洙阳村:位于砖埠镇政府驻地东南8公里处。村处沂河、蒙河汇合处,土质肥沃,全村713户,2119口人,耕地2640亩,属于砖埠镇大村庄之一。据查,该村于明朝永乐年间建村,因村西有积水多涝的一片湖地,因此称潴水湖,后演变为洙水湖。又因湖在蒙河以北,古代称水北为阳,故名助养。该村盛产小麦、玉米、花生、生姜等。村东两河交汇处有一片大沙滩,面积达800余亩,是黄沙资源丰富之处,成为洙阳村的一大天然财富。该村青年民兵工作过去曾一度成为全镇的典范,当年的青年干部伏祥斗和民兵干部伏光良都曾参加过省的先进表彰大会。该村2008年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1321106 | 276000 | 0539 | 查看 洙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阳都村 |
阳都村:位于砖埠镇政府驻地东北4公里处的沂河西岸。该村是2005年1月由殷家庄村和任家庄村合并而成的。因该村曾是古阳都县城所在地,故命名为阳都村。阳都古城已成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该村的沂河岸边及村前村后的土地上,到处都有秦砖汉瓦,各种出土文物往常不断。该村村民任启斗于1994年10月2日在挖姜窖子时,挖出一把带有铭文的秦代铜斧献给国家,受到奖励。该村村南的娘娘庙,虽庙宇不存在了,但留下的数座石碑确有很高的保存价值。该村的古墓更是遍地解释。大量的事实证明:该村确实是古阳都城的中心。该村的原殷家庄村,曾遭受过西南马子刘黑七(即刘桂堂)的残酷血洗,成为人们世代难忘的“殷家庄惨案”。该村现有496户,1587口人,耕地2300亩,在大力发展三高农业的形式鼓舞下,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在村东建起了高标准蔬菜大棚。该村的任兴存还建起苹果园50亩,年产量最高时可产优质苹果22万斤,成为当地一带的“果树大王”。 |
季家庄村 |
季家庄:位于砖埠镇政府驻地东2.5公里的沂河西岸。全村145户,478口人,耕地547亩,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850元。 据该村季氏谱碑载:“吾季氏于明万历时自青州正睽村来至沂邑季家庄”。该村曾于高家黄疃、孙家黄疃合成一个行政村,后因工作需要分离出来,单成一村。该村有孵化鸡鸭鹅的传统工副业项目。近年来,通过大胆改革创新,使鸡鸭鹅的孵化成本大大降低。该村又是发展蔬菜大棚比较早、规模大的村。一手抓腐化,一手把蔬菜成为季家庄村发展致富的拳头项目,曾以“男的搞孵化,女的种蔬菜”叫响砖埠镇。 |
王家石沟村 |
王家石沟村:位于砖埠镇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处,与陈石沟、苏石沟相连,其村名来历和其他基本情况大体与陈、苏轼构相仿。该村在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形势下,曾在村东、村北沿老沟两岸建优质苹果园300亩。并实现了一年育苗,三年见果,五年进入盛果期的科学管理奋斗目标。该村2008年人均纯收入4496元。 |
苏石沟村 |
苏石沟村:位于砖埠镇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处,与陈石沟紧相连,村名来历与陈石沟相同,只因该村苏姓多,故名苏家石沟村。其他情况均与陈石沟大同小异。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该村的女党员刘立梅,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带领妇女拥军支前,为革命做出了贡献,被山东军区、省政府授予“双拥模范”。她还担任过双凤乡乡长,其事迹多次登报-。解放后,她不把过去的荣誉当做金牌,继续革命向前进,积极组织群众,大办农业合作社,又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该村2008年人均纯收入4594元。 |
陈石沟村 |
陈石沟村:位于砖埠镇政府驻地东南6公里处的沂河西岸,有321户,1060口人,耕地1100亩。因该村地处一条老沟的西岸,又因沟底多青石,再加上村中住户多为陈姓,故名陈家石沟。据考证,该村建于明朝之前,到底哪个朝代不祥。该村有烧制土陶器的传统手工业,所产泥盆、泥罐等器皿结实耐用,曾出现过产品供不应求的火红阶段。改革开放以后,因工业产品的丰富多彩,铝制、铁制等各种器皿的大量使用,逐渐取代了土陶器,使生产规模逐渐缩小。现在只生产很少的盆罐。该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出了吕济升等劳模。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614元。 |
洙阳村 |
洙阳村:位于砖埠镇政府驻地东南8公里处。村处沂河、蒙河汇合处,土质肥沃,全村713户,2119口人,耕地2640亩,属于砖埠镇大村庄之一。据查,该村于明朝永乐年间建村,因村西有积水多涝的一片湖地,因此称潴水湖,后演变为洙水湖。又因湖在蒙河以北,古代称水北为阳,故名助养。该村盛产小麦、玉米、花生、生姜等。村东两河交汇处有一片大沙滩,面积达800余亩,是黄沙资源丰富之处,成为洙阳村的一大天然财富。该村青年民兵工作过去曾一度成为全镇的典范,当年的青年干部伏祥斗和民兵干部伏光良都曾参加过省的先进表彰大会。该村2008年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 |
庄家村 |
庄家村:位于砖埠镇政府驻地西南6公里处,以蒙河为界,与临沂市兰山区相邻。现有耕地3213亩,672户,2022口人,是砖埠镇6大行政村之一。据庄氏谱碑记载:元末明初。庄氏迁此,庄氏之前是否已经有人定居不祥。该村村民庄元庆于1926年用铡刀砍死了土匪头子刘天增,为民解了心头大恨,立了大功,成为世代传诵的英雄。该村因为村大人多,为了便于领导,过去一段时间,曾把该村划分为东、西、北三个大片,各设片长一名。村的各项工作分解到片,结果效果较好。后因为精简机构,有合为一个大村。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600元。 |
常桑杭村 |
常桑杭村:“位于砖埠镇政府驻地南5公里处,大山肚子南麓,三面环山,风景优美。这里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祖居地,村南已建颜林,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据传,该村原是兰山县一富户麻氏的庄田,山岭上下皆植桑树,一眼望不到边,故称“长桑杭”,后演变为常桑杭。该村北山间有一清泉寺,现存大小碑10多座。村东还有一大汪,大汪边上有“龙盘石”。围绕这个龙盘石,还产生了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该村的唢呐很早就闻名遐迩,村民刘占元等人吹奏的民间乐曲《小桃红》出席省里的比赛,还荣获了二等奖。据传,该村已经列入山东省历史文化村。该村三面环山,山上全是蜜桃园,春天桃花盛开时,漫山桃花非常壮观。砖埠镇党委政府曾经连续两年在该村举办桃花节,给该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该村452户,1280口人,耕地1480亩,2008年人均收入达4800元。 |
山南头村 |
山南头村:位于砖埠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的大山肚子南麓,村名由此而来。该村有362户,1118口人,耕地1159亩。该村曾是砖埠镇驻地,至今有部分镇直部门还留在该村。据王氏谱碑记载,元末王氏由临沂双湖庄迁四岭,随后迁居次处立村。该村北山岭南,有一个“枯骨冢”,系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捻军与清军在该村激战,因双方众寡悬殊太甚,清军大败,伤亡惨重,后官府命练长收骸骨于一冢,并立碑一方,钦命“枯骨冢”以志凭吊。该村北山上石灰岩储藏量丰富,大有开发前途。2008年人均收入达5700元。 |
阳岚村 |
阳岚村:位于砖埠镇政府驻地南1.5公里处,有大阳岚和-岚两个自然村组成。现有耕地985亩,258户,758口人。据传,该村于明朝前期建村,称该村为杨家旺,属吉祥言。因该村草木丛生,周围村庄的牧羊人常到此处牧羊,逐渐称该村羊栏,后改为阳岚。该村东西土地平展,由黄埠灌渠通过,适应种植水稻。在全县稻改中,该村积极推广,获得成功,从而推动了该村三高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均收入达到了3545元。 |
砖埠村 |
砖埠村:位于砖埠镇政府驻地,2005年1月村北一公里处的向阳村合并到该村。现有耕地2974亩,801户,2496口人,系砖埠镇6大村庄之一原砖埠村,于明朝前期建村,原村名安逸庄,因地势低洼,常遭水灾,居民分据南北两处高地,称南迁者为“游”(游埠子),北迁者为“转”(砖埠)。该村属北迁,故名“砖埠”,后演变为砖埠。原向阳村是1968年岸堤水库库区高湖大队的部分村民前据此处建立的新村。砖埠村因为是镇驻地,交通便利,工副业发展较快,自2005年,人均收入一直在全镇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人均3600多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