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阜阳市 >> 颍州区

颍州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颍州区谷歌卫星地图)


颍州区简介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是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县级新区,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安徽省西北部,是阜阳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金融、信息中心。全区国土面积529平方公里,人口68万,辖1乡、7镇、5个街道办事处和颍州经济开发区、颍州工贸园。
  ——颍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颍州因临颍水而得名,始称于北魏,西周时期为胡子国国都,战国时期为楚邑,秦汉以来,为历代郡、县、州府所在地。颍州素有历史名城、黄淮新区、皖北明珠的美誉,以“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而著称。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苏轼在此为官多年,对古颍州西湖情有独钟,留下了“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和“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等千古佳句。颍州文体事业繁荣,是“全国健身球之乡”、“安徽省剪纸艺术之乡”,民间舞蹈“肘歌”、“三仙会”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颍州籍运动员邓琳琳勇夺2008年-女子体操团体冠军、第十一届全运会女子体操个人全能金牌。颍州平坦开阔、河流纵横、城依碧波,东清河、中清河、西清河等内城河贯穿城区流入颍河,史有“三清贯颍”的美称。国家3-风景名胜区、省级湿地保护区——颍州西湖,文峰塔、奎星楼、刘公祠、白蟹泉等古迹众多,滨水景观、古城风韵为一体的颍州城市景观美丽如画。
   ——颍州区位独特,物流运输通畅。颍州位居华东经济圈、大京九经济带的结合部,长三角经济圈的直接辐射区,是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过渡带,具有承东接西、呼南应北的独特区位。颍州地处中原,自古为“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是现代交通枢纽城市。铁路:大京九铁路穿境而过,与商阜、漯阜、青阜、阜淮铁路构成“米”字型框架,直接与陇海、京广、京沪等铁路干线接轨,形成八线引入、五路交汇的铁路网,是全国六大铁路路网枢纽之一。阜阳编组站是京九线上最大的编组站,自动化程度居全国之冠,日编解能力达到1.8万节。阜阳“陆港”与上海、天津、连云港等港口建立“铁海联运”机制,出口货物在阜阳口岸可以“一站式”完成订舱、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通关手续,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高速公路:合淮阜、阜亳、界阜蚌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并在颍州境内交汇进出;阜六高速正在建设,阜蔡高速即将开工,东抵京沪、西达京珠、南连沪汉、北接南洛两纵两横的“井”字形高速公路框架已基本形成。水路:通过淮河、颍河、泉河等6条航道入江达海,是中原通往华东的水运要塞。规划中的阜阳港花园码头位于安徽颍州经济开发区境内,可常年通航500吨至1000吨级船舶,经颍河入淮河,至京杭大运河可达苏南、上海等长三角地区。航空:4C级民航机场坐落区内,目前开通合肥、上海、广东、北京等航线,到达上海虹桥机场、广东白云机场仅需2个小时,到达北京南苑机场仅需1小时10分钟。
   ——颍州资源丰富,投资成本低廉。颍州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盛产小麦、大豆、玉米、生姜、蔬菜等70多种农副产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瘦肉型生猪、优质山羊、黄牛生产基地,具有统筹城乡发展的广阔空间。颍州人力资源丰富,常年有20万在外务工人员,是全国重要的劳务输出基地之一。现有阜阳师范学院、阜阳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高等院校及各类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50余家,形成了高等、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教育网络,可为企业提供定向式、订单式培训。颍州作为阜阳的政务中心区、城市拓展区、人口集居区和市场聚集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配套。阜阳市主要供电、供热、供气和污水处理企业都位于区内,金融、保险、证券、律师、会计等中介机构发达,水、电、热、气、运、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综合投资成本仅相当于沿海发达地区的三分之一。颍州先后荣膺“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国城市”、“中部最佳投资城市”和“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等称号,被誉为皖北投资首选地区之一。
   ——颍州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颍州距离宁、汉、郑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近千公里路程,拥有独立的市场腹地和广阔的经济辐射范围,是连接苏、鲁、豫、皖地区最大的商品贸易集散地。目前,颍州核心消费人口100万,辐射中心消费人口1000万,以颍州为中心可辐射周边约10万平方公里、1亿人口。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颍州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已形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家具制造等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京九丝绸、海利集团、文胜肥业、三环电力、宏洋实业、百富安香料等一批骨干企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独特的区位优势成就了颍州商贸流通的辉煌,区内各类专业街、特色街、商场超市交错林立,农产品批发中心、瑶海大市场、汇鑫家居广场、港利金茂广场人气旺盛,红星美凯龙、大润发、乐购等大型商业广场相继签约入驻,初步形成了“专业分明、优势互补、相互带动”的市场群落和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对周边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
   ——颍州定位清晰,服务优质高效。新一届区领导班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明确了“做大二产、做强三产、做优一产”的经济发展思路,围绕“突出改革创新,打造活力颍州;突出政治生态,打造魅力颍州;突出发展为民,打造和谐颍州;突出区位优势,打造活力颍州”发展目标,着力推动颍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永续发展、率先发展”。颍州区相继修订完善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产业扶持政策、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扶持政策、现代农业扶持政策,设立了产业发展基金。在工业项目建设上,根据项目投资规模、投资强度、建设速度、建筑密度分别给予奖励扶持,最高扶持资金累计达6万元/亩。在企业生产经营上,根据企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大小,5年内给予最高达80%以上的奖励。同时,对企业增资扩产、创新创优、品牌建设、上市融资等给予财税、金融支持,为把颍州区打造为中部地区“项目、资金、人才”降落的“洼地”、效益的“高地”、投资的“热土”,提供了有力保障。区委、区政府在全区上下全面开展“三在三比”活动,提升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推行“零距离服务、零关系办事、零停留办公、零误差传递、零目标投诉”的“五个零”服务模式,全方位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程化、终身制、保姆型”服务。
   ——颍州载体坚实,前景广阔无限。安徽颍州经济开发区是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重点综合性开发区,总规划面积18.6平方公里。位于阜合、阜六高速出口,105国道贯穿全境,北侧建有阜阳港花园码头,西距阜阳铁路货运南站6公里,距阜阳飞机场10分钟车程,是颍州经济腾飞的新载体,是阜阳对外开放的东大门。区委、区政府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品位发展,集中全区人力、物力、财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五通一平”,最终实现“七通一平”。同时,按照“一主两翼”的产业规划和“一区八园”的产业布局,以打造一流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目标,重点发展工作母机、成套设备、电子电器、汽摩配件等装备制造业;配套发展五金机电、建筑材料、汽车销售、物流配送等生产0产业;着力提升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名牌纺织服装、名牌家具制造等货物吞吐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努力把颍州经济开发区打造成基础设施一流、综合服务配套、产业集群效应彰显的现代化开发区。安徽颍州工贸园位于城市西部拓展区,阜城西三环新兴商圈中心带。区委、区政府着力落实安徽颍州工贸园“一核两业”产业规划和“一园四城”的产业布局。“一核两业”:“一核”即在阜城未来核心区打造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两业”即着力培育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型工业,着力构建大型购物商城、物流配送集群、高档品牌专卖店、星级宾馆等现代商贸服务业。“一园四城”:即在安徽颍州工贸园建设工业集中城、现代物流城、高档商务城、专业市场城,强力推进全区商贸物流做大做强,全面提升颍州辐射能力和集聚效应,着力打造皖西北中心城市。
   “魅力颍州变热土,热情扬帆向未来”。一个厚积薄发、昂扬奋进的新颍州正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阜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阔步向前。68万颍州人民以坦荡的胸怀、开放的姿态、诚挚的热情,欢迎海内外客商来颍州投资兴业、大展宏图。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68万人 529平方公里 341202 236000 0558 查看 颍州区谷歌卫星地图

颍州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鼓楼街道 0 2.22平方公里 青云社区 双清社区 贾庄社区 清河社区 大寺社区 鹿祠社区 西关外社区 光华街社区 文德社区 前进社区 鼓楼社区 龙潭社区 搬井社区 双龙桥社区 白衣桥社区 查看 鼓楼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文峰街道 0 12.3平方公里 中清社区 三里岗社区 奎星苑社区 顺昌社区 河滨社区 二里井社区 阜纺社区 东岳社区 桃园社区 文峰社区 莲花社区 奎星社区 莲池社区 十里井村 沿河村 查看 文峰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清河街道 约5.6万人 36平方公里 洪郢社区 苗庄社区 九里社区 唐营社区 万霖社区 八里社区 卜子社区 西清社区 张大营村 肖营村 查看 清河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颍西街道 约7.1万人 58平方公里 振兴社区 泉河社区 新集社区 罗庄社区 万和社区 西湖社区 城郊社区 岳新村 刘棚村 七渔河村 河水村 单桥村 代郢村 魏庄村 郝庄村 查看 颍西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西湖景区街道 0 24.32平方公里 西湖景区社区 白行村 梳妆村 龙潭村 查看 西湖景区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京九办事处 0 50平方公里 岳寨社区 张桥社区 邢集社区 新阳社区 陈庄社区 桥口社区 黄庄社区 腰庄社区 穆庄社区 卞寨社区 七里铺社区 十八里铺社区 申寨社区 岔路口村 丁寨村 龙王店村 查看 京九办事处谷歌卫星地图
王店镇 约7.08万人 78平方公里 王店社区 十二里村 卢庄村 桃花村 宁小村 王寨村 刘新庄村 高棚村 新建村 余庄村 双郢村 胡庙村 连新村 韩寨村 顾庄村 查看 王店镇谷歌卫星地图
程集镇 约4万人 48.08平方公里 程集社区 韩庄村 贾庄村 张老庄村 东刘村 张寨村 时庙村 张郢村 查看 程集镇谷歌卫星地图
三合镇 约3.5万人 42平方公里 胡庙社区 三合社区 新宅村 掩龙村 井孜村 王大郢村 郭寨村 三星村 查看 三合镇谷歌卫星地图
西湖镇 约3.37万人 54平方公里 大田社区 五里村 路庄村 华佗村 迎水村 汤庄村 大许村 查看 西湖镇谷歌卫星地图
九龙镇 约4.1万人 48平方公里 九龙社区 庙前村 龙王村 李竹园村 西刘村 叶寨村 刘竹园村 姬庙村 五坑村 查看 九龙镇谷歌卫星地图
三十里铺镇 约4.8万人 56平方公里 港口社区 双寨社区 大王社区 三十里铺社区 洄溜社区 宁大村 高楼村 佐庄村 陈郢村 小赵村 门楼村 王寨村 查看 三十里铺镇谷歌卫星地图
袁集镇 约4.2万人 46平方公里 福和社区 袁集社区 徐楼村 张堂村 前炉村 窑前村 大朱村 四十里铺村 安徐村 郭王村 查看 袁集镇谷歌卫星地图
马寨乡 0 0 马寨社区 欧庙村 宋寨村 张小庄村 姚老家村 庙东村 姚楼村 申营村 皮楼村 朱大庄村 查看 马寨乡谷歌卫星地图
三塔集镇 约6.6万人 79.6平方公里 吴大村 冯于村 葛庙村 花园村 李小郢村 倪寨村 前进村 大塘村 胜庄村 拐湾村 徐寨村 张寨村 洲孜村 张湖村 周赵村 胜华村 三塔村 查看 三塔集镇谷歌卫星地图

颍州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颍州区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是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县级新区,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安徽省西北部,是阜阳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金融、信息中心。全区国土面积529平方公里,人口68万,辖1乡、7镇、5个街道办事处和颍州经济开发区、颍州工贸园。   ——颍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颍州因临颍水而得名,始称于北魏,西周时期为胡子国国都,战国时期为楚邑,秦汉以来,为历代郡、县、州府所在地。颍州素有历史名城、黄淮新区、皖北明珠的美誉,以“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而著称。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苏轼在此为官多年,对古颍州西湖情有独钟,留下了“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和“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等千古佳句。颍州文体事业繁荣,是“全国健身球之乡”、“安徽省剪纸艺术之乡”,民间舞蹈“肘歌”、“三仙会”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颍州籍运动员邓琳琳勇夺2008年-女子体操团体冠军、第十一届全运会女子体操个人全能金牌。颍州平坦开阔、河流纵横、城依碧波,东清河、中清河、西清河等内城河贯穿城区流入颍河,史有“三清贯颍”的美称。国家3-风景名胜区、省级湿地保护区——颍州西湖,文峰塔、奎星楼、刘公祠、白蟹泉等古迹众多,滨水景观、古城风韵为一体的颍州城市景观美丽如画。    ——颍州区位独特,物流运输通畅。颍州位居华东经济圈、大京九经济带的结合部,长三角经济圈的直接辐射区,是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过渡带,具有承东接西、呼南应北的独特区位。颍州地处中原,自古为“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是现代交通枢纽城市。铁路:大京九铁路穿境而过,与商阜、漯阜、青阜、阜淮铁路构成“米”字型框架,直接与陇海、京广、京沪等铁路干线接轨,形成八线引入、五路交汇的铁路网,是全国六大铁路路网枢纽之一。阜阳编组站是京九线上最大的编组站,自动化程度居全国之冠,日编解能力达到1.8万节。阜阳“陆港”与上海、天津、连云港等港口建立“铁海联运”机制,出口货物在阜阳口岸可以“一站式”完成订舱、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通关手续,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高速公路:合淮阜、阜亳、界阜蚌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并在颍州境内交汇进出;阜六高速正在建设,阜蔡高速即将开工,东抵京沪、西达京珠、南连沪汉、北接南洛两纵两横的“井”字形高速公路框架已基本形成。水路:通过淮河、颍河、泉河等6条航道入江达海,是中原通往华东的水运要塞。规划中的阜阳港花园码头位于安徽颍州经济开发区境内,可常年通航500吨至1000吨级船舶,经颍河入淮河,至京杭大运河可达苏南、上海等长三角地区。航空:4C级民航机场坐落区内,目前开通合肥、上海、广东、北京等航线,到达上海虹桥机场、广东白云机场仅需2个小时,到达北京南苑机场仅需1小时10分钟。    ——颍州资源丰富,投资成本低廉。颍州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盛产小麦、大豆、玉米、生姜、蔬菜等70多种农副产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瘦肉型生猪、优质山羊、黄牛生产基地,具有统筹城乡发展的广阔空间。颍州人力资源丰富,常年有20万在外务工人员,是全国重要的劳务输出基地之一。现有阜阳师范学院、阜阳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高等院校及各类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50余家,形成了高等、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教育网络,可为企业提供定向式、订单式培训。颍州作为阜阳的政务中心区、城市拓展区、人口集居区和市场聚集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配套。阜阳市主要供电、供热、供气和污水处理企业都位于区内,金融、保险、证券、律师、会计等中介机构发达,水、电、热、气、运、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综合投资成本仅相当于沿海发达地区的三分之一。颍州先后荣膺“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国城市”、“中部最佳投资城市”和“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等称号,被誉为皖北投资首选地区之一。    ——颍州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颍州距离宁、汉、郑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近千公里路程,拥有独立的市场腹地和广阔的经济辐射范围,是连接苏、鲁、豫、皖地区最大的商品贸易集散地。目前,颍州核心消费人口100万,辐射中心消费人口1000万,以颍州为中心可辐射周边约10万平方公里、1亿人口。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颍州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已形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家具制造等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京九丝绸、海利集团、文胜肥业、三环电力、宏洋实业、百富安香料等一批骨干企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独特的区位优势成就了颍州商贸流通的辉煌,区内各类专业街、特色街、商场超市交错林立,农产品批发中心、瑶海大市场、汇鑫家居广场、港利金茂广场人气旺盛,红星美凯龙、大润发、乐购等大型商业广场相继签约入驻,初步形成了“专业分明、优势互补、相互带动”的市场群落和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对周边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    ——颍州定位清晰,服务优质高效。新一届区领导班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明确了“做大二产、做强三产、做优一产”的经济发展思路,围绕“突出改革创新,打造活力颍州;突出政治生态,打造魅力颍州;突出发展为民,打造和谐颍州;突出区位优势,打造活力颍州”发展目标,着力推动颍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永续发展、率先发展”。颍州区相继修订完善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产业扶持政策、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扶持政策、现代农业扶持政策,设立了产业发展基金。在工业项目建设上,根据项目投资规模、投资强度、建设速度、建筑密度分别给予奖励扶持,最高扶持资金累计达6万元/亩。在企业生产经营上,根据企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大小,5年内给予最高达80%以上的奖励。同时,对企业增资扩产、创新创优、品牌建设、上市融资等给予财税、金融支持,为把颍州区打造为中部地区“项目、资金、人才”降落的“洼地”、效益的“高地”、投资的“热土”,提供了有力保障。区委、区政府在全区上下全面开展“三在三比”活动,提升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推行“零距离服务、零关系办事、零停留办公、零误差传递、零目标投诉”的“五个零”服务模式,全方位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程化、终身制、保姆型”服务。    ——颍州载体坚实,前景广阔无限。安徽颍州经济开发区是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重点综合性开发区,总规划面积18.6平方公里。位于阜合、阜六高速出口,105国道贯穿全境,北侧建有阜阳港花园码头,西距阜阳铁路货运南站6公里,距阜阳飞机场10分钟车程,是颍州经济腾飞的新载体,是阜阳对外开放的东大门。区委、区政府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品位发展,集中全区人力、物力、财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五通一平”,最终实现“七通一平”。同时,按照“一主两翼”的产业规划和“一区八园”的产业布局,以打造一流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目标,重点发展工作母机、成套设备、电子电器、汽摩配件等装备制造业;配套发展五金机电、建筑材料、汽车销售、物流配送等生产0产业;着力提升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名牌纺织服装、名牌家具制造等货物吞吐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努力把颍州经济开发区打造成基础设施一流、综合服务配套、产业集群效应彰显的现代化开发区。安徽颍州工贸园位于城市西部拓展区,阜城西三环新兴商圈中心带。区委、区政府着力落实安徽颍州工贸园“一核两业”产业规划和“一园四城”的产业布局。“一核两业”:“一核”即在阜城未来核心区打造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两业”即着力培育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型工业,着力构建大型购物商城、物流配送集群、高档品牌专卖店、星级宾馆等现代商贸服务业。“一园四城”:即在安徽颍州工贸园建设工业集中城、现代物流城、高档商务城、专业市场城,强力推进全区商贸物流做大做强,全面提升颍州辐射能力和集聚效应,着力打造皖西北中心城市。    “魅力颍州变热土,热情扬帆向未来”。一个厚积薄发、昂扬奋进的新颍州正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阜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阔步向前。68万颍州人民以坦荡的胸怀、开放的姿态、诚挚的热情,欢迎海内外客商来颍州投资兴业、大展宏图。   

颍东区

   颍东区总面积684.9平方千米。2005年末,全区总人口约60.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10万人,占总人口的79.74%。   区人民政府驻北京东路,邮编:236058。代码:341203。区号:0558。拼音:Yingdong Qu。      行政区划      颍东区辖3个街道、8个镇、1个乡:河东街道、新华街道、向阳街道、口孜镇、插花镇、袁寨镇、枣庄镇、老庙镇、正午镇、杨楼孜镇、新乌江镇、冉庙乡。   历史沿革      1996年1月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6]1号):设立阜阳市颍东区,区人民政府驻北京东路,颍东区辖河东、向阳、新华3个街道办事处和插花、枣庄、老庙、口孜、袁寨、冉庄、正午、杨楼、王古同9个乡镇。      2000年,颍东区辖3个街道、5个镇、4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547576人,其中: 河东街道 51699 新华街道 33937 向阳街道 47008 口孜镇 68100 插花镇 69817 袁寨镇 57736 枣庄镇 38014 老庙镇 36862 正午乡 42278 杨楼乡 32869 冉庙乡 30738 乌江乡 38518      2004年底,颍东区辖3个街道、8个镇、1个乡。www.xzqh.  

颍泉区

   颍泉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便捷,大京九、商阜、漯阜、濉阜、阜淮铁路在此交汇,京九铁路最大编组站位于区内,自动化程度为亚洲之冠。公路经纬如网, 105国道、202省道纵贯全境,界阜蚌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与五条铁路珠联璧合,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乡道村路处处畅通,内河水运通江达海,航班直通各大中城市,以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互相衔接、互为补充的立体交通体系已经形成,五路交汇、八线引入的交通网络拉近了颍泉与世界的时空距离,把颍泉推向世界。   文化历史   颍泉区是1996年阜阳撤地设市时成立的县级区,辖12个乡镇、办事处,区域面积648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人,地处阜阳市中心区域,位于沃野千里的淮北平原腹地,自古就有“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的美誉,因处在颍河、泉河之间而得名,两河于城区而交汇,诚所谓“郡楼斜依夕阳开,合流汝颍抱城来。”   欧苏旧治,淮泗名区。颍泉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先民们已摆脱“逐水草而居”的境况,在颍河沿岸定居,后逐渐演变为城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这里曾翻卷过楚天风云,交融过吴越文化,激荡过-雄风,南北文化在此融合交流,形成了厚重的历史沉淀。颍泉“其地平舒,其水回曲”,泉河之滨有西湖遗址,旧时“广袤相济”、“水深莫测”。唐宋之时,亭台之胜,与杭州西湖齐名,自北宋庆历以后,中枢辅臣、文坛臣子晏殊、欧阳修、吕公著、苏轼等先后知颍,与西湖结缘,留有“西湖虽小亦西子”、“未觉杭颍谁雌雄”等脍炙人口的诗句千古传颂,至今尚存欧阳修“归来筑室傍湖东”的会老堂,飘逸着欧苏遗韵,感念楚太傅伍奢而建的伍名寺激荡着古代义士的忠烈之气, “四九”起义故址升腾着先烈们的浩然正气,闻集的永乐城遗址、苏集的钜阳城遗址散落在沃野绿水之间,成为颍泉历史的最好见证。悠久的历史与灿若星汉的文化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   经济发展   综合情况:   颍泉区辖区面积643.3公里,地处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位优质农业生产区,耕地面积3.7万公顷。人口63.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3.8 万人,农业劳动力20.6万人,工业劳动力1.4万人交通运输业劳动力0.8万人,批发、零售、贸易、饮食业劳动力1.5万人,其它劳动力6.3万人,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辖区内下辖7个镇、4个办事处、一个乡,村(居)委会252个,辖区内森林覆盖率达27%。林质优良风景秀丽。   2002 年我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区,建设阜阳 商贸中心区”为总体思路,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力度,大力调整产业产品结构,积极扩大内需,保持了经济稳定增 长。2002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3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3%增幅居全市第二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527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 2356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0420万元。   

临泉县

   临泉县是伟大的祖国壮丽山河的一部分。她地处中原,沃土肥壤,广袤百里,地平如砥,一望无垠。该县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劳动在这块土地上,创造着自己灿烂的历史,改变着家乡自然的风貌。   资源与人口   地理概况      地理位置 该县地处祖国东部,安徽省的西北边陲。地理坐标为东经 11452-11531,北纬3235-3308。南与河南省淮滨、新蔡县毗邻,北与界首市及河南省沈丘县相连,西与河南平舆、项城县交界,东与阜阳市区及阜南县接壤。南北长68千米,东西宽62千米。全县总面积1818平方公里,占安徽省总面积的1.4%,耕地173.7万亩。   该县河流密布,交通便利。南临洪河,北依泉河,中有谷河、润河、涎河、流鞍河自然河道穿境东流,又有临艾河、界南河人工河道横贯南北。阜临、临鲖、临新公路是沟通东西交通的动脉,临艾、临南、临界公路有连接南北往来的要道。   地貌土壤 该县地域属淮北平原,西北高东南低。海拔40米至38米,自然坡降为八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由于历史上无数次的洪水泛滥,形成了堆积平原。土壤构成主要有砂礓黑土、砂礓土和泥土3种,十分适宜种植作物。地下水位高,且含量丰富,可提取水量达3.6亿立方米,而且无色、无味、透明、属中性偏碱性淡水,适宜生活和灌溉。地表水也十分充足,除洪河、泉河水流已污染外,其他河流均适宜灌溉,对农业生产颇为有利。   气候物产 该县属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侯区。表现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寒而多雨,冬干而少雪,夏热而雨水充,秋爽天气晴朗。年平均气温14.9,全年无霜期218天。年日照4553小时。最高气温41.4,最低气温零下20.4。年均降雨量为812毫米。每年6月至9月为汛期,雨水集中,易患洪涝。   该县地理位置属暖温和夏绿林带,气候温暖湿润,为生物生长繁衍汇集提供了良好自然条件。农、林、牧、渔产业十分发达,野生植物资源颇为丰富。   土地资源   全县土地总面积1818平方公里,占安徽省总面积的1.4%,耕地174万亩。县境内地势平坦、开阔,地域属淮北平原、淮河流域,西北高东南低,海拔40米至38米。土壤多为砂姜黑土,土质稳定,酸碱适度,保肥力强。   农业资源   临泉是全国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红芋、大豆、芝麻、玉米、棉花、花生、蔬菜、药材、水稻等,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全县已建成生姜、大葱、瓜果、食用菌、中药材、三粉、芝麻、生猪、山羊、黄牛等各具特色、初具规模的十大农业优质种养业基地,初步形成了脱水蔬菜、肉食冷冻、三粉加工、粮油加工四大产业链条。临泉为安徽省第一养羊大县和阜阳市第一养牛大县。牛庄乡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安徽省中药材生产基地”,其穿心莲的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内脂含量高达5.15%,居全国同类产品之冠。  

太和县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面积1822平方公里,人口162.7万。   太和历史悠久。属古《禹贡》豫之域。春秋时为鹿上,战国时为新郪。自秦始为县,其后县治几移,县名几易,先后为新阳、细阳、颍阳、万寿、泰和等。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县治移至今地,改“泰”为“太”,取《易·乾·象辞》“保合太和,利乃贞”之义。这里人杰地灵,贤才辈出,东汉清沼使范滂,声播海内,名列八顾,清乾隆年间白莲教首刘之协,道光年间两广总督徐广缙等人,如群星璀璨,名留青史。名胜古迹,遍布境内,倪邱孤堆,七处故城遗址,元代建造的文庙建筑群,都记载着太和古老的文明。   "沧桑何处问真情,一日重新订万年"。在这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大地上,勤劳、智慧的太和人民正在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凭着对家乡最真挚的感情,在新的世纪里,抒写太和更加绚丽的画卷。   社会事业   太和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素有“椿樱之乡”之美誉。而今,科技、文化、体育、教育、卫生事业引人瞩目,多次荣获“田径之乡”、“书画之乡”等光荣称号。全市有各类专业科技人员 万多人,现有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 所,小学 所,教学设施、师资水平和学生素质等在省内外享有声誉,每年为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5000多名。其中省重点中学——太和中学、太和一中为清华、北大等国家级重点院校培养的优秀人才不计其数。   基础设施   太和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京九铁路、漯阜铁路穿境而过,境内建有7个车站;105国道、308省道和南洛高速公路在县内纵横交织,颍河黄金大道经过太和40多公里,县城距阜阳4C级机场和京九铁路阜阳编组站仅37公里,形成了立体交通网络。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六纵六横"的道路框架使城区面积扩展到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15万。供电、通信网络覆盖全县,设施先进完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有力的保障。   服务设施   太和县社会安定,政策稳定,法制日益健全,可为客商提供各种配套服务。生产资料、信息、技术和劳务市场逐步完善。银行和保险机构健全,服务网点遍布城乡。市内有阜阳市全市唯一的一家四星酒店——华源国际大酒店和三星级的镜湖宾馆等中高档宾馆10多家。其中华源国际大酒店是“华药会”(国内医药界规模影响最大的盛会之一)每年的指定接待酒店!   

阜南县

   阜南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淮河中游左岸,黄淮平原南端,辖29个乡镇,国土面积1768平方公里。辖区内有耕地154万亩,可开发水面近17万亩,人口155.3万。   阜南县全境为淮河泛滥形成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海拔高度在20米--34米之间,地形由西北向东南缓倾。全县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C左右,年均降水量900mm左右,日照时数2252.5小时,无霜期222天。境内土地肥沃,雨量适中,光热资源丰富,适合各类农作物和种植物生长,物产丰富,素有“名优特产县”、“天然资源库”之称,是全国重要的粮食、棉花、黄牛、生猪、山羊、柳编、油料、禽蛋、水产品及辣椒、蔬菜生产基地县。水产养殖、立体种植等生态农业蓬勃发展。   阜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三国名将吕蒙、解放军著名将领聂鹤亭将军的故乡。曾出土春秋时期青铜器“龙虎尊”等一批国家级文物。建县以来,经过50余年建设,先后建成了酿酒、粮食加工、建材、化工、纺织、制革、柳编等一批骨干企业,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名优土特产品种类繁多,质优量大,小杂粮、脱水蔬菜、皮革、兔毛、柳编制品、黑陶等享誉海内外,出口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阜南商贸发达,市场繁荣,流通体系健全,已建成各类市场50余个。县城富陂商城、地城黄牛市场、焦陂山羊市场、三塔禽蛋市场、黄岗柳编市场、会龙蔬菜市场、皖阜兔毛市场,皖北建材大市场、皖西北农副产品物流大市场、王家坝黄砂市场等辐射省内外,是远近闻名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   阜南区位独特,位居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丰富地区的衔接带,是华东经济圈与京九经济带和陇海经济带的交汇区,被专家喻为京九经济带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成为内陆走向沿海、沿海伸进内陆的桥头堡,有着承东接西、呼南应北的集聚吸纳功能,是商贾云集,商家必争之地。   阜南交通便捷,依托阜阳市,已基本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络。县城距皖西北中心城市阜阳市仅36公里,京九铁路贯穿县境并在该县设客货站两个。距全国六大编组站之一的阜阳站36公里,也是京九线上自动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编组站,沿京九铁路可南下北上,乘火车13小时到北京,20小时到深圳。通过漯阜线、阜淮线可东进西出,濉阜线、漯阜线、阜淮线沟通陇海线、京沪线、京广线,形成八线引进五路交汇的铁路网。距阜阳机场仅20分钟车程。4C级阜阳民航机场可起落大中型客机,已开通合肥、北京、上海等航线。105国道、 S202线、S328线省道在县城交汇,贯穿该县东西、南北,四通八达。境内淮河、洪河流经东西,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水运交通网络,沿淮河可南下长江,北上京杭运河,东达黄海。   阜南投资环境优越,城市功能齐全。近几年来,阜南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相继建成了一批水、电、路、气、桥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工程,全县通车总里程1400余公里,县乡道路晴雨畅通。高标准、现代化的主干道和一座座标志性建筑展示了阜南形象,宽畅的广场,开放式游园,环境优美的小区使阜南面貌焕然一新。邮政电信业飞速发展,电话、多媒体通讯、网络服务等业务覆盖城乡。程控电话、移动通信位于全市前列。   金融保险业务日见活跃,宾馆酒店布局合理,富丽堂皇,为海内外客商提供了很好的休闲娱乐场所。三星级的南山宾馆接待过-、-、-、-、-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名扬国内外。阜阳海关、商检、口岸的建成为我县融入世界构筑了新的平台。   阜南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低廉,特别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较好,劳动力成本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土地、原材料、能源等各类生产要素成本也相对较低,投资阜南的综合成本仅相当于沿海发达地区的三分之一,在阜南投资办厂产品竞争优势十分明显。   丰富的资源、独特的区位、便利的交通、优越的环境,使阜南得天时,占地利,政通人和,有着发展的大好机遇。阜南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开拓进取,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制定了适合我县实际的发展战略和实施计划,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制定投资优惠政策,治理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为海内外客商来阜投资创造广阔空间和良好条件,吸引了美国RNG公司、香港道济公司、中粮集团、江苏大亚集团、武汉三源公司等一批外资和内联企业落户阜南,并呈现勃勃生机,使得2000年以来,我县招商引资连续实现逐年递增目标,位列全市招商引资先进行列。   阜南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正发扬与时俱进精神,抓住改革开放及入世带来的良好机遇,加快与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对接,变资源及区位优势为经济优势,为实现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而顽强拼搏。   南部多种植水稻,北部多种植小麦,大豆,花生,地瓜,玉米等农作物;   古代曾有富坡城,鹿城之称。  

颍上县

   安徽省颍上县,地处淮河与颍河交汇处、黄淮平原最南端。全县国土面积1859平方公里,耕地10.7万公顷,人口160万,辖30个乡镇、346个村(居)委会,是全国生态示范区、平原旅游县、煤电能源城。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年进入安徽省最具发展潜力十强县。2005年,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一百个县(市、区)之一。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5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固定资产投资26.5亿元,增长76.7%;财政收入突破5亿元,增长19.1%,跃居全省第十位。   历史文化   颍上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春秋时期设“慎邑”,秦汉置“慎县”,南北朝称“楼烦”,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定名颍上县,迄今已1400多年。这里曾孕育出“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时期杰出政治家管仲,记载其思想的学术典籍《管子》,博大精深,千古不朽,至今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一代名相泽后世”,当代又诞生了学界大师常任侠、文坛大家戴厚英、两院院士郑守仁、陈国良等一代名流。淮河水、颍河柳见证了他们的成长足迹。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造就了特色各异的人文自然景观,其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在整个淮河流域独树一帜。有“东方芭蕾”之称的颍上花鼓灯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管鲍祠,青砖灰瓦,典雅幽静,传扬着感人至深的管鲍佳话;颇具苏式园林风格的尤家花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改革开放以来颍上人民创造的小张庄和八里河两个生态环保“全球500佳”名扬四海,堪称奇迹。享有绿洲仙境美誉的小张庄,首开我国生态环保与旅游农业先河。八里河风景区和迪沟风景区双双被评为国家AAA-旅游风景区。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八里河南湖公园,景点壮观,湖光胜景,如诗如画。迪沟风景区集自然生态、城镇园林、佛教圣地于一体,让人流连忘返。2005年颍上被评为安徽省首批旅游经济强县。目前全县每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颍上正在成为中原大地迅速崛起的旅游观光胜地。  

界首市

  界首市是安徽西北大门,位于京九经济带和欧亚大陆桥经济带交汇处,面向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经济圈,背靠中原腹地,是东西进出的重要门户,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市总面积66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万亩,人口73万,辖18个乡、镇、办事处。为省直辖市,省托阜阳市代管。界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东汉时王莽、刘秀逐鹿于此,留下“王莽追刘秀”的千古史话,光武镇成为全国唯一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城镇。南宋名将刘琦大败金兀术,在划此沟为界。元末红巾军领袖界首人刘福通,在家乡首举反元义旗,为建立明朝奠定了基础。抗战时期,界首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未受日军侵犯,上海、南京等城市商人纷纷迁往界首,一度人口剧增,商贾云集,贸易兴旺,有“小上海”之美誉。   界首气候适宜,物产丰富。是全国优质小麦、优质棉花、优质山羊、优质黄牛生产基地,是安徽省粮、棉、油、肉主产区。小麦平均单产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牛行街牲畜交易市场日交易牲畜1000多头,陶庙山羊市场日交易、屠宰山羊1万只。黄牛、山羊具有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皮质细腻弹性好等特点,为国内外市场紧俏的畜产品之一。颍南马铃薯基地种植面积10万亩,城郊双孢菇种植面积5000亩。红薯、大豆、蔬菜、双孢菇四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省级认定。“吕长明”牛肉、“宏亮”熏鸡、清真牛肉干等地方特产享誉省内外。农副产品深加工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前景广阔。   界首工业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全市已形成20多个行业、2000多个品种的生产体系,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32个。以华信药业、华源广生药业为主的医药,以天安集团为龙头的塑料化工,以三宝线业、友源鞋业为主的纺织制鞋,以沙河王为龙头的食品酿造,以云龙机械、东亚照明为主的机械制造,以田营铅冶炼为主的金属冶炼六大支柱产业优势明显。“沙河王”系列白酒、“富硒康”口服液、“芬格欣”口服液、“奇安特”运动鞋、“云龙”粮食机械、“锦泉”渔具等知名产品享誉全国。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0%以上,对财政经济的贡献率达70%左右。   界首园区经济发展迅速,潜力巨大。市工业园位于该市城区东部,面积8平方公里,北邻漯阜铁路和界阜蚌高速公路,省道308线横穿其间,园区“四横”、“四纵”网状道路格局基本形成,对外交通十分便捷。园区毗邻市行政服务中心、市第二水厂、市污水处理厂、市邮政大楼、广电中心等重点单位,距商业中心2公里,东城35KV变电所坐落在园内,医院、学校、通讯、商贸、邮政、金融、停车场、加油站、储配站、消防站等公共设施和配套设施正在建设。园区总体布局分农副产品加工区、机械配件加工区、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区、环保产品加工区、食品工业区、医药产品加工区。《界首市工业园区投资优惠政策若干规定》、《界首市工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等优惠政策和“一站式”、“一条龙”、“保姆式”服务模式,为外来投资提供了极大便利。入园企业需办理的相关手续,均由园区办公室牵头,市行政服务中心承办,一次性办结。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入驻园区。园区以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将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升级的基地。   


颍州区特产大全




颍州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