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县野店镇位于县城东北部,西与新泰市毗邻,北与沂源县接壤,为三地市交接处,镇政府驻地野店村距县城25公里。总面积198平方公里,耕地3.6万亩,山地.丘陵面积占95%以上。这里山清水秀,林茂果丰,民风淳朴,钟灵毓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涌现出了“华东爆破大王”臧西山和著名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英模人物。2001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1882万元,财政收入5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98元
野店镇历来归蒙阴县管辖。1937年为野店乡;1948年改称野店区;1951年改称第八区;1957年改称野店乡;1958年改为野店人民公社;1961年改称野店区;1971年改称野店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野店区;1985年改称野店乡;1995年撤乡设镇。该镇下辖野店、石仁坡、对景峪、白杨峪、翻金峪、郭庄、黄崖、石槽、黄土良、马头崖、西梭庄、梭庄、大山、大石头、朱家坡、东山、苏家沟、毛坪、石泉、新庄、伊家圈、演马庄、焦坡、东坪、安平崮、棋盘石、烟庄、南峪、寨后万、立新、北晏子、上东门、板崮崖、桑子峪、南晏子、朝阳、北坪37个行政村,222个自然村,总人口3.56万人。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立足山区优势,把发展林果生产作为富民强镇的重头戏,精心实施林果精品工程,果品生产规模和档次显著提高.全镇果园面积现已发展到8万亩,基本形成以优质红富士.秀水苹果.金丰.燕山红板栗和乌克兰大樱桃.凯特杏.中华寿桃.河北赞黄枣等名特优为主导的品种体系,在国家.省优质果品评选中,秀水苹果荣获部优称号,红富士苹果等六个品种荣获省优称号,有22处果园被评为省级样板园。全镇大力推广应用果实套袋和果品保鲜技术,年落实套袋1.5亿个,建设恒温库440座,贮藏能力达1600万公斤。其中苹果产量突破7500万公斤,板栗产量1000万公斤。围绕“发展绿色产业,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目标,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栽植.统一管理”的“四统一”开发治理方案,全镇上下坚持不懈地大搞封山育林,荒山开发,90%的荒山整披绿挂果,一个“山顶刺槐.松柏戴帽,山腰苹果.板栗缠绕,山脚粮田.名特优环抱”的发展布局业已形成。.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3.56万人 | 198平方公里 | 371328106 | 276000 | 0539 | 查看 野店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蒙阴街道 |
蒙阴县蒙阴镇位居县城驻地,辖109个行政村居,总面积257.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8万亩,辖区内总人口若悬河1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7万人。200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8.7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乡镇企业完成产值16 .9亿元,同比增长14%;完成财政收入2994.8万元,同比增长48.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11元,比上年增加142元。 农 业:通过推行土地流转,引导群众发展规模种植,连片开发,使全镇无公害果品面积发展到36000亩,年产各类干鲜果1300万公斤;瓜菜10000亩;规划建设的300亩畜牧养殖科技示范园,年养殖沂蒙巨型长毛兔、哈白肉食兔等30多万只,带动了全镇畜牧养殖业的发展。2001年全镇“两兔”存栏量31万只,生猪存栏量2.2万头,羊存栏量2.9 万只,肉类总产量5500吨。加强了库区群众网箱养鱼的指导和管理工作,促进了云蒙湖 水面合理开发。2001年网箱养鱼达到10000箱,年产各类鱼1500万公斤。农业结构调整步 伐的加快,使粮经比例日趋合理,农民收入不断增长。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11元,预计今年达到2800元。 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总体实力不断增强,总资产达9.9亿元,形成了以建筑建材、 纺织印染、机械制造、食品加工、麦芽为主的优势企业。2001年全镇乡镇企业实现产值16.9亿元,同比增长14%;实现利税1.11亿元,同比增长8%。2001年引进加工、商贸、农业项目7个,合同利用外资1000万元,实际引进外资834万元,增强了乡镇企业势力。 城市建设:拥有由由商城、兴隆购物广场等各类大型专业市场12处,吸引了大批个体工商户入市经营,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去年个体工商户发展到5900 财 税:牢固树立“围绕财政抓经济”的观念,大力加强基础财源建设,财政收入取得历史性突破,2001年全镇财政收入完成2994.8万元,同比增长24.3%,财政实力位居全市乡镇前6名,预计今年财政收入达到3956.1万元,增长32.1%。. |
常路镇 |
1历史沿革:该镇1910年属西二区,1921 年 为常路区,1933年属三区(汶南),1937年为常路、 台庄两个乡,1938年复属三区,1941--1956 年属高 都区、六区。1958年为常路乡, 同年成立常路人民 公社, 1963 年称常路区, 以后又改为常路公社, 1985年9月改称常路镇。 2、行政区划:该镇土地面积77.4 平方公里, 辖41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11625户,33955人,非 农业人口1006人。 3、地理环境:该镇位于县城西北部, 东邻高 都镇、蒙阴镇,西、北与新泰市交界, 南与联城乡 接壤,镇政府驻地大常路村距县城15公里。地势南、 北高,中间低,南部为青石山区, 北部为砂石低山 区,中部较平坦。该镇属暖温带季风气候, 具有明 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公路、205国道、蒙 馆路、常联路、常龙路、 常高路等公路经过境内, 本乡镇公路里程29公里。境内堂阜河纵贯南北, 有 小一型水库4座,小二型水库2座。 4、资源状况:该镇耕地面积3057公顷,林果、 桑蚕、大棚蔬菜为农业重头戏;矿产资源种类较多, 煤、耐火粘土储量丰富。 5、旅游景点:该镇西高都(南、 北围子二村 驻地)村中小河,春秋时为齐鲁界河, 管仲《堂阜 脱囚》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有夷吾亭遗址。 于洼 村之龙泉寺,为保护完好的古代建筑,“龙泉漱玉” 为蒙阴八景之一。 6、特色物产:煎饼、大棚黄瓜、苹果、 桃、 长毛兔等为该镇农业特色;该镇拥有蔬菜大棚700个, 蔬菜面积6000亩,年产黄瓜12000吨; 工业品以铸造 件、家俱为主,畅销周边地区; 特色专业村有:铁 业加工专业村田家岭,水果专业村南围子、蒋家坪、 榆树山、石峰峪。 7、投资环境:该镇先后被国家建设部、 省建 委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十百千”小城 镇建设试点镇。该镇四、九逢集。 该镇公路四通八达,村村通程控电话,交通、通讯便利,资源丰富,热诚欢迎四海宾朋来此共展宏图。. |
岱崮镇 |
岱崮镇位于蒙阴县东北部,东与沂水县接壤,北连沂源县,西与新泰市相邻,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通讯先进。全镇总面积180.7平方公里,耕地5万亩,辖46个行政村,5.3万人。 岱崮镇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沂蒙山区素有72崮之称,岱崮境内就有龙须崮、岱崮、大崮等15座之多,雄壮奇伟、独特各异,令人神往。这里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3年9月5日,暴发了我党领导的震撼沂蒙大地的龙须崮-,在沂蒙山区腹地打响了武装夺取政权的第一枪。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这里是著名的革0据地,发生了两次闻名全国的南北岱崮保卫战。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大理石、金刚石、铁矿石等。齐鲁红花岗石储量极为丰富,广泛用于各类异型加工及外型装饰,产品远销港、澳及北京、珠海等大城市。 特色农业迅猛发展。该镇以蜜桃、香椿、花椒、长毛兔饲养为主的农业八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被誉为""蜜桃之乡""、""长毛兔之乡""、""香椿之乡""等。2004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华蜜桃第一镇”。已形成了""山上松柏刺槐戴帽,山间果树缠绕,沟间库塘相连,牛羊猪兔兴旺,山脚良田环抱""的农牧生产格局。截止目前,全镇各类经济林面积已达8万亩,其中蜜桃4.8万亩,年产优质蜜桃5500万公斤;建有大型冷库6座,年贮藏各类干鲜果品1000 多吨,有较强的果品保障和市场调节能力。另外,全镇有园艺场3处,并挂靠山农大园艺系, 年出圃各类优质蜜桃、大雪枣、凯特杏、欧洲大李子等苗木3000多万株。该镇还利用丰富的饲草资源,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全镇长毛兔存养量达62万只,有大型兔场3处,可提供优质沂蒙巨型长毛兔良种,进行人工授精培训等一系列服务,全镇年产优质兔毛40万公斤;乡镇企业独树一帜。全镇各类企业 1358家,以缫丝、玛钢管件、石材开采加工为主,金盛制丝有限公司拥有固定资产614万元,年设计生产20/22D 等规格的白厂丝110吨,产品质量达到4-。 精诚玛钢制品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4000余吨,该厂生产的速接玛钢管件,造型美观,安全方便,替代了传统的安装方式。主要出口韩国、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并已通过ISO9002 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
坦埠镇 |
坦埠镇历史悠久,清末为东一区坦埠乡,民国初为坦埠区,1962 年 成立坦埠人民公社,1984年建镇。全镇土地总面积80.5平方公里,人口3.26万,辖35个行政村。位于沂蒙山区东部,南邻沂南,东邻沂水,有蒙阴东大门之称。 镇内由三纵一横四条青石、砂石山脉组,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以潮润的湿地气候为主,省道“兖石”公路穿镇而过,梓河支流川行其内,有大1型水库一座。坦埠镇历来为商贾云集,物转货移之地,境内有中山寺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 革命历史纪念遗址──将军洞系著名的孟良固战役陈(毅)、粟(裕)前线指挥部所在地;千年古刹中山寺,座落于省级森林公园──中山寺林场怀抱之中,古钟鸣幽,汉柏迥立,环境神秘清雅。镇内农业产品除小麦玉米粮作物外,以蜜桃、苹果、板栗、冬枣为主。是生姜、棚菜、中药材、烟、蚕茧生产基地,已发展生态果园6500亩,蔬菜5000亩,其中生姜3000亩,中药材2000亩,桑园、黄烟各1000亩。年生产黄芪、丹参、桔梗、黄芩等名贵中医药材40万公斤,畅销日、韩国际市场。黄芪产量20多万公斤,是继我省文登之后的第二大生产基地。畜牧业以长毛兔养殖为主,存栏量46万只,年产优质兔毛25.3万公斤,是临沂市最大的兔毛集散地。工业生产以纺织、农副产品购销、加工、中药材加工生产为主。镇麻纺厂是中国麻协理事单位,省内唯一一家黄麻精细麻纱生产厂家。现有“庆丰面粉厂”、“天和”、“天顺”棉纺厂等年产值过百万元的企业12家,是市、县个体民营经济发展先进乡镇。 镇区内有县乡村硬化路面25公里,村村通程控电话,有程控电话1600门。为加快河东新区发展,镇党委、政府制定一镇二区发展目标,出台优惠政策,水、电、路、资金、土地等各方协调,加快了东部新区的快速发展。. |
垛庄镇 |
垛庄镇于1956年由沂南县划归蒙阴县, 时称垛庄区。1957年称乡,1958年建垛庄人民公社,此后名称多次变更,于1985年9月正式称为垛庄镇,2000年3月批准为中心 垛庄镇隶属蒙阴县 , 地处蒙阴县东南30公里处,是“山东省中心镇”, 辖举世闻名的孟良崮旅游区,与沂南、费县交界的边缘乡镇。 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全镇总面积1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 5万亩,下辖48个行政村,10661户,3.5万口人,其中农业人口3.2万人。 垛庄镇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0早期领导人刘晓浦.刘一梦就出生在这里, 也是闻名中外的孟良崮战役主战场。建国以后, 垛庄人民在上级领导下,把英雄的孟良崮和海拔1000余米的东蒙山同步开发,素有“小泰山”之称的望海楼子位于镇西南,海拔1001.2米,可以观日出,旅游业日新月异。每年吸引游客10余万人次, 其中孟良崮战役遗址和作为全国烈士纪念物保护单位的孟良崮烈士陵园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垛庄镇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经济林.果品粮食作物呈梯层分布,全镇有黄仁中型水库一座, 小二型以上水库八座,旱涝保收, 是蒙阴县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现已建成苹果.板栗.花生.畜牧业. 养殖业等五大农业生产基地,年产值1.8亿元。 其中苹果8000万亩,年产850万公斤,板栗3万亩, 年产600万斤。 建成了山东境内著名的板栗花生交易市场,日照.莒南.五莲、郯城. 苍山等县的板栗都来此交易 , 销往台湾.日本.河北等地,年交易量分别达到1200万斤, 畜牧业生产是该镇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年生猪出栏 2.7 万头,牛 1000 头,兔存栏 18 万只,家鸡饲养量已达 18 万只。 该镇大力发挥自身潜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大战“资源战”。该镇矿产丰富,品种多,储量大, 已探明并开发有花岗岩.石灰石.石英石等几十种矿藏。 蒙阴县造纸厂年产2万吨多种高中低档用纸,红日化纤厂主产品棉浆粕远销国外,成为该镇龙头企业。 该镇区域优势明显, 工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是投资的良好场所。205国道.垛薛公路. 孟蒙公路穿境而过,-公路在垛庄设有出入口,公路等级和密度在沂蒙山首屈一指, 现村村安装了有线电视,三分之二以上村建成了“电话村”。. |
高都镇 |
高都镇位于蒙阴县城西北部,属砂石山区,辖37个行政村,108个自然村,3.2万口人;总面积90.6平方公里。90%以上为低山丘陵,耕地面积3.6万亩,经济林5.8万亩。该镇以金刚石储量大,盛产红富士苹果而远近闻名,被誉为“钻石之都”、“果品之乡”。 高都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已初步形成了以苹果、蜜桃、板栗为主导产业的林果大镇。是国家科委九五年首批命名的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二00一年被国家农业部列为“绿色果品生产基地”、“全国农技中心高优水果产业示范区”、是临沂市“全市唯一的无公害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乡镇”。全镇红富士苹果3.8万亩,蜜桃8000 亩,板栗6000亩,凯特杏、雪枣等特色果品6000亩,在全镇形成了以温村、蔡庄流域为主的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以孙官庄为中心的蜜桃生产基地,并在温村、孙官庄等地建有7处果品批发市场。年产各类干鲜果品5000多万公斤,全镇果品收入6000万元,果品生产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4000亩,瓜菜5000亩,特色白莲藕1200亩。 高都镇资源丰富,矿产品以金刚石、粘土、石灰石等为主。西峪金刚石矿区,储量451.9万克拉,占全国1/4,其中B级储量39万克拉,C级82.6万克拉,D级330.7万克拉,宝石级含量20%以上。质量好,适合露天开采。 洪沟粘土矿区,储量2800万立方米,有灰、黑、红、紫等品种,粘士质量高,含硫、铁等元素低,优系粘土极适宜制作精致陶瓷,次系粘土宜于釉面瓦烧制。石灰石、花岗石、钠长石,储量大,易开采。 高都镇个体私营经济发达,已形成以建筑建材、陶瓷、大理石板材加工、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私营经济体系。拥有大理石板材加工企业58家,加工各种工程板、异型材等,年生产各类型材1200万平方米。陶瓷生产企业16家,主要产品为釉面瓦、S 型瓦等多种型号瓦、耐火砖、异形瓷和高档陶瓷制品,低温隧道釉面瓦生产线填补我省一项空白。研制的釉面瓦已申请国家专利,具有光滑平稳,色彩绚丽,强度高,耐腐蚀、抗严寒、御高温、不吸水、不粘尘等特点,年产量达到1300万片。全镇去年完成合同招商引资额1156万元,实际到位760万元,今年上半年合同利用外资已达1.45亿元。. |
野店镇 |
蒙阴县野店镇位于县城东北部,西与新泰市毗邻,北与沂源县接壤,为三地市交接处,镇政府驻地野店村距县城25公里。总面积198平方公里,耕地3.6万亩,山地.丘陵面积占95%以上。这里山清水秀,林茂果丰,民风淳朴,钟灵毓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涌现出了“华东爆破大王”臧西山和著名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英模人物。2001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1882万元,财政收入5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98元 野店镇历来归蒙阴县管辖。1937年为野店乡;1948年改称野店区;1951年改称第八区;1957年改称野店乡;1958年改为野店人民公社;1961年改称野店区;1971年改称野店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野店区;1985年改称野店乡;1995年撤乡设镇。该镇下辖野店、石仁坡、对景峪、白杨峪、翻金峪、郭庄、黄崖、石槽、黄土良、马头崖、西梭庄、梭庄、大山、大石头、朱家坡、东山、苏家沟、毛坪、石泉、新庄、伊家圈、演马庄、焦坡、东坪、安平崮、棋盘石、烟庄、南峪、寨后万、立新、北晏子、上东门、板崮崖、桑子峪、南晏子、朝阳、北坪37个行政村,222个自然村,总人口3.56万人。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立足山区优势,把发展林果生产作为富民强镇的重头戏,精心实施林果精品工程,果品生产规模和档次显著提高.全镇果园面积现已发展到8万亩,基本形成以优质红富士.秀水苹果.金丰.燕山红板栗和乌克兰大樱桃.凯特杏.中华寿桃.河北赞黄枣等名特优为主导的品种体系,在国家.省优质果品评选中,秀水苹果荣获部优称号,红富士苹果等六个品种荣获省优称号,有22处果园被评为省级样板园。全镇大力推广应用果实套袋和果品保鲜技术,年落实套袋1.5亿个,建设恒温库440座,贮藏能力达1600万公斤。其中苹果产量突破7500万公斤,板栗产量1000万公斤。围绕“发展绿色产业,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目标,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栽植.统一管理”的“四统一”开发治理方案,全镇上下坚持不懈地大搞封山育林,荒山开发,90%的荒山整披绿挂果,一个“山顶刺槐.松柏戴帽,山腰苹果.板栗缠绕,山脚粮田.名特优环抱”的发展布局业已形成。. |
桃墟镇 |
桃墟镇1933年属蒙阴第二区,1937年划为桃墟乡,1938年至1957年先后属官庄、城子、团埠区,1958年春调为桃墟、水营两乡,同年十月改为桃墟、水营两处人民公社,1960年调为前城人民公社,1962后改为桃墟人民公社,此后,名称又多次变更,1985年9月改为桃墟乡,1995年8月改为桃墟镇。 行政区划:总面积171平方公里,辖61个行政村,283个自然村,12549户,42472口人. 地理环境:桃墟镇位于蒙阴县城东南部,距县城13公里,东与界牌乡交界,西与联城乡毗邻,南以蒙山与费县连接,北与蒙阴镇为邻,以山地为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山峦起伏,境内有山东省第二高峰蒙山,第二大水库云蒙湖. 205国道、沂蒙公路、-公路纵贯全镇,交通极为便利,境内孟蒙路、桃联路、陡吉路、曹黄路、百花路五条县乡级公路已全部硬化,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FrontPage Image Map Component] 资源状况:桃墟镇现有耕地4.4万亩,农业发达,林果、畜牧资源十分丰富,全镇现有经济林4.8万亩,其中:苹果2.2万亩,板栗1.2万亩,桃0.8万亩,年产果品超过6000万公斤,是全县果品生产重要基地。饲草资源丰富,畜牧生产得天独厚。水利资源丰富,设施齐备,有水库7处,塘坝56座,机井17眼。生态农业发展迅速,已形成金水河沿线、水营流域、沿湖库区""上粮下渔""滩涂开发片、安口可持续发展项目为重点的观光农业片,形成了往上看瀑布连瀑布,往下看水库连水库的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同时,王庄流域生态开发项目正在实施之中,一个山川秀美、林茂粮丰的桃墟正在形成。 旅游景点:境内的蒙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自古以来就为封建帝王、文人墨客所瞩目,孔子登临曾发出""登蒙山而小鲁""的感慨。其主峰海拔1156米,为山东第二高峰,有水帘洞、雨王庙、云蒙峰、百花峪等众多景点,植被非常丰富,空气清新,被誉为""天然氧吧"".此外还有""唐银杏""、""罗汉腾""等景观和鲁王台遗址,具有广阔的旅游开发前景。. |
界牌镇 |
界牌镇位于蒙阴县东南部,镇驻地距县城25公里。全镇总面积12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5万亩,水面面积近3万亩。全镇辖7个管理区,54个行政村(其中21个库区村),现有10680户、35806口人。205国道横贯东西,-公路经过镇内8个行政村,界旧公路向北与兖(州)石(臼)公路相连,交通十分便捷。全镇户户通电,村村通公路、通电话。主要矿产资源有:铁矿石、石英砂、煤炭、石灰石等。境内有山东省第二大水库——云蒙湖,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优越条件。 界牌镇属典型的农业乡镇,经济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林果、花生、大棚蔬菜等,其中烤烟生产连续多年种植面积、烟叶收购数量、实现税收均居全县第一。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5%以上。水产养殖业是库区群众收入的重要来源,全镇渔业总产值2000多万元。规模较大的乡镇企业有蒙阴县孟良崮水泥有限公司、顺发肉类联合加工厂、聚金硅砂有限公司、北庄煤矿、新湖塑料厂等。二〇〇二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2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2亿元,农业总产值10150万元,实现财政收入7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10元。全镇共有个体工商业户987家,私营企业25家。 界牌镇物产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各项基础条件完善,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具有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全镇人民热诚欢迎八方宾朋前来投资兴业。. |
联城镇 |
" 联城乡是秦朝大将蒙恬故里,地处蒙阴县西南,东与蒙阴镇,桃墟镇,北与蒙阴镇、常路镇相邻,西与新泰市、平邑县接壤,为三县交界之地。距县城 6 公里,南部与蒙山主峰,山东第二高峰龟蒙顶毗邻,总面积 161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57000 亩,辖 68 个行政村, 14850 户, 46000 人。 联城乡历史悠久,是秦朝大将蒙恬故里。清末属西一区汶南乡,民国初年划为-乡。 1945 年解放后为城子区, 1951 年改为蒙阴县第四区, 1955 年改为联城区, 1957 年 12 月撤区并乡改为布洼乡, 1958 年 10 月成立人民公社时,改称布洼人民公社, 1963 年改为联城区, 1968 年改为联城区, 1968 年改为联城人民公社, 1985 年分设联城、常马两乡。 2001 年 1 月并为联城乡。 联城乡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麦饭石、金刚石、花岗石、木鱼石,黄金储藏量很大。以蒙山麦饭石矿泉水为原料研制的银麦啤酒被人民大会堂指定为国宴用酒,青龙山矿泉水被国家有关部门鉴定为天然优质饮用矿泉水。矿产资源开发市场前景广阔。 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主要有资源开发建筑、食品、酿造、印刷、工艺品制作,电子、商贸等八大类别。麦饭石保健系列产品形成规模,麦饭石矿泉水开发项目现已形成日产大桶水 1 万桶,小瓶水 2 万瓶的生产能力;电子产品远销东南沿海,彩印生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筑市场不断扩大,技术力量不断得到加强,施工涉及五个省区;粉皮加工,远销省内外。 这里林茂果丰,六畜兴旺,山区开发成绩显著。盛产苹果、桃、板栗、烤烟、蚕茧等农副产品。畜牧业以猪、牛、羊为主,市郊规模养殖形成特色,效益不断提高,大规模、高标准的山区综合配套开发,进一步增强了农业开发后劲。联城乡旅游资源丰富。南部为巍巍蒙山,植被丰富,水流潺潺,鸟语花香,空气新鲜,被誉为“天然氧吧”,有虎头崖、白马关、九女关等景点。蒙恬故里、颛臾庙、古汉墓遗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投资环境良好。交通、通讯极为便利,兖石公路纵贯南北,联桃公路横跨东西,-公路从境内穿越,乡驻地距 205 国道仅 5 公里,村村通公路,通程控电话、户户通电,电力供应完全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3 公里商业街初具规模,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市场流通日益活跃。. |
旧寨乡 |
1、历史沿革:1910年属东二区,1921年为旧寨区,1933年改称五区,1940年后相继称为旧寨区、七区, 1958年春为旧寨乡,同年10月与坦埠合并组成坦埠人民公社。1962年设旧寨公社,1963年1984年名称多有变动,1985年改为旧寨乡。 2、行政区划:该乡总面积121.6平方公里,占蒙阴县总面积的7.7%,有53个行政村,11266户,38168人。 3、地理环境:该乡位于县城东部,距离县城20公里。东与坦埠镇和沂南县交界,西与蒙阴镇、高都镇为邻,南靠岸堤水库,北与野店镇相连。乡内地势北高南低,系丘陵山区,除莫庄河、梓河两畔有平原洼地,多系丘陵山地。境内兖石公路、沂蒙公路横贯全乡,有马高路,东高路,旧界路,艾八路与外界相连。属温带季风性气候,气温冬暧夏凉,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 4、资源状况:该乡耕地面积33816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50%以上,机耕面积占52%,有小型水库5座,塘坝125处,总容量19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2760亩。南靠岸堤水库是钓鱼的好去处。 5、旅游景点:蒙阴72崮之一的司马寨耸立其境。 6、特色物产:该乡以农业为主,农产品有玉米、地瓜、小麦、花生;畜牧业以养殖长毛兔为主,2000年存栏48万只,年产优质兔毛200吨,另外生猪、本地山羊出栏都在1万头以上。无公害经济林20000亩,年产优干鲜果1000万公斤,其中大上峪的苹果和杏山子的密桃产量最大。杞柳5000亩,年产2500吨。工业产品主要是乡办的锻造配件、针织产品。村办的酿洒和食品加工都有较大的发展。旧寨的浆豆腐、边家干煸辣肉丝享有盛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