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木嘎村位于坪地乡党政机关所在地北面的大山深处,东与岔河村、南与格青底村、西与七关营村、北与四格乡二台坡村接壤。地势山高坡陡,土地面积狭窄,自然条件较差,生产生活不便,属一类贫困村。境内海拔在1600米到2000米之间,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于种植玉米、花生、生姜、小麦、薯类等。
全村有十五个自然组,707户,总人口2265人,全村交通条件较差,大不分自然组都不通公路。二00二年改造了村活动室到所倮黑通组公路,交通条件有所改善。村内无学校,孩子上学极为不便。文化教育落后,全村2265人中,文盲半文盲人口达486人。全村贫困人口296户、397人,均享受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
境内无矿产资源,无工矿企业,空气质量好,所倮黑片区泉水密布,方便人畜饮水及农业生产灌溉,借助上述优越条件,可以发展畜牧业 。为我村农民增产增收创造条件
--人口总数:2320人 农业人口:2210人 非农业人口:110人
--行政区面积:8.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1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白族,水族,布朗族。 发展口号:大力发展养殖业。
--所辖村:一组至十六组 生产总值:10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玉米,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柏木嘎村一组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222208 | 561601 | -- | 查看 柏木嘎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岔河村 |
一、 自然条件、资源概况、人口状况 坪地乡岔河村距坪地乡8公里。盘水公路以上,东接水城县云盘乡,西接柏木嘎村、北接四格乡,南接格青底村。平均海拔2100米,全村共有10个村民组, 1、地形地貌 全村地貌山高地肥,地势东高北低,东北两面山峦连绵,群峰挺拔,草原成片。 2、气候条件 气候属湿润季风气候,境内最高气温32.8℃,最低气温-5℃,年平均气温17.1℃,无霜期200至250天,年平均日照时间1000小时。 二、资源概况 1、土地资源 全村总面积 6.5 平方公里,林地占2915 亩,耕地总面积 1771.5 亩,人均占有耕地 0.8 亩,境内耕地主要以坡耕地为主。 2、水资源 全村水资源不太丰富,水源点有 10 个, 3、生物资源 全村森林覆盖率 40 %,草原连片 3000 亩,分布在大海子一带。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我村有劳动力1163人,其中外出务工300人。全村农业虽然绕过结构调整,开始由传统型农业向效益农业、现代农业转变,但目前产业层次和生产力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低等现状仍然客观存在。 交通方面较为落后,需要硬化通组、通村公路、连户公路,五保、低保、供养人口覆盖全村。 第三节 贫困状况及原因分析 贫困原因分析 我村地处交通运输不方便,自然条件较差,人物耕地面积较小,群众整体素质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质量难以提高,尽管新阶段扶贫开发项目工作给予了二台坡村极大的支持给全村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起色,但这仍是车水杯薪、难以满足贫困户发展的需要,大部人口只解决了温饱,普遍没有现金,生产投入不足,有些农户连化肥、农药都无法购买,更谈不上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发展多种经营,所以资金短缺成为贫困群众发展经济的瓶颈。 第四节 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一、 有利条件 1、 绿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各种绿色产品发展较快,在乡党委、政府以民菜生态农业。 2、 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十一五”时期以来,在国家整村推进的项目带动下,农业基础设施的步伐加快,农村沼气化,人饮工程,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3、 新时期扶贫政策机遇良好,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其次是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为发展农村经济创造了条件,其战略的重点就是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居民群体的收入,为扶贫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第二是县方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 二、不利因素 1、区位条件差,交通滞后,公路承载力较差,交通运输成本高,农业产品加工和销售难,农民参与市场单键的能力弱。 2、产业结构还下优,“玉米+养猪”的结构较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品牌,整体竞争力不强,现有主导产业规模太小,农业服务领域不宽,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无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相互脱节、贮运保鲜、后续产业未形成。 3、人口素质低,文化科技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较差,农民普遍缺乏市场经济观念,难以接受新思想、新技术、缺乏科学的经营方式,生产方式陈旧生产效益低下。 第五节 发展潜力及主要途径 一、 发展潜力 岔河村是传统的农业村。全村土地大部分是山地,不利于发展机器耕种,交叉土地较多,但发展农业优较为明显。 1、 生态条件优势,山地小气候较为明显,典型的山地地貌,具有多类型的主体气候、自然条件适合发展核桃、蔬菜、马铃薯等特色产业,是盘县发展特业农业的理想区域。 2、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也是一个发展牛羊的区域。 3、 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村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有着较大突破,生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生态养殖逐步状大发展势头,群众的市场意识,明显增强。 二、主要途径 1、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并举,因地制宜的确定发展目标、把产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地方特色衽产业结构调整与打造环境生态并举,配套加强基础调入和社会事业、连片开发,整体推进的方略,采用“项目带动、政府协调、群众参与、社会帮扶,在不断改进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逐步带入社会化大生产的领域。 2、实行产业化扶贫,依托地方优势资源、按照“开发式、参与式“扶贫模式,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继续以产业种殖为核心,加大基地种植力度,走规模发展,集约经营之路,积极扶贫发展龙头企业,有目的、有计划地抓好经营合组织建设,大力培育经纪人,发展营销大户,建立产业协会,引导农业走市场,提高产品销售率,广开渠道在力开展招商扶贫。 3、实行“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把“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作为“十二五”时期二台坡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项目和主要内容,以摆脱贫困为重点,以发展为核心,实现各种资源和各类资金的整合利用,努力实现全村可持续发展。 --人口总数:2016人 农业人口:1987人 非农业人口:29人 --行政区面积:6.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771.5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白族,彝族,苗族,仡佬族 发展口号:加快转型,促进全村奔小康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八组,九组,十组 生产总值:/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乌洋芋,苦荞 办公所在地:岔河丫口 --自然条件:全村地貌山高地肥,地势东高北低,东北两面山峦连绵,群峰挺拔,草原成片。 资源:水资源 |
箐口村 |
箐口村位于盘县北部坪地乡东南面,海拔2200米,国土面积9.3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组667户,2200人,少数民族占47%,0党员42人,团员60人,人均耕地面积1.1 亩,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洋芋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人均收入2000元,森林覆盖率达58.75%,电视覆盖率达85%,计划生育率达100%,本村自然优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民族风情浓厚。 --人口总数:2200人 农业人口:2143人 非农业人口:57人 --行政区面积:9.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族,白族,苗族,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10组 生产总值: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洋芋 名特产品:玉米,洋芋 办公所在地:坪地乡政府 |
营上村 |
营上村位于坪地乡东部,距离县城78公里,东接松河乡,西接雨格村,北抵王家箐村,南与发冲村毗邻。全村境内山蛮起伏。山高谷深,山脉呈西南至东北走向,海拔在1600-2000米之间,是盘县二类贫困村之一。 市场经济状况 营上村耕地面积1240亩,总户数约756户,人口1849,农业人口2816 非农业人口33,有劳动力人口1068人,人均纯收入在500-600之间,贫困人口占全村79%,党员27名现有成材林1600亩,珠防工程和退耕还林面积4350亩,全村森林覆盖率占坪地乡30.29%。 --人口总数:2849人 农业人口:2816人 非农业人口:33人 --行政区面积:11.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4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白族,苗族等 发展口号:搞好农村规划,改变农村面貌 --所辖村:一组至十一组 生产总值:1983.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玉米,土豆 办公所在地:坪地彝族乡雨格中学旁 --自然条件:水土资源好。空气湿度良好 资源:森林 |
雨格村 |
雨格村地处坪地乡政府西北八千米处,国土面积7.57平方公里,总人口2410人,下辖九个村民组,三十三位中心户长,九个已婚育龄妇女小组长,居住有彝、苗、白等多种少数民族,全村以农业种植为主。 雨格村是王家箐村、营上村、发冲村的经济中心,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 --人口总数:2410人 农业人口:2200人 非农业人口:210人 --行政区面积:7.5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3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白族,苗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大家一条心 建设新农村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八组,九组 生产总值:4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作物高产稳产基地 名特产品:土豆,包谷 办公所在地:雨格村四组 --自然条件:气候良好,全年日照天数多,降雨量充沛 资源:森林,石料交通 |
发冲村 |
发冲村位于坪地乡中东部,东起雨格村、营上村汇合处,西与小树林村、箐口村接界,南北分别与松河乡、水城县接壤,是由原来的落耳村和发冲村在2004年并为发冲村。合并后,全村国土面积8.3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36.57%,全村共辖8个村民组,946户,31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2人),境内居住着彝、白、苗、仡佬、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全村产业与种养业为主。 --人口总数:3149人 农业人口:3107人 非农业人口:42人 --行政区面积:8.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0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白、苗、仡佬、土家族 发展口号:共建和谐发冲村 --所辖村:八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乌洋芋、玉米 办公所在地:发冲村 --自然条件:气候温凉,降雨量多 资源:农作物 |
蒋底村 |
蒋底村位于坪地乡中部,东临莫西里,西接包包寨、上述格村,南与洒基镇接壤,北与小树林村相连。省道212从蒋底村的北部穿过。 蒋底村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南北两面山峦连绵,群峰挺拔,草原成片,平均海拔2100米,形成了境内山高谷深的高原山地地貌。气候属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最高气温32.8℃,最低气温-5℃,年均气温17.1℃.年无霜期200-25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间1000小时。 蒋底村总面积6.86平方公里,林地占3000亩,耕地面积2334亩,人均占有耕地0.81亩,。耕地主要以坡耕为主。水资源较丰富,水源为长海子水库。 蒋底村辖十七个村民组,总户数764户,总人口2878人,民族主要以彝族为主。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5%。 --人口总数:2878人 农业人口:2808人 非农业人口:70人 --行政区面积:6.8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334.0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族“,”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26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苞谷“,”洋芋 名特产品:苞谷“,”洋芋 办公所在地:降低村七组 |
柏木嘎村 |
柏木嘎村位于坪地乡党政机关所在地北面的大山深处,东与岔河村、南与格青底村、西与七关营村、北与四格乡二台坡村接壤。地势山高坡陡,土地面积狭窄,自然条件较差,生产生活不便,属一类贫困村。境内海拔在1600米到2000米之间,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于种植玉米、花生、生姜、小麦、薯类等。 全村有十五个自然组,707户,总人口2265人,全村交通条件较差,大不分自然组都不通公路。二00二年改造了村活动室到所倮黑通组公路,交通条件有所改善。村内无学校,孩子上学极为不便。文化教育落后,全村2265人中,文盲半文盲人口达486人。全村贫困人口296户、397人,均享受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 境内无矿产资源,无工矿企业,空气质量好,所倮黑片区泉水密布,方便人畜饮水及农业生产灌溉,借助上述优越条件,可以发展畜牧业 。为我村农民增产增收创造条件 --人口总数:2320人 农业人口:2210人 非农业人口:110人 --行政区面积:8.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1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白族,水族,布朗族。 发展口号:大力发展养殖业。 --所辖村:一组至十六组 生产总值:10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玉米,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柏木嘎村一组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
包包寨村 |
包包寨村位于坪地乡中北部,东临小树林村,西接上述格村,南与蒋底村接壤,北与格箐底村相连。省道212从我村的北部穿过,距离坪地乡政府4公里。 包包寨村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南北两面山峦连绵,群峰挺拔,草原成片,平均海拔2100米,形成了境内山高谷深的高原山地地貌。气候属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最高气温32.8度,最低气温-5度,平均气温17.1度。年均无霜期200-25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间1000小时。 包包寨村总面积5.97平方公里,林地占2100亩,耕地1481.6亩,人均占有耕地0.8亩,耕地主要以坡耕地为主,水资源较丰富。水源为长海子水库。 包包寨村辖12个村民组,总户数485户,总人口1852人,劳动力600人,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中部的四、五、六组。 包包寨村农业结构调整,开始由传统型农业向效益农业,现代农业转变,但目前产业层次和生产力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够合理,总体效益低等仍然客观存在。村民目前经济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以包谷、洋芋为主,农业产值130万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07元。 --人口总数:1852人 农业人口:1834人 非农业人口:18人 --行政区面积:5.9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1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族,汉族,白族,苗族 发展口号:发展具有彝族特色的现代农业村寨。 --所辖村:一至十二组 生产总值:13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包谷、洋芋,苦荞 名特产品:乌洋芋,火腿,苦荞,核桃 办公所在地:包包寨村四组 --自然条件:条件差 资源:石灰石 |
王家箐村 |
王家箐村距坪地乡10公里。上靠盘县普古乡,下连水城县云盘乡,中部靠水城县龙场乡。全村总面积8平方公里,下辖9个村民组,汉族、苗族、彝族、白族等民族聚居,总人口2038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 全村地貌山高地肥,地势东高北低,东北两面山峦连绵,群峰挺拔,草原成片。 气候属湿润季风气候,境内最高气温38.8℃,最低气温-5℃,年平均气温16.1℃,无霜期300至330天,年平均日照时间1065.7小时。 --人口总数:2038人 农业人口:2016人 非农业人口:22人 --行政区面积:8.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0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白族 发展口号: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 共建和谐王家箐村 --所辖村:1,2,3,4,5,6,7,8,9 生产总值:5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畜牧,种植 名特产品:玉米、土豆、苦荞 办公所在地:王家箐村8组 --自然条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资源:草原、矿石 |
上述格村 |
上述格村位于坪地乡西部,于2004年12月由原上述格村、下述格村、启古村合并而成,是坪地乡较大的一个村,全村共15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1768人。现有党员41人,预备党员1人。村干部6名。 我村是一个相对平困的村,主要经济来源靠种植业和养殖业。 --人口总数:1768人 农业人口:1654人 非农业人口:114人 --行政区面积:11.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30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蒙古族,白族 发展口号:发展农业 构建和谐 --所辖村:上述格村一至十五组 生产总值:884.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下述格花生种植基地,河边西瓜基地 名特产品:本地土鸡、火腿,启古陶罐 办公所在地:上述格村寨上组 --自然条件:优越 资源:铁矿石,林木 |
洒克梅村 |
洒克梅村位于坪地乡西北面,隔清水河与云南省田坝镇相望,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全村平均海拔1500米,从河谷的1230多米到2700多米的山顶,各自然村寨散落在这陡坡之上。全村七个村民组,现有人口2214人,0党员30名,入党积极分子6名。全村农民收入以外出打工为主,养殖,种植为辅。 位于坪地乡西北面,隔清水河与云南省田坝镇相望,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全村平均海拔1500米,从河谷的1230多米到2700多米的山顶,各自然村寨散落在这陡坡之上。全村七个村民组,现有人口2214人,0党员30名,入党积极分子6名。全村农民收入以外出打工为主,养殖,种植为辅。 --人口总数:2114人 农业人口:2011人 非农业人口:103人 --行政区面积:9.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37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苗。 发展口号: --所辖村:1-7 生产总值:76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养殖,种植。 名特产品:核桃,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打牛山 |
七官营村 |
七官营村位于坪地乡西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全村8个自然村寨,总面积8.6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612户,人口:2204人;辖区内有公办小学一所;全村现有党员32名,其中:女党员6名,入党积极分子5名。人均纯收入3850元,主要来源是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我村是一个以种、养殖业为主,外出打工为辅的农业村。 --人口总数:2204人 农业人口:2170人 非农业人口:34人 --行政区面积:8.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96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白族、回族、 发展口号: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八组 生产总值:/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七官营村二组 |
格青底村 |
格青底村位于坪地乡西北部,东与牛棚梁子相连,西与七官云连接,南与包包寨村连接,北与柏木嘎村连接,全村509户,8个村民组,户籍人口1896人,常住人口1709人,外出务工人员589人。全村党员30名,(其中女党员3名)发展预备党员5名。平均海拔1900米,山高地肥,气候温和,全村总面积8.6平方公里,林地面积4198亩,森林覆盖率百分之五十七点七。耕地面积1516.4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8亩,人年均收入2801元,是一个纯农业村。 --人口总数:1896人 农业人口:1842人 非农业人口:57人 --行政区面积:8.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16.4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白族.苗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6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乌洋芋.核桃 办公所在地:格青底村四组 |
莫西里村 |
莫西里村位于坪地乡中部,平地乡政府位于莫西里村,省道212从莫西里村中间穿过,环乡路牛棚梁子-长海子坡上草原-施淑路随村北周边环绕。 --人口总数:4601人 农业人口:3821人 非农业人口:780人 --行政区面积:7.5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1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白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组(庆脚),2组马嘎),5组(山梁角),19组(脑包上) 生产总值:1020.9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土豆,蔬菜,养殖,核桃,漆 名特产品:玉米,土豆,核桃,漆 办公所在地:坪地乡卖猪街 --自然条件:莫西里村地势南北高中间底,南北两面山峦连绵,群峰挺拔,草原成片,平均海拔2050米,形成了境内山高谷深的高原山地地貌。 资源:石沙,漆, |
小树林村 |
小树林村位于坪地乡以北三公里处,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东邻发冲村,西邻岔河村,南邻莫西里村,北邻水城县的营盘乡,全村共有17个村民组,总人口2278人,其中农业人口2193人,非农业人口85人,共有党员28人,其中女党员7人,男党员21人,分别有汉族、彝族、苗族、布依族、回族、仡佬族、白族等。耕地面积1860亩,以种植业、畜牧养殖业为主。 --人口总数:2278人 农业人口:2193人 非农业人口:85人 --行政区面积:12.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8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回族,苗族,仡佬族,布依族,白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组——十七组 生产总值:1050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种植 名特产品:玉米,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位于小树林村小学旁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