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中疃社区地处城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2007年1月经县政府批准改建为后中疃社区。现有耕地1000亩,居民535户,2010口人,党支部成员4人,居委成员3人。2007年社区居民人均纯收入4400元。
社区两委一班人发挥自身区位优势,抢抓机遇,加快实施旧村改造,新农村建设得到快速发展。2007年,社区统一规划开发建设了一处居民小区,新建4座居民住宅楼,解决160户居民住房问题,极大地提升了居民的居住水平。先后投资40多万元建设了社区文化大院,村内路道进行了修整硬化,安装了路灯、修建了排水沟,建起了文明大街,为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该社区不断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先后引进外贸加工企业10多家,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该社区在基层党建、社区建设、精神文明、社会治安等方面工作突出,多次受到上级部门表彰,先后获得“社会治安先进单位”、“五个好党支部”、“先进村居”等荣誉称号。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1321001 | 276000 | 0539 | 查看 后中疃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后中疃社区 |
后中疃社区地处城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2007年1月经县政府批准改建为后中疃社区。现有耕地1000亩,居民535户,2010口人,党支部成员4人,居委成员3人。2007年社区居民人均纯收入4400元。 社区两委一班人发挥自身区位优势,抢抓机遇,加快实施旧村改造,新农村建设得到快速发展。2007年,社区统一规划开发建设了一处居民小区,新建4座居民住宅楼,解决160户居民住房问题,极大地提升了居民的居住水平。先后投资40多万元建设了社区文化大院,村内路道进行了修整硬化,安装了路灯、修建了排水沟,建起了文明大街,为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该社区不断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先后引进外贸加工企业10多家,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该社区在基层党建、社区建设、精神文明、社会治安等方面工作突出,多次受到上级部门表彰,先后获得“社会治安先进单位”、“五个好党支部”、“先进村居”等荣誉称号。 |
小白石社区 |
小白石社区简介 小白石社区位于县城西北方向,南靠县城北外环、北靠青山,山有金、铁、白云石多种矿石。2007年1月经县政府批准改建为小白石社区。社区现有居民610户、1857口人,耕地1400多亩,**党员45人,党支部成员3名,居委会成员5名。 几年来,先后硬化社区内路道2.5公里,安装路灯、修建排水沟,建起了文明大街,改善了居民生产生活条件。2007年在上级的帮扶下,投资12万元新建办公场所一处。为加快旧村改造,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对社区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计划建设一处居民小区,开发建设居民住宅楼,使社区居民逐步搬进楼房居住。该社区地处城郊,农业和养殖业比较发达,现有养鸡、养鸭专业户40多户,每年出栏鸡、鸭达10万多只,仅此一项可增加居民人均收入500多元,2007年社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102元,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该社区积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社区内现有农丰食品有限公司、新鑫制鞋厂、孵化厂等6个民营企业项目,其中农丰食品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投产后日可宰杀肉鸭3万余只,成为全县规模较大的肉类加工企业。 |
西村社区 |
西村社区地处城区,2007年1月经县委、县政府批准改建为西村社区。现有居民368户、1026口人、**党员65名、支部委员7人、村委委员5人。该社区发挥城区优势,全方位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壮大集体经济。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实现产值过亿元,村集体固定资产总额达到2.8亿元,2005年至2007年连续三年社区集体收入过千万元,集体招商引资额达1.2亿元。 近年来,西村社区利用区位优势,在旧村改造的基础上,加快房地产开发,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走以地生财之路。2005年7月成立了盛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分管西村的房地产开发和沿街房的管理,先后开发建设了祥和小区和明德小区。社区集体经济得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得到明显改善,2007年,社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达7560余元。社区十分注重发展公益事业,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目前,社区居民年人均分红由2004年前的500元连年攀升,到2007年增加到2300元,60岁以上老人每年分红3260元。 西村社区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区“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经济、社会及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先后被省政法委授予“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基层单位”,连续两年被县政府授予“文明村”、“先进基层党组织”、“计划生育先进村”等荣誉称号。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李明德同志也被上级授予“模范党支部书记”、“县劳动模范”、“新农村建设好支书”、“振兴沂蒙”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
水湖套社区 |
水湖套社区地处城区,2007年1月经县政府批准改建为水湖套社区。现有居民466户,1398口人,**党员71人,支部委员6人,村委委员3人。2007年,社区完成经济收入1.4亿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00万元,居民人均收入达7100元。 近年来,该社区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发挥城区优势,大力发展以房屋租赁业、旅游业为主的集体经济。所辖阳都商城,1978年开始兴建,占地200余亩,有300多家个体工商户从事商品批发零售,市场年交易额超亿元,年创利税1000多万元,上交国家税金15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200多万元,该商城已成为全县规模最大的物流中心。社区内有我县首家民营工业园,占地180亩,建筑面积26000多平方米,现已成为全县最大的木器加工业、鞋业生产制造基地和刺绣、被服等手工业加工中心,年生产总值30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30多万元。为充分发挥旅游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社区先后投资800多万元,在诸葛亮公园建设了诸葛宗祠、三顾茅庐、八卦迷宫等景点,完善了景区的配套设施,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对所有沿街建筑进行了汉式改建,提升了孔明文化景区的旅游档次。该社区重视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每年拿出近百万元为群众分红,居民每人每年600元 |
潘家庄社区 |
潘家庄社区地处城区,交通便利。2007年1月经县政府批准改建为潘家庄社区。社区现有耕地350亩,居民268户,940口人,**党员33人,支部成员5人,居委会成员4人。 近几年来,潘家庄社区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依靠自身优势,抢抓机遇,加快旧村改造,扩大招商引资,社区集体经济和居民收入得到快速发展,2007年社区居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集体收入达300万元。该社区不断加快外贸加工区的建设,先后引进鹏昊鞋业、群辉鞋业、姝君鞋业等外贸加工项目,带动了社区经济的发展。在旧村改造的基础上,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对社区内道路进行了硬化,并安装了路灯,水、电配套设施齐全,为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今年,为改善居民住房问题,提高居民居住水平,对社区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建设一处居民小区,一期工程建设3座居民住宅楼,可解决70余户居民居住,现已开工建设,年底居民可入住。该社区在基层组织建设、社会治安、精神文明、招商引资等各项工作中成绩比较突出,受到了上级各部门的表彰,2005年被县委表彰为“五个好”党组织。 |
白石官庄社区 |
白石官庄社区位于县城北郊,南靠县城北外环,交通十分便利,现隶属于界湖镇城北工委管辖,2005年村级规模调整时由原大白石、历山官庄合并成白石官庄,后于2007年1月经县委县政府批准改建为现在的白石官庄社区。该社区现有耕地1469亩,居民690户,2287口人,**党员99名。4 Z1 e8 i& Y! 近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白石官庄社区依靠自身地理优势,抢抓机遇,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2007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102元。为改善居民条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该社区不断实施旧村改造,加快新农村建设。自2000年开始,对村西进行了统一规划,并开发建设了一处居民新区,现已建成二层楼房12排,共120栋,居民新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住宅区内道路畅通,水、电等公共设施齐全。2007年,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规划,对汉街白石官庄段进行了开发建设,建设汉式建筑80余间,提升了社区的文化品味。白石官庄社区教育、医疗卫生条件优越,现有白石官庄联小一处,社区卫生室一处,经镇统一规划的城关中学也在该社区内,现已开工建设,优越的教育及医疗卫生条件,方便了社区居民就医、学生上学。几年来,白石官庄社区在基层党建、社会治安、精神文明、计划生育、招商引资等方面工作成绩突出,多次受到上级部门表彰,先后被授予“五个好”党支部、“实践-先进集体”、“美在农家明星村”、“旧村改造先进村”、“村民自治模范村民委员会”等荣誉称号。 |
营里社区 |
营里社区地处城区,2004年村级规模调整时由马家营、李家营、时家营合并成营里村。2007年1月经县政府批准改建为营里社区。现有居民817户,2418口人,耕地1780亩,**党员85名,党支部成员5名,居委会成员7名。2007年社区居民人均纯收入4250元。 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社区两委一班人团结带领广大居民,发挥城区优势,抢抓机遇,不断加快旧村改造步伐,新农村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澳柯玛大道两侧旧房进行拆迁改造,共拆除道路两侧房屋建筑200余间,为澳柯玛大道建设的全面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对社区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2008年开发建设了居民小区,现已建成9座居民住宅楼,可解决200余户居民住房问题,小区内水、电、暖配套设施齐全,极大的提升了居民的居住环境。社区内个体工商业比较发达,从事个体经营、加工、房地产开发居多。在农业方面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特别是在草莓种植方面规模较大,素有草莓之乡的“美誉”。社区十分注重发展公益事业,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了社区文化大院,筹集120万元对社区内路道进行了硬化,安装了路灯,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同时在基层党建、精神文明、社会治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工作突出,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先后被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安全文明村”,远程教育站点被市委组织部命名为“市级规范化站点”。2008年被县委组织部表彰为“五个好”社区党组织,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被市委组织部表彰为“全市优秀村(居、社区)党组织书记”。 |
西芙蓉社区 |
西芙蓉社区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处, 2007年1月经县政府批准改建为西芙蓉社区。现有耕地855亩,居民476户,1376口人,党员52人,党支部成员5人,村委成员3人。 近年来,西芙蓉社区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发挥区位优势,抢抓机遇,在旧村改造、新农村建设方面有了很大突破,社区面貌有了很大改善。先后对社区内道路进行了硬化,安装路灯,开通了自来水。随着进城务工、个体经营人员的逐年增多,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社区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2007年社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708元,成为全镇人均收入较高的村(居)之一。该社区在农业生产方面,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在发展传统农业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苹果、桃等果树栽培,在该村牛尾巴山东坡发展果园100余亩。社区西面牛尾巴山植被茂盛,绿树成荫,并有山泉一处,四季水流不断,泉水甘甜醇美。该地块已被县政府列入“南山森林公园”项目规划,有望近期投资开发。该社区先后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安全文明村”、“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
团山庄社区 |
团山庄社区地处城区,2007年1月经县政府批准改建为团山庄社区。现有居民576户,1826口人,耕地590亩,**党员63名,社区两委成员5人。 近年来,团山庄社区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靠自身优势,抢抓机遇,社区经济、文化建设及旧村改造等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一是扩大招商引资,加快社区经济发展。在配合搞好机电科技工业园建设的基础上,山东新大洋、明和涂装、格伦特等一批优势企业相继落户该社区。截至目前,共引进项目26个,其中过千万的5个,电动车配套工业园成为社区乃至全县经济的新亮点。同时,社区积极扶持居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切实增加了居民收入,2007年社区居民人均纯入达6300元。二是实施旧村改造,加快社区建设。先后投资190万元对社区道路进行了硬化,修建了地下排水设施,全部安装了路灯,解决了社区居民吃水问题,进一步改善了村居环境。配合县城城市改造先后对汉街、澳柯玛大道团山庄段进行了拆迁改造。2008年统一规划并开发建设了一处居民小区,一期工程建设2座居民住宅楼,可安置90户居民住房问题,工程现已完工,年底居民可入住。三是发展公益事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经过几年的发展,社区集体经济和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快发展社区公益事业,对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给予120元的生活补助,对社区居民分配增加了100元,烈军属、老党员、困难户每年都给予定补。社区各项工作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先后多次被县委表彰为“五个好”党支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
北村社区 |
北村社区地处城区,2007年1月经县政府批准改建为北村社区。现有耕地550亩,居民577户,1840口人,党员46人,支部成员8人,居委成员7人。 近年来,由于县城城市化改造的步伐加快,大多数居民由原来的农业生产转变为从事个体经营、加工、房地产开发等行业,民营经济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居民收入由此有了很大的提高,2007年社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300元,位居全镇前列。该社区不断加快旧村改造,提高居民居住环境,2007年完成第一期4座居民住宅楼工程,拆迁安置住宅楼正在建设中,计划于年底居民可以入住。2007年新建办公楼一座,极大地改善了办公条件。几年来,北村社区在招商引资、精神文明、社会治安等方面工作成绩突出,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先后被县委县府命名为“社会综合治理先进村”、“安全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
南村社区 |
南村社区地处城区,2005年10月改建为南村社区,2006年6月经县委批准成立南村社区党委。现辖居民695户,2266人,拥有6处集体企业,2007年固定资产总额达1.2亿元,实现产值5.6亿元,集体收入达5000万元,居民人均收入达10080元,社区党委成员6人,居委会成员5人。 近年来,南村社区把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市化进程,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居民文明素质的重要举措来抓,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较好的推动了社区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实现集体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该社区大力实施“以企强居”战略。现有山东正壮饲料有限公司、沂南县星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山东泰都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等6处集体企业,集体企业的发展带动了社区集体经济快速增长。为加快旧村改造,提高居民居住水平,社区为每名适龄青年免费提供100平米住房一套。计划利用三至五年时间,将社区内老住宅区,全部改建成大型批发市场和高层住宅楼群,成为一处高档次住宅区。社区不断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对建国前老党员,每月发放200元的固定补贴;对五保户、困难户每年给予1000到3000的补助;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月给予100元的退休金。对考入高中、大学和重点大学的学生,分别奖励500、1000、2000元。2007年社区居民每人分红600元,以后随着集体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将逐年增长。2006、2007连续两年,免费为社区居民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家庭财产保险。 南村社区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各项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先后被省委组织部命名为“山东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规范站点”、被省文明委授予“省级文明社区”,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临沂市基层党建示范点”、“临沂市首批小康示范村”、“临沂市精神文明示范村”、“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社区-、居委会主任李凤德被当选为临沂市十七届人大代表、临沂市第十一次-会代表、山东省劳动模范。 |
新庄子社区 |
新庄子社区位于县城西郊,东临汉街,南靠西山公园,交通十分便利。2007年1月经县政府批准改建为新庄子社区。社区现有耕地450亩,居民301户,1006口人,**党员49名,党支部成员3名,居委会成员4名。2007年社区居民人均纯收入4875元。 近几年来,新庄子社区不断发展优势产业,在养殖、种植方面得到了较大突破,环保养猪、大棚养鸭、养鸡等发展很快,现已初具形成规模。该社区的金城养殖场是全省环保养猪的发源地,省、市、县多次召开现场会推广,县内外专家、养殖户多次前来参观学习。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社区依靠地处城区的优势,实施旧村改造,不断加快社区建设。2007年在县委帮扶工作组的帮助下,成立了卧龙山旅游开发公司,投资22万元对环山公路进行了硬化,架设水、电线路各一条。同时抓住汉街开发的机遇,对汉街新庄子段进行了开发建设,建设汉式建筑60余间。2007年投资70余万元,新建综合办公楼一座,现已投入使用。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社区统一规划开发建设了居民小区,一期工程已建成2座居民住宅楼,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可解决80户居民住房问题。社区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了土耳其外商加工等5家外贸加工项目,增加了集体收入,带动了社区的经济发展。目前,该社区两委班子团结,社会稳定,居民安居乐业,各项工作开展顺利。2005年被县政府授予“先进单位”,2007年被县委表彰为“两委换届先进村”,2008年被县委组织部表彰为“五个好”社区党组织。 |
东明生村 |
东明生村简介 东明生村位于县城以西四公里处,据该村庙碑记载,建村于唐代,据传说古时名医赵萌生,在此热心为百姓治病,深受群众爱戴。赵死后,村民为了纪念他,取村名为萌生,演变为明生。该村在东,故名东明生村。该村现有耕地面积1016亩,673户,1970口人,**党员71人,党支部成员 人,村委会成员5人。 随着县城经济的发展,进城务工、经商人员逐年增多,村民经济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2007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20元。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主要有黄瓜、茄子、辣椒等,该村现有蔬菜批发市场2处,盛产期有大量的外地客户到此收购蔬菜,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先后对村内道路进行了硬化,安装了路灯,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 |
柳行村 |
柳行村简介 柳行村位于界湖镇政府驻地东北5公里处,现有耕地1130亩,400户,1310口人。**党员34人,党支部成员3人。村委会成员全部由党支部成员兼职。据史料记载,该村成立于明朝万历年间,由吕氏人自山西洪桐县搬迁至此,因村前柳树成荫,遂取名为柳行。现多为赵氏、丰氏。另有小部分冯氏、郭氏。该村第一名中国0党员是郭文礼;第一个党小组成员是郭文礼、冯普德;由于受铜井金矿废水排放的影响,导致柳行村西面为河,南面为河。为群众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利。现今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已全面开工建设南面大桥,不久将要竣工。这将为群众的交通带来极大的方便。该村大部分土地贫瘠,种植粮食作物很难做到旱涝保收。 近几年在村两委的正确引导下,逐步发展起了畜牧家禽养殖业,并有继续扩大的良好局面。针对农村妇女闲置的非农忙季节,为她们引进了水草编织加工这一项目。极大的带动了农村妇女的生产积极性,仅该项目就使人均增收200元。 |
大成庄村 |
大成庄村位于县城北外环路东首及界苏路的交汇处,县城东北方一公里左右,是我县最大的一个回民居住村,村内有180多年历史的清真寺一处。2004年村级规模调整时由原大成庄、西独树合并成大成庄。该村现有村民586户,1945口人,耕地2254亩,**党员72名,党支部成员5人,村委成员5人。4 大成庄村地处城郊,农业、养殖业比较发达,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业主要饲养牛、羊等。该村现有集贸市场一处,其中黄牛交易市场年交易黄牛达5万头,是鲁南地区最大的交易市场。集贸市场的发展带动了该村及周边畜牧业的发展,也促进餐饮服务业的发展,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该村在市纪委住房公积金办公室帮扶组的帮助下,对村内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改造,先后投资20万元新建了办公场所,并对村内主要道路进行了硬化,安装了路灯,开通了自来水。近几年来,随着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进城务工、经商的村民越来越多,村民经济收入也得到了大幅增加,2007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700元。目前,该村两委班子团结,社会稳定,回汉相处融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多项工作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 |
西明生村 |
西明生简介 8 C1 B6 C/ m7 e/ ?& p U西明生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五公里,现有耕地580亩,村民350户,1130口人,**党员42名,党支部成员5人,村委委员3人。 3 u& S r) \8 B6 I& z % N9 W7 d! v- k: U) w! b 近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明生村两委一班人团结带领广大村民,抢抓机遇,踏实苦干,新农村建设得到快速发展。该村先后对村内道路进行了硬化,对村民住宅进行了统一规划,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西明生村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大棚蔬菜大棚60多个,生姜种植面积达50多亩。在养殖方面发展较快,现有养鸭、养鸡专业户20多户。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大大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2007年村民人均纯收达4530元。该村现由面粉厂一处,每年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目前,该村班子团结,村情民情较好,能够较好的完成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在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社会治安等各项工作中成绩突出,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和鼓励。 |
北寨村 |
北寨村简介 北寨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3公里处,该村始建于宋初,名墓冢村,雍正年间,大水为患,村民分移原址,南北成村,该村在北故称北寨。北寨村地理位置优越,东靠县城驻地,西靠汶河及西外环路,交通方便,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寨汉墓群就座落在该村。现有耕地1220亩,560户,1717口人,党员45人,现有支部成员3人、村委成员3人。 近几年来,北寨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广农业技术,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该村土地肥沃、便于灌溉。农民在种植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现有蔬菜大棚100多个,主要种植品种有黄瓜、茄子等,其中生姜种植规模较大,种植面积达50多亩。村民的经济收入有了很大提高,2007年人均收入达4350元。该村在实施旧村改造,加快新农村建设方面成效比较突出,先后对村内主要道路进行了硬化,安装了路灯,通上了自来水,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对村民住宅进行了统一规划,新建住宅整齐划一、宽敞整洁,住宅新区已初具规模,村民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该村班子团结,结构合理,能够较好的完成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基层党建、综合治安、精神文明、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成绩突出。 |
圣良庄村 |
圣良庄村简介 圣良庄村位于界湖镇驻地西南3公里处,现有耕地3200亩,650户,2152人,党员62人,支部成员3人,村委员会5人。明末清初建立了村庄,据老人口碑传说最初叫大官庄,后来有朝廷-路过此地时,要拜访本村的-,结果根本没有比此-职位高的大官,故此,朝廷-将村名改为圣良庄,意寓本村剩余粮传至今。第一个党小组成员郑太余、胡加爵、王爱林,第一个中国0是于佃荣,1947年10月建立党支部。 该村西靠辉山、南至张庄、北至汶河,汶河水四季长流,水清澈见底,河鱼嬉戏于中,岸边杨树、柳树成行,风景优美,东至大庄金佛院,本村东山盛产青石,青石可做石子,并能烧石灰,用于建筑工程,比任何地方的石头更有利用价值。四周土地肥沃,该村盛产小麦、花生、棉花、桃、苹果等。村西有一棵银杏树,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树龄,每当夏季枝繁叶茂,傍晚村民多在此歇凉。 |
布稻囤村 |
布稻囤村简介 布稻囤村原属沂南县独树乡辖地,2000年撤乡并镇后归入界湖镇,该村位于县城东北4公里处,东邻王家独树村,西与铜井镇新王沟相接,向南与大成庄相连,村北是一条小河。据张氏谱碑记载,明代以前张姓即居此地,为祈粮棉丰收,取名布稻囤。该村现有耕地1310亩,512户,1460口人,**党员53人,党支部成员3人,村委成员3人。2007年村村民人均纯收入4540元。 布稻囤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高粱种植面积较多。该村是著名的高粱副产品加工专业村,村民多经营编织业,主要加工项目有笤帚、盖顶、围折、帽托,尤其笤帚加工,更是该村的亮点产业,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另外,该村还有养殖业、种植业、建筑业及草编手工业等项目。 |
石浪头村 |
石浪头村简介 石浪头村位于界湖镇驻地东北8公里处,位于界湖镇最北段。现有305户,1006口人,耕地1071亩,**党员36人,党支部成员3人,村委会成员2人。据本村最年长老人曹明升讲,本村是宋朝末年,一曹姓人家逃荒至此,繁衍至今。本村第一名**党员是满相云,第一个党小组成员是满相云、曹明文、曹明建。1940年成立党支部,1941年建立民主政权。1943年抗日战争时期,本村民兵曹淑栋、曹凤坤、曹明严、曹叔敬活捉一名日本鬼子,缴获机关枪一支,战马一匹,被区公所授予“先进民兵连”的光荣称号,并赠予五四步枪10支。 该村东临沂河,与沂河林场隔河相望。该村盛产小麦、玉米等。1996年被县政府命名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和“安全文明村”;1998年被县政府授予“小康村”;2000年被县政府命名为“经济工作先进村”。党支部于1997年、2000年被县委命名为“五好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该村党支部书记曹明秋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先进农村党支部书记,被原独树乡破格提拔为科技副乡长。 |
远里村 |
远里村位于沂南县城界湖镇政府驻地西南三公里处。现有耕地1288亩、446户、1596人,**党员43名,党支部成员2人,村委会成员3人。据村东南戚家林元墓碑载,元初就有村落;村西南于氏墓碑载,于氏自明末清初迁居此村。 该村三面环水,北靠米山,西连糕山、辉山、西崮顶峰,最高海拨290米,山顶遗存义和团时期三疃石碑,碑文清晰可辩,再往西直和卧龙泉小流域相通。村中城隍庙皂荚树约八百寿龄。该村土地分布汶河两岸,河水清澈涟漪,多种游鱼栖居,岸边杨柳参天,可谓山清水秀风光好,景色迷人宝地方。最适宜旅游休闲、垂钓、娱乐。受市县镇三级领导关注的老年公寓工程已投产接近竣工。糕山下有一水泉,四季长流,夏季更旺。该村盛产小麦、玉米、大豆、高粱、花生、棉花、水稻等,瓜果蔬菜、大姜质优色艳,上市出类拔萃。“远里萝卜”全县最具有名,个大、皮细、青绿,手拍即裂,甜脆赛梨,常列为客来先尝之佳品,清朝曾作为进京贡品。 战争年代,该村为沂蒙老区革0据地之一,素有“小延安”之称,党的报社、八路军医院、服装厂、军械弹药储备库曾设在这里,青年民兵勇跃参军参战,抛头颅,撒热血。 |
迎宾村 |
迎宾村地处镇驻地西南2.5公里,仅靠澳柯玛大道和西外环,西邻汶河,交通便利,环境优美。2004年村级规模调整时由原小官庄、卫东两个自然村合并成迎宾村。现有耕地1020亩,村民402户,1278口人,**党员61名,支部委员3人,村委委员3人。 近几年来,迎宾村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在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主要农作物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无公害黄瓜、辣椒、茄子等蔬菜种植。在养殖业方面发展较快,现有养殖专业户20多户,养鸭、养鸡大棚30多个。由于该村紧靠县城,进城务工、经商人数逐年增多,极大的带动了该村经济发展,2007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610元。该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先后对村内道路进行了硬化,安装了路灯,通上了自来水。 |
枣林庄村 |
枣林庄位于县城西侧,属界湖镇最西的一个村庄,西与依汶相邻,该村相对界湖别的村来说,属于比较落后的。但近几年来,在现任书记高顶山的带领下,修建了宽阔的马路,完成了饮水工程,修渠打井,使我村的农田灌溉面积达到了85%以上,还带领广大群众,通过种植、养殖、招商引资,使我村经济不断壮大,人均收入由不到500提高到2800元, 据说,最先在此落户的人家姓李,故取名李氏官庄.还有一种说法,古时有位大将军,骑马经过本村,走着走着,突然被枣树枝碰了一下头,大将军抬头一看,好大的一片枣林,从此该名为枣林庄。另一种说法是不知那代娘娘,花轿从此经过,轿顶被枣林划破,娘娘下轿观看,被大片枣林吸引,赞叹不已,从此改名为枣林庄. |
东兴村 |
东兴村地处县城西北约7.5公里处,2004年村级规模调整时由王家沟、小史家窝合并成东兴村。据传,史姓于明中期迁此立村,为区别大史家窝,名小史家窝村。该村现有耕地824亩,村民299户,1000口人,**党员37名,党支部成员4人,村委成员3人。2007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760元。 近年来,该村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种植小麦、玉米、地瓜等农作物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其中黄瓜和生姜种植面积较多。该村山上盛产苹果、板栗、桃子等。村内有一处小型水库,村东、西各有水渠一条,水利设施优越。为方便群众出行,先后对村内道路进行了硬化,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08年被县委表彰为“五个好”村党组织。 |
丹山子新村 |
丹山子新村简介 , F, @+ r; z4 ~# c丹山子新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6公里处,西靠汶河,背倚丹山。2004年村级规模调整时由原丹山子村、南庄合并成丹山子新村。现有耕地1380亩,599户,1905口人,党支部成员4人,村委会成员3人,**党员64名。2007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 3 v$ B- o6 n) Q" J% n’ @7 S6 w* I ~( o7 m- Z0 J近年来,该村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的同时,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栽培和畜禽养殖业。该村现有拦河坝一座,1979村由县政府在村西汶河上修建,被命名为“诸葛亮水上旅游公园”。被誉为“齐鲁第一漂”的汶河漂流也在该村。现有小型水利发电站、石子厂、空心砖厂、沙场各一处。先后修建一座高15米的大桥,硬化村内道路2公里,改善了村民的交通条件。 |
金场村 |
金场村位于县城西北角十公里处,隶属于界湖镇夏庄工委管辖。金场村自明代初年就已成村落,当时就有人在此采金,故名金场。现有耕地1120亩,居民565户,1886口人,**党员47人,党支部成员3人,村委成员5人。2007年村民人均收入3650元。 近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一班人团结带领广大村民,在-精神的指引下,抢抓机遇,踏实苦干,新农村建设得到快速发展。该村处于金场矿区,由于长期采矿,村内居住环境越来越差,为改善村民居住和生活条件,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对该村住宅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计划将原村内住户陆续搬迁到新规划的居民新区。 2008年居民新区已开工建设,全为2层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一户一宅,小区内水、电配套设施齐全,小区投入使用后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社区十分注重发展公益事业,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先后对村内道路进行了硬化,安装了路灯、修建了排水沟,方便了村民生产和生活。在农业生产上,该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地瓜等农作物,同时在大棚养殖和种植等方面发展很快,现已发展蔬菜种植大棚60多个,养鸭、养鸡户达20多户,增加了村民经济收入。近年来,该村在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社会治安等各项工作中成绩突出,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和鼓励。 |
张家营村 |
张家营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角三公里处,现有村民302户、958口人,耕地820亩,**党员31人,党支部成员3名,村委会成员3名。 张家营村地处平原地带,土质较好,主要种植水稻和小麦等农作物,村北和村南地段有30多亩的林场,主要盛产苹果和板粟。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该村蔬菜种植和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现已发展蔬菜大棚50多个,养鸡、养鸭专业户20多户。由于地处城郊的优势,受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村内个体经营、加工业户逐年增多,民营企业逐步发展起来,农民进城务工也成了该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2007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38元。先后硬化村内道路2公里,安装了路灯,通上了自来水,村内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方便了村民生产和生活。同时,该村依靠自身区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沂南二中与山大华特联合建设的卧龙学校就在该村,成为全县规模最大的一处高中,方便了该村及周边地区的学生就读。卧龙学校的成立,带动该村在餐饮及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 |
南寨村 |
南寨村位于界湖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处,东靠县城,西依汶河,西外环路紧靠村边,交通十分便利。该村现有耕地900亩,村民530户, 1600口人,**党员64名,党支部成员3人,村委成员3人。 南寨村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蔬菜种植发展很快,先已发展蔬菜大棚100多个,盛产无公害黄瓜、茄子、韭菜、辣椒等,每年可增加农民人均收入500多元。该村在养殖方面也得到快速发展,先后发展养鸡、鸭专业户20余户,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2007年该村人均收入达4100元。几年来,该村依靠地处城郊的优势,承接招商引资项目,先后引进多家招商引资项目,有效的带动了该村的经济发展。先后对村内道路进行了硬化,安装了路灯,通上了自来水。 |
城东村 |
城东村位于县城东郊,辖北神墩、前葛庄、后葛庄三个行政大组,2004年村级规模调整时由原界湖镇北神墩、前葛庄、后葛庄合并成城东村。该村交通便利,现已开通公交运输。现有耕地2553亩,村民826户,2804口人,党员86名,支部成员6人,村委成员5人。 城东村土地肥沃,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大棚种植、养殖也已初具规模,现已发展蔬菜种植大棚100多个,养鸡、养鸭专业户40多户,年可为农民增收500余万元。该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对村内主要道路进行了硬化,安装了路灯,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有线电视,为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加快个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结合土地结构调整工作,该村加大旧村改造力度,仅2007年拆迁房屋110户,腾出耕地134亩,已建成居民新区一处、居民楼4座,总户数140,计划再建5座高标准的居民楼,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8年,投资50万元新建办公楼一座,现已投入使用。每年都举行“好媳妇”、“好婆婆”的评选,大大提高了村民精神文明程度和尊老爱幼的道德风尚,2005年被县政府命名为“文明村”。几年来,城东村在基层党建、社会治安、精神文明等方面工作突出,均居区全镇前列。2008年被县委表彰为“五个好”村党组织 |
韩家庄村 |
韩家庄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5公里处, 始建于清朝初期。现有耕地527亩,212户,631口人,**党员32人,党支部成员3人,村委成员3人。2007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520元。 该村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广农业技术,在提高小麦、玉米、地瓜等主导农作物产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大棚黄瓜等无公害蔬菜种植,成为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该村现有一处蔬菜批发市场,村民不用出村便可进行蔬菜交易。先后对村内主要道路进行了硬化,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该村在基层党建、社会治安、精神文明、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中成绩突出,2008年被县委表彰为“五个好”村党组织。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