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四川省 >>攀枝花 >> 米易县

米易县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米易县谷歌卫星地图)


米易县简介

   米易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南角,是攀枝市的北大门,幅员面积2152.695平方千米,境内东西最大跨距52.5千米,南北最大纵距73.2千米,成昆电器化铁路、214省道及在建的西攀高速纵贯南北,县内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全县辖12个乡(镇),县政府所在地攀莲镇南距攀枝花市78公里、北距西昌市157公里。在这片资源独特、富饶美丽、欣旺发达的土地上,生活着汉、彝、傈僳、回、白等25个民族的21万米易人民。
  米易县1952年建县,50多年来,米易已从一个不毛之地发展为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小康县。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8177万元、三次产业之比为25.8:43.8:30.4,地方财政收入85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73元。
  民族风情浓郁。米易县历史悠久,古为邛都部落,古老的文明历史,迷人的边地风情孕育了丰富奇特的人文资源。有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清真寺望月楼和何家坝新石器时代遗址,有绚丽多彩、原始古朴的傈僳族文化和彝族风情。
  基础设施完善。米易县城坐落在安宁河畔,近年来市政建设步伐加快,旧城改造力度加大,城北新区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功能逐步完善。交通十分便利:成昆铁路和214省道沿安宁河纵贯全境,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县城南距攀枝花市80公里,北距西昌市150公里。纵贯米易的西攀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之中,米易占据三个出口。通讯便捷:拥有2.1万多门国际、国内直拨电话,无线市话小灵通、全球通移动电话、宽带互联网已开通使用。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特别是西攀高速公路的建成,白马钒钛磁铁矿开发建设的兴起,米易基础设施将更为配套完善,城市规模将迅速扩大,县域经济将得到更大发展,米易将成为攀西地区重要的生态旅游城市和商品集散地。
  米易属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干雨季分明而四季不分明,河谷区全年无冬,气温日变化大、年变化小,夏季偏低、冬季偏高,年均气温19.7摄氏度、年均日照数2379.3小时、年降雨量1094.2毫米、无霜期307.5天。米易农产品具有早、稀、特优的特点,以早春枇杷、反季节蔬菜、甘蔗、稻米为主的特色农业享誉省内外;米易以钒钛磁铁矿、花岗石为主的矿产资源极负盛名,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贵重金属和各种非金属矿产达40余种,具有储量大、品位高、易开发的优势;米易水力资源丰富,蕴藏量45.68万千瓦,可开发量12.75万千瓦;米易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以滨水景观长廊、国家激回旋竞训基地和城北新区开发为代表的建设项目,章旺火出“城在山中,水在城中”现代化园林或城市风貌,一个以“阳光、运动、休闲”为特色的旅游新区已在米易初露端倪。
  自然地理
  米易是以中山山地为主的山区县。最高海拔3447米,最低海拔980米,平均海拔1836.2米(相对高差2467米)。全县山林草坡面积占94.21%,耕地面积占5.11%,水面积占0.68%。
  全县具有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年均气温19.7 ℃,雨量充足,年降雨量1100毫米。
  境内光照充足,光照时数2217.3-2413.5小时,热量丰富,无霜期301.8-313.7天,冬暖春温高,夏秋季节凉,冬春逆温显著,是天然的“大地温室”,是全国少有的热作区。
  矿产资源富集。以钒钛磁铁矿、花岗石为主,矿产资源极负盛名。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贵重金属和各种非金属达50余种,具有储量大,品位高,产地集中,易开发的优势。其中:钒钛磁铁矿储量达20.4亿吨,花岗石储量达1.2亿立方米以上,铂金属储量达18吨。
  水能资源丰富。米易县水能资源丰富,全县水电理论蕴藏量48万千瓦,可开发量21万千瓦,现有水电装机近4万千瓦,正在建设装机容量为3.2万千瓦的湾滩水电站已有一台机组发电,随着安宁河流域水电梯级开发项目的实施,06年小三峡电站和城南电站竣工,到2010年全县水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3.2万千瓦。
  历史沿革
  1952年5月西康省西昌专员公署正式行文“迷易县更名为米易县”。其名沿袭迄今。
  《竹书纪年》、《五帝本纪》、《邛巍野录》诸史书记载:“黄帝七十七年,昌意降居若水(今雅砻江)”。“德劣不足绍承大位,降居若水为诸侯”。史前早期经济、文化发达的黄河流域的昌意部落南下,和西南雅砻江等河流沿岸各族部落杂居,耳濡目染中原文化。《西南夷传》:“邛都最大,皆椎结,耕田,有邑聚”。
  春秋战国时期,原迷易(今米易)一带为我国西南夷的邛都部落。史载:“秦时尝通为郡县,但至汉兴而罢”公元前143年,汉景帝时,司马相如任武骑常侍,在邛会地区置郡;汉武帝的元鼎年间,在今汉源东南置沈黎郡,辖邛嶣地区,今之米易地区即正式划入西汉王室版图。是时,安宁河河东归会无县,河西归邛都县;南北朝周武帝建德年间,河东仍属会无县,河西属可泉县;唐天宝十四年,河东属青宁郡,河西属建昌郡(今西昌);五代后蜀明德年间,迷易安宁河东地带命名为诺赕,属会川府,其河西地带命名为屈部,属建昌府;宋时,太祖以“唐之祸基于南诏”,明确表示:以大渡河为界的越嶣等郡“非吾有也”。故邛嶣地带为大理国所占,当时迷易一带曰明夷;元王朝在建昌设置“罗罗斯宣慰司”,辖五路二十三州(包括今米易的普济州、威龙州及安宁河沿岸以东、以西的其它地区)、隶属云南行省。衽土司制,史称“土知州”;至明代又施军事移民卫所(完善土司制),河西属建昌府,河东属会川府。
  明洪武27年(公元1394)年,在今撤连改设守御千户所,直属四川行都司管辖,其长官统兵慑镇所属各族人民。明永乐年间,行都司饬回族部领在今撤连筹建分县治。因此地处安宁河下游,冬季多雾,日出迷蒙,其分县治因名迷易(阳)县,后又相继改为迷阳守御千户所(巡检所)。《邛嶣野录》作者何东铭(清咸丰年间,迷易撤连才子──廪食增生)曾在史书上落款曰蜀南迷阳增生。再是曾在迷阳巡检所任职的许春所撰写的迷阳山馆碑上镌铭曰:“迷阳山馆系巡检陆蔚创修于迷阳巡检所治西。馆内建有玉墟楼一座、官梅草堂三间、涵光阁三间、榴桂亭一间、澄池一泓、花木互映”。与当时迷阳八大风景的“玉楼观涨”、“澄池夜月”,交相挥映。解放初,撒连街附近仍沿用古名。再后迷易县分县治仍改为守御千户所。
  清雍正年间,迷易守御千户所划为建川南道宁远府辖。是时已是“招徕广辟人民滋生,以故事务殷繁,实则与州县无异。”至公元1733年所地因地震陷塌城垣,至乾隆4年(1740年),迷易守御千总常景向宁远府上疏:“帕恋沟(今攀莲镇)地势平衍,民户众多,东西直通大道,田土四处环绕,且在适中之地”,主张千户所迁攀莲。未遂。于次年迁往扎外村(今撒连湾崃)。乾隆27年迷易守御千户所改为迷易巡检所。嘉庆年间,四川总督常明向清庭奏准“改土归流,所辖夷众,编入汉甲,土司只袭职名”。但迷易吉、张土司、各自为政,只表示:“下属夷众新垦之地,情愿首报催科,同增国赋”,不愿改土归流。因鞭长莫及,土司制一直沿袭。道光28年6月12日洪水袭毁巡检所,巡检徐秉坤筹资徒迁巡检所于撒连旧址。
  宣统三(1911)年迷易安宁河以东地区分属会理州十个行政区域的摩挲营、攀连、撒连;迷易安宁河以西的克他、麻陇、晃桥、麻栗坪等地统属西昌县直辖的普威乡公所并巡检所(此建制至民国二年正式废置)。
  民国元年(1212年),迷易为会理州分州,设分州知事,分州衙仍设撒连,民国二年(1913年),改设为县佐;民国9年(1920年)为会理县分县;民国24年(1935年)红军长征过会理,迷易分县官员惊慌逃匿,因以撤县划区,民国24年(1935年),取普济、威龙两州为首一字,成立普威联保处;民国28(1939)年,西昌宁属屯垦委员会,成立麻陇、龙窝(今南坝乡老街子)彝务指导区公署;民国30(1941)年,迷易的黄草、横山、海塔、金河、大花、小得石、晃桥、马梹榔、麻柳坪等地均划归普威乡,普威乡归属至德昌县设治局,西昌原辖治的麻陇区也划德昌县设治局管辖;民国33年(1944),会理县又划出安宁河以西的撒连、水塘、草场、挂榜、回龙、昔街的上垭口等地归德昌统辖。此区划建制,沿袭至民国末。
  1950年3月25日,米易地区解放。行政区划是:米易安宁河东岸是会理县的西北区;米易安宁河西岸是德昌县的迷易区。1951年5月从会理县划出平谷、河高、莲溪、昔宁等乡,从德昌县划出迷易区、麻陇区和龙窝区的南坝等地,于1951年10月正式组建成迷易县。1952年3月县府等单位迁攀莲街;同年5月西康省西昌专员公署正式行文“迷易县更名为米易县”。1978年由西昌地区划归攀枝花市辖。
  风土人情
  在新山僳傈族乡的“约德节”那天,傈僳同胞们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在林荫道上,在绿草坪中,唱起婉约动人煽情的歌,跳起欢快的舞步,约会意中人,约见亲朋,进行特有的原始宗教崇拜仪式,为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举杯,祝福老人健康长寿,族中兄弟姐妹和睦团结、幸福安康。
  仫梭族的插竿挂骨葬是生活在米易的古仫梭族人的独特的埋葬法,即仫梭族人死后不用棺,穷的用布、富的用绫裹了焚烧,焚烧后把头颅及手足骨架插竿挂在岩上,视为隆重安葬。在插竿的上方,有阴刻圆圈,象征月亮的,代表女性;下方有阴刻圆圈,象征太阳的、代表男性。
  尸骨、插竿、阴刻圆圈三位一体,构成母系家族制度的完整的葬式。
  瓮棺葬,是明清时期生活在米易的古摆夷族把死者焚烧后,拣骨置于瓮中而葬,瓮棺一般用高0.73米,口径0.3米,敞口、斜腹、平底的陶罐(瓮)。陶罐(瓮)表面有泥条镶成的堆纹装饰,有的还刻有“福”、“富贵双全”等字样。在瓮的内层盖上放有一精制的小陶罐作冥器,陶瓮的质地为红泥,泥条盘筑法,慢轮修制,火候较高,施陶铀为微青色,不到底,肃穆而典雅。
  瓮棺葬是少数民族的一种特殊墓葬。
  经济概况
  近年来,米易县始终以招商引资统揽经济工作全局,把项目推进作为重中之中,从制度、政策、服务、效率、运作机制、周边环境、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空间,做到以情招商、以诚待商、以德护商,积极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
  农业独具特色。独特的光热条件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孕育着特色农业发展的巨大优势和潜力,米易四季花果飘香,农产品具有早、稀、特、优的特点,以早春蔬菜、冬春早枇杷、优质烤烟、芒果为主的特色农业享誉省内外。1994年米易县被列为国家级“南菜北运”基地和攀西农业开发区,随着农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农业得到较快的发展,现已形成年生产早春蔬菜12万吨,以芒果、早春枇杷为主的特色水果2.1万吨,优质烤烟11万担的规模。
  依托资源优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米易工业初具规模,形成了以钒钛磁铁矿加工、磷化工、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能源五个行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形成了川投电治-厂、兴辰钒钛铁合金有限公司、安宁铁钛公司、立宇公司、元通选矿厂、莲华水泥厂、鑫磊石材公司、湾滩电站等一批骨干企业。随着攀钢集团白马球团工程项目240万吨球团、白马铁矿234万吨铁精矿、中禾公司60万吨球团、德胜集团60万吨球团、新宇公司80万吨球团、兴辰公司500吨钼铁、安宁铁钛公司4万吨钛白粉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预计到“十一五”末,将实现年产铁精矿600万吨、钛精矿75万吨、氧化球团440万吨、钛白粉6万吨、钒铁3000吨、钼铁500吨,工业总产值将达80亿元。
  行政区划
  米易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南角,是攀枝市的北大门,也称之为攀枝花的迎宾厅和后花园。
  Miyi Xian
  510421
  617200
  县人民政府驻攀莲镇
  米易县辖7个镇(攀莲、丙谷、得石、垭口、普威、撒莲、白马)、1个乡(草场)、4个民族乡(白坡彝族、麻陇彝族、新山傈僳族、湾丘彝族)。
  旅游资源
  四川省米易县龙潭溶洞旅游区位于米易县域北部的白马镇境内,地处龙舟山脉和安宁河流域在米易境内的交汇区,与凉山州会理县毗邻,距西昌市131公里,距攀枝花市106公里,距米易县城26公里。
  龙潭溶洞旅游区于1998年被评为四川省省级风景区名胜区,2002年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区,2006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区。该旅游区区位条件十分优越,位于川、滇、藏香格里拉旅游大环线上、“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的中间站;108国道、成昆铁路、安宁河南北穿越旅游区,攀西高速公路在旅游区所在的白马镇有一处出入口,进出旅游区交通方便快捷。
  龙潭溶洞旅游区属山河并列的高山峡谷地形,是裂谷裂变褶皱南北延申的中部,方圆面积10平方公里,最高处龙舟山顶海拔2800米,最低安宁河谷海拔1200米,气候为热带和亚热带交替的立体型气候,年均气温15-18℃。旅游区内旅游资源类型丰富,自然环境清幽、山峦叠翠、绿树成荫、溪流幽谷,植被覆盖面高达85%,洞、山、水、动植物等品种多样,罕见岩溶景观,纷呈的瀑布群,迷人的裂谷山颠风光等构成独有的景观神韵,以山体为骨架,以流水为脉络,以草木为容颜,以特有的蓝天、阳光、飞瀑幽峡、奇特溶洞为神采,以独具的民族宗教史迹、生态农业和浓厚的乡村情调为特色,自然与人文兼备。旅游区包括龙潭溶洞民俗观光游览区,宗教、历史遗址—挂榜清真寺区,弯丘“五.七干校”,观音温泉浴疗等四大景区,分布在景区龙肘山脉中(海拔--1200米至1500米间)与地下伏流伴生且正发育中的喀斯特岩溶是风景区最具特色的主景观,几乎汇聚了喀斯特岩溶洞穴特征,洞内钟乳石、石柱、石笋、石幔、葡萄石等基本都在发育中,在现已开发1760米长的主景观龙潭洞中形成不断变化的喀斯特洞穴景观,独特的空间构成、时隐时现变幻的水景和洁白无暇、晶莹剔透的钟乳石等景观交替呈现,景随水移,水景交融,其中龙宫、天宫和六道洞内飞瀑流泉是“三绝”;风景区除景观多样性十分丰富多彩外,负氧离子高更是超越其它国内任何游览洞,游客在观赏洞内美景的同时,又享受负氧离子礼遇,很利于健康长寿。紧临龙潭溶洞群的23道形态各异龙潭瀑布群辅以珍稀植物—桫椤等百余种植物是风景区一条独特的风景线;天然林是风景区的绿色生态线;与龙潭瀑布群一水相接的龙肘山顶上万亩杜鹃,绿草如茵,更有生动神秘的传说;旅游区北面的四川省“五.七”干校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干校旧址,黄草樱桃果业观光区、庙子沟椪柑基地果业观光区体验全新的乡村氛围;南面的观音温泉富含各种康浴成份,紧临214省道,为往旅客洗却一路尘埃,消除劳顿。旅游区内各景区间紧紧涵接,互相渗透,景观相互包容、层次鲜明,对游览和观景十分有利。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20.71万人 2153平方公里 510421 617200 0812 查看 米易县谷歌卫星地图

米易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攀莲镇 约5万人 167.78平方公里

----

查看 攀莲镇谷歌卫星地图
丙谷镇 约1.2万人 47.98平方公里

----

查看 丙谷镇谷歌卫星地图
得石镇 0 316.45平方公里

----

查看 得石镇谷歌卫星地图
撒莲镇 约1.56万人 99.44平方公里

----

查看 撒莲镇谷歌卫星地图
垭口镇 0 0

----

查看 垭口镇谷歌卫星地图
白马镇 约2000人 29.5平方公里

----

查看 白马镇谷歌卫星地图
普威镇 0 93平方公里

----

查看 普威镇谷歌卫星地图
草场乡 约9000人 55.9平方公里

----

查看 草场乡谷歌卫星地图
湾丘彝族乡 0 122.26平方公里

----

查看 湾丘彝族乡谷歌卫星地图
白坡彝族乡 约1.05万人 342.8平方公里

----

查看 白坡彝族乡谷歌卫星地图
麻陇彝族乡 约4000人 98.9平方公里

----

查看 麻陇彝族乡谷歌卫星地图
新山傈僳族乡 约7100人 78.7平方公里

----

查看 新山傈僳族乡谷歌卫星地图

米易县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东区

  【中国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      区域概况   攀枝花市东区是攀枝花市的中心城区,面积167平方公里。位于川滇两省界部,金沙江与雅砻江汇合处,东经101。 08"-102°15",北纬26°05"-27°21"。东北两面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会理、德昌、盐源3县接壤,西南两面与云南省的宁范、华坪、永仁3县为界。   成昆铁路和108国道公路纵贯全境,北距成都749公里,南接昆明351公里,是四川省通往华南、东南沿海、沿边口岸的最近点,为"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   东区地处川西高原南部和滇西高原北部金沙江与雅砻江两江交汇处,属横断山系属亚热带干热河谷季风气候区。年内因分别受热带大陆和赤道海洋气团的影响,及其特有的山地地形,形成了独特的气候特点: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地方小气候复杂多样,气温年差较小,年内干、雨季分明,四季不甚明显等亚热带西段共有的特点。一年中,春暖旱重,风高物燥,蒸发旺盛;夏季炎热,雨量集中,多夜雷雨;秋凉雨少,土壤湿润;冬无严寒,雨水稀少,日照充足。攀枝花市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多也分布在东区辖区内,为东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东区地处攀西大裂谷中段,矿产资源富集,被誉为“富甲天下的聚宝盆”。辖区已探明的矿藏40余种,钒钛磁铁矿储量达98亿多吨,是全国四大铁矿之一。其中,钛储量5亿吨,居世界之冠;钒储量1.2亿吨,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三;铁保有储量47.6亿吨,铁矿石品位较高,开发条件好,邓小平同志曾盛赞“这里得天独厚”。   地貌特征   攀枝花市东区属于侵蚀、剥蚀的中山区,峡谷地貌。晋宁至燕山期,相对被剥蚀和侵蚀,形成宽阔的剥蚀面,自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以后,原剥蚀面遭到破坏,上升地带继续被剥蚀和侵蚀,凹陷地段成为断陷盆地接受沉积。由于河流的下切作用加剧,形成深沟峡谷,使地貌呈现山高谷深河谷交错分布的特点。   东区地势由南往北倾斜,金沙江以北片区则向南倾斜,南北高,中间(金沙江)低,西高东低,地形起伏、高差悬殊500~1000米。   一、侵蚀堆积地貌   河谷阶地 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大河河谷地带。区内金沙江河谷Ⅰ—Ⅴ级阶地中,Ⅰ级阶地高出江面16~20米,沿江断续分布。Ⅱ级阶地高出水面48~112米,阶面完整平坦。Ⅲ级阶地高出水面93~140米,阶面常被河谷切割。Ⅳ级阶地高出水面200~240米,阶面呈浅丘状起伏。Ⅴ级阶地高出水面340~350米,零星分布于两岸浅丘包上。其他河谷仅Ⅰ~Ⅱ级阶地较为发育。   蚀余台地 主要有粉砂质泥岩和泥岩组成。零星分布于金沙江南岸斜坡及山间凹陷地带。台地呈浅丘状,顶平或浑圆而围陡,为滑坡形成的主要地段。   二、剥蚀构造地貌   褶皱中山 即剥蚀中山类型,主要分布在碎屑沉积岩区,由向斜山、背斜山、单面山等构成,一般山脊海拔2000米,切割深度1000米。山脊呈尖棱状、浑圆状,山体多为单面山地貌。   断块中山 主要分布在大河一带,由岩浆岩和变质岩构成。山脊海拔大于2000米,切割深度大于1000米,多为高中山。金沙江与大河之间山脊海拔小于2000米,切割深度500~1000米,为中山。   气候水文   气候特征   东区属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垂直差异显著,冬半年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干燥;夏半年受热带季风影响,雨量充沛。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全年只分干、雨两季:6~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的5月为干季。90%以上降水集中在雨季,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小气候复杂多样,在同纬度地区形成一个独特的高温区。   气温与光照   该区域年平均温度20.9℃,平均气温和总热量在全市属于偏高区域,最热月一般出现在5月至6月(炳草岗1987年6月22日极端最高温度达41℃),最冷月出现在12月或1月(1983年12月28日极端最低温度为-1℃)。全年以1月和2月的温度日较差最大,月平均值为13℃左右,最大日较差可达20℃以上。   境内年日照时数为2640小时左右,年平均晴天约240天,雨天约60天,阴天约65天。年平均太阳总辐射约632100焦瓦/平方厘米,辖区太阳能利用率高,利用前景广阔。   降水与湿度   区境内气候干燥,年降雨量在800毫米左右, 年蒸发量为24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9%。 阿署达村、五道河村等与炳草岗片区海拔区域相比,降水量相对增加,蒸发量减少,气温降低,有利于作物生长。   气压与风   东区年平均气压值为878.0 毫巴,6月最低,11月最高。高低之差9毫巴左右。全年主导风向:夏季和冬季均为东南风。年最大风速达18.3米/秒,年平均风速夏季2米/秒,冬季1.1米/秒。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2.2天,年静风频率为46%,2~5月上旬为风季,秋季风速最小,大风日数最少,静风频率最高。   雪、霜、雾 东区年无霜期在300天以上,海拔1400米以下基本无冬季,夏季长达半年左右。1983年12月降大雪为历年罕见,2000年冬季阿署达村独降小雪。   境内平均霜日在14.2天,初霜期在12月中旬,终霜期一般在2月,无霜期平均287.6~308.1天。一天中霜的持续时间很短,阿署达村霜期稍长,一天中霜的持续时间也较低海拔地区稍长。   东区雾日十分少见,年均2.9天。   矿产资源   金属矿 主要分为黑色金属矿和有色金属矿。铁矿首数钒钛磁铁矿,其次有磁铁矿、赤铁矿、菱铁矿。钒钛磁铁矿以铁为主,伴生有钛、钒、铜、钴、镍、硫、铬、磷、镓、钪、铂等10余种有益矿石,储量大,分布集中,伴生组分丰富,开采条件好。境内主要有朱家包包、兰家火山、尖山、倒马坎、公山五大矿区,表内、表外已探明。钒钛磁铁矿工业储量8.1亿吨,国务院批准工业储量6.64亿吨,可利用工业储量4.78亿吨;二氧化钛储量2.76亿吨;-储量615.8万吨。铁、钛及钒已被开发利用,成为攀枝花市的支柱产业。   非金属矿 主要为饰面石材资源,可作为饰面石材开发利用的岩浆岩有太古至下元古代中粗粒石英闪长岩和海西期二辉辉长岩、角闪辉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绿粒正长岩、中粒正长岩、斑状粗面岩、辉斑玄武岩等。另外可作为饰面大理石和板石开采的有砾岩、石英岩状砂岩、大理岩等。粘土岩、砂石是境内分布较广的矿产,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多已被掩盖。   梅花玉花岗石境内储量较丰且块度大,不仅可做玉石开采利用,还可加工成板材,有较高市场价值。经勘探,东区境内有一定储量的宝玉石资源。   建筑石料 正长--闪长岩分布在弄弄沟,保有储量418.9万立方米;大理石分布在炳草岗,保有储量382万立方米,都是境内主要的建筑石料。此外,蛭石、硅石在倮果还有一定储量。   人口数量   建区初期,户籍人口主要由职工构成,职工队伍多由全国各地支援艰苦地区三线建设或部队转业成建制调入,男性人口所占比例远大于女性。1974年东区共有户籍人口198513人,其中男137317人、女61196人,男女性别比为224.39:100。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农村人口大量进城务工经商和“农转非”指标投放,辖区城市人口数量剧增,男女性别比逐渐趋于平衡。1983年共有户籍人口238323人,其中男150297人、女88026人,男女性别比为174.88:100。1993年共有户籍人口287106人,其中男164203人、女122903人,男女性别比为133.59:100。 2000年共有户籍人口304523人,其中男163149人、女141374人,男女性比为115.42:100。26年间人口净增105556人,年平均增长率1.80‰,男女性别比例逐渐递减,失调趋于缓和。   旅游资源   东区境内既有壮丽的山河奇景和旖旎的亚热带风光,又有遗存丰富、风貌古朴的新兴旅游城区,还是四季宜人的疗养胜地。除河谷在四、五月份较炎热外,低山无酷署,中、高山全年无夏。在11月、12月和次年的1月,海拔1400米以下地带月均气温保持在10~16。C。因此中、高山地区适于夏季避暑,低山河谷地带适合冬季疗养。来东区旅游可参观矿石采选、钢铁冶炼、提钒、取钛等现代生产基地;凭眺壮丽雄伟、气势磅礴的崔嵬群山和奔泻咆哮的江河;欣赏城市景观,游览自然风光,赏鉴历史文物,考察地质地貌。探奇揽胜,美不胜收,已吸引国内外许多游客参观访问和旅游。   地质博览 境内地处攀西裂谷,地质构造复杂,地史演变古老,地形地貌特殊,有“地质博物馆”之称,可观察到海西早期层状长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层状岩体发育良好的层状和韵律层结构及其赋存钒钛磁铁层和世界上最大的钒钛磁铁露天采场。还可远眺晋宁造山运动形成的基底与盖层之间的区域角度不整合面,在荷花池观察由钠铁闪石、霓石花岗岩及英碱正长岩组成的A型花岗岩及金云火山等。   岩溶奇观 兰尖铁矿至大黑山一带属岩浆喷溢造山的典型地带。在兰尖铁矿,可看到冷凝的层状辉长岩、橄榄辉长岩等钒钛磁铁矿岩。在光头山上可看到火山喷发的遗迹,突兀挺立,四周峭壁悬崖,山锥上部有一颈状内收,乃岩浆充塞火山喷口冷凝的结晶。山锥外围有环形分布的喷流火山角砾岩、熔结凝灰岩,皆若巨柱直擎主锥。在喷流火山角砾岩和熔结凝灰岩外还有梅花玉形若梅花,干枝清晰,实属罕见。   金沙夜月 金沙江削山劈岭横贯境内。“金沙水拍云崖暖”,境内江段水势平稳,旅游泛舟饱览万里长江上游的钢城雄姿,体味“金沙夜月”、“金沙夜渡”的意境。在月光、水波的衬托下色彩迥异,与两岸灯火辉映,夜渡陡增奇异神秘。   钢城灯火 东区城市建设布局错落有致,分中有聚,独具一格,楼房鳞次栉比,夜暮降临时万家灯火,自上而下宛如光的瀑布,五彩缤纷,绚丽壮观。境内炳草岗公园、南山观景台可俯瞰市区,更是观赏钢城灯火景观的最佳位置。   大黑山风景区 位于金沙江之北,东区弄弄坪片区和攀枝花至密地片区之上,与仁和区务本乡接壤,面积3300余公顷。景区内森林茂密,藤蔓缠绕,间有局部草地,多悬崖奇峰,并有石林1处,溶洞3处。最高处老鹰岩海拔2920米,攀枝花电视转播台和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建于此地,铁塔高耸入云甚为壮观,风景区气候凉爽,距市区较近,到此避暑休闲的市民和游客甚众。   南山观景台 设于大渡口片区金沙江南岸前进村台地上,与弄弄坪片区隔江相峙,可眺望攀钢及十九冶生产区、生活区,大渡口、炳草岗、攀枝花至密地片区亦尽收眼底。夜晚各片区灯火通明,重叠交错,江中倒影,与两岸浑然一体,是观赏钢城夜景的最佳去处。   奇果名花 境内四季有花期。果品除芒果、石榴、葡萄、西瓜、荔枝、桂圆、番木瓜、香蕉外,还有3000亩枇杷、300亩台湾青枣和120亩花卉基地。   民族采风 东区境内共有35个少数民族,包括彝族、傣族、苗族、白族、回族、傈傈族、纳西族等。各民族多有自己的语言,有的还有本民族的文字。宗教、信仰、住房、服饰、习俗风尚亦各有特征,民间传说、音乐舞蹈别具风采,还可参加和观赏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活动。   攀枝花旅游一条街 位于金沙江和雅砻江交汇处倮果,集美食、购物、娱乐、接待、住宿和咨询等功能为一体,共占地1.2万平方米、开发商屋72套。   东区与泸沽湖、海螺沟、大理、丽江、昆明、瑞丽等国内著名风景区毗邻,一两天之内皆可到达。从攀枝花出发北去西昌可游览邛海、螺髻山,参观卫星发射基地;南下滇池、洱海,可观赏六诏风物;西去丽江、大理,可漫游泸沽湖,了解国内仅存的母系社会文化;转道中缅边境,还可领略异国风情。   民族情况   一、民族关系   解放前,汉民族统治者对境内少数民族实行歧视压迫,区境外黑彝族奴隶主秋收后也下山抢劫汉族粮食财物,绑架汉族儿童上山为奴,造成民族隔阂,甚至发生民族械斗。解放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发展民族教育,培养民族干部。   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贯彻落实民族政策。1980年政府给硫磺沟12户傈僳族每户500元的建房专项补助,把人字形窝棚改建成土木结构瓦房。政府尊重民族习俗,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彝族聚居村每年举办火把节。1998年政府出资78万元,村民出劳力把通往阿署达彝族村的4.7公里公路改造成水泥路面,还办起农家乐、度假民俗村。2000年政府又出资80万元,把阿署达通往农纲水库4.9公里公路改造成水泥路面,推动了彝族村的农业开发和经济繁荣。倮果、密地村550名彝族村民因开发建设征地后住进了城市安置楼。   二、主要少数民族   彝族 据彝族文献《六祖史诗》及《西南彝志》记载,彝族始祖阿普都木原居云南滇池一带,后因洪水泛滥,其六子为避难,迁徙繁衍于各地,形成多个支系。攀枝花境内的彝族,按其来源分为诺苏、理泼、水彝三个支系。诺苏也称黑彝,居住在米易麻陇和仁和区务本乡大火山等高寒山区,是彝族中的贵族(奴隶主)。水彝也叫白彝,多为黑彝的世代娃子(奴隶)。黑白彝等级森严,彼此不通婚。理泼又称红彝,历来与汉族混居,受汉族人影响较大。境内居住的彝族人,全部是彝族中的理泼支系,主要分布在阿署达村、倮果村和密地村,分别占该村总人口数的73%、56%和38%。彝族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受右所土司(彝族地方自治头领)和地方政府的双重管辖,生活困苦,社会地位低下。彝族只有简单的生产、生活单词用语,不能独立完整地表达思想,无独立的文字,通用汉语言文字。解放以后与汉族混居的彝族,逐步与汉族通婚,与汉族人在生产、生活上的联系更加紧密,生活习俗、民族心理与汉族人大同小异。   红彝族喜歌善舞,文化生活独具特色。在劳作之余,节庆、婚嫁、丧葬以及青年男女相互倾慕等不同场合,均能用歌舞传情达意。境内红彝族常用的乐器有笛子、葫芦笙等。山歌在境内彝寨盛行,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   傈僳族 傈僳族与彝族同源于氐族,古称“尼苏”、“力苏”、“离苏”,唐代《蛮书》称为“傈僳”沿用至今,傈僳族人自称为“傈僳扒”。境内金沙江两岸均有傈僳族分布。先年主要靠狩猎、采集生存,到40年代逐步改为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傈僳族分为“黑傈僳”和“花傈僳”两个支系。   境内傈僳族属于“黑傈僳”支系,主要居住在攀枝花村硫磺沟一带。住房为木板人字形窝棚或土墙茅顶房。傈僳族以玉米为主食,没有本民族文字,民族内交谈用傈僳语,与汉族交往用汉语。   解放前,傈僳族人刀耕火种,半农业半狩猎,常受外族和头人的压迫剥削,生产能力低下,生活极其艰难。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傈僳族靠政府扶持解决了温饱,住上瓦房,适龄儿童都上学读书,和其他民族一起真正成为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西区

仁和区

    仁和区是攀枝花市的县级近效区,地处攀西大裂谷。区内成昆铁路纵贯南北,108国道与省、区、乡道形成公路交通网络。是川滇物资交流集散地。建成的攀枝花飞机场在其境内。   仁和区境内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有各种植物130科,372属,546种。中药材665种,粮食品种167个,蔬菜品种263个,水果品种322个。此外,野生动物、家禽家畜种类繁多、水产品资源丰富,野生菌类品种繁多。区内生长着4000多亩距今2亿8千万年、成经沧桑巨变和严寒冰川袭击而存活下来的攀枝花苏铁,是四川“巴蜀三绝”之一,被称为“植物活化石”;攀枝花苏铁年年开花,这是全世界都绝无仅有的,该苏铁园区已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   仁和物产丰富,出产的优质石榴、芒果、葡萄、木瓜、板栗、香蕉等亚热带名、特、优水果独树一帜。有“果王”美称的芒果,果形好、色泽鲜、含糖多,风味可口,亩产量高。仁和石榴,个大、色艳、粒大籽软、味甜纯正。区内年可养蚕五季,所产蚕茧质量好,曾在全国“七五”星火博览会上获银奖。   仁和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其境内拥有金属和非金属矿带30余处,矿产地170余处,钒钛磁铁矿远景储量达49亿吨,煤炭储量达8亿吨,石墨储量达2亿吨,铜、镁、金、锌、锡、镍、钼、钴、无烟煤、粘土、白云石、花岗石、大理石、蛭石、石灰石、磷矿和优质矿泉水等均十分丰富。这些矿藏不仅贮量大,而且品位高,并易于开采。砚中瑰宝——攀枝花苴却砚就出产在仁和区的大龙潭,曾获全国“七五”星火博览会金奖和1994年全国名砚博览会金奖。   仁和区离全国第一大水电站二滩水电站40公里,境内还有三座火电厂,输变电网络已覆盖整个仁和区,丰富的电能为仁和区发展高耗能项目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潜力巨大的二次资源:全国大型钢铁企业——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坐落在仁和区境内,现已形成年产生铁330万吨、钢280万吨、钒钛初级产品20万吨的能力,为大企业提供原辅材料和开发利用攀钢初级产品和废资源已成为仁和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自然地理   营盘山 具有传奇色彩的营盘山,因建有古战场营盘而得名。坐落在仁和区啊喇彝族乡与云南省永仁县维地乡交界处。最高海拔2460米,是川滇省交界的最高峰。 仁和区属亚热带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20.4度,年积温达7450度,年日照时数达2745小时,无霜期300天以上,被誉为天然温室,适宜开发种植亚热带名特优水果及经济林木。   矿产资源   现已探明境内的金属、非金属矿藏有30余种。其中:煤炭储量达8亿吨,石墨储量达2亿吨,铜、镁、金、锰、锡、钼、铅、粘土、白云石、花岗石、大理石、磷矿和优质矿泉水等的储量也十分丰富,不仅品位高,且易于开采。曾获全国“七五”星火博览会金奖和1994年全国名砚博览会金奖的砚中瑰宝--攀枝花苴却砚就出产在仁和区大龙潭乡。   生物资源   境内有各种植物130科、372属、546种。中药材665种,粮食品种167个,蔬菜品种263个,水果品种322个。仁和的优质石榴、晚熟芒果、酿酒葡萄、木瓜、板栗、香蕉等亚热带名、特、优水果独树一帜。目前已建成葡萄基地1.4万亩,芒果基地1.9万亩,中药材基地3700亩,板栗基地1.41万亩,蕃剑麻基地0.6万亩,早特菜基地3.5万亩,优质稻1.4万亩。   旅游资源   境内旅游景点星罗棋布,丰富多采。其中原始苏铁、回龙洞、席革坪古人类遗址等为该区增色添彩,正在开发的大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已开始对外开放。   历史沿革   “仁和”,寓意“仁义道德,和衷共济”。   1965年2月设市时:将云南省永仁县的仁和、大田两区的27个乡划入,设立大田区、大河区;将云南省华坪县大兴区的10个乡划入,设立玉泉区;由盖达县五、六两区四个乡和会理县红格区两个乡划入,设立金江区。以上共43个乡,后并为19个乡。1972年10月将大田、大河、玉泉、金江四区合并为郊区,另设立东区、西区两个城区。东区所辖的炳草岗是攀枝花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共攀枝花市委和市人民政府设在这里。以后,郊区又改为仁和区。   风土人情   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为平息南夷,率兵“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由拉渡口过金沙江,沿南丝绸之路(今108国道拉--平地段)南行,分别于迤沙拉和方山安营扎寨。将士进山,野羊远遁,但见大片萝卜,绿茵茵煞是惹眼,有的已被野羊踏出土面。山风激荡,顿时,萝卜气息甜丝丝扑鼻而来,但军纪严明,无一人偷食。当地土著看在眼里,对丞相官兵消除了敌意,以礼相见。   入夜,丞相应邀率几员大将赴约。至寨门,主人立即出迎。进寨,主客共围火塘落从,彝寨长者端起土碗,高过额头,以自制荞麦酒敬客。   适值酒意醋畅,一彝族小伙子拉进一只刚捕获的野山羊,当客人面杀倒,去其头脚、肃落羊皮,在一木板上飞刀弄刃,取出肠肚,空其屎便,而后以两寸见方的坨坨肉,倾入锅中,众人拾柴,猛火煮沸,除掉泡沫。后又弄一筐新鲜萝卜,切成坨坨,并煮锅中。待沸,再加入辣椒、盐巴、花椒之类的佐料。以文火相煨。   主客畅谈略一锅草烟之时,羊肉腥香气息始从吊锅溢出,令人垂涎。再煮一会,长者手握一削尖木棍,戳坨羊肉递给丞相。长者又戳一坨,双手捏住啃了起来。丞相效仿。食之,觉肥而不腻、瘦而不绵、香嫩可口。再以土碗盛羊汤细品,清爽甘甜,奇香无比。   诸葛亮渡泸回蜀,方山全羊汤吃法也随之流传各地。时至今日,随众口不同吃法也诸多变化,花样繁多,有当归全羊汤、党参全羊汤等等,而正宗吃法仍在平地一带。   “火把节”的传说很多,但在平地彝寨的传说更为美丽动人。从前有个叫-支支的奴隶主,他的奴隶比天上的星星还多,他的牛羊比地上的草还多。但-支支贪得无厌,还是到处抢掠奴隶。一天,他抢来一个叫阿娓的姑娘,见她长得极美,便要霸占她。聪明美丽的阿娓姑娘向-支支提出三个条件:“第一,不准再抢人为奴;第二,不准打骂奴隶,要给奴隶吃饱穿暖;第三,你打死我的爹妈,我要戴孝百日,要建灵棚祭奠亡灵。”-支支答应了全部条件。阿娓姑娘戴孝百日后,在六月二十四日这天,便将灵棚烧了起来,自己也跳入火中焚身而死。   以后,每年到阿娓姑娘焚身这天,人们便打火把纪念她。   经济概况   城乡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持续增长。仁和区委、区政府从生态环境切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加强第一产业,调整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全区以红(葡萄酒)、绿(生物资源、中药材)、黑(煤炭、石黑、冶金)、白(非金属)、高(高耗能)为发展重点,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市场,形成名酒、名药、名果、名菜等拳头产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建设"二线三片"(渡仁线、渡仁西线、五十一片、仁和片、金江片)个体私营经济区。仁和区已建立起了以采掘、冶金、建材、化工、建筑为主的工业行业和门类,形成了原煤116万吨、精煤60万吨、焦炭46万吨、生铁7万吨、钢材37万吨、石黑4387吨、碳黑4503吨、水泥10万吨的工业能力。   科技、文教、卫生事业蒸蒸日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95%;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全区青壮年劳动力文盲扫除率达9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45‰;三级卫生网络得到巩固,卫生防疫、传染病防治、儿童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残疾人事业和三项康复任务均取得成效;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城镇建设繁荣,各民族间团结进步,人民安居乐业。   加速建设的基础设施。仁和建区二十年来,已初步形成具有南亚热带风光和地方特色,文明、整洁、优美的现代化城区。成昆铁路和国道108线横贯其境,成都--攀枝花--昆明高等级公路已列入西部大开发项目,攀枝花飞机场已开工兴建,通讯畅通。区委、区政府把城市建设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充分体现人文理念,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通过对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正努力把仁和建成为山川秀美,环境优雅,经济发达的攀枝花市人民的后花园。   行政区划   仁和县位攀西大裂谷。   Renhe Qu   510411   617061   区人民政府驻仁和镇   2004年,仁和区辖1个街道(大河中路)、8个镇(仁和、同德、大田、平地、福田、金江、前进、布德)、4个乡(总发、太平、务本、中坝)、2个民族乡(啊喇彝族、大龙潭彝族)。   

米易县

   米易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南角,是攀枝市的北大门,幅员面积2152.695平方千米,境内东西最大跨距52.5千米,南北最大纵距73.2千米,成昆电器化铁路、214省道及在建的西攀高速纵贯南北,县内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全县辖12个乡(镇),县政府所在地攀莲镇南距攀枝花市78公里、北距西昌市157公里。在这片资源独特、富饶美丽、欣旺发达的土地上,生活着汉、彝、傈僳、回、白等25个民族的21万米易人民。   米易县1952年建县,50多年来,米易已从一个不毛之地发展为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小康县。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8177万元、三次产业之比为25.8:43.8:30.4,地方财政收入85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73元。   民族风情浓郁。米易县历史悠久,古为邛都部落,古老的文明历史,迷人的边地风情孕育了丰富奇特的人文资源。有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清真寺望月楼和何家坝新石器时代遗址,有绚丽多彩、原始古朴的傈僳族文化和彝族风情。   基础设施完善。米易县城坐落在安宁河畔,近年来市政建设步伐加快,旧城改造力度加大,城北新区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功能逐步完善。交通十分便利:成昆铁路和214省道沿安宁河纵贯全境,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县城南距攀枝花市80公里,北距西昌市150公里。纵贯米易的西攀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之中,米易占据三个出口。通讯便捷:拥有2.1万多门国际、国内直拨电话,无线市话小灵通、全球通移动电话、宽带互联网已开通使用。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特别是西攀高速公路的建成,白马钒钛磁铁矿开发建设的兴起,米易基础设施将更为配套完善,城市规模将迅速扩大,县域经济将得到更大发展,米易将成为攀西地区重要的生态旅游城市和商品集散地。   米易属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干雨季分明而四季不分明,河谷区全年无冬,气温日变化大、年变化小,夏季偏低、冬季偏高,年均气温19.7摄氏度、年均日照数2379.3小时、年降雨量1094.2毫米、无霜期307.5天。米易农产品具有早、稀、特优的特点,以早春枇杷、反季节蔬菜、甘蔗、稻米为主的特色农业享誉省内外;米易以钒钛磁铁矿、花岗石为主的矿产资源极负盛名,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贵重金属和各种非金属矿产达40余种,具有储量大、品位高、易开发的优势;米易水力资源丰富,蕴藏量45.68万千瓦,可开发量12.75万千瓦;米易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以滨水景观长廊、国家激回旋竞训基地和城北新区开发为代表的建设项目,章旺火出“城在山中,水在城中”现代化园林或城市风貌,一个以“阳光、运动、休闲”为特色的旅游新区已在米易初露端倪。   自然地理   米易是以中山山地为主的山区县。最高海拔3447米,最低海拔980米,平均海拔1836.2米(相对高差2467米)。全县山林草坡面积占94.21%,耕地面积占5.11%,水面积占0.68%。   全县具有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年均气温19.7 ℃,雨量充足,年降雨量1100毫米。   境内光照充足,光照时数2217.3-2413.5小时,热量丰富,无霜期301.8-313.7天,冬暖春温高,夏秋季节凉,冬春逆温显著,是天然的“大地温室”,是全国少有的热作区。   矿产资源富集。以钒钛磁铁矿、花岗石为主,矿产资源极负盛名。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贵重金属和各种非金属达50余种,具有储量大,品位高,产地集中,易开发的优势。其中:钒钛磁铁矿储量达20.4亿吨,花岗石储量达1.2亿立方米以上,铂金属储量达18吨。   水能资源丰富。米易县水能资源丰富,全县水电理论蕴藏量48万千瓦,可开发量21万千瓦,现有水电装机近4万千瓦,正在建设装机容量为3.2万千瓦的湾滩水电站已有一台机组发电,随着安宁河流域水电梯级开发项目的实施,06年小三峡电站和城南电站竣工,到2010年全县水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3.2万千瓦。   历史沿革   1952年5月西康省西昌专员公署正式行文“迷易县更名为米易县”。其名沿袭迄今。   《竹书纪年》、《五帝本纪》、《邛巍野录》诸史书记载:“黄帝七十七年,昌意降居若水(今雅砻江)”。“德劣不足绍承大位,降居若水为诸侯”。史前早期经济、文化发达的黄河流域的昌意部落南下,和西南雅砻江等河流沿岸各族部落杂居,耳濡目染中原文化。《西南夷传》:“邛都最大,皆椎结,耕田,有邑聚”。   春秋战国时期,原迷易(今米易)一带为我国西南夷的邛都部落。史载:“秦时尝通为郡县,但至汉兴而罢”公元前143年,汉景帝时,司马相如任武骑常侍,在邛会地区置郡;汉武帝的元鼎年间,在今汉源东南置沈黎郡,辖邛嶣地区,今之米易地区即正式划入西汉王室版图。是时,安宁河河东归会无县,河西归邛都县;南北朝周武帝建德年间,河东仍属会无县,河西属可泉县;唐天宝十四年,河东属青宁郡,河西属建昌郡(今西昌);五代后蜀明德年间,迷易安宁河东地带命名为诺赕,属会川府,其河西地带命名为屈部,属建昌府;宋时,太祖以“唐之祸基于南诏”,明确表示:以大渡河为界的越嶣等郡“非吾有也”。故邛嶣地带为大理国所占,当时迷易一带曰明夷;元王朝在建昌设置“罗罗斯宣慰司”,辖五路二十三州(包括今米易的普济州、威龙州及安宁河沿岸以东、以西的其它地区)、隶属云南行省。衽土司制,史称“土知州”;至明代又施军事移民卫所(完善土司制),河西属建昌府,河东属会川府。   明洪武27年(公元1394)年,在今撤连改设守御千户所,直属四川行都司管辖,其长官统兵慑镇所属各族人民。明永乐年间,行都司饬回族部领在今撤连筹建分县治。因此地处安宁河下游,冬季多雾,日出迷蒙,其分县治因名迷易(阳)县,后又相继改为迷阳守御千户所(巡检所)。《邛嶣野录》作者何东铭(清咸丰年间,迷易撤连才子──廪食增生)曾在史书上落款曰蜀南迷阳增生。再是曾在迷阳巡检所任职的许春所撰写的迷阳山馆碑上镌铭曰:“迷阳山馆系巡检陆蔚创修于迷阳巡检所治西。馆内建有玉墟楼一座、官梅草堂三间、涵光阁三间、榴桂亭一间、澄池一泓、花木互映”。与当时迷阳八大风景的“玉楼观涨”、“澄池夜月”,交相挥映。解放初,撒连街附近仍沿用古名。再后迷易县分县治仍改为守御千户所。   清雍正年间,迷易守御千户所划为建川南道宁远府辖。是时已是“招徕广辟人民滋生,以故事务殷繁,实则与州县无异。”至公元1733年所地因地震陷塌城垣,至乾隆4年(1740年),迷易守御千总常景向宁远府上疏:“帕恋沟(今攀莲镇)地势平衍,民户众多,东西直通大道,田土四处环绕,且在适中之地”,主张千户所迁攀莲。未遂。于次年迁往扎外村(今撒连湾崃)。乾隆27年迷易守御千户所改为迷易巡检所。嘉庆年间,四川总督常明向清庭奏准“改土归流,所辖夷众,编入汉甲,土司只袭职名”。但迷易吉、张土司、各自为政,只表示:“下属夷众新垦之地,情愿首报催科,同增国赋”,不愿改土归流。因鞭长莫及,土司制一直沿袭。道光28年6月12日洪水袭毁巡检所,巡检徐秉坤筹资徒迁巡检所于撒连旧址。   宣统三(1911)年迷易安宁河以东地区分属会理州十个行政区域的摩挲营、攀连、撒连;迷易安宁河以西的克他、麻陇、晃桥、麻栗坪等地统属西昌县直辖的普威乡公所并巡检所(此建制至民国二年正式废置)。   民国元年(1212年),迷易为会理州分州,设分州知事,分州衙仍设撒连,民国二年(1913年),改设为县佐;民国9年(1920年)为会理县分县;民国24年(1935年)红军长征过会理,迷易分县官员惊慌逃匿,因以撤县划区,民国24年(1935年),取普济、威龙两州为首一字,成立普威联保处;民国28(1939)年,西昌宁属屯垦委员会,成立麻陇、龙窝(今南坝乡老街子)彝务指导区公署;民国30(1941)年,迷易的黄草、横山、海塔、金河、大花、小得石、晃桥、马梹榔、麻柳坪等地均划归普威乡,普威乡归属至德昌县设治局,西昌原辖治的麻陇区也划德昌县设治局管辖;民国33年(1944),会理县又划出安宁河以西的撒连、水塘、草场、挂榜、回龙、昔街的上垭口等地归德昌统辖。此区划建制,沿袭至民国末。   1950年3月25日,米易地区解放。行政区划是:米易安宁河东岸是会理县的西北区;米易安宁河西岸是德昌县的迷易区。1951年5月从会理县划出平谷、河高、莲溪、昔宁等乡,从德昌县划出迷易区、麻陇区和龙窝区的南坝等地,于1951年10月正式组建成迷易县。1952年3月县府等单位迁攀莲街;同年5月西康省西昌专员公署正式行文“迷易县更名为米易县”。1978年由西昌地区划归攀枝花市辖。   风土人情   在新山僳傈族乡的“约德节”那天,傈僳同胞们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在林荫道上,在绿草坪中,唱起婉约动人煽情的歌,跳起欢快的舞步,约会意中人,约见亲朋,进行特有的原始宗教崇拜仪式,为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举杯,祝福老人健康长寿,族中兄弟姐妹和睦团结、幸福安康。   仫梭族的插竿挂骨葬是生活在米易的古仫梭族人的独特的埋葬法,即仫梭族人死后不用棺,穷的用布、富的用绫裹了焚烧,焚烧后把头颅及手足骨架插竿挂在岩上,视为隆重安葬。在插竿的上方,有阴刻圆圈,象征月亮的,代表女性;下方有阴刻圆圈,象征太阳的、代表男性。   尸骨、插竿、阴刻圆圈三位一体,构成母系家族制度的完整的葬式。   瓮棺葬,是明清时期生活在米易的古摆夷族把死者焚烧后,拣骨置于瓮中而葬,瓮棺一般用高0.73米,口径0.3米,敞口、斜腹、平底的陶罐(瓮)。陶罐(瓮)表面有泥条镶成的堆纹装饰,有的还刻有“福”、“富贵双全”等字样。在瓮的内层盖上放有一精制的小陶罐作冥器,陶瓮的质地为红泥,泥条盘筑法,慢轮修制,火候较高,施陶铀为微青色,不到底,肃穆而典雅。   瓮棺葬是少数民族的一种特殊墓葬。   经济概况   近年来,米易县始终以招商引资统揽经济工作全局,把项目推进作为重中之中,从制度、政策、服务、效率、运作机制、周边环境、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空间,做到以情招商、以诚待商、以德护商,积极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   农业独具特色。独特的光热条件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孕育着特色农业发展的巨大优势和潜力,米易四季花果飘香,农产品具有早、稀、特、优的特点,以早春蔬菜、冬春早枇杷、优质烤烟、芒果为主的特色农业享誉省内外。1994年米易县被列为国家级“南菜北运”基地和攀西农业开发区,随着农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农业得到较快的发展,现已形成年生产早春蔬菜12万吨,以芒果、早春枇杷为主的特色水果2.1万吨,优质烤烟11万担的规模。   依托资源优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米易工业初具规模,形成了以钒钛磁铁矿加工、磷化工、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能源五个行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形成了川投电治-厂、兴辰钒钛铁合金有限公司、安宁铁钛公司、立宇公司、元通选矿厂、莲华水泥厂、鑫磊石材公司、湾滩电站等一批骨干企业。随着攀钢集团白马球团工程项目240万吨球团、白马铁矿234万吨铁精矿、中禾公司60万吨球团、德胜集团60万吨球团、新宇公司80万吨球团、兴辰公司500吨钼铁、安宁铁钛公司4万吨钛白粉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预计到“十一五”末,将实现年产铁精矿600万吨、钛精矿75万吨、氧化球团440万吨、钛白粉6万吨、钒铁3000吨、钼铁500吨,工业总产值将达80亿元。   行政区划   米易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南角,是攀枝市的北大门,也称之为攀枝花的迎宾厅和后花园。   Miyi Xian   510421   617200   县人民政府驻攀莲镇   米易县辖7个镇(攀莲、丙谷、得石、垭口、普威、撒莲、白马)、1个乡(草场)、4个民族乡(白坡彝族、麻陇彝族、新山傈僳族、湾丘彝族)。   旅游资源   四川省米易县龙潭溶洞旅游区位于米易县域北部的白马镇境内,地处龙舟山脉和安宁河流域在米易境内的交汇区,与凉山州会理县毗邻,距西昌市131公里,距攀枝花市106公里,距米易县城26公里。   龙潭溶洞旅游区于1998年被评为四川省省级风景区名胜区,2002年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区,2006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区。该旅游区区位条件十分优越,位于川、滇、藏香格里拉旅游大环线上、“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的中间站;108国道、成昆铁路、安宁河南北穿越旅游区,攀西高速公路在旅游区所在的白马镇有一处出入口,进出旅游区交通方便快捷。   龙潭溶洞旅游区属山河并列的高山峡谷地形,是裂谷裂变褶皱南北延申的中部,方圆面积10平方公里,最高处龙舟山顶海拔2800米,最低安宁河谷海拔1200米,气候为热带和亚热带交替的立体型气候,年均气温15-18℃。旅游区内旅游资源类型丰富,自然环境清幽、山峦叠翠、绿树成荫、溪流幽谷,植被覆盖面高达85%,洞、山、水、动植物等品种多样,罕见岩溶景观,纷呈的瀑布群,迷人的裂谷山颠风光等构成独有的景观神韵,以山体为骨架,以流水为脉络,以草木为容颜,以特有的蓝天、阳光、飞瀑幽峡、奇特溶洞为神采,以独具的民族宗教史迹、生态农业和浓厚的乡村情调为特色,自然与人文兼备。旅游区包括龙潭溶洞民俗观光游览区,宗教、历史遗址—挂榜清真寺区,弯丘“五.七干校”,观音温泉浴疗等四大景区,分布在景区龙肘山脉中(海拔--1200米至1500米间)与地下伏流伴生且正发育中的喀斯特岩溶是风景区最具特色的主景观,几乎汇聚了喀斯特岩溶洞穴特征,洞内钟乳石、石柱、石笋、石幔、葡萄石等基本都在发育中,在现已开发1760米长的主景观龙潭洞中形成不断变化的喀斯特洞穴景观,独特的空间构成、时隐时现变幻的水景和洁白无暇、晶莹剔透的钟乳石等景观交替呈现,景随水移,水景交融,其中龙宫、天宫和六道洞内飞瀑流泉是“三绝”;风景区除景观多样性十分丰富多彩外,负氧离子高更是超越其它国内任何游览洞,游客在观赏洞内美景的同时,又享受负氧离子礼遇,很利于健康长寿。紧临龙潭溶洞群的23道形态各异龙潭瀑布群辅以珍稀植物—桫椤等百余种植物是风景区一条独特的风景线;天然林是风景区的绿色生态线;与龙潭瀑布群一水相接的龙肘山顶上万亩杜鹃,绿草如茵,更有生动神秘的传说;旅游区北面的四川省“五.七”干校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干校旧址,黄草樱桃果业观光区、庙子沟椪柑基地果业观光区体验全新的乡村氛围;南面的观音温泉富含各种康浴成份,紧临214省道,为往旅客洗却一路尘埃,消除劳顿。旅游区内各景区间紧紧涵接,互相渗透,景观相互包容、层次鲜明,对游览和观景十分有利。   

盐边县


米易县特产大全




米易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