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遵义县南部,乌江北岸。面积96平方公里。人口1.94万。辖1居委会、13村委会。1949年为新民乡。1958年并入尚稽公社。1962年析建新民、马坪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2年2乡合并置新民镇。镇境多为山地。产花生、辣椒。有中小学18所。镇人民政府驻地郭家坳,在南白镇东南23公里,马家河上游。人口820。海拔780米。以姓氏命名。有公路接210国道和开阳—南白镇公路。.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94万人 | 96平方公里 | 520321117 | 563100 | 0852 | 查看 新民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新民社区 | ·播州区旅游·播州区特产·播州区十大特产·播州区十景·播州区 | 0 |
---- |
查看 新民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惠民村 | ·播州区旅游·播州区特产·播州区十大特产·播州区十景·播州区 | 0 |
---- |
查看 惠民村谷歌卫星地图 |
朝阳村 | ·播州区旅游·播州区特产·播州区十大特产·播州区十景·播州区 | 0 |
---- |
查看 朝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岩门村 | ·播州区旅游·播州区特产·播州区十大特产·播州区十景·播州区 | 0 |
---- |
查看 岩门村谷歌卫星地图 |
龙丰村 | ·播州区旅游·播州区特产·播州区十大特产·播州区十景·播州区 | 0 |
---- |
查看 龙丰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中心村 | ·播州区旅游·播州区特产·播州区十大特产·播州区十景·播州区 | 0 |
---- |
查看 中心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南白镇 |
遵义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境中部偏南。面积98平方公里。人口6.33万,有汉、苗等民族。辖7居委会、19村委会。宋名白锦堡,清代曾名南白塍、南北井、懒板凳。1949年为南白镇。1958年改公社。1962年析置南白镇和南白、南衙、安澜、后坝公社。1976年南白公社并入南白镇。1984年改置改1镇、3乡。1992年南衙、安澜、后坝乡并入南白镇。有中小学28所。镇人民政府驻地,人口2万。海拔930米。有铝厂和烟叶复烤、氮肥、磷肥、水泥预制品、砖瓦、造纸、农机、印刷等厂。黔川铁路经此并设站。210国道经此。. |
龙坑镇 |
贵州省遵义县龙坑镇是1992年设立的新建镇,政府所在地马家湾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土面积91.2平方公里,北距名城遵义市中心12公里,南距遵义县城南白镇5公里,交通十分便捷,下辖5个行政村、4个社区委员会,169个村民组,共13435户,40185人(其中:农业人口32269人,非农业人口7916人),镇内中小学21所,子校2所,私立中学1所,镇属中小学18所。 龙坑镇地处黔北,位于东经106°41’,北纬27°32’,地形属垄岗槽谷丘陵地貌,海拔约970米,亚热带季风性潮湿气候,年平均气温15℃,最高气温38℃,最低温-5℃,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 龙坑境内拥有黔北著名风景区——共青湖,景区范围6平方公里,湖面积624亩,蓄水达180万立方米。主要矿产资源有:铁、硫铁矿、锰、铝土、石灰石等。 龙坑拥有坚实的工业基础,有技术先进、科技力量雄厚的中央、省、市、县骨干企事业单位50余家,成为发展乡镇企业的重要依托。非公有制企业5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9家,已形成汽车制造、机械加工、建筑材料、冶金化工、医药、酿造等六大产业,年工业总产值数亿元。镇级财政收入70%来源于工业和城镇建设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千元以上。 1996年,龙坑镇经国家科委批准成为“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 ". |
三岔镇 |
在遵义县中部偏南。面积119平方公里。人口3.28万。辖1居委会、17村委会。1949年为仁寿、肇兴、三岔等乡。1958年分属南白、团溪公社。1962年析建仁寿、沙坝、三岔、和平公社。1984年改置三岔、水源、肇兴、仁寿乡。1992年4乡合并置三岔镇。镇境多丘陵,是县内重要粮油产区。有中小学18所。镇人民政府驻地三岔河,在南白镇东8公里。人口 2 000。海拔900米。原名镇远场,因3条小河在此汇流,改今名。设农贸集市。有粮食加工、农具修理、硫磺、印刷等厂。产油菜籽、烟叶、辣椒。1935年红军长征由此进遵义,村西点兵台有红军烈士墓。有公路接210国道。. |
苟江镇 |
苟江镇位于遵义县中南部,总面积80.5平方公里,四周与南白、三岔、新民、尚嵇和三合等镇接壤,西面紧靠川黔铁路和贵遵高等级公路。镇辖钩江、同心、白马三个办事处,14个行政村(居),人口24830人,其中农业人口23940人,占96%。镇政府驻地距遵义市中心30公里,距县城南白12公里。镇内植被良好,山青水碧,年平均气温14.6℃,冬无严寒,夏无酷署,有远近闻名的八幅堰水库,美丽蜿蜒的钩江河。 苟江交通便利,有苟南公路和苟阁公路与南白和阁老坝火车站相连。镇内水电供应充裕,有线电视、程控电话连接四面八方,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社会治安秩序良好。 镇内矿藏丰富,经地质勘查的有铝土矿、硫铁矿、磁铁矿、无烟煤、烟煤、高岭土、石英砂岩、水晶、白云岩、石灰岩等10余种,尤以铝土矿著称,闻名省内、外。 苟江有可供开发利用的草坡、草地2000公顷,非耕地4000公顷。在回龙、红山、白岩等地,有丰富的野生板栗和杨梅资源。目前已开发成功的有凯乐林场和发兴农庄等规模企业。苟江绿野繁育场培育的乌骨鸡、三黄鸡、种鸽和信鸽,在省内外也颇有名气。 苟江天明的大头菜(目前种植面积3000亩),义源的大白姜,双河的香米和白岩的板栗等农林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口感打入了贵阳和遵义市场。苟江小辣椒色泽鲜艳、味香而辣,是虾子和贵阳等辣椒市场的货源之一。苟江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其中天麻约10000m2、杜仲1000亩、板兰根300亩。 当前,苟江镇党委、政府在“-”重要思想指导下,正积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整治交通和矿山秩序,全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今日的苟江,正是每一位投资者投资兴业的热土。在新世纪西部大开发的宏大背景下,苟江将与每一位投资者共同发展。". |
三合镇 |
在遵义县南部。面积228平方公里。人口5.94万,有汉、苗等民族。辖3居委会、27村委会。1953年置三合、刀靶2镇,新站、九屏等乡。1958年撤镇、乡建三合公社。1962年析建三合、九屏、新店、金鸡、刀靶公社。1984年改置1镇、4乡。1992年合并置三合镇。处黔川公路要冲。有中小学37所。镇人民政府驻地三合,在南白镇西南15公里,殷家岩东南槽谷中。人口3000。海拔950米。原名螺蛳堰,因村边堰塘得名。聚落原为3片,分别称云街、老街、桐梓市,后因街区发展连成一片。1941年更名三合。为县南部农副产品集散地。有农机修理、印刷、酿酒等乡镇企业。210国道经此。. |
乌江镇 |
在遵义县南部,跨乌江两岸。面积46平方公里,人口2.2万,有汉、苗等民族。辖3居委会、10村委会。1949年为养龙司乡,属息烽县。江北属遵义县刀靶镇。1970年建乌江特区,改隶遵义县。旋撤销特区,置乌江公社。1981年析置乌江镇、乌江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2年镇、乡合并置乌江镇。有中小学9所。镇人民政府驻地乌江,在南白镇南25公里,乌江畔。人口 6 500。海拔640米。为新兴电力工业城镇。川黔铁路经此并设站。210国道经此。. |
永乐镇 |
在遵义县东部。面积221平方公里。人口3.89万。辖1居委会,31村委会。1949年为茅坡镇。1952年改置7乡。1958年合并建茅坡公社。1961年析建茅坡、永乐、官田、工农、骊龙、民群、飞云7公社。1984年改置1镇、6乡。1992年合并置永乐镇。有中小学33所。镇人民政府驻地茅坡,在南白镇东北63公里,黄泥坡下。人口 1 300。海拔940米。因山得名。清代发展成乡场。设农贸集市。小辣椒有名。新舟—茅坡公路终点。. |
龙坪镇 |
在遵义县中部。面积126平方公里。人口3.97万。辖1居委会、21村委会。1949年为中兴、龙坪、兴隆3镇。1953年改3乡。1958年撤乡建龙坪公社。1961年析建龙坪、新隆公社。1984年改置龙坪镇及大兴、双兴乡。1992年合并置龙坪镇。产茶叶。有中小学21所。镇人民政府驻地龙坪,在南白镇东20公里,营盘山北麓,湾塘河南岸。人口 2 400。海拔880米。原名隆平场,1932年改今名。为农贸集市。有水泥、砖瓦、粮油加工等乡镇企业。马遵公路经此。. |
团溪镇 |
在遵义县东南部。面积155平方公里。人口4.58万。辖3居委会,24村委会。1949年为团溪镇。1958年撤镇建团溪公社。1962年析建团溪、五龙、劳动、白果公社。1984年改团溪镇及团溪、五龙、劳动、白果4乡。1992年1镇、4乡合并置团溪镇。镇境锰、铝矿藏富集。有中小学27所。镇人民政府驻地团溪,在南白镇东南31公里,银山顶东麓。人口 6 000。海拔880米。古名萼溪水,镇周山丘状若花瓣,故名。清代更名团溪。为县四大集镇之一。1958年开发锰矿,成为遵义锰矿厂重要原料基地。有锰粉、皮鞋、农具、被服、酿酒等厂。马遵公路经此。. |
铁厂镇 |
铁厂镇位于遵义县东南部,距县城60公里,与瓮安、湄潭、开阳三县接壤。全镇总面积116.14平方公里,全镇辖6村1居80个村民组4342户16360人。 铁厂镇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冷暖共季的气候特点。地形以中山沟谷为主,海拔530--1150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降雨量990mm,平均气14℃。有林地98393亩,森林覆盖率63.1%。湘江流经铁厂镇河西、洞上、院子、三星,在三星渡口与乌江交汇,构皮滩电站库区蓄水后,江面更加开阔,形成一道亮丽的山水峡谷风光,著名的三星场碑群、易家祠堂、地下溶洞等景观,平添了铁厂的文化底蕴。1935年1月4日,中央红军长征由羊岩渡口渡过湘江河,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由此进入遵义,红一军团留驻羊岩河,构成保卫遵义会议召开的东南防御。故羊岩河渡口又名红军渡,有"羊岩关下陡石梯,遥望鸦关十里余,稳步扶崖观山景,寻找当年滴汗迹"之说。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遵义县最具发展潜力的乡镇之一,集旅游、度假、休闲为一体"水上人家"等一批沿江旅游开发项目正规划建设中。 铁厂镇交通方便。205穿镇而过,全镇6村除洞上、青坑村为乡村四级路面外,其余四个村均为油路。全镇大部分通组公路均为镶边路,部分村民组为水泥路。 铁厂镇矿产资源丰富。有锰矿、磷矿、铁矿、硫酸矿、煤、铝土矿、高岭土、白云石等。其中河西村到洞上村一带和西花村高石坎的锰矿储量约700多万吨,青坑村沙坝一带的锰铁矿储量约500万吨,三星、羊岩的煤矿储量588万吨,院子村铝土矿储量在250万吨以上,丰富的矿产资源亟待开发,潜力可观。 铁厂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以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烤烟、油菜、辣椒为主,畜牧业以生猪、牛、羊为主。铁厂镇荒山草坡多,灌木林从多,特殊的河谷气候让三星柑橘增添几分姿色,小有名气。投资16万元年孵化16万羽的孵化场已投入使用,铁厂生态乌骨鸡正不断发展壮大。特殊的地域环境很是适合发展特色生态种养殖,调整种养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当前发展铁厂经济的核心内容。 |
西坪镇 |
在遵义县东部。面积131平方公里。人口3.58万。辖1居委会、19村委会。1949年为西坪乡。1953年析设西坪、乐稼、泉涧、大同乡。1958年并入团溪公社。1961年析建西坪、大同、乐稼、泉涧公社。1984年改设乡。1992年4乡合并置西坪镇。有铝、锰等矿藏。有中小学20所。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坪场,在南白镇东38公里,营盘山西北麓。人口630。海拔840米。原名兴龙场,传逢场必雨,俗称稀龙场,后易今名。有简易公路接马遵公路。. |
尚嵇镇 |
在遵义县南部。面积107平方公里。人口3.49万。辖2居委会、18村委会。1949年为尚嵇镇。1953年析设尚嵇镇及茶山、清水、保河、新华4乡。1958年撤镇乡建尚嵇公社。1961年析置尚嵇镇及尚嵇、清水、建设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2年1镇、3乡合并置尚嵇镇。镇境是黔北养蚕发祥地。有中小学24所。镇人民政府驻地尚嵇,在南白镇东南22公里,杨家山东麓。人口 4 100。海拔880米。明、清皆为乡场,是县东南部蚕茧集散地。有铁锅、农具、机械修理、水泥、除尘器等厂。豆腐皮有名。镇南7公里茶山关渡口,是1935年初红军抢渡乌江的重要渡口。镇中陈公阁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开阳—南白镇公路经此。. |
茅栗镇 |
在遵义县南部。面积139平方公里。人口2.7万。辖1居委会、13村委会。1949年为复兴、九龙乡。1953年增置水浸、新龙2乡。1958年并入尚稽公社。1961年析建富兴、茅栗公社。1984年改设乡。1992年2乡合并置茅栗镇。产生漆。有中小学14所。镇人民政府驻地茅栗山,在南白镇东南25公里,九龙山南麓。人口900。海拔820米。村附近山坡多茅栗,故名。有公路接马遵公路。. |
新民镇 |
在遵义县南部,乌江北岸。面积96平方公里。人口1.94万。辖1居委会、13村委会。1949年为新民乡。1958年并入尚稽公社。1962年析建新民、马坪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2年2乡合并置新民镇。镇境多为山地。产花生、辣椒。有中小学18所。镇人民政府驻地郭家坳,在南白镇东南23公里,马家河上游。人口820。海拔780米。以姓氏命名。有公路接210国道和开阳—南白镇公路。. |
鸭溪镇 |
在遵义县西部。面积121平方公里。人口5.01万,有汉、苗、仡佬等民族。辖4居委会、24村委会。1949年为鸭溪镇及乐民城、白腊坎乡。1958年撤镇乡建鸭溪公社。1962年析置鸭溪镇、大岚、白龙、金钟、荷莲、乐理公社。1984年改置鸭溪镇及大岚、白龙、金钟、乐理4乡。1992年合并置鸭溪镇。有中小学25所。镇人民政府驻地鸭溪,在南白镇西16公里,牛场坡与雷家坡之间。人口 5 050。海拔920米。原名鸭子口,后改鸭溪口。古为黔北四大集镇之一。清设鸭溪汛。因讳“鸭”字,曾改名财溪镇。1950年复名鸭溪镇。有鸭溪酒厂及农机、布鞋、粮食加工等厂,鸭溪窖酒省内外享有盛名。326国道经此。. |
石板镇 |
在遵义县南部。面积130平方公里。人口3.12万。辖1居委会、17村委会。1949年为石板镇和天旺乡。1953年析设池平、天旺、金山、石板等乡。1959年并入鸭溪公社。1961年析建石板、五星、天旺、池坪、金山公社。1984年改置池平、天旺、金山、石板乡。1992年4乡合并置石板镇。产油桐籽、花生。有中小学20所。镇人民政府驻地石板坝,在南白镇西南9公里,向家坟山西部。人口300。海拔880米。附近多为石灰岩山地,故名。南白镇—鸭溪公路经此。. |
乐山镇 |
在遵义县中部偏西。面积106平方公里。人口2.3万,有汉、苗等民族。辖1居委会、21村委会。1949年为乐山乡。1953年析设乐山、金竹、新土3乡。1958年并入鸭溪公社。1962年析置乐山、新土、金竹3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2年3乡合并置乐山镇。浒洋水库是县内重要水利工程,可灌溉良田 2 000 公顷。有中小学17所。镇人民政府驻地乐山坝,在南白镇西北20公里,乐山河畔。人口500。海拔940米。原名落筛坝,由附近落槽三坝和火筛井缀合而名,后谐音为今名。有简易公路接326国道。. |
枫香镇 |
在遵义县西部。面积148平方公里。人口3.35万,有汉、苗、彝、仡佬等民族。辖1居委会、20村委会。1949年为枫香乡。1958年改建公社。1962年析建置枫香、纸房、花茂、青坑公社。1984年改置枫香镇及纸房、花茂乡。1992年1镇、2乡合并置枫香镇。产生漆、红陶器、茶叶等。有中小学19所。镇人民政府驻地枫香坝,曾名丰盛场,在南白镇西30公里,东南屏山。人口 3 000。海拔 1 050 米。村因树得名。为农贸集市。有酿酒、造纸、酱蜡等厂。镇西1公里温家河有热带鱼养殖场。遵茅公路经此。. |
泮水镇 |
在遵义县西部。面积113平方公里。人口3.57万,有汉、苗、彝、仡佬等民族。辖1居委会、22村委会。1949年为泮水、永定、白鹤、西安等乡。1958年撤乡建泮水公社。1962年析建泮水、永定、白鹤、西安公社。1984年改置泮水镇及永定、白鹤、西安3乡。1992年1镇3乡合并置泮水镇。镇境有钒、煤等矿藏。有中小学22所。镇人民政府驻地泮水,在南白镇西46公里,油沙坡南麓。人口 2 000。海拔900米。原址在河边,故名。后迁今地,仍称泮水。清设泮水塘,为遵义府通大定府要道。为县西部重要农贸集镇。326国道经此。. |
马蹄镇 |
在遵义县西部。面积117平方公里。人口3.09万,有汉、苗、仡佬等民族。辖1居委会、20村委会。1949年为马蹄乡。1953年析设马蹄、大石、茶堰、新坪等乡。1958年并入泮水公社。1962年析建马蹄、茶堰、新坪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2年3乡合并置马蹄镇。有中小学17所。镇人民政府驻地马蹄石,在南白镇西33公里。人口400,有汉、苗等民族。海拔900米。村旁石上有形似马蹄痕迹,故名。设农贸集市。有农具修制厂、粮油加工作坊及小型水电站。326国道经此。. |
平正乡 |
在遵义县西部,观音寺河上游。面积146平方公里。人口1.86万,其中仡佬、彝、苗等民族占12.9%。辖17村委会。1949年为干溪乡。1958年并入枫香公社。1962年析置正平仡佬族乡和干溪、野彪公社。1984年改置干溪、野彪乡和平正仡佬族乡。1992年3乡合并置平正仡佬族乡。乡境多为山地,有煤矿。产生漆。有中小学18所。乡人民政府驻地平家寨,在南白镇西北36公里,上房顶山西北坝子中。人口200,有汉、仡佬等民族。海拔 1 170 米,原仡佬族平姓居多,故名。设农贸集市。有公路接遵茅公路。. |
洪关苗族乡 |
在遵义县西部。面积64平方公里。人口 8 900,其中苗族占8.4%。辖7村委会。1953年置洪关、河堰2乡。1958年并入泮水公社。1962年析置洪关、河堰2公社。1984年改设乡。1992年2乡合并置洪关苗族乡。乡境处绿竹山与洪关梁子之间。多林木。有中小学8所。乡人民政府驻地洪关坝,在南白镇西45公里,洪关梁子北麓。人口200,有汉、苗等民族。海拔 1 210 米。以村南关口得名。有公路接遵茅公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