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亳州市 >> 涡阳县 >> 龙山镇

龙山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龙山镇谷歌卫星地图)


龙山镇简介

  龙山位于涡阳县城东北二十五华里处,因其境内有一龙山而得名,龙山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交通便利,资源丰富,自古以来一直是皖北重镇。
  龙山辖三山,东四华里为东山(以称独山),西三华里为西山(又称西塔山),龙山居中,古代因龙山起伏蜿如龙状,名曰龙山。秦时属泗水郡的至县,汉高祖起义在沛,至县属沛,龙山仍属至县,历代多有变迁,至清属涡阳县。龙山人民勤劳朴实,人才辈出,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大批革命志士,他们的光辉业绩为后人所传诵。一九四零年新四军第四师在师长彭雪枫的率领下在我镇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斗争,于同年四月二十二日发起了著名的“龙山战役”,我军攻克龙山,乘胜向东南推进数公里。一九四四年组织著名的“曹圩战役”,击毙击伤日寇重北旅团和伪十五师一百三十余人,伏敌五百人,有力地打击了敌寇和蒋匪的嚣张气焰。尤其是在一九四八年著名的淮海战役中,龙山人民肩负着支前任务,涌现出不少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在中国革命的斗争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龙山镇现有人口6.56万人,拥有耕地9.4万亩,下设14个机关党支部,20个村(居)党组织,共有党员1429名。境内有S202线和徐阜铁路,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近年来,龙山镇党委加强自身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各项工作快速高效地运转,取得了不俗的业绩。2005年六月,我镇被亳州市委组织部授予全市“五个好”乡镇党委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
  二零零六年四月六日,0龙山镇第十一次党的代表大会胜利召开,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的委员会,李雷同志当选为镇-。目前,我镇在新一届党委班子的领导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扎实地推进龙山的各项工作。.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6.56万人 ·涡阳县旅游·涡阳县特产·涡阳县十大特产·涡阳县十景·涡阳县 341621112 236000 0558 查看 龙山镇谷歌卫星地图

龙山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龙北社区 ·涡阳县旅游·涡阳县特产·涡阳县十大特产·涡阳县十景·涡阳县 0

----

查看 龙北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龙南社区 ·涡阳县旅游·涡阳县特产·涡阳县十大特产·涡阳县十景·涡阳县 0

----

查看 龙南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大蒿村 ·涡阳县旅游·涡阳县特产·涡阳县十大特产·涡阳县十景·涡阳县 0

----

查看 大蒿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山村 ·涡阳县旅游·涡阳县特产·涡阳县十大特产·涡阳县十景·涡阳县 0

----

查看 东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三里村 ·涡阳县旅游·涡阳县特产·涡阳县十大特产·涡阳县十景·涡阳县 0

----

查看 南三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何村 ·涡阳县旅游·涡阳县特产·涡阳县十大特产·涡阳县十景·涡阳县 0

----

查看 大何村谷歌卫星地图
段营村 ·涡阳县旅游·涡阳县特产·涡阳县十大特产·涡阳县十景·涡阳县 0

----

查看 段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大王村 ·涡阳县旅游·涡阳县特产·涡阳县十大特产·涡阳县十景·涡阳县 0

----

查看 东大王村谷歌卫星地图
张杨李村 ·涡阳县旅游·涡阳县特产·涡阳县十大特产·涡阳县十景·涡阳县 0

----

查看 张杨李村谷歌卫星地图
十里邹村 ·涡阳县旅游·涡阳县特产·涡阳县十大特产·涡阳县十景·涡阳县 0

----

查看 十里邹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高村 ·涡阳县旅游·涡阳县特产·涡阳县十大特产·涡阳县十景·涡阳县 0

----

查看 大高村谷歌卫星地图
小高村 ·涡阳县旅游·涡阳县特产·涡阳县十大特产·涡阳县十景·涡阳县 0

----

查看 小高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大王村 ·涡阳县旅游·涡阳县特产·涡阳县十大特产·涡阳县十景·涡阳县 0

----

查看 南大王村谷歌卫星地图
薛长营村 ·涡阳县旅游·涡阳县特产·涡阳县十大特产·涡阳县十景·涡阳县 0

----

查看 薛长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罗楼村 ·涡阳县旅游·涡阳县特产·涡阳县十大特产·涡阳县十景·涡阳县 0

----

查看 罗楼村谷歌卫星地图
赵庄村 ·涡阳县旅游·涡阳县特产·涡阳县十大特产·涡阳县十景·涡阳县 0

----

查看 赵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西山村 ·涡阳县旅游·涡阳县特产·涡阳县十大特产·涡阳县十景·涡阳县 0

----

查看 西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武楼村 ·涡阳县旅游·涡阳县特产·涡阳县十大特产·涡阳县十景·涡阳县 0

----

查看 武楼村谷歌卫星地图
董相村 ·涡阳县旅游·涡阳县特产·涡阳县十大特产·涡阳县十景·涡阳县 0

----

查看 董相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孔村 ·涡阳县旅游·涡阳县特产·涡阳县十大特产·涡阳县十景·涡阳县 0

----

查看 大孔村谷歌卫星地图

龙山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城关街道

  涡阳县城关镇位于老子故里,涡阳县境内中部。是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管辖范围:东至濉阜铁路,北至涡河,西至城西镇,南至双庙镇。东西长5.2公里,南北长3.4公里,总面积17.68平方公里。境内有城南、官路口、东城、西城四个办事处及其他驻涡单位200余个,总户数25550户,总人口93498人;其中农业人口9030人,耕地3830亩。为便于管理和开展工作,辖区内设19个(社区)居委会,其中:城南办事处8个,分别为三里庄、三里黄、王土楼、孙楼、西园、长青、朱楼、红旗;官路口办事处3个,分别为新城、交通、官路口;东城办事处5个,分别为团结、新安、光明、滨河、东风;西城办事处3个,分别为胜利、南关、向阳。   城关镇二00一年进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改革后的行政机构为党委、政府、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保留武装、妇女、共青团组织及四个办事处总支。行政机关干部有原来的81人精减为58人,分流人员23人。事业单位设立六个站、所,即:财政所、农业综合服站、广播文化电教站、土地村镇管理所、统计信息站。人员定编30人,待分流188。其中包括自收自支单位55人。    城关镇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镇,古代称下城父聚,清代称为雉河集,民国时期改立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设城关区人民政府,1964年设镇人民政府,原址在石狮街北头30号。1976年镇人民政府移至向阳路219号(现在地)。    城关镇作为涡阳县委 、县政府的所在地,受到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加之勇敢、勤劳、善良、淳朴的城关人民的努力,城关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谱写了不朽的篇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城关人,精谋良策,乘改革的大好机遇,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时代的脉搏,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优美的城市规划,良好的社会治安,宽舒的生活环境,使这个 具有百年历史的集镇,更加璀璨夺目。.  

星园街道

  城东街道和城西街道合并成星园街道(亳政秘【2018】53号)   涡阳县城西镇紧靠涡阳县城,呈“Z”形半包围涡阳县城南部,是一个近郊型的 农业乡镇。全镇12个村委会,115个自然村。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56138亩。总人口约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781人。镇政府坐落在新城居委会S307 线南侧。    城西镇境内道路畅通,四通八达。省道S307、S202在此交汇,县乡公路涡标 路、涡双路从我镇穿过,发达的交通使我镇成了涡阳县重要的货物贸易集散地。涡河水系流经城西镇约5公里,通淮河,连长江, 水运条件极其优越,为沿涡河的村委会提供了便利的水上货运条件。    涡水养育了城西人文,厚土孕育了城西乡情。这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捻军首领张乐行的故居所在地,与老子天静宫隔河相望,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行政区划变动,涡阳县隶属亳州市辖以后,县城重心向西南转移,城西镇迅 速成为一片开发的热土。目前,城西镇四里元、六里庄等村大部分土地已被批准 为建设用地。几年来,我镇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坚持“依城建城,以城兴城,招 商引资,滚动发展”的路子,走出了一条城市建设与特色农业相结合的发展路子 ,经济和社会事业有了较快发展。    在城市建设上,2000年镇招商引资兴建的西聃家具城,是一条欧式商业街,风格迥异的建筑立即吸引的浙商的目光,建成不久,即形成了上百家的家具销售 一条街。与此同时,城西芍香路也迅速建设起来,与县城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 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特色农业生产上,城西镇五里湾大棚蔬菜生产基地,曾是市级农业科技示 范园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上百家村民投资兴建,几百亩的大棚蔬菜生 产基地,并辐射带动周边村庄,为村民拓宽了发家致富之路。尹沟等村利用涡河 丰富的水资源,进行水产养殖,每亩水面能让村民获得二万元的利润。    春江水暖鸭先知,时刻把强镇富民放在首位的党政一班人敏锐地抓住城西的 优越条件,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正以高昂的士气,开拓的精神,打造城西---这 一皖北重镇,发展建设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镇。  

天静宫街道

  天静宫街道位于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地处淮北平原,涡河北岸,呈“一”字形,与县城隔河相望,是涡阳县的涡北新区。S202线和徐阜铁路穿境而过。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9.98万亩,常住人口近10万人,辖13个社区、9个村委会。   天静宫街道,物产丰富,盛产粮、棉、油、烟,质优量大;涡北街道,地下矿藏资源巨大,境内有涡北煤矿和徐广楼煤矿。 [2]   2003年农业总产值达1.6亿元,年人均收入在2210元左右。是皖北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旅游名镇、经济强镇和交通重镇,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   卫生发展编辑   涡阳县中医院(新区),位于涡阳县天静宫街道闸北路500号,始建于1958年,是一所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康复、养生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是全县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涡阳县中医药学会挂靠单位。   新区部医用建筑面积3.5万余平方米。医院共设置一级临床科室20个,其中新区14个,老区6个,医技科室12个,开放病床500张。职工480人,其中省级名老中医1名,市级名中医2名,市级优秀中医1 名,硕士9人。医院形成了多个特色鲜明、疗效明显的专病专科,有急诊科、脑病一科(脑外)脑病二科(神经内)、心血管科、重症医学科、肾病科、外一科、外二科、肛肠科、骨伤科、肝脾胃病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针灸科、推拿科、康复科、-科等一级临床科室,设有颈肩腰腿痛专科、糖尿病专科、乳腺病专科、口腔科、皮肤科、血液净化室等专科专病门诊和治疗中心。其中脑病科、颈肩腰腿痛专科已被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中医特色重点专科,脑病科已于2008年申报为国家级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项目。肝病科、肛肠科,骨伤科等被亳州市卫生局批准为市重点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单位。   经济发展编辑   涡北街道,交通便捷,境内水运通连淮河,直下江海,S202省道横穿全境,青阜铁路纵贯南北。   悠久的人文历史,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条件,丰厚的地域特征,巨大的能源储备,为涡北街道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涡北街道完成了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老子文化生态园、涡北工业园区和煤炭循环经济园区落户涡北街道。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一大批企业和项目纷纷入驻涡北。  

西阳镇

  西阳镇位于涡阳县的东南部,与蒙城相邻,辖2个居委会,11个村委会,42000人,耕地58600亩,165个自然村。28个基层党组织,168个党小组,1229名党员。S307省道和延绵的涡河穿镇而过,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素有涡阳东大门之称,也是历史名人范蠡,西施的安葬地。   西阳镇人民在镇-张本连的带领下,团结拼搏,与是俱进,开拓创新,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另人瞩目的成绩,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完善,镇村企业蓬勃发展,集镇建设品位迅速提升,一个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秩序井然,设施齐全繁华而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商贸重镇已展现在世人面前。   截止目前,全镇工农业总值3.5亿元,人均收入2680远、农业、工业、林业、畜牧、环保和集镇建设为六大产业支柱。   目前西阳镇属外资治理区,黄淮海平原开发区,是省平原绿化十佳镇,省环保生态先进镇市集镇建设管理先进镇,省乡镇企业百强镇,市综治工作模范镇、市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乡镇,连续五年在全县综合评比中位于前三位。   西阳镇党委在县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面建设小康镇而努力奋斗。.  

涡南镇

   涡南镇原名双庙镇,2011年5月7日经县委县政府一致表决改名涡南镇。 位于涡阳县的南部,与蒙城、利辛相邻,距涡阳县城约7公里,东邻西阳镇,南与利辛县接壤,西与楚店比,处于涡、蒙、利三县结合部,镇政府坐落在庙集。滩阜铁路贯穿南北,涡双路、双胡路、西路、双王路、双丰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便。金为、银沟、白膏为交织如网,水利资源非丰富。辖1个居委会,15个村委会,58000人,耕地93000亩,143个自然村。34个基层党组织,158个党小组,1341名党员。濉阜铁路纵贯南北,境内公路四通八达,资源丰富,人杰地灵,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乡镇。2009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涡阳县调整行政区划,将双庙镇更名为涡南镇。   涡南镇位于涡阳县城以南九公里处,区域面积为85.9平方公里,人口约6.5万人,1.85万户。镇政府所在地设在双庙集。   涡南镇东邻西阳镇,东南及南分别与蒙城的马集、利辛的旧城、江集搭界,西与楚店镇接壤,北和城西镇毗邻。   农业   涡南镇是一个农业大镇,以种植业为主,兼作套种其他经济作物。近几年,粮食总产已突破6万吨大关,实现了稳产、高产的总体目标。   企业   民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龙头企业有:万头养猪场1个,木材加工厂2个,芝麻厂1个,面粉厂5个,另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小型企业。民营企业速猛发展,为拉动双庙经济的跨越式增长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4其他编辑教育事业得到长足进步,入学率逐年提高,所有青少年都能义务教育。卫生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医疗条件逐步得到改善,治愈率逐年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常规工作从强制型向服务性转变,实现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管理目标,社会治安、民政、道路建设、居民住房等其它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楚店镇

  楚店镇位于涡阳县城南18公里处,全镇总面积77平方公里,辖1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总人口5.1万人,耕地面积6.9万亩,涡楚河、芡河横卧其中,南部与利辛接壤,徐阜路(S202线)、涡利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改革开改以后,楚店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集镇规划不断扩大,街道宽敞洁净,两旁楼房林立,绿树成荫,保持着乡村独有的繁华,也颇具现代气息。    楚店镇在发展思路上,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一方面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另一方面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在工业小区内出现“安徽到家食品有限公司”、“楚王肥业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农业生产形成四大生产基地:一是栗小寨村为主的优质棉生产基地;二是徐大路庄村为主的蔬菜基地;三是李楼村为主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四是后栗村为主的“中涡一号”杨树贡和“食用仙人掌”生产基地。以此吸引外地客商投资开发,兴办企业。    楚店镇是粮、油、棉生产基地,主要农副产口有小麦、玉米、黄豆、红芋、芝麻、棉花及牛、羊、禽类等。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如今楚店镇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楚店人民正在新一届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团结奋斗,务实开拓,力争把一个更加富强文明的新楚店建设更美好。.  

高公镇

  高公镇位于涡阳县西南部的西淝河畔,距县城35公里,是涡阳、利辛、太和、谯城三县一区的中心。对该地区周边乡镇具有极强的聚集和辐射效应,市场贸易繁荣,高公镇与界首市的光武镇一道是我省仅有的以古代皇帝名号命名的两个乡镇。秦朝末年,刘邦曾在这里征战,后立“高祖庙”又名“高公庙”高公因此而得名至今。    高公镇西偎西淝河,北依界洪河,柳沟、青龙沟等数条大中沟纵贯其间,蜿蜒不断。高涡路、高阜路在镇中交汇,距阜阳机场50公里,京九路3公里。高公西500米处的高速公路正在修建,东入S202省道,国土面积66平方公里,耕地5.7万亩,人口4.2万人。全镇辖23个村(居)委会,97个自然村215个村民组。高公是一个人杰地灵,历史悠久,贸易繁荣、文化灿烂的文明古镇。   高公镇是涡阳县乃至全市少有的商贸重镇,市场贸易十分繁荣,旺季日上市贸易人数达2万人,交易额达30余万元,正常日山羊交易额达10万元以上。    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增强了对周边乡镇农村的聚集作用和辐射功能,使其成为一个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明星乡镇。高公镇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拓进取,大力发展经济,实现了小康目标,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呈现出政通人和,事业并举的良好态势。以养羊为主的养殖业,以特色经济为主的种植业,以中涡一号构为主的村业,以雁落商城为特征的集市贸易,以毛巾厂、纸厂和大蒜加工厂为主的民营企业,以通往海南、东北及全国各大城市为主的营运业初具规模特色,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全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取得很快发展。    高公镇近年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牧、渔业总产值9912万元,工业总产值1.2亿元,劳务输出9680人,收入3000多万元,财政收入400多万元。    高公镇交通发达,信息网络便捷,程控电话5000部,手机用户5000户,还有宽带互联网。30多万元建起的自来水厂已使用几年,有线电视台、手机、电话、微波电射塔,个私民营企业工商户500多家,高公糖醋蒜、山羊板皮、粉皮、粉丝、小磨香油等地方名特优产品名声远扬。高公集肉禽蛋类、木料、家俱、家电、服装、布匹、花木、水果、蔬菜等专业市场,分行就市,生意红火。    总之,高公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商贸重镇,经济发展迅速,各种设施配套健全的明星镇。.  

高炉镇

  座落于涡阳县城东15公里处涡河北岸的高炉镇,是亳州市著名的文明古镇之一,人口5.1万人,耕地面积7.2万亩,下辖1个居委会,10个村委会,117个自然庄,179个村民组,下设51个党组织,党员1441名.川流不息的涡河水,养育着勤劳的高炉人民,“汉三杰闻香下马,高炉酒十里飘香”国家一级大型企业集团--安徽双轮集团就座落在该镇政府东侧。    高炉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导下,以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新的世纪,党委、政府常年狠抓七项工作:    一、抓综治、促稳定,保平安,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抓计生、稳定低生育水平,夯实计生基础。    三、抓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四、狠抓税收征管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抓招商引资,做到民营企业发展的大文章。    六、抓小城镇建设、美化环境。    七、抓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来加快富民强镇,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这一主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时俱进,善谋实干,团结拼搏,开拓进取,上下戮力,各项工作硕果累累,成绩显著0完成了上级下达给我们的各项任务目标。.  

曹市镇

  曹市镇地处涡阳、蒙城、濉溪三县交界地,东距京沪铁路宿州站51公里,西南距阜阳飞机场120公里,西距京九铁路亳州站90公里,北距濉阜铁路青潭站10公里,交通便捷,涡宿公路曹青路横贯境内。现有19个村委会,镇辖总面积162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人,总户数1.4万户,耕地面积12.8亩,为亳州市第一大镇。曹市镇自然条件优越: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地势平坦,河流密布。北淝河东西横贯境内三十华里,凤凰沟南北与濉溪为界,长二十余华里,殷家河贯穿腹地,曹青河、渡江沟两大人工水系在境内垂直交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曹市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境内的东太清宫为道家鼻祖老子的故里;三国魏武帝曹操屯兵的红栗城雄居曹市集北;石佛寺、柴村庙、侯家古堆等古籍久负胜名;牛氏宗祠是新四军游击队第一次-会胜利召开的地方;彭雪枫、张震等将军曾在这里留下抗战和反对内战的足迹;辉山烈士陵园安葬着三百多名光荣殉国的烈士,1994年军委副主义张震同志故地重游,感慨万千。    曹市镇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盛产小麦、大豆、玉米、杂粮、棉花、芝麻、油菜、花生、肉食、皮革、木材等农副产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优质棉花生产基地。二○○五年全镇工业总产值 0.5亿元;粮食总产量60035吨;人均纯收入2670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利用本镇资源优势,依照“以农稳镇,以工致富,以商活镇,依法治镇,文明建镇,科技兴镇”的战略指导思想,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中心,以稳定为前提,以建设新农村总揽全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乡村企业、民营企业步伐,努力搞活市场经济,初步建立了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粮食、蔬菜、黄牛、建材、肉食、农机制造交易等一个个规范化大市场倍受消费者青睐;商业街、城市型道路两侧一座座功能齐全、新颖别致、具有现代气息的建筑拔地而起,集镇建议方兴未艾。曹市集、辉山集、长营集、顺河集、太清集,在境内错落分布,方便了群众生活,繁荣了市场经济。基础设施紧跟时代步伐,镇自建的35千伏变电所,保证了全镇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群众的生活所需;千门程控电话直通国内外;自来水厂正在建设中;文化广场、停车厂、淝河公园等设施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始终走在全县的前列。.  

青疃镇

  青疃镇位于涡阳县东北部,东与淮北市接壤,全镇总面积136.1平方公里,耕地12.5万亩,人口71596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全镇辖19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996年被列为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镇、原阜阳市综合改革试点镇和小城镇建设示范镇,1999年被省政府列为省中心建制镇。整个镇区已建成“井”字型框架式,镇区建设具有明显而独特的地方风格,形成了皖西北集生态旅游和贸易流通于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化集镇。整个镇区紧靠S202省道,徐阜、青永、青芦铁路穿镇而过,系皖北煤炭外运的枢纽站。全镇沟、路、树、桥、井、涵科学配套,田成方林成网树成行,沟直路宽,交通便利。现已成为涡阳县东北部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青疃镇政府所在地青疃集近年来市场繁荣,商贸发达,镇党委、政府大胆培育市场,发展集市贸易,建设了农民城、工业园、人民广场等基础设施,不断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逐步形成以生产基地为依托,以专业商品市场、农贸市场等特色市场为营销网络的健全的市场体系。    青疃镇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作为省中心建制镇和综合改革试点镇,青疃镇充分运用政策优势,调整充实了集镇总体规划,对每条街道,每项工程和每个中心村都制订详细规划。加快统建开发步伐,镇区3平方公里范围建筑美观,风格独特,商贸网点齐全,基础设施配套,已成为商业贸易、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城镇。   青疃镇-孙勇、镇长孙杰带领镇党政一班人,解放思想,大胆开拓,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实施科教兴农。全镇上下求发展、求创新,抓信息,想点子,找路子,要效益,走开发性的市场农业之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全镇烟叶、粉丝、山羊、池藕现已成为本地拳头产品和农业优质品牌。    坚持稳定、发展、巩固、提高的原则,青疃镇将依托地理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种植、加工、贸易产业,青疃镇党政一班人,正带领全镇勤劳智慧的7万多名广大干群,抢抓机遇,大胆改革,发挥地理、资源、人才优势,以清晰的思路、扎实的工作、团结协作的作风,再创新的辉煌。.  

石弓镇

  乡镇面积:79平方公里,乡镇人口:5.2万,乡镇特色:石弓镇位居涡阳“北大门”,依山傍水,物产丰富,区位优越,青永铁路与S202线交织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石弓镇享有“石器之乡”的美誉,山石资源得天独厚;嵇康墓、遗履桥、陈抟卧迹等历史名胜千古传诵;种、养、加、销红红火火;良种示范基地初具规模;千辆运输车云集南通,地方经济欣欣向荣;劳务输出遍布全国,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乡镇理念:搞好综合治理,优化发展环境,抓好特色经济,实施跨越战略。重点实施“1234工程”。一、打好山石牌;二、建设建材大市场和文化广场;三、三年内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四、修复法云寺、陈抟卧迹等文化景点,把好北大门,建设新农村,实现富民强镇新目标。.  

龙山镇

  龙山位于涡阳县城东北二十五华里处,因其境内有一龙山而得名,龙山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交通便利,资源丰富,自古以来一直是皖北重镇。   龙山辖三山,东四华里为东山(以称独山),西三华里为西山(又称西塔山),龙山居中,古代因龙山起伏蜿如龙状,名曰龙山。秦时属泗水郡的至县,汉高祖起义在沛,至县属沛,龙山仍属至县,历代多有变迁,至清属涡阳县。龙山人民勤劳朴实,人才辈出,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大批革命志士,他们的光辉业绩为后人所传诵。一九四零年新四军第四师在师长彭雪枫的率领下在我镇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斗争,于同年四月二十二日发起了著名的“龙山战役”,我军攻克龙山,乘胜向东南推进数公里。一九四四年组织著名的“曹圩战役”,击毙击伤日寇重北旅团和伪十五师一百三十余人,伏敌五百人,有力地打击了敌寇和蒋匪的嚣张气焰。尤其是在一九四八年著名的淮海战役中,龙山人民肩负着支前任务,涌现出不少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在中国革命的斗争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龙山镇现有人口6.56万人,拥有耕地9.4万亩,下设14个机关党支部,20个村(居)党组织,共有党员1429名。境内有S202线和徐阜铁路,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近年来,龙山镇党委加强自身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各项工作快速高效地运转,取得了不俗的业绩。2005年六月,我镇被亳州市委组织部授予全市“五个好”乡镇党委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   二零零六年四月六日,0龙山镇第十一次党的代表大会胜利召开,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的委员会,李雷同志当选为镇-。目前,我镇在新一届党委班子的领导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扎实地推进龙山的各项工作。.  

义门镇

  义门镇是涡阳西大门,总面积59.7平方公里,镇区面积4.6平方公里。辖12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204个自然村,耕地5.3万亩,人口5.98万人,城镇人口2.2万人,回族1.8万人。涡河穿镇东流,S307省道位于涡河南岸,东至县城20公里,西距京九铁路亳州站35公里,交通极为便利。    义门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商贸繁荣,是千年文明古镇、经济重镇、副县级建制镇、全省60个小城镇重点建设镇之一。    涡阳县义门镇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豫皖两省、涡(阳)、永(城)、亳(州)三县(区)交界处,古为皖北重镇,是县西、亳东、永南、阜阳北方园百十里工农业产品的重要集散地;今以土特产—贡菜苔干为龙头带动农、工、商、建、远、服各业的蓬勃发展而著称于世,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苔干之乡”、“药材产区”。近年来,海内外有识之士到这里观光旅游,创业发财者络绎不绝。    义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春秋战国就是楚国边境要塞。楚灵王戍边到此,死后葬于此地。公元前571年,先秦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教创始人老子曾多次到义门传教,宣传道家文化。据《颖州府志》记载:“义门唐时为真源县”安史之乱后,改“真源”为“仪门”。十九世纪中期,轰烈伟大的捻军起义曾在此同清军进行数次英勇作战。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捻军领袖张乐行父子三人,在义门西周营殉难。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涡阳建县时,将“仪”改为“义”。新中国成立之初,设立义门区,辖一镇十三乡。92年撤区并乡,翌年三月,经镇政府批准为“高配镇”,(即县辖副县级建制镇)至今。    古时,镇上庙宇林立,名胜众多,四周城墙高一丈五尺,设城门九个,辖区范围内,有大小庙宇72座,故称“庙集”,至今仍能屈指可数的有千佛阁、玄帝庙、清真寺等十余座。每年庙会有农历四月八的香火会、十月初一的腾龙会,正月初八的孝道会,每逢庙会,召来外省市及周边地区的客商来义门参加物资交流,日客流量达到5万人次。独具风格的民间舞蹈如:鬼会、高跷、花鼓灯、鼓棒舞、腰鼓队、狮子舞、大头和尚戏柳翠,竹马旱船、龙灯、九女捕伞、武术比赛、杂技团等齐动出场,锣鼓喧天,热闹非凡。镇西一里许的南窑村为东汉孝子韩伯俞故里,村后建有“泣杖祠”,祠貌巍峨,风景秀丽,至今传为佳话。.  

新兴镇

  涡阳县辖镇。革命老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设雪枫乡,1958年建雪枫公社,1983年改新兴乡,1992年由原新兴、大曹、大李3乡合并设新兴镇。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22公里。北与河南省永城县接壤。面积92.5平方公里,人口4.9万。涡(阳)永(城)公路过境,涡新河、岭孜沟、青龙沟流经镇境。辖新兴、刘集、前刘、余梁、张大、张兴楼、王寨、崔张、陶粱、北孙楼、东曹、荆庄、松林、张浅、石冢、左楼、大潘、曹庙、付庄、宝冢、大曹、朱郁、寺后刘、大李、武集、藕坑李、南张、侯集、赵庄29个村委会。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农产小麦、红芋、玉米、烟叶,盛产红枣、石榴、苹果等。新兴镇有新四军第四师司令部旧址,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有彭雪枫德政碑、灵奶庙烈士纪念碑。.  

临湖镇

  临湖是1992年撤区并乡新设立的一个乡,1996年12月又撤乡设镇,地址设在临湖集。全镇共辖18个村,178个自然村,354个村民小组。现有基层党组织26个,其中镇直基层党组织8个,党员总数1139名,其中女党员89名,去年新发展党员22名。人口共6.3万人,土地面积1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5万亩。该镇位于涡阳西南北纬(33°24′-31′),东经(115°53′-116°01′),距县城23公里处。    临湖镇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每年无霜期长达215天,日照长达184天,平均年降水量达818.8mm,平均温差21-23度。地势平坦,水域辽阔,干溪沟、安宁沟、罗沟及界洪河等沟河纵横穿梭境内。夏秋雨水充沛,冬春较为干旱;土壤多为黄土、黑粘土、砂礓土和部分盐碱土;土质瘠薄,素有“三湖四荒”之称,即老挝湖、姚湖、鸭子湖、丁大荒、孙大荒、黄大荒和刘大荒。地下资源有煤、石油和铅等。自然灾害多见于洪涝、干旱、冰雹、蝗虫等。名胜古迹有新安寺,建于明万历年间,后因0遭到严重破坏,现依然未修复。    经济建设    临湖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0%左右,2004年农业生产总值2.4亿元,二三产业1.2亿元,人均纯收入2452元,财政收入386万元。   农业方面。几年来,在种植业上,全面实施“优粮、扩经、增效”的调整方案。根据市场需求,发展了适销对路的高效经济作物。我镇把畜牧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战略任务。推进了规模养殖,建立健全了畜禽良种、动物防疫等服务体系。林业生产成效显著,重点发展速生林优质用材林,实现林业覆盖率达23%。    三产业方面。围绕农业办企业,办好企业促农业,打好“农”字牌,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制企业和个私经济,加快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进程,形成以市场为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格局。我们将依靠本地杨树、红芋、小麦等资源优势,在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上下功夫,实现加工增值,重点抓好木材加工、三粉加工、面粉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业。截止2004年底,全镇共有乡镇企业570个,其中村办企业29个,联产企业40个,个私企业501个,实现二三产业总产值达1.2亿元。.  

丹城镇

  丹城镇地处北纬33.45℃,东经11.20℃位于黄淮海平原北端,安徽省西北边境,距涡阳县城北30公里,东临石弓镇,南接马店集镇,西靠新兴镇北与河南省永城市及木省船溪县接壤,素有鸡鸣间两省、犬吠听三县之说。辖37个村经会、2个居委会、111个自然庄、197个村民小组、12800户,总人口5860O 人,总面积105平方公里,可耕地124000亩,98年被省评为农业百强镇。    丹城镇地势平坦、四季分明、土壤肥沃,境内有一小山——齐山,一条包河自西北向东南穿越实填,宋代包拯陈州敕粮时曾疏浚此河,用以还做济民。民感其德,故称包河,本镇大、中、小沟密布,自然水资源丰富;涡阳至永城的涡永油路贯穿南北,永城至青时的永青铁路从丹城东部穿越,通向邻邦乡镇的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极为方便。    丹城是革命老区,是原新四军四师的主要活动地,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八年,彭雪枫师长在豫、皖、苏开辟抗日革0据地先后建立了丹城抗日民主政府和丹城区人民政府。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消丹城乡,设立丹城镇;现在的丹城虽原貌已改,但名胜古迹颇多,境内有“包河、新四沟、关撤、龟胶、泥袋府、将渡难、花山子与钓鱼台,九高十八诠等,包河公园占地二十亩,布局合理,乔灌结合,级落有效,花草相映,小桥风亭,水天一色,是与涡阳老子庙遥相呼应的游览胜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丹城镇党委、政府以-理论、-“-”为指南,精诚团结、奋力拼搏、与时俱进,丹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生产逐步实现了作物种植区域化,栽培技术科学化,农田林网化,耕作机械化,生产服务系列化。    名特优产品    丹城镇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为目标,大力发展“两高一优”产品。注重创新,大力发展“名”“特”“稀”“新”“优”高产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廉,在示范的努础上,逐渐扩大规模,提高档次,药材、水果、烟叶、粉丝、水产等已形成支柱产业。.  

马店集镇

  马店集镇位于涡阳县北中部20公里,区域面积85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委会和两个居委会,96个自然村,154个村民组,11320户,48533人,耕地面积75000亩。   全镇共有党员1047名,分28个党支部,其中镇直机关单位支部8个,教育支部5个,村级支部15个。    党政机关干部23名,其中正科2名,副科10名。事业单位定岗定编人员30名,另有两名为定岗不定编人员.  

花沟镇

  花沟镇位于涡阳县城西14公里,东邻S307省道,曹淝路、耿王路穿境而过,环境优越,交通便捷。几年来,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辉煌的成绩。2002年以来,我镇连续三年被市评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同年又被市信访局评为全市“六无”乡镇。2004年被市委评为“党委系统督查工作先进单位”。    全镇耕地面积7.3万亩,人口5.6万,辖154个自然庄,16个村委会。我镇土地肥沃,生产条件优越,适宜了多种农作物生长,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治理,沟、河、田、林、路综合配套。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纯收入大幅提升,工农业总产值2005年增加到1.8亿元,年递增9%,人均纯收入实现2455元,我镇还采取“跳出农业抓农业,抓好农业促多业”的经营理念,使花沟经济腾飞注入了活力。名特优产品颇丰,优质小麦,大豆、玉米、棉花、药材是重头戏、食用仙人掌、红芋、三粉加工,新鲜蔬菜是名特优产品。生产中实行“三化”种植,即种子优良化、种植区域化、管理科学化。使农业抗灾抗风险能力增强,连年获得丰产丰收,农业的丰产丰收促进了全镇的山羊、奶牛、生猪、肉鸡、肉鸽、家庭规模化养殖,全镇养殖场5个,年产值150万元,同时也促进涉农企业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内引外联,镇积极开展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全民创业活动,办起了五家中型面粉厂,四家建材厂,年加工面粉2000吨,远销东北、上海等地,就地年消化小麦3000万吨,企业年产值2000万元,企业发展带动了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了多业并举,百业兴旺的可喜局面。    几年来镇党委、政府有序组织全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发展劳务经济。全镇长年外出务工人数达三万人,镇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土地流转、转包等工作,使他们安心务工,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加快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抓好新农村建设。首先抓好三个小集镇的建设和规划:1、花沟集经过镇政府科学规划,由原来的“二纵二横”街道,规划建成现在“五纵四横”九条街道,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宽阔的柏油路街道两旁,楼房矗立,店铺鳞次栉比,街道整洁,绿化、亮化、净化。集镇建有八大专业市场、经营有序,繁华而具有现代化气息。孙小桥集和孙瓦集也已规划建设成宽阔、整洁、文明的小集镇,全镇已铺山石路50余公里。.  

店集镇

  店集镇位于涡阳县西南部,东邻楚店、西接高公、北抵临湖、南达利辛县张村镇。高楚路、店标路横贯境内,省道s202线擦肩而过。全镇总面积53平方千米,共辖9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人口36000人,耕地46884亩。到2005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2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    店集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建于战国后期的“柘王宫”遗址(店集铁塔处)西距镇政府仅有百米之遥,该遗址于1978年被省政府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楚襄王为嫁女而开挖的“运粮河”至今清流不绝,绿波粼粼,一直哺育着两岸生灵。境内的干溪沟、罗沟、双庆沟等水系。给我镇构成了丰富的水资源,经由西淝河流入淮河。    店集古称“柘树店”。清朝同治年间,因最初的两间小店在路旁的大柘树下而得名。后来柘树店逐渐发展成为集市后才被当地人叫做“店集”。    从三十年代后期至今七十多年来,店集建制虽屡经变更,但始终都是涡阳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    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店集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胆改革,锐意进取,做到始终以市场为导向,以大思路确定大目标,以大气魄推动大发展,由此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年增长。集镇建设日新月异,新的商住楼拔地而起,中华街、运粮街、柘王街的拓展开发使店集的集市发展了2.6平方公里,日交易额近百万余元。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原省委-王太华同省其他领导同志一行专程来安徽雉河动物药业有限公司调研,并寄予了很高评价。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店集镇的农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主产:小麦、玉米、大豆,红芋等作物,并且对花生、芝麻、棉花、药材、西瓜、等经济作物有传统的种植优势。我镇气候适宜,四季光照充足,士地肥沃,有丰富的水资源,交通便利。近几年来,在国内外引进的许多新品种均在我镇试种成功,受到了广大农民的广泛好评,存在着巨大发展潜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跨入新世纪,中国已全面进入了新的建设时期。店集人民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举办2008年第29届世界奥运会的大好机遇,有决心、有信心不断发挥自身优势,以党的“-”重要思想学习为动力,认真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陈大镇

  陈大镇位于涡阳县西北部,北依涡河,西与古镇义门接壤,省道S307线穿境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全镇总面积63平方公里,辖15个村委会,耕地6.3万亩,人口53109人。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主产小麦、大豆、杂粮等,尤其是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是全县的农业大镇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建立了苔干、药材、蔬菜种植基地,亩均效益3000元以上,粮经比3:7,复种指数达200%以上。    陈大镇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镇党委、政府按照“农村城市化、工业现代化、生活文明化”的三化目标,以加快发展三产、壮大二产、调整一产,建设经济强镇的发展思路,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抢抓机遇,真抓实干,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全面实施科技强镇战略。镇村企业异军突起,逐步形成了建筑建材、餐饮服务、服装加工、木材加工、特色种植、综合养殖等行业为主体,真正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2005年实现全镇生产总值15015万元,农业总产值16187万元,工业总产值7000万元,财政收入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51元。    陈大镇党委、政府将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目标,全面掀起全民创业热潮,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牌坊镇

  牌坊镇位于安徽省涡阳县西北部,地处河南、安徽两省交界处,谯城、永城、涡阳三县(市、区)结合部,总面积94.6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89288亩;总人口5万余人,辖12个村(居)委会,是涡阳西边陲的农业重镇。牌坊镇政府所在地牌坊集为古老的农村集市,是本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和本地区及周边乡镇的农副产品集散地。牌坊镇地处淮北平原腹地,武家河纵贯全境,两岸支流众多,水资源极为丰富。燕小庙闸、大梁闸横跨武家河、洪沟截断上游水流,抬高现有蓄水水位,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前任党委、政府修建40公里环镇油路的基础上,本届党委、政府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为切入点,2005年——2006年着手实施国债工程10公里、通达工程3公里、村村通工程度40.8公里,总投资1692万元。预计本年内可实现全镇村村通油路。本镇盛产大蒜、苔干等多种蔬菜和中药材;小麦、玉米、红芋、黄豆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已形成规模优势;以猪、牛、羊为主的畜牧养殖业发展很快,效益明显。牌坊镇曾被涡阳县委、县政府评为“两高一优”状元镇。.  

公吉寺镇

  公吉寺镇位于涡阳县城西南15公里处,总面积5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万亩,辖1个居委会,13个村委会,总人口4.8万人。境内地势平坦,芡河、罗沟、安营沟纵横南北,界洪河穿境东流。界公路、义宋路、十临路纵横全境,交通十分便利。    公吉寺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集贸繁荣,环境优越,民风淳朴,社会安定,人民勤劳善良,百姓安居乐业。    近年来,镇党政领导班子精诚团结,求真务实,以-理论为指导,认真饯行“-”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富民强镇”这一中心,结合本镇实际,依托本地资源,加快产业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动力。带动“农业、民营、劳务”三大经济迅猛发展。种植上,引进优良品种,提高科技含量,推广农产品精深加工,其中,由红薯深加工生产的“三不”牌粉丝,已打开市场销路,深受消费者欢迎;通过内引外联,加大扶持力度,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目前,我镇现有各类企业50余家,大型龙头企业10余家,年产值上千万元;劳务输出也是我镇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岗前培训,让他们获得一技之长,使我镇民工深受外地用人单位好评。    大力发展商贸流通,繁荣集镇贸易。全镇共有集贸市场4个,集合生猪宰杀、蔬菜、粮油、服装、餐饮等各个行业,日客流量近万人,交易额数十万元。    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做强建设项目。目前,我镇积极争取的2300万元土地整改项目,已通过省级验收,并上报国土资源部,预计年底前全面实施。    勤劳智慧的公吉寺镇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认真学习贯彻-和十六屆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十一五”规划发展为契机,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强抓机遇,乘势而上,拼搏进取,必将能开创公吉寺镇更加美好的明天!    开放的公吉寺镇热烈欢迎广大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兴业,相信这里会是你施展才华、大展宏图的舞台!.  

标里镇

  标里镇位于涡阳县西部,距县城19公里.东是花沟镇,南为临湖镇,西和谯城区镇相邻,北与谯城区城父镇接壤.全镇共有57700人,拥有108200亩土地,下辖区18 个 村委会,1个居委会,113个自然村,是个农业大镇..  

单集林场

涡阳经济开发区

  安徽涡阳经济开发区位于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城西北方向,前身是安徽涡阳县工业园区,2015年1月28日,更为现名。北至外环北路、南至太清路、东至杨盘路、西至新兴路煤田界线,南北平均长约2500米,东西宽约4330米,园区规划用地面积10。284公里。   2006年,安徽涡阳县工业园区,是经安徽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4.99平方公里,建成面积9.2平方公里。涡阳县位于淮北平原中部,地处亳州市中心地带,与豫、鲁、苏三省毗邻,涡阳区位优越,交通快捷便利。涡阳地处皖、豫、鲁三省交界,自古为"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有"皖北门户"之称。  


龙山镇特产大全




龙山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