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光村位于凤冈县城南6公里处,326国道、凤琊公路穿村而过。全村辖鄢家桥、马林光、穿阡、高炉、凉桥、屏峰、白岩、7个村民大组,1182户,4709人,耕地面积4064亩,土1515亩。设党支部5个,现有党员74名,其中女党员10名,60岁以上党员24人,初中级以下文化程度党员54名。
全村以丘陵地貌为主,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粮食、森林资源丰富,有库容量为1350万立方穿阡水库,应是县城用水的大小约500余亩,果园环绕小库,山水相应景色壮观,有凤欣米加工厂,烟叶种子站,液化站加油站,有机肥厂,自来水厂,韵铭春茶叶加工厂,双塔茶叶加工厂等环境企业。辖区村民经济来源的粮食、蔬菜、太子参、烤烟、生猪外出务工等主导产业。农民人均收入2295元,粮食600公斤,近年新建茶叶面积1500亩。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327109 | 564200 | -- | 查看 林光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何坝社区 |
何坝社区地处凤冈县城南郊5公里,总面积1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38亩。辖何坝、街上、康坝、跃进、曙光、黎明、塘堡、小东山、沙坝9个村民组,共1260户,4866人,15户以上的村寨25个。社区党总支下设5个党支部,有党员80名,其中:女党员7名,35岁以下党员15名,高中以上文化党员11名。近些年来,社区党总支在乡党委的领导下,切实加强各支部及党员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2008年,因工作成绩突出被凤冈县委评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党总支。 何坝社区地理条件优越,326国道和即将动工的杭瑞高速公里穿区而过,交通便捷。“四位一体”南方生态模式从这里开始,这里生产的蔬菜曾被省农业厅命名为“无公害蔬菜”。近年来,随着全乡产业结构的调整,我社区茶叶种植发展迅速,新建茶园面积已达2500亩。凤冈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又把何坝组、康坝组、跃进组、街上组、塘堡组纳入生态工业园区规划,我社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何坝社区“两委”将继续高举-理论和“-”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的战略,审视社情,超越自我,为构建“文明富裕、环境宜人、和谐进步”新何坝努力奋斗。 “夜郎古甸”摩崖石刻,位于何坝乡何坝社区底水组,民国时期这里称古甸乡。“夜郎古甸”刻于“万历丁亥岁秋九月”,即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在 400多年前,据说是称“将军”的人过此留下了“夜郎古甸”摩崖石刻,即使是今天,在这“夜郎古甸”摩崖石刻周围的方圆10公里范围内还有不少让人费解的遗迹,它们会不会就是古夜郎的影子? |
水河村 |
水河村,位于何坝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处,平均海拔830米、平均气温18度,无霜期240余天,行政区域面积24平方公里。 一、地理环境 水河村地处何坝乡中原地带,凤冈县城南郊12公里,同时也是凤冈县的南大门,接壤于湄潭县永兴茶场。鄢松公路,326国道穿村而过、全村硬化公路达到15公里。 二、组织建设 水河村建立有党支部四个、村民委员会一个,辖27个村民组(即:坪上、堰塘、前进、土改、洋溪、水河、复兴、同心、中心、下坝、堰湾、和平、菜坪、石壁、新村、新木、新坪、新花、新生、新建、新林、新山、新俸、新河、新坝、新光、新塘),总共1588户、7058人,分布有汉族、苗族、土家族。 三、经济收入 全村土地肥沃、气候温湿,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以玉米、辣椒、花生、太子参种植、茶叶,其中以茶叶为主,外出务工等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 四、主要矿藏 优质硅酸盐沙石、铁矿石、硫铁矿、高岭土、石灰石、方解石、粉石英等矿产品遍及全村,量大质优。 五、自然生态 耕地面积6586亩(其中田4858亩,土1728亩),主要农产品有玉米、油菜、蔬菜、辣椒、花生、茶叶。 |
鱼塘村 |
鱼塘村位于凤冈县城东南部,距县城7公里,东邻石径乡,南接永和镇,西邻何坝林光村,北接龙泉镇,总面积10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600亩,全村辖9个组19个自然小组606户2319人。聚居汉、土家、苗等6个民族,汉族人口占95%,主要产业以烤烟和太子参、茶叶为主,有烤烟基地2个400亩:大屋和沙帽山;茶叶基地800亩:新桥茶园。 全村地貌为山区丘陵状,凤船公路横贯全境,组级公路畅通,交通十分便利;水源充足,森林覆盖率高,地势平均海拔950米。全村总面积1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470米,年平均降雨量485毫米,平均气温18℃,气候温和,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
船头村 |
船头村位于何坝乡东南面,村委会所在地距乡政府和凤冈县城13公里,山区地形为主,平均海拔800m,极端最高气温37.8℃,极端最低气温-7.4℃,年平均气温18.7℃、降水量1200mm左右,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全村总面积6.5平方公里,下辖船头、开元、丰门、东流、银岩5个片区,共9个村民组,24个自然小组,农业总人口3560人,以种植、养殖为主,支柱产业太子参、烤烟、茶叶、金银花等。全村森林覆盖率达55%,位全乡之首。 |
林光村 |
林光村位于凤冈县城南6公里处,326国道、凤琊公路穿村而过。全村辖鄢家桥、马林光、穿阡、高炉、凉桥、屏峰、白岩、7个村民大组,1182户,4709人,耕地面积4064亩,土1515亩。设党支部5个,现有党员74名,其中女党员10名,60岁以上党员24人,初中级以下文化程度党员54名。 全村以丘陵地貌为主,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粮食、森林资源丰富,有库容量为1350万立方穿阡水库,应是县城用水的大小约500余亩,果园环绕小库,山水相应景色壮观,有凤欣米加工厂,烟叶种子站,液化站加油站,有机肥厂,自来水厂,韵铭春茶叶加工厂,双塔茶叶加工厂等环境企业。辖区村民经济来源的粮食、蔬菜、太子参、烤烟、生猪外出务工等主导产业。农民人均收入2295元,粮食600公斤,近年新建茶叶面积1500亩。 |
凌云村 |
凌云村位于凤冈县城南面15公里处,北接水河村,南至进化镇,西抵临江村,东临红安村,凤琊公路穿村而过。村辖8个村民大组,24个村民小组,1128户,4549人。耕地面积4725亩,其中田3632亩,土1093亩。土地肥沃,以黄壤为主。由于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所以全年日照充足,气候宜人,最高气温25.7℃,最低气温3.6℃,年平均气温14.7℃,无霜期达271~279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260毫米左右。凌云村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58%以上;水资源丰富,现有沙井沟水库和5个小型山塘。村内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和薯类。主要经济产业有茶叶、辣椒、烤烟、太子参和畜牧等。 凌云村还有风景迷人的太极洞自然景点,系凤冈 “西玛太”三大主要景点之一,距县城16km,因“洞面有纹,类太极图”而得名。太极洞以其充满禅意的景观,清雅、幽静的环境,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游览,是人们修身养性和避暑的好去处。 泉涌山庄位于凌云村八一组(原官健小组),占地面积40余亩, 2011年水淹凼被开发为渔业生态养殖基地和渡假休闲山庄,主要经营范围:垂钓、休闲、餐饮和商品鱼批发。 太级洞摩崖石刻 凤冈太极洞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遵义市凤冈县何坝乡,距县城14km,因“洞面有纹,类太极图”而得名。国内唯一的角砾石天然洞窟,太极洞与无极洞清幽、宽敞,成为儒、佛、道修身养性的天然绝妙境地。洞内历代名人石刻众多,石窟、神像林立,立体地展现了太极洞悠久深远的历史。在景区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全为砾石结构,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远古时期地壳运动的过程,成为地质科考者的首选目的地。无极洞外绝壁高50余米,是攀岩、绳降、滑翔爱好者活动的理想场所。石壁上有天下第一大摩崖石刻汉字(高18m,宽14m),成为凤冈“凤鸣高岗”的象征。 太极洞原名腾云洞,因洞顶有一圆形凹穴,形似太极图,故改名为太极洞。明代开始建设庙宇,成为当时的宗教朝觐圣地,在清代是下八府道教和佛教圣地,当时就已成为贵州名胜,号称“黔北第一观”。太极洞与赤水市两会水是贵州省的两大石窟文化珍宝之一。 太极洞总面积1860平方米,东西长62米,南北宽30米,洞高约18米,有七条通道可以进出,东西南北中,各方都有路和洞口,故名“七窍天开”。洞的中央部分最为宽阔,宛如一间大厅,洞的顶部三分之二是石壁,中心有圆形凹穴,类似太极图。主要景点有太极洞、无极洞、八卦山、蒲水河等。蒲水河环绕的太极洞与无极洞清幽、宽敞,成为儒、佛、道修身养性的天然绝妙境地。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