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汉市(英语:Guanghan City 拼音:guang han shi)。别称“雒”。
经纬度:经度104.25 纬度30.99
所属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所属省份:四川(sichuan province)
行政区划:辖17个镇(雒城、三水、连山、南兴、新平、和兴、松林、高坪、向阳、小汉、金鱼、南丰、金轮、兴隆、新丰、新华、西高,原万福镇并入新丰镇,原三星镇并入南兴镇,原广兴镇并入向阳镇),2个乡(北外、西外,原东南乡并入新丰镇,原双泉乡并入连山镇)。
市人民0机关办公驻地:雒城镇天津路108号。
面积:538平方公里
人口:总人口59万,城市人口17万。
国内生产总值: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亿元,财政总收入14.9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9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83元;全年招商引资35.7亿元。
市情简介
广汉市位于“天府之国”四川之腹心,是成都以北的重镇,自古有“蜀省之要衢,通京之孔道”之说。南临成都市区25公里,北距德阳市区19公里。境内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河流纵横,土地肥沃,市容整洁,风光秀丽,被誉为“成都的后花园”, 广汉是“四川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之一。经济以工业为主,主导产业为:医药、轻纺、机械、食品、旅游。 广汉市境内河流纵横,水塘密布,6条主要河流的常年平均流量为34.29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约15.62亿立方米,水质较好,水位较高,易于开采利用。
广汉市属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至今遗留有较丰富的名胜古迹,其品位和旅游开发价值很高。有闻名于世界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三大国际旅游精品之一的“三星堆古文化遗址”;还有古雒城城墙、铭文砖墙基,金雁湖、房湖公园、明代古寺龙居寺、文庙、汉代古墓群、古树等。
广汉市地处四川“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中心地段,是成都经济圈的重要部份,具有优越的投资环境。108国道、成绵高速公路和宝成、广岳铁路纵横全境,境内每百平方公里拥有等级公路78公里;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坐落近郊,是中国唯一一所培养民航飞行员的高等院校,其机场可起降波音737飞机,距西南国际航空港双流机场仅50公里,均为高速公路,乘汽车只需20余分钟。广汉拥有程控电话容量12万门,有35千伏安以上变站9座,由省网直接供电,天然气日供气量达19万立方米以上,自来水日供水量达10万吨以上。
全市域属都江堰自流灌区,域内平原面积占92.3%,浅丘占7.7%。108国道、成绵高速公路和宝成铁路纵贯全境,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全市先后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电话。
历史沿革
秦朝时为雒县。雒县因雒水流经县境而得名,故城在今北外乡境五里巷。
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广汉郡,辖13县。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州刺史,此为益州,刺史治雒。
新莽时期(9~23年),改益州为庸部,部牧驻雒县。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8年),复置益州和广汉郡,雒县为广汉郡属县。
三国时期,魏元帝景元四年(283年),魏灭蜀,分益州为梁州。广汉郡改属梁州,雒县仍为郡治。
东晋时期(317~420年),广汉郡仍属梁州,雒县为郡治。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蜀郡为益州。次年,分雒县置什邡县。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复置汉州,领什邡、德阳、绵竹3县,撤销雒县建制,由汉州直辖原雒县地区,以原雒县为州治。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在蜀称帝,建立大夏国,复置雒县。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灭大夏国。同年,省雒县入汉州,仍领三县。明末,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建置沿旧。
清初,仍如明制。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降汉州为散州(单州),不再辖县,隶属成都府,沿袭至民国元年。 民国2年(1913年),改汉州为广汉县(缘广汉郡而名),属川西道(次年改为西川道)。
1953年7月,广汉县改属温江专区。1960年4月29日,什邡、广汉合县,仍名广汉县。1963年1月1日,广汉、什邡分县。
1983年划入成都市,同年8月,德阳市建立,广汉县划属德阳市。
1988年2月,撤销广汉县,建立广汉市,为四川省辖县级市,由德阳市代管。
地理资源
广汉市地处成都平原东北部龙泉山脉西麓,为沱江冲积平原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以平原为主;东部有浅丘,占全市面积的7.7%。海拔一般在450—590米。
境内松林镇、双泉乡为丘陵低山地段,平坝因近代河流的长期切割,河间出现长堤形埂子,由西北边境流入的青白江、鸭子河、石亭江、绵远河及其支流白鱼河、蒙阳河等,形成六河六埂、槽埂相间的地形。全境东西长36.2公里,南北宽27公里,总面积538.28平方公里,其中平坝占92.33%。
森林资源
全市有林业用地6928.7公顷,四旁树折合面积1732.85公顷,按林地类型分:有林地6209.4公顷,疏林地103.8公顷,未成林造林地37公顷,无林地543.7公顷,难利用地40.2公顷;按经营类型分:公益林面积2881.7公顷,商品林面积3044公顷,兼用林面积962.8公顷,难造林地40.2公顷。全市林业用地率12.3%,森林覆盖率11.3%,绿化覆盖率14.67%,全市活立木总蓄积21.07万立方米,其中用材林蓄积为67042立方米,防护林蓄积为98960立方米,薪炭林蓄积100立方米,特用林蓄积333立方米,疏林地蓄积1241立方米,散生木蓄积和四旁树蓄积43045立方米,杂竹折合重量101990为吨。
土壤资源
广汉市境内土壤的成土母质为基岩风化物和松散堆积物两大类。平坝地区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丘陵地区为基岩风化物。主要土属是灰棕冲积水稻土,占总耕地的48.72%,其主要土种为半沙泥田和二泥田,占74.36%。质地属中壤一重壤土,托水托肥,水分渗透适中,水气热协调,有机质与全氮含量及有效磷、有效钾成分等均丰富,为市内高产稳产农田。灰色冲积水稻土稍次,占总耕地的10.60%,主要问题是土壤渗漏较大,但也是多年培育出的良好水稻土。再积黄泥水稻土又次之,占总耕地的21.96%,这种土属由于土质粘重,保水性强,但耕性不良;灰棕冲积土占耕地的8.43%,由于沙性重,保水保肥力差,只宜旱作,易受旱灾;红紫泥土分布在松林、双泉两镇、乡的丘陵坡面上,占总耕的4.55%。
全市耕地,平坝地区占95%,多数土层深厚,适宜农作物生长,地势平坦,机械作业便利。土层厚度大于100厘米的占总耕地的7.43%,小于30厘米的仅占总耕地的1.5%。大部分土壤或重壤,耕性好,适耕期长,宜种范围广,保肥供肥性能较好。据测定,质地为中壤土的占耕地面积的37%,重壤土占26.2%,轻粘土占18.5%,轻壤土占9%,砂壤土占9.3%。
土壤反应以微酸性、中性为主。全市微酸性土壤占43.8%,中性土壤占39%,微碱性土壤占15.4%,碱性土壤占1.8%,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
土壤共分七级。一级主要是灰棕二泥田、灰色二泥田等土种,占总耕地的27.11%。二级主要有黄泥田、灰棕泥田、灰色半沙泥田等土种,占耕地面积的49.12%。三级主要有灰棕沙田、灰色沙田、白鳝泥田、红紫泥田以及各种漕田等,占总耕的14.49%。四级主要有灰棕漏沙田、楼板田、灰色漏沙田、紫色沙田、灰色及灰棕沙土、姜石黄泥土等土种,占总耕地的6.45%。五级、六级土种占总耕地的2.83%。七级为坡面陡峻、坡度大于20度、冲刷严重、土层浅薄的土种,占土地总面积的1.6%,多系荒坡,未计入耕地。
矿产资源
(1)现广汉境内基本无地下矿产资源(除有少量天然气)。
(2)有三个浅丘乡镇,经勘查有地下矿泉水资源。
(3)除去以上二种资源外其它资源只有河沙资源和粘土资源等。
水利资源
广汉市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面积大,地下水类型多样复杂,储存量和补给量相对较为丰富。境内四条大河湔江(鸭子河)、绵远河、石亭江、青白江均属沱江水系,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
经济发展
坚持以工业跨越发展为重点,全市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各项建设有序推进。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广汉市始终坚持把工业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产权制度改革,集中力量抓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业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了以川油宏华为龙头的石油机械制造业和以蜀中制药为龙头的制药业两个配套的产业集群,机械、医药、化工行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1%,民营和股份制经济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96%以上。广汉市的经济开发区是省级工业开发区之一。目前,开发区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开发区的带动下,全市工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0家,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达到27家,上5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33.8亿元、销售收入135亿元、利润10.8亿元、利税13.9亿元。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全市现有国家、省、德阳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50多家,形成了优质粮油、蔬菜、水果、花卉苗木、食用菌和优质畜禽、水产品、中药材等生产基地,创建了30多个农产品知名品牌,川粮米业的“川粮牌”商标2007年被评为中国名牌。广汉市先后被列为全国100个创建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之一,全国园艺产品(蔬菜)出口创汇示范区,省优质水稻、优质油菜和优质蔬菜基地县(市)。
城市建设稳步推进。近年来,广汉市按照“突出重点、完善功能、加快建设”的思路,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目前,广汉市通过“滚动开发,逐步推进”的模式,加快推进城北新区建设,按照市场化的思路,引进民间资金开发城东片区,同时抓好鸭子河古蜀文化休闲观光风景带建设。城市建设带动了商品房开发,2007年,在建楼盘18个,商品房预售面积34.52万平方米。广汉市城市迅速扩大,建成区面积已达16.35平方公里,正逐步形成中等城市规模。
文化旅游业发展迅速。广汉市以三星堆为龙头的旅游业发展很快,并努力将三星堆建成一流的文化旅游景区。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发掘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和农村改革历史做好旅游文章,以奥运圣火传递活动和“保保节”、“桃花节”带动旅游发展,2007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8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达到17.6亿元。与旅游相关的配套设施健全,餐饮业发达,境内有大小酒店数十家。
文化教育
广汉市教育发达,教育设施齐全。全市拥有:
本科类大学一所--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亚洲最大、世界知名的“蓝天大学”);
职业技术学院一所--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七研究院)
电视广播大学一所。
国家级重点中学一所――广汉中学
省级重点中学一所--金雁中学。
市级重点中学一所——广汉六中
还有 广汉二中,雒城三中,雒城二中,广汉四中等
省级重点中专----广汉职业中专学校, 庆玲机电等职业技术学校
交通运输
广汉市陆上交通发达,有宝成铁路横贯南北;108国道,成绵高速公路,北新大道延长线,成青高速通道延长线,公路纵横。
在航空方面,有民航飞行学院机场,现今还承载着一定的航空任务,在08年汶川大地震中机场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运输了很多伤员和救灾物资!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59万人 | 551平方公里 | 510681 | 618300 | 0838 | 查看 广汉市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雒城镇 | 约9万人 | 12.5平方公里 |
---- |
查看 雒城镇谷歌卫星地图 |
三水镇 | 约4万人 | 34平方公里 |
---- |
查看 三水镇谷歌卫星地图 |
连山镇 | 约2.9万人 | 30.5平方公里 |
---- |
查看 连山镇谷歌卫星地图 |
高坪镇 | 约2.5万人 | 28平方公里 |
---- |
查看 高坪镇谷歌卫星地图 |
南兴镇 | 约2.9万人 | 32.4平方公里 |
---- |
查看 南兴镇谷歌卫星地图 |
向阳镇 | 约1.5万人 | 22平方公里 |
---- |
查看 向阳镇谷歌卫星地图 |
小汉镇 | 约2.2万人 | 28平方公里 |
---- |
查看 小汉镇谷歌卫星地图 |
金轮镇 | 约2万人 | 21平方公里 |
---- |
查看 金轮镇谷歌卫星地图 |
新丰镇 | 约2.5万人 | 25平方公里 |
---- |
查看 新丰镇谷歌卫星地图 |
兴隆镇 | 约2.7万人 | 34平方公里 |
---- |
查看 兴隆镇谷歌卫星地图 |
和兴镇 | 约2.1万人 | 20平方公里 |
---- |
查看 和兴镇谷歌卫星地图 |
松林镇 | 约2万人 | 32平方公里 |
---- |
查看 松林镇谷歌卫星地图 |
金鱼镇 | 约2.7万人 | 36平方公里 |
---- |
查看 金鱼镇谷歌卫星地图 |
新平镇 | 约1.3万人 | 18.3平方公里 |
---- |
查看 新平镇谷歌卫星地图 |
南丰镇 | 约2万人 | 20平方公里 |
---- |
查看 南丰镇谷歌卫星地图 |
西高镇 | 约1.7万人 | 23平方公里 |
---- |
查看 西高镇谷歌卫星地图 |
北外乡 | 约2万人 | 29.2平方公里 |
---- |
查看 北外乡谷歌卫星地图 |
西外乡 | 约1.4万人 | 22平方公里 |
---- |
查看 西外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旌阳区 |
旌阳区隶属德阳市,东邻中江县,西连绵竹市和什邡市,北接罗江县,南靠广汉市。全区幅员面积648平方千米,总人口656946人(2008年)。 德阳市旌阳区为德阳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市区建成区面积40平方千米。国家特大型工业企业第二重型机器厂、东方电机厂、东方汽轮机厂坐落其间,还有旌阳、旌湖、八角三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城郊经济特征鲜明。 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区经济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共投入资金1518.75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工作得到加强。新增节水灌面1.61万亩,新增有效灌面0.37万亩;新增蓄水能力10.6万立方米。渠道节水改造110公里,新建整治堤防1.9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万平方公里,建集中供水站5处,解决0.5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小城镇建设继续推进,完成规范化水泥街面2.99万平方米,下水道2485米。开发区和黄河路片区配套设施逐步完善。经济开发区投资600万元,完成了贺兰山路、渤海路南侧慢车道、紫金山路等道路工程,排洪工程以及道路绿化、路灯、人行道配套等工程不断完善,开发区的投资硬环境不断改善。黄河路片区完成了黄河西路(五叉路—绵远河)、秦岭山路(北泉路—黄河路)、千山街延伸段(沁河路—泾河路)、秦岭山路(黄河路—泾河路)、泾河路(峨眉山路—千山街)等道路建设,兆河路(千山街—秦岭山路)完成投资10万元,完成了天山北路延伸段(泾河路—青衣江路)的项目立项、招标等工作。全区道路交通建设继续推进,新建村级水泥路45.20公里。全区112个行政村通村水泥路全部建成,2004年12月通过了省交通厅验收。 坚持狠抓科技工作,科教兴区不断推进。全区申报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44项,批准立项15项。共推广农业科技成果108项,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51.20%,企业科技项目新增产值2.2亿元,实现利税2036万元。建立了市级科技示范镇1个,区级科技示范镇1个,科技示范村69个,科技示范户800户。 认真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切实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促进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坚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率达96.37%,人口自然增长率0.57‰。 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农村广播电视光纤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实现了20个乡镇的村村通光纤电视。投入资金353万元,新架设乡镇至村组的二级光干线105.48杆公里,村到组(社)的电缆主干线79.87杆公里,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3200多户。 坚持以农村卫生、预防保健为重点,继续推进卫生改革,乡村卫生医疗一体化得到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区计划免疫四苗覆盖率达98.57%,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达90.86%,乙丙类传染病发生率为228.09/十万。新创区级卫生村5个,农村自来水覆盖率21.00%。加强了医政管理和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净化了医疗市场。 建区以来,共投资1.73亿元,扩充教育用地177亩,完成市区学校改扩建工程,增加教学班级110个,解决了市区入学难的问题,提前实现六周岁儿童入学。投入巨资,排除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8.4万平方米,归并村小104所,教育布局趋于合理。全区现有139所学校,其中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1所,德阳市重点中学1所,德阳市合格高完中1所,教师进修校1所,全区现有在校学生8.37万人,教职工4270人。 在区委、区府和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全区59所学校建成了计算机教室,四所学校建成校园网,所有中小学电教装备达九二国标,现正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100%和98.4%,完成率98.6%和98.4%,毕业率达100%和98%,辍学率仅0.03%和0.75%,“四率”指标均符合“普九”标准,残疾适龄人口入学率96.8%。1998年被确定为“四川省素质教育实验县”,2001年9月获省政府“两基”先进集体称号,2002年旌阳区被省教厅确定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2年被市政府授予“两基”先进集体,获市政府推进“两基”成就奖,2002年、2003年连续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优秀组织奖,2003年获德阳市党员实践“-”示范单位称号,被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等评为全省校务公开工作先进集体,多次荣获区委、区政府目标考核先进单位称号。基础教育连续多年荣获市教育局考评一等奖。 自然地理 大致以绵远河为界,以西为平原区,海拔460—561米,面积37.06平方公里,占全区幅员面积的64.9%,以东为丘陵区,面积277.94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35.07%,丘陵区山峦起伏,多呈环状或脉状或脉海拔高度457—764米,相对高度多在100米至200米之间,境内最高为新中马鞍山、海拔764米,八角井镇和东河乡是区境最低区,海拔473米,最低点位于通江镇锣桥凯江水面,海拔457米。 境内有属沱江水系的绵远河、石亭江和属嘉陵江水系的凯江,以及都江堰人民渠四、五、七期工程从区内穿过。配套人民渠干支渠12条,斗渠181条,大河民堰16条,泉堰145条,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17座,以及各类小型水利工程设施6447处。 区内多年平均降雨893毫米,三条大河多年平均流量58.7M3/S,上层地下水埋深一般为8—20米。下层为20—40米。人民渠供水稳定。大部分水源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水质标准。 石亭江 石亭江古称雒水,源出什邡,经绵竹,从高景关入市境,流经市境,流经金轮、小汉、金鱼、和兴、三水等镇与绵远河会合后流入沱江。境内河段长22.32公里,集雨面积76.65平方公里。2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为3900—415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6.58亿立方米。 绵远河 绵远河古称绵水。境内河段长11.9公里,流经连山镇、双泉乡、松林镇、三水镇,与石亭江汇合后出境至赵镇入沱江。属于降水补给河流。河面均宽268米。集雨面积80平方公里。年均径流总量5.12亿立方米。 旌阳区气候属亚热带湿和半湿润气候区,总的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较少,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大,强度不一。常年平均气温16.0℃,最高气温36.5℃,最低气温-6.7℃,温差43.2℃。年平均日照时数1215.4小时,年平均降雨量893.4毫米,其中夏季降雨量达536毫米,占年平均降雨量的60%。 季节交替时,冷热空气活动频繁激烈,形成以东北方向为主的季风。年平均风速1.5米/秒,瞬间最大风速14.3米/秒。无霜期长达276天。常年发生的主要气候灾害有低温冻害、干旱、洪涝、大风、冰雹、秋霜、寒潮等,低温冻害天气主要出现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发生频率70%。春旱、夏旱、伏旱和冬干经常发生。3月初至4月底发生春旱频率为40%,4月下旬至7月上旬发生夏旱的频率86%。6月底至9月初,发生伏旱的频率61%,12月至次年1月发生冬干频率40%。夏秋两季发生洪涝的频率50%,年平均发生0.75次。六级以上大风年平均发生0.86次,年平均出现雹灾0.8次。9月至11月,易发生秋霖,年平均发生1.89次,12月至次年2月,寒潮年平均发生1.52。 气候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夏无酷署,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6.1度,无霜期271天,年降水量893毫米,日照1251.5小时,主要灾害性天气有低温冷寒、干旱、洪涝、冰雹和秋绵雨。全区耕地面积33683.5公顷,占幅员面积的56.84%,林地面积9354.4公顷,占幅员面积的14.4%。 地下水资源 境内地下水资源同样丰富,据对龙泉山以西388.9平方公里范围地下水资源测算,测出区地下总储量为13.3亿方/年,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约2.48亿立方/年,具有较高保证率的可供开采资源量不2.21亿立方/年,平均每平方公里超过150立方/日,人均占有量高于全国水平。 矿产资源 旌阳区地处成都断平原与龙泉山皱带两个不同构造地貌,区内矿产资源相对较为丰富,有天然气、粘土、建筑用砂、砾石、砂岩石材,页岩、泥炭、地下水、矿泉水等。天然气资源中,新场气田探明储量目前位于全国第九;粘土矿平原区各乡镇皆有矿点,地质储量1亿吨以上;建筑用砂,砾石分布于绵远河、石亭江、凯江河床中,地质储量超过1亿吨;页岩和砂岩石材东部丘陵乡镇皆有成矿分布;泥炭探明储量10.4万吨,原矿可作燃料和普通肥料。 历史沿革 199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德阳市市中区行政区划调整一分为二,德阳市旌阳区成立。 2000年,旌阳区辖4个街道、18个镇、2个乡。 2004年,旌阳区辖5个街道(旌阳、工农、城北、城南、旌东)、18个镇(黄许、孝泉、柏隆、八角井、德新、扬嘉、天元、孝感、景福、寿丰、新中、通江、双东、东泰、东河、和新、袁家、孟家)、2个乡(城区、旌阳)。 2006年1月12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6]5号)批准,同意德阳市旌阳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即由原来的18个镇、2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调整为11个镇、1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 风土人情 观音会定于农历二月十八日,据佛经记载,这一天是观音菩萨诞辰。观音大士被视为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菩萨,信徒很多,尤以妇女为最。届时,人们从庙中抬出观音大士的塑像,打着各种彩旗幢幡,手捧香炉祭品。由锣鼓音乐引路,组成宗教仪仗队伍。 在队伍中还用人装扮成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金童、玉女、白娘子、小青、许仙等传说中的人物故事,分列左右,组成各种艺术造型,被人抬着一起参加-。城中大街小巷都游,两边观众都挤在檐下或楼上观看,虔城的信徒还对着队伍烧香叩头、顶礼膜拜,以求菩萨护佑。时间持续一天。凡供有观音大士的庙宇,这一天香火也特别旺盛。 经济概况 2008年辖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40亿元,比上年增长14.51%,增幅较上年回落1.28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9225元,折合4208美元,比上年增加5287元,增长12.98%。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8.18%,上半年增长14.27%,前三季度增长14.55%,全年增长14.51%。分产业看,一、三产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17亿元,比上年增长4.0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6.40亿元,比上年增长10.46%。一、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47%和18.65%,各拉动经济增长0.41个百分点和3.3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受地震和金融危机影响明显,增势较前期有所减缓,但仍实现增加值117.83亿元,比上年增长18.5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2.88%,拉动经济增长10.7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106.18亿元,比上年增长20.5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8.28%,拉动经济增长10.6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仍是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2008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0.61亿元,比上年下降10.27%。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03亿元,比上年下降17.98%。一般预算收入3.02亿元,比上年下降0.87%。 全年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5.13亿元,比上年增长11.67%,增幅较上年减缓17.17个百分点。 辖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43亿元,比上年增长27.97%,增幅较上年提高11.52个百分点,创建区以来新高。 实际利用外资130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84%;考核口径出口总额1187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3.10%;向国外输出劳务319人次。 今年在灾后重建项目的强力支撑下,区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到28.36亿元,比上年增加11.95亿元,增长72.87%,增幅较上年上升47.36个百分点。 2008年出生人口5420人,人口出生率8.30‰;死亡人口3845人,人口死亡率5.89‰;全年净增人口157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41‰,比上年增加0.86个千分点。年末总户数243173户,总人口65694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39938人,占总人口的51.75%,比上年上升1.76个百分点。城镇化步伐加快,2008年城镇化率达到59. 80%,比上年增加2.00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16元,比上年增加1712元,增长13.58%。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2元,比上年净增882元,增长17.54%。 行政区划 旌阳区东邻中江县,西连绵竹市和什邡市,北接罗江县,南靠广汉市。 Jingyang Qu 510603 618000 区人民政府驻黄河东路99号 2006年,旌阳区辖5个街道(旌阳、工农、城北、城南、旌东)、11个镇(黄许、孝泉、柏隆、八角井、德新、扬嘉、天元、孝感、新中、双东、和新)、1个乡(东湖)。 风景名胜 孝泉古镇坐落在九寨沟旅游环线德茂公路沿线,距省会成都79公里,距德阴市区21公里,全镇幅员面积52.5平万公里,总人口4.2万人,辖20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场镇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场镇常住人口1.8万余人,是四川省首批百镇试点镇和51家重点镇之一,是德阳市重要的回民聚居地和伊斯兰教协会所在地,回汉两族和睦相处。 古镇孝泉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东汉大孝子姜诗的故里,汉代叫汛乡,后因“一门三孝”、“孝感天下、清泉满地”而得名,1996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历史著名典籍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左平御览》、《华阳国志》等记载了东汉末年古代孝子姜诗、姜妻庞氏和儿子姜安安姜家一门三位孝子。“一门三孝”自古以来,影响深远,姜诗去逝后,汉明帝下昭在孝泉修建姜公柯,以表彰姜诗一门三孝的孝道,从此至今,已近两千年,这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顶礼膜拜。“一门三孝”。被列入《古代二十四孝图》,作为古代儿童教育的启蒙教材,姜诗被宋代崇宁宗赐为“东双至孝广文王”,孝敬父母、忠于园家的品德被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学派列为评判一个人好坏的标准。汉明帝、宋崇宁宗、明成祖、清乾隆等帝王下昭赞评,韩愈、李调元、黄云鹊、谢无量等文人墨客写诗题字,部份墨迹保存完好。元代砖塔、清代藏经楼等部份历史遗迹保留至今。国务委员彭佩云、副省长韩邦彦等领导高度重视,苏联代表团、越南代表团、联合国官员前来参观并题词。由此,孝泉成为孝子故里、德孝文化发源地。 为进一步弘扬德孝文化,开发旅游产业,孝泉镇按照“整新如旧”的原则修复历史遗迹,建设旅游景点。1988年依托省保文物龙护舍利宝塔修复占地6000平方米的三孝园;1996年又筹资3700万元修建了融省保文物姜公坟等诸多胜景遗迹于一体、占地 150亩的中国德孝城;2001年推平德孝城山门广场以待扩建;同年,邀请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整个孝泉镇做了古镇孝泉旅游建设总体规划,形成以中国德孝城为核心景区的五大景区,即德孝文化核心景区、德孝文化源头景区、城镇入口景区、古填风貌景区以及现代人文景区;2003年,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完成了省保文物姜孝祠的维护工作;同年,推出古镇孝泉德孝文化核心景区中国德孝城项目,古镇风貌景区邻姑泉项目,古镇风貌景区传统民俗文化步行街项目等三个旅游招商引资项目。 在构建孝泉德孝文化旅游产业基本框架的同时,注重发展文化旅游,营造派厚的德孝文化氛围。从1996年至今,孝泉镇开展评选新型孝子孝媳和尊老敬老先进个人活动,并将四川省首届十佳孝子、百名孝星的评选活动引到了孝泉。从2000年至今,孝泉镇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德阳德孝文化旅游节,国家、省、市、区20余家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组两度赴孝泉来访,收益良好,影响甚大。中国德孝城被授予“四川省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和“四川大学社会实践基地”的牌子。 孔庙又称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奉为正统思想,长达两千多年。他被统治者尊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等。 最初的孔庙,是孔子居住过的“庙屋三间”。唐太宗贞观四年诏令各州县皆立孔庙。随着儒家思想的传播,孔庙还越出国界。岁月沧桑,人们始终对孔子保持一种特殊的尊崇,各地亦保留了不少孔庙。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德阳孔庙是我国西南地区保存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孔庙。 德阳孔庙,始建于南宋开僖二年(公元1206年),位于城东,明洪武年间迁建成城南今址。曾多次重修增补。现今的德阳孔庙,是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建成的。它坐北朝南,庙内建筑群占地20700平方米,连同庙前孔子公园,共占地29000平方米,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启圣殿、大成殿、碑亭、礼禾亭、戟门、泮桥(泮池)、棂星门、万仞宫墙、“道冠古今”、“德配天地门等30余处古建筑。庙前孔子公园两侧,有书法名家所书的《论语》碑林。公园入口处,金碧辉煌、雕刻精美的石碑坊上,有香港孔教学院落汤恩思佳院长所书“孔子公园”四个大字。 庙前,立有“文武官员下马碑”。孔子在古代被尊为“至圣”、“文宣王”、“万世师表”,文武官员都只能下马下轿,步行入孔庙。 进庙后,即见一座米红色的高墙。这就是“万仞宫墙”。它得名于孔子的学生子贡之语:“百官之富。”意思是说孔子家的围墙很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的话,就看不到里面建筑的宏伟和美丽壮观。这里用宫墙之高万仞比喻孔子的学问和思想博大精深。 万仞宫墙两侧,“道冠古今”、“德配天地”两道门遥相呼应,象征孔子的思想可以贯通古今,孔子之德与天地相配。 万仞宫墙前的棂星门,用灰砂岩石修造,门上雕有造型各异的石刻图案260余幅,飞禽走兽,龙飞凤舞,形态逼真,雕刻精美。棂星,双称天田星,在孔庙内设置棂星门,有尊孔如尊天之意。 棂星门左侧有更冠亭,提醒我们参拜孔子时别忘了整顿衣冠。更冠亭 对面还有省牲所。跨过棂星门,就来到呈半圆的水池枣泮池前。泮,是古代的学校。按照礼制,诸侯一级的学校,只能东西页通水,称为“泮宫”;天子一级的学校,可四周环水,称为“壁雍”。孔庙的修建与兴学有关,孔庙又称学宫,最后在孔庙演变成半圆的泮池。封建科举时代,考中秀才亦称之为“入泮”、“入学”,意即进入孔学的大门。 过了泮桥,便函是戟门。因两旁小耳房里曾设置放有以-仪的戟而名。到了祭孔之日,文武官员排弄于此整理好衣冠,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下,在鼓乐声中,缓缓打开戟门,过戟门,而上大成殿。 穿过戟门,可观赏礼乐亭。礼乐亭,是祭孔时摆放乐器,演奏礼乐的地方。中间两座为双檐六角,宝顶呈兽状;侧面两座均为双檐,上层为六角,下层为四角,宝顶呈现鸟状。亭旁,清代古桂与之相映成景。 孔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庄严雄伟,辉煌精美。此殿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宽33.97米,进深14.78米,为重檐歇山式屋顶,屋面用金色琉璃瓦覆盖,正脊饰以飞龙,中间置宝顶,殿外有9块帝王手书颂赐的匾额高高悬挂,内容均为称颂孔子的伟大业绩。孟子曾称颂孔子集先贤先古之大成,后世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故而将孔庙的主殿称为大成殿。 大成殿内陈列的是孔子、四配、十二哲的彩色塑像,孔子像前竖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位”。祭案上,置祭器。祭案前,置有猪牛羊三俎,两侧陈列有编钟、编磬、琴、瑟、箫、笛、笙、埙、鼓等祭祀乐器。 孔子塑像位于殿内正中,像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着十二章王服,手执镇圭,是统治者心目中王化而且神化了的孔子。 四配,即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孔仍、亚圣孟轲。十二哲分别为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冉求、言堰、颛孙师、宰予、朱熹。他们都是继承并发展儒家学说有成就的学者。 大成殿前的拜台,是演习祭孔乐舞的场所。在清代,德阳孔庙每年仲春、仲秋的丁日,按照皇帝钦定颁行祭孔祀典,举行大祭,其仪式分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六部分,进香、奠帛、献爵、读祝等行礼过程式与乐舞相结合,形成独具一格的祭孔特色。乐舞以颂扬孔子业绩为主,乐歌舞三位一体,古朴典雅。今德阳孔庙为了保存古代文化传统,再现当年祭孔的历史场面,常举办仿古祭孔乐舞。乐舞场面宏大,让人追忆往古,怀想先圣。 大成殿后的启圣殿,因孔子之父叔梁纥被封为启圣公而名,是供奉孔父及其祖先的场所。启圣殿后的孔庙后花园,环境幽雅,可供游人观览,休憩。 如今,德阳孔庙已被建设成为专题性孔庙博物馆,成为西南地区孔子研究、宣传教育的中心,四川省孔子研究学会所在地。1992年6月,《儒学及其现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德阳隆重召开,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德阳孔庙的建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德阳孔庙经常举办具有孔子及孔庙文化特色、充满浓郁民族传统文化气氛的文化旅游节目。如孔子庙会、孔子艺术节、仿古祭孔乐舞等。 德阳孔庙在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罗江区 |
罗江区(Luojiangxian)位于成都平原东北边缘的德阳市的东北角,东接中江县,南连德阳市旌阳区,西靠安县,北与中国西部科学电子城绵阳市涪城区及绵阳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相邻;县城罗江镇南距德阳市区23公里,北离绵阳市区28公里。宝(鸡)成(都)电气化铁路、(四)川陕(西)公路(108国道)、成(都)绵(阳)高速公路纵贯全境。 罗江是先作为江河名而见于隋朝,作为县名则始于唐朝。1996年12月10日,罗江县正式挂牌建县。罗江县面积447.88平方公里,辖罗江镇、文星镇、蟠龙镇、御营镇、金山镇、慧觉镇、鄢家镇、德安镇、新盛镇、略坪镇、大井镇、回龙镇、白马关镇、广富镇等14个镇和万安乡;农村有161个村民委员会,城镇有23个居民委员会。2004年全县总人口24万人。 罗江县的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型,气候湿和,四季分明。罗江县的江河纵横,水源丰富。罗江县交通发达,已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县境内有宝成铁路和成绵高速公路、川陕公路、罗桂公路、谭秀公路等数条国道、省道,此外还有127条乡村公路。 罗江县的邮电通信设施完善,已经全部实现乡镇电话程控化,移动电话、无线寻呼在全县范围实现无缝覆盖,并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基本建成光纤环状网络和邮运环状网络。邮政业务实现了通邮到村组。罗江的工业紧紧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不断推进技术进步,正逐渐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罗江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三国遗址白马关、庞统祠墓、诸葛点将台、换马沟、落凤坡、血坟、古驿道、到湾砾石,大霍山佛教文化万佛寺、宝镜寺、南塔寺、李调元故里醒园、云龙山李氏宗祠遗址、李调元读书台、奎星阁、景乐宫、李调元纪念馆、文昌宫、张任墓、潺庙遗址等旅游景点、潺事远眺、潺水秋风、纹江夜月、虹桥卧波、天台秀色、景乐瓮钟等景观令人流连忘返。 自然地理 罗江县的江河纵横,水源丰富,发源于安县鹿巴山的凯江由北向南纵贯文星、罗江县城;流经蟠龙,德阳市旌阳区的通江经中江县、三台县后汇入涪江支流。 凯江上游纹江纵贯全县48.9千米,绵远河流经全境12.38千米。水源丰富,有利农灌和水产养殖基地的建立。 罗江能源供应充足,是全国重要的电力走廊,输变电能力居四川省首位,有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站1座、350千伏变电站7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正在规划建设500千伏换流站和1000千伏超高压变电站。浅层天然气蕴藏丰富,总储藏量上百亿立方,年采输量5000余万立方,有8个乡镇通天然气。 罗江县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型,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18℃,最高气温36.6℃,最低气温-6.7℃;年均降水量813毫米;年无霜期271天;年均日照时数1260小时。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冰雹、低温、霜冻等。 历史沿革 罗江县以罗江而得名。罗江,隶属四川省德阳市,西晋曾设为万安县,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唐天宝元年,改名罗江。 罗江是先作为江河名而见于隋朝,作为县名则始于唐朝。 西晋时期设万安县于梓潼水尾万安故城,唐朝天宝元年(742年),改万安县为罗江县。 此后1000多年,罗江县管辖范围都在金山、罗江、湔水一带。 清顺治十六年(1659),罗江并入德阳县,雍正七年(1729年)复置罗江县,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罗江县再次裁撤,嘉庆七年(1802年)又恢复罗江县。 这段时间,罗江县虽时并时置但全县疆域都比较明确,东西距58里,南北距60里。 罗江置县已有1700年,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罗江县文物旅游具有独特的优势,其重要文物点早已为中外所瞩目。具有历史、艺术、科研价值的文物点200余处。 庞统祠墓,位于罗江县西五公里,古代由秦入蜀都最后一道关隘,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缀连在三国遗踪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南临益州开千里沃野,北望秦岭锁八百连云,东观潼川层峦起伏,西眺岷山银甲皑皑”。祠墓为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庞统中流矢卒后,蜀汉昭烈帝刘备所建。三进四合布局,石木结构(石墙、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朴敦厚、肃穆庄重。依次排列着山门、“龙凤”二师殿、“栖凤”殿、庞统陵墓。祠内存有庞统及诸葛亮雕塑像,历代匾联、碑刻、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史料。祠墓周围古柏参天、郁郁葱葱、自成方阵,如一块镶嵌在古蜀道上的巨大翡翠。祠墓旁有车辙深邃、长满苔藓的古驿道,有诸葛亮长子诸葛瞻与魏军邓艾浴血奋战尽忠的将台,奇石沟壑、溶洞山泉,堪称蜀汉遗迹之一绝。是怀古揽胜、观赏旅游、休闲娱乐、避暑度假的好去处 民国时期罗江县疆域沿袭清代,无甚变动。 民国29年(1940年)全县辖1个镇14个乡,即:万安镇(今罗江镇和万安乡)、蟠龙乡、御营乡、文星乡、鄢家乡、新盛乡、回龙乡、金山乡、大井乡、慧觉乡、河清乡、宝林乡、略坪乡、白马关乡,直至民国38年(1949年)。 1950年至1984年管辖和隶属关系均有变动,1952年万安镇分置万安乡,从蟠龙乡分置通江乡,从金山乡分置马驰乡和狮子乡,虽其管辖乡镇增多,但范围不变。 1959年,罗江和德阳并县后,又将所辖的河清、宝林两个乡划给安县,其余乡镇均并入德阳县。 1984年,撤销德阳县建立德阳市市中区;1996年8月,国务院批准,撤德阳市市中区,建立罗江县和德阳市旌阳区;1996年12月10日,罗江县正式挂牌建县。 1997年,由罗江镇析出万安乡。 2000年,罗江县辖14个镇、1个乡。 2004年,罗江县辖14个镇(罗江、略坪、金山、鄢家、蟠龙、德安、新盛、慧觉、御营、文星、大井、回龙、广富、白马关)、1个乡(万安)。 风土人情 拉保保是一种汉族的生育习俗,又称拉保爷、拜干爹、闯拜、寄拜等,流行于四川各地。旧社会,人们迷信命运,为儿女求神问卦,看自己的儿女好不好带,尤独子者更怕夭折,一定要拜个干爹,按小儿的生辰年月日时同、金、木、水、火、土,找算命先生算算命上相合相克的关系,如果命上缺木,拜干爹取名字时就要带木字,才能保险儿子长命百岁。此举一年复一年,久而盛开一方之俗,传承至今更名“拉保保”。 经济概况 一、综合 据核算结果,全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GDP)21.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7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9.09亿元,增长21.0%;第三产业增加值4.11亿元,增长9.8%。第一、二和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5%、69.5%和16.0%;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为1.85、8.82和2.03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三项产业结构比为37.0:43.3:19.7。一产业比重下降2.9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上升3.3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 按2005常驻人口计算,县人均GDP达到8868元,按年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1:8.0722折算,人均GDP已达到 1098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10.5亿元,增长18.4%,占GDP比重50.1%。其中,第一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2.3亿元,增长1.7%;第二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6.8亿元,增加22.8%;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1.4亿元,增长24.4%。民营经济对GDP增长贡献率为71.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年末,全县就业人员1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8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 全年国地税总收入1.95亿元,比上年增长32.0%。全年财政总收入2.15亿元,比上年增长32.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各为6311万元和5583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4.2%和27.0%。 二、农业 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35709公顷,比上年减少33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9280公顷,增加689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0759公顷,减少432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14公顷,减少15公顷;蔬菜种植面积4060公顷,减少54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127067吨,比上年增加4501吨,增产3.67%;油料总产量23166吨,减产3.08%;糖料产量5837吨,减产7.42 %;水果总产量38388吨,增产3.8%;蔬菜总产量12.97万吨,减产0.4%。 全年生猪出栏39.69万头,增加1.08万头,增长2.8%;大牲畜出栏7714头,增加1064头,增长16.0%;羊出栏5607头,增加1206头,增加27.4%;小家禽出栏681.4万只,增加81.37万只,增长13,6%;家兔出栏72.18万只,增加9.06万只,增长14.4%。年末生猪存栏22.01万头,大牲畜存栏1.86万头。 全年肉类总产量4.3万吨,增加0.28万吨,增长6.9%;其中猪肉产量2.61万吨,增加0.07万吨,增长2.8%;禽肉产量1.47万吨,增加0.18万吨,增长13.6%;禽蛋产量9320吨,增加460吨, 增长5.2%;奶类产量210吨,增加30吨,增长16.7%。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4.3%,比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 全年水产品产量7600吨,增长16.92%。 “十五”时期,共整治渠系120.48公里,改造水库19座,新建微水池3167口,红层找水打井5421口,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4平方公里。推广新型农机具2338台,新建提灌站140座。五年累计退耕还林面积2.55万亩,“天保工程”2.5万亩,2005年县境森林覆盖率达到34.0%,比“九五”末提高6.5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53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1%,拉动GDP增长达到8.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2亿元,增长26.7%;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5.1%,拉动GDP增长5.73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96.71%,比上年下降0.77个百分点。 全年配混合饲料生产量1.25万吨,比上年增长9.3%;水泥9.2万吨,增长16.5%;水泥熟料1.44万吨,增长19.0%;纸制品1.19万吨,下降13.1%;大米11.48万吨,增长59.1%;发电量306万千瓦小时,下降6.1%;塑料制管子及其附件0.99万吨,增长59.1%;塑料制品1.04万吨,增长65.6%;玻璃纤维纱0.78万吨,增长12.7%;氢氧化钠(烧碱)0.56万吨,增长129.5%。 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中,新产品增加值1.63亿元,增长108.97%;机械工业增加值3.13亿元,增长21.32%;电子工业增加值0.45亿元,增长52.7%;玻纤工业增加值1.36亿元,增长17.2%;食品工业增加值2.38亿元,增长18.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11.82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实现利润4470万元,增长8.55%,其中县属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934万元,增长58.85%;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130.83%,比上年提高20.03个百分点。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5562万元,比上年增长11.7%。县内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4个,建筑业总产值3313万元,比上年增长13.7%;实现营业利润246万元,增长158.9%;上缴税金144万元,增长5.86倍。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3亿元,比上年增长56.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71亿元,增加30.5%;更新改造投资5.11亿元,增长141.4%。 在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投资10.86亿元,比上年增长63.27%。第一产业0.4亿元,增长232.94%;第二产业5.1亿元,增长89.37%;第三产业投资2.98亿元,增长11.22%。分主要行业看,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44.9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7.1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7.6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2.46%。 全年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4.46亿元,比上年增长36.99%。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650万元,比上年下降44.79%。商品房竣工面积1.36万平方米,下降72.96%。商品房销售额1734万元,下降43.28%。 2005年500KV变电站投入运营。川陕公路和罗绵公路罗江段改扩建顺利完成,基本建成全省丘陵地区一流交通网络。 五、国内贸易 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亿元,比上年增加14.63%。其中:县的消费品零售额1.83亿元,增长12.55%;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87亿元,增长16.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3.62亿元,增长11.48% ;餐饮业零售额1.08亿元,增长26.63%。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零售额0.02亿元,与上年持平;集体经济零售额0.4亿元,增长25.08%;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3.46亿元,增长16.15%;股份制及其他经济零售额0.82亿元,增长4.91%。 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日用品类比上年增长12.30%,文化用品类增长11.55%,通讯器材类增长8.2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7.56%,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8.50%,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8.73%,服装类增长22.30%,化妆品类增长15.5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3.50%,金银珠宝类增长5.23%。 六、对外贸易 全年进出口总额296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4.7%。其中:出口1751万美元,增长96.74%;进口1211万美元,增长51.4%。出口大于进口540万美元。外贸进出口主要是信元科技等企业。全年招商引进内资实际到位资金43037万元,比上年增长31.38%。合同外资250万美元,下降69.7%;实际到位外资365万美元,下降5.44%。 行政区划 罗江县位于德阳市东北部,东接中江县,南连德阳市旌阳区,西靠安县,北与绵阳市涪城区相邻。 Luojiang Xian 510626 618500 县人民政府驻罗江镇 2004年,罗江县辖14个镇(罗江、略坪、金山、鄢家、蟠龙、德安、新盛、慧觉、御营、文星、大井、回龙、广富、白马关)、1个乡(万安)。 2007年,罗江县政府驻万安镇,辖10个镇:万安、略坪、金山(含原大井镇)、鄢家(含德安)、蟠龙、新盛(含回龙)、慧觉、御营、调元(原文星)、白马关 |
中江县 |
中江县总面积2063平方千米。总人口141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凯江镇,邮编:618300。代码:510623。区号:0838。拼音:Zhongjiang Xian。 行政区划 中江县辖29个镇、16个乡:凯江镇、南华镇、回龙镇、通济镇、永太镇、黄鹿镇、集凤镇、富兴镇、辑庆镇、兴隆镇、龙台镇、永安镇、双龙镇、玉兴镇、永兴镇、悦来镇、继光镇、仓山镇、广福镇、会龙镇、万福镇、普兴镇、联合镇、冯店镇、积金镇、太安镇、杰兴镇、南山镇、东北镇、古店乡、青市乡、瓦店乡、石泉乡、柏树乡、白果乡、清河乡、高店乡、石笋乡、太平乡、民主乡、永丰乡、元兴乡、通山乡、石龙乡、合兴乡。 历史沿革 宋改中江县。以古中水(今罗江)而得名。 ?年,中江县辖26个镇、21个乡: 凯江镇、仓山镇、龙台镇、辑庆镇、兴隆镇、广福镇、冯店镇、永太镇、黄鹿镇、永兴镇、回龙镇、永安镇、南华镇、双龙镇、玉兴镇、继光镇、会龙镇、积金镇、太安镇、通济镇、悦来镇、集凤镇、富兴镇、万福镇、普兴镇、联合镇、元兴乡、骑龙乡、永丰乡、华实乡、谭受乡、太平乡、清河乡、通山乡、石龙乡、李都乡、双凤乡、瓦店乡、青市乡、石笋乡、白果乡、民主乡、高店乡、柏树乡、会棚乡、古店乡、石泉乡。 2000年,中江县辖27个镇、20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395789人,其中:凯江镇 130313人、南华镇 86156人、回龙镇 53594人、通济镇 33922人、永太镇 34500人、黄鹿镇 26620人、集凤镇 28217人、富兴镇 25112人、辑庆镇 66964人、兴隆镇 43386人、龙台镇 62268人、永安镇 34867人、双龙镇 21920人、玉兴镇 32113人、永兴镇 30390人、悦来镇 24977人、继光镇 25402人、仓山镇 45845人、广福镇 43829人、会龙镇 26809人、万福镇 27330人、普兴镇 29289人、联合镇 23784人、冯店镇 18593人、积金镇 21715人、太安镇 26093人、李都镇 26947人、古店乡 15046人、青市乡 13120人、双凤乡 15577人、瓦店乡 9309人、石泉乡 14076人、会棚乡 11767人、柏树乡 30716人、白果乡 32631人、清河乡 24149人、高店乡 12523人、石笋乡 14100人、太平乡 25308人、民主乡 16158人、谭受乡 13540人、永丰乡 12735人、骑龙乡 13144人、元兴乡 17828人、华实乡 18545人、通山乡 17268人、石龙乡 17294人。 2004年,中江县辖33个镇(凯江、仓山、龙台、辑庆、联合、永安、南华、集凤、万福、太安、兴隆、广福、冯店、永太、悦来、通济、玉兴、富兴、会龙、继光、黄鹿、永兴、回龙、双龙、积金、普兴、李都、坭金、杰兴、南山、中兴、南渡、东北)、24个乡(双凤、青市、瓦店、会棚、白果、民主、石龙、通山、古店、石泉、清河、骑龙、华实、太平、高店、柏树、石笋、元兴、永丰、谭受、石庙、合兴、柏林、宝塔)。 2005年,中江县辖33个镇、24个乡:凯江镇、南华镇、回龙镇、通济镇、永太镇、黄鹿镇、集凤镇、富兴镇、辑庆镇、兴隆镇、龙台镇、永安镇、双龙镇、玉兴镇、永兴镇、悦来镇、继光镇、仓山镇、广福镇、会龙镇、万福镇、普兴镇、联合镇、冯店镇、积金镇、太安镇、李都镇、杰兴镇、坭金镇、南渡镇、南山镇、中兴镇、东北镇、古店乡、青市乡、双凤乡、瓦店乡、石泉乡、会棚乡、柏树乡、白果乡、清河乡、高店乡、石笋乡、太平乡、民主乡、谭受乡、永丰乡、骑龙乡、元兴乡、华实乡、通山乡、石龙乡、石庙乡、合兴乡、柏林乡、宝塔乡。 200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6]15号)批准:同意中江县乡镇行政区划建制由原来的33个镇、24个乡调整为29个镇、16个乡。具体批复如下: 一、原由市县批准设置的凯江、南华、龙台、仓山4个片区工委应予以撤销。 二、撤销坭金、中兴、李都、南渡4个镇和双凤、石庙、会棚、柏林、骑龙、宝塔、华实、谭受8个乡。 三、扩大11个乡镇的行政区域。 将原坭金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东北镇。东北镇人民政府驻魁山村。 将原双凤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永太镇。永太镇人民政府驻永太场。 将原石庙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回龙镇。回龙镇人民政府驻回龙场。 将原南渡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南华镇。南华镇人民政府驻龙华村。 将原中兴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辑庆镇。辑庆镇人民政府驻辑庆场。 将原会棚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富兴镇。富兴镇人民政府驻富兴场。 将原柏林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龙台镇。龙台镇人民政府驻龙台场。 将原骑龙、宝塔、华实3个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仓山镇。仓山镇人民政府驻胖子店场。 将原李都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冯店镇。 将原谭受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永丰乡。 将富兴镇的天台村、永太镇的龙泉村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瓦店乡。 |
广汉市 |
广汉市(英语:Guanghan City 拼音:guang han shi)。别称“雒”。 经纬度:经度104.25 纬度30.99 所属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所属省份:四川(sichuan province) 行政区划:辖17个镇(雒城、三水、连山、南兴、新平、和兴、松林、高坪、向阳、小汉、金鱼、南丰、金轮、兴隆、新丰、新华、西高,原万福镇并入新丰镇,原三星镇并入南兴镇,原广兴镇并入向阳镇),2个乡(北外、西外,原东南乡并入新丰镇,原双泉乡并入连山镇)。 市人民0机关办公驻地:雒城镇天津路108号。 面积:538平方公里 人口:总人口59万,城市人口17万。 国内生产总值: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亿元,财政总收入14.9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9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83元;全年招商引资35.7亿元。 市情简介 广汉市位于“天府之国”四川之腹心,是成都以北的重镇,自古有“蜀省之要衢,通京之孔道”之说。南临成都市区25公里,北距德阳市区19公里。境内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河流纵横,土地肥沃,市容整洁,风光秀丽,被誉为“成都的后花园”, 广汉是“四川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之一。经济以工业为主,主导产业为:医药、轻纺、机械、食品、旅游。 广汉市境内河流纵横,水塘密布,6条主要河流的常年平均流量为34.29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约15.62亿立方米,水质较好,水位较高,易于开采利用。 广汉市属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至今遗留有较丰富的名胜古迹,其品位和旅游开发价值很高。有闻名于世界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三大国际旅游精品之一的“三星堆古文化遗址”;还有古雒城城墙、铭文砖墙基,金雁湖、房湖公园、明代古寺龙居寺、文庙、汉代古墓群、古树等。 广汉市地处四川“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中心地段,是成都经济圈的重要部份,具有优越的投资环境。108国道、成绵高速公路和宝成、广岳铁路纵横全境,境内每百平方公里拥有等级公路78公里;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坐落近郊,是中国唯一一所培养民航飞行员的高等院校,其机场可起降波音737飞机,距西南国际航空港双流机场仅50公里,均为高速公路,乘汽车只需20余分钟。广汉拥有程控电话容量12万门,有35千伏安以上变站9座,由省网直接供电,天然气日供气量达19万立方米以上,自来水日供水量达10万吨以上。 全市域属都江堰自流灌区,域内平原面积占92.3%,浅丘占7.7%。108国道、成绵高速公路和宝成铁路纵贯全境,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全市先后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电话。 历史沿革 秦朝时为雒县。雒县因雒水流经县境而得名,故城在今北外乡境五里巷。 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广汉郡,辖13县。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州刺史,此为益州,刺史治雒。 新莽时期(9~23年),改益州为庸部,部牧驻雒县。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8年),复置益州和广汉郡,雒县为广汉郡属县。 三国时期,魏元帝景元四年(283年),魏灭蜀,分益州为梁州。广汉郡改属梁州,雒县仍为郡治。 东晋时期(317~420年),广汉郡仍属梁州,雒县为郡治。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蜀郡为益州。次年,分雒县置什邡县。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复置汉州,领什邡、德阳、绵竹3县,撤销雒县建制,由汉州直辖原雒县地区,以原雒县为州治。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在蜀称帝,建立大夏国,复置雒县。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灭大夏国。同年,省雒县入汉州,仍领三县。明末,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建置沿旧。 清初,仍如明制。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降汉州为散州(单州),不再辖县,隶属成都府,沿袭至民国元年。 民国2年(1913年),改汉州为广汉县(缘广汉郡而名),属川西道(次年改为西川道)。 1953年7月,广汉县改属温江专区。1960年4月29日,什邡、广汉合县,仍名广汉县。1963年1月1日,广汉、什邡分县。 1983年划入成都市,同年8月,德阳市建立,广汉县划属德阳市。 1988年2月,撤销广汉县,建立广汉市,为四川省辖县级市,由德阳市代管。 地理资源 广汉市地处成都平原东北部龙泉山脉西麓,为沱江冲积平原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以平原为主;东部有浅丘,占全市面积的7.7%。海拔一般在450—590米。 境内松林镇、双泉乡为丘陵低山地段,平坝因近代河流的长期切割,河间出现长堤形埂子,由西北边境流入的青白江、鸭子河、石亭江、绵远河及其支流白鱼河、蒙阳河等,形成六河六埂、槽埂相间的地形。全境东西长36.2公里,南北宽27公里,总面积538.28平方公里,其中平坝占92.33%。 森林资源 全市有林业用地6928.7公顷,四旁树折合面积1732.85公顷,按林地类型分:有林地6209.4公顷,疏林地103.8公顷,未成林造林地37公顷,无林地543.7公顷,难利用地40.2公顷;按经营类型分:公益林面积2881.7公顷,商品林面积3044公顷,兼用林面积962.8公顷,难造林地40.2公顷。全市林业用地率12.3%,森林覆盖率11.3%,绿化覆盖率14.67%,全市活立木总蓄积21.07万立方米,其中用材林蓄积为67042立方米,防护林蓄积为98960立方米,薪炭林蓄积100立方米,特用林蓄积333立方米,疏林地蓄积1241立方米,散生木蓄积和四旁树蓄积43045立方米,杂竹折合重量101990为吨。 土壤资源 广汉市境内土壤的成土母质为基岩风化物和松散堆积物两大类。平坝地区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丘陵地区为基岩风化物。主要土属是灰棕冲积水稻土,占总耕地的48.72%,其主要土种为半沙泥田和二泥田,占74.36%。质地属中壤一重壤土,托水托肥,水分渗透适中,水气热协调,有机质与全氮含量及有效磷、有效钾成分等均丰富,为市内高产稳产农田。灰色冲积水稻土稍次,占总耕地的10.60%,主要问题是土壤渗漏较大,但也是多年培育出的良好水稻土。再积黄泥水稻土又次之,占总耕地的21.96%,这种土属由于土质粘重,保水性强,但耕性不良;灰棕冲积土占耕地的8.43%,由于沙性重,保水保肥力差,只宜旱作,易受旱灾;红紫泥土分布在松林、双泉两镇、乡的丘陵坡面上,占总耕的4.55%。 全市耕地,平坝地区占95%,多数土层深厚,适宜农作物生长,地势平坦,机械作业便利。土层厚度大于100厘米的占总耕地的7.43%,小于30厘米的仅占总耕地的1.5%。大部分土壤或重壤,耕性好,适耕期长,宜种范围广,保肥供肥性能较好。据测定,质地为中壤土的占耕地面积的37%,重壤土占26.2%,轻粘土占18.5%,轻壤土占9%,砂壤土占9.3%。 土壤反应以微酸性、中性为主。全市微酸性土壤占43.8%,中性土壤占39%,微碱性土壤占15.4%,碱性土壤占1.8%,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 土壤共分七级。一级主要是灰棕二泥田、灰色二泥田等土种,占总耕地的27.11%。二级主要有黄泥田、灰棕泥田、灰色半沙泥田等土种,占耕地面积的49.12%。三级主要有灰棕沙田、灰色沙田、白鳝泥田、红紫泥田以及各种漕田等,占总耕的14.49%。四级主要有灰棕漏沙田、楼板田、灰色漏沙田、紫色沙田、灰色及灰棕沙土、姜石黄泥土等土种,占总耕地的6.45%。五级、六级土种占总耕地的2.83%。七级为坡面陡峻、坡度大于20度、冲刷严重、土层浅薄的土种,占土地总面积的1.6%,多系荒坡,未计入耕地。 矿产资源 (1)现广汉境内基本无地下矿产资源(除有少量天然气)。 (2)有三个浅丘乡镇,经勘查有地下矿泉水资源。 (3)除去以上二种资源外其它资源只有河沙资源和粘土资源等。 水利资源 广汉市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面积大,地下水类型多样复杂,储存量和补给量相对较为丰富。境内四条大河湔江(鸭子河)、绵远河、石亭江、青白江均属沱江水系,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 经济发展 坚持以工业跨越发展为重点,全市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各项建设有序推进。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广汉市始终坚持把工业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产权制度改革,集中力量抓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业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了以川油宏华为龙头的石油机械制造业和以蜀中制药为龙头的制药业两个配套的产业集群,机械、医药、化工行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1%,民营和股份制经济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96%以上。广汉市的经济开发区是省级工业开发区之一。目前,开发区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开发区的带动下,全市工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0家,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达到27家,上5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33.8亿元、销售收入135亿元、利润10.8亿元、利税13.9亿元。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全市现有国家、省、德阳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50多家,形成了优质粮油、蔬菜、水果、花卉苗木、食用菌和优质畜禽、水产品、中药材等生产基地,创建了30多个农产品知名品牌,川粮米业的“川粮牌”商标2007年被评为中国名牌。广汉市先后被列为全国100个创建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之一,全国园艺产品(蔬菜)出口创汇示范区,省优质水稻、优质油菜和优质蔬菜基地县(市)。 城市建设稳步推进。近年来,广汉市按照“突出重点、完善功能、加快建设”的思路,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目前,广汉市通过“滚动开发,逐步推进”的模式,加快推进城北新区建设,按照市场化的思路,引进民间资金开发城东片区,同时抓好鸭子河古蜀文化休闲观光风景带建设。城市建设带动了商品房开发,2007年,在建楼盘18个,商品房预售面积34.52万平方米。广汉市城市迅速扩大,建成区面积已达16.35平方公里,正逐步形成中等城市规模。 文化旅游业发展迅速。广汉市以三星堆为龙头的旅游业发展很快,并努力将三星堆建成一流的文化旅游景区。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发掘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和农村改革历史做好旅游文章,以奥运圣火传递活动和“保保节”、“桃花节”带动旅游发展,2007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8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达到17.6亿元。与旅游相关的配套设施健全,餐饮业发达,境内有大小酒店数十家。 文化教育 广汉市教育发达,教育设施齐全。全市拥有: 本科类大学一所--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亚洲最大、世界知名的“蓝天大学”); 职业技术学院一所--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七研究院) 电视广播大学一所。 国家级重点中学一所――广汉中学 省级重点中学一所--金雁中学。 市级重点中学一所——广汉六中 还有 广汉二中,雒城三中,雒城二中,广汉四中等 省级重点中专----广汉职业中专学校, 庆玲机电等职业技术学校 交通运输 广汉市陆上交通发达,有宝成铁路横贯南北;108国道,成绵高速公路,北新大道延长线,成青高速通道延长线,公路纵横。 在航空方面,有民航飞行学院机场,现今还承载着一定的航空任务,在08年汶川大地震中机场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运输了很多伤员和救灾物资! |
什邡市 |
|
绵竹市 |
川西明珠——绵竹,为德阳市辖县级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幅员面积1245.3平方公里,辖19镇2乡,总人口52万。绵竹距成都83公里、绵阳74公里。境内公路总里程491公里,建成有绵竹至德阳快速通道,有德天铁路(德阳-天池)和三条地方铁路专线与宝成铁路连接。被誉为“天下七十二洞天福地之一”。历史悠久。1995年被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 物华天宝。境内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森林占幅员面积的49.8%,全市绿化覆盖率为49.52%,城市人均公共绿地5.1平方米。绵竹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达40余种,其中磷矿为全国四大磷矿基地之一。国家名泉“玉妃泉含锶矿泉水”是发展酿酒和饮料业得天独厚的资源。崇山密林中栖息生长着大熊猫、金丝猴、苏门羚、毛冠鹿和珙桐、红豆木、桫椤等150多种珍稀动植物以及冬虫夏草、贝母、天麻、黄伯、杜仲等众多名贵药材。九顶山是“卧龙——四姑娘山大熊猫生态走廊”的主体部分,已被省0纳入“岷山山系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九顶山所在的龙门山系被国土资源部首批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 绵竹山水奇雄、物产丰盈。西北巍巍龙门山,有丰富的矿产,现已探明的达40余种,尤以磷、煤、白云石、石灰石储量巨大,其磷矿是全国四大磷矿基地之一,境内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东南广阔的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是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瓜果和蔬菜的主要产区,唐时就被列为“七十二”洞天福地。不少名优特产品久负盛名,早在民国初期就已形成酒、纸、烟、煤四大名特产,行销省内外,松花皮蛋、小磨香油、玉泉板鸭、茶叶、梳篦等亦很有名。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贯彻改革开放政策,各行各业迅速发展,煤、磷矿石、石灰石、大理石等矿藏大量采掘,以粮为主,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不断开发出许多名优新产品,重要的产品有荣获“中国名酒”剑南春系列产品、“蟒”牌磷化工系列产品、磷肥、碳铵系列产品、铝合金系列产品、服装、羽绒系列产品、糖果糕点系列产品、425#矿渣硅酸盐水泥、-、橡胶、塑料、文化用纸、食用酒精等各类产品形成品牌,投入市场,畅销全国各地,其中名酒剑南春拳头产品还大量出口,誉满全球。 人杰地灵。旧志载:“汉有五忠,宋有三贤”,晚清有“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杨锐。近现代有令人崇敬的早期0员王干青、骆是愚、赵利群和造诣精深的爱国高僧能海法师。境内保存的历史古迹众多,有诸葛双忠祠、张咸计夫人墓、圭峰禅师墓、南轩祠、杨锐墓祠、王干青烈士墓;有五百金罗汉坐殿的“天下第一禅林”祥符寺、道教圣地严仙观、川西灵隐三溪寺、千年名刹吉祥寺、金刚道场云悟寺等著名寺院和紫岩书院遗址,回澜塔等古建筑。 名酒之乡。“唐时宫庭酒,盛世剑南春”。从2000多年酿酒历史中生长出来的一朵奇葩——中国名酒剑南春,誉满神州,香溢四海,曾60多次荣获国际和国家级质量金奖。1999年“剑南春”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年画之乡。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绵竹年画”享誉国内外,1993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民间木版年画)之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源于明盛于清,到清乾隆嘉庆年间生产规模达鼎盛时期,绵竹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韵味和地方特色,内容以避邪迎祥、风土人情、戏曲故事、历史文化、神话传说等为主。绵竹年画作品先后应邀在欧、亚、南北美洲50多个国家展出,深受国外艺术界青睐。 四川龙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亚洲最大、世界第四的磷酸盐制造企业。 绵竹充分利用沿山良好的生态环境、美丽的自然风光,尤其是4万亩成片梨园等资源,着力打造“春赏花、夏纳凉,秋品果、冬观雪”的观光休闲和乡村旅游精品。至今已连续成功地举办了七届“绵竹年画节”、九届“四川绵竹梨花节”和“绵竹赏果节”、首届“柚花节”。银杏沟、楠木沟、玄郎沟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的发掘,被评为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天益老号古酒街”、云湖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景区正在建设开发中。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绵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处东经103°54′-104°20′,北纬30°09′-31°42′之间。幅员面积1245.3平方公里,其形状如一支金笔尖,自西北向东南伸展,东西宽约42公里,南北长约61公里。西北部属龙门山地区,东南部为成都平原的一部分。市境东南靠德阳市旌阳区,东北与绵阳市安县接壤,西南与什邡隔河相望,西北与阿坝州茂县毗连。 市人民0驻地──剑南镇,位于市境东南部平原地区,南距成都市83公里,东南距德阳市31 公里,西南至什邡市23公里,东北至安县49公里,东至绵阳市74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境内公路总里程已达1466公里,建成了绵竹至成都快速通道,有德天铁路、广木铁路和3条地方铁路专线, 通过德天铁路至德阳与宝成铁路连接,可与全国各地相通。 已经开工的成兰铁路纵贯全境。即将成为成兰线上重要的客运中转站。 地形地貌主要特征 市境地貌形态区域分异十分明显: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差悬殊;绵竹西北部为山地, 东南部为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至东南逐渐倾斜,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特点,海拔高度504米至4405米;河流纵横,切割强烈。西北部山地区,是境内诸河流的发源地。支流众多,河流向下切割深度为500-1000米,河床狭窄,河谷陡峻;山地、平原界限分明,地貌类型多样。全市大致分为山地、 平原两大部分。山地区有高、中、低山三种类型,以中山为主,幅员面积648.5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52.08%,平原区幅员面积 596.7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47.92%, 属盆西平原亚区的组成部分。 河 流 河流均属沱江水系,发源于西北部山区,流向东南平原,多属季节性河流。山区河谷陡峭,落差较大。平原比降随地势逐渐减缓。水量变化大,冬春少雨季节,水量较为稳定,夏秋多雨季节,山洪暴发,易造成灾害。主要河流有:绵远河、石亭江、射水河、马尾河、白水河、龙蟒河等。 石亭江 石亭江古称雒水,源出什邡,经绵竹,从高景关入市境,流经市境,流经金轮、小汉、金鱼、和兴、三水等镇与绵远河会合后流入沱江。境内河段长22.32公里,集雨面积76.65平方公里。2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为3900—415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6.58亿立方米。 绵远河 绵远河古称绵水。境内河段长11.9公里,流经连山镇、双泉乡、松林镇、三水镇,与石亭江汇合后出境至赵镇入沱江。属于降水补给河流。河面均宽268米。集雨面积80平方公里。年均径流总量5.12亿立方米。 气 候 绵竹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大陆季风性气候特点显著,夏无酷署,冬无严寒,无霜期长,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回升不稳定,常有春、夏旱发生,盛夏多暴雨,有洪涝天气发生,秋季气温下降快,常有连阴雨天气出现。年平均气温15.7℃,大于等于10.0℃的积温全年为5000~5300至6500℃;大于等于10.0℃的积温天数全年为240~300天;最冷月平均气温4.0℃至10.0℃;年极端最低气温10.0℃至-1.0℃~2.0℃;干燥度<1.00(这是利用彭曼公式计算而得)。多年平均降水量1053.2毫米,年最大降水量为1421.4毫米,最少降水量为608.7毫米, 降水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年日照时数多年平均为1011.3小时,最多为1178.0小时,最少为802.7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85天。 动、植资源 市内天然树种丰富,主要以云杉、冷杉、 栎类、桦木为主;人工林树种以杉木、柳杉为主;四旁树以水杉、香樟、千丈为主。珍稀动物有:大熊猫、川金丝猴、大鲵等。珍稀植物:珙桐、水杉、银杏、连香树等。 绵竹植被属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龙门山小区。因地势气候影响,植物垂直性带谱明显。大体可分:平原“四旁”树竹分布带,海拔500—700米,地平土肥,沟渠纵横,气候温和,以人工植被为主。 农作物主要为水稻、小麦、油菜。树林呈散点、带状分布;中、低山针阔叶林带,海拔700—1800米,气候温凉,多为山地黄壤及山地黄棕壤,多为次生性植被。主要由樟科、山矾科、山茶科、山毛榉科、木兰科等常绿树种组成;中山硬阔叶、暗针叶林带,海拔1800—3000米。气候温凉湿润、多雾、温差大,日照短,植被主要有硬叶常绿阔叶林和暗针叶林;亚高山针叶林、灌木林带,海拔在3000—3600米间,生境寒凉。光照较多。本带植被多为针叶混交林,建群树种有冷杉、云杉、高山柏。群落外貌翠绿,林冠整齐,层次简单;高山灌从草甸带,海拔3000—4405米,气候寒冷、干旱、风大,日照强烈,土壤极薄,裸岩不少。主要以禾本科、莎草科为建群种。另有适应其气候和环境的高山柏、香柏、杜鹃、杨柳等植物,均已矮化为灌木丛。 矿产资源 绵竹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藏有磷矿、铝土矿、硫铁矿、煤及天然气等。石灰石是绵竹最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于绵竹西北山区,矿石品位高,可采储量在2亿吨以上。磷矿, 主要分布于西北山区,储量17376万吨,矿石品位均在25%以上,是磷化工业的主要原料。铝土矿,主要分布于西北山区,储量994.12万吨,地质储量为468.76万吨。硫铁矿,主要分布于清平、天池等山区乡镇。储量1439.54 万吨以上。煤炭资源较为丰富,总储量3179万吨,其中天池煤矿1401万吨。天然气,深层气储量约500亿立方米,浅层气10亿立方米。 水资源 绵竹地处沱江上游,年均降水量1086.4mm,石亭江、绵远河出山流经平原,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7亿立方米,可利用总量9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发利用量1.13亿立方米,符合供水要求,全市水电可开发量6.5万千瓦,已建成小水站31座,装机4.4万千瓦。农业灌溉条件较好。都江堰人民渠、红岩渠穿越全境,绵远河官宋硼埝枢纽拦河取水,全市有小(一)、(二)型水库21座,干、支、斗渠1263条,长1373.4km,蓄、引、提形成网络;全市建成各类堤防82.44km,其中标准堤防60.44km,兴利减灾,可开发河滩地1.68万亩。 生态环境 绵竹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市委、市府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认真执行“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基本方针,制定了《绵竹市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纲要》,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加强环境保护执法检查,加快工业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和建设。开展了全面排污申报登记工作,并对矿山企业进行了调查,全方位掌握了全市工业污染排放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加强了对老污染源的治理和对新污染源的控制,实施了严格控制新污染,新扩、改项目坚持“三同时”制度,效益差、污染重的企业采取关、停、并、转、迁的措施,对污染严重的老企业限期治理,对城市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等新措施。1998年提出“建好生态示范区”的口号,是四川省级生态示范区、四川省级自然保护区。依据应用城市生态学原理,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为核心,在尽可能保持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城市生态布局设计。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绵竹森林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山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9.5%,有林业用地面积5.8万多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56.4%,其中山区林业用地5.34万公顷。退耕还林3.48572万亩,绿化荒山1.4万亩,栽种经果林2万亩。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从1989年参加川中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对全市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治理。在“八五”和“九五”期间治理河滩地4万亩。市委、市0为加大整治力度,制定出台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绵竹市推行清洁生产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并按计划关闭和搬迁了部分污染企业,并坚持对新建、扩建和技改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马尾河、射水河出境段面水质已经达三类标准;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良好。保证了从源头杜绝新增污染源。全市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有效控制,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明显提高。 人 口 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全市人口呈现负增长态势。据统计,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为51385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2241人,农业人口410304人;男性261770人,女性250775人,人口性别比为102.39: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