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岩区是贵阳市主城区,自明朝贵州建省以来,一直是省政府所在地,是全省重要的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信息、科技、教育、商贸中心。云岩区辖27个社区服务中心、1个镇、1个产业园区,全区土地面积93.57平方公里,人口135万人,是全省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行政区。近年来,我区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带动,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引入科技、资本、人才等资源,吸引各种科技创新要素聚集,现代服务业和创新性产业获得长足进步。目前已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正在向着基本现代化迈进。
一、区位条件
云岩区地处黔中腹地,区内交通便利,距离机场、高铁北站仅10分钟车程。直接连通各个市州的五条高速公路汇聚于此。轨道交通贯穿全区,共设立21个站点、4个换乘点。作为中心城区,教育资源丰富,辖区内有4所高校,优质中小学数量占贵阳市绝大部分。医疗设施完善,聚集3家三甲医院。
二、自然环境
云岩气候凉爽宜人,年平均温度15.3℃,夏季平均气温21.6℃,年均相对湿度78%,是天然的“大空调”;空气清新,近年来空气质量优良率始终保持90%以上;云岩远离地震带,极少发生自然灾害;区内人文、自然景观众多,拥有黔灵山、文昌阁、阳明祠、小关湖等著名景观,是贵州省、贵阳市旅游的集散地、文化中心。
三、经济发展情况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经过全区上下的精诚团结、顽强拼搏,顺利完成了2017年各项年度任务。主要指标稳步增长。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8.58亿元、增长11.5%,总量在全省保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1.71亿元、增长11.5%;财政总收入16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2.65亿元、支出49.33亿元,分别同口径增长5.21%和5.11%;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完成32656元和16399元,分别增长7.9%和8.5%。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三次产业占比为0.05:17.91:82.04,以金融业为代表的生产0业实现了15%的增速,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151家。年税收上亿元的楼宇达到23栋,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超过40%。全区大数据企业达227家,产业规模达140亿元,同比增长16.67%,京玖大厦、华融大厦、黔灵大厦等一批大数据总部大楼发展壮大。商圈建设步伐加快,新建成金龙星岛国际、中和宝霖广场、贵州饭店二期等城市综合体,市西滨河商业街盛大开业,承载了一代贵州人记忆的市西路商圈蝶变归来!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引进省外实际到位资金227.39亿元,超全年目标51.6%;实际利用外资1.56亿美元,同比增长20%。全年新引进项目127个,新增签约投资总额211.41亿元。着力引进27个国内外500强和知名企业入驻,阿里云、浙商银行、国药集团、中合三农、东冠科技、海底捞等企业相继落地。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市场主体达8.8万户,同比增长22%,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7%,撑起了云岩发展的一片蓝天!扶持微型企业600户,带动就业2580人,共为企业减免税负7.4亿元。益佰肿瘤大数据中心影响力不断扩大,已成立全国性的7个医生集团;益佰国家苗药中心、立爽药业改造等“千企改造”项目进展顺利,雪花啤酒、永吉印务等企业不断转型升级。强力推进社区“税收大征管”,出台各社区(镇)经济发展综合测评指标体系,经济工作的基础更加夯实。科技创新更上层楼。新建众创空间2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99.52%,位居全省第一。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59万人 | 68平方公里 | 520103 | 550001 | 0851 | 查看 云岩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南明区 |
南明区,贵阳市的城区之一。南明区是贵阳市的经济强区之一。该区经济中,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大,增长快,农业的发展较为缓慢。相比较而言,南明区的第三产业不及另一城区云岩区发达。但南明区政府近几年来,将第三产业作为该区的发展重点,花大力气引进了诸如沃尔玛、诺玛特等一大批商场、超市的入驻。 同时,该区也是贵阳市重要的文化、行政区域,区内有贵阳市图书馆、贵州电视台、贵阳电视台、中共贵州省委等单位。 南明区的著名旅游景点有:甲秀楼、河滨公园等。 南明区在贵州省2004年全省“20强县”中排名第二。 南明区是贵州省会贵阳市的中心城区之一,是省委、省军区所在地,全区总面积209.34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83万人,辖4个乡、29个村;18个社区服务中心,140个居委会。全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260米, 年平均日照1354小时,为世界上紫外线辐射最低的城市之一;年平均气温18℃左右,其中夏季平均气温24℃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富含负氧离子,空气清新,一年中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达到95%,是一个宜聚、宜业、宜居的城区。 社会事业 南明区域内生态旅游文化资源丰富,风光秀美,山水怡丽,名胜众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理想的旅游观光和避暑胜地。区内交通便利,信息通讯灵敏发达,是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4D级现代化机场——贵阳龙洞堡机场开通了连接海内外的30多条航线;湘黔、川黔、黔桂、贵昆四条铁路干线在这里交汇,贵阳客车、贵阳南站、贵阳东站三个铁路大站齐聚区境;贵溪公路、贵黄公路、贵新公路、贵阳西南环线、东北绕城环线5条高等级公路使对外出0通畅通无阻;神奇路、新华路等20条主次干道拓宽改造和98条街巷翻修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整个城市道路网络全面升级。 南明区商贸繁荣、信息集中、资金密集、市场广阔、专业市场发展迅速、特色街道不断增加。拥有建筑材料、装饰装潢材料、五金交电、家具、电子电器、农副产品、副食品、汽车交易和配件、通信设备、房地产、仓储等55个大型专业市场以及神奇路科技一条街、新华路饮食文化一条街、公园南路鲜花一条街等特色街道,发展空间广阔,市场拓展的潜力极大。全区供电、供水条件完善,具有优越的软硬投资环境。贵阳机场、西南环线、东北绕城环线的建成,使区域东部云关乡和龙洞堡办事处等地成为新一轮开发的热点。 科学教育 南明区境内有贵州工业大学、贵州财经学院、贵阳中医学院等13所大专院校和贵州省银行学校等20多所中专、技工学校;有中科院地化所及电力、建筑、医药化工、冶金设计院,贵州省林业科技研究院等国家、省、市的科研设计单位,人才荟萃,成果富集,科研实力雄厚。区域内贵州省电力公司、乌江水电开发公司、贵阳钢厂、贵州水泥厂、贵阳发电厂等国有大中型企业,设备先进、人才密集、管理经验丰富,在长期建设中形成了大量存量资产,极大地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南明区地图 经济发展 南明区还是全省的金融中心,区内集中了各大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城区各主次街道、各大商场、宾馆、饭店、居民聚集区遍布的银行营业网点达80余个,其中24小时服务的夜间银行15处。多家银行开通了与全国各大中城市的联网汇兑、存取业务,可进行国外主要流通货币与人民币的兑换业务。各金融机构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服务手段,为客户提供热情、高效、全方位的服务。 南明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着众多客商投资兴业。目前已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业、服装业、医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商贸饮食业、文化旅游业和社区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油制辣椒系列产品2006年获得“中国名牌”称号。新启动的龙洞堡片区整体开发、太慈桥至甘荫塘片区连片开发、贵州省现代物流中心等开发项目优势明显,倍受青睐。 近年来,南明区积极实施“环境立区、科教兴区、产业强区”的发展战略,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国民经济在结构调整中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综合实力逐年增强,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14.6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1.2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22亿元(新口径)。 南明区正以崭新秀美的形象,强劲有力的经济发展,昂首迈向新世纪,去迎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贵阳市南明区地处云贵高原东北部,东望长沙,南接南宁,北靠重庆,西连昆明,是贵州省会贵阳市的中心城区之一,省委办公所在地,全省、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全省首批建设的经济十强县,全省、全市重要的交通枢纽、通信枢纽和旅游胜地。全区总面积89.1平方公里,辖两个乡和15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51.29万人。 旅游资源 南明区域内生态旅游文化资源丰富,风光秀美,山水怡丽,名胜众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理想的旅游观光和避暑胜地。区内交通便利,信息通讯灵敏发达,是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4D级现代化机场——贵阳龙洞堡机场开通了连接海内外的30多条航线;湘黔、川黔、黔桂、贵昆四条铁路干线在这里交汇,贵阳客车、贵阳南站、贵阳东站三个铁路大站齐聚区境;贵溪公路、贵黄公路、贵新公路、贵阳西南环线、东北绕城环线5条高等级公路使对外出0通畅通无阻;神奇路、新华路等20条主次干道拓宽改造和98条街巷翻修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整个城市道路网络全面升级。 南明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着众多客商投资兴业。目前已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业、服装业、医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商贸饮食业、文化旅游业和社区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油制辣椒系列产品2006年获得“中国名牌”称号。新启动的龙洞堡片区整体开发、太慈桥至甘荫塘片区连片开发、贵州省现代物流中心等开发项目优势明显,倍受青睐。 近年来,南明区积极实施“环境立区、科教兴区、产业强区”的发展战略,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国民经济在结构调整中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综合实力逐年增强,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14.6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1.2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22亿元(新口径)。 行政区划 南明区辖15个街道、2个乡:市府路街道、中华南路街道、油榨街街道、新华路街道、二戈寨街道、大南门街道、龙洞堡街道、河滨街道、太慈桥街道、西湖路街道、中曹街道、遵义路街道、兴关街道、沙冲街道、云关乡、后巢乡。 历史沿革 1999年,全区行政区域总面积89.1平方千米。辖12个街道、2个乡,11个村委会、223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45.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9万人。 2000年,南明区辖15个街道、2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68780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新华路街道 24148 西湖路街道 61885 大南门街道 15298 中华南路街道 5661 市府路街道 10810 河滨街道 33020 遵义路街道 57922 兴关路街道 58843 沙冲路街道 50432 太慈桥街道 51166 花果园街道 44180 油榨街街道 59184 中曹司街道 32555 二戈寨街道 49052 龙洞堡街道 15817 后巢乡 76174 云关乡 41657。 2001年,南明区辖15个街道、2个乡,136个居委会、11个村委会。年末人口49.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3万人;非农业人口46.38万人。 2002年,全区辖15个街道、2个乡,136个社区、11个村委会。年末总人口50.0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05万人, 2003年,全区辖15个街道、2个乡,136个社区、11个村委会。年末总人口50.3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81万人,占总人口的94.99%。 |
云岩区 |
云岩区是贵阳市主城区,自明朝贵州建省以来,一直是省政府所在地,是全省重要的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信息、科技、教育、商贸中心。云岩区辖27个社区服务中心、1个镇、1个产业园区,全区土地面积93.57平方公里,人口135万人,是全省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行政区。近年来,我区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带动,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引入科技、资本、人才等资源,吸引各种科技创新要素聚集,现代服务业和创新性产业获得长足进步。目前已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正在向着基本现代化迈进。 一、区位条件 云岩区地处黔中腹地,区内交通便利,距离机场、高铁北站仅10分钟车程。直接连通各个市州的五条高速公路汇聚于此。轨道交通贯穿全区,共设立21个站点、4个换乘点。作为中心城区,教育资源丰富,辖区内有4所高校,优质中小学数量占贵阳市绝大部分。医疗设施完善,聚集3家三甲医院。 二、自然环境 云岩气候凉爽宜人,年平均温度15.3℃,夏季平均气温21.6℃,年均相对湿度78%,是天然的“大空调”;空气清新,近年来空气质量优良率始终保持90%以上;云岩远离地震带,极少发生自然灾害;区内人文、自然景观众多,拥有黔灵山、文昌阁、阳明祠、小关湖等著名景观,是贵州省、贵阳市旅游的集散地、文化中心。 三、经济发展情况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经过全区上下的精诚团结、顽强拼搏,顺利完成了2017年各项年度任务。主要指标稳步增长。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8.58亿元、增长11.5%,总量在全省保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1.71亿元、增长11.5%;财政总收入16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2.65亿元、支出49.33亿元,分别同口径增长5.21%和5.11%;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完成32656元和16399元,分别增长7.9%和8.5%。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三次产业占比为0.05:17.91:82.04,以金融业为代表的生产0业实现了15%的增速,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151家。年税收上亿元的楼宇达到23栋,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超过40%。全区大数据企业达227家,产业规模达140亿元,同比增长16.67%,京玖大厦、华融大厦、黔灵大厦等一批大数据总部大楼发展壮大。商圈建设步伐加快,新建成金龙星岛国际、中和宝霖广场、贵州饭店二期等城市综合体,市西滨河商业街盛大开业,承载了一代贵州人记忆的市西路商圈蝶变归来!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引进省外实际到位资金227.39亿元,超全年目标51.6%;实际利用外资1.56亿美元,同比增长20%。全年新引进项目127个,新增签约投资总额211.41亿元。着力引进27个国内外500强和知名企业入驻,阿里云、浙商银行、国药集团、中合三农、东冠科技、海底捞等企业相继落地。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市场主体达8.8万户,同比增长22%,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7%,撑起了云岩发展的一片蓝天!扶持微型企业600户,带动就业2580人,共为企业减免税负7.4亿元。益佰肿瘤大数据中心影响力不断扩大,已成立全国性的7个医生集团;益佰国家苗药中心、立爽药业改造等“千企改造”项目进展顺利,雪花啤酒、永吉印务等企业不断转型升级。强力推进社区“税收大征管”,出台各社区(镇)经济发展综合测评指标体系,经济工作的基础更加夯实。科技创新更上层楼。新建众创空间2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99.52%,位居全省第一。 |
花溪区 |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总面积963平方千米(简册)/976.84平方千米。2003年末,总人口32.1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1.7万人,非农业人口8.44万人。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和布依族。 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550025。行政区划代码:520111。区号:0851。拼音:Huaxi Qu。 花溪区位于黔中腹地,是贵阳市的一个县级区,距市中心17公里。全区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处东经106°27′—106°52′,北纬26°11′—26°34′,土地总面积95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849公顷。 花溪区位条件优越,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贵昆、湘黔铁路贯通区内,北有贵阳西站及货场,西有湖潮站和磊庄机场,东北部有贵阳机场;贵花高等级公路直通市区,312国道和101省道贯穿全境,实现了乡乡通油路。花溪区供电、供水、邮政、电信等设施完善。现有变电站6座,合计容量218500KVA;供水管网80公里,日供水量达到25000吨;行政村通电话率达到63%;行政村移动通信覆盖率达到85%。 花溪区是生态区和贵阳市重要的水源保护区。花溪处于长江、珠江分水岭和南明河上游,有大小河流55条、总长390公里。松柏山水库、花溪水库两座中型水库,总库容达7140万立方米,是贵阳市的重要饮用水源。全区现有森林面积464778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2.36%。 花溪为多民族杂居地区。全区总人口32.4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15924人,占34.38%,有苗、汉、布依等38个民族。少数民族节日活动内容丰富,场地集中,形式多样,民族习俗古朴,民族风情浓郁。 花溪区现辖花溪镇、青岩镇、石板镇、久安乡、麦坪乡、燕 楼乡、党武乡、高坡苗族乡、湖潮苗族市依族乡、孟关苗族布依族乡、花溪布依族苗族乡、黔陶布依族 苗族乡、马铃布依族苗族乡、小碧布依族苗族乡共3镇11乡(其中7个民族乡)、165个行政村,1044个村民组,19个社区居委会。 旅游与文化 花溪是贵阳市文化区。区内有省委党校、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学院三所高等院校和省煤炭设计院等科研单位。全区有中学37所、小学117所,清华中学是贵州省重点中学。 花溪素有“云贵高原明珠”的美誉,是贵州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景区面积222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23%。有景物景观81个。其中,自然景观56个,人文景观25个。花溪区有国家级特等景观4个,国内一等景观18个,国内二等景观32个,国内三等景观27个。景区中以花溪风景、天河潭、镇山民族文化村、青岩古镇、高坡民族风情游最为有名。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贺龙、陈毅、聂荣臻、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和胡锦涛、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到过花溪。陈毅元帅曾赋诗称赞花溪:“真山真水到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 社会经济 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12964万元,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综合财政总收入完成27205.7万元;地方综合财政收入完成17826.5万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2003万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15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17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优势产业和企业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增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2001年,花溪区进入了全省20个经济强县行列;2003年,在全省第一轮经济强县综合考核中实现排位前移,进入前十强。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花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花溪区近期将围绕建设以生态区、旅游区、文化区为特色的经济强区,鼓足干劲、团结拼搏、再接再厉、奋勇争先,以新的精神风貌和新的干劲,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建设新花溪、实现新跨越。在建设新花溪的征程中,花溪区将结合自己的发展定位和特色,重点组织实施生态立区、旅游兴区、工业强区三大战略,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旅游度假区、全国人居环境示范区。 行政区划 花溪区辖3个街道、2个镇、4个乡、6个民族乡:贵筑街道、清溪街道、溪北街道、青岩镇、石板镇、孟关苗族布依族乡、小碧布依族苗族乡、党武乡、湖潮苗族布依族乡、久安乡、麦坪乡、高坡苗族乡、黔陶布依族苗族乡、马铃布依族苗族乡、燕楼乡。 历史沿革 1999年,全区行政区域总面积976.6平方千米。辖4个镇、11个乡(其中7个民族乡),168个村委会、26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30.9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0.2万人,占总人口的33.0%。 2000年,将金竹镇划归贵阳市小河区管辖。区划调整后,花溪区辖3个镇、4个乡、7个民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33717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花溪镇 63262 青岩镇 29968 石板镇 20908 花溪布依族苗族乡 58392 孟关苗族布依族乡 21123 小碧布依族苗族乡 17026 党武乡 18079 湖潮苗族布依族乡 27194 久安乡 12947 麦坪乡 18777 高坡苗族乡 18825 黔陶布依族苗族乡 9460 马铃布依族苗族乡 8380 燕楼乡 12836 2001年,全区行政区域总面积976.84平方千米。辖3个镇、11个乡(其中7个民族乡),165个村委会、19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31.4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0.26万人;非农业人口8.26万人。 2002年,全区行政区域总面积976.84平方千米。辖3个镇、11个乡(其中7个民族乡),165个村委会、19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31.9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0.43万人,占总人口的32.65%; 非农业人口8.36万人。 2003年,全区行政区域总面积976.84平方千米。辖3个镇、11个乡(其中7个民族乡),165个村委会、19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32.1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1.7万人,非农业人口8.44万人。 2005年7月20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撤销花溪区花溪镇和花溪布依族苗族乡的批复》(黔府函[2005]267号):同意撤销花溪区花溪镇和花溪布依族苗族乡。设立街道有关事宜由贵阳市按照有关规定办理。8月29日,贵阳市政府《关于花溪区设立贵筑、清溪、溪北三个办事处的批复》,同意撤销花溪镇、花溪布依族苗族乡,设立贵筑、清溪、溪北三个街道。10月30日,3个街道正式成立。 |
乌当区 |
乌当区位于贵阳市中部。东经106°30′-107°03′、北纬26°55′-26°33′。总面积962.4平方千米。2003年末,总人口30.5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79万人;非农业人口9.07万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布依、苗、侗、水等民族。 区人民政府驻新天街道,邮编:550018。行政区划代码:520112。区号:0851。拼音:Wudang Qu。 乌当区位于贵阳市东北部,属贵阳市新城区,总面积869平方公里。整个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1242米,全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区辖5镇6乡2个街道办事处,104个村、33个居委会、总人口26万,其中农业人口17万,占全区人口的66.06%。有布依、苗、土家、侗、彝、仡佬、白族等7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4.57万,占全区人口的18.27%。 自然资源 乌当区境内自然文化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硅、铝、重晶石等10余种;有百花湖、香纸沟、情人谷、来仙阁、新天温泉、相思河、普渡河峡谷、永乐桃园、阿栗、杨梅园等景观,美不胜收。独具特色的布依三月三、苗族四月八、阿栗杨梅园、永乐桃花节、朱昌稻花节和金华米花节等民间风情、民族节庆多姿多彩,其中下坝的苗族花棍舞被誉为"东方迪斯科",享誉国内外。 社会事业 乌当区行政中心所在地新天街道办事处距贵阳龙洞堡机场8公里,滇黔国道、贵黄、贵毕、贵开、东北绕城环线等高等级公路贯境而过。乌当区是西部大开发国家重点建设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带中心城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座落其中。 2004年3月,被国家科技部批准成为西南地区唯一的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区)。改革开放以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区第一要务,结合区情,坚持实施高新技术带动和强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两大战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一三"向"二三一"转变的格局,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在全省第一轮经济强县考核中,乌当区名列第四。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天工业园在管理体制理顺后,已发展成为乌当区非常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招商引资的主战场,目前,园区内被省科技厅授牌的高新技术企业及软件企业已达98家。2004年,全区GDP完成52.64亿元,同比增长20.1%;财政总收入达到3.41亿元,同比增长24.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41亿元,同比增长28.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2亿元,同比增长20.47%,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2亿元,同比增长46.7%。 风景旅游 乌当区自然风景优美、人文景观丰富、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别具一格。经过数年的努力开发,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已初显成效,年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一个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人文景观和观光农业连接起来,以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相结合,集吃、住、行、游、购、娱、沐浴、医疗保健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旅游格局逐步形成。目前,该区境内有6个风景区(香纸沟、相思河、百花湖、渔洞峡、情人谷、新天温泉公园)已建成并对外开放,建成省级风景区3个(香纸沟、相思河、百花湖)。金螺湖、巴喇谷、永乐湖、三江河景区正在开发建设中。现已形成:新天温泉公园—东风农业生态园—渔洞峡—情人谷—永乐桃园生态旅游线;水田相思河—新堡香纸沟—羊昌金螺湖等以峡谷风光、民族民间文化为主的旅游线;金阳新区—朱昌古城堡—百花湖,以现代文化为主的旅游线。 行政区划 乌当区辖2个街道、5个镇、4个乡、2个民族乡:新天街道、高新路街道、朱昌镇、东风镇、水田镇、羊昌镇、金华镇、永乐乡、下坝乡、新堡布依族乡、新场乡、百宜乡、偏坡布依族乡。 历史沿革 1999年,全区辖6个镇、7个乡(含2个民族乡),119个村委会、34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28.2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81万人。 2000年,乌当区辖6个镇、7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31961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新添寨镇 61697 东风镇 28042 水田镇 13458 羊昌镇 11441 金华镇 39042 朱昌镇 22077 野鸭乡 85455 永乐乡 12390 下坝乡 12972 新堡布依族乡 4730 新场乡 16187 百宜乡 10241 偏坡布依族乡 1887 2001年,全区辖6个镇、7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119个村委会、34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30.0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29万人,非农业人口8.88万人。 2002年9月9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乌当区新添寨镇。10月15日,经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置新天街道和高新路街道。 2002年,全区辖2个街道、5个镇、7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119个村委会、38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30.3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9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5.3 4万人。 2003年,乌当区辖2个街道、5个镇、7乡(其中2个民族乡),121个村委会、35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30.5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79万人;非农业人口9.07万人。 乌当乡村旅游惹人醉 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走进贵阳市乌当区,跃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各具特色的自然美景:春天繁花似景,夏天苍翠欲滴,秋天硕果累累,冬天勃勃生机,同时,感受到深厚、浓郁的民族风情。大自然将乌当妆扮得无比艳丽和迷人。 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人文景观迷人,农业观光诱人,生态环境古朴优美的乌当,不仅是林城贵阳一颗璀璨的新星,也为乌当发展旅游业带来了无限生机。主要景区北部有贵开路沿线的相思河、香纸沟、金螺湖,中部有阿栗杨梅园、情人谷、渔洞峡、高新科技农业观光园,东南部有永乐桃园等,正在开发和待开发的永乐石笋沟、下坝普渡峡谷、巴喇谷竹海园、新场流碧水峡谷、永丰九曲峡、百宜溶洞群,新添新城区内有温泉公园、新天立体生态广场和多功能广场等,这些风景区和景观均近在市郊,离贵阳市中心最近的仅7公里,最远的40余公里,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个休闲、娱乐、度假、观光、运动和健身的天地。正在探寻和挖掘的水东宋氏史、屯军古堡、老寨及布依族、苗族古朴的民俗,秀丽奇特的山溪溶洞,都将为乌当旅游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品味再度提升。旅游作为乌当的阳光产业,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除国家投资外,以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吸引有识之士来投资开发。继乌当区加快新城区建设步伐以来,扩建了通往各乡镇和各旅游景区的道路,为乌当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乌当区境内有省级名胜风景区2个,国家三类A级旅游区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个,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3个。从1996年开发香纸沟风景区至2005年,景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0多万人次,特别是“五一”和“十一”黄金周游客更是络绎不绝,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业已逐步成为乌当区的新兴产业。香纸沟位于新堡布依族乡境内,距贵阳42公里,景区内有5个景点,于2000年列入省级名胜风景区,有铁杉等国家一类保护的珍稀树种。它的自然景观集山、水、石、树、竹、洞为一体,各具精华又山水兼顾,人文景观以留存中国古文明痕迹的古法造纸为特色,优扬甜美的布依民歌,浓郁的布依风情,精致的荷包,独具匠心的贴画、簸箕画、盆景等都给游人留下美好的回忆,让人留连忘返。 位于水田镇和下坝乡交界处的相思河,河流湍急,两岸峭壁如削,有管束植物620余种,古树10余株,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动植物南方红豆杉、穿山甲等深藏其间。景区的仙女瀑布从30余米高山崖飘飘洒洒飞流直下,大有“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气势。景区的景观集中,植被完好,景物类型丰富,古朴优美的民族歌舞,精美典雅的旅游产品,无一不让游客赏心悦目。它的幽静、优美、古朴的自然风光,神秘的人文景观倍受游客青睐。2002年它以特有的优势被列为乌当区第二个省级名胜风景区。阿栗杨梅园中的情人谷如梅林中一位妙龄少女,清新秀丽,婀娜多姿,景区有清澈见底的河水为游客清洗满身的尘埃和疲惫,优美、宁静的环境带给游客以休闲、娱乐。此外,正待开发的各景区也“犹抱琵琶”,一呼即出,扑朔迷离的美景,神秘的溶洞令人萌发先睹为快之欲念。 乌当的乡村美景让四方游客心旷神移。 |
白云区 |
白云区位于贵阳市郊外西北方向。总面积270平方千米。2006年末人口18.5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06万人,农业人口6.53万人;男9.76万人,女8.83万人。邮编:550014。行政区划代码:520113。区号:0851。拼音:Baiyun Qu。英文:Baiyun District。白云区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与潮流,尽心尽责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旅游、卫生等,不惜余力推动工农商业稳步发展,现已成为贵阳市著名区级行政单位。 自然地理 白云区是贵阳市的6个市辖区之一,地处贵阳市中部,北接修文县,东、南与乌当区毗连,东南部与云岩区相邻,西部与金阳新区相连,西部一角与清镇市接壤,把守着贵阳市北部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本区东西最长为28千米,南北最宽为20千米,全区总面积270.37平方千米,占贵阳市总面积的11.31%,是全国最大的铝工业基地之一。 有意思的是,贵阳市的地理中心落在了白云区,贵州省的地理中心也恰好落在了这里,所以白云区素有“双心之区”,“贵州中心”的美誉。 白云区属亚热带气候区,冷暖气流交替强烈,季风高原气候明显,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区年平均气温在14℃左右。这里气候极其宜人,环境十分优美,四季不分明,温差小,是许多旅游者的理想避暑防寒之地。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全区农用地面积1984.18公顷,建设用地面积3532.78公顷,未利用地面积3385.64公顷。矿产资源主要有铝土矿、铁矿、原煤、石灰石、大理石等,储量较大,品质较优,易于开采。 经济社会 白云区人均生产总值一直位居全省第一名。2003年人均GDP已达到3500美元,2006年超过4200美元,据统计至2009年3月底白云区人均GDP已突破5000美元大关。白云区虽然历史短暂,但经济发展异常迅猛,已在经济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而且神话仍在延续。作为贵阳市一颗璀璨的明珠,白云区与金阳新区已成为贵阳市近年来发展地最好最快的地区,被誉为“贵阳的浦东新区”。 2006年是白云区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起始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三个率先”(在全市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六个白云”(竞争白云、实力白云、富裕白云、魅力白云、生态白云、平安白云)的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奋进,扎实工作,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区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2006年,全区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实现生产总值55.86亿元,增长15.4%;完成财政总收入11.74亿元,增长26.86%;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66亿元,增长18.5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9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599元,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22元,增长12.1%。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就,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产业概况 工业方面, 白云区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经济效益最好的企业是贵州铝厂,这主要得益于铝土矿资源丰富。贵州中部(贵阳、开阳、遵义、织金一带)铝土矿分布集中,储量位居全国前列。贵州铝厂严重影响白云区环境,虽经过治理已有改善,但矛盾仍旧突出。另一个著名企业是中国有色第七冶金建筑公司(简称“七冶公司”),由于经营不善,这座白云区历史最悠久的国有企业已计划破产,改为私营股份制。白云区其他企业都是近些年创办迁移过来的,发展相当迅速,使白云区企业总体由垄断制向多元化迈步。 农业方面,由于白云区土壤肥沃,气候湿润,条件优越,粮食经济作物一直产量居高。地区实行一年两熟制,多以种植稻米、玉米、薯类、油菜等为主,现已由传统化耕作向高度现代化机械耕作迈步。林木多是加以保护,利用开采率不高。水果蔬菜种植基本能实现自足,鲜花种植颇有名声,规模庞大的花卉生产基地使地区赢得“鲜花白云”的称号。畜牧以鸡、猪、牛为主,犹以养鸡场极为出名,目前已从散户养殖向集体科技自动机械化养殖过渡。 行政区划 白云区辖4个街道、3个镇、2个民族乡:艳山红街道、龚家寨街道、大山洞道街、都拉营街道、艳山红镇、麦架镇、沙文镇、都拉布依族乡、牛场布依族乡。现政府已划出南湖新区,与金阳新区毗邻,并将政府办公建筑群由艳山红镇迁至那里。艳山红街道、龚家寨街道、大山洞道街构成了白云区的主要部分,主要为经济区域。另外的部分多以风景优美见长,是旅游者不可不看的宜人地域。 白云区的建筑大多以精巧见长,但并不是说这个城区里就没有摩天大楼,只不过这些高楼都集中在白云中路十字路口附近。白云中路十字路口是白云区中心,从十字口到长宁街路口这一段白云南路是白云区的经济中心。白云南路西岸林立者几百家国际国内著名品牌专卖店和超市卖场,这里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其中穿插着长山商业步行街,这里也是极度繁华的理想购物场地。 历史教育交通 1959年,贵阳市政府设立白云镇,相当于市辖区一级行政单位,1973年恢复白云区建置。白云区历史虽然不到五十年,但人文气息浓厚。这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快速,科技产力惊猛增长,人才汇聚,效率极高。贵州师范大学就坐落在白云区大坝处。白云区有很多有名中小学和科研机构,如这四所著名中学:白云二中、兴农中学、白云六中和白云七中。白云区作为贵阳交通枢纽,具有重要地理位置,这里是贵遵高速公路和环城高速公路的交汇处,也是铁路运输的动脉。 风景名胜 白云公园是贵阳市著名的公园之一,这里环境令人心旷神怡,公园的十大景观更是令人百看不厌。作为国际风筝节的举办地,她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为白云区赢得了“中国风筝之乡”、“北有潍坊,南有白云”的美誉。白云公园还举办过世界兰花博览会、第十九届亚洲健美锦标赛暨全国健美锦标赛、国际插花花艺展暨首届贵州插花大奖赛和国际茶艺、茶道表演暨贵州首届茶艺、茶道大奖赛等,使白云区知名度大幅提高。 长坡岭国家森林公园也是不容错过的旅游胜地。公园总面积1075公顷,是贵阳市环城绿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白云区和金阳新区的"绿色屏障", 它有整个西南地区最优质的天然森林草地,森林覆盖率高达82.96%,有贵阳市"生态博物馆"之称,清新的空气又让这里成为天然的"森林氧吧"。公园分布为五个景区,分别为樱花湖、森林草坪、都溪林场、两个少数民族村寨。公园集山、林、水、草、古迹于一体,具有幽、秀、野、旷、古等景观特色,是理想的休闲度假、科普教育、旅游运动的良好场所。 白云区还拥有国家AA级风景区天鹅湖森林公园(沿湖漫步,杨柳低垂,生意盎然。湖面碧波潋滟,林影云印,小鸟忽尔掠过,予留一片遐想。春天来临,樱花盛开之际,红白相间,娇嫩欲滴,令人浮想联翩)、金山寺和都拉大佛、大人山生态公园(建设中)、空中怪车遗址等知名景点。新打造的麦架乡绿色蔬菜水果之旅,花卉生产基地之旅和铝厂工业化之旅亦是既健康又时尚的休闲旅游方式。 白云经济开发区 白云经济开发区是贵州省级经济开发区,位于贵州省省会贵阳市地域的中心地带,是国务院确定的“黔中产业带”和“南、贵、昆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总面积270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铝工业基地,素有“中国铝城”和“西部风筝之乡”的称誉。 白云经济开发区始终坚持“统一规划、成片开发、开发一片、收效一片、滚动发展”的开发思路,创建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走鼓励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的产业协调发展之路,全面实现强区升位,扩大经济总量的目标。18万白云人以“自加压力、开拓创新、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白云精神,有效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各项工作走到了全省各市、区、县的前列。现已落户开发区的各类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960多家。2004年,实现GDP53.7亿元人民币,财政总收入7.97亿元人民币,地方财政收入2.97亿元人民币。在全省11个国家和省级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考核评价中白云经济开发区名列贵州省综合投资环境和投资软环境第一名,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内资和外资也名列全省、全市之手,在全省第一轮20个经济强县综合指标考核评比中位居第三名。 白云经济开发区位于贵阳市的中部,贵阳市是连接华中、华南与西南的重要通道,是西南“三省一市”南下出海的必经之地,是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和物流结点。白云境内交通便捷,210国道、贵遵高等级公路、贵阳东北绕城环线和川黔铁路穿境而过,又自成体系的厂矿铁路专用线60公里,铁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34.4公里。距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20公里,该机场已开通40余条航线,辐射全国大中城市和香港、澳门等地。白云经济开发区距重庆长江口岸直线距离300公里,距广西北海口岸直线距离500公里。 主要产业投资导向:铝及铝加工业 、IT产业、新材料产业、食品医药白云经济开发区对到开发区投资、申办项目的投资者实行“一站式”限时代办服务,实行办事程序、办事时限、收费项目及标准“三公开”,对区属权限范围内收费项目实行了零收费。 抓住随着“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和“南、贵、昆”经济圈形成的大好机遇,白云经济开发区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扩大开放、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努力将白云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和社会进步的城市中心区,现代化的工业区,环境优美的园林生态居住区,具有文化特色的休闲旅游商贸区。 2.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 区域概况 白云区位于广州市老城区北部,东邻增城区市,西界南海区,南连荔湾、越秀、天河、黄埔等4个城区,北接花都区和从化市。全区面积1042.7平方公里,2000年末全区常住人口84万,流动人口约90万。2002年末,全区总人口858526人。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510080。代码:440111。区号:020。拼音:Baiyun Qu。英文:Baiyun District。白云区是广州市10个城区之一,因其境内有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而得名。东邻增城区市,西界南海区,南连荔湾、越秀、天河、黄埔等4个城区,北接花都区和从化市。全区面积1042.7平方公里,2000年末全区常住人口84万,流动人口约90万。2002年末,全区总人口858526人。 辖内有三元里街、景泰街、同德街、松洲街、黄石街、棠景街、新市街、同和街、京溪街、永平街、嘉禾街、均和街、石井街、金沙街和江高镇、人和镇、太和镇、钟落潭镇等14条行政街、4个中心镇,全区户籍人口754969人,流动人口约70万。 区内兼具有多种地貌。东部和东北部是丘陵地区;林木茂盛,大小水库山塘遍布,湖光山色,风景宜人,有广州市最高的帽峰山(海拔534.9米)和著名的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中部为广花平原,田园沃野,一望无边;西部是珠江水系,河网交织,巴江河及流溪河流经境内,既得灌溉之便,更得航运之利。 历史自然 白云区还有着深厚历史文化传统,三元里抗英,陈子壮抗清故事,招子庸与粤讴,石井桥,石门返照.....历史资源、文化积淀、人文景观互为渗透融合,使白云大地糅合着独特的地方色彩。辖内有三元里街、景泰街、同德街、松洲街、黄石街、棠景街、新市街、同和街、京溪街、永平街、嘉禾街、均和街、石井街、金沙街和江高镇、人和镇、太和镇、钟落潭镇等14条行政街、4个中心镇,全区户籍人口754969人,流动人口约70万。 区内兼具有多种地貌。东部和东北部是丘陵地区;林木茂盛,大小水库山塘遍布,湖光山色,风景宜人,有广州市最高的帽峰山(海拔534.9米)和著名的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中部为广花平原,田园沃野,一望无边;西部是珠江水系,河网交织,巴江河及流溪河流经境内,既得灌溉之便,更得航运之利。 白云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1.8度,年均降雨量为1655毫米,境内兼具有多种地貌,东部和东北是丘陵地区,有广州市(原八区)最高峰帽峰山(海拔534.7米)和著名的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山丘坡度平缓,林木茂盛,果树如海,大小水库山塘遍布,湖光山色。风景宜人。中部为广花平原,西部是珠江水系,河网交织,珠江西航道,巴江河及流溪河流经境内,既得灌溉之便,更得航运之利,其中流溪河更是广州市民主要的饮水源。 经济发展 市云埔(白云)工业区、东北部九佛镇、钟落潭镇一带的化工、电子科技工业区、西南部石井镇以台资为主的石井工业区、中部位于江高镇的广州个体私营经济试验区和位于太和镇的广州民营科技园等等构成白云区东西南北中五大经济发展区。其中石井水泥厂被 评为“全国明星乡镇企业”、“全国明星百佳企业”。第三产业以商业、房地产、交通运输、饮食服务、金融保险等为主。新广从路饮食长廊、增槎路大型综合批发市场、黄石路大型汽配、装饰材料批发市场颇具规模。 白云区扼交通要冲,京广电气化铁路、105、106、107、324国道及京珠、广惠、北环、华南快速干线等高速公路穿越本区,广花、兴泰、罗南、沙泰等省道和地铁二号线、机场快速干线也行经区内,使区内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新旧白云国际机场、华南最大的铁路编组站都坐落在区内,这些均使区内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历史沿革 1959年3月,由于国务院没有批准广北县的设置,原郊区划出给花县4个公社划回郊区,撤消了近郊党委,恢复广州市郊区的设置。4月,南海县盐步公社的海北、沙凤、龙溪大队全部与秀水、黄歧大部分;平洲公社的海中、南海等大队部分地区、里水公社的横沙生产大队,共1648人口,耕地22493亩划入广州市郊区。 1960年6月,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后,撤消了郊区,成立黄埔、江村2个以工矿企业为中心的人民公社。7月改为区,这时原属郊区的三元里、石井、沙河、新滘分别划给市的4个市中心区管辖。 1962年5月,为了贯彻郊区工作“以菜为纲”方针,解决大城市几百万人的蔬菜与副食品供应,市政府决定将芳村、江村、黄埔3个区合并成立郊区。 1965年3月,郊区人和、江村、石龙3个公社及江高镇、雅瑶农场划给花县。1967年1月又重新划回郊区。 1973年5月至1975年5月,原黄埔公社7个大队与萝岗公社7个大队从郊区划出组成黄埔区。 1985年5月,原郊区所属沙河、东圃2个区公所和五山、员村、沙河、车陂4个街道办事处划出成立天河区。原郊区所属鹤洞区公所和白鹤洞街、芳村街划出成立芳村区。 1986年5月,原郊区所属新滘区公所和赤岗街划给珠海区。 1987年1月,国务院批准,广州市郊区更名为白云区,列入城区建制。现辖石井、新市、江高、人和、蚌湖、龙归、神山、雅瑶、萝岗、同和、太和、竹料、钟落潭、九佛、良田15个镇,三元里、矿泉、松洲、景泰、同德5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渔业联社,有村民委员会183个,居民委员会80个。 1987年8月,天河区同和镇及其所属的行政区域范围划归白云区管辖。同和镇的行政区域范围,除原管辖的同和、京溪两个村外,新市镇管辖的东平、永泰和三元里街管辖的柯子岭村划归同和镇管辖。 1988年11月,设置雅瑶镇,管辖原神山镇所属雅瑶村、雅瑶旧村、邝家庄、三向、岑境五条村。撤销槎头街,设置松洲街。石井镇螺溪村、河沙村、坦尾村划归松洲街管辖。12月,设置景泰街。管辖广园、景泰、云苑等新居民区。 1994年11月,设立同德街道办事处。同德街以同德村为基础,同德村从石井镇划出。 1995年4月,设置良田镇。竹料镇的良田、白沙、金盆、安平、光明、陈洞、华坑、沙田等八条村的行政区域划归良田镇管辖。 1999年8月,设立黄石街道办事处。黄石街管辖原新市镇的江夏、陈田2个村委会和江夏、外语学院2个居委会及原石井镇马务村的黄石花园和祥景花园2个小区。 2000年4月,设置新景街道办事处,管辖原新市镇的棠涌、萧岗2个村委会和白云、棠涌、萧岗、汇侨、南航新村5个居委会;设置棠景街道办事处,管辖原新市镇的棠溪、远景2个村委会和远景、合益、棠溪、新市一、新市二、侨爱苑6个居委会。 2000年9月,原市农工商集团公司12个村民委员会移交白云区管理。景泰街办事处接收柯子岭村;同和镇政府接收京溪村、同和村、永泰村、东平村;萝岗镇政府接收黄陂村、八斗村华沙村;九佛镇政府接收山龙村、迳下村、红卫村、长庚村。 2000年11月,白云区西郊、河沙、坦尾村划入荔湾区。 2001年6月,撤销同和镇,设立同和街、京溪街、永平三个街道办事处,从7月10日起正式运作。 2002年7月25日,萝岗、太和两镇的镇长在区政府327会议室,正式签定了八斗村移交管辖协议书,从此萝岗镇八斗村归属太和镇管辖。 2002年8月,撤销石井镇,设立石井、金沙两个街道办事处。石井镇从7月1日起停止运作。 2002年8月,撤销新市镇,设立嘉禾街、均禾两个街道办事处。新市街从7月1日起停止运作。 2002年8月8日起,撤销蚌湖镇,其行政区域并入人和镇。 2002年9月26日起,雅瑶镇划归花都区管辖。 2003年4月,撤销萝岗镇,设置萝岗街道办事处。5月,萝岗街道办事处辖内行政事务移交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管理。7月,新景街道办事处更名为新市街道办事处。我区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签定八斗村管辖移交协议书。从2003年12月19日零时起,白云区八斗村由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辖。 2004年我区进行镇级行政区划调整,从6月8日起,神山镇政府停止运作,并入江高镇;龙归镇政府停止运作,并入太和镇;竹料镇、良田镇、九佛镇停止运作,并入钟落潭镇。 2005年7月,为配合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将钟落潭镇九佛片(原九佛镇)划归新成立的萝岗区管辖,在8月15日前完成交接。矿泉街划归越秀区管辖,在8月31日前完成交接。广州市统一从8月1日进行整体移交。 [1] |
观山湖区 |
贵州省贵阳市小河区总面积63.13平方千米。2003年末,总人口11.8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3万人;非农业人口9.43万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布依族和苗族。 区人民政府驻黄河路,邮编:553009。行政区划代码:520114。区号:0851。拼音:Xiaohe Xian。 成立于2000年的小河区,是贵阳市三个中心城区之一。它位于贵阳城市中心区南部,东面、北面跟南明区相连,西面与花溪区、乌当区接壤,南面和花溪区比邻;东西长11.5公里,南北宽12.15公里,总面积63.13平方公里。辖区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布依、苗、土家、满、侗等20余个民族。 年轻的小河区,是一个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机制的特殊区域。除拥有市辖行政区“小河区”的身份外,还有一个身份是“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2000年升格为国家级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贵州省是唯一的。 自然条件 小河,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城区主次干道大都以祖国的著名江河命名。除两条主干道以我国的第一、二条大河长江、黄河命名外,其它街道被称为红河路、香江路、珠江路、盘江路、松花江路、漓江路、淮河路等,一些小巷也叫沱江巷、龙江巷、通河巷、柳河巷之类的名字,从而形成“小河”装“大江”的独特景观。 小河地势西面高、东南面低,海拔一般在1000米至1200米,属南北向和东北西南向的缓丘盆地河谷地。其中,中曹司盆地是贵阳市最大的盆地,滥泥沟、阿哈水库一带属中曹司盆地外缘高峰丘地貌。主要河流为乌江水系的南明河及其支流陈亮河、麻堤河。中小型水库有阿哈水库和胖水牛水库。 小河为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5.4摄氏度左右,最高气温在每年的7月,最低气温在每年的1月。年平均降雨量1157.6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1%。全年无霜期280天,日照时数为1400小时。风力风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多东北风和北风,夏季盛行南风,年平均风速2.2米∕秒。 交通运输 小河位于国务院确定的“黔中产业带”的核心区域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的腹地,在“南下大通道”与“西南出海大通道”的交汇处,有8条公路进出,黔桂、川黔、贵昆、湘黔四条铁路干线在这里交汇,处于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位置。以东10公里是4D级国际机场——贵阳机场,以北3公里是铁路客运站——贵阳火车站。距中国西南最大铁路货运编组站——贵阳南站2公里,距零担货运站——贵阳东站5公里,铁路整车货运站——贵阳西站就在境内。环城高速公路穿过境内,从环城高速公路经贵新高速公路可到湖南、广西,经贵遵高速公路可到重庆、四川,经贵黄高速公路可到云南。 社会发展 建区以后,小河区委、区政府按照建设现代化工业强区和现代化都市新区的定位,遵循“南延北接,东扩西进”的思路,以非凡的勤奋、非凡的胆识、非凡的热情和开明的姿态、开放的胸襟、开拓的精神,积极实施“工业强区”、“三产活区”、“环境立区”、“科教兴区”和“开放带动”五大战略,打造公正的法制环境、高效的服务环境、优惠的政策环境和守信的社会环境,全区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小河区顺利进入贵州省第二轮建设经济强县行列。 行政区划 小河区辖黄河社区办、平桥社区办、金竹社区办。 历史沿革 2000年1月21日,国务院批准,设立贵阳市小河区。小河区辖贵阳市小河镇和贵阳市花溪区金竹镇。区人民政府驻黄河路。2000年,小河区辖2个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42987人,其中:小河镇 129440人、金竹镇 13547人。 2001年,小河区辖15个社区、17个村委会。年末总人口11.4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2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35万人,占总人口的16.7%。 2002年,小河区辖15个社区、17个村委会。年末总人口11.7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 .3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36万人。 2003年,全区有3个社区,辖15个居委会,17个村委会。年末总人口11.8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3万人;非农业人口9.43万人。 |
开阳县 |
开阳县地处黔中腹地,距贵阳市城区中心86公里,总面积2026平方公里,海拔在506.5-1702米之间,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温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0.6至15.40C之间,四季分明;辖6镇10乡,共113个行政村,11个居委会,总人口42万,其中农业人口36万,占总人口数的86%。 全县资源丰富,富集矿产资源、农业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于一体。其中,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磷、煤、铝、重晶石等30多种矿种。磷矿石保有储量4.33亿吨,高品位的富矿占全国储量的2/3,其中P2O5储量高于32%的优质富矿,占全国的78%,与湖北襄阳、云南昆阳齐名,素有“三阳开泰”之称。硒资源丰富,富硒土壤分布面广,其动植物硒含量在0.05mg/kg-0.28 mg/kg之间,符合联合国卫生组织保健品含硒量标准。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2.22%,居黔中之冠。旅游资源集山、水、林、泉、峡、洞,汇奇、险、雄、秀、幽、野及风土人情于一体,被誉为喀斯特生态博物馆,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价值。 自然条件 开阳地型地貌变化多样,地型起伏大,西高东低,呈斜坡状,森林植被完好,全县森林覆盖率42%(其中紫江地缝、南江大峡谷、香火岩景区高达80%以上),具有绿色喀斯特、绿色开阳之称。 喀斯特发育最为全面,我国著名地理专家研究表明,世界喀斯特分属三大板块,一块在美国东海岸,一块在地中海,最大板块在东亚,东亚中心在贵州,贵州精华在黔中,黔中精品在开阳。紫江水上地缝、紫江、南江景区钙华“倒石莲”,石头上的森林等61个国家三级景源冠绝于世,生物资源400余种,动物112余种,其中国家级和省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有15种,动物有12种,开阳喀斯特资源在89%,位居全国乃至全世界榜首,开阳旅游资源共有6大类26种,占全国种类的39.7%,年平均气温13.49℃,年降雨量1258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生态旅游、漂流探险、科学考察、疗养度假的最佳旅游避暑胜地,是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旅游局确定的155个最具潜力开发县之一,2000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紫江地缝景区、南江大峡谷景区、香火岩景区80.29平方公里),省、市将开阳列为旅游重点发展地区,精品旅游线推出,中共开阳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在十五期内,将开阳省级风景名胜区建设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喀斯特世界公园。 经济建设 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4.72亿元大关,增长14.1%,高于全省2.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4亿元,增长10.2%;第二产业增加值12.74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6.04亿元,增长14.2%。财政总收入完成3.09亿元,增长16.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81亿元,增长1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7883元,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627元,增长10.6%;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2.44%,同比上升3.3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5.1:48.2:26.7调整到24.0:51.6:24.4。投入、产出、收入(财政、居民、农民收入)和消费分别增长62.8%、14.1%、(16.3%、11.3%、10.6%)、15。1%,实现四个同步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税收和利润分别增长15.1%和53%。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82亿元,增长14.5%,贷款余额5.86亿元;发放小额农贷余额9320万元,增长27.9%。金融运行总体平稳。较好地完成市、县各项实事。荣获“中国富硒农产品之乡”、“全国优质烤烟生产示范县”、“全省绿化模范县”等称号⑴。通过四年的奋斗,取得了贵州省首轮建设经济强县综合评价排名第九名和全省建制县第一名的成绩,跻身全省前十强。 依托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县委、县政府按照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商贸旅游活县的思路,强力推进磷化工、富硒农产品、喀斯特生态旅游三大特色产业的发展。磷化工业:现已基本形成了“双流-永温-金中磷化工走廊”和初具规模的磷及磷化工和相关产业集群。主要生产能力为:优质磷矿400万吨/年、-10万吨/年、三聚磷酸钠10万吨/年、工业磷酸10万吨/年、食品级磷酸1.5万吨/年、饲料级脱氟磷酸三钙1.5万吨/年、固体-0.2万吨/年、六偏磷酸钠0.25万吨/年、工业级磷酸一铵0.5万吨/年、-0.1万吨/年,以及硫酸6万吨/年、普通过磷酸钙10万吨/年、钙镁磷肥6万吨/年、颗粒磷肥和多元复合肥各3万吨/年等。年创产值20亿元,税金1.25亿元以上。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磷化工业,将依托资源平台和优越的电力支撑条件,打造“中国磷都”。到2010年磷化工总产值达到100个亿,成为全省、全市的支柱产业。目前正在市的支持下建设国家级的新材料工业园和循环经济磷化工生态工业园,在省的支持下兴办省级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富硒农产品开发及加工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台农种猪基地、三合奶牛场、顶方种鸡场、白安营养殖协会、清江养殖协会等一批龙头企业和协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主要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为:油菜籽5万吨/年,国际二级菜籽油2.3万吨/年;富硒大米15000吨/年,腊肉制品加工125吨/年,玉米面条5000吨/年;养殖类:“三元”杂交种猪3000头,年出栏商品雏鸡300万羽,奶牛1000头,翁昭早熟蔬菜8000吨/年。建成14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富硒米、油获得了国家级“放心粮油”品牌。瘦肉型生猪、开洋牌菜籽油、富硒米以及茶果菜等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知名度。目前已作出以富硒特色食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服务的思路建设食品工业园,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喀斯特生态旅游业:已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占地145平方公里的南江大峡谷、香火岩和紫江地缝等景区,已初步开发,谷撒河、月亮河、大山溶洞群、张学良将军幽禁地等,极富开发价值。依托贵开高等级公路的建设,着力打造国家级“喀斯特生态博物馆”,建成黔中旅游大县。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县委、县政府深化县情认识,把握发展机遇,围绕将开阳建成磷化工大县、喀斯特生态旅游大县、特色农业大县、黔中能源富县和全省一流的山水园林城市的定位,提出了提升一产、主攻二产、开拓三产和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商贸旅游活县的发展思路,以项目为载体,着力实施“12345工程”,即:一个调整,包括东中西生产力布局、三次产业、产品及所有制结构的县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做好“山”“水”两篇文章(磷资源和水电资源);抓好三个重点(磷化工、富硒农产品、喀斯特生态旅游);夯实四个基础(基础设施、财源基础、基层组织建设、技术和人才基础);实现五大突破(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交通瓶颈、城市建设)。制定了《开阳县2003-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共开阳县委、开阳县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决定>的意见》、《开阳县近期磷化工发展总体构想》、《开阳县2001-2005年畜牧业跨越式发展规划》等。在此基础上,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建立了100余个项目的项目库。 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市政府将开阳作为国家级磷化工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省政府将开阳作为全省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科技部将开阳作为新材料工业园区建设以及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制定了开阳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的目标。第一步,2002年至2007年,GDP平均增长12%,于2006年比全市提前一年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2007年达到32亿,建成全省一流山水园林城市;第二步,2008年至2013年,年均增长11.5%,达到61亿元,再翻一番,县城人口逾10万,实现撤县建市目标;第三步,2014年至2020年,年均增长11.2%,实现128亿元,比2000年翻3番以上。 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55.96亿元,增长15.5%;财政总收入实现8.45亿元,增长34.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65亿元,增长2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09亿元,增长24.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2.4亿元,增长2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1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63元,分别增长12%和18.3%。 行政区划 开阳县辖6个镇、7个乡、3个民族乡:城关镇、双流镇、金中镇、冯三镇、楠木渡镇、龙岗镇、南龙乡、永温乡、宅吉乡、花梨乡、龙水乡、米坪乡、禾丰布依族苗族乡、南江布依族苗族乡、高寨苗族布依族乡、毛云乡。 历史沿革 明崇祯四年(1631年)置开州。1930年设开阳县。以倾慕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学识渊博,夙愿人才辈出昌盛地方,故名开阳。取开阳明之学命名。 1999年,全县辖6个镇、10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228个村委会、11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40.4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4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4.98万人,占总人口的12.31%。 2000年,开阳县辖6个镇、10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38925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城关镇 60008 双流镇 33926 金中镇 34937 冯三镇 33433 马场镇 37389 龙岗镇 34045 南龙乡 17015 永温乡 15475 宅吉乡 16937 花梨乡 23302 龙水乡 11955 米坪乡 6753 禾丰布依族苗族乡 14245 哨上布依族苗族乡 17300 高寨苗族布依族乡 22119 毛云乡 10413 2001年,开阳县辖6镇、10乡(其中3个民族乡),113个村委会、11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43.0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13万人,少数民族4.27万人,占总人口的10.34%。 2002年,全县辖6个镇、10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113个村委会、11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43.2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1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4.64万人。 2003年6月10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开阳县马场镇更名为楠木渡镇、所辖行政区域为原马场镇行政区域。12月28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开阳县哨上布依族苗族乡更名为南江布依族苗族乡,所辖行政区域为原哨上布依族苗族乡行政区域。 2003年,全县辖6个镇、10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113个村委会、12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43.5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4.69万人;非农业人口5.24万人。 |
息烽县 |
位于中国贵州省中部,乌江南岸。息烽县总面积1036.57平方千米。2011年末,总人口26.3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35万人,非农业人口2.84万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是苗族。 县人民政府驻永靖镇,邮编:551100。行政区划代码:520122。区号:0851。拼音:Xifeng Xian。 地名由来 息烽县人类活动历史悠久,秦朝时属新象郡且兰县,隋时属牂牁郡牂牁县。因地处黔中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火不断。公元1682年,明朝廷派兵平息战火,驻兵县境,筑坚城一座,崇祯皇帝取“平息烽火”之意,赐名“息烽”。明建息烽于襄千户所,隶属贵州都指挥司。清撤卫所并入修文县 。公元1914年,息烽正式建县。 地理位置 息烽地处贵州省中部,省城贵阳市北郊,贵州第一大河——乌江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7′29″至106°53′43″,北纬26°57′42″至27°19′45″。东临开阳,南接修文,西北与遵义、金沙两县相望。县城南距省会贵阳66公里,北距历史名城遵义87公里,是黔北及重庆、四川两省市南下出海的重要通道。 生态气候 息烽县森林覆盖率达40%,境内原生天然林多,大部分地区林木丰茂,水土保持良好,有“天然氧吧”之美誉。 息烽县南高北低,属北亚热带和南温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2℃—16℃,年降雨量950毫米—1200毫米,大部分地区全年无霜期在270天以上。由于海拔高、纬度低、高差大,气候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适宜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多种农作物生长。 自然资源 息烽县总面积1036平方公里,境内峰丛山地与丘陵、小盆地相间,海拔最高1749.6米,最低609.2米,相对高差1140.4米,南望山、西望山两大山脉东西排列,喀斯特地貌发育充分。全县土地面积10万公顷,其中有耕地3.3万公顷、林地4万公顷、园地0.03万公顷、草地1万公顷,水域0.17万公顷。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磷、铝、硫铁、褐铁、硅、水晶、重晶石、高岭土等,其中尤以煤、磷储藏最丰、品位最高。生物资源已查明的树木有104科263种,野草61科227种,药用植物110科227种,水生、陆生和两栖动物数百种。县境北濒贵州省储水量第一的乌江库区,境内河网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7.8公里,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2条,多年平均流量5.85亿立方米,平水年常年保有储水量4.65亿立方米,水资源十分丰富。 主产水稻、玉米、大豆、油菜籽、烤烟、花生、茶叶。有机械、化工、食品、建材、采矿等工业。玄天洞、猫洞、集中营旧址、南望山、温泉、高滨洞为名胜古迹。 城镇建设 息烽县城建设始于明代天启二年(1623年),水西宣慰同知安邦彦挟贵州宣慰使安位起兵反明。崇祯三年(1630年)战乱平息后,为遏制水西东侵,朝廷在今县境内筑城3座,设立了息烽、于襄、诘戎3个守御千户所,其中息烽城驻军1200余人。清咸丰年间,息烽城毁于战火。同治九年,重建息烽城。民国二十七年(1938),息烽城垣全部拆除。 解放后,息烽县城兴建了大批砖混结构的房屋和供水系统,街道全部铺设沥青路面,城区面积不断拓展。1996年,息烽县实行市带县体制后,在贵阳市人民政府、云岩区和市属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相继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11个小区建设详规,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改造、硬化宽7米至20米的县城道路13条4570米,新建、改造了照明和排污设施,完成了河道治理和城市绿化工程,绿化率达35%。投资1500万元新建了社会停车场、宣传文化活动中心等公益设施。投资1200万元新建了水厂,县城日供水能力增至2万吨。 随着县城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房地产开发蓬勃兴起,9家房开商累计计划投资2亿元,现已开发商品房10、95万平方米。同时投资1800万元,兴建西门农副产品直销市场和“城中城”综合市场一期工程,引进贵州广建公司投资3.6亿元,建设长1696米、宽41米的南在街,开发商品房61万平方米,目前主干道已硬化通车。南大街建成后,城区面积将拓展到17.12平方千米,居民可增至8――10万人。 与此同时,各乡镇小城镇建设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95年,小寨坝镇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0年荣获国家建设部“全国小城镇建设先进镇”称号,2001年,被列为全国精神文明示范镇。目前,息烽县已引进贵阳中化开磷有限公司投资3.6亿元,打造全国磷化工基地,一座面积10.4平方千米,居民4-5万人的新型工业城镇即将崛起,成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行政区划 息烽县辖4个镇、5个乡、1个民族乡:永靖镇、温泉镇、九庄镇、小寨坝镇、青山苗族乡、西山乡、养龙司乡、石硐乡、鹿窝乡、流长乡。 历史沿革 1999年,全县辖4个镇、6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161个村委会、8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23.7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25万人,占总人口的5.25%。 2000年,息烽县辖4个镇、6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22158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永靖镇 50457 温泉镇 20560 九庄镇 25870 小寨坝镇 32442 青山苗族乡 6153 西山乡 14644 养龙司乡 20146 石硐乡 20878 鹿窝乡 13398 流长乡 17035。 2001年,全县辖4个镇、6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161个村委会、9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25.5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34万人,占总人口的5.6%。 2002年,全县辖4个镇、6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161个村委会、9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25.7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35万人。 2003年,全县辖4个镇、6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161个村委会、9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25.8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35万人,非农业人口2.84万人。 |
修文县 |
修文地处黔中,山川秀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县城古名龙场,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谪居于此悟道讲学,创立阳明心学体系,世称“王学圣地”。 县境西南面以猫跳河与清镇市为界,西北与黔西、金沙两县隔六广河相望,北面与息烽县接壤,东及东北与开阳县睦邻,东南与乌当区毗邻,南与白云区相连。 地跨东经106°21′至106°53′,北纬26°45′至27°12′。东西长51.8公里,南北宽48.5公里,总面积1075.70平方公里。县城驻地龙场,位于县境南部,距省会贵阳38公里,距市行政中心金阳20公里。 元至元二十年(1283)于今县境置长官司,明崇祯三年(1630)建敷勇卫,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裁卫置修文县。民国3年(1914),析出县境北部置息烽县。解放后,先后隶属贵阳、贵定、安顺地区和贵阳市,1963年复隶安顺地区,1996年1月复改隶贵阳市。 2006年,全县辖龙场、扎佐、久长、六广镇和谷堡、六屯、小箐、洒坪、六桶、大石布依族等10个乡(镇),217个行政村,12个社区,141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13万人。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居住有汉、苗、布依等22个民族,其中汉族占92.6%。 县人民政府驻龙场镇,邮编:550200。行政区划代码:520123。区号:0851。拼音:Xiuwen Xian。 自然地理 修文县地处黔中腹地,为贵阳市北部郊县。总面积1075.5平方公里,辖四镇六乡,217个行政村、12个居委会,人口30.8万。修文因五百年前一代哲人王阳明龙场悟道,并创立了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而享誉中外,被誉为王学圣地。 修文县区位交通优越,县城距贵阳城区仅半小时车程,经贵毕、贵遵及东北绕城高速公路到达贵阳龙洞堡机场48公里。渝黔铁路、210国道、贵遵、贵毕高等级公路穿县境而过,物流运输极为顺畅。 社会经济 修文县按照农业稳县、工业强县、三产活县、科教兴县的思路,以经济强县建设总揽工作全局,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十五期间,建成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修文医药产业园,入驻园区的13家制药企业全部通过GMP或GSP认证;成功举办了第二、第三届阳明文化节和三届梨花节;以猕猴桃、金秋梨为主的优质水果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等称号十五期末,全县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了一番。 2006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23.5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1.5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97元。十一五期间,修文县将继续围绕建设经济强县目标,突出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三产活县、科教兴县、开放带动战略,着力在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方面取得重点突破,力争经济总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再上一个大台阶,为建设小康修文、构建和谐修文打下坚实基础。 旅游资源 修文县境内人文、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有省级阳明风景名胜区。该县以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选拔大赛为契机,树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继第三届国际阳明文化节建成阳明碑苑并对外开放之后,修文县目前正着手建设阳明主题公园,做大做强阳明洞旅游产业。修文县旅游资源丰富,开发个性鲜明。有遗迹丰厚的阳明洞奇境,有雄奇峻秀的六广河大峡谷风光,有奔腾激越的桃源河漂流,有高原森林型高尔夫度假中心,有贵州唯一的森林野生动物园,有瓜果飘香的山村农家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修文县矿产资源丰富,电力资源富集。已探明的矿产有铝矾土、煤、铁、硅、汞、重晶石、高岭土、耐火粘土、溶剂灰岩、水泥灰岩等,适合开发。猫跳河峡谷县域沿线建有五个梯级电站。 城市建设 修文经济强县建设总揽工作全局,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十五期间,建成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文医药产业园,入驻园区的13家制药企业全部通过GMP或GSP认证;成功举办了第二、第三届阳明文化节和三届梨花节;以猕猴桃、金秋梨为主的优质水果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等称号。十五期末,全县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了一番。2006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23.5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1.5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97元。 行政区划 2006年,修文县辖4个镇、5个乡、1个民族乡:龙场镇、扎佐镇、久长镇、六广镇、谷堡乡、六屯乡、小箐乡、洒坪乡、大石布依族乡、六桶乡。 历史沿革 1999年,全县辖4个镇、6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217个村委会、12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28.3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3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1.7%;少数民族人口2.52万人,占8.89%。 2000年,修文县辖4个镇、6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26203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龙场镇 72191 扎佐镇 41811 久长镇 27101 六广镇 23816 谷堡乡 19316 六屯乡 13165 小箐乡 18710 洒坪乡 13401 大石布依族乡 10618 六桶乡 21910 2001年,全县辖4个镇、6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217个村委会、12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30.2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55万人;非农业人口3.78万人。 2002年,全县辖4个镇、6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217个村委会、12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30.3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8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56万人。 2003年,全县辖4个镇、6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217个村委会、12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30.5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35万人,非农业人口3.86万人。 |
清镇市 |
清镇市位于贵州省中部。总面积1492平方千米。2003年末,总人口51.65万人。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1996年划归贵阳市管辖,1999年被省委、省0列为全省首批建设的20个经济强县(市、区)之一;同时,经过清镇人民的共同努力,清镇市先后获得过“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省科技工作先进市”,“省级文明卫生城市”、“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市”等称号。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苗、布依、彝、仡佬等族。市人民0驻青龙街道,邮编:551400。行政区划代码:520181。区号:0851。拼音:Qingzhen Shi。 行政区划 清镇市辖青龙街道、红枫湖镇、站街镇、卫城镇、新店镇、百花湖乡、麦格苗族布依族乡、暗流乡、王庄布依族苗族乡、流长苗族乡、犁倭乡。青龙街道:2002年9月5日经省人民0批准设立,2003年9月23日正式挂牌。面积54.7平方千米,辖20个行政村、4个社区和9个厂场居委会。常住人口8.4万人。 经济发展 清镇是贵州重要的工业基地。境内有中央、省、市属大中型企业近20家(其中贵州水晶有机化工集团公司为“全国化工500强企业”),集化工、能源、磨料、磨具、纺织、冶金、采矿于一体。红枫发电总厂(含猫跳河7座梯级电站)、清镇发电厂、东风电厂等,年发电量达143亿千瓦小时,使清镇已成为西电东送的重要电源区。清镇矿产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已探明的主要矿藏有铝土矿、赤铁矿、硫铁矿、煤、大理石等30多种,其中铝土矿是贵州铝厂主要的矿源基地之一;猫场矿区面积约80平方公里,远景储量2.1亿吨,是目前全国已知铝土矿中最大的连片矿区。贵黄高等级公路、321国道、320国道、站织公路和湖林铁路支线在境内纵横交错;同时,清镇是省城贵阳的西大门,是通往云南、四川、广西和省内安顺、兴义、六盘水、毕节及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百里杜鹃等景区的必经之路,是贵州西线旅游第一站。 农业产业 ①水稻优质率大幅度提高。种植以金优系列、新香优系列等为主的优质稻83034亩,占水稻种植面积94793亩的 87.9%; ②玉米优质率明显提高。种植以兴黄单89-2、安单136、华玉4号等优质硬粒型黄玉米95300亩,占玉米种植面积121380的78.5%; ③大力发展蔬菜生产。一是围绕把我市建成贵阳市副食品基地的目标,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发展专业蔬菜生产,今年全市与专业蔬菜种植面积已达9000亩,其中卫城东门、新店鸭池河、红枫青山、百花萝卜哨等专业菜地已形成规模,大宗蔬菜生产不仅满足了我市的需求,还大量销往贵阳市场,生产的大葱、牛腿南瓜、特色蔬菜等品种已占领了贵阳菜市的一席之地。二是围绕“弯仔”泡菜厂所需原料,在王庄、卫城等地实行订单农业建成8000亩的加工菜生产基地;三是破季蔬菜生产得了突破,栽种的荷兰豆、棒豆、莲花白等近期即可上市,涉及面积5000亩。 ④经济作物比重逐渐增大。一是今年全市栽种向日葵1800亩,花生 1200亩;二是围绕雹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申请贵阳市财政贷款100万元,安排栽种大蒜8370亩;三是油菜种植在优质下功夫,种植以油研7号等为主的优质油菜 93205亩,占油菜种植面积的94%; ⑤订单农业发展势头良好。一是围绕红枫芦荻精米加工厂,实施订单优质水稻10000亩,涉及农户近4000户,按国家保护价上浮 0.1元/斤进行收购;二是依托“弯仔”泡菜加工厂,发展订单蔬菜种植8800亩,签订订单1553户,涉及的主要品种有胭脂萝卜、洋姜、生姜、豇豆,大蒜等,其收购保护价为:胭脂萝卜0.15元/斤、洋姜0.25元/斤、豇豆 0.6元/斤,大蒜0.62/斤;三是在红枫平寨村发展荷兰豆种植,实行合同收购,今年是第一次种植,面积为 266.7亩,涉及农户245户,签订收购合同245份,其收购保护价为2元/斤: ⑧积极完善大冲蔬菜高科技示范园的建设,现该示范园已初见成效,为促进我市农业生产的科技化,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发挥了积极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⑦切实抓好鲜果生产。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今年我局在犁倭等地共种植以艳红桃,布朗李为主的果树3650亩。 旅游资源 清镇市境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枫湖、省级风景名胜区百花湖和市级风景名胜区东风湖,“三湖”水域面积91.4平方公里,蓄水量达18亿多立方米,可养殖水面占省的1/10,水资源、水面积和蕾水量冠全省之首;鸭池河、猫跳河、暗流河三河交织,入汇乌江。波光潋滟的红枫湖,湖面开阔、湖湾秀丽,山中有湖、湖中有岛、岛中有洞、洞中有水;山青水碧的百花湖,清丽自然、小巧玲珑、幽雅宁静,颇具桂林风韵;雄奇险峻的东风湖,两岸叠峰,湖水悠长,沟壑溶洞,岩穴飞泉,好似三峡再现,韵味无穷。 重点企业 清镇市境内集聚了中国七砂集团公司、中国七砂股份公司、贵州水晶有机化工(集团)公司、贵州化肥厂、贵州红枫铁合金股份公司、清镇发电厂、红枫发电总厂、贵阳市煤气气源厂、盘江化工厂等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其中中国七砂股份公司是上市公司,工业基础雄厚,对清镇市的经济发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已形成了共有23个门类,以磨料磨具、有机化工、化肥、纺织印染、铁合金、水泥等拳头产品为骨干的工业体系。 可投资的行业有:轻工、机械制造、电子、服装、纺织、磨料磨具、食品、化工、化肥、冶金、建材、生物制药、耐火材料等。 贵州清镇发电厂是建于70年代的火力发电厂,座落在国家级风景区红枫湖畔,总装机容量为658MW,分三期建设而成。年发电近8亿千瓦时,比上年要多发电近8亿千瓦时,供电煤耗可望在390克/千瓦之内。全厂工作可以说实现了新世纪开年红。东风发电厂位于贵州省清镇市和黔西县交界处的鸭池河段上,距贵阳市内88公里。是以发电为主的综合利用工程,总库容10.25亿立方米,设计水头117米,总装机容量510MW,设计年发电量24.2亿千瓦时,属国家大二型企业,是贵州电力系统中的骨干电厂。 红枫发电总厂是贵州省电力公司所属的国家大二型水电企业,生产生活基地建在距省会城市贵阳28公里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红枫湖畔。全厂由猫跳河梯级开发的虹枫电站、百花电站、李官电站、修文电站、窄巷口电站、红林电站、虹岩电站和三岔河上的普定电站组成。全厂横跨贵阳、清镇、修文、安顺、普定等黔中市县,战线长达200余公里。目前,全厂装机容量为359.5MW,管理着省内红枫湖、百花湖等8座大中型水库,担负着贵州省电力系统发电、调峰、防洪等重要任务。建厂四十年来,全厂累计发电量21S亿千瓦时(截止2000年)。贵州电力建设第二工程公司为国家一级火电建筑安装大型综合施工企业,可承建各大、中、小型发电站工程;该电站常规岛建筑、安装工程;各类工业及民用建筑、安装工程;各类压力等级的锅炉及管道安装 工程等。 贵州水晶有机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正式批准的,一个集有机化工、建筑安装、科研设计、建材、医药和各类包装物生产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企业。 贵州盘江化工厂(617厂)是国家民爆器材定点生产企业,建于1966年。厂址位于清镇市郊。现有固定资产6427万元,总资产1.3亿元。厂现成工业0和-生产、火工专业设备制造、乳化剂生产和爆破技术服务的综合民爆专业厂家。 贵州化肥厂是贵州省重点企业之一,资产总额近9亿元人民币,职工3000余人,现生产能力为年产合成氨20万吨,尿素30万吨,主要产品有高效氮肥“红枫牌”尿素,高复合肥、食品级液体二气化碳等。同时为中国最大的瓮福矿肥基地提供液氨配套,生产磷酸二铵。 中国七砂集团公司座落在贵州省清镇市风景秀丽的红枫湖畔,工厂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2亿元,处产磨料及耐火材料 10万吨,磨具和耐火制品3000吨,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磨料和工业材料生产企业。 历史沿革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以威清,镇区二卫置清镇县,取二卫首字为名。1992年设市。 1999年,全市行政区域总面积1492.4平方千米。辖4个镇、6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299个村委会、43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48.0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5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0.37万人,占总人口的21.59%。 2000年,清镇市辖4个镇、6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47130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红枫湖镇 152920 站街镇 77945 卫城镇 51595 新店镇 44611 王庄布依族苗族乡 17322 麦格苗族布依族乡 19239 暗流乡 17558 王庄布依族苗族乡 17975 流长苗族乡 40547 犁倭乡 31593 2001年,清镇市辖6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4个镇、299个村委会、43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50.5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1.92万人,占23.59%。非农业人口10.85万人。 2002年9月5日,贵州省人民0批准,调整清镇市红枫湖镇行政区划,设立青龙街道。将红枫湖镇所辖的中心、青龙、东北等20个村及新华路、建国路、新民路等19个居委会辖区划由青龙街道管辖,红枫湖镇所辖行政区域相应进行调整。 2002年,全市辖4个镇、6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299个村委会、43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为50.9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9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0.84万人。 2003年,全市辖1个街道、4个镇、6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299个村委会、32个社区。年末总人口51.6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08万人,占21.46%。 2006年3月27日,《省人民0关于同意清镇市调整站街镇红枫湖镇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黔府函[2006]36号)同意清镇市调整站街镇和红枫镇部分行政区划,将原属站街镇的骆家桥村划归红枫湖镇管辖。 清镇市每年举办中秋瓜灯节,红枫湖旅游节等,充分展现了清镇的人文风貌。本市最高建筑是12层的供电大楼。本市的旅游地有红枫湖,百花湖,东风湖,巢凤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