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都镇位于务川自治县西南部,东、北分别与本县丰乐镇、涪洋镇交界,南与凤冈县土溪镇接壤,西与正安县市坪乡、中观镇毗邻,镇人民0驻黄都坝。
黄都镇远在隋唐时期,便是古高富县治地,明万历年间辟为乡场,属平越府湄潭县,民国4年拨归务川,民国20年成立安西镇,民国31年改为黄都乡,解放后,先后隶属涪洋区和丰乐区,1992年撤并建后置为建制镇。全镇辖9个行政村,87个村民组,7224户,31493多人,地域总面积2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985公顷,田多土少,是全省十大坝区之一,素有“万亩大坝”和黔北粮仓之称。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烤烟,特色产业有蚕桑、魔芋、大蒜等,林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52%,既是务川最大的杉木林基地,又是全省最大的葵花松采种基地。
天煅地造,雨砺风磨,巧匠精工,形成了绝无仅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燕龙山-、马福林自然保护区,林木葱葱,绿海莽莽,如一道天然绿色屏障;造化神奇的银狮洞,洞内顶高壁宽,各种钟乳石林,千姿百态,其形象栩栩如生,鬼斧神工的“七柱山”又与其遥相对峙;白鹤木雕古屋,即沈家坝陈氏住宅,雕工精湛,门楣有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幕僚甘棠手书“耕读人家”、“林泉山水”木匾,字迹遒劲,堪称一绝;大竹民族风情村,以淳朴的民风,原生的民俗,又被打造为集观光、度假于一体的民族新村,这些自然、人文景观,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溯古抚今,历史长河,沧海桑田,在这片肥沃而神奇的黄土地上,黄都各族人民依山托水,繁衍生息,变化着、发展着,用智慧和勤劳,持善良与和谐,不断开拓进取,共同创造黄都灿烂的历史,尤其是自治县成立以来,黄都镇党委、0在县委、县0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发展稳定揽全局,生态创建为总纲,城建交通夯基础,粮烟畜桑图富强,乡企‘双非’促增长,科技兴镇奔小康”的发展思路,带领全镇3万多各族人民税意进取,奋力开拓,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在努力加强党的建设的同时,致力于交通、水利、信息、教育,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目标,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积极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通过二十年来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全镇基本实现了农民收入增长,农村快速发展,社会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项社会事业有序推进的目标,使仡乡的经济社会取得长足进步,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真是硕果累累,岁月辉煌。2006年未,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6580万元,人均占有粮食52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510元。
面对新形势,着眼新世纪,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问题同在。“十一五”规划,是黄都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镇党委、0将一如既往地团结和带领全镇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围绕既定的战略发展思路,求真务实,奋力拼搏,再创辉煌。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210平方公里 | 520326102 | 564300 | -- | 查看 黄都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三合村 | ·务川县旅游·务川县特产·务川县十大特产·务川县十景·遵义品 | 0 |
---- |
查看 三合村谷歌卫星地图 |
黄都村 | ·务川县旅游·务川县特产·务川县十大特产·务川县十景·遵义品 | 0 |
---- |
查看 黄都村谷歌卫星地图 |
云丰村 | ·务川县旅游·务川县特产·务川县十大特产·务川县十景·遵义品 | 0 |
---- |
查看 云丰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丝棉村 | ·务川县旅游·务川县特产·务川县十大特产·务川县十景·遵义品 | 0 |
---- |
查看 丝棉村谷歌卫星地图 |
桂花村 | ·务川县旅游·务川县特产·务川县十大特产·务川县十景·遵义品 | 0 |
---- |
查看 桂花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万元村 | ·务川县旅游·务川县特产·务川县十大特产·务川县十景·遵义品 | 0 |
---- |
查看 万元村谷歌卫星地图 |
燕龙村 | ·务川县旅游·务川县特产·务川县十大特产·务川县十景·遵义品 | 0 |
---- |
查看 燕龙村谷歌卫星地图 |
高洞村 | ·务川县旅游·务川县特产·务川县十大特产·务川县十景·遵义品 | 0 |
---- |
查看 高洞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都濡街道 |
都濡街道是务川自治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全镇2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771亩,其中田21455亩,旱地43116亩,林地11524亩,平均海拔750米,全镇辖12个行政村,3个社区,130个村民小组,13个居民小区,共18644户,72441人,其中非农业户口群众8049户、30860人,农业户口群众10595户、41581人,大部分群众是仡佬族、苗族,还有少部分土家族、汉族群众,是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 我镇山多岩厚,地下矿物藏量丰富、品种繁多,有极大的开发价值,途经我镇南面三村的洪渡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吸引着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目光,同时,我镇还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近20%,有130多种树种,其中包括红椿、红豆杉、银杏、樟木等珍稀树种。 |
丹砂街道 |
丹砂街道是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下辖街道办,2016年1月29日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6〕48号批准撤销都濡镇建制设置丹砂街道。 新设置的丹砂街道辖原都濡镇杨村村、原大坪镇官学村和镇南镇桃符村,街道办事处驻杨村村 |
大坪街道 |
素有“丹砂古镇、仡佬之源”美誉的大坪镇,是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15个乡镇之一,位于县城的东面,距县城5公里。大坪镇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全镇辖7个行政村,5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312人,地域面积195.16平方公里。境内居民以仡佬族为主体。 大坪镇历史悠久、物阜民丰。早在殷周时期,仡佬族先民濮人就在这块土地上开荒辟草,采砂炼丹,创造了灿烂悠久的仡佬族文化——丹砂文化。曾闻名全国的务川汞矿就座落在这里。境内有洪渡河省级风景名胜区;有瓮溪桥、边江汉墓群、龙潭仡佬族古建筑群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全省唯一的仡佬族民族文化村——龙潭仡佬族民族文化村;有小塘石笋、隘溪渡叠翠、龙井坡间歇泉、黄洋坪草场和石林等自然景观。 近几年来,大坪镇党委、0大力实施 “农业稳镇、生态立镇、科教兴镇、旅游富镇、工业强镇”发展战略,努力构建“特色大坪、秀美大坪、开放大坪、和谐大坪”。全镇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建设均取得较大发展。全镇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如今的大坪,社会祥和、百姓安乐、百业兴旺,一个千年古镇正焕发出盎然生机;一个历史古镇、旅游强镇正在崛起。 大坪的山层峦叠嶂、秀峰林立、各具风姿;大坪的水蜿蜒于崇山峻岭,奔腾穿泻于深峡幽谷,处处风光旖旎、美不胜收。环境优美的大坪欢迎您,充满活力的大坪欢迎您,热情好客的大坪人民欢迎您! |
丰乐镇 |
丰乐地处务川南端,距离县城25KM,素有务川南大门之称,北与都濡镇相接,东与德江县接攘,南与凤冈县比邻,西与黄都镇交界,境内地域东西宽5.43KM,南北长约38KM,辖九个行政村,1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万人,交通便捷,务凤干线贯全镇而过,是务川与省、市联系的交通要塞,是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的窗口。 丰乐——故名思义:丰收和欢乐,在这昭示着丰收和充满欢乐的210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上,休养生息着3.2万勤劳的各族人民,她无处不体现物华天保、人杰地灵,具体体现在: 自然资源丰富:有煤矿、莹石矿、铁矿、锌矿等,特别是煤矿贮量十分丰富,全县唯一的合法煤矿就在我镇的山江村;仡佬族的母亲河——洪渡河绕镇而过,在良好的水资源优势下,全镇有三个梯级电站开发或可供开发。 风景独特秀美:洪渡河流域的自然风景令人留连忘返,河水清辙光亮,两岸奇花异草,深岩峭壁等盛世秀丽;星罗棋布的参天古树郁郁葱葱,形成风景独特的古树链,在我镇独特的古树群达30多处之多, 擎天一柱的古、大、珍、稀举不甚举;甚至还有千亩杜仲,万亩银杏之称的山江开发场,点缀着高山的独特景观。已修建的楠木吊桥,横跨两巨岩之间,使天堑变了通途,沙坝水库淹没的官坝现已是高峡平湖。 文化底蕴丰厚:在我镇新田院子青的史前文化遗址,距今已有一万年的历史,它的发现具有很深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清朝我镇新场毛坝人徐志和曾经任慈禧太后的誊录新官,是丰乐的骄傲;牛塘龙灯“王氏天成”,官庄“烽火楼”具有浓厚的神密的文化色彩;傩戏、高台舞狮等仡佬族文化在我镇也有浓郁的基础;在丰厚文化底蕴基础上,我镇成立有兰草协会,养鸭协会、养鱼协会,这些都体现出现代文化气息。在我镇有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爱好者近50人,且长期在各种刊物上发表文章。 人文景观闪亮:湖广总督范我叙埋葬在山江脚下,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50年代的庙坝战役,闻名德江、凤冈、务川三县,现已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各类人才辈出:自卫还击英雄李成明,英勇杀敌56人,最后英勇牺牲的壮举,至今时时称颂;还有对部队和地方都有贡献的安顺军分区政委王万杰,贵州指挥学院的政治部主任田井周,惠水武装部长左强,已退休的县级领导陈明超、冯祖尧等都从丰乐走出,可谓人杰地灵。 近年来,在县委、0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镇上下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丰乐有新的更大的变化,广大群众解决温饱,正向小康路上稳步迈进。我镇人均收入达1891元,居全县前列,支柱产业烤烟得到进一步夯实,传统粮食产业得到进一步巩固,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劳务输出收入稳步增加,集镇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我镇已建成新田玉平、庙坝宅门、田村学堂、茶坪转角店四个“四在农家”建设市级示范点,县级示范点若干个,且都得到了很好巩固。今年镇党委、0将认真落实粮烟稳镇、产业富镇、科教兴镇、人才强镇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产业化经营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努力实现镇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着力推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和谐丰乐”,突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立足实际、求真务实、团结奋进、开拓创新、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全面协调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秀美的丰乐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
黄都镇 |
黄都镇位于务川自治县西南部,东、北分别与本县丰乐镇、涪洋镇交界,南与凤冈县土溪镇接壤,西与正安县市坪乡、中观镇毗邻,镇人民0驻黄都坝。 黄都镇远在隋唐时期,便是古高富县治地,明万历年间辟为乡场,属平越府湄潭县,民国4年拨归务川,民国20年成立安西镇,民国31年改为黄都乡,解放后,先后隶属涪洋区和丰乐区,1992年撤并建后置为建制镇。全镇辖9个行政村,87个村民组,7224户,31493多人,地域总面积2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985公顷,田多土少,是全省十大坝区之一,素有“万亩大坝”和黔北粮仓之称。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烤烟,特色产业有蚕桑、魔芋、大蒜等,林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52%,既是务川最大的杉木林基地,又是全省最大的葵花松采种基地。 天煅地造,雨砺风磨,巧匠精工,形成了绝无仅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燕龙山-、马福林自然保护区,林木葱葱,绿海莽莽,如一道天然绿色屏障;造化神奇的银狮洞,洞内顶高壁宽,各种钟乳石林,千姿百态,其形象栩栩如生,鬼斧神工的“七柱山”又与其遥相对峙;白鹤木雕古屋,即沈家坝陈氏住宅,雕工精湛,门楣有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幕僚甘棠手书“耕读人家”、“林泉山水”木匾,字迹遒劲,堪称一绝;大竹民族风情村,以淳朴的民风,原生的民俗,又被打造为集观光、度假于一体的民族新村,这些自然、人文景观,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溯古抚今,历史长河,沧海桑田,在这片肥沃而神奇的黄土地上,黄都各族人民依山托水,繁衍生息,变化着、发展着,用智慧和勤劳,持善良与和谐,不断开拓进取,共同创造黄都灿烂的历史,尤其是自治县成立以来,黄都镇党委、0在县委、县0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发展稳定揽全局,生态创建为总纲,城建交通夯基础,粮烟畜桑图富强,乡企‘双非’促增长,科技兴镇奔小康”的发展思路,带领全镇3万多各族人民税意进取,奋力开拓,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在努力加强党的建设的同时,致力于交通、水利、信息、教育,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目标,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积极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通过二十年来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全镇基本实现了农民收入增长,农村快速发展,社会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项社会事业有序推进的目标,使仡乡的经济社会取得长足进步,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真是硕果累累,岁月辉煌。2006年未,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6580万元,人均占有粮食52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510元。 面对新形势,着眼新世纪,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问题同在。“十一五”规划,是黄都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镇党委、0将一如既往地团结和带领全镇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围绕既定的战略发展思路,求真务实,奋力拼搏,再创辉煌。 |
涪洋镇 |
务川自治县涪洋镇位于县城西部,距县城24公里,东接都濡,南邻黄都,西交正安,北连泥高。总面积220.9km2,耕地面积44475亩(其中:田19965亩),辖9个行政村,175个村民组,11161户,44236人(其中:农业人口41405人)。其独特的“高原风光、江南情调、仡佬风情、田园牧歌”是对涪洋最好的诠释。 涪洋地形复杂,风光秀丽,气候宜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当海拔1600多米的珍珠,木浪还冰柱倒挂,弥雾连天时,海拔600米的涪洋河畔已风和日丽,桃花盛开。境内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9℃,全年无霜期325天,年降雨量1100㎜。 涪洋资源富集,开发价值可观。全镇有林地112764亩,其中森林面积53639亩,森林覆盖率达41%。镇内有池塘15座,水库2个,堤水站2座,倒洪管3坐,石拱渡槽1座,大小水利设施共54处。蜿蜒的涪洋河起源丝棉,属洪渡河流域,河水清澈透底,无污染,全程约35公里,流量为2.5~20m3/s, 可开发小型水电站。镇内牧草资源丰富,牧羊沟草场3000多亩,黄柏塘草场2000多亩,木浪卧龙桥草场2400多亩。特色农产品“珍珠米”闻名务、正两县,香甜可口,营养丰富,色泽诱人,供不应求。双河萤石矿储量达300多万吨,其品位居全县之首;珍珠煤矿储量达20多万吨。全镇有剩余劳动力11512人,是全县的劳务输出大镇。 涪洋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5%,主要以苗族、土家族、仡佬族为主,其土家族文化早在殷墟甲骨文上就有“巴人”的记载(“巴人”是土家族的先民)。宋代时期,涪洋人就掌握了利用水车灌溉农田的科学技术。涪洋历来重视教育,是一个人杰地灵的文明之乡。民国时期,柏杨火石溪出了个杨家凤,先后任-某部团长、湄潭县长、凤岗县长、-某中央军某师军务总办。其人戎马一生,是川、黔交通线上过境行商的保护神。新中国成立以后,涪洋镇也培育和造就了不少杰出人才,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民风民俗至今沿袭,民族古文化灿烂多彩。春节期间要“唱花灯、玩龙灯”以示庆贺,娶亲要抬花轿,生孩子要泡“月米酒”,喜事、丧事要吹“吹打”、“唱高台戏”等。这些纯朴的民风自古沿袭至今,愈演愈浓。坪山系列民族文化《引兵土地》、《周昌大将》、《洗手磨刀》、《关爷扫邪》等傩戏片断和《蹬转》、《吊斗》、《悬心》、《定身》等绝活在全县乃至周边地区堪称一绝。特别是傩戏系列绝活的现场表演,让人们充满一种无法想象的神奇色彩。同时,还发现坪山向氏家族一位73岁村民向维明收藏了一批古旧书籍,其中被称为神书(或叫天书)一箱、医书一箱、耍书一箱。 金银洞宋墓,其结构、图案、雕刻独特,工艺精湛,现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另有珍珠“狮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三六团二营于1950年9月28日击毙恶贯满盈黔东北大匪首史肇周的地方,该处地势险要,有“一线天”之称。巴村、岩溪等地民间古宅建筑群、雕梁画栋,极有收藏保护价值。坪山石笋峰是乡村休闲观光值得一游的好风光。 全镇的工作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全镇党员干部引领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新农村的能力,紧紧围绕镇党委、0提出的“强基础、抓产业、重民生、谋发展、构和谐”工作思路和“黔东北物流中心,绿色食品工业园区,乡村旅游消暑胜地,重要出口通道”的发展构想,团结带领全镇人民不断在思路上求创新,在发展上求突破,在工作上求实效,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提升集镇品位,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以“四在农家”和服务型党组织创建为载体,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经济发展、精神文明等项工作上新台阶,把涪洋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
镇南镇 |
镇南镇位于务川县城北面,离县城19.6公里,是全县的中心乡镇之一。该镇东与柏村镇相邻,南与都濡镇接壤,西面是以青坪山系为界的泥高乡,北与砚山镇毗邻,是县城通往北面八个乡镇和重庆市南川、武隆的必经之地。 全镇辖五村一居,即镇南村、同心村、新阳村、桃符村、泰坪村、镇南社区居委会,共有97个村民组7712户27660人(非农1236人),有劳动力17124人,流出人口6998人,人均纯收入1852元(2007年)。平均海拔640米,常年平均气温14-18℃,年降雨量1200㎜,土地肥沃,无霜期长。 全镇总面积14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895亩(其中常用耕地26085亩,临时性耕地18765亩),其中田10650亩,土34245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6亩。森林覆盖率达48.33﹪,封山育林面积6971亩,退耕还林8425.5亩。农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油菜、烤烟、花生、大蒜为主;特色产业主要以脱毒红薯、梨子、大虫草、大棚蔬菜为主。 |
砚山镇 |
贵州省务川自治县砚山镇 全镇地域面积89.9平方公里,辖5个村,49个村民组,其中:砚山村12个村民组;大桥村9个村民组;毛田村8个村民组;回龙村6个村民组;石朝村14个村民组。 2007年年末总户数3830户,总人口15951人,其中非农人口215人,农业人口15736人。 耕地面积22845亩,其中水田7320亩,旱地7395亩。全年粮食总产量5998.3吨,人均381公斤 |
浞水镇 |
浞水镇位于务川自治县北端,距县城70公里,北与重庆市龙塘乡、大垭乡交界,南与务川县分水乡、泥高乡毗邻,西与道真县桃源乡连接,东与务川县茅天镇接壤,素有务川“北大门”之称。全镇最高海拔1786米(笋子盖),最低海拔540米(红花园电站),镇人民0所在地海拔850米,年平均气温16.2℃,年积温≧5530℃,无霜期235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1450毫米,年平均日照对数1150小时。 全镇幅员面积207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79个村民组,8586户,39540人,镇机关党支部12个,村级机关支部10个,农村支部85个,党员878人。全镇现有耕地面积37157亩,其中田15930亩,土21227亩。境内粮食作物主产水稻、玉米、薯类等,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森林资料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为32.2%,主要林木为松、杉、柏,有近万亩的鹿池人工林场。铝土矿资源位居全国第三,且铝土品位相当高。 2006年,全镇社会生产总值5600万元,粮食总产量19749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615元,镇级财政收入274.8万元,全镇以务川濯水第二中学、濯水中心完小、鹿池完小为示范的校舍建设面貌一新。公路里程150公里,100%村通车,80%组通路;电视覆盖率达80%以上,移动机站9个,移动通讯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 历史以来,濯水商贸发达,在清朝乾隆年间,江西、湖广、四川三大会馆变化座落于此。现集镇功能较为齐全,有单位23家、旅社9家,餐饮业11家,红砖厂1家,水泥砖厂1家,石棉瓦厂2家,牛肉干加工厂1家,草纸厂1家,牲畜市场1个,个体工商业户210户。新规划集镇区域2.1平方公里,可容人口1.8万人。现已启动长江新区开发,集镇绿化与建设如火如荼。 |
茅天镇 |
务川东北面的边贸重镇——茅天,是1992年7月撤兴隆、石龙、茅天三个小乡合并为现在的茅天镇。位于两省市(贵州、重庆)三县(务川、沿河、彭水)的结合部,距务川县城70多公里。全镇面积203.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752亩,辖5个行政村78个村民小组。 共6138户,26428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镇,境内地貌复杂,地面起伏较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海拔953.8米,最高海拔(兴隆村老鹰山)1458米,站在山峰之巅,可俯视茅天、濯水、分水等乡镇,远眺沿河县、彭水县部分地区;最低处——两河口海拔323.6米,是长溪河、小鱼溪两条河流的 汇合处,就在一座形似马奔的马脑山的“马脑”之下。这匹永不停息的骏马,载着勤劳、朴实的茅天人民走过了20年的发展巨变,谱写了20年的辉煌成就新篇章,迎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 |
柏村镇 |
柏村镇位于自治县东北面,距县城30公里,海拔400——1000米,年平均气温15.5℃,年均日照894——1039小时/年,无霜期245——300天。地域面积96.67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63个村民组,总人口1.53万人。耕地面积12683亩,其中田5527亩,土7156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薯类,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油菜、花生等。矿产资源有萤石矿、重晶石等。 |
蕉坝镇 |
洪渡河畔的蕉坝乡,位于务川自治县东北边陲,与本县的茅天镇,分水乡,柏村镇,红丝乡毗邻,东北面与沿河县接壤,乡0距县城49公里,地域面积179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37个村民组,5939户25432人, 蕉坝历史悠久,远古传说曾经是双蛟龙经常出没的滩坝,世代的演化谐音而成名为蕉坝,辖区内乐居曾经是原安化县府所在地,变迁中一度是安化,后坪等县的辖区,之后归入务川版图,距今已有近1000年历史。1936年,贺龙率领红三军团由麻青横穿蕉坝进入贵州,留下了很多感人传奇的人和事,至今仍然激励着这方热土上的人民;1992年撤并建时将原乐居,蕉坝两乡合并兴建了蕉坝乡。 蕉坝山川秀美,境内多系崇山峻岭,溪流纵横,林木幽深,有不可多见的香塘原始林方圆几千亩,有神秘莫测的生溪沟纵横数十里,有清新怡人的小江渡口风光,是世界最大的黑叶猴种群分布地,是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蕉坝资源丰富,有近5万多亩连片耕地,处于麻阳河和洪渡河之间峡谷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海拔800米,年降雨量1100毫米以上,是典型的酸性黄土壤,经过测土配方和实地认证,被西南大学茶叶权威专家组认定:该地段是我国西南地区种植有机茶的最佳区域之一;有流域面积3569亩,有建成后发电量在10万千瓦以上的高升电站,丰富的流域还盛产二胡子,黄魶丁,鲢鱼等多种纯天然野生鱼;有林地153118亩,森林覆盖率达62.7%,盛产蜂蜜,大脚菇等多种野生食品;因河谷地带特殊气候和土质,种植的西瓜,柑,橙,李,橘,桃等瓜果堪称一绝,味美爽口,备受青睐。 蕉坝民风淳朴,勤劳善良的仡佬族,苗族人民世代耕耘的这片热土,如今已实现乡通油路,村通镶边路,组组通公路,户户通电;移动,联通等信息网络覆盖全乡;有设施齐全的公民办学校11所;0所在地集办公,商贸,服务于一体,新规划建设的区域可容纳近万人,是商贸繁荣的边贸集镇之一;仡佬民族风情浓郁,乡间处处可见穿金戴银的农家儿女,街道田野随时可听动人山歌;农村经济日趋活跃,昔日不为人知的偏僻山野如今也是全县的烤烟重镇,瓜果之乡和有机茶产地。 近年来,蕉坝人民按照“以市场化方法突破产业发展,以革命化干劲突破基础设施,以人性化情怀统筹社会事业”的工作思路,实现“绿满乡、烟满坡、茶满园、羊满山”的崭新局面。 |
分水镇 |
分水乡现有8个行政村,82个村民组,有4757户,20452人,劳动力11249个,是少数民族集居的新建乡之一。 全乡总面积170.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075亩,其中田8565亩,土15510亩。分水乡属中亚热同季,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1℃,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主产玉米、水稻、薯类、烤烟等。境内植被资源保护良好,森林覆盖率达30%,现有深溪沟6000余亩,植被好的森林被列入了县级自然保护区,有国家保护的红豆杉、兰草、紫荆树、银杏、白鹤、五步蛇、野猪、野生黄羊、獐子、锦鸡、水獭等珍贵稀有动物;还有大量的重金石、莹石等矿产资源。全乡的主要经济来源靠烤烟生产和外出务工经商,做好烤烟这块品牌,努力培植后续支柱产业,目前正逐步向畜牧产业化发展,且初具规模。 分水乡在务彭公路主干线上,境内网络健全,公路总长70公里,8个行政村都通了公路,全乡的公路通组率达70%;全乡实现了组组通电,通电率达95%;全乡8个行政村有7个村通了程控电话;联通、移动电话覆盖全乡;通广播电视(含村村通6个村)广播电视县乡联网有过江村、分水村,全乡的电视覆盖率达60%;通人畜饮水工程村民组46个;街道、集镇建设规划完整。 |
泥高镇 |
泥高乡位于务川西北方向,南北纵贯50余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区域面积为243.96平方公里。全乡辖8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91个村民组,7870户31886人,是务川通往重庆的西北大门。全乡现有耕地面积76021亩,占区域面积的20%。其中田13956亩,土62065亩;矿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牧草资源丰富;有名贵中药材天麻、党参等,特色农副产品有栗园大白豆、生漆等;民族民间文化影响深远,其高台舞狮是闻名远近的传统节目。 |
红丝乡 |
红丝乡属于市级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二类乡(镇)之一,东与沿河县黄土乡接壤南与德江县泉口乡交界,西与大坪镇毗邻,北与蕉坝乡隔河相望。全乡辖4个行政村,97个村民组,有3490户,14560人;其中农业人口14123人,占总人口的97.1%,少数民族人口14268人,占总人口的98.2%。全乡总面积18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190亩,其中田5015亩,土23175亩,人均耕地面积2亩,林地面积102150亩,可开发利用荒地46560亩。主要矿产资源有汞、萤石、重晶石等。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花生为主,特色产业有西瓜、柑桔、野生蜂蜜,在县内外小有名气。全乡最低海拔325米,最高海拔1460米,平均海拔850米,立体型海拔气候较为显著。全乡年均气温16.5℃,年降雨量1200毫米左右,全年气候温和,土地湿润,无霜期较长,小区气候较好,适宜于农业产业化建设和特色农产品种植开发。乡0位于洪渡河畔,距县城45公里。 自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在历届县委、0的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乡人民的艰苦努力,扶贫攻坚取得了一定成绩。2006年,全乡人均收入1375元,人均占有粮食385公斤,分别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其中年人均收入844元以下的极贫困人口1027户,4285人,占总人口的29.5%,年人均收入683元以下极贫困人口715户,2860人,占总人口的19.4%。红丝乡于1992年属撤区并乡的新建乡,这里山峦连绵、沟壑纵横、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群众居住分散,加上近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产业结构十分单一,商贸不活跃,群众创收门路不多,增收乏力,贫困面大,目前仍然是全市、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极为落后的贫困乡镇之一。 2007年红丝到县城的油路全线贯通。以保护黑叶猴为主的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覆盖全乡。 |
石朝乡 |
石朝乡是贵州省新阶段100个极贫乡镇和遵义市17个重点扶贫乡镇之一。地处务川东南边陲,东南、南面与铜仁地区的德江县接壤,西面、北面分别与本县的丰乐镇、都濡镇、大坪镇相邻,乡0所在地距县城43公里。全乡地域面积为13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893亩,其中田7106亩,土19787亩。辖5个行政村50个村民组,22个自然村129个村民小组,3814户14384人,农业人口14058人,非农业人口326人,现有劳动力7611人,少数民族13628人,占总人口的95.9%。 全乡平均海拔1140米,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年总积温4780,无霜期243天,年总日照1003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280mm,境内无河流。 森林覆盖面积3136公顷,覆盖率22.4%,主要以用柴林、灌木林为主,兼有松、杉、柏,100年以上的野银杏10余株;草地面积3707公顷。 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矿、硫铁矿和莹石矿,贮量分别在450万吨、200万吨、400万吨以上。 全乡以农业经济为主,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马铃薯、红薯,烤烟为主要经济作物。2009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为481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730万元,工业总产值108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45万元,粮食总产量5800吨,人均粮食占有量43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2396元。 近年来,乡党委、0结合乡情实际,充分发挥地广人稀、草山广阔的优势,积极调整产业机构,将畜牧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支柱后续产业来抓,争取项目资金222.1万元,规划种草养畜扩繁选育场1个,规模养殖户60户。现已实现户均2头牛、 3只羊、3头猪,人均2只家禽目标。 全乡5个行政村实现油路通车,22个自然村已实现通车21个,通车率达91%。小集镇建设初具规模,集镇硬化面积达40000平方米,常驻人口2000人。高峰二级小集镇初具规模,人畜饮水基本保障,。 乡境内现有中学1所,中心完小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村级完全小学3所,村级教学点2间,教职员工115人(含14名特岗教师),在校学生204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89%,适龄少年入学率97.98%。设有远程教育接收站点4个,播放点3个,远教接收中心1个。 有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8人,业务用房520平方米,病床12张,拥有200MA的X光机、黑白B超等检验配套设施。村级卫生室5间,村级卫生员10人。目前全乡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得以有效遏制。 公安、国土、财政、金融、农技、畜牧、扶贫、文化、烟草、通信等单位齐全。有乡镇敬老院1间,入住老人4人,民政低保、救灾救济等工作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