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六盘水 >> 钟山区 >> 汪家寨镇

汪家寨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汪家寨镇谷歌卫星地图)


汪家寨镇简介

  汪家寨镇隶属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距离凉都六盘水中心区22公里,辖7个行政村:艺奇村、吴家寨村、新华村、那罗村、沙家坝村、左家营村、新塘村,4个居委会。总面积75.6平方公里,总人口5.4万,东接大河镇,南邻水城县双嘎乡,西与威宁县的猴场镇相连,北抵水城县木果乡。
  汪家寨镇主要地貌为高中山、中山丘陵,山地、坡地最高海拔(新华白岩脚)2200米,最低海拔(沙坝场)1650米,最高气温30℃,最低气温为零下12℃,全年降雨量在1092.3—1251.7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2.5℃—13.1℃,无霜期228—242天,年日照数1415—1556小时,日照率35%,气候特点属典型的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集中,干湿季节明显,土壤以黄土壤为主,紫色土、潮土也有一定分布,适宜农业、林业、牧业的发展。
  -资源
  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铁、铜、石灰石等,其中煤炭储量4.67亿吨。辖区内驻有汪家寨煤矿、那罗寨煤矿、水城发电厂、野马寨电厂、野马寨火车站及株六复线野马寨采石供应段等6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其中汪家寨煤矿年产原煤230万吨,那罗寨煤矿年产原煤92万吨,野马寨电厂装机容量60万千瓦。地方现有乡镇煤矿13对,年产原煤50万吨,煤炭产业是全镇的经济主导产业。2007年,全镇财政收入5077万元,工业总产值463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72元。-
  -基础设施
  境内有省道水煤线、水大铁路和汪木路贯穿,全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话,户户通电,广播电视覆盖达90%以上。汪家寨镇可谓是能源充足、交通便利,通讯设施完备,在煤炭产品加工、发展矿山机械等方面有很好的开发潜力和市场发展空间,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前来考察投资。
  -小城镇规划
  1、汪家寨镇小城镇位于镇中心的艺奇村,东接沙坝场村,南接新塘村,有机地把汪矿、汪选、水城发电厂、野马寨电厂、野马寨火车站有机地连接起来。我镇作为全市的重点小城镇之一,镇党委、政府站在“小城镇,大战略”的高度,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全镇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于1998年委托区建设局编制汪家寨镇中心片区详规(即城镇详规),规划用地面积10公顷,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200米,是一具西高东低的长方形斜坡地段。  2、规划的布局: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以沿行政布置为主。规划有道路系统、电力规划、竖向规划、给排水规划、单体建筑等。  3、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关键,规划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我镇又于2004年投资13万元委托贵阳市新天建筑设计院制作汪家寨镇总体规划,通过规划,指导小城镇的开发与建设,力求达到和谐、统一和可操作性。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5.4万人 75.6平方公里 520201102 553000 0858 查看 汪家寨镇谷歌卫星地图

汪家寨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纳福社区 ·钟山区旅游·钟山区特产·钟山区十大特产·钟山区十景·钟山区 0

----

查看 纳福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育兴社区 ·钟山区旅游·钟山区特产·钟山区十大特产·钟山区十景·钟山区 0

----

查看 育兴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振兴社区 ·钟山区旅游·钟山区特产·钟山区十大特产·钟山区十景·钟山区 0

----

查看 振兴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艺奇社区 ·钟山区旅游·钟山区特产·钟山区十大特产·钟山区十景·钟山区 0

----

查看 艺奇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那罗社区 ·钟山区旅游·钟山区特产·钟山区十大特产·钟山区十景·钟山区 0

----

查看 那罗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新华社区 ·钟山区旅游·钟山区特产·钟山区十大特产·钟山区十景·钟山区 0

----

查看 新华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沙坝场社区 ·钟山区旅游·钟山区特产·钟山区十大特产·钟山区十景·钟山区 0

----

查看 沙坝场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左家营村 ·钟山区旅游·钟山区特产·钟山区十大特产·钟山区十景·钟山区 0

----

查看 左家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吴家寨村 ·钟山区旅游·钟山区特产·钟山区十大特产·钟山区十景·钟山区 0

----

查看 吴家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新塘村 ·钟山区旅游·钟山区特产·钟山区十大特产·钟山区十景·钟山区 0

----

查看 新塘村谷歌卫星地图

汪家寨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黄土坡街道

  黄土坡街道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东与荷城街道办相接,西与德坞街道办相连,南与凤凰街道办接壤,北与大河镇毗邻,总面积25.8平方公里,总人口13万人,辖1个行政村、19个社区居委会,249个居(村)民组。贵昆、 办事处   内昆、水大、水柏、株六复线铁路贯穿区内,贵水、威水、汪水、水盘四条主干公路交汇于此,辖区驻有中央、省、市、区属厂矿企业32家,市、区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417家,各类个体工商户12000余户,是六盘水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六盘水火车站和汽车站坐落其中。优越的区位优势,为黄土坡街道经济增长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目前,川心小区已建成,双坝观光农业初具规模,专营市场生意兴隆,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发展空间宽松,社区建设事业欣欣向荣,社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通过对第二、第三产业的扩大、开放、搞活、内集外引的实践,供水、供电、城镇化建设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面貌大为改观,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社会稳定,现有劳动力30000余人(含流动劳动力)。与沿海地区相比,这里劳动力成本低,交易成本低,客商投资于此省时效宏。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协调税收财政收入,查找税源,优化税收征管,努力调查支出结构,确保各项专项资金的正常发放及街道工作的正常运转,经济工作快速稳定发展。年度税收任务完成过亿,是钟山区首家亿元乡镇。   -经济发展   黄土坡街道办事处依托“凉都六盘水”这一城市品牌,充分发挥其地处城市核心区的优势,以优化环境为抓手,以完善城市管理为基础,以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作保障,19个社区以树形象、解民意、重服务为重点,坚持以人 酒店   为本,把服务居民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方便群众办事,街道成立便民服务中心,20个社区、村成立便民服务站,坚持把创建和谐街道作为社区各项工作的基础,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举措,在推进街道建设中积极探索,营造了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双坝村土地地貌属低山谷坝子,植被完整,水源未受污染,是市中心城区仅存的一片绿洲。双坝村是发展旅游、娱乐、休闲、观光农业于一体的一块宝地。钟山经济开发区位于市中心城区东部,人民东路与钟山东路干道及凉都大道东段北侧之间,自东向西长3km,规划占地1.2k㎡,辐射半径为250km。规划为9个专业市场(含物流中心)、1条商业步行街、4个大卖场、1个生活区以及各种完善的配套设施。六盘水市及周边地区目前尚无上规模、上档次的大型商贸市场,商品集散市场乃处于初级阶段,经营规模小、功能单一、布局不合理,与城市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该项目的实施可提升六盘水市整体商贸水平,扩大辐射面,提高六盘水的商品集散、加工制造能力,提高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社会管理   依据各自社区的特色,人民西路社区和花渔路社区把沿街店铺的人民力量调动起来,着力在铺面联防工作上开展 督查员上街   试点工作。社区广泛动员辖区内的个体经商户积极参与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和“两打三治”工作中来。按照各自所属区域,花渔路社区成立了158个铺面联防小组,人民西路社区成立了82个铺面联防小组,辖区内的派出所、工商所等有关单位还帮助制定出台铺面联防小组的实施方案、工作职责。“人人都是参与者、户户都是受益者。”铺面联防工作的开展,为社区创造了平安和谐的环境。社区内商贩们的心情好了,生意做得既放心又顺心。区府路社区则积极开展创建“五好和谐”校园、院落活动。今年,社会治安好、环境卫生好、学习风气好、精神风貌好、尊师重教好的市民族中学就获得了“五好和谐”校园荣誉称号。通过创建工作,更好地推动了社区平安创建工作,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社区内的环境卫生好了,邻里关系更为和睦,辖区内的退休老党员、退休干部、治安积极分子还组建了一支20人的治安义务巡逻队伍,每天行走在各楼庭院落,成为群众的“保护伞”。[1]  

荷城街道

  荷城街道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总体来说荷城街道有其特有的发展优势一是优越的区位优势。荷城街道位于市中心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特殊。东与水城县双水交界,西与黄土坡街道办事处接壤,南与凤凰街道办事处相连,北与水城县发箐乡毗邻。经济发展较快。二是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优势。荷城街道是区委、区政府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凉都·六盘水”品牌的直接受益者,随着“十一五”期间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将有力的拉动我街道经济特别是旅游、商贸、房地产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三是良好的发展软环境优势。近年来全区上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一致,拼搏进取,风正、气顺、心齐,形成了想发展、谋发展、一心一意建强区的浓厚氛围。同时,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法制环境不断优化。  

凤凰街道

  六盘水市钟山区凤凰街道位于六盘水市中心区西南部,东抵水城县滥坝镇,南抵水城县纸厂乡,西与水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凤凰街道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城县纸厂乡、钟山区德坞街道接壤,北抵钟山区黄土坡街道、荷城街道,总面积50平方公里,辖10个社区、5个行政村,74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4.8万人。境内驻有市中级人民法院、钟山区人民政府、水城军分区、市武警支队等党政军机关,有市师专、市三中、市实验二小、区一中等十六所大中小学校,市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及市玉龙水厂、市啤酒厂、鹏程房开等大中小企业、公司1216家,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7000万元。是六盘水市钟山区的政治文化中心。  近年来,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确保发展”的工作理念和建设“为民、勤政、高效”的街道队伍为目标,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城管立街、经济强街、服务升街、文化塑街、民生和街”为主题,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7年财政总收入达3098万元。城市管理体制逐步向依法管理、文明管理迈进。养老、失业、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开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基本实现村居自治管理。农村基本实现了小康,2007年度农民人均收入达3504元。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夯实提高,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硕果累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禁毒步入法制轨道,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  

德坞街道

  德坞街道位于六盘水市西侧,东接黄土坡,南抵水城县纸厂乡,西连威宁县,北靠大河镇,总面积29.84平方公里。德坞街道辖4个行政村,23个村民组,两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居住着汉、彝、苗、回等十多个民族,属于典型的城郊结合部,辖区内有行政事业单位16家,中小型企业20多家,学校9所。总人口136756人,其中农业人口10246人,占人口总数的74.93%,非农业人口3429人,占人口总数的25.07%。   2004年被六盘水市政府列入开发新区,境内有贵昆、株六复线、内昆和水柏铁路以及大烟公路、水盘公路、南环路和即将修建的二环路、已建成的凉都大道等主要交通干线纵横交错,连通东、西、南、北。方便的交通条件为德坞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经济   德坞街道紧靠市区,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且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四通八达,驻有六盘水高等职业学院、六盘水市金属回收公司以及即将开工建设的水矿(集团)公司办公区和居住区等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被誉为六盘水的西大门。境内拥有窑上、龙贵地和德坞等三个大中型水库;拥有占地8000余亩、森林覆盖率80%以上、被誉为“天然氧吧”和“城市后花园”的白鹤生态景区;街道完成退耕还林618亩,天保工程26220亩,荒山造林1000亩,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白鹤、西宁两个典型示范村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德坞新区开发的6平方公里范围内,种植业、养殖业和庭院经济蓬勃发展,是市中心城区主要的蔬菜基地之一。马落箐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属省级一类贫困村。   -优势   钟山区德坞街道是六盘水市区的西大门, 地处东经104度47分,北纬26度36分,东邻黄土坡街道,南抵水城县纸厂乡,西壤水城县双嘎乡,北靠大河镇。地貌结构复杂多样,有高山、盆地、丘陵、草坡;矿藏资源丰富,有大量石灰石、砂石、粘性土资源,煤炭、硅石、重晶石等矿资源具有一定储量。境内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9.2公里,总面积30.84平方公里,海拔在1900—21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2.3度,年总积温4550摄氏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雨量在1223.6至1482.3毫米之间,年平均总辐射为101.02千卡/㎝2,日照数为1560小时,属亚热带高原性季风气候。境内贵昆铁路、水柏铁路以及凉都大道、钟山大道等主要交通干线横穿辖区、连通东西。街道辖5个行政村,2个社区,23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彝、苗、回等十多个民族,总人口17630人,驻有六盘水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六盘水市神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六盘水市污水处理厂、正高煤矿、银辉房开等多家企事业单位。 二十载辛勤耕耘,二十载春华秋实。在昔日这片贫穷落后的土地上,勤劳、智慧的德坞人民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大潮,在艰难曲折中开拓、在艰苦创业中拼搏,竭力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古朴典雅的“凉都羊汤锅一条街”仿古建筑群为西宁古镇添彩,“凉都儿童游乐园”、“白鹤公园”等新兴景观为城市增辉。“银辉房开”、“四季花城”、“正高煤矿”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财政收入完成500.1万元,为1988年10.5万元的47.6倍;工业总产值完成19841万元,为1988年303万元的64.5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256万元,为1988年65万元的142.4倍;招商引资完成4750万元,1988年没有招商引资;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698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400元,为1988年586元的5.8倍,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跨越式大翻番。   -旅游   街道紧靠市区,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四通八达,是六盘水市城市空间向西延伸的重要地带,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境内拥有窑上水库、龙贵地水库和德坞水库;拥有占地8000余亩、森林覆盖率80%以上、被誉为“天然氧吧”和“城市后花园”的凉都公园生态景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六盘水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西宁古镇浓郁的文化底蕴,人文环境深厚。随着新区开发建设的推进,一个集居住、商贸、房地产开发、园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新区将在不久的将来在我们眼前呈现。实现人在绿中、绿在景中、景在花中、花在水中,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和谐统一。   -前景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市委市政府将把六盘水市建设成为贵州西部大城市、构建毕—水—兴经济带、打造“中国凉都”城市品牌的发展定位,为德坞街道新一轮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街道将抢抓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协助推进兴民小区新农村异地建设安置项目、水矿德馨园地企共建项目、明景小区采煤沉陷综合治理安置项目、凉都地热项目、污水处理厂项目、人民路西段等工程的建设,配合推进凉都儿童游乐园、凉都公园的开发建设,打破发展瓶颈。街道党政班子将带领和团结全办人民,以富民强办为目标,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以城市扩容为契机,以新区建设为载体,坚持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致力于加快经济发展,致力于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投资服务环境,为把德坞建设成整洁靓丽、和谐平安、发展繁荣的花园式新区而努力奋斗。  

双戛街道

  双戛街道位于钟山区西北部,地处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东面与德坞办事处、大河镇毗邻,南面与水城县纸厂乡接壤,西与威宁县猴场镇相连,北面与汪家寨镇相邻。全乡总面积63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即:马戛农村社区、落飞戛村、中箐村、河沟村、底母落村、高炉村),27个村民组,3024户1194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62人,农业人口11283人)。全乡有耕地11335亩,人均占有耕地0.95亩。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4.5%,彝、苗、回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7.2%。全乡已实现村村通公路,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8%,森林覆盖率达30%。   双戛彝族乡地势呈西高东低,地貌以山地为主,最高点为高炉村梅花山,海拔2800多米,最低点为底母落村三组,海拔1625米。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9.2℃,年降雨量1200毫米,年日照1500小时左右。境内资源丰富,有煤、铁、白云石和石灰石等矿产资源;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市级风景区天生湖景区,神奇险峻的天源洞等旅游资源;民族文化浓郁,有热情奔放的彝家山歌、舞蹈、和独特的美酒;有独特的彝族文化风情园。全乡现有大、中、小型企业39家,规模以上企业3家,国有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天瑞食品厂)。   2013年5月21日,《贵州省政府关于同意将水城县双戛彝族乡行政区域划归钟山区管辖的批复》(黔府函[2013]106号):同意将水城县双戛彝族乡整建制划归钟山区管辖,原双戛彝族乡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钟山区、水城县行政区域界线作相应变更。  

大河镇

  大河镇位于钟山区西北部,距六盘水市中心城区6公里,土地总面积80.6平方公里,有农耕地57800亩,其中已退耕还林15751亩,林业用地38746亩。全镇辖7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共56个村民组;总户数8736户,总人口33099人。境内铁路、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煤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4摄氏度,无霜期241天,年平均降雨量1092.3毫米。2005年,全镇农业总产值完成4630万元,为区下达任务数 4500万元的120.9%,同比增长163%;工业总产值完成20009万元;乡镇企业营业收入预计完成30586万元,为区下达任务数25000万元的122.3%,同比增长9%;财政总收入预计完成2600万元,为区下达任务数1967万元的133%,同比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40元,为区下达任务数2012元的126%,同比增长28%;招商引资完成2670万元,为区下达任务数2600万元的103%;人口出生率为8.98‰,计划生育率达98.21%。    辖区企业以煤炭、建材生产为主。现有国有煤矿2对,集体和私营煤矿18对,年产原煤180余万吨。有焦化厂2个、洗煤厂8个、砖厂3个、砂石厂6个。    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共同努力,农业工作初见成效。2004年,大桥、渡口、裕民村3个村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村;2005年,大地村、大箐村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村,小康村在全镇行政村中的比例超过70%。.  

汪家寨镇

  汪家寨镇隶属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距离凉都六盘水中心区22公里,辖7个行政村:艺奇村、吴家寨村、新华村、那罗村、沙家坝村、左家营村、新塘村,4个居委会。总面积75.6平方公里,总人口5.4万,东接大河镇,南邻水城县双嘎乡,西与威宁县的猴场镇相连,北抵水城县木果乡。   汪家寨镇主要地貌为高中山、中山丘陵,山地、坡地最高海拔(新华白岩脚)2200米,最低海拔(沙坝场)1650米,最高气温30℃,最低气温为零下12℃,全年降雨量在1092.3—1251.7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2.5℃—13.1℃,无霜期228—242天,年日照数1415—1556小时,日照率35%,气候特点属典型的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集中,干湿季节明显,土壤以黄土壤为主,紫色土、潮土也有一定分布,适宜农业、林业、牧业的发展。   -资源   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铁、铜、石灰石等,其中煤炭储量4.67亿吨。辖区内驻有汪家寨煤矿、那罗寨煤矿、水城发电厂、野马寨电厂、野马寨火车站及株六复线野马寨采石供应段等6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其中汪家寨煤矿年产原煤230万吨,那罗寨煤矿年产原煤92万吨,野马寨电厂装机容量60万千瓦。地方现有乡镇煤矿13对,年产原煤50万吨,煤炭产业是全镇的经济主导产业。2007年,全镇财政收入5077万元,工业总产值463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72元。-   -基础设施   境内有省道水煤线、水大铁路和汪木路贯穿,全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话,户户通电,广播电视覆盖达90%以上。汪家寨镇可谓是能源充足、交通便利,通讯设施完备,在煤炭产品加工、发展矿山机械等方面有很好的开发潜力和市场发展空间,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前来考察投资。   -小城镇规划   1、汪家寨镇小城镇位于镇中心的艺奇村,东接沙坝场村,南接新塘村,有机地把汪矿、汪选、水城发电厂、野马寨电厂、野马寨火车站有机地连接起来。我镇作为全市的重点小城镇之一,镇党委、政府站在“小城镇,大战略”的高度,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全镇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于1998年委托区建设局编制汪家寨镇中心片区详规(即城镇详规),规划用地面积10公顷,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200米,是一具西高东低的长方形斜坡地段。  2、规划的布局: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以沿行政布置为主。规划有道路系统、电力规划、竖向规划、给排水规划、单体建筑等。  3、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关键,规划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我镇又于2004年投资13万元委托贵阳市新天建筑设计院制作汪家寨镇总体规划,通过规划,指导小城镇的开发与建设,力求达到和谐、统一和可操作性。  

大湾镇

   大湾镇位于六盘水市西北部,素有六盘水市“西大门”之称,是六盘水市钟山区在威宁县、赫章县边缘地带的一块“飞地”,作为威宁县、赫章县、钟山区三个县的交界地,有极强的区位优势,被称为“三县立交桥”。镇域东西长14公里,南北宽9公里,国土面积102平方公里,占钟山区总面积的四分之一。高山地段多,贫困面较大,贫困人口10088人。辖12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总人口54787人,其中农业人口33471人。居住有彝、苗、白、蒙古、布衣、汉等民族。镇政府距六盘水市中心区46公里,距毕节市区180公里,距赫章县城约70公里,距威宁县城约60公里。东北面与赫章县珠市乡毗邻,东南、西面与威宁县二塘镇、东风镇接壤。地处东经104°37"——104°39"、北纬26°47"——26°55"。乌江上游主要支流之一的三岔河流经镇域,海拔2900.6米的贵州最高峰——韭菜坪嵌于镇境。   -地理状况   大湾镇属低纬度高原型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2.3℃,气温极值-11.7℃—33℃,月平均最低气温2.9℃,月平均最高气温19.9℃;年平均相对湿度82%;年平均日照1541.7小时,日照率35%,其中七月份平均达45%,元月和十一月仅达27%;年平均降雨量1186毫米,多集中在5至9月,冬季降雨时往往在标量1800米以上形成凝冻,全年平均凝冻日23天。大湾镇水资源丰富,镇域内有大河三岔河从威宁排入纳雍河,还有关门山小流域、木冲沟小流域、色开河、豹子沟流域等。年平均降雨量1186mm,多集中在5—9月。全年最大频率风向为东南偏东风,最大风速20米/秒,瞬时最大风速可达40 米/秒。镇域海拔在1710米—2900.6米之间,平均海拔1800米,贵州屋脊韭菜坪最高海拔2900.6米,位于镇域内海嘎村与赫章县交界处。   -旅游资源   大湾镇旅游资源丰富,与赫章县珠市乡交界的韭菜坪为国家十大避暑名山之一,主要旅游景点有贵州屋脊——韭菜坪、海凯梁子、大黑山、韭菜坪野生植物群等。   -交通状况   大湾是六盘水通往毕节、云南的主要交通要道,处于连接外界的交通枢纽地位,六盘水——云南镇雄公路由镇域北面边缘经威宁通过,212省道六盘水——毕节(赫章)段公路由镇域东北向通过,内(内江)昆(昆明)铁路从镇域北部安乐村通过,水(水城)大(大湾)支线铁路从镇域中部经二塘到大湾。   -经济状况   农业  全镇耕地面积13514亩,占总用地的8.8%,人均0.26亩,传统种植业发展稳定,农业种植以水稻、玉米、土豆、大豆等作物为主。大湾镇气候温和,雨水充足,适宜种植果树,1999年从黔东南州台江县引进的金秋梨,现种植面积达3500亩,亩产为750公斤,该品种梨皮薄、肉嫩、含水量高、含糖高、远销省城贵阳等地。近年来,通过政策扶持与促进,基本形成了以金秋梨、粮食种植、生猪养殖为第一产业经济发展模式。  工业  大湾镇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煤储量6亿多吨,全镇各村均有分布,煤质属烟煤,品种全,分布广,质量好。目前有国家统配煤矿盛远工矿公司(原木冲沟矿)、大湾煤矿,最早的自上世纪70年代建成,已投产30多年,煤炭销往全国各地。另外,还有丰富的石灰石,分布在安乐、山根脚、顶拉、大箐、海嘎等村,有未探明储量的硅铜矿、铁矿、铅锌矿和粘土。由于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利因素,大湾镇理所当然形成利一个工矿集镇,目前有大湾煤矿、西洋焦化公司、二塘选煤厂、盛远工矿公司(原木冲沟煤矿)、二塘医院等大型企业。有钟山一矿、兴潮煤矿、山根煤矿、通达煤矿、登山煤矿、兴旺煤矿、三鑫煤矿、顶拉联营煤矿、举阳洗煤厂、邦恒洗煤厂、通源铁厂等民营企业。基本形成以煤炭开采、洗选为第二产业经济发展模式。  此外,以物流、交通运输、服务业为第三产业经济也得到不断发展,成为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物流、经济中心,区位优势不断凸现。  2009年全镇完成财政总收入9000万元,同比增加17%;煤焦税费完成9466万元,同比增加26%;本级收入完成3994万元,同比增加8.4%;征收煤炭价格调节基金462万元,占全区征收数870万元的52.6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达3210元。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月照彝族回族苗族乡

  月照彝族回族苗族乡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东北部,距区驻地10公里,面积49.9平方公里,全乡境内,山峰奇特,溶洞遍布。灌木丛林,种类繁多,覆盖完好,风景优美,山明水秀,交通方便,景点如线贯珠,是旅游和度假的好地方。名称中“月照”一词充满着诗情画意,因为奢都寨发拉戛大山,顶端平坦而且有圆孔,好像月照大地一样而得名。   月照彝族回族苗族乡是钟山区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地处六盘水市中心区东部,距市中心区仅5公里。全乡辖金钟、玉顶、大坝、独山、双洞、小屯、马坝7个行政村和响水社区、机修居民委员会(企业家属居委会),共40个村民组。是全省100个全市6个一类贫困乡之一,有一类村1个,二类村5个,三类村1个。全乡有钟山区委新农村试点建设联系村1个——玉顶村;钟山区政府新农村试点建设联系村1个——独山村,金钟村系月照乡政府新农村试点建设联系村。  全乡总面积49.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4965亩,人均耕地0.5亩,现有基本农田2996.7亩,人均0.3亩。乡境内有储量极为丰富的硅石、页岩土等矿产资源和极俱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月照民族风情园。全乡有乡镇企业43家,其中规模以上乡镇企业4家(长钢焦化厂、长风焦化厂、金钟发电公司、锰铁厂),2005年底全乡总人口数为4014户13657人,其中农业人口2673户10092人,贫困人口67户200人。[1]   -景点简介   响水河   从市区向东走,沿着蜿蜒曲折的水城河走,到金竹林边,有一个山欢水舞的地方,那就是响水河(又叫上花水)。走进一道大门,就能看见一个高大的斗牛塑像,它正奋勇拼搏,一直向前,势不可挡。离门一百多米的地方,有个山水亭阁,芳草白花,满目春光,应接不暇。到了山水亭阁进入了水城水泥厂生活区;一直往东南,烟囱林立,机声隆隆,成百上千的货车来往如梭的地方是水泥厂的生产区。客车经过生产区,可看见水城水泥厂的住宅区内,街市繁荣,屋宇邻比,重叠高楼。由厂区沿河坎公路东行一里多,可看到河水从二十余丈高二十余丈宽的河床上飞流而下,如万马奔腾、涛声震天动地。这就是下花水,原来响水河是以下花水流动发出的响声而得名的。   落水河   从下花水往东走到落水河,便到了响水河与干河沟的交接处。那四面悬崖峭壁、顶平而圆、中开一洞,四围绿竹荫翳、村落点点的地方就是小屯。因为这里是地势险绝、可以屯兵避乱的小地方,所以叫小屯。据考证,小屯方圆一里多,四围峭壁、北面稍缓、易守难攻,在古代是个军事要地。自古就是避乱屯兵的地方。上顶有洞,洞深可达屯脚河底,洞内平且宽敞,可容纳数千人;洞内有水,纵然被围困,也不会因缺水而被攻陷。现在洞门口的垒石,护墙、哨卡、岗亭等遗迹仍然存在。由小屯沿着干河沟而下,是一条通都达府的古驿道。除公路占用的部分外,都保存完好。一水西来,两岸村庄,三面悬洞,四山葱绿。古柏苍松,香樟梧桐,柔柳嫩竹,鸟唱雀欢,身临其境,使人心旷神怡,乐而忘返。跨河过桥,便是一个三岔口,往东北山口望去,巉崖绝壁满目,偏东的发拉戛大山顶上,一巨圆孔透亮悬空,由西仰视,有如“明月当空照,清泉石上流”之诗情画意,游人到此,一饱眼福,叹为观止。往东南临公路渐进,两岸连山,中开一带形土冲,就是闻名遐迩的跳花坡。过去荒无人烟,威、水、赫、纳的苗民每逢一年一度的跳花节,都要来此聚会,跳花、婚。现在此地已开垦耕种,居住着村民。公路顺山而进,山水竹木,清秀交映,下了缓坡,村落棋布,沿山峭壁,一望无际。峭壁东侧有一巨石柱,高一百多米,20余人牵手可围。柱顶茂林苍天,由远望去,恰是一笔通天,文人墨客到此多有“立笔写天书”的感叹,又有“文笔插天”之誉,当地人叫它独山。于是有了独山村的村名。峭壁上怪石嶙嶙,有如龙虎相争,有如双雀渡石,有如织女抛梭,有如仙女散花,有如嫦娥奔月,有如西施浣纱……真是形态逼真,神气活现。   椒子屯   往北一望绝壁无涯,万山重叠,真有“关山极目杳苍苍”的感叹。一条大河将南北高峰切割成两瓣,切口处一片紫绿黄红,反射出太阳的光辉,机声轰隆处,一个大堤将河水拦腰挡住,形成了人造湖,电站已经建成。堤坝西端有一个四面绝壁,三面临水,椅子形的平顶,高峰入云表,峰南的峭壁半空高悬,方口巨洞,这就是历史上有名椒子(又交趾)屯,当地人称安家大屯。据《水城厅采访册》载:康熙三年吴三桂剿水西时,安坤曾在此屯兵扼守。阿扎屯攻陷后,安坤兵败扎居此屯,被吴三桂围困半月,屯上弹尽粮绝,又缺饮水。为了生存,兵士们用土布从绝壁下往河里,吊水上来解渴,最后屯破就擒。屯后空悬的方洞,相传当时安坤就住在洞内。一九五八年村民李XX(苗民)为找硝,用粗棕绳一头拴在大树根上,一头用石头捆上,丢到洞门口的树桩上挂牢后,攀援入洞,出来说:“洞深百丈,未探到尽头。洞内宽平,旁洞多如房间,以岩石相隔,里面柴灰盈尺,残留有稻草、竹丝等,还有石磨(古时磨面用具)。”表明此洞确实驻扎过人群。但当时没有飞机,该洞又上出重霄,下临无地,怎样出入的呢,是令人难理解的。该洞既是安坤与吴三桂生死决斗的地方,又是安坤覆兵的地方,可见当年鏖战的激烈,至今鬼哭狼嚎的声音好像仍然在耳边响。   野姑洞   此屯除安吴决战外,又是清咸同年间苗女何仙姑聚众反叛清廷的策源地。何仙姑聚众在此策划起义,因为附近的野姑洞(又叫大硝洞,可容纳数万人)洞宽敞高大,两面都穿通,可以通光透亮。所以她就在野姑洞练兵,没有几天就有40多万人(含威、水、纳、赫、织、郎等县义军。通过二塘战役、扒瓦战役连败清军,波及全贵州,同广西洪秀全的起义军遥相呼应,震撼全国,惊动了清王朝,先后浴血奋战持续了十三年,在清政府的所谓"恩威并施"手段下告败。清朝-264年,这里便有23年的反清斗争史(安坤10年,何仙姑13年)。后人有诗云:  三桂欲霸川滇黔,唯恐乱平解兵权。  冷本奏准安坤叛,率兵十镇剿鸟蛮。  宣慰惨杀吴贼反,自立皇位在湖南。  昙花一现成泡影,一命呜呼上黄泉。  滇侯黔腹川牖户,地广兵强千里沃。  一有压迫就-,百无聊赖且蹉跎。  十年烽烟红似火,千里杀敌血成河。  恩威并施心变动,久危思安图快乐。   金竹沟落水洞   从野姑洞由南穿北便到了金竹沟落水洞,三面壁峭,千仞对峙,合围成""的地方就是天生桥。周围洞穴悬空如蜂房排列,极高处的洞穴里有僰人悬棺支架的遗迹,证明了历史上这一带确实有僰人居住。   扒瓦大桥   沿河偏西北而上,一路风光使人目不暇接,如犀牛望月、百围古树,再往西北方向一望,对河两岸,横一长虹卧波,上面车辆来往如梭,那就是扒瓦大桥。据《贵州通志实地调查》载:“扒瓦石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6),为石砌拱形,横跨南北,如长虹卧波。曾毁于暴洪,于清道光二十一年七月重建,仍为石桥拱形,次年五月告竣(1841.8--1842.6)。宽5米,长23米,高50米,是通州过府的要冲。有重建碑记。又于1991年7月3日桥体、碑记全毁于暴洪。” 同年10月14日重建落成通车。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47米,宽9.5米,高16.6米,跨度35米,仍为钟山区一大壮观。   天乳岩   从扒瓦桥返回水钢约10多里,沿途十弯九拐,行至界牌后山转弯处,沿小路顺山而上,约上至200米处,便是天乳岩,彝语称米巴发。据《水城县志》载:“在城北十二里,由高冈直拖成堕,石壁有孔,咂之出汁,不咂绝不流出。虽逢大旱亦然,俗呼咂(音奶)"。禀生李德晋提诗云:"自从离里德生成,谁可或忘乳哺恩,兹见灵岩如众母,也应饮水亟思源”。   石大人   由天乳山下乘车南行6里多,便见到石大人。据《水城县志稿》载:在城北6里,有一巨石,高21米,酷似人形,背如披衲,乡人以钟悬肘下,叩之,声极清越,又以置胯下,取而卜之,凶吉如响,俗吆小儿拜寄,割鸡祀之,朱殷满滕。李德晋又题云:“阅遍木雕泥塑神,都输天造面客真。想因赤子心不失,竟作千秋一伟人。”  折西行3里多,便到了水钢集团公司,在谈钢材贸易之余,千万别忘掉到笔架山公园和龙凤地宫一游,公园里奇花异草、百鸟名兽、楼台亭廓,使你应接不暇,乐以忘忧。地宫里,天然美丽,山川河流、悬泉瀑布、神奇传说,引人入胜,使你流连忘返。  


汪家寨镇特产大全




汪家寨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