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遵义 >> 务川县 >> 大坪街道 >> 黄洋村

黄洋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黄洋村谷歌卫星地图)


黄洋村简介

  一、简介
  黄洋村位于务川县东北部,距县城25公里,距大坪镇15.2公里,辖6个村民组,海拔800-1250米,现有农户781户3276人。全村总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8500余亩,有3万亩草场和大片石林等自然景观;黄洋村共一个党总支部,七个党支部,共有0正式党员50人,预备党员4人,积极分子12人。自改革开放以来黄洋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经济,使全村的经济力量不断壮大起来,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村的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农业
  黄洋村的农业是以种植烤烟、玉米、水稻为主的农业村,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上级和村党委班子的领导下,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从单一落千丈的玉米,水稻种植向多元化种植业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各村经济作物,目前黄洋村烤烟种植面积达2250亩,玉米种植面积7500亩,水稻750亩;年产优质烟叶24万公斤,年产玉米195万公斤。养牛1850头,养猪2500头,养鸡0.5万只,近年来黄洋村还通过远程网和村级图书室不断组织农民学习各种农业科学知识,通过学习,提高了广大农户种植水平,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
  三、基础设施
  黄洋村甘禾至黄洋公路升级改造正在施工,完成后将改变黄洋村村民出入困难等现状。随着黄洋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容村貌不断完善。全村广大村民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不断努力。
  四、精神文明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黄洋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几年来经过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全村的村容村貌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卫生保洁化和环境美化绿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及科技文化知识,黄洋村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了一个村图书室,现共有各类书籍一千来册,内容涉及农业科技、休闲娱乐、农村实用技术等,极大的满足了村民对知识的需要。
  五、社会事业
  两个文明的不断建设,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黄洋村的干部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配合上级党委的指示,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组织扶贫助困,对贫困户,五保户进行节日慰问,组织农村村民进行夜间巡逻,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保正了村内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0326109 564300 -- 查看 黄洋村谷歌卫星地图

黄洋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黄洋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丹砂村

  丹砂村位于大坪镇东部,距离大坪镇集市7公里,南边毗邻都濡镇,东边与石朝乡接壤。丹砂村总面积11.2平方公里亩,辖区内有罗溪组、丹砂组、京刚组、旧香坝组、四合组以及茶园组六个村民组,聚居了仡佬族、苗族以及部分土家族和少量汉族、侗族人民,总人口3380人。   --人口总数:3380人 农业人口:2850人 非农业人口:530人   --行政区面积:11.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580.77亩   --主要民族成分:仡佬族,苗族,土家族,汉族,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罗溪组,丹砂组,京刚组,旧香坝组,四合组,茶园组 生产总值:2673.5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种植,牛羊养殖,汞矿 名特产品:汞矿 办公所在地:罗溪组   --自然条件:冬暖夏凉,季节分明,雨水充足,阳光明媚 资源:汞矿产资源   

龙潭村

  龙潭仡佬族文化村,原名“火炭垭”,位于务川县城东部12公里处洪渡河畔,建寨已有700余年了,据专家考证,这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仡佬古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是黔北仡佬族文化保存较好的一个村寨。龙潭民族文化村既是全省20个重点保护建设村之一,也是全省唯一的仡佬族文化保护建设村。其东10里有汉唐开采珠砂遗址,北2里有大型古汉墓群,西2里有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瓮溪桥。仡佬族是世界上最早攻取丹砂冶炼技术的民族,龙潭村寨仡佬族的祖先们早在商王太戌时期就开始了丹砂的冶炼。   龙潭村分前寨、中寨、后寨、茶地四个自然组,全村总面积9平方公里,230户,923人,仡佬族人口占99%,为申姓仡佬族世居地。据史籍记载,仡佬族的先民“濮人”,早在殷周时期,就在这块土地开荒辟草,男子以烧炼丹砂为业,妇女则从事农耕和纺织,繁衍生息,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仡佬族文化。曾有务川历史看大坪,仡佬族历史在大坪之说。村寨三面环山,一面临潭,寨内石板铺路,石巷幽深、自然古朴、景色迷人。古寨建筑保存较为完好,房屋建筑大多为木构建和木装修,木质的门、窗上都有雕饰各异的吉祥图案,手法多采用镂空雕刻,其构图精美,想象奇特,雕工细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建筑年代在清咸同至民国年间。   龙潭境内景观、古迹有:高岩老祖赐福灵山、赐福灵台、天子洞、葛洪炼丹洞、宝王庙遗址、做官府遗址、洗笔井、洗药池、长寿龟、长生鹤、天子炼丹炉灶、瓮溪桥、古汉墓群、敕赠文林朗申俊(申佑之父)之墓及墓碑、申佑祠、申佑衣冠冢、清代进士礼部主事申尚毅故居等,无不体现着这一方水土神秘的传奇色彩。在这些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以明代申佑的事迹较为突出并得到考证。申佑(公元1425年—1449年),字天锡,务川火炭垭(即龙潭村)人。明正统九年(公元1445年),官居四川道监察御史。在当地,申佑拯救“君”、“亲”、“师”的三烈事迹广为流传,可谓家喻户晓、孺妇皆知。后人称颂其“扼虎吭而夺天亲兮”、“挫狼狠而保帝驾兮”、“舒龙颜而解师危兮”。   仡佬族民间文艺:民间文艺主要有有狮子灯、花灯、龙灯、乐器吹打、唱歌等民间文艺活动。其形式独特,各具特色、气氛热烈、场面感人,格外扣人心弦。   传统傩俗:傩戏是我国古代剧种之一,被戏剧界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傩”源于仡佬族先民信鬼好祭,崇天敬神拜祖等活动,戏分三种,有子戏、插戏之分。内容取材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演义等,特别是在还傩愿等祭祀活动中,伴有奇特的巫术舞蹈、技巧和音乐旋律,造型生动,剧目完整系统,舞蹈诙谐有趣,唱腔韵律独特,蕴涵着丰厚的仡佬族底层文化。《骑龙下海》被国家文化部收入《中国戏剧发展史》。   悠久的建寨历史,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风光,神奇的神话传说赋予了龙潭村别样的神韵与魅力。朋友,只要你来到龙潭村,热情好客的仡佬人会端出他们精心酿制的油茶,让你在绵长的香味中细细品味悠久、神秘的丹砂文化历史。   吃新节是仡佬族重大的传统节日。它以仡佬族人“采、祭、吃、欢”的形式聚族庆丰收、感党恩、谢祖恩,盼来年再丰收的一种传统习俗。每年农历七八月间,在新谷成熟之际择日“吃新”。节日期间,人们去田间地头采摘谷穗、包谷、瓜果、蔬菜等,宰杀禽畜,焚香燃烛,恭请0,祈盼年年好运,年年五谷丰登。 9月28日,务川自治县在龙潭民族文化村举办第三届仡佬族吃新节,湖北、重庆、贵州三省市毗邻县市区的外来嘉宾和当地干部群众共300余人参加了该节日。   

大坪村

  大坪村,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环境优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在17.5℃左右,适宜农作物和各种经济作物的生长。全村总面积11.5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组,1779户,5870人,仡佬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0%以上,全村耕地面积4275亩。据专家考证,这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仡佬古寨”,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大坪村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养殖、服务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村民人均收入达3050元。      --人口总数:5870人 农业人口:4620人 非农业人口:1250人   --行政区面积:11.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275.0亩   --主要民族成分:仡佬族,苗族,土家族 发展口号:紧扣旅游开发和园区建设,夯实基础设施,打造丹砂古镇。   --所辖村:雷坪洞,泥山坝,大坪,盖坪,山青台,常家,果木塘,火烟堡。 生产总值:18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果蔬,农业,畜牧,煤矿,草石蚕。 名特产品:草石蚕 办公所在地:大坪   

官学村

  官学村位于务川县东北部,距县城12公里,距大坪镇6.2公里,辖9个村民组,现有农户5417人。耕地总面积4500余亩,官学村共一个党总支部,九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02民。自改革开放以来官学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经济,使全村的经济力量不断壮大起来,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村的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农业   官学村的农业是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的农业村,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上级和村党委班子的领导下,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从单一落千丈的玉米,高梁种植向多元化种植业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各村经济作物,在今年官学村迎进了制种,目前官学村水稻种植面积达1500亩,玉米种植面积2850亩,年产优质大米100万公斤,年产玉米170万公斤。    养牛1005头,养猪2300头,养鸡2万只,近年来官学村还不断组织农民学习各种农业科学知识,通过学习,提高了广大农户种植水平,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   基础设施   官学村公路改道正在进行中,岩门河大桥完工成后将改变官学村村民出入困难等现状。随着官学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容村貌不断完善。全村广大村民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不断努力。   精神文明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官学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几年来经过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全村的村容村貌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卫生保洁化和环境美化绿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及科技文化知识,官学村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了一个村图书室,现共有各类书籍一千多册,内容涉及广泛有农业科技、休闲娱乐、农村实用技术等,极大的满足了村民对知识的需要。   社会事业   两个文明的不断建设,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官学村的干部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配合上级党委的指示,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组织扶贫助困,对贫困户,五保户进行节日慰问,组织农村村民进行夜间巡逻,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保正了村内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   

三坑村

  三坑村村民委员会位于大坪镇东南部,东接德江县,南邻龙潭村,西与甘禾村接壤,北与红丝乡毗邻,距离务川县城20公里,海拔970千米,总面积2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083亩,林地面积37380亩,总人口6678人,其中农业人口6612人,占总人口的99℅,聚居仡佬族、苗族、土家族等,个体经营户35户,辖区内行政小组10个,村民小组34个,现有村干部8人,党员87人,完小1所,烟叶点1个,义务教育率达100℅,农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3℅,公路入组率40℅,自来水入户率46℅,境内有务红公路通过,盛产矿产资源汞,是大坪镇党委基地所在村,是烤烟生产的中坚力量。   至建村10年以来,三坑村支两委认真听取大坪镇党委、政府会议内容,严格执行会议精神,通过召开群众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明确以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推动了三坑村各项事业健康、较快发展,先后被镇党委镇政府授予“烤烟工作先进村”“农村信息化建设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经村支两委讨论研究决定,拟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一要切实抓好综治维稳工作。加0制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法制意识,加强村级矛盾调解工作,民事纠纷先由包组干部调解,调解不成由调解员协助,做到小事调解不出组,大事调解不出村。二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三坑村共有党员87人,现有预备党员4个,入党积极分子20 个。   通过召开党员大会,让广大农村党员努力学习各项方针政策,将其宣传好,执行好。三要努力转变传统农业增长方式。近两年来,村支两委积极转变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努力发展烤烟、药材、魔芋、水果、畜牧等,增加农民收入。三要保证农村人口流动有序。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口逐年真多,各包组干部负责登记外出人员,办理流动人口证,并核实已外出人员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务工情况等,不定期询问,保证流动有序。   

甘禾村

  一、简介   甘禾村位于务川县东北部,距县城15公里,距大坪镇7.2公里,辖7个村民组,海拔440-880米,现有农户1120户4800人。耕地总面积4500余亩,甘禾村共一个党总支部,八个党支部,共有党员52民。自改革开放以来甘禾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经济,使全村的经济力量不断壮大起来,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村的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农业   甘禾村的农业是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的农业村,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上级和村党委班子的领导下,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从单一落千丈的玉米,高梁种植向多元化种植业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各村经济作物,目前甘禾村水稻种植面积达1500亩,玉米种植面积2850亩,年产优质大米100万公斤,年产玉米170万公斤。养牛1005头,养猪2300头,养鸡2万只,近年来甘禾村还不断组织农民学习各种农业科学知识,通过学习,提高了广大农户种植水平,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   三、基础设施   甘禾村街道硬化正在施工,完成后将改变甘禾村村民出入困难等现状。随着甘禾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容村貌不断完善。全村广大村民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不断努力。   四、精神文明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甘禾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几年来经过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全村的村容村貌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卫生保洁化和环境美化绿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及科技文化知识,甘禾村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了一个村图书室,现共有各类书籍一千来册,内容涉及农业科技、休闲娱乐、农村实用技术等,极大的满足了村民对知识的需要。   五、社会事业   两个文明的不断建设,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甘禾村的干部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配合上级党委的指示,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组织扶贫助困,对贫困户,五保户进行节日慰问,组织农村村民进行夜间巡逻,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保正了村内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   

黄洋村

  一、简介   黄洋村位于务川县东北部,距县城25公里,距大坪镇15.2公里,辖6个村民组,海拔800-1250米,现有农户781户3276人。全村总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8500余亩,有3万亩草场和大片石林等自然景观;黄洋村共一个党总支部,七个党支部,共有0正式党员50人,预备党员4人,积极分子12人。自改革开放以来黄洋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经济,使全村的经济力量不断壮大起来,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村的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农业   黄洋村的农业是以种植烤烟、玉米、水稻为主的农业村,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上级和村党委班子的领导下,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从单一落千丈的玉米,水稻种植向多元化种植业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各村经济作物,目前黄洋村烤烟种植面积达2250亩,玉米种植面积7500亩,水稻750亩;年产优质烟叶24万公斤,年产玉米195万公斤。养牛1850头,养猪2500头,养鸡0.5万只,近年来黄洋村还通过远程网和村级图书室不断组织农民学习各种农业科学知识,通过学习,提高了广大农户种植水平,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   三、基础设施   黄洋村甘禾至黄洋公路升级改造正在施工,完成后将改变黄洋村村民出入困难等现状。随着黄洋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容村貌不断完善。全村广大村民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不断努力。   四、精神文明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黄洋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几年来经过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全村的村容村貌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卫生保洁化和环境美化绿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及科技文化知识,黄洋村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了一个村图书室,现共有各类书籍一千来册,内容涉及农业科技、休闲娱乐、农村实用技术等,极大的满足了村民对知识的需要。   五、社会事业   两个文明的不断建设,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黄洋村的干部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配合上级党委的指示,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组织扶贫助困,对贫困户,五保户进行节日慰问,组织农村村民进行夜间巡逻,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保正了村内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黄洋村特产大全




黄洋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