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黄山市 >> 祁门县 >> 平里镇

平里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平里镇谷歌卫星地图)


平里镇简介

  平里镇位于祁门县城西南部,东北与塔坊乡为邻,东南与祁红乡交界,西南与芦溪乡接壤,西临溶口乡,北枕小路口镇。东西长12公里,南北宽13.9公里,总面积达92.78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18%,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2度,年降水量2120mm,无霜期约270天。
   平里镇是祁门县南路的重要集镇,历史悠久。宋代属武山乡尤昌上里;元代汉里为都,属武山乡十二都,明清同元所置。1932年属三区;1939年属二区红里乡;1947年,红里乡辖平里、程石、双凤、贵溪4保,花桥属于溶溪乡。解放初属第四区,1952年10月属祁红(大)人民公社,称平里管理区。1961年10月成立平里公社。1982年4月并社建乡,称平里乡。1989年更名平里镇。
  平里镇辖平里、胜丰、花桥、双凤、新源、红光七个行政村,4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469人,其中农业人口7142人,镇区常住人口2600人,现状城镇化水平40%,镇人民政府所在地驻平里,距县城20公里。1999年,平里镇被列为黄山市中心镇与综合改革试点镇。花桥村委会被授于“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
  镇区各种基础设施完善,邮政、通讯网络健全,广播、电视覆盖全镇,35KV高压输变线路投入使用,使我镇的居民生活用电和各类工业用电得到根本保障。皖赣铁路穿境而过,祁(平)溶油路、平芦公路纵横交织,公路运输四通八达。
  林茶资源丰富。全镇林业用地12.64万亩,占总面积的90.8%,活立木蓄积量33.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4.3%。现有林场13个。我镇是祁门县重点茶区,光绪初,贵溪村(现红光村)的胡云龙学习宁红制法,成为祁红创制人之一。现年产干茶200吨左右。其中,名优绿茶黄山毛峰、黄山翠兰达60吨以上。
  平里镇科教意识浓厚,1984年4月,双程村创办了祁门县第一所农民科普夜校。1988年,平里乡农科教协会成立,在全省率先走出了一条“政府统筹下农科教结合”的好路子。1996年荣获全省农科教结合一等奖。2000年,平里镇荣获“全国农科教结合示范镇”称号,花桥村获“全国农科教结合示范村”称号。近年来,农科教结合不断深入,涌现了象吴永和、章克兵等一批科技示范大户,兴建了查村坦大棚蔬菜、花桥黑山羊、红光火鸡、仙寓早茶园等一批科技示范园(基地),2001年荣获全县科教兴乡镇考核第一名。.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92.78平方公里 341024103 242700 0559 查看 平里镇谷歌卫星地图

平里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平里村 ·祁门旅游·祁门特产·祁门十大特产·祁门十景·祁门名人·祁门 0

----

查看 平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花桥村 ·祁门旅游·祁门特产·祁门十大特产·祁门十景·祁门名人·祁门 0

----

查看 花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贵溪村 ·祁门旅游·祁门特产·祁门十大特产·祁门十景·祁门名人·祁门 0

----

查看 贵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双程村 ·祁门旅游·祁门特产·祁门十大特产·祁门十景·祁门名人·祁门 0

----

查看 双程村谷歌卫星地图

平里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祁山镇

  祁山镇位于安徽省黄山市西大门的祁门县境中部,是祁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滨临阊江上游,襟黄山而连鄱阳湖,是皖赣边界的重要门户。全镇辖18个村,136个村民组,5个居委会,119个居民小组,全镇总面积达230.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974.77亩,其中水田13297.8亩,专业蔬菜地805亩。山场面积292534亩,茶园面积达16662亩。现有人口4.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19454人。    祁山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原名赤山镇,因汉初名将梅娟封侯后在镇西建城,故也别称梅城,唐永泰年间祁门置县,以本镇为县治至今,清代咸丰二年(1852年)因城东祁山更名祁山镇。祁山镇也是一座风格旖旎的锦绣山城。雄伟挺拔的祁山屹立于镇东,群峰叠嶂凤凰山筑其南,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青萝寺生态游和城郊果蔬采摘游的日渐升温,城区人民的生活品质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祁山镇物产丰饶,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盛产木材、茶叶、香菇等特产,镇内建有金东大市场,流通活跃,经济繁荣,是块充满希望的热土。.  

小路口镇

  小路口镇位于祁门县中部、县城以西,慈张线穿境而过,境内皆低山,溪流遍布,全镇总面积94.38平方公里,辖7个村,47个村民小组,98年人口6795人,1911户。   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   9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664.1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774.72万元,工业收入213.05万元。   十五届三中全会以来,该镇加快两个文明建设步伐,在着重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城西公路拓宽,集镇建设、环境、卫生、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快发展。目前交通便利,通讯快捷,全镇人民生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治安良好。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并向小康宽裕阶段迈进。   基本思路:以奥科工业区为依托,谱写好工业新篇章;以公路为主线,开辟境内慈张线经济走廊;以调整林茶结构为契机,唱好林歌、念好茶经;以街道建设为动力,塑造小路口新形象。   总体目标:到2010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899.4万元,年均递增8%,农业总产值达2709.8万元,年均递增4%,财政收入达到298万元,年均递增10%,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800元以上,全镇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法制等社会生活都有较大发展和提高。.  

金字牌镇

  金字牌镇是祁门县城东重镇,距县城9.1公里,素称祁门“东大门”,总面积127平方公里,总人口11808人,辖9个村,66个村民组,1个社区,现有耕地7234亩,茶园7140亩,山场面积17.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0.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4%。   农、林、茶、瓷为金字牌镇支柱产业,年产粮食3100吨,油料330吨,林木2500立方米、茶叶200吨,水果60吨,蚕茧5吨,水产品45吨,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5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3300元。   金字牌镇系祁门县工业重镇,县直骨干企业有:绿洲人造板有限公司、祁门水泥有限公司、祁门陶瓷集团、县西武林场、县南屏山林场和国家粮食直属储备库,境内的华扬工业园区正在开发建设中,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投资环境,使该镇成为外商投资兴业的“乐园”,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工业立镇、开放兴镇、商贸活镇、调整富镇”的“十六”字方针,紧紧围绕“打造东部工业镇,构建和谐金字牌”的目标,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生阳纺织、振阳电机、三星电器、奔腾铸造、华燕树脂、洪鑫再生板、美林农林水产品加工等企业落户发展,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达8000万元,大大提升了综合经济实力。   金字牌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交通便捷,皖赣铁路横贯东西,可直达南京、上海、南昌等大中城市。慈张公路穿境而过,距黄山机场50公里,黄山风景区60公里,牯牛降风景区40公里,该镇开办各项邮政服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及小灵通覆盖全镇,工商、税务、公安、金融等服务设施完善,供水、供电等服务功能齐全。   金字牌镇生态环境优美,物产资源丰富,农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慈张沿线农业科技示范带长达18公里,建成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面积达800亩,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名优花卉、树桩盆景、绿化苗木、优质无性茶苗等特色和新兴产业。   目前,该镇正处于历史发展最好时期,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号召,坚持“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本着互惠互利、携手合作的原则,实行优惠的招商政策,竭诚在金融、税收、供电、土地、劳务、资源等方面提供一流的服务,全力推进工业强镇。.  

平里镇

  平里镇位于祁门县城西南部,东北与塔坊乡为邻,东南与祁红乡交界,西南与芦溪乡接壤,西临溶口乡,北枕小路口镇。东西长12公里,南北宽13.9公里,总面积达92.78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18%,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2度,年降水量2120mm,无霜期约270天。    平里镇是祁门县南路的重要集镇,历史悠久。宋代属武山乡尤昌上里;元代汉里为都,属武山乡十二都,明清同元所置。1932年属三区;1939年属二区红里乡;1947年,红里乡辖平里、程石、双凤、贵溪4保,花桥属于溶溪乡。解放初属第四区,1952年10月属祁红(大)人民公社,称平里管理区。1961年10月成立平里公社。1982年4月并社建乡,称平里乡。1989年更名平里镇。   平里镇辖平里、胜丰、花桥、双凤、新源、红光七个行政村,4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469人,其中农业人口7142人,镇区常住人口2600人,现状城镇化水平40%,镇人民政府所在地驻平里,距县城20公里。1999年,平里镇被列为黄山市中心镇与综合改革试点镇。花桥村委会被授于“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   镇区各种基础设施完善,邮政、通讯网络健全,广播、电视覆盖全镇,35KV高压输变线路投入使用,使我镇的居民生活用电和各类工业用电得到根本保障。皖赣铁路穿境而过,祁(平)溶油路、平芦公路纵横交织,公路运输四通八达。   林茶资源丰富。全镇林业用地12.64万亩,占总面积的90.8%,活立木蓄积量33.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4.3%。现有林场13个。我镇是祁门县重点茶区,光绪初,贵溪村(现红光村)的胡云龙学习宁红制法,成为祁红创制人之一。现年产干茶200吨左右。其中,名优绿茶黄山毛峰、黄山翠兰达60吨以上。   平里镇科教意识浓厚,1984年4月,双程村创办了祁门县第一所农民科普夜校。1988年,平里乡农科教协会成立,在全省率先走出了一条“政府统筹下农科教结合”的好路子。1996年荣获全省农科教结合一等奖。2000年,平里镇荣获“全国农科教结合示范镇”称号,花桥村获“全国农科教结合示范村”称号。近年来,农科教结合不断深入,涌现了象吴永和、章克兵等一批科技示范大户,兴建了查村坦大棚蔬菜、花桥黑山羊、红光火鸡、仙寓早茶园等一批科技示范园(基地),2001年荣获全县科教兴乡镇考核第一名。.  

历口镇

  历口镇,古名新丰,始建于宋,后以地处历山和沥水之口而易名为历口。位于祁门县西北部39公里,全镇地域面积188.32平方公里,东邻小路口镇,南接渚口乡,西临闪里镇,北枕安凌镇,东北和西北分别与古溪、箬坑二乡接壤。现辖15个村,91个村民组,4720户15191人。全镇共有林地面积232171亩,水田面积7216.23亩,茶园面积16195.5亩。茶叶、食用菌、粮食、林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境内山峦叠嶂,风光旖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牯牛降风景区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其间。镇区河东、河西商业街店铺林立,资源充足,交易活跃,集镇常住人口达3千余人,比较优势明显,是祁门县西北部的一座重要的商贸、旅游重镇。    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智慧的历口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历口古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业生产初具规模,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农民增收明显,形成了菌业、茶业、粮油、旅游、电子五大产业。镇区交通便捷,大新线横穿全境,村村实现三通,即通路通电通电话。移动、联通、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全镇。公安、工商、邮政、电信座落镇区,中心卫生院被评为一甲医院,历口中学、中心小学被列为省级农村示范学校。加大集镇改造力度,分两期共改造面积3268平方米,集镇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镇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利民、利济两座飞虹把河东、河西连为一体,集镇聚散功能明显提升,社会文化教育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为实现历口再次腾飞,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331”行动计划,着眼于历口实际,适时提出了“集镇最美、商贸最活、旅游最旺”的奋斗目标,着力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工业、旅游、小城镇建设、招商引资五大突破,扎实做好做活四篇文章,即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做活农民增收文章;围绕历口电子产业,做活历口工业富镇文章;围绕历口商贸经济,做活小城镇建设文章;围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牯牛降、“祁红”创始地、名医故里、目连戏故里、武陵故道等历史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以深生态旅游、大休闲市场为思路,做活旅游经济文章。    目前,历口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湘东、环砂、西塘“两个市级和一个县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大发展。.  

闪里镇

  闪里镇地处祁门县西大门,与江西省景德镇市、本省东至县、石台县接壤,是原闪里区三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土地总面积140·72平方公里,辖8个村,59个村民组,2632户9290人,其中农业人口8529人,耕地面积7642亩,茶园8158亩,山场面积179198亩,森林覆盖率83%。   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   该镇距离县城47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有较好的区域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慈张线、大毛线穿境而过。随着大观桥铜锣畈开发,镇经济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98年工业总产值1334·37万元,农业总产值1430万元。全镇年产粮食2378·7吨,油料195吨,干毛茶130·94吨,全镇财政收入142·6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764·3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707元。是一个以农为主,林茶并举,多种经营辅存的山区集镇。   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特点   该镇地域广阔,资源丰富,除主产松杉杂木、水稻、茶叶和油茶外,还盛产毛竹、香菇、木耳、猕猴桃等种类繁多的土特产及祁蛇、杜仲、厚朴等天然药材。旅游资源也较为丰富,开发潜力大。主要风景有被誉为“五百年后九华山,五百年前西峰寺”的西峰古寺庙遗址,有位居慈张线边缘建成于明代的“敦典堂”古戏台和“会源堂”古戏台。还有可与陶渊明笔下所述的桃花源媲美的“桃源十八景”,中央电视台曾多次来此取景。   2010年远景规划   未来十年,闪里镇党委政府将紧紧抓住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的机遇,面向市场经济,立足本地资源,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林、茶、菌三大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2010年,全镇经济的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镇村工业总产值5000万元,农业总产值达到3000万元,财政收入1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3000元,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安凌镇

  安凌镇位于祁门北部,距离祁门县城71.6公里,与黟县、石台县相邻,居三县交界,四乡相邻之处。面积为58平方公里。    安凌镇所辖5个村,29个村民小组,1232户,4773人。安凌镇属丘陵山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全镇现有耕地面积6023亩,其中水田间5570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油料、茶叶为主。全镇主要河流为梅溪河。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石煤、石灰石、粘土和大理石等。    由于地处牯牛降支脉,茶叶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安凌茶叶具有出芽早、叶片厚、汁水浓等特点,黄山翠兰、黄山毛峰、牯牛降银针等名优茶已大量销往省内外几十个地区。全年茶叶收入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目前,安凌镇林业用地面56037亩,林副产品的种类主要有香菇、木耳、竹笋、板栗、柿、中药材等。    镇所在地城安村地处河谷盆地,四周山水环绕,有“城郭之安”美誉,拥有八大景观。为:城子龙蟠、望江蟾照、官峰插汉、金竹长源、报劳祠堂、紫潭书院、历岫晴岚、屏墩晚翠。   安凌镇98年全镇各业总产值1960.72万元,第三产业1039.96万元,农业产值576.76万元。98年全镇财政收入69.4万元,其中20%以上来自个体私营经济。    近几年来,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小集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各项创建规划正在逐步实施。1996年开通了有线电视,有800户入户。全镇5个村,村村通电话。29个村民组,已有20个组使用自来水,农电网建设不断加强,农电价已由95年1.13~1.20元降至0.8~0.9元。现在正在作进一步整改。村级公路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村村都能通汽车,彩电、VCD、电冰箱、摩托车在全镇已开始普及,人民生活正在朝着小康水平迈进。   2010年规划目标:    1、集镇建设上规模,达到布局合理,规划超前,成为周围乡镇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心。    2、全镇国民生产总值每年递增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净增200元。    3、争取两个村进入全国性农科教结合的“百千万工程“。    4、财政收年递增15%左右。    5、争取2~3上个百万元产值的新企业。    6、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铺设赤城油路,接通市县有线电视,完成全镇农网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开通移动通讯,改建扩建各村校舍,适应九年制义务教育等。.  

凫峰镇

  凫峰乡位于祁门县东南部,东南与黟县、休宁接壤,西邻乔山乡,北与金字牌镇、横联乡相邻,面积117.04平方公里,乡政府所在地高岭脚,距县城46.6公里。截至2002年底,全乡有山场153746亩,水田7363亩,茶园7439亩,全乡森林覆盖率82.9%,全乡有人口10496人。其中劳动力6671人,外出务工2062人。凫峰乡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县级保护文物景观有建于明嘉靖年间的赤桥东皋塔,中土坑新时器时代遗址。凫溪河风光秀丽,为发展凫峰乡的旅游事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热忱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来凫峰乡投资创业。.  

塔坊镇

  塔坊镇位于祁门南郊,东北连祁山镇,南接祁红乡,西依平里镇。东西宽10.5公里,南北长12.8公里,面积79.87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6%,乡政府驻地塔坊距县城12公里. 全乡辖9个行政村,48个村民组,我乡2293户,人口7956人,其中劳动力4883人,外出务工1035人。境内耕地面积5800亩(其中:水田4980亩),茶园面积6602亩,林业用地100478亩,占全乡土地面积的83.3%。森林蓄积量286821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82.5%。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438万元,比上年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2877元,比上年增长12.7%。    塔坊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境内古村落——候潭,是理学名贤汪克宽的故居。这里交通极为便捷,皖赣铁路横贯南北。这里的人民勤劳睿智、民风淳朴。这片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热土,是投资者的理想乐园。如今,塔坊乡和全市各地一样正处于新一-发展、快发展的关键时刻,乡党委政府领导携全乡人民热忱欢迎和真诚期待着社会各界仁人志士来塔坊投资办企业或采风调研、休闲度假,这里必将给你留下美好而难忘的记忆。.  

新安镇

  新安乡位于祁门县西部,地处东经117°11`—117°19`,北纬29°11`—30°00`。东靠闪里镇,西、南与江西省浮梁县接壤,北枕东至、石台二县。东西长12.1公里,南北宽19.3公里,面积125.2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64%。2003年,先后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新安乡农业产业化示范乡镇;市委组织部授予新安乡星林村党支部非典防治先进党组织;县委授予新安乡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党委;县委县政府授予新安乡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县政府授予新安乡退耕还林先进集体。    下辖良禾、星林、上汪、高塘、新安、合源、龙安7个行政村,51个村民组。2003年,全乡2131户,7377人,均汉族。民国初期属五区,1939年属三区新安乡,分设高塘、新合、竹集、良禾4保。1949年5月成立新安乡。1950年1月撤乡划区,属五区。1952年7月划乡建设,设高塘、新合、良禾3乡。1956年春,闪里区裁撤,并新合、良禾、高塘3乡为新安乡,属历口区。同年江西省浮梁县蟠溪乡的良禾仓、株林划归新安乡。1958年属闪里公社,1961年成立新安公社,1983年改社建乡,称新安乡至今。    2003年,全乡企业营业收入2860万元,工业总产值111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9%、4.8%。全乡财政收入为4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288元。    1969年大(观桥)毛(公坦)线竣工,由新安岭入境后,经新安、良禾、团结、长滩、岭脚下,越红旗岭至东至县。后因红旗岭经常塌方且坡度大,客运由良禾口转道江西浮梁县至东至县。2003年10月,洋(湖)大(观桥)线柏油路面铺设完工,祁门至东至县越红旗岭路段再次通车。并完成新安至西湖乡(江西)良禾口路段200米柏油路铺设。全乡村村通机耕路、程控电话。主要桥梁有新安桥、幸福桥、良禾桥。    乡人民政府驻地新安村,距县城41.4公里。1996年,乡政府投资60万元,铺设了长1公里的柏油路面,安装了自来水、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2002年10月,启动新区开发(位于果汁厂地段)。2003年10月,新建乡政府综合办公楼,完成老街1公里水泥路面和新区400米柏油路面铺设,新安装了25盏路灯,集镇功能进一步完善。2003年底,沿街共有房屋120幢,店铺90家。近年新安茶叶和食用菌市场交易异常火暴,高峰期达2500人次,年成交量115吨,年成交额达400万元。.  

大坦乡

  大坦乡区域面积为92.63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19%。全乡辖6个村、30个组,1235户4271人,其中农业人口4141人,全乡劳动力2718个。    该乡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最高峰1090米,水系是大洪河,发源于大洪岭南麓,是阊江的源头。现在耕地面积3300余亩,其中水田2800亩,人均0.7亩,现在茶园4880亩,人均1.2亩,年产干茶110余吨,主要为“黄山毛峰”;现有林业用地110000余亩,人均近30亩,其中有林地96700亩。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31万元,比上年增3.1%;财政收入29.8万元,占任务的101.4%;农民人均纯收入1480元,比上年人均增收113元。    (一)农业支柱产业不断发展。粮食生产基本实现自给,经济作物有油、茶、药等,大坦茶叶以质优形美在全县享有美誉,林业生产共规划长江防护林、生态林、公益林40000亩,退耕还林近两年完成3600亩,木竹资源非常丰富。    (二)农田水利设施较为完善。现有水库4座,总库蓄50万立方米,水塘9口,碣坝58座,境内水资源丰富,但汛期由于位居皖南暴雨中心,洪涝灾害易于发生,经多年建设,防汛抗灾能力有了提高。    (三)乡村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依托丰富的林、茶资源,现有细木工板、包装箱、竹地板等企业。2002年企业营业总收入达653万元,利税78万元,实现销售收入630万元。    (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乡内大洪古道原为江西至安庆的通衢要道,改革开放以来,祁大公路、大洪公路相继修建,2002年实现了乡级公路黑色化,乡内组织通电话,信息传递快捷,广播电视覆盖全乡。    (五)农业结构调整方兴未艾。2000亩有机茶基地和百亩银杏立体间作套种园已经建成,并将逐年发展;香花槐绿色生态种苗基地将按照订单农业模式发展壮大;依托丰富的山场资源,土鸡养殖正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六)科技文卫事业不断健全。乡内有大坦学校,分小学部、初中部,现有师生380人,基础教育设施完善,新的大坦学校将在年内建成;农技推广体系完善,农民技校、成人教育正常开展。.  

柏溪乡

  凫峰乡位于祁门县东南部,东南与黟县、休宁接壤,西邻乔山乡,北与金字牌镇、横联乡相邻,面积117.04平方公里,乡政府所在地高岭脚,距县城46.6公里。截至2002年底,全乡有山场153746亩,水田7363亩,茶园7439亩,全乡森林覆盖率82.9%,全乡有人口10496人。其中劳动力6671人,外出务工2062人。凫峰乡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县级保护文物景观有建于明嘉靖年间的赤桥东皋塔,中土坑新时器时代遗址。凫溪河风光秀丽,为发展凫峰乡的旅游事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热忱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来凫峰乡投资创业。.  

祁红乡

  祁红乡土地总面积119.0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2.4%,耕地面积1206亩,茶园面积6835亩、山场面积177860亩,人均占地耕地0.2亩,茶园0.73亩、山场30亩。全乡辖7个村,44个村民组1761户,6102人,劳力数3719人,其中外出务工人数1400人。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40.34万元,比上年1112.3万元增28.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03.36元。比上年1356.79元增46.57元;完成财政收入38.2万元,农民外出劳务收入125万元。比上年111万元增14万元。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巩固2000亩有机茶基地,新建10亩“仙寓早”和百库存杨梅示范片,发展30万棒袋料菇,发展养殖南江黄羊和三元杂交猪。投资15万元的祁红卫生院已经完成搬迁,造价42万元的祁红学校教学楼以及厨房等附属工程已经投入使用。投资30多万元的学生宿舍楼、投资66万元的信用社办公楼,投资10万元的永胜小学教学楼都在抓紧施工。    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一、改造茶叶初制厂,盘活资产,低门槛承包给个私企业经营。二、由乡农经站牵头集资入股筹集52万元创办祁红茶油精炼厂。在2002年底本省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绿色食品和优质农产品展销会上“祁红茶油”获得较好评价。三、引资200万元,创办祁红瑞丰人造板有限责任公司。该企业的投产,不仅促进木材资源的精深加工,提高林产品附加值,而且解决了近100人的就业问题。2003年该企业销售近1万张模板,上交税收和林业费12万元。四、从江苏宜兴引资200万元创办竹胶板厂,该项目将填补本县毛竹资源的精深加工空白。.  

溶口乡

  溶口乡土地总面积86.19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溶口,距县城20.2公里。该乡属山丘地带,境内山多田少,山场11.1万亩,水田、茶、桑、果、药、杂等6327亩,森林覆盖率83.7%,全乡辖6个行政村,36个村民组,共5524人,其中非农437人,农业5087人,3308个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1100人。全乡林业用地113837亩,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85.7%,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103412亩占93.3%,其中用材林97740亩,占94.5%;薪炭林413亩,木蓄积量33.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3.7%。自80年代初开始,各村组发挥山场多的自然资源优势,在“林”字上做活文章,办起各类合作、个体林场21个,共造林3万余亩。    近几年来,该乡加大小集镇建设力度,投入近百万元修建了街道柏油路,兴建了自来水工程,实施了电网改造,街道安装了路灯和灯箱广告牌,街道两旁整齐美观。目前,集镇共拥有个体工商户、个私企业127家,极大繁荣了本地经济,集镇建设已初具规模.  

芦溪乡

  素有南大门之称的芦溪乡,风景秀丽、景色怡人,称得上是世处一小桃源,竹排、木船、青山、绿水构成一幅独特的乡间田园风光。秀气中又深藏着特色......    说起芦溪,很多人就会联想到茶中一枝独秀的“安茶”。安茶流传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这是一种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的半发酵紧压茶,选料精细,加工独特,品质更是出众。在粤东颇负盛名,与“徽六名茶”并驾齐驱。其条身紧结匀齐,色泽黑褐尚润,香气浓郁飘逸、泌人心脾,更为难得的是,它不但是一种上乘的饮品,还是良药,一直以来岭南中医诊方中常用“安茶”作引,广东、香港和东南亚地区更是尊它为“圣茶”。    现代药理分析,发现安茶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和氨基酸等物质,有解渴清热去火、消瘴避邪、益寿健神、杀菌防腐防癌之功效。1988年、1992年两次被评为安徽省优质特种茶。近几年来,经过反复研制、改进,品质不断提高,需求量大增,在南方市场上深受欢迎。.  

渚口乡

  渚口乡位于祁门县城西部,总面积106.43平方公里,该乡是个粮、林、茶并举的农业乡。辖8个村委会,51个村民组,共2185户,7271人,劳动力4194人,外出务工1126人。耕地面积4600.6亩,其中水田3949.2亩;茶园8758.8亩, 药材800亩,林业用地面积144000亩。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377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达890万元,比上年增长10.6%;财政收入90万元,比上年增1.12%;农民人均纯收入2244元,比上年增5.5%。    工业发展是强乡兴镇及农民增收、财源增长的主要途径。2002年全乡股份制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已发展到100余家,营业收入达1280万元。同年引进南京客商资金、技术,兼并原有企业,成立黄山市凯华木业有限责任公司,当年实现产值400万元,利税80万元。    从1998年以来先后投资300万元,铺设了大北街三面公路水泥路面,安装了路灯,对街道进行了绿化,兴建了大北埠自来水厂和大北埠茶叶市场,2000年至2002年引进外资300万元,兴建了大北埠商住楼,完成旧城改造27幢。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扩大中药材种植,2002年与县中医院共建科技示范园——黄山药谷,面积300亩,投资170万元,分四年完成。目前药园主要种植祁术、板兰根、仁米、地黄、杜仲、枣皮等药材。药谷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全乡农业结构调整步伐,通过示范辐射,全乡农户单季种植药材面积已达800亩,沿慈张线3个村就达380余亩,大大提高了耕地的亩效益。养殖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出现了一批农村经纪人,把本地农特产品推向市场,农业效益得到极大提高。    该乡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大北埠集镇1公里处的龙船滩,常年水深3米,有一处10余亩的古树群,临水而生,盘根错节,极为壮观,两岸山水相映如画,适宜开发水上漂流、竞技、露天泳池等旅游项目.  

古溪乡

  古溪乡是祁门县闻名的红色革命老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方志敏领导的工农红军在这里建立了祁门县第一个红色政权,解放后全乡有33个自然村被确定为革命老区,是令人敬仰的洒满革命先烈热血的神圣土地,也是省市重点扶贫乡。该乡土地面积107.08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43个村民组,有1751户,共5879人,其中非农户口119人,全乡拥有劳动力3978人,年外出务工人员420余人。农业经济以林、茶为主,有水田1902亩,茶园5950亩,油茶6000亩,林业用地14.7万亩,活立木蓄积量54.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1.6%。    2002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829万元,财政收入133万元,比上年增加10%,农民人均纯收入1475.57元,比上年增5.8%。林、茶一直为全乡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近年来,随着乡村企业和个私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林、茶收入在农村经济收入的比重由以前的70%左右下降到50.7%,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上升到37.2%和12.1%。    近几年来,该乡茶叶生产连续多年被县政府评为高效茶园先进单位,先后荣获发展乡镇企业优胜匀,黄山市“三五”普法宣传教育先进集体,以及全县第一个信用乡荣誉称号。    为加快革命老区的发展步伐,该乡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无公害茶园630亩,黄山贡菊50亩,经果林200亩,建立了优质茶苗培育,林木育苗和高山无公害蔬菜栽培等一批示范基地;同时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兴建了华森林业有限公司和技改合格的铸造厂,乡村油厂、茶叶初制厂的发慌也方兴未艾,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82人,总产值达1175万元,年营业收入681万元,创利润30万元。    该乡现有个体工商户134户,交通运输业83户,林业、茶叶经纪人20余人,种养殖大户8户;全乡拥有卫生院1所;学校总数7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在校学生735人,教师总数51人。有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农技站等机构。.  

箬坑乡

  箬坑乡土地总面积130.15平方公里,居全县第二。全乡林业用地177088亩;耕地面积5306亩,其中水田4835亩;茶园面积9114亩,居全县第一;果林面积580亩。森林覆盖率为84%。矿产资源有优质瓷土、石英石及铅锌矿、金矿。政区辖7个行政村,54个村民组,1977户,7180人。有劳动力4106人,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均在900人左右。    该乡地处中山林茶区,历来以林、茶为主。现有林场9个,经营面积达万亩。茶业收入是该乡的支柱产业,现有近6000亩的无公害茶生产基地,500余亩的有机富硒茶生产基地。2002年绿茶生产178吨,农业总产值117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440元,比上年人均增加50元。财政收入96万元,农、林、茶三项收入约占全乡经济总收入的52%,工业约占28%,其他行业占20%。    该乡自1998年起,已规划实施箬坑三华里环行街道小集镇建设。一期工程已完工,新建了600米长、9米宽沥青路面的商业街,吸引外资创办了旅游工艺品厂、玻璃纤维厂。    近年来,该乡大力发展种养业,建立了科技示范带,成立了农民技术学校,茶业协会。涌现了大棚种植专业户周祥福,养殖专业户刘世龙,列入国家“十五”星火计划“仙寓早”创始人倪炽农,以及茶叶经销大户潘建辉、吴腊爱等。全乡有小学14所,在校生1100人,教师63人。箬坑中学与中心小学合并为箬坑学校,设立初中部和小学部。同时争取了香港沈炳麟先生20万元捐资和县教育危房改造资金25万元,新建了一幢面积为105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箬坑乡俗有“目连戏演出之乡”之称。该乡栗木、马山两村旧有目连戏班,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并保存有明朝万历刻本《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2002年4月,中央电视台《徽州》摄制组前往马山拍摄《目连戏》演出盛况。同年,该乡伦坑村清朝建筑“敬敖堂”古祠、上汪村“木牌楼”被列为第五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乡有卫生院1所,卫生技术人员11人,病床8张。设有内、外、妇幼保健、儿、中医、牙6科和检验、心电图、X光-、B超、注射、西药6室。    旅游业有发展,通过与南京“山野情怀”户外俱乐部网上联姻,推出了冯家顶“农家乐生态旅游”项目,2003年共接待游客7批次200余人。.  


平里镇特产大全




平里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