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南街道
界首市人民0颍南办事处是市人民0的派出机构,位于颍河南岸,距离市中心0.5公里,豫皖两省交界处,历史悠久,是刘福通的故里,交通便利,是界首市的南大门,辖区颍河上三座大桥飞架其间,把河南河北连成一体。总人口38325人,其中农业人口数31851人,非农业人口数6474人。经济基础雄厚,酿酒业、食品业、造纸业、机械工业闻名全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较早,科技含量高,马铃薯、大葱、大白菜等蔬菜畅销省内外。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3.83万人 | ·界首旅游·界首特产·界首十大特产·界首十景·界首名人·界首 | 341282003 | 236000 | -- | 查看 颍南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太和社区 | ·界首旅游·界首特产·界首十大特产·界首十景·界首名人·界首 | 0 |
---- |
查看 太和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福通社区 | ·界首旅游·界首特产·界首十大特产·界首十景·界首名人·界首 | 0 |
---- |
查看 福通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王方村 | ·界首旅游·界首特产·界首十大特产·界首十景·界首名人·界首 | 0 |
---- |
查看 王方村谷歌卫星地图 |
饶吕村 | ·界首旅游·界首特产·界首十大特产·界首十景·界首名人·界首 | 0 |
---- |
查看 饶吕村谷歌卫星地图 |
曹寺村 | ·界首旅游·界首特产·界首十大特产·界首十景·界首名人·界首 | 0 |
---- |
查看 曹寺村谷歌卫星地图 |
曹庄村 | ·界首旅游·界首特产·界首十大特产·界首十景·界首名人·界首 | 0 |
---- |
查看 曹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碾石村 | ·界首旅游·界首特产·界首十大特产·界首十景·界首名人·界首 | 0 |
---- |
查看 碾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东城街道 |
东城办事处位于界首城东,与太和县交界,素有界首东大门之称,市委市政府及众多市直行政部门位于区域之内,系界首市的政治文化中心,辖区内铁路、公路、水路四通八达,全办事处面积39.1平方公里,总人口66456人,其中农业人口32825人,耕地27885亩,辖19个党总支(支部),12个村委会,7个社区居委会,界首市工业园区也坐落在辖区内。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国家对三农支持动力加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化,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农业收入稳定增长。先后建成花木、蔬菜、优质小麦、棉花制种、双孢菇生产等基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区域特色经济。2004年度,粮食产量11345吨,油料产量1075吨,棉花产量127吨,农业总产值8766万元,人均纯收入2637元。良好的经济环境,促进了工商业发展,辖区各种工商户2722户,工业企业38家,形成了塑料、机械、食品、化工等20个行业,300多种产品的工业种类,带动了个体加工业,促进了商业、服务业,为农民、居民的增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全办事处人民在办事处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向着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
西城街道 |
界首市西城办事处 西城街道办事处地处界首市城郊结合部,是界首的教育文化中心、产业中心和商业活动中心。界阜蚌高速公路、界临郸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总面积17.8平方公里,包括城区、农村两个部分,其中城区下辖7个社区,人口5.8万人;农村下辖4个村委会,20个自然村,78个村民小组,人口1.3万人,现有耕地1900亩。全办共建有基层党支部33个,党员1102人,其中女党员301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614人,35岁以下262人。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共12人,平均年龄42岁,均为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以上学历2人。 |
颍南街道 |
颍南街道 界首市人民0颍南办事处是市人民0的派出机构,位于颍河南岸,距离市中心0.5公里,豫皖两省交界处,历史悠久,是刘福通的故里,交通便利,是界首市的南大门,辖区颍河上三座大桥飞架其间,把河南河北连成一体。总人口38325人,其中农业人口数31851人,非农业人口数6474人。经济基础雄厚,酿酒业、食品业、造纸业、机械工业闻名全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较早,科技含量高,马铃薯、大葱、大白菜等蔬菜畅销省内外。 |
光武镇 |
界首市光武镇位于皖西北豫皖两省三县交界处,距界首市区16公里,辖2个集镇,16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面积46.4平方公里,人口5.6万。其中建成区面积3.7平方公里,人口2.3万。因汉光武帝刘秀与王莽长期争战于此而得名,是全国唯一用皇帝年号命名的城镇,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的驿站和重镇,19世纪初至四十年代,商业繁荣,主要经营棉花、布匹、药材等,是当时中原地区重要的集散市场,现已形成以废旧塑料为龙头的全国性回收加工市场之一。 1995年,被原国家体改委、-等11部委列为全国首批57农综合改革试点镇之一,2001年6月,国家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批准进入第二批综合改革试点,并相继被确定为国家和省重点中心镇,2004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16元,是界首市颖河以北的经济、文化中心,阜阳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 二、优势。 1、交通区位优势。光武位于豫皖两省三县交界处,S204线纵穿南北、与李(兴)-界(首)公路在镇区西部形成新的十字交叉,光(武)--洪(山)路,光(武)--范(寨)路横贯东西,从而使光武成为东进西出,南下北上,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距界阜蚌高速公路入口只有十分钟车程。 2、集镇市场优势。经过多年建设,集镇已初步实现“交通道路网络化,邮电通讯便捷化,供排水设施系统化,商贸经营市场化,综合服务配套化”。在“巩固与提高并举,发展与管理并重”原则指导下,对十大专业市场布局进行了调整,初步形成了辐射周边省市的大中小配套,批发、零售、专业、综合相配套的市场体系。同时,我们注重与市场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流的交通运输、仓储、信息、文化娱乐设施构成了光武市场强大的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
泉阳镇 |
泉阳镇位于界首市东南22公里处,是界首市的商贸重镇,镇域面积50.3平方公里,全镇辖17个行政村,121个自然村,耕地4.7万亩,总人口4.2万人。解放战争时期曾在此设立泉阳县,1992年3月撤区并乡成立泉阳镇,1993年被阜阳地委、行署批准为副县级建制镇,1995年被阜阳市列为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和综合改革试点镇。2000年初分别被省政府确定为首批中心镇,被省体改委确定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 [农业经济] 种植业在以稳定传统农业为主的情况下,逐步推广和发展了优质良种、棉花制种和大棚蔬菜。推广的优质小麦良种郑麦9023获得了大丰收,今年的小麦亩产均达千余斤,6000亩东北早大白马铃薯和5000亩脱毒红芋也都喜获丰收,亩均收入2000元以上。棉花制种面积扩大到1500亩,亩收入可达3000元,以我镇翟庄村大棚黄私为代表的反季节蔬菜正稳步发展,平均在5000元以上。林业正由传统的林业生产向林业产业化方向发展,抓住了全省长江防护林带项目机遇,成片造林200亩,引进了中46速生林,预计6—8年以后将蓄积木材25000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十分明显,广大群众传统的种树栽树观念也正在向依靠林业致富的观念转变。发展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增长点,利用世行贷款发展小规模肉牛养殖项目,扶持养牛户60多户,涌现了张欣然、马坤等一批养牛30头以上的大户,效益十分可观,大棚养鸡是群众自发兴起的养殖致富门路,一棚养2000—4000只不等,利润在2000—6000元之间,目前大棚养鸡户在180户左右,多集中在黄庄村,先富起来的养鸡户已盖起了漂亮的小楼房。在春秋禽病多发季节,特别是今年-发生的时候,镇政府组织专人对各村养殖的家禽进行了免疫,防疫率98%以上,在效地避免了养殖户的损失。 |
芦村镇 |
芦村镇位于界首市最北端,是界首的北大门。现辖十四个行政村,人口2.8万,耕地3.07万亩,是一典型的农业镇。 近两年来,以镇-尹其岗、镇长肖好亮为首的党政班子,以“-”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镇情,理清思路,苦练内功,凝心聚力求发展。打好“棉花、药材、烟叶、养殖”四张增收牌,积极扶持华宅装饰厂、桐板加工厂,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唱好农业产业化及生态农业特色戏,实现芦村经济发展大起跳,使我镇成为界首市发展势头最好的乡镇之一!. |
新马集镇 |
新马集镇位于安徽省界首市区东北20公里处,地势平坦,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环境优美。面积39.6立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000亩,辖9个村委会,66个自然村,总人口4.2万人。 新马集镇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一个具有百余年历史的重镇。自1957年起,建制屡经延变,先后设立了马集乡、马集公社、刘尧乡、刘尧镇,1996年正式更名为新马集镇,政府驻地马集。 该镇物产丰富。境内盛产小麦、大豆、红芋、玉米、桔梗、蔬菜、食用菌、黑芝麻、油菜、波尔山羊、黄牛、生猪、肉鸡等农畜产品,是界首市粮油棉和畜产品产区。全镇现有各类企业20余家,主要从事塑料加工,粮油加工、畜产品加工,建材制造等行业。其中界首市再生塑胶有限公司、申湖申发雨鞋有限公司、马集滋润粉皮有限公司、玉宏建筑装璜集团公司、镇畜牧发展公司等是当地同行业的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产品远销省内外,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做优,实力不断做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新马集镇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覆盖全镇的电信网络已经建成,有线电视开通,信息灵通,外联便捷,穿境而过的界亳路、范黄路、油田路、马邴路、光范路形成环形交通网络,交通便利,每15分钟就有一辆豪华班车开往界首。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马集街形成了三纵四横的棋盘式商业街,已建成商贸区、餐饮服务区,娱乐区和安居工程、黄牛交易、三粉批发、废旧塑料收购三大专业市场,业务范围辐射到周边县市。集已呈现出楼房林立,商业兴旺,欣欣向荣的景象,成为当地规模较大,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功能基本齐全,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型集镇。 近几年来,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镇”这一主旋律,实施“农业稳民、畜牧富民、工业强镇、三产兴镇”的四轮驱动战略,优化经济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力度,构建“凤还巢”工程,再次掀起了快速发展的新0。镇-、镇长王慧携全镇人民热诚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到新马集镇集投资兴业、创业、联办、承办各类企业,洽谈商贸业务,共同开发这块闪光的热土,随时恭候您的垂询和光临!. |
大黄镇 |
大黄镇位于界首市东北部,距市区8公里,建有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和界首市鸭王工业区.东邻中国最大的塑料绳批发市场,界阜蚌高速公路经过鸭王经济开发区,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大黄镇面积38万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69个自然村,246个村民组,耕地33424亩,人口3.5万。 大黄镇人文资源丰富,大黄庙历史悠久,每年3月的传统庙会吸引四面八方客商,影响深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国家对三农支持力度加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粮食产量逐渐提高,农业收入稳定增长,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的优质红著畅销南方各大城市,良好的经济环境,促进了工商业发展,总投资8000万元的鸭王工业园区,有企业20多家,形成塑料绳网生产,加工基地,产品一百多个,畅销全国各地。企业的发展带动了个体加工业,促进了商业、服务业,为农民增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全镇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向着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
田营镇 |
田营镇位于界首城东南10公里处,东邻太和,北傍沙河,区域面积26平方公里,耕地2.3万亩,人口2.9万,辖十三个村委会。东半部以工业为主,形成了以陶庄湖工业区为载体的集废旧电瓶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冶炼产业;西半部以农业为主,一年三熟、四熟的套种模式使粮经比例接近1:1,形成以姜楼、高田、任楼为中心的城市居民蔬菜供应基地。 工业实力雄厚: 工业区发展框架已经形成,产业优势已凸显出来,铅业生产面临着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机遇。产业集群布局增强了园区的集聚、辐射效应,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再生铅回收加工集散地。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亿元,入库税金2300万元,同比增长100%,工业总产值占全市份额67.1% ,成为界首工业经济支柱和崛起的引擎。 农业潜力巨大: 农民耕作技术先进,适应市场能力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完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养殖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不断向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一大批农村能人成为农村生产力的开拓者,活跃在市场经济前沿,推动着农村经济发展。 区位优势显现: 东部依托园区优势,可吸纳太和冶炼产业;南部依托陶庙山羊市场可大力发展养殖业;西部依托罗庄蔬菜产业可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北部隔河与市工业园、火车站遥相对应。一旦临界铁路贯通,将使田营很快融入城市发展框架。 基础设施完善: 交通四通八达, “井字”型公路网络基本形成,电力、电信、邮政、金融、交通等服务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区域内拥有田营、卢窑两个农贸市场,年交易额突破二千万元,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的生产、生活。 目前,田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进步较快。2005年经济工作、信访工作、招商引资、维护稳定和殡葬改革五项工作同时进入全市先进行列,已经基本具备了展开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和必要条件,我们应抓住机遇,抢先一步,乘势推进新农村建设。. |
陶庙镇 |
陶庙镇位于界首市南六公里处,共有31个行政村,84个自然村。总人口55300多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00多人,总耕地面积52380多亩。总面积为56平方公里,辖区内共有三个集贸市场,十八所中小学校,一所中心甲级医院。四条横跨全镇南北的柏油路,也是204省道必须经过的地方。 该镇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农业大镇,近年来,镇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调整农业结构,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优质农产品比例增加,市场滞销的品种减少,特色的农业发展较快,区域优势得到发挥,有效地提高了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质量和水平,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全镇34000亩小麦更换了优质品种,18000亩的红芋全部脱毒化,连片种植的15000亩的马铃薯和17000亩的瓜果蔬菜基地更换上了优质高产品种,逐步实现了具本镇特色的北蔬菜,西南粮,中心市场,东羊场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建立了粉、果、蔬、粮、林、羊、猪、牛和水产品十大特色产品基地。投资533万元建立具有界首市特色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有菱镁大棚70个,连栋大棚10个,日光温室30个,食用菌25个,钢筋葡萄长廊长500米,产品特色有短柄黄瓜、美国西芹、樱桃蕃茄、人参果等名优产品。在抓好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突出山羊特色,以羊聚财带富四方”的发展目标。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大力发展山羊养殖。目前山羊饲养量近10万只,户均5只羊;并投资建立了在皖西北最大的山羊交易市场和一条龙的山羊屠宰加工厂,年交易和屠宰加工山羊近80万只,创利税450万元,成为该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该镇主要星火燎原项目有山羊产品系列,三粉系列,食用菌香菇、苗木、马铃薯等其它蔬菜,拉动我镇经济全面发展。. |
王集镇 |
王集镇位于界首市城南,距市区15公里,204省道穿镇而过,属界临路中段,处于北纬23`07’东经115`20’,北靠陶庙镇,南邻顾集镇,东与任寨乡交界,西和砖集镇接壤,总面积52平方公里,11个村,99个自然村,449个村民组,人口5.1万,耕地面积48320亩,系全市第三农业大镇,农产品丰饶,盛产粮油棉、林果菜、畜禽鱼,素有“薯乡棉区畜禽地,渔具镰刀商贸镇“之称。 全镇水电设施齐备,通达工程连接各村,传真电话、政府网络快捷高效,三粉加工、粮油酿造、板材制作、镰刀渔具、灯饰棉纺等民营经济发展迅猛,牛肉、山羊、鸡禽养殖发达,辣椒、烟草、药材种植高效,生态环境良好,经济环境优越,社会治安稳定,民风淳朴,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正蓬勃发展。. |
砖集镇 |
安徽省界首市砖集镇地处安徽.河南两省交界处.紧临沈丘.临泉两县.南临泉河.省道204线从中穿过,水陆交通方便,为界首市的南大门。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4.6万,耕地面积3.7万亩。 农业:传统农作物小麦种植面积3.2万亩,奠定农业的坚实基础.经济作物芝麻.花生种植逾万亩.棉花7千亩.西瓜2千亩.药材白芍.桔梗.板兰根等总逾2千亩,这些经济作物为农业及总体经济的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创造良好的经济益。 畜牧业:全镇推行“123工程”.即每一农户每年养一头母牛.二头杂交猪.三只母山羊.并实施牛羊配种人工改良.共有黄牛养殖场六处.波尔山羊两万多只.养鸡场多处.特种养殖场一处.有蝎子.海狸.鹧鸪.贵妇鸡等特种养殖动物.全镇畜牧养殖业的蓬勃势头.极大地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工商业.:砖集镇面粉有限公司..粮食购销有限公司.顺发饼干厂等一批乡镇企业发展强劲.运营良好.予制板厂.涂料厂.三粉加工厂.脱水蔬菜厂,剪刀厂.家俱厂等各自依椐自身特点,灵活发展.把握商机.逐渐在全镇经济培育新的位置上起到核心作用.砖集镇街道上商标林立.个体工商户经营摊店鳞次栉比.划出天棚街一条.为农贸中心市场.批发街一条.商业活动繁荣活跃。 社会经济:治安综合治理.镇党委政府以发展经济为各项工作的核心,以稳定为社会环境为发展的前提.不断优化经济环境,保持社会稳定.深入.细致的做好各方面的工作。砖集镇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坚实的农业基础,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效益显著.前景看好的畜牧业和活跃繁荣的商业流通,优越的经济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欢迎各方友人志士来我镇投资发展!. |
顾集镇 |
顾集镇位于界首市最南边陲,与临泉相隔泉河,东西分别接壤本市的舒庄镇和砖集镇。全镇38176人,总面积24.2平方公里,耕地4.21万亩。该镇交通便利,气候温暖,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2000年,人均收入2041元,财政收入达894万元。 农业是该镇的主导产业。农产品以小麦、玉米、红芋、大豆、芝麻等为特色,在刘湖、大程村建立了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代桥、张桥、程火山行政村建立了万亩红芋栽培基地;于庄、段楼、南李等村建立了万亩芝麻培育基地。传统的种植技术和高科技技术的推广,使农业产量连年提高,是全市闻名的小麦和红芋高产区。 近年来,党委、党政府在一手抓区域经济的同时,注意农业产业化链条的延伸和扶持,依托市场,发挥优势,在养殖业上培植经济增长点,形成了王南湖的大棚养鸡厂和代桥的山羊市场规模,并在建筑业、副食品加工上大做文章,全镇经济蓬勃发展。 泉河的治理,为顾集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顾集镇党委、党政府热诚欢迎外地客商积极到顾集大显身手,顾集人一定会给你们一个惊喜!. |
代桥镇 |
代桥镇位于界首市东南部,全镇面积36平方公里,辖8个村委会,101个自然村,223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2682亩,农业人口28700人。距市区27公里,与临泉县、颍泉区、太和县接壤。南靠界临河呈东西走向,界阜公路从境内穿过,水上、陆路交通便利。 历史 代桥镇历史上人口集中、商贸繁荣、水陆交通便利,曾是名躁一时的经济、文化、军事重地,相传明朝皇帝朱无璋曾带兵驻扎于此。抗战时期,受-军、警、特、匪的滋扰、破坏,代桥一度萧条下来。解放后,代桥曾为界沟镇、洪庄区、尹庄乡辖地。1992年经安徽省民政厅批准,始建代桥镇。 农业 代桥镇是传统的农业大镇,农业生产基础雄厚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扶持力度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民收入逐年稳定增加。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一批农业深加工企业正形成规模,粉丝家工厂、禽畜养殖厂、面粉厂等深加工企业正蓬勃发展。代桥镇辖代桥集、尹庄集、扎扒集、茶棚集四个集市贸易市场带动境内商业、服务业、个体加工等各项事业逐渐发展。 代桥有马湾、季湾两个大型天然水面养殖厂,面积均在500亩以上,那里自然风光秀丽,集养殖与旅游开发为一体,是休闲、垂钓、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
舒庄镇 |
舒庄镇位于界首市南端,泉河北岸,距界首市28公里。全镇面积36.4平方公里,3万亩耕地,7510户,人口30452。镇政府下辖7个村民委员会,68个自然村,125个村民组。辖区内气候宜人,林网纵横,道路发达,交通便捷,经济发展环境宽松。 勇于开拓的舒庄人,通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个私企业,工作年年登上新台阶。据统计,截止2004年底,农业产值7441万元,个私企业产值5000万元。农业人均收入达2300元,经上级验收已达到小康镇标准,粮经发展比为50:50。由于大力推广了农业科学技术,形成了“一村一品一特色”的经济模式。全镇种植葡萄2500亩,亩均产果5000至6000市斤,亩均收入达到6000元左右。栽植“日本三吉梨”1000亩,年产果6000市斤左右,每亩收入达到6000元左右。栽植石榴树集中面积300亩,桃、李、杏、柿等经济林木的栽植遍及全镇各个角落。每年发展大棚蔬菜2000亩,年亩均经济收入8000元左右。药材、芝麻、油菜、大豆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每年均达万亩。养殖家畜家禽,势头良好,已有明显成就,户均养牛0.5头,山羊10只,鸡鸭100只,发展养殖大户250户,年创利润户均15000元,水面殖1500亩,每年可放养鱼苗600万元。 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团结进取,心系农民,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镇工农业产值达到1.24亿元,人均收入2300元。温饱解决,尚有节余,农民连年增收增效,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事业空前进步。. |
邴集乡 |
邴集乡地处界首市北部,距城区20公里,是全市两个“双培双带”试点乡镇之一,辖11个村委会,人口3.1万,耕地面积3.08万亩,是一个农业大乡,优势作物有中药材、小麦、棉花、速生杨、桃、梨、葡萄等,素有“药材基地、水果蔬菜之乡”的美誉。 邴集乡交通便捷,境内公路四通八达,西与河南郸城、沈邱接壤,东与太和县相连,南靠光武,北邻亳州,自古是商家必经之地,豫皖两省间的咽喉之地。界临郸省道穿境而过,南接界阜埠高速公路、阜漯铁路,交通方便,通迅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投资环境宽松优越。 美丽富饶的邴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淳厚的民风,演绎着许多美丽的传说,“百里为王”时留下的“黄古堆”景点响誉省内外,吸引了众多的游客,置身其间,有一种“烽火连三月”的感受。邴集乡的农业、工业、精神文明建设均取得了飞跃的进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004上,在种植上做到稳粮扩经,大力发展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特别是投入少、收益高的农作物。抓住国家退耕还林项目,造林1000余亩,西张、张忙、符陈等村种植中黄13大豆,姜楼、徐老家等村的制种棉生产,西张的花生良种繁育等给群众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特别是中黄13大豆,回收价格高出大豆市场价格30%,每公斤高出0.8元,给群众带来净增纯效益80余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国家通达工程机遇,争取长达26公里的项目,修通完善了张忙——邴李张、红石桥—董寨、芦村—宋桥、邴集—新马集四条交通要道,有力地改善了我乡的交通状况,解决了群众多年以来出行困难的问题,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拥护。 [基层组织建设] 春季教育工程活动,重点排查了农村存在的矛盾纠纷,认真梳理归类、逐一化解,为群众化解矛盾140余起,排除了不安定因素,维护了社会稳定,使全乡党员干部思想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工作作风得到进一步改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进一步得到加强,成为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路上的骨干力量,达到了“群众处实惠,干部受教育,组织得加强”的目的,同时我乡在2003年新发展党员18名,扩大了党员队伍。 [计划生育] 全年人口出生率为7.5‰,政策符合率为99.2%,全年完成四项手术283例,节育及时率达95%以上,稳定低生育水平取得明显效果。另外,优质服务深入民主,副科级干部对符. |
靳寨乡 |
靳寨乡地处豫皖交界处,距界首市区6公里,素有“界首北大门”之称,地理位置优越。临界郸公路自南向北穿乡而过,距漯阜铁路有5公里,离界阜蚌高速公路界首至入口仅1.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全乡总面积21平方公里,耕地20888亩,辖6个村委会,39个自然村,6182户,总人口2.3万人。改革开放以来,全乡人民团结拼搏,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务实开拓,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稳定前进。 靳寨乡自然环境优越,水利资源丰富,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芝麻等。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国家对三农支持力度的加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农业收入稳步增长。 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了我乡经济的发展。特别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的加大,吸引了一些外地客商到我乡投资办企业。投资近千万元的天助棉纺织原料有限公司在我乡落户并逐步发展壮大,去年又获省棉织加工在界首市的唯一布点企业资格和省农发行授信额度1500万元。今年又投资200万元成立了天助鞋业有限公司。目前,我乡有再生塑料收购和加工企业60多户,规模在100万元以上的有1户,规模在40万元的有45户,另外,我乡为规范现有再生塑料加工企业,治理企业环境污染,又对全乡再生塑料加工企业进行集中整治和规范治理,使各再生塑料加工企业达到健康、有序的发展。企业的发展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从而也带动了商业、运输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了良好条件。有组织、有计划的劳务输出也成了当前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勤劳善良的靳寨人民,在乡党委、政府的带领下,正向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稳定前进。. |
任寨乡 |
任寨乡位于界首市西南16公里处,东与太和肖口镇,南与泉阳镇,西与王集镇,北与陶庙镇接壤.人口26840人,下辖7个村委会,陶杨公路纵穿南北,淇子沟,岳塘沟流经此地.耕地总面积1941公顷,大牲畜存栏4582头,年产粮食12711吨、油料506吨、棉花450吨,农民人均收入2249元,人口出生率8.23‰.乡政府驻地岳刘村,设有派出所、信用社、电信支局、粮站等单位,为任寨乡经济发展保架护航。 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调整了种植结构,提高了农业种植的科技含量,引进了优质高产新品种,加上天气帮忙,今年的农业生产取得全面丰收。粮食总产量突破7825万斤,创下了历史新高。其中全乡12000亩优质强筋小麦,亩产达千斤。秋季大豆、玉米、棉花、芝麻等都喜获丰收。杨庄村的蔬菜基地亩产经济效益达到1200元以上;张楼村的仙人掌基地年收入达30万元左右;张许村的棉花制种、岳刘村的生姜种植都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