歹马村位于盘县北部沟壑地带,东与垤坞村接壤,南连鸡场坪乡,西与柏果、果倮座交界,北抵松林村、龙脖子村,总面积14.1平方公里,全村现有19个村民组,,居住彝、汉、水族等,现有耕地逾2000余亩,主要作物以玉米、小麦、水稻、洋芋为主。境内地形复杂,南低北高的峡谷地区,海拔1 570~2 629米,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 250 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4℃左右,全年无霜期260天左右,全年日照时数1 530~1 610小时。
歹马村地貌复杂、切割较大、灾害频繁、山高坡陡、土壤瘠薄、交通便利。距盘县城关镇45公里,距县政府驻地红果新城74公里,水柏铁路——松河火车站及松河货场2002年11月开通营运之后,逐渐成为盘县盘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全村行政区划总面积14.1平方公里,辖19个村民组,440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11.36 %。
--人口总数:4400人 农业人口:4300人 非农业人口:100人
--行政区面积:14.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0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水、布依 发展口号:
--所辖村:19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松河乡歹马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222207 | 561601 | -- | 查看 歹马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椅棋村 |
椅棋村位于鸡场坪彝族乡政府驻地的东面,距乡政府驻地7公里;全村辖9个村民组12个自然村寨,860户,2480人,居住着彝、汉等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0%。所辖范围内虽有煤炭资源,但村级没有积累资金,加之受国家产业政策限制,未能得到开采开发. 全村耕地面积2225亩,基本农田面积较少,人均0.88亩,且土地贫瘠,广种薄收,科技含量低。全村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靠天吃饭现象较为严重,群众生活水平低,是一个典型的边远少数民族村。 村内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椅棋煤矿对本村经济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鱼洞坝水利工程为椅棋村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人口总数:2480人 农业人口:2423人 非农业人口:57人 --行政区面积:8.53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225.0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族,汉族,苗族,白族 发展口号:打造民族特色的旅游村寨 --所辖村: 生产总值:9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核桃,板栗,梨 办公所在地:椅棋村五组 --自然条件: 资源:煤炭,水利 |
七棵树村 |
七棵树村位于滑石乡东部,与旧营乡接壤,南与刘官镇相邻,北接哒啦村。距滑石乡政府8.5公里。全村总面积5.1平方公里,下辖21个村民组,全村总人口2873人,893户,其中农村低保户274户469人,系纯农业村。 --人口总数:2893人 农业人口:2893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5.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99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核桃、茶叶 名特产品:核桃、茶叶、辣椒 办公所在地:七棵树村6组 |
黄泥包村 |
黄泥包村位于滑石乡东部,东与旧营乡罗家田接壤,西北和鸡场坪乡移山村、坝上村、中屯村相邻,平均海拔1789.6米,,年平均气温15-25C0,全村国土面积8.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89.8亩,其中经果林种植面积601亩,森林覆盖率78.4%。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寨,总人口1784人,573户。全村实现道路硬化4.32公里,基本实现组通便道公路。 --人口总数:1784人 农业人口:1776人 非农业人口:8人 --行政区面积:8.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89.8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梨、核桃 办公所在地:黄泥包村5组 |
迤坝村 |
迤坝村由原店子村和迤坝村合并组建,位于滑石乡北部,村委会驻地余家湾距乡政府6公里,辖20个村民小组,全村总面积12.6平公里,耕地面积3460亩,退耕还林1500亩。全村总人口3743人,1119户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00人,占总人口的32%。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是典型的纯农业村。 --人口总数:3743人 农业人口:3719人 非农业人口:24人 --行政区面积:12.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4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布依、彝、白 发展口号:切实抓好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所辖村: 生产总值:5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核桃、板栗、梨 办公所在地:余家湾 --自然条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
哒啦村 |
哒啦村位于滑石乡政府驻地东部,距离滑石乡政府三公里。东与旧营像接壤,南与刘官镇比邻,西与本乡朱家村相连,北与鸡场坪相生。全村总面积约10.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3600亩,林地9860亩。全村共辖十六个村民组,10个自然寨,928户,3029人。主要居住以汉族、水族、布依族、彝族为主少数民族约800人,占总人口的26%。本村有煤矿一座老井已关闭,新系统正在建设之中。有一选煤厂,预计今年年底可投产。 --人口总数:3029人 农业人口:3002人 非农业人口:27人 --行政区面积:10.8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6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水族,布依族,彝族, 发展口号:讲学习、树新风、构党建,促进矿区和谐发展 --所辖村: 生产总值:333.8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黑山羊,土酒 办公所在地:哒啦村15组 |
朱家村 |
1. 基本情况 朱家村位于滑石乡中部地区,地处滑石乡政府驻地,境内有乡中学一所,在校学生1300人,乡中心小学一所,在校学生800人。幼儿园学校一所在校学生150人,全村辖区18各村民组,总户数为1289户,总人口4165人,总劳动力2016人。朱家村的占地总面积为12.52平方公里,集中耕地面积7744.6亩,境内有集贸市场一个。 2. 自然村寨分布情况 全村共有12各自然村寨,其中50户以上的自然村寨6个,分别是(一组、二组、三组)、(五组、六组、七组)、(八组、九组、十组)、(十一组、十二组、十三组)、(十四组、十五组、十六组)、十八组、十七组; 3.村支两委组成情况 班子成员共七人,其中除一人为预备党员其余均为党员;班子成员中本科学历的一人,专科以上学历的两人,高中以上学历的三人;全村共有党员73人,素质普遍较高。 --人口总数:4165人 农业人口:3720人 非农业人口:445人 --行政区面积:12.5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744.6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至十八村民组 生产总值:4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盘县滑石乡朱家村村民委员会 |
罩子河村 |
罩子河村位于盘县鸡场坪乡东南部2公里处,东邻水井洼村,南界滑石乡,西连高山村,北接新村村,全村境内有约6公里的刘洒公里穿越,交通便利。居住着汉族、彝族、苗族、布依族、白族等民族共2122人。 1、地形地貌 全村地貌:山高谷深,地势南高北低,东南西三面山峦重叠,群峰披拔,山高坡陡,一条小河从南向北流过,雨季和冬天雾盖河流,素名“罩子河”著称。 2、气候条件 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最高气温20.2℃,最冷月1月份均温为5.1℃,境内年平均气温威13.5℃,全年总积温为4939℃,年平均降雨量为1301.7毫米,年光照时数可达1736小时,年平均太阳总辐射113.68其千卡/cm2,有效辐射57.98千卡/ cm2,无霜期为247天。 3、水资源 年平均年降雨量11133.4mm,集雨量2.73km,年平均来雨量为190m2,全村共有水域面积48.8亩,占全乡水域面积的7.15%。 4、森林资源 全村共有4个林场,其中村集体林场1个,共有林地1610亩,其中用材林900亩,经果林61.5亩,灌木林地648.5亩。 5、矿产资源 罩子河村有一定储量的肥煤,可建设一个年产30万吨的骨干矿井。 6、土地资源 全村总面积约6.1平方公里,林地1610亩,耕地总面积2200亩,人均占有耕地1亩。 7、生物资源 农作物品种资源有粮食作物:玉米、小麦、水稻、豆类、薯类,经济作物有:辣椒、大棚蔬菜等,鲜果类作物有梨、桃、李等,干果类有板栗、核桃等。畜牧业资源有猪、牛、马、羊、鸡、鸭、鹅、兔等,并且有丰富的牧草及饲料。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1、人口、劳动力资源 罩子河村辖12个村民组,620户2122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9.5%,农业人口总数为2178人,非农业人口为12人,有劳动力1500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260人。 2、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经济发展现状。2010年本村农业总产值560万元,人均农业总产值2557元,农业虽然经过结构调整,开始由传统型农业转向密集型农业,但目前产业层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经济总量小、经济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低的现状仍然客观存在。境内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薯类为主,2010年粮食产量407吨,人均占有粮食186.2公斤;养殖业以生猪、牛为主,2010年大牲畜存栏320头,出栏130头,生猪存栏700头,出栏200头,畜牧业产值达41万元。 (2)基础设施 罩子河酒厂 位于鸡场坪乡境内的已有54年生产经营历史的罩子河酒厂投入300万元进行改扩建,扩大生产规模,改了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力争向订单式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 据罩子河酒厂负责人介绍,数十年来,罩子河酒厂生产在盘县乃至在外地口碑都很好,常常供不应求,但没有注册商标,小作坊生产经营市场既不规范又不安全。通过多次到昆明、遵义、东北等地考察,2008年该酒厂集资300万元对老酒厂进行改扩建,完成商标注册,对烤酒工艺设备进行了更新,并从昆明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和烤酒技术,2009年正式投入试运行,同时改建成68间圈舍准备用酒糟养猪。 据悉,酒厂以前的小作坊生产仅能达到200公斤/天,现在每天可以生产1吨以上白酒,主要生产苦荞酒、高粱酒、包谷和大麦酒等,全年8月份可装瓶出售,将销往昆明、四川、山东、水城等地。另外,该酒厂还发动村民种植高粱、苦荞、大麦等作物,实行订单式农业生产经营,扩大种植面积,按订单合同收购,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10年底已实现通路,12个组全通,通电话、通电视,全村无饮用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农户,全村共拥有汽车10辆,拖拉机5辆,摩托车30辆,三轮摩托车10辆。 该村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为主,砖混结构占40%的住房。 --人口总数:2122人 农业人口:2178人 非农业人口:12人 --行政区面积:6.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2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白等 发展口号:转变模式,发展经济。 --所辖村:12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56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 名特产品:玉米,小麦,水稻,莉,桃, 办公所在地:盘县鸡场坪乡罩子河村 --自然条件: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资源:煤 |
高山村 |
高山村概况 一、自然条件 高山村村距鸡场坪乡政府西面3公里,东靠罩子河村和新村村,南连滑石乡,西与柏果镇相邻,北连坪子村。 1、地形地貌 全村地貌山高谷深,地势西高东低,东南西三面山峦重叠,群峰挺拔,山高坡陡,素以“高山”著称。 2、气候条件 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最高气温18.8℃,最低气温-4.2℃,年平均气温18.5℃,无霜期220至280天,年平均日照时间975.5小时。 二、资源概况 1、土地资源 全村总面积约6.9平方公里,林地2365亩,耕地总面积2193亩,人均占有耕地 1.43亩,境内耕地主要以坡耕地为主。 2、水资源 本村水资源较为贫乏,全村辖区内有一个水库,水库总容量59.3万m3,年平均年降雨量11133.4mm,集雨量2.73㎞2,年平均来雨量为190㎡。 3、生物资源 全村森林覆盖率20.5%,境内有林业用地2365亩,其中林地1875亩。植物种类丰富,有形成产业的杉木、滇柏、华山松林约1000亩,分布在大小梁子、张家脑包、法谷梁子、老屋基、扎营山一带。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人口、劳动力资源 高山村村辖6个村民组,全村总户数457户,总人口1536人,农业人口1527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9.41%,有劳动力910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110人。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经济发展现状。2010年本村农业总产值280万元,人均农业总产值1680元,农业虽然经过结构调整,开始由传统型农业向效益农业,但目前产业层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低等现状仍然客观存在。境内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薯类为主,2010年粮食产量286吨,人均占有粮食186.2公斤;养殖业以生猪、牛、羊为主,大牲畜存栏310头,出栏 150头,生猪存栏600头,出栏200头,山羊出栏150头,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43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方面,通组公路12公里,交通状况非常落后,路面状况极差,多为晴通雨阻。水利方面,已解决人饮安全人数1010人,尚有517人饮水困难,小水池130口,蓄水3120立方,电力方面,农村电网全村覆盖。 社会事业方面 教育方面,目前有小学1所,村级教学点1个,小学教师12人,在校学生 11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医疗卫生方面较差,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6%。社会保障方面,到2010年,农村尚无居民参加养老保险,农村五保12人、低保供养人口197人已覆盖全村。 --人口总数:1536人 农业人口:1527人 非农业人口:9人 --行政区面积:6.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19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布依族、白族 发展口号:发展特色农业,走康庄大道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 生产总值:3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养殖 名特产品:玉米、马铃薯、养殖 办公所在地:高山村四组 --自然条件:山高谷深,地势西高东低,东南西三面山峦重叠,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最高气温18.8℃,最低气温-4.2℃,平均气温18.5℃ --资源:耕地面积2193亩,林地2365亩,森林覆盖率20.5%,主产玉米、马铃薯 |
石头河村 |
石头河村位于鸡场坪乡最东南部,与滑石乡、羊场乡、旧营乡、淤泥乡相邻,全村总面积约为4. 12平方公里,辖17个村民小组,921户,3266人。全村共有党员32人,其中预备党员3人。村党支部成员4人,其中:选派支部-1人、支部书记1人(兼职)、组织委员1人(兼职村民委员会主任)、宣传委员1人。村民委员会成员5人,主任、文书、民兵连长、妇女主任、团支书各1人。近年来,村“两委”班子以“五个好”党支部为目标,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带领全村群众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 石头河村在鸡场坪彝族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共建美好鸡场坪”为主题,以“一个服务、两个建设”为载体,一年来,完成核桃树苗种植500亩,蔬菜种植60亩,莲藕示范种植3.5亩,苳桃种植53.2亩,新修通组公路2.5公里,新建沼汽池36口,农村危房改造5户,新建活动室110㎡(土地征用2.36亩)。 本支部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积极带领群众发展生产,走共同致富道路,按时按质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全体党员按时参加本支部的各种会议,并在各项工作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近几年来,本辖区内社会治安良好,无吸毒、贩毒人员,无-等反动组织,无重大安全事故,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无森林、村寨火灾发生,无偷牛盗马现象,群众安居乐业,全体村民、党群干群和谐 --人口总数:3266人 农业人口:3266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4.1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1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彝,白,汉 发展口号: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 --所辖村:1组-17组 生产总值:15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核桃树苗种植500亩,蔬菜种植60亩,莲藕示范种植3.5亩,苳桃种植53.2亩 名特产品:核桃,莲藕,苳桃,玉米 办公所在地:石头河村活动室 --自然条件:气候宜人,盛产玉米,水稻 资源:水资源丰富,玉米,水稻 |
坪子村 |
一、地理区位 坪子村隶属于鸡场坪彝族乡,位于盘县北部,村域面积8.19平方公里,是鸡场坪彝族乡13个行政村之一,距红果新城69公里,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东接柏果镇,南接高山村,西与新村村相邻,北与本歹村相望。村域内有在建的水盘高速公路(北接四川,南连广西,与水黄、关兴、镇胜三条高等级公路联为一体;形成纵贯毕节、六盘水、黔东南州的公路交通大动脉。)和刘洒线县道东西向穿过。 二、自然条件 坪子村山形呈东西走向,西部较高,东南部低,坡度起伏较大,相对高差200余米,平均海拔高1800米。水资源一般,年均降雨量1200毫米,无霜期247天,土地多为黄土地,土质肥沃,可适应种植多种农作物及核桃、板栗等多种干果,森林覆盖率40%。 三、社会状况 村辖27个村民小组,12个自然村寨(由于首黔项目的实施,瓶子头、车家湾、胡家寨、周家寨已有部分居民搬迁至镇区)。全村总户数 户,总人口 人,居住有汉、彝两个民族。村委会驻地设在1组。在村域范围内刘洒线东侧首黔公司“煤(焦、化)-钢-电”一体化循环经济型工业项目已在平整场地。 四、经济发展状况 坪子村是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寨,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农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年人均纯收入大约在3000元。村内西起有100亩梨树基地。 --人口总数:5309人 农业人口:5200人 非农业人口:109人 --行政区面积:8.1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小麦,玉米 办公所在地:周家寨 |
白龙洞村 |
白龙洞村位于鸡场坪乡政府正北面3公里处,东临塘子边村、南界坪子村、新村,西连本歹村,辖11个村民组,538户,1916人,居住着彝、白、苗等少数民族,土地面积8800亩,耕地6000亩,林地2100亩,海拔1700至2300米之间。 自然资源现状 土地资源:土地面积7.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00亩,其中:旱地5525亩,水田475亩,林地2100亩。 全村土壤分布以黄壤为主,有少部分石灰土、紫色土分布。土层较厚,土壤肥沃。 生物资源:农作物资源,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稻谷、豆类、薯类。经济作物有辣椒、芭蕉芋等。鲜果类作物有梨、桃、李子等,干果类有板栗、核桃等,畜牧业有猪、牛、马、羊、鸡、鸭、鹅等,并且还有丰富的牧草及饲料。 森林资源:全村共有林场6个,其中村集体林场1个,共有林地2100亩,其中用材林1000亩,经果林50亩,灌木林1050亩。 白龙洞支部有党员28人,其中女党员4人,经支部大会选举产生支部委员会委员3名,白龙洞村支部以管玉昌为支部书记,在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五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记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严格遵守党纪政纪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支部书记民主意识强,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事项坚持支部委员会研究决定,目标一致,思想统一,行成一支强有力的党员队伍,把乡党委、政府交给的各项任务按期完成。 --人口总数:1938人 农业人口:1901人 非农业人口:37人 --行政区面积:7.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2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水,布依,仡佬,汉 发展口号:发展本村经济,构建和谐村寨 --所辖村:1组-11组 生产总值:15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白龙洞村蔬菜基地,,干果,石材加工 名特产品:核桃,莲藕,苳桃,玉米 办公所在地:白龙洞村7组 --自然条件:气候宜人,盛产玉米,水稻 资源:丰富的养殖环境,农产品经济作物种植基地,建筑用石 --主要经济产业:蔬菜种植基地,水果、干果示范基地,农业示范基地 名特产品:干果 办公所在地:中屯村活动室 --自然条件:水源丰富,土壤肥沃,气候宜人 资源:玉米、土豆,旅游资源开发 |
戈多村 |
戈多村位于滑石乡政府所在地西北部,与两乡一镇相连,是滑石乡的边界村。戈多村东与本乡雷打山村相连,南与盘江镇海坝村接壤,西与柏果镇岩头寨村比邻,北与本乡迤坝村和鸡场坪乡高山村连接,平均海拔1700米,全村总面积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01亩,森林覆盖率40%。全村共辖17个村民组,12个自然寨,933户,3019人。主要居住以汉族、水族、布依族、彝族为主,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4%。全村经济发展以外出务工和种植业为主,经济比较困难。 --人口总数:3019人 农业人口:2908人 非农业人口:111人 --行政区面积:7.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30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水、彝、布依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2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 名特产品:核桃 办公所在地:戈多村17组 |
水井洼村 |
水井洼村概况 一、自然条件 水井洼村村距鸡场坪乡政府东面3公里,东靠椅棋村,南移山村,西与乡行政办公中心新村村相邻,北抵塘子边村。 1、地形地貌 全村地貌呈凹形,地势西高东低,南面山峦重叠,群峰挺拔,山高坡陡。 2、气候条件 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最高气温18.8℃,最低气温-4.2℃,年平均气温18.5℃,无霜期220至280天,年平均日照时间975.5小时。 二、资源概况 1、土地资源 全村总面积约6.99平方公里,林地800亩,耕地总面积2881亩,人均占有耕地 0.7亩,境内耕地主要以缓坡耕地为主。 2、水资源 本村水资源较为贫乏,全村辖区内有正在建设的大型渔龙坝水库一个,年平均年降雨量11133.4mm。 3、生物资源 全村森林覆盖率15%,境内有林业用地2365亩,其中林地800亩。植物种类丰富,有形成产业的杉木300亩、灌木林约500亩,分布在大小梁子、轿顶山一带。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人口、劳动力资源 水井洼村村辖11个村民组,全村总户数1176户,总人口4116人,农业人口3960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2.07%,有劳动力1710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360人。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经济发展现状。2010年本村农业总产值460万元,人均农业总产值1213元,农业虽然经过结构调整,开始由传统型农业向效益农业,但目前产业层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低等现状仍然客观存在。境内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薯类为主,2010年粮食产量850吨,人均占有粮食206公斤;养殖业以生猪、牛、羊为主,大牲畜存栏460头,出栏 200头,生猪存栏510头,出栏210头,山羊出栏,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110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方面,通组公路20公里,交通状况非常落后,路面状况极差,多为晴通雨阻。水利方面,已解决人饮安全人数3600人,尚有4116人饮水困难,小水池30口,蓄水2100立方,电力方面,农村电网全村覆盖。 社会事业方面 教育方面,目前有小学1所,小学教师18人,在校学生 91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医疗卫生方面较差,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社会保障方面,到2010年,农村尚无居民参加养老保险,农村五保9人、低保供养人口524人已覆盖全村。 --人口总数:4116人 农业人口:3960人 非农业人口:156人 --行政区面积:6.9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88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水族,彝族,白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1,2,3,4,5,6,7,8,9,10,11 生产总值:57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玉米、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水井洼村一组 |
龙脖子村 |
龙脖子村座落在松河乡东则,西与松林村相连,南接歹马村,北与坪地乡接脉,总面积10.2平方公里,辖20个村民组,1565户,总人口5170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0%以上,辖区资源丰富,有松河煤业有限公司中央采区、新华煤矿,已建成的小型水库两座,大型养殖一个,土壤肥沃,是万亩林场的遍布之地。交通便利,水盘高速公路、英柏公路穿越我村中心区域,南面紧连火车站,为我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最佳机遇。 --人口总数:5170人 农业人口:4650人 非农业人口:520人 --行政区面积:10.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20 生产总值:/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工业、农业、服务业 名特产品:煤、玉米、魔芋 办公所在地:龙脖子村1组 |
移山村 |
移山村位于鸡场坪乡东南部5公里处,东抵坝上村,西抵罩子河村,南抵滑石乡,北抵水井洼村,辖12个村民小组,全村有664户,人口2356人,其中集聚有汉族、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全村土地面积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50亩,林地面积1750亩,全村各组公路已通,全长15公里,土壤良好,土壤发布以黄土为主。 --人口总数:2356人 农业人口:2348人 非农业人口:8人 --行政区面积:9.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3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白,彝 办公所在地:鸡场坪乡移山村坪子上7组 --所辖村:12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1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小麦等 名特产品:折耳根,杜仲,苦马菜等 |
本歹村 |
本歹村位于鸡场坪乡政府西北5公路处,其西部、北部均与松河乡接壤。该村辖13个村民组774户2717人,贫困人口:211户633人。境内居住有汉、彝、白、回、苗等多种民族。村民靠种植、养殖业为主,主产玉米、小麦、洋芋,平均海拔1860米,土地面积8.85平方公里,人均纯收入2050元,是全乡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行政村之一。 --人口总数:2741人 农业人口:2717人 非农业人口:24人 --行政区面积:8.8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22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白,苗,回等民族。 发展口号:服务“首黔”项目,促进工农转化,共建和谐本歹。 --所辖村:1,2,3,4,5,6,7,8,9,10,11,12,13。 生产总值:5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养殖,马铃薯 名特产品:玉米,养殖,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本歹村五组 --自然条件:平均海拔1860米,气候宜人,适于农作物生长及人居 资源:砂石 |
坝上村 |
坝上村位于鸡场坪乡政府西北面8公里处,东临椅棋村、南界移山村,辖7个村民组,421户,1464人,居住着彝、布依等少数民族,土地面积4050亩,耕地2166.75亩,林地1883.25亩,海拔1700至2300米之间。 自然资源现状 土地资源:土地面积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66.75亩,其中:旱地2000亩,水田166.75亩,林地1883.25亩。 全村土壤分布以黄壤为主,有少部分石灰土、紫色土分布。土层较厚,土壤肥沃。 生物资源:农作物资源,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稻谷、豆类、薯类。经济作物有辣椒、芭蕉芋等。鲜果类作物有梨、桃、李子等,干果类有板栗、核桃等,畜牧业有猪、牛、马、羊、鸡、鸭、鹅等,并且还有丰富的牧草及饲料。 森林资源:全村共有林场4个,其中村集体林场1个,共有林地1883.25亩,其中用材林400亩,经果林50亩,灌木林1433.25亩。 坝上村支部有党员15人,其中女党员3人,经支部大会选举产生支部委员会委员4名,坝上村支部以杨小政为支部书记,在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五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记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严格遵守党纪政纪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支部书记民主意识强,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事项坚持支部委员会研究决定,目标一致,思想统一,行成一支强有力的党员队伍,把乡党委、政府交给的各项任务按期完成。 --人口总数:1464人 农业人口:1456人 非农业人口:8人 --行政区面积:2.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166.75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白,布依,汉 发展口号:以现代农业技术为支撑,重点发展农业经济产业 --所辖村:1组-7组 生产总值:5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土豆,玉米,干果 名特产品:蜂蜜 办公所在地:坝上村6组 --自然条件:气候宜人,盛产玉米,土豆 资源:森林植被丰富 |
塘子边村 |
塘子边村位于鸡场坪乡北部,距乡政府5公里。全村总面积:16.25平方公里,土地面积:3612亩;其中耕地面积:3060亩;水田面积:562亩;森林面积;3018亩、森林覆盖率12.8%。全村总人数:3971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六;有彝族、白族、水族、苗族等。 境内有活动室一栋,村级卫生室一所,学校一所:其中有教师:17人、学生:237人、现有班级7个。学校覆盖全村24个村民组、19个自然村寨。现有年产15万吨的煤矿一对,现有选煤厂一个(航鑫选煤厂)、砂厂1个,水泥小砖加工厂3个;养殖场2个(岔河双龙养殖)和(塘子边万林养殖)。经果林基地2个(塘子边茶场65亩)和(16组杨梅示范种植基地20亩)。特种养殖:16组蟾蜍(虼蚌)1个,养殖规模5000只。农业生产:大蒜基地:450亩,辣椒基地:100亩。水产养殖业1个,(塘子边山塘水库),年产商品鱼8吨,气候宜人,环境优美,适合垂钓 。 --人口总数:3971人 农业人口:3870人 非农业人口:101人 --行政区面积:16.2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612.0亩 --主要民族成分:白族,彝族,水族,苗族, 发展口号:以农业为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构建和谐塘子边。 --所辖村:塘子边,火努都,岔沟, 生产总值:12.61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 名特产品:大蒜、辣椒, 办公所在地:塘子边村活动室 |
新村村 |
新村村地处鸡场坪彝族乡政府驻地,是鸡场坪彝族乡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中心,全村12个村民组,1578户,5542人。年平均气温13.5℃,平均海拔1680米,土地总面积为7.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13亩,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部分村民靠零售业、外出务工维持生活。居住着汉、彝、白、水、布依等民族,境内辖1所县直属中学。1所乡级民族中学,1所中心小学。 新村村是全乡典型的经济、文化发展村,文化发展在全乡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文化氛围十分浓厚。有群众自娱自乐的秧歌队、耍龙队,随着文化日益繁荣发展,现在《羊皮鼓舞》、《海马舞》、《剪纸》等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已经进校园。通过上级文化部门的精心指导,乡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使《羊皮鼓舞》、《海马舞》创新上台阶,取得辉煌成绩。2009年7月,《羊皮鼓舞》、《海马舞》在盘县第二界青少年文化艺术节活动比赛中分别荣获儿童组和青年组舞蹈一等奖;2009年8月原生态舞蹈《海马舞》参加贵州省“多彩贵州”舞蹈大赛获全省最佳表演奖、参加六盘水市“中国凉都”消夏文化节获创作金奖,2009年9月原生态舞蹈《侯慕呗》、《羊皮鼓舞》参加六盘水市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会获表演一等奖、编导银奖及创作金奖;2009年10月原生态舞蹈《海马舞》、《羊皮鼓舞》参加贵州省首届农民艺术节获三等奖;2010年被评为中国凉都六盘水“特色文化村寨”。新村村级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务求创新,在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还积极抓好百村文明创建工程,让村民共享精神文化生活成果。形成精神饱满,斗志昂扬,文明健康,多姿多彩的新廊角。 每天早晚劳作空闲时间,老、中、青演员组成的秧歌队会聚在一起,用歌舞等各种文艺形式,展现0好,改革开放好、社会主义好,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期盼实现小康生活的梦想。同时,在自娱自乐中勾通思想、强身健体,交流情感。衷心祝福祖国繁荣昌盛,激发“讲文明、树新风,共建美好鸡场坪”的热情。2002年成立了业余文艺队,骨干队伍发展至今约70余人,带动群众积极参与近千人,离年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工作,为该村业余文艺队配备音响、服饰等道具,成立领导小组,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修建娱乐场所,为文艺队提供场地,搭建舞台,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业余文艺队主要以宣传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为主,在农忙休闲时,村民们每天早晚就会不约而同地在娱乐场所唱起歌、跳起舞,自编自导自演节目,令人惊喜的是,业余文艺队竟然有八十岁高龄演员参与。在他的精神支配下,吸引了无数文艺爱好者,以振奋的精神,神采奕奕、心情喜悦地来唱歌、来跳舞。每逢庆典节日,文艺队在村委、村支部的带领下,形成“一盘棋”的格局,精心组织,风采演出,欢庆节日,展现鸡场坪风采,得到了各界人士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更引人注目的是在新村辖区内的民族中学校园里,每天下午五点至六点,学校师生热闹纷纷,有组织、有纪律地跳着“彝族搭体舞”,加之、潇、笛子《海马舞》、《羊皮鼓舞》彩旗队、花环队、腰鼓队、葫芦丝等文艺队与此相呼应,整体形成生机逢勃、多姿多彩,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学校。一方面,丰富了校园文化精神生活;另一方面 使民族民间文化得以传承保护。 作为新村文化带头人曾庆芬,是该村村民,她从事舞蹈作业爱好已有四十余年。多年来,她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平义近人,在空闲时间认真培训本村文艺爱好者,带动全村一批又一批文艺演员,每逢在节日庆典,还自编一些舞蹈节目参与赛事,她始终把文艺作为自己的第二职业,她默默奉献,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至今,参加村级群众文化精神活动已成为了新村村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促进和举办村级群众文化活动工作的开展,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县、乡、村将进一步加强以新村村为示范点,来带动周边村寨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新农村建设氛围。同时文化部门加大对新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指导工作力度,大量投入资金,加强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壮大演员队伍,树品牌、抓示范。 --人口总数:5542人 农业人口:4390人 非农业人口:152人 --行政区面积:7.7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11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白,水等 发展口号:传承文化,发展经济,构建和谐新村。 --所辖村:辖12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2771.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洋芋,黑山羊 办公所在地:盘县鸡场坪乡新村四组(乡政府对面) |
松林村 |
松林村位于松河乡人民政府驻地。辖区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全村现有4881人,1588户,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27.3%,耕地面积1935亩。所辖18个村民组,党员67人。境内驻有贵州省松河煤业有限公司、松河中学,另有私营煤矿2个,洗煤厂2个,全村经济主要以煤炭产业为支柱。 --人口总数:4881人 农业人口:4637人 非农业人口:244人 --行政区面积:13.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93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水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18 生产总值:/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工业,农业 名特产品:煤,玉米 办公所在地:松林村七组 |
果倮座村 |
果倮座村落松河乡西北部,村委驻地距乡政府3.3公里,距松河小城镇4.5公里,全村行政区域20.02平方公里,东与松河乡歹马村接壤,西与柏果镇泥水村相连,南与柏果镇核桃村相望,北与洒基镇落嘎村相邻。属山丘石林地带,地势南北长、东西窄,沟谷纵横贯穿全村。调整行政村规模后,由原泥克村、果倮座、马嘎村三村组建而成,辖35个村民组,1300余户,总人口4480人,是多民族杂居区,其中少数民族中的彝族占总人口的30%。 果倮座村是松河乡石灰石矿重点贮藏区域之一,并贮有一定数量的石膏矿。全村以农业为主,是松河乡重点产粮区之一,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广大人民群众致富的唯一途径。现有耕地4246亩,灌木林1100亩,退耕还林地1520亩,平均耕地在25o左右,适宜生长玉米、小麦、马铃薯、蚕豆、黄豆、豌豆、蔬菜等农作物。 全村环境优美,空气质量高,是休闲娱乐的好地方,从松河上银山有到“世外桃园”之美感。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存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文明村寨三个点,建沼气池400余口,小水窖150余口。通过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2007年实现了组组通公路工程,通村主干道得到了改造,公路网络的有效建设,彻底改变了过去通行难的问题,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勤劳朴实的人民群众热血沸腾,用辛勤的双手努力建设自己的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人口总数:4480人 农业人口:4415人 非农业人口:65人 --行政区面积:20.0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24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水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35 生产总值:/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玉米、洋芋 办公所在地:果倮座大寨 |
歹马村 |
歹马村位于盘县北部沟壑地带,东与垤坞村接壤,南连鸡场坪乡,西与柏果、果倮座交界,北抵松林村、龙脖子村,总面积14.1平方公里,全村现有19个村民组,,居住彝、汉、水族等,现有耕地逾2000余亩,主要作物以玉米、小麦、水稻、洋芋为主。境内地形复杂,南低北高的峡谷地区,海拔1 570~2 629米,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 250 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4℃左右,全年无霜期260天左右,全年日照时数1 530~1 610小时。 歹马村地貌复杂、切割较大、灾害频繁、山高坡陡、土壤瘠薄、交通便利。距盘县城关镇45公里,距县政府驻地红果新城74公里,水柏铁路——松河火车站及松河货场2002年11月开通营运之后,逐渐成为盘县盘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全村行政区划总面积14.1平方公里,辖19个村民组,440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11.36 %。 --人口总数:4400人 农业人口:4300人 非农业人口:100人 --行政区面积:14.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0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水、布依 发展口号: --所辖村:19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松河乡歹马村 |
垤坞村 |
垤坞村位于松河乡东部,东临淤泥乡上苏座村,西接松河乡龙脖子村,南与鸡场坪乡岔沟村、白龙洞村、本歹村、松河乡的歹马村相连,北与普古乡的营上村,松河乡的布书梅村接壤,2004年调整行政村规模后,由原来的垤坞村和金竹村两个合并而成,共13.2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组, 2858人,全村是典型少数民族居住区,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5%以上。 全村地势东高西低,东西长、南北窄,呈东西狭谷沟壑地带,土地面积多是处于25o以上坡耕地,其间有耕地1101亩,灌木林地200亩,退耕还林地1800亩,森林覆盖率达25%以上,河流有注入松河小城镇和注入淤泥方向两条小溪穿村而过,山顶戴绿帽,山间系腰带,山脚小溪流的景象构成了垤坞村独特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村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煤炭资源以贮量大、埋藏浅、煤质优、易开采而成为松河乡乃至盘县的主产煤区,松河煤业公司11采区、12采区在本村境内落户,使垤坞村成为松河名副其实的工矿区,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 便捷的交通带来了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时机。英柏公路(5公里)横穿全村并连通松河火车站、刘洒公路、省道、县道等。通过努力现已修通组组通公路,为全村交通运输打下了坚实基础。水利、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齐备,以自然村寨为单位的人蓄饮水工程得到全面建设。 垤坞村正以丰富的矿产资源、优越的区位优势、人民群众勤劳的双手迎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 全村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热诚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共谋垤坞村美好明天的发展。 --人口总数:2858人 农业人口:2833人 非农业人口:25人 --行政区面积:13.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01.0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族、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8 生产总值:/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松河煤业公司、金竹养殖场、半坡养殖场 名特产品:煤、猪 办公所在地:娃都 |
布书梅村 |
布书梅村辖16个村民组,1048户,总人口333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0%,总面积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30亩,森林覆盖面积5600亩。全村以农业为支柱产业,以砂石开采为辅助的产业结构。 --人口总数:3339人 农业人口:3252人 非农业人口:87人 --行政区面积:8.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3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16 生产总值:/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蔬菜、玉米、小麦 办公所在地:滴水岩 |
中屯村 |
一、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中屯村位于鸡场坪乡东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3公里,831户,2817人,全村土地面积4340亩,耕地面积3823亩,其中水田面积1150亩,水源丰富,土壤肥沃,全年降雨量1300毫米,日照时数1736小时。在2007年建设沟灌渠道等水里设施,排灌方便,2008年建设有几个较大的水窖,并且位于中屯上游有中屯水库,水资源比较丰富,农民积极性较高。 (二)党组织情况 中屯村支部共有党员45名,其中女党员6名。年龄结构:70周岁以上的有8名,60—69周岁的5名,40—59周岁的8名,20—39周岁的24名。文化程度:大专以上5名,中专1名,高中4名,初中16名,小学13名,文盲6名。 二、创建规划思路 几年来,村党支部始终按照把农民增收作为重点的工作发展思路,促进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规划思路如下: (一)夯实农业基础,发展蔬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村党支部深知只有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才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村党支部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带头示范,引进先进品种和技术,提高粮食产量。2009年,全村人均产粮583公斤,为全村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屯村地势较平坦,非常适宜蔬菜种植。长期以来,群众一直都有小面积种植蔬菜习惯,有一定的管理经验,但由于种植面积少,没有形成规模。村两委通过市场调查,把蔬菜作为重点种植产业,广泛发动群众成片种植。到2011年底,蔬菜种植面积将达2000多亩,产值在1275万元左右。 (三)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搞好扶贫开发,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收入。 --人口总数:2817人 农业人口:2700人 非农业人口:117人 --行政区面积:434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340.0亩 --主要民族成分:白族、彝族、苗族、汉族 发展口号:建设新农村,服务大项目 --所辖村:1组,2组,3组,4组,5组,6组,7组,8组,9组,10组 生产总值:1900.0 万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