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宿州市 >> 灵璧县 >> 大路乡

大路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大路乡谷歌卫星地图)


大路乡简介

  大路乡位于灵璧县北部,人口40024人,面积22.5平方公里,下辖13个行政,共有党员995名,农村党员762人,机关党员233,29个党支部,其中农村支部16个,机关支部13个,辖1个电教工作站,29个电教播放点。302省道,灵双路,大小路穿境而过,南距县城32公里,北距104国道和徐州观音机场2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区内有龙腾双语外国语学校,大淮面粉厂,灵璧县第二麻纺厂等知名企业。大路人头脑头脑灵活,集市贸易繁荣,是投资兴业的好地方,开放的大路欢迎您!.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4万人 22.5平方公里 341323202 234000 0557 查看 大路乡谷歌卫星地图

大路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蒋庙村 ·灵璧旅游·灵璧特产·灵璧十大特产·灵璧十景·灵璧名人·灵璧 0

----

查看 蒋庙村谷歌卫星地图
晏湾村 ·灵璧旅游·灵璧特产·灵璧十大特产·灵璧十景·灵璧名人·灵璧 0

----

查看 晏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龙村 ·灵璧旅游·灵璧特产·灵璧十大特产·灵璧十景·灵璧名人·灵璧 0

----

查看 大龙村谷歌卫星地图
王坊村 ·灵璧旅游·灵璧特产·灵璧十大特产·灵璧十景·灵璧名人·灵璧 0

----

查看 王坊村谷歌卫星地图
张杨村 ·灵璧旅游·灵璧特产·灵璧十大特产·灵璧十景·灵璧名人·灵璧 0

----

查看 张杨村谷歌卫星地图
胡堆村 ·灵璧旅游·灵璧特产·灵璧十大特产·灵璧十景·灵璧名人·灵璧 0

----

查看 胡堆村谷歌卫星地图
陈场村 ·灵璧旅游·灵璧特产·灵璧十大特产·灵璧十景·灵璧名人·灵璧 0

----

查看 陈场村谷歌卫星地图
苏宅村 ·灵璧旅游·灵璧特产·灵璧十大特产·灵璧十景·灵璧名人·灵璧 0

----

查看 苏宅村谷歌卫星地图
蒋刘村 ·灵璧旅游·灵璧特产·灵璧十大特产·灵璧十景·灵璧名人·灵璧 0

----

查看 蒋刘村谷歌卫星地图
朱楼村 ·灵璧旅游·灵璧特产·灵璧十大特产·灵璧十景·灵璧名人·灵璧 0

----

查看 朱楼村谷歌卫星地图
刘大庄村 ·灵璧旅游·灵璧特产·灵璧十大特产·灵璧十景·灵璧名人·灵璧 0

----

查看 刘大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路村 ·灵璧旅游·灵璧特产·灵璧十大特产·灵璧十景·灵璧名人·灵璧 0

----

查看 大路村谷歌卫星地图
韩墩村 ·灵璧旅游·灵璧特产·灵璧十大特产·灵璧十景·灵璧名人·灵璧 0

----

查看 韩墩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路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灵城镇

  灵城镇为灵璧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区面积12.25平方公里。现有人口58428人,其中农业人口10036人,辖9个行政村和4个居民委员会。城区内设施齐全,集中了大量的办公用房、宿舍及商业服务网点,交通运输业较为发达,有灵双、灵房、灵固、宿泗公路在此交汇。   农业。灵城镇现有耕地面积5130亩,人均耕地0.51亩。两年来,镇委、镇政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科技发展为动力,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加大资金,科技投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2000年,全镇粮经比达到5∶5。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逐步形成了“公司+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目前,全镇已有养殖大户50多户,养殖专业村1个。农田水利、林网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农业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2000万元,其中养殖业收入占5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00元。   乡镇企业。灵城镇现有集体企业20个,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两年来,镇委、镇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对这些企业进行整顿和改制,通过租赁和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盘活固定资产400万元,使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非公有制经济两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为大力发展个私经济,镇党政班子成员实行联系个私企业制度,积极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搞好服务。同时制定了十一项优惠政策,在土地使用、规划建设、工商-、用电用水等方面开绿灯,并对重点企业进行了挂牌保护,严禁吃、拿、卡、要、乱收费、乱摊派现象发生。通过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及镇委、镇政府大力支持,两年来,个私经济得到健康发展,至2000年底,全镇已有个体工商户1646家,私营企业83家,且规模和档次有了新的提高,2000年,全镇实现乡镇企业营销收入2亿元,入库税金达500多万元。  

韦集镇

  韦集镇与泗县、五河、固镇三县接壤,位于灵璧县东南部,全镇23个行政村,280个村民组,9262户,49017人,106813亩耕地。著名的垓下古战场就在镇境内,留有古战场遗址,城后汉墓等文化遗址。全镇地势西高东低,土壤多为砂礓黑土,三南路经镇政府门前,横穿韦集镇。   农业。自1998年以来,全镇人民战胜了交替发生的旱、涝、虫、病等自然灾害。特别是2000年,镇委、镇政府带领全镇人民优化种植业结构,推广良种良法,实行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取得了农业的丰产丰收。200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18013万元。各类养殖初显规模,涌现出了陈圩、王巷、小姜等一批养鸡专业村和双龙等养兔专业村。   财贸经济。2000年税费改革后,全镇财政收入达551万元,由于开展了“零户统管”,增收节支等工作,财政重点支出得到保证,按时发放了干部工资、教师工资,机关运转基本正常。2000年全镇完成粮食定购4000吨。   人民生活。两年来,农民收入有所增长,高档家用电器进入寻常百姓家,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得到普及。程控电话、移动电话达2000多部  

黄湾镇

  黄湾镇位于灵城西南22公里处,南隔沱河与固镇县相望,东与该下楚汉相争的古战场相连,灵固路中穿而过。23个行政村(居),204个村民组,129个自然庄,总面积为17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5万亩,可养殖水面1.2万亩。到2000年底,全镇“五普”后总户数达到9680户,总人口为46982人,男23281人,女23701人。该镇土壤肥沃,土质主要有砂礓土、黑土、粘黄土。地形显示,西北高,东南凹。适宜于各种农作物生长和机械化生产。年降雨量分布不均,是一个易涝易早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平原地带。境内有南北两条沱河过境,总长为18.6公里。主要大、中沟有朱砂沟、戈沟、灵中运河、姚沟、黑泥沟、灵西运河贯穿南北,承担着所有农田储水灌溉与排涝防洪。地下水系分布均匀,蓄水量丰富,水质好,保障全镇人畜饮水、农田灌溉。到2000年,全镇共实现机井配套1200余眼,农田喷灌面积达100%。    农业经济。该镇是个农业大镇,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几年来。镇委、镇政府紧紧围绕市场狠抓作物结构调整和科技服务两大工程,使种植业向特色型、高效型、规模型快速发展。从1999年到2000年底,全镇花生发展面积上升到6.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近一半。全镇新涌现出靠种花生走上致富路的一大批典型大户。实现了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花生带动工程的战略目标。2000年,全镇粮油总产量在严重受到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达到33859.3吨,总产值达到1.3亿元,其中,高效型的瓜果、菜、烟、麻、药、林等经济作物产值约占30%。养殖业向良种化、规模化、特种养殖方面发展。两年来,全镇新增规模养殖场、户150余个。2000年,场、户中生猪出栏8752万头,大牲畜出栏3245头,家禽年末出栏291万只,肉蛋产量1325吨,特种养殖达5万只(头)。水产量25.8吨,完成了县委、县政府所下达的农业经济发展目标。    2000年,是执行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第一年,镇委、镇政府严格按照省、市、县所下达的税费改革一系列政策,抓好农业税征收工作,全镇午秋两季征收农业税入库达384.6万元,工商税收入库36.7万元。镇委、镇政府还出台了税费改革的配套措施,大力精减机构,压缩一切不合理的费用开支,基本实现了保工资发放、保正常工作运转、保社会发展目标。.  

娄庄镇

  娄庄镇位于灵南西部,东临灵西乡,南连黄湾镇并与固镇接壤,北傍新汴河,西濒长集乡及埇桥区大店镇,素有灵璧西大门之称,地理位置优越。303省道自东向西穿境而过,交通便捷。灵西运河纵贯南北,另有北沱河经我镇流过,水源充足。南部有龙山、虎山、老山、姚山等大小山头30余座,山石资源丰富。全镇辖24个村(居)委会,156个自然庄,280个村民小组,共8263户,42000余人。镇域总面积132.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5780亩。镇域内治安状况良好,社会稳定,市场活跃,经济繁荣。 2005年2月,撤销长集乡建制,整体并入娄庄镇。.  

杨疃镇

  灵璧县杨疃镇地处灵城西北部,镇政府距县城15公里。全镇总面积263.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万亩。辖31个行政村,320个村民小组,189个自然庄,14385户,7万人,灵房公路自南向北贯穿全镇,禅梅路贯穿东西,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    农业。在保持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大力发展优势农业。高效农业和订单农业,提高经济作物总量,增加科技投入,2004年粮食总产量55910吨,实现产值8960万元,经济作物实现产值7500万元,养殖业也有新突破,七井、朱冉两村的千亩良种棉基地,杨集、李良玉两村万只养鸭基地,邱庙村千头黄牛养殖场等已见成效,2004年养殖业产值近8760万元。    劳务经济快速发展,2004年输出务工人员15000人,有计划输出5000人,全镇劳务收入累计6000万元,仅此一项平均人均收入近千元,同时外出务工人员给本地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新思路,直接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2004年镇政府及机关单位和部分村共外出招商150人次。完成招商引资额666万元,其中落户该镇的企业主要有西李窑厂、新新奶牛厂、兴发制粉厂。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在原来万亩丰产方建设的基础上,2004年共修道路50公里,修挖大中沟27条,修建管桥、平板桥45座,新打机井340眼。农村电网改造已经完成,村村开通程控电话,小集镇建设和文明创建工作也迈上新台阶。为了让市场更加繁荣,镇政府和外商联合开发了市场商用房,利用上级资金修筑内环路1.5公里,至2004年底竣工20000平方米,在建7000平方米。    综治工作。把抓治安,保平安作为综治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年镇派出所共自破治安案件70起,刑事拘留25人,调解民事纠纷45起,参与和自破刑事案件14起,抓获网上逃犯10人,并且把信访网络建到每一个村民小组。镇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等提出了“四个一”服务承诺,即:一声问候相迎,一杯开水相敬,一把椅子相让,一声再见相送。同时建立首问责任制,限期办结制等相关制度。    教育事业。不断加大办学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全年共改造危险校舍7万平方米,投入资金250万。中小学毕业率达100%。.  

尹集镇

  尹集镇座落在灵璧县城西北25公里处的奎濉河畔,总面积108、35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人口7、1万人,拥有耕地10万亩,奎濉河、唐河等大小河流纵横交错,灵房(灵璧——徐州房村)、符浍(符离集——浍沟)两条省级公路穿境而过,北通徐濉公路,邻近徐州观音机场,交通十分便利,是连接安徽、江苏两省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相当优越。   全镇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经济作物主要种植棉花、瓜菜等。种植业:坚持稳粮扩棉,间作套种的农业发展思路,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夏种指数达190%,粮经比例突破6:4,并在奎濉河两岸发展万亩白菜、萝卜种植基地。养殖业:主要以养猪、养鸡为主。年存栏生猪5万头,鸡150万只,其中霸王城村的养猪,施沟村、尹楼村的养鸡已形成规模,专业户比例达80%。立足抗灾保丰收,实施水利保农业战略。黄淮海治理区建成两个渠、沟、井、路、林配备齐全的万亩丰产方。确保旱涝保收。   尹集土特产有红萝卜、粉丝两大产品。尹集红萝卜素有“小人参”美称以其个大、皮薄、肉厚、汁多、甜脆而享誉省内外,长期食用具有消食、化痰、健脾之功效,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产品远销南京、上海等全国各大城市,供不应求。   程刘粉丝加工具有悠久历史,其产品以其细腻、润滑、耐煮、口感好而远销南京、上海、新疆等地,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每年都有大批客商前来洽谈订货。   专业市场简介:目前已形成粮油贸易禽蛋、农副产品、工业品、建材等五大贸易市场,每年贸易总额达0、8亿元。市场内商贾云集,人海如潮,朝来夕往,川流不息,上市商品琳琅满目,批发零售样 样齐全。1260平方米的商业大棚经营有序,各种商品的经营分行划市、集,日流量超过万人。.  

浍沟镇

  浍沟镇位于灵璧县城以北25公里,居灵璧县中心位置。302省道从浍沟街穿过,与东西两侧的灵双路、灵房路各相距8公里,南与禅堂,东与大路,西与尹集,西北、东北分别与朱集、渔沟接壤,交通便利,北边有10公里山山脉,山石资源极为丰富,特色磬石数量、质量极高,灵城、上海等磬石加工原料均出自我镇。中部有河流(濉河、托尾河、三渠沟),地理位置极为优越。浍沟镇现有人口5。1万余人,耕地面积6。6万余亩,行政村15个,49个自然村,户数11460户,村村通汽车,通电话。农村年用电量155万度,全镇建筑从业人员1700人,交通运输从业240人,批发和零售从业人员300人,住宿和餐饮从业人员140人,其他行业2013人,浍沟镇土地肥沃,主产小麦、大豆、玉米、瓜果,盛产杨树,目前杨树面积1万余亩,养殖业发展迅猛,2005年人均纯收入2280元。.  

游集镇

  游集镇位于灵璧西北部,距县城40公里,南是本县的朱集乡,东为渔沟和朝阳镇,西邻埇桥区,北接下楼镇,距江苏徐州市仅50公里,紧靠徐州观音机场。灵(灵璧)房(江苏房村)公路穿境而过。全镇拥有27个行政村,217个村民小组,人口4.7万人,耕地面积8.2万亩。全镇东西窄、南北长,土质北沙南淤,且远湖客地多。镇境内新阳河、康尤沟纵穿南北;老汪湖纵卧西部,茅山水库水容量88万立方米。地表水、地下水储量丰富。.  

下楼镇

  下楼镇地处灵璧北部,与江苏徐州接壤,素有灵璧北大门之称,北靠104国道,201省道穿镇而过,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全阵20个行政村,114个自然庄,6.43万人,10.8万亩耕地,辖区总面积119.34平方公里。    发展思路:以党的-精神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富民强镇为目的,综合开发“三水两油”(水稻、水果、池藕、油菜、花生)突出抓好四大养殖(奶牛、波尔山羊、三元杂交猪、禽)着力实施五大战略(以农稳镇、以法治镇、以工强镇、以商活镇、以科兴镇)初步形成了“北部稻藕田,中东果桑园,西部麦油套,南部瓜菜棉”的种植业结构。骨干企业棉纺厂、造纸厂、窑厂、建筑公司、荣华米厂等全年营销总收入达9800万元,财政收入495万元,三个集贸市场年交易额达3000万元。    在党的-精神鼓舞下,镇委镇政府正带领全镇六万人民,乘改革开放之天时,得物华天宝之地利,靠上下齐心之人和,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开拓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新局面!.  

朝阳镇

  朝阳镇地处灵璧县北部,与江苏省部分乡镇接壤,北距徐州、南距灵城均为50公里,距徐州观音机场5公里,104国道穿境而过。全镇轄20个行政村,354个村民小组,7.1万人,区域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17万亩,全镇有大小山头58座,享誉海内外的灵璧石产自京渠、独堆、丁陈、嶂渠等地,境内有灵璧园艺厂、大理石厂,其中李寨的皖螺大理石储藏量达45万立方米。境内有运料河、三渠沟、柴河、孟家沟等,三个大型水库,池塘面积1400余亩。该镇盛产小麦、棉花、玉米、酥梨、红富士苹果等农副产品。   农业。2004年粮、油、棉总产创1997年以来最好水平,人均增收500元。畜牧业克服-影响,得到平稳发展,防疫工作普遍加强,畜禽品种得到改良、饲养新技术得到大力推广,产销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林业生产成效显著,新栽意杨38万棵,补栽退耕还林缺棵银杏5000棵、杮子树2万棵,其它树种3万棵,完善了全镇沟、渠、路、堤上所有的林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成绩突出,重点安排了东南山区国家土地整理项目、朝褚路、灵双路的打土和全镇45公里主干道路的维修工程,从而部分改善了全镇基础设施条件,确保了道路畅通。   乡镇企业。大力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放手发展个私经济,落实产业政策,改造化工、建材、食品加工等优势企业,实现了二、三产业较快发展,全年二产实现营销收入1.5亿元,三产实现纯收入4200万元。   招商引资。全年共实现招商950余万元,皖北建材厂、韩家彩印厂等一批企业先后在该镇扎根落户。   财政。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共实现财政收入365.4万元,确保了职工工资的正常发放。   劳务经济。通过抓技能培训,抓有序流动,抓跟踪服务,全年劳务输出总量达1.3万人,年创收入9000万元,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劳务输出工作先进单位”。   计划生育。共清理出生错漏报1269人,清理未婚育龄妇女漏建档288人,已婚育龄妇女漏建档836人。全镇育龄妇女清理后总数为19540人,占总人口的27.66%,已婚育妇清理后总数为13777人,占总人口的19.5%,清理党员干部计划外生育271人,清理出流入人口23人,流出已婚育龄妇女1725人。计生年度目标考核继续稳居市县先进行列。.  

渔沟镇

  渔沟,因古有钓鱼台出名,因境内磬云山盛产磬石扬名。渔沟是久负盛名的磬石之乡,是中国四大名石之首———“灵璧石”的主产地。   渔沟地处灵璧县东北部,南距县城41公里,北20公里与104国道和徐州观音机场相接,201省道纵穿南北,县道尤渔路高渔路在镇区内交汇,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镇域面积113平方公里,耕地9.5万亩,轄20个行政村,总人口6.9万人;镇建城区面积2平方公里,镇区人口1.6万人。渔沟是全县5个中心镇之一,是国家计委百名小城镇综合开发示范镇。自1994年以来,已连续11年荣获宿州市“十佳集镇”和“标兵集镇”称号。   2004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3亿元,财政收入40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81元,居民年末银行储蓄余额8000万元。目前,以棉花、蔬菜、禽蛋、奇石、磬石工艺、建材、木材加工、商贸等支柱产业撑起镇域经济大厦。种植业形成了3万亩优质棉,2万亩优质花生,1万亩瓜果菜,1.5万亩枣树四大种植基地。养殖业以镇种鸡场为龙头,以皖北禽蛋大市场为依托,形成了以郑楼为中心100万只鸡,以东北片为中心5万头生猪,以山区为中心4万只羊三大养殖基地。渔沟的“灵璧石”已形成占地12.8万平方米,年销售额5000万元的全国最大奇石市场。   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渔沟中学为县重点中学,教学条件较为优越,每年为国家输送大批优秀人才。渔沟中心小学为省“陶研试点学校”、宿州市样板学校、师范教育实践基地,为省艺校输送了大批人才。渔沟小学、渔沟中学分别被评为省、市示范学校。卫生保健发展迅速,计划生育真抓落实。渔沟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民间艺术异彩纷呈,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国家、省、市领导多次来该镇视察,对渔沟镇两个文明建设给予高度评价。.  

高楼镇

  高楼镇地处苏皖两省交界处,是灵璧县东北的边陲乡镇,镇政府所在地高楼集距灵城41公里,总面积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万亩,境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孟山是全镇最高点,海拔51.2米,潼河由西北向东南横贯全境,大小路、鲍虞路、高渔路交叉穿过,交通十分便利。.  

冯庙镇

  冯庙镇地处灵璧县东北,北与大路、大庙两乡毗邻,南与泗县大杨乡、黄圩镇接壤,西有新濉河为界,南北跨度22.5公里。镇内有灵双、灵睢公路交叉汇合而过,乡村级公路四通八达,沟渠河道纵横交错,交通运输极为便利,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全镇所辖28个行政村,116个自然庄,321个村民小组,1.5万户、7.2万人、耕地10.2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44亩。    农业。2000年全镇种植业总产值达到1.73亿元,养殖业总产值达1.09亿元,养殖业净增值占农业净增值的比重达38%以上。全镇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粮经比例达到5:5,复种指数提高到190%。全镇60%以上的村建成了农业科技服务大院,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系得到加强,新产品新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林业生产取得显著成绩,全镇全部实现了农田林网化,积极改革林业产权制度,采取拍卖、承包、谁栽谁有等方式,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提高了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万里绿色长廊建设被县政府评为一等奖。农业改革力度明显加大,坚定不移地执行税费改革政策,严格按政策规定进行操作,使农民负担大大减轻,2000年向农民收取税收只相当于1999年农民实际负担的40%。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兴修水利。两年来,共开挖、疏浚大、中、小沟40条,清洗、新打机井250眼,完成土石方40万方,建成旱涝保收田2.5万亩。村级经济管理逐步规范,村帐镇管和筹、管、用一体化制度全面推行。依法治村全面开展,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普遍实施,推动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稳定了农村的政治局面。    乡镇企业。1999年以来,全镇乡镇企业继续在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加大投入中得到发展。在扩大企业总量的同时,巩固完善发展老企业。大力推行股份制,以产权重组、盘活资产存量为突破口,对一些企业进行改组、联合、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改革,取得较好效果。主要企业有面粉加工、农机修理、胶合板、板材加工等25个。200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26亿元,利税590万元。招商引资步伐明显加快,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客商到冯庙经商办企业,1999年以来,先后有浙江、南京等三家企业到冯庙投资办厂,总投资300多万元。.  

向阳乡

  向阳乡地处灵璧县南部,距县城仅8公里。全乡有可耕地12万亩,人口4.2万。    向阳乡交通便利,农副产品资源丰富,S201省道从西部穿过,向南15公里到津浦线固镇站,向北60公里到徐州观音国际机场。重点县道灵杨公路穿境而过。    该乡年种植小麦达8万亩,花生种植春夏两季达5万亩,另外有玉米、黄豆等。    全乡现有28个党组织,45个支部,9个总支,党员1221名。.  

朱集乡

  朱集乡地处灵璧县北,距县城35公理。东靠闻名全国的磬石之乡渔沟镇,西接宿州市老汪湖畔,北为尤集镇,南是尹集镇,距徐州市观音机场20公里,灵房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乡所辖20全行政村,总人口3.6万,可耕地面积6.6万亩,全乡境内共有大小山头13座,有运料河、新阳河两条主要河道。    几年来。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团结一致,带领全乡人民依靠丰富的区资源,大力调整植业结构,扩大瓜菜、花生等经济作物面积,并形成了以红旗、固城村为中心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养殖业发展迅速。1996年5月,乡党委政府投资205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23亩江源养殖有限分司,拥有鸡舍百余间,总饲养量3万余只,孵化苗鸡远销宿县、蚌埠及苏北等地。以该公司为龙头,先后培育了红旗村养猪厂,岳巷、杨山、潼山、星光等一批养鸡、养猪、养牛、养羊专业村,形成了一业富一方,抓一品富一片的格局。乡村企业按照乡级抓骨干、村级抓发展、个体放手干的路子,突出抓好朱集水泥厂的扩建及朱集村造纸厂的环境治污工作。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朱集连续两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创建第一名和“十佳集镇”。乡村公路实现硬化标准,三年共修铺道路150公里;增加了通信设施的投入,到1996年底,朱集乡村村通上电话。文化教育发展较快。文化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1997年被省文化厅列为“杜鹃花”试点乡,教育工作保持了“改革、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被评为全省教育改革先进乡党建进乡。党建工作成绩显著,1996年10月地委组织授予朱集乡党委“先进基层常委”称号,1997年10月,省组织授予朱集乡党委“先进乡(镇)党委”称号。.  

大路乡

  大路乡位于灵璧县北部,人口40024人,面积22.5平方公里,下辖13个行政,共有党员995名,农村党员762人,机关党员233,29个党支部,其中农村支部16个,机关支部13个,辖1个电教工作站,29个电教播放点。302省道,灵双路,大小路穿境而过,南距县城32公里,北距104国道和徐州观音机场2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区内有龙腾双语外国语学校,大淮面粉厂,灵璧县第二麻纺厂等知名企业。大路人头脑头脑灵活,集市贸易繁荣,是投资兴业的好地方,开放的大路欢迎您!.  

大庙乡

   大庙乡地处灵璧县的东北角,北是高楼镇,南为冯庙镇,西邻大路乡,东同泗县及江苏李集接壤。灵睢路、输油管道路、大高路3条主要公路贯穿全境,自然条件,区域位置较为优越,具有发展农村经济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大庙乡广大干群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真抓实干,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不放松,绘制出一幅实现小康,富乡富民的宏伟画卷。   行政辖区   大庙乡共辖大庙、高场、殷庄、仝卢、王海、宋家、大杨、邢庄、骑路张、小高、西卢、胡场、崔魏、崔埝、沟涯、王福、王福、王场、寿口、后赵、前赵、沙滩、沙南、崔老家、众庄、大徐、找营、卓场、王沈、陈宅、王支、道口、王谷32个村委会,5万口人,6万多亩干耕地,有乡、村、个体企业271个。全乡从事271个。全乡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已占全乡劳动力总数的50%以上。   产业结构   近年来,大庙乡党委、政府提出了“科教兴乡”的战略方针,紧紧咬住产业结构调整不放松,大力实施“富民工程”。团结并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务实求新,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着力于打基础,改善条件,抓工作措施的落实,使全乡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全乡工农业产值达2亿多元,其中农业产值1.2亿元,乡镇企业产值8863万元,财政收入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元,至此,全乡先后获省、市、县各种奖励20次。   基础建设   农村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全乡环境面貌建设和公益事业也日新月异,有了新的发展。80%的道路得到了硬化,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形成了以干线公路为骨干,以乡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连接乡村组的公路网;80%的农户住宅达到净化、美化、绿化,100%的农户食用干净卫生水,程控电话由村向农户延伸,总门数达到900净卫生水,程控电话由村向农户延伸,总门数达到900多门,村办小学校舍全部到砖木、砖混结构;乡卫生院、敬老院、中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五保老人生活费供给有保障,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乡、站、所机构全部健全,成尤其是科委、农技部门充分发挥了作用,实施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智力开发工程,坚持开展地膜增粮工程以及果树修剪、畜禽防疫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使科技明白人逐年增多。   特色农业   隆冬季节,灵璧县大庙乡的座座大棚里,辣椒绿油油,甘蓝菜圆鼓鼓,嫩绿的黄瓜青翠欲滴。大庙乡大力发展冬季蔬菜,不仅催生了一项特色优势产业,还给老百姓带来了滚滚财源。大庙乡降水量丰富,光热资源充足,具有发展冬季蔬菜的独特自然优势。近年来,大庙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等特色产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在沙滩村张丁庄菜园里,正在大棚里忙活着的村民李秀兰算了笔账:今年这一亩多冬菜,少说也得收入七八千元。去年秋播,全乡种植蔬菜6000亩。通过资金扶持、科技帮扶等措施,过去小而杂、小而弱的蔬菜产业经营思路,逐渐开始向大基地、大产业规模化转变。  灵璧县大庙乡大量引进科技,有了科技的保证,先进的技术管理,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大庙乡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信心更足了。该乡从事优质生猪养殖的专业大户已达200多个,棉花育种5000亩,桑园1万亩,水果5000亩,大棚蔬菜1万亩,全乡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普及率达85%以上,每年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1800万元。   林业概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保护森林,该乡认真发展林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逐步放宽林业政策,不断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充分调动 广大干群发展林业的积极性。特别是1990年实施的省“五·八”造林绿化规划以后,该乡林业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实现了基本“灭荒”的目标。林业的发展,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生产高产、稳产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灵璧县大庙乡大力调整林种、树种结构,积极发展高效经济林和速生商品用材林。  

禅堂乡

  禅堂乡位于灵城北17公里处,西靠杨疃镇,北为浍沟镇,东邻冯庙镇,南接灵西乡、虞姬乡,全乡总面积56平方公里,辖32个行政村,96个自然庄,213个村民小组,4.5万人。可耕地面积8.64万亩。境内有濉河、唐河、新河三条主要河流,106省道穿乡而过,村级公路网已初具规模,并且有1/2的村已开通公交车,10分钟便可到达县城。    农业。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花生、辣椒、瓜菜等。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在稳定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在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上做文章,改变单一的夏、秋两季种植模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高产优质农业。全乡粮经比例现已达到5:5。三年来总计生产粮食9.5万吨,年递增17% 。经济作物收入成为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1999年全乡油料、棉花、瓜菜等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64%。    为了进一步提高种植业收入,乡政府制定的秋种计划中大大地缩减了粮食作物的面积,计划培植3万亩的良种棉繁育基地和3万亩的花生,使2000年粮经比例达到3:7。养殖规模逐步壮大,养殖专业村逐渐增多。1999年全乡黄牛出栏1.5万头,猪出栏4.1万头,羊出栏4.5万头,家禽42万只,年肉蛋总产量2000吨。全乡现有3个养牛专业村、1个养猪专业村、1个养羊专业村、300多个养殖大户。1999年全乡农业总产值1.6亿元,其中养殖业产值6200万元。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机拥有量达5000台(套)。    乡镇企业。三年来,乡办企业固定资产投入累计达870万元,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抓住重点,全面开发,立足乡村情况,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全乡以复合肥厂、塑料编织厂为“龙头”,带动板材、面粉加工、砖瓦、石灰烧制等产业全面发展。1999年全乡乡镇企业总产值8010万元,创利税615万元。个体私营企业逐步成长壮大,全乡个体工商户现已达到一千多户,私营企业50多家,河北、禅堂、周杨、等村的面粉加工及闫山村石灰烧制、小潘村的板材加工企业已形成规模,并向周边地区辐射,现已形成“一村一品”、“一片一色”的市场格局。.  

虞姬乡

  因楚汉相争、霸王别姬而得名的虞姬乡位于灵城东十里,是灵璧的东大门,303省道横穿东西。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全乡总人口4.2万,耕地7.6万亩。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夯实农业基础,强化产业机构,发展高效农业和多种经营并举,壮大集体经济。按照“考虑长远,着眼当前,统一规划,分步到位”的原则,着力抓住高效农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突出“名、特、优、新”的特色。建成以胡杨、后桥为中心的万亩辣椒生产基地,产品远销上海、南京、杭州等10余个省市,被誉为皖北辣椒之乡。10000亩蔬菜生产基地,温室大棚86个,各种拱棚1200余个。蔬菜种植大户于伯荣实现网上销售蔬菜,经济效益十分可观。10000亩花生生产基地,10000亩良种粮生产基地,形成了具有虞姬特色的种植业结构。    为实现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乡政府充分利用303省道经济带的优势,集资2000多万元,筹建了占地60多亩的灵东蔬菜批发市场,为农副产品的流通开辟了一条新路。并以康君调味品有限公司龙头企业,以蔬菜生产基地为依托,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形成了农产品系列加工集团公司。    虞姬乡东风造纸厂是乡骨干龙头企业和省中省中型工业企业,拥有固定资产1400万元,生产能力10000吨,年产值2800多万元,产品畅销本省及江苏、浙江、福建、上海等省市。先后被省政府授予“明星企业”、“先进集体”、“文明乡镇企业”。同时以龙头企业形成了纸浆供应、造纸、纸崐箱、彩印、化工、古灰生产的等系列集团。厂长朱家荣也因治厂有方、贡献突出,1996年被团省委评为“安徽省优秀青年企业家”。 虞姬乡境内矿产山石资源丰富,根据市场需求,筹建了三山建材经济开发区。形成了水泥、石料加工、水泥预制、运输、建筑材料为一体的企业集团,使生产要素向优质产品、优势企业和治企能人集聚。    虞姬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楚汉古战场、举世闻名的虞姬墓和古汉墓群座落其境,古迹名胜甚多。虞姬乡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经济繁荣,市场流通活跃,乡镇建设日新月异,一个崭新的虞姬正在崛起!竭诚欢迎海内外嘉宾来虞姬旅游观光,投资贸易,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经济开发区

  安徽灵璧经济开发区(原灵璧县工业园区 ),于2003年6月经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启动建设,位于灵城东南部,2006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批准规划面积2KM2,同年4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告为省级开发区。经过几年的建设,我县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投资平台得以确立,发展形势逐步看好。  截止目前,已累计投入近2亿元用于开发区征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征用土地近3000亩,修铺了区内“四纵四横”八条主要干道15.8公里,建220KV变电站一座,架设10KV(0.4KV)双回路供电线路9.5公里,敷设供排水管和污水处理管15公里,铺设通讯电缆和管道传输10.2公里,实施了3.8公里道路亮化和11.8公里道路绿化工程,基本实现了路、水、电、通讯、有线电视、宽带、土地平整“六通一平”。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县开发区初步确立了以农副产品深加工、针织服装、建材加工、电子电器制造等四个产业为重点的招商方向,并围绕这些主导产业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至2008年底,开发区共签约项目46个,协议引资21.89亿元;入区建设项目34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投产项目25家,其中规模企业1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7.5亿元,实现税收1100万元,安置1000余人就业。   主要干道有:工业大道、薄山路、沱河路、界河路、新0路、焦山路、凌山路。  


大路乡特产大全




大路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