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户乡位于武城县西南部,总面积60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总人口3.1万人,耕地面积6.5万亩。
李家户乡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努力发展棉花、辣椒、西瓜、食用菌“一红一甜一白一牧”,全乡辣椒种植面积达10000余亩;西瓜大棚200个,大田西瓜5000余亩;食用菌种植面积达10万余平米;奶牛200余头。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被评为“德州市先进示范基地”。年创效益230万元,人均增收200元。
2006年,乡党委、政府根据“着眼长远,立足实际、超前规划、跨越发展”的指导思想,按照“一年总启动,两年上规模,三年大变样”的发展思路,努力建设棉花加工区,力争到2007年区内企业总数达60家,资产总额达1.2亿元。目前,加工区内已全部实现了“四通一平”,制定出台了优惠的招商政策,为引大资、招大商打下了坚实基础。
园区内现有23家企业累计投资5600万元,进行了技改、扩建,增加了生产能力。其中华龙棉业公司吸收兼并了两家棉花加工厂、一家肉联厂、一家榨油厂,资金总额达到2000万元,组建成了华龙棉业公司。天津兴华棉业投资1000万元的聚龙棉业公司一期已正式投产,二期浸出油工程正在扩建中。德州嘉德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200万元的银隆棉业一期工程已完毕。高源纺织有限公司正在申请企业自由出口权。该乡将努力把棉花加工区建设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主体,使之成为环境优良、条件优越、生活舒适客商兴业发财的乐园。
抢抓县、乡公路改造机遇,加快路域经济开发,重点建设三大市场,推动三大产业快速膨胀。一是新建辣椒贸易市场,在新老路刘官屯段沿路规划建设长1000米,能容纳160家辣椒经营户的贸易市场,发展辣椒运销业户500户以上。二是扩建棉花市场。引导农民依托小城镇建设优势,积极参与棉花市场建设,力争新增棉花运销户200多户以上。三是规范建设西瓜批发市场。把市场做强做活,提高辐射带动能力,积极引导,加大投入,努力提高市场规模和档次,发展西瓜运销业户80户以上。力争通过三个市场的建设,使新老路的路域经济得到充分开发,使该乡棉花、辣椒、西瓜三大优势产业更加凸现,形成产业经济的“隆起带”,加快实现农业大乡向农业强乡的跨越步伐。.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3.1万人 | 60平方公里 | 371428201 | 253300 | 0534 | 查看 李家户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广运街道 |
广运街道办事处成立于2003年12月,2010年辖7个农村社区(其中自然村23个),1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其中农村人口2.3万人,耕地面积3.6万亩。2011年1月,因区划调整,自武城镇划出董前坡、赵前坡等8个行政村归办事处管辖,新增农村人口4172人,耕地1.1万亩。 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运街道办事处紧紧围绕全县“五条主线、六项重点”工作总要求,不断求实创新,加压奋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财政收入首次突破4千万元。 全民动员,强力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年引进并开工项目7个,合同引进资金3.75亿元。同时贝州家居建材城等总投资达到5.98亿元的6个项目等待开工; 多措并举,城中村改造和社区建设稳步推进。拆迁总面积达46.2万m2,建筑面积20.8万m2,可安置群众1745户,10月22日全市百局帮百区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现场会在历亭社区招开; 倾力配合,全县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完成科技创业园、建德水库、广运中学、武城镇中学扩建等20多项全县重点工程的建设及迁占,使各项重点工程得以顺利实施; 以人为本,社会各项事业得到新的发展。狠抓四德工程建设,开展了“二十四孝贤”和“千面旗帜”评选活动,孝亲敬老蔚然成风,7月30日,全省四德工程建设现场会在东关村召开;全力做好社会稳定工作,10月20日全市人民调解现场会在兴武社区召开;培植起养殖专业村13个,沙东富民乳业已成为德州市奶牛存栏和产奶量最大的养殖小区;1800多名城乡低保人员实现应保尽保。荣获“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社区”、“全省第三批农机安全“十百千万”示范街道”、“山东省第二次经济普查先进集体”“全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8项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 |
武城镇 |
武城镇位于武城县城驻地,交通通迅发达,基础设施完备,南距青银高速不足15公里,东临105国道,德商路、郑郝路、临武路纵贯其中,四通八达。全镇辖81个行政村,总面积150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人,耕地12.5万亩。2005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96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40元。 武城镇农业资源丰富,突出发展辣椒这一主导产业。以境内尚庄辣椒购销加工基地为龙头,带动起全县及周边地区辣椒种植面积50余万亩,辣椒经营企业200多家,辣椒及辣椒制品畅销国内外,是全国最大的辣椒良种推广和种植基地之一。辣椒购销加工基地年交易量达2.5亿斤,交易额近10亿元。棉花、牲畜业发展迅速,棉花种植面积达4.5万亩,拥有生猪养殖专业村3个,培植起鸽子、黄牛、鸡、狐狸四大特色养殖基地。近两年,全镇共植树300余万株,全部进行了林权改制,繁荣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工业以汽车零部件、辣椒深加工、纺织三大产业为依托,培植起新明、英潮、澳泰、浩达、亚星等20余家骨干企业,其中年产值超2000万元,创利税200万元以上的企业6家。目前,全镇拥有企业178家,工商业户近2000户。2005年全镇实现工业投入1.5亿元,工业销售收入12.5亿元,利税2亿元。 2005年,辣椒购销加工基地全面实施“北延西扩”工程,新引进总投资1.26亿元的千吨辣椒天然色素项目。新明总投资2.7亿元十万台(套)玻璃钢纤维汽车外饰件项目、德州凯特公司总投资2000万元的玻璃钢项目、浩达总投资1200万元年产400万米印花织布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今年以来,全镇新增工商业户96户,新上项目15个,固定资产投入1.3亿元,总投资额达5.1亿元。 武城镇地理位置优越,并在土地、税费、基础设施、管理服务等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从项目谈判、立项、开发到投产实行“一条龙”全方位服务,积极创造与国际化市场接轨的投资环境,真诚希望海内外有志、有识之士,前来投资、洽谈、合作。丰厚的投资回报,完善的基础设施,安宁和谐的环境,定会令您举棋不悔。". |
老城镇 |
老城镇地处原武城县城旧址,与河北省故城县隔京杭大运河相望。面积65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总人口4.2万人。2005年全镇实现GDP 8亿元,同比增长29.2%;财政总收入985万元,其中工商税收944万元,同比增长56.3 %;人均纯收入3816元,同比增长11%。 闻名全国的“古贝春”系列酒、“龙禧”地毯皆源于该镇。近几年来,该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和中心工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立足丰富的棉花资源和电力、劳动力等优势条件,狠抓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大力实施“建设商贸重镇”、“发展经济强镇”两大工程,制定出台各项优惠政策,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投入力度,精选新上优势项目,实现了全镇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目前,全镇民营经济业户达978家,棉花加工企业达137家,其中,脱绒、榨油、浸出企业34家,棉纺织布企业5家,玻璃加工及其他企业15家,共吸纳安置8000多人就业,并带动餐饮业、运输业、包装业的发展,促进了全镇经济的繁荣,每年创造社会效益3000万元。 老城镇的农业、小城镇建设以及其他各项社会事业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稳定棉花、辣椒等传统种植作物的基础上,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发展食用菌面积4.5万平方米,全镇人均达到1.5平方米;利用玉米秸等资源优势,发展奶牛养殖小区6个,存栏奶牛达600头;生猪养殖小区4个,蛋鸡养殖小区4个;建起了“万亩节水灌溉西瓜基地”,发展冬暖蔬菜大棚600亩,蔬菜面积2000亩,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油路。 二00四年镇党委被省委授予“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二00四年、二00五年连续两年被市委、市府授予“全市民营经济强乡镇”;二00四年、二00五年连续两年财税工作在全县名列第一,被县委、县府授予“财税工作先进单位”;二00四年、二00五年连续两年经济工作综合考核被县委、县府授予一等奖。. |
鲁权屯镇 |
全镇形成以玻璃钢产业为主导,汽车模压部件、皮毛制品、胶木轴瓦、铜管材等产业多元化发展的产业体系。金光集团、中南集团、华能集团、腾龙集团是全镇玻璃钢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全镇能够生产汽车模压配件、冷却塔、新风机组、SMC模压水箱、电缆桥架、缠绕管道等四十多个系列、1000多个品种的玻璃钢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人民大会堂、首都机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国家大型重点建设项目,并远销东南亚、非洲、中东等地区。 鲁权屯镇工业园是全国玻璃钢生产加工基地。始建于1993年,是省级命名的“乡镇企业示范园区”,占地4平方公里。2004年,聘请省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制定了二十年发展规划,把园区总体规划为居民区、工业区、商贸区、休闲区、别墅区五大功能区。铺设“四纵六横”交通网络,积极实施“东扩北连西延”工程,以彻底完成鲁权屯、滕庄两大工业园的对接。为提升城镇品位,兴建的占地四百亩,集观赏、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建德公园已具雏形,湖心岛、桥梁等工程已基本完成。 近年来,在农业结构调整上,重点抓了畜牧业和林业生产,建成了李贤屯奶牛养殖小区、韩家洼养猪小区、漳南镇养羊小区。创建了我县第一个生态林建设基地,进行盐碱地综合开发。 鲁权屯镇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先后获得过“省级小城镇建设明星乡镇”、“国家建设部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省市两级中心镇”、“省综合治理安全文明镇”、 “省级中心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连续八年被评为德州市“经济强乡镇”。. |
郝王庄镇 |
郝王庄镇位于武城县东北部,北临德城区,东与平原县接壤,105国道、德商路纵贯南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该镇总面积98.68平方公里,辖60个行政村,人口4.1万人,耕地8万亩。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骨干企业为主体、民营企业和农业为两翼,以优化环境、招商引资、沿路开发、市场建设为重点,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超常发展、跨越前进,形成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先后被评为“经济发展进步乡镇”、“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市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林业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郝王庄镇党委、政府坚持工业兴镇战略不动摇,依托105国道、德商路两条经济带和蔡村金三角工贸区为载体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发展路域经济,招商引资工作实现了新突破。同时,大力培植大豆分离蛋白、浸出油、辣椒加工、食品加工、棉花加工、铸造、弹簧等七大主导产业,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积极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向合作化、集团化发展,对企业在资金、土地、政策、技术上给予重点扶持,促其早日壮大。2005年全镇民营企业达82家,新增11家,新增固定资产投入1.3亿元,销售收入13.07 亿元,利税1.1亿元,实现增加值3.5亿元,较去年分别增长62%、51%、62%,顺利完成了全年的任务。 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林、养殖业独具特色,大力发展以“辣椒、林业、棉花、畜牧养殖” 为主的四大特色农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有规模、有特色的农业乡镇。依托后玄辣椒市场,大力发展辣椒种植与深加工,辣椒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辣椒市场每年可销售、加工辣椒2000余万斤,销售收入达1亿多元。依托该镇木片加工企业多的优势,积极开展植树造林,2005年全镇植树达117.45万株,植树量居全县第一,同时大力发展以林棉、林粮、林菌间作和林禽养殖为主的林业经济,人均增收300余元;全力发展棉花种植、收购、加工产业,植棉面积达3万亩。大力发展养殖业,发展以奶牛、肉牛、羊、猪、鸡、狐狸养殖专业村19个,各类养殖小区5个,全镇逐渐形成了辣椒、林业、棉花、畜牧养殖四大优势产业。. |
杨庄镇 |
武城县杨庄乡位于县城西南部,辖20个行政村,2.1万人,耕地3.1万亩,其中棉花种植面积2万亩以上。棉花加工业是全乡的主导产业。全乡现有棉花收购加工企业150处,棉花深加工企业46处,年可实现产值40亿元,利税5.3亿元。 今年以来,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四个第一”奋斗目标,求实创新,扎实工作,实现了全乡经济的新跨越。1-9月份,全乡民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8.6亿元,利税4.3亿元。截止9月底,全乡上缴国税615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41%,列全县第一位;上缴地税457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50.3%,列全县第二位;全乡引进规模以上项目32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5家,列全县第一位;新增个体工商户2003户,新增个体私营企业217家,转化剩余劳动力8900人;全乡棉纺规模达30万纱锭。累计引进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17个,引进资金4.23亿元,基中投资过亿元项目3个,分别是:①总投资1.5亿元的华一集团10万纱锭精纺项目。②总投资1.2亿元的华兴集团5万纱锭精纺项目③总投资1.2亿元的金华棉业有限公司5万纱锭精纺项目。另外14家分别是:①天瑞棉纺织有限公司纺纱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②鑫池棉业有限公司纺纱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③宏泰油业有限公司浸出油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④银山棉业有限公司精梳纺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⑤瑞博尔颜料有限公司有机颜料制造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⑥天华纺织有限公司织布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⑦开元棉花加工厂400型加工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⑧第十棉花加工厂塑料颗料加工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⑨银鹏棉业有限公司织布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⑩腾飞棉业有限公司棉纺项目,总投资1800万元⑾王自海引进浸出油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⑿宝丰棉业有限公司食用油生产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⒀天友棉业有限公司浸出油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⒁金亿棉业有限公司浸出油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全乡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
甲马营镇 |
甲马营乡位于武城县西部,紧靠卫运河大堤,与河北省一河之隔。全乡33个自然行政村,总面积80平方公里,总耕地5.8万亩,总人口3.3万人。全乡现有私营企业46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家,固定资产投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5家,过亿元的3家,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8家,个体工商业户3300个,注册资金5.8亿元。2005年工业总产值26亿元,工商税收828万元,财政总收入849万元,全乡人均纯收入3906元。 甲-乡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乡镇,近年来,该乡把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两大“天字号”工程作为重中之重,经过积极努力,使甲-乡实现了由农业乡向民营强乡的转变,目前,该乡呈现出以三大园区为载体、五大优势产业为支柱、八大骨干企业为龙头的“三五八”民营经济发展格局: 三大园区:一是油棉加工区,建于2004年,现入园企业27家,投资都在500万元以上。二是粮食加工营销区,现有粮食加工营销业户87家,年粮食加工量6万吨,原粮交易量15万吨。三是汽车零部件加工区,建于2004年,现入园企业7家,投资都在3000万元以上。 五大支柱产业:一是汽车零部件加工业,甲-乡曾被誉为橡塑之乡,现橡塑企业已发展到23家,其中总资产过亿元、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6家。2005年实现产值18亿元。二是油棉加工业,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三是粮食加工营销业,2005年粮食市场总交易额达到5.3亿元。四是三轮运输车生产加工业,2005年实现产值2.6亿元。五是花炮加工业,2005年实现产值1.7亿元。 八大龙头企业:有中国轻骑集团武城世纪风有限公司、大连安达武城正康有限公司、山东龙祥有限公司、陈氏有限公司、武豪有限公司、新通有限公司、晨光有限公司、花炮加工厂。这八大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入都在5000万元以上,其中的7家企业年产值均在亿元以上,正康投产后年产值将超过5亿元。. |
李家户乡 |
李家户乡位于武城县西南部,总面积60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总人口3.1万人,耕地面积6.5万亩。 李家户乡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努力发展棉花、辣椒、西瓜、食用菌“一红一甜一白一牧”,全乡辣椒种植面积达10000余亩;西瓜大棚200个,大田西瓜5000余亩;食用菌种植面积达10万余平米;奶牛200余头。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被评为“德州市先进示范基地”。年创效益230万元,人均增收200元。 2006年,乡党委、政府根据“着眼长远,立足实际、超前规划、跨越发展”的指导思想,按照“一年总启动,两年上规模,三年大变样”的发展思路,努力建设棉花加工区,力争到2007年区内企业总数达60家,资产总额达1.2亿元。目前,加工区内已全部实现了“四通一平”,制定出台了优惠的招商政策,为引大资、招大商打下了坚实基础。 园区内现有23家企业累计投资5600万元,进行了技改、扩建,增加了生产能力。其中华龙棉业公司吸收兼并了两家棉花加工厂、一家肉联厂、一家榨油厂,资金总额达到2000万元,组建成了华龙棉业公司。天津兴华棉业投资1000万元的聚龙棉业公司一期已正式投产,二期浸出油工程正在扩建中。德州嘉德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200万元的银隆棉业一期工程已完毕。高源纺织有限公司正在申请企业自由出口权。该乡将努力把棉花加工区建设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主体,使之成为环境优良、条件优越、生活舒适客商兴业发财的乐园。 抢抓县、乡公路改造机遇,加快路域经济开发,重点建设三大市场,推动三大产业快速膨胀。一是新建辣椒贸易市场,在新老路刘官屯段沿路规划建设长1000米,能容纳160家辣椒经营户的贸易市场,发展辣椒运销业户500户以上。二是扩建棉花市场。引导农民依托小城镇建设优势,积极参与棉花市场建设,力争新增棉花运销户200多户以上。三是规范建设西瓜批发市场。把市场做强做活,提高辐射带动能力,积极引导,加大投入,努力提高市场规模和档次,发展西瓜运销业户80户以上。力争通过三个市场的建设,使新老路的路域经济得到充分开发,使该乡棉花、辣椒、西瓜三大优势产业更加凸现,形成产业经济的“隆起带”,加快实现农业大乡向农业强乡的跨越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