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德州 >> 齐河县 >> 焦庙镇

焦庙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焦庙镇谷歌卫星地图)


焦庙镇简介

  焦庙镇是省政府命名的省级中心镇,位于齐河县中部,与省城济南隔黄河相望,总面积122.56平方公里,辖107个行政村,5.3万人,11万亩耕地。2006年,全镇GDP达到9.5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380万元,实现农民纯收入4780元。
   农业经济迈上新台阶。全镇发展林木面积7.5万亩,达到人均1.5亩,获2004年度全县林业生产工作特等奖。探索实践了林禽、林菌、林菜、林药等林业经济间作模式,发展林木深加工企业56家,发展冬枣种植面积1000亩。全镇拥有养殖小区43处,养殖大户1020户。蔬菜大棚达到2200个,韭菜弓棚面积达到5000亩。水产业健康发展,被评为省级无公害优质水产基地。
   两大“天字号”工程迅猛发展。全镇民营经济总量达到5260户,从业人员达到5800人,被德州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民营经济50强乡镇。招商引资卓有成效,2006年引进工业项目9个,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6个,引进资金1.5亿元。
   镇村容貌明显改善。加快焦庙中心镇建设。规划建设了5平方公里的焦庙商贸城,累计投入城镇建设资金1.6亿元,新建商用楼房4.2万平方米。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东李楼村成为全市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市委-黄胜、市委副-、市长吴翠云先后来该村检查指导工作,对该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均给予高度评价。全镇铺修油路128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122.56平方公里 371425102 251100 0534 查看 焦庙镇谷歌卫星地图

焦庙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焦庙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晏城街道

  晏城镇属县城驻地镇,有138个行政村,共7.6万人,面积18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8万亩。    晏城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理论、“-”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牢把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上工业、调整结构、保持稳定、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工贸兴镇”战略,努力做好“重工、强农、活商、兴城”四篇文章,促进了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2006年全镇完成GDP为21.154亿元,工商税收4996.9万元,(其中国税 3230.5万元,地税1696.4万元),财政收入3564万元(含转移支付),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全镇限额以上企业46家,注册企业300家,个体工商户6000户。先后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德州市民营经济发展强乡镇”、“齐河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国家及省、市、县级荣誉称号。    近年来,晏城镇成功引进了山东瑞麦、中超电缆等97个项目,引进资金14.8亿元。在发展民营经济上,把抓龙头、强骨干作为推动全镇民营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培植民营经济的新亮点,使“大个头”的企业越来越多。目前,全镇限额以上民营企业达到46家。税收过100万元的有山东瑞麦、齐河瑞麦、鲁银纺织、天宇机械、鑫路建设机械、永通实业、润元高速油气加油站等7家。过50万元的企业有远大重熔钢、兆力节能设备、金汇纸业、宏源燃料、瑞士塑业、荣达电器、福达化工、晏建总公司等8家企业。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天宇机械、山东瑞麦、齐河瑞麦、恒昌石化、鑫路通建筑机械、远大重熔钢、永通实业、齐润特种油、中超电缆、林丰木业等10家骨干企业。自己的企业“航母” 已经化蛹成蝶,成为支撑全镇的支柱财源。    该镇充分发挥本镇的产业、资源、技术等优势,通过大力推行“一村一品”建设,重点发展起了訾庄钢印、前杨肉食加工、蛮子营豆制品加工等特色民营经济专业村68个。特别是充分利用丰富的林木资源新发展王官、小黄、火把张等木制品加工专业村5个,发展木业加工大户90余户。形成了既有“顶天立地”又有“铺天盖地”的工业发展格局。.  

晏北街道

  晏北街道位于山东德州齐河县。下辖:   371425002201 121 小李村委会   371425002202 121 付王村委会   371425002203 121 北宋村委会   371425002204 121 火把张村委会   371425002205 122 狮子王村委会   371425002206 121 南马庄村委会   371425002207 121 元孙村委会   371425002208 121 蛮子营村委会   371425002209 122 小安村委会   371425002210 121 大费村委会   371425002211 121 小黄村委会   371425002212 121 河李村委会   371425002213 121 杨士安村委会   371425002214 121 韩庄村委会   371425002215 121 王官村委会   371425002216 121 小代村委会   371425002217 122 黄铺村委会   371425002218 121 王良村委会   371425002219 121 双庙宋村委会   371425002220 121 张辛村委会   371425002221 121 胡店村委会   371425002222 121 丁庄村委会   371425002223 121 王老实村委会   371425002224 121 汤庄村委会   371425002225 121 瓦宋村委会   371425002226 122 南街村委会   371425002227 220 刘安村委会   371425002228 122 北街村委会   371425002229 220 李官村委会   371425002230 220 安辛村委会   371425002231 220 杜西村委会   371425002232 220 马杜村委会   371425002233 220 杜东村委会   371425002234 122 豆腐村委会   371425002235 122 林庄村委会   371425002236 122 胡官村委会   371425002237 122 刘庄村委会   371425002238 220 安付村委会   371425002239 122 赵庄村委会   371425002240 220 刘善村委会   371425002241 121 小费村委会   371425002242 220 柳东村委会   371425002243 220 柳杭村委会   371425002244 220 郝庄村委会   371425002245 220 全玉村委会   371425002246 220 周庄村委会   371425002247 220 辛法村委会   371425002248 220 北马庄村委会   371425002249 220 东高村委会   371425002250 122 徐坊村委会   371425002251 220 西高村委会   371425002252 220 碱场村委会   371425002253 122 石庙村委会   371425002254 122 北魏村委会   371425002255 122 徐屯村委会   371425002256 220 西陈庄村委会   371425002257 220 袁庄村委会   371425002258 220 老刘村委会   371425002259 122 包官村委会   371425002260 122 后寺村委会   371425002261 122 马官村委会   371425002262 220 葛庄村委会   371425002263 122 刘明村委会   371425002264 220 芦庄村委会   371425002265 220 义合村委会   371425002266 220 唐庄村委会   371425002267 122 小辛村委会   371425002268 122 楼子村委会   371425002269 122 瓦屋村委会   371425002270 122 北王庄村委会   371425002271 122 纯李村委会   371425002272 220 高官村委会   371425002273 121 栗庄村委会   371425002274 121 孙庄村委会   371425002275 121 谭屯村委会   371425002276 121 狮子刘村委会   371425002277 121 宗吴村委会   371425002278 121 高庄村委会   371425002279 121 前杨村委会   371425002280 121 蔡王村委会   371425002281 121 黄庄村委会   371425002282 121 东马庄村委会   371425002283 121 后杨村委会   371425002284 122 大漠刘村委会   371425002285 121 刘庙村委会   371425002286 122 大瓜张村委会   371425002287 121 贾庄村委会   371425002288 121 姚庄村委会   371425002289 121 老徐村委会   371425002290 121 法王村委会   371425002291 121 毛官周村委会   371425002292 121 西魏村委会   371425002293 121 梯门村委会   371425002294 122 柳西村委会   371425002295 121 北孙村委会   371425002296 122 桑元赵村委会   

表白寺镇

  表白寺镇辖59个行政村,2.7万人,总面积6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62.5%。该镇与德州市临邑县,济南市天桥区、济阳县接壤,距济南市中心和京福高速公路入口仅20公里,东接国道104线,南接国道308线,正在修建的青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镇内现有乡村公路90余公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200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5亿元,财政收入5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80元。曾先后荣获全国先进林业站、山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山东省环境优美乡镇、山东省土地管理先进单位、德州市科普示范乡镇、德州市信访工作“三无乡镇”、德州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德州市经济林建设特色乡镇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表白寺镇坚持以“-”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镇人民解放思想,扎实苦干,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健康快速发展。    工业经济健康发展。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先后引进外资企业7个,发展股份制木材加工企业42家,实际利用外资3700余万元;紧紧围绕木材加工、建材、面粉、铸造四大产业,建设综合商贸区6个,民营企业总数达到158家,个体工商户达到1270户,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6500余人;先后输出劳务人员4000余人,农民增收2000余万元。    农业内部结构趋于优化。形成了林业、桑蚕、畜牧三大产业,全镇先后发展速生丰产林5.6万亩,全镇有林面积达到6.8万亩,成功探索了以林菌间作为重点的多种林业经济模式;建设桑园8000亩,桑蚕管理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2006年共销售鲜茧10万余公斤;以大户小区建设为重点,全镇畜牧养殖专业村总数达到14个,养殖小区达到30个,养殖大户达到150户,奶牛、肉牛、蛋鸡、生猪、羊存栏量分别达到1000头、3.6万头、50万只、5万头、8万只。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了小城镇建设、村容村貌整治、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自来水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社会稳定工作得到不断加强。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完善“三级治安”网络,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活动,定期开展矛盾排查调处活动和普法活动,强化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督导和检查,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焦庙镇

  焦庙镇是省政府命名的省级中心镇,位于齐河县中部,与省城济南隔黄河相望,总面积122.56平方公里,辖107个行政村,5.3万人,11万亩耕地。2006年,全镇GDP达到9.5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380万元,实现农民纯收入4780元。    农业经济迈上新台阶。全镇发展林木面积7.5万亩,达到人均1.5亩,获2004年度全县林业生产工作特等奖。探索实践了林禽、林菌、林菜、林药等林业经济间作模式,发展林木深加工企业56家,发展冬枣种植面积1000亩。全镇拥有养殖小区43处,养殖大户1020户。蔬菜大棚达到2200个,韭菜弓棚面积达到5000亩。水产业健康发展,被评为省级无公害优质水产基地。    两大“天字号”工程迅猛发展。全镇民营经济总量达到5260户,从业人员达到5800人,被德州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民营经济50强乡镇。招商引资卓有成效,2006年引进工业项目9个,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6个,引进资金1.5亿元。    镇村容貌明显改善。加快焦庙中心镇建设。规划建设了5平方公里的焦庙商贸城,累计投入城镇建设资金1.6亿元,新建商用楼房4.2万平方米。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东李楼村成为全市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市委-黄胜、市委副-、市长吴翠云先后来该村检查指导工作,对该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均给予高度评价。全镇铺修油路128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  

赵官镇

  齐河县辖镇。1958年建赵官镇公社,1984年置赵官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40公里。面积61平方公里,人口2.8万。辖赵北、官庄、大马头、程官庄、吴庄、吉河、邵家庄、东刘庄、董寺、东何庄、阮庄、李全庄、小马头、邢庄、尹小王、小坡张、大胡、刘黄、西尹庄、西韩庄、季光王、水坡东水坡西、赵东街赵西南街、赵北一、大徐庄、律东律西律北、刘集东刘集西、邱庄、董桥、传庄、冯厅、周娄庄、东尹庄、东水坡、东赵庄、王厅、于寨子、银杏树、葛庄、崔桥、黄口、崔庄、南河、靖庄、小胡、石星赵、郭家庄、东韩庄、孟寨子49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运输、农具、副食加工等行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盛产豆类、棉花、苹果。.  

祝阿镇

  祝阿镇辖118个行政村,6.01万人,9.92万亩耕地,区域面积156平方公里,是齐河县第二大镇。该镇北依县城,南与济南隔河相望,境内有济聊高速公路、京沪铁路、省道804、324纵横交汇,具有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近年来,祝阿镇被评为全市财源建设一类乡镇、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基层单位、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乡镇、全市信访工作先进乡镇、全市信访工作“三无”乡镇;全市计划生育先进乡镇、全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德州市水产养殖明星乡镇”、“德州市畜牧生产强乡镇”、“德州市蔬菜生产十强乡镇”、“德州市民营经济发展强乡镇” 、“德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市级文明乡镇、市级环境优美乡镇等多项荣誉称号,县级奖项更是多达几十项。2006年以来,该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超常发展、跨越前进”的总体要求,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财政收入26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0元,有力推动了“小康祝阿”的建设步伐,全镇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呈现了全面、协调、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抓三农,促三增,主导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在林业生产上,紧紧按照县委、县府提出的“五个围绕”的原则,通过大力宣传、创新工作机制、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等措施,大力实施“绿色长廊”、“绿色连心”、农田林网、围村林四大工程,全镇植树7.2万亩,计630余万株,呈现出面积大、标准高、精品多等特点。其中总面积为2.51万亩的双万亩生态观光林,被省林业专家誉为“全国最大的平原森林”,国家、省、市、县各级领导曾多次莅临参观指导。2003年和2004年,该镇连续两年荣获全县林业生产特等奖。同时,大力发展林草、林菌、林菜、林瓜等林地间作,有效提高了林业生产效益。在畜牧生产上,该镇按照“膨胀总量强增畜牧”的工作思路,以“小区大户”建设为重点,大力膨胀畜牧生产规模,2006年以来全镇新建各类养殖小区36处,新增各类养殖大户427个,养殖专业村31个。同时,坚持“龙头带动”原则,培强了永和鑫皮革有限公司、清真喜逢食品厂等龙头企业,培植了米三里、左三里、王小尼等六个屠宰专业村,形成了畜牧业产业化生产格局。.  

仁里集镇

  “仁里”语出《论语.里仁》“里仁为美”。里者,民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后称风俗淳美的乡里为仁里。仁里物阜民丰,人民热情好客。清末年间,民间贸易活跃,商贾云集,故为仁里集。    政区 人口 全镇总面积126平方公里。辖103个自然村,99个行政村。全镇总人口5.1万人,农业人口4.7万人,男女性别比129,人口出生率8.85‰,人口自然增长率1.08‰ ,少数民族25人。    经济概况 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85000 万元,比上年增长26% 。一、二、三次产业比例1:3.5:2.3 。共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6000万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0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800万元。2006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0.65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0.61亿元,贷款余额0.53亿元。    农 业 2006年总产值39150万元,比上年增长15 %。年末实有耕地面积0.72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面积0.47万公顷,经济作物面积0.22万公顷,粮食总产6.5 万吨,平均亩产987 公斤,粮经产值比4:6。肉猪、牛、羊出栏35万头(只),肉、蛋、奶产量1.55万吨。发展大蒜0.5万亩,投资60万元新上仁和食用菌有限公司,种植食用菌30万平方米。    工 业 2006年总产值65000万元,销售产值64270 万元,增加值 12400万元,实现利税3560 万元,利润1180万元,企业总数 125个,职工5640人。限额以上企业10个,完成工业增加值7000万元,实现利税700万元。省级名牌产品1个(超薄型防火涂料)。    建设 环保 2006年城镇基本建设投资1500 万元,比上年增长 30%。完成更新改造投资800万元,比上年增长25 %,建筑业总产值7000万元,实现利税200万元,房屋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    交通 邮电 2006年邮政业务总量30万元。电信业务总量200 万元,固定电话7990户。公路通车里程110公里。农用机械 30万马力,其中汽车1500辆。.  

潘店镇

  " 潘店镇位于齐河县西部,距齐河县城40公里,处于三市(济南、聊城、德州)四县(齐河、茌平、高唐、禹城)结合部,济聊高速公路和省道804横穿镇区,济邯铁路在本镇设有货用车站,全镇95个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二是农业生产条件良好。潘店镇地处平原,南临黄河,气候宜人,四季分明,降雨充沛,河流纵横,土地肥沃,沙粘适中,耕性良好,适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发展条件。三是资源丰富。全镇林木资源丰富,总造林面积8.4万亩,人均占有林地1.8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2%。地下矿藏有煤炭等资源,煤炭储量达10亿吨,现已开采出煤。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四是工业基础雄厚。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全镇业已形成了造纸、刺绣、织布、食品加工、建材、机械制造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五是商贸市场繁荣。潘店镇地处齐河西南部,与周边重镇仁里、胡官等相距均在十公里以内,且处在省道804与济聊高速公路上下口处,交通便捷,人流、物流集中,区际市场活跃。另外,镇区内沿省道804两侧,商业密布,楼房林立,建有大小商店、生产资料、饮食服务等各种服务设施。六是人文环境优越。潘店镇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较强。干群关系融洽,群众安居乐业,淳朴、诚信之风已成为社会的潮流,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工业经济迅猛发展 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了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两大“天字号”工程,全镇初步形成了以造纸、刺绣、木材加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为主的五大主导产业。截止目前,全镇民营企业总数达到26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7个,具有经营出口权的企业达到5家。2003年以来,全镇共引进项目28个,引进资金3.8亿元。    农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全镇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形成了桑蚕生产、林业生产、畜牧生产、蔬菜生产等四大主导产业。2006年全镇农业产值达到2.73亿元,农民人均增收600元。在桑蚕生产上,依托齐鑫茧丝绸公司,发展桑园3200亩,2007今年计划新发展5000亩,努力打造全县的桑蚕生产示范镇。在林业生产上,依托小杨屯鸭业公司,发展林间生态养殖大棚1200个,同时积极探索推广林菌、林菜、林草等多种高效林间经济。.  

胡官屯镇

  " 胡官屯镇政府驻地胡官屯村,据载,三国时期魏王实行屯兵制,有个姓胡的将领率重兵在此村屯居。村南设有点将台,起名胡家台,故村取名胡官屯。1958年为胡官屯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2000年原富足店乡并入改称胡官屯镇。    政区、人口 全镇总面积107平方公里,辖74个自然村,70个行政村,全镇总人口3.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0.3万人。男女性别比100:101,人口出生率10‰,人口自然增长率5‰。    经济概况 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4.2亿元,比上年增长15%。一、二、三产业比例30.2:22.7:47.1。共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53.7万元。年末全镇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197万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万7184万元,贷款余额6822万元。    农业 2006年总产值3.2亿元,年末实有耕地面积0.6万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0.6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0.4万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0.2万公顷。粮食总产8.6万吨,平均亩产1025公斤。肉猪、牛、羊年出栏25万头(只)。肉、蛋、奶产量7000吨。水产品总产量200吨。    工业 2006年全镇企业总数147个,职工3150人。规模以上企业12处,完成工业增加值4438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1526万元。    建设 2006年城镇基本建设投资0.8亿元,比去年增长52%。完成更新改造投资3600万元,比去年增长38%。建筑业总产值9600万元,实现利税1700万元。房屋建筑面积22.6万平方米。    邮电 交通 邮政业务总量5万元。电信业务总量220万元,市话6600户。公路通车里程85公里。农用机械25万马力。其中汽车210辆。    贸易 城乡集贸市场10个,商品成交额220万元。个体工商业户2465户,从业人员8800人。    科教文卫 各级种类学校12所,在校生3100人,其中义务教育学段在校生3100人;教职工319人,其中专职教师281人,26项科教成果获市(地)级以上奖励。文化体育场所72处。医院2处,床位30张;卫生技术人员60人。.  

宣章屯镇

  宣章屯镇北依徒骇河,地接临邑;东靠济阳,西濒禹城,南靠国道308,是连接四县市的三角地带,交通发达,政通人和,经济繁荣,民风淳朴。全镇辖37个行政村,人口2.3万人,耕地面积5.1万亩。    近年来,该镇不断巩固农业三条主线(桑蚕、蔬菜、畜牧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强力突破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持续提升小城镇建设的水平,各项建设事业呈现出蓬勃生机。桑园面积达到1.8万亩,是全县蚕茧生产强镇;高温棚反季节蔬菜是该镇的特色产业,年蔬菜产量达12万吨,成为全县乃至周边多个地区的菜篮子;依托资源、区位、产业等优势,实施亲商、安商、富商的招商政策,全镇新引进外资的势头强劲,民营厂企增资势头不减。目前,该镇有限额企业2家,年产值1000万元企业3家,木材加工企业18家,形成了精密铸造、建筑材料、木材加工、面粉加工等优势产业。    小城镇建设已经成为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载体。该镇近两年来投资2000万元,以世纪路、宣章街、晏黄路为中心,兴建商贸楼530间,为工商业户提供了一个投资平台,有力推动了商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百亩工业园区、商贸小区、行政与文化小区规划有序,错落有致,一个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优美、社会文明,有较强带动辐射能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初具雏形。.  

马集镇

  全乡总面积6.5万平方公里,辖48个行政村,2006年底总人口2.8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00人,小城镇人口5907人。    经济概况 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7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16:55:30;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8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460万元;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2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1亿元,贷款余额2.5亿元。    农业 2006年总产值2.1亿元。实有耕地面积0.32万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0.25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0.14万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0.13万公顷。粮食总产30万吨,平均亩产1250公斤。    工业 2006年工业总产值4.7亿元,销售产值14.1亿元,职工0.4万人。限额以上企业26个,利税1.8亿元,企业总数86个,职工实现利税6600万元。    建设 环保 2006年完成城镇基本建设投资4000万元,更新改造投资9600万元,建筑业总产值660万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0万平方米,每年污染防治投资60万元。    交通 邮电 2006年邮政业务总量12万元,电信业务总量200万元,市话0.18万户,农话0.5624万户,公路通车里程64公里,农用机械32.6万马力,其中汽车230辆。    贸易 旅游 城乡集贸交易市场7个,2006年商品成交额20000万元。合同利用外资12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00万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家。主要旅游景点实际利用外资有:1000万元。    科教文卫 各级各类学校10所,在校生0.236万人,其中义务教育学段在校生0.236万人;教职工0.02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64人 。科协机构18个,有会员8600人。12项科技成果获市(地)级以上奖励。文化体育场所20处。医院1处,床位300张;卫生技术人员30人。    社会生活 2006年农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600人,医疗保险参合率85%,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人均居住面积50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00元,人均居住面积46平方米。.  

华店镇

   全镇总面积64.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9万亩,辖45个行政村,总人口2.47万人。共有47个基层党组织,党员1132名。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该乡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为主题,以党建为动力,以平安建设为保障,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推动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各项工作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2006年全乡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9.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元,工业生产总值7.9亿元,农民储蓄总额达到0.6亿元。2002年以来,分别荣获“全省保护母亲河行动先进乡”“全省二级公安派出所”“全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乡”“全市面粉产业化乡镇”“全市美化绿化苗木产业乡”“全市基层创安先进单位”“全市青年文明号”“全县民营经济先进单位”“全县招商引资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区位和交通。该乡东临晏城镇,西接禹城,距省会济南30公里,济邯铁路、京沪铁路、国道308、省道101、县道华焦路贯穿全境, 2003年,在全县率先完成“村村通”建设工程,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农业。按照“农业结构调优,农产品调好,竞争力调强,农民收入调高”的原则,抓好“林牧蚕果”四大产业。立足1.3万亩速生丰产林,突出种养加一体化,发展林间种养户80个,在4个林产品加工区发展林木加工企业20家,林禽出栏量达到38.6万只,发展美化绿化苗木3000亩。畜牧业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大牲畜存栏量达到15000头,禽存栏量达到180万只。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与齐鑫茧丝绸公司签订合同,发展桑园面积1600亩。以张桥、华店、东吕等村为中心,发展反季节瓜菜,种植面积达到4000亩。靠四大产业,全乡人均增收2000元。    民营经济。坚持“政策公平、法律保护、开源放活、多予少取”的方针,培壮培强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认可程度高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现已形成面粉加工、工艺品加工、林产品加工、石油化工、印染、建筑建材、饮食服务等七大特色产业。目前,全乡民营企业总数达到68家,个体工商户达到1200家,注册资金1.8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家,企业数位居全县前列,民营经济税收占全乡税收总额的65%以上。其中,日产面粉过300吨的规模以上面粉加工企业3家。.  

安头乡

  齐河县安头乡现有人口2.1万人,耕地6.5万亩,36个行政村。该乡位于齐河县东北部,齐河、临邑、济阳三县交界处,距齐河县驻地晏城15公里,距省城济南30公里。该乡公路密集,交通便利,安表路横贯全乡,西接晏黄路直达县城,东连308国道直通济南。乡内水源丰富,东有义和干,中有六六河分干,西有李家岸引黄干,水浇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该乡因地制宜,大力进行农业产业化调整,目前已培植起速生杨、桑蚕、花生、肉牛四大骨干产业,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日益显著,2006年,全乡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90元。安头乡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悠久,该乡王举人村因其为晚清举人、现代著名教育家王祝晨先生的故里而得名,后里仁村党支部作为鲁西北地区创立最早的农村党支部而名胜遐迩。古老的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安头乡向世人展示出迷人的风采。.  

刘桥镇

  刘桥镇总面积85.2平方公里,耕地8.9万亩,辖65个行政村,3.5万人。2006年GDP3.64亿元,可用财力8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80元。全乡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种植业以粮食、脱毒马铃薯、桑蚕、速生林为主,其中有林面积4.2万亩,粮经比例达到4:6。养殖业上大户小区建设初具规模,建有各类养殖小区40多个,养殖大户500户,肉牛存栏量5万多头,生猪存栏7万多头,禽存栏100多万只。    民营经济稳步发展。现有私营企业216家,规模以上企业9个,主要以塑材管件、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农机制修为主。年产值8亿元,利税4700万元。    商贸流通日趋活跃。全乡建有7个集贸市场,年交易额达到2.1亿元。    在招商引资成效初显。去年引进投资建设了太平洋塑业有限公司,是全县唯一生产环保型扣板、塑料制品、塑钢制品的企业,改变了没有交纳国税企业的历史。2007年计划引进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3个。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小城镇建设形成了“两纵一横”的格局,目前建成二层以上楼房300多栋,已开业店铺200多处。3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去年投入90多万元,建起高标准的党建室,实现了通自来水和沼气。全乡“村村通”114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公交车。    党的建设得到加强。全乡65个村“两委”班子健全,无软、散、瘫痪村。.  

大黄乡

  大黄乡位于齐河县城北20公里,距省会济南40公里,德州市临邑县、禹城市毗邻。全乡辖42个行政村,2.6万人,总面积61.12平方公里,耕地5.6万亩。2006年,GDP为523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56元。    大黄乡境内有引黄干渠,徒骇河、赵牛河穿境而过,水资源丰富,具有肥沃的土地、优越的灌溉条件和充足的光热资源。近年来,乡党委、政府认真践行“-”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重点突破,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全乡经济和各项事业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经济总收入、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平均以15%的速度增长,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全县前列。    特色农业成果斐然。围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题,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构建起了蔬菜、畜牧、林业“三柱擎天”的农业格局。目前,全乡粮经作物面积比例为2:8。从1992年开始全面推广蔬菜种植,截止到2006年底,全乡冬暖式蔬菜大棚达到8400多个,在巩固以大棚黄瓜为主导品种的基础上,引进推广了五彩椒、金皮西葫、黄皮西瓜、大棚油桃等8大类29个新品种和新模式,引进推广大棚滴膜、反季节栽培等新技术50余项,新技术覆盖率达到85%。全乡年产各类瓜菜20多万吨,远销华北、东北、西北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成为鲁西北重要的蔬菜集散地,被德州市评为蔬菜生产先进专业乡镇。    畜牧生产以生猪和肉牛养殖为重点,抓住了双汇、金锣集团落户我市的机遇,突出大户、小区建设,目前已建成养殖小区120多个,养殖大户达到400多个。全乡猪、牛、羊存栏量分别达到11万头、5万头、8万只。肉、蛋、奶产量1.46万吨。水产品总产量0.04万吨。省劳模黄德林探索架子牛育肥新经验,带动了全乡肉牛养殖的新0。    2003年以来,该乡把林业生产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使全乡在林业生产上形成了新的优势,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截止目前,全乡林地总面积达到4.7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8.7%,人均达到1.8亩林。林业经济的迅速崛起,林下空间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近两年来,全乡发展木材加工户47个,年产值达9500万元,实现利税2000多万元。.  


焦庙镇特产大全




焦庙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