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街道办事处位于泸州城北部,东临长江,与茜草镇隔江相望;南至水井沟,与南城街道连接;西邻大山坪街道;北濒沱江;面积2.5平方千米。辖皂角巷、东门口、濂溪路、珠子街、大河街、小河街等六个社区居委会,现有社区干部共30人。常住居民12811户,常住人口45070人,暂住3500人。住有汉族、回族、哈尼族、蒙古族、藏族等15个民族。
-
沿革
北街境域,民国前期,先后属泸州城厢和泸县中城镇辖区。1937年,建北城镇至解放。1950年至1952年4月,仍置北城镇公所。5月与南城镇合并,建泸州市城区人民政府,设第一街道办事处。1955年12月,划分为第一、第二两个街道办事处合并北街办事处。1960年6月,建北城街道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复名北城街道办事处。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2.5平方公里 | 510502002 | 646000 | -- | 查看 北城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南城街道 |
为0江阳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东临长江,与茜草镇隔江相望,西南与大山坪街道接界,北与北城街道相连。 面积2.5平方千米,辖9个社区,人口5万左右。 是0泸州市江阳区委员会的派出机构,按照区委的授权,负责对本街道和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实行政治领导。泸州市江阳区人民政府南城街道办事处是泸州市江阳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依照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受区人民政府的委托,负责本辖区的行政管理工作。南街党工委、办事处位于泸州市城区中心地带,幅员2.5平方千米,所辖1个机关党支部、1个机关离退休党支部、9个社区党(总)支部、2个企业党委、8个企业党(总)支部、9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6937人。辖区内有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近100个。 |
北城街道 |
北城街道办事处位于泸州城北部,东临长江,与茜草镇隔江相望;南至水井沟,与南城街道连接;西邻大山坪街道;北濒沱江;面积2.5平方千米。辖皂角巷、东门口、濂溪路、珠子街、大河街、小河街等六个社区居委会,现有社区干部共30人。常住居民12811户,常住人口45070人,暂住3500人。住有汉族、回族、哈尼族、蒙古族、藏族等15个民族。 - 沿革 北街境域,民国前期,先后属泸州城厢和泸县中城镇辖区。1937年,建北城镇至解放。1950年至1952年4月,仍置北城镇公所。5月与南城镇合并,建泸州市城区人民政府,设第一街道办事处。1955年12月,划分为第一、第二两个街道办事处合并北街办事处。1960年6月,建北城街道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复名北城街道办事处。 |
大山坪街道 |
大山坪街道(Dashanping)位于泸州城区西南部,东临长江,西濒沱江,南与华阳街道接壤,北与南城街 道相邻。辖8个社区。大山坪街道办事处位于泸州城西南部,东临长江,南与华阳街道接壤,西濒沱江,北与北城、南城街道相邻。面积约10平方千米,辖山岩脑、大较场、龙透关、百子图、纪念标、刺园、南苑、康华苑、麻柳湾、堰塘湾10个社区居委会,有社区工作者50人。总户数25076 户,户籍人口77950人。街道设有党政办、经发办(安监办)、武装部、群工办、社会事务办(计生办)、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及环境管理服务中心等,现有行政人员16人,机关工勤人员2人,全额事业人员7人。2008年街道完成财政收入375万元,企业入库税金248万元,社区居委会经济纯收入30万元,招商引资3570万元。大山坪辖区是发展商贸、餐饮、娱乐、酒店业的首选之地。高度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把城乡居民的就业、增收、社保、宜居作为系统的民生工程来抓,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幸福和谐的新型街道。[1] - 行政区划 1992年10月5日,设大山坪街道,1993年元月1日开始对外办公。街道办事处位于泸州城西南部,东临长 江,南与华阳乡接壤,西濒沱江,北邻南城街道办事处。泸州长江公路桥横跨长江,连接境内小关门和蓝田下坝。1997年,面积2.8平方千米,人口3.4万,辖前进下路、前进中路、新三村、山岩脑、瓦窑坝、三道桥、三营盘、刺园、堰塘湾、灯杆山、麻柳湾11个居委会。境内驻有0泸州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等机关单位。 2003年,面积6.7平方千米,辖9个社区,常住人口58041人。2004年,面积7.8平方千米,户籍人口63455人,辖9个社区。代码510502003:~001麻柳湾社区 ~002纪念标社区 ~003堰塘湾社区 ~005刺园社区 ~006南苑社区 ~007龙透关社区 ~008康华苑社区 ~009山岩脑社区[1] - 经济工作 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年内招商引进天香仁和等企业17户,引进外资3570万元,占年度任务142.80%。其 中:引进市外资金310万元,占年度任务124%;区外资金940万元,占年度任务376%;省外项目到位资金2320万元,占年度任务116%;街道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态势。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5万元,占年度任务125% ;比上年同期增长159.1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00万元,占年度任务116.67%;工业技改投入250万元,占年度任务的250%;旅游收入完成14384万元,占年度任务110.6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022万元,占年度任务110.30%,实现GDP总量114045万元。强化协税护税工作,移送抗税户179户,协助追收76户,共计税金219281.7元。开展酒类备案登记和随附单执行地毯式清查,共清查造册509户。认真开展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普查出普查对象4772户,其中个体:3517户,企业法人713户,机关事业等542户。 |
邻玉街道 |
邻玉街道位于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城郊,泸州机场座落境内,省道308线从东北向西南自街道中部穿过,水、陆、空交通方便。全街幅员面积17.44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53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 一角20119人,其中农业人口12912人,有27个党组织,817名党员。辖区内有各类企业152家,形成了以酒业、包材印刷、械、物流、建筑为主的支柱产业。2010年,GDP总量达8.5亿元,财政总收入达4450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26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达5.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7.67亿元,工业技改投入达3.9亿元,白酒产量达3.4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7212元。2011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为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7.65亿元,增长率为46.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685万元,增长率为11%,引进到位国内省外资金1.42亿元。街道围绕“凝神聚力推动科学发展,创先争优建设实力邻玉”主题,号召党员群众齐心协力、攻坚克难、追赶先进,各项工作在全区单项目标考核中连续多年被评为一等奖,是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市级最佳文明单位、市级小康快车党建示范乡镇、市级和谐社区建设先进单位、市级义务教育示范乡镇。 - 历史沿革 1950年设邻玉乡,1958年并入蓝田公社,1962年析置邻玉公社,1984年复置邻玉乡,1992年紫阳坪乡 并入建镇。位于区境西南部,距市区10千米。川云公路过境。濒临长江,有多处码头口岸。泸州机场在境内。1997年,面积24平方千米,人口1.6万,辖邻玉、水井坎、天堂、兴隆、先锋、朱家湾、漕溪7个行政村。境内有省属川南矿区。 2002年,面积17.44平方千米,辖7个农业行政村,1个街村,53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2136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466人。 2003年,面积17.44平方千米,辖7个农业行政村,1个社区,53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2174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186人。 2004年,面积17.44平方千米,辖7个农业行政村,1个社区,53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20515人,其中非农人口8510人。 2005年撤镇改设街道。 |
蓝田街道 |
蓝田街道(Lantian)距泸州城区2千米,北临长江,南与纳溪区棉花坡乡接壤。辖4个社区、16个行政村。江阳区人民政府蓝田街道办事处成立于2007年12月,是由原蓝田镇撤消乡镇建制而成。全街幅员面积42.99平方千米,辖16个农业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118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44322人,其中农业人口23912人。全街财政供给职工(不含教师和离退休人员)共62人,其中公务员34人,事业人员23人,机关工勤人员4人,其它人员1人。有社区干部23人,村干部41人,社干部118人。[1] - 行政区划 区划代码:510502005:~001宪桥社区 ~002牛市坎社区 ~003东升桥社区 ~004特林桥社区 ~199川南矿区居委会 ~201上坝村 ~202下坝村 ~203何家坝村 ~204新华村 ~205五星村 ~206红岩村 ~207杨桥村 ~208梨子园村 ~209红光村 ~210肖湾村 ~211宝珠村 ~212红星村 ~213石岭村 ~214火车村 ~215战斗村 ~216东风村[1] - 建制沿革 1958年由蓝田、忠义、邻玉、前进公社合并建蓝田公社,1962年析出3公社设蓝田镇,1992年前进、忠义2乡并入。位于区境西南部,距市区5千米。境内有金鸡渡码头、泸州长江公路桥,川云、泸合公路过境。1997年,面积48.7平方千米。人口6.2万,辖新华、红岩、五星、农科、梨子园、杨桥、何家坝、下坝、上坝、石岭、东风、战斗、红光、宝珠、红星、新华、火车17个行政村和农场巷、力行路、上工农路、前进路、下工农路、上坝、下坝、交机8个居委会。 2002年,面积42.89平方千米,辖16个农业行政村,3个社区,119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4402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122万人。 2003年,面积42.89平方千米,辖16个农业行政村,3个社区,119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4508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090人。 2004年,面积42.99平方千米,辖16个农业行政村,4个社区,119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4402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344人。 2005年撤镇改设街道。[1] - 农业经济 200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726万元,农业总产值5505万元,农业增加值完成329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795元,达到5504元;年出栏生猪45329头,家禽出栏34.5万只;蔬菜播种面积13260亩,产量31713吨,蚕桑面积1529亩,收入171万元。积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试验。完成石岭集中供水站的建设和低温冰冻灾害重建项目,解决1771人的饮水安全,完成丘陵地区红层找水打水井1897口,建设沼气池150口;在东风村建立水稻肥效试验片1个,推广优质芋头试验田1个;在五星、红岩、新华、宝珠、红星、石岭、东风、红光等村培育国标三级以上优质水稻8000余亩。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工作,11月30日,完成林权证勘界发放工作。认真落实惠农政策,确保农民增产增收。落实水稻粮种补贴面积12895.5亩,争取补贴资金193432.5元;全面完成2008年政策性农业保险任务,承保能繁母猪2044头,育肥猪14303头;完成小春、蔬菜、沼气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0余次,培训12257人次。认真开展家电下乡试点工作,全年共补贴各类家电 380件,金额 76848.77元。 |
茜草街道 |
茜草街道位于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与泸州城区仅一江之隔,三面环水。辖3个社区、8个行政村。地处城郊、坐落在长江南岸的江阳区茜草街道,属于市里规划的沙茜新区的核心区,是一片充满希望的“金土地”。怎样才能把这片“金土地”打造成泸州的“浦东新区”,茜草街道“一班人”以理念的突破来改变格局,求得发展的突破。2009年,茜草街道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多项经济指标跃居全区第一,全口径收入实现5333万元,成为江阳区首个财政收入突破5000万元大关的街道。在更高起点、更新层次开拓街道发展新局面!向‘亿元街道’迈进,打造‘全市标兵,全省一流’街道茜草街道投资建设川油工业园。引进企业10个,市外到位资金2.2亿元,完成任务的140%。[1] - 行政区划 辖联合、建国、园艺、黎明、新光、长征、光明、卫国8个行政村。有通机、毗卢寺两个码头,泸合公路过境。 后撤乡改设茜草镇。 2002年,面积26平方千米,辖8个农业行政村,3个社区,82个农业合作社。 代码510502006:~001毗卢寺社区 ~002鹅宝山社区 ~003坝心社区 ~201联合村 ~202卫国村 ~203光明村 ~204长征村 ~205黎明村 ~206园艺村 ~207新光村 ~208建国村[1] - 建制人口 1958年建沙湾(Shawan)公社,1984年置沙湾乡。位于区境南部,距市政府7千米。1997年,面积22平方千米,人口1.9万,总人口450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000人。 2003年,面积26平方千米,辖8个农业行政村,3个社区,82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4441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154人。 2004年,面积26.21平方千米,辖8个农业行政村,3个社区,82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44207人,其中非农人口31139人。 2005年撤镇改设街道。1984年始建茜草厂区街道(Qiancaochangqu)。西北靠长江,隔江与泸州城相望。1997年,面积2.5平方千米,人口2.4万,辖沙湾街、观音角2居委会和8个厂区家委会。[1] - 经济发展 茜草街道将产业优势锁定在机械、建材、白酒、现代服务“四大产业”上,实行重点突破。协助成吉思汗酒业公司、泰斗酒厂等酒类企业扩大生产能力,做成泸州酒业“小巨人”;帮助益鑫钢铁公司、泸城公司等骨干建材企业做强做大;以沙茜片区12平方公里的开发为契机,带动现有的浩源房地产开发公司、泸州苑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寻找新的税收增长点。茜草街道在招商引资上颇受机械企业的青睐。依托这一优势,茜草街道还开辟了就业培训基地,长江液压配件总厂、川油钻采、吉川培训学校等应运而生;委托金泽液压培训学校、职业技术院校定向培养。茜草街道在经营招商项目上,充分利用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制定有较好吸引力、竞争力、履约能力的招商政策和引荐人奖励政策。茜草街道还积极做好辖区内工业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机械工业企业入驻泸州机械产业配套园区的工作。截至7月,已有泸州川油钻采工具有限公司等9家机械企业,与机械产业配套园区签订了用地意向协议,用地面积达430亩。 |
华阳街道 |
华阳(Huayang)街道东临沱江,南沿长江,西靠四川佛教名山──方山,与泸州中心城区紧密相连,属典型的城郊乡。华阳街道位于长、沱两江交汇夹角地带,东临泸州城区,南沿长江,西与方山镇毗邻,北靠沱江 街一角与况场镇接壤。地理座标东经105°23′18″,北纬28°52′03″,东西相距8.4千米,南北相距5.44千米,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属浅丘、西部属中丘,海拔高度在230米到498米之间,街道幅员面积42平方千米。土质以紫色泥岩和沙质土壤为主,兼有少量新老冲积土壤。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年无霜期355天,适宜种植水稻、小麦、蔬菜、水果。街道现辖长丰、卫星、皇伞、石虎、青山、白湾、乘风、跃进、干鱼塘、王咀、天洋11个行政村105个村民小组和华宜社区、瓦窑坝社区、竹苑社区、康乐社区4个城市社区,2008年底街道人口7万余人。2007年12月撤销华阳乡政府建制成立0华阳街道党工委、华阳街道办事处,下设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群众工作办公室、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建设和环境管理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农林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农水和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站。 [1] - 位置人口 华阳位于成都市南郊,地处锦江与江安河交汇处。距双流国际机场仅12公里,成都火车南站10公里;长13公里、宽80米的天府大道直通市中心天府广场,距成雅、成乐高速公路4公里,213国道和华龙路穿城而过,已 卫星图建成的站华路、元华路和已建成的成都港及正在建设的地铁1号延伸线、迎宾路延伸线、天府大道延伸线构成了成都南大门的交通枢纽。成都市城市向南发展和市行政中心南迁以及华阳的区位、资源、交通、人居环境等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华阳成为推进城乡统筹的一片热土。华阳幅员面积70.7平方公里,辖28个社区,总人口178459人(其中城镇人口139135人),耕地面积32250亩;城区建成面积约15平方公里(按规划,华阳到2020年城区面积约为40.32平方公里,人口35万人)。在2010年5月份,观东、东寺、劲松、会龙、龙灯山、姐儿堰、蒲草等7个社区已移交成都市高新区管理。加大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和宣传力度,大力开展优质服务,严格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计划生育率达到87.1%,综合节育率92.5%,人口自然增长率1.61‰,避孕及时率87%。加大行政执法和社会扶养费的征收工作,2008年共处罚违法生育对象112人,征收社会扶养费150万元,为60人发放奖励金31900元,发放独生子女费103635元,计划生育在高水平、高起点上再上新台阶。 - 经济情况 华阳历史文化厚重。华阳曾是古蜀国三都(成都、广都、新都)之广都治所。唐玄宗驻驿成都时,改蜀县为华阳。1965年以前是华阳县城所在地。华阳自古以来是蓉南的交通枢纽、 发展经济工业基地、商贸中心、文化重镇。今日华阳又荣膺三顶桂冠:国家级示范镇、全国小康建设明星镇、成都市城市次中心。2008年全街实现GDP总量38815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现价总产值1014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1349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130.8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库税金315万元,工业技改投入2790万元,市外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到位资金9269万元,完成落户江南轻工业集中发展区项目1个,到位资金3200万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550元,达到5571元,街道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61‰,计划生育率达到87.1%,粮食产量达到1.189万吨,水产品完成650吨。2009年,华阳街道实现工商税收8.3029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3.8%;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2.9亿元;实现全口径工业增加值27.4720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7436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0.9%。实现农业产值278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240元,比去年同比增长14%。 |
张坝街道 |
张坝街道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城郊,长江南岸,与城区隔江相望,呈半岛状,幅员面积4平方千米,属浅丘地形。景区内农业生产以桂圆、蔬菜为主。景区总人口6409人,其中农业人口6351人,城镇人口58人(27户)。机关行政人员10人(其中公务员9人,工勤人员1人),事业干部9人。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38万元,实现农业总产值1552万元。完成粮食总产量达1780吨,解决春旱、夏旱用水灌溉问题,完成水稻种植1660亩,玉米320亩,红薯860亩。加强水稻补贴工作,完成21社,1456户,2250.79亩稻田的水稻补贴24711元。重点发展果蔬产业,全年蔬菜产量6120吨,推动张坝果蔬公司发展。扎实抓好生猪疫情防治。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良好,带动桂圆、蜂蜜等张坝特色农副产品热销。 - 财政金融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税收收入100万元、罚没收入1.2万元,固定资产投资9000万元。家电下乡共销售彩电、冰箱94台,财政补贴1.89万元。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和水稻粮种补贴发放到位,财政补贴26855万元。筹资4.6万元对桂圆林进行统防统治。补助2.6万元帮助菜农购买生产物资。招商引资引进企业7个,其中,省外2个(四川天壶酒业有限公司、金叶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招商引资企业到位资金1050万元,其中,省外项目到位资金650万元,引进液压机械加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200万元。完成入驻园区招商引资任务。 - 设施建设 完成景区项目建设租集体地634亩,控耕占用国有河滩建设用地近1500亩,并按政策标准完成青苗、附着物补偿,确保近4亿元的景区建设项目如期开工,顺利推进。张坝长江防洪堤一期工程已竣工,二期工程和土地整理工程顺利开工,接待中心和桂水湖工程竣工在即,张泰公路连接道1.2千米全程通车,星级公厕和茶榭工程于年底投入使用,河滩地土地整理项目用地取土丈量工作开始。协助完成1050亩景区开发建设用地的征地报件工作。 - 社会事业 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景区、村(社区)、社三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构,加大矛盾纠纷调解力度,解决景区开发建设征地拆迁引发的纠纷,以及沙茜片区控管等引发的矛盾。扎实抓好信访工作,开展主要领导“大接访”,全年处理12345群众服务热线信访9件,信访件31件,处理率100%,成功率100%;实施整体联防联动,全景区可防性案件下降22%,维护辖区社会稳定。 对景区内各企业进行安全检查,对车辆、渔船进行安全检查,检查全景区47口山坪塘、一口小(二)型水库。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完善安全工作应急预案、制度体系和责任体系,坚持每季度召开安委会议,强化隐患分析、细化隐患排查,对4户山体滑坡危房户组织搬迁。加强农村用电、烟花爆竹、水陆安全、食品安全等-。[1] |
泰安镇 |
江阳区辖镇。1935年设泰安乡,1950年归泸州市辖,1954年划归泸县,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2年建镇。位于区境东南部,距市区19公里。面积36.3平方公里,人口2万。有泸(州)合(江)公路过境,有长江客轮码头。辖长征、长江、龙井田、桔子坎、卫东、后河、大面寺、嘴上、阳院子9个村委会和泰安街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经济作物有甘蔗、水果。. |
黄舣镇 |
江阳区辖乡。1950年设黄舣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6年由泸县划归江阳区。位于区境东部,距市府20公里。面积58平方公里,人口3.6万。泸合公路过境。辖九聚、桃村、跃进、大石、邓元、盘龙、罗湾、郭石、长山、化锋、龙头铺、石面、金钢、化堂寺、永兴、新街堂、蟠龙湾、三潭18个村委会和黄舣、中兴2居委会。乡镇企业有酿酒、建筑、砂石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高粱,兼产柑橘、甘蔗。. |
弥陀镇 |
江阳区辖镇。1934年设弥陀乡,1952年改镇,1956年复置弥陀乡,1958年改公社,1992年建镇,1996年由泸县划归江阳区。位于区境东南部,距市区30公里。面积44平方公里,人口3.1万。泸合公路过境。辖牌坊、联合、冲锋、大湾、砖房子、杨湾、清凉、王河、群利、泸弥、来龙山、金峰、三渡、金化、潜力、中寨16个村委会和弥陀一街、二街、三街3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酿酒、化工、建材、铝制品等厂。农业主产小稻、玉米、高粱,兼产甘蔗。. |
况场镇 |
江阳区辖镇。1951年建立况场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2年建镇。1996年由泸县划归江阳区。位于区境西南部,距市府24公里。面积69平方公里,人口4.3万。泸(州)宜(宾)公路过境。辖园墙、鱼项、二郎庙、马石塔、福利湾、韩坝、团山、土包、大地、楼房、况丰、方山、普潮、华丰、红山堡、玉桥、千丰、保林沟、杜岩、华湾、盘湾、玉丰、玉光、丰嘴、游湾25个村委会和况场、连云2居委会。乡镇企业有酿酒、砖瓦制造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红薯,兼产甘蔗。. |
通滩镇 |
江阳区辖镇。1934年设通滩镇,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复镇,1996年由泸县划归江阳区。位于区境西部。距市区25公里,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5.1万。泸富公路过境。辖母滩、烂包冲、山台嘴、宋湾、大山、大烛林、陵园、已坝、桐子山、金宝山、长河、猴岩、威武、雪坝、双庙、毗卢、雨峰山、元平、砖房、开福、丰光、苏嘴村、河田坎、国光村、魏坝25个村委会和通滩、通滩二街2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建筑、酿酒、砂石等厂(场)。农业主产水稻、玉米、高粱,兼产甘蔗、柑橘、龙眼。. |
江北镇 |
江阳区辖镇。1953年设大悲乡,1975年改江北公社,1985年建镇,1996年由纳溪县划归江阳区。位于区境西南部,距市府30公里。面积47.5平方公里,人口2.7万。辖石渔、晏坪、下坝、金钩、满池、牟坝、先锋、岱宗、干坝、马观、福海、沙溪、沙坎13个村委会和江北街村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酿酒业发达。. |
方山镇 |
"方山镇 位于江阳区西南部,距城区15千米。是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2002年,面积52.75平方千米。辖12个农业行政村,1个居委会,116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278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80人。 2003年,面积52.75平方千米,辖12个农业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116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2742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82人。 2004年,面积52.75平方千米,辖12个农业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116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2756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79人。 ". |
丹林镇 |
2013区划调整:撤销丹林乡,设立丹林镇,镇人民政府驻地丹林场,辖原丹林乡所属行政区域。 江阳区丹林乡位于泸州市西面,距泸州城中心25千米。属浅丘地带,平均海拔337米,乡内主产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红苕等农作物。有方山瓢梨、葡萄等名优水果,是全区的商品粮、生猪、大白鹅、黑山羊发展基地。全乡森林覆盖率25%,耕地总面积16300亩。有山坪塘126口,自流灌溉2000亩,电力排灌站4座,110千瓦,灌溉面积3000亩。全乡10个行政村、88个村民小组、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2001年总人口22898人,其中农业人口21900人。幅员面积37.5平方千米。泸宜公路横贯其中,途经六个村,乡内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4℃,年平均气温18.5℃,无霜期365天,年降雨量1100毫米。 全乡国民生产总值1.42亿元,农业总产值4261万元,粮食总产量13100吨,出栏生猪24510头,小家禽21.5万只,其中大白鹅5.2万只,黑山羊1万只,起水成鱼25吨,水果产量218吨。外出务工人员3754人,寄回打工款3184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30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4613.5万元。财税收入196.4万元,其中地税124.32万元;国税64万元;财政收入8.0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776元。8个行政村达到小康标准,全乡实现了小康乡 ". |
分水岭镇 |
2013区划调整:江阳区撤销分水岭乡后将设立分水岭镇,镇人民政府驻地分水岭场,辖原分水岭乡所属行政区域。 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乡距泸州城区22公里 ,全乡总面积 69 平方公里,总人口 3.6 万人,辖 20 行政村, 1 个社区。我乡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发展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一个典型的粮食生产乡。 2005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800 元。是省级文化先进乡,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乡(镇),市级小康乡、综治模范乡,省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 四川省示范性乡镇文化宣传中心”。 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以来,分水岭乡认真贯彻《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积极参与“亿万农民健身活动”,把全面开展农民健身活动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利用农闲和节假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组织开展了农民喜闻乐见且参与面广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当地居民和农民的文体生活,加快了我乡“三个文明”建设的进程。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社会文明程度、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 |
石寨镇 |
2013区划调整:撤销石寨乡后设立石寨镇,镇人民政府驻地石寨场,辖原石寨乡所属行政区域。 江阳区辖乡。1940年建石寨乡,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石寨公社,后改为石寨乡,1996年由泸县划归江阳区。位于区境西部,距市府38公里。面积37平方公里,人口2.1万。泸富公路过境。辖大林、田湾、新湾、久桥、新学、魏北、凤龙、上湾、飞凤、金银坳、桐山11个村委会和石寨居委会。乡镇企业有酿酒、水泥、建筑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高粱、小麦,兼产柑橘、甘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