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中村由原谷增村、中寨村合并而成。包括22个村民组,共640户,2246人,耕地面积2585.2亩。村级综合楼位于原谷增村,村辖区内有村级小学一所。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500元。
原谷增村山青水秀,空气清新,谷增村西面有部队的原始森林,有多年保护好的天然林,天然林和人工林覆盖全村荒山空地。有独特良好的盐井龙滩,龙滩边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风洞关风洞,位于青(岩)——林(卡)公路中寨段北侧,全长1.5公里,洞内钟乳石林立,千姿百态,颇为壮观,是喀斯特地貌与自然界的完美融合,是旅游、科考、探险的好去处;谷增村盐井石拱桥历史悠久,据考证,盐井石拱桥修建于明清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相传,徐霞客曾经过此桥。沿河两岸土地肥沃,水量充沛,气候温润,无污染的村情特征,特别适宜生态农业的发展。村内发展香菇种植大棚规模达50个(标准化大棚),已建成“国家级食用菌示范基地”。冷水养育场1家,养殖水面2亩;种植蔬菜面积达300余亩,建成“村庄整治示范点”一个,形成了具有马铃特色的生态文明新农村示范点。
原中寨村是一个苗族、布依族少数民族村寨,距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平均海拔1240米,年平均气温13℃,无霜期250天。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水稻为主,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植辣椒、土烟、养殖家畜家禽来实现。由于水资源十分匮乏,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用水困难,严重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2012年引进砂石厂2个。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111209 | 550025 | -- | 查看 谷中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凯伦村 |
一、基本情况 凯伦村位于马铃乡西北角,面积10平方公里,距马铃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距花溪36公里,西与平坝县马场镇新寨村接壤,西北与马场镇林卡接壤,东与燕楼乡摆古村相望,东南与马铃乡凯坝村毗邻,是南明河源头之一,水流经村内“凯伦河”向东北注入松柏山水库。是一个区位优势明显,极具发展潜力的行政村。全村辖4个村民组,175户,700余人,村内居住着汉、苗等民族,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40%,耕地面积600余亩,人均耕地不足1亩,是典型的人多地少村。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和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村党支部、村委会始终如一地发扬“团结奋进,崇尚文明,稳中求进,勇争一流”的精神,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立足本村的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围绕交界区的商业圈进一步壮大种养业,发展以农带商,以商带农的产业连,以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后续效益。2009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30元,全村80%的农户兴建了砖混结构新房和楼房,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0平方米家家通了-。 二、资源优势 1、依托凯伦村金家四组打造化石古寨、夜郎王后裔夜郎文化中心优势,发展独具特色的化石文化旅游品牌。 2、利用水、土地资源大量种植经济作物、绿色蔬菜、扩大豆腐加工规模。 三、发展现状 (一)科学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1、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聘请市区规划部门及文化部门对凯伦村新农村建设进行先期规划,本着经济适用和适当超前的原则,依托凯伦村金家四组打造化石古寨、夜郎王后裔夜郎文化中心优势,引导凯伦村的经济发展。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村寨综合整治为重点,实施完成全村138户农村危房改造,新建农村串户路5公里,生态沼气池64口,农户厕所无害化改造51个,实施2口人饮水井卫生防护及周边环境整治,建设垃圾池6口,为改善生活质量,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而且有效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档次。 (二)重视生产发展,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农村经济 针对部分村民易于满足眼前温饱生活,不求更大发展的陈旧观念,该乡采取多种方式让农民开眼界、见世面,促使他们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专门组织村民到凯里西江苗寨、罗甸等地参观当地的农家乐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情况,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借鉴和经验。针对凯伦村无污染、水源好的优势,发展优质辣椒种植200余亩,辣椒产业、豆腐加工产业已经成为了凯伦村的主导产业。 (三)、倡导先进文化,树立文明乡风,提高村民素质 1、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创建文明。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全面动员,广泛发动群众,让村民真正认识到创建文明村是一项“惠民工程”。 2、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以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和三产服务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对村民进行职业化,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三年内,使100%的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通过培训使农民基本掌握了一门实用技术,提高了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也提高了素质。 (四)开展“三创一办”、整治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 1、村容村貌整治 一是加强“整脏治乱”工作。对马铃至林卡公路两侧、村内硬化道路两侧、村道、凯伦河全部进行清理,对乱搭乱建的临时建筑物进行全部拆除。通过整治,力争从根本上解决柴草乱垛、垃圾乱倒、脏水乱泼、畜禽乱跑的情况。 二是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路面、厕所有专人清扫、清理、保持清洁干净;水井有专人看护,保证安全灌溉用水;土墙体有人管理,严禁乱涂乱画;树木有人抚育管理,确保成活。 三是加强断壁残垣、破墙烂屋整治。包扶单位积极与被包扶农户沟通协调,全面整治有碍观瞻的断壁残垣和危房。 四是积极对凯伦河污染进行整治,组织开展绿丝带志愿者服务队和“三创三实”服务队,深入开展河道清理,河道绿化、河道保洁和管护工作,并在河道沿岸种植植具有观赏性植物200株,营造绿色景观。 2、庭院卫生整治 针对村民院内普遍脏乱差的实际。各包扶单位引导村民开展整修院墙,柴草堆放,破砖烂瓦掩埋清运,牲畜圈舍消毒,人行道硬化等整治工作。 3、室内卫生整治 引导群众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确保家庭环境卫生清洁,直至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现在,凯伦村初步实现了新农村建设与农业观光、农产品初加工、销售于一体,一个道路整洁、树木成行、产业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已初具雏形。真正把保护建设生态环境,发展地方经济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结合了起来,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四、发展规划 按照原生态的自然村貌加以规划、改造,形成新农村建设别具特色的“农家乐”村庄,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以金家四组化石为重点,发展独具特色的化石文化村寨旅游品牌。 利用水资源、土地资源进一步扩大反季节、特色、绿色蔬菜生产基地规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根据“一村一品”特点,进一步扩大农户豆腐加工规模,努力形成特色产品。 积极争起上级支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 --人口总数:721人 农业人口:721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8.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乡 --所辖村:一组,二组 生产总值:81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 名特产品:辣椒,西瓜 办公所在地:二组 --自然条件:山区 资源:水 |
革约村 |
革约村地处马铃乡东北角,总面积12平方公里,属喀什特地貌。海拔高度999米—1100米,年平均气温15度、无霜期280天、降雨量1200毫米;村内河流约7公里,水面400余亩、田530亩、土约2500亩,属石灰岩土和黄泥沙土。村内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种养殖业的发展;全村辖18个村民组,464户农民,1732人,属马铃乡气候、水源、森林覆盖较好的也是人口和面积最大的村。 资源优势 土地多,水源、气候条件好,适合于反季节蔬菜和特色水产品的发展。如:马铃河的野生鱼类品种(花鱼、细鳞鱼、猪嘴鱼、红尾鱼和黄鳝鱼等特色品种)。 沿河西岸土地、村庄、山坡、河流互为一体,形成了一处独具特色的自然风貌,特别以联二关的龙耳朵景色为佳。若能加以开发,将会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发展旅游观光。 农业生产情况 目前革约村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年生产粮食143.41万斤,人均产粮828斤。 经济作物:(1)年种植西瓜600亩,产量达210万斤,产值达52.5万元;(2)蔬菜生产600亩,年产值48万元;(3)其它经济作物年产值23.2万元。 按照上述情况计算,革约村年人均纯收入仅为2200元。 下一步工作计划 加强河流及两岸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扩大野生鱼类的保护,提高产量,打造特色品牌。 按照原“生态”的自然村貌加以规划、改造,形成新农村建设别具特色的“农家乐”村庄,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力争上级补助与农民自筹部分资金的方式集资,利用水资源、土地资源建立反季节、特色、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人口总数:1858人 农业人口:1858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8.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830.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乡 --所辖村:大田坎,革楼 生产总值:81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 名特产品:西瓜,冷水鱼 办公所在地:大田坎组 --自然条件:山区 资源:水 |
谷增村 |
一、村情概况 谷增村距乡政府5公里,全村辖12个村民组,319户共1295人,村寨居住分散,苗族、布依族占全村总人口数55%。耕地面积1518.9亩,其中:田671.5亩,土847亩,人均基本农田0.34亩,人均林木面积0.5亩;有“马铃—林卡”公路贯通全境,村境内有河流3公里,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有清澈见底的盐井龙潭、著名学者徐霞客曾经走过的古石桥, 充满探险意义的风洞。生态农业取得较快发展,村内发展香菇种植大棚规模达50个(标准化大棚),已建成“国家级食用菌示范基地”。冷水养育场1家,养殖水面2亩;种植蔬菜面积达300余亩,建成“村庄整治示范点”一个,形成了具有马铃特色的生态文明新农村示范点。 马鬃岭组基本情况 坐落于谷增村大山顶上的马中岭村民组,是一个民族文化底蕴非常浓厚的苗族村寨。该组有村民17户、人口69人。由于该组交通不便,2002年,实施了异地搬迁工程,在马鬃岭山下的盐井组新建住房13栋,维修安装完好。但由于群众生活不便,新建的B栋搬迁房屋现处于闲置状态。 盐井组基本情况 盐井村民组坐落于“马铃—林卡”公路旁,有村民25户,人口106人,田土面积180亩,集中在盐井田坝及公路沿线。是一个布依文化较为浓厚的民族村寨。该村民组依山绊水、山青水秀,古木昌翠。有盐井龙潭、石拱桥、河流、香菇基地、中华鲟特色养殖基地等,与马中岭搬迁新村溶为一体,新农村特色较为鲜明。 旧院组基本情况 旧院组与盐井村民组毗邻,坐落于“马铃—林卡”公路旁,是谷增村村委会所在地。全组有农户25户,人口100人。组内有良田25亩,主要发展香菇生产、豆腐加工、烤米酒等。2009年,旧院组作为村庄整治示范点开工建设,完成了全组25户农户房屋统一外观立面整治,实施完成了串户路、排污沟、花池、河道绿化、香菇基地环境整治、冷水鱼场环境整治等工程,村容寨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是全乡乃至全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 二、资源优势 (一)生态优势 谷增村西面有部队的原始森林,有多年保护好的天然林,天然林和人工林覆盖全村荒山空地。有独特良好的盐井龙滩,龙滩边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风洞关风洞,位于青(岩)——林(卡)公路中寨段北侧,全长1.5公里,洞内钟乳石林立,千姿百态,颇为壮观,是喀斯特地貌与自然界的完美融合,是旅游、科考、探险的好去处;沿河两岸土地肥沃,水量充沛,气候温润,无污染的村情特征,特别适宜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宜居、宜游、宜发展生态农业的好地方。 (二)人文资源优势 谷增村盐井石拱桥历史悠久,据考证,盐井石拱桥修建于明清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相传,徐霞客曾经过此桥。 (三)民族文化优势 谷增村旧院、盐井、马中岭村民组是我乡的少数民族村寨,汇聚了布依族、苗族两个主体少数民族。其布依族、苗族文化氛围尤为浓厚。民族节日丰富和浓重,境内相当盛行唢呐、芦笙等民间乐器,大多是苗族男子演奏,唢呐演奏多用于丧葬,芦笙演奏多数是外出参加苗族节日庆典山歌是境内布依族、苗族反映劳动、时政、爱情、婚姻、生活等诸多内容的特有形式。山歌多传唱流行于七、八十年代,特别是在“四月八”、“六月六”等民族传统节日里更为流行。 三、发展思路 乡党委、政府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生态文明乡”建设战略,坚持以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线,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将谷增村盐井、旧院打造生态农业和民族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的生态文明新农村示范点。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一是加大蔬菜种植的扶持力度,继续支持鼓励农户大力发展豌豆、豇豆、黄瓜等无公害蔬菜种植,进一步扩大蔬菜种植规模;支持天齐香菇基地进一步扩大香菇大棚规模,探索发展香菇原材料经济林建设,扩大香菇产能,大造蔬菜生产基地。二是扩大特色水产养殖规模。发挥水资源优势,以冷水鱼特色养殖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打造特色水产养殖基地。 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业。支持旧院村民组14户豆腐加工户、4户米酒加工户进行标准化改造,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支持鼓励天齐公司在我乡建立对外销售平台,逐步形成产、供、销于一体的产地市场。 大力发展集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服务业。以冷水鱼为品牌,打造特色饮食一条街;探索对盐井村民组的整体包装和开发,努力形成集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少数民族休闲度假村。 (四)以马鬃岭组移民搬迁房为载体,整合资源,将现有闲置房屋通过招商出租等形式,发展庭院经济、老年公寓、“开心农场”等产业。 --人口总数:1374人 农业人口:1374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7.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18.9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乡 --所辖村:七一桥,盐井 生产总值:23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 名特产品:冷水鱼 办公所在地:盐井组 --自然条件:山区 资源:水资源 |
牛皮箐村 |
花溪区马铃布依族苗族乡牛皮箐村位于马铃乡南部,距乡人民政府8公里,与黔南州长顺县白云山镇接壤,属贵州省二类、贵阳市一类贫困村。全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88人,其中布依族330人,苗族34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2.9%,耕地总面积668.5亩,其中田264亩,土404.5亩,森林覆盖率为42%。 牛皮箐村具有丰富的硅矿资源,硅矿品质极高,可露天开采,目前有一家小型硅矿开采企业正常生产。全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势较大,水资源较为缺乏,农民长期以传统的水稻、玉米种植为主导产业。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全村组通公路水平不高,目前,在全村10个村民组中,还有烂冲、团冲、深冲、大地共四个村民组不通公路,人畜饮水普遍不通自来水。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产生活还比较困难。全村道路交通、人畜饮水、产业结构调整等有待进一步改善。 一、团冲、烂冲进组路建设的有关情况 团冲、烂冲两个组位于村委会东面,总面积5.8平方公里,山共有村民22户,86人,布依族34人,苗族12人,田45亩,土69亩;群众世代居住于此已有200余年。村民目前的产业结构还是依靠常规农业,每户年收稻谷800斤左右,玉米2000斤左右,人均纯收入在800元左右。 从牛皮箐村委会(马铃—团茶公路)分支到团冲、烂冲两个村民组全长共3公里,计划修建成3.5米宽的沙石路,农民愿意义务投工投劳。项目总投资预计24万元。 牛皮箐村至团冲烂冲公路建成后的意义:一是解决了群众的生产资料的运输问题,二能让村民喂养的“绿色土鸡”供应市场,三是两个组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天然溶洞,可吸引大量的观光者前来享受真正的农家乐,能真正改变两个村民组200多年能走出大山的历史,孩子读书方便了,农户的收入提高了,贫穷的面貌才真正得到改变。 二、大地、深冲道路改建项目情况 大地、深冲两组共有村民18户,7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5人。村民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烤烟种植有10年的历史,人均纯收入在800元左右。 大地、深冲两组与长顺县白云山风景区水土相连,从“马铃—团茶”公路分支,全长2公里,计划建成3.5米宽的砂石路,农民自愿投工投劳修建,预计总投资16万元。目前,该两组村民已投工投劳建成毛坯路面,但由于坡度大、岩石多等原因,路面较差,至今都无法通车。 落实大地组、深冲组进组公路改建,将改善两组的交通条件,推动该两组经济的发展:第一,村民出行得到便利,改善了劳动条件, 节约人力、才力和物力,促进两组烤烟种植业的发展;第二,结合建设生态经济文明乡的要求、发展绿色健康产业项目的实施,依靠便捷的交通进行农产品的对外销售,切实促进农民增收;第三,针对两组与长顺县白云山风景区较近的区位特点,依托白云山风景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旅游产业。 --人口总数:780人 农业人口:78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8.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68.5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乡 --所辖村:岩脚组,石头组 生产总值:81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 名特产品:辣椒,西瓜 办公所在地:岩脚组 --自然条件:山区 资源:水,森林 |
平山村 |
一、村情概况 平山村位于马铃乡政府西南面,距乡政府15公里,南抵长顺,是马铃乡最边远贫困的村。于2004的已修通进村水泥路,全村辖10个村民组,174户共765人,少数民族占65%,全村耕地面积1140亩,其中:田150亩,土990亩。平山村村寨坐落分散,水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经济落后,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低,在马铃乡是最贫困的村之一,人均纯收入800元左右。 二、发展优势 1、地质优势。受卡斯特地貌的影响,贵州马铃一直与外界隔绝,被外界视为世外桃源之地,来马铃就是进马铃,恰好给马铃乡造就了一大优势,到目前为止,平山村还没有一家工业企业,大自然给平山造就一个生态条件好,气候宜人的平山,是人类休闲、养息的好地方。 2、矿产资源。境内有煤、镁、硅等矿产储量丰富,煤质主要有烟煤、半无烟煤,厚度为1.6~3.7米,发热量为5580~7450大卡每公斤,已探明储量为3666万吨。 三、经济发展思路 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无污染生态经济乡”战略,落实生态立乡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经济与社会、农村与城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本着村情实际,因地制宜的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破季蔬菜和无公害养殖;积极做好劳务输出,在充分稳定村域内煤矿和硅矿安置剩余劳动力基础上,继续加强劳动技能培训。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改善人居环境,为全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努力奋斗。 四、当前亟待解决的困难 1、人畜饮水问题。在枯水季节,大泡木、小泡木组人畜饮水十分困难,有时要把牛赶到距村寨3公里的军区吃水。 2、进组路修建和维修问题。现未通进组路的有高山组,虽已通路的大泡木、小泡木组由于长年没有资金维修,现路面已无法通车,给组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人口总数:786人 农业人口:786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8.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40.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乡 --所辖村:大泡木,小泡木 生产总值:81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 名特产品:辣椒 办公所在地:下院 --自然条件:山区 资源:森林,煤矿 |
中寨村 |
一、村情概况 中寨村是一个苗族、布依族少数民族村寨,距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平均海拔1240米,年平均气温13℃,无霜期250天。全村下辖9个村民组,有291户共869人,人均林木面积0.5亩,全村219户中现有砖建平房60户,危房20余户,其余为木架结构房。有耕地面积1050亩。其中:田365亩,土685亩.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水稻为主,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植辣椒、土烟、养殖家畜家禽来实现。由于水资源十分匮乏,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用水困难,严重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2007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均吃粮240公斤。 二、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 1、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偏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影响农民增收。 2、农产品受市场要求制约,价格下跌,农民增产不增收。 3、产业结构因素。中寨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优质产品少,科技含量低,加工增值少。 4、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大大影响农民增收。 5、交通不便利。物流成本高等诸多因素造成本村大多数农户长期生活贫困。 三、经济发展思路 指导原则:因村制宜,开发资源,壮大集体经济。从本村实际出发,从本地资源和经济条件上找优势、选路子、挖潜力,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研究市场,正确引导,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四、当前亟待解决的困难 1、壮大村级经济实体。根据本村石山资源丰富的特点及各项建设的需要,拟建一个沙石厂,需要资金投入20万元。 2、上云组至下院组防洪大沟左右支渠,灌溉沟渠修建。3、争取立项建成农大钙果生产基地。 3、争取资金,协调修建下云组、老鹰岩组公路硬化。 4、协调资金解决小学教学楼漏雨问题,建宿舍楼。 --人口总数:786人 农业人口:786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8.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0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乡 --所辖村:下院,老鹰岩 生产总值:81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 名特产品:辣椒,西瓜 办公所在地:下院 --自然条件:山区 资源:水,森林 |
凯坝村 |
新的凯坝村由原凯坝村、凯伦村、平山村三个村合并而成,共包括19个村民组,共有678户,2436人,耕地面积2551.8亩。村级综合楼位于原凯坝村,村辖区内有村级小学一所,养殖场一个,占地约50亩。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500元。 原凯坝村位于马铃乡西南角,分别与平坝、长顺两县和燕楼乡交界,平均海拔1300米,森林覆盖率40%,年平均气温15℃,无霜期2801天,积温570-5200度,总辐射89.6/平方厘米,年降霜量1200毫米。无任何工业污染,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在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2011年5月,原凯坝村支书周天顺牵头,以村民自愿入股的方式,总筹集资金182万元,组建注册公司,成立生猪养殖场,主要从事生猪生产、饲料加工及配套技术服务等,推进生猪养殖产业化发展,帮助农户增收致富,也带动整个村的发展。入股村民28户,一般农户按5000元每股、贫困户按2500元每股,每户入股资金2.0万元至10.0万元不等,采取年底分红的模式。 原凯伦村位于马铃乡西北角,面积10平方公里,距马铃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距花溪36公里,西与平坝县马场镇新寨村接壤,西北与马场镇林卡接壤,东与燕楼乡摆古村相望,东南与马铃乡凯坝村毗邻,是南明河源头之一,水流经村内“凯伦河”向东北注入松柏山水库。是一个区位优势明显,极具发展潜力的行政村。村内居住着汉、苗等民族,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40%,耕地面积600余亩,人均耕地不足1亩,是典型的人多地少村。凯伦村依托金家化石古寨于2009年9月被省人民政府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原平山村位于马铃乡政府西南面,距乡政府15公里,南抵长顺,是马铃乡最边远贫困的村,少数民族占65%,村寨坐落分散,水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经济落后,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低,平山村还没有一家工业企业,境内有煤、镁、硅等矿产储量丰富,煤质主要有烟煤、半无烟煤,厚度为1.6~3.7米,发热量为5580~7450大卡每公斤,已探明储量为3666万吨。 |
谷中村 |
谷中村由原谷增村、中寨村合并而成。包括22个村民组,共640户,2246人,耕地面积2585.2亩。村级综合楼位于原谷增村,村辖区内有村级小学一所。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500元。 原谷增村山青水秀,空气清新,谷增村西面有部队的原始森林,有多年保护好的天然林,天然林和人工林覆盖全村荒山空地。有独特良好的盐井龙滩,龙滩边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风洞关风洞,位于青(岩)——林(卡)公路中寨段北侧,全长1.5公里,洞内钟乳石林立,千姿百态,颇为壮观,是喀斯特地貌与自然界的完美融合,是旅游、科考、探险的好去处;谷增村盐井石拱桥历史悠久,据考证,盐井石拱桥修建于明清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相传,徐霞客曾经过此桥。沿河两岸土地肥沃,水量充沛,气候温润,无污染的村情特征,特别适宜生态农业的发展。村内发展香菇种植大棚规模达50个(标准化大棚),已建成“国家级食用菌示范基地”。冷水养育场1家,养殖水面2亩;种植蔬菜面积达300余亩,建成“村庄整治示范点”一个,形成了具有马铃特色的生态文明新农村示范点。 原中寨村是一个苗族、布依族少数民族村寨,距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平均海拔1240米,年平均气温13℃,无霜期250天。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水稻为主,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植辣椒、土烟、养殖家畜家禽来实现。由于水资源十分匮乏,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用水困难,严重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2012年引进砂石厂2个。 |
马铃村 |
新的马铃村由原马铃村、革约村、牛皮箐村三个村合并而成,包括37个村民组,共1056户,4070人,耕地面积4292.97亩,马铃河从境内穿过,水资源丰富。村级综合楼位于原马铃村,为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辖区内有中学一所,中心完小一所,村小一所,幼儿园一所,卫生院一所。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约6500元。 原马铃村平均海拔1200米,马铃河贯通全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暖夏凉,光、热、雨同季,年平均气温15.1℃,日照时数为1222——1248小时,态植被保护完好。土地多,水源好、气候好,适合蔬菜和特色水产品的发展,具有适宜生活居住、休闲度假、发展绿色生态观光农业等优势。此外,民族文化风情浓厚,是布依族聚居地,少数民主占全村总人口的52%以上。布依族山歌盛行,“四月八”、“六月六”等民族传统节日氛围浓厚;布依族传统、古老的酿酒工艺,使水车坝米酒醇香浓郁,热情的布依族山歌和糯米酒让无数游客留恋往返。 原革约村地处马铃乡东北角,总面积12平方公里,属喀什特地貌。海拔高度999米—1100米,年平均气温15度、无霜期280天、降雨量1200毫米;村内河流约7公里,水面400余亩,气候温暖湿润,土地多,水源、气候条件好,适合于反季节蔬菜和特色水产品的发展。2012年12月18日,红岩水库建设启动仪式在马铃乡革约村举行,贵阳市副市长高卫东宣布红岩水库工程正式启动,水库位于花溪区马铃乡革约村红岩,设计最大库容1446万m3,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45m,坝长145m,水库淹没占地2503亩,估算投资67487万元,主要设计功能是向小孟工业园区年供水3160万m3。 原牛皮箐村位于马铃乡南部,与黔南州长顺县白云山镇接壤,森林覆盖率为42%,具有丰富的硅矿资源,硅矿品质极高,可露天开采。全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势较大,水资源较为缺乏,农民长期以传统的水稻、玉米种植为主导产业。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制约,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产生活还比较困难。全村道路交通、人畜饮水、产业结构调整等有待进一步改善。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