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张镇位于阳谷县城南部,山东、河南两省交界处,是山东省通往中原腹地的重要通道之一。此地原名"王陵店’",明洪武十三年 (1380年)寿张县县址迁于此地,故随县更名寿张,1964年撤县,金堤以北划为寿张区,1971年改为寿张人民公社,1982年改为寿张镇,2001年辞原四棚镇并入。现辖67个行政村,7.1万人,5.6万亩耕地。
寿张镇历史悠久,古迹较多。现存有流芳百世的李逵县衙、王伦起义点将台、王陵宫庙、张公艺墓。寿张镇又为一个革命老区,当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渡河指挥部就设在该镇沙河崖村,现已修复旧址,并被命名为"省级国防教育墓地"
寿张镇交通便利,通讯发达"京九铁路、蒙 (阳)馆 (陶)国道、聊 (城)商(丘)公路、寿 (张)郭 (屯)公路、寿 (张)李 (台)公路、十(五里元)高 (庙王)公路穿境而过,程控 电话、无线通讯覆盖全镇。
寿张镇地处黄河冲积平原,气候适宜,地理环境优越,农业基础设施齐全,标准化、国际化、市场化生态农业基本形成,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较快,镇内建有5000只肉鸡规模饲养高标准鸡舍300个,年出栏肉鸡500万只,有"鲁西肉鸡生产第一镇"之称,特色种植有"黑五寸人参"胡萝八 脱毒地瓜、脱毒大蒜、玫瑰、苹果、桑蚕、牧草等。.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7.1万人 | ·阳谷县旅游·阳谷县特产·阳谷县十大特产·阳 | 371521109 | 252000 | 0635 | 查看 寿张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博济桥街道 |
博济桥街道办事处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人口5.4万人,耕地31012亩,面积52.9平方公里,下辖4个社区居委会,31个行政村。 - 区位优势 办事处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按照“工业立办,城建兴办,打造富美博济”的工作思路,强化措施,优化服务,以招商资引为总抓手,突出规模企业培植,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大城建开发力度,努力拓展非农产业,走出了一条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2007年全办事处实现国地两税1318万元,占年任务的131%(其中国税完成499万元,占年任务的125%;地税完成819万元,占年任务的135%);完成招商引资1.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3亿元;完成销售收入21.7亿元(其中规模企业完成14.91亿元);完成增加值8.2亿元(其中规模企业完成5.1亿元);完成民营经济税收1780万元,占年任务的129%,与去年同期比增加760万元,增幅达156%。 目前,全办事处共有个体经营户2000余户,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上的企业56家,限额企业8家,形成了以复肥、农药、钎具、包装、电缆、挂车为主的六大主导产业。 城市建设实施“六大建设工程”,即锦绣园小区、国泰花园、怡博园、怡博园、新辉时代广场、地税局小区、金都花园、景阳冈四星级酒店。规划合理,环境优美,居民富裕的新博济已初具雏形。 - 交通农业 博济桥街道办事处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目前,寿郭路、新聊阳路、京九铁路、蒙馆路、阳张路均穿境而过,形成了“四纵一横”的交通新格局。程控有线电话辐射各村,无线通讯覆盖全境。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商贾云集,商业网点鳞次栉比。 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发展以蔬菜种植、苗木繁育、特色养殖为主的现代农业目标迈进。 |
侨润街道 |
侨润街道,地处阳谷县城东北部,是阳谷县新城区的主要区域,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有省级工业园一处(阳谷侨润国际高科制造工业园)。驻地有 112 个部门,辖 6 个社区居委会, 32 个行政村,总人口 49845 人,耕地面积 35474 亩,总面积 45.7 平方公里。 侨润街道:南界以育英街和育才街的交界点为西起点,沿育才街、振兴路向东穿过司营村至东外环路,沿东外环路向北至东马庄行政村北界,向东至京九铁路东,东马庄的东界向南至阳张公路,沿阳张公路至阳谷镇和阎楼镇交界点为止,阳张公路穿过的鲁坊村划归博济桥办事处;西界以育英街和育才街的交界点为南起点,沿育英街向北至阳谷镇和大布乡交界处;北界从大布乡的亓庄向东北通过张胡同、赵堂、杨壮大、张海、李庄至大布乡和阎楼镇交界处;东界以大布乡、阳谷镇和阎楼镇的界线为界南至阳张公路。将原阳谷镇的东街(一部分)、司营(一部分)、北街(一部分)、城角孟、国庄、刘海、国庙、韩洼、东八、西八、城角徐、老唐、东焦、西焦、五里庙、谷庄、北三里、郭围子、北徐、前杨、辛菜郭共计21个行政村,原大布乡的亓庄、王楼、王胡同、张胡同、郭海、赵堂、大迷阵、(后迷、东迷、西迷)迷魂阵村、杨庄、张海村、李庄、杜庄、秦海、孙庄、付唐、门庄、东唐共计19个行政村划归侨润办事处管辖。面积45.7平方千米,人口49845人。 - 地理优势 地理位置优越 , 交通便利,地处聊商公路、齐南公路、聊阳公路等公路干线的交汇处,是县内外公路运输的收发点;京九铁路穿境而过,铁路货运站周转迅速,是阳谷县南下北上、东进西出的重要通道和辐射周边地区的商品集散中心,是全县的枢纽之地。历史文化悠久,迷魂阵、孙膑阁享有胜名。 - 城市建设招商引资 侨润街道成立以来,侨润街道党委、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重心,确立了全力推进城市化,美化、亮化城市,建和谐城市;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工业带动战略,抓好招商引资,加快工业化;深入开展文化活动,加强精神文明文明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确保辖区安全稳定;重视财政收入,提升经济实力;六是扩大农(居)民就业,增加农(居)民收入等六大工作重点。 2005 年完成招商引资 1.3 亿元,固定资产投入市验收 3.45 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 9.96 亿元,规模企业完成总产值 2.1 亿元。实现工商税收 1180 万元。城市建设与开发工作突飞猛进。先后完成了北环路改造、育英街北延、中心街建设以及县医院、县公路局、县委党校、气象局、 110 千伏变电站、县驾驶培训中心等项目建设以及主要交通路口绿化和祥光铜业深加工项目等工程的征地和迁占工作,并完成了汽车站、保健站、县交通检测站等单位的征地和迁占工作。 承建的中心街建设北段工程已完成;承建的育英街北延段工程基本完成了任务。曙光花园小区等三处房地产开发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 150 亩土地的文化广场迁占、花园设计已完成,即将进入施工阶段。谷山路北延工程的迁占和北三里小区的拆迁工作已完成。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效果明显。 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 农业和农村工作稳步推进。 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成绩斐然。社区文化丰富多彩,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先后获得了市“民营经济工作先进奖”、“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奖”和县“经济工作一等奖” ( 全县第一名 ) 、“平安建设明星乡镇(街道)”、“先进基层党组织”、“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县第一名) 省经济普查先进集体 等荣誉称号。 |
狮子楼街道 |
狮子楼街道办事处地处阳谷县城区西部,共辖6个社区居委会,24个行政村,总人口30434人,其中农业人口19831人,耕地23763亩,面积33.35平方公里。 - 地理优势 狮子楼街道办事处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实施“工业立处”战略,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加大城建开发力度,努力拓展非农产业,走出了一条适合城乡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两年来新上和扩建50万元以上项目26个。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7个。目前50万元以上企业达到78处,其中300万元以下企业32处,300万元至500万元企业26处,500万元以上企业20处,规模企业达到9处,现已形成化工、针织、电缆、造纸、密度板、挂车制造、建筑建材、包装印刷等八大主导产业。 - 交通旅游 狮子楼街道办事处交通便利,通讯发达。东靠聊阳公路,齐南、蒙馆等干线公路穿境而过,程控有线电话辐射各村,无线通讯覆盖全境。农业基础设施完备,畜牧业发达,工厂、企业鳞次栉比,集贸市场繁荣,商业网点密布,商贾云集。县经济开发区位于街道辖区内,“六通一平”等硬件设施配套齐全,环境优化,秩序井然。著名旅游景点“狮子楼旅游城”享誉内外,是《水浒》、《-》两大历史名著的主要故事发生地。文庙、会盟台、吴凯墓、紫荆堂等名胜古迹享有盛名,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狮子楼,这个古老而年轻的街道,正承载着千百年厚重浓郁的文化,散发出新时期和谐进步的芬芳。古韵新风的交融,将展现给人们一个独具魅力、极具实力、充满和谐的狮子楼。 2010年5月20日,2010山东阳谷·千年古城·水浒文化旅游节在阳谷狮子楼旅游城广场开幕。开幕式后,一场文艺演出拉开文化旅游节序幕。举办千年古城·水浒文化旅游节是对外推介阳谷,唱响“千年古城、武松故乡”城市文化品牌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古城区已形成以狮子楼为主的水浒文化旅游区,以紫石街为主的商业步行购物街,以紫汇湖为主的娱乐、休闲、购物园区,千年古城格局初步形成。 |
闫楼镇 |
闫楼镇位于阳谷县中部,距县城9公里。明初有闫姓居民自-县适此立村,村中建有一土楼,故称闫楼。1958年元月建成闫楼乡,1958年8月成立闫楼人民公社,1961年改为闫楼区,1971年3月撤区度社,仍设置闫楼公社。1984年改为闫楼乡。1995年5月改为闫楼镇至今。镇辖53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67.1平方公里,5.1万人,耕地6.8万亩,是阳谷县的经济强镇。 该镇充分发挥阎楼镇地处黄河冲击平原,地势高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浇灌条件便利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积极引导群众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生产。经过努力,到目前,全镇保护地蔬菜面积已发展到3000余亩,露地菜面积达到1.2万亩,桑园面积达4000余亩,林果面积达2000余亩,家禽年出栏量达250万只,初步形成了蔬菜、肉鸡、桑蚕、林果四大主导产业,并有茄子、西葫芦、黄瓜、西瓜四种蔬菜被省农业厅命名为无公害蔬菜。建成蚕茧、棉花、蔬菜、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4处,有力地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步伐。. |
阿城镇 |
阿城镇位于黄河北岸,阳谷县东部。辖区面积115.1平方公里,6.8万人,12万亩耕地。 阿城镇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悠久,境内的古阿井、海慧寺、孙膑阁等名胜古迹享誉海内外。明清时期,“士民福辏、商贾云集”,是运河两岸著名的商埠之一。 在这个古老的土地上,曾出现过许多名人,其中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三国名将程昱、元代著名政治家曹元用是其中代表。阿城也是中药瑰宝“阿胶”的发源地和主产地。 借助运河文化和海会寺、古阿井等的开发,充分发扬千年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立足高起点,建设新型小城镇,特别是被省政府命名为中心镇之后,请省专家进行了设计,中心街、新兴街两条新街两侧已建有高标准的高层楼房,既古朴大方,又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 历史悠久、民风朴实、环境优越、政策优惠的阿城镇将为您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宽松优美的投资环境,在这里您可以实现企业家的梦想。 该镇土质肥沃、水利条件优越,物产丰富,是鲁西著名“粮仓”;畜牧业发达。牛、羊、猪等出栏量在鲁西首屈一指;现有高标准冬暖式大棚12000多个,是“鲁西冬暖式大棚第一镇”,所产的茄子、西葫、黄瓜等获山东省“无公害蔬菜证书”,畅销大江南北。 阿城镇全镇人民,竭诚欢迎社会各界有志之士前来投资共谋大业。. |
七级镇 |
阳谷县七级镇位于阳谷县城东北部,阳谷、东阿,东昌府三县(区)交界处,镇驻地是京杭古运河畔一个商贾云集的集贸重镇,因古运河码头曾建有七级台阶,故而得名,同年建成七级人民公社,1984年建成七级镇至今。七级镇辖区50个行政村,总面积65平方公里,总耕地6.25万亩,总人口3.9万人。聊(城)一位(山)省级公路穿镇而过,与阳(谷)一七(级)公路在镇内交汇,交通便利。2002年全镇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0公里。镇驻地设邮政局和电信局各一处,设有中国移动七级营业厅和中国联通七级营业厅各一处。七级镇党委、政府本着""合理布局、统一规划、分段实施、量力而行""的原则,聘请省规划设计院专家对镇驻地和所属村庄进行了长期和近期规划,较为详尽地规定了七级镇规划期内的生产力布局和村镇体系,兼顾了城镇发展带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目前,镇驻她建设了中学教学楼、中心小学教学楼、广播电视大楼,邮政大楼、电信人楼,农行大楼,镇驻地主要街道全部安装了路灯,铺设了下水道,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大大增强。采取政府租地、企业建设、商户购买的方法,总投资3800万元,建设了七级镇京运商贸城,商城设计新颖,造型美观,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已吸纳入城商户120余户。七级镇是省级新型乡(镇)、市级城镇建设先进乡(镇)。 蔬菜生产是七级镇的主导产业。该镇是聊城市委、市政府命名的""蔬菜生产明星镇"",阳谷县委、县政府命名的""全县蔬菜生产第一镇""。2002年,全镇蔬菜复种面积达到435万亩其中冬暖式大棚1万亩,大、中、小拱棚蔬菜1.8万亩,露地菜1.7万亩。仅蔬菜一项,全镇我均增收1000元。主要蔬菜瓜果品种有:圣果、龙果、西红柿、大蒜、西葫芦,甘蓝、茄子,黄瓜、香菜、油菜、菠菜、西瓜等,其中圣女红果,西红柿,油菜、大蒜面积较大,占总量的70%以上。蔬菜产品质量较高,""京运""牌西红柿、油菜两个品种被山东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蔬菜。镇蔬菜批发大市场是聊城较大的蔬菜市场之一,市场占地100亩,日交易量最高达25万公斤,年交易量7万吨,蔬菜销往金国十五个省(市、自治区)。镇龙头企业山东一品农产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蔬菜加T、出口业务,蔬菜制成品销往日本、韩国、东南亚,北美及中东地区。. |
安乐镇 |
安乐镇,阳谷县辖镇。位于县城东北部,原名老君堂,五代时后周世宗柴荣曾在此养病,更名为安乐村,宋设安乐镇,沿用至今。明代阳谷县承驻镇开衙理事。1934年在此建立0阳谷县委员会,1947年设置徐翼县,县政府驻安乐镇。1949年徐翼县建制撤销。1958年成立安乐镇人民公社。1984年改设安乐镇至今。 安乐镇辖区面积66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万人,企业职工1.1万人,辖44个行政村。 近年以来,经济发展迅猛,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是山东省畜牧强镇、鲁西经济明星强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明星乡镇、精神文明先进乡镇。99年被定为省级乡镇企业示范区。是全国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山东省畜牧改良基地,鲁西肉鸡生产基地。全镇有凤祥集团等20余家企业,小及皮毛、皮革、橡胶、铸铁、饲料、面粉、肉食、蔬菜、油酯、纺织、有机肥、环保炉具等各个领域。 安乐镇党委政府本着""重科学布局,放眼长远,分步实施""的原则,主要对镇驻地和风祥一条街,城镇建设兼顾,经济发展、生态环保的发展思路,建设了镇驻地东西、南北大街和风祥一条街共计8000米。沿街楼 房门市采取政府租地、企业建设,商户购买的方法,总投资4200万元。楼房设计美观,绿化美化环境优雅,己吸纳商户300余户。 , 按照县科技兴农的安排部署,结合本镇实际,镇、管区、村三级建立健全了科技组织网络,建立了镇科技书屋,不断加大科技投入,2002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科技兴农先进乡镇;镇申学、联校在国家""双基""检查验收工作中受到好评!全镇素质教育稳定推进,综合评比居全县前列,文化活动有效开展。设文化站、广播站各气处,无线广播村村通,有线电视节目40台套,镇卫生院、医疗器械先进,医疗水平高操。连年受到县卫生局表彰。. |
定水镇 |
定水镇位于县西北部,距县城40华里,西与莘县为邻,北与东昌府接壤。现有人口28000人,耕地面积4.5万亩,辖5个管理区,39个行政村,13个镇直部门。 今年以来,定水镇获得了全县党建工作先进党委、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乡镇、全县综合治理安全文明乡镇、市文明单位、县思想工作先进单位、省农村财务管理示范镇等多个荣誉称号。教育、卫生、体育、广播、民政、老龄、民兵等其它社会工作均在全县处于领先地位。今年以来,全镇压无一起-事件。目前,全镇社会稳定,政治安定,呈现出政通人和,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定水镇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农机配件、化工、力缆、金刚石制造为支柱的地方特色工业。农业也初步建成了以白莲藕、芹菜、特种养殖为主的三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定水镇压是山东省畜牧改良示范基地,从非州引进纯种波尔山羊17只,从加拿大引进西门塔尔和利木赞肉牛与当地黄牛杂交。 今年内以来,全镇波尔山羊改良8000只,公此一项,人均增加收入180元。肉牛改良7500头,各占地6000平方米的五处肉牛养殖场即将建设完工。. |
石佛镇 |
山东省阳谷县石佛镇位于鲁西平原南部,辖42个行政村,3.5万人,5.6万亩耕地。聊商一级公路、寿郭公路、阳定公路与安石公路、定石公路在镇内交汇,形成了三纵二横的交通格局。京九铁路纵贯南北,并在镇内设有客站,程控电话、有线电视已进村入户,供电、供水、交通、通讯、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是京九铁路沿线交通条件、投资环境最好的中心城镇之一。 石佛镇大力推进科技兴镇、兴企战略。全镇8处骨干企业与十二所大专院校、科研机关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技术协作关系,不断为企业提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使企业保持了强劲的发展态势。2000午该镇被命名为市科技示范乡镇。同时该镇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是省社会治安先进乡镇。 石佛镇主要农作物有优质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花生等。杂果生产初具规模,发展以贾庄为中心的黄金梨生产基地、以雷庄为中心的梨枣生产基地、以青杨李为中心的凯特杏、金太阳杏生产基地、以鲁庄为中心的葡萄生产基地、以廉庄为中心的油桃生产基地和以京九铁路、聊阳公路两侧各100米和寿郭路、安石公路两侧各60米的林果经济带,全镇杂果面积达到1.3万亩,今年又准备新发展优质杂果1万亩,初步形成了""四带五片""的生产格局,成为名符其实的杂果之乡。还有冬暖式蔬菜、食用菌大栅2000个,拱棚蔬菜3000亩,露地菜5000亩,是聊城市蔬菜生产重点乡镇之一。畜禽养殖主要有牛、羊、猪、鸡、肉犬、獭兔等,其中肉鸡年出栏220万只,饲养量居全市第一。. |
李台镇 |
李台镇位于阳谷县城西南部,鲁豫两省交界外,距县城12公里,北距济聊馆高速公路50公里,南距濮台高速公路5公里。交通、通讯十分便利,地理优势得天独厚。历史上就是阳谷县西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为县城南中心镇。全镇 总面积42.1平方公里,现辖7个管理区,54个行政村,人口37816人,42650亩耕地。镇政府驻地南有《水浒》所传祝家庄旧址,至今村中有盘陀路、凤凰台、“时迁盗鸡塔”等古迹遗址。在山东省及阳谷县《水浒》旅游开发项目中,祝家庄被列为二期工程内容。 1998年撤乡设镇后,李台镇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2003年乡镇规模调整后,新一届党委、政府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以稳定为前提,内强素质,外素形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抓好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产业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三项工作。经过努力,现在全镇呈现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发展局面。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成效显著。配套设施齐全、完善。建有长1600米,高标准、具有欧式建筑风格的南北主干大街,4条商业街均美化、亮化,照明、排水设施齐全。全镇形成了“以南北大街为主干,一、二商业街和三、四商业街互映,东西外环相称”的“中”字型城建框架。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规模与特色并重。种植业结构日趋合理,粮经比例为5.5:4.5。主导产业特色显著,其它产业遍地开花,全镇除种植5000亩药材外,还拥有占地千余亩的林牧间作示范大方机关干部示范基地、花卉基地、优质杨树苗基地各一处;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镇“公司加基地,基地带农户”的运作方式已初步迈开,形成了肉鸡、鲁西黄牛、獭兔、小尾寒羊四大养殖产业链,拥有养殖专业村二十个,专业户1500户。. |
寿张镇 |
寿张镇位于阳谷县城南部,山东、河南两省交界处,是山东省通往中原腹地的重要通道之一。此地原名"王陵店’",明洪武十三年 (1380年)寿张县县址迁于此地,故随县更名寿张,1964年撤县,金堤以北划为寿张区,1971年改为寿张人民公社,1982年改为寿张镇,2001年辞原四棚镇并入。现辖67个行政村,7.1万人,5.6万亩耕地。 寿张镇历史悠久,古迹较多。现存有流芳百世的李逵县衙、王伦起义点将台、王陵宫庙、张公艺墓。寿张镇又为一个革命老区,当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渡河指挥部就设在该镇沙河崖村,现已修复旧址,并被命名为"省级国防教育墓地" 寿张镇交通便利,通讯发达"京九铁路、蒙 (阳)馆 (陶)国道、聊 (城)商(丘)公路、寿 (张)郭 (屯)公路、寿 (张)李 (台)公路、十(五里元)高 (庙王)公路穿境而过,程控 电话、无线通讯覆盖全镇。 寿张镇地处黄河冲积平原,气候适宜,地理环境优越,农业基础设施齐全,标准化、国际化、市场化生态农业基本形成,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较快,镇内建有5000只肉鸡规模饲养高标准鸡舍300个,年出栏肉鸡500万只,有"鲁西肉鸡生产第一镇"之称,特色种植有"黑五寸人参"胡萝八 脱毒地瓜、脱毒大蒜、玫瑰、苹果、桑蚕、牧草等。. |
十五里园镇 |
十五里园镇地处黄河下游,位于阳谷县东南部,西距县城10公里。驻地明初建村,因张姓居民于此经营菜园,而且此处东距张秋镇、西距寿张镇、南距台前县梁集、北距范海镇闫庄各15华里,故名。1941年建成十五里元区,1957年改为十五里园乡,1958年撤乡设镇。辖64个自然村,53个行政村,辖区面积55.7平方公里,4.5万人,耕地4.8万亩。在经济发展上,我们确立了“一条红线(即招商引资)、四项重点(即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开发、公路建设)”的工作思路,发挥自身优势,围绕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的目标,积极培植互为联动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一、二、三产业的关联度。 十五里园镇交通、通信、电力设施十分便利,同时镇内交通也非常便利,形成了“四纵四横”“八大出口”的公路格局,镇内柏油路里程已达138公里,完全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同时开通了国际信息互联网,完全可以满足投资商交通、用电、通讯的要求。 十五里园镇的农业资源特别丰富。境内地势平坦,地层结构稳定,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干湿季明显,年平均气温13.2℃,年平均降雨593毫升。平均相对湿度67%,年平均日照2546小时,无霜期210天左右,适合种植及养殖国内大多数的农畜新品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镇委、政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以""高起点、高效益、产业化""为指导方针,兴办龙头企业,培植科技示范基地,以典型带动、示范引导、技术服务、订单经营、绿色切入推动整个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逐步勾勒出有自已特色和优势的产业格局。2002年,全镇多种经营总产值达到4260万元。 形成了蔬菜、杂果、桑蚕三大主导产业。被省农业厅授予了“无公害西瓜、无公害西葫芦、无公害茄子、无公害黄瓜”四个名优品牌。建立了两个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了五个农业生产示范基地,一个林业科技示范园。. |
张秋镇 |
张秋镇位于县城东部。张秋之名最早见于唐五代时期,北宋设张秋镇。1940年成立张秋县抗日民主政府。1964年撤县建镇,先后设张秋区、张秋人民公社。1984年设张秋镇至今。 张秋镇位于阳谷县城东二十公里,南与河南省台前县接壤,北与阿城镇毗邻,辖区总面积53平方公里,总人口5万人,其中回族1780人。闻名中外的武松打虎景阳冈坐落在辖区内,京杭大运河从镇区穿过,明清时期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江北小苏州""之美誉,主要名胜古迹有景阳冈旅游区,龙山文化古城迹址,任疯子坟、挂剑台、乾隆晾衣台、五体十三碑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极大。 借助运河文化和景阳冈旅游开发,充分挖掘运河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立足高起点,建设新型小城镇,东西大街拓宽了30米,两旁临街店铺全部为当前流行样式的高层楼房,具有浓厚的现化气息;南北大街宽25米,仿古步行商贸饮食一条街,古朴大方风格独特。 乡境内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气候宜人。该乡属黄河冲积平原,是传统的农业大乡,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副产品丰富,是全县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林业生产先进乡镇。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全乡各种名优新鲜蔬菜和畜禽蛋奶产品供应充足。. |
郭店屯镇 |
郭屯乡位于县境北部。因乡政府驻村而命名。1949年属阳谷县第三区,区公所设在九都杨村。1957年设郭屯乡。1958年8月并入安乐镇人民公社。1961年改属安乐镇区。1971年撤区并社,成立郭屯人民公社。 1984年改设郭屯乡至今。聊(聊城)阳(阳谷)公路、寿(寿张)郭(郭屯)公路横贯南北。2001年,全乡辖52个行政村,面积56.5平方千米,人口3.1万人。境内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为主,果木有苹果、梨、枣等;工业以面粉加工、铸造业为主;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37所,卫生院1处。2001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3亿元,财政收入3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82元。这里的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0人杨耕心曾于1926年在其家乡九都杨村,建立鲁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0九都杨支部委员会。. |
西湖镇 |
阳谷县辖乡。1958年设西湖公社,1961年改区,1971年建公社,1984年设乡。面积67平方公里,人口2.8万。齐(河)南(乐)公路、蒙(阴)馆(陶)公路于境内穿过,交通便利。辖西孙、俞楼、杜庄、赵王楼、蒋墩、张岱、郑庄、孔桥、任老伍、马庄、辛庄、席庄、刘庄、庄海、白庙、关庄、范庄、崔王、曹集、皂角刘、东老董庄、西老董庄、东聂、西聂、胥庄、武海、邵楼、赵庄、张楼、王庄、大门、钟海、陈段俞、门坊、齐庄、岳庄、赵佰升、孙楼、尹洼、月堤、苏玉董41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电缆、商贸、建筑、皮塑制品和饮食服务等行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盛产苹果、桃。国家大型企业阳谷电缆集团坐落于境内。. |
金斗营镇 |
金斗营镇位于阳谷县城西南18公里,辖27个行政村,人口2.7万人,3万亩耕地。 金斗营乡所辖子路堤村始建于秦朝,为阳谷县最早村。乡驻地金斗营村明代为黄河重要码头,商贾云集、财源茂盛,有“日进斗金”之称,故名。后村民于黄河故道栽种簸箕柳,以纺织簸箕,故曾改称簸箕营。1957年设金斗营乡,1958年与李台、关门口合并成立关门口公社。后划归李台区。1971年成立金斗营公社,1984年必设金斗营乡至今。乡中部宽阔的金堤河似一条白练穿境而过,突起的大金堤如蛟龙蜿蜒昂首向前。金大路、阳金路纵横贯穿乡境,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电力配套,是社会各界投资经商创业的理想之地。 乡党委、政府正确分析市场和我国加入WTO农业面临的形势, 按照""引进一个品种,聘请一个专家,挂靠一个科研院所,依托一个龙头企业""的工作思路, 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发挥传统优势,突出本乡特色,大力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取得明显成效。全乡现已形成5000亩杂果,3000亩莲藕,3000亩蚕桑,200万只规模肉鸡四大主导产业。以波尔山羊、小尾寒羊为主的养羊业形成规模,出现了胡沙沃、子南一、子南二、子北一、子北二等养羊专业村。2002年全乡农业总产值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60元。金斗营乡2001、2002年度分别被阳谷县委、县政府授予“杂果之乡”和“水产生产先进乡”。. |
大布乡 |
大布乡以驻地村而命名,位于阳谷县境西北部,因有布姓居民祖居,故名。清朝末年,大布及其附近村庄属阳谷县西四都。1930年,全县划为6区284个乡(镇),今大布乡现属村庄南部属第一区,北部属第三区。1946年,全县划为8个区,大布乡现属村庄分隶于第六、第七两个区。1957年撤区并乡,今大布现属村庄分设为大布乡、鹅鸭坡乡。1958年8月,两乡合并成立大布人民公社。1984年改社为乡,原大布公社分为大布乡和杨庄乡。2001年3月,大布乡、杨庄乡合并为大布乡至今。2003年,全乡辖67个行政村,46000人,67000亩耕地,总面积74.4平方公里。 大布乡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美,交通、通讯设施发达,电力充足。闻名中外的孙膑大战庞涓的古战场--迷魂阵座落在境内,历经2300年沧桑,至今风貌犹存。京九铁路、聊商一级公路纵贯全境,正在施工的凤祥至莘县公路、县城北外二环公路横穿全乡,新规划的凤祥经济开发新区在我乡东部形成三纵三横的公路网格。程控电话实现“村村通”。民营企业以装潢彩印、板材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生产为主;通过调整农业内部种植结构,形成了以牧草种植和植桑养蚕为主的主导产业,曾先后被评为全省畜牧强乡、全市民营经济先进乡镇、招商引资先进乡镇、畜牧工作先进乡镇,全县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单位、民营经济明星乡镇、产业结构调整先进乡镇、农业产业化生产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现有中学2所,职业中专1所,小学17所。 该乡农民多年来就有种植蔬菜林果和各种经济作物以及养殖多种畜禽的传统习惯。特别是近年来,该乡大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实施 “龙头企业拉动、各级干部带动”战略,极大地调动了全乡农民群众搞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走出了具有大布特色的路子,各种蔬菜、林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饲养量不断增加。目前全乡发展林牧间作8000亩,桑园4500亩,中小拱棚1500亩,林果5000亩,露地菜及其它经济作物14000亩。畜牧业也较大发展,全乡生猪年出栏量16万头,肉鸡出栏量140万只,畜牧养殖收入占全乡总收入的40%以上。. |
高庙王乡 |
高庙王乡位于阳谷县城西南九公里处。原名永良康寨,明初在村东高地建庙宇一座,且村中王姓居民多,故更名为高庙王。全乡总面积6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5万亩。共辖58个行政村,37000人。该乡地处鲁西平原,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主要产品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朝天椒、白皮大蒜等。该乡交通便利、电力充足、通讯发达、信息畅通。东临京九铁路,南通黄河大桥,西接济邯高速公路,北直达济聊馆高速公路。全乡道路硬化与周边乡镇和县市全部实行对接。仓(仓上)十(十五里元)公路、阳(阳谷)金(金斗营)公路、金(金斗营)大(大布)公路县乡公路形成以本乡驻地为中心的公路交通网。乡拥有11万伏变电站一处,形成了覆盖全乡的输变电网络。通讯设备先进,电话交换机扩容量达到2万门,移动通讯和联通通讯信号塔座落在乡驻地。全乡共有中学2处,小学32处,卫生院一处。乡境内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气候宜人。该乡属黄河冲积平原,是传统的农业大乡,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副产品丰富,是全县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林业生产先进乡镇。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全乡各种名优新鲜蔬菜和畜禽蛋奶产品供应充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