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德州 >> 武城县 >> 武城镇 >> 桃花店村

桃花店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桃花店村谷歌卫星地图)


桃花店村简介

  武城镇桃花店村简称桃店,历史悠久。
  唐朝开元元年(713年),桃花店村东曾建有一座开元寺,为恩县二十五景观之一。故此可知,桃花店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桃花店名称的来源,民间有两个传说。
  一说据传很早以前,其村后有一大片桃园,每逢春天,桃花盛开,十分壮观,远近闻名,遂取名为“桃花店”。
  又据传,当初有对陶氏夫妇在路旁开一客店,名叫陶家店。唐朝时期,桃花店村处于交通要道,当时是去“高(唐)恩(县)夏(津)武(城)”各县的必经之地。大道平整宽阔,来往车辆行人甚多。不少车马客商行人来这里歇脚、投宿。陶氏夫妇有一女儿,名叫陶花。陶花精明能干,才貌超众,继承祖业,开店为生。因勤于事务,敏于社交,致使客店生意日益兴隆。客商行人便把陶家店誉为“陶花店”。后来陶家后代繁衍成村,桃花店村也便取陶花店为名。进而取“陶”字谐音字“桃”取代,演变为“桃花店”。
  南宋时期,因黄河改道,致使桃花店村东部被淹没,于是全村居民聚迁至山西省境。民间还传说,山西杏花村就是从这里迁去的。后因洪水过后,道路淤积阻塞,陶家大店便由此渐渐衰败。
  桃花店是中共武城县组织活动最早的村庄之一。1931年冬,刘子蔚在桃店村建立了武城运东第一个党支部,孔繁实任党支部书记。  信息来源:武城史志办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1428100 253300 0534 查看 桃花店村谷歌卫星地图

桃花店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桃花店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李邦彦村

  武城镇李邦彦村位于武城镇正东,西靠陈公堤。   李邦彦村原名篦子匠庄,始因做篦子的工匠来此定居,传徒授业,篦子做得好,远近闻名,故而得名。   北宋宣和年间,人称浪子“宰相”的尚书左丞李邦彦路过此地,听说这里的篦子做工独特,质量上乘,便吩咐随从下车买篦子。篦子买来后,李邦彦见做工精细,爱不释手,摆弄着篦子问:“此村唤何名?回朝后要奏明圣上,把篦子定为贡品。”随从说:“村名篦子匠庄”。他摇头说:“不雅。”李邦彦走后,人们才知道这位官员是当朝尚书左丞李邦彦。后来,篦子匠庄的篦子更是声名鹊起。人们为了感谢他,便将篦子匠庄名该为“李邦彦村”。   后来,因李邦彦力主与金朝割地求和,被众臣参罪,贬往浔池(今广西桂平),致使篦子匠庄的篦子失去了贡品资格。但“李邦彦”的村名仍一直沿用至今。  信息来源:武城史志办  

马粮庄村

  武城镇马粮庄村位于武城镇驻地东南2.5公里处。   马粮庄的传说。西汉末年,汉光武帝刘秀遭王莽战败,落难武城时,曾经过当地的饮马庄、马粮庄(妈妈地)、见马庄、马言庄等村庄。当时这4个村子,沿着黄河故道,形成了西南东北方向的路线。刘秀人饥马乏时,来到一水塘边,饮马后继续前行。时路上流沙过多,坐骑经过,蹄子被沙土掩埋,行走艰难。刘秀连饿带乏,筋疲力尽,摔下马来,即昏了过去。一位好心的老太太将他救起,再寻坐骑时,已无踪影。刘秀派随从四处寻找,见周围全是沙土,连个马蹄印都找不到。后来,随从在一个村子里听到了马的嘶鸣声,遂疾驰过去。村中人对刘秀随从讲:见一匹马跑进村来,汗水淋漓,几个人一围上,想把马抓住,只见马的鬃毛炸起,一声长鸣,从人们头上窜过,跑出村外。随从们顺马蹄印急追,沿途打听,乡民都说见过此马狂奔而去。   刘秀登基之后,为了不忘这段兵败被追的历史,便把饮马的村子封成“饮马庄”;摔下马的地方封成“马无蹄”;听见马嘶的村子封成“马言庄”。为了感谢那位救命老太太,刘秀将“马无蹄”村的土地封给她,免缴皇粮国税,把“马无蹄”改为“妈妈地”。   清中叶,妈妈地村人马延俊、马连杰两兄弟同科中了贡生。恩县知县前来祝贺,言“妈妈地”名字有欠庄重。就说:“有马必有粮”,遂将“妈妈地”改为“马粮庄”。除“马无蹄”的名字经两次改为“马粮庄”外,其余3村的名字,仍沿用至今  信息来源:武城史志办  

桃花店村

  武城镇桃花店村简称桃店,历史悠久。   唐朝开元元年(713年),桃花店村东曾建有一座开元寺,为恩县二十五景观之一。故此可知,桃花店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桃花店名称的来源,民间有两个传说。   一说据传很早以前,其村后有一大片桃园,每逢春天,桃花盛开,十分壮观,远近闻名,遂取名为“桃花店”。   又据传,当初有对陶氏夫妇在路旁开一客店,名叫陶家店。唐朝时期,桃花店村处于交通要道,当时是去“高(唐)恩(县)夏(津)武(城)”各县的必经之地。大道平整宽阔,来往车辆行人甚多。不少车马客商行人来这里歇脚、投宿。陶氏夫妇有一女儿,名叫陶花。陶花精明能干,才貌超众,继承祖业,开店为生。因勤于事务,敏于社交,致使客店生意日益兴隆。客商行人便把陶家店誉为“陶花店”。后来陶家后代繁衍成村,桃花店村也便取陶花店为名。进而取“陶”字谐音字“桃”取代,演变为“桃花店”。   南宋时期,因黄河改道,致使桃花店村东部被淹没,于是全村居民聚迁至山西省境。民间还传说,山西杏花村就是从这里迁去的。后因洪水过后,道路淤积阻塞,陶家大店便由此渐渐衰败。   桃花店是中共武城县组织活动最早的村庄之一。1931年冬,刘子蔚在桃店村建立了武城运东第一个党支部,孔繁实任党支部书记。  信息来源:武城史志办  

姜王庄村

  武城镇姜王庄位于镇东部偏北。   姜王庄村原名董家堂村,明朝重臣董伦,就是姜王庄村人。董伦(1323~1403),字安常,自幼勤奋好学,博闻强记,遍读经史子集,为远近闻名的饱学之士。史书记载:“伦隐居山林间,布衣藜藿,淡然自乐。”他为人谦和忠厚,向他求教的年轻人很多,世人尊称他为“贝川先生”。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张以宁推荐,董伦被召到南京任右赞善大夫,并陪侍懿文太子读书,深得太祖皇帝欣赏,屡受嘉奖,后提升为左春坊大学士。太子病逝后,董伦出任河南省左参议,后又任陕西省参议。任内,他建议朝廷授给做地方教育的“训导”以实职、实衔和冠带袍服。从此训导才被编为地方官府实员。促进了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关系百姓疾苦,扶危济困,痛恶时弊,疾书奏章数千言,兴利除弊,政绩斐然,深受百姓拥戴。”洪武三十年(1397年)董伦受官司牵连,被贬至云南省去做教喻官。时云南民智未开,董伦便率领属员,深入山寨岩穴,言传身教,使土人逐渐觉悟,“人皆向学”。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允炆即皇位,召回董伦,封为礼侍郎兼翰林大学士,讲授经、史、鉴等书。他主持编纂了《太祖实录》。   董伦为人秉性忠厚,常劝皇帝和近友诸藩王亲睦。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在南京杀了许多前朝亲信大臣,独没罪及董伦。永乐元年(1403年)董伦告老还乡。传说董伦回乡后,捐资在原恩县西关(今现平原县恩城镇粮所位置)和今姜王庄村西各修建一座庙宇。1945年庙宇还在。1958年为突击打井而拆掉。  信息来源:武城史志办  

大屯村

  武城镇大屯村位于镇北部,距武城县城10公里。   大屯村原名“某家湾”,后改名井王庄。唐朝后期,大屯村有一王财主,家有一处大后花园,园内有藕塘。后因王财主犯有灭族之罪,皇帝下诏缉拿,王财主扔下家业,全家潜逃。其家产被官府查封,后花园的藕塘也因无人照管而干涸。后来,花园院墙倒掉,村民可以径直出入。时有人发现塘内泥土肥沃,可挖作肥料。天长日久,藕塘就被挖成大湾。因此,始定村名为某家湾(即无户主的湾)。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大屯村刘氏始祖刘臧氏带领两个儿子(大儿名燕青、二儿名燕礼)到此落户,刘氏兄弟就在塘边掘井种菜,井水清澈甘甜。用此井水浇过的蔬菜,口感新鲜。于是,村民便学着刘氏兄弟,相继在此打井浇地。后大屯村打的井多达72眼。因此,大屯村又将村名改为“井王庄”。   后来,受不明原因影响,井水逐渐变咸变苦。某风水先生路过此地说:“井多漏财”,以后不会有好日子过。大家一商议,便一起把自家的井都囤了,遂改村名为“大屯”。  信息来源:武城史志办  


桃花店村特产大全




桃花店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