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拉村辖4个村民组,共有476户,总人口2083人。拥有劳动力1250人。3、4组经济条件较差。在文化教育方面,现有村小一所,是1981年村委会自己修建,面积2亩,能容纳100个学生,现有学生90余人,教师5人(其中“边师”毕业教师3人)。全村适龄入学儿童30人,入学率为100%。顶拉村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11人,积极分子3人,团员35人,后备干部3人。村级班子7人,平均年龄32岁,文化程度偏低。
自然资源概况:全村幅员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00亩,林地20亩。地形地貌以山坡为主,土地较为肥沃,主要土壤有山地黄壤、砂土、灰土等,光、热、水、土较为协调,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雨充沛、热量丰富。年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5.6摄氏度,无霜期330天左右。
居住条件概况:人均住房面积达15平方米,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相对较好,有独立厨房、厕所及圈舍的农户395户,有独立院坝的农户达380户。
基础设施概况:现有村级公路约5公里,每平方公里密度约为0.6公里,全村1、2、3、4组通动力发电,户户通照明。
经济发展概况:全村现有个体工商户7户,有各类农村便民店6个。年出栏生猪960头,家禽1250只。农村劳动力以就近转移务工为主,务工收入500万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元。
--人口总数:2083人 农业人口:2050人 非农业人口:33人
--行政区面积:7.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白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二,三四组 生产总值:0.5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养殖 名特产品:猪 办公所在地:一组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201103 | 553000 | -- | 查看 顶拉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开化社区 |
开化社区共有7个居民小组,共有人口4361人,面积7.5平方公里,其中一、二、三、四组境内有212省道和格扭桥到小湾运煤公路通过,交通优势明显,经济发展状况较好。五组和六组交通条件较差,七组为原二塘冶炼厂破产后留下的工人,生活条件已不如当年。 1.自然条件:开化社区位于钟山区大湾镇东大门,与威宁县二塘镇接壤,这里有三岔河流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水、土较为协调,适于种植。年平均气温17℃,平均海拔1700米,无霜期为300天以上,年降水量1100毫米左右;土地总面积11249亩,其中耕地936亩,林地1200亩,其余为河流、村庄、荒山、荒坡、公路、铁路及工业占地,土地利用率低。 2.居住条件概况:房屋结构多为砖混,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较差,由于过去土法炼锌和树林过度砍伐,加之目前周边工业污染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现在一时已难以恢复。 3.教育状况:现有村小一所,民办小学两所,在校学生800余人,村小教师15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3人,教师素质和水平较高。全村入学适龄儿童700余人,入学率100%。 4.基础设施概况:境内在212省道、格扭桥至小湾运煤公路(在建)、余家湾至二塘火车站货场进场公路(在建)为主干道通过,村道各组均通,但道路等级较低,通车里程共25公里。大湾变电站建在境内,电力保障充分。生活用水方面,一、二、三、四组使用扶贫水,但水源不稳定,生活用水无保障。 5.社区基层组织:开化支部现有党员36名,预备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5名,干部10人,平均年龄40岁,文化程度偏低。 6.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工业方面:现有钟联公司(电解锌厂)、邦恒洗煤厂、鸿展洗煤厂、苹贵公司洗煤厂三家煤碳洗选企业;钟山区铁宏运输服务公司、六盘水生程物流有限公司两家物流企业,另外还有配煤场等工贸公司。二塘火车站扩能改造后,货场年发运量可达到300万吨,为本地发展带来更多商机。 (2)农业方面:由于人多地少,开化社区目前主要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社区人口文化素质低,科技种植推广难度大,三岔河流域土壤肥沃,但洪涝灾害严重,每年雨季,这里长期一片汪洋,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人口总数:4361人 农业人口:4061人 非农业人口:300人 --行政区面积:7.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3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白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六,七组 生产总值: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煤,种养殖业 名特产品:煤 办公所在地:二组 |
大湾村 |
一、自然状况 大湾社区位于六盘水西北部,大湾镇西部,南接大湾镇山根脚村,北抵幸福村,东接新寨村,西连小湾村和海开村。距离市中心城区40公里,全社区总面积4.5平方公里。 1、地质地貌 土壤以油沙土为主,山坡地多,基本农田少。规划区内地势起伏,地形破碎,高差悬殊较大。平均海拔在1780米左右。 2、水文气象 大湾社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雨量集中,干湿季节明显;年平均气温14~16℃,年平均降雨量1150~1250mm之间,无霜期280~290天,平均日照时数1560小时,区内降水量丰富,但年内分布不均,降雨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主要自然灾害有春旱、洪涝和倒春寒。 3、水资源 水资源从总量上看比较丰富,但水土流失严重,涵养水源能力弱,治理难度较大。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水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矛盾共存。在生活用水方面,全村无安全饮用水源。 4、矿产资源 辖区内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属于大湾矿采煤区。 5、森林资源 大湾社区林地面积5742亩,其中:退耕还林地1479亩,经济林(主要树种是金秋梨)500亩,灌木林地2500亩,宜林荒山1000亩。 二、社会经济状况 大湾社区下辖4个居民组,1503户5614人,其中:农业人口624户3128人。有劳动力1950人,其中:小学文化120人,初中文化1687人,高中以上文化98人,文盲45人;人口密度646人∕平方公里。非农业人口879户2486人。 全社区2010年末生产总值895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45.5万元,占总产值的5%;畜牧业产值92.2万元,占总产值的10%;年务工收入757.3万元,占85%。全社区生猪存栏1108头、羊320只、家禽存栏1280只,年出栏商品猪982头;全社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990元。社区级无村办企业。 三、土地利用状况 全社区土地总面积6746亩,其中耕地418亩,全部为旱地;林地5742亩(包括退耕还林地1479亩,经济林500亩,灌木林地2500亩,宜林荒山1000亩),森林覆盖率为31%。 四、基础设施状况 大湾社区境内有贵—毕公路和贵—大铁路贯通,有一个农贸市场,有大湾火车站及货场。交通便利,人流,物流优势明显。我社区以家家通电,户户有电,用电户100%;电视机普及率达到99%,程控电话覆盖率75%,手机信号覆盖率达100%。 五、村寨人居环境状况 农户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房屋建设规划不健全,环境卫生状况较差,房屋及生活设施布局不合理。 六、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全社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社区有远程教育培训中心、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卫生室、计生服务室和办公室。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基地已正式启用,但没有正常发挥好教育基地的培训作用;无村级活动室和敬老院;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相关工作已开展,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78%;全村社会治安良好,无重大案件和偷牛盗马事件发生。 --人口总数:5614人 农业人口:3128人 非农业人口:2486人 --行政区面积:4.49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5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89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金秋梨,养殖 办公所在地:大湾镇大湾社区火车站 |
小湾村 |
小湾社区位于大湾镇的西端,镇政府西南5公里处,具有典型的农业村寨特征。居于山林坡地之间,社区的各项基础设施都比较差,特别是道路设施更差,唯一通往外界的一条公路,属于上世纪90年代修建的水泥路。晴通雨阻现象较为严重,通达能力较弱,严重的制约着该自然村社区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是大湾镇比较贫困的村寨之一。 小湾社区共有三个村民组,一个居民组总户数603户,总人口数3146人,全社区有根底面积1264亩、林地1580亩。辖区内也有村小学一所,总面积1100平方米。现有教师12人,学生260人,卫生所3家,企业有水矿西洋焦化厂,小湾砖厂,养猪场一户。 小湾社区通过多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现已建起了120亩的经果林生产基地、油桃、金秋梨、苹果、葡萄,已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通过生猪优良品种的引进,改变了群众传统的养殖观念,提高了群众的商品经济意识,各农工商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优越的自身条件,小湾社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业生态资源,有较多发达的水资源,有适宜种植板栗、何涛、苹果、金秋梨、葡萄等经济林的上好土地,具有开发干果、水果基地和养殖业基地的良好条件;有宽松的招商引资环境,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完善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全社区不甘落后、渴望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必将成为促使小湾社区新农村建设整村拖进的强大原动力。 坚持以“产业富村、基础固村、生态护村、科技兴村、和谐建村、党建领村”的发展思路,在坚持突出重点、全面发展的原则,突出发展现代农业这一核心,发展基础建设、壮大优势产业、培育后续产业,形成可持续的产业支撑体系;主动培植增长力大、增效时间长、增效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形成独具村域特色的产业优势;促进农民不断增收,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这一重点。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加强村庄环境整治、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注重提高居民整体素质、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经济、生活、文化和生态全面发展。 --人口总数:3146人 农业人口:3100人 非农业人口:46人 --行政区面积:4.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6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白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二,三,四 生产总值:1.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 名特产品:金秋梨,油桃 办公所在地:二组 |
大箐村 |
大箐村位于大湾镇东部,距离镇政府7公里,属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居住有汉、彝族和苗族,共四个村民组,住户564户,2730人,都是农业人口,彝族和汉族各占一半,苗族4户。共有耕地面积1414亩,人均耕地0.51亩。主要以农产品为主,主产土豆和玉米,无工业,有金秋梨520亩,林业发展很好。 --人口总数:2730人 农业人口:273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7.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41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二,三,四组 生产总值:0.8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 名特产品:土豆 办公所在地:二组 |
顶拉村 |
顶拉村辖4个村民组,共有476户,总人口2083人。拥有劳动力1250人。3、4组经济条件较差。在文化教育方面,现有村小一所,是1981年村委会自己修建,面积2亩,能容纳100个学生,现有学生90余人,教师5人(其中“边师”毕业教师3人)。全村适龄入学儿童30人,入学率为100%。顶拉村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11人,积极分子3人,团员35人,后备干部3人。村级班子7人,平均年龄32岁,文化程度偏低。 自然资源概况:全村幅员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00亩,林地20亩。地形地貌以山坡为主,土地较为肥沃,主要土壤有山地黄壤、砂土、灰土等,光、热、水、土较为协调,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雨充沛、热量丰富。年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5.6摄氏度,无霜期330天左右。 居住条件概况:人均住房面积达15平方米,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相对较好,有独立厨房、厕所及圈舍的农户395户,有独立院坝的农户达380户。 基础设施概况:现有村级公路约5公里,每平方公里密度约为0.6公里,全村1、2、3、4组通动力发电,户户通照明。 经济发展概况:全村现有个体工商户7户,有各类农村便民店6个。年出栏生猪960头,家禽1250只。农村劳动力以就近转移务工为主,务工收入500万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元。 --人口总数:2083人 农业人口:2050人 非农业人口:33人 --行政区面积:7.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白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二,三四组 生产总值:0.5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养殖 名特产品:猪 办公所在地:一组 |
安乐村 |
一、安乐村现状 1、基本现状:安乐村辖10个村民组,共945户,总人口4229人,其中贫困户279户,五保户6人,通村公路约15公里,均为4米左右的土路。在文化教育方面,现有村小一所,是由大连市捐资的希望小学,占地面积3668平方米,有教学楼2栋,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能容800多学生。安乐村现有正式党员46人,后备干部4人;村支两委领导班子12人,平均年龄38岁。 2、自然资源概况:全村幅员面积1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05.73亩,林地2279.7亩。地形地貌以山地为主,土地较为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丰富,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安乐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雨充沛,年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左右,无霜期达330天左右。境内矿藏资源丰富,其中煤炭资源储量达2000万吨,合理有序的矿产资源开采加工将壮大安乐村经济实力。 3、居住条件概况:人均住房面积达25平方米,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相对较好,有独立院坝、厨房、厕所及圈舍的农户相对较多,大部分村民多居住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的砖墙房屋内。 4、经济发展概况:全村现有金秋梨基地200亩,核桃基地500亩,大棚种植500亩正在建设之中,大型养猪场2家,有证煤矿3口,矸石砖厂1家,为村民的生产生活起了很大的带动作用,推动了安乐村经济的很大发展。 5、交通现状 安乐村位于大湾镇南面,距镇政府约3公里,距二塘火车站约1公里,现已开通的运煤公路从村北部穿过,村内道路长约8公里,路面宽约4米左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制约了村级经济发展。 二、社区“十二五”规划 1、以安乐村白族新村为重点进行修建,结合风貌设计要求,主要控制建筑的形式和材料、建筑体量、建筑色彩等,展示安乐村新农村建筑风貌。 2、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实行“一池带三改,即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对沼气池、厨房、厕所、圈舍、院坝、排污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实现水、电户户通,对环境实施综合整治,清除乱搭乱建,规范柴草、农具和杂物的堆放,设立固定的垃圾场,完善房前屋后的绿化工程,使村容村貌有较大的改观,真正符合农民新村的要求。 3、交通建设方面,安乐村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交通将由相对孤立变成举足轻重。根据钟山区“十二五”规划,2011年下半年,争取修建坑洼最大的乡村公路3公里,让老百姓出入方便;2013年实施钟山一矿到豹子沟通村6公里柏油路;即将修建的水城至威宁高速公路规划在安乐村开设匝道,到2015年安乐村将成为进出钟山区大湾镇、威宁县二塘镇、东风镇、猴场镇的交通门户。 4、旅游开发方面,抓住水城至威宁高速公路在安乐村开设匝道的机遇,进一步扩大经果林基地建设,启动500亩蔬菜基地建设,加大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力度,改善生态环境,到2015年,安乐村旅游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 --人口总数:4229人 农业人口:4169人 非农业人口:60人 --行政区面积:11.7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35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白,苗,彝,土家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生产总值:3.6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金秋梨基地,蔬菜基地 名特产品:白族自酿水花酒,金秋梨 办公所在地:安乐社区二组 |
腊寨村 |
腊寨村辖8个村民组,共有809户,总人口3464人。其中:男性1760人,女性1704人,拥有劳动力1379人。3、4、5组经济条件较差。在文化教育方面,现有村小一所,由钟山区与香港佛教协会合资建设,总面积4.7亩,能容700个学生,现有学生281人,教师11人(其中“边师”毕业教师4人,3人民转公,师专毕业一人,特岗教师一人,黔东南师院毕业一人,六盘水师范毕业一人)。全村适龄入学儿童380人,入学率为100%。腊寨村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16人,积极分子4人,团员 3人,后备干部4人。村级班子8人,平均年龄37岁,文化程度偏低。 (一)自然资源概况:全村幅员面积1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64亩,林地3000亩。地形地貌以山坡为主,土地较为肥沃,主要土壤有山地黄壤、砂土、灰土等,光、热、水、土较为协调,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雨充沛、热量丰富。年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5.6摄氏度,无霜期330天左右。 (二)居住条件概况:人均住房面积达25平方米,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相对较好,有独立厨房、厕所及圈舍的农户214户,有独立院坝的农户达304户。 (三)基础设施概况:现有村级公路约35公里,其中:乡道29.868公里,村道5.132公里。每平方公里密度约为2.4公里。 现全村配备有变压器8台,总容量240KVA,月用电量约48540度,全村2、3、7组通动力用电,户户通照明。 (四)经济发展概况:全村现有个体工商户5户,有各类农村便民店 22个。种植梨、核桃、茶叶等经济作物224亩;年出栏生猪1976头,家禽3240只。农村劳动力以就近转移务工为主,非农就业3人,其中务工收入80.4万元。2010年,全村农业总产值711.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50元。 --人口总数:3464人 农业人口:3460人 非农业人口:4人 --行政区面积:15.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76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组 生产总值:0.0711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养殖 名特产品:猪 办公所在地:八组 |
海嘎村 |
海嘎村坐落于贵州最高峰韭菜坪山上,全村地域面积950亩,共5个村民小组366户1623人,60岁以上人数139人,45—59岁以上207人,44—18岁以上665人,17岁以下592人,彝族667人,占总人口的41%。 海嘎生态自然旅游规划为七区。 (1) 海嘎韭菜坪沿线农家生活体验区 ;(2)贵州之颠——韭菜坪;(3)四、五组生态林区;(4) 韭菜坪溶洞区;(5) 韭菜坪坡上草原区;(6) 韭菜坪古生物化石区;(7) 韭菜坪野生动物放养狩猎区。 是一个典型的汉彝杂居自然农业村寨。海嘎村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韭菜坪自然风光秀丽壮观,开发潜力巨大,而同时作为贵州最高海拔村寨,海嘎村农业生产环境恶劣,畜牧业附加值极低,无任何工矿企业及村集体企业,村积累来源无渠道,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壳村”,无经济保障为后盾,工作开展乏力,村务工作运作极其困难。 海嘎村4、5组的经济条件与生活水平较差,此现状的造成原因最主要是道路不通,海嘎村公路于1997年通车,途经1、2组,带动了1、2组经济条件与生活水平的改观。 在文化教育方面,现有村小一所,附属大湾中心校,只有一、二年级,总面积200余平方米,能容200个学生,现有学生24人,教师3人(其中正式教师2人,代课教师1人)。海嘎村学生三年级以上和一部分一、二年级到腊寨小学或其他学校读书现象突出。 海嘎村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13人,积极分子4人,团员14人,后备干部3人,其中老党员居多。村级班子6人中本村干部占4人,平均年龄为34岁,除挂职与下派干部二人为大学文凭外,本村干部文化程度偏低,最高初中未毕业。 —— 道路硬化。为了村民的运输便利,行路方便,结合新农村建设,给村民营造一个舒适、卫生、干净的环境,海嘎村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完善了人行道硬化约1千米。 —— 电。全村已进行了农用电的改造,改造率达100%。 ——环境卫生。由于外来人口较多,造成环境卫生脏、乱、差,我们结合整脏治乱,修建了垃圾池1个。采取了垃圾集中清理的措施,改善了环境卫生。 ——私挖滥采工作。海嘎村属煤业村,由于煤层较薄,开采容易,加之在高利润、高回报的利益驱动下私挖滥采较为严重,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隐患。村委如实进行煤窑清查,积极配合镇治私办炸封、填井口。村支两委在到各家各户开展宣传同时,给每户村民下发了私挖滥采告知书,签订了不允许参加私挖滥采的责任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社会治安。成立组织,掌握民情,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确保全年全村无一例治安案件发生,要呈现和谐、安定、团结、发展的新局面、新农村。加大我村维稳反邪、禁毒宣传帮教力度,确保我村全年无重大集体-、无村民参与-组织、无村民参与吸毒,贩毒、种毒等现象。 ——森林防火。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大宣传力度,保障森林防火“以防为主”、“村为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不受损失。 海嘎村村民人均收入1000元,人均占有粮食50公斤。海嘎村全村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以-理论,“-”为指导思想,正向经济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前进。 在上级的关心和领导下,海嘎村的明天将会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人口总数:1623人 农业人口:1621人 非农业人口:2人 --行政区面积:95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组 生产总值:0.623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养殖植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小麦 办公所在地:海嘎一组 |
幸福村 |
幸福村位于大湾镇中心位置,是一个集农业、运输业、采矿业、冶炼业为一体的村民自治村,全村总面积约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875亩,人均耕地不足0.4亩,东接大庆村,南连新寨村,西靠大湾村,北依腊寨村。居住着汉、彝、苗、白、布衣等多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村。幸福村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47人,预备党员2人,积极分子2人,村级领导班子8人,平均年龄35岁,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上。 辖区内有驻村企业同源铁厂,大湾矿,强盛焦化厂,兴潮煤矿,驻村学校有幸福小学,私立学校育华小学,幸福学校三所学校。辖区内医院有水矿集团二塘医院,私人诊所5所。幸福村至海嘎村的幸海公路穿境而过,六个村民组已形成组组通公路,辖区内交通十分便利。 ——人口。幸福村管辖六个村民组,总户694户,总人口3308人。一组127户,人口538人,男258人,女280人;二组176户,人口844人,男444人,女400人;三组73户,人口368人,男177人,女191人;四组127户,人口619人,男291人,女328人;五组103户,人口527人,男250人,女277人;六组88户,人口412人,男205人,女207人。 —— 道路硬化。为了村民的运输便利,行路方便,结合新农村建设,给村民营造一个舒适、卫生、干净的环境,幸福村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完善了人行道硬化约6千米。新修组公路完成了大湾镇中心校至大湾派出所段,新寨村至幸福村五组公路已硬化完成,机耕路修通五公里,已形成了运输、行走的循环路线,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 村民用水。解决了一组、二组、四组人畜饮水的困难问题,水管安装到户。 —— 电。全村已进行了农用电的改造,改造率达100%。 —— 劳动力。国有企业大湾煤矿、私营企业兴潮煤矿、通源铁厂等均设在本村辖区内,极大程度解决了我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计划生育和流动人口。由于我村有许多企业,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流动人口,造成计划生育的管理难度大,我们与房东签订了房屋出租协议,与流动人口签订了流动人口管理协议365份。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同管理同服务。 ——环境卫生。由于外来人口较多,造成环境卫生脏、乱、差,我们结合整脏治乱,修建了垃圾池4个。采取了垃圾集中清理的措施,改善了环境卫生。 ——私挖滥采工作。幸福村属产煤村,由于煤层较薄,开采容易,加之在高利润、高回报的利益驱动下私挖滥采较为严重,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隐患。村委如实进行煤窑清查,积极配合镇治私办炸封、填井口。村支两委在到各家各户开展宣传同时,给每户村民下发了私挖滥采告知书,签订了不允许参加私挖滥采的责任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社会治安。成立组织,掌握民情,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确保全年全村无一例治安案件发生,要呈现和谐、安定、团结、发展的新局面、新农村。加大我村维稳反邪、禁毒宣传帮教力度,确保我村全年无重大集体-、无村民参与-组织、无村民参与吸毒,贩毒、种毒等现象。 ——森林防火。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大宣传力度,保障森林防火“以防为主”、“村为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不受损失。 幸福村村民人均收入1860元,人均占有粮食72公斤。幸福村全村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以-理论,“-”为指导思想,正向经济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前进。 在上级的关心和领导下,幸福村的明天将会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人口总数:3308人 农业人口:2922人 非农业人口:93人 --行政区面积:8.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75.0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白,苗,蒙,汉族等民族 发展口号: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为民服务为宗旨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 生产总值:4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煤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幸福村四组 |
海开村 |
海开村位于钟山区大湾镇西北部,地势北高南低.东面和南面分别与大湾镇腊寨村和大湾村相连,西面与威宁县东风镇相接,北面钟山,威宁,赫章三县交界,最高处红花岭海拔2100米,最低海拔1600米,相对高差500米,整个辖区被水煤公路由南到北一分为二,称为东山,西山,除红花岭有部分杜鹃树覆盖以外,绝大部分山体裸露,植被破坏严重,西山坡度较大,土壤为玄武岩风化黄壤,呈微酸性,发育成熟,肥力较好,是发展经济林的重点地带,东山坡度相对平缓,是种植生态林,发展养殖业重点地带,海开村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热同季,平均气温在10度以上,光照时间在1000小时以上,平均降雨量在600毫米以上,海开村总面积13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5亩,平均耕地0.4亩不到,海开村辖区内煤炭资源非常丰富,有国营企业水矿集团盛远公矿和是私有企业兴旺煤矿,1个洗煤厂. --人口总数:3273人 农业人口:3222人 非农业人口:50人 --行政区面积:13.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3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以工业带动农业,更好更快加速发展 --所辖村:四 生产总值:1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金秋梨基地,丰茂仔猪厂 名特产品:金秋梨 办公所在地:海开村三组 |
山根脚村 |
山根脚村地处大湾镇的西南部,辖8个村民小组,917户,有人口4470人,贫困人口2000余人,党员32人,预备党员9人,实际耕地面积1967亩,人均耕地0、23亩,灌木丛5000余亩,人均占有粮食69公斤,是我镇经济欠发达,较贫困村之一。 山根脚村位于大湾镇南岸,地势南高北低,地势起伏,地貌以山地为主,约占70%左右,平均海拔1960米,南部和西南部多山,原灌丛等植被连片分布,东部和中部平地和缓坡山地,徒弟肥沃,光、热、水、土非常协调,坝地相对较多,且周围无企业污染,适合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中部偏北为东西走向的山体,坡度不大,土层覆盖较厚,是发展经果林,药材林,保持水土,以林富农的重点地带,北部是沿三岔河东西走向的平地,土壤肥沃,交通便利。 --人口总数:4470人 农业人口:4440人 非农业人口:30人 --行政区面积:8.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02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白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组 生产总值:3.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养殖业 名特产品:蔬菜 办公所在地:四组 |
新寨村 |
新寨社区位于大湾镇政域中东部,距镇政府不足两公里,面积约14、6平方公里;全社区七个村民组:1186户、总人口5286人、劳动力2885人、人均收入1850元、是全镇人口最多、面积最大、贫困面最大的社区。 我社区与威宁县二塘镇接壤,二塘镇的政治中心镇政府驻地包裹于该社区一组,多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犬牙交错“飞地”格局,给社区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 我社区与大湾煤矿相邻。煤炭资源丰富,且埋藏较浅,极易开采。212省道、水大铁路支线穿社区而过;大湾客车站坐落于我社区一组,交通便利:商货较为发达。大湾镇小城镇开发区、二塘老街商货区、钟宝选煤厂、净源洗煤厂、昌永公司、大湾客车站贵平公司均位于我社区;三岔河、幸福小河流经我社区,有耕地2126亩,土壤肥沃;河谷面积相应对等,日照充足,应宜多品种种植:蔬菜、粮食作物、药材植物、全果林种植。 新寨社区因人口多,文化水平低,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公路沿线经济发达,其他地区侧比较落后。全区有贫困人口七百多人,占全社区总人口的七分之一。目前社区集体无经济来源、无积累,属名符其实的“空壳村”。尽管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任务是艰巨的,但在大湾镇党委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界人士的关心和帮助下,村支两委有信心和决心,带领社区人民创造美好的每天。 --人口总数:5286人 农业人口:5286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白族,彝族 发展口号: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为民服务为宗旨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 生产总值:1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新寨村一组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