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街道位于山东德州夏津县。下辖:
371427002001 121 霍庄社区
371427002002 122 岳庄社区
371427002003 122 李楼社区
371427002004 122 七里屯社区
371427002006 122 罗庄社区
371427002007 122 董仓社区
371427002008 220 艾庄社区
371427002204 122 胡里长屯村委会
371427002206 122 许小庄村委会
371427002207 122 许老庄村委会
371427002208 122 孟韩庄村委会
371427002212 122 纪庄村委会
371427002213 122 苦水马庄村委会
371427002219 220 齐庄村委会
371427002223 220 茶店屯村委会
371427002224 220 马辛庄村委会
371427002227 122 孔市村委会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1427002 | 253200 | 0534 | 查看 北城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银城街道 |
山东省夏津县银城街道,位于县城东部及城区周围。2005年银城街道成立,面积87平方千米。辖12社区、13村、12394户、71344人。 银城街道位于县城东部及城区周围,东西长15千米,南北宽9千米。南邻南城镇,北靠开发区,东接东李官屯、香赵庄镇,西接宋楼镇。2005年银城街道成立时,辖51个村,面积87.1平方千米。人口8万人。2007年5月,所辖唐堤、杨堤、李刘庄划归北城街道。2009年,银城街道辖48个村(2009年合村并建后辖12社区、13村)、12394户、71344人,耕地3160公顷,面积87平方千米。[1]青银高速、德商路、315省道交叉贯通镇境,交通便利。 - 建制沿革 汉初置鄃县,曾为田蚡食邑;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封大将马武为鄃城侯。明时属顺化乡、坊廓里(又称土民里)。清代光绪之前属顺化乡顺一(亦称坊顺)。光绪二十一年(1895)属“恭”字团。宣统二年(1910)属“公”字“公果乡”。民国时属第一区第一里。1945年9月,属第一区。1950年4月属第六区。1956年11月属城关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1984年4月,改称夏津镇,后又改称银城镇,2005年6月改称银城街道。 - 历史事件 夏津县旧称“鄃”,西汉时曾为汉景帝王皇后之弟,武安侯田蚡食邑。因“鄃”地处黄河以北,没罹水患,他竭力反对治黄,使黄河废治达20年之久。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光武帝刘秀曾封大将马武为鄃城侯。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曾以夏津为其粮秣转输地。据清乾隆本《夏津县志》载:“(夏津)土城周围七里,世传隋窦建德转输之处。”据传,唐武德二年(619年)春,窦建德农民军与隋军大将宇文化及大战于聊城,窦建德因以夏津为部队休整和辎重转输之地而大胜隋军,且擒获隋将宇文化及。 明嘉靖年间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栗祁,籍银城街道栗庄村,曾任徽州府推官及南京户部主事。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任推官时曾奉南京御史林润之命,缉拿严嵩党羽林文龙。栗祁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轻徭平赋,废除苛条,劝事农桑”,颇得百姓拥戴。后擢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卒后归葬于本籍。 |
北城街道 |
北城街道位于山东德州夏津县。下辖: 371427002001 121 霍庄社区 371427002002 122 岳庄社区 371427002003 122 李楼社区 371427002004 122 七里屯社区 371427002006 122 罗庄社区 371427002007 122 董仓社区 371427002008 220 艾庄社区 371427002204 122 胡里长屯村委会 371427002206 122 许小庄村委会 371427002207 122 许老庄村委会 371427002208 122 孟韩庄村委会 371427002212 122 纪庄村委会 371427002213 122 苦水马庄村委会 371427002219 220 齐庄村委会 371427002223 220 茶店屯村委会 371427002224 220 马辛庄村委会 371427002227 122 孔市村委会 |
南城镇 |
南城镇建制于2005年3月,辖50个行政村,3.8万人,总耕地 南城镇5.7万亩.近年来,南城镇经济发展迅猛,已形成棉纺、织布、油脂加工、农机件加工四大行业特色。现有注册工商业户4260户,限额以上企业46家,其中棉纺企业32家,2006年完成工商税收1380万元,人均纯收入4350元。 - 地理位置 南城镇地处夏津县境南部,北依县城,南与临清市接壤,西连宋楼镇,东接香赵庄镇,总面积52平方公里,308国道、254道省道穿境而过,“村村通”公路遍布全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 风土人情 南城镇人民勤劳善良,民风淳朴,群众经商意识较强,发展欲望较高,形成了乔官屯,地藏寺、姚寨、南王、小殷几个专业村,现在外经商户860户,企业用工达4800余人。 - 经济状况 2006年全镇注册民营企业已发展到了430家,比上年新增85家, 南城镇同比增长21.6%;注册民营业户5800户,比去年新增1000户,同比增长20.8%,注册资金2.8亿元。固定资产达到17.5亿元,同比增长25%。2006年1-6月份实现销售收入27亿元,实现工商税收970万元,其中国税710万元,占工商税收的73%,人均277元,同比增长55.7%;实现财政收入101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5.4%。限额以上企业由2004年的18家发展到31家。上半年,全镇完成固定资产投入2.5亿元,新上和扩建投资过300万以上的企业19处,其中改造老企业5处,新建固定资产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晟达源纺织有限公司、盛兴纺织有限公司、瑞泰纺织有限公司、鸿运电子有限公司、双鸿集团纺织有限公司、瑞鑫保持器厂等。新增棉纺能力7.9万纱锭。新兴电子、化工、建筑建材、机械加工等产业也蓬勃发展。 - 特色产业 夏津县南城镇是棉纺织产业大镇,南城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 南城镇下,抢抓机遇,借势发展,制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棉纺织企业做大做强,全镇棉纺织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05年以来,全镇新增棉纺规模24.4万纱锭,完成投资总额17亿元。目前,南城镇已拥有棉纺织企业32家(均为限额以上企业),从业人员7600余人,棉纺规模(纱锭)33万枚,无梭箭杆织机580台,年纺纱能力7.2万吨,年织布能力1600万米,年销售收入17亿元,利税1.5亿元。南城镇双鸿集团棉纺公司,双鸿织布城已成为全县棉纺织龙头企业,年创产值10多亿元,所生产的优质高档棉纱和棉布质量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鑫龙纺织公司,瑞泰纺织公司,瑞昌纺织公司,金驰纺织公司,晟达源纺织公司,众诚纺织公司,众兴纺织公司等棉纺织企业规模日益状大,众诚纺织公司引进瑞士产立达“BT923”汽流纺设备,国际领先,产品在同行业中名列前茅,企业竞争优势明显。 - 地方经济 郑保屯镇位于夏津县最西端,漳卫运河东岸,与“中国羊绒之 南城镇都”河北清河县相邻,308国道、青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镇总面积27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总人口2.2万人,耕地4万亩。近几年来,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以增加农民收为核心,以培育壮大羊绒、汽摩配件加工产业为重点,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奋发图强,开创了经济快速发展,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平安稳定,干群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 特色产业优势凸显。该镇充分发挥与“中国羊绒之都”河北清河县及该县汽摩配件大市场相邻的区位优势,通过政策推动、协会拉动、典型带动,全镇梳绒机已发展到1500台,从业人员3000多人,年可实现利润3000多万元,加工户扩展到郑保屯、三杨村、柳元庄等十一个村庄,其中邢庄村梳绒机入户率已经超过75%。三杨村汽车、摩托车配件生产企业已发展到20多家,加工户400多户,产品包括汽车刹车轮毂、重型汽车软软管、摩托车软管等十几个品种,年可实现产值1.6亿元,该镇与一汽集团、重汽集团、时风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三杨软管占据了重汽集团60%的市场份额。 |
苏留庄镇 |
" 夏津县苏留庄镇位于县城东北部,距县城20公里,北与武城县接壤,总面积101.13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0.6万亩。全镇有54个行政村,1.3万户,总人口5.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0.31万人。苏留庄镇交通便利,省道315线公路在本镇穿过,三年来,新修乡村公路106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公交车。2005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3690元,比上年增长12.6%,财政收入完成800万元,比上年增长52.9%。苏留庄镇先后荣获“省级肉牛改良示范乡镇”、“市级民营经济强乡镇”、“市级农业产业化明星乡镇”、“市级安全文明乡镇”、“市级信访‘三无’乡镇”和县级畜牧养殖、林业生产、计生、信访先进单位等项荣誉称号。 近年来,苏留庄镇党委、政府落实树立科学发展观,全力实施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两大“天字号”工程。2005年全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民营企业总户数达到86处,其中10家规模企业通过市级验收。德州天参饮品有限公司厂房正在建设中,项目投产后年可加工各类果品8000吨以上,年创产值突破1000万元,年销售收入1亿多元,利税4000万元,可带动该镇与周边乡镇及县市的果品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夏津恒发纺织有限公司二期工程新增投资8000万元,新上气流纺纱机20台,使气流纺纱机达29台,年产棉纱达9000吨,销售收入1.3亿元,利税1200万元。霞光烟花、新达塑料、锦泰工艺品、大兴木材、金牛纺织、王牛扒鸡、正义农药厂等一大批新上扩建民营项目现在已完成建设或正在紧张施工中。2006年2月份,苏留庄镇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民营经济强乡镇”的荣誉称号,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镇向民营经济强镇的新跨越。不断加强小城镇建设,在永馆公路两侧统一规划两层标准楼房,商贸街建设已初具规模。 苏留庄镇地处黄河故道,素有“小杂果之乡”美誉,年产各种鲜果2亿斤。棉花、林果、蔬菜和畜牧养殖是主导产业。镇党委、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典型引路积极推进林业产权改革,三年间,全镇新植树木150万株,立木面积达3.8万亩,人均80棵,林木覆盖率达到62.8%。. |
新盛店镇 |
" 新盛店镇是一个有1200多年历史的古镇,唐初夏津县城曾设置在这里。据史料记载,镇名由孙生店、新生店沿革而来,隶属夏津县。民国设二区,解放后设镇,1958年设新盛店公社,1984年设新盛店镇,1993年与原左王庄乡合并,1995年又与原西李乡合并,成为夏津县第一大镇。 新盛店镇位于夏津县城北10公里处,西、北与武城县接壤,东、南分别与本县苏留庄镇、北城街道办事处为邻;青年河贯穿南北,315省道、254省道、318省道、育西路、雷霍路交叉穿过镇境。距青银高速出口3公里,村村通了柏油路,干支相连的交通网络已经形成。全镇70个行政村,总人口5.4万人。镇版图面积南北狭长约15公里,东西宽约12公里,总面积120.4平方公里,耕地12万亩。镇驻地面积5.1平方公里,并制定了20年的整体建设规划,现已初步形成了街道整洁、宽阔、建筑布局合理,邮电、银行、电力、水利、交通、运输、商业、教育卫生等设施齐全的小城镇建设格局。 棉花种植 新盛店镇地处平原,土地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有棉花、小麦、辣椒、玉米等,是棉花良种繁育的基地。农民群众有丰富的植棉经验,棉花生产是该镇的优势。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棉花生产为支柱,大力培植棉花加工业,把农业大镇建设成为经济强镇”的发展思路。全镇植棉面积近11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90%以上,每年向棉纺企业提供优质原棉约20万担,棉花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棉花拉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棉花真正成为该镇农民的“摇钱树”。 民营经济 镇党委、政府立足本地实际,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抢抓机遇,因地制宜,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使全镇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8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679万元,比去年同比增长26.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8万元,比去年同比增长4%,地税359万元,增长了43.18%,国税52万元,增长了23.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46元。. |
雷集镇 |
雷集镇地处鲁西北地区,位于夏津县城东北部,北距德州市40公里,东距济南市130公里,105国道、315省道、夏(津)腰(站)公路交叉穿境而过,距青银高速20公里,交通条件便利。辖57个行政村,人口3.8万人,总面积108平方公里,可耕地8.8万亩。 农业生产 雷集镇农业资源丰富,以粮、棉、蔬果种植为主。粮食种植面积2.5万亩,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棉花种植面积3万亩;蔬果种植面积3万亩,主要种植大葱、辣椒等。大葱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质量好,大葱日成交量可达60吨。 基础设施 雷集镇东临马颊河,有县级提水站一处,镇级提水站六处,水利条件优越。全镇油路通车总里程120公里,在全县率先完成了“村村通”油路工程。有中学两所,其他各级各类学校21所,在校生0.27万人。有线电视用户6800多户,入户率及用户总数均居全县首位。固定电话用户6500户,普及率高达69%。 经济发展 近几年来,雷集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市、县经济会议精神,始终把发展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两大“天字号”工程作为“富民兴镇”的首要任务来抓。立足当地资源,培植优势产业,推行优惠政策,积极打造亲商、爱商的优质服务平台,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全镇现有宗广鑫源纺织有限公司、金田纺织有限公司、天昕纺织有限公司、宏业制衣有限公司限额以上企业四家。 特色产业 (一)张集金丝面、珍珠琪 金丝面又称龙风面,为雷集镇张集村张氏祖传面食,曾为乾隆年间贡品。金丝面选用上等精细面粉,配以十余种佐料,人工擀制,薄如纸,亮如玉,切成细丝即成金丝面;再横切就成珍珠琪。近年来,珍珠琪加工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了技术含量。“琪王”牌珍珠琪,以配方独特、营养丰富、片片如玉、滋阴润肺、历史悠久,蜚声海内外。目前,年生产能力600吨,产品销往东营、泰安、德州、河北等地及各大宾馆、超市,深受客户欢迎。 (二)肖庄大葱 肖庄大葱具有质量好、产量大的特点。近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扶持下,扩大了种植面积,建立了专业市场,现已发展大葱种植6000余亩。大葱上市后,日成交量达60多吨。在该市场的辐射带动下,周围50多里的人们也争相种植,产品远销河南、河北、天津、重庆、四川等地。. |
郑保屯镇 |
郑保屯镇位于夏津县最西端,漳卫运河东岸,与“中国羊绒之都”河北清河县相邻,308国道、青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镇总面积27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总人口2.2万人,耕地4万亩。 近几年来,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以增加农民收为核心,以培育壮大羊绒、汽摩配件加工产业为重点,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奋发图强,开创了经济快速发展,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平安稳定,干群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 特色产业优势凸显。该镇充分发挥与“中国羊绒之都”河北清河县及该县汽摩配件大市场相邻的区位优势,通过政策推动、协会拉动、典型带动,全镇梳绒机已发展到1500台,从业人员3000多人,年可实现利润3000多万元,加工户扩展到郑保屯、三杨村、柳元庄等十一个村庄,其中邢庄村梳绒机入户率已经超过75%。三杨村汽车、摩托车配件生产企业已发展到20多家,加工户400多户,产品包括汽车刹车轮毂、重型汽车软软管、摩托车软管等十几个品种,年可实现产值1.6亿元,该镇与一汽集团、重汽集团、时风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三杨软管占据了重汽集团60%的市场份额。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制定了全县第一部镇村发展规划。不断加强桥梁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0多万元新铺油路15公里,新建郑崔桥、杨东桥两座。重点抓好邢庄典型村建设,投资50多万元重修村委会办公大院,粉刷墙壁8000多平方米,整修街道2公里,新建文化大院1处,配齐文化、娱乐、健身器材,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市场带动战略效果明显。夏津县运东粮食批发市场自运营以来,累计完成交易量2亿斤,交易额1亿多元,成为辐射江苏、浙江、安徽等十几个省市区的大型专业交易市场,并带动了餐饮、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业人员400多人。 郑保屯镇人民热忱欢迎有志之士前来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
白马湖镇 |
白马湖镇位于夏津县城西18公里处,西临京杭大运河,26个行政村,人口3.1万,总面积68平方公里,耕地6.4万亩。近年来,白马湖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两大“天字号”工程建设统领全镇工作,实现了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超常发展,跨越前进。2004年被市委评为“五个好乡镇党委”,2005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民营经济强乡镇”。 一、民营经济 强筋壮骨膨胀骨干项目。对银鄃纺织、天力纺织等10处骨干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促进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银鄃、天力纺织公司均已被批准为市级龙头企业,2005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50强企业”。重点扶持枣林小纺织、杜堤针刺毯等8个专业村正在向产业化、集团化发展。 2006年上半年,全镇新上投资100万元以上项目18个,新增固定资产投入1.9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14处,比年初增长6处。目前,全镇已形成了棉纺织、棉花加工、榨油、酿酒、建材、过滤板、化工、农机件加工等10多个优势产业。 二、招商引资 通过召开白马湖籍在外老乡联谊会,制作并广泛邮寄散发了招商引资明白纸,对我县及白马湖镇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政策优势、载体优势等进行了说明。落实了招商引资责任制,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村支书每人每年必须引进一个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2006年上半年,全镇引进外部资金1.2亿元。 三、农业生产 在棉花、粮食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和立体种植,成立了大葱协会和辣椒协会,全镇反季节大葱、辣椒种植和棉瓜套种达15000亩。在畜牧养殖上,重点创新经营机制,积极探索实施了“公司+农户”、“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以镇良种猪厂为龙头,辐射带动全镇100多个养猪厂和养猪大户。 四、基础设施 为改善区位劣势,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在全县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油路;2005年,积极向市里争取无偿资金完成了镇内4座危桥改造。目前,全镇已实现“四通一平”。. |
东李官屯镇 |
夏津县东李镇地处夏津县东部,位于夏津、平原、高唐三县交界地,马颊河自南而北沿镇境东部流过。境内有夏腰路、香李路连接105国道、308国道,青银高速横跨全境。全镇总面积51平方公里,辖33个行政村,2.8万人,5.3万亩耕地。1984年由东李公社改为东李官屯镇至今,镇政府驻东李官屯西街村。该镇是省政府命名的中心镇,历来是商贾云集之地。2005年先后被授予“德州市经济强乡镇”,“德州市信访‘三无’乡镇”等荣誉称号。 农业经济:全镇地处陈公堤上,除东部为红壤黏土外,大部分是沙质土壤,土质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在宋桥、卞官桥各建有扬水站一处,可灌溉全镇耕地,水利条件优越。主要农作物有棉花、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地瓜等,尤以植棉历史悠久闻名遐迩。2005年该镇建成棉花良种繁育基地1万亩,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8000亩,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2000亩。畜牧业主要以蛋鸡,肉食鸭、肉食鸽养殖为主。全镇现已形成以优质粮棉为主,畜牧养殖业、特色种植业为辅的多元化综合性农业。 工业经济: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按照“优化产业结构、培植优势产业、打造骨干企业”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下大力气培育特色产业,鼓励优势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拉长产业链条,民营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1亿元,销售产值4.9亿元,增加值9600万元,实现利税1.5亿元。企业个数92个,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家,成为夏津、高唐、平原三县交汇最大的棉花加工、棉纺织、植物油加工、饲料加工贸易集散地。同时镇党委政府大力整顿投资环境,打造“服务高地”,先后出台《东李镇民营经济发展若干规定》、《东李镇关于整顿投资环境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文件,大力整顿企业周边环境,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向企业“吃、拿、卡、要”,以镇经建委为依托,成立专门的民营服务队,全程提供“保姆式”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倾力打造服务高地,环境洼地,形成投资引力源。 城镇建设:东李镇在西街村北部建有大型商贸市场,日交易额达470万元,是县城东部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并沿夏腰公路两侧,以镇政府驻地和商贸市场为依托,建成两条高标准二层楼商业街。2005年全镇经商业户达6024家。该镇电力、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优良,全镇村村通柏油路,东距105国道8公里,南距308国道9公里,夏腰公路连通夏津县城。. |
宋楼镇 |
" 宋楼镇位于夏津县城西3公里,南与临清市接壤,西与白马湖镇、双庙镇相临,东与银城办事处、南城镇相临;315省道和德商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全境东西长约8.5公里,南北宽约7.5公里,总面积34平方公里。全镇共有28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总人口3.1万,其中农业人口2.9人。 自然环境 宋楼镇属黄河冲击平原的一部分,地势高亢、平坦、无显著起伏。海拔28—34米之间。陈公堤自赵沟入境,向东北绵延至时庄出境,将全境分为“上堤”和“下堤”两部分。境内南部为黄河故道。 宋楼气候属于暖温带季风区域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年均气温12.7℃,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间有旱涝、冬季干冷雨雪少。初霜日平均在10月22日,终霜日平均在4月12日,无霜期192天。适合粮、棉、瓜菜等各类作物生长。干旱、冰雹、干热风、连阴雨、霜冻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 全镇土壤大部分属壤土,群众俗称“两合土”,土壤颗粒比例适度,沙粘程度适中,大小孔隙分布适宜,性状介于沙土和粘土之间,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肥力水平高,耕性良好,适耕期长,适宜种植棉花、粮食、蔬菜等作物。 国民经济 近年来,宋楼镇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在两大“天字号”工程上强力突破,把棉纺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牢牢把握“总体膨胀、个体扩张、设备提档,产品升级、争创名牌”五个关键,努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三次跨越”。使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蓬勃发展。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0%:69%:21%。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效途径,全镇实现财政收入2400万元,成为全县财政贡献第一镇。 农业概况 宋楼镇党委政府立足棉花特色产业,着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步伐,使棉花从种植、加工到运输形成一体化模式。2005年度,全镇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8%。棉花总产量1.2万吨,增长9.6%;粮食总产量960吨,增长6%;水果总产7600吨;蔬菜总产4600吨;肉类总产1060吨;禽蛋总产1800吨。全年造林40万株,林木覆盖率达到28%。. |
香赵庄镇 |
" 香赵庄镇位于夏津县城东南10公里处,镇域总面积37平方公里,辖37个行政村,人口2.55万人。2005年度全镇实现财政收入10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60元。全镇有三轮车4000多辆,拖拉机100多辆,大型联合收割机、旋耕机30多台套,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电信事业发展讯猛,全镇电话村25个,电话装机4000余户。 产业结构 镇党委、政府大力发展瓜、菜、林果等“两高一优”农业,建立了万亩棉瓜套种,千亩大棚西瓜、千亩拱棚油菜、千亩食用菌、千亩香酥梨园等七大高产高效农业基地,形成了“瓜、菜、菌、梨”四大亮点。在西瓜种植上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使大棚西瓜集中联片发展到四个村庄近千亩。西瓜生产采取两种三收的生产模式,西瓜收二茬,再种植白菜或牛角椒,亩收入6000多元,经济效益可观。打帘王等村发展大棚黄瓜、芹菜、西红柿大棚500多亩,刘铺、五龙堂的拱棚油菜、菠菜、越冬小葱近千亩,琉璃庙、王曲庄、于庄等村种植大葱1000亩,齐庄、王寨、刘铺、肖庄等村发展平菇、香菇、金针菇等食用菌养殖10000多平方米,莫庄村种植香酥梨1000亩,凭借香、酥、甜、脆的特点远销高唐、济南、胶东等大中城市。 棉纺强镇 依靠丰富的棉花资源优势,全镇目前已形成了20万纱锭,500台织机和日加工300吨植物油的生产能力。瑞鑫纺织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纺织能力已达到3万纱锭,织布龙头企业润盛织业有织机150台,是我县乡镇最大的织布企业。纸管加工是香赵庄镇的特色产业,目前由人工糊制发展成机械加工,有纸管机100台,加工户11家,年加工纸管1.5亿支,送往华芳和邻近县市棉纺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全镇的棉纺织行业聚集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04、05连续两年获得全市民营经济强乡镇,06年获得全县经济发展一类乡镇、工商税收增幅先进乡镇。 民营经济 香赵庄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全镇从事个体民营经济及工商业人员7000人,有个体私营企业170多处,限额以上企业22家。2005年,新上和扩建民营项目40多处,完成民营经济总投入4亿元,比上年增长60%。. |
双庙镇 |
双庙镇位于山东德州夏津县。下辖: 371427109001 121 双庙社区 371427109002 122 三鸭社区 371427109003 220 文庙社区 371427109004 220 郝崔庄社区 371427109005 220 李营社区 371427109202 122 六屯村委会 371427109206 220 曹庄村委会 371427109209 220 吴庄村委会 371427109212 220 郭庄村委会 371427109213 122 范楼村委会 371427109214 220 前柳村委会 371427109215 220 后柳村委会 371427109218 220 王堂村委会 371427109220 220 清凉寺村委会 |
渡口驿乡 |
渡口驿乡位于山东、河北两省,德州、邢台、衡水三市区,夏津、武城、清河、故城四县交界处,全乡面积40.2平方公里,耕地3.91万亩,下辖15个行政村,人口1.9万。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青银高速横穿该乡。农业以棉花、小麦、林果为主,民营企业以纺织、焦碳、纺织设备购销加工为主导产业。2006年1—6月份,全乡完成工业销售收入2.2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79.2万元,其中国税完成164.6万元,地税完成14.6万元。 基础设施 村村通工程的实施,该乡新修油路9条,总长度30公里,全乡15个村全部通上了公路。积极争取投资600余万元,新建变电站1座,极大的改善了该乡用电条件。全乡3万亩的土地整理项目,通过国家立项,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现在一期工程正在紧张施工。该项目完成后可极大的改善该乡农业生产条件。积极争取资金60多万元新修桥梁3座。投资90万元新建一处渡东中心小学。通讯事业迅猛发展,全乡15个村全部成为电话村。村村通有线电视工程正在安装过程中。 林业生产 近几年来,渡口驿乡坚持把发展林业生产作为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2003年以来,全乡累计植树60万株,高标准建成了卫运河以东的100米绿色林带,青银高速两侧各50米,田渡路、渡双路两侧各30米的绿色通道以及农业开发区沟渠路绿色林网工程,树成林,田成方,到处是一片树的海洋。 招商引资、民营经济 几年来,渡口驿乡党委、政府坚持把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和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作为全乡经济工作的总抓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广泛开展领导招商、专业招商、网上招商等招商活动,积极打造“政策洼地”,营建“服务高地”,坚持大中小,高中低一齐上,全乡招商引资硕果累累,民营经济遍地开花,先后引进和新上了投资5000万元的青岛国道纺织有限公司和投资2000万元的运河纺织有限公司以及投资500万元的忠厚焦碳厂三个重点项目,另外投资过百万元项目7处,其中投资300万元以上的3处。今年又引进和新上免烧砖瓦厂、森祥彩砖厂等项目5个,国道纺织增资300万元,新上织机70台。两个投资1000万元新上一万纱锭的纺织项目和一个投资500万元新上100台织机的织布厂已完成选址立项,近期将开工建设,年底可投产达产。. |
田庄乡 |
田庄乡地处夏津县西北8公里,东临夏武公路,两条高标准水泥路贯通南北,青银高速公路东西横穿全境,交通便利。全乡辖24个行政村,2.1万人,3.9万亩耕地。 民营经济基础雄厚 田庄乡通过大力实施“引商兴工”战略,引导外出经商富裕户回乡上项目、办企业,不断膨胀民营经济群体总量和单体规模,全乡形成了面粉面条加工、棉纺织、百货批发、化工、工艺品加工、酒饮料加工等六大骨干行业。 1、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目前,全乡共有民营业户2200户,个体私营企业178处,从业人员7800多人,其中限额(规模)以上企业有永乐食品有限公司、金谷园纺织公司、胜达纺织公司等9处 ,全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利税1.5亿元。 2、外出经商户明显增多。据统计,该乡外出批发户已达2000户,6000人,占全乡总户数近三分之一。经营业户遍布黄河以北除新疆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年总收入近7000万元。 农业基础牢固 1、土地合理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由于1/3的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全乡共有规模经营20亩以上土地的400户,其中50亩以上80户,百亩以上的14户。全乡土地流转面积总量达1.5万多亩,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1/3。 2、林业生产创新高。创建了千亩裴官屯西沙河丰产林示范基地和千亩速生杨示范基地。近几年,全乡共新植树133万株,绿化道路26条,林业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3、膨胀棉花产业规模。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膨胀棉花产业,近几年来棉花种植一直保持在3.0万亩以上,确保了农民基本的经济收入。 4、畜牧养殖业斩露头角。闫庙村新建存栏量达100头的西门塔尔肉牛养殖示范基地,不断开创农民增收新途径。 基层组织基础稳固 1、村级班子健全、运转好。全乡24个村两委班子健全,没有一个三类村,而且都能独立开展工作。 2、干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村两委班子扎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赢得村民的拥护和爱戴。全乡24个村全部通上了自来水、有线电视、柏油路,并且对村内街道全部进行了硬化、美化。 3、乡村两级班子团结促稳定。乡村两级班子在思想上高度统一,行动上高度一致,促进了全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基层组织的调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促进了社会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