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阜阳市 >> 阜南县 >> 许堂乡

许堂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许堂乡谷歌卫星地图)


许堂乡简介

  许堂乡位于阜南北部,处于南北两润河之间,京九铁路、S202公路、土六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乡辖36个村,总人口6.387万人,耕地5.4万亩。 许堂乡“米邦塔”仙人掌种植园位地阜南县许堂乡赵洼村,该种植园由兴帮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阜阳市个体老板赵保发合资开发组建。投资220万元,占地50亩,种植园的食用仙人掌是国家农业部推介重点开发项目,具有美容、保健、药理功效,生长期9-15年,每亩仙人掌年产值可达5万元左右。生产的“米邦塔”牌食用仙人掌倍受外商青眯,远销香港、韩国等地,年产效益160万元。
   许堂乡仙人掌种植园为股份合作制,采取“种植园十经济人十农产”的经营模式,以点带面,计划2006年在全级带动300家家产发展仙人掌种植800亩,依靠科技整体推进,以此拉动全乡种植园业的发展,强力发展许堂经济。
   久达综合养殖场,是经阜南县人民政府批准立项的综合养殖项目。综合养殖场坐落在阜南县许堂乡科技园区,与阜阳火车站相距30公里,与飞机场相距20公里,位于阜阳市与阜南县之间,紧邻S202省道,交通十分便利。
   久达综合养殖场主要以秸秆养牛为主,计划年出栏商品肉牛6000余头,年创利润600余万元。同时,建有饲料加工车间、氨化池、沼气池、沼气发电机房等配套设施,占地100余亩,总投资2200多万元。
  该项目还利用肉牛排泄物制成沼气,然后再用沼气进行发电,所产生电量通过并网,变成商品电,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使用后的沼液、沼渣,还可以作为农作物的有机肥料。
   “规模养殖、过腹还田、废物利用”的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将取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6.387万人 ·阜南旅游·阜南特产·阜南十大特产·阜南十景·阜南名人·阜南 341225201 236000 0558 查看 许堂乡谷歌卫星地图

许堂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运河村 ·阜南旅游·阜南特产·阜南十大特产·阜南十景·阜南名人·阜南 0

----

查看 运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方村 ·阜南旅游·阜南特产·阜南十大特产·阜南十景·阜南名人·阜南 0

----

查看 东方村谷歌卫星地图
刘岗村 ·阜南旅游·阜南特产·阜南十大特产·阜南十景·阜南名人·阜南 0

----

查看 刘岗村谷歌卫星地图
赵棚村 ·阜南旅游·阜南特产·阜南十大特产·阜南十景·阜南名人·阜南 0

----

查看 赵棚村谷歌卫星地图
许堂村 ·阜南旅游·阜南特产·阜南十大特产·阜南十景·阜南名人·阜南 0

----

查看 许堂村谷歌卫星地图
新集村 ·阜南旅游·阜南特产·阜南十大特产·阜南十景·阜南名人·阜南 0

----

查看 新集村谷歌卫星地图
邰庄村 ·阜南旅游·阜南特产·阜南十大特产·阜南十景·阜南名人·阜南 0

----

查看 邰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邵杨村 ·阜南旅游·阜南特产·阜南十大特产·阜南十景·阜南名人·阜南 0

----

查看 邵杨村谷歌卫星地图
邵桥村 ·阜南旅游·阜南特产·阜南十大特产·阜南十景·阜南名人·阜南 0

----

查看 邵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棚园村 ·阜南旅游·阜南特产·阜南十大特产·阜南十景·阜南名人·阜南 0

----

查看 棚园村谷歌卫星地图
李塘村 ·阜南旅游·阜南特产·阜南十大特产·阜南十景·阜南名人·阜南 0

----

查看 李塘村谷歌卫星地图
胡寨村 ·阜南旅游·阜南特产·阜南十大特产·阜南十景·阜南名人·阜南 0

----

查看 胡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余村 ·阜南旅游·阜南特产·阜南十大特产·阜南十景·阜南名人·阜南 0

----

查看 大余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桥村 ·阜南旅游·阜南特产·阜南十大特产·阜南十景·阜南名人·阜南 0

----

查看 大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陈坡村 ·阜南旅游·阜南特产·阜南十大特产·阜南十景·阜南名人·阜南 0

----

查看 陈坡村谷歌卫星地图

许堂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方集镇

  方集镇位于阜南县西南部,距县城20公里,南靠洪河与河南省淮滨县隔河相望,北临洪河分洪道与段郢乡依水相邻,面积56平方公里,辖4个居委会、16个行政村,88个自然庄,35919人,23542亩耕地,是一个典型的以农、林、牧、渔为主的内陆乡镇。    方集镇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民风淳朴,市场繁荣,交通便利,水系众多,航运发达,自古为商家汇聚之地,船运云集之处,有悠久的种植优质农作物大豆、小麦、芝麻和农产品深加工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方集镇的工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方集镇味美奇花生制品厂生产的小白沙花生系列,口感松脆,风味独特,产品畅销省内外。方集镇小磨香油具有纯度高、色泽亮、味道醇、香味浓的特点。土特产如豆皮、馓子、板鸡、卤肉锅巴等,美誉淮河两岸。    投资上千万元修建的通往河南省的洪河大桥和洪河分洪道大桥即将建成,贯通方集镇东西约二十公里的柏油路已经竣工。“两桥一路”的修建,将进一步促进方集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岗镇

  中岗镇位于阜南县城东南18公里,地处蒙洼分洪道和谷河交汇处,S328省道穿境而过,历史悠久,大约在明朝永乐年间形成集镇,清朝时期称中村岗,民国时期称南一镇,为当时阜阳南部较大的行政机构,现为副县级建制镇。全镇面积32平方公里,辖18个村,耕地面积3.5万亩,人口3.76万,其中回族人口约8000人,是阜南县回民聚居地之一。    该镇地势低洼,半岗半湾,易涝易旱。经过多年的努力,兴修水利,筑堤修坝,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再不惧洪水肆虐。    全镇农业生产以小麦、玉米、大豆、水稻为主。近年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大规模种植优质水稻及蔬菜、药材等作物,取得了显著的效益。有传统的养牛养羊习俗,养殖业以此为基础,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建成了山羊养殖和黄牛育肥基地。    乡镇企业方兴未艾,发展势头强劲,涌现出一大批发展前景广阔的规模企业,特别是柳编业通过广交会打入了国际市场,生产的柳编木制工艺品新颖别致、造型精巧,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深受国内外客户青睐。    近年来,集镇建设突飞猛进,街道三横四纵,布局合理,宽阔笔直,路面硬化、绿化、亮化、排水设施一应俱全。全镇水陆交通便利,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汛期有轮渡通航。    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早在民国时期,镇上就建有一所著名的明德中学。 目前,全镇有县级完中1所,镇办中学2所,小学15所,教学设施较为完善。南街村有一座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的清真寺, 已有160年的历史,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保存完好,屋宇巍峨,雄浑壮观,为回民同胞礼拜诵经之场所。.  

柴集镇

  柴集镇位于阜南县西北部,人口 65 万人,耕地面积 78 万亩,辖 35 个行政村。交通便利,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时数多,无霜期较长,平均气温 15 度,雨量适中,地下水丰富,土质肥沃 ,适合多类农作物生长,物产丰富,是阜南县重要粮食、棉花、生猪、油料、离蛋、蔬菜生产墓地。    协会搭桥、基地带动。以科技为先导,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工程。认真落实中央惠民政策,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作用,走基地(公司)+ 农户的发展路子。全镇形成六大生产区域10000亩。“月缘” 牌无公害芦蒿生产区,5000 亩大棚茄子生产区,10000 亩马铃薯-西瓜-玉米-冬瓜套种生产区, ,5000 亩棉花生产区,10000 亩优质小麦生产区,5000 亩生姜生产区。初步形成了“南芦、北姜、东茄、西棉”的发展恪局。    规模发展,示范引导, 养殖业迅速发展。宾林集团养牛厂现存栏黄牛 200 头。瘦肉型良种猪养殖厂现存栏生猪 600 头。先期占地 100 亩的梨园养殖小区请 5 家养殖大户迁入养殖。 镇防疫站跟踪服务,实行跟踪防疫。镇政府派出专人,协调小区管理,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动养殖业规模化生产。    设施完善,商贸推动。5条柏油路贯穿全镇,连接省、市、县道路,连接各村,5万伏变电所确保电力服务,以柴集为中心,新寨、赵寨、金湾, 形成完整的贸易网络,使农副产吕能够销得快、卖得出、赚大钱。柴集高级职业中学,开设初中部、职高部、大专部,成为市、县重点职高。柴集中山卫生院为农村一甲医院。各种通讯覆盖全镇。    快速发展与治理经济环境,诚信招商。现已引进石庄轮窑厂、李涛轮窑厂、普善针织厂、广业板材厂、肉牛养殖厂。全镇共有个私企业 42 家。目前,该镇的森林、芦荟、马铃薯、棉花、茄子、粮油、土地、劳动力资源等享有盛名,诚邀省内外客商携手发展,共创佳绩。    丰富的资源,独特的区域,便利的交通,淳朴的民风,使柴集得天时、占地利,政通人和,有着发展的大好机遇。柴集镇党委政府将以更优良的环境,更优惠的政策,更优质的服务,欢迎各界人士来柴集,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新村镇

  新村镇位于阜南县西北部,西与临泉县土坡乡为邻,北与阜阳市颖州区马寨乡接壤。全镇辖22个行政村,208个自然庄,355个村民组,11705户,人口52032人,耕地面积5.9万亩,区域面积59平方公里,镇在职人员60人,其中行政36人,事业24人。四月份党委换届之后,党政班子成员13人,党委委员9人,副镇长3人,人大副主席1人。新一届党委及时研究制定了新制度、明确了新任务,党政班子成员精诚团结、心齐音和,工作热情高涨。    近年来,新村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加快发展,富民强镇”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扎实苦干,奋力拼搏,0完成县委、县政府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一是以芦蒿生产为主、带动其它经济作物的发展。全镇的芦蒿生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发展到8000亩,同时,也带动了3000亩糯玉米、5000亩瓜类、2000亩马铃薯等经济作物的发展。2005年全镇粮经比达6:4,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000元,种植芦蒿集中的区域,人均纯收入在3600元以上。二是以发展三元杂交猪为主、促进养殖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猪、牛、羊等良种畜牧业,注重发挥专业村、专业户的示范作用,发展三元杂交猪2.5万头、山羊1.5万只、黄牛8000头、家禽20万只,极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以输出技术工为主,推动劳务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新村镇是一个有5万多人的农业大镇,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占全镇人口的25%,每年劳务收入达9000万元。据2005年底统计,全镇农民在当地存款余额近亿元。不仅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同时,农民的素质和文明程度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社会治安比较稳定,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朱寨镇

  朱寨镇位于阜南县东北部,东邻颍上县,北与颍州区接壤,横贯东西南北的朱三、土六两条使朱寨镇南连202省道,北接105国道,东与颍上六十铺相通,西与临泉相连,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区位优势独特,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珍贵文物“龙虎尊”就出土在朱寨镇小润河。    朱寨镇属是阜南县的农业大镇,半岗半湾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的物产极为丰富,占全镇总面积三分之一的沿润河湾区适宜稻类生长,也非常适合成片林网栽植。润河改道后留下的水面造就了朱寨镇的水产养殖优势。    朱寨镇集镇街道规划已经完成,道路建设已基本完成,给排水管道铺设完毕,路灯安装基本完成,街道框架已经拉开,沿街道商住房也正在建设之中。   近年来,朱寨镇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了各路客商纷纷落户朱寨镇,目前,亳州闫然良综合种养、江苏自来水厂等已完成先期投资并初见效益;福建石狮蔡世贵公用型停车场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上海、广东等地商户正在洽谈并形成了初步投资意向。    朱寨镇蓄势待发,正在以迅猛的发展势头、优越的投资环境逐渐成为阜南的东方重镇,重振朱寨大镇的雄风。.  

柳沟镇

  柳沟镇位于阜南县城东北部,距县城 15 公里,将 28 个行政村,面积 33 平方公里。区内共有耕地 44900 亩,人口 38000 人,宜农荒地 3000 余亩,可开发水面近 4000 亩。 柳沟镇海拔高度在 :28-31 之间,由西北向东南绞倾。全镇地处亚热带和暖湿带的过渡带,属暖湿带半润季风气候区, 年均气温 15 ℃左右,年均降雨量900mm 左右,日照数为 2352.5 小时,无 霜期222 天。全镇土地肥沃,雨量适中 。镇商贸发达,市场繁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形成了一个以农业项目为主、工业项目为辅的企业链。 镇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低廉,特别是老动力资源丰富,素质较好,劳动力成本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及绞济发达地区。土地、原材料、能源等各类生产要素成本也相对较低,投 资柳沟的综合成本仅相当于发达地区的三分之一,在柳沟镇投资兴业产品竞争优势十分明显。 丰富的资源,独特的区位,便利的交通,优越的环境,使得柳沟得天时、占地利,政通人和,有着发展的大好机遇。柳沟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制定了结合镇实际的发展战略和实施计划 ,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 制定投资优惠政策 , 治理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引资力度,为海内外客商来柳沟投资广阔空间和良好的条件。.  

赵集镇

  赵集镇位于阜南西北12公里,总面积 59.6 平方公里,辖 23 个行政村,人口 4.7 万人,耕地 4.9 万亩。旱地河纵贯南北,S328 省道横穿东西,内有四条县级公路,交通便利。土地平坦肥沃, 地下水丰富,非常适合农业发展。为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全面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该镇 制定了今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总体目标是“全面实施5111工程”。实施方案如下: 一、年复种 5 万富大棚蔬菜。其中早春大棚1万亩,夏季蔬菜1万亩,秋延大棚 3 万亩。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 成立蔬菜协会,全面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清理整顿市场,严禁化肥、农药超标,积极申报无公害认证,树赵集品牌。 二、1万亩优盾小麦基地建设。充分利用项目投资机遇,完善农田水利配套, 实施无公害优质小麦标准化生产。 三、1000亩食用菌生产。以健生源食用菌有限公司为基础,引进投资 200 万元,做大做强食用菌生产。大力发展珍稀菇类,成立食用菌协会,实施定单农业,发展农户 600 户,种植面积 1000 亩以上。 四、培养 100 户养殖大户。 以支庙、高桥、大部、自元鸡场为依托,大力发展罗曼蛋鸡。以支庙、白无法尔山羊场为基地,推广波莎杂交羊。抓住 “111” 扶贫工程机遇,建成任大、冷庄良种猪繁育基地,购进纯种猪160 头,繁育二元,推广三元杂交猪。从而使全镇养禽干只以上、养畜百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增加到100 户。.  

田集镇

  田集镇地处阜南县城北部 10 公里处,距阜阳市约 25 公里。东部季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其表现为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历年平均降水量930毫米,年平均无籍期 216 天。地势平坦,地质情况较好,土壤为砂疆黑土类裂。全镇国土总面积 65.95 平方公里,下辖任庙、孙寨两个一般集镇,29个行政村,218个自然村,5.1万口人,5.8 万亩耕地。2002年国民生产总使 35211 万元,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 14137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871 元。85% 的村实现了晴雨通车,20% 的居民用上了程控电话,100% 的村实现现了高低压“ 双通”。现有乡镇企业和个私企业 137 家,2000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全省二十二个建制镇之一。田集具有悠久的历史,明正德颖州志载“州南五寸旦回集有东岳遗址,址中有古井七十二眼,排列有序,井水上乘 ”。此记载确切不假,经考查现存古井三十多眼,都为砖石所砌,井旁有一槐树,树干有洞眼含共传可用此洞眼插杆挺水。此古井群究为何所挖,据传说刘国时期的楚臣费无极为七十二妃七十二院所凿。记载中说“井水上乘 ”的确名不虚传,东岳长寿村有上千口人常饮用此水无一患肝炎、肺炎、癌症等不治之症。 此村人百岁老人进村可见,80岁以上老人腰不弯、耳不聋、眠不花还下地干活们的世间堂、五世间党问字:天伦的家庭也不少见白方因群众说东段村是长寿村苦长寿村的人饮的都是长寿水。    在镇东岳--长寿村地下 150 米和 800 米两个水层中,由国家地矿部门勘测验证,该地下水含有特、琪、俄、等 10 余种微量元素。其中偏硅酸、银等元素达到《国标》界限值白现已在七星公园东侧新开发的深 880 米温泉井。是最为理想的综合天然疗养之水,对风混、皮肤及心血管病人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目前在地下 150 米处所开发的“长寿”牌矿泉水系列产品运销省内外白位于矿泉水厂周圆的东岳长寿村--七十二眼古井群内的地下水所滋养的萝卜表现为皮薄、汁多、肉嫩、清脆甘润、生食胜水果, 外表内绿、常种不衰、久负盛名;芹菜为体长无丝,味美质脆。不仅是味美佳肴 , 还有降血压之功效。因此,至古以来长寿村人长饮长寿水无任何疑难杂症,可以延年益寿,该长寿村百岁以上老人就有六位,此村平均年龄 76.6 岁,远高于联合国规定的老年型国家和地区标准, 故而称之为--长寿村。.  

苗集镇

  苗集镇位于阜南县城东10公里处,,1992年编为建制镇,系省道 S328 必经之路,南靠谷河、北靠淘子河,是一个地势优越,早水田间作农业开发基地。全镇共 33 个行政 村,166个自然庄 ,人口 5500千人, 耕地面积63259亩, 海拔高程 22-33米,属温暖带,半湿润季风气温,光照充足,年平均降雨最 800-1000mL 无霜期 200-220天,四季分明, 适宜各种农作物的开发和生长。该镇除分季农作物的种植以外,还有很多的经济收入来源,如:大棚辣椒示范基地、沈青箩卜、高产玉米。特别是农业的项目开发,如“ 金奉 19”,杂交水稻制种基地,该基地 “金奉 19”是以 80-4A 为母体,以 MIRI9 为父体杂交育成,2003年1月通过安徽省农作品物品审定委员会审定。制种基地种植技术操作和科技都由省农科院全程服务。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利用上级招商引资有关优惠政策 ,他们先后引进了由广东老板投资 60 万元的珠秀厂,台湾老板投资180万元的双龙鞋业有限公司,产品都出口销售广东、 深圳和港澳地区,还有河北、河南的面粉加工老板。河南老板利用我们的有利资源,生产的板材, 销往上海、浙江、江苏等地 , 给当地广大群众带上发展经济致富奔小康之路。.  

黄岗镇

  黄岗镇位于安徽省阜南县的东部,淮河蒙洼分洪道北侧的沿岗区城,面积六十三平方千米,人口50168人。S328省道贯穿全境9.9 千米,距105国道、京九铁路、阜阳机场分别为25千米、 30千米、33千米,水陆交通便捷。    黄岗因盛产柳编而闻名,当地出产的杞柳皮薄、柔韧、实心、洁白,着色力强,用黄岗杞柳编织的工艺品倍受国内外客商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杞柳之乡”;2003年,以黄岗柳编企业为中心的阜南县柳编工艺品协会被安徽省政府命名为“农业产业化百强龙头企业”。同年,黄岗镇被命名为市级“信用镇”。    黄岗镇有两万多人的编织大军,主要有“拧编”、“混编”、“精编”、“立编”技术,特别是“精编”、“立编”技术为全国一流。能生产柳线、柳草、柳木、柳铁、柳藤等工艺品20个系列、上万个品种,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西欧、东南亚、日本、南韩、中东以及港、澳、台等80个国家和地区。    黄岗镇现有柳编经销企业36家,其中年经销额1000万元以上的有“振华”、“友明”、“金源”、“腾祥”、“洪福”、“万利达”、“马庙”、“北方”等近10家。办理出口直销权的有6家。    黄岗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柳编产品集散地。目前,已建成了柳编一条街、“柳编城”。投资 3000 多万元、占地 500亩的“黄岗柳编专业大市场”一期工程已竣工,先后有河南、山东、香港、深圳、合肥及本地14家柳编经销商或独资、或合资投资建厂入住。    得天独厚的黄岗柳编资源,使黄岗柳编工艺品具有“种类齐全,工艺精湛,质量上乘,货源充足,价格便宜,供货及时”的特点。近年来,许多客商逐步了解了黄岗柳编的优势,看到了黄岗柳编的商机,纷至沓来,开展柳编产品的购销业务,使全镇产品销售总额由2003年的1.65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2.15亿元,直接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45%。    这里是您投资的理想场所,这里是您发财的首选之地,我们以最优惠的条件,欢迎广大客商前来黄岗洽谈合作,共创美末来!.  

焦陂镇

  焦陂镇位于阜南县东北部,距离县城23公里,面积70.3平方公里,耕地6.4万亩,人口6万人;其中回民约8000人。辖30个村委会,168个自然庄。古老的润河、陶子河、小清河穿境而过,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绿树成荫。    焦陂系历史古镇。传说为春秋名将伍举封地,北宋为汝阴十大重镇之一,宋欧阳修常来此饮酒赋诗,并留下“焦陂八月新酒熟,秋水鱼肥脍如玉,清河两岸柳鸣蝉,直到焦陂不下船”的名句。境内“九龙泉”水,用以煮茶,高出杯而不溢;用以酿酒,清香扑鼻而浓郁。焦陂半夏为中药材上品,《本草纲目》中有记载。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焦陂清真寺,是当地穆斯林朝拜的地方。    跨入新世纪,新一届党政一班人依托本地的资源优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结合实际,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使古老的焦陂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一、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实施发展三大养(山羊、蛋鸡、桑蚕),致富奔小康工程。建成了山羊交易市场、良种繁育场,山羊年交易量达20万只以上,与10多个省份建有良好的供销关系。蛋鸡养殖充分发挥协会带头作用,形成规模养殖户53家,饲养量10多万只,年产蛋3600万个,利润700多万元。同时依托京九丝绸公司,发展桑树种植,目前已建优质桑园628亩,力争3-5年建成万亩桑园,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新的增长点。    二、围绕“拓宽思路,拉开框架,提高品位,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集镇建设步伐,重点实施“回乡创业园区、新型办公区、回民住宅新区”三大区域建设,并划分专业街道,实行分行就市,集镇建设初具规模,楼房鳞次栉比,商业店面比比皆是,商品种类齐全,饮食业独具特色。    三、围绕“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借助外力,形成合力”的目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中粮龙虎尊酒业落户焦陂,山羊公司、信鹏木业、龙源彩印等一批民营企业打出品牌。    2005年,焦陂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6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966元,财政收入124万,比上年分别增长11.3%、8%和10%,综合实力跃居全县先进行列。在2005年度全省计生和“两基”工作抽查中为全县争得荣誉,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通报嘉奖。如今勤劳朴实的焦陂回汉人民正以十分的热情,百倍的干劲,向着既定的目标迈进,共创焦陂美好明天。.  

张寨镇

  张寨镇位于阜南县“东大门”,省道S328线穿境而过,东与颍上县接壤,南靠淮河行蓄洪区,西与黄岗外埠相邻,北与朱寨镇相交。辖26个行政村,175个自然庄,256个村民组,11466户,52119人,现有耕地面积5.8万亩,劳动力31271人,2004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193亿元,财政收入478万元,人均纯收入1476万元。   张寨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工作布署,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镇”的要求,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目前,镇党委,镇政府通过招商引资与河南省固始县客商黄启善达成协议,由黄启善出资,盘点毛庄面粉厂,今年5月,经过技术改造,正式投产,总投资3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80万元,该厂自投产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日产面粉40吨,预计年产面粉8000吨,产值超千万元,创剩税超百万元,生产的面粉质量好,销路广,产品供不应求,已畅销湖南、山东、广东、长春、等大中小城市和乡村。至今已解决了50多名农村剩余劳力就业。该厂在张寨镇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领导与支持下,计划继续扩建,新上精米加工设备,争取早日建设成一家集面粉加工,精米加工于一体的综合类粮食加工企业。.  

王堰镇

  王堰镇是安徽省阜南县的西部边陲,两省三县(安徽、河南,阜南、临泉、淮滨)的交界处,南靠洪河分洪道,与淮滨县的赵集镇接壤,北靠谷河,西部与北部与临泉县陶老、艾亭、谢集等乡镇毗邻。辖28个行政村,168个自然庄,325个村民组,9888户,51886人,全镇面积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926亩。2004年镇人均纯收入1267元。地形为中高,南洼,北边坡,西高中洼,像口锅,有208万亩耕地,居洪河公洪道蓄洪区和谷河低洼地,其余耕地是五湖(马家湖、廖湖、焦湖,杜湖、堰西湖)洼地,多灾多难,有雨涝灾,无雨旱灾,农民生活比较贫穷。   镇政府距阜南且28公里,距最近的乡镇5公里,是农业大镇。辖区内两个集市(张楼,楼)和镇政府所在地的关堂。主要靠商业,饮食和副食品经营,多是农民自产物资的交流。农业以小麦为主,有少量的水稻咱植。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因地制宜,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开拓进取,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目前,我镇与深圳合资兴办了祥瑞粉业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300多万元,年可加工小麦1000万公斤,创产值1500万元,利税60万元,可解决80余名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产品主要远销深圳,广州,东莞,长沙等地。.  

地城镇

  地城镇位于安徽省阜南县城南15公里,地处洪河分洪道北岸,总面积55.2平方公里,人口3.4万,耕地面积5.2万亩,辖18个村委会,88个自然庄,197个村民组。区位条件优越,距阜阳市40公里,离淮河主干道6公里,京九铁路、S202省道横贯全境,程控电话进村入户,移动通讯覆盖城乡,有线电视、宽带网等基础设施完善,自然环境良好,系古颖水县之地,有双塔遗址,是阜南县南部重镇。 地城镇生态环境优越,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经济发展迅速,境内1.8万亩低洼地、1.5万亩水面得到综合开发,双万亩林业初显生机,“林业强镇、畜牧富民”发展战略强力推进。目前已建成以洪河分洪道为主线的优质水稻、速生防护林、水产、畜牧养殖、瓜果蔬菜、中药材六大经济带,形成木制品加工、水产品加工、黄牛产销、建材、粮食加工、规模养鸡六大产业。100万棵优质杨树的栽植不仅有益于洪河生态保护,也为全县乃至全省林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畜牧业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全镇年养殖黄牛1.4万头,山羊3.5万只,白鹅10万只。地城木制品厂年加工各类板材6000方以上,为带动林业发展,解决贫困人口就业做出了突出贡献;阜南延风实业水产有限公司成为全市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500多万元,产品出口欧美等地,创汇显著;地城皖南精米加工厂,年加工大米2万吨,成为全县同行业中的佼佼者;阜阳黄牛大市场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黄牛集散地,年销售额2亿元以上,立足中原,辐射全国,极大地带动了安徽、河南、湖北三省八县1000多万群众发展黄牛经济。 地城镇具有良好的生态、旅游、投资环境,洪河分洪道两岸两万亩林业和母子岗南湖万水产基地,是一片充满绿色和生机的投资热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人文环境,为地城镇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镇长陈怀魁携全镇人民热情欢迎各方有识之士来地城投资开发,携手共进,实现双赢,共创美好未来。.  

洪河桥镇

  红河桥镇位于阜南县城南20公里,距阜阳45公里,处于豫皖两省三县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总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万亩,非耕地3万亩,人口6万,辖村28个,188个自然庄,318个村民组。新建移动基站三座。全镇公路四通八达,京九铁路及s202传境而过,水路运输三条,交通便利。 全镇已形成优质水稻、红麻、黄砂、活性炭、中药、畜牧、经济林、瓜果蔬菜八大经济带。境内水源丰富,拥有可养水面8000亩,水产品年产量190吨,农业生产设施齐全,活性炭年产1.5万吨,产销量全国第一;麻皮壳销量全省首位,红麻、水稻、林业生产及生猪均在市县前列。 种植优质水稻3.5万亩,红麻1.2万亩,良种生猪2.8万头,黄砂年吞吐量80万吨,木质品、活性炭远销国内外,吸引外商企业纷纷落户红河桥。投资120万元新建的洪淮木材交易市场年经营木材可达60万亩。为发挥区位经济优势,镇政府规划成立了集工业、商贸、餐饮为一体的桥西村经济技术开发区。 红河桥镇镇长曹涛携全镇人民诚邀八方宾朋莅临考察投资,红河桥镇将为您提供最优惠的政策和待遇。.  

王家坝镇

  王家坝镇地处淮河上、中游结合部,蒙洼蓄洪库上游,距阜南县城25公里,是两省(皖、豫)三县(淮滨、固始、阜南)三河(淮河、洪河、白鹭河)交汇处,闻名遐迩的王家坝闸座落其境内。全镇14个村,111个村民组,自然庄台36座,人口2.8万,耕地1.59万亩,国土面积33.4平方公里。    1、交通优势。王家坝镇对内14个村全部通水泥路。对外有地王路与S202省道相连,投资4270万元的蒙洼防汛交通大桥已于2003年6月28日竣工通车,该桥是王家坝又一处亮丽的风景。该桥全长1.74公里,四车道,58墩高架桥,是阜阳市全长的高架桥,由此连接六安、合肥、河南省固始县及省道328线。京九铁路阜南站到此20分钟路程,阜阳机场到40分钟路程,统一规划投资上亿元的蒙洼环堤撤退路工程正在实施。占地约2000亩投资4000多万元的保庄圩工程已全部竣工,现代化居民小区让人感受到新农村新气象。当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渡河的邢郢渡口已升格为省级重点渡口,码头重建项目已破土动工。    2、电讯、供电优势。随着全镇程控电话的不断增容,现已开通电话1500多门,移动、联通电讯发射塔的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宽带网络及大闸GPS卫星通讯系统启用,通讯条件进一步改善;王家坝35千伏变电所的建成使用及农电网改造的实施,为王家坝的经济发展添足了后劲。    3、政治优势。自54年王家坝闸建成以来,已有11个年份14次开闸蓄洪,每次开闸蓄洪,王家坝都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各级领导也先后亲临王家坝视察指导,特别是2003年5月份以来,-委员长、-总理、-副主席、-纪委-、-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部、委办局和省、市、县领导多次到王家坝各级领导的到来,不论是在政治上,政策上还是经济上,都给予了极大的关心支持,这为王家坝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4、资源优势。王家坝境内土质典型的潮沙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无污染源,盛产花生、毛豆、蔬菜等农作物,且库外有近万亩的天然草场,为发展牛羊养殖提供了丰富的牧草资源。2003年8月份注册了“王家坝”商标,专门用于农产品生产加工。.  

王化镇

  王化镇位于阜南县东南部,距县城15公里处,辖21个行政村,总人口3.5万人,耕地4万亩。    近年来,王化镇紧紧抓住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要务,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高效农业、改善种植结构为方向,以实施科技示范、树立结构典型为手段,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把招商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并依照“立足农业、围绕发展、内引外联、广泛招商”原则,实施“以农促商、以商促农”战略,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与招商引资协调发展,落实了“一园、一区、二基地”的外来投资项目,即是兴建了总面积为1500亩的万沟农林示范园,开发了卢寨圩高效农业示范区,建成了占地200亩的万沟芦笋基地和王化贡米基地,有力地促进了高效农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    人心齐,泰山移。王化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带领全镇群众以只争早夕的精神,为促进王化的全面进步正在扎实拼搏,各项工作在全县也位居前列,先后被评为“先进党委”,“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文明单位”、“财政工作先进单位”等。但成绩只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在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今天,王化镇人民将会以更加积极向上的精神,挑战未来,挑战自我,为促进王化的新发展不懈努力。.  

曹集镇

  曹集镇位于阜南县蒙洼蓄洪库区中部,南临淮河,与河南省固始县隔河相望,东接郜台乡,西邻老观乡,北距阜南县25公里。境内水陆交通方便,沿蒙洼撤退路往西可通S202省道,往东可通105国道,顺淮河上可溯河南省淮滨、潢川,下可达淮南、蚌埠,进入长江。全镇辖21个村民委员会,184个村民组,面积62平方公里,人口3.86万人,耕地3.8万亩。建国后,曹集一直是区、镇(公社)驻地,是蒙洼4乡镇14万人民、面积182平方公里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农副产品商贸中心。    社会经济    曹集镇政府所在地—安舟岗,面积2.04平方公里,是蒙洼蓄洪库区唯一的一块天然高地,有2.16万人聚居,曹集镇移民建镇工程全部实施后,镇区内人口将达到3.5万人。镇区内驻有邮政支局、电信支局、供电站、营业所、信用社、中心医院、粮站、中心法庭、公安分局、国税分局、地税所、工商分局文化广播站、供销社、自来水厂、中小学、幼儿园等镇直单位,基础设施配套,功能齐全。200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15亿元,财政收入5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560元。    曹集镇是农业镇,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和花生、油菜、札柳、蔬菜等经济作物,粮经比例是6:4。2000年粮食总产量1.28万吨,经济作物总产量0.35万郢,实现农业总产值1.2亿元。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大推广间作套种力度。已初步形成田坡、大-庄的花生、马铃薯种植区,刘郢、胜利、任郢的西瓜、大棚蔬菜种植区,宗郢、乔寨、肖元、王庄的札柳种植和柳编加工区。    曹集镇现有乡镇企业126家,以柳编和粮油加工企业为主体。外向型柳编企业6家,年出口创汇1200万元。三家规模较大面粉加工企业联合经营,带动300多辆机动三轮车走“公司+农户”经营之路。依托淮河丰富的黄砂资源,砂石公司年产值达600万元,是阜阳市百家500万元以上重点企业之一。近年来,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已由追求产值、速度转向以效益和利润为导向。2000年实现产值9500万元,销售收入9200万元,利税600万元。    2001年是新世纪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镇党委、政府将以-理论、-总-“-”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快结构调整,夯实农业基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和移民建镇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鹿城镇

  阜南县鹿城镇是经省民政厅批准、市政府同意,于2006年12月27日正式成立,镇址位于县城地城南路13号,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    阜南县鹿城镇是由原城关镇、城郊乡合并组建而成,下辖14个行政村,18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6.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万人,耕地面积7.7万亩,辖区面积108.3平方公里,区位独特、环境优美、资源优势明显,105国道、S328、S202省道在县城交汇,贯穿全镇东西、南北,京九铁路贯穿全境并设客站、货站,城区内主干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和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张,全县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势互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推进阜南县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而组建成立了鹿城镇。新的一届鹿城镇党委、政府抢抓机遇、理清思路、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主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优化经济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工业企业,强化工业基础,搭建全镇经济发展平台;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健全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落实计划生育国策,积极构建和谐鹿城。一个社会稳定、经济增长、物资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已经初步形成。    阜南县鹿城镇人杰地灵,环境优越,商机无限。镇政府所在地为历史古镇--薛集。商贸发达,市场繁荣,流通体系健全。正在筹建的镇工业园区占地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已配套。皖北建材大市场、阜南县农产品物流大市场两大市场一二期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市场功能齐全,连接两个大市场的骆庄城中村开发建设已初具规模。正在建设中的阜南现代商贸城,投资三个亿,一期工程已开盘上市,将是我镇的又一经济增长点。富陂商城、焦阳农贸市场、骆庄竹木市场等辐射省内外,是远近闻名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    鹿城镇城市功能齐全,景色秀美。近几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县城面积进一步扩大,街道、巷道硬化、绿化步伐加快,居民小区服务功能完备,城市品位逐步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街心公园、苗南河游园、河滨公园、城北大三角文化广场、西苑广场、东苑广场点缀城区,距城南3公里处的淮河公园犹如一颗耀眼明珠镶嵌淮河岸边!    新的起点,新的征程。鹿城镇将以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为契机,抢抓新机遇,树立新形象,再创新辉煌。希望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鹿城镇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并竭诚欢迎国内外朋友来鹿城考察、旅游、投资兴业,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鹿城镇党委、政府欢迎您!    联系电话 0558-6712926 0558-6713009(传真)   

会龙镇

  会龙镇位于阜南县西部,距京九铁路10公里,土壤肥沃,交通便利,资源丰富,辖19个村委会,4.1万人,4.7万亩耕地,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乡,2003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3260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会龙人迈开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生姜、药材、大棚菜被称为农民增收“三大宝”,尤其是反季节延秋辣椒生产,年种植面积3.5万亩,总产量1.7亿斤,成为主导产业,仅此一项人均年收入2000多元,带动了全乡经济迅速发展壮大。会龙辣椒有浓辣、微辣、甜辣三种口味,因果大肉厚、味道醇美、色泽鲜亮、品种齐全,被誉为“天下第一椒”,倍受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消费者青睐,因而被誉为“辣椒之乡”。2002年元月,会龙辣椒经国家工商局注册为“集辰”牌商标,并获省无公害蔬菜生产认证;2004年6月,通过国家农业部无公害生产认证。辣椒生产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运输业已形成规模,全乡拥有个体车辆2000多辆;以金亮食品有限公司和龙汇生姜制品厂为龙头的蔬菜力口工业方兴未艾;餐饮业得到较大发展,独具特色的手擀面、脆皮鸡、沙浆馍等风味小吃美名远扬;农产品流通协会、加工协会等经济组织正发   挥着重要作用。招商引资取得了良好效益,山东台儿庄板材厂、上海纺织设备配件厂等一批外地企业纷纷到会龙投资,为经济增长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王店孜乡

   一、地理位置和行政概况    1、王店孜乡地理位置    王店孜乡位于阜南县城西北20公里、阜阳西南30公里处(北纬32°46′ —32°51′,东经115°29′—115°35′)西与临泉县的土陂乡接壤,东临柴集镇,北靠新村镇,南接赵集镇。全乡总面60.8平方公里,耕地59632亩。    2、行政及基层组织概况    2006年10月,村级区划调整后,全乡新建制11个村民委员会,231个自然村,314个村民组,11224户,人口50353人。新成立11村党支部。目前,全乡共有0党员1006名,其中预备党员33名。    3、集镇状况    乡政府所在地,王店集为古老的农村集镇,一日一市,集市贸易正常流动人口在15000人以上。王店集是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镇功能完善,设置齐全,是全乡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运输的集散地,是全县唯一的乡级文明集镇。   二、自然环境和经济状况    1、优越的自然环境资源    王店孜乡地处淮北平原,属温暖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年平均气温17℃正常年份降雨量约900mm,无霜期220天左右。全乡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南靠润河,北靠草河,团结大沟横贯东西。优越自然资源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条件。    2、坚实的农业基础    王店孜乡是一个农业大乡,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以 蔬菜、棉花、中药材为主。   几年来,王店孜乡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开发农业。按照“乡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发展生态、科技、效益农业,推行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大力调整产业及经济结构,实现了粮经比5:5,间作套种面积98%。目前全乡已形成万亩蔬菜,万亩棉花二大主导产业,三膜一帘式大棚生产基地、优质大葱生产基地、优质大白菜生产基地、优质西瓜生产基地等已经形成。尤以年产数百吨的脱水蔬菜、脱水麦苗而名播省内外。2005年全乡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256元。目前王店信用社存款余额达9560多万元,人均存款额1950多元,位居全县农村信用社之首。    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带动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加工业的兴起。目前,全乡共有畜禽养殖大户42户,畜禽养殖小区已经形成,新的专业养殖大户不断涌现。畜禽存栏量、出栏量均创历史新高。上规模的企业绿玉食品有限公司,系列产品有姜、蒜、脱水麦芽、脱水苔干等7个系列40个品种,均远销香港、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具有保健作用的脱水麦芽、粉系列产品,在日本市场十分-。专利产品“绿玉”牌绿色食品面条,初入市场就倍受青睐,前景十分看好。    3、完善的基础设施    王店孜乡交通方便,280公里的砂礓公路网遍及全乡,晴雨畅通,赵(集)马(寨)油路南接县城,北及颖州西湖、阜阳机场,东西王(店)张(寨)油路,西经临泉达河南,东至S202国道。15000   门程控电话,实现了庄庄通,移动、联通实现无缝隙覆盖。建有35千伏安变电所一座,全乡实现农电网覆盖,实现了户户通电。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较快,覆盖率达100%。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迅猛发展。    三、地名由来演变,建制沿革和集镇建设规模    乡人民政府驻地王店集。百年前为颖州至鄂豫大道一过路旅店。光绪26年由王氏二兄弟在此兴集而得名。解放前属阜阳大田集区,1952年春随柴集区划归阜南,同年由铁佛寺乡分立出王店乡。因与阜阳“王店公社”重名,1984年改为王店孜乡,1992年春撤区并乡,原柴集区的王店孜、高寨、高庄三个小乡合并为王店孜乡。即成为今天王店孜乡的基本行政格局。    王店集是全乡的经济、政治、文化、商贸中心,是文明的窗口。因此,乡政府加大集镇建设的力度,先后投资300多万元,用于完善集镇功能,修建了6条长2549米的标准油面街道,修通了下水道,安装了路灯。现有五横六纵十一条街道,全程11200米。街道宽阔整洁,集市贸易井然有序,两侧楼房林立,临街门面建筑风格别具。集市上有各类批发、零售门市部、购物中心、超市、交易行业数百家,各类个体工商户485户。现在集镇区域面积1.4平方公里,小集镇建设初具规模。连续5年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唯一的乡级文明集镇。2010年远景规划,集镇面积达3.2平方公里。    四、人文历史和古迹    自古以来,王店孜乡以其乡俗质朴,民风清淳,孕育了繁荣的商贸流通市场。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十月十八日的物资文化科技信息交流大会,农副产品、家具、日用百货、布匹、服装等商品,玲琅满目。大戏、小曲、民舞、杂技,吸引着方园百里的客商,数万人摩肩接踵,集市绵延两公里,日贸易额数百万元。奋进中的王店中心学校,在全县农村中学中,连续三年初中升学率位居第一位。    名胜古迹当数五岳庙、铁佛寺最久负盛名。尤其五岳庙与旅游胜地颍州西湖南北呼应。庙院内现有古树三棵,一棵为银杏,两棵为古柏,每棵需三四人才能合抱,树高均达20余米,且生机勃勃,绿荫如盖。据专家考证,古柏已生长千年以上,银杏树至少有800余年。1986年五岳庙遗址被阜南县人民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店孜乡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县之首。热忱欢迎各地各界有识之士,来到这片热土上经商办企业,勤劳、善良、诚实的王店人民将给你提供最宽松、最优越、最实惠的投资环境和最优质的服务。   

许堂乡

  许堂乡位于阜南北部,处于南北两润河之间,京九铁路、S202公路、土六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乡辖36个村,总人口6.387万人,耕地5.4万亩。 许堂乡“米邦塔”仙人掌种植园位地阜南县许堂乡赵洼村,该种植园由兴帮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阜阳市个体老板赵保发合资开发组建。投资220万元,占地50亩,种植园的食用仙人掌是国家农业部推介重点开发项目,具有美容、保健、药理功效,生长期9-15年,每亩仙人掌年产值可达5万元左右。生产的“米邦塔”牌食用仙人掌倍受外商青眯,远销香港、韩国等地,年产效益160万元。    许堂乡仙人掌种植园为股份合作制,采取“种植园十经济人十农产”的经营模式,以点带面,计划2006年在全级带动300家家产发展仙人掌种植800亩,依靠科技整体推进,以此拉动全乡种植园业的发展,强力发展许堂经济。    久达综合养殖场,是经阜南县人民政府批准立项的综合养殖项目。综合养殖场坐落在阜南县许堂乡科技园区,与阜阳火车站相距30公里,与飞机场相距20公里,位于阜阳市与阜南县之间,紧邻S202省道,交通十分便利。    久达综合养殖场主要以秸秆养牛为主,计划年出栏商品肉牛6000余头,年创利润600余万元。同时,建有饲料加工车间、氨化池、沼气池、沼气发电机房等配套设施,占地100余亩,总投资2200多万元。   该项目还利用肉牛排泄物制成沼气,然后再用沼气进行发电,所产生电量通过并网,变成商品电,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使用后的沼液、沼渣,还可以作为农作物的有机肥料。    “规模养殖、过腹还田、废物利用”的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将取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段郢乡

  段郢乡隶属于阜阳市阜南县,位于两省三县的交界处(河南省淮滨县,安徽省阜南县、临泉县)。1985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乡(隶属方集区),1992年2 月撤区合并为现在的段郢乡,本乡位于县城西南沿南陶公路18公里。全乡辖31个村,面积79.5平方公里,耕地6.2万亩,人口5.3万人。    地理环境: 本乡属淮北平原,土壤多为黄粘土,其中40%为轻沙湿土,境内南有洪河分洪道,北有谷河,南北贯穿一级河,有充足的水源。 本地气候较正常,雨量适中,气温最低不低于零下10°,最高温度不超过38°,而且极端低温或极高温持续时间一般较短。    交通和通讯情况: 本乡交通便利,县至乡、乡至村均有公路,晴雨可通车,京九铁路从本乡境内穿过,乡政府驻地有邮政、电信,全乡村村通电话,乡政府设有信息服务站,配有微机,可上Internet。    产业情况: 段郢乡认真贯彻党的富民政策,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近几年发展较快。1、林业:本乡除优质高效农业以外,林业发展也较迅速,本地气候、土壤适应林木生长,每年成片造林面积均达千亩以上,特别是近二年来,积极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林业兴县”战略,加快了林业生产步伐,形成了谷河林带、洪河分洪道林带,一级河林带、会王路林带,栽植优质速生杨近两万亩;乡苗圃每年生产优质林苗300多亩。2、黄牛产业:本乡多年来即实施“畜牧富民工程”,坚持“咬定黄牛发展不放松,紧紧抓住牛鼻子”和“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方针,黄牛年存栏量达2万头左右,占全县的十分之一多,全乡有七个黄牛改良站点,黄牛改良率达95%以上,肉牛数量及品质曾得到中科院及美国畜牧专家的肯定,多次前来参观考察,并投资100多万元。肉牛曾销往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黄牛交易市场红火,日交易量达200多头。3、蔬菜:品种有辣椒、茄子、蕃茄及瓜类,面积每年在万亩左右,品质优良,正在发展无公害蔬菜。4、乡企:有花卉苗木,农产品加工、木料加工、机械修配、水泥预制、建材、运输等业,另外,福源面粉有限公司是我乡的龙头企业,年产值可达3000多万元。    集镇建设 乡政府驻地是古老的集镇——关帝庙,街道宽敞整洁,达到“三化”,美化、亮化、绿化,位于主要交通地带,民风纯正,商贸流通活跃,市场繁荣,秩序井然,社会政治安定。.  

公桥乡

  公桥乡位于阜南县城西南6.5公里处,地处淮河中游北岸,属洪河行洪区。辖19个行政村,282个村民组,国土面积42.8平方公里,耕地5.5万亩,4.6万人口。公桥乡交通发达,通讯便利。洪河分洪道青河,谷河等河流分别贯穿南、北,为公桥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保障。阜方公路、公阮公路、公嚬公路呈辐射状外延。京九铁路穿境而过,阜南火车客运站和货运站距公桥2公里。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在乡政府大院建成高频通讯双塔,使我乡通讯无盲区。公桥乡地理优越、商业繁华,兴于商代的原鹿古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其遗址存落于公桥乡阮城村,已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农业上,该乡围绕“一抓种,二抓养,谷河洼地种白杨,无籽西瓜上规模,栽好花椒富家乡”的发展思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栽培的万亩无籽西瓜已马为 动其他农产品生产的支柱和龙头产品;在工业上,重点实施招商引资战略。目前,紧临乡政府一处占地60亩的厂房已腾空,划分为生产区,化区和生活区,为外商投资提供了优越的生产生活条件。-苗海丰同志、乡长闫民凡同志带领公桥乡四万干群乘着锲而不舍的精神、海纳百川的气度、与时俱进的品质,以优良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投资政策,优质的投资服务、优廉的投资成本。诚招有志之士来公桥乡投资兴业,共同走向新天地,再创新辉煌。.  

龙王乡

  阜南县龙王乡位于县南大门 ,S202 省道贯穿全径 , 辖18 个村民委员会 ,173 个居民组 , 耕地面积36483 亩 , 可养水面1108 亩 , 人口30206 人。    龙王乡全境为淮河泛滥形成的冲积平原 , 地势平坦 , 海拔高度 30 米。全境均为平坦良田 , 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 , 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 年平均气温 15 ℃左 右 , 年平均降雨量 900 毫米左右 , 日照时数 2252.5 小时 , 无霜期 222 天。境内土地肥沃 , 雨量适中 , 光热资源丰富 , 适合各类农作物生长 , 尤其是水稻、玉米、大豆、红麻等 , 是属淮北粮棉基地区。    龙王乡近年来 , 工商贸易及城镇建设突飞猛进 , 工业有木材加工、鱼饵生产、水泥预制、空心砖烧制、西粉加工等; 农业主要种植水稻、花生、大豆、蔬菜等 畜牧业已很成熟 , 除规模养殖鸡鸭牛羊外 , 农户养猪 6793 头 , 大牲畜 476 头 , 良种羊12175 只 , 随着以林业兴县的不断拓展 , 全乡林业覆盖率达 40% 以上。    全乡闲置工业用厂房 20000 平方米 , 有机构改革后闲置机关及仓库用、营业用场所20 多处 , 共有可用房面积 50000 平方米及500 余亩可用闲置荒废土地。发展潜力大 ,成本低 , 环境好 , 渴望外资流入 , 以激活其机制 , 助你快速发展。    龙王乡交通、通讯便利 , 基础设施良好 , 三产服务齐全。依托阜南 , 迎接阜阳辐射 , 拥有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丰富的资源 , 独特的区位 , 便利的交通、优越的环境 , 开拓的精神 , 必将迎来龙王美好的明天。    现已在我乡落户的外商十余家 , 其中鱼饵产品不仅远销全国各地 , 还出口到东南亚等许多国家与地区 , 产销两旺 , 发展势头良好。    龙王人民竭诚欢迎四海宾朋、五州客商来乡考察、贸易、投资 , 携手共创美好明天。.  

于集乡

  于集乡位于阜南县东南部,东临洪河,与老观乡隔河相望;南接地城,西邻龙王乡,北接王化镇。境内交通方便,四通八达,沿防汛撤退路往西七公里可通S202省道。全乡辖16个村民委员会,153个村民组,面积42平方公里,人口2.75万人,耕地3.3万亩。建国后,于集一直是大公社驻地,是王化、万沟三乡镇6.2万人民,102平方公里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农副产品商贸中心。二、社会经济   于集乡是农业乡,主要种植小麦、大豆、水稻、玉米、绿豆、谷子等粮食作物和花生、油菜、速生杨、杞柳、蔬菜等经济作物。粮经比6:4,农业产业化结构进一步优化。我乡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大推广间作套种力度。已初步形成八里、赵庄、河湾、张楼种植优质水稻区,谷堆、程楼的西瓜、蔬菜种植区,洪岗、古城、河湾水产养殖区。同时我乡利用低洼地资源,种植速生杨2650多亩。   于集乡现有龙头企业15家,近两年先后引进企业有上海步马缝纫机台板厂、浙江永平防滑链条厂、福州旭达鞋业有限公司、浙江天花塑料扣板厂和八里活性碳加工厂等企业。为我乡注入1600多万元固定资产投入,解决剩余劳动力850人,增加财政收入70多万元。产品远销浙江、福建、上海、广东、东北三省等地区。   于集乡新争取一项国家级土地平整项目,共争取项目资金1980多万元。现第一期工程已到位资金1370多万元。该项目实施后,我乡可平整荒废旧宅基地886亩,打井123眼,修路60多公里,从而大大推动了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切实改变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老观乡

  老观乡位于阜南县东南部安徽河南两省交界处,北邻曹集镇,南邻王家坝,西邻于集乡,东邻河南省固始县往流镇.中国第三大河淮河流经此处,这里环境优美,水资源丰富,适合水产养殖和黄沙开发。    老观乡 属蒙洼蓄洪区。全乡现有 8210 户 ,35785 人 , 辖 16 个行政村 ,146 个村民小组。    境内有 8 条水泥路贯通全乡, 交通十分方便,国家投资兴建的保庄圩已安置群众 2646户 ,13600 人, 发展建设用地 800 亩。圩内已规划出养殖园区、工业园区两大招商园区 ,占地 300 亩, 园区内已引进面粉加工厂 1 个 , 日可加工面粉 10 吨 板材加工厂1 个, 年创收 200 万元 养鸡场 1 个,27 户联营养鸡 130000 只,年可创收 215 万元.养牛基地 1 个, 年可创收36 万元。近两年来 , 由于王家坝大桥的修通 , 老观乡的区位优势突显出来 ,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境内有皖西白鹅养殖基地一个, 现养殖白鹅 36000 只。由于当地水草丰美 , 白鹅体肥肉美 , 深受外地客商好评。每只鹅每年可活拔绒三次 , 鹅绒售价相当于养鹅投入, 年可净赚白鹅一只 , 每只鹅年可获利 70 元 , 仅此一项年创收 252 万元。.  

郜台乡

  阜南县郜台乡位于县域南部,淮河中游北岸,地处蒙洼蓄洪库最下游,东临颖上县,南与霍邱县及河南省固始县隔河相望,属“两省四县”交接处。总面积2009年1月5日 星期一13:57:4177.4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1万户,5.6万人,56个自然村庄,216个村民组,6.7万亩耕地,全乡境内河流密布,地势低洼,是一个典型的洪涝灾害多发乡镇。全乡境内拥有可利用水面2万亩,蒙、淮堤外天然草场2万亩,又是一个自然资源较丰富的乡镇。   郜台乡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柳编产业发展迅速,全乡现已发展上规模柳编厂26家,柳编专业村8个,从业人员2万多人,是全县乃至周边地区的柳编生产基地,人均年纯收入仅柳编一项就超过3000多元,产品远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柳编产业已成为全乡的龙头产业、经济增长的亮点、创汇的龙头,年创外汇1000多万元。目前,郜台柳编产业已形成了“出口代理商-公司-编织户”一体化的“产、供、销”体系。郜台乡保庄圩建设占地面积1.27平方公里,现已规划建设“三大区域”:工业园区、商贸区、生活区。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从广州等地引进9家柳编企业入住保庄圩工业园区,现已投产。郜台板鸭产业发展较快,目前已有4家企业,现已注册的有“郜台”、“淮海”、“王家坝”等品牌。郜台板鸭1998年曾被评为省名牌产品,2002年4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展销中被列为“沿海与中西部配货营销联合体系”特色配送营销产品,被国家认定为无公害产品,产品远销省内外。大力实施“林业富民强乡”工程,今年植树3000亩,20万棵。全乡仅刘店村已成材林产值达200万元,真正成为群众增收的“绿色银行”。大力实施“渔业富民”工程,全乡已发展精养鱼塘6000亩,依托老淮河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引来浙江义乌市珍珠养殖有限公司在老淮河发展珍珠蚌养殖,2007年度投资1000万元(因蓄洪受到损失),但今年又投资400万元发展珍珠蚌养殖。   

经济开发区

  安徽阜南工业园区是2006年由国家发改委审核,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综合经济开发区。总控规面积20平方公里,分三期实施。一期详规区5.23平方公里内已全面实现了“五通一平”,二期8.85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工程现正开工建设。 安徽阜南工业园区规划图   三年来,阜南工业园区始终坚持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目前已入驻企业102家,协议利用外资46.9亿元。香港森仕集团、台湾鸿泰公司、江苏大亚集团、浙江沪千集团等知名企业先后入驻,初步形成了林木加工、纺织服装、卫浴洁具、机械电子、食品加工、精细化工等为主导的六大支柱产业。园区现有建成投产企业55家,在建项目36个,即将开工项目11个。55家生产企业中有32家先后通过IS09000等各类管理体系认证。  阜南工业园区凭借着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丰富的资源、完善的设施和“一站式”的服务,成为准河岸边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新一轮创业中,我们将进一步突出特色,营造优势,把握机遇,加快发展,努力把园区建设为横向成群,纵向成链的产业集聚区,进出口贸易区,资源节约利用的示范区,环境保护的生态园区,现代和谐的城市新区。  主导产业: 园区基本定位是建设以新型工业为主要特色,物流、商贸多元发展的综合型工业区。在项目引进上,以现代加工制造业为发展方向,坚持高新技术优先,重点发展纺织服装、卫浴洁具、板材加工、机械电子、精细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六大产业。目前,园区85家企业中较大的项目有安徽桓畅纺织公司(年产6万锭棉纺)、安徽华隆化纤公司(年产6万锭化纤纺织)、阜阳大亚集团(年产12万M中高密度纤维板)、安徽沪千公司(年产22万M中高密度薄板)、香港高太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套阿迪达斯运动服装)、安徽双鹿面粉公司(日处理小麦400T)、安徽雪雨洁具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只卫生洁具)、阜同澳扬五金塑料有限公司(年产50万只摩托车配件)等。基本形成了以恒畅纺织和华隆化纤为代表的纺织服装业;以沪千集团和大亚集团为代表的板材加工业;以雪雨洁具和大鹏洁具为代表的卫生洁具制造业;以华晔机械和澳扬五金为代表的机械电子业;以富林化工、绿源化工为代表的精细化工业;以双鹿面粉和鹿泉油脂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六大支柱产业。初步实现了企业间的产品配套、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许堂乡特产大全




许堂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