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滁州市 >> 凤阳县 >> 红心镇

红心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红心镇谷歌卫星地图)


红心镇简介

   红心镇位于凤阳县东南部,凤、定、明三县交界处,区域面积163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75个村民组,9122户,35744人,其中非农业1879户3134人,农业7234户32610人,耕地面积69525亩,其中水田62656亩,旱地6869亩。全镇机关干部73人,村干部120人。
  红心镇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基本农田:水利条件优越,为水、旱两用,主要发展水稻、小麦、蔬菜等产业。水面:主要是小Ⅰ型、小Ⅱ型水库及其500亩塘坝以上共有十几座。梅市池河以及支流有丰富的沙子资源,为优质建筑材料。山场资源有近万亩,均可植树造林,现在李武、蒋庄的板栗、油茶已具规模。发展林果业,现有的生产能力远没有得到开发。地下矿产有青石矿产、石膏矿等矿场,开发刚已起步,而且规模较小。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劳动力2万多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劳务输出,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红心镇是以农业为主的乡镇,一年稻、麦两季,年栽种优质稻6万亩,成为主导产业,可年产稻米29万吨,有大米加工厂4家,可年加工生产大米10万吨,产值22000万元。特色产品发展已初具规模。荷塘村的大葱、生姜、山芋,三里村的蔬菜,蒋庄、李武两村的茶树、板栗,这些特色产品的种植生产,均已成为当地主导特色产业,年外销蔬菜类产品达200吨以上,可创产值16万元。“健源牌”油茶已经工商注册,销往外地,梅市村新建年加工1万吨优质挂面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年销售收入2677.2万元,年利税539万元。畜牧发展迅速,已建成养殖大棚34个,建成养猪场15个,其中年出栏4000头以上的养殖场1个,预计可年创收5000万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
  红心镇现有工业企业15个,其中500万以上10个,1000万以上3个,完成生产总值 6.17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50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3.6万人 163平方公里 341126109 239000 0550 查看 红心镇谷歌卫星地图

红心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红心社区 ·凤阳旅游·凤阳特产·凤阳十大特产·凤阳十景·凤阳名人·凤阳 0

----

查看 红心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梅市社区 ·凤阳旅游·凤阳特产·凤阳十大特产·凤阳十景·凤阳名人·凤阳 0

----

查看 梅市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三里村 ·凤阳旅游·凤阳特产·凤阳十大特产·凤阳十景·凤阳名人·凤阳 0

----

查看 三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界牌村 ·凤阳旅游·凤阳特产·凤阳十大特产·凤阳十景·凤阳名人·凤阳 0

----

查看 界牌村谷歌卫星地图
岗代村 ·凤阳旅游·凤阳特产·凤阳十大特产·凤阳十景·凤阳名人·凤阳 0

----

查看 岗代村谷歌卫星地图
七里村 ·凤阳旅游·凤阳特产·凤阳十大特产·凤阳十景·凤阳名人·凤阳 0

----

查看 七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李山村 ·凤阳旅游·凤阳特产·凤阳十大特产·凤阳十景·凤阳名人·凤阳 0

----

查看 李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荷塘村 ·凤阳旅游·凤阳特产·凤阳十大特产·凤阳十景·凤阳名人·凤阳 0

----

查看 荷塘村谷歌卫星地图
杨山村 ·凤阳旅游·凤阳特产·凤阳十大特产·凤阳十景·凤阳名人·凤阳 0

----

查看 杨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乌罗村 ·凤阳旅游·凤阳特产·凤阳十大特产·凤阳十景·凤阳名人·凤阳 0

----

查看 乌罗村谷歌卫星地图
侯王村 ·凤阳旅游·凤阳特产·凤阳十大特产·凤阳十景·凤阳名人·凤阳 0

----

查看 侯王村谷歌卫星地图
李武村 ·凤阳旅游·凤阳特产·凤阳十大特产·凤阳十景·凤阳名人·凤阳 0

----

查看 李武村谷歌卫星地图
将庄村 ·凤阳旅游·凤阳特产·凤阳十大特产·凤阳十景·凤阳名人·凤阳 0

----

查看 将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红心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府城镇

   府城镇位于凤阳县北部,淮河中游南岸,镇域面积178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6个社区,人口19.3万,其中农业人口7.8万人,城镇人口11.5万人。   府城,凤阳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府城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属钟离子国,唐、宋受濠州府管辖,明初,太祖元璋在此修建了闻名于世的中都城,此后一直为当地府、道、县治所,建国后成为凤阳县人民政府所设地。   区位交通:府城镇西接蚌埠市,与合肥、滁州、淮南、南京等城市相距150公里以内。铁路交通便捷,距京沪高铁蚌埠南站仅15分钟车程;公路交通发达,境内各级公路总里程563公里,其中S101、S307、S310穿境而过,合徐、宁洛高速公路连接线在境内留有出口,“村村通”公路实现全覆盖;水运十分方便,距千里淮河第一港——凤阳港仅20分钟车程。   经济发展: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确定并实施了“强化工业、调整农业、开发旅游业、带动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战略规划,大力实施“商业富民、工业强镇、稳农固本、科教兴镇”四大战略,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   农业:府城镇是农业大镇,现有耕地11万亩,山场8300亩,林地9000亩,水面1.2万亩,常年粮食总产量在10万吨以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立5万亩优质粮、万亩反季节蔬菜、千亩食用菌、5万头瘦肉型商品猪、万亩特种水产养殖等一大批种养基地。积极培育农产品品牌,“凤宝牌”面粉、“日月牌”粉丝、“御膳牌”麻油、“大王府牌”无公害蔬菜等产品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工业:通过资源整合、资本运作以及政策扶持、优化服务帮办等举措,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硅(玻璃)制品、粮油加工、矿产冶炼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积极培育引导本地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凤阳县凤宝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成为我县第一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的面粉被授予“安徽省名牌农产品”、“ 安徽省市场质量放心产品”等荣誉称号。   旅游业:府城镇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安徽省首批农家乐试点乡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皇陵、明中都皇故城遗址,国家级旅游景点龙兴寺、明中都鼓楼等。近年来,不断加大投入,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培育旅游品牌,拓展旅游市场,来府城的游客逐年增加,旅游收入逐年增长,带动餐饮零售业快速发展。   服务业:商业行业齐全,网点遍及城乡,苏果、华联、百大、好又多等大型连锁超市和一大批著名品牌产品专营店先后进入凤阳。中都商城、明中都鼓楼商业街、花铺廊大街、东方红大街,商贾云集,人流如织,尽显一派繁荣昌盛景象。   社会事业:境内设有综合性本科院校1所、专科学校2所、普通中学5所、高级中学3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34所、幼儿园25所;医疗卫生机构有县一院、中医院和鼓楼卫生院。通讯、电视事业发展迅速,有线电话、移动通讯全覆盖。金融、保险业协调进步。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文明祥和。   

临淮关镇

   临淮关镇,属凤阳县标准建制镇,地处淮河中游,蚌埠市东部。该镇总面积33.5平方公里,辖5个居委会,6个行政村,人口约5万,农业人口近2万,非农业人口3万余人,集镇居住人口达31500人,耕地面积2万余亩。2010年以来,该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村庄集镇化”四大目标,全年共引进项目33个,引资总额9.65亿元,并利用项目资金新建了3000平方米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安置就业人数400余人,新修园区道路2条,总长度4千米,城区道路共修建4条总长度10公里,下水道10公里,排污管10公里,且全部进行绿化、亮化和美化。与此同时完成淮河移民和拆迁户安置房建设15万平方米,新建了文化广场10000平方米,文化综合楼2000平方米,并建了垃圾中转站、300平方米环卫办公室及6个卫生水冲厕所和卫生清洁的各种车辆4部,新建排涝站3处,改造低产田4000亩,自来水农村用户又新增1500余户。   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在中小企业工业园内兴建园中园,即浙商(凤阳)工业园,该项目规划用地3000亩,3年内从浙江等地引入纺织服装、包装印刷、机械加工等80家以上投资企业,总投资额约40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120亿元。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已签定引资协议14家,签订投资金额20亿元人民币。   临淮关镇人民政府将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人文优势,不断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实行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协助办理各项手续,全程做好跟踪服务,并对引资者给予重奖,欢迎更多的有识之士到临淮关镇工业园区投资兴业。   

武店镇

    武店镇位于凤阳县西南部,南邻定远,北距蚌埠30公里,西与淮南相隔20公里,是周边乡镇集商贸、金融、交通、文化、教育、卫生服务为一体的边贸集镇。武店镇区域面积108平方公里,城镇建设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815亩,山场面积3万亩。下辖25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730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8万人,农业人口56712人。现有省县、铁路系统及驻军30多个机关单位。有镇干部46人,村干部140人。   武店镇交通方便,东有合徐高速公路,南与定远县道相通,西有水蚌铁路线,北有省道凤淮路和正在建设的合蚌客运专线及蚌淮高速公路。   武店镇1995—1999年被列为国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99年被省批准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镇,2002年以来为省级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重点镇,2003年被省政府确定为63个全省重点中心建制镇之一,2005年列为市县培育建设的经济强镇,2009年被省批准为扩权强镇试点镇。   近年来,武店镇认真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镇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特色支柱产业。2010年,武店镇地区总产值达10亿元,同比增长30%。财政收入2000万元,同比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同比增长20%。   农业产业:在农业方面,突出发展优质粮油,反季节大棚蔬菜、养殖、林果等特色农业,目前已形成了5万亩优质粮基地,5000亩花生基地,1000亩蔬菜大棚基地,100万只蛋鸡养殖基地。   工业产业:工业方面,突出发展以石灰石为资源的建材加工业和以粮油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建材工业主要有水泥厂1家,年产水泥60万吨;石碴厂32家,年产1000万吨,集中区石灰窑有17座已投产、25座在建、18座待建,年产石灰500万吨。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一家上规模的面粉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达10万吨。   第三产业:在一、二产业发展的同时,有效地带动了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商业零售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武店镇辖区内有运输公司3家(其中客运车辆有80余台,货运车辆300余台)。餐饮业56家,商业零售业200余家,并形成了三大专业市场(王湖木材市场、武店工业品市场、武店粮贸市场)。  

西泉镇

    西泉镇位于凤阳县城西南35公里处,合徐高速、凤淮、蚌西公路纵横穿过,离合徐高速公路出口很近,交通十分方便。西泉镇南与官塘镇、武店镇接壤,北和蚌埠市毗邻,东与刘府镇相靠,西与淮南市、怀远县为邻。全镇土地面积80平方公里,12个行政村,164个村民组,总人口4.1万人,其中男性2.25万人,女性1.85万人,非农业人口1445人。民族以汉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少数民族有回族等。有12个行政村,为西泉社区、 蒋村 欢塘村、新建村、 盘龙村、 宫集村、 于塘村、 姚郢村、 宫庄村、 考西村、 考东村、 全心村,内有西泉、考城、宫集三个农贸市场,集市贸易十分繁荣。   自然资源。镇辖区内的考城自然村、地势比较窄,东西平坦较长,成船形。考城南侧的山丘有丰富的矿藏,主要是石灰石,储量大、品位高、易开发,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天然资源。储量丰富的黏土,是砖窑场的主要原料。境内有大小水泥厂10余家,石碴场近50家,北面是草地。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山芋等。禹塘村山芋粉丝和新建村蔬菜已形成规模生产。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5810元。   镇名的民间传说。传说村东200米一老泉眼,汩汩冒水,水高3丈,长流不息,后被二郎神用碾盘压住,形成溪流,向西连绵流淌故取村名“泉之西”,意喻村区在泉眼的西面,后来由于当地村民的称呼习惯和便于生产、生活随逐渐改称为“西泉”(即西泉村)。1992撤区并乡时原考城乡、宫集乡两乡合并一处,镇政府座落在西泉自然村,故取名为今天的“西泉镇”。西泉辖区地势南高北低。宫集水势由东南流向西北注入天河。天河内有莲花池,传说是仙女们洗澡的地方,牛郎织女天河配由此而起。   经济建设   乡镇企业:1978年前后,全镇的社办企业和私营企业开始兴起,共发展建材、采掘、粮食加工等各类企业83家,固定资产4200万元,完成工业产值1200万元,实现利润350万元,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建材业,而水泥生产、采掘和砖瓦生产又为支柱产业。2006年,有水泥厂10家,年生产能力高达600万吨,水泥畅销全省各地,远销河南、江苏、浙江、上海等五个省市。水泥年生产能力位居全县同行业之首,成为全县水泥生产基地。全镇7个轮窑场,年生产红砖7260万块。47个石料场,年采石量2000多万吨,75个石碴场,年生产能力1100万吨。2010年后,水泥予制场由1980年的11个增加到66个,年生产能力达168万件。全镇有面粉厂4家,米厂一家,年生产能力达5500吨。   建材业:全镇建材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不少危害,周围群众意见很大,经上级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多次检查、督促、情况较前几年有明显转变。全镇4家私营企业被评为市级明星企业和省级明星企业,两家水泥厂获国家免检,两家水泥厂进入省百强企业。   交通运输业:随着凤淮、蚌西两条公路的相继开通,另一方面也由于建材业的迅速发展,运输业也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2002年后,“村村通”工程的完成,全镇运输业发展就更加兴旺了。2010年,全镇共有个体货运汽车812部,小四轮拖拉机2200台,日均车流量3500多次,货运量高达11100吨,周转量2.1万吨公里。凤淮和蚌西两条公路上,每天车来机往,络绎不绝,在凤淮路和淮南铁路交叉处常常造成交通阻塞,有时多达几百辆车辆滞留。   劳务输出:全镇劳务经济发展的历史不长,但速度特别快。1992年,全镇仅有1200个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经济收入达60万元。2009年,全镇外出务工经商的人数增加到5800人,经济收入达3380万元左右。2010年后,全镇务工经商的人数猛增到11000人,经济收入高达9650万元。   农、林、畜牧业   集贸市场:农村的商贸活动主要体现在集市贸易上,解放后一直比较萧条。1961年,市场开放,集市贸易活跃起来,但好景不长便遇上了“文革”。1990年后,全镇所辖的考城、西泉、宫集三个集镇进行了改建和扩建。2010年以后随着全镇加强对集贸市场建设的投入,集市现有水泥路面达3000米,街道整齐,路面宽阔,市场空前繁荣,商贸活动更加活跃,超过本镇历史上任何时期。其中有,商店125个,饭店52个,理发店18个,浴池6个,牛行6个,猪行羊行3个。   农业:2010年粮食总产量18422吨,经济作物25267吨,农民人均收入1000元。2010年,粮食作物面积83340亩,总产量18345吨,经济作物面积14560亩,总产28340吨,农民人均收入5810元,是2009年的1.5倍。农作物主要是小麦、水稻,主营黄豆、油菜、玉米等经济作物。   林业:全镇1990年以前荒山绿化面积104亩,四旁植树16.5万株,特别是2009年后林业的发展加快了步伐,仅2009年后全镇退耕还林面积达5175.9亩,有林面积5325.9亩,森林覆盖率27.3%,其中:农户个体果木园25个,以葡萄、梨树、桃树为主,年经济效益25万元。   畜禽饲养业:由于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解放后一直处于忽高忽低的波浪式发展态势。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畜牧饲养  也的相关惠民政策的出台,以及镇党委政府对畜禽饲养业的重视,通过邀请县畜牧站经常进行技术培训,加强对科学饲养技术的传播等途径,促进了畜禽饲养业的迅速发展。2010年,全镇养猪存栏17970头,出栏22811头,其中,规模养猪场12个,生猪存栏高达1.2万头;家禽存栏108900只,出栏290800只,其中,养禽场15个,产肉20万斤;大牲畜存栏9740头,出栏3165头,其中养殖场1个,存栏数350头,产肉20万斤。   教育、卫生   现在全镇共有3所初中,初中在校学生2156人,34个班。小学16所,在校学生3900人,118个班,教师113人。成人技校3所,3个班,学员500人,教师10人。幼儿班10个,幼儿600人,教师10人。1995年台湾富商王永庆捐资兴建的“明月楼”为全县小学教学楼之冠,被评为县级花园式学校。全镇中小学免收学杂费达65万元。   全镇3个卫生院。镇卫生院占地882平方米,职工45人。村级卫生室16个,医生43人,2010年全镇居民98%参加了医疗保险。   

官塘镇

   官塘镇位于凤阳县西南55公里处,西与淮南、南与定远、北与蚌埠相毗邻。全镇总面积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018亩,山林面积1093亩,境内高塘湖水面25046亩,北面山上有丰富的紫砂页岩,地下有煤矿,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辖8个行政村,2个社区,19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37000人,是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农业大镇。水产养殖、畜牧养殖、种植业等是支柱产业。   官塘镇辖区于清代属古洛河乡,民国初年归属怀远县东南乡,解放初期划归凤阳,属凤阳五区,设官塘乡,政府驻地——军吴家,1951年又划入淮南市,1955年再次划回凤阳县。此地设三个小乡(即:尹湾乡、官塘乡、龙坝乡)1958年归东方红人民公社(武店),1961年重建官塘、龙坝人民公社。1992年官塘、龙坝撤并为官塘乡,2007年4月撤乡建官塘镇。   官塘镇地势属淮河南岸的丘林地带,气候为北亚热带,江北区亚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9℃,年平均降雨量904毫米,雨水充沛。该镇交通四通八达:合(肥)——蚌(埠)铁路、合(肥)——蚌(埠)公路、淮(南)——蚌(埠)公路擦边而过;在建的淮(南)——蚌(埠)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而且在我镇留有进出口,直接接通南(京)——洛(阳)高速公路;即将开通的合蚌客专也纵贯我镇,因而交通十分便利。至蚌埠和淮南均有循环班车。   为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为经济发展提高供良好的环境,近年来,我镇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为外来的客商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由于环境良好,政府服务到位,政策优惠,先后有四家大的企业落户官塘镇,一是沈立书投资2000万元在我镇大刘村建环保节能砖瓦厂;二是光明村姚昌禄投资8000万成立安徽华农禽业有限公司。公司采用“公司+农户+基地+通路”的现代企业经营模式,模范推广肉鸭旱养技术,向周边农户提供种苗、饲料、药品,免费进行技术服务,保价回收合格肉鸭;三是光明村的姚灯安投资3000万元新建荣华养牛场,目前该场黄牛存栏400头;四是大刘村刘洪江投资2000万元新建养猪场,年可出栏育肥猪10000多头。   

刘府镇

   刘府镇地处淮河南岸,位于凤阳县西部,东与府城镇、西与西泉镇和武店镇、南与定远县、北与蚌埠市交界,国土面积201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3个农村社区、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73232人,是凤阳县经济重镇、滁州市经济强镇,2009年被确定为安徽省“扩权强镇”试点镇。   刘府镇自然资源丰富。耕地面积6783.8公顷,可养水面680公顷,山场面积4688.8公顷,石英岩、石灰石等非金属矿和铁砂矿资源品质较高,极具开发潜力。   刘府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城镇功能较为完善。镇政府驻地(刘府社区居委会)距凤阳县城约26公里,距蚌埠市区约13公里,距淮南铁路西泉货运站约2公里。境内道路纵横相连,有6条省、县级公路,其中凤淮公路(省道S310)纵贯东西,是全镇的交通枢纽,承载与外界的联系。目前,正在建设中的蚌(埠)淮(南)高速公路(连接合徐、南洛高速公路)将在我镇建上下口。   此外,刘府的金融、通讯、电力、教育、卫生、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   刘府镇人文厚重,历史长远,因明永乐朝南京镇守刘谦归田定居于此而得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0的重要根据地,士敏村柳泉寺、棋盘路一带曾为定凤怀县民主政府(民国32年,即1943年2月成立)常驻地。   多年来,刘府镇党委、政府按照“稳农强工活商贸”总体发展思路,依托资源、区位、效能等优势,大力实施“工业立镇、产业强镇、品牌名镇、旅游旺镇”四大战略,形成了“工业引领、三产并进”的经济发展态势,建成了“粮油加工运销”、“汽车拆解和二手车交易”两大市场和“水泥建材”、“玻璃原材料”两大生产基地,形成了水泥、石英砂、复合肥、异型保温瓶、蔬菜粮油加工、废旧汽车拆解利用六大支柱产业。   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8.5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8亿元;财税收入7259.4万元,其中国税3047.3万元,地税421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00元。   联系方式:电话:0550-2221501 05502273950        

大庙镇

   大庙镇位于凤阳县南部,距县城11公里,与府城、殷涧、刘府接壤,总人口54200人,是全县6个经济强镇之一。全镇辖11个行政村,3个社区,313个村民组,总面积165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10.69万亩。2010年实现税收10558万元,实现招商引资4.2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860元。   大庙镇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优质石英砂生产基地”,石英砂品位高、储量大,全镇现有石英砂企业240家。交通便利,县城至禅窟寺国家森林公园公路,县城至周圩公路穿越全境,淮河支流濠河穿境而过,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一座蓄水量超2000万方的中型水库。 大庙镇是全县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盛产优质水稻、小麦、玉米、花生、大豆、棉花和双孢菇。 大庙镇城镇建设发展迅速,拥有大庙中心集镇和亮岗、周圩两个小城镇,规划统一,布局合理,城镇功能较为完备,电力、通信、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发达,是理想的投资兴业之地。    大庙镇文化教育较为发达,1所完全中学 ,3所初级中学,21所小学。 大庙镇新农村建设发展较快,是县新农村建设综合试验区之一,拥有东陵、希望二个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亮岗、山南二个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大庙镇为进一步做大做强镇域经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扎实推进扩权强镇工作。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为核心目标,以规划为龙头、以产业为支撑,努力把大庙镇镇建设成为产业集聚区、人口集中区、和谐社会示范区。根据城镇规划,在老城镇以北,做新镇区规划,规划建设面积5平方公里,镇区人口3万人,人居集居率达45%,基础建设投资年增长25%。GDP25亿元,年均增幅26%,财政收入1.4亿元,年均增幅30%,人均纯收入6600元,年增幅14%。建设一个石英砂深加工园区,对小的石英砂加工企业实现整合重组后引人园区。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石英砂深加工园区建设,修通城镇以西、以北外环道路。该路做为石英砂运输的主要道路,运输车辆不再经过镇区,有效缓解了现有道路的运输压力。   

殷涧镇

   殷涧镇位于凤阳县城南20公里,辖11个村,168个村民组,总人口2.8万人,镇域面积208平方公里。省道101近在咫尺。京沪高铁穿境而过。境内凤阳山国家地质公园是凤阳县三大旅游景区之一的“南自然”所在地,与“东红色”、“北人文”遥向呼应,构成旅游金三角。是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   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产值3.8亿元,财政收入20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818元。全镇拥有大、中、小型企业200多家,主要有祥智种猪繁育基地、藤茶山庄、凤阳山农业科技观光园、单山农业科技园等。凤阳皇家影视基地、润泽山庄等项目正在建设中。   殷涧镇地域广阔,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有石英石、石灰石、铁矿石等20多个矿种。   林木、山场资源广阔,镇区内有20万亩森林树木,覆盖率达65%。主要树种有松树、栎树和杨树。藤茶、蕨菜、野韭菜、灵芝、古藤等野生植物上百种;有近千种野生中草药;山鸡、野兔、野猪等野生动物较多;山涧活石、奇石更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   凤阳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的江北第一洞——韭山洞、千年古刹——禅窟寺、江淮大地上的明珠——卧牛湖和具有迷、奇、怪、秀、野特点的景区——狼巷迷谷、千年古村落——吴窑等均座落在殷涧镇腹地。这些自然景观区集青山、绿水、秀湖、奇洞、深泉、古寺为一体,风光秀丽,景色怡人,令人留连忘返。   殷涧镇交通便捷,电力充足,通讯发达,水资源丰富。连接合(肥)—蚌(埠)公路的总(铺)—宋(集)—曹(店)公路穿境而过。镇内建有35千伏变电所专供殷涧镇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服务。程控电话交换机4台,电话容量达6000多门。4个移动公司、2个联通公司营业部,境内建移动通讯塔23座,信号强,通讯十分方便。风景秀丽的卧牛湖既是游客游览的景区,又是以灌溉、城镇供水、综合养殖兼顾的重点中型水库,积水面积146平方公里,库容达1.14亿立方米。古老的殷涧集贸市场吸引着周边客商纷至云涌,农副产品贸易经久不衰。三所中学,九所小学,在校生2000多名。一个中心卫生院,十一个卫生室,就医十分方便。中心农技站一个,大大方便了种植、养殖户。有综合文化站一个,农家书屋11个,免费开放为全镇广大干群学文化、学科技、长知识提供了场所。有邮电、电信、保险、汽车站等。   殷涧镇是凤阳县区域大镇,同时又是资源大镇、旅游大镇、林业大镇、农业大镇。镇党委、政府以建设美好乡村为着力点,努力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 的奋斗目标。   

总铺镇

    总铺镇位于凤阳县东南,属典型的江淮分水岭地区,合蚌公路穿境而过,镇村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捷。全镇辖区面积180平方公里,耕地13.41万亩;辖16个行政村,2个农村社区,26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9730人;街容镇貌干净整洁、贸易繁荣兴旺。2008年4月,被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安徽省创建文明乡镇工作先进村镇”称号。2009年1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称号。2009年3月,被滁州市委、市政府授予“2007——2008年文明单位”称号。2010年全镇财政总收入达到8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全年完成招商引资任务2.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2.8亿人民币。   农业主要盛产花生、大豆、玉米、红瓜子、脱毒山芋、杂交稻、粳糯、小麦等,盛产水果有葡萄、柿子、梨、石榴等,其中优质粳糯、花生、西瓜、黑豆种植面积达万亩,品质高,销路好,有“鱼米之乡”和“瓜果之乡”的美誉。全镇有“五大农业生产基地”,即上王村的2千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小王村的2000亩红石榴生产基地、总铺村的2000亩苗木生产基地和洪塘村的2000亩李子生产基地,洪塘、南付花卉苗圃4000多亩、树种几百个,具有十分可观的经济价值和观赏性。   总铺镇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和优美的人文传说的鹿塘湖就在其境内,是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地方。鹿塘湖水源充足,湖面6000多亩,适宜螃蟹等特种精细养殖,主要盛产鱼、蟹等,相传有明代为皇家养鹿的神奇传说,距我县南部自然景区20公里、省道S101和通向我县南部自然景区的旅游线路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起着连接我县旅游布局“北人文、南自然”串线成片的关键作用,为丰富我县旅游内容和扩大游客的参与性、开拓总铺镇经济新的增长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该镇农家乐旅游项目建设正是依托鹿塘湖的历史,利用鹿塘湖宽阔的可开发水面、凤阳传统的风俗人情、迷人的农村风貌为主要内容的进行综合开发。建成后整个农家乐旅游生态、休闲,既有农村民俗、民间娱乐,如唢呐、锣鼓、花车、旱船、地方戏等,又有湖心绿岛垂钓中心、环鹿塘湖东岸银色沙滩浴场,水上娱乐项目等。   全镇民营企业、私营企业蓬勃发展,有粉体材料厂、十大运输企业、八十家粳糯米加工产业群,成立了粳糯米加工销售协会、黄泥铺葡萄协会、华藤养殖有限公司、大树苗木花卉公司、四方能源有限公司等。特别是十大运输公司响誉全县。   近年来,总铺镇党委、政府立足自身优势,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本着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观念,广结四海宾朋,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优化人文环境,转变工作思路,树立“投资环境就是生产力”,“你发财、我发展”的双赢理念,形成人人是招商主体的招商引资氛围。从抢抓机遇入手,从主动服务入手,从广泛联系入手,从学习政策、提高素质入手,齐抓共管,创建优良的招商引资环境,达到人人是环境、处处时时是环境的新局面,提高该镇招商引资水平,为本镇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红心镇

   红心镇位于凤阳县东南部,凤、定、明三县交界处,区域面积163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75个村民组,9122户,35744人,其中非农业1879户3134人,农业7234户32610人,耕地面积69525亩,其中水田62656亩,旱地6869亩。全镇机关干部73人,村干部120人。   红心镇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基本农田:水利条件优越,为水、旱两用,主要发展水稻、小麦、蔬菜等产业。水面:主要是小Ⅰ型、小Ⅱ型水库及其500亩塘坝以上共有十几座。梅市池河以及支流有丰富的沙子资源,为优质建筑材料。山场资源有近万亩,均可植树造林,现在李武、蒋庄的板栗、油茶已具规模。发展林果业,现有的生产能力远没有得到开发。地下矿产有青石矿产、石膏矿等矿场,开发刚已起步,而且规模较小。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劳动力2万多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劳务输出,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红心镇是以农业为主的乡镇,一年稻、麦两季,年栽种优质稻6万亩,成为主导产业,可年产稻米29万吨,有大米加工厂4家,可年加工生产大米10万吨,产值22000万元。特色产品发展已初具规模。荷塘村的大葱、生姜、山芋,三里村的蔬菜,蒋庄、李武两村的茶树、板栗,这些特色产品的种植生产,均已成为当地主导特色产业,年外销蔬菜类产品达200吨以上,可创产值16万元。“健源牌”油茶已经工商注册,销往外地,梅市村新建年加工1万吨优质挂面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年销售收入2677.2万元,年利税539万元。畜牧发展迅速,已建成养殖大棚34个,建成养猪场15个,其中年出栏4000头以上的养殖场1个,预计可年创收5000万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   红心镇现有工业企业15个,其中500万以上10个,1000万以上3个,完成生产总值 6.17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50元。   

板桥镇

    板桥镇地处凤阳县城东北约14公里处,辖15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委员会,全镇总人口6.5万人,其中建成区人口1.9万人。镇域面积146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成区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万亩。辖区内共有中学3所,小学18所,幼儿园14所;板桥镇中心卫生院属于一级甲等乡镇中心卫生院,下设板桥车站、二铺两座分院和18所村级卫生室。   板桥镇东临花园湖,南靠总铺与合蚌公路相接,西达濠河与千年古镇临淮关毗邻,北依淮河与五河隔河相望。内有京沪铁路,淮河黄金水道,省道S307线穿境而过向东12公里与G104国道相交,宁洛高速公路横贯境内且留有出入口。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    晏公新村是已建成的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产业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完善。2013年上报的板桥社区板桥街道中心村和水平村山许中心村已通过省级培育中心村审核,二铺社区二铺街道中心村已通过市级培育中心村审核,目前三个美好乡村示范点总体规划已编制结束,正在逐步实施中。    省级工业园凤宁现代产业园(硅工业园)坐落在镇域内,园区规划建设面积27.6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11平方公里。园区内道路、电力、供水和供气等建设均已结束并发挥作用,目前已入园企业8家(1、安徽凤阳浮法玻璃有限公司;2安徽晶源太阳能材料有限公司;3、凤阳鸿运港务有限公司;4、安徽凤阳赛吉元无机材料有限公司;5、安徽凤阳确成硅化学有限公司;6、安徽省台湾玻璃有限公司;7、中盛灯饰产业园;8、安徽省凤阳县盛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特别是千里淮河第一港(凤阳鸿运港务有限公司)--凤阳港的引水试航成功,发挥效益,该港的建成必将为降低园区企业物流成本、完善园区功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必将为园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预计到2015年,园区将建成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齐全、配套功能完善的硅(玻璃)产业基地和物流中心,争取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主导产业为玻璃、物流和食品加工业,同时建成玻璃工业区、食品工业区、非玻璃建材区和创业区四个功能分区。   临总路沿线被确定为板桥的中小企业园区,拓展空间大。目前已有四家米粉加工企业落户,将形成以糯稻初加工、深加工的产业群,发展规划定格为华东最大的、配套最完善的米粉、食品加工基地。    凤宁现代产业园(硅工业园)工委与板桥镇推行了“两园一镇”(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按照“城市副中心、产业主战场”要求,强力加快小城镇建设,努力打造一个产城一体、宜业宜居、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现代新城。板桥镇已形成了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呼应的特色乡镇,是凤阳经济发展重镇。   

大溪河镇

    大溪河镇位于凤阳县东部,风景秀丽的花园湖畔,地埋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总面积90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成区面积2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人口3.1万人,有耕地9万余亩,林地3万余亩,水面3万余亩,境内地形由南向北呈岗、湾布,是一个适宜发展综合性经济的地区,是凤阳东部经济重镇。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该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和集城建设速度,提-部管理水平,做大做强水产业、畜牧业和林业,大力拓展招商渠道,强镇富民,建设和谐、魅力和富强的大溪河,筑强凤阳东大门。   一是在农业生产上,该镇抓好小麦高产攻关和水稻提升行动的同时,结合“一村一品”,围绕湾区养鱼、养蟹、养鸭,岗区栽树、种菜、养猪的思路,大力发展开发性农业,重点抓好1000亩甜叶菊种植、1000亩榨菜种植、1000亩茭白种植、1000亩芡实种植、1000亩龙虾养殖、10000亩鱼蟹围网混养、10000头养猪场、30万只肉鸭合作社和3万亩速生杨种植,抓好阳光畜禽养殖场建成投产,花园湖综合开发公司恢复生产,草塘养鸭合作社建立等龙头企业,引资培育订单种植甜叶菊生产基地和榨菜生产加工基地,并结合沼气工程,探索养殖——沼气——大棚蔬菜的生态农业模式。培育专业村,创建专业合作社,最大限度地开发水面、林木资源。   二是在工业上以开展“百日竞赛”活动为契机,以县政府确定的“飞地”经济园区辐射和小集镇建设为依托,以S307线和小岗快速通道为中心,充分发挥交通便利、水产资源丰富、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多的优势,巩固扩大已引进项目,落实在谈项目,截止目前已有24家企业先后落户该镇,在谈项目4家。为早日实现富民强镇目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的特点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该镇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东部是明光市,南部与大包干发源地小岗村所在的小溪河镇相连,是外地通往小岗村的必经之地,西部15公里是凤阳县城,北部有淮河,境内的花园湖与之相通。   (二)便利的交通   交通便捷是该镇的又一优势。境内有两条省级以上公路。其中,蚌宁(南洛)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且在境内建有生活服务区;省道S307线自西向东横穿境内,东接S104,西连凤阳;有与淮河相连的水路;距京沪铁路仅4公里之遥。镇内公路更为便捷,近60公里的“村村通”,撤退水泥路面已全部修建完工。目前全镇10个行政村通水泥路面达100%,同时将花园湖农场与五河县、明光市紧密相连。村级公路呈“三横三纵”状态分布,平坦宽直,通达四方。   (三)土地、劳动力、水产、林木资源丰富   该镇西部3公里处的高速公路出入口为规划中的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可用于城镇、厂房建设的储备土地面积大。位于交通要道的南部岗区,各公路沿线地势平坦,属集镇建设范围。全镇约有7000多名青壮年长期在外务工,绝大部分都是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员,劳动力资源潜力大,水产资源相当丰富。从99年起至今,全镇水产养殖面积达3万多亩,盛产螃蟹、鳜鱼、鲫鱼、大龙虾、小青虾等,产品远销国内外。此外,该镇林木资源较为丰富。   (四)完善的基础设施   镇党委、政府在加大普法、公民道德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人文环境的同时,还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06年和07年共投资510万元修建了22公里“村村通”水泥路面;投资500万元兴建农贸市场;引资300万元兴建供应江山、大溪河、小溪河三处街道的泓军自来水厂;今年又投资50万元改造镇内街道的下水道和四处公厕,投资50万兴建了社区、指王、江山、和马山村四个垃圾焚烧炉,并沿S307线新装了33盏高架路灯;境内架设了2个联通通信塔和3个移动通信塔,大大提高了通信传播质量和信号的正常传输。   

小溪河镇

  小溪河镇位于凤阳县东部,地处江淮丘陵地区,是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乡镇之一,2007年4月由原小溪河镇、石门山镇、燃灯乡撤并而成。镇域面积206平方公里,承包耕地面积8.63万亩,实有耕地18.6万亩;辖14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居委会,人口5.4万;基层党支部35个,党员1646名。省道307线、南洛高速公路和京沪铁路穿镇而过,交通便捷。    我镇文化底蕴深厚,矿产资源丰富,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明太祖朱元璋的出生地和凤阳花鼓的发源地。东部石门山地区石英石储量丰富,是凤阳县最早的石英石开采加工地之一,也是目前全县重要的优质石英砂加工生产基地之一;位于镇西南部的钟家山矿金、银、铅、锌等金属储量丰富、品位高,是全省重要的贵重金属产地之一。    全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小岗村位于我镇的西南部,1978年小岗人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按下十八颗鲜红的手印,在全国首创农业大包干,现该村为中国十大名村之一。    近年来,小溪河镇党委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打好小岗牌、唱好经济戏”,制定并实施了“农业稳镇、工业强镇、旅游兴镇”的发展战略,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依托小岗村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和资源开采及加工型企业。目前已拥有金小岗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GLG集团、广州从玉菜业、天津宝迪集团、矽比克公司、小岗面业等国内外知名企。    小溪河镇党委、政府竭诚欢迎各地客商和友人前往小溪河镇、小岗村投资、旅游、观光!   

枣巷镇

   枣巷镇位于凤阳县东北部,距凤阳县城约45公里。北靠淮河,南濒花园湖,西邻黄湾乡,东与五河县小溪镇接壤,总面积76.5平方公里,镇政府驻枣巷村。   枣巷镇因其原先盛产枣子而得名,故名“枣巷”喻意“枣树之乡”,其前身是枣巷乡,1992年撤区并乡之前隶属板桥区,2002年以前辖11个行政村,2002年花园湖办事处4个村划属枣巷乡,枣巷乡改名枣巷渔业乡,2007年枣巷渔业乡撤乡设镇。   境内地势平坦,略呈北高南低之势,土质以沙土地和黑土地为主。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民谚有“走千走万,赶不上淮河两岸”,讲得就是此地的风光。   (二)基础设施   凤五路穿境而过,途经境内小巨、观音堂、新湖、张王、花园、枣巷、车杨、黄咀等村,长度约16公里。淮河26华里黄金水道沿枣巷过境,水路有枣巷、巨湾、黄咀三个渡口,轮渡直通五河县新集、头铺等镇,日运送乘客近千人。   境内村村通公路,有水泥路面13.2公里,沙石路约180华里,桥梁50余座,累计投资近千万元。枣巷镇位于花园湖行蓄洪区范围内,有防洪撤退路线3条。   枣巷街道由东西街和南北街构成,水泥路面,街道总长约1.2公里,宽6米。街道两旁店铺林立。1995年开通了程控电话,2006年程控机房装机容量5000门,已开通3000多门,境内有通信基站2座,移动、联通各一座。国际互联网络已开通。2007年自办邮政改为代办邮政,各村设有投递点,村民能隔天看到党报党刊。   (三)基础建设   全镇耕地面积33760亩,其中水田16468亩,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和小麦,人多耕地少,农田实行稻麦轮作二熟制。2009年全镇生产总值达12421万元,实现财政收入2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15元。   2009年全镇植树面积达2200亩,各类数目达11万余株,以张巨湾农田林网为主线,初步形成四大沟(杨台沟、老巨沟、巨湾沟、黄嘴沟),淮堤地,“四旁”(屋旁、路旁、沟旁、地旁)植树及退耕还林四个林地带。   2009年全镇优质梗稻种植面积达1.5万亩,年产量达18000吨,黑豆套种和花生玉米种植在全镇种植面积已达6500余亩,亩效益1000元以上,农民增加收入750万元。   1978年滁县行署成立花园湖管理委员会,全面管理花园湖渔业生产。如今花园湖共有水产养殖户160多户,养殖水面达21000亩,盛产鱼类47种,其中有中华绒鳌蟹、桂鱼等名贵水产品。主要销往南京、上海、合肥等地。湖里菱藕、螺蚌遍布。2009年全镇水产品总产量达420吨,产值1900万元,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   (四)教育卫生   全镇有初级中学2所,分别为枣巷中学和花园湖中学。枣巷中学坐落于枣巷村,花园湖中学坐落于黄嘴村。小学11所,在校小学生2403人,初中生978人。小学附设学前班3个,在校儿童130人,附设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144人,小学教师83人,其中大专学历19人,中专学历46人。初中教师48人,其中本科学历23人,专科25人。   枣巷镇卫生院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职工7人,床位10张。设检验、放射、护理、内儿及防保等科室。2006年村个体卫生室14个,个体医生16人,我镇农业人口27560人,自愿参合农民24282人,缴纳参保资金677460元,参合率达88.11%。切实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   

黄湾乡

   黄湾乡地处凤阳县城东北部26公里处。辖6个行政村,一个社区。2.2万人。承包耕地面积3.8万亩。距南(京)洛(阳)高速公路入口处仅10公里,距省道S307线13公里。淮河横贯全镜,水陆交通便捷。   黄湾乡党委、政府依托农副产品优势,积极做好花生、铁扫帚、芦苇的生产加工,发展“一村一品”农副产品种植,积极培育和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新农村试点村韩巷村距环境优美的花园湖仅0.5公里,旅游资源丰富,计划开发一个新型旅游度假村。   黄湾乡地处沿淮低洼地带,是典型的农业大乡。近年来,黄湾乡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是扩大花生种植面积,目前全乡优质花生种植面积达10000亩以上。二是扩大铁扫帚种植面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水利资源丰富,在花园湖面上积极发展渔网、拦网、网箱三大养殖。在圩内开挖精养鱼塘,目前,水产品达到年产600吨的收成。   

经济开发区

  经济开发区位于安徽滁州市凤阳县。下辖:   341126400001 123 新城社区居委会   341126400002 123 方邱湖社区居委会   341126400003 123 门台社区居委会   341126400004 123 蒲北社区居委会   341126400005 123 大青郢社区居委会   341126400006 123 永安社区居委会   


红心镇特产大全




红心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