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谯区大王镇地处滁州市东郊4 公里处,行政区域面积 46.97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含街道)、83个村民组,拥有耕地面积32900亩,集镇建成区面积0.7平方公里,现有住户3920户,总人口13250人。其中农业户3610户、12600人;非农户310户、650人;集镇居民户729户、2140人。(水田:29000亩、旱地:3900亩、水面400亩、可养水面:2670亩)。去年,该镇虽然连续遭遇了低温冻害、“非典”洪灾、高温热害等自然灾害,但经过全镇上下万众一心共同努力,仍然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292元,全镇播种双低油菜18000亩,订单小麦(扬麦158)4000亩,种植蔺草1500亩,四旁植树280亩,“五早”作物种植面积4500亩,生态环境较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该镇积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着力进行招商引资、全年共引进13个项目,实际到位资金1000万元,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镇小集镇建设日新月异,实现了电力扩容,开通了程控电话、安装了有线电视,实现了“水、电、邮、路”的三通一平。.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33万人 | 46.97平方公里 | 341103002 | 239000 | 0550 | 查看 大王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东升社区 | - | - |
---- |
查看 东升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大王社区 | - | - |
---- |
查看 大王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荇塘村 | - | - |
---- |
查看 荇塘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大王街道 |
南谯区大王镇地处滁州市东郊4 公里处,行政区域面积 46.97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含街道)、83个村民组,拥有耕地面积32900亩,集镇建成区面积0.7平方公里,现有住户3920户,总人口13250人。其中农业户3610户、12600人;非农户310户、650人;集镇居民户729户、2140人。(水田:29000亩、旱地:3900亩、水面400亩、可养水面:2670亩)。去年,该镇虽然连续遭遇了低温冻害、“非典”洪灾、高温热害等自然灾害,但经过全镇上下万众一心共同努力,仍然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292元,全镇播种双低油菜18000亩,订单小麦(扬麦158)4000亩,种植蔺草1500亩,四旁植树280亩,“五早”作物种植面积4500亩,生态环境较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该镇积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着力进行招商引资、全年共引进13个项目,实际到位资金1000万元,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镇小集镇建设日新月异,实现了电力扩容,开通了程控电话、安装了有线电视,实现了“水、电、邮、路”的三通一平。. |
龙蟠社管中心 |
南谯区龙蟠街道办事处前身为南谯区腰铺龙蟠管理区,是原琅琊区清流办事处3个村、6个社区划归南谯区,于2010年7月1日成立。2011年6月,经安徽省政府同意,安徽省民政厅9月22日批准,同意设立滁州市南谯区龙蟠街道办事处。 办事处位于滁州清流路以南、清流河以西,东、南与腰铺镇接壤,西邻风景秀丽的琅琊山,北与琅琊区交界。区域面积40.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万人,辖银花东村、银花西村、新建、紫薇南路、湖心路、徐岗、陡岗、花园、红庙、担子10个社区居委会和万桥1个村委会(担子社区和万桥村划由腰铺镇管辖)。 办事处地处“大滁城”建设核心区,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滁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大滁城建设的主战场,创新社会管理的实验区和示范区。区内交通便捷,丰乐大道、中都大道、龙蟠大道、全椒路、南谯路、滁宁快速通道穿境而过,毗邻312省道、104国道、京沪铁路滁州北站、京沪高铁滁州站、合宁铁路全椒站。文化教育资源丰富,滁州市“四馆”、滁州中学、滁州六中、滁州市实验小学、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职业学院坐落于此。工贸经济发达,区内有工业企业近500家,商贸、服务业2000余家。滁州市重点安置小区龙蟠东苑、南苑、西苑、北苑,名儒园、同乐苑以及发能国际、天逸华府、龙蟠汇景、金鹏99广场等大型住宅小区落户本辖区,社区文化、医疗、卫生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龙蟠社管中心党工委共有党员1417名,下设1个街道党工委,4个机关(事业)党支部,9个社区党委,1个社区党总支,2个社区党支部,26个社区下辖党支部,9个非公企业党支部,2个社会组织党支部。社管中心现有12个社区,共有各类工作人员120名。其中男性45人,女性75人。党员72人,占比60%。社区两委成员56名,社管中心聘用31人,区统一招考15人,公益性岗位9人,军嫂5人,社区自聘4人。 龙蟠街道办事处承诺将以热忱优质的服务、务实快捷的作风,喜迎八方宾朋。 |
乌衣镇 |
乌衣镇地处滁州市东南,皖苏结合部,北距滁州城区11公里,南距古都南京市区30公里,京沪铁路、京沪高铁、马滁扬高速、滁宁快速通道穿镇而过,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便利,素有皖东“南大门”之称。现为滁州市东向发展战略“桥头堡”和南谯区经济重镇。 乌衣镇属副县级建制镇,辖12个村,3个社区居委会。镇域面积145.5平方公里,其中集镇面积4.68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6.2万人,其中集镇人口2.8万人。 近年来,乌衣镇大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东向发展“三大战略”和美好乡村建设,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形成了以“绿一”米业为主的粮油加工、“鑫鑫”钢构为主的钢构生产基地和以扬天、天达公司为龙头的汽车改装加工基地。一座座新农村居住小区拔地而起,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先后成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全省首批确定的小城镇建设重点镇,2003年又被确定为全省63个重点建制镇之一,2005年又跻身于全省30个发展改革试点镇之一,2010年又被确定为全省扩权强镇试点镇,全省“千村百镇”新农村示范镇。 “大滁城”规划“131”组团发展,乌衣南谯新区成为“大滁城”建设的重要一极,这里正在发生着神奇的“蝶变”。如今乌衣,不仅老街古巷幽幽,人文厚重,集市繁华,更有工业园区厂房林立,双洪公园幽草傍绿,碧桂名园红花幽径。一座生态之城、宜居之地、时尚之都正在这里快速崛起。 |
沙河镇 |
沙河镇地理位置北纬32°18′,东经118°18′,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北部、国家级皖江城市带、南京一小时都市圈、位居长三角产业辐射的主轴线上,承东启西、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全镇土地面积132平方公里,人口26000人,山林面积16.67平方公里,水面面积45.87平方公里,镇域有库容1.2亿立方米的沙河集水库,是安徽省十大水库之一。沙河镇是安徽省副县级建制镇,是安徽省首批扩权强镇试点镇之一,列入住建部全国重点镇,是滁州市北向发展的重要一极。目前已形成沙黄工业园区、老工业园区、粮食产业园有机结合的城镇空间格局。 |
章广镇 |
一、自然环境 区位:章广镇位于滁州市南谯区西部边陲,与肥东、全椒、定远三县毗邻,与南谯区施集镇、大柳镇,定远县岱山、藕塘、界牌,肥东县古城,全椒县西王、石沛等乡镇相邻,是四县交汇点著名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史有“鸡鸣闻四县”之美誉。著名的江淮分水岭从境内东西贯穿蜿蜒而过。岭上人家勤劳善良,民风淳朴。农家房舍时常出现“后椽之水归淮上,前檐之雨去长江”之画面,素以“山中闹市”闻名遐迩。这里的春天山峦起伏、碧波万顷;夏天苍翠叠嶂、清风徐徐;秋天谷浪滔天、金色满地;冬天天乐融融、万民乐业。 交通:滁梁柏油路东西穿境而过,往南至全椒西王柏油路贯通,镇政府驻地章广集距合肥、定城、椒城、滁州市区均在50公里左右,距312国道仅3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资源:章广镇拥有储量丰富的全国第二高品位麦饭石资源,并有极高开发价值的绢云母和陶土资源。同时有广阔的山场和森林资源,林地面积80720亩,其中有林地79487亩,疏林地1233亩,林木品种繁多。境内有小Ι型、小Ⅱ型水库29座,万方以上的塘坝158口,可养水面14971亩。 二、社会环境 村居分布:章广镇镇域面积209.5平方公里,辖10个村1个街道社区206个村组8322户3.1万人。全镇耕地44216亩,其中水田31797亩,旱地12419亩。居民中有汉族、回族、苗族、布依族等十几个民族。少数民族1483人,其中回民1380人,回民居住多集中在孟洼村。孟洼民族村也是全区和市本级唯一的民族村。 人文景观:章广镇皇甫山红色旅游基地已具备开发条件。皇甫山区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中共苏皖省委、新四军江北指挥部路西联防司令部、四支队司令部和苏皖中原局等革命机关所在地。刘少奇、徐海东、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此生活和战斗过,演绎了一曲曲奋力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家卫国和消灭蒋家王朝的动人战歌。境内有刘少奇旧居、中原局会议旧址,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海东大坝、烈士陵园等红色景点,是正宗的红色旅游教育基地。 文物遗址:章广镇境内商周古遗址小东山(墩),位于章广村大薛村民组南;有红琊寺位于皇甫山区红琊山上,现红琊山林场境内;黄山寺位于章广村大薛组东,太平集村大郭山村民组南,北宋祥符元年(1008年)建,御史金章撰记,毁于抗日战争。常山街道古墓群,1986年出土大量汉代青铜器、陶器、铜剑以及大批文物,还有五尖山和黑狼庙战斗的主战场。 三、经济建设 农业:章广镇是滁州的粮油棉主产区,年均粮油棉总产4万余吨,其中粮食产量3.5万吨左右,油料8千余吨。这里盛产优质花生,孟洼村、常山村、陆岗村花生为滁州名特产,并收购加工成花生仁,远销国内大中城市,其中孟洼村的麦饭石花生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远销东南亚,获市博会金奖。全镇每年仅花生收入就在1800万元以上。 林业:2002年章广镇被列入安徽省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重点乡镇,每年迹地更新及退耕还林造林均在335-400公顷,并验收合格,使章广镇变得更加山清水秀。经果林面积达5000亩之多,以黄桃、板栗、山东大枣、东枣闻名于四县,其中,最有名的太平集村和章广村的千亩花果山桃园。现在全镇森林覆盖率由建区的22%提高到34%。 养殖业:具有传统的家禽家畜养殖经验,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鹅,年饲养生猪6万余头,其中饲养600头以上的养猪户有15户;饲养各种家禽200多万只,章广村养鸡专业户及志诚牧业养鸭初具规模;养牛5000多条,羊2万只。尤其境内的天一种猪场,生产和饲养的二元优质杂交猪远销浙江、江苏、上海等大中城市,温氏集团与我镇养殖“联姻”逐步扩大,目前签约的有50户;当地饲养的草鸡及草鸡蛋以品好质优而倍受城市居民的青睐。 特色养殖逐渐成为我镇经济建设一大支柱产业,养鹿场、獭兔场、七彩山鸡养殖厂、养牛厂、水面养鸭养鹅、青虾养殖场等,利用山场养鸡发展林下经济更是星罗棋布。獭兔养殖迅速发展,至2015年末,规模养殖户有15家,年饲养量20万余只。 养殖水面1.5万亩,年产水产品3000多吨。天然的鱼种有:鲢鱼、青鱼等,特种水产鳜鱼、蟹、青虾的养殖及野生水产资源享有盛誉,野生的草虾以鲜嫩味美著称,远销至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另外,基础设施、集镇建设、水利设施、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事务、民生工程都取得长足发展。 |
黄泥岗镇 |
滁州市南谯区辖镇。建国初为黄泥乡,1958年成立公社,1981年改乡,1992年设黄泥岗镇。位于滁城北22.4公里。面积83.1平方公里,人口1.9万。滁(州)张(八岭)公路过境。辖街道、黄泥、唐庄、姚塘、万郢、大塘、祝郢、林场、独山、广山、大郢、张浦郢、保桥、罗田、上洪15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盛产茶叶、花生、小磨香油。林业资源丰富,有镇、村办林场15个,有茶园4座。镇办企业以轻纺为主。. |
珠龙镇 |
境内旅游资源丰富:集“三古”(古战场、古关隘、古驿道)于一身的清流关、建于明朝的珠龙桥给珠龙镇留下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青山绿水相环,给珠龙镇带来了浓厚的现代田园气息。这里山青水秀,民风醇厚,自然风光酷似皖南,加上优越的区位优势,左邻南京,右近合肥,交通便捷,是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的绝好之处。北关村美好乡村建设规划蓝图正在规划审核中,居民安置小区即将开工建设。 物产丰富 :主要特色农产品有茶叶、草莓基地、草坪、葡萄基地、花卉苗木基地等,带动了特色农业发展,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加工的优越之地。拥有丰富的山场、生态资源,矿产资源,绢云母矿、白云岩矿、石灰岩矿为珠龙兴起工业强镇之路。 交通便捷:滁定路、滁章路、京沪高铁穿境而过,珠龙镇是联系南谯区西部各乡镇的纽带。 民风淳朴:勤劳、善良的珠龙镇人民热忱欢迎各方人士。 自然概况 珠龙镇位于滁州市西北21公里处,东与滁州市琅琊区西涧办事处相连,西与大柳镇接壤,南与施集镇毗邻,北与沙河镇遥遥相望,镇域总面积118,总人口2万人,全镇下辖7个行政村一个社区居委会106个村民组。 珠龙镇地形复杂,西北部山丘连绵,东部关山为屏,中部地势较较平坦,全镇地形海拔高程一般在35米以上。土质以马肝土、黄粘土和澄白土为主。气候温和宜人,每年均气温在14左右,年均无霜期为210-220天。镇域内雨水充沛,年均降雨量1200毫米,年平均绝对温度15.3毫巴。 1949年珠龙镇被列为珠龙区,辖施集、清流、珠龙、广卫、大柳等十二个区。1958年9月撤区成立滁县人民公社,1983年恢复为珠龙乡。1992年撤销珠龙乡,成立珠龙镇。 经济概况 全镇耕地面积24980亩,其中:水田18430亩,旱田6550亩。2006年粮食总产量16634吨,油料总产量3110吨,皮棉总产32吨、茶叶2吨。. 畜牧业是一大产业,其中奶牛产量是我镇一大特色,我镇有210头奶牛,每年产奶量达660吨。2006年生猪饲养量8000多头,家禽50万只,羊5000多只。 强化招商兴镇意识,创新招商引资形式。利用沿滁定路线优势吸引大户在此落户发展,如苗木花卉基地、葡萄基地、蓝莓基地、油桃基地等特色产业。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得到加强,近年来,利用世行贷款等项目,完成中低产田改造2200亩,农业抗风险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交通道路发展迅速,进三年来,全镇共投入资金410万元,新修通村水泥路17公里,改造砂石路91公里,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进一步加强集镇建设,完成集镇建设规划,准备开发清流关大道。 发展条件和优势 1、珠龙镇距滁城21公里,京沪高铁、滁定路、珠杨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能保证该镇和外界较好的物质经济交流。 2、珠龙镇地处沙河集水库与关山之间,依山傍水,自然风景优美,适宜人居。境内自然资源尤其适合旅游和农业生态开发。沙河集水库在集镇内水域面积较大,尤其是当水库水位按设计提升后,将进一步为该镇提供大面积水域,不仅使集镇有充足的水源,而且为该镇今后开发水上旅游项目发展水上生态养殖提供了优越条件。 3、滁州市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南谯区“清流关风景区”,已经规划和正在建设当中。风景区的主景“南唐古驿道”和“清流关关楼”均位于珠龙镇境内,且距镇区较近,加之集镇境内的关山洞景区和沙河水库大面积水域的资源条件,为该镇今后开发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珠龙镇盛产丝竹、茶叶,有丰富的木材资源,为开发旅游类产品加工、制作业创造了条件。 |
大柳镇 |
一、自然环境 区位面积大柳镇位于南谯区西北、因古大柳树驿站而得名。东与珠龙镇毗邻,南与施集镇相连,西与定远搭界,北与明光接壤,全镇总面积113.7平方公里,辖3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75个村民组。镇政府驻地距滁州市区33公里。境域内有6个驻镇单位:大柳种羊场、大柳林场、皇甫山林场场部(皇甫山自然保护区)及三个驻军部队。 区划沿革1949年10月建立大柳乡,隶属农场区,1950年4月农场区撤销,隶属珠龙区,1955年12月撤区并乡,大柳、三星、曲亭三乡合并为曲亭乡。1959年属珠龙人民公社,1961年5月成立曲亭人民公社,1983年3月改为曲亭乡,1992年撤曲亭乡改设大柳镇至今,1991年政府机关驻地由曲亭街迁至大柳。 人口与民族 全镇有2998户,12850人,其中男性7068人,女性5782人,男女性别比为55:45。居民以汉族为主,华严庵村黄丰岭村民组350人,主要为回民,是民族村民组。由于婚迁原因,还有苗、傣族等少数民族。 地理与地貌大柳镇属丘陵地区,地处江淮分水岭,平均海拔高度100米左右。皖东第一高峰——皇甫山北将军位于大柳镇政府西南,海拔392米,耕地多为岗坡地与冲低田,土壤以白沙土、夜潮土、黄棕沙土为主。 自然资源境内矿产资源有绢云母、石英石、石墨、重晶石、黄沙等,其中绢云母矿为全国不多见的稀有非金属矿种。1992年勘探开发,首采量3000万吨。 土特产滁菊—种植历史悠久,清光绪《滁州志》卷二之二记载:“甘菊产大柳者佳谓胜于杭产而不可多得”。明清时期作为贡菊,上世纪50年代多为药用,随着改革开放,现被世人重视开发,用于饮用、药用,其产品有滁州贡菊、菊花茶、菊花酒等。 白沙花生—大柳的又一特产,年种植面积均在1000公顷以上。因白沙土壤土质好,花生仁用作炒货味香可口,榨油出油率高且品质好。 萝卜—大柳村的萝卜名声在外,当地说有“北园的萝卜、南园的菜(大包菜)”之称,萝卜脆嫩酣甜,水份适量,生食可当水果,做成萝卜干味正脆甜,很多大上海人都知道大柳树的萝卜好。 旅游资源皇甫山森林公园—(皇甫山自然保护区)主体在大柳镇境内,位于皇甫山主峰北将军的古烽火台遗址上建起来的塔式观火楼,耸立在青山云海之上,游人登上塔顶,山下低丘连绵,真可谓“一览众山小”。清晨、傍晚登楼时,群山在云雾中,人如身处半空中,眼下是雾海茫茫,远眺炊烟缕缕,甚为可观。春夏之际,数万只白鹭居集皇甫山,青山林海中隐现斑斑白点。若有惊动“一行白鹭上青天”,甚饱眼福。因而赢来“皖东白鹭洲”之美誉。 弥陀寺与南谯贡茶—弥陀寺位于皇甫山腹地,元至正无年(1341年)建。几经兴废,最后一次毁于日本鬼子之手,现在的寺庙房舍是1986年重建的。弥陀寺一带山高云低,风轻雾浓,雨水充沛,适宜茶叶生长,茶味极佳。明《南京户部志》载:“成化三年(1468年)奏准,朝中代库岁用茶。……叶茶,滁州二百斤……”。南谯州为滁州古地名,后人称“南谯贡茶”。据县级《滁州市志》记载:“名茶南谯贡茶即产于境内弥陀寺”。现皇甫山林场在弥陀寺前山坡上新辟茶园近百亩。 古银杏—位于华严庵小学门前。树粗四人合抱,数枝并发,树冠直径20余米,每年产白果200多公斤,据专家推算树龄至少500年以上。上世纪70年代以前被南京军区确定为飞机演习导航标志。安徽电视台、安徽电影制片厂曾在这棵古树下拍摄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故事影片《母与子》。现已被市、区列为古树保护。 二、经济建设 农牧渔业全镇耕地面积2305.6公顷,粮食产量14520吨,油料产量2850吨。可养殖面积2100公顷,水产品产量500吨,农业总产值47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12元。 大柳镇是滁州奶业公司的奶牛养殖点,目前奶牛发展到35头。饲养家禽16万只,生猪1100头,山羊1500头,耕牛1978头,仅养殖业一项人均收入310多元。 林业林业用地2867公顷。2002年林业产权制度改,几年来拍卖山林253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2.5%。 乡镇企业非金属矿生产、林木加工7是我镇两大资源支柱产业。从1992年开始,稀有非金属矿——绢云母矿被正式开发利用,现镇内有绢云母矿企业11家,成立了“滁州市绢云母协会”,11家企业的固定资产总投入1000多万元以上,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利税在350万元以上,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有不少客商来镇洽谈投资开发精加工产品,精加工后的产品可出口销往国外。 林木加工是我镇的又一大支柱产业,全镇从事木材加工的有10余家(卷材、压板、切片、刷把加工、包装板材加工、矿柱加工业等)。还有粮油加工企业2家,水泥预制企业2家,大型加油站1个,个体工商户176家。 乡镇企业产值6000万元,利税800余万元,镇财政收入1000万元。 |
腰铺镇 |
腰铺镇是南谯区的一个市级经济强镇,位于滁州市南郊9公里处,西傍风景秀丽的琅琊山风景区,南与312国道、合宁高速毗邻,北与104国道和市级开发区接壤,改造后的丰乐大道和滁宁快速通道穿镇而过,京沪高铁滁州站坐落于此,城南道路网大多在腰铺镇境内,围绕高铁站区和科教园区等重点项目的道路建设初具规模,已形成四横五纵棋盘式道路格局。镇内土地肥沃,矿产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 全镇辖7个村民委员会、2个社区,145个村民组,拥有人口25359人,镇域面积89.53平方公里。矿产资源丰富,有优质石灰岩矿,储量为7亿多吨。2014年,全镇各项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43.5亿元,工业增加值12.1亿元,实现利税5.22亿元,均高于全区平均增幅。腰铺镇拥有各类企业205家,规模2000万元以上企业20家,规模500万元以上企业2家。2014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5亿元,工业增加值12.1亿元,出口创汇160万美元,实现利税5.22亿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7.5亿元。6家商贸限上商品销售额达到3.5亿元。 腰铺镇作为“美好新滁城”建设的前沿阵地,承载着市高铁站区、科教园区、产业转移示范区、琅琊山风景区项目的征迁任务。去年,我镇9个村(社区)中有7个村(社区)涉及市、区15项重点项目建设,征地 1850 多亩,拆迁农户86户、拆迁面积 1.04万平方米。广大镇村干部积极服务美好新滁城建设,主动在各项重点工程推进中履职奉献,确保了市、区各项重点工程顺利推进。 如今腰铺的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人文环境进一步优化,已成为投资者理想的投资热土。 |
施集镇 |
施集镇位于滁州市西郊,东与琅琊山风景区、滁州市经济开发区交界,南与腰铺镇、全椒县接壤,西与章广镇毗邻,北与珠龙镇、大柳镇相连。 镇中心距滁州市区22公里,截止2007年,全镇辖11个行政村(其中1个街道居委会),216个村民组,国土面积235.2平方公里,是南谯区面积最大的镇,耕地面积45675亩,集镇建成面积1.2平方公里,滁梁路贯穿其间。素有"皖东第一山货之乡"、茶叶之乡、称号。 (一)自然特征 施集镇以低山丘陵为主,平均海拔110米。土壤为弱酸性砂壤结构,立地条件好,四季分明,年均气温为15℃,无霜期为220天,年均降雨量1030毫米,日照2200小时。 (二)历史沿革 施集名称的由来是以"施"姓人家开设糟坊,衍成集镇,旧称施家集,今名施集。1949年10月建立施集乡,隶属珠龙区。1959年5月成立施集乡人民公社。1983年4月改为施集乡。1992年元月原施集乡和原李集乡合并为施集乡,后于1993年2月又分开,在2001年12月两乡合并成立新的施集乡。2007年5月8日原花山乡与施集乡合并成立新的施集镇。 (三)经济建设 1、农业:施集乡有耕地25598亩,其中水田18181亩,粮食总产17506吨,其中小麦1546吨,玉米3132吨,水稻12459吨,薯类333吨,油料总产3048吨,其中花生727吨,油菜籽2192吨,芝麻129吨,棉花79吨,苎麻30吨,小麦品种主要是:杨麦10号、杨麦11号、杨麦158、杨辐麦2号,玉米品种主要是:登海9号、登海11号、济单7号、豫玉26、东单60、鲁单9号,水稻品种主要是:Ⅱ优069、Ⅱ优明86、协优559、粤优983、川香优2号、德农2000、Ⅱ优98、Ⅱ优7954,油菜品种是:秦优7号、陕油6号、陕油8号、华杂4号、皖油14、皖油18、史力丰,棉花品种主要是:美国保铃棉、中棉19、中棉29。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88元。 2、茶叶:施集乡素有"皖东名茶之乡"的美誉,现有茶园面积6000亩,主要分布在井楠、永红、孙岗、燕李、明张、长洼等村,年产干茶50万公斤,现有茶叶加工企业五家,规模较大的企业有"施集"、"永太""金鹰"三大加工企业,生产的"施集牌"、"西涧牌""嫩头青牌"系列茶叶,完全占有整个皖东地区的茶叶消费市场,部分档次较高的茶叶远销到北京、上海、合肥等省内外大中城市我乡所开发研制的"西涧春雪"、"西涧极品""西涧毛峰"、"普贤云雾""施集烘青"等品牌成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知名品牌,其中"西涧春雪"获首届"中茶杯"二等奖;1999年获安徽省优质农产品称号;2000年获国际名茶评比金奖。施集绿茶以"香高、味浓、后劲大、板栗香,耐沏泡、耐贮藏"的特点被省市确定为知名商标和省著名商标;2000年得到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3、草坪:草坪作为施集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柱产业之一,已发展了十年之久,从起初的几十亩发展到今天的4000亩,品种从单一走向多元化,先后发展种植了马蹄筋、马尼拉、天堂草、白牡丹、高羊茅等十几个品种,在生产上采取集中连片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销售上成立了经纪人协会、专业铲草队,现有草坪销售经纪人13人,铲草队10个。多年的经营换来了产销两旺的喜人状况,年铲收2~3次,亩效益在1500元以上,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地,我乡被外界誉为"皖东草坪之乡"。 4、滁菊:滁州贡菊花心金黄、朵白如雪、花形秀丽,据《史记》记载:滁菊不湿不燥,清热解毒,平肝利胆,白菊以滁菊为最佳,临床报道,菊花对冠心病,高血压有一定疗效。滁菊位于中国四大名菊(滁菊、毫菊、贡菊、杭菊)之首。 滁菊在我乡种植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目前我乡种植面积有1000亩,是滁州市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尤其以本乡的燕李村、坝李村种植最为集中。在1997年以前,我乡对菊花的加工主要用硫磺薰制晒干,滁菊产品以中药药用为主,98年以后当地群众吸取黄山贡菊加工的经验,用烘干脱水,不再使用硫磺杀青,烘制的滁菊花形保持原状,香味浓,入口甘甜,生产出的干茶全部作为饮品远销上海、杭州等地,开发滁菊生产,经济效益可观,每亩可收入1500元以上,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5、旅游业:施集乡东于琅琊山风景区毗邻,西与皇甫山自然保护区接壤,距滁城20公里,属丘陵地区,平均海拔110米,地处江淮风水岭。全乡拥有山场面积8万多亩,山场的森林覆盖率达98.5%,其中2.3万亩山场已被规划为国家生态公益林,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地形气候使得这里山清水秀、翠峰如屏、山水一色,实为人间的世外桃源,这里有位于永红村的葡萄泉,有孙岗村的双石旅游景点,有施集村的普贤庵,有环境优美的避暑胜地--长洼林场,引来了万只白鹭栖息于此。 乡党委、政府立足山场,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提出了"兴山、富民、强乡"和建设"无公害绿色食品乡镇"的战略目标,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来此投资生态旅游开发。目前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的生态旅游项目有团洼石榴山庄、长洼白鹭林,坝李林场等等,构成了以自然山水和野趣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区。为了抓住滁州市着力建设旅游工贸城市的契机,充分发挥琅琊山核心旅游区的优势,南谯区区委、区政府决定在我乡杨饭店村、长洼村建设旅游生态村,初步规划建设300亩石榴园,200亩板栗园,100亩滁菊园,100亩蔬菜园,100亩花卉苗圃,100亩茶园,100亩草场,100亩杜仲林,100亩的斑竹园。用1~2年时间逐步建成鸟语花香,自然环境优美,集休闲、娱乐、度假、观光农业为一体的旅游生态村。同时大量的旅游资源正有待于进一步的规划开发,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巨大, 6、乡镇企业:木材和茶叶是施集乡的传统产业,全乡先后办起李集造纸厂、李集纸箱厂、李集福利包装厂、李集面粉厂、李集砖瓦厂、李集石灰窑厂、施集塑料编织厂、施集砖瓦厂、施集缸厂、施集服装厂等,但先后均破产。由原滁州市农委办的施集茶场2002年也拍卖,转为私营企业,施集现存企业有施集茶场、永太茶场、金鹰茶场、云峰茶场、鑫峰茶场、东成木业公司等企业。施集乡政府于1999年租赁施集村木庄、湾塘村民组55亩土地,投资兴建了施集乡木业园区,先后有11家木材加工厂入园经营,至2004年底,个体企业300余家。私营企业现产值2000多万元,利润220万元,税收80万元。 7、九天峰度假村:九天峰度假村位于滁州市施集乡杨饭店村,东邻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靠清流关"三古"遗址、石洞库景区,南接正在开发的花山乡彩云洞风景区。度假村内林深水秀,青山幽泉,气候宜人,生态环境十分优美,是真正的天然"氧吧",更是成为现代都市居民度假休闲的好去处,是滁州市旅游局向长三角地区重点推介的旅游景点之一。 九天峰度假村属于私营企业,有法人代表王启发于2001年投资兴建,现有职工20余人,目前已投入资金280多万元。整个九天峰度假村占地面积3000亩,其中有银杏林、杜仲林、斑竹林、杉木林、白鹭栖息林和新开发的石榴林等多种观赏果树,周边有2000亩的自然生态林环绕,绵延几公里如海般的竹林将整个度假村点缀的郁郁葱葱。 目前九天峰度假村已建有天然游泳池(保持大自然的原汁原味,是夏季游泳爱好者的理想场所)、垂钓中心、摸鱼塘(亲身体验农家摸鱼的乐趣)、林中茶座、百米观瓜走廊、观景亭、观鸟亭(观赏万只白鹭栖息)、九曲木桥等。食有农家餐馆,让游客品尝地道天然的农家土菜;住有标准客房和树林小木屋(让游客与大自然紧紧融为一体);购物有当地的土特产品,即农家土鸡、土鸡蛋、天然葛根粉、板栗、石榴、滁菊、施集茶叶及中草药等。游玩有竹排、烧烤、野战营、登山健身和儿童游乐项目。 度假村还将规划建设水上游乐中心、健身中心、健浴中心、疗养中心和中小型会馆及农副产品购销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