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镇位于郯城县西北部,地处罗(庄)、郯、苍三县区交界处。镇政府驻地前黄山村距县城26公里。辖33个行政村,25个自然村,人口4.7万。面积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65公顷,林业面积1050公顷。东部是沂武河冲积平原,西部是低山丘陵区,沂、武河贯穿南北。
著名景点有黄山如黛、玉盘托峰(山)、文曲双耸、长桥连虹、涑河柳行等。
著名古迹有文曲山汉墓遗址、马王城(汉朝襄賁[音BEN]县城所地在)遗址、马王墓(在今栗林村西武河东岸)等。
东连205国道,西接汤郯公路,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炭、石灰石、坩子土、黄沙等。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年粮食总产量24102吨。经济作物主要有白柳条,建有15000亩白柳条生产基地,条柳编工艺品远销美国、加拿大、香港等10个国家和地区,素有“白柳之乡”的美称。镇办、民营企业1688家,主要从事化工、水泥、建陶、条柳编、废旧钢材经销、轧钢制钉、运输、打绳、木器加工等行业。1999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1.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15元。新增500门程控电话交换机,总装机达1500门,新上数字移动通信基站1处。农历三、八为集日,正月十七日、十月一日为-,四月初八古庙会于1971年由本镇丁屯村迁入镇驻地。全镇设初级中学1处、小学15处,卫生院1处,卫生室15处,文化设施有文化站、书店等。.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4.7万人 | 53平方公里 | 371322106 | 276000 | 0539 | 查看 黄山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郯城街道 |
371726001005 121 东昌社区居委会 371726001209 122 李楼村委会 371726001215 122 军屯村委会 371726001216 122 万全庄村委会 371726001217 122 位庄村委会 371726001218 122 罗吴庄村委会 371726001220 122 东赵庄村委会 371726001221 122 樊庄村委会 371726001222 122 东张庄村委会 371726001226 122 孙店村委会 371726001227 122 东董楼村委会 371726001228 122 西董楼村委会 371726001229 122 王胡同行政村 371726001230 121 大赵庄行政村 |
马头镇 |
历经沧桑,流淌依旧。沂河由北向南蜿蜒数百里,在郯城县马头镇驻地北急转弯,向西约2公里又折向南45里流经邳州徐塘口入运河。多少年了,它川流不息,日闻牛哞,夜听鸡鸣。就是这个90度的的急转弯,使座落在沂河南岸的马头镇藏龙卧虎,人杰地灵,成为堆金聚银的风水宝地,沂河岸边一颗耀眼的明珠。 马头镇东连县城,北濒沂河,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地域面积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万亩。辖58个行政村,9个居委会,7.8万人。农业基础稳固,工业商贸繁荣,文化底蕴丰富,社会秩序良好。1995年荣获“首届中国乡镇企业投资环境300佳”称号,1997年被淮海经济区命名为“淮海名镇”,连续5年被临沂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民营经济明星乡镇”,1999年被省政府确定为中心镇。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4358万元,财政收入12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3361元。 马头镇历史悠久,位置优越。相传在唐代就已初具规模。郯(城)微(山)公路横穿东西,-公路纵贯南北(马头留有出入口);205、310国道环绕东、南,距连云港、临沂机场均为5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马头镇地处沂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主要生产小麦、水稻、玉米、花生、银杏、板栗、生姜、山牛蒡、大白萝卜等,形成了南粮、中菜、北花生的种植格局。以牛、鸡、猪等养殖业和花生加工、麻制品、炊事用品、草制工艺品、家庭造纸、工艺剪纸等一村一品,形成了格局小区域特色经济,草、柳编工艺品大批量出口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马头镇自古以来工商业发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镇党委、政府按照“以业兴镇、商贸带动、跨越发展、强镇富民”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努力培植以糖果食品生产、卫生用品、农副产品加工等三大产业。目前,全镇私营企业已发展到310家,个体工商户5509家,使糖果食品生产形成了年产6万吨,年创产值10亿多元的规模,成为全国三大糖果生产基地之一,占地500亩的中国糖果城闻名遐迩。同时,实施优惠政策,扩大招商引资,激活民间投资,建成了占地250亩,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拥有400个固定摊位,1500个临时摊点的鲁南苏北乡镇级最大的综合批发市场。. |
重坊镇 |
重坊镇位于郯城县西南部,两省(鲁、苏)三县市(郯城县、苍山县、邳州市)交界处。东临胶新铁路、-公路、205国道,南靠310国道,沂蒙公路(泉重路)纵贯南北,交通便利。 全镇25个行政村,55558人,辖区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4.4万亩,为沂武河冲积平原,土质肥沃,物产丰富。粮食生产以小麦、玉米为主,银杏、蔬菜为支柱产业。全镇银杏总面积2万亩,30年以上结果银杏树1.5万株。年产银杏干果50万公斤,果、叶、苗综合产值1.2亿元,是闻名全国的银杏之乡。全镇种植蔬菜2万亩,年产蔬菜8500万公斤,销售收入4600多万元。琅琊草种植加工是重坊镇一大特色产业。全镇琅琊草种植加工户6000多户,草编制品有9大系列,500多个花色品种,产品畅销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达3000多万元。 重坊镇是省级村镇建设新型乡镇。镇驻地共有三纵九横十二条商业街,是鲁南苏北边界最大的综合集贸市场。该镇建有全市最大的乡镇客运站。往返上海、杭州等地豪华卧铺车21辆,中短途客运班车30辆。该镇劳务输出业发展迅速,常年在上海、杭州、江苏等地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达1.8万多人,直接收益超2亿元,是临沂市最大的劳务输出基地。 郯城有孔子师郯子的佳话,重坊有孟子后裔—明朝翰林孟博士遗风,丰厚的历史底蕴,养育出勤劳、善良、勇敢的重坊人民。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热潮中,重坊人民的淳厚民风和优良传统凝成了“求实创新,敬业奉献,顽强拼搏,争创一流”的重坊精神。重坊是投资者的乐土,成功者的摇篮,重坊镇党委、政府携5.6万重坊人民邀您共创重坊镇更加辉煌的明天。. |
李庄镇 |
李庄镇位于山东省南部,属鲁南重镇,辖区面积80余平方公里,人口5万。坐落风景秀丽的沂河武河之滨,水资源丰富,北部与临沂经济开发区紧紧相依,东与临沭县,西与罗庄区接壤。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民风淳朴,物产丰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4万余亩,其中水果种植面积近万亩。主要矿产有金刚石、重晶石、矿泉水、,优质黄沙等,其中金刚石的储量达52375克拉,重晶石储量为150万吨。 特色产业:李庄镇素有“钻石之乡”美称,天然钻石储量达52375克拉 工业钻石生产初具规模,年生产各种规格的玻璃刀、砂轮割刀、砂轮修正笔10万余把。 全镇现有钢木家具生产企业40余家,年销售收入达1亿多远,主要产品有塑钢座椅、课桌、学生床等学校用具,以及各种木制家具和档案柜、老板桌等办公用品,共5大系列120多个花色品种。 全镇拥有固定资产500万以上的面粉加工企业三家,年加工各种面粉8万吨,加工各种精制挂面5000吨。 柳编工艺品主要以当地盛产的杞柳为原料,采取传统的编织工艺,产品精致多样。全镇现有柳编加工企业5家,年生产柳编工艺品300万件(套),产品全部出口。 车木工艺是我镇的特色产业,现有生产厂家50余户,年生产各种规格的五金锤柄2500万支,年实现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 五金工具产品主要有:德式、美式、法式、英式、四大系列80多个规格。年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元。 全镇共有土地5万余亩,其中林果面积1万多亩,品种有美国油桃、凯特杏、意大利樱桃、沂蒙雪犁、苹果等;瓜菜面积近一万亩,品种主要有大棚黄瓜、西瓜以及山牛蒡、大白萝卜、辣根、圆葱等出口创汇蔬菜。 全镇每年加工脱水蔬菜1000余吨,远销欧美、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150万美元。 李庄镇畜牧养殖业较为发达,近年来又引进了波尔山羊、利木赞牛、欧洲野猪、獭狸、山鸡、乌鸡、獭兔、白玉蜗牛等特种养殖畜禽养殖,全镇生猪存栏量2万头,羊1万只,大牲畜1万多头,各种家禽300万只。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现已是商贾云集,形成规模。涉外经济蒸蒸日上,投资环境非常优越。是海内外仁人志士理想的投资沃土,兴业之邦。. |
褚墩镇 |
褚墩镇位于郯城县西北部,辖33个行政村,5.6万口人,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3408公顷。 褚墩镇西高东低,西有虎山,西南有兰山,最高海拔138.1米,中部、东部为平原洼地,多系岭沙和老黄土,属暖带气候,五里河、老涑河、邳苍行洪道纵贯南北。煤、石灰石、陶瓷粘土、焦宝石等自然资源丰富,带动了当地建材业、陶瓷业的发展。 褚墩镇地理位置优越,-公路、105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北距兖石铁路临沂站、临沂机场20公里,距连云港白塔埠机场50公里、徐州机场100多公里,国际国内通讯方便,村村通电话,电力供应充足,水资源丰富。 特色农业发展迅速。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形成优势”的方针,不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基本达到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机、电灌站配套,使全镇农业走上持续、稳定发展的道路,初步形成了以山牛蒡为主的出口创汇蔬菜、大蒜、杞柳、桑蚕、畜禽等五大主导产业。重点培植了以新艺工艺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草柳编加工业,以恒连冷库为龙头的蔬菜加工业,走出了一条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路子。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全镇形成了蔬菜加工、建筑建材、制绳、制衣、草柳编、纸箱、木制工艺品加工等产业,初步具备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良性布局。 小城镇面貌日新月异。供水、供电、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齐备。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褚墩镇正在鲁南大地迅速崛起。 褚墩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褚墩镇人民勤劳朴实,热情好客。褚墩镇将以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秩序、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热忱欢迎海内外朋友前来观光考察,投资兴业,施展宏图,携手并进,共创辉煌。. |
杨集镇 |
杨集镇位于郯城县最南端,苏鲁两省三县市交界处,总面积82平方公里,辖46个行政村,5.1万人口,农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经济作物有优质辣椒、大蒜、大葱、生姜、桑蚕、板栗、杞柳、银杏等,是辣椒、大蒜、大葱、生姜“四大辣”生产基地,全镇水产养殖面积3000亩,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全镇原有行政村64个,于2004年11月合并为46个,共50338万人,其中男性25778人,女性24560人。0党员1327名。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合理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名优产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目前,辣椒、大蒜、大葱、生姜种植面积都达到了1万亩,植桑面积5000亩,板栗面积3000亩,杞柳面积2000亩。全镇建有高标准农业种植高科技示范园、畜牧水产养殖示范区九处,其中园区种植面积1000亩,畜牧养殖小区1000亩,水产养殖面积2000亩,先后引进了法国大樱桃、凯特杏、黑提红提葡萄、雪花梨、美国油桃、西门塔尔肉牛等新品种,推广了粮菜、银菜间作套种模式,以及大棚蔬菜、大棚养蚕等一些高新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全镇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目前,全镇拥有东隆服装公司、金沂蒙食品有限公司、蒙丰米业、中天制粉等一大批龙头骨干企业。镇驻地大米批发市场、农副产品贸易市场、墨河商业街市场日益繁荣昌盛,年成交额高达10多亿元。目前,全镇个体企业已发展到128家,个体工商户1360家。 镇党委、政府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镇的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近几年来,分别被授予全省社会文化先进乡镇、全市社会文化先进乡镇、全市文明乡镇、全市纪检监察先进集休、全市卫生乡镇、全市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五个好”乡镇党委等10项市级以上荣誉。2005年5月,被评为全国体育工作先进乡镇。. |
黄山镇 |
黄山镇位于郯城县西北部,地处罗(庄)、郯、苍三县区交界处。镇政府驻地前黄山村距县城26公里。辖33个行政村,25个自然村,人口4.7万。面积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65公顷,林业面积1050公顷。东部是沂武河冲积平原,西部是低山丘陵区,沂、武河贯穿南北。 著名景点有黄山如黛、玉盘托峰(山)、文曲双耸、长桥连虹、涑河柳行等。 著名古迹有文曲山汉墓遗址、马王城(汉朝襄賁[音BEN]县城所地在)遗址、马王墓(在今栗林村西武河东岸)等。 东连205国道,西接汤郯公路,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炭、石灰石、坩子土、黄沙等。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年粮食总产量24102吨。经济作物主要有白柳条,建有15000亩白柳条生产基地,条柳编工艺品远销美国、加拿大、香港等10个国家和地区,素有“白柳之乡”的美称。镇办、民营企业1688家,主要从事化工、水泥、建陶、条柳编、废旧钢材经销、轧钢制钉、运输、打绳、木器加工等行业。1999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1.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15元。新增500门程控电话交换机,总装机达1500门,新上数字移动通信基站1处。农历三、八为集日,正月十七日、十月一日为-,四月初八古庙会于1971年由本镇丁屯村迁入镇驻地。全镇设初级中学1处、小学15处,卫生院1处,卫生室15处,文化设施有文化站、书店等。. |
港上镇 |
港上镇地处郯城县西南部,辖6个工作区,23个行政村,4.1万人,总面积4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万亩。交通便利,花马路纵穿全境,北距-公路马头出口处仅3公里。环境优越,现有树龄100年左右的银杏大树4000多棵,植被覆盖率达30%。今年上半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6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3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00元。全镇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政治安定、社会稳定、镇村文明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综合实力较强,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港上镇党委、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植富民产业,壮大民营经济为主攻方向,依托较为丰富的农业、林业等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基础,着力培植铸造、棉花加工、工艺草编、木制品加工(木璇、拼板、木线条)等四大支柱产业,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目前,全镇民营企业发展到53家,个体工商户达到1680户,有各类特色专业村17个。后埝村是鲁南苏北有名的木璇玩具之乡,其生产的高低棒人被-纪念馆等收藏;恒大草鞋厂生产的工艺草鞋以天然保健等功能,成为当地馈赠亲友的佳品;全镇现有棉花加工户200多户,年加工能力达到 吨,在金港棉业、宏祥棉业等龙头企业带动下,正逐步走向规范化、规模化的轨道。农业上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粮经比例达到5.5:4.5,全力打造“草莓、银杏、良种繁育、创汇蔬菜”四张名片,港上四村种粮大户刘绍连被农业户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种粮标兵”。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珩头中村发展沼气70多户,成为全县有名的沼气示范村。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镇村水、电、通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健全。全镇23个村村村实现了四通(通水泥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科技信息)。2005年度被评为全市“平安创建先进乡镇”、“全市调解工作先进乡镇”. |
高峰头镇 |
郯城县高峰头镇紧靠县城,镇驻地位于城南9公里处,是郯城的南出口,素有山东“南大门”之称。古老的马陵山与秀丽的沭河水并行南北,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全镇辖41个行政村,4.86万人,总面积72.6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优越 205和310国道纵横交叉,贯穿全镇,胶新铁路纵贯南北。东距亚欧大陆桥头堡连云港116公里,南离-公路红花出口6公里,距白塔埠机场36公里,北距郯城火车站9公里。 农业经济特色显著 地处沭河冲积平原,盛产水稻、小麦、玉米、花生、板栗、葡萄、蔬菜、杞柳等。蔬菜、杞柳、板栗等项工项生产已步入产业化轨道,在农字号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日本大葱、洋葱、小香葱、生姜、胡萝卜等创汇蔬菜的种植、加工与出口,已成为全镇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亮点。 工业经济突飞猛进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大力发展特色和优势经济,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涌现出荣盛工艺、绿润食品、华晨涂料、汇丰食品、亨源面粉、贤刚门业等一大批规模企业,生产出了荣盛柳编、绿润脱水蔬菜、华晨系列涂料、银杏养生果、保鲜银杏、银杏茶叶、钻石板栗、优质面粉、优质木板、优质门窗等知名产品。 商贸经济繁荣昌盛 这个镇是全县三大中心镇之一,向来是商家云集之地,素有“小香港”之美誉。商 贸、饮食娱乐业发达,已经成为本地域内相对集中的商品集散地,拥有现代化的商贸小区、通源商业步行街、服装专业市场及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自然资源丰富 拥有被称为“天下奇观”的世界唯一一处裸露地震断裂带,目前,以围绕马陵山裸露地震断裂带为主的马陵山旅游景点开发正在筹划中。此外还有郯子墓、小麦城遗址等丰富的人文景观。 宽松的政治氛围,安定的社会秩序,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便利的交通条件,先进的通讯设备,丰饶的物产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优美的自然环境,必将成为您投资经商的宝地、生产生活的理想家园。 镇-王玉露、政府镇长宋兆法和勤劳善良的高峰头人民热忱欢迎海内外客商前来观光指导、洽谈投资、共谋发展,与您携手共创高峰头镇的美好未来!. |
庙山镇 |
郯城县辖镇。1958年设大埠公社,1962年改称区,1971年改建马站公社,1981年更名为庙山公社,1984年改建乡,1995年改设镇。位于县城北,西临沂河,北距市区中心42公里。面积72平方公里,人口4.3万。山(海关)广(州)公路过境。辖大埠一、二,岭北东、西,薛庄一、二、三、四和马站、宋庄、仇村、石桥、东、西刘埠、黄村、吕村、前林、后林、于庄、高庄、桃园、潘庄、三里汪、新庄、东村、中村、前场、西山、山北东、西、前海沿、后海沿、岳庄、陈桥、邵河、莎草汪、茶安、新城、大佃、马庄、城东、东城前、西城前、立朝44个村委会。农业以种植小麦、棉花、水稻、桑蚕为主。乡镇企业以农机配件、翻砂铸造、建筑安装、采石建材、交通运输为主。1994年荣获“山东省畜牧业强乡”称号。. |
沙墩镇 |
郯城县沙墩镇共辖41个行政村,4.6万人,总面积74平方公里,耕地5.9万亩。地处沂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是远近闻名的中国“杞柳之乡”。 该镇种杞柳、编柳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全镇拥有杞柳种植面积2.5万亩,柳编专业村20个,柳编企业32家,其中年创产值1000万元以上企业2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6家,有自营出口权企业8家。柳编专业户近万户,从业人员2万多人。所产的杞柳工艺品远销美国、日本、韩国、法国、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年创产值2.2亿元。该镇为全国最大的杞柳生产基地,享有“天下杞柳第一镇”的美称,被中国农业部特产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杞柳之乡”。 区位优势明显。该镇位于县城北部20公里处,205国道纵贯境内,是京广铁路线的必经地,南距陇海铁路55公里,北距临沂机场30公里,江苏连云港港口120公里,日照港口80公里;国家“九五”重点建设项目哈长铁路穿越界内,海陆空交通四通八达。 产业优势突出。一是庞大的基地优势。该镇按照“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思路,扶持壮大杞柳产业,已建成目前中国最大的杞柳生产基地,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二是有强大而精湛的技术优势。该镇柳编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建有柳编技术协会和新产品开发研究协会。拥有国际一流样品设计师和能工巧匠2000多名,采用巧夺天工的民间工艺,融入现代新科技,编织出生活日用工艺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三是有广阔的市场优势。该镇所产杞柳工艺品花样繁多,式样新颖,巧夺天工,适应了国际市场上绿色环保产品的消费需求具有很强市场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沙墩柳艺,久盛不衰”的美誉,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发展环境优越。该镇水、电、路、通讯等设施配套齐全 ,人杰地灵,物富民丰,商贸发达,民风淳朴,社会治安稳定,是投资办厂、经商创业的宝地。优惠而宽松的政策,为广大客商提供资金、技术、场地和衣食住行等全方位的优质服务。选择了杞柳产业和杞柳之乡,就选择了事业的成功! 开放崛起的沙墩镇有优越的投资环境和优惠的对外开放政策,沙墩镇-周德斌,镇长张琳热忱欢迎国内外朋友光临惠顾,投资经营,共创美好的明天。. |
红花镇 |
红花乡位于山东省最南部,东临江苏省东海县,南接江苏省新沂市,是山东“南大门”。这里,旖旎的自然风光,便利的交通条件,浓郁的风土人情,突出的资源优势,田园式的生态环境,强劲的发展势头,使红花成为鲁南苏北最富魅力最具经济活力和创业的地方。全乡辖55个行政村,6.6万人,总面积128平方公里。2005年全乡实现GDP5.34亿元,财政收入14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86元。 一、名流雅士留足红花 红花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马陵道旁,战-事家孙膑、庞涓大展文韬武略;孔望山上,孔子师郯的贤人佳话千古流传。乾隆皇帝下江南两次驻足红花,留有“东风浪涌桃初红,人在江山图画中,孔望山上朝霞起,莫羡他山云雾生。”的佳句。《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三度涉足红花,写出了《莲香》等神秘而温韵的故事。古老的红花埠口,商贾云集,据传“儒商之鼻祖”孔子弟子“子贡”依红花埠口为经营起家之所,“与时转货赀,家累至千金”。 二、资源富有商机无限 被誉为“鲁南明珠、水上江南”红花乡,矿产资源丰富,人力资源充裕,充沛的水源和完备的电力设施,为工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有“红石海”之称的马陵山蕴藏3亿多立方的建筑石材和取之不尽的天然优质甜水矿泉。全乡林网覆盖面积达3.2万亩,山花生、山地瓜、山地林果等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不下1.6万亩,年无公害蔬菜生产总量达4亿公斤,资源优势不断彰显。 三、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红花乡地处京沪交通要冲,南靠陇海铁路15公里,东距港城白塔埠机场50公里,北距临沂国际机场50公里,徐州机场向西100公里,东望连云港码头90公里,向北100公里直达岚山港。-公路过境11公里,205国道过境11公里,310国道过境9公里,胶新铁路过境9公里,纵横交错的道路交通网把红花编织成一个投资兴业的 “风水宝地”。-公路在境内开通的“鲁南第一出口”,更为红花的发展打开了便捷的通途。 四、地理旅游资源丰富 红花乡东据马陵古道、西临沭河曲水,境内马陵山地形复杂,遗存马陵古战场遗址和世界罕见的地震断裂带地质奇观,2001年,被中-事科学院定为中国古代军事科学科研基地。. |
胜利镇 |
胜利乡位于县境西北部,沂武河平原,东临沂河,西濒武河,汤郯公路、-公路纵贯南北。乡政府驻地胜利村,距县城15公里。乡境东西7.5公里,南北17.5公里,总面积56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人,乡驻地胜利村原为刘庄村,解放后更名为胜利村。全乡辖31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 著名景点有赵楼林荫大道、沂河碧涛、冬麦野望、夏荷香韵等。 著名古迹有王郎汉墓遗址(郯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新汪唐槐、白果树村古银杏树、大池头村武河方石古桥、贸易庄郯临分界碑等。 受沂武河影响,地势北高南低,土壤多为河潮土,耕地2606公顷。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经济作物有花生、大豆、萝卜、山牛蒡;盛产银杏、板栗、白柳条。乡办企业31家、民营企业1296家,主要有制帽、纸品、印刷机械、织布、制砖机械、蔬菜加工、银杏叶保健茶等厂。银杏叶已发展成为全国最集中的生产基地之一,全乡银杏种植面积2.5万亩。境内赵楼村有“天下银杏第一村”美称。胜利乡为全县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有“西北粮仓”之称。乡政府驻地农历五、十为集日。全乡有初级中学2处,小学12处,医院1处,村卫生室31处。有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电影院、图书馆等文化设施。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5.3亿元,其中工业产值4.3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38元。. |
新村乡 |
山东省郯城县新村乡是闻名全国的“银杏之乡”,是我国栽培银杏最早的地区之一,国内最大的银杏苗木生产、培育基地和银杏叶、果集散地,全乡银杏种植面积300000多亩,年出圃银杏苗木800000多万株,银杏干叶产量6000吨/年,结果大树320000多株,年产银杏干果600万公斤,有“天下银杏第一乡”的美誉;具备产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生产规模;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银杏之乡”。. |
花园乡 |
花园乡位于郯城县西南部,与江苏省新沂市、邳州市接壤,地处两省三县(市)交界处,距县城25公里,310国道横穿东西,交通十分便利。全乡面积73平方公里,耕地6.8万亩,现辖29个行政村,总人口5万人。境内白马河纵穿南北15公里,地处平源,土壤肥沃,河流纵横,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素有郯南“鱼米之乡”美誉。乡驻地建设布局合理,实现了美化、亮化、绿化,全乡村村通水泥路,水、电、通信、通讯、网络、有线电视等设施一应俱全。 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财政增长,农民增收”,以“农业富民,工业强乡,乡村联动,共奔小康”为目标,全面推动全乡经济的快速发展。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扶持发展以稻米、面粉、木材、柳制品、纸制品、草制品等“六大加工”为重点的私营加工业等。 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为主,种植水稻4.8万亩,小麦5.5万亩,年产稻谷30000吨,小麦25000吨,桑园2500多亩,蔬菜种植面积1.3万亩,总产量24800吨,其中辣椒、大蒜、生姜、大葱“四大辣”5000多亩,大小工棚反季节蔬菜2800亩,温室大棚380个。拥有农田林网面积5.4万亩,其中用材杨树丰产林10000余亩,经济林6500亩,百年以上银杏树1166株,“四旁”植树208万株,现有活木蓄积量200万立方米,每年可更新采伐量30万立方米。. |
归昌乡 |
归昌乡共辖29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总人口3.78万人,面积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万亩,主要农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其中年种植水稻4万余亩,占粮田面积的90%,曾被县政府命名为“优质稻米之乡”称号。2006年上半年,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亿元,完成年计划的 60 %;实现财政收入84.3万元,国税完成45.67万元,地税完成68万元,分别占年计划的66 %、64.3%、70%。招商引资3500万元,占年计划70 %。小麦总产1.88万吨,平均单产400公斤。 ⒈农业方面: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引导农民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全乡经济作物面积达12000余亩;先后投资50余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乡扩大和改善水浇面积5000余亩,达到50亩地一眼井,实现旱能浇、涝能排;引导农民发展大棚养鸡、养猪,全乡养殖专业大户发展到350多户,户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 ⒉抓好招商引资,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在发展民营企业中,乡党委、政府通过考察论证,与外商签定了协议,重新组建了临沂姜湖贡米米业有限公司,投资约1200万元,安置农村劳动力30多名。年可实现产值8000万元,创利税200万元。 我们充分利用毗邻310国道和郯瓦公路交汇处优越的地理位置搞活和扩大沿线开发,并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减收和缓收税费,使乡驻地中心街两侧,310国道与郯瓦公路交汇处的个体私营业户得到蓬勃发展,新增个体户达320多户。同时,在构筑大园区上作文章,建起了两处草制品加工小区,三处水泥预制品加工小区,草苫、草包片、草绳、玉米皮编织等多种经营形成一定规模。吸引外资近2000万元,建起了临沂双发化工有限公司郯城分公司、郯城新型墙材制品厂、郯城县龙达防盗门厂3家企业。 ⒊小城镇建设工程:吸纳社会资金达500万元,对乡驻地部分沿街地段进行综合开发,已兴建统一标准的商住楼30栋,总建筑面积近20000平方米。另外,乡里在老归昌村、陈庄村、兴隆村、关庙村等5个村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累计筹资76万元,铺设输送水管道10900余米,预计整个工程9月份即可竣工,届时上述村15000余名群众都可以吃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
泉源乡 |
郯城县辖乡。山东省桑蚕基地和畜牧业强乡。1942年建泉源区,1958年成立公社,1962年复称区,1971年又改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马陵山绵延东境南北,白马河穿越西部南流。面积66平方公里,人口3.7万。西紧靠山(海关)广(州)公路,境内县乡柏油路四通八达。辖泉头、集东、前寺、长埠岭、郭庄、吉庄、西柳沟、东房庄、翁屯、后段宅、东王庄、石碑、南夹埠、纪庄、大马庄、小王庄、东五湖、李五湖、前鲍等4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棉花、水果,桑蚕、畜牧业生产闻名鲁南苏北。乡镇企业以电子元件、轧钢、食品加工为主,1994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畜牧业强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