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镇位于舒城县中部,介于东经116°40′—116○49′,北纬31°17′—31°23′。东北紧临城关镇,南靠阙店乡和春秋乡,西接棠树乡和万佛湖镇,北邻柏林乡,东与马河口镇为邻。距县城5公里,全镇总面积8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4.3万亩,全镇南北长,东西窄,镇内地形复杂,南部为山区,北部为平原,中部为岗区。
本镇是一个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古镇。明朝嘉靖年间,知县陈魁仕为除龙水河(今杭埠河)对县城水害,把许家山咀凿掉,将河道取直,原河道被废而无水,成为一片黄砂滩,时人遂称为干砂河。至清朝雍正年间,知县蒋鹤鸣为解决县城用水,将废河疏通成龙水河叉河,故称干汊河,干汊河镇由此得名。
2004年底,全镇辖1个街道,20个村,514个村民组,16383户,58360人(其中农业人口14797户、55540人,少数民族38人),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29人。
镇政府驻地干汊河集镇,镇区面积28.43公顷,常驻人口15000人,是本镇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二)
本镇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高程一般在23米-30米之间,最高点春秋山海拔330米,最低点顺河村海拔23.1米。
镇内主要河流有干汊河和杭埠河两条,均发源于万佛湖,杭埠河流经10个村,全长13.8公里;干汊河由杭埠河分支流经4个村,长4.7公里。
本镇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季风显著。多年平均气温为15.6℃;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28.7℃,极温40.5℃,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2.4℃,极温-17℃。多年平均日照1969小时以上,大于10℃的积温为4700℃;多年平均无霜期224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以上。
(三)
本镇土壤肥沃、资源丰富。2005年,全镇计有耕地4.3万亩,其中水田3.9万亩,旱地0.4万亩,山场1.98万亩,水面788亩,沟塘堰库总蓄水量75万立方米,加之杭北干渠、舒庐干渠灌区供水,正常年景有余,中等旱情自保,大旱年需用机械提水方可保收。.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80.4平方公里 | 341523109 | 237000 | 0564 | 查看 干汊河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干汊河社区 | ·舒城旅游·舒城特产·舒城十大特产·舒城十景·舒城名人·舒城 | 0 |
---- |
查看 干汊河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春塘村 | ·舒城旅游·舒城特产·舒城十大特产·舒城十景·舒城名人·舒城 | 0 |
---- |
查看 春塘村谷歌卫星地图 |
乌羊村 | ·舒城旅游·舒城特产·舒城十大特产·舒城十景·舒城名人·舒城 | 0 |
---- |
查看 乌羊村谷歌卫星地图 |
瑜城村 | ·舒城旅游·舒城特产·舒城十大特产·舒城十景·舒城名人·舒城 | 0 |
---- |
查看 瑜城村谷歌卫星地图 |
九龙塘村 | ·舒城旅游·舒城特产·舒城十大特产·舒城十景·舒城名人·舒城 | 0 |
---- |
查看 九龙塘村谷歌卫星地图 |
莲墩村 | ·舒城旅游·舒城特产·舒城十大特产·舒城十景·舒城名人·舒城 | 0 |
---- |
查看 莲墩村谷歌卫星地图 |
洪宕村 | ·舒城旅游·舒城特产·舒城十大特产·舒城十景·舒城名人·舒城 | 0 |
---- |
查看 洪宕村谷歌卫星地图 |
龙山村 | ·舒城旅游·舒城特产·舒城十大特产·舒城十景·舒城名人·舒城 | 0 |
---- |
查看 龙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靠山村 | ·舒城旅游·舒城特产·舒城十大特产·舒城十景·舒城名人·舒城 | 0 |
---- |
查看 靠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朝阳村 | ·舒城旅游·舒城特产·舒城十大特产·舒城十景·舒城名人·舒城 | 0 |
---- |
查看 朝阳村谷歌卫星地图 |
顺河村 | ·舒城旅游·舒城特产·舒城十大特产·舒城十景·舒城名人·舒城 | 0 |
---- |
查看 顺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泉堰村 | ·舒城旅游·舒城特产·舒城十大特产·舒城十景·舒城名人·舒城 | 0 |
---- |
查看 泉堰村谷歌卫星地图 |
韩湾村 | ·舒城旅游·舒城特产·舒城十大特产·舒城十景·舒城名人·舒城 | 0 |
---- |
查看 韩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
正安村 | ·舒城旅游·舒城特产·舒城十大特产·舒城十景·舒城名人·舒城 | 0 |
---- |
查看 正安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复元村 | ·舒城旅游·舒城特产·舒城十大特产·舒城十景·舒城名人·舒城 | 0 |
---- |
查看 复元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大院村 | ·舒城旅游·舒城特产·舒城十大特产·舒城十景·舒城名人·舒城 | 0 |
---- |
查看 大院村谷歌卫星地图 |
绕山村 | ·舒城旅游·舒城特产·舒城十大特产·舒城十景·舒城名人·舒城 | 0 |
---- |
查看 绕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新陶村 | ·舒城旅游·舒城特产·舒城十大特产·舒城十景·舒城名人·舒城 | 0 |
---- |
查看 新陶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七门堰村 | ·舒城旅游·舒城特产·舒城十大特产·舒城十景·舒城名人·舒城 | 0 |
---- |
查看 七门堰村谷歌卫星地图 |
西宕村 | ·舒城旅游·舒城特产·舒城十大特产·舒城十景·舒城名人·舒城 | 0 |
---- |
查看 西宕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严冲村 | ·舒城旅游·舒城特产·舒城十大特产·舒城十景·舒城名人·舒城 | 0 |
---- |
查看 严冲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城关镇 |
舒城县城关镇,是舒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北纬31度,东经117度。地处皖中腹地,江淮之间,大别山东麓、巢湖西滨,南与马河口镇接壤,西与柏林毗邻,东临孔集、北临桃溪。国道206合(肥)安(庆)段贯穿南北,省道舒(城)六(安)路、舒(城)岳(西)道穿越城区,距省会合肥市54公里。交通便捷,四通八达。气候属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6℃,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无霜期年平均224天,阳光充足,雨水丰富,土地肥沃,植被茂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城关镇下辖一镇二办事处,2005年底全镇辖29个行政村(其中孔集办事处10个,马河口办事处9个),14个社区(街道)居委会,843个村民组,总面积111.7平方公里(其中孔集办事处28平方公里,马河口办事处42平方公里,城关镇4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1910亩(其中孔集办事处1.7万亩,马河口办事处2.1万亩),总人口185456人(其中孔集办事处27900人,马河口办事处27556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741元(城关镇人均纯收入3031元)。 |
晓天镇 |
晓天镇地处舒城西南山区,105国道、317省道穿境而过,总面积163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20万亩,耕地1万亩,下辖18个村,1个街道,计263个村民组,6793户,总人口2.6万人。 2001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110万元(现价),完成工业总产值2664万元,实现乡镇企业营业收入3986万元,财政收入29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660元。 晓天镇是典型的山区乡镇,主要产业为农业,长期以来,即形成了以山场经济林果为主、粮食作物、畜牧水产为辅的经营格局。全镇现有茶园6500亩,年均产干茶140吨左右,产值近600万元,板栗2.8万亩,年产量700吨,产值近400万元,油茶2.4万亩,毛竹4000亩,中药材1000亩,基本实现了人均1亩栗,人均1亩油茶,户均1亩茶、一亩竹。主要特色产品有“兰花”牌名优茶,“万佛山”牌野菜等系列制品,以及“万佛山”牌优质板栗和茶油,葛根粉条、橡栗粉条,“万佛春”牌白酒,“思根斋”根雕工艺品,其中“兰花剑”牌茶叶先后于2001年和2002年荣获了芜湖(国际)茶博会银奖和金奖。 |
桃溪镇 |
桃溪镇地处丰乐河之滨,是舒城县北大门,是通往“省城合肥后花园——舒城”的第一站。206国道贯穿全境9.7公里,交通便捷,物产丰富,商贸繁荣。全镇总面积57.8平方公里,辖15个村(街),3.5万人。 桃溪镇是千年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著名的人文景观,历史上曾有“日有千帆过,夜有万盏灯”的繁荣,素有“小上海”之美誉。境内的“桃溪春浪”为“龙舒八景”之首。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镇经济发展,事业进步,社会和谐,目前已成为舒城县招商引资的最前沿。 桃溪镇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全镇已建成2万亩优质粮油基地,2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3000亩水产、畜禽养殖基地,500亩盆景、花卉、苗圃基地,现代农业格局初步成形。 桃溪镇民营经济异军突起。已建成“三沟经济开发区”和“红光美食娱乐园区”两大民营经济园区。以三乐童车、玉河羽绒、裕鹏建安、中欣印务、久富田复合肥、华银茶油、天赐油脂为主体的民营经济“七大龙头”蓬勃发展,红光饮食业、三沟汽车运输业、废旧加工业“三大群体”独具特色,“桃溪瓦罐汤”香飘大江南北。 桃溪镇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桃溪老街拆迁改造全面竣工,通村公路网全面建成,程控电话连接千家万户,农村电网改造一新,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全面配套,丰乐河大段加固全面完工,农村康居工程建设成果丰硕,“0一线”的集镇建设格局初步形成,路、水、电等集镇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一个现代化的新农村初具雏形。 进入新世纪,面临新机遇,镇党委、政府以全面建设小康桃溪为目标,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全局,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主战略和工业化核心战略,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全面调整农业结构,不断创优环境,创佳服务,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向四海宾朋敞开欢迎的臂膀,期待着与您真诚双赢的合作!. |
万佛湖镇 |
万佛湖镇位于皖西南、江淮之间、大别山东脉,属国家AAA-风景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省中心镇、县级经济园区,副县级建制镇。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6°40′—116°49′,北纬31°17′—31°23′,东以杭埠河为界,西与五显镇接壤,南滨万佛湖,北与张母桥相毗邻,镇域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10.3公里,国土总面积110.6平方公里。地势呈西高东低,作阶梯状下降,西部山势挺拔,中部丘陵起伏,东部地势平坦,境内最高峰为天龙安,海拔高程480.6米,最低处为沃孜村,海拔仅33.8米左右,相对高差446.8米。著名皖西五大水库之一——万佛湖尤如一颗明珠,镶嵌于镇南。 全镇辖19个村、1个居委会,330个村民组,总户数11592户,总人口40369人,耕地面积19600亩,其中水田14000亩、旱地5600亩。2005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22400万元,工业总产值10000万元,农业总产值4600万元,旅游等三产服务业收入7800万元,财政综合收入83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6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8元。 . |
千人桥镇 |
千人桥镇位于舒城县东部,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杭埠河与丰乐河之间。全镇总面积76平方公里,辖27个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近6万人。舒(城)三(河)、千(千人桥)百(百神庙)路穿境而过,东沿舒三路9公里即可到达合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舒城站,南沿千百路可至庐江、巢湖,镇区离县城仅10公里,交通便利,区位优越。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一方面强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镇党委政府坚持“政府服务,市场引路,能人开道”的发展思路,培育出优质粮油、芦笋、大棚蔬菜、药合、草莓、苗木花卉、地瓜、西瓜、白鹅、青虾、美蛙、肉狗等十二大主导产业。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涌现出象金龙活塞股份有限公司、富华复合海绵厂、万佛拉链厂、周瑜酒厂、福利彩印厂、青云精米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等一大批骨干企业。 全镇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对老街道进行了改造,置身镇区,楼房林立,绿荫匝地,鲜花竞放。镇区开通了调频广播和有线电视,建成了1万吨的自来水厂,开通3000门程控电话,新建了无线寻呼、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座通讯基站,镇区有11千伏变电所1所,实现了村村组组通电话和乡村公路循环联网,组组通机耕路的通公路目标。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劲,是投资的理想环境。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千人桥镇的发展,一直得到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我们想信在跨世纪的进程中,千人桥镇这块充满希望的大地上将会得到更多的关爱。 千人桥镇-邵贤存、镇长程增柱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来投资兴业、共谋发展、共创繁荣!. |
百神庙镇 |
百神庙镇位于舒城县东部,距县城25公里,东与巢湖市庐江县毗邻,一九九二年并乡时,由原百神庙镇、白马宕乡、周公渡乡合并而成,全镇总面积为72平方公里,共辖18个村1个居委会,238个村民组,耕地面积2835公顷,林地面积428.5公顷,总人口45758人,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年降水量约1000毫升,年平均气温16.5℃,无霜期235天。 百神庙镇历史悠久,相传早在明清年代,百神庙地势由伏、坐、卧三虎会聚而成,因而县内鹿起庙派僧化斋建庙于此,塑神像百尊,人称百神庙,镇名由此而来。 百神庙镇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镇区距合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舒城站仅15公里。建成了镇内循环交错,对外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省道丰军路、新南路穿境而过,村村通公路,晴雨通车,已建成柏油路面近50公里,通村水泥路面11公里,到2010年将完成通村水泥路面80公里。 电力供应安全、方便、充俗。1999年建成35KV变电所一座,10KV出线4路全长160公里,供电可靠率在99.8%以上,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电价标准,抢修班24小时为用户提供服务。 通讯网络方便、快捷。分别建设了移动和联通两座信号基站,程控电话装机已达7000多门。 集镇面貌日新月异:截止2005年底,共投资800万元,改造了周公渡街道、百神庙老街,新建了白马宕、周公渡2个农贸市场,完成了百神庙农贸市场改造扩建一期工程。配套了排水、路面石、路灯等设施,增强了街道的功能,通过开展创建工作,使街道达到绿化、亮化、净化,提高了集镇的品位. |
杭埠镇 |
杭埠镇位于皖中腹地,合肥市近邻,长三角经济圈,是六安的东方明珠,合肥的卫星镇,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全镇辖26个行政村,1个街道社区,区域面积80平方千米,人口5.7万人,可耕地面积5.1万亩水面6000亩。2004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10元 杭埠镇位于皖中腹地,合肥市近邻,长三角经济圈,是六安的东方明珠,合肥的卫星镇,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全镇辖26个行政村,1个街道社区,区域面积80平方千米,人口5.7万人,可耕地面积5.1万亩水面6000亩。2010年,我镇工业园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全县重要经济增长极。全镇累计落实工业用地2000多亩,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亿元,主导产业集聚度明显提升,基本形成以羽绒轻纺、新型材料、农产品深加工和机械电子产品等为主导的产业结构。2010年,全镇工业总产值实现18.4亿元,工业增加值达6.01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8.2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8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65元。改革开放以来,杭埠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条件,在全国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占据独特的地位。 - 区位优势 杭埠位于皖中腹地,长三角经济圈,六、合、巢三市结合部,地理位置优越。北连合肥,东临南京、芜湖,南接铜陵、安庆、九江,西就六安、武汉,位于上海、南京、合肥、九江、武汉等城市经济辐射区内,是东南沿海与中原腹地过度带的咽喉,我过东西南北交流的纽带。[1] 交通条件 杭埠正成为我国集铁路、公路、航空、水运为一体的交通枢纽,交通十分便利。 铁路:合九铁路贯穿南北,设客货两站,可达全国各大城市。 杭埠镇高速:沪蓉、京福高速共用段合安高速穿镇而过,设互通立交;合安、合铜国道擦镇而过。距合安国道18km。合铜省道1km;六舒 三省道横贯东西,连接合(肥)——安(庆杭埠镇镇政府)、商(丘)——景(德镇)、六(安)——武(汉)、沪蓉高速和合(肥)——安(庆)、合(肥)——铜(陵)国道。航空:离合肥骆岗机场仅35km。经高速20分钟可达合肥骆岗机场。水运:拥有年吞吐量10万吨的水运码头2座,可由此进巢湖,入长江。[1] 产业结构 镇内资源丰富,蕴藏着丰富的黄砂资源,拥有密集的劳动力资源。杭埠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盛产优质粮油、西瓜、莲、藕、鱼、虾、白鹅。近年来,小城镇发展速度很快, 杭埠镇镇区面积已达2.2平方公里,形成“三纵六横”九条街道,木材木器、农贸、商贸、粮贸、羽绒五个专业市场,总投入近亿元。基础和配套设施完善,城镇功能齐全,文明创建全省闻名。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兴起,已形成木材木器、粮油加工、黄砂开采、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羽毛加工、建筑建材、商品批零等八大系列行业,个体工商户达700余户,先后被列为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六安市综合改革试点镇、六安市社会治安治理模范镇。[2] 文化资源 杭埠是杭埠河下游冲击平原,自古以来是通商重埠、物流集散地,杭埠 杭埠镇也因此而得名。杭埠明代成集,清初建镇,史建乡里,历设区会。镇内有唐王歇、三河大捷古战场和古杭城寺遗址,古文化氛围浓厚。杭埠人民教育程度较高,每年高中专毕业生达千人以上,青壮年均达到高中以上文化水平;杭埠再外务工人员2万多人,学到了技术和管理经验,是经商办企业的重要后备力量;杭埠民风淳朴,社会治安环境优良,是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乡镇。杭埠距黄山、庐山、九华山、太平湖、万佛湖、天堂寨等旅游胜地较近。[1] 自然条件 杭埠地处长江中下游,杭埠河冲击平原,四季分明,气候温湿,土壤肥沃,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物产丰富,农、林、牧、副、渔各业兴旺发达,是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盛产优质油棉、肉禽、羽绒、水产等农副产品,黄砂资源丰富,水面广阔。[1] - 投资环境 杭埠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投资硬环境的同时,狠抓了软环境的建设,改革了政府行政审批制度,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推行政务公开,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设立了招商引资办公室,实行首问负责制和一站式服务,实行24小时外商投诉举报服务;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美德教育,提高社会诚信意识,着力打造诚信杭埠,建设一流投资环境。[1] - 城镇风貌 杭埠城镇建成区2.5km2,常住人口1.7万人,人均绿化面积6平方米。 杭埠镇城镇基础设施齐全,通信网络,供电、供水、排水、有线电视、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等各类条件一应俱全。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通讯、国际互连网、宽带通讯等现代化通讯设施;城镇由华东电网直接供应,拥有110KV变电所一座,1座日供水5000T的自来水厂,建设了文化活动中心、世纪游园、火车站广场等休闲活动场所、各类宾馆8家。杭埠是安徽省重点建设中心镇、安徽省城镇建设先进镇、安徽省党建工作先进镇、六安市综合改革试点镇、安徽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百镇千村”试点镇。[1] |
舒茶镇 |
舒茶镇地处舒城南大门,舒城、庐江、桐城三县结合部,206国道贯穿全境,319省道横穿东西,向东10公里可达合九铁路和合安高速,交通十分便捷。全镇辖12个村和一个街道居委会,284个村民组,人口3.34万人,总面积78.4平方千米,现有耕地2.4万亩,山场4.5万亩,其中,优质茶圆8000亩,盛产茶叶,是全省闻名的“茶叶之乡”。 2005年全镇GDP总值2.3亿元,为全县经济十强乡镇之一。 1958年9月16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亲临舒茶视察,并发出了“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指示,舒茶的名字因此响遍全国。此后各级领导以及日本、美国、叙利亚、南非、东盟等国际友人先后来舒茶指导工作和参观访问。1995年,时任0中央政治局委员、-处--同志视察舒茶。 现在青岗云岭上开辟的梯式茶园,毛主席视察舒茶纪馆、休息室被列为全市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天来这儿学习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1968年舒茶人民在毛主席亲后指点的地方——青岗岭开辟了“九一六”茶园。经过三十多年不断发展,今天的舒茶茶园面积达到8000多亩,茶叶产业化初具规模。以“九.一六”茶业科技示范园为龙头,以茶叶批零大市场——舒茶茶叶交易市场为依托的产加销一条龙体系初步形成。自选自育的无性系特早生茶树良种“舒茶早”成为国家级茶树良种,开发研制的名优精品“舒茶早芽”、“山坡兰香”分获97中国国际茶会金奖和第二届“中茶杯”一等奖。现在全镇年产干茶400吨,人均茶叶收入500多元。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委、政府牢记伟人号召,挖掘资源、交通、区位、名人优势,走“旅游兴镇,工业富镇”之路,带领全镇人民开拓进取,扎实苦干,全镇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山区形成以“九·一六”、东山、“九二九”三大标准化茶园为龙头的万亩优质茶园;畈区形成以三里畈、军埠两个千亩农业科技示范园为龙头的万亩优质粮油基地,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以银龙包装有限公司、鸿鑫铸件厂、鲲鹏电线、标准件厂、恒福食品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形成的以机械加工、电线电缆、建筑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主导优势日益明显。个私、商贸蓬勃发展:以发展茶叶交易、饮食服务为主,建成江北第一茶市——舒茶茶城;兴建沿合安路山埠至沟二口茶叶销售长廊,军埠商贸区和龙王庙商贸街五处特色经济小区。. |
南港镇 |
南港镇位于舒(城)庐(江)桐(城)三县结合部,地处县城东南部,距县城12公里。全镇总面积128.92平方公里,辖19个村(街),5.3万人,是沿206国道的一个区域中心镇和省综合改革试点镇。 南港镇是千年古镇,元宋成集,明清建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境内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风岭汉墓群、古“龙舒八景”之一的“鹿起晴岚”、旅游佛教胜地玉泉山风景区和传说中姜子牙悠然垂钓处的古钓鱼台,是梁祝“十八里相送”爱情故事的起源地之一。南港民风纯正,人民 勤劳、善良,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了享有盛誉的“北风岭精神”和“蛮牛岗精神”。 进入新世纪,面临新机遇,南港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放手发展个私经济,突出工业强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优环境,创佳服务,筑巢引凤,招商引资,竭诚欢迎海内外客商前来投资,镇政府将为投资者提供最优惠的投资政策,最低廉的投资成本和最优质的协调服务。. |
干汊河镇 |
本镇位于舒城县中部,介于东经116°40′—116○49′,北纬31°17′—31°23′。东北紧临城关镇,南靠阙店乡和春秋乡,西接棠树乡和万佛湖镇,北邻柏林乡,东与马河口镇为邻。距县城5公里,全镇总面积8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4.3万亩,全镇南北长,东西窄,镇内地形复杂,南部为山区,北部为平原,中部为岗区。 本镇是一个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古镇。明朝嘉靖年间,知县陈魁仕为除龙水河(今杭埠河)对县城水害,把许家山咀凿掉,将河道取直,原河道被废而无水,成为一片黄砂滩,时人遂称为干砂河。至清朝雍正年间,知县蒋鹤鸣为解决县城用水,将废河疏通成龙水河叉河,故称干汊河,干汊河镇由此得名。 2004年底,全镇辖1个街道,20个村,514个村民组,16383户,58360人(其中农业人口14797户、55540人,少数民族38人),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29人。 镇政府驻地干汊河集镇,镇区面积28.43公顷,常驻人口15000人,是本镇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二) 本镇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高程一般在23米-30米之间,最高点春秋山海拔330米,最低点顺河村海拔23.1米。 镇内主要河流有干汊河和杭埠河两条,均发源于万佛湖,杭埠河流经10个村,全长13.8公里;干汊河由杭埠河分支流经4个村,长4.7公里。 本镇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季风显著。多年平均气温为15.6℃;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28.7℃,极温40.5℃,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2.4℃,极温-17℃。多年平均日照1969小时以上,大于10℃的积温为4700℃;多年平均无霜期224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以上。 (三) 本镇土壤肥沃、资源丰富。2005年,全镇计有耕地4.3万亩,其中水田3.9万亩,旱地0.4万亩,山场1.98万亩,水面788亩,沟塘堰库总蓄水量75万立方米,加之杭北干渠、舒庐干渠灌区供水,正常年景有余,中等旱情自保,大旱年需用机械提水方可保收。. |
张母桥镇 |
张母桥镇位于舒城县西北,丰乐河南岸,与金安区隔河相望。明朝万历年间,一老渔翁遗孀张大娘出资,在穿街而过的河上修建了一座三孔石拱桥,张母桥由此得名。全镇辖17 个村,1 个街道,土地总面积约62 平方公里,人口3.6 万,耕地26678 亩,地势集丘陵、平畈、山区于一体。距县城24公里,合九铁路45公里;宽阔平整的县级公路贯穿全境,通村公路晴雨通车。农业培育起蚕桑支柱;集镇建设突飞猛进,木林加工,挂面生产,饮食娱乐,服装和日用品批零四条专业待街建设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成为四镇二乡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买不到的到张母桥买,卖不掉的到张母桥卖”的说法毫不虚夸。2001 年,国内生产总值8684 万元,工业总产值9124 万元,财政收入401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50 元。 今后的发展思路为:顺应中国加入WTO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实际收入;育强蚕桑支柱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农业;营造宽松环境,大力发展个私民营经济;完善专业街建设,丰富集镇建设内涵;发挥资源优势,培育生态旅游业;强化基层组织,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中心村,康居点建设进程,促进农村全面发展。. |
五显镇 |
五显镇位于安徽省舒城县西南,舒(城)、霍(山)、金(安)三县 安徽省舒城县五显镇 ,距县城40公里,东邻风光秀丽的万佛湖,南接国家森林公园万佛山,北与金安区佛教胜地大华山云峰寺毗邻,西与金安区毛坦厂镇东石笋风景区相望,国道105线、S317、318省道穿境而过。全镇总面积97.16平方公里,辖16个村1个街道,365个村民组,9717户,38243人。境内毛竹、板栗、山野菜、茶叶、砂石、水产品资源丰富,2005年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859万元,财政收入4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80元,工业产值3210万元,入库税金260万元。[1] 五显镇位于舒城县、金安区、霍山县交界处,万佛湖西岸。东临风光秀丽的AAA-旅游区万佛湖,南接AAA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万佛山,北与佛教圣地大华山云峰寺毗邻,西与毛坦厂镇AA-东石笋风景区相望,国土面积98平方公里,辖17个村(街),3.7万人,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六安市创建文明先进乡镇,六安市双拥模范乡镇,舒城县西南山区的山口重镇。 - 交通状况 五显镇区位明显。105国道、317省道贯穿全境,三县(区)交界,距合九铁路舒城站55公里,合(合肥)安(安庆)高速40公里,距省城合肥骆岗机场8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捷。以上海、杭州、张家港长途客运为龙头,形成了蓬勃发展的交通运输业。 五显镇资源丰富。境内生态环境优美,青山碧水。石关风景区令人忘返、万佛湖风光令人留恋、大华山景色幽静深邃,自然风光,鬼斧神工,美不胜收,是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盛产薇菜、蕨菜、板栗、毛竹、油茶、鱼类、畜禽、砂石等,素有“薇菜之乡”、“毛竹之乡”美誉。圩泛区良田万顷,阡陌交错;丘岗区农田果林,交相辉映;深山区植被丰富,景色怡人。 - 经济建设 五显镇发展迅速。充分利用原三线厂遗留下来的土地和厂房,建立了个私经济园区,发展了以“薇菜加工、家俱制造、竹业发展、尼龙造粒”四大集群产业,形成了精米加工、机械制造、建筑建材、综合养殖、纺织加工、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多种支柱产业,个私企业68户,工商户达千户。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集镇面积焕然一新,商贾云集,镇区面积达2.5平方公里,利用“村村通”水泥路项目工程,全面建成通村公路网,程控电话千家万户,宽带上网;环湖(万佛湖)旅游公路十分畅通,可直达至各岛屿。有线电视覆盖全镇,联通、移动通讯塔覆盖全镇每个角落,新农村建设成果丰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迈出坚实步伐。 跨入新世纪,面临新机遇,五显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依托资源优势,整合主导产业,招商引资与民营经济发展并重,以小集镇建设为载体,着力促进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突出工业经济、旅游开发、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的发展思路,创优环境,筑巢引凤,招商引资。镇政府将提供最优惠的投资政策,最低廉的投资成本和最优质的服务,竭诚欢迎海内外客商前来五显投资兴业。 |
山七镇 |
山七镇。地处王母山麓,万佛湖之滨,距县城54公里,省道舒岳路,县道山河路,纵贯全境,交通便捷,商贸繁荣。全镇辖14个行政村,1个街道,248个村民组,6759户,27188人,9936亩耕地,总面积75.3平方公里。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山七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山乡勃发生机,成为舒城西南山区重镇。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效益显著,已初成规模;乡镇企业和个私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毗邻乡镇人流、物流集散中心;小集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空前;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文化古迹处处,民间传说多多。 自然环境:山七镇东接五桥乡,西依晓天镇,北至五显镇,滨临万佛湖,南连燕春乡。属浅山区,平均海拔310米,境内有“一山三寨三尖”,即王母山、火龙寨、三尖寨、桃园寨、柴头尖、七宝尖、蜈蚣尖,最高峰王母山海拔544米,最低处双桂村碎石滩,海拔71米。气候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土地肥沃,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季风显著。年平均气温16.3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780毫米以上,无霜期272天。境内淡水资源丰富,有二条主要河流。一是晓天河,源出岳西县主簿园南界岭头;二是山七河,源出本县洪庙乡。两河于本镇的大河沿处汇合后,至本镇双桂村的碎石滩流入万佛湖。 人口民族:山七镇总人口26842人,6759户,其中:农业人口25895人,占总人口的96.5%,集镇人口约5000人,占总人口的18.6%。民族为汉族。 市政建设及规划:山七镇辖14个行政村,1个街道居委会。近几年,山七镇的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集镇建设日新月异:除原有的一条老街外,三条新主街呈幅射状伸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新建欧式风格的步行商贸街,贯通东、北、两条主街,构成镇区循环通道;镇区内近1500户居民,新建住房、厂房2000余间,占地面积5000m2,70%以上的居民住上了楼房,区内路面全部硬化,排水等配套措施齐全;建成日供水300吨的自来水厂;开通1500门程控电话;做到组组通电话,用户量占总数的20%,建成地面卫星接收差转台和甲级调频广播网;新建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一处,内建商业店铺40多家,交易大棚1000多平方米,新建4200平方米公用停车场一处。. |
河棚镇 |
河棚镇是全国农科教示范乡镇,有“油茶之乡”之美誉,俗话说:安徽油茶在舒城,舒城油茶在河棚。它是舒城县西南山区重镇,位于万佛湖上游,辖九个行政村,一个街道,总面积72.78平方公里,总人口2.1万人。境内层峦叠翠,四季常青,宽阔的河棚河像一条玉带自西向北飘飘而下,牵绕着翡翠般的万佛湖,入口处两岸两峰对峙,西立舒城“四大名山”之一的高峰山,东耸“皖西小九华”之称的法华寨。伫立峰顶,湖光山色,一览无余,令人赏心悦目。 河棚镇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神奇秀美的自然景点,竹林三关、朱皇驿店,滴埠栗海叙说着一个个美妙的传说,仙岩、青蛙石、龙骨冲、化龙尖以形似和景美让人流连忘返。 河棚这座充满希望的城镇,以其健全的城镇基础,优越的投资环境和高效优质的社会服务,广纳四海投资。 勤劳智慧、热情好客的河棚人民以博大的胸怀欢迎尊贵的客人、尊贵的朋友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合作,共谋发展,共创美好未来!. |
汤池镇 |
汤池镇位于安徽省舒城县,大别山东麓、万佛湖之滨,江淮之间。距省会合肥市80公里,距合九铁路39公里、距206国道22公里、距105国道50公里、距沪蓉高速公路45公里,交通便捷,四通八达。全镇总面积156.4平方公里,人口5.4万人,辖31个行政村2个街道居委会。全镇现有耕地2.18万亩,人均耕地0.4亩。山场面积3.2万亩,森林覆盖率54.8%。镇内主要河流有2条,其中汤池河和城冲河为两大骨干河流。大小水库30座。 全镇气候属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6℃,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无霜期年平均224天,阳光充足,雨水丰富,土地肥沃,植被茂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14974.4万元,财政收入2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78.4元。 汤池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西周时期属舒国,分立舒鲍、舒龙等国,史称群舒国。名胜古迹有叶墩遗址、龙王洞、情侣峰等, 舒城是鄂豫皖革0据地的组成部分,游击战争时期,是红二十八军、皖西北独立游击师的主要根据地之一。汤池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也不例外地作为我党的根据地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汤池人民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镇经济建设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特别是近年来,全镇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顽强拼搏,国民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 镇国内生产总值达1500多万元,财政收入达到326万元。从经济运行情况看,每百元GDP提供的财政收入达9.17元。全镇固定资产投资额达1785万元,投资率为31.9%。一大批农业、交通、水利、电力、工业、市场等重点项目的竣工投入使用,促进了发展,改善了环境。舒棚公路、汤三公路、杜姚公路贯穿境内,连接四方,22条通村公路纵横全境。公路通村率达100%,市话扩容至4500门,电话、电视通村率达98%以上,户通电率达100%,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7‰,年末总人口54186人。 在进入21世纪的征途中,汤池人民借机以动,蓄势而发,一个工业进步、农业高效、商贸发达、旅游兴旺、科教先进、文化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富裕的新汤池正在构建并形成。汤池,正成为龙舒大地一颗璀璨的明珠!. |
春秋乡 |
文翁故里春秋乡位于舒城西南,距县城16公里,与城关、南港、汤池、阙店、干汊河等乡镇接壤,安(庆)合(肥)公路侧边而过,舒(城)桐(城)公路纵贯其中,本县“四大名山”中的“春秋山”、“华盖山”座落两端,登其主峰,近可观万佛山水,远可眺巢湖风光。全乡总面积69.7平方公里,耕地2.2万亩,山场4.6万亩,人口3.2万人,14个行政村,18所学校(春秋中学为中心学校,文翁中学即原枫香树中学为省级农村示范中学). 在发展的历史上,春秋乡行政区划曾多次变更.民国28年设曹家河乡,1949年1月属南港区曹家河乡,1949年8月划入干汊河区,1950年属枫香树区仓房乡,1956年属南港区春秋乡,后经历次改动于1983年10改人民公社为乡镇,属南港区春秋乡,1992年春撤区并乡,原河棚区枫香树乡并入春秋乡,形成今日“二合一”乡. 春秋物产丰富,盛产板栗、茶叶、油茶、水稻、棉花等。境内建筑用石料和砖瓦用黏土资涛丰富,素有"采石之乡"美称,仓房村百花岭玄武岩石料探明储量6290万吨,堪称省内一绝。养殖业较为发达,规模养殖向群体化方向发展。山川秀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近年来,乡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加快春秋崛起、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后一段时期,春秋乡领导班子将以党委规范化建设为契机,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以"-"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依托春秋乡情,围绕建设生态春秋、小康春秋、和谐春秋,认真抓好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结构调整、基础建设、社会稳定五大重点,着力提升养殖业,巩固林果业,深化加工业,发展旅游业,促进三个文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
柏林乡 |
柏林乡位于舒城县西北部,沿丰乐河与肥西县、金安区相邻,距县城3KM,六舒三路自西向东贯穿全乡,交通、通讯十分便捷。辖30个村,面积89.9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6.58万亩,总人口4.7万人。柏林乡盛产水稻、小麦、油菜、西瓜、田藕等农产品。主要工业产品有精米、系列弹簧、麒麟花炮、羽绒切片等。 2001年柏林乡党委政府认真实践"-"重要思想,率领全乡人民扎实苦干,0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实施"种草养鹅"工程和招商引资工作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乡镇。 特色农业: 优质稻:年播种"两优培九"、"华安2号"优质稻2万亩,年产优质米5000吨。 茭 白:茭白系水生作物,现有茭白生产基地1000亩,年产茭白1000吨。 田 藕:年种植面积2000亩,产量6000吨,其中大棚栽种田藕100亩,亩产1000公斤。 香 椿:种植优质褐油香椿500亩,年产香椿芽2.5吨,是地道的无公害绿色食品。 商品鹅:年饲养白鹅100万只,出售商品鹅70万只,其中百只以上养鹅大户112户,千只以上养鹅大户5户。 羽 绒:年产羽绒15万吨以上,羽毛切片厂3家,产品远销海内外。 水产品:现有可养水面6000亩,已开发养殖5500亩,年产鱼蟹等水产品总量1050吨。. |
棠树乡 |
舒城县辖乡。1953年建棠树乡,1961年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2.6公里。面积78.8平方公里,人口3.8万。舒(城)张(母桥)公路经此。辖路西、邱岗、新安、窑墩、棉冲、棠树、丰河、三拐、峰西、西塘、寒塘、墩塘、黄岗、刘院、洪院、沙岗、八里、云雾、大官塘、桂花20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产水稻、玉米、油菜子,渔业较发达。乡内企业有轮窑、液压件等厂。. |
阙店乡 |
阙店乡位于舒城县中部,万佛湖东畔,距县城 22km,属丘陵库区乡镇。其东临春秋山,南眺西汤池,西接万佛湖,北邻七门古堰。全乡总面积60平方公里,人口3.9万,辖18个行政村。 阙店乡砂石资源丰富:境内龙潭河、杭埠河贯穿而过,盛产黄沙,精细而质优的黄沙人们争相采购,素有“黄沙之乡”美称;养殖业发达:依托万佛湖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网箱养渔、养鹅、养鸭等养殖业,养殖业已由单户个体向规模养殖方向发展;道路交通便捷:随着杜九、阙新、环湖等公路浇油完工,全乡已形成“五纵三横一循环”的乡村道路交通网;旅游开发发展强劲:泰国风情园、凤凰岛旅游度假村等项目正开发的如火如荼。阙店科技示范园,转湾、三湾经济园区已具雏形,园区经济初显功能。 近年来,阙店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稳步实施“劳务强乡、旅游兴乡、农业产业化富乡”三大战略,率领全乡人民,艰苦奋斗,扎实苦干,走出了一条适合阙店特点的发展路子。. |
高峰乡 |
舒城县辖乡。1949年建乌沙乡,1972年改称高峰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29公里。面积31.3平方公里,人口1.3万。舒(城)岳(西)公路过境。辖青松、新旗、黑石、安冲、朱湾、普庆、中岭、东港、徐湾9个村委会。以农林为主,农产水稻、玉米、棉花等,产茶叶木材。乡镇企业有茶叶初制厂和砖瓦厂。. |
庐镇乡 |
庐镇乡前身为庐镇乡、洪庙乡,2004年根据省、市、县区划调整要求,将庐镇乡、洪庙乡合并为庐镇乡,洪庙乡整建制并入,合并后又将杜祠村整建制并入庐镇村,石涧村整建制并入和平村,区划调整后的庐镇乡辖13个行政村,279个村民组,总人口18790人,总面积131平方公里。 庐镇乡地处舒城县西南山区,与桐城市、潜山县接壤,并与本县河棚镇、晓天镇、城冲乡、燕春乡相交,重要省道马安路(马河口—安菜),县道庐中路(庐镇—中义)贯穿而过,成为乡内主干道,上游河棚河河源头在境内的姚咀村二姑尖(海拔950米)和安菜村王道人坟上,张冲村花岩山海拔1062米,是全县第二高峰。 庐镇乡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历年平均气温为13.6℃,一月平均气温为1℃度,七月平均气温为25℃,极端最高气温为40.5℃,最低平均气温-16.3℃。 年平均降雨量为1433.5mm,年平均径流量6574立方米,5-8月份降雨量为全年降雨量的54%,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年最高风速为3.2m/s,最小风速为22m/s。 境内地形复杂,山峦起伏,群峰交错,海拔高程110m-1000m,主要组成物质为庐镇关群灰色含黑云钾长片麻岩,变质基性火成岩,粉沙质壤土组成;安菜村境内榴辉岩是大别山独特的地质地貌,有极大的科研价值。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1100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9%,比2000年增长34%,年均增长9%,其中,第一产业产值3450万元,年增长31%,第二产业产值4500万元,年增长11%,第三产业产值3050万元,年增长14.4%,三产分别由2000年的48∶43∶9调整为31∶41∶28。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30元。经济作物主要以油茶、茶叶、板栗、毛竹及松杉为主,人均住房面积24.4平方米,其中楼房占25%,砖瓦房占42%,全乡劳务输出人数6200人,为全乡收入的主要来源。 乡内人勤物阜,风光旖旎,社会安定,民风纯朴,有着光荣的革命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
经济开发区 |
经济开发区位于安徽六安市舒城县。下辖: 341523400001 121 三里河社区 341523400200 122 金虎村民委员会 341523400201 122 金墩村民委员会 341523400202 122 北隅村民委员会 341523400203 122 丰墩村民委员会 341523400204 122 三沟村民委员会 341523400205 122 新民村民委员会 341523400206 122 青墩村民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