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化乡位于习水县城西南面,全乡辖7个村48个村民组,4500多户18000多人。乡内峰峦重叠,怪石嶙峋,矿藏资源丰富,有煤、铁、硫、方解石、高磷土等,仅煤的储量就在1.8亿吨之多,为全县重点产煤乡镇之一。全乡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近年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开发了水果、蔬菜和养殖等方面的多项产业。习水县民化乡是远近闻名的生猪养殖乡。
民化乡位于习水县城西南面,习赤公路右侧,幅员49.5平方公里,东抵东皇,南与隆兴镇接壤,西北毗邻土城镇,平均海拔900m,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全乡辖7个村48个村民组 民化乡
,4500多户18000多人,乡内峰峦重叠,怪石嶙峋,矿藏资源丰富,有煤、铁、硫、方解石、高磷土等,仅煤的储量就在1.8亿吨之多,为全县重点产煤乡镇之一。全乡交通、通讯便捷,公路网络四通八达,为县城的大外环、煤基地、卫星城。民化乡位于习水县城西南面,习赤公路右侧,东抵东皇,南与隆兴镇接壤,西北紧接土城镇;最高海拔1456米,平均海拔900米左右;全乡国土面积49多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48个村民组,4310多户,1.75万人;乡内峰峦重又叠,怪石嶙峋,有丰富的矿藏资源:无烟煤、铁、方解石、硫等,仅煤储藏量就达1.8亿多吨;全乡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近年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开发了水果、蔬菜和养殖等方面的多项产业。习水县民化乡是远近闻名的生猪养殖乡。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75万人 | 49.5平方公里 | 520330200 | 564600 | -- | 查看 民化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长征社区 | ·习水县旅游·习水县特产·习水县十大特产·习水县十景·遵义品 | 0 |
---- |
查看 长征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长春村 | ·习水县旅游·习水县特产·习水县十大特产·习水县十景·遵义品 | 0 |
---- |
查看 长春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丰光村 | ·习水县旅游·习水县特产·习水县十大特产·习水县十景·遵义品 | 0 |
---- |
查看 丰光村谷歌卫星地图 |
顺龙村 | ·习水县旅游·习水县特产·习水县十大特产·习水县十景·遵义品 | 0 |
---- |
查看 顺龙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丰坝村 | ·习水县旅游·习水县特产·习水县十大特产·习水县十景·遵义品 | 0 |
---- |
查看 丰坝村谷歌卫星地图 |
沙溪村 | ·习水县旅游·习水县特产·习水县十大特产·习水县十景·遵义品 | 0 |
---- |
查看 沙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三元村 | ·习水县旅游·习水县特产·习水县十大特产·习水县十景·遵义品 | 0 |
---- |
查看 三元村谷歌卫星地图 |
群新村 | ·习水县旅游·习水县特产·习水县十大特产·习水县十景·遵义品 | 0 |
---- |
查看 群新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东皇镇 |
东皇镇位于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面与良村镇接壤;南面与桑木、回龙、习酒镇毗邻;西面与土城镇、民化乡相连;北面与程寨乡、赤水市相靠,海拔在900至1300米之间,以喀斯特地形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常年雨量多,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3.4℃。镇域内有溪沟数条,溪水长流,水资源基本无污染。全镇面积311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7.0平方公里),辖15个村、6个社区居委会,农民人均收入1994元,耕地面积40675亩,林地面积261502.2亩。总人口82876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69人,全镇民族以汉族为主,苗族、彝族所占比例较少。 东皇镇辖区内有煤矿企业17间,年生产优质煤炭50万吨。有非煤矿山34间,工业企业生产总值过亿元。2006年,全镇财政总收入3660万元,其中国税完成1880万元,地税完成1780万元。 镇内农业生产以水稻、玉米为主,通过近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农技的推广应用。全镇有10个村规划种植有机酒用高梁4000亩,城郊5个村规划种植无公害反季节蔬菜5000亩,在满足县城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还外销周边县市,增加农民收入。 东皇镇山川秀丽,景色迷人,旅游资源富有特色:一是天鹅池、童仙溪侏罗纪自然公园,该景区是地球同纬度保存最为完好的常绿阔叶林带,区内有黔北高原最大的天然湖泊——天鹅池。二是大杉树综合旅游区。突出景观有1000余年生长历史的“中国杉王”傲然挺立。三是小桥林场自然观光旅游区。景区内峡谷深切,峰际连天,凸现喀斯特原生地貌典型特征。四是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以吃农家菜、品农家茶,吸农家新鲜空气为主的农家乐休闲度假游,正成为一种生活时尚。五是地方特产风味独特。镇内有野生天麻、杜仲等名贵药材,有羊肉粉、羊肉火锅、麻辣豆腐皮、精烤香腊肉、黑豆花等农特产品和风味小吃。 办事项目: 单位地址: 习水县东皇镇矿中路 邮政编码: 564600 |
土城镇 |
土城镇位于习水县西部,赤水河中游河畔,幅员面积307平方公里,辖16个村,123个村民小组,2个居委会,10个居民小组。全镇11091,人口46179人,其中镇区人口近1万人。有耕地28562亩,其中田18910亩,土9652亩。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02元。 土城是一座千年古镇。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始置平夷县,北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在此建滋州。元末明初,街民在改造房屋时发现了大量土城墙,故名“土城”。历史上商贾云集,是赤水河中游的政治、经济中心。2005年9月,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土城,是一块红色圣地。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土城。28日,毛泽东、-、-等在土城亲自指挥青杠坡战斗。29日拂晓,红军以土城浑溪口为主要渡口,挥师一渡赤水河,揭开了红军“四渡赤水”的光辉篇章。2006年,经0中央批准,在土城建设四渡赤水纪念馆,于2007年7月9日竣工开馆。2006年由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土城渡口纪念碑等四渡赤水战役旧址已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土城,是一块绿色奇葩。境内有品位极高的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地处土城西南部的小坝景区,属保存完好的习水国家级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景区面积约40km2,生态系统保存完好,景观原始古朴,是度假休闲、科学考察、寻幽探险的理想选择。 近年来,土城镇抢抓历史机遇,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一乡一仓三基地”,即:建设绿色果蔬之乡、优质米粮仓、畜牧养殖基地、生态河鱼养殖基地、赤水纸浆厂重要原料基地,努力建设赤水河畔最富庶的鱼米之乡。加强古镇保护与开发,推进红色旅游开发进程,全力打造“四渡赤水”和“中国土城”品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镇,着力建设优秀旅游景区和遵义市经济强镇。 |
同民镇 |
同民镇位于习水县城西南部,东面与隆兴镇隔赤水河相望,南与醒民镇相邻,西面与四川省古蔺县黄金镇接壤,北与土城镇相连,距县城38公里。全镇总面积约115平方公里,地形有平坝和高山,耕地面积11801亩(其中田面积为9712.9亩,土面积为2087.9亩),海拔在450一1650米之间,常年平均气温在15一一25摄氏度,最高温度40摄氏度,最低气温0摄氏度,全年无霜期在360天左右,属亚热带季温气候。 全镇辖行政村7个、居委会1个,村民组47个、居民组1个。有5163户20005人,其中:农业人 19299人,少数民族112人,人均耕地面积0.6亩,森林覆盖率达65%,土壤肥沃,受传统种植的影响,经济单一,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红粮等,年粮食产量达11500吨,是习水县主要产粮镇之一。气候适宜也为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是蔬菜、水果、药材生产投资的好地方。水利设施有与醒民镇共用21.3公里长的联合大堰和容量133万立方米的螺丝湾水库为骨干的水利工程,灌溉面积10180亩,是全镇农业的命脉,也有同民河为辅的河塘堰,为种植业和养殖业提供了良好环境,同时同民河流落差大的特点为水电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交通要道有土城一太坪的主线公路(柏油路面),也是习水县城通往四川古蔺县城的必经之地,有同蔺乡村公路(泥石路面待开发柏油路)横贯同民镇境内,全镇已通公路的村达90%,电力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覆盖率已达95%,移动、联通通讯和电信已开通,为全镇两个文明建设注入了生机。 全镇8个行政村(居)中蔺江管村较为边远,其人口居住分散,区域面积3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0%,是国家级自然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域。广阔的大山上养育着上百种野生动物,特别是濒临灭绝的华南虎和猴子、野猪、山羊,有各种天然中草药材和人工栽培的成片黄柏杜仲。山川秀丽,风景独特,青山绿水,是等待开发游览观光的处女地。 改革开放以来,全镇人民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奋进,全镇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逐步进行,特色产业特别是养殖业已形成一定模式,仔猪基地镇成为农民发展养殖致富的道路,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从生产规模,市场竞争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发展优势。党委0将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培植自己的龙头企业,加强外部引进,内部联合,扩大自身实力,使全镇乡镇企业的发展上一个历史的新台阶。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力争把铜灌口水电工程建成,完成发电、灌溉造福于民的工程。 300米长12米宽的新建街已全面完成修建,小城镇建设初有成效,目前正在立项同民镇集镇扩建,城镇水平逐步提高,区域面积不断扩大。2006年已完成了全镇“十一五”规划资料,并上报有关部门审批,规划把“稳定粮油、主攻畜牧、壮大蔬菜、开发竹果、夯实基础、培育企业、深化改革、科技兴农、保护环境、打造旅游、构建和谐”作为发展思路,重点扶持发展食品加工、白酒酿造、商品蔬菜、中药材开发、水果种植、开发旅游、水电开发等作行业。党委0正在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投资开发。 |
醒民镇 |
醒民镇位于习水县南部,与同民镇、四川省古蔺县太平渡镇接壤,与隆兴镇隔河相望,是 1999 年“撤并建”后的新建镇。全镇国土面积 69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0700 亩,其中田 7200 亩、土 3300 亩。全镇辖 7 个行政村、 88 个村民组、共 3958 户,总人口 17441 人,其中农业人口 16385 人、非农业人口 464 人,有醒民、小河口两个集贸市场。最高海拔 866 米、最低海拔 291 米。全镇社会稳定、市场繁荣、交通便利。 全镇以种、养殖业为主,属典型的纯农业镇乡。境内土壤为紫色土,出产水稻、玉米、小麦、薯类、豆类、油菜等普通农作物。 2003 年全年粮食总产量为 6400 吨。 2003 年大牲畜存栏 2583 头、出栏 714 头;猪存栏 12486 头、出栏 9814 头;鸡存栏 64411 只、出栏 61774 只。农业总产值为 2100 万元。 |
隆兴镇 |
隆兴镇位于习水县西南部,东与本县马临工业经济区相接,南与习酒镇和四川古蔺县太平镇隔河相望,西与本县醒民、土城两镇相连,北与本县土城镇、民化乡相邻。全镇国土面积87.8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85个村民组,5534户,24311人。有少数民族425人,主要是彝族和苗族,分布在新光村和滨江村。全镇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海拔悬殊较大,最低淋滩海拔300米,最高沙帽山海拔1000米,常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毫米左右,全年无霜期在350天左右,镇内森林覆盖率为17%,主要林木为柏树、松树、杉树。 全镇拥有耕地16326亩,其中田8211亩,土8115亩。土壤以粘土和沙壤土为主,农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红薯、洋芋,经济作物有葡萄、蔬菜、甘蔗、油菜、高粱、花生,主要养殖牛、羊、猪、鸡、鹅等。 镇内煤炭资源十分丰富,镇内现有煤矿3家,年产量达30万吨,实现产值8500万元,有砖厂2间,年生产红砖1千万块,实现产值170万元,有营运车辆56辆,营运船舶37艘,街道各类店铺150家。 近年来,镇党委、0立足镇情,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带领全镇人民走以农为主,以工富镇,农林牧副渔齐发展的路子,实现了经济稳步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使隆兴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至2006年底,全镇农业总产值650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可达12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1850元。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完成了隆兴至县城的油路建设,交通条件十公便捷,实现村村通公路;移动机站运行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程控电话安装1000多门,占农户五分之一以上。镇容镇貌明显改观,镇区街道全部硬化。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成绩喜人,全镇葡萄种植面积达3800余亩,梨子500余亩,蔬菜基地1000多亩。 隆兴是当年红军长征激战过的一方热土,赤水河流经境内45华里,许多地方是红军“四渡赤水”战斗过的地方,属红色旅游资源的密集地带,有淋滩渡口、九溪口渡口,淋滩红军烈士墓,淋滩老红军驻址,三锅庄战斗遗址等红色旅游景点。 未来几年,隆兴镇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镇党委、0将紧紧围绕镇第五次-会确定的“抢抓机遇、夯实基础、壮大产业、科技推动、结构调整、加快步伐、全面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文化,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为实现和谐隆兴、小康隆兴而努力奋斗。我们相信,只要全镇人民团结一致,奋发努力,顽强拼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隆兴一定能够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
习酒镇 |
习酒镇地处黔北赤水河、桐梓河交汇河畔,位于川南古蔺县东部,习水县南部,北靠名城遵义和驰名中外的茅酒厂,与四川郎酒厂隔河相望,是连接黔、川、渝各大中城市的交通枢纽。 全镇总面积为 80.8 平方公里,辖 10 个行政村 1 个居委会,总户数 8870 户,总人口 34525 人,人口密度为 428 人 / 平方公里,是习水县四大镇之一。 求真务实、团结奋进的习酒镇党委,0领导班子本着“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指导思想,高举-理论伟大旗帜,以实际行动实践“-”按照“抓党建、促经济、降人口、稳秩序、兴科教、调结构、奔小康”的发展思路,立足于有效利用土地、气候资源相结合,发展立体农业和绿色产业;立足于煤炭资源与水资源相结合发展煤电并举、水火互济的能源优势,重点狠抓畜牧养殖、生态建设、旅游业、非公有制经济和农业综合开发五大支柱。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努力提-部队伍,党员队、整体人口素质,继续推进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
回龙镇 |
回龙镇镇情概况 一、基本情况 贵州省习水县回龙镇,地处大娄山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中间地带,位于习水县南部。与习酒厂相连,与茅酒厂相邻,与郎酒厂隔河相望。镇0所在地距县城22公里。全镇总面积89平方公里,常年耕地面积23505亩,辖10个村(居),150个村民组,35128人。赤水河的主要支流——牛渡河(亦称桐梓河)流经镇境南部。镇所在地方圆2公里群山环抱,绿水青山、尤如数条巨龙欲飞欲回、昂首凝视回龙这块小盆地,铸成了回龙秀美优雅的自然环境。回龙街上原有一座古庙,相传叫天王寺,其正殿大厅外有8根粗大的木柱,每根柱都精细地刻有一条活灵活现的龙。一日,僧人们正打扫庭院,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四起,其中两条龙离柱下地欲走,僧人见状急忙用扫帚奋力将龙追赶回柱上,并用大铁钉固之于柱。之后,龙无一轻举者。“天王寺”随之改为“回龙寺”根据群山巨龙欲飞欲回的自然景观和柱雕龙离柱又回的美妙传说,“回龙”便远近闻名,并作为地名相传下来。 二、自然条件及矿产资源 全镇自然条件好,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北高南低的地形造就了一幅集山地、丘陵、田坝、河谷于一体的自然美景。最高海拔1658米,最低海拔550米,年平均气温14℃,年均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全年无霜期280天左右。 这里,物产丰富,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较大。主要有煤、硫铁矿、高岭土、方解石、优质碳酸盐矿石等。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优质小红粮、红苕、马铃薯等农作物。以养殖黔北麻羊、鲁比杂羊、波本杂羊和通过引进新丹长白猪、英系约克猪、杜洛克猪三个品种杂交,选育外三元商品猪及摩拉杂交水牛、西门达尔杂交黄牛、利木赞杂交黄牛为主的畜牧业,支撑起令人刮目相看的畜牧业强镇。现已建成养牛、养猪、养羊基地和纯繁种猪基地、外二元种猪基地等。 这里水利设施较为完善。东风干渠自西北面横贯镇境中部,塘房水库在北面居高临下,蓄水池、小水窑遍布全镇。多数群众饮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镇所在地、周家集市的饮用水,都是未受任何污染的大山洞内优质泉水。 三、通讯 这里,有完善的电力网络设施。集镇、农村电网在并入国网基础上,又完成了一、二期电网改造,各村、组户用电既方便又稳定。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音响设备、微波炉等家用电器频频进入机关、农村家庭。 这里,通讯、电视网络齐全。全镇程控电话交换机3处,所有行政村和多数村民组开通程控电话;联通、移动、电信(小灵通)等专业公司在我镇境内都建有基站,移动电话随处可用;各村建成的“村村通”电视工程和正实施的微波传输电视工程,使有线电视进入千家万户,电视信号覆盖全镇每一个角落。 四、交通 这里,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习回公路、马回公路、临回公路分别与省道茅习公路相连,不仅通达习水县城和四川省的古蔺、叙永以及天下第一酒镇茅台,而且可直达遵义、贵阳和四川的合江、泸州等地;桑回公路与县道仁习公路相接,既可通县城及县内多个乡镇,又能通达中国酒都——仁怀。镇内村村通公路,多数村民组通汽车,四通八达的公路网铺满全镇。 五、经济状况与优势资源 这里,有繁荣的集贸市场。回龙、周家两个具有悠久历史,而今已建设一新的集市,幅射本县桑木、二郎、习酒、马临、东皇等乡镇和贵州省仁怀市、四川省古蔺县的部分地方。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古老的商业历史和新型的商机,造就了商贾云集、贸易发达、人流不息的繁荣热闹景象。 这里,酒香扑鼻,酒气迷人,具有酿造浓香型、酱香型优质白酒得天独厚的条件。原誉享内外的雪龙酒、永恒大曲、习民大曲、习圆大曲、习恒大曲等优质名酒均产自回龙境内。 这里,是煤炭资源开发的理想之地。镇境内的东南部有质量上乘、储量丰富的煤资源,已探明的尚有1600米采区属“处女地”,开采价值十分可观的煤资源正急待开发。 六、小集镇建设 这里,是小集镇建设投资最佳的选择。贵州世纪兴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50万元建设的回龙新区第一期工程已全面结束,由飞龙路、兴龙路构建成宽敞明亮的十字街已吸引了众多外地商家和住户。投资方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现回龙新区第二期工程、车站、农贸市场、休闲广场以及周家集镇建设等一批工程正在投资开发。 这里,海拔高低差异大,荒山荒坡和退耕还林面积较大,气候多样,既是多种天然中药材生长和人工种中药材的最理想之地,又是生产优质大米、酒用优质小红粮的最佳地方。这里,还有繁茂的草山草坡,具发展养牛、养羊等牲畜的最优越环境。 这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春风吹拂的一片热土,充满着新的活力,蕴藏着无限商机。镇党委、镇人民0竭诚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投资开发回龙,我们将诚守“您助我发展、我让你发财”的理念,为您制定最优惠的政策,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营造最宽松的环境。让您放心投资,大胆开发,获取丰厚回报。 热情好客的回龙人民,真诚欢迎您到回龙这片热土上来投资开发、观光旅游、避暑养神、休闲娱乐! |
桑木镇 |
桑木镇地处习仁公路干线上,距县城26公里,是习水县城的卫星城镇;东与永安、二郎相邻,南与二郎接壤,西靠回龙镇,北与东皇镇相依,全镇辖10个村,1个居委会,共102个村民组,5400户,2377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80人);全镇幅员109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0321.74亩,其中田面积8052亩,森林覆盖率18.6%,2003年人均纯收入1390元,交通运输十分方便,是习水县重要的交通贸易重镇之一,桑木镇属山区型农业镇乡,全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平均海拔 940m,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降雨量1050.8mm,无霜期276天,主要出产大米、玉米、小麦、油菜、红梁、马铃薯等农作物,是习水县重要的粮食产区,镇内物矿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铅锌矿、重晶石、荧石等市场紧缺矿石;有涓涓细流、潺潺清泉、奇峰怪石、溶洞幽谷,令人流连忘返;还有那治病温泉更是绝妙到了极点,困乏、压抑之余,融入其中,令人心肺舒畅,郁气顿消。 自国家实施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桑木镇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明显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民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与日俱增。到目前,全镇已安装程控电话 800多门,开通了闭路电视和移动电话,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桑木镇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和中药材、经果林培植等特色产业项目。到目前全镇共实施退耕还林8000余亩,栽植油厚朴、杜仲等中药材5000亩,梨子、板栗等经果林800余亩,林地混种高蛋白牧草2000余亩,畜禽养殖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以牛、羊、鸡养殖及板栗、梨子、中药材为主的后续农业发展态势。 现在桑木镇政通人和、社会稳定、百业俱兴,镇党委、0正本着 “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你发财、我发展”的招商引资理念,努力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诚请八方商客前来投资开发。 |
永安镇 |
永安镇地处习水县南面,距县城58公里,辖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82个村民组、6029户,其中农业户5554户,总人口26089人,其中农业人口23412人,城镇人口2667人。水利设施共有水库三座:烂泥槽水库,位于天桥村水塘坝,蓄水量43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650亩;丰岩水库,位于小岗村丰岩,蓄水量17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500亩;桃子沟水库,位于楠木村楠木台,蓄水量12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860亩。为种植业和养殖业提供了良好环境。交通要道有永安至二郎、二里柏油路;有永安至润南、土河、到习水的通村公路也是今后永安至习水的一条最近的公路;还有润南到桑木河坝的通村公路。全镇已通公路的村达100%,电力覆盖率达100%,电视收视覆盖率已达90%,移动、联通通讯和电信已开通,为全镇两个文明建设注入了生机。 改革开放以来,全镇人民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奋进,全镇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逐步进行,特色产业特别是养殖业已形成一定模式,仔猪基地镇成为农民发展养殖致富的道路。党委0将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培植自己的龙头产业,加强外部引进,内部联合,扩大自身实力,使全镇农业在发展上上一个新台阶。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力争把杨家园水电库区建成永安镇新的旅游区,造福于永安人民。 |
良村镇 |
良村镇位于习水县中部,东经 106 ° 24 ˊ— 106 ° 24 ˊ 36 〞,北纬〞 28 ° 22 ˊ 30 〞— 28 ° 23 ˊ,平均海拔 960 ㎡,平均气温 14.2 ℃,平均降水量 1153.7 毫米,无霜期 274 天,境内赤桐公路、习犁公路(现改为 302 省道)横穿东西,良双公路贯通南北。镇0驻地西距县城 28 公里,东离温水镇 14 公里,国土面积 186.4 平方公里,耕地 27418 亩,辖 6 个行政村, 1 个居委会, 231 个村民组。8867 户, 36599人,现有党员 816 名,设党委 1 个,总支 7 个,支部 55 个。 2008 年国民生产总值8640万元,乡镇企业收入6080万元,财政总收入1052万元,人均纯收入 2594.72元,境内矿产资源有无烟煤、铅锌矿、硫铁矿,重晶石、大理石等,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黄豆、小麦、红苕、洋芋、高粱、蔬菜等,畜牧业以养猪、山羊、耕牛和家禽为主。 镇内广播电视、邮政通讯、教育医疗、交通运输、供水供电,配套功能齐全,矿山企业、集镇建设等基础设施发展较快。有线电视传播站 3 个,中学 2 间,小学 17 间。二等甲级医院 1 间,有线无线通讯覆盖 95% 以上,村村通公路。现有煤矿 6 间,年产原煤 50 万吨左右,砖厂、石粉厂 7 间,新增集镇面积 59.5 亩,改造电网 593 公里,镇内小水电全部并入国网,新建 30 千伏变电站一座,电网覆盖率达 100% 。 良村镇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经过的地方之一, 1935 年 1 月 24 日,红 5 军团前卫部队为阻击追来的川军郭勋祺部,保证红军中央纵队顺利通过良村,在梅溪河与追来的川军开展激战,给川军迎头痛击。这是红军从遵义出发后第一次与川军正面交锋,写下了署名的“梅溪河战斗”。为悼念牺牲的红军烈士,镇党委正在积极申报立项建立梅溪河战斗纪念塔,并先后在良村坪上,茶元等红军烈士牺牲的地方立了纪念碑、修善烈士墓和烈士陵园。 目前,镇党委、0根据实际,制定了奋斗目标,将带领全镇各族人民奋力拼搏,努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16% 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增长 20% 以上,财政税收确保增长 15% ,农业总产值增长 6% 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 1.9 万吨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280 元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7 ‰以内,主要工业、农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下降。 良村镇党委0将在县委、县0的领导下,以饱满的政治热情,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四渡赤水”精神,围绕目标,真抓实干,为打造和谐良村、特色良村,建设经济强镇而努力奋斗。 |
温水镇 |
温水镇位于习水东部,是黔北地区重要的边陲重镇,全镇辖12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137个村民组,11927户,52352人,(其中农业人口46239人,非农业人口6113人)。幅员167.43平方公里.全镇土地总资源251017.6亩,其中农业用地233730.2亩,建设用地5721.04亩。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森林覆盖率49%,海拔1025米,年平均气温14C,降雨量1020毫米,无霜期272天 |
仙源镇 |
仙源镇位于习水县东南部,幅员167 KM2,地势高低不平,山峦叠嶂,地形复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属亚热带高原气候,最低海拔630米(在大石村叉口组),最高海拔1883米(在金山村二台子黄沙岩)。镇所在地海拔为1320米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050㎜,无霜期270天,年平均气温在15oC左右,全镇植被覆盖率48%左右。全镇辖1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85个村民组。截至2006年底,全镇共有人口25314人,其中,农业人口24561人,耕地面积4244.48公顷。仙源主要矿产有无烟煤、铁矿、硫铁矿等,镇内还生长着天麻、方竹笋等特色产品。2006年底,全镇粮食产量为14070吨,农业产值为4898万元,乡镇企业产值为2886万元,财政收入3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63元。 |
官店镇 |
官店距县城96公里,与毗邻乡镇均有公路相通,每天有16班客车经官店来往于习水、桐梓、遵义之间。官店河、长滩河在官店场汇合,经桐梓河流入赤水河,注入长江。官店桥、长征桥、新华桥横跨长滩河,河滨街、长征街两条千米大街呈“丁”字型延伸,解放街、文化街错落有致。 特色农业 农产品有水稻、玉米、小麦、红薯、红粮、洋芋、大豆、油菜籽等。林产品有方竹笋、李子、柑子、梨、桃等,畜禽产产品有猪、牛、羊、鸡、鸭等。官店菜油名扬省内外。 历史文化 集镇繁华,是习水东南部商贸集散中心。红军烈士纪念碑与休闲广场隔河想望,古建筑陆家祠堂偎依在官店河旁,官店中学宽敞亮丽,绿草如茵,书声朗朗。 旅游资源 金海水车,是亚洲第一大水车,高20.08米。菜花节也是当地很热闹的重点节日,是习水绿色生态旅游的重点乡镇。 |
寨坝镇 |
寨坝镇位于习北部,背靠江津、重庆,面向遵义,右与国家级风景区四面山接壤,左丁山湖相连,镇所在地海拔1060米,国土面积164.3平方公里,森覆盖率68.85﹪,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主要矿产有铜矿、硫矿、铁矿等。共有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99个村民组,7382户,2812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07人,少数民族86人,耕地面积31780亩,其中:田19650亩,土12130亩,2006年,粮食总产量12689吨,人均占有粮食173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全镇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加快步伐,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 |
民化乡 |
民化乡位于习水县城西南面,全乡辖7个村48个村民组,4500多户18000多人。乡内峰峦重叠,怪石嶙峋,矿藏资源丰富,有煤、铁、硫、方解石、高磷土等,仅煤的储量就在1.8亿吨之多,为全县重点产煤乡镇之一。全乡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近年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开发了水果、蔬菜和养殖等方面的多项产业。习水县民化乡是远近闻名的生猪养殖乡。 民化乡位于习水县城西南面,习赤公路右侧,幅员49.5平方公里,东抵东皇,南与隆兴镇接壤,西北毗邻土城镇,平均海拔900m,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全乡辖7个村48个村民组 民化乡 ,4500多户18000多人,乡内峰峦重叠,怪石嶙峋,矿藏资源丰富,有煤、铁、硫、方解石、高磷土等,仅煤的储量就在1.8亿吨之多,为全县重点产煤乡镇之一。全乡交通、通讯便捷,公路网络四通八达,为县城的大外环、煤基地、卫星城。民化乡位于习水县城西南面,习赤公路右侧,东抵东皇,南与隆兴镇接壤,西北紧接土城镇;最高海拔1456米,平均海拔900米左右;全乡国土面积49多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48个村民组,4310多户,1.75万人;乡内峰峦重又叠,怪石嶙峋,有丰富的矿藏资源:无烟煤、铁、方解石、硫等,仅煤储藏量就达1.8亿多吨;全乡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近年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开发了水果、蔬菜和养殖等方面的多项产业。习水县民化乡是远近闻名的生猪养殖乡。 |
二郎乡 |
二郎乡位于习水县南部,有“习水南大门”之称,东连永安镇,西接回龙镇,南邻仁怀市三合镇,北靠桑木镇,总面积平方公里,距习水县城42公里,全乡管辖个村个居委会,个村民组户,总人口人,总耕地面积亩,其中:田亩,土亩。 二郎乡0设在二郎坝,这里四面环山,三面傍水,牛渡河从东面奔腾而来,经干溪沟峡谷,在这里急转一弯,依地向西而去,二郎河从北面深山中潺潺流淌,经塘坝峡谷在这里形成九曲回肠之势,注入牛渡河,七一大桥飞架于牛渡河上,沟通习仁两县交通,友谊桥锁于二郎河口,是连接二郎永安两乡镇要道,二郎集镇座落于两河水交汇处,风景靓丽。 二郎建置于一九六五年前隶属于仁怀县,是年十一月划归习水,一九九二年“撤并建”时将二郎、莫洛、沙坝三乡合并建二郎乡。 二郎气候温和,特产丰富,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习水小青城之称。土壤属中亚热带黄壤地带,适宜各种农作物和水果生长。二郎稻米味香滋润,二郎红梁酿酒香醇,二郎土鸡肉质鲜嫩,营养滋补,可与乌鸡比美。二郎水果品种数十种,以李子最优,香甜味美,有“李子之乡”美称,闻名于黔北川东。二郎地下矿产资源数种,以煤炭最丰富,被地质专家称为“习水煤海”。二郎手工竹席夏季铺用凉爽舒适,二郎河鱼“黄腊丁”、鲢鱼、团鱼是美味佳肴,二郎火酒味醇茅香。宋朝,二郎生产的“风曲法酒”载入宋人张能臣的“酒名记”,二郎酒厂采用民间酿造秘术结合现代高新技术生产的“习郎酒”、“贵习酒”、“江南春”等列为品牌为宴客美酒,最新研制的“花酒”更为饮者之佳品。 二郎集镇是历史古镇,已有四百余年历史,逢农历二、五、八赶集,商贾云集,商品琳琅满目,热闹非凡,集镇功能齐全。 二郎自古为军事要地,明万历年间,四川总兵吴广督军讨伐杨应龙入屯二郎坝;清顺治年间农民起义领袖石可诚在境内石家洞屯兵数万,准备起义,在周边修筑军事寨堡数处,尤以上二郎坝寨堡地势险要,气势磅礴,直今保存完好,后被清军剿灭;清咸丰年间,石达开率太平军在二郎境内屯住月余;清光绪年间,农民陈玉川聚众数千人举行反洋教起义,在攻下仁怀县城进军遵义途中兵败;一九三五年,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三次经过二郎坝,在五老滩组建了赤水河游击队,活动于二郎及周边地区,留下了红军许多动人的故事。 二郎地方风俗颇具特色,婚嫁、丧葬、庆寿、开财门、上梁、节日等习俗从古传至今,古朴庄重。 二郎宗教信仰以道教最盛,天主教起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传入二郎,二郎天主教堂修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至今有百余年历史,是周边信徒教会活动的中心。 二郎教育、卫生、交通、通讯、水利、电力等方面建设发展迅速。全乡学校全部建为花园式学校,卫生条件优良,交通事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交通枢纽,通讯已开通程控电话、移动、联通、小灵通等通讯业务,水利设施建设完善,电力与国家电网联网运行。 二郎文化底蕴丰富,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二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三级联创、四在农家”为载体,发展速度快。从2003年开始创建,乡党委创新思维,精心部署,超前安排,采取以点促线,以线促面,全面推进的方式,共创建了6个点,形成了一条示范带,受益农户224户,1000余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在创建中,乡党委、0注重引导,部门积极参与,以富为出发点,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紧紧抓住人的素质的提高,切实转变群众观念,群众即是创建的主体,也是投入的主体,变“要我创建”为“我要创建”,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争先创优氛围浓厚,各项工作在创建点上都全面推进,成效显著。目前,在创建点上,“富在农家”有产业支撑,“学在农家”有载体,“乐在农家”有场地,“美在农家”充分展现,基本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貌。 二郎的春天阳光明媚,阳春三月李花、桃花、梨花、菜花竞相开放。漫山遍野,争奇斗艳。尤以李花最盛,全乡有李园万亩,主要分布于牛渡河水田河两岸,是二郎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二郎的未来前景美好,二郎火电厂正在筹建之中,杨家园4万千瓦水电站建成发电、浪子口水电站即将动工,福平长青两间年产60万吨煤厂即将建成,二郎集镇建设已完成规划,客车站,河宾大道等项目建设动工修建,二郎撤乡建镇已向上申报,不远的将来二郎将成为新兴的工业园区,二郎的明天更美好。 |
二里乡 |
贵州省习水县二里乡 地理位置 二里乡地处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东南面,距离县城88.8公里,东面与本县的桃林乡一河之隔,南面与桐梓县的容光乡和仁怀市的火石乡相接,西面与永安镇相连,北面与双龙乡相邻。 历史沿革 “二里”一词是依据从秦汉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的保甲制和里社制而得名,是二郎里和小溪里的合称。民初废里甲,二里称之为二里场,属仁怀县北区管辖。民国六年(1917) 二里乡 ,仁怀县将5个区调整为11个区,二里场为第8区区公所所在地,辖4个保。民国二十四年(1935),仁怀县将11个区裁减为7个区,原7、8区合并为第7区,区公所设在桑木场,此时的二里归桑木区管辖。民国三十年(1941),仁怀县改行乡(镇)并裁区设署,桑木区署督导兴隆乡,此时二里归兴隆乡管辖。1950年1月,仁怀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组成仁怀县人民0,全县设12个区,12区区公所在兴隆场,辖永安、兴隆两乡,二里则属12区兴隆乡管辖,1950年解放李家寨后,彻底废除了保甲制度,1951年,改保设村,兴隆乡辖二里村等8个村。是年,区公所改数序称谓的区公所冠以地名,第12区改为永安区,二里则归于永安区兴隆乡管辖。1952年6月至1953年实行民主建设,划大乡为小乡,二里正式设为乡。1955年,仁怀县按照中央精神将小乡调整为大乡,改乡(镇)人民0为乡(镇)人民委员会,二里乡由原来的二里和玉屏两小乡合成。1959年,实行“政社合一”制度,二里乡人民委员会改名为二里管理区。1961年,废人民公社县联社,恢复区的建制,二里管理区改为二里公社。1965年11月二里被划至习水县,隶属永安区公所管辖。1983年,实行体制改革,公社更名为乡,即叫二里乡。1992年8月撤区并乡,由原来的二里乡、兴隆乡和观摩乡正式合并为现在的二里乡。 概况 习水县二里乡全乡总面积为82.6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立体气候明显,最高海拔为1500米(兴隆石鹅洞林场),最低海拔480米(观摩)。现有耕地面积37098亩,其中:田6365亩,土12283亩。全乡辖7个行政村54个村民组,现有农户4966户21379人。在基层组织建设中,全乡设有一个党总支9个党支部,党员人数为542人,其中农村党支部7个,机关党支部1个,教育党支部1个,农村党员474人,机关干部党员32人,教育支部党员为36人。全乡人均文化水平不高,文化底蕴和氛围不浓厚。 主要收入 农民收入主要靠农业生产,人均纯收入1675元。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高粱、棉花、生姜。全乡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可供开采的有煤矿、高岭土,硫铁矿等,煤炭开发前景广阔。为搞好煤炭资源开发,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徐矿集团兴隆煤气开发公司于2006年7月投资5.6亿元在二里红工建矿。随着红工新村、二里集镇的建成和“三纵六横九连线”的交通网络的构建,二里将实现从一个经济极贫乡到经济发展中等强乡的新跨越。 |
三岔河乡 |
三岔河乡位于习水县东北面,距习水县城38公里。北与重庆江津相邻,南与良村镇隔山相望,西与程寨乡接壤,东与大坡、温水镇一岭相依,习水河穿境而过,自西、自东、自南各有一条通乡公路。全乡幅员1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877亩。全乡辖7个村55个村民组4736户,总人口2.25万人,全乡社会稳定,市场繁荣,交通便利。有集贸市场3个,集贸市场人口流动量约3500人。乡境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有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全国最大最集中的丹霞地貌区域,有望仙台等省级风景名胜区,且地处川、黔、渝旅游金三角的核心区域,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是避暑休闲、观光旅游、科学考察的理想胜地。 三岔河乡是一个纯农业乡,2006年全乡生产总值2900万元,其中一产完成2300万元,二产完成350万元,三产完成2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0元。农业种植以水稻、玉米为主,辅以红粮、小麦、土豆、红苕等农作物,发展了连片撑绿竹4000余亩,全乡畜牧业较为发达,发展了畜牧养殖大户26户,平均年出栏生猪30头,全乡年出栏生猪24186头,山羊2616头,家禽97900羽。全乡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依靠全乡广大人民,认真实施“生态立乡,旅游活乡,畜牧强乡,农业稳乡”的发展战略,确保农民稳定增收,财政稳定增长,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
大坡乡 |
大坡乡位于习水东北部,东北与綦江县、江津区接壤,南靠温水镇,西靠三岔河乡,全乡国土面积167.7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立体气候明显,最高海拔1577米(飞鸽村),最低海拔850米(典礼坝村),习水河自北向南蜿蜒穿过,辖区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飞鸽景区。目前,全乡11个村(居)70个村民组,7183户,31092人。现有耕地22978亩,其中田13962亩,土9016亩,工农业总产值4444万元,人均纯收入1760元。 大坡乡是纯农业乡镇,境内无工矿企业,但森林履盖率和植被率高,森林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休闲避暑的好地方。主要的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无典型的经济作物,主要靠发展畜牧养殖业、生态养殖业和科技杨梅,已初步形成规模。 |
双龙乡 |
习水县双龙乡位于习水县东部,乡0所在地距县城62公里,边临官店、仙源、良村等乡镇,双龙全乡海拔870—1771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2.1摄氏度,幅员106.2平方公里,区内辖5个行政村87个村(居)民组,3396户,14452人(其中常住人口14048人)。全乡有耕地面积(习惯亩)13860亩,(其中水田2400亩),在耕地中有25度以上坡耕地7063亩,占总面积的51%,有林地34571亩,有草山草坡22540亩,有荒山荒坡28420亩,全乡境内有河流9条,水库1座,全乡境内85%喀斯特地貌,99%以上汉族居住,交通极不发达,经济、通信、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业发展状况经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有了很大改观,全乡现在已建设中药材之乡和畜牧业强乡的思想,加速双龙发展。 |
桃林乡 |
桃林乡基本情况地理位置:距离习水县城区118公里,东靠桐梓大娄山二台子,南接桐梓花秋镇、容光乡,西邻习水二里乡,北连习水官店镇,四面环册,实乃山巅小镇。历史记录:桃林,曾有过辉煌的历史。解放前,这里是黔北遵义至习水、合江的商贸要冲,也是贩卖布匹、盐巴等日常生活用品的中转站。南来北往的许多客商落足于此,形成了桃林独特的姓氏文化,也形成了山巅小镇的雏形。她育出了一批批优秀的黔北籍人才,推动了这一方教育事业的大发展。行政区划:1992年撤区并乡后,桃林幅员面积1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600亩,草山草坡30000亩,下辖8个行政村,52个村民组,20个党支部,有党员520人,总人口24975人。经济情况:境内气候适宜,年均气温13℃,最低海拔500米,最高海拔1600米,属典型的山区立体气候。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是习水黔北麻羊、肉牛生产大乡之一,盛产李子、板粟等干鲜水果,按照“品种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总体规划,0把产业结构向纵深发展,全乡旱地作物主要转向种植红粮,2006年完成种植指导计划7000余亩,顺利通过了 “国家环保局南京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关于有机地块和有机红粮绿色产品》”的资格认证,正式成为中国茅台酒有机原料生产基地之一。并着力打造习水县首个“万亩红粮基地”,真正成为“红粮之乡”。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已燎原之势,发展势头欣欣向荣,逐步成为桃林另一农民增收的产业。发展动态:境内丰富的资源开发,为全乡“十一五”期间经济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据徐州矿务集团地勘测量,境内煤碳储量2.7亿吨,设计年开采量120万吨,预计2008年开采出煤,将会拉动乡境内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为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迈开了更加坚实的步伐。 |
坭坝乡 |
坭坝乡位于习水县东北部,距县城97公里,距重庆市江津区106公里、綦江县57公里,距遵重高速公路雷神店接口45公里,离重庆市中心城区125公里,是贵州省离重庆市最近的乡镇之一。2006乡党委被评为“五个好”党组织,连续三年获全县目标管理综合考核二等奖。 全乡国土地面积79.6平方公里,辖5个村1个居委会、42个村民组、2个居民小组,人口4145户,17100人,总耕地面积15492亩,人均耕地面积0.9亩。2006年粮食总产量6274吨,人均产粮366公斤,农业总产值完成2080万元,工业总产值完成31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88元。 坭坝乡小城镇总规划面积60亩,已实施35亩。近年来,通过积极实施“民资建乡、三产活乡、项目兴乡”战略,坚持规划先行,项目推动,建管并举,快速推进。中心街拓宽至16米,完成了供排水、通信管网等基础工程,实施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城镇规模和市场容量迅速扩大。 稻米、养殖业初具规模,蔬菜、中药材等项目迅速发展,粮食总产依托良种科技推广项目实现了增产增收,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建设和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清溪沟、大河沟大峡谷旅游资源尤其突出,景区内群山挺拔,古树参天,郁郁葱葱,桫椤猕猴,丹霞石壁,青山叠翠,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休闲娱乐、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地。 |
程寨乡 |
程寨乡位于习水县北部的习水河流域中下游,东邻三岔河风景区和良村镇,西抵赤水市石堡乡,北临四川省合江县福宝镇,国土面积 194.5平方公里,最底海拔450米,最高海拔1648米。1992年由原东皇区的石门、程寨、红旗、大白塘4个乡撤并建成新程寨乡。全乡辖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9个自然村)66个村民组,4582户,19175人,耕地面积15777亩,乡0所在地位于习水河畔距县城27公里的程寨街上,是习水河流域的重要经济集散地。美丽的习水河流经全乡。森林面积为30447亩。森林覆盖率达 64%,是重点生态林区。 全乡农村产业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科技杨梅、小香蒜、撑绿竹等地方特色产业为辅。目前,全乡共栽种撑绿竹5000余亩,发展种植小香蒜4000亩,科技杨梅253亩,产品畅销周边县、市,是程寨乡农民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6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741元,全乡GDP产值为2393万元。比上年增长了8%。其中农业产值为119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