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德州 >> 乐陵市 >> 孔镇

孔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孔镇谷歌卫星地图)


孔镇简介

  孔镇镇得名原因:因镇政府驻地孔镇村而得名。
   1958年成立孔镇人民公社,辖142个自然村,1965年划分小公社时,划出41个村属张屯公社,39个村属化楼公社,其余56个村仍属孔镇公社,1984年体制改革由孔镇公社划为孔镇镇。1988年12月撤县设市,改称乐陵市孔镇镇。2000年6月撤销张桥乡,将张侨乡行政区域并入孔镇镇,现在全镇辖87个村委会。.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1481107 253600 0534 查看 孔镇谷歌卫星地图

孔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孔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市中街道

  市中街道办事处位于乐陵市中心——兴隆南大街302号,面积40平方公里,辖25个社区(村),耕地2.1万亩,人口2.6万,基层党支部39个,党员1018人。居民均为汉族。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1:55:34。248、314省道贯穿办事处全境,交通便利,区位优越。    近年来,市中街道党委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以财源建设为总抓手,以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为主线,以两区同建为改善民生的载体和平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2年办事处国民生产总值达5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420元。    经济实力跨越发展。对外拓宽工作思路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内通过加大税收征收力度加强后续财源建设,做大招商引资引进财源,发展民营经济培植财源,搞活商贸流通壮大财源,发展特色产业培育财源,同时,树立“寓管理于服务”的发展理念,多措并举实现了经济建设与财源建设的良好对接。2012年,国地税收入实现5368万,同比增长68%,总量和增幅均居全市首位。    项目建设借势腾飞。不断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坚持不懈抓好内、外环境建设,通过外出招商、政企联谊、结对帮扶等多种招商措施做好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共邀请客商到访人数35人,洽谈项目17个,街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2家,引进招商项目35个,被列为乐陵市重点项目23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5个。  

胡家街道

   胡家街道位于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北郊,驻地距城区3公里,交通便利,是乐陵的北大门。1940-1949年为河北 省靖远县一区管辖,1949-1958年为乐陵县西段乡管辖,1958-1961年商乐并县属商河县西段公社管辖,1961年商乐分县恢复为乐陵县西段公社管辖。1965年社级政区调整,由西段公社南部35个自然村和城关公社西北部的16个自然村,组成为胡家人民公社。1984年体制改革,改为乐陵县胡家乡人民政府,1988年撤县设市,为乐陵市胡家乡。2000年6月,撤销胡家乡,设立胡家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不变。现辖55个行政村,总人口2.2万人,行政区划面积3867公顷,耕地面积3.6万亩。所辖55个村全部通上了有线电视,并全部通上了公路。办事处被德州市授予“德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街道办事处”、“德州市信访三无街道办事处” 、“五个好”乡镇街道党委,被乐陵市授予“五四红旗团委”、“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单位”、“财源建设先进单位”、“武装工作先进单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先进奖”等荣誉称号。   -   经济发展   街道抓住时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积极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服务,促进农村发展。街道坚持把农业发展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积极推介新一代棉花“鑫秋一 生猪养殖号”双抗高抗优良品种,发动群众购买枣树保险等各种农业政策性保险。近日,街道又组织广大脱产干部积极做好玉米配方肥料宣传工作,指导农民科学施肥。玉米配方肥料是由山东省农科院专家采集乐陵市土壤样本后,根据土质专门生产的配方肥料,有利于玉米全面吸收各种元素,防止出现由于滥施肥料造成土壤板结、肥料流失等现象。办事处是乐陵市的主要小枣生产区之一,全处拥有枣树85万株,年产量500万斤干枣;是乐陵市最大的生猪育肥和良种繁育基地,也是鲁北冀南最大的生猪养殖繁育及定点屠宰基地,全处生猪存栏15万头,年出栏仔猪20万头,年交易额1.2亿元。近年来,胡家办事处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强化招商引资龙头,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园区经济,有力的推动了全处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发展,146家民营企业相继崛起,限额以上企业从无到现在的27家。2007年3月至今年4月底,该办事处新上项目23个,引资总额7.3亿元;民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2亿元,均位居乐陵前三位;自来水村村通入村率、有线电视入户率、新农合参合率均达到100%。   -   群众工作   被德州市委授予 “信访工作 ‘三无’单位”的乐陵市胡家街道办事处,在信访工作中,确立了 “民事如天”的理念,通过健全“以情息访”的机制和付诸 “为民做主”的行动,使 整个办事处形成了一个民主和谐的平安社区。街道党委、办事处以 “小事不出村”为考核标准,要求村级干部在日常工作中,注重解决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学会和掌握 “以情消访”的本领。将工作重点放在包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上。要求派包村和村级干部首先从关注民生着眼,解决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要求他们真正树立“抓信访就是保稳定,就是促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对信访工作的重视程度。坚持把“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街道”作为考核两级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办事处党委还与各管区、村委会签订信访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严格考核并兑现奖惩。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下半年以来,仅因“气”欲访案件在本村的消化处理,就使整个办事处的接访数量减少了80%。该办事处共受理、接待群众来信、来访36起,办结率达100%。其中,当日和3日内办结率达90%以上。信访“三无”局面的形成,为该办事处经济发展及民主和谐社会建设,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条件。   

云红街道

  云红街道办事处位于乐陵市区东部,西与市中街道办事处、东城街道办事处、乐陵经济开发区相连,东与庆云县接壤,南与铁营乡隔马颊河相望,北与朱集镇为界. 原属该街道的三里庄、四里庄两村于2005年6月划归新设东城街道办事处,先全街道辖38个村居,2.1万人口2.4万亩耕地,街道辖区内有马颊河、315省道穿越全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是驰名中外的乐陵金丝小枣集中产区,乐陵十万亩枣林游览区南大门和必经地。1986年以来云红街道办事处在工业企业发展、民营经济、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工作中,都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在发展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外经外贸工作中多次获得乐陵市、德州市表彰和荣誉称号。[1]  

郭家街道

    郭家街道位于山东省乐陵市西郊3公里处,省道“314”、乐泊路横贯办事处境内,交通极为便利,区位优势 十分明显。郭家历史悠久,是金丝小枣主产区,是乾隆皇帝所赐“枣王”牌匾枣树生长的故乡,是有名的斧头生产基地,生产的斧头畅销国内外。2003年,我处与山东省科技厅联合建立了占地500亩的全国第一个富硒金丝小枣基地,使有“天然维生素丸”之称的金丝小枣又具有了治病、抗癌的功效,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办事处现有在职干部职工104人,班子成员13人,9个街直部门,规模以上企业13家。街直、企业党支部8个,下辖32个自然村,34个党支部,农村人口1.6万人,党员520名,耕地2.6万亩,全部实现了农作物良种化、枣粮间作化,85%的耕地实行了科学测土配方施肥,现有枣树40万株,其中建有冬枣基地3000亩。2003年,变群众-为干部下访,社会稳定成为当年工作的重点和亮点;2004年,综合治税开创了乐陵模式,大力培植财源,壮大财政实力,财源建设成为当年工作的重点和亮点;2005年,村镇科学设计、整体规划,小城镇建设成为当年工作的重点和亮点;2006年,小城镇建设、政府转型、职能转变、推行农村合作化医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为工作的重点和亮点。   -   基础设施   修建了37公里的“村村通”公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自来水,农户平均拥有机动车1.2台辆,农民 人均纯收入3598元。小城镇建设,于2006年1月通过了德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的评审,纳入了乐陵市城区整体规划。立足富硒小枣、绿色蔬菜、小尾寒羊这三大固有产业,建设了七里店500亩富硒小枣基地、麻线王3000只小尾寒羊育肥基地,大力发展创税农业。同时,通过深挖民资潜力和广招博引外部资金和项目,着力培植主力财源和新兴财源。从2003年起,先后扶持新上了磐古集团扩产、世纪奶牛养殖、荣星酱菜、兴发植物油、新丰饲料等8个重点项目,引进外资项目21个,这些项目已经成为拉动财政收入的增长点。街道做到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坚决不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横贯该街道东西的314省道扩建,街道原办公场所拆迁,有人提议建新办公楼,他们却按照普通平方标准建设了办公场所,把节省下来的20多万元资金全部用在了村村通油路和重点项目建设上,使有限的财力发挥了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经济建设   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和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近几年来建成了世纪 水泥预制件奶牛公司、华庆猪厂、任和枣业公司、兴发植物油厂、荣星酱菜厂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安置农村劳动力270人,带动农户510户,带动基地建设2.3万亩。工业主导产业是五金工具、水泥预制件,建成了山东磐古工具有限公司、华成工具厂、祥胜新型建材厂及省314线两侧31家水泥预制件厂,安置农村劳动力2100人。商贸流通方面建成了郭家驻地、七里店两处大型农贸市场、邹家红枣购销市场以及314线两侧农资、百货批发零售门店117家。2006年以来新引进项目17家,续建2家,扩建4家,其中沪乐工具、胜达食品、京新木工机械等投资过1000万元的项目共计13个,金地鹿业、瑞祥化工等投资过500万元的项目共计4个,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家,新增民营业户220家。2005年地税实现了118万元,国税实现了269万元,地税比2002年增长了83万元,年平均增长79%,国税比2002年增长了151万元,年平均增长43%。2005年在郭家召开了全德州市地税系统综合治税现场观摩会,经验受到了德州市地税领导的高度赞誉和其他县市的一致认可。   -   特色产业   郭家街道称为“山东省五金工具之乡”,以斧子为龙头的五金产业已成为富民强处的支柱产业,让一拨又一 磐古集团拨的农民圆了致富梦想,也为企业发展“劈”出了一条金灿灿的发展大道。五金工具产品占全省市场的30%以上,斧子的销量占了全省市场的70%左右。磐古集团是郭家街道办事处生产斧子最早、最大的企业,从1979年开始生产斧子,目前,年产值已超亿元。不仅吸纳1200多名农民进厂成了工人,还带动该处发展起12个斧子把专业村,3000多户农民靠生产斧子把成了“小康户”。郭家街道办事处制定实施了“重点培育五金工具产业,打造山东省五金工具之乡”发展战略。 他们先后投入1.8亿元,规划建设了“磐古工具”和“邹家五金”两大产业园,重点扶持“磐古”、“金釜”、“华成”等骨干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提升产品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五金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涌现出了山东沪乐工具有限公司、 山东金釜工具有限公司等11家五金工具品牌企业,其中工具类规模以上企业达到了8家。目前,郭家街道办事处五金企业生产的锤子、斧子、撬棍等五金工具,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产品涉及20多个系列、200多个品种。2006年,郭家街道办事处的五金工具产业产值实现3.1亿元,利税3800万元,对财政贡献达600万元,成为当地的财源支柱产业。  

杨安镇

  乐陵市杨安镇因调料而闻名,也因调料而兴镇,素有中国调味品第一镇之美誉。总面积88.47平方公里,耕地7.6万亩,辖73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5万人。杨安镇紧邻乐陵市区,济盐路、永馆路在此交汇,交通便利,区位优越,是连接北京、天津、济南、德州等大中城市的交通汇合点,历史上就是冀鲁边界的物资集散地和商业重镇,现在是德州市的经济强镇。1998年被山东省政府定为“新型乡镇”,2000年被山东省和德州市政府定为“中心镇”。200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17.8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5.2亿元,农业产值2.6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260万元,人均纯收入3725元。被德州市委、市府授予“民营经济强乡镇”,荣获乐陵市林业生产一等奖,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进步奖,外贸出口先进乡镇、教育工作先进乡镇、计划生育达标乡镇等多项荣誉称号。    杨安镇调料市场繁荣活跃,特色鲜明。经过20多年的培育,已成为具备批发性、专业性特点的大型市场,是全国最大的调味品集散地,市场年交易额超过15亿元,市场上经营的国内外调味品种达230多个,已形成“买全国、卖全国”的格局。调料市场自1991年规划建设以来,已完成投资3.2亿元,建筑面积达14万平方米,现有经营门店600多个,从事调料经营及相关产业达到1.2万多人。调料市场实行扎口式管理,建立了集市场管理、招商引资、卫生环保、法律服务、安全保卫于一体的市场管理委员会,维护市场经营秩序,对新到市场从事经营、加工的业户实行一条龙服务,代办一切税费业务。    杨安镇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是鲁西北优质粮棉重要产区、德州市农业创汇农业基地。杨安镇党委、政府依托调料市场,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调料作物种植特别是辣椒种植。目前已建立起辣椒、大蒜、花椒、无公害蔬菜、名优特稀调料生产基地,去年该镇辣椒种植种植面积已达3万亩。杨安镇调味品产业的发展业带动了周边乡镇近10万亩调料作物种植的发展,加快了该镇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杨安镇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镇区现有10个居委会、1.1万人,总体布局为三纵三横6条街道、8个区域。水、电、暖、通讯、服务等基础设施齐全,已开通程控电话6000部、互联网用户1000多户;镇区内有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分支机构,有招待所、宾馆、旅社15家,矿泉水厂1处;.  

朱集镇

  朱集镇位于乐陵市东北部,距离中心7.5公里,地处两省(山东省、河北省)三县(乐陵市、庆云县、盐山县)交界,辖109个行政村,6.2万人,75万亩耕地,总面积90平方公里。2002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8.2亿元,财政收入16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00元。朱集镇是乐陵金丝小枣主产区,已形成集生产、加工、购销于一体的产业化格局。小枣种植面积达7.5万亩,枣树总株数达350万株,年产干枣37750吨;小枣日交易量达30万公斤,交易额达180万元;小枣加工限额企业发展到10余家,个体加工户达300多家,形成乌枣、蜜枣、枣茶三大系列产品,年加工能力6000万公斤,产值7500万元,创利税750万元,加工增值1100万元。每年来自小枣产业收入占到全镇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被林业部命名为"红枣出口基地",先后荣获德州市"小枣生产明星镇"、乐陵市"小枣生产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朱集镇系黄河冲积平原,耕层地质为中壤,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小枣是朱集最大的资源优势和经济支柱,素有“中国论枣,当属乐陵;乐陵论枣,首推朱集”之说,栽培历史达三千多年之久,已形成集生产、加工、购销、旅游四位一 体的产业化格局。目前,全镇7.5万亩耕地全部实现了高标准的“农枣间作”,枣树总株数达350万株,品种集全国之大成,有金丝1、2、3号、冬枣、无核心枣等173个。2002年,全镇干枣总产达5000万以斤,仅此一项,全镇人均纯收入达2800多元。小枣加工企业主要有华玉农贸有限公司、明星蜜枣加工厂、文学枣制 品厂、文彬枣制品厂等10余家,产品有乌枣、蜜枣、鸡心枣等。南起八里庄,北至王著有,形成了长达20余华里的小枣集散购销市场,制定了朱集镇小枣市场管理办法,对市场实行封闭式管理,-式 收费,每年可吸引外地客户300余家,购销高峰期,日交易量可达30万以斤。以万轩枣林为依托,提出了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新思路并付诸实施。现有-题词碑、枣林观光塔、中国金丝小枣碑、百枣园、结义园、母子树等旅游 景点十几处,为乐陵市百万枣林示范区和三十万枣林主要游览区。-、-、王光英、王文元、李春亭等领导同志及韩国前总理李寿成先生先后来枣林视察,并亲自栽种了枣树。.  

黄夹镇

  乐陵黄夹镇辖109个行政村,7.2万人,10.77万亩耕地,总面积120平方公里。2002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3.72亿元,财政收入84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黄夹镇是传统的畜牧发展大镇,饲草资源丰富,全镇已形成集养殖、加工、购销于一体的产业格局。牛、猪、鸡、羊存栏量分别达到3、4、500、2万只头。可实现年销售收入4亿元,以鲁西牛业公司、长乐牧业公司为龙头的养殖场、户达到300家以上,形成肉牛养殖、黄牛购销、宰杀分割层次增殖的完善体系,分别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交易额1200万元,加工增值2000万元,可创利税2000万元,畜牧业总收入占全镇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先后荣获德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乡镇""、乐陵市""畜牧生产先进单位""等称号。.  

丁坞镇

  丁坞镇是在1965年乐陵县由10个公社划为26个公社才设立的张生人民公社,驻地即张生大丁中心,所辖的40个自然村,北部原属黄夹公社,西部原属杨盘公社,东南部原属城关公社,1968年公社驻地由张生迁至丁坞,1984年体制改革, 更名为乐陵县丁坞乡,1988年12月撤县建市后改称乐陵市丁坞乡,2000年6月撤销丁坞乡、杨盘乡,设立了丁坞镇,原杨盘乡行政区划归丁坞镇。.  

花园镇

  花园镇得名原因:元朝末年皂房村有一官宦户建一花园,明永乐年间(1403-1424)张、王、房、杜等姓在此定居,因花园内种有一种金钟故名金花园,后简称花园。    民国时期属乐陵县花园区,1938年至1943年抗战期间曾划为商惠县。1944年改称为乐陵县第十区,1957年撤区划乡,1958年9月改称乐陵县花园人民公社,1965年由10个公社划为26个公社,1984年体制改革后,更名为乐陵县花园乡,1988年撤县建市后,改称乐陵市花园乡。2000年6月,撤销花园乡、刘武官乡,设立花园镇,原刘武官乡行政区域划归花园镇。.  

郑店镇

  郑店镇得名原因:因镇政府驻地郑店村而得名。    民国时属乐陵县郑店段,49年10月-56年秋属第六区,56秋至57年属第十区,57年底至58年9月撤区划乡属乐陵县郑店乡,58年9月成立乐陵县郑店人民公社,包括王集乡,辖74个自然村,59年春商乐合县属商河县郑店人民公社,1962年秋商乐分治,属乐陵县郑店人民公社,65年5月旧郑店与王集分公社,84年4月改为郑店乡,88年10月由县改为市,属乐陵市郑店乡.2000年撤销郑店乡、王集乡、奎台乡,设立郑店镇,原王集乡、奎台乡行政区域划归郑店镇..  

化楼镇

  乐陵市化楼镇现辖80个行政村,面积98.5公里,耕地面积6.87万亩,人口3.2万,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化楼镇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物产,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镇党委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强了软环境建设,经济建设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    自然地理概况:马颊河、跃丰河在境内交汇,水资源丰富,地质肥沃,发展种养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牧草、棉花、蔬菜及果树为主,养殖以牛、羊、鸡、猪为主,形成典型的农业乡镇。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化楼镇位于鲁西北平原,是中国""金丝枣乡""乐陵市的西南大门,315省道贯穿于全镇。2003年春天镇党委政府又抓住全国在东部地区率先实现""村村通油路""工程的契机,经科学规划、合理设计,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已有17.5华里柏油路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总投资175万元,0完成了53.6公里的油路工程。目前,全镇所有行政村都通上柏油路,贯穿全镇的所有交通干道、支道全部柏油化。交通条件十分优越。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打建了""平台""。    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近几年来,化楼镇牢牢抓住中国加入""WTO""这一历史发展机遇,把发展畜牧业作为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来抓,取得了显著成绩,被乐陵市定为牛羊养殖特色经济区。具体工作中,加大对融泰皮革和清真食品两家农字号企业的投入,迅速膨胀企业规模,把牛羊宰杀及皮革加工业做大做强,扩大对牛羊的需求量,同时再加上配套的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引导农民发展养牛羊养殖这一特色产业。全镇共培植出养牛、羊、猪小区各2个、养鸡小区1个,牛羊存栏为5.5万头和8万只,形成养牛专业村11个,养羊专业8个,其中波尔山羊达到620只、小尾寒羊达到700只,2002年全镇实现畜牧收入达120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5%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牛强镇。    经济建设基础雄厚。几年来,不仅培植、壮大起融泰皮革(皮革加工)、清真食品(牛羊肉加工)、鲁北石油机械配件、华鲁胶塑制品等几家龙头企业,而且立足本镇优势,培植建成了牛羊饲养、藏药种植、冬枣及废旧物资回收加工四大特色经济区。.  

孔镇

  孔镇镇得名原因:因镇政府驻地孔镇村而得名。    1958年成立孔镇人民公社,辖142个自然村,1965年划分小公社时,划出41个村属张屯公社,39个村属化楼公社,其余56个村仍属孔镇公社,1984年体制改革由孔镇公社划为孔镇镇。1988年12月撤县设市,改称乐陵市孔镇镇。2000年6月撤销张桥乡,将张侨乡行政区域并入孔镇镇,现在全镇辖87个村委会。.  

铁营镇

  乐陵市铁营镇位于乐陵市中东部,东与庆云县、阳信县、惠民县接壤,西与寨头堡乡交界,南临花园镇,北与市中街道、云红街道相连。2010年6月23日撤乡设镇,是乐陵市承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重要节点。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同意设立的唯一一个以循环经济为建设内容的经济园区,规划座落在铁营镇,全镇辖42个自然村,总面积72平方公里,人口2.6万,5万亩荒碱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开发建设,土地资源丰富,环境优美。    “黄三角”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跨越发展”的超前谋划下,充分利用铁营大洼11万亩盐碱土地优势,规划了循环经济示范园,并成为国务院批复的、黄三角区域唯一的循环经济园区。借势园区的大发展、大建设、大投入,仅三年的时间,铁营大洼这片贫瘠之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铁营镇实现了加速突破,持续跨越,全市综合排名一下子跃升为全市第二位,连续三年税收增速都达到了80%以上,铁营镇成为德州市经济强镇,也被纳入到山东省“一圈一带”重点发展规划。    铁营镇闪光点不断涌现、城镇形象提升极佳,先后获得了“山东省安全标准化园区”“山东省精神文明村镇”2项省级荣誉,“德州市镇域经济综合实力先进乡镇”等14项德州市级荣誉,“乐陵市科学发展观综合考评一等奖”等20项乐陵市级荣誉,取得了历史性的跨越和突破。  

西段乡

  西段乡位于乐陵市与河北省隔漳卫新河相望,""248""省道纵穿全乡,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是山东省""北大门""。有42个自然村,总人口2.6万人,总面积41.1平方公里,耕地3.3万亩。主产玉米、小麦、棉花和远近闻名的""金丝小枣""。    西段乡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主要以养殖业、屠宰业和肠衣加工业为主的畜牧业,养殖业以养殖猪为主,全乡生猪存栏8万头,年出栏25万头,专业村20多个。屠宰业以生猪宰杀,屠宰专业村张库吏村是天津市场两个定点宰杀点之一,日宰杀生猪500头,年销售收入过亿元。肠衣加工业是我乡传统优势产业,是属劳动密集外向型产业,肠衣加工专业村刘会主村,已有30多年加工历史。在此基础上,我们于2000年10月组建了华陵集团,集团年生产加工肠衣500桶,产值达1.5亿元。所产猪、羊肠衣千套,肝素钠主要出口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肠衣专业村达6个。西段乡拥有各类民营经济业户2000多户,民营经济总收入达3.5亿元,已初步形成了养殖、屠宰、肠衣加工为产业链的畜牧产业化格局。2000年、2001年、2002年连续三年被德州市评为""畜牧产业明星乡镇""。    乡-王占林、乡长李向东携全体人民欢迎您到西段乡参观考察、投资兴业。我们将以最热情服务和最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欢迎您的到来。.  

大孙乡

  大孙乡得名原因:因乡政府驻地大孙村而得名。    民国时期,乐陵县第八区所辖,抗日战争时期,属乐陵县接津县共辖,解放战争时期,属乐陵县地二区所辖,设刘背津乡.1958年属乐陵县黄夹公社所辖,1958年12月商乐并县,属乐陵县黄夹人民公社所辖,1961年秋商乐分县属乐陵县黄夹人民公社所辖,1965年5月黄夹公社,即成大孙公社,1984年4月人民公社改为乡制即大孙乡,,1988年12月由县改市,属乐陵市大孙乡..  

寨头堡乡

  " 乐陵市寨头堡乡,北连乐陵市城区,西与248省道接壤,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全乡辖44个行政村,总面积43平方公里,耕地3.6万亩,总人口23855人。    近几年来,寨头堡乡党委政府以跨越发展为主题,以增收富民为目标,牢牢抓住经济的牛鼻子,扎实做好招商引资、民营经济、社会稳定""三篇文章"",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乡现有民营企业4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6家,帆布生产加工、制线、服装、塑编、化工等生产体系,拥有数家具有一定规模和先进技术的企业。全乡帆布年产量达6000km,销售收入85747万元,利润总额11063万元,实交税金融市场5400万元。    为进一步促进招商引资,民营经济的发展,寨头堡乡又积极筹建帆布生产园区。园区的规划面积为2.4平方公里。园区本着""以快速补迟、以高优补晚、靠内资启动、借外力发展""的工作思路,以""一业为主(帆布生产、加工)、多业并存(针织、塑编、食品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发展思路。生产园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在去年完成华路重建的基础上,今年又投资200万元修建了北接乐陵城区的公路。到目前为止,园区已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5亿元,基本实现""四通一平""。区内建有寨北107-10千伏高压线和生产能力3000千瓦机组的热电厂,均可满足投资者的生产需要。乡党委政府在着力抓好基础设施配套的基础上,还十分注重园区的软环境建设,投资商除享受乐陵市委市政府制定招商引资政策外,还制定了配套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并成立了民营经济发展办公室,对在园区建设和今后企业发展过程0现的""三乱""、""五霸""、欺行霸市现象,严加治理,着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    近两年来,寨头堡乡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发展特色产业的工作部署,把帆布产业作为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全乡经济快速发展的突破口,倾全乡之力进行扶持。一是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先后为帆布业户协调贷款4000多万元,保证了帆布加工业的正常运转;二是着力解决“用地难”问题。.  


孔镇特产大全




孔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