处都是砸石子的声音,农小院、大街小巷随处都能看到一堆堆排列整齐的石子。辛勤的劳动给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一年下来,每个农户竞也能收入几百元不等,个别户能达到上千元,这在当时可是了不起的,实属有钱大户人家。 1973年,雁埠村借莱钢机修厂的关系,用上了电,成了当时庙子管区用电最早的村。有了电,村里将柴油机换成了电动机,随之上了磨面房、粉碎机、磨糊机等副业项目。不但增加了集体收入,同时也方便了本村周围十几个村众的生产生活。 1980年雁埠村开始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把土地按人口分配到各家各户。实行土地承包后,大量的剩余劳力干起了买卖,有的干经销,有的跑运输,有的建起了石料厂,有的建起了石灰窑,大多数的人干起了建筑行业。现在户户吃上自来水,家家住着新瓦房,彩电、电话、摩托车也进入了多半数人家。 雁埠村人有勤劳勇敢的品德,有古朴善良的习俗,有尊老爱幼的村风。雁埠村人正用自己的双手描绘未来美好的蓝图,雁埠村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陶家岭村 |
¡¡¡¡ÌÕ¼ÒÁë´åλÓÚÀ³³Ç¶«ÄÏ20¹«Àï¡¢°¬É½½ÖµÀ°ìÊ´¦¶«±±3¹«Àï´¦¡£ÓÉÌÕ¼ÒÁëºÍ°²¼ÒÁëÁ½¸ö×ÔÈ»´å×é³É£¬Î»ÓڸֳǶ«±±1¹«Àï´¦£¬µØ´¦ÇðÁ꣬±±ÒÀÒøÉ½£¬ÄÏÁÚÀ³¸Ö½¹»¯³§£¬¶«¿¿Ìú͹µ£¬µØÀíλÖÃÓÅÔ½¡£¸ûµØÃæ»ý212.2Ķ£¬ÈË¿Ú1446£¬¼¯ÌåÆóÒµ8´¦£¬¹Ì¶¨×ʲú2090¶àÍòÔª¡£ ¡¡¡¡¾Ý´å±®¼ÇÔØ£¬Ç峯³õÄ꣬ÌÕÐÕǨ´Ë½¨´å¡£ÒòÖ·ÔÚÒøÉ½Ç°ÆÂ£¬¹ÚÒÔÐÕÊÏ£¬¹ÊÃûÌÕ¼ÒÁë¡£¾ÝÏØÖ¾¼ÇÔØ£¬°²¼ÒÁëÔòÊô«hׯÏ磬Áí¾Ý¡¶°²ÊÏÆ×¡·¼ÇÔØ£¬Ç峯ĩÄ꣬°²ÐÕÓɰ²¼Ǫ̀×ÓǨ´Ë½¨´å£¬ÒòÖ·ÔÚɽÁ룬¹ÚÒÔÐÕÊÏ£¬¹ÊÃû°²¼ÒÁ룬Á¥ÊôÓÚÌÕ¼ÒÁë´åÃñίԱ»á¡£ ¡¡¡¡ÇåÄ©Ãñ¹ú³õ£¬ÌÕ¼ÒÁë´åÊôåÖ¼ÒÏ磻Ãñ¹ú¶þÊ®ËÄÄê¡¶ÐøÐÞÀ³ÎßÏØÖ¾¡·¼ÇÔØ£º¡°åÖ¼ÒÏç•ÌÕ¼ÒÁ롱£»1939Äê4ÔÂÊôÇåÄàÏ磻1941Äê5ÔÂÖÁ1945Äê10Ô£¬ÌÕ¼ÒÁë´å¹éи¦ÏØÇåÄàÇø£»1951ÄêÊôåÖ¼ÒÏ磻1956Ä긴ºÏ²¢ÎªÇåÄàÏ磻1958ÄêÊôÑÕׯÈËÃñ¹«É磻1962ÄêÊôÑÕׯÈËÃñ¹«ÉçÇåÄà¹ÜÀíÇø£»1984ÄêÊôÑÕׯ°ìÊ´¦£»1985ÄêÊô³Ç×ÓÆÂÕò£»1995ÄêÊô³Ç×ÓÆÂ½ÖµÀ°ìÊ´¦£¬¸Ä³Æ¾Óί»á£»2001Äê³Ç×ÓÆÂ½ÖµÀ°ìÊ´¦¸Ä³Æ°¬É½½ÖµÀ°ìÊ´¦ºó£¬ÌÕ¼ÒÁë¾Óί»áÓÖÊô°¬É½½ÖµÀ°ìÊ´¦¡£ ¡¡¡¡ÌÕ¼ÒÁëµÄ´åÃñ×ÔÇå³õ¾Û¾Ó´Ë´¦£¬·±ÑÜÉúÏ¢£¬ÏȺóÓÐÁõ¡¢ÕÔ¡¢°²¡¢Àî¡¢Îâ¡¢Òü¡¢Áø¡¢ÉòÐÕÂ½ÐøÇ¨¾Û£¬ÆäÖÐÁõÐվӶ࣬µ«ÏÖÔÚÌÕÐÕºÍÉòÐÕÒѲ»¸´´æÔÚ¡£ ¡¡¡¡ÌÕ¼ÒÁë´å·ç´¾ÆÓ£¬´åÃñÇÚÀÍ£¬ÊÀÊÀ´ú´úÒÔũΪÉú¡£ÐÂÖйú³ÉÁ¢ºó£¬1955ÄêÇïÔÚ»¥Öú×éµÄ»ù´¡ÉϳÉÁ¢Á˳õ¼¶É磬ÏÂÉè7¸öÉú²ú¶Ó¡£1956Äê´ºÓÖתΪ¸ß¼¶É磬´åÃñÈ«²¿¼ÓÈ룬ÏÂÉè6¸öÉú²ú¶Ó£¬µ±Ê±É糤Êǰ²îýÔÆ¡£1958ÄêÓָijÆÎªÑÕׯÈëÃñ¹«ÉçÇåÄà¹ÜÇøÌÕ¼ÒÁë´ó¶Ó¡£µ±Ê±£¬ÓÉÓÚ´åÀï´ó¶àÊýÍÁµØÊÇɽÁ뱡µØ£¬ÍÁÈÀƶñ¤£¬ÓÖ¼«¶Ëȱˮ£¬Á¸Ê³²úÁ¿²»¸ß£¬´åÃñÉú»î¼«¶ËƶÀ§¡£ÔøÓÐÑèÓï¡°ÓÐÅ®È¥Ìø¾®£¬²»¼ÞÌÕ¼ÒÁ롱£¬ÊǶԵ±Ê±ÇéÐεÄ×îºÃдÕÕ¡£ ¡¡¡¡ÌÕ¼ÒÁë´å±±µÄÒøÉ½×ÔÈ»×ÊÔ´·á¸»£¬»¹ÁôÏÂÁËÐí¶à´«Ëµ¡£ÓÉÓÚÒøÉ½µØÐÎÏÕÒª£¬Êǵ±Äê·À¿¹·Ë»¼µÄÖØÒªµØ·½¡£É½¶¥ÖÁ½ñ´æÓп¹·ËµÄɽկÒż££¬ËäÀú¾²×É££¬È´ÒÀȻĬĬµØ×¢ÊÓ×ÅÌÕ¼ÒÁëµÄ±ä»¯¡£É½Õ¯ÖдæÓÐÒ»¿é¼ÍÄî±®£¬½¨ÓÚÃñ¹ú22Ä꣬ËüÏêϸ¼ÇÔØÁËÒøÉ½É½Õ¯½¨Á¢µÄ¹ý³ÌÒÔ¼°·¢ÉúÔÚɽկÀïµÄ¼¤ÁÒÕ½¶·¡£µ±Ê±±ø»ÄÂíÂÒ£¬·Ë»¼²»¶Ï¡£ÎªÁË×ÔÎÀ£¬Ãñ¹ú¶þÊ®ÁùÄ꣬ÌÕ¼ÒÁë´åÁªºÏÖÜΧ´åׯÔÚÒøÉ½ÉϳÉÁ¢Á˺ìÆì»á£¬´óÔ¼ÓÐ300¶àÈË£¬ÍÆÑ¡ÌÕ¼ÒÁë´åÃñÁõ×ÊÔªµ£Èλ᳤¡£Áõ×ÊÔª´øÁìºìÆì»á»áÔ±Ó¢ÓÂɱµÐ£¬²¢²ÎÓëÁË¿¹»÷-¡°ÑÕÍÅ¡±µÄ¶·Õù¡£ ¡¡¡¡ÌÕ¼ÒÁëÈ˸ÒÓڳԿ࣬ÓÂÓÚ´´Òµ¡£1971Ä꣬ÌÕ¼ÒÁë´åÃñ¿ª»Ä¡¢Î§Ñß¡¢Æ½·Ø£¬¸ÄÔìÁËÍÁµØ120Ķ£¬Á¸Ê³²úÁ¿Ò²ÓÐËùÔö¼Ó£¬´åÃñÉú»îÓÐËù¸Ä±ä¡£1973Äê¸÷Éú²ú¶Ó·×·×³ÉÁ¢Á˽¨Öþ¶Ó£¬·þÎñÓÚÀ³¸Ö½¨É裬¾¼ÃÊÕÈëÓÐÁËÔö¼Ó¡£1982Äê£¬È«ÃæÍÆÐÐÁª²ú³Ð°üÔðÈÎÖÆ£¬´åÀï¼Ó´óÁËũҵ»ù´¡½¨ÉèͶ×Ê£¬Í¶×Ê26ÍòÔª£¬´òÉî¾®Á½ÑÛ£¬ÐÞ·ÀÉøÇþµÀÊýǧÃ×£¬ÒýÀ³¸Ö¹¤Òµ·ÏË®£¬Ê¹È«´å200¶à͏ûµØ±ä³ÉÁ˺µÀÔ±£ÊÕµÄÎȲú¸ß²úÌï¡£1983Ä꣬ÔÚÒøÉ½É½½ÅÏ£¬ÓÖͶ×Ê12ÍòÔª´òÁËÒ»¿ÚÉîË®¾®£¬³¹µ×½â¾öÁËÌÕ¼ÒÁëÈ˵ijÔË®ºÍÅ©¹àÓÃË®ÎÊÌâ¡£ ¡¡¡¡ÌÕ¼ÒÁëÈËÉÏÏÂÒ»ÐÄ£¬²»¶Ï·¢Õ¹×³´ó¼¯Ì徼á£1970Äê1Ô£¬ÌÕ¼ÒÁë´åץסÀ³¸Ö¿ªÊ¼½¨³§µÄʱ»ú£¬·¢¶¯¼Ò¼Ò»§»§ÔÒʯ×Ó£¬¹©À³¸Ö½¨ÉèʹÓã»1980Äê´åÀïºÏ²¢Á˸÷Éú²ú¶ÓµÄ½¨ÖþС¶Ó£¬×齨Á˽¨Öþ´ó¶Ó£»1984Ä꣬´åÀï³ö×ÊÐ˽¨ÁËÌú¿ó£»1986ÄêÔÚ½¨Öþ¶ÓµÄ»ù´¡ÉÏ£¬ÓÖ×齨Á˽¨Öþ¹«Ë¾£¬¼¯Ìå¾¼ÃÖð²½·¢Õ¹×³´ó¡£1993Äê³ï½¨ÁËÒ±½ð²ÄÁϳ§£¬1994ÄêÐ˽¨ÁËÆûÐÞ³§¡¢Ê¯Áϳ§¡¢ÀͶ¯·þÎñÉ硢¯Áϼӹ¤³§µÈ4¼ÒÆóÒµ£¬²¢ÒÔÔÏÈ8¼ÒÆóҵΪ»ù´¡×齨³ÉÁ¢Á˶«Ì©ÊµÒµ¹«Ë¾¡£1995ÄêÐ˽¨Á˱ûÍé³§¡¢Ê¯»Òʯ¼Ó¹¤³§£¬1997Äêн¨ÁËË®Ôü³§¡£È«´å90%ÒÔÉϵÄÀÍÁ¦¶¼ÔÚ´å°ìÆóÒµ¾ÍÒµ£¬ÁíÍ⻹°²ÖÃÁËÍⵥλ100¶àÀͶ¯Á¦¡£ÌÕ¼ÒÁë³ÉÁËÎÅÃûåÚåǵġ°ÆóÒµ´å¡±¡£ÔÚ²»¶Ï·¢Õ¹×³´ó¼¯ÌåÆóÒµµÄͬʱ£¬»¹¹ÄÀø·¢Õ¹¸öÌå˽Ӫ¾¼Ã¡£1997Äê´åÃñÕÔ»á³ÉͶ×Ê4ÍòÔª½¨ÆðÁË¿ÕÐÄש³§£¬ÄêÊÕÈë2ÍòÔª£»ÎâïÏé°ìÆðÇòÍų§£¬ÄêÊÕÈë3ÍòÔª¡£Èç½ñ£¬¸öÌå˽Ӫҵ»§ÒÑ´ï30¶à¼Ò£¬³öÏÖÁË´å°ì¡¢Ãñ°ì¡¢Áª°ìÆóÒµÅ·¢Õ¹µÄÊÆÍ·£¬ÈºÖÚÉú»î²½²½Ìá¸ß£¬ÌÕ¼ÒÁëÂÊÏÈ¿çÈËÁËÈ«ÊС°Ð¡¿µ´å¡±ÐÐÁУ¬¼Ò¼ÒÓÐÁ˵çÊÓ£¬90%ÒÔÉϵϧÓÐÁËĦÍгµ¡£ ¡¡¡¡¼¯Ì徼õIJ»¶Ï׳´ó£¬Îª·¢Õ¹´åÃñÉú»î¸£ÀûÊÂÒµ´´ÔìÁËÌõ¼þ¡£ËûÃǶÔÔÓдåׯ½øÐÐÁ˹滮¸ÄÔ죬иÇÁË10´±¡°½«¾üÂ¥¡±£¬5´±¾ÓÃñÂ¥£¬Ê¹198»§¾ÓÃñסÉÏÁË90¶àƽ·½Ã×µÄÂ¥·¿£»Ó²»¯¡¢ÂÌ»¯ÁË1500Ã×¥ǰ½ÖµÀ£¬¹æ»®ÔÔÖ²ÁË5¹«ÀïÂÌ»¯´ø£¬Îª´åÃñͳһ°²×°ÁË×ÔÀ´Ë®¡¢±Õ·µçÊÓ¡¢µç»°£»½¨ÆðÁË¡°ÁùÅäÌס±Ñ§Ð£ºÍ±ê×¼½Ï¸ßµÄÓ×¶ùÔ°¡¢ÎÀÉúÊÒ¡£ÉϽ»µÄͳ³ï¼¯×Ê¡¢´åÃñµÄ¸ûÖÖ¡¢¹à¸È¡¢Êո´òÂóÒÔ¼°Å©Òµ»ù´¡½¨ÉèͶ×Ê£¬È«²¿Óɼ¯Ì帺µ£¡£65ËêÒÔÉϵÄÀÏÈËÿÄêÏíÊÜ120ÔªµÄÉú»î²¹Öú£¬¶ÔÀÏ¡¢Èõ¡¢²¡¡¢²Ð¼ÒÍ¥¼°Ê±¸øÓè¾ÈÖú¡£ ¡¡¡¡¼¯Ì徼õķ¢Õ¹×³´ó£¬»¹´Ù½øÁ˾«ÉñÎÄÃ÷½¨Éè¡£´åÀï¼Ó´óͶ×Ê£¬Ð˽¨Á˵³Ô±»î¶¯ÊÒ¡¢Í¼ÊéÊÒ¡¢ÔÄÀÀÊÒ¡¢ÎÄÃ÷ÊÐÃñѧУ¡¢ÇàÄêÃñ±øÖ®¼Ò£¬°²×°Á˱Õ·µçÊÓ²îת̨£¬²¢³ä·ÖÀûÓÃÕâЩÕ󵨣¬¿ªÕ¹ÎÄÃ÷ÊÐÃñ½ÌÓý£»Ð½¨ÁËÀºÇò³¡£¬Æ¹ÅÒÇòÊÒ£¬³ÉÁ¢ÁËÓéÀÖÖÐÐÄ£¬Ô¢½ÌÓÚÀÖ¡£ÌرðÊdz£Ä꿪չµÄ¡°Ê®¼ÑÎÄÃ÷»§¡±ÆÀÑ¡ºÍ¡°Áù½ø¼Ò¡±»î¶¯Ê¹´å·ç¡¢Ãñ·çÓÐÁ˺ܴó¸Ä¹Û¡£1998Äê9Ô£¬ÌÕ¼ÒÁë³ÉÁËÃû¸±ÆäʵµÄµç»°´å£»2000Äê10Ô£¬ÓÖ·¢Õ¹Îª¡°ÊÖ»ú´å¡±¡£ÌÕ¼ÒÁëÈ˰´Ê±ÉÏϰ࣬ҵÓàÉú»î·á¸»£¬ÕæÕý¹ýÉÏÁ˳ÇÀïÈ˵ÄÉú»î¡£ ¡¡¡¡ÌÕ¼ÒÁëÈ˳çÉÐÎÄÃ÷£¬ÖØÊÓ½ÌÓý¡£¾ÝÁõÊÏ¼ÒÆ×¼ÇÔØ£¬Ãñ¹úǰ£¬Áõ¼ÒÉè˽ÛÓ¶à´¦£¬½ÌÊéÏÈÉú×îÓÐÃûÕßΪÂÀÖÙÔ¶£¬´åÖÐ80ËêÀÏÕß´ó¶¼°ÝËûΪʦ¡£1934Ä꣬ÌÕ¼ÒÁëСѧ´´Á¢£¬µ±Ê±Èν̵ÄÊÇÁõ¼ÓÏéÀÏʦ£º1950Äê9ÔÂ9ÈÕ£¬ÌÕ¼ÒÁëÔÚ´åÄÏн¨ÁË 2¼äÎÝ£¬Ñ§Ð£ËæºóǨµ½ÄÇÀµ±Ê±Ö»ÓÐÒ»Ãû½ÌʦÊÇÁõ¼ÓÃ÷¡£1957Äê3ÔÂѧУÓÉÒ»¸ö¸´Ê½°à·¢Õ¹µ½2¸ö¸´Ê½°à¡£Ö±µ½1984Ä꣬ѧУ°áǨµ½´å±±ÐÂУ£¬Ð¡Ñ§°à¼¶²ÅÓÐÁËÕý¹æµÄµ¥Ê½°à£¬ÓµÓнÌÖ°¹¤6Ãû£¬½Ìѧ³É¼¨ÖðÄêÌá¸ß¡£1996Äêºó£¬´å¼¯ÌåͶ×Ê60ÍòÔª£¬½¨ÆðÁËÒ»¶°¶þ²ã½Ìѧ¥£¬¸ß±ê×¼ÅäÌס£Í¬Ä꽨³ÉÁ˸߱ê×¼µÄÌÕ¼ÒÁëÓ×¶ùÔ°¡£ÎªÁ˽ÓËÍÔÚ´åÍâÉÏѧµÄѧÉú£¬´åÀﻹͶ×Ê12ÍòÔª£¬¹ºÂòÁËÒ»Á¾´ó¿Í³µ¡£ÁõлªÊǸ߿¼ÖƶȻָ´ºóµÚÒ»¸ö´óѧÉú£¬¿¼Èëɽ¶«¹¤Òµ´óѧ¡£Èç½ñÒÑÓÐ48¸öѧÉú¿¼Èë´óרÒÔÉÏԺУ£¬ÆäÖÐÒü½¨²¨1996Ä꿼ÈëÇ廪´óѧ£¬°²Ñá·å1993Ä꿼ÈëÉϺ£Í¬¼Ã´óѧ¡£Îª¹ÄÀøÑ§Éúѧϰ³É²Å£¬ÌÕ¼ÒÁëÉèÁ¢ÁËÖúѧ½ð£¬¶Ô¿¼ÖеĴóÖÐרѧÉú·Ö±ð½±Àø2000Ôª¡¢600Ôª¡¢300Ôª£¬¼ÒÍ¥À§ÄѵϹÁíÓÐÕչˡ£ ¡¡¡¡ÌÕ¼ÒÁëÁ½¸öÎÄÃ÷½¨ÉèÈ«Ãæ·¢Õ¹£¬ËûÃǵŤ×÷µÃµ½Á˸÷¼¶Áìµ¼µÄ³ä·Ö¿Ï¶¨¡£1999Äê7Ô£¬¾Óµ³Ö§²¿±»ÃüÃûÈ«ÊкìÆìµ³Ö§²¿£»1999Äê9Ô´åµ÷ί»á±»-ÊÚÓèÈ«¹úÄ£·¶µ÷ί»á£»2000Äê7Ô£¬»ñȫʡ˼ÏëÕþÖι¤×÷ÏȽøµ¥Î»³ÆºÅ¡£ ¡¡¡¡ÇÚÀÍÉÆÁ¼µÄÌÕ¼ÒÁëÈËÓÃ×Ô¼ºµÄË«ÊÖºÍÖǻ۽¨ÔìÁËÒ»¸öÏç´åÀïµÄ¡°¶¼ÊС±£¬È«¾Óµ½´¦³ÊÏÖ³öÒ»Åɸ»Ô£¡¢ÏéºÍµÄÐÂÆøÏó£¬ÌÕ¼ÒÁëÈçÒ»¿Å¹â²Ê¶áÄ¿µÄÃ÷ÖéÏâǶÔÚÊ®Àï¸Ö³Ç¡£ ¡¡¡¡*Êý¾ÝÀ´Ô´ÓÚÀ³ÎßÊÐÈËÃñÕþ¸®ÍøÕ¾¡¡¡¡[¸ÐÐ»ÍøÓÑ"xfhuhu"·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傅家桥村 |
傅家桥村隶属莱芜市钢城区艾山街道办事处,位于莱城南东25公里、钢城区政府东南2公里处。以前,北与黄庄镇的吕家庄村毗邻,东与黄庄镇的桲椤村接壤,西同宋家庄村交界,南至爬头山。现在,东依莱马路,西有莱新高速路,坐落在莱钢南面,钢城经济开发区东部。全村有331户,1048口人,520亩土地。 现在的傅家桥村由原傅家桥村和海眼村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1961年,由莱芜县政府批准改为傅家桥大队。傅家桥村,清乾隆四十年(即1775年),傅姓由淄川傅家庄迁此建村,因村前有石桥一座,冠以姓氏,故名傅家桥。海眼村,明朝末年由刘姓从山西迁此建村,因该村北从东至西有一条龙脊,龙头左右各有一口喷泉,像是龙的两只眼睛,水势特旺,故名海眼村。随之有张、亓、王、田、苗、董、郭、李姓迁往该村居住。现该村有傅姓等共9个姓氏居住。傅姓人口最多,近600口人,其次是李姓。 傅家桥村,明清时期属莱芜县南乡黄山保;民国时期属颜庄区;1941年5月至1945年属新甫清泥区;1946年属莱芜县逯家乡;1951年至1957年属清泥乡;1958年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属城子坡镇;1992年属钢城区城子坡镇;1995年属城子坡街道办事处;2000年12月,属艾山街道办事处。 傅家桥村在历史上生活较为贫困,日子也不够安宁。匪寇三天两头来村抢掠。为防抢掠,早在1924年,由傅学圣、张守印负责(当时称寨主),在枫山子顶上修起了山寨。围墙4000余米,高2余米,并留有垛口,同时盖石屋20余间,还建有石臼一处,以石碾代用。在山顶上还修建了山神庙,匪寇一来,两村百姓立即上山避难。 在当地没有党组织以前,两个自然村的负责人为庄长,海眼村张宝忠任庄长、傅家桥村傅学堂任庄长。 1938年,当地有了党组织以后,傅希兰是该村的第一个0员,他于1938年入党,1939年建立了该村第一个党支部,并担任第一任支书。1940年,两村成立一个党支部,张新恒任支部书记,傅希敦任组织委员,傅希爱任宣传委员。1945年张新等任书记,傅希科任副书记,张敦全任组织委员,张新常任宣传委员。1946年进行土地改革,海眼村有一户地主,六户中农献出了60余亩土地。傅家桥村有一户地主,一户富农,两户中农献出了50余亩土地。两村共50来户贫农分到了110亩土地及房产。当时海眼村有70户190口人,傅家桥村有60户200来口人。1952年成立互助组,前村最先加入的有张新等、张敦全等30来户,分为两个组;后村最先加入的有傅希敦、傅成家等30来户,也是分为两个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前村由张新等任社长,后村傅成木任社长。1956年成立高级社,称为海眼、傅家桥同意农业生产合作社,张新等任书记,傅成木任副书记,张新全、傅成家任大队长,傅成章任文书。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张敦全任书记,傅成木任副书记。1960年,南城子坡、宋家庄、傅家桥成立三联社,合成一个党总支,赵祥任总支书记,张敦全、葛长义任书记兼大队长,展广兰任傅大队长。1961年春三个村又分开,成立傅家桥支部,张新等任书记,傅成木任副书 记,张敦全任大队长,傅成家任副大队长。1965年傅成都任书记,张新等任副书记至“十年文革”。1970年成立核心领导小组,傅成都任组长,李功生任副组长,李玉恒任委员。1972年傅成都任书记。1973年李功生任书记,张新等任副书记。1975年,傅本和任村主任。1976年李历生任村书记。1986年至2002年2月傅本山任书记。期间,李功生、李文章、李成友任村主任。 傅家桥村自从1961年始,村里靠集体力量,修梯田,并深翻整平土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73年、1974年两年间改河造地70亩。垒石河堰4000米,填河造地40亩。打大口井13眼,深井3眼,修绕山水渠共计5000米(其中铸铁水道1500米,石砌水道3500米)。大部分土地成了水浇田,同时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注意了科学种田,由解放前亩产量200来斤,提高到1300余斤。 傅家桥为方便群众,1986年动工,1987年竣工,共投资10万余元,在村北汶河上面修建长50米宽6米的大桥一座。 傅家桥村两委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1970年,抓住了莱钢大会战的机遇,充分利用了村里交通方便,风景秀丽,民风纯朴,又有石灰石矿、沙子等资源。莱钢集团从20世纪70年代破土动工以来,所用的石灰,几乎都是傅家桥村人烧制的。石料厂从1970年开始,至今已生产各类建筑、铺路用石子9000万立方,沙子也上千万立方。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村里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先后成立了建筑队、灰膏厂、空心砖厂,还有的村民利用地处莱钢的有利条件,经营钢材、开饭店、搞废品收购等。总之村中,人人有活干,家家有收入,大大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使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均收入从1949年的50来元到2001年增加到3401元。现在,全村都住上了新瓦房,有的住上了楼房。电话200多部,手机100多部,电视机平均每户一部,轿车10部,汽车25辆。 现在,蓄水2000万立方的傅家桥水库工程项目已步入专家进一步考察论证阶段。走进傅家桥,听听傅家桥人只争朝夕、艰苦卓绝的创业历史,看看傅家桥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你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个投资开发傅家桥的念头。 傅家桥村,在革命战争年代,出现了好多英雄人物。张东城,时任连长,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抗敌,光荣牺牲。解放战争时期,傅希恒、傅成信、李文谦三名烈士为人民流血牺牲,立下了丰功伟绩。建国后出了两名连级以上干部,傅成彬营教导员,傅成平连指导员。 傅家桥村人,自古崇尚文化,人才辈出。1930年两个自然村合办起私塾学校一处,有10多名学生,每名学生每年交二斗粮食,教书先生是施立本。1938年至1939年改为私人办学,教书先生是傅学宪,1940年两村又合办学校。用百海币或中央银行币,一年大约100元左右,教书先生李功笃。当时以教学为名,主要发展地下党员,期间整两年。1943年至1944年日寇大扫荡,学校解散,1945年至1946年,李功笃又来村任教两年。1947年-进攻,学校又解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两村又开始办学,校名为海眼小学。至1960年,期间由李荣鑫、任喜亭老师任教,1961年改名为傅家桥小学至今。 1977年恢复高考后,全村有44名学生考上了大学专科和本科,其中第一年考上大学的有两名,傅庆柱考的是上海同济大学电子系(本科),傅本银考的是北京陆军学院工程系(专科)。现在傅家桥已有3名硕士研究生,他们分别是:傅庆柱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已分深圳)、傅德浩现在武汉大学攻读医学,傅本懂现在河北大学攻读兽医学。他们3人都在备考博士学位。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南仓峪村 |
南仓峪村位于莱城东南27公里,钢城西南5公里处。其东邻磁莱铁路,西邻东施家峪村,南与新泰市高玉铺村、狄家沟村接壤,北邻寨子村南仓峪村土地面积1200亩,2100口人。 南仓峪,明朝洪武三年建村。原名南藏峪,因臧氏建村得名。后因臧字脏字谐音,又因山峪中便于藏粮食,可免遭匪洗劫,遂改为南藏峪,后演变为南苍峪。因苍字是苍蝇的苍,感到不雅,1958年又改为粮仓的仓。传说还有北仓峪,地址在今村北,张山子前怀里。先民们用来碾米的石碾子沟还在一块巨石上完好无损。后来北仓峪的人都迁到了南仓峪村。 南仓峪村在明清两代属蒙阴县黄庄区寨子乡管辖;1941年至1946年隶属新甫县颜庄区;1946年划归新泰县翟镇办事处寨子乡;1991年划归莱芜市寨子乡;2001年划归艾山街道办事处。 南仓峪全村有16个姓氏,分别为方、王、陈、董、袁、吴、林、李、程、怀、郇、刁、魏、马、吕、孙等姓。 南仓峪村是艾山街道办事处最南的一个村子,南与新泰市接壤,莱新高速公路、磁莱铁路、205国道三条交通干线南北贯通。南仓峪村在群山怀抱之中,坐落在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山峪里。村南是南山、尖子山、普子山3山,西南有鹞子窝山,西面有小鹞子窝山,西北是张山子山。房子散落在山峪两边的山坡上,村中的一条大街与峪底的小河平行。小河上有一座小桥,连接着村两边的交通。河中建着道道拦河坝。河两岸有开垦的农田。 解放前,吃水十分困难,人们需到村东南转山子处的马刨泉排队打水。解放后,村里成立了打井队,在村西南峪里打了一眼井,深五六米,打水时井绳一大抱。即使这样,到了春末夏初也还得下井底去用瓢刮水。 1957年,村里调集劳动力在村中庙东边打了一眼井,深6米以上,虽然有水了,但水又咸又涩,不能饮用,当地人叫懒水,人们用来洗衣、洗菜、刷盆、刷碗,也可以和泥、浇菜,村民们也十分知足。1973年,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叫得响,党支部书记方得茂下大决心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问题。经公社水利站考察论证,决定从寨子南河里打井提水,用水渠向南峪引水。引水工程主要有水池、扬水系统、红旗渡槽、水渠、饮水设施等五部分。水池建在寨子村南河边,池长60米,宽20米,深5米。四周用石砌成。扬水系统,机房400千瓦电机两台,上山的生铁管道100米,垂直高度30米,每小时上水190立方米。红旗渡槽,在村西北两山之间,渡槽工程足双层拱桥总高18.7米长105米,用石砌成.环山水渠深l米,宽1米,长1900米水渠建成以后,南仓峪历史上第一次有了水浇地,共400余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地瓜等农作物。 水到田间地头以后,南仓峪人又在村里沿街修了6个水井,由地下管道连接,水流到了大门口,挑水最远的不过百米。1993年,村里打深井一眼250米,每小时上水30立方,1998年打一口井每小时上水10立方,自来水管道到了家家户户,水终于到了锅头、缸边。终于结束了无水吃的历史南仓峪村在解放前,有私塾,先生是本村的方义芝、方得修。1949年成立小学,教师是以后成为公社教育组长的刘延祥,邻村卞家泉人。第一个读初中的是方得莹,1951年到新泰一中就读,1954年毕业。第一个读大学的董仲奎,北京大学水产系。第一个攻读博士学位的是方恒忠,1996年青岛海洋大学毕业,2001年获硕士学位,2002年8月到北大攻读博士学位。 南仓峪地处山区,革命历史较早,1937年董玉彬在黄庄秘密加入中国0,并任蒙阴县黄庄区指导员(书记),回村发展党员董仲举、董玉艳、董玉兰、方得典、陈西胜、袁庆礼、董玉炳等人,并任南仓峪支部书记,他是原寨子乡最早的0员。 南仓峪参加革命的人很多,其中董仲俊,1938年在陈粟部参加抗战,朝鲜战争时任营长,1953年回国任团长,1978年任烟-分区司令员,济南守备区司令员职上退休。董仲和1940年入伍,因读过国民小学入伍后任卫生员,1950年至1955年在哈尔滨军医大学学习,5年后毕业到齐齐哈尔实习,后到上海空军医院任职医疗水平较高,70年代初,国家派医疗队支援非洲,曾率医疗队到阿尔及利亚、坦桑尼亚、尼日利亚三国为非洲人民治病。并与尼雷尔总统建立了友谊,先后任副队长,队长等职,董仲和占诗文底子很厚,著有《新甫诗集》一书,书前边有对诗词格律的专沦,后有五、七言律诗20余首,回乡时曾遍赠亲友。 如今的南仓峪人均收入3300元,达到了小康水平,过着幸福的生活。 信息来源: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陈家庄村 |
陈家庄村位于莱芜市东南22公里处。北依黄羊山,南邻莱钢运输部,东到莱钢焦化厂,西至205国道。全村327户,1023口人,耕地468亩。 据村碑记载:明朝末年,陈姓由北埠村迁此定居,以姓名村陈家庄。后分为东陈家庄和西陈家庄,1956年成立高级社时,两村合成一个村。陈家庄有9姓,其中侯、王姓居多。 陈家庄村,明清时期属莱芜县东乡黄山保;民国时期属颜庄区:1941年5月至1945年10月,莱芜划为三县时,属新甫县清泥区;1951年属莱芜县清泥沟乡;1958年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属颜庄办事处城子坡镇;1995年属城子坡街道办事处;2000年12月城子坡街道办事处改名为艾山街道办事处,属艾山街道办事处。 陈家庄人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人们纷纷加入游击队,抗击日寇。当时,县-便衣队队长侯继本就是突出的一位。他巧使妙计端掉了日本鬼子在葫芦山设的碉堡,他苦口婆心地说服汉0,使之改邪归正。1942年,敌人把他父亲抓起来做人质,叫他父亲写信,让其回来自首。他不屈不挠,手握钢枪,与敌人斗争到底,从未屈服。他的斗争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村里的一般群众给八路军送情报、运给养,就连小孩子也站岗、放哨、查路条。壮劳力抬单架、运弹药;妇女做军鞋、军袜,全体村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线。1946年“大动参”时,有48位青年报名参军。他们跟随部队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有11位英雄儿女为国捐躯,其中杨玉环、杨玉诚、杨玉祥,一门三兄弟为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 全国解放后,1955年秋,村里组织起初级社。1956年,东陈家庄、西陈家庄合伙办起高级社,合并成一个村。村民依靠集体的力量,将两口半圆形的水井加深到12米,使井水增加到了3米深,解决了全村人的吃水问题。1958年,又修了水库一座,解决了牲畜饮水和养地瓜用水问题。后又打深水井8眼,1961年又修了杨柳湾水库一座,使村南300多亩洼地都变成了水浇地,使粮食亩产量由建国初的不足100公斤增长到900多公斤。 1970年,莱芜钢铁厂开始建设,莱钢总厂厂部和莱钢技校,就建在该村村南,占地200多亩。耕地少了,为了解决村民生活问题,村里也办起了建筑队、采石场、球团厂、锻造厂、化工厂等村办企业。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富民政策激发了村民的致富热情,村办企业、个体企业发展起来。原村建筑队发展成建筑公司,有职工100多人,2001年年创产值300万元,利税70万元。村民从事第二、三产业的私营企业、个体专业户发展到100多户,其中有建筑队3个、运输业个体专业户发展到100多户,其中有建筑队3个、运输专业户20家、餐饮部15家、杂货零售点8家、五金建材销售点6处、汽车维修3家。从事养殖的专业户有37家,其中王成彬、王佑堂的养猪场,每家年出栏肥猪五六百头,年收入二三十万元。 随着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村民逐渐富了起来。村里在黄羊山大街两侧盖起了商居楼,形成了一条繁华商业街。村里居民有多半户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新房,家家看上了闭路电视,2/3的户安上了电话,1/3的青年用上了手机全村有大小汽车21辆,大小拖拉机55台,陈家庄人实实在在地富了起来。 陈家庄人一向重视教育。1951年,利用4间民房建起了小学,一个班4个年级,有50多个学生。1954年,村里新盖5间草房,将学校从民房搬到集体盖的新校。1979年,又在黄羊山大街北盖起15间砖混结构的教室和办公室,学校建有院墙、大门、花坛,环境优美。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村共有37名学生考上了大学专科和本科,王春堂是村里考取的第一个大学生,该生武汉大学毕业,又获得了博士学位,现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侯金伟在兰州大学攻读研究生。 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深入,陈家庄人一天比一天富了起来。陈家庄人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头脑,定会把陈家庄建设得更富足、更美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周家坡村 |
¡¡¡¡ÖÜ¼ÒÆÂ´åλÓڸֳǶ«±±3¹«À°¬É½½ÖµÀ°ìÊ´¦×¤µØ¶«Ô¼2¹«Àï´¦¡£¶«ÁÚÀ³¸Ö½¹»¯³§£¬ÄÏ¿¿À³¸ÖÌú·±à×éÕ¾£¬Î÷°¤À³¸ÖÔËÊ䲿£¬±±Óë³Â¼Òׯ´å½ÓÈÀ¡£¡°»ÆÑóɽ´ó½Ö¡±´©Æä±±¾³¶ø¹ý£¬¡°Ë«ÈªÂ·¡±Ìù´å¶«ÄÏÐнӸֶ¼´ó½Ö£¬À³¸ÖµÄÁ½ÌõÉú²úÌú·Ïß×Ô´åÄÏÎ÷½Ó´ÅÀ³Ïß¡£´åÎ÷2¹«ÀïÊǶþOÎå¹úµÀ¡£Ìú·¹«Â·×ݺύ´í£¬ËÄͨ°Ë´ï£¬´åׯÓë³§Çø½»Ö¯ÔÚÒ»Æð£¬´åׯռµØÃæ»ý1.24ƽ·½¹«À200»§£¬612¿ÚÈË¡£ ¡¡¡¡1989ÄêËùÁ¢´å±®¼ÇÔØ£¬Ã÷³¯³õÄêÖÜÐÕÓɺӱ±ÔæÇ¿Ç¨´Ë½¨´å£¬ÒòÖ·ÔÚɽÆÂ£¬¹ÚÒÔÐÕÊÏ£¬¹ÊÃûÖÜ¼ÒÆÂ¡£ÏÖ´åÃñÓÐÁõ¡¢ÖÜ¡¢ÕÔ¡¢Àî¡¢Ñà¡¢ÕÅ6ÐÕ¡£ ¡¡¡¡¡¶¿µÎõÀ³ÎßÏØÖ¾¡·ÔØ£¬¡°»ÆÉ½±£•ÖÜ¼ÒÆÂ¡±£»ÐøÐÞ¡¶À³ÎßÏØÖ¾¡·ÔØ£¬Ãñ¹ú³õÄ꣬ÖÜ¼ÒÆÂÊôÑÕ×¯Çø•»ÆÉ½±££»1941Äê5ÔÂÖÁ1945Äê10ÔÂ1ÈÕ¹éи¦ÏØÇåÄàÇø£»1951ÄêÊôåÖ¼ÒׯÏ磻1956Äê²¢ÈëÇåÄàÏ磻1958ÄêÊôÑÕׯÈËÃñ¹«É磻1984ÄêÊôÑÕׯ°ìÊ´¦£»1985Äê10ÔÂÊô³Ç×ÓÆÂÕò£¬¸Ä³ÆÖÜ¼ÒÆÂ¾Óί»á£»1995ÄêÊô³Ç×ÓÆÂ½ÖµÀ°ìÊ´¦£»2001Äê³Ç×ÓÆÂ½ÖµÀ°ìÊ´¦¸Ä³Æ°¬É½½ÖµÀ°ìÊ´¦£¬ÖÜ¼ÒÆÂÊô°¬É½½ÖµÀ°ìÊ´¦¹ÜϽ¡£ ¡¡¡¡ÐÂÖйú³ÉÁ¢Ç°Å©ÒµÉú²úÌõ¼þ¡¢¼¼ÊõÂäºó£¬Á¸Ê³²úÁ¿²»¸ß£¬×æ×æ±²±²ÐÁÇÚÀÍ×÷£¬Á¬³Ô·¹ÎÊÌâ¶¼²»Äܽâ¾ö¡£½â·Åºó£¬´åÃñÖØµãÔÚÆ½ÕûÍÁµØÉÏϹ¦·ò£¬ÐÂÔöÍÁµØ50ÓàĶ£¬½¨ÐÞ8000Á¢·½Ã×µÄСÐÍË®¿â2¸ö£¬Ê¹¹ýÈ¥µÄ¡°¿¿ÌìÌ±ä³ÉÁË¡°Á¸Ê³¶Ú¡±¡£ÓÉÓÚÀ³¸Ö½¨Éè¹æÄ£µÄ²»¶ÏÀ©´ó£¬ÖÜ¼ÒÆÂ´å´óÁ¿µÄÍÁµØ±»Õ÷Óá£ËùÊ£ÍÁµØ²»×ã60Ķ¡£1995Äê´åÃñÓÉÅ©ÃñתΪ³ÇÊоÓÃñ¡£Ä¿Ç°£¬ÉÙÁ¿ÍÁµØµÄ¸ûÖÖ¡¢¹à¸ÈÈ«ÓÉ´åί»á¸ºÔð£¬È«Ìå´åÃñÓÉũҵÏòÆóҵתÐÍ£¬´åÃñµÄÖ÷Òª¾«Á¦×ªÏòÉÌÆ·¾¼ÃÓëµÚÈý²úÒµ¡£ ¡¡¡¡¾³ÄÚµØÏÂÖü²Ø×Å·áʵµÄ¿ó²ú×ÊÔ´£¬ÓÐ×Å´óÁ¿µÄÎÞÑÌú£¬ÖÜ¼ÒÆÂÈ˸ÒΪÈËÏÈ£¬¿ª¸öÌå˽ӪÆóÒµÖ®ÏȺӡ£20ÊÀ¼Í30Äê´úÄ©£¬¾Í´´°ìÖÜ¼ÒÆÂú̿¹«Ë¾£¬×ã¼û´åÃñÖ®¾¼ÃÒâʶ¡£ ¡¡¡¡ÖÜ¼ÒÆÂ×ÔÃ÷³õ¾ÍÔÚ´Ë¿ªÍظû×÷£¬·±ÑÜÉúÏ¢£¬ÏÖ´åÖÐÓÐÁõ¡¢ÖÜ¡¢ÕÔ¡¢Àî¡¢èï¡¢ÕÅÁùÐÕ£¬´åÈË´ó¶¼ÈåÑųÏʵ£¬ºÍÄÀÏà´¦¡£ ¡¡¡¡Õ½ÂÒÄê´ú£¬ÖÜ¼ÒÆÂ´åÂÅÔâ·Ë»¼±øÇÖ£¬Ãñ¹úÊ®ÁùÄ꣨1927Ä꣩´º£¬ÍÁ·ËÀî·½¸Ù¡¢µÔ·½ÈÙ£¨×¤µØÔÚÁ«»¨É½¸½½üÍà×ÓÆÌ£©¡¢ÇÀ½ÙÖÜ¼ÒÆÂ´å£¬Â°×ßÖÜ﹦¡¢ÁõÇìÑ¡¡¢ÁõÏÜÓÀ¡¢ÁõÇåÌï¡¢ÖÜ鸵ȵ±ÈËÖÊ¡£Îª¾ÈÈËÖʹ²Ë͸øÍÁ·ËÎåǧ¿é´óÑó£¬ÓÉÓÚË͵ò»¼°Ê±£¬ÖÜ﹦±»²ÐÈÌɱº¦¡£ÈÕ¿ÜÈëÇÖʱÆÚ£¬×¤ÇåÄ๵µÄÑÖÍž³£À´ÖÜ¼ÒÆÂÄÃÇ®ÄÃÁ¸£¬1940Äê5ÔÂ20ÈÕºº0СͷĿÍâºÅ½ÐÖ£ÏßÉþ×Ó¡¢ÍõÄ×Ó´øÈËÀ´´å½ÙÂÓ£¬ÉÕ»Ù·¿ÎÝ100¶à¼ä£¬×¥×ßÖÜ¿¡½Üµ±ÈËÖÊ£¬²ÉÈ¡µõ×Ó¡¢Ñ¹¸Ü×Ó¡¢¹àÀ±½·Ë®µÈ¿áÐÌ£¬Ç¿ÁîËÍÈ¥800¿éÒøÔª²Å·Å»Ø¡£ ¡¡¡¡ÖÜ¼ÒÆÂÈËÓйâÈٵĸïÃü´«Í³£¬1939Äê´åÀï³ÉÁ¢Á˵ÚÒ»¸öµ³Ö§²¿£¬ÖÜïËÉÈÎÖ§²¿Êé¼Ç¡£¿¹ÈÕÕ½ÕùºÍ½â·ÅÕ½ÕùÆÚ¼ä£¬ÖÜ¼ÒÆÂ´åÐí¶àÈÈѪÇàÄêÓ»Ô¾²Î¾ü²ÎÕ½£¬ÏȺóÓÐ20¶àÈ˱¼¸°Õ½³¡£¬ÖÜ¿¡ÈÙ¡¢Áõ×ôÖÜÓ¢ÓÂÎþÉü¡£ÄÇʱ£¬ÄÐ׳ÀÍÁ¦Îª×ӵܱøÌ§µ¥¼Ü¡¢Ô˵¯Ò©£¬¸¾Å®×ö¾üЬ¾üÍ࣬ȫÌå´åÃñÈ«Á¦ÒÔ¸°Ö§Ô®Ç°Ïß¶·Õù¡£Îª¹²ºÍ¹úµÄ½¨Á¢£¬×ö³öÁ˾޴óµÄ¹±Ï׺ÍÎþÉü¡£ ¡¡¡¡1949ÄêÐÂÖйú³ÉÁ¢ºó£¬ÖÜ¼ÒÆÂÈËÍŽụÖú£¬¹²Í¬×ßÉÏÉç»áÖ÷ÒåµÀ·¡£1953Äê³ÉÁ¢±ä¹¤×é¡¢»¥Öú×飬1955Äê³ÉÁ¢³õ¼¶É磬É糤ΪÖÜ¿¡ÐÇ£¬1957ÄêºÍÕÅׯ´åÁªºÏ½¨Á¢¸ß¼¶É磬É糤ΪÁõÏ໡£ ¡¡¡¡ÖÜ¼ÒÆÂÈË×Ô¹ÅÇÚÀÍÆÓʵ£¬¸û¶Á´«¼Ò£¬Ãñ·ç´¾ÆÓ£¬°²Êر¾·Ö£¬¾¼ÃÒâʶǿ¡£ÏÈǰ´åÀïÁ÷´«×ÅÕâÑùµÄ¸èÒ¥£¬¡°ÒªÏ븻µÃ¿ì£¬ÖֵؼÓÂòÂô¡±¡£ÔçÔÚ½â·Åǰ£¬ÁõÇåÓñµÄ·Û·»£¬ÖÜïɽµÄ·õ¼¦·»£¬ÁõÏܸ£µÄ³éË¿³§£¬ÁõÇåÌ↑ÉèµÄȾ·»ÎÅÃûåÚåÇ¡£ÖÜ¼ÒÆÂÕæÕýÌÚ·ÉµÄÆðµãÊǵ³µÄʮһ½ìÈýÖÐÈ«»áÒÔºó¡£ÖÜ¼ÒÆÂÈË-Ô¶Öõ£¬´´°ì¸÷Ï¸±ÒµÏîÄ¿£¬ÔöÇ¿¾¼ÃÊÕÈ룬ÈËÃÇÆ¾½ô¿¿À³¸ÖµÄÓÐÀûÌõ¼þ£¬´´°ìÁ˷ɰ³§£¬ÀûÓôóÆóÒµµÄ±ß½ÇÁϼӹ¤ºóÔöÖµ£¬ÓÃÒÔÑø»î×Ô¼º¡£´åίΪÁËÌá¸ß¹¤³§²úÆ·µÄÖÊÁ¿£¬Æ¸ÇëÁ˼¼ÊõÈËÔ±£¬Ö¸µ¼Éú²úºÍ¹ÜÀí£¬¹¤³§Ñ¸ËÙ·¢Õ¹ÆðÀ´£¬¾¼ÃÐ§ÒæÊ®·Ö¿É¹Û¡£ÉÌÆ·¾¼Ã·ÉËÙ·¢Õ¹µÄ20ÊÀ¼Í80Äê´ú£¬´å°ìÆóÒµ¡¢¸öÌå˽ӪÆóÒµºÍµÚÈý²úÒµºäºäÁÒÁÒ·¢Õ¹ÆðÀ´¡£¸Ä¸ï¿ª·Å´øÀ´ÁËÉú»úºÍ»îÁ¦£¬×æ×æ±²±²Ã泯»ÆÍÁ±³³¯ÌìµÄÅ©Ãñ׳־ÁèÔÆ£¬ÐÛÐIJª²ª£¬·ÅϳúÍ·£¬°ìÆðÁËÆóÒµ£¬³å½øÁËÉÌÆ·¾¼ÃµÄ´ó³±ÖС£½¨°²¹«Ë¾¡¢¹ºÏú¹«Ë¾¡¢¸ÖÖý³§¡¢»úе¼Ó¹¤³§µÈ´å°ìÆóÒµÓêºó´ºËñ°ã³öÏÖ¡£×¯¼Úººµ±ÉÏÁ˾Àí¡¢³§³¤¡£¸Ä¸ïµÄ´ó³±¸øÖÜ¼ÒÆÂÈËÔöÌíÁ˺ÀÆø£¬ÔöÌíÁ˵¨Æø¡£ÓÐÍ·ÄÔÉÆ¾ÓªµÄÒ»²¿·ÖÄÜÈË£¬ÂÊÏȹýÉÏÁËС¿µÉú»î¡£Î÷×°¸ïÂÄ£¬Ñü¹ÒÊÖ»ú£¬×øÉÏÁËСÆû³µ£¬µ±ÉÏÁË´óÀϰ塣¸öÌå˽ӪÆóÒµ×îÓгÉЧµÄµ±ÊôÇ컪»úе¼Ó¹¤³§¡£ÎªÁË·¢Õ¹×³´ó¾¼ÃʵÌ壬´åί»á¹ÄÀø·¢Õ¹¸öÌå˽Ӫ¾¼Ã£¬ÔÚ»ÆÑòɽ´ó½Öͳһ¹æ»®ÉÌס¥30¶°£¬Ãæ»ý´ï8000ƽ·½Ãס£½ØÖÁ2001Äêµ×ÔÚÕâÀï´ÓʸöÌ幤É̵ϧ´ï50¼Ò£¬Äê´´²úÖµ1400ÍòÔª£¬ÊµÏÖÀû˰´ï68ÍòÔª¡£È«´åÈ˾ùÊÕÈë´ï4180Ôª¡£ ¡¡¡¡ÖÜ¼ÒÆÂÈË×ԹųçÉÐÎÄÃ÷¡£½â·Åǰ£¬´åС¡¢ÈËÆ¶°ì²»ÆðѧУ£¬Çë²»ÆðÏÈÉú¡£20ÊÀ¼Í20Äê´úÄ©£¬¹úÃñÕþ¸®ÔÚåÖ¼Òׯ´å´´°ìåÖ¼ÒׯСѧ£¬Ñ§Áä¶ùͯǰȥ¸ÃУ¾Íѧ¡£1955Äê³ÉÁ¢ÖÜ¼ÒÆÂСѧ¡£1994Äê³Ç×ÓÆÂÖÐÐÄСѧ³ÉÁ¢£¬±¾´åËÄÎåÄ꼶ѧÉú²¢Èë³Ç×ÓÆÂÖÐÐÄСѧ£¬2002ÄêËùÓа༶ѧÉú²¢È밬ɽÖÐÐÄСѧ¡£±ÏÒµÓÚɽ¶«¹¤Ñ§ÔºµÄÁõ¾ßµÂΪ±¾´åµÚÒ»¸ö´óѧÉú¡£×Ô1977Äê»Ö¸´¸ß¿¼ÖÁ2002Ä꣬ÖÜ¼ÒÆÂ´å¿¼Èë´óרÒÔÉÏѧÉú18Ãû£¬Ñ§Àú×î¸ßÕßΪ»ª¶«Ê¦·¶´óѧ˶ʿÑо¿ÉúÁõ¹úÃ÷¡£ ¡¡¡¡ÖÜ¼ÒÆÂÈËÓÃÐÁÇÚµÄÀͶ¯»»À´ÁË·á˶µÄ¹ûʵ£¬¼Òµ×ÒóʵÁË£¬Éú»îÖÊÁ¿Ìá¸ßÁË¡£¼Ò¼Òͨ×ÔÀ´Ë®£¬»§»§°²×°µçÊÓ±Õ·Ïߣ¬µç»°ÆÕ¼°£¬ÊÖ»ú°Ù¶à²¿¡£1993Äê´åÃñÖܱ¦ÌεÚÒ»¸ö¹ºÂò˽¼Ò³µ¡£Èç½ñ´åÀïÒÑÓÐ13Á¾ºÀ»ªÐ¡½Î³µ£¬ÎôÈÕµÄׯ¼ÚººÊæÊæ·þ·þ¹ýÉÏÁ˳ÇÊÐÈ˵ÄÉú»î¡£´åί¶Ô70ËêÒÔÉÏÀÏÈË·êÄê¹ý½ÚÔùËÍÀñÆ·£¬´ú½»±Õ·µçÊÓÊÕÊÓ·Ñ£¬Ê¹ËûÃǰ²¶ÈÍíÄê¡£¶Ô²Ð¼²ÈË×÷ÁËÍ×ÉÆ°²Öã¬Äܹ¤×÷Õß°²ÅÅÁËÊʵ±µÄ¹¤×÷£¬Ê¹ËûÃÇÌå»áµ½ÁËÉç»áÖ÷Òå´ó¼ÒÍ¥µÄÎÂů¡£ ¡¡¡¡ÎïÖÊÎÄÃ÷´Ù½øÁ˾«ÉñÎÄÃ÷µÄ½¡¿µ·¢Õ¹¡£¾Éʱ£¬ÖÜ¼ÒÆÂÈ˾ßÓÐÀÖÉÆºÃÊ©£¬×ðÀϰ®Ó×£¬ÇÚ¼ó³Ö¼Ò£¬Ï໥°ïÖúµÈÐí¶à´«Í³ÃÀµÂ¡£½¨¹úºó´«Í³ÃÀµÂ½øÒ»²½·¢Ñï¹â´ó¡£20ÊÀ¼Í50Äê´úÈËÃÇ¿ÊÍû³ÔÉϱ¥·¹£¬»¥ÖúºÏ×÷ε³É·çÆø¡£60Äê´úÈ«ÃñѧÀ׷棬À×·æÊ½ÈËÎï²»¶ÏÓ¿ÏÖ¡£80Äê´ú¿ªÕ¹¡°Îå½²ËÄÃÀ¡±¡¢¡°ÈýÈȰ®¡±»î¶¯¡£´åÈË×ðÀϰ®Óס¢Ê°½ð²»ÃÁ¡¢¼ûÒåÓÂΪ¡¢ÖúÈËΪÀÖ¡¢ÎÞ˽·îÏ×µÄÐÂÈËÐÂʲã³ö²»Çî¡£ ¡¡¡¡ÇÚÀÍÉÆÁ¼µÄÖÜ¼ÒÆÂÈË¿ªÍØ´´Òµ£¬²»ÈèÏÈÈË£¬½«»áÆ×д³ö±ÈǰÈ˸ü¼Ó»Ô»Í²ÓÀõÄÀúÊ·ÐÂÆªÕ¡£ ¡¡¡¡*Êý¾ÝÀ´Ô´ÓÚÀ³ÎßÊÐÈËÃñÕþ¸®ÍøÕ¾¡¡¡¡[¸ÐÐ»ÍøÓÑ"С¿ÉÁ¯"·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罗汉峪村 |
罗汉峪村位于莱城东南27公里,钢城西7公里处。东邻庙子村,南邻纸坊村,北邻九龙庄村,西与莱城区高庄办事处后坡村隔山相接。全村共有510户,1717口人,耕地面积1200亩,宜林荒山面积4000亩。 据碑文记载,罗汉峪在明洪武年间在现村北一公里的“黑油门”地,借一山泉(即巩家泉)立村。后迁至现在的村庄。罗汉峪村原有一寺,寺内塑有十八罗汉,故名罗汉峪村。 罗汉峪村1914年至1939年隶属蒙阴县七区管辖;1941年划归新甫县;1950年属新泰二区:1955年10月属新泰县翟镇区;1958年属翟镇人民公社庙子管理区;1984年l2月划归庙子乡;1985年12月划归新泰市寨子乡;1991年元月划归莱芜市寨子乡;1993年划归钢城区寨子乡;2000年l2月 罗汉峪建村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最初由许、朱、李、巩姓立村后,随之由洪、董、王、曹、亓近30个姓氏陆续迁聚。 该村现有16姓氏。20世纪70年代初,在村办民校时,为了便于记忆掌握村里的姓氏编成“顺口溜”:朱亓李曹王,赵谷郭肖杨,魏吴刘何孟,徐许是两姓。其中刘氏已于1997年迁回辛庄镇涝坡村。朱、亓两姓居多,其次是曹、王、李、赵诸姓。 罗汉峪村坐落在著名的九龙山和卧虎山脚下,一条发源于卧虎山脚下的小河流经村前,每到汛期,大雨发作时,河水湍流奔腾,东流而去。村中有一条2华里笔直的东西大街,村东有一条5米宽的砂子公路通往钢城。从2001年5月1日起罗汉峪至莱芜的班车,每天早、中、晚三次,交通十分便利。 罗汉峪村历来崇尚文明,重视文化教育。在解放前就办起了私塾。1952年就建立了小学,首任教师徐敏尧。1971年在村东新建了占地10余亩,校舍21间的标准化学校。1981年,罗汉峪村又建起了幼儿园。自恢复高考以来,村中年年都有学生被大中院校录取,现在本科、大学、研究生10余人,中专以上的20多人。 罗汉峪村重视文化活动的开展,玩龙灯、跑旱船、玩杂耍是罗汉峪村的艺术传统。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以朱玉宝、王贵全为主的30多位文娱爱好者组成的小剧团,除了在本村演出一外,还到十里八乡的外村演出。以何成珠、朱玉本、亓子利为代罗汉峪村在村西修了一条水泥路,在村东修了一条宽5米通往钢城的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罗汉峪村自古以来人灵手巧,能工巧匠辈出。早在明末清初就有人发挥本村矿产优势,打石磨、石碾。特别是在20世纪初,以朱康孝、朱康信兄弟俩雕打的石磨石碾名声远扬,在周围十里八乡至今还能派上用场的石磨石碾,大都出自朱氏兄弟二人之手。 在20世纪20年代,罗汉峪村曹心元、亓汉元的建筑手艺,也能走出十里八乡。他们建的房子既坚固,又漂亮。以王立功、曹四彦为代表的屠宰户也是当地闻名的首富户。 现在以亓子军、朱玉学、曹荣青等为代表的经销布匹的专业户,全村发展到20多个。以李宗华、王道利、朱本松为代表的建筑队活跃在四邻八乡。全村现有汽车、拖拉机、农用三轮车已达200余辆(台)。 过去村民住的是石头、坯块垒起的低矮而又黑暗的草房,如今换成了红砖瓦房和水泥钢筋结构的平房,现在大都翻新成前后出厦的豪华住宅,有的还盖起了二层小楼。电话、手机、摩托、液化气炉、农用三轮车、彩电、VCD,早已走进普通百姓家中。 罗汉峪村村民正在描绘未来的发展蓝图,罗汉峪村明天会更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肖马庄村 |
肖马庄村位于莱城西南26公里、钢城西4公里处。肖马庄东邻方家庄、雁埠村、卧龙港村,西邻庙子村,南邻胡家宅村,北邻北楼村。肖马庄耕地面积1693亩,现有人家579户,1740口人。 马庄村,因肖、马两姓建村得名。先后来村中的有米、于、庞、康、赵等姓氏。现有徐、李、吴、吕、王、张、刘、赵、陈、祁、曹、丁、和、焦等姓氏,徐、李、吴姓居多。1958年深翻土地时,在村南发现一汉墓群,约有几十座,面积不少于一亩。墓室全部用大青砖砌成。以后人们纷纷在这里挖砖垒鸡窝、砌墙头:同时,也出土了陶罐、铜钮扣、五铢钱。1970年春,村民曹心忠挖土垫猪圈,曾挖出五铢钱100余枚。说明建村约始于汉代。 肖马庄村在清代隶属蒙阴县黄庄区寨子乡;1941年至1946年改属新甫县颜庄区:1946年划归新泰县二区肖马乡;1958年改属翟镇人民公社;1984年划归翟镇办事处庙子乡:1986年划归寨子乡;1991年划归莱芜市寨子乡;2001年划钢城区归艾山街道办事处管辖。 肖马庄村为丘陵地,地势南高北低,土地肥沃,遗有较多古迹。村南有双凤山,山上有寨。 村南小岭之下,有一石碑,人称康家碑子。其碑高150厘米,宽65厘米,厚36厘米,上写“康公宗派之图”六个大字,其它字已模糊不清,为康氏祖谱碑。 清末明初,战乱频繁,盗贼蜂起,民不聊生,肖马庄村在李应翰(当时人称大先生)的带领下修了土围子以防匪患。围墙上建着雉堞,十分雄伟。围墙四周设城门五个,南门为正门,以次为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小西门。南门有石雕匾额,上写“天府寨”字样,李应翰书。大东门匾额为“兼山”,大西门五个匾额为“丽泽”。五个门都用大石块砌成。肖马庄村东、西、北三面环水,疏河成池。南面无水,固挖壕灌水成池。 1940年,为防止日寇占为据点,八路军发动群众拆掉南门,扒掉南墙,填平南壕。解放以后,社会安定,围子失去了存在的价值。1958年至1964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村子的四门被拆掉,只剩下大东门和小东门之间一段黛青色的残墙。 大东门外有较大的两孔石桥,人称五龙桥。过桥往东北约50米的河边上,有一水井,叫搬倒井。井方型,深约3米,清澈见底,水中游鱼百许,令人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水自井底涌出,经一大石板流入一小井,再从小井流入小河。大井供汲水饮用,小井供淘米洗菜,井外洗衣,饮牛羊。此井在60年代以前从未干涸。由于是地下水,夏天冰凉,冬季从不结冰,三九天水流出后,水面上雾气腾腾,即使寒冬仍有农妇在此洗衣淘米。大小井之间的石板上有一台筐大的石窝,叫马蹄窝。传说有一年麦季,吕洞宾骑马过此,向一农妇借桶饮马,农妇以人畜不能共用一桶而拒之,吕便将井搬起饮马,马把井水喝干。从此,每年麦季总有一天水不外流。同时也留下一个巨大的“马蹄窝”。1964年“四清运动”时,井被挖深扩建,并刻石“四清水池”以记之,但人们仍以原名呼之,叫搬倒井。20世纪60年代后,井便像趵突泉一样成了季节井,只有秋冬两季喷涌,春夏两季则井底朝天,滴水不见了。 肖马庄村北有一神道碑。“大先生”李应翰书通天文为“诰赠朝议大夫原任通州同知李公神道碑”。肖马村南门外李家林,有一三头李公的大墓。李公为谁?据传此公清初为官,被诬陷斩首。因被悬首示众,其子女为其雕木头葬之。后知为冤案,皇帝赐一银头,再后来查明不但无罪,还有大功,又赐一金头。隆重下葬,其母哭曰“金头银头不如我儿的肉头。”至今,肖马村大多数人知道这一传说。文革当中,曾将墓打开过,墓室的顶盖和四壁全部用整块的大青石制成,每块何止千斤,石块都是磨光的,工艺精细。然而里边空无一物,连人的骨头也未见一块,是李公的衣冠冢还是早被盗墓贼光顾过就不得而知了。神道碑在文革中被推倒,有双龙戏珠和“皇清”字样的碑帽被砸碎,石碑因厚重得以幸免。 肖马庄村自古以来重视教育,人才辈出。为当地文化名村。清末,村民李氏四兄弟皆通文墨,人称“大先生”、“二先生”、“三先生”、“四先生”。大先生李应翰,字墨林,号西园,由恩贡生考取正黄旗教习,中戊子科举人。曾在北京皇宫中任教多年,太子及诸阿哥是他的学生,其中恭亲王是他的得意门生,当其告老还乡时,太子、恭亲王和诸阿哥送至城门外,还要再送,大先生固辞,太子便把半朝銮驾赐给先生,所过州县都要高接远迎。 清末,徐贞节、徐敏义等毕业于蒙阴师范。人称单级先生,单级是单个年级的意思,就有别于私塾了。徐贞节先生的聘书上盖着蒙阴县正堂的方形大印,生前曾对家人说,那是县长亲自发给他的。此聘书一直保存到1966年,后被称之为“四旧”,连同他的三箱旧书,付之一炬。据《蒙阴县志》记载,1902年肖马庄村就建了国民小学。 当时,当地只有黄庄村和肖马庄村有小学,所以肖马庄村小学是百年老校。当时的先生有李兆义、安家连、李兆乾等人。解放前的先生还有李之嵋、李之岳、李之崇。民国人物徐敏行,生于1880年,自幼读经书,是饱学之士。后受进步思想影响,反帝反封建,崇尚西学。曾就读于曲阜师范,毕业后于1902年在黄庄完小任首任校长。当时蒙阴县还没有初中,完小便是最高学府。他不但对中国古典文化有深厚的底蕴,还精通英语,且多才多艺,会弹钢琴。解放初他家一小屋的墙壁上还贴满了英国《泰晤士报》。他热衷政治,有强烈的民主思想,民国初期为省里的参议员。最后,在济南竞选议长时因病英年早逝。1947年-1950年,22个村学的点长(学点)是李恩林。李之岳解放初任新泰县城关完小校长。1956年肖马村建高级小学,校长曹敏卿,主任段元宗。解放后,村内出过不少大一学生,肖马村的大学毕业生现有40余人,他们在各个行业服务为祖国的建设贡献着力量。肖马庄人热心教育,据统计,在大、中、小学任教的30余人。 肖马庄村的革命历史也是比较早的。据80以上高龄的老党员回忆,1940年他们入党时还不公开,只知道入党介绍人。但知道1939年时村支书李兆普,组织委员张可范,宣传委员吴茂商。抗日战争时期肖马有20多人参加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都有人壮烈捐躯、,1955年军队授衔时,1人授上校,张茂升解放后在南京军事学院深造后到桂林军分区任职。徐祗松中校,解放战争时期任团参谋长,抗美援朝时任团政委,退伍后在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台任主任。授少校者2人,张可范,解放后在北京一军工企业当政工干部;李兆和,解放后在四川江岫县任某部后勤部长。任营、连、排的干部20余人。 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肖马庄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1976年村里通了电,告别了煤油灯时代。同年翟镇通寨子的公路建成通车。 改革开放以后,肖马庄村的经济发展很快,土地承包以后,家家有了余粮。他们开始认识到光靠粮食种植,不能大幅度提高经济收入,必须改变种粮的单一模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但是这一切都必须解决水的问题。肖马庄村地下水比较丰富,但是“农业学大寨”时的水渠,大多已遭破坏,只有打的深井尚完好无损。村民们在南山尾地势较高处建成大水池一个,容量在2000立方米以上。埋设管道1000余米。先把水抽到大池里,然后辐射到东、北、西三个方向,由于水池的地势较高,一开闸门,水便顺管道流出,能灌良田200余亩。养殖业也得到了发展,养猪、养羊、养免的户数不断增加。人均地少,农活靠老年人和家庭妇女就能完成,青壮年大多在莱钢一带打工,每天至少有20多元的收入,还有的办企业、搞经营。从艾山办事处到肖马庄村,一进村,就看到近1000米长的大路两侧店铺林立。木材加工厂、木器厂、轮胎修补厂、小商店、小饭店、羊汤馆、粮食收购站、油房、熟食店、肉铺、蔬菜摊、出租车市场、空心砖厂等。而且每种行业都有几家在竞争,还有的大户发展到了寨子、城子坡、新泰、莱芜等地。其中王志胜的冶金材料有限公司1993年就在寨子桥南头站稳了脚根,是原寨子乡的纳税大户之一,1993年他就买了桑塔纳轿车。 如今的肖马庄村家家有了余粮,红瓦房宽敞明亮。基本上户户通电话。彩电、摩托的普及率也较高。有汽车20余辆,拖拉机40余台,三轮车200余辆,代替了独轮车,收庄稼、运粪土不再用人力,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两千年的文化积淀,无数代人的奋斗不息,共同铸造了肖马庄村的深厚历史。如今的肖马庄村正向着富裕文明阔步迈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西施家峪村 |
西施家峪村位于莱城东南27公里、钢城西南6公里处。南邻贤女庙村,北邻中施家峪村和清泉岭村,东与新泰市青云办事处交界,西与新泰市泉沟镇接壤。全村446户,1496口人,耕地面积1048亩。 明代中叶,由袁、郝、杨、包、甄诸姓建村,曾取名官庄,当时满山荆棘,土地贫瘠,生活环境恶劣,人口极少:清康熙年间农业连年丰收,人口剧增,人口众多的难以糊口,只好分迁垦荒定居。先人为了邻村团结,亲如一家,共同抵抗自然灾害及土匪骚扰,当时三村一名:施家峪。西施家峪村居西,故称西施家峪村。 该村民国及民国以前隶属蒙阴县;1941年区划为新甫县第七区上峪乡;1945年划归新泰县翟镇区寨子乡;1958年隶属于翟镇人民公社;1985年划为新泰市寨子乡;1991年划为莱芜市寨子乡;1993年划为钢城区寨子乡;2001年寨子乡与城子坡办事处合并成立艾山街道办事处,隶属于艾山街道办事处至今。 民国年间战乱频仍,自然灾害交替发生,至少有十几家姓氏逃亡不知所终。留下的费尽血汗耕种,所得仍不足以果腹,只好靠南瓜、豆角、野菜、树叶充饥。住的草房低矮、阴暗,有的五六口人挤在一间屋子里。有的五六家挤在一个院子里。他们“上赡父母,下抚妻子”,一代接一代艰难地繁衍生息。 20世纪20年代前后20多年间,军阀混战,散兵组成了大股小股的匪帮,他们所到之处见粮抢粮,见衣夺衣。为抗拒匪患,中施家峪村建起了围子墙,把一应生活所需搬进“围子”。各村联防,轮流防守,但仅一时缓解匪情,最后围子被攻破,并化为灰烬,西施家峪村人又遭一场劫难。村民衣食无着,饥寒交迫,老幼残弱,死伤数十人。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又践踏了过来,当地土匪头子陈三坎投靠日军,他进行了比土匪更残酷的劫掠。在党的领导下,村中青年怀玉堂等挺身而出,组织村中及邻村有志青年组成抗日游击队,对日寇和陈匪军进行了英勇的抗击,有力地打击了敌人。1947年,-军对山东发动重点进攻,“还乡团”乘势还乡报复,对刚刚开始土地改革的新莱蒙地区的党员、干部及家属,进行了疯狂的-,八路军领导的游击队员对还乡团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保护了大批积极分子和军属。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西施家峪村有4位烈士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壮烈牺牲。 解放后,西施家峪村民在老党员的带领下,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最贫困的山村最早入股成立供销合作社、初级社、高级社。为了摘掉贫穷的帽子,村人1959年开始第一次改河工程他们筑起一条河堰引水灌田。1964年出动一万劳动力建成葫芦峪水库,1972年- 1974年第二次改河,搬迁12户,拆掉房屋60余间,拓地120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富民政策激发了村民的致富热情,人们纷纷参加封山造林,疏通河道,修建盘山路等工程。1991年架电,1992年建成猴头菇厂一处,1999年,修建一条2000多米的盘山路,修建拦河坝三个。2000年,著名企业家广州太阳神集团总栽怀汉新投资13万元为家乡兴修水利,挖掘砌成村北机井一口,建180立方米蓄水池一座。为村铺设管道,安装水龙头,让村里人用上自来水。1995年以来,村两委干部带头,全力发展寒露蜜桃,现有成年树、青年树3万株,2002年总产量达60万斤。2000年植下6000株,2001年植l万余株,2002年植2万株,总株数已达6万。村民的腰包开始鼓了起来。 更令人欣慰的是,全体村民已经从愚昧落后的意识中苏醒过来。开始重视文化教育,从199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村共有9人考上大学本科,仅2002年就有4个本村的学生被录取为本科大学生。相信未来的西施家峪村,会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纸坊村 |
纸坊村位于莱城东南25公里、钢城区政府驻地西8公里处。四面环山,西接莲花山,南临双杨桥村,北靠西峪村,东至庙子村。全村共有321户,1047口人,耕地865亩。 村碑载,明嘉靖年间立村,因村中有造纸作坊,故取名为纸坊。纸坊村现有刘、石、王、丁、泥、李、靳、曹、魏、颜10姓,人口最多者当属曹、魏二姓,最少者为丁姓,仅有一户。 1914年至1939年为蒙阴七区;1941年划归新甫县;后划为新蒙县;1945年划归新泰县;1950年属新泰县第二区;1952年建立纸坊乡;1955年10月属于翟镇区;1958年成立翟镇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翟镇办事处;1985年并入寨子乡;1991年1月划为莱芜市管辖;2001年1月撤乡合并,归为艾山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 村南清水河源自莲花山,境内蜿蜒1000余米绕村而过。其中杨庄子河段与地下水源相通。百岁老人回忆,自记事起就未干涸过,全村土地大都分布在河两岸。在村西不远处有座小山头,因似虎头,人称虎头崖。据地矿部门探测,在虎头崖下1000米处,储藏着大量优质煤炭。但因此处地下水流量大,开采困难。至今未能开发。 村东头有两棵20余米高,一搂多粗的苹柳树,植于20世纪60年代,树冠20余平方米。村旁有座石拱桥,人称苇沟桥。据长老介绍,此地原为一条深沟,沟里长满苇子,明朝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间,一南方人做买卖途经此地,不慎跌倒擦伤,村人热情留其小宿。第二天,南方人走时留话说,这趟买卖如果挣了,就在此沟上修座石桥,以示留念。月余后,南方人践诺,果真回来组织人马建起了这座石桥,方便了老少几代。现这座石桥虽历经沧桑,但仍十分坚固,一点没有变样。 村中有关帝庙和土地庙各一座。关帝庙建于乾隆年间,后来曾3次重建,现保存完整,是人们祈风调雨顺,祷一方平安之场所;土地庙如今已不复存在,建于何年,毁于何时已无从查考。在东山之上,有一山寨,人称天宝寨,建于民国7年。东西约500余米,南北长约60余米,高3米,总面积约为3万多平方米。寨墙全用石头垒成,每隔10米有一炮台。寨内按村划片,现在依稀可见200余间小石屋。此寨是村民躲避土匪强盗之用,由纸坊、庙子、高峪三村合建。修建山寨共历时1年,动用人工1万余个。 村中现有古宅多处,多为民国初修建,均是五檐六脊,排山挂角,雕梁画栋,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已无人居住。但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流行的建筑风格和工匠的精湛技艺。 纸坊村四面环山,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战争年代有多人参加革命斗争。曹化祥(又名曹杰).1937年4月,参加抗日战争,时年13岁,曾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战斗上百次,身上有6处伤疤,先后荣立13次一、二、三等功,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曹老生前家居杭州,为正军级干部,今年春天去世,享年78岁。 曹伟(又名曹思昆),1937年4月参加革命战争,时年12岁,曹老戎马一生,曾经在上百次的战斗中,先后荣立特等功一次,一、二、三等功10余次。曹老现年77岁,家居北京,离休前系北京海淀区309医院师政委。 曹化军这位从大山里走出去的军人,也曾参加过安丘、明水、莱芜、孟良崮等战役,立下赫赫战功。在明水战役中,只身炸毁敌人碉堡,他却丝毫未伤。退休前系河北省邯郸市团级干部,现身体健壮,性格开朗,已80有余。 1958年以前,纸坊村是博山至新泰的交通要道,由博山经莱芜去新泰的孚丘集、翟镇集、天宝集,纸坊村是必经之路。因地处要道,比较繁华,村里有客栈两家,两店各有店堂20余间,是莱芜至新泰数得着的大客栈,西店有颜姓人家经营,东店有曹姓人家经营。直到1958年筑起现205国道公路后,这条路线才少了行人,东店改建了油坊,西店也改行关门。 据村里八旬老人魏肖健介绍,明朝崇祯年间,村西黄崖头有一处大砖瓦厂,主要生产古宅上的青砖、黑瓦,当时厂内有工人百余人,至清顺治年间厂子关闭。现在,在黄崖头上还遗留着若干砖头和烧焦的石瘤子,村民刘献木在此处挖土时,还挖出形似杏叶的刀子及陶罐之类的东西。从这些古物来看。少说也在300多年以上。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初,纸坊村是新泰县翟镇公社比较出名的村庄。1978年村里就买了发电机和电视机。1979年该村又在周围几十个村率先用上电灯。有了电,村里先后建起了冰糕坊、磨面坊、挂面坊、粉坊、糖坊等工副业项目,购买了拖拉机、灌溉机械等生产用具。但在几年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村办企业逐渐倒闭,集体经济进入衰退时期。 1987年,村民对村西河床进行了南移。垒砌河堰600米,改河造地20亩。同时,对道路进行了拓宽。并新建一座长6米、宽4米的大桥,结束了村民老少几代夏季趟水过河的历史。 勤劳善良的村民崇尚文明,重视教育,一直把对子女的培养放在首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村办学校先后修建了4处。最早的学校设在大西屋,建于1956年,当时有师生40余人。西沟学校建于1964年,有教室11间,设3个班,师生70余人。北山学校建于1976年,有教室10间,师生100余人。 1994年,为迎接全省教育双基达标,村里又集资10万元在村东建起了占地6亩的新校,有标准教室、办公室16间,师生150余人。2000年,将村小学合并到庙子育才联小。自1989年曹西忠第一个考上山东大学本科生,至今十几年里,村里共考取大中专院校22人,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纸坊村有较好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山场面积2870余亩,成材林木900余亩,宜林山场1600余亩。山上植被茂盛,花草遍地,有几十种常见药材。建于1970年的水库蓄水110万立方米,是全村的当家水。水库旁有享誉方圆百里的五亩石(总面积相当于早先的五大亩地)。既是一处难得的景点,又是建筑用的上等材料。 2001年新一届支部班子建立后,先后扶持村民建起了砖厂、石子厂、石料厂、建筑装饰等十几家个体私营企业。并从莱芜引进一处大型石料厂。目前,全村共有各种车辆20余部,大多数村民装上了电话。平均每10人拥有一辆摩托车,人均收入由前几年的千余元增长到现在的2800元。村民家家有存款,户户有余粮。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变成了现实。 2002年8月,村里从优化环境、促进发展的角度出发,先后筹措8万元资金,对村内中心大街进行了硬化,彻底改变了原来脏、乱、差的卫生状况。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寨子村 |
寨子村位于莱城东南35公里、艾山街道办驻地西南3公里处。东邻宋家庄村,北邻方家庄村,东南为高家庄村。全村面积1718亩,800多户,2812口人。 洪武初年建村,村北有奇石,形状酷似木工用以加固卯榫用的“楔子”,寓意为此地有“楔”形石,必定牢固,系风水宝地,居此再也不会漂泊他乡。随着演变,演化成“寨子”,故名寨子村。村有张、刘、李、阚等姓。 寨子村,民国年间隶属蒙阴县;1941年划归新甫县清泥乡;1945年划归新泰寨子乡;1991年划归莱芜市钢城区寨子乡;2001年寨子乡与城子坡办事处合并成立钢城区艾山街道办事处,属艾山街道办事处管辖。 1935在刘嘉谟捐助下,成立山东梆子剧团。剧团规模最大时有60多人,60多个剧目,闻名周围几十里乡村,有3人参加莱芜梆子剧团并在该团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村中的老演员仍坚持演出。 寨子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民国年间,军阀混战,土匪蜂起,为了抗拒土匪侵扰,在村周围,修起了圩子墙。圩子墙设东、西、南、北四门,四角筑有碉堡,村民轮流设防,以备土匪骚扰。 1945年日寇投降以后,在0领导下,村民积极进行减租、减息、土地改革。1946年家家有了房子,人人有了土地。正当村民奔走相庆,迎接幸福生活的时候,-对山东发动重点进攻,寨子村人同仇敌忾,奋起-。青年人踊跃参军,壮年人运军粮、抬担架;妇女做军鞋、军袜,全村人全力以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有10名青年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村人阚顺吉牺牲时年仅19岁。寨子村人,为革命做出了贡献和牺牲。 解放前,寨子村虽然有便利的交通,内地的土产运得出去,沿海的鱼盐运得进来,寨子村也曾一度繁华;但生产力低下,农业作物产量极低,大多数村民仍然生活贫困,人们只好靠野菜、树叶充饥,住的是低矮拥挤的草房子,生活苦不堪言,不知有多少人病饿而死。 解放后,在党的带领下村民向大自然宣战,封山造林、扩田造地、兴修水利、建厂立坊,努力开拓脱贫致富之路。1961年,村民四处贷款建起了油坊,架设了电线。1964年开始封山造林,整修河堰。1971年成立翻砂厂。1972年打机井3,眼。1973年修建水渠3处。经过数年的奋斗,拓地近百亩,整平土地50多亩,建成近200孔1.5公里长的“长征渡槽”一处。到1982年又在村北河、南河整修河堰8000多米,造地140多亩。1982年建成扬水站,全村安装自来水。1986年建成108亩红富士苹果基地。经过一系列农田基本建设,使全村人均土地增加0.1亩。大多数土地得以灌溉,粮食产量成倍增长,人们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富民政策激发了村民的致富热情,青年们外出打工做买卖赚钱,在家的人到集上贩菜、摆摊。 莱钢特钢厂建成以后,废铁废钢被大量回收,1991年部分村民开始收废钢。为了提高废钢铁的附加价,村里建立了再生铁冶炼小炉,小炉最多时达80多只。从此,寨子村民不分昼夜地劳作,走上了致富之路。全村800多户,至少有1/2成了万元户。村中的几个大户,固定资产达几百万元、几千万元,成了钢城经济开发区的台柱子,现在寨子村仅轿车就有几十部,大小汽车、农用柴油车,难以计数,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如今的寨子村,供销合作社、食品站、粮所、邮电局、农行、信用社、工商所、税务所、派出所、法庭、供电所、医院、兽医站等部门林立,成了功能齐全的小城镇。 寨子村人富裕了,但他们仍不满足,决心在致富路上大踏步前进,创建一个更富足更美好的寨子村。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高峪村 |
高峪村位于莱城东南30公里,钢城区西南8公里处。高峪村东邻胡家宅村,北邻肖马村、庙子村、纸坊村,西邻双杨桥村,南邻清泉岭村和新泰市泉沟镇的周家泉村。612户人家,1889口人,耕地面积1236亩,山林面积2200亩,鸟瞰总面积5平方公里。 高峪村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由鲍、王、董等姓立村,定居村西岭,名曰:坡庄子。恶劣的生活环境使鲍、王、董等姓氏与坡庄子一起消亡。明代中叶至明末清初,白、李、刘、高、张、倪等姓相继迁入,与坡庄子所剩无几的居民一起定居现址。凶四面环山,且在附近山村位置最高,所以取名高峪。村民仅百余人。尔后,史、亓、赵、牛、沈、谭、卜、邹、魏及村北李姓等相继迁入。 高峪村原隶属蒙阴县;1941年划归新甫县颜庄区清泥乡;l945年划归新泰县寨子乡;1991年划归莱芜市寨子乡;2001年划归艾山街道办事处。 高峪村由东、西、南三山环抱,山山相连,呈马蹄形,包围着村子的大半部。北山、西北山又横挡在村子的北面,村西3公里处就是莲花山。只有村东北方有一个缺口,村内外四条小河交汇后,蜿蜒流去,整个村子是一座用石灰岩垒砌起来的天然山寨,是莲花山的要冲,又处于新泰、莱芜、蒙阴三县交界处,是易守难攻、进退自如的理想的战略要地。春秋时期鲁国及南方诸侯国的步兵从这里行军北去齐国交战(1965年村北曾出土一具古代军官的尸骸、青铜剑和炊具)。只有村东北方有一个沟道口,新四军曾在这里驻扎过,八路军四支队一大队吴瑞林将军长期战斗在这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村民们筹集军粮,做军鞋,出兵出夫,支援前线,支援各大战役,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抗日战争时期,伪军陈三坎部为报复高峪村曾三次放火要烧光高峪村。全村被陈匪掠去的钱粮、牲口、蚕丝不计其数。解放战争时期,0员、警卫连排长赵现法及赵现德被还乡团活埋在新泰市泉沟镇松树林村的河滩里。 险要、偏僻、复杂的地理位置也导致了匪患的猖獗。自1915年至1935年20年间,一些散兵游勇纠集地痞流氓组成了大股小股的土匪帮伙,对几家合用一把菜刀的贫苦农民进行了残酷的劫掠。大股土匪所至,派枪、派粮、派夫;小股土匪所至,见粮食抢粮食,见衣服抢衣服,“重的不拿蒜臼,轻的不拿鸡毛”。糟踏妇女,殴打老人,无恶不作。大股小股轮番抢掠,所到村庄洗劫一空。村民高秉忠三人被绑匪残杀在莲花山前的一个山洞里,另一村民虽死里逃生,也被折磨,碍落下终生疾病。村民实在无法生活下去,忍无可忍,便奋起抗击。1924年高峪村与庙子村、纸坊村联防,在北山筑起了山寨。粮食、衣物、畜禽放在山上,土匪来了就拿起土枪、大刀,甚至用上滚木擂石,有效地缓解了匪情,减少了损失。战乱,匪患的同时,旱灾、水灾、风灾、雹灾、虫灾、瘟疫接连袭来,村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十年九旱”严重地威胁山区农民,连年的欠收甚至绝产,村民经常吃糠咽菜,吃树皮树叶,喝南瓜汤。夏秋又水涝成灾加上大风、冰雹的袭击,梯田的石堰被冲毁,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土地越来越贫瘠。若蝗虫铺天盖地袭来,村民无可奈何只好眼睁睁看着庄稼被啃光。传染病、瘟疫袭来更是残不忍睹,1920年发生霍乱,全村死亡36人。 灾难深重的高峪村人没有屈服,而是以他们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去战胜重重困难。 缺水,是几百年间,高峪村人面临的最大难题。 立村时只有几十口人,靠南山根涌水量很小的山泉生存。艰难地繁衍生息,人口缓慢增长,加上几个姓氏的陆续迁入,全村增至近百户,数百人,几十头牛。人畜用水已经不能再靠南山根的泉水了,村长和村里的大户发动全村人,“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人”,在村东开凿了一口“老井”。老井是在一位“南蛮子”指导下挖掘的,当挖到十余米时,碰到了一种叫“夹砂子”的顽石,“比生铁还硬”,几十个人轮番用手锤、钎子凿一天,才凿下几升石碴,村里人失望了,而“南蛮子”却坚持说再挖三尺必然有水。村里人虽然畏难发愁,但不愿半途而废。对水的渴望,促使全村人“豁上了老本”,大户小户倾囊而出,谁凿出一升石碴就给谁一升铜钱。昼夜挥锤,挖下数尺果然见水。涌水量虽然不大,但是村里人不再到几里外去挑水了,男女老少热烈地庆祝了一番。老井的砌成,是明末还是清初已无可考证,现井盘上留有七八道井绳磨出的深沟。生活用水已基本解决,牲畜饮水还很困难。村里人拿出几亩地,换出一条赶牛路,到桃花峪村(现双杨桥)东的一个山泉饮牛、饮羊。天长日久,因庄稼种得紧,“赶牛路”日渐狭窄,牛羊难免糟踏道旁庄稼,高峪村、桃花峪村发生纠纷,相持不下,一张状纸告到当时的蒙阴县衙。蒙阴县衙多次调解未成。最后,宋大老爷乘轿而来,经清泉岭村进入高峪村,一路山崖,一路石头,宋大老爷一路之上已生恻隐之心,稍作考察,就把桃花峪境内的东泉判给了高峪村,并刻石永志。从此,高峪村民称此泉为“西留泉”。桃花峪村人不服,周姓大户召集族人商讨,准备再起诉讼。高峪村人闻讯,亦召集村中大户族人商议办了几桌酒菜,请桃花峪村头面人物细诉苦衷。求邻村救下高峪村的几十头牛和儿群羊,并说明以邻村和睦为重,为子孙后代谋福为重。善良的桃花峪村人深明大义,就此作罢,不再提起诉之事。从此两村共用一泉,和睦如初。 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急剧增长,一口老井已不能供给全村用水,况且春季干旱时,老井的涌水量很少,人们只好下到井底一口一口地舀。村民只好到西留泉、南山泉去挑水。每逢大旱,男女老少全体出动,人声、车声、铁桶声昼夜不绝,境况着实可怜。 面对困难,大队党支部发动全体村民动用了难以计数的劳动力,要向大地要水吃,1964年至1974年,10年时间连打人工井11口(其中一口报废),1965年到1967年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动用了十几万个劳动力,4万多土石方,建成了一座蓄水量15万立方米的水库。遗憾的是因水库西北部渗水,降水量减少等原因,水库仅用了十几年就废弃了。1985年村两委带领全体村民,在村原后汪的基础上,挖掘砌成一座蓄水量3600立方米的蓄水池,大大地缓解了全村的用水困难,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在没办法了,只好多次写报告找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请求支援。早在1967年,上级就派来了专家和钻井队,可钻一口废一口。后来,各级政府多次派人考察,连省政府都派来专家。先后在村南、村北、村西钻井10口,最后一口井秋季抽水有几十方,上级领导和村两委认为只要有水就利用,然后,下泵、砌水池投资6万多元,把水扬到村边。可春旱时一抽就干,只好废弃。高峪村成了远近闻名、泰安地区挂号的缺水村。1975年,县乡两级政府规划在纸坊村修建水库,建大型扬水站给高峪送水,因各方面原因,没能如愿。1975至1982年,各级政府投资几十万元,在庙子村建了扬水站。从各村发动劳动力援助修建了一座1万立方米的蓄水池和一条长达2000米的水渠,最终因机井涌水量小而废弃。大旱之年,政府多次派车、借车给高峪送水。 连年来,旱情日趋严重,不能再让村民肩挑车推去邻村寻水来插地瓜、浇玉米了。村两委商议,打人工井是杯水车薪,建扬水站又力不从心,只有一个办法:继续钻!就是把高峪钻成蜂窝也要找到水。1992年在村西又钻了一口180米的深水井,春旱的时候试抽,涌水量32立方米/时。终于成功了,高峪有水了。1993年投资10万元,建成蓄水100立方米的下水池,全村安装水龙头3个。1998年在工作组的扶持下,投资20万元建成蓄水200立方米的上水池,家家户户安装水龙头。1999年11月15日10时,第一滴水流进了村民的庭院里,家家户户燃放鞭炮,奔走相庆。从此,结束了几百年缺水吃的历史。 路,也是高峪村人的一大难题。高峪有七个邻村,每村都通一条小路,通新泰市的路有两条,一条通泉沟镇周家泉村的山道要经过一个海拔400米以上叫做“风门口”的山口,路最陡峭处40度以上。另一条路经双杨桥村、大龙门村沿着莲花山麓的一条河南达新泰。通庙子村、纸坊村的小道最陡峭处都在40度以上。通清泉岭村的小道要经过一个山崖,年老体弱者无法通行。通胡家宅、双杨桥的小路勉强能行胶轮车,最好的路是通肖马村的“大路”,路面仅半米,能通胶轮车、自行车。过肖马、卧龙港、雁埠子、方家庄的石板路到达寨子村。行人运输十分不便,一遇雨雪天,更是苦不堪言,自行车要扛起来走。1976年,支部带领全村干群,修通一条长3000米,宽4米直通肖马村的生产路。1978年村北寨子通新泰土公路贯通,村两委带领村民修通一条长3000米宽4米,沿村北西接公路、东通李家峪的生产路。接着又修通一条沿村东直达南峪的长1500米,宽3.5米的生产路。1995年,村两委带领村民修通一条北接公路,长800米、宽4米的生产路。三条生产路的修通,虽然路面较差,但在当时经济条件很薄弱的情况下,村两委干部已尽了心,广大村民也出了力。 村中的桥梁建设,广大干群也付出了沉重的劳动。全村有4条河,一条自村南峪沿村东北去;一条自村西南往东斜穿村中,在村东一与南峪河交汇;村北一条由西往东,另一条自李家峪北流,3条河在村东北于家洼交汇。河虽不宽,但给村民带来许多不便,村中几乎每条街巷,田间每条小路都需架桥。 1714年(康熙五十二年)村中诸姓捐款若干元在村东用巨型条石架起一座六孔石板桥,村民称之东桥(曾两次重修,时间已无从可考)。 1763年11月(乾隆二十七年)村中刘、白、李、史、张、倪、赵、高、牛、魏等姓,捐款若干元,用巨型条石架起一座两孔石板桥,村民称之南桥。1908年(光绪三十三年)又一次捐款集资重修南桥,并在上游架起2座石板桥。清末,在双杨桥、大龙门两村捐助下修建了李家峪桥。 新中国成立后在历届党支部领导下,先后在村中修建石拱桥4座,在村北河修建石拱桥两座,石板桥1座,在李家峪河修建石拱桥1座。十几座桥的建成,为村民生活、生产提供了方便,村民不再为过河收庄稼、运肥料而为难犯愁了。 艰巨的工程,都是在冬春农闲时建成的。当时的大部分家庭都吃不上油。十几天干下来,眼发黑,腿发软。一是村里抓得紧,二是跟不上趟怕人笑话,咬着牙坚持干。营养不良,繁重的体力劳动使大部分“壮年”都撑不了。只好每天多推几车土,多打几块石头。每天攒下几个票,六七天后集中歇一天,这就是农民的星期天。每当谈及此处,令人潸然泪下,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的应当珍惜! 高峪村人的祖先就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崇尚道德风尚教育。1930年,在村中刘姓富户的捐助下,成立了私塾,聘请西冶村李贯之先生担任教师,全村父老腾出最宽绰的房子,伐掉最好的树木给学校;1969年修建一所占地6亩、15间教室的新学校;1986年扩建15间瓦房,并掀掉土台子,换上新桌凳和玻璃门窗;1994年,全村集资新建标准化学校,占地6亩,教室26间。全村共为国家培养大中专学生52名。1987年,刘英举第一个考上本科。1935年,村内刘姓富户捐资组建山东梆子小剧团,规模最大时,剧团发展到50余人,20多种剧目,闻名新泰、莱芜、蒙阴三县几十里农村。现在,该剧团仍然保持十几个农民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目,活跃在民间舞台上。 高峪村卫生室创建于1957年,并于1967年创建妇产卫生室,老中青三代乡村医生克服重重困难,没日没夜地奔波,为偏远闭塞的高峪村民消除了种种病痛,挽救了许多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家家有了房子、人人有了土地。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党支部带领全体村民,以人定胜天的精神,靠一双双勤劳的手来改造大自然,整平当中高、两头低的罗锅地,填掉干涸、废弃的汪坑和河沟,破墓平坟种上庄稼。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共整平土地600亩以上,开拓土地100亩以上。改革开放以后,剩余劳力得到充分利用,全村有600多青壮年外出打工,家庭妇女在家种地、养猪、养羊,老年人垦荒。每一个人都在挣钱,每一寸土地都“长出钱来”,全村养羊1500只、养猪400头,花椒树已发展到6万多棵,地瓜干总产量最高时达160万斤。有经济头脑的青年已开始开饭店、建浴池、跑运输、办工厂。1983年通电,1997年走上了柏油路,1999年吃上了自来水,2000年成立了农贸市场,2002年成了电话村。 有人说,这十几年像做了一场梦一样。是的,这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变化真快,快得惊人。再说,日子好过了,觉着过得快,也像是做了一场梦。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庙子村 |
庙子村位于莱城西南20公里处。西邻罗汉峪村,东邻肖马庄村,北为九龙庄村,南与高家峪村隔山相望。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30亩,共524户,1775口人。 庙子村始有赵姓建村,其间魏、佐、高、田等陆续迁居。现有赵、魏、田、高、刘、和、周、胡、曹、吴、阚、尚12姓,其中赵姓最多,高姓次之。憨厚朴实的人们从不以族姓论众寡、分强弱、比贫富,世代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勤奋耕读,世代相传,生息繁衍。 据史载,民国初隶属蒙阴县;1944年划归莱芜县;1945年属新泰县;解放后属新泰县翟镇区纸坊乡;1958年属新泰县翟镇人民公社;1984年为新泰市庙子乡,庙子村为乡驻地;1985年撤处并乡归新泰市寨子乡;1991年划归莱芜市寨子乡;1993年属钢城区寨子乡;2001年划归艾山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 民国初年(1924年),由于社会形势复杂多变,致使匪患猖獗。一些游兵散勇纠集当地地痞流氓组成土匪帮伙,四处对人们烧杀掠抢,糟踏妇女,殴打老人,抢光粮食,牵走牛羊,无恶不作。村民们四处逃亡,无处安家。对此,人们忍无可忍,奋起抗击。于是成立了红旗会,推举魏孝东为会长,同高峪、纸坊村合伙修筑天宝寨,共结联防抗匪。粮食、衣物、畜禽放置山上,“光棍”、土匪来了,就拿起土枪、土炮、大刀、红缨枪,甚至用上滚木擂石与匪战斗,有效地抗击了匪患。 1935年,庙子村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洪灾。一时暴雨倾盆,山洪瀑发,河水湍流,奔腾滚滚,洪水冲跨了3公里长的河堤,村南农田一片汪洋。村民高为乐之妻就是被洪水冲走的。匪患的掠夺、天灾的打击使人们生活雪上加霜,苦不堪言。为逃生,人们只好携儿带女,背井离乡,西下山西,北上东北、博山。全村先后出走百余人。赵伟伦打擂就此广为流传。 据《彰善碑》记载,民国三十二年前,因村前有东西大路,经百年沧桑,水冲雨淋,加之兵荒马乱而无人问津,来往行人过河行路困难。村民田和春看在眼里,痛在心田,于民国三十二年出资、粮,修三座河桥,方便了世人。 纯朴、善良的人们被匪患和天灾几乎逼上绝境。红旗会的诞生,抗匪斗争、战胜水灾获取的成果使人们看到了前途的光明。自强不息、顽强抗争、力求生存,成了庙子人的光荣传统。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沂蒙红嫂”的身影在庙子再现。1938年古历七月十七日,庙子发生激战,吴瑞林将军率部沉着应战,让敌人闻风丧胆,在民间广为传颂。村民刘翟氏、赵徐氏、赵乐群、赵乐彦夫妇不畏敌人所迫,舍身救子弟兵的事迹展示了庙子人的勇敢和胆略,至今被人们传为佳话。1946年轰轰烈烈的大参军运动中,胡连启、赵乐坤、魏少柱等7人奔赴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淮海战役中,人们做军鞋、送军粮、支援前线,并派出胡连明、赵乐心、赵乐宽、和西春等人20余人,抬担架、推小车、运送伤员,长达一年之久。赵现隆、赵乐英二烈士在解放蒙阴、泗水的战斗中英勇牺牲,葬于异地,至今骨骸未还。抗美援朝时,赵乐坤、魏绍柱两战士被选入列。这些光荣的历史,是庙子人的荣耀和自豪,也为庙子人留下了世代的怀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才安居乐业,勤劳耕织,过上了幸福生活。先后历经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直到人民公社。1968年“农业学大寨”,发动全村村民兴修水利,在村东南,挖直径10米的机井2眼,配套水渠600米。1972年春在村东1公里处,将一古井旧址,拓宽为大口机井(当时发生了震惊全村的东井事件),配套水渠有三级扬水站,总长2000米,共用石料1.2万立方,出动总工日3万个。长长水渠如一条卧龙,由村东斜向村西北,形成一大景观。1980年在白马山脚下,借一古泉,挖一大机井把水从暗渠送至万方水池(西汪),使井、汪、池成为三通。1982年修筑堤坝3000米,架桥两座。水利兴建使灌溉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亩产粮食过千斤。村民们自豪地说:“南京到北京,庙子家南称一称。”以此来称赞兴修水利的作用。 民间文艺业余演唱团,历来是庙子人喜爱乐好的文艺团体。自民国初年成立,至今没有间断。每逢农闲、节日,村民有重大喜事,总能听到业余演唱团的吹奏声和村民的欢笑声。庙子村村委历来崇尚科学、崇尚文明、重视教育。建国前设有私塾,田和春任教师,学生10余人。1936年创办短期小学,刘恩范任教师,学生30余人。1952年办小学,田子美、魏少刚两名教师,学生40余人;1960年改为完全小学,教师有王明盛等8人,学生近200人;1968年为戴帽小学,教师有王兰甫等12人,学生220余人:1994年迁新校址,建新校,与罗汉峪村联办完全小学,总投资25万元。教师有李备永等22人,学生350人;2000年合校,与庙子、罗汉峪、九龙村、纸坊四村联办,共有校舍40间,教师有徐西圣等21人,学生350人,达历史最大规模。该村第一个大学生是赵思聪,他于1982年升入山东矿业学院,日前全村升人大专院校的共10人。2001年该村被各大专院校录取8人,创历史最高纪录。庙子村值得骄傲的是还出了一个业余作家田茂泉,当过兵,转业后供职于里辛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棋山传说》、《棋山民间故事》、《铁城血案》三本书。 1991年1月,划归莱芜,给庙子村的发展带来了美好的前景。1993年,村党支部、村委会规划,组织全体村民,拓宽交通要道,由原来的4米拓宽为8米,由泥土结构改为沙石结构,长达2千米,横贯东西。借每逢三、八庙子大集(1964年立)之优势,将大道两旁全部划为商品地,优先供水供电,大力支持村民办厂、经商和种养,大力发展个体经济。从1995年起,仅5年的时间,大路两旁幢幢楼房矗立,建材经商业、农机修配业、饮食服务业、电汽焊、日用百货商店、家用电器经销及维修、理发店、五金、油漆经营店、淀粉加工厂、空心砖场、面粉加工厂、油房、铁匠铺等几十家,排列大道两旁。被钢城区授“工商专业村”称号。1994年取得莱钢支持在村北一公里高坡定位钻230米深井一眼,建起容量300立方米储水池一座,实施了自来水入户工程,结束了人们肩挑人抬弄水吃的历史。庙子的白天机器轰鸣、车水马龙,傍晚灯火通明,展现出新农村的时代风貌。 今天的庙子人在用勤劳的双手、聪明的智慧、英勇顽强的意志,绘着家园的锦绣蓝图。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小上峪村 |
小上峪村位于黄庄西6.7公里处,西靠205国道,南与新泰市接壤。有村民1379人,19个姓氏,以刘、董、吴姓为主。1180亩耕地,2000亩山滩。 据《刘氏家谱》载:“吾先祖复初,于明洪武年间知新泰县任满,卜居邑东赘山之阴河庄,后繁居非一处也。始祖讳自荣自孙家庄岸头卜居上峪庄。”以地貌与东村对应,取名小上峪(《沂源县志》载)。作为村庄,建村说法不一,或曰辛、段两姓建村,或曰王姓建村。后王姓没有后裔,失传,衰落。 建国前小上峪隶属蒙阴县;民国初年(1912年)为蒙阴县北一区,历山社;1939年在黄庄一带成立人民政权属蒙阴县管辖;1940年归新泰县管辖;1941年又划归蒙阴县管辖;1942年划归博莱县,全称山东鲁中行署博莱县张黄区,并将新泰县大上峪、小上峪划归张黄区;1944年7月博莱县撤销,复归蒙阴县;1945年张黄区解放,划归沂源县为第六区;1957年撤区设乡,为黄庄乡;1958年成立黄庄人民公社;1985年撤区设乡镇,为黄庄镇所辖;1991年划归莱芜市,隶属黄庄镇;1993年,莱芜升为大市,设钢城区,小上峪村属钢城区黄庄镇至今。 小上峪地处山区,东邻大上峪村,南、北、东三面环山,西部地势较平坦。原以农业为主,兼营林果业,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该村现以种植业为主,林果业已形成相当大的规模。村北有一条新华厂建厂时修的柏油马路,西接205国道,东与黄新路连接,并与各村机耕路相连,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发展商品经济创造了有力条件。村南有一条河流,名曰石河子,从东峪、灰菜峪发源流经大上峪,沿村南向西流经宋家庄汇入汶河,属季节性河流。 小上峪村1953年就有变工组;1954成立互助组,全村有4个互助组,-平任大队长;1955年成立初级社,分4个生产队、一队张敬来、二队董西河、三队初学孝、四队王培龙负责。该年在村东马家林整地50亩,有900多人次参加,全村有1599亩地,产粮19201斤,时有162户,793口人,牛55头,羊182只,生猪165头,母猪60头,驴2头。 1957年进入高级社,王夫安任书记,石玉祥任社长。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开始-,小上峪有6个生产队,成立了6个食堂,社员开始吃食堂。 小上峪村西靠交通要道(二O五国道),历来是兵家交战的地方。小上峪人民有着光荣的、不屈不挠的革命传统。战争年代曾抵御了敌人的一次次侵扰。 刘长春,刘子升之子,抗日战争前小上峪第一名0员。在父亲的影响下,他积极投身于革命。当时担任大、小上峪片“动委会”主任,配合党开展城下工作,组织发动村民开展对敌斗争,并发展党员多名,有初立深、吴希纯、刘慎民、刘慎俭、刘丙学等人。 民国时期,土匪陈三坎经常侵扰小上峪村进村烧杀抢掠。村民扶老携幼,四处逃难,逃至十几里外的青冶行村,村中空旷无人,杂草丛生,满目荒凉,苦不堪言。有一次土匪进村一把火点燃董、刘两片住宅,烧毁半个村庄,惨不忍睹。再次是村民逃到青冶行,土匪追到村里,村中56头牛几乎全部被抢走,只剩一头花母牛。为了保卫家园,打击土匪,党派人进村开展工作发动村民对匪斗争,成立抗匪组织,取名“红枪会”,有力地打击了土匪。张见平,“红枪会”骨干分子,在对匪斗争中英勇顽强,用-弹,打死一名土匪,名声大震。 1939年,日寇侵入莱芜、新泰,在寨子安设据点,修建碉堡,从此小上峪村不得安宁。小上峪村距敌人据点只有5华里,是日寇践踏最严重的村庄之一,该村十几个人死在日军的屠刀下。 1940年9月9日,村党小组成员吴希纯、刘慎敏,由于叛徒告密被抓,关入日本人据点。在敌人挖眼、割舌的酷刑之下,他们宁死不屈,守口如瓶,保护了党的组织及战友的生命。最后,日寇残忍地把两人活埋沙滩,他们英勇就义。族人知道被杀消息,当晚避开敌人的哨岗,抢回尸体埋在村中。 1942年7月12日,日本人在村烧杀掠抢,又制造了一起害民’惨案。这天日本人杀害村民多人,武老妈妈(无后代)被敌人用刺刀穿死。吴修义之妻怀抱周岁的女儿同时被刺死;初丰孔父亲及刘春远的妹妹被敌人用抢打死。村中哭声连天,一片恐怖。日寇的罪恶行径,激起了村民的无比愤慨,在0的领导下,成立了游击队,借有利的地势,与敌人周旋斗争,狠狠地打击了敌人。I943年正月十六日青杨崮战斗:这天,日本人进村抄庄,得到消息后,在党的秘密组织下,游击队把敌人堵在村西,未能进村,并引诱敌人进入我方埋伏圈中青杨崮。经过一场激战,日本人死伤惨重,败退。我方损失很小,只有司务长刘长更同志受伤。指挥本次战斗的是八路军指导员卢尹华。卧牛山战斗。日寇的侵略行径,激起了村民的极大愤慨。日寇占据村西卧牛山寨,居高临下,侵扰该村,自卫队、民兵连与县大队协作,主动发起进攻。经过一个小时的激烈战斗,摧毁敌人的据点,赶跑了敌人,保卫了家园。解放战争时期,村民与-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配合主力部队参战,取得了一次次胜利。孟良崮战役,该村民兵随军支前,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小上峪村民,舍小家、顾大家,积极报名参军。1946年大动参,该村一次报名参军14名(当时全村只有四五百口人)。他们的字是:吴修道、王夫安、刘丙武、刘春远、王夫全、孙树德、肖光举、吴连起、吴连奎、董立合、张建平、刘彦俊、徐志永、肖光山。其中,年龄最大的是吴修道,已40多岁。打莱芜战役时,本村吴修业参战,光荣牺牲在战场上,现莱芜战役纪念馆载入这位英烈的名字。 “农业学大寨”时期,村中改河、治水、造田,在村西治水造田150余亩,挖开小红山改河造田20余亩,村南疏直河道造田56亩,建蓄水池一个。 要治穷,先治水。1979年,全村村民在南山建小型水库一座,总库容量为30万立米,修水渠1000米,扩大水浇面积240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生产责任制,撤销生产队,承包土地到户,村民粮食满仓,家底厚实,一改过去年年吃统销粮的历史。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小上峪村民的经济意识,他们更新了观念,转变了认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建筑公司、装饰公司、汽车维修、商业批发、零售等项目层出不穷。到2002年,小上峪村的个体业、私营户已发展到60多户。 小上峪人致富的希望之火被点燃之后,干劲倍增,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便打了几场治水漂亮仗。1993年春,村两委请来莱芜水利局、新泰水利局的专家勘探地形、寻找水源,筹划打井。水位确定了,可要在坐落在半山腰上的村里打一眼深井,总投资需要12万元。困难面前,村干部没有退缩,他们有的拿出多年积蓄,有的到亲朋好友处筹借,凑了1万多元便开了井钻。打井,牵动着全村人的心,村民们轮流值班,昼夜奋战在打井工地上。当井打到300米处时,还不见出水,人心浮动。资金又成了问题,这时镇政府送来2万元钱。2002年4月,这眼总深达461米,堪称莱芜第一的深井已完成全部配套工程,汨汨的清水流进了300多个农家小院,流进了600亩果园和600亩干涸的土地。 为便利开荒,村里又投资4万多元修了一座长30米、宽6米的大桥直通南山,村里还买来0、钻炮机帮助村民开荒建果园,使全村果园面积由原来的200亩发展到800亩。现任党支部书记吴光海,是钢城区科技致富带头人,享受政府津贴。他思想开放,与时俱进,带领村民走上小康之路。干过12年民办老师的吴光海,凭自己的学识,决心走科技致富之路,1993年选水肥条件好的地块,种植大棚西瓜。一向以粮食为主的村民,瞻前顾后,犹豫不定。由于他带头试种成功,20多户村民也种起了大棚西瓜。结构调整了,没有技术,村里又请来技术员,挨户指导,山农大、日本教授来过,市农科所专家来过,市畜牧局专家来过,从此,西瓜大棚在小上峪村落户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下来,村民收入大增,农民尝到了甜头,一下子带动了全村,种西瓜户发展到106户,西瓜成了该村的支柱产业。村民为西瓜注册了绿色商标,小上峪成了钢城闻名的西瓜专业村。 1996年,村里开发南山,共开发荒山1023亩,修环山路21公里,极大方便了村民的劳动、生活。 1997年,在村南打深井一个,铺设管道5000余米,家家吃上自来水,解决了吃水问题。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北城子坡村 |
北城子坡村位于莱城东南20公里处,距钢城区政府西北1公里,艾山街道办事处驻地。北与颜庄镇上河沟村、陈家庄村毗邻,东与逯家庄村接壤,西与清泥沟村交界,南靠南城子坡村。全村有305户,954人。 北城子坡明清时期属莱芜县黄山保;民国三年,属新甫县清泥区;1951年属莱芜县清泥乡;1958年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为颜庄办事处城子坡镇驻地;1995年为城子坡街道办事处驻地,改称居委会;2000年12月,城子坡街道办事处改名艾山街道办事处,隶属艾山街道办事处。 北城子坡居委会有12姓,徐姓最早,赵姓、高姓其次。高、魏姓居多。建村前,在村北庵子沟北边有尼姑居住的尼庵。清末民初,北城子坡只有四、五十户人家,村民日子不富裕,常遭匪寇骚扰。为躲避灾难,于1927年至1928年,村民先后在黑山和双山上修了围子,围墙用石块砌成,宽1.5米,高2米,土匪一来,村民就躲进围子。村民还组织起黑旗会,为首的是高洪申,全村有80多人参加,用土枪、杌子炮、生铁牛作武器,以打击土匪,保护村民。 当地有了地下党组织后,高京哲成为该村的第一个0员,他1938年加入党组织,1939年村里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高京东是第一任党支书。土改时,高京进任农救会长。 土改后,全村80多户,400多口人,耕种1000多亩土地,其中水浇地只有30亩。山上、岭上全是旱田。1952年,村里组织起互助组。1954年成立了初级社。1956年,北城子坡与南城子坡、徐家庄三个村合伙成立起先锋高级社。1958年,颜庄人民公社成立,该村属该社清泥管理区。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该村搬土垫地,造了l2块地,建了两个塘坝、两个二级扬水站,修水渠1500米,引黑沙河的水,扩大水浇地400多亩。使亩产由建国初期不足100公斤,增长到近1000公斤,1974年结束吃返销粮的历史。 1958年,205国道(当时叫博孙公路,从博山通往孙村)改道加宽,这给北城子坡带来了极大便利和无限的发展契机。1959年,管理区驻地由清泥沟迁到北城子坡,供销社和集市也一起从清泥沟迁到该村。1964年清泥沟农业中学也从徐家庄迁来,改为城子坡联中。1961年,磁莱铁路通车。1966年又修筑了莱钢专用线。莱钢专用线从村中东西穿过。专用铁路线与205国道在村中相交处,修起了高8米、宽15米、跨度为20米的天桥,下面跑火车,上面跑汽车。这一来,北城子坡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变成了周围各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70年莱芜钢铁总厂(以下简称莱钢,当时称七0一工程)建厂会战开始,莱芜、新泰、沂源、沂水四县民工万人上阵。为适应建厂的需要,村里办起了采石场、石灰窑、运输队、建筑队、供销社、旅馆、豆腐坊等一大批队办企业,一年收入10万元以上,大幅度地增加了集体和个人的收入。随着莱钢建设的发展,莱钢征用该村土地,在村中205国道以东建成了总仓库、小型轧钢厂,在村西建成了机械厂,在村的北部建起了大片的职工生活区和莱钢第五中学。这时,北城子坡成了莱钢厂区,于是服务于莱钢的村办企业进一步发展。到1985年,村里又建起了自己的轧钢厂、玻璃厂,建筑队也扩充发展为建筑公司。到1995年,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员达到180多人,年创利税30万元。 1984年,城子坡镇政府建立,镇政府大院就建在该村205国道以东。派出所、工商所、粮管所、卫生院、农业银行、信用社也随之在该村建立。北城子坡成了镇驻地,并且成了钢城区的一个重镇。 早在1982年,村里就建起供销社一处,在钢都大街以南盖成1座950平方米的商业楼,安排10几家专业户搞起了餐饮业,盖起了两排平房,安排10几家经商专业户,还建起了批发市场。1995年开始兴建商城,历经7年,共拆迁旧房106间,投资45万元。现在,钢都大街、九龙大街两边,钢都大街以北的3条南北街两旁都盖起了商业楼,建筑面积达16000平方,安排经商专业户145家,各种摊位194个,经营服装、家电、五金、建材、陶瓷、烟洒、餐饮、杂货等10几个门类的物资。至2002年,一座闻名全区的商城已经基本建成,从业人员370多人,年营业额2500万元。 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北城子坡居民真的富起来了。2001年人均收入3898元,存款50万元的户有30多家,存款10万元的有60多家。村里规划盖起了15座居民宿舍楼,其中五层楼3座,二层楼12座。有134户居民搬进了楼房,家家看上了闭路电视,有200多户安上了电话,三分之二的青年用上了手机。全居有私人轿车12辆,汽车16辆。 北城子坡人自古崇尚文明。早在1935年就建起了私塾,第一个私塾先生是田永和。1948年建立村小学,教师是张华南,当时只有一个教学班,30多个学生。城子坡联中从1964年迁来,现改为艾山一中,有学生1300多人,24个教学班。自恢复高考以来,有28名学生考取了专科和本科大学,其中第一个考取大学专科的学生是高运生,魏树彬考入省重点大学——山东工业大学,高慧是村里第一个研究生。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灰菜峪村 |
灰菜峪村位于黄庄南部7.5公里处。东南为新泰围平庄、外峪,西2公里为大上峪村,北为东峪,正西6公里为艾山街道办事处寨子村。现有60户,180口人。耕地190亩,600亩山地。 据陈义平的谱碑载:清朝道光年间,陈明清等兄弟几人与二位远房兄弟,在新泰县公家庄无屋可住、无地可耕,-迁居于蒙邑灰菜峪而居。此前灰姓人家在峪中开荒种地,已无一人,只留下屋框子和荒地,取名灰菜峪。此地峪深荒凉,迁来后以卖柴度日。后诸兄弟连日开荒,昼夜不眠,逐渐梯田鳞比,桃李满山,凄凉的荒山变为美丽的乐园。到清末,陈姓三家开荒买地,滚雪球般家产逐渐殷实。陈义平有地60余亩,陈子平、陈玉平家各有地十几亩,虽不富裕,但亦丰衣足食。子嗣繁殖,人口最多的20世纪70年代为246人。70多年前周家随母从寨子来到灰菜峪。60年前薛家兄弟三人来此投奔外祖母家;1990年,兄弟三人又携全家迁回西冶村。 据《蒙阴县志》载,灰菜峪村1942年前归新泰县管辖;I942年划归博莱县,时为大上峪村一自然村;1944年博莱县撤销,复归蒙阴县;1945年7月黄庄划归沂源县;1961年灰菜峪从大上峪分离出来,成为黄庄镇辖下的一个独立行政村;后历经沿革,现属钢城区黄庄镇辖。 艰难的生活使灰菜峪人明白了很多革命道理。陈宗顺的3个子女都在抗日战争时期入党。陈培明、陈培孝大动参时,参加解放军。陈培亮参加过莱芜战役,后南下。解放后陈培生7个儿子中,长子陈绪廷,次子陈绪禄,三子陈绪满,五子陈绪富都参军。受革命影响,陈宗顺唯一女儿陈培英早期入党,没有裹脚,任妇女干部;她带领妇女摊煎饼,做军鞋,为部队做了不少的好事。 陈宗元,是陈义平七子。陈义平深知没有文化之苦,把宗元领到小上峪秀才刘兴让(字子升)私塾上学。在刘先生的悉心培育下,宗元学到了文化知识,后参加了抗日武装。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灰菜峪村民党员多,他们积极为党工作,为部队站岗放哨,抬担架,救伤员。这里是解放区,敌占区的党员干部到这里来,党员群众都热心周到地安排。 全国解放后,灰菜峪村从互助组、变工组到初级社、高级社,1958年人人民公社。村民继续发扬先辈的开荒精神,在种好地的前提下,在吴家峪子栽上花椒树,在东峪子栽上苹果树,山顶栽上柏树,绿化了山头。庄稼丰收了,花椒、苹果换回了钞票。1961年东灰菜峪分出,成为两个行政村。1968年适值新华厂在这里建厂,灰菜峪人挖房基,出地槽,盖房屋,垒围墙,收入可观;再加上有一个石灰窑,供整个新华厂用,每年收入都在2万多元以上,在公社、在县里,村民收入都是叫得响的。 人少村小,70年代初,整壮劳力一部分上山“学大寨”,一部分烧石灰,妇女劳力、半劳力种地干小工,秋后到冬天整地,人人不空闲。1973年村里打大口井一眼,直径15米,深10米,基本解决了麦地灌溉问题。同时,垫地20余亩,砌桥涵100余米,修通新华厂到村里的公路2500米。 1971年由陈宗元介绍,村里买来24马力拖拉机一部;同时,建有粉坊一处;而且村里养有一群羊、一群牛,每年还有两群猪出栏。 土地承包后,率先发家致富的是周家弟兄。他们合伙建起建华综合商店,卖电视机、修家电、照相、卖电风扇。当时社会上兴起购买电视机、电风扇热,方圆几十里都到此来购买,生意甚是红火。后来他们又干起服装专卖、皮鞋专卖、皇明太阳能专卖,每人都有二三个小店,分布在莱钢各处,生意兴隆。 陈绪宝在土地承包后,干起养牛、买牛、卖牛的行当,当了牛经纪,赶起了四集。他当上村支书后,又带领大家挖深9米、宽10米、长12米的蓄水池一座,投资3万元,解决了浇地难问题。在市妇联、-、卫生局、工商局的帮扶下,村里又打150米深井一眼,配套、埋设管道1500米,于山顶修蓄水池一个,共投资5万余元,使家家喝上了自来水。 现在灰菜峪家家有花椒园、柿子树,户户有收入。2002年大旱,庄稼几乎绝产,但花椒没有减产,农户收入没减少。现村中多数村民在西冶建筑公司做工,几户村民搞养殖。周俊国承包新华厂废弃山洞 与人联营搞食用菌养殖;陈绪利、陈绪芹兄弟承包新华厂三车间,他们利用旧厂底,养肉鸡,效益非常好。 灰菜峪村民继承了先辈的开拓精神,不论是离开灰菜峪的还是在村里的,都有顽强的毅力,无论干什么都干得很出色。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东峪村 |
东峪村位于黄庄偏西南6.7公里处。西南邻灰菜峪村,正西2.5公里为大上峪村,东南与新泰围屏庄、路踏泉村接壤,东北毗邻青冶行村。全村现有5个姓氏,60户,201人。可耕地146亩,150亩山滩。 东峪东、南、北三面环山。百年前,峪中荆棘丛生,荒山野岭无人居住,邻村多来此砍树枝簇蚕,开荒种地,就叫“蚕草峪”了。1913年前后,邹姓从寨子高峪来开荒种地。陈姓从新泰巩家庄迁来。为种地方便,后孙姓、刘姓从大上峪迁来,亓姓从黄庄通香峪搬来。9户人家前后20年陆续迁聚于峪中。建村后,因峪在大上峪村东,遂改名为东峪。 1939年东峪并入灰菜峪,属蒙阴县管辖;1942年隶属博莱县张黄区;1944年7月博莱县撤销,复归蒙阴县;1945年5月,隶属沂源县六区;1957年隶属黄庄乡;1958年隶属黄庄人民公社;1961年从灰菜峪分出为行政村;1984年隶属丈八丘乡;1985年隶属黄庄镇;1988年沂源县划归淄博市;1991年划归莱芜市;1993年隶属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 1968年,山东新华翻砂厂建厂,把二车间建在村西北向阳峪,打山洞4处,村西建职工宿舍300间。村东南“蚕草峪”建装药三车间,宿舍与村庄建在一起。1997年新华厂搬迁泰安,二三车间闲置,钢城区经济开发区在二车间建轧钢厂、蜡烛厂、化工厂。 东峪村,民国初期建村,建村时间短,山地瘠薄,属纯青石山区。村民昼夜开荒不辍,勤劳耕作,繁衍生息,由几户人家发展到60户,200余人。 战争年代,东峪属于老革0据地。特殊的抗战环境中,东峪村民悉心照顾我地下工作人员,帮助他们躲在堰屋子、草棵子里,及时给他们送吃送穿。华野八纵驻在村里时,村民各家各户煮上瓜干招待他们。村中有20多名党员,群众基础好,部队在这里开会时,村民站岗放哨,家庭妇女积极主动地为部队做军鞋、摊煎饼,青壮劳力为部队带路。1939年孙照连、陈宗俭参加八路军,1946年孙照连转业到沂源县-刑侦科,陈宗俭在反扫荡战役中受伤。1947年正月初一,全体党员开会决定。只吃一顿水饺,把剩余的麦子、白面全部支援莱芜战役。村民陈培胜、孙洪玉大动参时参加解放军,转战南北。莱芜战役时5位村民参加支前担架队。他们是东峪村的光荣和自豪。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峪村村民团结互助,干劲十足。1953年东峪村成立互助组。1954年成立农业合作社。1955年村民全部入初级社。1957年加入高级社。1958年加入黄庄人民公社。地处山区,村民生活不富裕,村里为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育花椒苗栽种于荒山上。同时,把剩余的花椒苗卖给邻村。村民有了收入,生活有所改善了,温饱有了保证。1958年-,村民吃食堂,精打细算;1960年生活困难时期,生活仍能保障。 1968年山东新华翻砂厂建厂,1969年修建了直通205国道的公路,1972年全部铺上油漆,这一年村民全部安上电灯。村里组建建筑队、劈铁队,挖地基、垒院墙、烧石灰、建粉坊、盖猪圈,从内蒙古引进60只绵羊,每年放养两群猪、一群牛。集体经济壮大了,社员年终分配户均都在1000元以上,工值连续10年达到1.4元,是全县数得着的富裕村。 东峪村山多地少,70年代初,壮劳力抽调建水库,老弱妇女垒涵洞600米,垫地22亩。村人在山顶栽柏树20万棵,山腰栽花椒柿子、枣树等。同时,打大口井2眼,电机管道配套,保证了小麦、玉米的用水。村民生活用水自新华建厂就用上了自来水。 因工作成绩突出,东峪村连年被评为先进单位。村党支部书记亓永利连续8年担任黄庄公社党委委员。 1973年,东峪村9户村民盖起了瓦房。1982年,东峪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全村分为两个管理小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东峪村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大干苦干。1988年在沂源水利局帮扶下,村民出义务工在村中心挖大口井一眼,加盖封顶,既能浇地又能饮用。1997年新华厂搬迁,自来水中断,市电业局帮扶村里打深井一眼,家家户户重新用上了自来水。靠山吃山,村民大力发展牧业,养猪、养鸡、养羊、养兔,规模大、效益高。花椒树、柿子树数量多,家家有经济林木。东峪村走上了以山养兔养羊、以兔羊粪便养树的良性循环轨道。东峪村民在邻近各村最早普及了“老四件”、“新四件”。现在东峪村户户有存款,家家有“绿色银行”。 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东峪村民风淳朴,团结和睦,勤劳善良。1968年新华翻砂厂在此建厂,占了村里20亩好地、上百亩山场,村民毫无怨言;刚建厂,材料遍地都是,村民无一人乱动;厂里宿舍与村民住宅建在一起,职工的衣裳刮到了村民家,村民主动送还;每逢职工过节、过年、探亲访友,村民为他们看家护院;职工有困难,村里给予帮助,1974年三车间一邵姓职工的儿子烫伤,东峪村借给他200元钱为儿子治疗。村民劳动工具放在地里成天不往家拿,从来未有丢失的现象。真可谓“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从建村以来,东峪村无一人违法乱纪。 东峪村建村以来,重视文化教育,舍得投入。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与灰菜峪同建一处小学,1967年二村协商在二村中间共建学校一处。1970年二校分开,灰菜峪小学回村里,东峪村迁入新华厂子弟学校“103”小学。初中、高中也在子弟学校就读。1980年“103”小学搬迁到厂部,东峪村新办小学。1985年沂源县校舍改造,东峪村与灰菜峪在“102”宿舍前联建一处六配套标准小学,每村投资2万余元。1988年东峪学生到上峪联办学校。自恢复高考,1991年刘丙全首先考入烟台建筑学校,后陆续考上大中专生6名。 东峪村,这个既年轻又有活力的村庄,她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中施家峪村 |
中施家峪村位于钢城西南5公里。东邻东施家峪村,南邻西施家峪村,西邻清泉岭村,北依韩崮顶。现有耕地面积571亩,257户,827口人。 原名施家峪村,明洪武年间施姓立村。后来,三村(东施家峪村、西施家峪村、中施家峪村)父老为团结一心,共同抵抗自然灾害和土匪袭击,统称施家峪村。因该村居村中间,故称中施家峪村。 民国年间及民国以前,该村隶属蒙阴县;1941年划为新甫县第七区上峪乡;1945年划归新泰县寨子乡;1991年划归莱芜市寨子乡;2001年寨子乡与城子坡办事处合并成立艾山街道办事处,隶属艾山街道办事处至今。 中施家峪村有王、徐、陈、李、赵、冯、宋、刘八姓。徐、王两姓人口居多,八姓村民亲如一家,世代和睦相处,勤劳善良,民风淳朴。背靠海拔580米巍峨的韩崮山,前临秀丽的小清河。水光山影,景色怡人。春天,5万株桃树竞相开放,夏秋一片绿洲,给偏远的小山村增添了勃勃生机。 民国年间,军阀混战,土匪蜂起,村民极少的节余被抢劫一空。东施家峪、西施家峪、中施家峪、贤女庙、清泉岭5村联防,在中施家峪村修起了“围子”。围子墙周长2000多米,设东西南北4门(西、南各有小门),架设土炮、土枪,打造大刀长矛,把牲畜、粮食、衣物藏进围子。一度缓解了匪情,减少了损失。但因匪徒势大,地处僻远,孤立无援,又加上出了内0,围子终被攻破,所有财产被一把火烧得精光,死伤老弱几十名,村民衣食无着,饥寒交迫。 未及休养生息,抗日战争爆发,土匪头子陈三坎投靠日军,纠集伪军数千名,配合日军疯狂扫荡莲花山抗日根据地,残酷-0员、干部及家属。在党的领导下,中施家峪村几十名青年挺身而出,纷纷参军,参加游击队与敌伪进行殊死搏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一个200多人口的小山村,就有4名烈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牺牲。 解放后,家家有了房子,人人有了土地,日子安稳了,但因人口剧增,山多地少,村民并没有摆脱贫困。村支部带领群众开始整山治水。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着重于整平土地、垦荒垒堰、填沟平岭,尽力开拓土地,增加粮食产量。为了改变耕作条件,1966年建起北山水坝。1974年修河堰,扩展了土地,避免了洪水的危害。1976年至1979年挖掘北机井、南机井拦河截流,同时搬迁民房,修整河道,拓地50余亩。1986年南山水库建成。农田基本建设的一系列工程,使粮食产量剧增,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家家有了粮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富民政策,激发了村民的致富热情。有文化的青年在各行各业开始富裕起来。老支部书记赵长顺为了使大家都富起来,于1987年3月9日,从青岛崂山农科院引进了500棵寒露蜜桃桃苗。3月10日,第一棵桃苗植人中施家峪村的土地上,成了“中国蜜桃之乡”的奠基礼。从此,为中施家峪村及邻村村民开拓了一条致富之路。如今中施家峪村的寒露蜜桃种植已成规模。这条路的开拓是曲折的,也是艰难的。大多数村民都具有传统的落后思想意识,认为干什么也不如种庄稼“牢把”。500株桃苗运回来,只有7户村民勉强地分植下去,还剩了7棵,栽进了当时村集体的山林。3年以后,每市斤寒露蜜桃卖到1.20元,全体村民喜出望外,奔走相告。 村两委借此东风,决定只要政策不变,村民的土地就不变,从而安定了民心,村民坚定了信心,热情倍增。当年育苗,第二年嫁接,第三年栽植,所产桃子除了供应济南、淄博、青岛外,还远销上海、深圳、广州、海南等南方大城市,且年年供不应求,村民为此发了一大笔财。 2001年10月,中施家峪村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蜜桃之乡”。现在村两委尽全力扶持果农,千方百计筹资金,搞设备,想方设法把水抽到山上,使大多数桃农在大旱之年也能保丰收。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徐家庄村 |
¡¡¡¡Ðì¼Òׯ´åλÓÚÀ³³Ç¶«ÄÏ20¹«Àï¡¢¸Ö³ÇÇø°¬É½½ÖµÀ°ìÊ´¦×¤µØÎ÷l¹«Àï´¦¡£´å¶«ÁÚÀ³¸Ö»úе³§¡¢ÄϳÇ×ÓÆÂ´å£¬ÄϽÓÐì¼Òׯ»ð³µÕ¾£¬Î÷ÁÚ·½¼Òׯ´å£¬±±ÁÚÄÏÓÚ¼Òׯ¡¢ÇåÄ๵´å£¬´ÅÀ³Ìú·Äϱ±Ïò´Ó´åÖд©¹ý¡£µØ´¦ÇðÁ꣬¸ûµØ278Ķ£¬330»§È˼ң¬942¿ÚÈË¡£ ¡¡¡¡¡¶À³ÎßÏØÖ¾¡·¼ÇÔØ£º¡°»ÆÉ½±£•Ðì¼Òׯ¡±¡£¾ÝÐìÊÏĹ¼ÇÔØ£¬Ã÷³¯Ä©ÄêÐìÐÕÓÉÌ©°²½¼ÇøÐìÍÍǨ´Ë½¨´å£¬ÒÔÐÕÃû´åÐì¼Òׯ¡£ ¡¡¡¡1941Äê5ÔÂÖÁ1945Äê10Ô»®¹éи¦ÏØÇåÄàÇø¹ÜϽ£»1951Äê»®¹éÀ³ÎßÏØÇåÄàÏ磻1958Äê»®¹éÑÕׯÈËÃñ¹«É磻1984Äê»®¹éÑÕׯ°ìÊ´¦£»1985Äê10Ô»®¹é³Ç×ÓÆÂÕò£»2001Äê»®¹é°¬É½½ÖµÀ°ìÊ´¦¡£ ¡¡¡¡Ðì¼Òׯ´å¹²ÓÐÎ⡢ʩ¡¢ÕÅ¡¢ÇØ¡¢ÃÏ¡¢Ðì¡¢ÁõÆßÐÕ¡£ºóÐìÐÕÍâǨ¡£ÆßÐÕµ±ÖÐÒÔÎâÊϾӶ࣬´åÃñÊÀ´úºÍÄÀÏà´¦£¬¸û¶Á´«ÊÀ¡£¡¶ÎâÊÏ×åÆ×¡·Ôø¼ÇÔØ£ºÇå¼ÎÇìÄê¼ä£¬µ±Ê±£¬Ðì¼Òׯ´åÁùÐóÐËÍú£¬Îå¹È·áµÇ£¬´å½¨Íß·¿Éϰټ䡣´åÎ÷Ê×½¨ÓйصÛÃí¡¢ÍÁµØÃí£¬¹ØµÛÃíÎ÷3Ã×´¦ÓÐÖê¸ß´óͦ°ÎµÄÒøÐÓÊ÷£¬Ê÷¸ß30ÓàÃ×£¬´Ö½ü3Χ£¬Ö¦Ò¶·±Ã¯£¬ÕÚÌì±ÎÈÕ£¬ÓÐÊ÷ÍõÖ®³Æ¡£¿Éϧ±»»Ù¡£ÎªÁ˱ãÀû´åÃñµÄÉú»î£¬ÔÚ´åÄϱ±´ó½Ö±±¶ËÉèÓÐÈ«´å¹²ÓõĹÙÄ룬¶«Î÷´ó½ÖÎ÷Ê×ÍÚÓйپ®¡£ ¡¡¡¡Ãñ¹úÆÚ¼ä£¬ÍÁ·ËƵ·±£¬Ê±³£ÉÕɱ°ÂÓ°ÙÐÕ¡£Ãñ¹úÊ®ËÄÄê(1925Äê)£¬´åÃñΪ¶ã±ÜÍÁ·ËÇÀ½Ù£¬²¿·Ö´åÃñµ½ÇåÄ๵±ÜÄÑ¡£ÊÇÄê¹ÅÀú¶ËÎç½Ú£¬ÍÁ·ËÁõºÚÆß²¿£¬Éîҹ͵ϮÇåÄ๵£¬¹¥ÆÆÎ§Ç½É±ËÀ120ÈË£¬ÆäÖÐÓÐÐì¼Òׯ´åÃñ10ÈË¡£ ¡¡¡¡1946Äê-ÖØµã½ø·¸É½¶«£¬»¹ÏçÍųûúΪ»¢×÷Øö£¬»¹Ïç0²Ðº¦Á˶àÃû¾üÊô¸É²¿¡£1948Äê3ÔÂ19ÈÕÔç6µã¶àÖÓ£¬»¹ÏçÍÅ200ÓàÈË·ÖÈý·°ü½Ëפ¸Ã´åµÄµÔÕòÎ乤¶Ó£¬ÓÉÓÚÎ乤¶ÓÔçÒѳ·ÀëÐì¼Òׯ£¬»¹ÏçÍÅÆËÁ˿գ¬ÓÚÊǼ޻öÓÚ´åÃñ£¬ËûÃÇǹɱÁËÕÔÀÖÒ壨ÐÂÌ©ÏØÌÒ»¨Óø´åµ³Ö§²¿Êé¼Ç£¬µ½´Ë̽Ç×£©ºÍ´åÃñÊ©Á¢½ø£¬Ç¹ÉË´åÃñÎâʽÐÇ£¬×¥È¥´åÃñÇØÊå½ø¡£ ¡¡¡¡Ðì¼Òׯ´åÃñÓÐÓÅÁ¼µÄ¸ïÃü´«Í³¡£¿¹ÈÕÕ½Õù±¬·¢ºó£¬ÔÚ¹ú¼ÒÉúËÀ´æÍöµÄ½ôÒª¹ØÍ·£¬ÎâʽÓúµÈÁùÃû£¨Îâ×ӳϡ¢Îâ×Óɽ¡¢ÕųÊÈÊ¡¢ÕųÊÏé¡¢ÁõÅæÃ÷£©ÇàÄê־ʿ£¬ÒãȻͶÈëµ½¿¹Èյķé»ðÖÐÈ¥£¬ÄÏÕ÷±±Õ½£¬Îª¹²ºÍ¹úµÄ½¨Á¢×ö³öÁ˹±Ïס£ÎâʽÓúÔøÈÎÄϾ©¾üÇø¹¤¹Ü¾ÖÕþί£¬Îâ×Ó³ÏÔøÈÎÖÛɽµØÎ¯Êé¼Ç£¬ÎâÏ£±¦ÔøÈÎÖйúÈËÃñ½â·Å¾üij²¿¶Ó£¨¶þÅÚ£©Õþί¡£ ¡¡¡¡1940Äê×óÓÒ£¬Ð¡¢ÒÊ¡¢À³ÈýÏØ½»½çÒ»´ø£¬±ø»ÄÂíÂÒ£¬ÈÕα¾üʱ³£Èë´åÉÕɱÇÀ½Ù´åÃñ£¬°ÙÐÕͿ̿¡¢Ãñ²»ÁÄÉú¡£0ÑÕ×¯ÇøÎ¯Ö¸ÅÉÎâ¶´ÔÆÎª¡°Î±´å³¤¡±£¬¶Ô¸¶ÈË´åµÄ¸÷ÖÖ·´¶¯ÊÆÁ¦¡£Îâ¶´ÔÆÓе¨ÓÐʶ£¬ÔÚΣ¼±¹ØÍ·£¬¼±ÖÐÉúÖÇ£¬Óª¾ÈÁËÑÕ×¯ÇøÎ¯Êé¼ÇÕÅ×Ó³¬ºÍͨѶԱÎâÏ£Ö飬²¢±£»¤ÁË´å¸É²¿ºÍ¾üÊô¡£ ¡¡¡¡À³ÎßµØÇøÓÐÁË0µ³×éÖ¯µÄ»î¶¯ÒÔºó£¬Ðì¼Òׯ³ÉΪÀ³Îß×îÄϲ¿µÄÒ»¸ö»î¶¯¸ù¾ÝµØ¡£ÖÁ1940Ä꣬´åÈëµ³ÈËÊý³¬¹ý20ÈË£¬²¢³ÉÁ¢Á˵³Ö§²¿¡£Áõ²®¸ê£¨µ±Ê±0À³ÎßÏØÎ¯´úÀíÊé¼Ç£©Åѵ³ºó£¬1942Ä꣬Ðì¼Òׯµ³×éÖ¯Ôâµ½ÑÏÖØÆÆ»µ¡£1945ÄêÖÁ1947ÄêÔÚµ³µÄÁ쵼ϲųÉÁ¢ÁË´åÕþȨ£¨Ê©Á¢¼óÈδ峤£©¡¢Å©¾È»á£¨ÇØÊçÓªÈλ᳤£©¡£ÐµĸïÃüÕþȨ¿ªÕ¹¼õ×â¡¢¼õÏ¢£»´òÍÁºÀ¡¢·ÖÌïµØ£»¶¯Ô±´åÃñ²Î¾ü¡¢²ÎÕ½¡£1948Ä꣬µ³×éÖ¯µÃÒÔ»Ö¸´£¬·¢Õ¹µ³Ô±6ÈË£¬²¢³ÉÁ¢µ³Ö§²¿£¬½â·ÅÕ½Õù±¬·¢ºó£¬ÇØÊçÓª¡¢ÎâÏ£À¤µÈ12Ãû°®¹úÇàÄê²Î¾ü£¬ÔÚÕ½³¡ÉÏԡѪ·ÜÕ½£¬ÇØÊçÓª¡¢ÎâÏ£À¤×³ÁÒÎþÉü¡£ÕųÉÈÊ¡¢ÇØÊçÌï¹âÈÙ¸ºÉË£¬Ê©Á¢Ã¯ÈÙ¼ÇËĵȹ¦Ò»´Î¡£ ¡¡¡¡1951ÄêÎâÏ£°²¡¢Ê©ÐËÎÄ¡¢ÎâÏ£±¦¸°³¯ÏʲμÓÁË¿¹ÃÀÔ®³¯Õ½Õù¡£ÔÚÕ½³¡ÉÏËûÃÇ×÷Õ½Ó¸ң¬¾ùÈÙ»ñÈýµÈ¹¦Ò»´Î¡£ ¡¡¡¡Ðì¼Òׯ´åÈ˽ܵØÁ飬×Ô½¨´åÒÔÀ´£¬ÖØÊÓ½ÌÓý£¬³çÉÐÎÄÃ÷¡£¾Ý¡¶ÎâÊÏ×åÆ×¡·ÔØ£¬ÔÚÇ峯ÖкóÆÚ£¬½öÎâÊϾÍÓÐ11ÈË»ñÈ¡¹¦Ãû£¬ÆäÖÐ̫ѧÉú3ÈË¡£´åÖÐÏÈÉè˽ÛÓ£¨Ç°Ñ§£©£¬ºóÉèѧÌã¬Ê©Á¢±¾ÔøÏȺóµ½ÉϺӹµ¡¢º£ÑÛ´åÈÎ˽ÛÓÏÈÉú£¬²¢¹ã½»°®¹ú־ʿ¡£ÎâÕ¼Õð×ÔÓ×´ÏÓ±£¬ÇڷܺÃѧ£¬¾«¶ÁÊ«ÎÄ£¬¿àÁ·Êé·¨¡£ÓÚ1924Ä꿼ȡɽ¶«Å©ÒµÑ§Ôº£¬1928Äê±ÏÒµºó±»·ÖÅäµ½ÑÕׯÈθߵÈСѧ½Ìʦ£¬ËûÉÆÊé·¨£¬ÓȾ«ÑÕÌ壬¾³£ÎªµêÆÌÌâдØÒ¶î£¬ÎªÃûÈËд±®ÎÄ¡£ÎâÏ£³É³öÉíÖÐÒ½ÊÀ¼Ò£¬¾«¶Áҽѧ¾µä£¬µÂ¸ßÒ½¾«£¬³£ÓÃ׿´«ÃØ·½ÖÎÁÆÉ˺®²¡£¬Ò©µ½²¡³ý£¬Ó®µÃÈËÃǵijÆËÌ¡£1950ÄêÐì¼Òׯ´´Á¢Ðì¼ÒׯСѧ£¬Ñ§Ð£ÏȺóÓÉÎâÕ¼À¤¡¢Àî´¿óÆ¡¢ÈÎϣͤ¡¢»ÆÏÜÉܵÈÈν̡£1996ÄêÀ³ÎßʩʵºÏ°à²¢Ð££¬Ðì¼ÒׯСѧ²¢Èë³Ç×ÓÆÂ°ìÊ´¦ÖÐÐÄСѧ¡£1964ÄêºóÎâʽÈý´´°ìÇåÄàÅ©Öв¢ÈÎУ³¤¡£1968Äê¸ÄΪ³Ç×ÓÆÂÁªÖУ¬2000Äê¸ÄΪ°¬É½½ÖµÀ°ìÊ´¦µÚÒ»ÖÐѧ£¬ÎâʽÈýÊǰ¬É½°ìÊ´¦Ò»ÖеÚÒ»ÈÎУ³¤¡£ ¡¡¡¡×Ô1977Äê»Ö¸´¸ß¿¼ÖƶÈÖÁ2001Ä꣬Ðì¼Òׯ¿¼Èë´óÖÐרԺУÉú´ï80ÓàÈË¡£¸ß¿¼ÖƶȻָ´µÚ¶þÄ꣬¸Ã´åѧÉú¿¼È¡´óרԺУ4ÈË£¬ÔÚÑÕׯ¹«ÉçÃûÁÐǰé¡£´åµÚһλ±¾¿ÆÉúÎâïÀñ£¨ÏÖΪÀ³¸ÖҽԺר¼Ò£©¡¢ÎâÐÞ½£¨À³¸ÖÆûÔ˹«Ë¾¸±¾Àí£©£¬µÚÒ»¸öÑо¿ÉúÎâÐÞÉú¡£ ¡¡¡¡Ðì¼Òׯ´åË䵨´¦ÇðÁ꣬ȫ´å800ÓàĶµØ£¨Ç峯ĩÄ꣩£¬µ«ÑØºÓÆ½ÔÕ¼90%¡£ÍÁµØ·ÊÎÖ£¬Å©²úÆ··á¸»¡£´åÃñ×Ô¹ÅÇÚÀ͸û×÷£¬È»Ò಻·¦¾ÉÌÖ®¾«Ã÷¡£Îâʽ¶°ÔÚÕ¯×Ӵ忪Éè¾ÛºÍ¾Æµê£¬×ʽðÐÛºñ£¬ÉúÒâÐË¡¡£Îâռ¼µÄ¹ÒÃæ·¿£¬¹¤ÒÕ¾«Õ¿£¬×ö³öµÄ¹ÒÃæ£¬Ï¸ÈçÏߣ¬¿Úζ¾«£¬³©Ïú·½Ô²¼¸Ê®Àï¡£Ìú½³ÕÅ´ó¡£µ±Äê¶Í´òµÄµ¶Èл·æÀûÖÁ¼«£¬Ï÷ÌúÈçÄ࣬ÎÅÃûÊ®Àï°ËÏ硣ʯ½³ÎâÖÚÔÆ¾«ÓÚ±®¿Ì¡¢¸¡µñ£¬¿Ìд¸÷ÖÖ»¨²Ý¡¢ÄñÊÞ¡¢ÈËÎïÐÎÏó£¬Éñ̬±ÆÕ棬èòèòÈçÉú¡£ ¡¡¡¡ÐÂÖйú³ÉÁ¢ºó£¬Ðì¼Òׯ½Ò¿ªÁËÐÂµÄÆªÕ¡£1950Äêµ×´åÕþȨ³ÉÁ¢ºó£¬ÏÂÉ軥Öú×飬¹²36»§¡£1955Äê¼ÓÈë³õ¼¶É磬Լ36»§¡£1956ÄêÐì¼Òׯ¡¢±±³Ç×ÓÆÂ´å¡¢ÄϳÇ×ÓÆÂ´å³ÉÁ¢ÏÈ·æ¸ß¼¶Å©ÒµºÏ×÷Éç¡£1959Äê³ÉÁ¢Ðì¼ÒׯÉú²ú´ó¶Ó¡£1982ÄêÐì¼Òׯ¿ªÊ¼·ÖÌïµ½»§£¬²¢È«ÃæÍÆÐÐÁª²ú³Ð°üÔðÈÎÖÆ¡£ ¡¡¡¡1971ÄêÐì¼Òׯ¿ªÊ¼¡°Å©ÒµÑ§´óÕ¯¡±£¬´åÃñ¿ªÉ½¡¢ÀÝÑß¡¢Æ½·Ø¡¢ÒƺÓÔìÌÀ©´ó¸ûµØÃæ»ý£¬Ôö¼Ó¸ûµØ60ÓàĶ£¬ÆöÇþµÀ500ÓàÃ×£¬Ê¹ËùÓеĺµÌï±ä³ÉÁËË®½½Ìũ×÷ÎïÓÉÔÀ´µÄÒ»¼¾£¨µØ¹Ï£©¸Ä±äΪһÄêÁ½¼¾£¨Ð¡Âó¡¢ÓñÃ×£©¡£l972Äê´åÎ÷иÄÁ¼µÄ60ĶºÓ̲µØÔØÖÖÆ»¹ûÊ÷2000ÓàÖ꣬Äê²úÁ¿×î¸ß´ï30¶àÍò½ï£¬ÊÕÈë½ü10ÍòÔª£¬´åÃñÉú»îÈÕÒæ¸ÄÉÆ¡£ ¡¡¡¡¸Ä¸ï¿ª·Åºó£¬´åÀï°ìÆðÁËÑøõõ³¡¡¢·É°³§¡¢·Û·¿¡¢±ù¸â³§¡¢½¨Öþ¹«Ë¾µÈ¡£Ëæ×ž¼ÃµÄ·¢Õ¹£¬¸öÌå˽ӪÆóÒµÔÚÐì¼ÒׯÈçÓêºó´ºËñ£¬Å·¢Õ¹¡£¾ÓªÓеÀÕߣ¬µ±Êý¸Ö³ÇÉç»á¸£Àû³§¡¢ÎâïÇì¾ÓªµÄÀ³ÎßÅô´óÔ°ÁÖÓÐÏÞ¹«Ë¾¡¢¸öÌ彨ÖþÒµÎâïºì¡¢ÒûʳҵÎâлªµÈµ¥Î»ºÍ¸öÈË¡£ÓÉÓÚ¼¯ÌåºÍ¸öÌåÆó¼àµÄ·¢Õ¹£¬´åÃñµÄÈ˾ùÊÕÈëÓÉÉú²ú¶ÓʱµÄ240Ôª£¬µ½2001ÄêÔö³¤µ½3330Ôª£¬´åÃñÉú»îÈÕÒæÒóʵ¡£ ¡¡¡¡Ðì¼Òׯ´å×ÔÃ÷Ä©½¨´å£¬ÒÑÀúʱ½ü400¸ö´ºÇÐì¼ÒׯÈËÊÀ´ú¾ÓÓÚ´Ë£¬Àú¾²×É££¬ÉúÉú²»Ï¢£¬¿ªÍؽøÈ¡£¬¼ÌÍù¿ªÀ´£¬²»¶ÏΪӮIJÎÄÃ÷Ôö¹âÌí²Ê¡£ ¡¡¡¡*Êý¾ÝÀ´Ô´ÓÚÀ³ÎßÊÐÈËÃñÕþ¸®ÍøÕ¾¡¡¡¡[¸ÐÐ»ÍøÓÑ"Ó㼦"·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南于家庄村 |
南于家庄村位于莱城东南20公里处。北邻清泥沟村,南邻徐家庄村,东、西分别与南城子坡、卧龙港村相邻。耕地面积120亩,119户,423人。 南于家庄村地处丘陵,群山环抱,据村中关王庙碑记载,于家庄村建于明朝初期,有于姓自河北枣强县迁来定居,以姓名村于家庄,因重名,于1982年由莱芜县人民政府批准,改称南于家庄。 据《莱芜市志》载,民国初,南于家庄属莱芜县颜庄区;1941年莱芜划分为:“莱芜、博莱、新甫”三个县,南于家庄属新甫县清泥区;1951年属清泥乡;1958年属颜庄人民公社清泥管区;1985年属城子坡镇;1995年属钢城区城子坡街道办事处;2001年属钢城区艾山街道办事处。 南于家庄自明朝初建村数百年来,村民聚居在此,繁衍生息,世代和睦,耕作互助。期间栾姓和方姓陆续迁入,现全村仅有栾姓一家,是由明末栾成山率众从淄博迁来的。 南于家庄村自1949年后,在党和各级政府领导下,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1950年村政权成立,下设生产互助组,1955年全村约70农户,加入了初级合作社,由栾曰新任社长。当时的分配政策是“地四劳六”,后转为“人六劳四”。1957年南于家庄村与清泥沟村、小回家庄村联合成立了颜庄区清泥乡“益民高级农业合作社”,实行“按劳分配”。1959年南于家庄村退出联合高级社,实行自治。1971年南于家庄开始农业学大寨,村民开山治岭,打石修堰,深翻、平整土地,结合“破四旧、立四新”,扒坟取石,平墓种地,1971年冬天,南于家庄新增土地50亩。1972年底,修河堰500余米,底宽1.5米,封顶1米,堰高3.0米,河堰的修成彻底解除了夏季暴雨时洪水进村的威胁,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南于家庄村土质好,水源足,自古以种菜为主。清末,整个村庄曾为清泥沟的大地主供应蔬菜。近年来,村民逐渐认识到科学种菜的重要性,村委会结合本村实际,在1995年对已有土地推行产业结构调整,打破菜地按人分配的制度。把全村的50余亩菜地,集中划分给40余户热心种菜的农户,形成规模种植,村委还带领种菜专业户下沂南,赴寿光参观学习,1996年建起了高标准寿光冬暖大棚8个,沂南高交架重型大棚80余户,零星地块建起了小拱棚,菜地生产有大的提高,淡季不淡,四季有菜,经济效益增长。2000年莱新高速公路施工,路基从菜园中心而过,占菜地近30亩。为支援国家建设,南于家庄人甘于牺牲自己的利益,拆除了大部分冬暖大棚。“有地种菜自己卖,无地贩菜也要卖,”一部分有经济头脑的村民及时调整自己思路,干起了贩菜的生意,现全村有31户贩卖青菜。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活了南于家庄人的经济意识。一部分有远见的人率先从事个体经济。1992年以后,村民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大都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特长,纷纷发展多种经营,投身市场经济,重点从事养殖、运输、建筑、手工加工、餐饮、装饰及各种服务行业。截至2001年年底,村民从事经济生产的人数达百人之多,仅运输、贩运业,就发展到汽车8部,拖拉机11部,各种农用三轮车20余部,全村人均收入3000余元。 因莱钢围村三面钻井,地下水位下沉,村民原有水井干涸,机井抽出的水不能饮用,群众生活用水十分困难,村民生活用水要到北沙岭去运。往返8里之远。为此南于家庄村在1997年数次与莱钢协商,以莱钢援助为主,村民集资为辅,在村南钻深水井一口,深200米,解决了村民生活用水,并扩浇土地50亩。 南于家庄村历来重视教育事业。建国前村里就开办农民识字班、夜校、半耕半读等学校并能坚持常年不断。村民栾思瑞还在宋家庄、傅家桥、清泥沟等村办过私塾。1963年,村里建立了正规的全日制小学先后由栾尚顺、栾尚汉、栾尚华任教师。1982年教育部门为提高教学质量,取消复式班,一个年级不够一个班的村,统一安排合班并校,南于家庄村与徐家庄合并。1994年,莱芜市实施合班并校,又合并到城子坡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现为艾山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南于家庄村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共考入各类大中专院校学生10人。第一个考入大学的是栾尚敏,时为北京航空航天学院。南于家庄自建村至今已500余年,村民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相亲相善,世代相传。今天的南于家庄人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正为建设一个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作不懈努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大回家庄村 |
大回家庄村位于莱芜城东南18公里,新建莱新高速公路西约1公里处,北依葫芦山,西傍汶水河(支流)。东与小回家庄、清泥沟、于家庄接壤,北、西、南与沈家崖、古墩、卧龙岗、雁埠子村隔河为邻。现全村103户,273口人,耕地215亩。 据《康熙莱芜县志》记载:明朝初年回姓人氏由河北枣强迁此建村,以姓名村回家庄。该村地下水资源丰富,是莱钢生产用水主要水源地之一,每逢春季枯水期,许多井枯干无水,而沿河4眼300米深井,虽昼夜抽水不停而不竭。村中有孙、乔、贾3姓人氏,以孙姓人氏居多。 明清时期属莱芜黄山保;民国时期属颜庄区;1941年5月至1945年10月,属新甫县清泥区;1951年属莱芜县清泥乡;1958年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属颜庄办事处城子坡镇;1995年属城子坡街道办事处;2000年12月属艾山街道办事处。 迁村后村址北依葫芦山,村前有一大片洼地,称前洼,十年九涝,有“古墩旱死荆棵,回家庄来了熨贴;回家庄淹死老鼠,古墩到了好处”之说,因此,庄稼十种九不收。后来村里组织人力将其改造为“台”田、压沙治碱,田中种植小麦、高粱、大豆等农作物。沟宽2至3米,种植水稻数年,开回家庄种稻之史。后气候干旱,沟已填平。 村北之葫芦山,因状如葫芦而得名。其地理位置奇特,似《三国演义》中的街亭,西有九龙山,汶河经两山之峡北去。20世纪60年代在山后建一水库,名“葫芦山水库”,山映水中,如诗如画,数年后因莱钢严重污染,水质急剧下降,致使鱼虾不生,造成附近居民饮水困难。东有黄羊山,与西而的九龙山之间有山谷长约千米,名“葫芦空”。此处自古即为莱芜至新泰之交通要道。抗日战争时期,当地抗日武装曾于此处伏击日军,毙伤日寇多人,并炸毁军车一辆。现205国道,莱新铁路皆穿此而过。2000年开始修建的莱新高速公路亦从这里经过。 大回家庄村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日寇侵华时期,经莱芜至新泰建一铁路,企图掠夺当地资源,自古墩经回家庄西至雁埠子长约5华里的地段,需要筑高大路基。日寇从附近村庄抓来大量民夫修筑路基。被抓民夫白天消极怠工,夜间则在当地抗日政府领导下,将路基破坏,该铁路因此未能修成,粉碎了日寇掠夺资源的企图。解放后村西尚存有低矮路基50余米,沈家崖村南水泥结构涵洞至今尚存。 解放前后,大回家庄先后共有10人参军,其中孙书俊在战争年代壮烈牺牲,孙兆宾曾随志愿军入朝参战,孙式元从部队复员后任大队书记多年,为改变家乡面貌做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底,大回家庄村政权成立,下设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7年与古墩村联合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1980年农村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大回家庄村民历来勤劳朴实,热爱家乡,长期遭受水患之苦,1966年县政府派工作组进村动员部分村民外迁,由于村民热恋故土,未迁。治水改水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文革”初期利用农闲在旧村东西及新村西南沙滩植树达30多亩。1975年“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全管区在此会战,缩河造地,树林全部被毁坏,所造土地分归回家庄、于家庄、清泥沟三村耕种,生态被破坏。1989年遭特大暴雨,冲毁农田,损失惨重,十数户村民被淹,四户村民房屋倒塌。村委会在镇政府领导下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帮助受灾户重建家园,镇政府拨救灾款1万余元及部分救灾物资,帮助受灾户渡过了难关。 村民历来崇尚文明,信奉“忠厚传家远,耕读继世长”的古训。解放初无条件办学,村童多去外村借读。1965年创办村小学,由新泰一中毕业回乡的乔永祥任教,一开始就是三个年级的复式班,后至五个年级的复式班,村中学子多授业其门下。1986年因校舍破旧并人清泥沟小学,4年后复校。后因生员少,又于1989年与古礅村并校。1994年莱芜市实施合班并校后,学生开始到城子坡镇中心小学就读。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2002年,全村有16人考入大中专院校。以现就读于东北大学的孙振华、考入杭州军校的孙兆杰最为优秀。 大回家庄人自古诚实、勤劳,几百年来,均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也涌现出不少能工巧匠。20世纪,村民孙淑连是一位颇有名气的铁匠。当初他在河北一家铁匠铺打工,由于他起早睡晚,认真观察学习打铁技术,店老板将绝技传授于他。他回家后,点起炉灶,起初生意少差,一年后名声大振,他的打铁技术,至今留传。一次他到新泰打制了一把铡刀,刀主想当场试一试质量,拿来一捆谷草,铡草时,铡钉找不到了,临时用了钩炉的铁棍,铡时他再三叮嘱刀主要挺住手腕,一刀下去,将铡钉截为两段,在场人无不赞叹。原来他把铡钉放在干草里了。他打制的刀、枪、剑、戟、锄、镰、锨、镢,既精致又锋利。 大回家庄人多年就有种菜的传统,尤其是莱钢大企业在当地建设后,为莱钢服务,大搞农业结构调整,现在全村蔬菜面积达到30多亩。农民靠种菜走上了富裕之路。 大回家庄水患严重,道路狭窄,20世纪70年代再遇水源污染之害,村民饮水困难。历届村领导班子把治水、修路和解决村民饮水困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开山凿石,修筑河堤达2000米,对保护农田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1999年以来村民艰苦奋斗,村庄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先后解决了村民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和农田灌溉难的问题,现全村有机动车辆15部,安装电话50部,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勤劳淳朴、善良的村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耕读传世,绵绵不绝。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他们弘扬先人的光荣传统,为两个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努力再创辉煌。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大龙门村 |
大龙门村位于莱城东南约30公里,距钢城区艾山街道办事处约10公里处。大龙门村东邻双杨桥村,西接莲花山,南邻新泰市小龙门村,北邻罗汉峪。全村有722口人,耕地640亩,是闻名钢城的养殖专业村。 据村碑载,该村建于明朝崇祯年间(1628 -1644)。传说有一条龙经常栖息在村南的深沟内,故取名龙门村。在龙门沟以南亦有一村叫龙门,人口较少,为便于区分,沟南的叫小龙门,沟北的叫大龙门,小龙门隶属新泰泉沟镇,大龙门则属今艾山街道办事处。 从民国初年至1942年,大龙门村属新泰二区。与当时的蒙阴县接壤,大龙门村有块两县分界碑;1943年,该村划归莱芜县颜庄区;1945年又划归新泰二区;1958年划归翟镇公社;1984年改为翟镇办事处;1985年划归寨子乡;1991年1月划归钢城区寨子乡;2001年划归艾山街道办事处至今。 大龙门村紧邻莲花山,地形复杂,土匪横行,龙门沟内曾发生过龙门路案。抗日战争时期,本村曾多次发生由我地下党人发动的游击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942年,日军在高峪村、双阳桥村建立了多个据点,在该村李绍明家,村北的蓑衣顶上,西北边的赵家山上均建立了炮楼,其中赵家山上的炮楼遗迹至今清晰可辨。当时,该村地下党员徐勤浩率领游击小组,在莲花山脚燕子崖下,多次袭击敌人,最终把敌人的炮楼全部毁掉。 1950年,村里成立了林业队,开始封山造林,村民以入股的形式加入造林队伍,当时全村共入了70股,造林3000多亩。1951年,村里成立互助组,6-7户为一组,由两个发展到4个。1955年初级社成立.1957年成立高级社。在20世纪70年代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全村修建水渠700米,可浇地200余亩。平去坟头30余个,成为新泰县平坟破墓先进单位。还在村南平子岭建立养猪场一处,养猪200头。后来,由于经营不善等诸多原因,该猪场于1976年解散。 1981年,实行联产承包制,全村出现了徐西元和徐勤龙两个个体专业户,以后又陆续出现了各种专业户,分别从事种植、养殖等行业,老养殖户徐勤明几年来养蜂不辍,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0多年来,经过滚雪球式的发展,全村的养殖业已由原先的4户发展到现在的39户,其中徐西元自己养鸡的同时,积极为十里八乡的养鸡户提供技术服务。靠养鸡起家的张乐文在新泰市泉沟镇建立起了莲花山种鸡场。现在全村年出栏肉鸡达30多万只,并且与泰安市泰伟公司、六和集团等很多企业建立了业务联系。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早在1958年,村民就在村中砌成了一座塘坝。1966年,全村开始修建大龙门水库,1968年峻工,蓄水13万6千立方,能浇地200多亩。1996年冬,村里又修了3座桥,与纸坊村连接起来,1999年又拓宽了进村的道路,大大改善了村民的行路条件。 教育事业在解放后也有了飞速发展,原先的小学设在一村民的3间草屋内,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后与双阳桥联系兴建了双龙联小。校舍全部建成了瓦房。从1983年开始,全村已经走出了6位大学生,第一位大学生是尹成才,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曾任新泰莲花山林场场长,现任新泰市旅游局局长。 大龙门村人口不多,却有13姓,分别是徐、石、刘、王、张、李、赵、鲁、宋、陈、朱、尹、甄等。村里每年都有适龄青年报名参军,有的在外荣立战功,成为家乡人民的骄傲。最早立功的是徐勤仁,在福建前线当志愿兵,后负伤致残,属二等四级残废,享受国家津贴。另外,石义红,由打工起家,现已成为青岛海尔集团一配件厂的负责人。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卞家泉村 |
卞家泉村位于莱城东南27公里,钢城南4公里处。村南邻新泰市的高玉铺村,东邻黄庄镇的小上峪村,西邻南仓峪村,北邻高家庄村。磁莱铁路、205国道、莱新高速公路从境内穿过,全村425户,1348口人。498亩耕地,山场面积800亩,总面积2700亩。 据村碑记载:卞氏于明天顺年间在此立村,因村内有泉,故名卞家泉。据口碑相传和墓碑为证,最早村里有卞、倪、杨、沈、吕、康等姓氏人家迁来居住,后葛、李等姓从外地迁入,现在村中有葛、李、袭、刘、陈、赵、宋、王、孟、张十姓人家,主要以葛、李、袭、刘4姓人口居多。 卞家泉自建村后属蒙阴县所辖,清代沿袭未变;1914年至1939年属蒙阴县七区;1941年划为新甫县,后划归新蒙县;1945年划归新泰二区;1958年划归新泰县翟镇人民公社;1984年划归新泰市翟镇办事处;1985年划归新泰市寨子乡;1991年划归莱芜市寨子乡;1993年划归钢城区寨子乡;2001年1月,划归艾山街道办事处。 卞家泉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39年村里就成立了党支部,乔立福任党支部书记,最早的0员有乔立福、葛现尧、张绍功、葛现连、赵开远等人。到了1941年,全村0员发展到40多人,是周围村庄党员最多、基层组织战斗力最强的村之一。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空前残酷阶段,日伪军频繁“扫荡”,烧杀抢劫,无恶不作,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为解决抗日武装军政人员的物资供应和经费问题,发动群众以各种方式支援抗战,并在新(泰)、莱(芜)、蒙(阴)边区,扶助成立早期合作社——卞家泉三义社。三义社成立于1942年10月,是根据蒙阴县第七区的指示,由当时任卞家泉村党支部书记的葛现尧、支部成员葛现连、陈振帮带头发动成立的“清费纺织合作社”。主要经营土纺、土织、印染,兼营副食、百货、丝绸等商品,秘密为抗日人民部队供应布匹、鞋袜、笔墨、纸张等物品,发动群众入股,每股一斗谷子钱,合44斤,钱粮均可,要求户户都入,多者不限。入股社员凭证购物,优先优惠,经营利润除留5%的公积金、公益金外,均按社员股份分红。三义社到抗战结束公开经营,业务不断扩大,社员股份数达2000多股,股金5000多元。解放战争时期,三义社增加当地农副产品收购和生产生活资料经营项目。1950年1月,三义社和南仓峪、施家峪、寨子等村社合并,成立寨子供销合作社,社址迁到寨子村。 在革命战争年代,卞家泉人为了革命事业有着积极参军参战的光荣传统,为革命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军的有张绍功、葛现训、李庆年、葛效思、陈振海、李之爱、张少文、李之尊、刘延银等人,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军的有宋文祥、葛现贞、袭兰普等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该村先后有30多人加入革命队伍。他们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南征北战,出生人死,有的战死沙场,为革命事业光荣牺牲;有的九死一生,成为军队的将校。其中,张绍功曾任解放军后勤医院副院长(副军级干部),葛现训曾在湖北襄樊任解放军某师师长。卞家泉村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时期,全村共计有156人加入革命队伍行列。 早在民国17年,即公元1929年,卞家泉人为抗击土匪掠劫和保护自己,由葛玉忠、乔学孔带领村民曾在卧牛山建起山寨。当时全村200多人常年住在山寨里,打退了土匪的一次次进攻,保护了村民的生命财产。抗日战争时期,在卞家泉村曾发生两次著名的伏击战,一个是大崖口伏击战,一个是村北伏击战。解放战争时期的卧牛山战斗,也发生在卞家泉地盘上,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卞家泉人的杰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卞家泉人开始了新生活。1954年冬,卞家泉村由12户村民自发成立农业合作社,1956年全村进入高级农业合作社,开始实行“人七劳三、困难加照顾”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1960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时任村支书的葛现祥、大队长李之德,立足本村资源办起了染坊、纸坊、粉坊等副业项目,收入可观,保障了村民生活。1964年冬天村支书葛效思带领村民苦战一个冬天,整平寺前地60多亩。1965年至70年代,卞家泉人在村支书赵开明,大队长刘延顺的带领下兴修水利,在村南新建容量20万立方米的水库一座,同时对村内泉池进行了扩容和新建,改善了人们用水卫生条件,新增加土地灌溉面积400多亩。1994年冬,寨子乡在卞家泉卧牛山摆开山区开发治理大会战,每天上阵劳力过万人,一个冬天,完成治理面积达400亩。会战期间,时任山东省省长赵志浩亲临工地现场检查指导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干得好,干得好。”同时大众日报给予重点报道。当时陈振国任支书,李加善任村主任。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卞家泉村从1996年起,在村支部书记葛效敏为首的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真正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他们抢抓发展机遇,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大力实施了“富民强村”工程。1996年,寨子乡党委做出了在205国道两边建设发展工贸小区的决定,卞家果村地处小区腹地,村两委抓住机遇,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抓好土地租赁,发展企业项目,两年时间新发展民营企业10多家,仅地皮租赁一项,集体收入由过去的空壳村一跃增收10余万元,比种地效益高出五倍。2001年,工贸小区被划为钢城开发区。卞家泉又抢抓机遇,服从服务于发展大局,在服务中求发展,新发展起12家个体私营企业。据统计,2001年,该村民营企业上交税金达800万元,其中钢材经营大户葛现利上交税金146万元,是莱芜市第一个纳税大户,在全市民营经济表彰大会上,市委市府奖励给葛现利一辆桑塔纳轿车。 1998年,205国道拓宽建设开始,卞家泉村两委抓住机遇求发展,抓拆迁抓规划,做好拆迁户的工作,在50多天内就完成了87户的拆迁任务,在此基础上,在国道两侧新规划出了40座商居楼,目前,该村已建起商居楼37座.既美化了村容村貌,又促进新上了一大批个体工商业户。 扩大发展运输业是该村又一富民强村的重大举措。这个村交通便利,紧靠莱钢,特别是企业的发展,给发展运输业扩大了空间。为促进运输业发展,村里加强引导、服务、帮助户里解决贷款达400多万元,促进了运输业发展。到2002年全村汽车、拖拉机等运输车两达200多辆,年运输业收入达600多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运输专业村。经过6年多的发展,这个村的集体收入由过去的空壳增加到1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1200元增加到3400元。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村民坐上了轿车,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在全市率先成为手机村、电话。 卞家泉自建村以来就重视教育,人才辈出。在清末民初村里就设有私塾,先生是袭永鹏、李兆荣。1934年至1937年在村西头建学堂一处,教书先生是刘柏均。1941年至1943年教书先生是葛现法。1954年新建学校一处。1974年在村中新建学校一处,全是瓦房。到了1994年对原校进行了改建,2002年在村南头新建起了一座三层教学楼,学校条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得到改善。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共计20余人,村中德高望重的教育工作者刘延祥,从1948年起从事教育工作,先后担任翟镇公社完小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翟镇公社教育组组长等职务。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至2002年,卞家泉进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达102人,村中第一个大学本科生是葛效春,于1970年考入山东大学。葛效红1995年升人北京理工大学,葛振营于1997年升人北京大学。为发展卫生事业,村里从1968年起办起了卫生室,解决了村里过去缺医少药,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多次被上级评为“先进单位”。 建村数百年来,卞家泉人艰苦奋、生生不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出了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历史篇章。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九龙庄村 |
九龙庄村位于莱城东南30公里,莲花山以东、九龙山脚下,南邻庙子村、罗汉峪村,东邻古墩村。现有310户,1038口人,耕地面积667亩。 据村碑记录:董氏于明中期立村,故名董家庄,因重名又位于九龙山前,于1983年经新泰县政府批准更名为九龙庄。现村里有赵、王、郑、吴、魏、刘、沈、尚、亓9姓。诸姓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 1958年属新泰县翟镇公社;1985年属新泰市寨子乡;原寨子乡地处三县交界处,归属变迁较多。抗日战争前期属蒙阴县;1939年成立新甫县;两年后归莱芜县;1945年10月划归新泰县;1985年12月成立寨子乡;1991年1月划归莱芜市;1993年1月建立钢城区后,仍为寨子乡;现隶属艾山街道办事处。 九龙庄人一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就是抗日革0据地之一,八路军在这里建立了秘密情报站。当时年仅19岁的村人赵乐舜就是八路军的联络员,他经常西去徂徕山、东下沂蒙革0据地送信、递情报。村里很多群众也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多次传送重要情报和护送过往的八路军干部。村民王道银掩护徂徕山起义部队安全转移的事迹,在当地传为美谈。1941年春,沂蒙县大队指导员赵乐周与几个队员在该村活动,汉0队前来围捕,赵乐周等在群众掩护下安全转移,汉0队气急败坏,放火烧毁民房40多间。1942年6月在党的领导下,为抗击日伪军,村里组织了10多人的自卫团,与敌人作殊死的斗争,保护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解放战争中,村里的青年踊跃参军、参战。1947年2月,莱芜战役打响后,村里组织群众做军鞋、送军粮,青壮年劳力组成担架队救护伤员,积极支援参战部队。1946年,-大举进攻山东,解放区公所遭敌破坏,曾在此驻扎两年多,领导当地干部群众与反动派作斗争,为共和国的建立,九龙庄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解放后,该村干部群众积极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加入了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即使“文革”期间,也未耽误农业生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的干劲倍增,全村粮食单产提高了100多公斤。为了改天换地,村民向大自然宣战,1982年,修通了10华单的环山路。1998年投资30万元,打了一眼173米的深井,安装了自来水,结束了靠天吃饭的历史。1999年,投资5万元,投工1500个,拆迁房屋15间,硬化村里两条主干街道660米,同时重修了东至古墩、南至庙子的乡村道路6公里。村委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使全村实现了以花椒为主、杂果为辅的千亩经济林的目标。1996年,九龙庄被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荣誉称号。林业的发展带动了村里的经济发展,全村有100多人从事农产品加工购销,涌现了尚现发、王成本等十几个购销大户。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该村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加强法制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使全村出现了社会稳定、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自建国以来没有发生重大刑事案件。该村多次被市、区评为“双文明单位”、“先进党支部”、“模范村委会”。 九龙庄人素来崇尚文明,重视教育,形成了尊师重教的好传统。早在上世纪初,就由赵梅久老先生创立了学堂,使一批穷苦孩子受到教育,后来走上了革命道路。恢复高考后,先后有14人考入各类大中专院校。其中赵业勤于1996年考入北京科技大学,是村里第一个考入名牌的大学生。 九龙庄建村400多年来,村民为村庄建设和国家利益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九龙庄人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积极投身于经济大潮,为创造幸福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古墩村 |
古墩村位于莱城东南24公里,钢城西4公里处。东邻大回家庄、小回家庄,西邻九龙庄,南邻肖马庄,北邻沈家崖村,九龙山巍然屹立于村北,汶河从村东由南往北蜿蜒而去。古墩村有土地2 378平方公里,314户。1095口人。 据村中三官庙碑记载:明朝初年,吴姓建村,时为山东济南府泰安州莱芜县兴龙庄。《吴氏祖谱》记载:明朝初年自河北枣强县迁此建村。村南有一古庙,距古庙100米处有一大土墩,周围绿树成荫,逶迤环抱古庙。庙西有一官道,是当时往来莱芜、泰安、博山、新泰的南北驿道。当时货运全靠肩挑和木轮小推车,往返客商中途都是加把劲赶到古庙土墩前歇息、食宿。由于古庙土墩的缘故人称古墩成俗。 《莱芜市志》载:民国初期,古墩时称:“颜庄保·上古墩、下古墩”。1941年5月至1945年10月,古墩村归新甫县清泥区;1951年属清泥乡;1958年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属颜庄办事处;1985年10月属城子坡镇;1995年属城子坡街道办事处;2001年改属艾山街道办事处。 现村中姓氏有吴、林、王、亓、秦、乔、何、郭、齐、苗、李11姓。吴姓人口居多。全村无论家族大小,都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安居乐业。 昔日的文物景观有多处。 三官庙。庙据南门外碑载,建于大明岁次甲子四年。建筑工艺精致,砖石结构四梁八柱前出厦。庙脊上有金龙戏珠、哈巴狗、张口兽、猴鹰等饰物,此饰品文革期间被毁。庙堂东边立一石碑,-:莱治东南隅上古墩庄前旧有三官庙,重修于道光壬辰。另碑记载,大清光绪十九年修缮,村民及商户募捐并把庙内柏树处理后,筹足资金进行了全面装修,使其焕然一新。落款:大清光绪十九年岁次癸巳十一月下浣。20世纪60年代初,此庙改为小学堂。 三官庙北去200米,有一棵古槐,需3人合围,蓬如伞盖,一枝探向东南,跨一街又两间房,势如天桥。1958年大树被伐。 村北九龙山西尾山脚下,有一硕大石面,载有一天然大脚印。长2.5米,宽0.8米,深0.2米。传说是二郎神杨戬留下的足迹。 位于村西南方向200米处有一高坡,村人经常在此取土,不断发现陶器、兵器物件。1993年11月,村民秦立国取土时发现一大土坑,出土一大簇文物。考证为春秋战国墓群。 1941年至1946年期间,时任新甫县委书记的王醒,经常出入古墩村指挥军民抗日反蒋、防匪除0,并与房东王洪儒结为干亲,至生前经常有书信往来。他战斗与藏身的桃园堰屋子和狼帮峪山洞被村民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1946年冬在王醒的主持下,古墩村党支部建立,吴式文任党支部书记,王洪胜、吴式言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八路军四支队吴瑞林部常出入古墩村,在此宣传、发动群众,组织、武装民兵,与日寇进行坚决斗争。 为掠夺和奴役中国人民,日军在古墩村东修筑铁路,在村东南方向150米处筑碉堡一座,重点保护铁路线,至今还残留有当时的路基、涵洞和被武工队与本村民兵配合炸毁的铁路桥墩。三官庙碑面上跟日军作战的弹痕仍历历在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古墩村人积极从事革命斗争,先后有50余人奔赴战场,吴式胜、王洪儒、何桂忠、王洪申英勇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战斗英雄秦元吉复员回乡时部队赠三八大盖步枪一枝,以示奖励。回村后加入民兵队伍,由此可见村人之革命热情及坚韧忠勇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50年底成立互助组,1954年建立初级社,社长李京相。1957年与回家庄村联合成立了高级社,吴式尧任社长。由于本社工作业绩突出,当时的颜庄区,奖励双犁一部,抽水机一台。1959年成立生产大队,吴方希任大队长,全村按居住片划为6个生产小队,生产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1982年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71年冬,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古墩村全面展开,全村劳力齐上阵,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整地平坟、修堰筑坝,小地变大地,大地变平地,形成了层层梯田,新增土地百余亩。1973年冬开始,用了三年的时间,开凿20米深的大口机井两眼,建起大型扬水站三个,5000立方米的蓄水池一个,开凿水渠5000余米,扩大水浇地300余亩。1987年,村两委带领村民对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打深水井两眼,铺设管道5000余米,使昔日缺水的山村,户户通上自来水。1995年结合旧村改造,投资10万元,硬化村内主要街道500米,形成商业一条街,经商者有20余户。 古墩村山场面积大,山坡向阳,据优势调整产业种植结构,发展林果业生产,现已形成千亩杂果园规模,所产干鲜果百万公斤。被评为市级二星级果园,并成为旅游开发的基地。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村委会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从事个体经营的户达70家,年创产值1000万元,实现利税近百万元。村民生活日益提高。1982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2001年人均收入增长到3680元。 古墩村有着崇尚文明的美德和兴办教育的优良传统。20世纪20年代初,村中就设有私塾。教书先生为亓连毕,1949年建立古墩小学,校址就在三官庙,吴式文任教师。1994年城子坡镇成立中心小学,本村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并人城子坡中心小学。2002年暑假开学,所有班级全部并入艾山中心小学。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2002年,古墩村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20余人,毕业于山东工学院的吴希学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学历最高者为上海海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秦立生。 历史跨人新的时代,古老文明沿着现代化建设的轨迹,不断升华发展,古墩村民没有满足现状,他们懂得未来只能靠辛勤的双手去开拓。一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之花将会为社会主义大厦增添新的光彩。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逯家庄村 |
逯家庄村位于莱城东南24公里,钢城区艾山街道办事处东1公里处,东邻莱钢股份公司烧结厂,南邻傅家桥村,西靠北城子坡村,北邻陈家庄村,面积2.562平方公里,443户,1373人。逯家庄村由北逯家庄、南逯家庄、栾家岭三个自然村组成。1989年所立村碑记载,明朝来年逯姓由淄川迁此建村,以姓名村逯家庄。《康熙莱芜县志》载:“黄山保·逯家庄”。《续修莱芜县志》载,民国初年,逯家庄属颜庄区黄山保;1941年5月至1945年10月归新甫县清泥区;1951年划归逯家庄乡;1956年并为清泥乡;1958年划归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划归颜庄办事处;1985年lO月划归城子坡镇;1995年划归城子坡街道办事处,逯家庄村改为居委会;2001年划归艾山街道办事处。逯家庄村有东西向黑沙河和钢都大街。河南为原南逯家庄与栾家岭,系艾山山脚地;河北为原北逯家庄,为河谷平原地。整个村庄地貌南陡北缓,南部属丘陵棕壤性土,适宜栽种地瓜、棉花等农作物;北部平原属褐土性土,适宜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总面积1870余亩。建国前农业生产设备技术落后,粮食产量不高,建国后特别是在20世70年代“农业学大寨”之后,村民重点开山、围堰、平整土地,新增土地百余亩,建起5000立方米的蓄水池两个,大型扬水站三个,过去只种植一季的地瓜地,变成了一年两季(玉米、小麦)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由于莱钢建设规模的扩大及钢城区的建立,逯家庄村大量的土地被征用,所剩土地不足200亩,1995年村民由农民转为城市居民。目前,居民的耕种、灌溉以及农业基础建设投资全部由居委会负担,居民的主要精力转向第三产业。 村中原有土地庙和鸡公庙,是村人为祈风调雨顺,祷佑一方平安而建。土地庙位于村西,高3米,小巧精致,毁于文革时期。走过百步三桥,鸡公庙就建在桥头,此庙建筑样式独特,四周与顶棚全部用硕大石板扣合而成,庙内供奉着大公鸡,以前遇有邪门鬼祟的事,人们就来此烧香化纸,祈求祷告。村中主要街道原有古槐若干株,1958年后,被砍伐殆尽,其中一株需三人合围,树干不高已空心,然枝繁叶茂,莲蓬如伞盖,常有孩童从树洞中爬上树顶嬉戏,毁于大炼钢铁。剩余70年代初被砍伐运去周家坡小煤窑换回几手推车煤。 为防乱世遭劫,保家护民,民国八年,大户周元恺建起宅寨,村人称“周家围子”。墙体使用石灰混以沙土夯成,高约6米,筑有5座炮楼,不均匀布于四周,南有料石砌成的寨门、悬有“巩固”二字的匾额,北边留有便门,围墙长80余米,宽70余米,内有6套料石构建的独立四合院,宅院的正房均为2层楼房,兄弟5人各居一套,另一套为小学堂。围子里面有水井、石碾、石磨等生活设施,遇有匪情,村民均可在此难。抗日战争时期,为防鬼子占为据点,抗日政府将围子墙拆除。 过去的逯家庄村,周、栾两家算是本地有名的大财主,每户不少于100大亩地,并且雇有常年伙计帮工,分别喂养驴、骡、牛等大牲口,周家还兼顾着其它商业活动(经营小杂货、瓷器、茶叶等)。村人无论穷富,居住的房子全是清一色的草坯房。不是富户住不起砖瓦房,而是缘于迷信传说而形成的一种习俗。1977年,村民刘桂平打破几百年的封建习俗,率先盖起了瓦房,搬进了新居,80年代村里百姓全部住进了砖瓦房。1996年村里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建起了三室两厅的高标准的居民楼四座,120户居民搬进了新居。居住条件的改善,没有给逯家庄人带来什么灾难,而是幸福和美满,健康与快乐。 最初逯、阚两姓居多,后逯姓渐衰,其后裔不知所终。村中现有王、李、栾、周、阚、刘、徐、田、苗、赵、朱共11姓,村人大都性情温和,民风淳厚。逯家庄有很多人参加革命,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年建立了党支部,李仁笃任书记。村中先后有40人奔赴战场,4人捐躯,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由此可见村人的革命热情及英勇顽强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成立初级社,南逯家庄和栾家岭为一个行政单位,社长为田振永,北逯家庄社长为王宜新。1958年南、北逯家庄联合组成一个高级社,李胜永任党支部书记,李爱书任大队长。逯家庄勤俭持家,艰苦创业,安守本分,头脑灵活,经济意识强,从过去的小手工业制作可见一斑。酱油坊主周至胜,做的酱油色浓淳香,寒冬腊月醋不结冰,建国后被寨子供销社清去当技师;糕点师傅王荣新做的糕点松软可口、香甜味美,后被颜庄食品公司聘为糕点师傅。1950年左右,王清明、李乐志做的粉皮、粉条,远销四方,在他们的带动下,村里有20多户做粉皮生意,现畅销的庙子粉皮就是从逯家庄传入的。 逯家庄的工副业项目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是计划经济,生产队抽出一部分能人从事白铁业、电气焊加工,现已成为传统项目。80年代村里的工副业项目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村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由于大气候的影响,一些村办企业已倒闭或停产,现只剩王自新领导的固定资产达100万元的建筑安装公司和王训平领导的固定资产300多万元的线路器材厂。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村里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在钢都大街统一规划建起了6栋商居楼,面积达11000多平方米,从摩托车专卖到钢材市场;从饭店酒楼到美容理发,从事个体经营户达80家,年创产值9784万元,实现利税达137.4万元。 逯家庄自建村就崇尚文明,重视教育。20世纪20年代末,县政府就在村中创办初等小学堂,附近村庄儿童在此就学。有学生30多名,教书先生为吴占振,后为桑果。抗日战争时期校址移至周家圩子。1948年创立逯家庄小学,校长栾尚选、王福新;教师有毕耜连。1958年建立逯家庄完小,周边村庄学子前来求学,张国香、李淳都、赵现成、栾兆亮在此执教。1994年村里投资60多万元,在原址重建高标准教学楼,总建筑面积708平方米,微机室、图书室、多功能室全部高标准配套。1997年8月被区政府命名为“规范化学校”。 村人尊师重教,蔚成风气。村委会审时度势,自1985年教师节始,在全镇率先实行奖教金制度,对教学成绩好的教师大张旗鼓地进行物质奖励,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每逢节日,居领导、居办企业及个体经营大户都带上实物及现金走访慰问师生,对教师嘘寒问暖,关怀备至。逯家庄小学教学成绩在全办事处一直处领先水平。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2002年,村中考出专科以上学生53名,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的李祯笃为村里第一个本科大学生,学历最高者为浙江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李安实。 村中小河原来的石板桥不适应现代交通的需要,1988年建起了两座混凝土高架桥,往来车辆畅通无阻。1995年钻深水井两眼,盖起两座23米高的水塔,户户通上自来水。1997年村里统一安装电视闭路线,方便了群众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 悠久的历史,辉煌的业绩,逯家庄人没有满足现状,正意气风发地向着更高更远更宏伟的目标迈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北楼村 |
北楼村位于莱城南25公里、艾山街道办事处西4公里处。东邻古墩村,西与庙子、九龙庄村接壤,北依九龙山,南与肖马庄村隔河相望。全村现有耕地513亩,203户,676人。 据村碑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刘姓在此建村。后来,又有陈、米、孙、徐、赵、吕、葛、臧、伊等9姓人家,先后在此定居。现村中只有徐、赵、吕、葛、臧、伊6姓,徐姓人口最多,赵姓次之。几百年来,村里不分门户,不分宗族,团结和睦,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凡生活。 北楼村1914年至1940年属蒙阴县七区;1941年划为新甫县;后 又划回蒙阴县;1945年划为新泰县;1950年属新泰县二区;1955年10月属新泰县翟镇区;1958年属新泰县翟镇公社庙子管区;1984年12月撤销翟镇人民公社改为翟镇办事处;1985年2月撤除庙子管区设庙子乡(小乡);1985年12月撤处并乡后,属新泰市寨子乡;1991年元月划属莱芜市寨子乡;1993年元月成立钢城区,属莱芜市钢城区寨子乡;2000年12月,属钢城区艾山街道办事处至今。 北楼村北高南低,属丘陵地带,位于九龙山脚下。村南传说中的“小泥沟”,现已变成宽五六十米的“清水河”。该河起源于莲花山下,蜿蜒向东流经大龙门、双杨桥、纸坊、庙子、肖马、北楼、古墩等村,在回家庄村汇入牟汶河后流入葫芦山水库。每年夏天,河水清澈,鱼儿漫游,河里小儿戏水,岸边垂柳依依,给这小小村庄增添了几分秀丽的色彩。该村土质为红粘土,作物以小麦、玉米、地瓜为主。 1955年,北楼村与卧龙港、雁埠村联合加入初级社;1956年,又联合肖马等4个村组成高级社:1961年该村成立党支部。1968年,因修建葫芦山水库,120多户村民搬至村北。上级规定每迁一间房屋补助100元,另外补助少许木料,统一调拨民工拆迁,不到一年时间,就全部完成搬迁任务。1974年,在农业学大寨热潮中,该村大力改河造地,兴修水利,仅用两年的时间,就改河造地近百亩。在村东打深10米的大口井1眼,修建二级渠道1000余米,改善水浇地200余亩,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群众生活有了实在的改善。 1991年8月,北楼村用上了电,结束了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为解决人畜吃水的困难,在莱钢总厂的帮助下,于1990年在村北打出1眼250米的深机井,1991年开始配套,1993年3月全村吃上了自来水。 1982年该村开始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村两委把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到每家每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北楼村人已不再死守田园,人们广开致富门路,纷纷走出家门,奔向市场,务工经商。由此,村民们的经济收入迅速增加。如今北楼村正在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原先那120多户移民搬迁户住的草房,现在已全部变成了新瓦房。彩电、电话、摩托车也随之进入了农家。 北楼村一向重视教育,早在建国以前,北楼村就设有“私塾”。胡家宅村吴西纯和潘家沟的徐志杰曾先后在该村教过私塾。1955年,正式设立村办小学,1964年村里自筹资金建起了8间草房的新学校。1999年,中、小学调整布局,撤销北楼村小学并人肖马联小。北楼村小学改为幼儿园。自199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该村考入大中专学校的有6人。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贤女庙村 |
贤女庙村位于莱城东南31公里、钢城西南7公里处。贤女庙村地处莱芜市钢城区南端,南、东、西三面与新泰接壤,北面与西施村相邻。全村374户,l217人.985亩耕地,2500亩山场,区域总面积4500亩。 贤女庙村,原名龙盘庄,因村北、西有一条土垄,似龙盘绕,因名龙盘庄。后因村中铁匠之女为帮助父亲给村南山占山为王的大王铸成头盔,跳人熔炉献血。为怀念铁匠之女,在村建贤女庙,村因名贤女庙村。 据村碑记载,该村始建于明朝中期,有口碑相传和墓碑为证,最早有唐、姚、孙、袁等姓氏迁来居住,现在村中有孟、陈、王、怀、刘、李、肖七姓人家,以孟、陈、王三姓人口居多,孟姓为500余人,陈姓、王姓各300余人。 明中期建村后隶属蒙阴县管辖;清代沿袭未变;1914年至1939年划为蒙阴县七区:1941年划归新甫县,后划归新蒙县;1945年划归新泰二区:1958年划归翟镇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翟镇办事处;1985年划归新泰市寨子乡;1991年1月划归莱芜市寨子乡;1993年划归钢城区寨子乡; 2001年1月划归艾山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 贤女庙村系清水河支流发源地,村内村外河流沟壑常年清水潺潺,汇集河流流经西施、中施、东施、寨子等村后汇人北汶河,滋养着一代代村人繁衍生息。该村区域内平顶山、纺车山、寨山、南斗山群峰竞秀,环村三面,形成了天然屏障,真乃山青水秀、人杰地灵之风水宝地。 贤女庙村原先不足百户人家,一条南北大街、一口水井、一盘石碾。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人丁兴旺,住宅不断增多,村庄向东岭、西岭发展,形成了三片集中住宅区,村内道路通达、规划整齐,家家有水井或自来水管,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贤女庙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村里涌现出了一批优秀0员和英雄模范人物,他们为党的事业做出了贡献,其事迹可歌可泣。从1937年起,村里的王永丰、王日胜、陈洪木、怀玉法等人先后加入中国0,并在1943年建立了党支部,从此揭开了贤女庙村的革命新篇章。他们对党忠心耿耿,英勇不屈,令后人敬仰。现在全村有52名党员。 在革命战争年代,贤女庙人为了革命事业积极参军参战,他们跟着革命队伍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建立了不朽功勋。抗日战争时期参军的老八路有孟继胜、孟继保、王西兰、陈建福等人。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征兵大动参,当时此山为寨山“跑马梁“,是当年山大王跑马射箭练兵之处。 近几年来,贤女庙村大力发展旅游生态农业,建起了集旅游、饮食服务、垂钓于一体的“碧海山庄”,引来了大量游客。任村青年团长的怀传礼带头参军,这一年全村有12人加入到革命队伍行列。从抗日战争至今,这个村先后有40多人参军入伍,其中孟继胜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陈建福转业后于1960年参加了全国民兵代表大会,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怀仁堂接见了他,代表会上-总司令专门授予他一支半自动步枪;怀传礼参军后,先后参加孟良崮、莱芜、淮海、渡江、抗美援朝等战役,多次荣立战功。这个村现有革命烈属12户,8名伤残复员军人。 1954年,贤女庙成立两个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成立乡联社,贤女庙与西施、东施、中施、清泉岭共五个村合并为一个大队,贤女庙分为10队(生产队)、11队、12队。1957年,乡联社解体、各村分立。1958年成立翟镇人民公社,成为贤女庙大队。 坚持兴修水利,不断改变生产条件,是贤女庙村的一大特点。在20世纪70年代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该村响应上级号召,立足本村实际,努力改善生产条件,先后建起了5座水库塘坝,新增水浇地300多亩。 1993年以来,贤女庙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新发展“寒露蜜桃”500亩,成为富民的主导产业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村里推行水利产权改革,在对原有集体水利设施进行承包管理的基础上,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实行户建、联户建、集体与户联建等方法兴修水利,目前全村已拥有水库塘坝45座,蓄水10万方以上的水库3座,塘坝42座,总蓄水量50万立方米。 水利设施的兴建,带动了全村种植业结构的调整。1986年,村里在平顶山脚下实行统一规划,新发展红富士苹果500亩,进入盛果期后,全村产苹果30多万斤,年纯收入10余万元。在20世纪90年代,贤女庙村新发展寒露蜜桃500亩。在全村走出了一条沟沟建库、库边落户、库内养鱼、库外植树的富民之路。这个村还充分发挥山场面积大的优势,从1995年以来,坚持大搞山区开发,完成开发治理面积2000多亩,新修环山营林路10余公里,拓宽乡村公路3公里,架设高标准砼板桥4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为农民增收发家致富创造了条件。村里由过去的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发展,由过去单一的粮食种植发展成现在的植桑养蚕、红富士苹果、寒露蜜桃、瓜菜生产为一体的多模式种植结构。村民收入不断增长,200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75元。 近几年来,贤女庙村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实行招商引资,搞好土地流转承包,优化生态环境,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在南山脚下、水库边上新建了依山傍水的“碧海山庄”宾馆及颇具地方风味特色的餐饮店,在路边田野,新发展的荷塘片片相连,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无数游客前来休闲、娱乐、垂钓、享受自然风光、领略山村神韵的好去处,也受到了外来投资者的青睐. 贤女庙村自建村以来就重视教育,村内人才辈出.早在清末年间,秀才王永康(又名王平南)就在本村设立学堂.,村里肖俊峰,属1947年南下干部,曾任浙江金华地委组织部长、行署专员。现任泰山此为贤女庙村新发展的荷塘一角。区工商局长的孟兆坤曾被命名为全国工商系统劳动模范。建国后,村内正式成立小学。1994年,为改善办学条件,村里投资10余万元新建了高标准校舍。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先后有30多人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最为优秀者为肖培元之子-,在2000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 贤女庙建村数百年,人才辈出,他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出了本村绚丽灿烂的篇章。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清泥沟村 |
¡¡¡¡ÇåÄ๵´åλÓÚÀ³³Ç¶«ÄÏ19¹«Àï´¦¡£¶«ÁÚÀ³¸Ö×ܳ§£¬Î÷ÄÏÁÚÄÏÓÚ¼Òׯ£¬Î÷±±ÁÚСͬ¼Òׯ¡£È«´åÏÖÓÐ672»§£¬2106¿ÚÈË£¬¸ûµØ645Ķ¡£´ÅÀ³Ìú·¡¢205¸ßËÙ¹«Â·´Ó´å¶«´©¹ý¡£Ãñ¹ú³õÄêÓС°À³³Ç¶«ÄϵÚÒ»±£¡±Ê¢Ãû¡£ ¡¡¡¡¡¶¼Î¾¸À³ÎßÏØÖ¾¡·ÔØ£º¡°ÇåÄ๵£¬Ïض«ÄÏËÄÊ®ÎåÀ±¾ÏØÖ®ÄϹØÍ¨µÀÒ²¡£¡±Îªµ±Ê±À³ÎßÖ®ÄÏ´óÃÅ¡£¹âÐ÷ÈýÊ®ÈýÄê¡¶À³ÎßÏçÍÁÖ¾¡·ÔØ£º¡°ÇåÄ๵£¬³Ç¶«ÄÏËÄÊ®ÎåÀËľÅÈÕ¼¯£¬±¾ÏØ×ßÁÙÒʵÀÒ²¡£¡±Î½Ö®½»Í¨ÒªµÀ¡£¾Ý¡¶ÎºÊÏÆ×¡·¼ÇÔØ£ºÃ÷³çìõÄê¼äκÐÕÓÉÇàÖÝǨ´Ë½¨´å£¬´å¶«ÄÏÓÐÇåȪ£¬Ë®ÈÆ´åÈËÄ๵£¬Óɴ˵ÃÃûÇåÄ๵£ºÁí´«£º´Ë´åÔÃû¡°ÆÕɯם¡±£¬ÒâÔÚÆÕÐÐÊ©ÉÆ£¬ÓëÏØÖ¾¡°»ÆÉƱ£¡±ÎªÒ»Ö¡£ÇåÏÌ·áʮһÄêºó£¬ÓֽС°Ë³ÌìÕ¯¡±£¬ÊÇÒÔÕ¯ÃÅØÒ¶î¡°Ë³ÌìÕ¯¡±ÎªÃû£¬ÑÓÐø¶àÄê¡£ ¡¡¡¡¡¶¿µÎõÀ³ÎßÏØÖ¾¡·ÔØ£ºÇåÄ๵´åΪ»ÆÉƱ£×¤µØ¡£¡¶À³ÎßÏØÖ¾¡·ÔØ£º¡°»ÆÉƱ£•ÇåÄ๵¡±¡£¡¶ÐøÐÞÀ³ÎßÏØÖ¾¡·ÔØ£ºÇåÄ๵ÊôÑÕ×¯Çø»ÆÉƱ££»1941Äê5ÔÂÖÁ1945Äê10Ô£¬À³Îß»®ÎªÈýÏØ£¬ÇåÄ๵´åΪи¦ÏØÇåÄàÇø×¤µØ£»1951ÄêÖÁ1957ÄêÊôÇåÄàÏçפµØ£»1958ÄêÊôÑÕׯÈËÃñ¹«ÉçÇåÄà¹ÜÇø×¤µØ£»1959ÄêÓëС»Ø¼ÒׯºÏ²¢ÎªÒ»ÐÐÕþ´å£¬1984ÄêÊôÑÕׯ°ìÊ´¦ÇåÄà¹ÜÇø×¤µØ£»1985Äê10Ô»®¹é³Ç×ÓÆÂÕò£»1995ÄêÊô³Ç×ÓÆÂ½ÖµÀ°ìÊ´¦£»2001Äê»®¹é°¬É½½ÖµÀ°ìÊ´¦¡£ ¡¡¡¡ÇåÄ๵´åÃñ×ÔÃ÷³¯³çìõÄê¼ä¾Û¾Ó´Ë´¦£¬·±ÑÜÉúÏ¢¡£×î³õ£¬Îº¡¢ãÆ¡¢³£¡¢½ªÐվӶ࣬Ã÷Ä©Çå³õʱ£¬ÎºÊ϶¦Ê¢£¬Îª±¾´åÍû×壬±»³¯Í¢·âΪ¡°¾ÅÆ·ÀÏÅ©¹Ù¡±£¬Êǵ±Ê±ÄÉÁ¸´ó»§¡£ÉÏÊöÖîÐÕÊÏËæ×ÅÊÀʵıäǨ£¬ÒѲ»ÖªËùÖÕ¡£ÏÖ´åÖÐÓУºÕÅ¡¢èï¡¢Âí¡¢ÕÔ¡¢ÇÇ¡¢Ãç¡¢ºú¡¢Àî¡¢ÒÁ¡¢Íõ¡¢¶11ÐÕ¡£ÆäÖУ¬ÒÔÕÅÊÏ¡¢èïÊϾӶࡣ´åÃñ²»·Ö×Ú×塢ƶ¸»¡¢¶à¹Ñ£¬ÊÀ´úºÍÄÀÏà´¦£¬¸û¶Á¼ÌÊÀ¡£ ¡¡¡¡ÇåÄ๵´å£¬Òóʵ¸»Êü£¬ÓÖ¾ÓÒªµÀ£¬Å©ÀúËÄ¡¢¾Å·ê¼¯£¬¹ÊÉ̼ÖÔÆ¼¯£¬ÈÕ½¥·±ÈÙ¡£ÔçÄê¼äΪ·ÀÂÒÊÀÔâ½Ù£¬±£¼Ò»¤Ãñ£¬ÇåÏÌ·á°ËÄ꣬ÐÞ½¨ÁËÇåÄ๵կ£¬Ë׳ơ°Î§×Óǽ¡±¡£ÏÌ·á°ËÄ궯¹¤¡¢ÏÌ·áʮһÄêÍ깤£¬Àúʱ4ÄꡣկǽΪ²»¹æÔòÔ²ÐΣ¬Öܳ¤ÎåÀïÐí£¬Äϱ±¡¢¶«Î÷Ö±¾¶¸÷¶þÀï¡£Íâ²àÓÃʯÀÝÆö£¬ÄÚÀïÓÃÍÁº»³É¡£Õ¯Ç½¸ßΪ6Ã×£¬»ù¿í6Ã×£¬¶¥¿í3Ã×£¬ÉèÓжâ¿Ú£¬ÄÚǽ·ÖΪÁ½½×£¬µÚÒ»½×¸ß3Ã×£¬¿í3Ã×£¬¿É×÷Ë«Âí´©ÐУ»µÚÒ»½×¸ß2Ã×£¬¿í2Ã×£¬×÷ÊØÕ¯ÈËѲÂßÖ®µÀ¡£¶âÖÐǽ¸ßÒ»Ãס¢¿íÒ»Ã×£¬ÒÔ×÷·ÀÉíÉä»÷Ö®Óá£Õ¯Ç½ËÄÖÜ£¬Óл¤Õ¯ºÓ£¨Ò²½Ð婹µ£©£¬Î÷±±ÎªÈ˹¤¿ªÍÚ£¬ÆäÓàÊÇÓÉ×ÔÈ»ºÓÁ÷ÕûÖζø³É¡£ºÓÉîΪ3Ã×£¬¿í¶ÈΪ5Ã×£¬¶«¡¢ÄÏ¡¢Î÷¶¼½¨ÓÐʯ°åÇÅÓëÕ¯ÃÅÏàÁª¡£Õ¯Ç½ÉèÓж«Î÷¡¢Äϱ±ËÄÃÅ£¬ËÄÃÅß߶¼ÔÚ4Ã××óÓÒ£¬¿í3.5Ã×£»ËÄÃŶ¥¶¼½¨ÓÐÒ»³ÇÃÅÂ¥×Ó£¬¸ß¶È3.5Ã×£¬¿í2.5Ã×£¬×©Ê¯½á¹¹£¬Ð¡ÍßÆð¼¹£¬ÆÄΪ׳¹Û£º´ËÂ¥ËÄÃÅÉϾùÓÐØÒ¶î£¬×ÖÌåΪÁøÌ壬·áÂú»ëºñÐÛ¾¢ÓÐÁ¦£¬Äϱ±ÃÅØÒ¶î¾ùΪ¡°Ë³ÌìÕ¯¡±£¬¶«Î÷Á½ÃÅØÒ¶îΪ¡°ÓÆôÃÅ¡±£¬Õ¯Ç½ËÄÖÜ·Ö²¼×Å12¸öÅÚÂ¥×Ó¡£ÅÚÂ¥×Ó·Öµ×ÉÏÁ½²ã£¬µÚÒ»²ãÓëկǽͬ¸ß£¬ºóǽ½ôÌùկǽ£¬ÆäÓಿ·ÖÍ»³öǽÍ⣬ÿ²ã×ó¡¢Ç°¡¢ÓÒÈýÃæ¸÷ÓÐÁ½¸ö-ÑÛ£¬¼àÊÓ×ÅÀ´·¸Ö®µÐ£¬ÅÚÂ¥µ×²ãÄÚ3Ã×¼û·½£¬ÉèÓÐÍÁÅÚ24ÃÅ¡£Õ¯Ç½µÄÐÞ½¨Ê¹ÇåÄ๵³ÉΪսÂÔÒªÈû£¬´ËկǽÔÚ1945ÄêÆÚ¼ä£¬°Ë·¾üΪսÕùµÄÐèÒª£¬¶¯Ô±ÈºÖÚ½«Õ¯Ç½²ð³ý¶à°ë£¬½â·ÅÕ½ÕùÆÚ¼ä£¬½«Ê£ÓàÒ»²¿·ÖÓÖ½øÐÐÁ˲ð³ý£¬ÏÖÖ»ÓÐÔÚ´åÄϺÍÎ÷ÄÏ´¦´æÓвÐǽ¡£ ¡¡¡¡Äϱ±ÃÅÖ®¼ä£¬ÊÇ8Ã׿íµÄÇàʯ°å·£¬ÊÇÇåÄ๵´åµÄÕý½Ö£¬Ò²ÊǹٵÀ¡£½ÖµÀÁ½±ßµêÆÌÁÛ´Îèαȣ¬µêÕÐ¾ÆÆìËæ·çÆ®µ´£¬µÀÉϳµË®ÂíÁú¡¢´¨Á÷²»Ï¢£¬Ëľż¯ÈÕ¸üÊÇÈÈÄÖ·Ç·²£¬°Ë·½¿ÍÉÌÔÆ¼¯´Ë½Ö£¬ÎõÎõÈÁÈÁ½ÐÂò½ÐÂôÉù´«³öÊýÀ¾ÅÖÝÉÌ»õ¡¢µ±µØÃû²ú¡¢²¼ÒÂÔÓ»õ¡¢¹Ï¹û¸É²Ë¡¢ËµÊéÂôÒÕµÄÓ¦Óо¡ÓУ¬Â⡢ţÊÐÉèÓÚ´åÄÏÁøÁÖ£¬²Ï¼ëÊаÚÓÚºÓ±ßÊ÷Ï£¬¼¯ÊиøÇåÄ๵´øÀ´Ò»ÅÉÉú»ú¡£1959ÄêÐÞ½¨Ìú·ºÍ1965ÄêÐÞ½¨ºù«ɽˮ¿âʱռȥµÀ·һ²¿·Ö£¬´Ó´ËÄϱ±À´Íù²»Í¨£¬1966Ä꽫ÇåÄ๵´ó¼¯Ç¨ÖÁ³Ç×ÓÆÂ¡£ ¡¡¡¡ÇåÄ๵´å¾ÓÒªµÀ£¬ÓÖÊÇÀ³ÎßÖ®ÄÏ´óÃÅ¡£·Ë»¼±øÇÖ¶àÓз¢Éú¡£Ãñ¹úÊ®ËÄÄ꣨1925Ä꣩¹ÅÀúÎåÔ³õÎåÈÕ£¨´ËÈÕÊǶËÎç½Ú£©£¬É½¶«·ËÊ×ÁõºÚÆß£¨Áõ¹ðÌã©ÂÊ200ÓàÍÁ·ËÓÚ³õÎåÁ賿ÇÀ½ÙÇåÄ๵´å£¬Ê±ÓÐÏØ¾¯±¸¶Ó³¤ÀîÓñÉù£¬¸±¶Ó³¤É³ÓñÇ䣨ÓÖÃûɵÁù£©Âʲ¿150ÓàÈËÓë´å×ÔÎÀ¶Ó·ÜÆð-£¬µ«Òò¾üÃñ˼ÏëÂé±Ô£¬³õÕ½¶Ó³¤ÕóÍö£¬¹Ê±øÎÞÊ××ÔÉ¢£¬ÎÞÐÄÁµÕ½£¬¸øÍÁ·Ë¿É³ËÖ®»ú£¬·÷ÏþÍÁ·ËÆÆÕ¯½ø´å£¬ËÁÒâÉÕɱÇÀ½Ù£¬É±ËÀ´åÈË80ÓàÖÚ£¬ÉË22ÈË£¨ÆäÖÐÓÐÐì¼Òׯ¡¢±±³Ç×ÓÆÂ¡¢ÓÚ¼Òׯ¡¢ËμÒׯµÈÀ´´å±ÜÄÑÕߣ©£¬¾ü¶ÓÕóÍö6ÈË£¬×½×ßÃñÖÚ40ÓàÈË£¨¼´°óƱ£©¡£µ±Ê±¼Ò¼ÒÔâÄÑ£¬»§»§Êܽ٣¬´åÄÚ¿ÞÌ캰µØ£¬²Ò²»È̶á£ÎªÁ˾ȳöÈËÖÊ£¬¸Ã´å¹²Ë͸øÍÁ·ËÁ½ÍòÓà¿é´óÑó¡£Í¬Ê±£¬ÍÁ·Ë½ÙÈ¥µÄ²ÆÎïÎÞ¼ÆÆäÊý£¬ËûÃÇ»¹»Ù·¿ÎÝ60Óà¼ä£¬´åÃñÊܵ½Á˼«´óµÄËðÉË£¬´Ë°¸Ê±ÊÇÀ³Îß·Ë»¼Öеڶþ´ó²Ò°¸¡£ºóÓÐÊý·ËÈëÇÖ£¬³ÂÈý¿²¡¢Ê¯ÓÑÈý¡¢ÇØÆôÈÙµÈα¾ü¶¼ÔÚ´ËפÔú¶à´Î¡£¸üΪÉõÕߣ¬Î±¾üÑϼ̹ⲿ´Ó1940ÄêÕ¼¾Ýµ½1941ÄêÍ˳ö£¬´åÄÚÉè¾Ýµã£¬ÃûΪ¡°Ð¡Î§×Ó¡±£¬Óëºù«ɽ¾ÝµãÏà²ßÓ¦¡£ËûÃÇÇ¿ÆÈÃñÖÚÄÃÁ¸ÄÃÇ®£¬ÖÕÈÕɧÈű¾´åÀϰÙÐÕ£¬ÅªµÃ¼¦È®²»Äþ£¬Ãñ²»ÁÄÉú¡£ ¡¡¡¡¿¹Õ½ÆÚ¼ä£¬ÇåÄ๵´åÊǰË·¾üÔÚи¦ÏØÁ«»¨É½¸ù¾ÝµØµÄÖØÒªºó·½Ö®Ò»£¬µ±Ê±É½¶«°Ë·¾üËÄÖ§¶ÓÎâÈðÁÖ²¿³£×¤¸Ã´å£¬ÔÚ´ËÐû´«¡¢·¢¶¯ÈºÖÚ£¬ÎäװȺÖÚ£¬½¨Á¢¿¹ÈÕÃñÖ÷Õþ¸®£¬ÓëÈտܽøÐмá¾ö¶·Õù¡£°Ë·¾üµÄÐû´«½ÌÓý£¬´ó´óÌá¸ßÁË´åÃñ±£¼ÒÎÀ¹úµÄ¶·ÕùÒâʶ¡£´Ó1937ÄêÆð£¬´åÀï¾ÍÓÐÐí¶àÓоõÎòÆðÀ´µÄ´åÃñ»ý¼«Í¶Éí¸ïÃü£¬²Î¼Ó¿¹Õ½£¬´åÃñÃÇÓÐÇ®³öÇ®£¬ÓÐǹ³öǹ£¬ÓÐÈ˳öÈË£¬¸¸×Ó¡¢ÐÖµÜͬ¿¹ÈÕÕß»§Êý²»ÉÙ¡£ÈºÖÚ¿¹ÈÕÇéÐ÷¸ßÕÇ£¬É±µÐÐÄÇУ¬µ±Ê±±»ÆÀΪ¿¹ÈÕÄ£·¶´å¡£´åÄÚ×îÔç0Ô±ÊÇÇÇÓ¢£¬ËûÓÚ1938ÄêÈëµ³£¬1938Äêµ÷Èë°Ë·¾üÎâÈðÁÖ²¿£¬1940Äêµ÷ÑÕ×¯ÇøÈÎÇøÎ¯Êé¼Ç£¬ºóµ÷¶«±±¡£×îÔ翹ÈÕÁÒÊ¿ÕÅÐųɣ¬1941ÄêÈÎÑÕ×¯ÇøÎ¯Êé¼ÇʱÎþÉü¡£´åÀï×îÔçµÄµ³Ö§²¿Á½¸ö£¬ÓÚ1938Ä꽨Á¢£¬·Ö¶«Î÷Á½Ö§²¿¡£¶«Ö§²¿ÓÐèïÉÐÖ¾¡¢ÕÅ×÷¸£¡¢èïÔ»Ð˵ÈÈËÈÎ֧ί£¬Ö§²¿Êé¼ÇèïÉÐÖ¾¡£Î÷Ö§²¿ÕÅÓ¦¿Æ¡¢ÀîÉÙÇÚ¡¢ÕԹ⻪µÈÈÎ֧ί£¬Ö§²¿Êé¼ÇÕÅÓ¦¿Æ£¬Á½¸öÖ§²¿¹²Óе³Ô±60ÓàÈË¡£1942Ä꣬ÒòÇøÎ¯Êé¼ÇÉÐÀÚ¹âÅѱäͶµÐ£¬Ö§²¿Ôâµ½ÆÆ»µ£¬Ëðʧ¾Þ´ó¡£1938ÄêÖÁ1945ÄêÆÚ¼ä£¬È«´åͶÉí¸ïÃü²Î¼Ó¿¹Õ½Õß´ï30¶àÈË£¬¿¹ÈÕÁÒÊ¿3ÈË£¬¿¹ÈÕ¾üÊô22»§£¬ÇåÄ๵´åµÄÈËÃñΪ¿¹ÈÕÕ½Õù×ö³öÁË»ý¼«¹±Ïס£ ¡¡¡¡ÔÚ¿¹»÷ÈÕ¿ÜÕ½¶·ÖУ¬¸Ã´å·¢Éú¹ýÈý´ÎÕ½¶·£¬1938Äê°Ë·¾üÁÎÈݱêÒ»²¿ÓÚ4ÔÂ16ÈÕ·÷ÏþÔÚºù«ɽÉè·ü£¬×¼±¸ÏûÃðÈÕ¿Ü´ÓÐÂÌ©µ½À³ÎßµÄÔËÊä¶Ó¡£9ʱÐíÈÕ¿Ü´ÓÄÏÑØÀ³Ð¹«Â·±±ÐУ¬¹ýʯÇŽøÈë·ü»÷Ȧ£¬Ò»ÉùÃüÁ°Ë·¾üÇáÖØ»úǹ¿ª»ð£¬Õ½¶·²»µ½20·ÖÖÓ£¬Ê¤Àû½áÊø£¬»÷±ÐÈÕ¾ü6ÈË£¬»÷»ÙÆû³µ4Á¾£¬½É»ñÖØ»úǹһͦ¡£1942Äê9Ô£¬°Ë·¾üËÄÖ§¶Ó¶ÀÁ¢ÍÅÔÚºù«ɽÉè·ü£¬½«ÇØÆôÈÙÒ»²¿ÏûÃð¡£1942Äê´º£¬Ïع«±ãÒ¶ӣ¬ÓÃÖǽ«ºù«ɽÈÕα¾Ýµã¶Ëµô£¬»î×½Á˵ÐÈ˵ÄÒ»¸ö°à£¬½É»ñ10¼¸Ìõǹ£¬²¢·Å»ðÉÕµôÁ˵ﱤ£¬Îª¾üÃñ³ýµôÁËÒ»¸öÐÄÍ·Ö®»¼¡£ ¡¡¡¡½â·ÅÕ½ÕùÆÚ¼ä£¬´åÃñ²Î¾ü²ÎÕ½Ö®¶àµ±Ê÷Ò»ÖÄ¡£ÔÚ1946Äê´ó¶¯²Îʱ£¬¸¸ËÍ×Ó¡¢ÆÞËÍÀɲξüÕß´ï20¶àÈË¡£È«´å»ý¼«Ö§Ç°£¬ÊÇÀúÊ·ÉÏÓÐÃûµÄ֧ǰģ·¶´å¡£È«´åÓоüÊô120»§£¬¸ïÃüÁÒÊ¿11ÈË¡£ ¡¡¡¡Ã÷Ä©Çå³õ£¬èïÊϳö¹ýº²ÁÖ¡£¹âÐ÷Äê¼ä£¬³ö¹ýÐã²ÅÂíÍ¬ÔÆ¡£Ãñ¹ú³õ£¬ÕÅÊÏÁ½ÐÖµÜÕÅÑ§óÆ¡¢ÕÅѧÏ;ùΪ±±´ó±ÏÒµÉú¡£ºóÓжàÈ˽øÌ©°²¡¢Ê¡³Ç¾Íѧ¡£½â·Åǰ´åÃñÕÅ×÷ÈÊÖ®ÔøËïÕÅÎÄ´ï¡¢ÕÅÃ÷´ïÒ»¸öÊDZ±´ó±ÏÒµÉú¡¢Ò»¸öÊÇÇú¸·¶þʦ±ÏÒµÉú¡£Ãñ¹ú°ËÄ꣬´åÉè˽ÛÓ£¬È˳ơ°Ç°Ñ§¡±£¬èï˼ÓÀÈÎÀÏʦ£¬ºóÓÐÕŵÀÒ»Ö®ºóÒáÕÅÐ÷ÔöÈν̡£¼Ì¶øÇǽø¡¢ÕÅÇìµÈÈËÈν̣¬ÏÖÔÚ´åÀïÆß¡¢°ËÊ®ËêµÄÀÏÈË£¬´ó¶¼ÊÜÆäÊÚÒµ¡£1935ÄêÇåÄ๵Сѧ³ÉÁ¢£¬Ð£³¤ÎªÕÅ×÷¹¦¡£1958ÄêÉèΪÇåÄàÍêС£¬Ð£³¤³ÂµÂͤ¡£1974ÄêÑ§Ð£ÖØ½¨£¬Ð£ÉáÕûÆë¿í³¨£¬Ê¦×ÊÐÛºñ£¬ÓнÌѧ°à12¸ö£¬Ñ§Éú350ÓàÈË£¬ÓÉÓÚÖÎѧÓз½£¬±»À³ÎßÏØÊÚÓèÄ£·¶Ð¡Ñ§³ÆºÅ£º1994ÄêСѧ²¢Èë³Ç×ÓÆÂ½ÖµÀ°ìÊ´¦ÖÐÐÄСѧ¡£´Ó1950ÄêÆð£¬¸Ã´å¿¼È¡´óÖÐרÉú96ÈË£¬µÚÒ»¸ö¿¼È¡´óѧµÄÊÇÕÅÈ𼪡£±¾´åѧÉúºúÑÓÁÖ£¬1988Ä꿼ȡÉϺ£Í¬¼Ã´óѧ£¬ÏÖΪ²©Ê¿¡£ÁíÍâÓÐÑо¿Éú2ÈË¡£ ¡¡¡¡ÇåÄ๵´åÈ˽ܵØÁ飬ÈËÃǼû¶àʶ¹ã£¬Ë¼Â·¿ªÀ«£¬´åÈËÔç¾ÍÓоÉÌÉú»îÇø£¬ºù«ɽÁ÷ÓòΪÉú̬ÂÃÓοª·¢Çø¡£Èç½ñ´åίÒÑͶ×Ê20ÍòÔª½øÐпª·¢¡£ÒÑÓÐ8¼ÒÍâÉÌǰÀ´Í¶×ÊÂä»§£¬Í¶×ʶî´ï1600ÍòÔª¡£¾«Éñ¡¢ÎïÖÊË«ÎÄÃ÷ÔÚÇåÄ๵´åµÃµ½Á˳ä·ÖÌåÏÖ£¬Ö§²¿´åίÀúÄê¶¼±»ÊС¢Çø¡¢ÕòÆÀΪÏȽøµ¥Î»£¬1998Ä걻ɽ¶«Ê¡ÃüÃûΪ¡°Ä£·¶´åί¡±¡£ÏÖÔÚÈ«´å´åÃñ´ó²¿·Ö¶¼¸»ÆðÀ´ÁË£¬¼Òµ×ÒóʵÁË¡£Éú²ú¶Óʱ´åÃñÈ˾ùÊÕÈë²»×ã400Ôª£¬µ½2001ÄêÈ˾ùÊÕÈëÔö³¤µ½3845Ôª¡£ÏÖ¼¯Ì徼ò»¶Ï׳´ó£¬´åÃñÉú»îÈÕÒæÌá¸ß£¬¼ÒÓõçÆ÷¡¢ÊÖ»ú¡¢Ä¦ÍС¢µç»°¡¢±Õ·µçÊÓ¡¢ºÀ»ª½Î³µ½øÈë°ÙÐÕ¼Ò¡£ ¡¡¡¡ÇåÄ๵È˲½ÈËС¿µÊ±´ú£¬ÎªÊ±²»Ô¶¡£ ¡¡¡¡*Êý¾ÝÀ´Ô´ÓÚÀ³ÎßÊÐÈËÃñÕþ¸®ÍøÕ¾¡¡¡¡[¸ÐÐ»ÍøÓÑ"&±ù¶³¿ÉÀÖ&"·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南城子坡村 |
¡¡¡¡ÄϳÇ×ÓÆÂ´åλÓÚÀ³³Ç¶«ÄÏ20¹«Àï´¦£¬¶«ÎªåÖ¼Òׯ´å£¬ÄÏΪËμÒׯ´å£¬±±Îª±±³Ç×ÓÆÂ´å£¬µØ´¦ÇðÁ꣬´å¶«ÄÏΪ°¬É½£¬´å¶«±±ÎªË«É½¡£´Å£¨´ÅÒ¤£©À³£¨À³Îߣ©Ìú·ÓÉ´åÎ÷¾¹ý£¬205¹úµÀ´©´å¶ø¹ý£¬¶«ÐÐÁ½¹«ÀTΪÀ³¸Ö×ܳ§¡£ãëºÓÓɸֳÇÇø»Æ×¯Õò·¢Ô´£¬ÖÁ°¬É½Î÷Á÷£¬ÑØ´åÎ÷òêÑѶø¹ý£¬´¨Á÷²»Ï¢¡£´åׯռµØ1.358ƽ·½¹«À420»§£¬1376¿ÚÈË£¬ÔÓиûµØ1870Ķ£¬ÏÖÓиûµØ120Ķ¡£ ¡¡¡¡¡¶¿µÎõÀ³ÎßÏØÖ¾¡·ÔØ£¬ÄϳÇ×ÓÆÂʱ³Æ£º¡°»ÆÉ½±£•ÄϳÇ×ÓÆÂ¡±¡£¾Ý´åÖÐÈý¹ÙÃí±®¼ÇÔØ£¬ÄϳÇ×ÓÆÂ½¨´åÓÚÃ÷³¯Ä©Ä꣬ÒòÖ·ÔÚÆë³¼Ð¹ÈÖ®»á£¬¸½½üËÆÓгDZ¤£¬¾ÓºÓÄϰ¶£¬¹ÊÃûÄϳÇ×ÓÆÂ¡£ÄϳÇ×ÓÆÂ1989ÄêËùÁ¢´å±®ÑÔ¼°£¬Ö·ÔÚ±±³Ç×ÓÆÂÄÏ£¬¹ÊÃûÖ®¡£ÄϳÇ×ÓÆÂ´åÃñ×ÔÃ÷³¯Ä©Äê¾Û¾Ó´Ë´¦£¬·±ÑÜÉúÏ¢¡£´åÖÐÏÖÓÐÕ¹¡¢Íõ¡¢ÕÔ¡¢ÇØ¡¢Ëï¡¢Îâ¡¢Àî¡¢Ãç¡¢³Â¡¢ºÂÊ®ÐÕ£¬Ê®ÐÕµ±ÖÐÒÔÕ¹¡¢ÍõÁ½ÐÕ¾Ó¶à¡£´åÃñ²»·Ö×Ú×塢ƶ¸»¡¢¶à¹Ñ£¬ÊÀ´úºÍÄÀÏà´¦£¬¸û¶Á´«ÊÀ£¬Ãñ·ç´¾ÆÓ£¬ÇÚÀÍÓ¸ҡ£ ¡¡¡¡¡¶ÐøÐÞÀ³ÎßÏØÖ¾¡·ÔØ£¬Ãñ¹ú³õÆÚ£¬ÄϳÇ×ÓÆÂÊôÑÕ×¯Çø»ÆÉ½±££»1941Äê5ÔÂÖÁ1945Äê10Ô£¬À³Îß»®ÎªÈýÏØ£ºÀ³ÎßÏØ£¨Òà³ÆÀ³±±ÏØ£©¡¢²©À³ÏØ£¨Òà³ÆÀ³¶«ÏØ£©¡¢Ð¸¦ÏØ£¨Òà³ÆÀ³ÄÏÏØ£©£¬ÄϳÇ×ÓÆÂ´å¹éи¦ÏØÇåÄàÇø£»1951ÄêÊôÇåÄàÏ磻1952ÄêÖÁ1955Ä꣬åÖ¼ÒׯÏ磻1956ÄêºÏ²¢ÎªÇåÄàÏ磻1958ÄêÊôÑÕׯÈËÃñ¹«É磻1984ÄêÊôÑÕׯ°ìÊ´¦£»1985Äê10ÔÂÊô³Ç×ÓÆÂÕò£»1995ÄêÊô³Ç×ÓÆÂ½ÖµÀ°ìÊ´¦£¬¸Ä³Æ¾Óί»á£»2001Äê³Ç×ÓÆÂ½ÖµÀ°ìÊ´¦¸Ä³Æ°¬É½½ÖµÀ°ìÊ´¦ºó£¬ÄϳÇ×ÓÆÂ¾Óί»áÓÖÊô°¬É½½ÖµÀ°ìÊ´¦¡£ ¡¡¡¡ÐËÁúÇÅλÓÚ´åÖÐÖ÷½ÖµÀ£¬¶øÔÚ20ÊÀ¼Í30Äê´ú£¬´Ë´¦Îª³öΧ×Óǽ¶«Ãűؾ֮·¡£Î§×Óǽʼ½¨ÓÚ1928Äê¡£Æäʱ£¬·Ë»¼ÃÍÁÒ£¬Ãñ²»¿°Æä¿à¡£1926Äê´åÃñ×Ô·¢£¬Õ¯Ö÷Õ¹ÑÔÊ顢ׯ³¤Íõ¿ÉÓÃÍÆÎªÊ×£¬ÖÜΧ¼¸¸ö´åׯÿ´åÈýËÄÊ®ÈË£¬×é³ÉºÚÆì»á£¬ÑØ´åËÄÖÜ£¬¾ÍµØ¾òÍÁÖþǽ£¬ÒÔ·À·Ë»¼¡£Î§Ç½ÓÃÈýºÏÍÁº»³É£¬Ï¿íÉÏÕ£¬¸ßÒ»Õɶþ³ßÓÐÓ࣬´åÃñ¾ÝµØÀûÈ˺ÍÖþǽ֮ºó£¬ÔÚ¶«¡¢Î÷¡¢ÄÏÈýÃæÁôÓÐʯÆöÕ¯ÃÅ¡£Æ½Ê±±ÕÄÏÃÅ£¬ÒÔ·À·Ë»¼£»¿ªÆô¶«Î÷Á½ÃÅ£¬ÒÔÀû³öÈë¡£ÄÏÃÅÖÁÎ÷ÃŶΣ¬Î§Ç½½Ï¸ß£¬ÇÒÖþÓÐÆß×ùÅÚÂ¥£¬²»¾ùÔȲ¼ÓÚÈýÃÅÖ®¼ä¡£Î§Ç½Ö®ÐÞ½¨ÔµÓÚµ±Ê±·Ë»¼ÈÕÁÒ£¬ºóÀ´£¬´åÃñ¼û·Ë»¼½¥¾ø£¬Ëì²»ÔÙÐøÐÞ£¬ÖÂʹΧǽ½¥»Ù¡£¿¹ÈÕÕ½ÕùʱÆÚ£¬ÄϳÇ×ÓÆÂ´åËùÔÚÇåÄàÇøÎªÍ¨Ì©É½ÇøºÍÒÊÃÉÇøµÄÕ½ÂÔÒªµØ£¬ÈÕ¿ÜÔøÔڴ˰²Éèµï±¤£¬´åÃñ²»ÂúÈÕ¿ÜÌúÌ㣬·ÜÆð¿¹Õù£»ÒòÍ´ºÞ-Íç¹ÌÅɶñÐУ¬·¢Éú¹ýÖøÃûµÄ¡°ÄϳÇ×ÓÆÂ¿¹Á¸¶·Õù¡±¡£ ¡¡¡¡ÄϳÇ×ÓÆÂ¾ÓÃñÖ®Éú»î×Ô1949Äê10ÔÂ1ÈÕÖлªÈËÃñ¹²ºÍ¹ú³ÉÁ¢Ö®ºó½Ò¿ªÐÂÆªÕ¡£1950Äêµ×£¬ÄϳÇ×ÓÆÂ´åÕþȨ½¨Á¢£¬ÏÂÉ軥Öú×é¡£1954Äê³ÉÁ¢³õ¼¶É磬¹²ÓÐ26»§£¬É糤ΪչÇìÒå¡£1955ÄêÄϳÇ×ÓÆÂ´åÃñϤÊý¼ÓÈë³õ¼¶É磬Լ300»§£¬´åÃñ°´¡°µØËÄÀÍÁù¡±·ÖÁ¸¡£1957Äê³õ£¬ÄϳÇ×ÓÆÂ´åÓë±±³Ç×ÓÆÂ´å¡¢Ðì¼Òׯ´åÁªºÏ³ÉÁ¢ÑÕ×¯ÇøÇåÄàÏçÏÈ·æ¸ß¼¶Å©ÒµºÏ×÷É磬ʵÐС°°´ÀÍ·ÖÅ䡱¡£1958ÄêÄϳÇ×ÓÆÂ´åÁ¥ÊôÑÕׯÈËÃñ¹«ÉçÇåÄà¹ÜÇø¡£1959ÄêºÍ1960ÄêÄϳÇ×ÓÆÂ´åÓëËμÒׯ´å¡¢¸µ¼ÒÇÅ´å³ÉÁ¢ÁªºÏ´ó¶Ó¡£1979ÄêÄϳÇ×ÓÆÂ´å¿ªÊ¼·ÖµØµ½»§£¬ÊµÐС°ÈËÀ͸÷°ë¡±£¬È˾ù°ëĶˮ½½Ì¶þ·ÖºµÌ1982ÄêÈ«ÃæÍÆÐÐÁª²ú³Ð°üÔðÈÎÖÆ¡£ ¡¡¡¡1971Ä꣬ÄϳÇ×ÓÆÂ´å¿ªÊ¼¡°Å©ÒµÑ§´óÕ¯¡±£¬´åÃñ¿ªÉ½¡¢Î§Ñß¡¢Æ½·Ø£¬ÒÔ²¹¸ûµØÖ®²»×㣬Ôö¼Ó¸ûµØ200¶àĶ¡£1972ÄêÒÔǰ£¬ÄϳÇ×ÓÆÂ´åˮԴÌõ¼þ½Ï²î£¬Ö»ÓÐÁ½ÑÛ»ú¾®£¬24ÑÛºµ¾®£¬ÈËÐóÓÃË®Éпɣ¬½½¹à¸ûµØÃ÷ÏÔ²»×ã¡£1970ÄêÀ³¸Ö¿ª¹¤½¨Éèºó£¬´åÃñÉú»îÉú²úÓÃË®¸üÊÇ×½½ó¼ûÖâ¡£1972Äêµ×£¬Éú²ú´ó¶Ó×éÖ¯´åÃñÑØË«É½ºÓ¡¢Ë«É½µ½Ðì¼Òׯ»ð³µÕ¾ÐÞ½¨Ë«É½¹àÇþ£¬Õû¸ö¹àÇþåÔ寯߻ªÀ1973Äêµ×½¨³É£¬1993Äê¸Ö³ÇÇø½¨Á¢Ê±²ð»Ù£¬ÖÁ½ñÖ»ÓÐС²¿·ÖÉпɼû¡£Èç´Ëº®À´ÊîÍù£¬µ½1975Äêµ×£¬ÄϳÇ×ÓÆÂ´åÈ«²¿ÊµÏÖË®Àû»¯¡£´åÃñÉú»îÈÕÒæ¸ÄÉÆ£¬Å©×÷ÎïÓÉÔÀ´µÄÒ»ÄêÒ»¼¾£¨µØ¹Ï£©ÖÁ1974ÄêʱÒѳÉΪһÄêÁ½¼¾£¨ÓñÃ׺ÍСÂ󣩡£1986ÄêÄϳÇ×ÓÆÂ´åÍ˸û»¹ÁÖµ÷Õû²úÒµ½á¹¹£¬ÔÚ¶«ÁëÉϽ¨Á¢550͹ûÔ°£¬ÄÚֲɽ髡¢Æ»¹û£¬Ì©°²Êжà´ÎÔÚ´ËÕÙ¿ªÏÖ³¡»á¡£ ¡¡¡¡ÄϳÇ×ÓÆÂ¾Óί»á×Ô½¨´å¾ÍÖØÊÓ½ÌÓý£¬³çÉÐÎÄÃ÷£¬½öÕ¹ÊϼÒ×åÔÚÇ峯µÀ¹â¡¢ÏÌ·áÄê¼ä¼´ÓÐÆßÈË»ñÈ¡¹¦Ãû¡£1949Äêǰ£¬´åÖÐÓÐ˽ÛÓ£¬È˳ơ°Ç°Ñ§¡±£¬½ÌÊéÏÈÉúΪÍõÒËÇÚ£¬×Ö¾«Õ«£¬Èç½ñ´åÖÐÆß°ËÊ®ËêÀÏÕß´ó¶¼°ÝÆäΪʦ¡£1945Äêǰ£¬´åÖÐÊÊÁä¶ùͯ¾ùµ½±±³Ç×ÓÆÂÉÏѧ£¬45Äêºó£¬ÄϳÇ×ÓÆÂСѧ´´Á¢£¬ÏȺóÓÉÌïÓÀºÍ¡¢ÕÅÃ÷ÐÄ¡¢ÈÎϲͥ½ÌÊéÊÚÒµ¡£1994Ä꣬À³ÎßÊÐʵʩºÏ°à²¢Ð£ºó£¬¸ÃСѧ²¢È밬ɽ½ÖµÀ°ìÊ´¦ÖÐÐÄСѧ¡£×Ô1977Äê»Ö¸´¸ß¿¼ÖƶÈÖÁ2001Ä꣬ÄϳÇ×ÓÆÂ¿¼Èë´óÖÐרԺУѧÉú40ÈË£¬µÚÒ»ÈËΪչϣÓ꣬×îΪÓÐÃûΪ1998Ä꿼ÈëÉϺ£Í¬¼Ã´óѧµÄÇØÁ¢Ó¡£´åÃñ×Ô¹ÅÇÚÀ͸û×÷£¬È»Ò಻·¦¾ÉÌÖ®¾«Ã÷¡£¸û×÷Ö®Ó࣬ÐÄÁéÊÖÇÉÖ®ÊÖÒÕÈ˲»ÉÙ£¬Èç´òÌú½³ÀîÎå¡¢ÀîËÄ£¬Ð¡Â¯½³Õ¹ÇìÌ©¡¢Ê¯½³Íõ×ÓÃ÷¡¢Ä¾½³ÀîÕ×¼ª£¬ÓÍ·»Ö÷չϣ·Ö£¬ÔÚÖÜΧһ´øÐ¡ÓÐÃûÆø¡£ ¡¡¡¡1976Ä꣬ÄϳÇ×ÓÆÂ´åÔÚµ±Ê±¼Æ»®¾¼Ãʱ´úʱ£¬¾Í¸ÒΪÈËÏÈ£¬½¨ÉèÄϳÇ×ÓÆÂÂõꡣ¸Ä¸ï¿ª·Åºó£¬1980ÄêÓÖ½¨Æð´å°ìÑøõõ³§¡£Ëä´æÔÚʱ¼ä²»³¤£¬È»×ã¼û´åÃñÖ®¾¼ÃÒâʶ¡£1982Ä꣬һ²¿·ÖÓмûʶµÄÄϳÇ×ÓÆÂ´åÃñÒÀÍÐ205¹úµÀ´ÓʸöÌ徼ã¬Ö÷Òª´ÓÊÂÔËÊäÒµ£¬´ú±íÈËÎïΪÍõ×Ӻ͡£Ëû´û¿î¹ºÂòÒ»Á¾ËĶÖÅîÀ³½â·ÅÅÆÆû³µ£¬ÍùÀ´Ì©°²¡¢ÅîÀ³µÈ·ìÔËÏú½¹Ì¿£¬ÂÊÏÈÖ¸»¡£ÖÁ2001Äêµ×£¬ÄϳÇ×ÓÆÂÈ˶à´ÓÊÂÔËÊäÒµ£º×°ÊÎÒµ¡¢½¨ÖþÒµ¡¢Òûʳ·þÎñÒµµÈ£¬´åÃñµÄ˼Ïë¹ÛÄîºÍÒâʶÒѽÏǰÓиù±¾¸Ä¹Û¡£½ØÖÁ2001Ä꣬¸öÌå˽Ӫҵ»§ÔÚÄϳÇ×ÓÆÂ´åÒÑÈçÓêºó´ºËñ£¬¾Óª×îÓгÉЧµÄµ±ÊýÑÅÃÀ×°Êι¤³Ì¹«Ë¾¾ÀíÍõ¹âÓ®¡£¶ø´åÃñÈ˾ùÊÕÈëÒàÓÉÉú²ú¶ÓʱԼ200Ôª£¬Ôö³¤µ½2001ÄêµÄ3646Ôª£¬ÄϳÇ×ÓÆÂ´ÓÈݱ¼ÏòС¿µ£¬¾ÓÃñÉú»îÈÕÒæÒóʵ¡£¶ø´åÖÐÀÏÈõ²¡²ÐÒò´åÖм¯Ìå¾¼ÃÇ¿´ó£¬Éú»îÓÐÁ˱£ÕÏ£¬¾Óί»áÿÄê·ÖÁ½´Î·¢·Å×îµÍ±£ÕϽðÎå°ÙÔª¡£ ¡¡¡¡1992Äê²ËÎß½¨Á¢µØ¼¶ÊÐÒÔÀ´£¬ÄϳÇ×ÓÆÂ¸üÊÇÈÕÐÂÔÂÒ죻1970ÄêÒÔǰ´åÃñ¶¼¾ÓÓÚ205¹úµÀÒÔÎ÷£¬´Ëºó£¬Õ¹¹ããë¡¢ÕÔѧÇÚÁ½¼Ò°áÖÁ¹úµÀ¶«²à£¬ÖÁ2002ÄêÒÑÓÐ220À´»§Ï²Ç¨Ð¾ӣ¬Õ¼µØÔ¼16Ķ£¬ÖÁ´Ë£¬ÄϳÇ×ÓÆÂ¾Óί»áµØ¿ç205¹úµÀÁ½²à£¬¾É´å¾ÓÃñÒÔÀÏÄêÈ˾Ӷ࣬¶ø¹úµÀ¶«²àÄêÇáÈËÕ¼´ó¶àÊý¡£1993Ä꣬ΪÅäºÏ205¹úµÀÍØ¿í¹¤×÷£¬ÄϳÇ×ÓÆÂ¾Óί»á¶¯Ç¨¹úµÀÁ½²à30¶à»§¾ÓÃñ£¬Í³Ò»¹æ»®Éè¼Æ½¨ÉèÉÌס¥¡£1995Ä꣬´åÀï°²×°±Õ·Ïߣ¬Í¬Äê×Ô¸Ö³ÇÇø×ÔÀ´Ë®¹«Ë¾Òý×ÔÀ´Ë®ÈË»§£¬³¹µ×½â¾ö¾ÓÃñ³ÔË®ÎÊÌâ¡£1997ÄêÓ²»¯³¤300Ãס¢¿í11Ã×µÄǰ½ø½Ö£¬1999ÄêÄϳÇ×ÓÆÂ¾Óί»á×éÖ¯´åÃñÓÚ´åÎ÷ÓÖ½¨Î÷Íô¹àÇþ£¬×ܳ¤Ô¼Èý»ªÀï¡£2000Äê3ÔÂ1ÈÕ£¬¾Óί»á³ï×Ê1100¶àÍòÔª½¨Éè15000¶àƽ·½Ã׵ijµÕ¾É̳ǣ¬30¶à¼ÒÍâÉÌǰÀ´Âä»§£¬Í¶×ʶî´ï600¶àÍòÔª0 2001ÄêÓÖÔÚ´åÄϽ¨Åç¹à£¬Ãæ»ý60Ķ£¬Ö÷ÒªÖÖֲʱÁîÊ߲˺ÍÐóÄÁ²Ý0 2002ÄêÄϳÇ×ÓÆÂÉçÇø¾Óί»á³ÉÁ¢£¬Ï½ÇøÄÚ¹²ÓÐ44¸öÐÐÕþÊÂÒµµ¥Î»£¬Ãæ»ý1 41ƽ·½¹«À1742»§£¬4366¿ÚÈË¡£ÄϳÇ×ÓÆÂ×Դ˳¹µ×¸æ±ðÅ©´å£¬ÈÚÈë³ÇÊС£ ¡¡¡¡*Êý¾ÝÀ´Ô´ÓÚÀ³ÎßÊÐÈËÃñÕþ¸®ÍøÕ¾¡¡¡¡[¸ÐÐ»ÍøÓÑ"imhua"·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宋家庄村 |
¡¡¡¡ËμÒׯ´åλÓÚÀ³³Ç¶«ÄÏ30¹«Àï¡¢¸Ö³ÇÇøÕþ¸®ÄÏl¹«Àï´¦¡£µØ´¦ÇðÁê¡£±±ÒÀ°¬É½£¬ÄÏÁÙIJãëºÓ£¬´åÎ÷´Å£¨´ÅÒ¤£©À³£¨À³Îß¶«£©Ìú·¿ç205¹úµÀ´©Ô½Äϱ±£¬¶«ÁÚ¸µ¼ÒÇŴ塣ȫ´å¸ûµØ500Ķ£¬463»§£¬1538¿ÚÈË¡£ ¡¡¡¡¾Ý¡¶À³ÎßÏØÖ¾¡·ÔØ£¬¡°»ÆÉ½±£•ËμÒׯ¡±¡£¾Ý´å±®¼ÇÔØ£¬ËμÒׯ½¨´åÓÚÃ÷ºéÎäÄê¼ä¡£ËÎÐÕÓɺӱ±Ê¡ÔæÇ¿Ç¨´Ë½¨´å£¬ÒÔÐÕÃû´åËμÒׯ¡£ ¡¡¡¡ÔÚÃ÷ÇåÁ¥ÊôÀ³Îß¹ÜϽ£»¡¶ÐøÐÞÀ³ÎßÏØÖ¾¡·ÔØ£¬Ãñ¹ú³õÆÚËμÒׯÊôÑÕ×¯Çø»ÆÉ½±££»1941Äê5ÔÂÖÁ1945Äê10Ô£¬À³Îß»®ÎªÈýÏØ£¬ËμÒׯ´å¹éи¦ÏØÇåÄàÇø£»1951ÄêÊôÇåÄàÇøåÖ¼ÒÏ磻1956Ä겢ΪÇåÄàÏ磻1958ÄêÊôÑÕׯÈËÃñ¹«É磻1984ÄêÊôÑÕׯ°ìÊ´¦£»1985Äê10ÔÂÊô³Ç×ÓÆÂÕò£»1995ÄêÊô³Ç×ÓÆÂ½ÖµÀ°ìÊ´¦£»2001Äê³Ç×ÓÆÂ½ÖµÀ°ìÊ´¦¸Ä³Æ°¬É½½ÖµÀ°ìÊ´¦ºó£¬ËμÒׯ´åÊô°¬É½½ÖµÀ°ìÊ´¦ÖÁ½ñ¡£ ¡¡¡¡ËμÒׯԵش¦ÃÉÒõ¡¢ÐÂÌ©¡¢À³ÎßÈýÏØ½»½ç´¦£¬ÓÐÒ»ÔçÉÏÄÜ´®Èý¸öÏØµÄ˵·¨¡£×Ô¹ÅΪ±ø¼Ò±ØÕùÖ®µØ£¬ÌرðÊÇ1940ÄêÒÔÀ´£¬Èտܲþâ±£¬´å±±×¤Óкº0¶Ó£¬ÇåÄ๵´åפÓÐÑÕÍÅ£¬Õ¯×Ó´åפ³ÂÍÅ£¬ÕɰËÇðפËÄʦ£¬ºó¶¼¹é˳-¡£³ÉÌìÇÀÁ¸¡¢ÇÀÇ®¡¢ÇÀÎÖÂʹ´åÃñµÄÉú»îµ½Á˱ÀÀ£±ßÔµ¡£ ¡¡¡¡ÖлªÈËÃñ¹²ºÍ¹ú³ÉÁ¢ºó£¬ËμÒׯ´å½¨Á¢ÕþȨ£¬³ÉÁ¢ÁË»¥Öú×é¡£1955ÄêËμÒׯ¼ÓÈë³õ¼¶É磬´åÃñ°´¡°µØËÄÀÍÁù¡±·ÖÁ¸¡£1958ÄêËμÒׯ´åÁ¥ÊôÑÕׯÈËÃñ¹«ÉçÇåÄ๵¹ÜÇø¡£1959Äêµ½1960ÄêËμÒׯ´åÓëÄϳÇ×ÓÆÂ´å¡¢¸µ¼ÒÇÅ´å³ÉÁ¢ÁªºÏ´ó¶Ó¡£ ¡¡¡¡1971Ä꣬ËμÒׯ´å¿ªÊ¼¡°Å©ÒµÑ§´óÕ¯¡±¡£´åÃñ¿ªÉ½¡¢Î§Ñß¡¢°Ç·Ø¡¢¸ÄºÓÔìÌÒÔ²¹¸ûµØÖ®²»×ã¡£½ö´åÄÏIJãëºÓ±±°¶¾ÍÔìÌï½ü200Ķ£¬½â¾öÁËÍÁµØ²»×ãµÄì¶Ü£¬È˾ùÕ¼ÓÐÍÁµØÓÉ0.4Ķ´ïµ½ÁËÈ˾ù0.7Ķ¡£ ¡¡¡¡1970Äê¾ü¹¤Æóҵлª»úе³§½ô¿¿´å±±½¨Á¢¡£¸Ã´åÒÀÍÐлª³§³ÉÁ¢ÁËװж¶Ó£¬´å¼¯Ì徼ÿªÊ¼·¢Õ¹¡£ÏȺó³ÉÁ¢Á˴彨Öþ¹«Ë¾¡¢´åÃæ·Û³§¡¢´å·É°³§µÈ¼¯ÌåÆóÒµ£¬¼¯Ìå¾¼ÃÖð²½×³´ó¡£ ¡¡¡¡×Ô1994ÄêÒÔÀ´£¬´åÃñ½èÖúµ³µÄºÃÕþ²ß£¬´óÁ¦·¢Õ¹ÃñÓª¾¼Ã£¬ÑØ205¹úµÀÐ˽¨É̾ÓÂ¥15×ù£¬½¨ÖþÃæ»ý3600ƽ·½£¬´ø¶¯ÁËÈ«´å¾¼ÃµÄ·±Èٺͷ¢Õ¹¡£1979Ä꣬´åÀïÁ¬ÐøÍ¶×Ê10ÓàÍòÔª´ò¾®È¡Ë®£¬Ê¹¼Ò¼Ò»§»§³ÔÉÏÁË×ÔÀ´Ë®¡£ ¡¡¡¡ËμÒׯ´åÃñ×ԹųçÉÐÎÄÃ÷£¬ÖØÊÓ½ÌÓý¡£½â·Åºó£¬1950Äê¾Í½¨ÆðÁËСѧ£¬ÎªÌá¸ß´åÃñµÄËØÖÊ´òÏÂÁË»ù´¡£¬1984Äê´åÀïͶ×Ê5ÍòÔª¸ÇÆðÐÂУÉá23¼ä£¬³ÉÁ¢Á˱ê×¼»¯Ð¡Ñ§¡£Èç½ñ£¬Ã¿Äê¶¼ÓÐѧÉú¿¼Èë´óÖÐרԺУ¡£×Ô1977Äê»Ö¸´¸ß¿¼ÒԺ󣬳ÂÅæÔÆµÚÒ»¸ö¿¼Èë¹þ¶û±õ¹¤Òµ´óѧ£¬×Ô´ËÿÄê´åÖп¼ÈË´óÖÐרµÄѧÉú×îÉÙ²»ÏÂ8ÈË¡£×îΪ´åÃñ½¾°ÁµÄÊÇ×óТ±ò£¬ÓÚ1990Äê8Ô¿¼ÈëÖйú¿Æ¼¼´óѧ£¬ÏÖÕýÔÚÃÀ¹ú¶Á²©Ê¿ºó¡£ ¡¡¡¡ËμÒׯ´åÕ¼¾ÝÁËÌìʱ¡¢µØÀû¡¢È˺͵ÄÈý·½ÃæÓÐÀûÌõ¼þ£¬À³ÎßÊо¼Ã¿ª·¢Çø¸Ö³Ç·ÖÇø¾ÍÔÚ´åÄÏ£¬È«Ìå´åÃñÏìÓ¦Õþ¸®ºÅÕÙ£¬³ÉÁ¢ÁËÕÐÉÌÒý×ʰ칫ÊÒ£¬È«Á¦ÒÔ¸°ÕÐÉÌÒý×Ê¡£Ä¿Ç°Ì©´ïÖÇÄܳµ¿âµÈ6¼ÒÆóÒµÒѾÂä»§£¬5¸öÏîÄ¿ÔÚǢ̸ÖУ¬ËμÒׯÕýÔÚ·¢Éú×ÅÈÕÐÂÔÂÒìµÄ±ä»¯£¬1000¶à´åÃñÕýÔÚÓÃÇÚÀ͵ÄË«ÊÖÃè»æ×ÅËμÒׯµÄ½õÐåǰ³Ì£¬ÏàÐÅÔÚ²»¾ÃµÄ½«À´£¬ËμÒׯ´å½«»áÒÔ¸ü¼ÓոеÄÃæÃ²³ÊÏÖÔÚÈËÃÇÃæÇ°¡£ ¡¡¡¡*Êý¾ÝÀ´Ô´ÓÚÀ³ÎßÊÐÈËÃñÕþ¸®ÍøÕ¾¡¡¡¡[¸ÐÐ»ÍøÓÑ"ÒàÃγõÐÑ"·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东施家峪村 |
东施家峪村位于办事处西南端,距钢城5公里,莱城26公里,新泰21公里。东邻寨子村,东南邻仓峪村,西邻中施家峪村、清泉岭村,北依双峰山,南傍清水河,全村302户,939口人,耕地面积510亩,山林面积500亩。 立村年代相当久远,已无从考证,原村名,叶家庄。当时叶姓立村,明洪武年间赵姓迁入,孙、齐等姓相断迁入,因生活环境极差,至少有十几个姓氏消亡,清代徐、林、尹等姓相断迁入,定居于现址,现全村共有徐、林、尹、狄、王、陈、张、沈、刘10姓。因三村近邻,为了团结一致,共御外患,三村共用一名-施家峪。东施家峪居东,遂称东施家峪村。 民国以前隶属蒙阴县;1941年划归新甫县第七区上峪乡;1945年划归新泰县寨子乡;1991年划归莱芜市寨子乡;2001年寨子乡与城子坡办事处合并,成立艾山街道办事处,东施家峪村属艾山街道办事处管辖。 东施家峪村具有悠久的革命历史。1938年至1939年村里的有志青年与贤女庙村、西施家峪村、中施家峪村一批进步青年成立地下党组织。1940年组织游击队,与投靠日军的陈三坎匪军进行了殊死抗击。游击队员林为孝在对匪作战中英勇牺牲。 解放战争时期,-对山东发动重点进攻,一批自济南回来的地主,-分子组成“还乡团”。他们疯狂地对党员、干部、积极分子进行了残酷的报复。东施家峪村及邻村青年奋起反击,第二次组成游击队,向还乡团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解放战争中,东施家峪村人集军粮,做军鞋,抬单架,运给养,支援各大战役,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有5位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东施家峪村是南五乡的文化教育中心。1940年,村人就募捐集资由当地文人安太吉执教成立私塾。1946年五村集资在原庙址建校,1968年重建新校,直到1995年西施家峪、中施家峪、东施家峪、清泉岭的村民每人集资50元建立联小一处。1990年,林古法同学第一个考取上海医科大学,现正攻读研究生,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东施家峪村靠山临河,田园风光相当不错,但多山岭薄地,村民祖祖辈辈过着贫困生活。民国以前三个村仅有600余人。 解放前战乱频仍,土匪横行,东施家峪村人,处于水火热之中。即使解放后的50年代至60年代,也没有摆脱贫困。村南的好地与北山薄地参半,好地种植小麦、玉米,因种子蜕化,肥料极少,亩产仅200-300斤,山下种高梁,谷子,亩产仅仅百余斤,旱、涝、风、雹交替袭来。除几家大户以外,绝大多数村民几乎年年青黄不接时都要断粮,只能靠南瓜、豆角、野菜、树叶糊口。徐、林几家的谱碑记载,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的人数交替增减,三五代人仅增长十几口人,饥饿和病疾夺走了若干人的生命。 历届党支部带领村民“战天斗地”,用自己的双手来改造大自然。1964年.改造河道,填没荒滩,造田50亩,1973年毁掉墓地,推平坟头,又造地十几亩。1976年建成畜水200立方米的新颜水池一座。1990年至1994年进行大规模的封山造林。挖鱼鳞坑6万多个,植柏树、槐树、松树20万株。1997年引水上山铺设管道450多米,从水自西而东铺设水管道2000多米,新挖机井口,新建120方畜水池一座。部分耕地得到灌溉,并为果树旱涝保收打下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富民政策激发了村民的致富热情。部分青年开始走出山村,外出经商打工,逐渐富裕起来。他们的致富经验,带动了全村人广开财路,寻找致富门路。 “靠山吃山”也不失为致富的好门路。如今的东施家峪村人,调整种植结构,广栽果树,向荒山要宝,富裕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方家庄村 |
方家庄位于莱城东南22公里、钢城西2公里处。东北邻徐家庄,西北接雁埠子村,南邻寨子村,北邻于家庄村。全村有425户,1395口人,耕地面积676亩。 据村碑记载:方家庄由万氏于明初建村,后方姓迁入,时称万家庄。至明朝中叶,万氏渐衰,方家日盛,遂更为方家庄,后来有张、吴、李、杨、朱、翟、孟、汪、刘、栾、郝、王等姓相继迁入。 方家庄建村后属蒙阴县所辖;清代沿袭未变;1914年至1939年,划归蒙阴县七区;1941年划为新甫县;1945年划为新泰二区;1958年划为翟镇办事处;1985年划为寨子乡;1991年划为莱芜市寨子乡;1993年划为钢城区寨子乡;2001年划为艾山街道办事处至今。 方家庄地势南高北低,牟汶河上游经村北注入葫芦山水库。村内有较多的古建筑。围子墙,现仅存其遗迹,传说是村人方四姐为镇水妖而点土成墙,实际上是村民为保卫村庄不受土匪骚扰而建,围墙内生长着几百棵白杨树,挺拔秀丽。 村内有较多的古老建筑,村子北部原先建有天齐庙,建筑考究,四梁八柱,飞檐雕栋,在绿树掩映下,分外肃穆。村子中央有一处古老宅院,如今虽已破败,古朴中透出豪华气派。门窗墙壁都有石雕木刻,显示出较高的艺术水平是清末秀才刘相伦于1891年建修的庄院,这座庄院,实际是一处具有商场性质的经营场所,该建筑共有20多间平房及两座二层小楼,院子分东、西、南、北部分,分别独立成院,西楼为“恒丰银行”及赌场;北楼为“恒吉药房”。庄院的大门外悬有“天锡纯古”横匾。 解放前,方家序的人民饱受战乱、贫困之苦,日寇践踏、土匪横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抗日战争时期,驻在高家庄、清泥沟的日本鬼子经常到这里进行扫荡。汉0土匪经常来抓丁逼粮,00,为了-压迫,广大群众在0的领导下,积极抗日。村民张汝文第一个参加了八路军,并于1938年加入党组织,成为当地最早的党员之一。郝见修、郝见泉兄弟俩参加了农救会,随蒙阴县大队参加了游击战争。抗战胜利后,-反动派为夺取胜利果实,大举进攻山东解放区,还乡团疯狂反扑,-倒算。1947年古历3月16日,村民方金章在结婚宴客时,遭到还乡团投掷的手榴弹轰炸,当场炸死3人,炸伤多人,反动派的残暴行径,激起了广大群众的极大愤慨,在党的领导下,许多热血青年踊跃参军。1947年2月,莱芜战役打响后,广大群众积极筹集军粮、做军鞋、抬单架,拥军支前。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方家庄涌现了一大批英雄模范,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村民张汝德,南征北战立下战功,1948年随军南下,在四川剿匪时,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生前为营级干部。 新中国成立后,全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1978年为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大队党支部率领群众大干苦干,把300多亩的山岭薄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稳产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群众在开放搞活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一大批运输专业户、屠宰专业户、餐饮专业户、养殖专业户纷纷出现。1991年,该村被泰安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畜牧专业村”。现在全村有40多户从事羊肉加工业,从业人员100多人。如今他们把羊汤馆开到了莱钢、新泰、泰安等地,仅此一项,全村纯收入就达80多万元。为发展经济,村两委积极做好服务这篇文章。他们根据本村石料资源丰富的特点,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石料加工,现在全村共有5家石料场,年产值达40多万元。 该村地处山区,水源特别贫乏,人畜用水十分困难。20世纪70年代,村里集中人力物力,修水渠2100多米,从寨子扬水站引水到本村的西南岭,用以灌溉耕地,自1992年以来,村里多方筹资20多万元,打了两眼深井,并于1996年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村民结束了靠挑水吃的历史。 方家庄地处山区,道路崎岖不平,村民吃尽了道路难走的苦头,路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1992年,村里拆迁房屋30多间,连通了寨子经方家庄到泉沟的公路。“道路通、百业兴”,公路建成后,迅速涌现出了20多个个体工商户。2000年,莱新高速公路修通,占用该村120多亩良田,该村干部群众舍小家、顾大家,妥善解决有关问题,为公路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为了改造旧村建新村,村两委十分重视村庄规划,他们拆旧房按规划盖新房。如今的方家庄房屋整齐划一,街道平直通顺。住r新房以后,村民们把主要精力用在发展经济上,如今村里涌现出了一大批冒尖户,几十万、上百万元的户已不算稀罕。现在,全村共有汽车近20辆,摩托车150多辆,多数村民都装上了电话,看上了电视,成了名符其实的富裕村。 该村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教育工作,村两委经常对村民进行普法教育,积极开展了“法德结合、文明理家”和“六进家”活动,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了广大群众政治素质。在精神文明、社会治安、计划生育诸项工作中,方家庄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在文化教育方面,他们舍得投入,多次筹资修建学校。80年代初,师生们就告别了黑屋子、土台子,搬进了新校舍。2000年,合班并校后,方家庄小学并人寨子联小,学生们用上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房。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师生们的教学热情,自1978年恢复高考后,全村有24人考取了大中专院校。村民方传春,于1979年考入南京大学是村里考取的第一个大学生。方家庄人自古民风淳朴,热情厚道,村民世代和睦相处,现在,广大群众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大力发展经济,全村社会稳定,群众安居乐业,正朝着富裕文明的小康生活阔步前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高家庄村 |
高家庄村位于莱城东南32公里、钢城政府以南2公里处,磁莱铁路以东。南靠卞家泉村,北接宋家庄,东边与黄庄镇小上峪村接壤,西邻寨子村。村民80户,人口315人,现有耕地印亩。 据村碑记载,明朝洪武年间,高姓在此建村,以姓名村高家庄村有李、刘、赵、郭、陶五姓,诸姓间和睦相处,团结友爱。 高家庄村明清两代属蒙阴县;因地处新泰、莱芜、蒙阴三县交界的地方,因此归属多有变更。1941年到1946年由蒙阴县黄庄区划归新甫县颜庄区管辖;1946年又划为新泰县翟镇区;1984年属翟镇办事处寨子乡;1991年寨子乡划归莱芜市;2001年寨子乡与城子坡街道办事处合并,更名艾山街道办事处,高家庄是其下属村庄之一。 日本人残无人道,干活的人稍有迟缓,便拳脚相加,有时用鞭子抽,用枪托砸,敌人的暴行,激起了村民的义愤,人们纷纷起来-。在党的领导下,人们参加了抗日游击队,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 1944年一天,游击队在卧牛山没伏,18个鬼子,有17人被击毙。解放战争中,村里的壮劳力为子弟兵抬单架、运弹药,妇女们做军鞋、军被,就连小孩子也站岗、放哨、查路条,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应有的贡献,其中有两位村民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解放后,村里建立农业社,参加人民公社。村民们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富民政策激发了村民致富的热情。鉴于铁路、工厂占地多,村里的土地急剧减少的现实,村民们纷纷广开财路,发家致富。如今村内就成立了六家较大的公司,如长兴物资公司、鑫钢物资公司、 新亚物资公司、得众物资公司、长东物资公司、庆刚物资公司等。这些公司购货买货,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经济效益十分可观。除此之外,外村在这里租赁土地办的企业还有10余家,如义和物资公司、废旧物资收购公司、钢花酒厂、顺昌物资公司等。这些外来公司每年交给村的租赁费就达30余万元,本村的企业每年向国家交税180余万元。如今全村有轿车9辆,其中奥迪两辆,另有龙门吊五台、地衡一台、拖挂车18辆(载重40吨以上)、面包车6辆、小型汽车4辆、小拖拉机15台、50拖拉机两台、农用三轮3辆,大小车辆57辆,这对一个80户人家的山村来说,车辆的拥有量是很高的了。 如今高家庄户户住瓦房,有6户住上了三层楼。电话、摩托、冰箱、洗衣机的普及率也很高,因为耕地较少,支部村委,不分老幼,每年每人发4袋特二粉,以解决村民的口粮问题。高庄村已先行一步,达到了小康水平。2001年钢城经济开发区落户高家庄以后,为高家庄的再次腾飞创造了条件。高家庄村如今正在开发区的路旁盖办公大楼,建筑面积2000平方。下边两层租赁给村民办企业,顶层办公。高家庄的村民从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从以土里刨食为谋生手段,转变到了办企业、从事第三产业致富。由过着缺衣少食的日子,变成了城市化幸福美满的生活。高家庄的发展前景十分远大。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胡家宅村 |
胡家宅村距莱城25公里,距钢城区政府驻地4公里。位于沂蒙山最西端,莲花山东麓,地处山区。村南为双峰山;北邻卧龙港村、肖马村;东邻寨子村;西邻高峪村。面积5平方公里。全村现有723户,2184人,耕地面积1794亩,山林面积1200亩。 胡家宅村始建于元朝末年,由胡氏在此立村,以姓氏命名为胡家宅村。村民自元末聚居此处,繁衍生息。村中现有马、孟、娄、吴、李、朱、赵、王、陈、魏、刘11姓。吴氏、马氏居多。村民不分宗族、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民风淳朴、勤劳善良。 胡家宅村1914年属蒙阴县;1941年划归新甫县;1945年划归新泰市寨子乡;1991年划归莱芜市寨子乡;1993年属莱芜市钢城区寨子乡;2001年元月寨子乡与城子坡街道办事处合并为艾山街道办事处,胡家宅村又属艾山街道办事处至今。 村庄坐落在双峰山脚下。双峰山由两个山峰组成,东峰名曰韩固顶,西峰名曰山寨,两峰之间是大峪,取名为南峪。峪中有一泉,长年不干,人称南峪泉。南峪沟水通村庄,流入肖马河。村西沟上有一石拱桥,名曰龙门桥,是清朝乾隆十六年由村民捐资修建的。桥面由青石板铺成,长5米,宽4米,大桥两侧是八扇形,用青石板垒成,村民农闲之余,多聚此乘凉。旧村主街道为东西大街,名曰“谷米瑞糠街”,路面用青石板铺成。村东有关帝庙,解放后成了学校住地。 村东南有一小岭名曰“槐树岭子”,岭中建有“石大夫庙”,解放初期以前,每年正月十六日为槐树岭子庙会,四方村民前来烧香拜佛者络绎不绝。现庙址尚存,详情已无法考证,村北有一石拱桥,名曰三龙桥,始建于明末。 地处山区的胡家宅村,在匪患猖獗的年代受到了残酷的劫掠。1915年至1932年间,一些散兵游勇纠集地痞流氓组成大股、小股土匪帮伙,骚扰百姓,派枪、派粮、派佚,糟塌妇女,殴打老人,无恶不作。土匪轮番抢掠,所到之处洗劫一空。村民实在无法生存下去,忍无可忍,奋力抗击。在双峰山建起了山寨,人们把粮食、衣物、畜禽放在山寨里。土匪几次来攻,都被打退,有效地缓解了匪情,减少了损失。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胡家宅村民积极筹军粮、做军鞋,出兵出夫,支援前线,做出了很大贡献,也付出了很大牺牲。村里有45人参军,8人光荣牺牲。在此期间,胡家宅在党的领导下,组织了游击队,有组织地开展了对敌斗争。1938年8月,在蒙阴从事地下工作的0员娄合杰,受党的委托,秘密回到自己的家乡,以村东头的村民为基础成立了党支部。同时,在莱芜参加党的工作的孙供英也秘密回到家乡,发展党员,以村西村民为基础成立了另一个党支部,后来,两个支部合为一个支部。在党支部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村里正式成立了“自卫团”,发展队员100多名,五子炮10门,还有长矛、大刀、土枪等武器。自卫团成立后,轮流站岗放哨,顽匪几次偷袭都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从此不敢轻易进村。他们视胡家宅村为眼中钉,肉中刺,称该村是攻不破的“保垒村”,为拔掉保垒村,驻扎在新泰张家兰子村的土匪头目魏西三多次派人袭击胡家宅,都遭失败。最大一仗打死打伤匪军20余人。1940年3月29日下午,魏西三不甘心失败,寻衅报复,派一名匪军化装成老百姓,潜入胡家宅村东南地主孙敬德的柴禾园,将一垛柴禾点着。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烧毁房屋1183间,烧死耕牛、驴6头,猪350头,粮食、家具等皆被烧光,村民马宗龙被活活烧死。 这场大火,使胡家宅村毁于一旦,从而更加深了老百姓对匪军的刻骨仇恨,进一步激发了与敌人顽强拼搏的革命斗志。在党组织的关怀和亲朋的帮助下,村民很快又重新盖起了房子,建起了家园。自卫团在村长吴西洋的领导下,在全村村民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壮大力量,“保垒村”更加巩固坚强。 解放前由于战乱、匪患、旱灾、水灾、蝗灾、瘟疫不断发生,导致生产急剧降,人们少衣缺食,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饿死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人们住的是低矮拥挤的草房,房屋摆设是一个大土炕,一口大铁锅,一个小锅头,几只泥瓷泥罐,穿的是自纺自织的粗布衣,有的补丁摞补丁。 胡家宅村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揭开了新篇章,1951年胡家宅村成立了村政权,1953年成立了互助组,1955年成立了初级社,1956年成立了高级社。从1965年开始,村民治山治水,开山垒堰,平整土地,平坟头以补耕地不足,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村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从前胡家宅村人畜饮水全靠南峪泉水和东井水。随着人畜的增加,单靠老井和泉水已不能解决问题。从1962年至1972年10年间,在村东老井附近连打3口人工井都没有水而报废。村民王自进在打井一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打井失败没有降低村民治水的决心,地下无水可以蓄水,连续几年在村东建畜水万方的水库。在村东、村西各建蓄水2000立方的水池。两个畜水池水发挥了作用,农忙季节解决了生产用水,也大大缓解了人畜饮水用水的困难。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县水利局、公社管委会派出技术人员、专家、钻井队在胡家宅村安营扎寨,钻井寻水。先后在村中、村东、南峪、村西连钻十几眼,均无水而告终。打不出水绝不罢休的胡家宅村民,在公社管委副主任娄成弟、水利站长董仲平的具体帮助下,经过反复调查论证,1973年在村西北连打两眼机井,春旱试抽,一口井上水量30立方/小时,一口井上水量50立方/小时。终于成功了,胡家宅村有水了!村民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当年,完成了机井配套,修万方水池两座,一个供生产用水,一座供人用水,从根本上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从1977年开始,奋战三年,修渡槽400多米,提水上坡,最高处达到20米。2000年初完成了全村的自来水工程。采用村民集资,集体负担相结合的方法,投资20多万元,建200立方水池2座,挖管道1万米,铺设管道1万米,动用土石方2 4万立方米,安装水龙头500多个,6月6日竣工开闸放水,清清的井水流进了农户。 胡家宅村民家家吃上自来水,告别了600年缺水的历史,这是一个伟大的壮举。 胡家宅村的先辈们非常重视教育,崇尚文明道德风尚教育。1930村中就成立了私塾。解放后在关帝庙建起了学校,适龄儿童全部人了学。1994年,由民集资在村北建了标准化学校一处,占地15亩,建房21间,总计投资12万元。解放以来,恢复高考以后,村里有82人考取了大学。吴修和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填掉干涸废弃的汪坑和河沟,破坟平墓,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20年间,共整平土地500亩,新增土地200余亩,整理山地堰3万米。改革开放的政策实行以后,1982年全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农业的发展,畜牧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全村生猪存栏—量达420头,养鸡3500只,养羊2000只。建大型养猪场两处,生存养量达到2000头;小型养猪场10个,生猪存养量达到1000头。养鸡专业户4户,年养鸡达到2万只。林业实行承包责任制,挖“鱼鳞坑”数万个,栽植柏树槐树10万株,花椒树达到16万株,年产花椒3万斤。苹果山楂栽植数量也有了增加。近几年来,民营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全村有百余人出豆腐、炸油条,常年活动在莱钢、钢的市场上的就有600多人。几名木工、建筑工、装饰工长年从事建筑、装饰业。许多有文化,懂经营的有识之士开饭店,跑运输,办工厂。还有的建了冬暖式大棚计60多个,生产的蔬菜常年销售在农贸市场上,结束了建村以来不种蔬菜的历史。马惠富、吴修宝在钢城办起了有较大规模的家电销售公司;娄西宝的双泉酒厂产品销往全省乃至外省。 全村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有的村民盖起了楼房,衣服穿着比城里人还花哨。全村1973年通电,1997年铺了柏油,2000年吃上自来水,2002年成了电话村,家家有了彩电,部分村民还买了电冰箱。 变了!改革开放20多年里,像做了一场梦一般,变化真快,快得惊人。胡家宅村自元末立村已有600多年,5个世纪,弹指一挥间,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感慨万分。勤劳勇敢的村民将更加努力,踏实前行,共同建设发展自己的家园。胡家宅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清泉岭村 |
清泉岭村位于莱城南25公里、艾山街道办事处西5公里处。东邻东施家峪村,西与新泰市泉沟镇相接,南靠西施家峪村,北是一片群山,地处丘陵。全村有165户,474口人,耕地446亩。 据村碑记载,清乾隆年间曹姓在此建村,因村西有一股山泉,清澈见底,地处丘岭,故名清泉岭。现村有曹、安、李、武四姓,曹居多。 《康熙蒙阴县志》记载,清泉岭“原属蒙阴县寨子乡”;1948年归新泰县管辖,并将寨子乡划归新泰县翟镇二区;1952年到1956年五村合并归施家峪乡;1957年3月施家峪乡与寨子乡合并为寨子乡;同年9月划成翟镇公社寨子管区,1958年12月又更名为寨子乡;1991年划归为莱芜市寨子乡;1992年归钢城区寨子乡管辖;2001年清泉岭村又属艾山街道办事处。 清泉岭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许多革命前辈,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有的英勇献身。1940年,泰沂山区成立了游击队,设立游击小组,0员村人曹心堂任组长,带领安贵生、林文效等人,抗击土匪陈三坎部,游击队员人人英勇善战,先后消灭陈三坎部下30多人。不幸的是在一次阻击战中,曹心堂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该村村民积极投身于革命,独子安庆胜于1939年毅然参军,因他英勇善战,后来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团长。牧羊人曹心玉也于1940年自动参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国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1952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斗。曹心入曾参加过徂徕山战斗,带领全-士,攻下主峰,被称为“光膀英雄”,后曾任蒙阴县武装部部长。 新中国成立后,清泉岭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清泉岭村呈现一派勃勃生机。村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战天斗地,广开财路,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1991年,为了解决用电问题,清泉岭人像蚂蚁啃骨头那样,硬是从十几里外,用双肩深一步浅一步地把五根水泥线杆抬回了村里。 青泉村的泉水越来越少,为了解决水荒,在上级的扶持下,村两委带领全体村民,新打机井4眼,配套3眼。在莱芜市人民银行、民政局、石油公司的帮助和扶持下,铺设管道,引水人户,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同时建桥修路,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清泉岭世代有尊师重教的传统。1957年建立村办小学一处,1992年8月村两委先后投资1000元,翻新教室8间,使全村适龄儿童全部入学。1994年8月,联村合班并校,学校师生转-小,原校舍成为学前班,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奠定了基础。清泉岭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这个不足500口人的小山村,先后有十几名学生步入了高校的大门。武宗仁考入中南政法大学法律系,现已成为法院干部。武宗义大学毕业后,成为大众日报社记者。 时代在召唤,社会在前进,清泉岭村在党支部、村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正以日新月异的步伐,向着富民强村的目标阔步前进,在新世纪,清泉岭村的明天将更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卧龙港村 |
卧龙港村卧龙港村位于莱城区东南22.5公里、钢城西3公里处。村东邻雁埠村,南邻胡家宅村,西邻肖马庄、北楼村,北与古墩村隔河相望。现有土地612亩,248户人家,816口人。 卧龙港村原名为栾家庄,因栾氏在明朝天顺年间( 1457 -1464)建村得名。因重名,1983年新泰县政府将其更名为卧龙港村。村民姓氏按落户时间先后依次为栾、车、乔、沈、吴、伊、邹、赵、刘、吕、张。现有姓氏为伊、赵、吕、刘、沈、张、乔、邹八姓,绝大多数为明、清迁入,现伊姓人口居多。卧龙港村原位于现村北,1967年迁至此地。 卧龙港村,1941年前属蒙阴县黄庄区(六区)管辖;1941年后划归新甫县颜庄区;1945年10月划为新泰县二区;1953年6月改属翟镇区;1958年9月改称翟镇人民公社;1984年2月划为翟镇办事处庙子乡;1985年12月隶属寨子乡管辖;1991年1月寨子乡划归莱芜市;1993年1月划归钢城区寨子乡;2001年1月划归艾山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 村庄地貌,南高北低,南为丘陵,北为平地。村东有东沟河,河上架着大小两座桥。小桥北百米处有一名泉——“葛沟泉”。村北为牟汶河,与东沟河冲刷的淤土形成一片平地,土地肥沃。 卧龙港原村内有座关帝庙,庙前有棵“槐抱榆”。村南有座龙头碑,俗称“节孝碑”。现村南有片栾家林,是建村栾氏的族林。 卧龙港村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1937年地下党组织就在卧龙港村开展活动,1938年发展地下党员3人,动员青年参加抗日武装斗争,其中到黄庄区大庙完小受训的就有4人,后来他们都成了区中队的骨干力量。1942年省委派薛瑞与颜庄区区长张子超到卧龙港,领导新莱蒙大队的抗日武装斗争,组织壮大革命力量,村里有5人自愿参加八路军。1946年大动参中,很多人积极参军参战,有3人英勇捐躯,3人身负重伤成为二等伤残荣誉军人。在民工支前中,有钱的出钱,有粮的出粮,村民自告奋勇赶毛驴、车推肩挑支援前线,淮海战役中抬单架送伤员,前赴后继,为共和国成立做出了一份贡献。实行土地改革后,农村面貌为之一新,群众有了土地,情绪空前高涨。由于村干部接受0领导、教育较早,改革意识较强。1953年卧龙港村率先成立互助组,当时只有9户参加;1954年底成立初级社,在翟镇区是第二个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的村庄,并在翟镇区介绍了经验;1956年与肖马、北楼、雁埠子四村成立建兴高级农业合作社,合作化运动轰轰烈烈;1958年9月翟镇人民公社成立,卧龙港成为生产大队,辖6个生产队(四清后合为2个);1980年8月至1984年3月,村级政权为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3月大队改村,卧龙港建立了村民委员会。 解放前,卧龙港旧村庄有6处瓦房,多处瓦棚梢。经常搞建设,民间也有不少能工巧匠。1967年就有多人参加公社建筑队,成为瓦工老师,村庄搬迁、规划施工让他们得到了锻炼。1970年莱钢大建设,这些人会预算、懂管理,成为搞建筑的行家里手。1984年原来在公社建筑队任排长、预算员、技术员者,率先在寨子乡成立建筑队,办起了预制厂、装饰公司,购置施工设备,占领莱钢建筑市场,为莱钢建设服务。目前在莱钢建设楼房的有3个建筑队,一个预制厂、一个装饰公司,现有工程师6人,技术员20人,技工180余人。各队建筑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管理跟得上,建筑质量达到合格标准。近20年来,为莱钢、钢城、乡镇承建了几十座楼房,创建了许多优良工程,其中有一个家庭被莱芜市建委授予“建筑世家”的称号。卧龙港成了远近闻名的“建筑村”。不但本村农民都干建筑,周围村庄部分农民也都跟着卧龙港人干建筑、搞装饰。1998年以来,建筑、装饰公司的经理、施工队长、预制厂长有5人在钢城住上了楼房,由农村走向了城市。农民可观的收入带来了村庄面貌的变化,卧龙港村村庄搬迁时规划比较合理,大街宽8米,其它街道4-6米。1967年移民搬家户只有29户,1982年至今陆续搬迁建房200余户。出厦瓦房建筑,整齐划一,村内交通便利。站在双峰山巅俯视村庄全貌,一切尽收眼底,房屋俨然,绿树掩映,商业一条街人头攒动、车辆往来,商场也初见繁荣。 水、电关系到国计民生,也能体现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给村民照明和发展生产,1982年上级拨款1万元,架起线杆和光缆,盖起变电室,购置50千瓦变压器,以后又相继完成了村户连网,1987年全村通电,煤油灯时代成为过去。由于卧龙港村地下水资源丰富,莱钢在村北面共打了5眼250米的深井,造成水位下降,村北所有水井干涸无水,村民吃水相当困难。为解决吃水难问题,1988年初上级扶持在村东南打150米深井一眼,1989年底机井配套并建100米3蓄水池一座,同年埋地下管道吃上了水。1995年春节,全村每户220元,集资购置自来水配套设施,按人口出义务工挖掘地下管道沟2200米,全村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水龙头到了缸边锅头。从此车推肩挑打水吃成为历史。为防止洪水泛滥冲毁农田,1993年上级扶持6.5万元,修复加固河堰1300米,共动用石方12800平方米。为进一步防洪排涝,引水灌溉,1999年由上级扶持将旧村庄房屋、院墙石头全部用到水渠建设上,经过一年的奋战,建成长约1500米的“S”型渠道,动用石方3200米3。2000年成为电话村,家家户户通电话,现汽车、手机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卧龙港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清末就有2人考中秀才,村里设有私塾,民国时期设立小学堂。还有杂耍队、踏高跷、玩脏船、赶毛驴、扭秧歌等娱乐队伍,秋后农闲至正月十五,经常到周围村庄演出,一直坚持到初级社。 1965年网清运动时成立庄户剧团,演出过《送猪记》、《三定桩》等剧目,后成为文艺宣传队,春节期间为群众演出。学校是农村的教育阵地,解放后村里办起了速成读书班,1958年成立栾家庄小学,1967年村庄搬迁建新校,1970年小学附设初中班,学制2年,雁埠村、北楼村也来此就读初中。学校有文艺宣传队,经常到农业学大寨工地慰问演出。1978年附设初中撤销,建庙子联中。1994年实现“两基”时,卧龙港北楼小学与肖马小学合并,成立肖马联办小学?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卧龙港村考中大专院校46人,其中从事教育事业的就有15人。 有史以来,卧龙港人民就以“勤劳、善良、勇敢”著称,他们在这片黄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曾创造许多动人业绩。改革开放以来,立足本村实际,各项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部分户成了富裕户,楼房、轿车、电脑、手机一应俱全,已从“温饱型”走上了“小康路”。卧龙港人正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创建着文明、进步、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张庄村 |
张庄村位于钢城东北3公里、艾山街道办事处东3公里处。张庄村位于莱芜市政府驻地东南23公里处,距钢城区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以前,北与陶家岭村毗邻。东与西冶接壤,西同周家坡村、逯家庄村交界,南靠西冶、吕家庄。现在,北靠莱钢炼铁厂、焦化厂、医院,东邻莱钢生活区,西接莱钢烧结厂,南边是莱钢动力部和西冶宿舍区。是莱芜市和钢城区的“双文明”强村。全村有398户,1125口人。 张庄,明朝末年,张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以姓名村张家庄,因重名,1982年经县政府批准,改称张庄。张庄居委会由张家庄和苗家寨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有12姓,李、吕、苗姓人口最多、李姓是崇祯年间从颜庄镇郭家台迁来,吕姓从张家洼办事处吕芹村迁来的。原苗家寨的族人苗子龙、苗于福是于300年前从沂水县迁来的。到建国时,苗家只有8户,50多口人。 张庄,明清时期属莱芜县黄山保;民国时期属颜庄区;1941年5月至1945年属新甫县清泥区;1946年属莱芜县逯家乡;1951年至1957年属清泥乡;1958年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属城子坡镇;1992年属钢城区城子坡镇;1995年属城子坡街道办事处,张庄村改为居委会;2000年12月,城子坡办事处改名为艾山办事处,遂属艾山街道办事处。 张庄地势较平坦,黑沙河从村前流过。张庄在历史上比较穷。在当时流传着一句俗语,说“有女去讨荒,死不嫁张家庄。”清朝时期,张庄不但穷,还很不安宁,匪寇三天两头抢掠,为防打劫,早在清同治年间就由吕信、李福元、李元奎挑头,组织村民修起了土围子,后因雨淋坍塌。至民国时期,匪寇更凶,为防蹂躏之苦,由李化武、吕可元赞助,李逢科、吕可传、李逢喜、吕可善领头组织,于民国十六年十二月重修土围子。围墙厚3米,高5米,留有垛口,全长800米,围子在四个角上修有炮楼,配有机子炮、生铁牛等武器,在东、西、南、北四面各开一个门。东门外的黑沙河上边修有“乐善桥”,桥腿立在用大石块雕刻成的4个大青蛙上。现在,修乐善桥的石碑还在,对于围子,当年称“安屏寨”,有关情况有当年的《修安屏寨碑记》为证。为防备日寇利用,抗日战争时期,围墙已被拆除,但东门上的一块大石头至今还在原地。 1938年当地有了党组织以后,吕可彬是该村的第一个0员,他是1938年入党的。1939年建立该村第一个党支部,他是第一任村支书。1946年进行土改,16户中农献出了95亩土地。35户贫农分到了94.66亩土地及房产。当时村有132户,574口人,1760亩土地。1952年村里成立互助组,最先加入的有李德实等12户。1954年刘向禄等2l户率先在全村成立了初级社,社长是刘向禄、李华笃,会计是李德实。1956年,张庄与苗家寨、周家坡成立三义高级社。社长是高庆祥,村支书是周俊星、刘向禄。1958年,颜庄人民公社成立.1961年张庄和苗家寨两个自然村合成一个大队。村里依靠集体的力量,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打l2眼机井,修了1座水库,挖了1个方塘,使该村的水浇地由1949年的70亩扩大到1976年的140亩。同时,加大对农业投入,注重科学种田,使粮食亩产量由1946年的113斤增加到1981年的1689斤,人均收入也从1949年的30元增加到1985年的890元。 1970年,莱芜钢铁总厂建厂大会战开始,焦化厂、烧结厂、炼铁厂、动力部都建在该村的地盘上。征用土地903亩,到1972年,全村只剩下127亩耕地,968口人,人均只有0.13亩地。莱钢的兴建,使张庄由乡村变成了厂区,使村民离开了土地,由务农种地转向务工经商,每年都有500多劳动力整天到厂里去干零工。这虽比种地来钱快,也比种地强一些,但想致富却比较困难。1977年,该村利用紧靠莱钢的便利条件,自己办起了服务于莱钢的4个小厂子,当年获利10多万元,从此使该村看到了新的希望。自1980年起又先后办起了工矿机械厂、洗煤厂、磁选厂、设备零运维修公司、五交化公司、钢模板厂、堆焊厂、货物倒运场、电镀厂等村办企业21家。2002年又新建干渣处理厂,当年增加集体收入28万元。固定资产达到1.2亿元,实现工业产值1亿元,年创利税1500万元,集体年总收入1.7亿元,吸收1000多人到张庄村,1991年改为居委会。居委会不仅注重发展第二产业,为了吸纳更多的人就业,特别是妇女就业,还非常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张庄于1982年立了集市。1999年投资300万元,进一步改建了市场,安排个体私营户130家,设果品零售、餐饮、服务、维修摊位120个,使全村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活干,家家有收入。 张庄从1991年开始,先后投资2000万元盖起了10座居民宿舍楼,建起了安全文明生活区,使全村居民住上了三室一厅、使用面积80平方米的楼房。随后又对生活区实施了全面硬化、绿化、美化。安装了路灯,硬化路面1万平方米,种植草坪3500平方米,栽种绿化、美化树木花草2600棵(株)。生活区内配有传达室、诊所、粮油、百货、维修、服装加工、理发、洗浴、舞厅、饭店等服务网点,并组建了由10人组成的环境卫生服务队。 1995年投资250万元,建起了老年公寓l座,现已接收全村65岁以上的老人56名,对于有子女的老人每月只收取45元的赡养费。其余开支全由集体负担。老人的月生活费达到150元。1999年起,每月还给65岁以上的老人发30元的零花钱,使老人老有所养。 现在,全村有电话300部,手机100多部,电视平均每户1 .5部,家家看上了闭路电视。千百年来“楼上楼下,电灯电市场商业楼话”的美好理想已变成了现实。全村不仅住上了楼房,还拥有轿车27部,汽车48部,是钢城区有名的“亿元村”。1992年被山东省政府评为村镇建设明星村,省级文明单位。 张庄人自古崇尚教化,重视教育。早在清朝雍正年间,在村中建起了关帝庙。庙由六块石头雕凿而成,专门请章丘的工匠完成。庙虽小,其构造之巧妙可称一绝,周围五六十里都有人来观赏、取样,然而照样修起来还是比不上该庙。庙雕刻的对联也很有教育意义,上联是:将相才能王者肚,下联为:英雄气节圣人心。1928年6月,村里就有私塾,教书先生是李丰弟。1935年,周围4个村和该村建起了联办小学。有两个班,教师是王嘉峰和吴占振,开设的课程有国语、算术、自然三门。1938年联办小学撤销后,该村自己建起小学,也有两个班,教师是郑孝树,开设国语、算术两门课,课本是油印的。其中有一篇课文是:“0与-,两党合作,中国就兴旺;两党0,中国就灭亡”。战争年代,学校时办时停。建国初期,村里利用8间民房建起了小学。为改变办学条件,于1964年、1971年和1985年三次进行改建,学校越来越大,越建越漂亮。1991年进行新村规划,开始集资盖民居楼。同时,接着集体筹资180万元,于1994年又新盖起了高标准的小学校。教学楼三层,音美教室、微机教室、实验室、科技活动室,一应俱全。建校标准之高,在全区是数得着的。并为住校教师配备了两室一厅的成套宿舍,给每位教师每月发30元的生活补助。每学期发给250元至400元的奖教金。1998年还投资l2万元,买了大客车,专门接送出村上学的初、高中学生,居委会对教育的重视,激起了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小学的教学成绩连续13年全办事处第一。1999年投资40万元,进一步扩建了幼儿园,使幼儿园达到了高标准。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有31名学生考上了大学专科和本科,其中第一位考上大学的是李传庆。 张庄出人才,清末就出过秀才——李化堂。在革命战争年代,有吕士刚、李忠实、李兴功等3名烈士为人民流血牺牲,立下了丰功伟绩。在和平建设年代,吕继光在山东武警总队服役时因公牺牲,荣立二等功。在建国前后,出了6名县团级以上的干部。李平是北京军区装甲部队师政委,吕宜安是空军飞行大队长,吕宜功是上海师范大学后勤处长,鲍盛祥是青岛警备区政委,李宜实是浙江公安厅处长,李壁笃是浙江省箫山县县长。新中国成立后有3人获地厅级以上荣誉,前任党支部书记书苗宗河,1994年7月被山东省委评为山东省优秀0员,I995年4月被省授予劳动模范,同年8月,被省军区评为民兵基层建没先进个人。现任党支部书记李锋实,1994年3月和1996年8月两次被莱芜市政府授予优秀企业家称号。1995年3月.被团省委、省乡镇企业局、省企业家协会评为全省第四届优秀经理,1997年6月加入全国企业家协会,1995年被团市委评为市十佳杰出青年。小学校长苗桂芝,1993年被市政府评为市级优秀教师,1995年9月被省人事厅评为省级优秀教师。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