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四川省 >>德阳 >> 什邡市 >> 湔氐镇 >> 五一村

五一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五一村谷歌卫星地图)


五一村简介

  五一村地处什邡市湔底镇西北部龙门山脚下,距什邡诚关16公里,于2007年8月由原来的五一村,兴隆村合并而成,辖16个村民小组,953户,人口2309人,总耕地面积1998亩,龙下路从五一村经过,灾后重建全村建成了1个农民集中居住点,全村主要以种植大蒜.黄背木耳为主要经济来源。
  一、产业优势方面。
  2010年,五一村农户从四川省农科院大蒜研究所引进成蒜早4号试种成功,四川省农科院大蒜研究所以及什邡市农业局于2010年8月在五一村成立了万亩大蒜种植生产基地和大蒜协会,同事成立了生猪养殖协会,在大蒜种植后对全村种植户建立了田间档案,主要针对农户的栽培品种.肥料.农药的使用情况进行祥细登记和分析,在生产过程中,用生产技术规程指导农户生产,统一技术,规范生产,为提高大蒜产品质量提供了先天条件。
  二、基础设施方面;
  2012年通过一事一议和财政补贴的方法,硬化了7,8,9组2.8公里水泥路面,全村还有组路需硬化接近十公里,“U”型渠接近12公里。二是全村953户全部安装了自来水管,三是通过特殊党费建成了500平方米的集办公、会议、阅览等为一体的村阵地场所,特别是2011年在什邡市体育局的支持下,体育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但促进了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提高,环境优美化村庄正在五一村逐步实现。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10682116 618500 -- 查看 五一村谷歌卫星地图

五一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五一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下院村

  村概况:位于湔氐镇西部,距集镇3公里,幅员面积4861亩,其中耕地面积4861亩,是半山半坝村。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97户,总人口1080人。下院村有猕猴桃生产基地,砂梨基地,是什邡市梨花会举办地。有电站作为村主要经济支柱。2006年村人均纯收入达4028元。   乡村动态:新农村建设正在进行中;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红阳猕猴桃;招商引资;村阵地建设。   村组织建设:1个村党支部,设委员3人(支部书记1人),下设6个党小组,全村共有党员47人。1个村民委员会,设委员3人(村主任1人),下设6个村民小组。   地点:下院村村部,办公电话:8721939   

龙泉村

  村概况:位于湔氐镇西南方,距集镇4.5公里,有6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790亩,总户数327户,总人口912人。村主要经济支柱是生产黄背木耳。龙泉村2006年人均纯收入达4599元。   乡村动态:   村组织建设:1个村党支部,设委员3人(支部书记1人),下设6个党小组。1个村民委员会,设委员3人(村主任1人),下设6个村民小组。   

白虎头村

  白虎头村地处川西平原西北部的龙门山脚下,距什邡城关20公里。于2007年由原水口村、公志村合并而成。辖14个村民小组,866户,人口2139人,党员人数64人,村组干部19人,其中组干部14人、村干部5人。耕地总面积1868亩,其中:承包耕地面积1868亩。   一、产业优势方面。   白虎头村主要农产品产业为黄背木耳种植,全村种植1000余万袋。   二、基础设施方面。   1、道路方面全村水泥路面20余公里,现有12个集中点小区,小区基础实施完善另有两个组为散建。   2、沟渠方面全村通过过去两年时间因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及五小水利工程的大量支持共实施了U型渠建设30余公里,但还有大量土石渠,已出现多处垮塌,杂草丛生。   三、产业发展思路。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白虎头村资源,积极发展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按照“宜粮则粮、宜鱼则鱼、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发展方针,在坝区积极发展高产优质的粮油作物,在丘陵区大力发展经济林果和观赏性的植物。着重对白虎头水库周边和丘区梁子地实施生态建设,南面对接融入彭州市红岩梨花坪景点,西面对接融入什邡市沿山旅游开发,打造为什邡旅游的一大新景点,带动一三产业良性互动,促进经济发展,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打下基础。   (二)发展原则   1、因地制宜,实用可行的原则。按照“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鱼则鱼、宜花则花”的发展原则,充分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一树一木和地形地貌,去除没有利用价值的部分林木,增加经济林果和观赏性的植物,将水库周边低洼地改建养鱼池,池中既养鱼又种植莲藕。   2、兼顾当前和长远、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原则。种植业和养殖业同步发展,绿化林和经济果林结合种植,能大大提升观赏性和生态效益。养鱼、种莲藕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果林种植核桃、青枣和绿化树见效慢,能达到当前和长远增收互补的效果,建成增收的长效机制。   3、重点突出的原则。白虎头水库是平坝地区为数不多的水库,具有相当高的利用价值。重点对水库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和“天子路”进行绿化。整治后的水库,可开展划船、荡舟、垂钓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三、发展产业的内容、投资情况及效益分析   (一)建设内容   1、基础设施   (1)水库的改扩建。(市水务局已立项,近年实施。改造后水库水面估计能扩大三分之一。)   (2)改扩建“天子路”13组段至白虎头水库提灌站侧公路的硬化。长1400米。   (3)白虎头水库堤坝西南段道路硬化建设。长400米。   (4)水库堤坝东面、村部侧面水库飞沙埂的平整利用,平整面积15亩。可作为停车场或农家乐用地。   (5)2组至11组斑鸠河钢筋桥的改造。长度20米,宽4米。该桥是白虎头村丘陵区连接坝区至师古镇的一个主要通道。   2、绿化:   (1)道路绿化:“天子路”3500米(含湔红路至白虎头村龙泉段)。“天子路”13组段至白虎头水库提灌站侧1400米公路的绿化。   (2)水库堤坝绿化;堤坝环形道路绿化长度1000米。   (3)水库一道坎绿化:长度300米。   3、种植核桃、青枣、莲藕、养鱼:在梁子上及房前屋后种植核桃、青枣等250亩。利用水库周边的低洼地带改建120亩鱼池,进行养鱼和种植莲藕。   (二)预计投资情况:总投资217.5万元。其中   1、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156万元   (1)水库的改扩建。由市水利局项目投资实施。   (2)改扩建“天子路”13组段至白虎头水库提灌站附近连接硬化公路。长1400米、宽度为4米、高0.20米,采用C300混泥土,计划投资70万元。   (3)白虎头水库堤坝西南面段道路硬化。长400米,宽4米,高20厘米。采用C300混泥土。计划投资16万元。   (4)水库堤坝东面、村部侧面水库飞沙埂的平整利用,平整面积15亩。计划投资20万元。   (5)2组至11组斑鸠河钢筋桥的改造。长度20米,宽4米。计划投资50万元。   2、绿化工程建设,投资22.7万元。   (1)公路绿化:“天子路”3500米(含湔红路至白虎头村龙泉段)。“天子路”13组段至白虎头水库提灌站1400米连接公路。种植银杏、红枫等,规格为地经2-3厘米,两个树种采取重复式的双株间栽。株距1.5米,分别种植银杏、红枫各3300株。银杏单价5元,红枫单价50元。计划投资18.15万元。   (2)水库堤坝道路绿化;长度1000米。种植银杏、红枫等,规格为地经2-3厘米,两个树种采取重复式的双株间栽。株距1.5米,分别种植银杏、红枫各700株。银杏单价5元,红枫单价50元。计划投入3.85万元。   (3)水库一道坎绿化:长度300米。只靠堤坝面单边绿化。种植红枫、桂花,规格为地径2—3厘米。株距1.5米,分别种植红枫、桂花各100株。红枫单价50元,桂花单价20元。计划投入0.7万元。   3、种植核桃、青枣、养鱼、种莲藕,共投资38.8万元。   (1)种植核桃:株距行距分别为4米,亩栽42株,200亩共种植8400株,种苗单价15元。计划投资12.6万元。   (2)种植50亩青枣,株距4米,行距4米,亩种植40株。单价8元,计划投资1.6万元。   (3)改建120亩鱼池。分别养鱼和种植莲藕120亩。亩投资5000元,计划投资25万元。   (三)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1)种植200亩核桃,四年进入产量,亩产50公斤。年产10吨,实现销售收入30万元。八年亩产250公斤,年产50吨,实现销售收入150万元。十五年进入旺果期亩产1500公斤,年产300吨,实现销售收入900万元。能连续收获80年左右。   (2)种植50亩青枣。第二年亩产1000公斤,每公斤单价4元,实现销售收入20万元。第四年进入丰产,亩产3500公斤以上,每公斤单价4元,年实现销售收入70万元以上。   (3)120亩鱼塘养鱼和种植莲藕,年亩收入10000元,年实现销售收入120万元。   (4)道路周边种植的高密度的银杏、红枫,5年后间移50%销售,可出售大规格的银杏树2000株,每株单价40元;出售红枫2000株,每株预计售价200元。共实现销售收入48万元。   2、社会效益   (1)产业发展后,村内环境会有大的变化,在外的知名度会不断地得到提高,优化了投资环境。   (2)通过产业发展,奠定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有效地融入到什邡市沿山旅游和彭州市红岩梨花坪乡村旅游中,有力地促进一三产业良性互动发展。   四、发展模式建议   (一)业主开发:白虎头水库今年9月承包时间到期,应将水库西面的几家污染企业实施搬迁,库区及周边环境才能得到大的改变。可利用白虎头水库、300亩成片的杂木林、250亩梁子地打捆招商引进业主开发。农户可以从土地租金、就地务工、兴办农家乐等增加收入。   (二)农户自行开发增收。农户自行开发的前提是要有项目对道路及环境进行投资改造。水库经市水利局改扩建后,大环境改变后,农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增加收入:   1、在库区周边投资发展以鱼为主的农家乐。   2、利用在水库周边的低洼槽沟地,建池种植莲藕和养鱼,开展垂钓等活动。   3、利用房前屋后和梁子地种植核桃、青枣等。   

桐林村

  什邡市湔氐镇桐林村地处川西平原西北部的龙门山脚下,云湔公路横贯全村。距省会成都70公里,什邡市城关20公里,于2007年8月由原来的天益村和原桐林村二村合并而成。桐林村辖20个村民小组,共1399户,总人口3477人(其中:党员136人,村支两委5人)。灾后重建建后形成了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十组、十三组、十四组、十五组、十七组和十九组共十二个集中居民点。全村总面积2410亩。基本上都在前进渠水系得天独厚的自然浇灌范围内,自然灾害发生较少。现已展黄背木耳种植量近千万袋,大蒜等蔬菜种植面积达八百亩左右。通过两年多的重建,桐林村的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协调发展,实现了由落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功转型,村内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生产得到了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提高。食用菌和大蒜种植成为桐林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5.12汶川特大地震使桐林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全村所有农房严重损毁。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北京的无私援建下,结合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围绕“以食用菌种植为依托(目前种植黄背木耳达壹千伍百万袋),蔬菜大蒜为补充,促进农户增收致富”的建设理念,引导当地农户要心怀感恩,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感恩奋进、创新争先、诚信和谐”的新什邡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丰富桐林村的文化内涵,多角度地推进灾后桐林村的新农村建设。   目前桐林村灾后重建工作已全面完成,核心区12个集中点,全村近半户数农户已全面入住,区内的农房建筑保留了川西民居特有的风格,在空间布局上充分利用具体地理位置优势,形成了各具风格,祥和安宁的生活环境。   在产业发展上,镇党委政府注重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政策的扶持。为尽快实现农业走产业化之路,镇党委政府结合市场发展的需要,在充分尊重农户自愿,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对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了规范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扩大了经营的规模,使当地农业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之路。   为了解决农户创业资金不足、渠道不畅等问题,镇党委政府专门召开当地农户培训会,对桐林村产业发展规划做详细讲解,并提出联合经营模式,即农户提供必要的场所或部分资金,通过与外界商家或投资方合作共同经营的模式。   

龙居寺村

  龙居寺村地处川西平原西北部的龙门山脚下,距什邡城关20公里。于2007年由原梨园村、旗山村合并而成。辖12个村民小组,741户。龙居寺村山、丘、坝地形皆备,总面积8500余亩,其中:山区林地面积7000余亩;耕地1100余亩。灾后重建的龙门山彭(州)什(邡)绵(竹)旅游公路从龙居寺村经过,全村建成了5个农民集中居住点。   一、产业优势方面。   龙居寺村属于山区与平坝结合部,我们村属于木耳种植大村年种植黄背木耳1200万袋以上,同时龙居寺村木耳农户基本上都加入了黄背木耳协会,为农户及时掌握木耳信息提供了方便。不仅如此龙居寺村也是消夏旅游好去处,在龙居寺村龙居寺山沟里大力发展特色农家乐达到了22家其中就有20家被评为星级农家乐,其中四星级农家乐一家,三星级农家乐一家,二星级农家乐14家,一星级农家乐4家,在2008年龙居寺村龙居寺被评为省级保护文物。并且投资2000万维修重建。   二、基础设施方面。   龙居寺村在08年地震后村道建设基本上完成,各组U型渠建设也大致完成,在今年龙居寺村还将继续修建近3公里村道和U型渠。并且龙居寺村在沿山一四五六组修建了集中居住点,既美化了龙居寺村环境,又节约了耕地,并且龙居寺村属于沿山旅游打造地段,现已经修建了围山路绿化带和自行车道,在沿山旅游打造上今年龙居寺村也在积极努力配合中。   

双流村

  双流村地处川西平原西北部的龙门山脚下,距什邡城关20公里。于2007年由原双流村、白莲村、合并而成。辖11个村民小组,568户,人口1437人。双流村山、丘、坝地形皆备,总面积10680亩,其中:山区林地面积9097亩;沿山下环梯坡地980亩;耕地603亩。灾后重建的龙门山彭(州)什(邡)绵(竹)旅游公路从双流村经过,全村建成了5个农民集中居住点。通过土地流转和农民自己种植了猕猴桃近500亩。2012年,双流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038元,较全镇平均水平高38元。   一、产业优势方面。   全村森林覆盖率为90%,村组集体固定资产总额为60万,2011年全村地区生产总值为15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800元,全村已建沼气池120口,沼气入户率23%,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双流村以黄背木耳为主的食用菌种植产业为经济支柱,2011年龙泉村黄背木耳种植户达180户,占总户数的35%,种植产值达到580万袋。全年全村食用菌总收入达到1750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600元。   土地使用   双流村村域范围内土地使用可分为居住用地、产业用地,自然山体林地三部分。其中居住用地为双流村居民住宅用地,主要集中在村庄建设用地范围内,兼有部分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产业用地主要是村域范围内的木耳种植及加工业和旅游设施用地等;自然山体林地主要指村域范围内的乔木和灌木等的自然生长用地。   道路交通   双流村现有云湔路和沿山路作为两条对外交通主干道,同时,湔双路可直通山内。   二、基础设施方面。   双流村2012年被列为什邡市新农村重点村建设示范点。通过新农村的示范带动,北京市援建项目的实施,村内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一是全村建成了10公里的“U”型渠,斗渠基本实现无土渠;在山区和下环梯坡地建成15个蓄水池,解决了村民饮水和猕猴桃生产及大田灌溉用水。二是硬化了11公里的村组道路,基本实现组组通水泥路;三是自筹资金修建一处200平方米的活动中心;四是通过特殊党费建成了350平方米的集办公、会议、阅览等为一体的村阵地场所。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但促进了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提高。2012年,双流村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整理“五十百千示范村”的荣誉称号。   

太乐村

  太乐村地处川西平原西北部紧靠湔氐镇场镇新街,洛小公路从村中心穿过,村东北部紧靠北京大道,距什邡城关十八公里,交通十分方便。2007年由原来龙居镇的太乐村、新店村两个村合并成现在的太乐村。太乐村辖十六个村民小组,共有1152户,2852人,总面积2341亩。灾后全村建成了九个农民集中居住点,修建自来水供水厂一个,十六个组都修建了水泥路面。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800元,居全镇的前列。   一、产品优势方面   太乐村全村属平坝,主要经济作物以种植紫皮大蒜为主,2000年来在镇坚持“农业稳镇、三产富镇、生态强镇”发展战略的方针的指引下,全村建成了省级无公害大蒜生产基地和食用菌基地两大优势产业。2008年灾后在省农科院、什邡市农业局、科技局的大力支援下,通过土地流转建成了以生产鲍鱼菇、杏鲍菇、榆黄菇、滑菇、姬菇、白平菇珍稀食用菌大棚119个。现土地流转120余亩,为了更好的招商引资使食用菌生产达到规模,2012年由村两委会牵头成立了“乐灵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全村的土地流转工作和招商引资。现在已经成功的引进四川省农科院管理的一生产商家,投资1000万元将全村流转的土地和119个大棚租赁,以种植灵芝和羊肚菌,年产灵芝15余吨、羊肚菌3.5余吨,年实现销售收入近1亿元,   二、基础设施方面太乐村灾后建有九个农民集中居住点,有387户村民住进了集中居住点。为了解决群众饮水问题,修建了自来水供水厂一个。1999年将宽4米、长1.5公里村道灵龙路改建成水泥路面,东与北京大道相连,西和洛小公路相接。20010年北京市援建项目的实施,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更加完善。一是全村将16个村民小组的道路2.4公里全部修建成水泥路面,并且使组与组之间的道路全部接通。二是按照市组织部的要求,用特殊党费修建了约500平方米的村办公场所及图书室、阅览室、广场等配套基础设施,全村村民从此有了一个文艺娱乐场所,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提高。三是全村建成了4.8公里的‘U’型渠,16个村民小组共修建了抗旱机井40余口。   

天宫村

  天宫村地处川西平原北部龙门山脚下,距什邡城关20公里,于2007年在合并镇时天宫村未和其他村合并,辖区内有10个村民小组,667户,人口1812人,属全平原村。地处新街社区和隆兴社区之间,全村区域1.5公里,耕地面积1564亩。灾后重建全村建成了6个集中点。通过土地流转和农民自己种植无公害大蒜生产为经济产业。   一、产业方面   1997年,天宫村农户一致以种植大蒜和部分黄背木耳为产业。全村历年种植大蒜1300亩,小麦200亩,油菜100亩,黄背木耳200万袋。   二、基础设施方面   天宫村,2005年被四川省什邡市评为村民自治示范村之一。一是全村有2、3、9、10组建成“U”渠6000m,二是灾后重建有6个集中建房点,集中点基础设施全部完善。2004年——2012年期间通过十大工程机“一事一议”交通局援建,10个村民小组通水泥路面,全村共建水泥路面7.02kg。   

瓦店村

  瓦店村地处川西平原西北部的龙门山脚下,距什邡城关20公里。东邻师古镇双龙村,南邻师古镇双安村,北邻本镇中和村、天宫村,西邻本镇桐林村。辖10个村民小组,718户,人口1788人。瓦店村系平坝地形,总面积2164亩,其中:园地面积150亩;院落、自留地近479亩;耕地1535亩。云湔路从瓦店村经过,全村建成了8个农民集中居住点。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了产业规模蔬菜近70亩,种植黄背木耳近300万袋。   一、产业优势方面。   2012年瓦店村两委牵头成立了“什邡市天意种植合作社”。至今,合作社带动了234户(业主)种植大蒜,叶菸种植面积近1000亩。   二、基础设施方面。   瓦店村2005年结合安置汉源移民16户51人,以及灾后重建国土项目,村内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一是全村建成了4公里的“U”型渠,斗渠基本实现无土渠。二是硬化了4.4公里的村组道路,实现组组通水泥路。三是通过特殊党费建成了300平方米的集办公、会议、阅览等为一体的村阵地场所。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但促进了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提高。   

五一村

  五一村地处什邡市湔底镇西北部龙门山脚下,距什邡诚关16公里,于2007年8月由原来的五一村,兴隆村合并而成,辖16个村民小组,953户,人口2309人,总耕地面积1998亩,龙下路从五一村经过,灾后重建全村建成了1个农民集中居住点,全村主要以种植大蒜.黄背木耳为主要经济来源。   一、产业优势方面。   2010年,五一村农户从四川省农科院大蒜研究所引进成蒜早4号试种成功,四川省农科院大蒜研究所以及什邡市农业局于2010年8月在五一村成立了万亩大蒜种植生产基地和大蒜协会,同事成立了生猪养殖协会,在大蒜种植后对全村种植户建立了田间档案,主要针对农户的栽培品种.肥料.农药的使用情况进行祥细登记和分析,在生产过程中,用生产技术规程指导农户生产,统一技术,规范生产,为提高大蒜产品质量提供了先天条件。   二、基础设施方面;   2012年通过一事一议和财政补贴的方法,硬化了7,8,9组2.8公里水泥路面,全村还有组路需硬化接近十公里,“U”型渠接近12公里。二是全村953户全部安装了自来水管,三是通过特殊党费建成了500平方米的集办公、会议、阅览等为一体的村阵地场所,特别是2011年在什邡市体育局的支持下,体育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但促进了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提高,环境优美化村庄正在五一村逐步实现。   

先锋村

  先锋村地处川西平原西北部的龙门山脚下,距什邡城关20公里。于2007年由原红星村、先锋村合并而成。辖14个村民小组,1064户,人口2861人,党员人数110人,村组干部18人,其中组干部14人、村干部4人。耕地总面积2385亩,其中:承包耕地面积2157亩。   一、产业优势方面。   先锋村主要农产品产业为大蒜、黄背木耳及猕猴桃种植,早在1984年就从外地引进种植了二季早大蒜,后又逐步引进了早、中、晚熟等多个品种的种植错开了新鲜蔬菜蒜薹的集中市场销售,赢得了市场,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近年来先锋村黄背木耳以及“红阳猕猴桃”的种植也有了迅速的扩展,2012年种植黄背木耳410万袋“红阳猕猴桃”种植面积230亩,仅此三项农产品收入高于了全镇平均水平。   二、基础设施方面。   1、道路方面3组、4组、5组、6组、11组以及原先锋村道是于2003年开始,在响应当时什邡市委提出的“十大工程”建设的号召下,依靠村民集资、社会捐助以及财政补助建起了6条4.5米宽全长3.51公里的水泥硬化道路,2010年7组依靠村民集资及财政补助建了1条4.5米宽0.52公里长的水泥路。2012年12月1、2、10组依靠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争取财政奖补的方式建起了3公里长4.5米宽的水泥硬化路。2、沟渠方面全村共有42条支斗渠,已有2条1.1公里的斗渠实施了U型渠建设,其余还有40条全长42.9公里的支斗渠任然还是土石渠。   

永安村

  湔氐镇永安村位于湔氐镇西南部。东面和南面都与师古镇相邻,西面与白虎头村相邻,北面与桐林村、瓦店村相邻,距湔氐镇人民政府5公里,下属1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90户,总人口2268人,耕地面积1801亩,党员数72人。经过灾后重建永安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共建成了七个农民集中居住点。   一、产业优势方面   永安村自1987年引种黄背木耳以来,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和成熟的种植技术,并已达到了一定的种植规模。到2012年末,沿着“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永安村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800万袋,总收入达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00元,永安村“两委”为帮助贫困家庭走上富裕之路。“支部+协会”管理模式有效的提高农民适应市场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全村农民共同创富。   二、基础设施方面   近年来永安村抓住市委在全市推动实施阵地建设工程的机遇,我们村抓住了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进一步规划建设2000平方米的村级阵地,添置了乒乓球桌、篮球架、群众读报栏、电教设备等文体活动器材,“乡村图书室”100平方、标准篮球场、文体活动中心以及标准村卫生站一个,将村部打造成为-议、培训、办公、电教、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阵地。全村已实现村道硬化5千米,建U型渠12000余米,完成了七组、八组、九组的提灌设备的建设,解决了大春用水的突出矛盾,修建沼气池230口,电话、光纤电视入户率达80%.   

中和村

  湔氐镇中和村村位于湔氐镇东南方向,北靠太乐村,南靠师古镇、东靠洛水镇,西靠天宫村,距最近街道湔氐镇新街社区0.5公里,距最近市区16公里,村内主要河流有四支渠尾水段,下属1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041户,总人口2722人,劳动力1898人,党员人数95人,耕地面积1981.8亩。全村种植业以种植大蒜、黄背木耳为主。   一是全村建成了5公里的“U型渠”大春用水得到了改善。二是硬化了12公里的村组道路,实现组组通水泥路。三是通过特殊党费建成了380平方米的集办公、会议、阅览等为一体的村阵地场所。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但促进了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提高。近年来,中和村立足“抓基层,打基础”,扎实推进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初步探索总结了符合自身实际、特色效果明显的服务管理新格局,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   


五一村特产大全




五一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