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街道成立于2010年6月,东临平天湖风景区,北靠长江黄金水道,西抵长江路,南接秋浦路。办事处驻沿江社区和泰星城小区,辖区面积10.8平方公里。街道辖翠百、府学、城北、沿江、东湖路、百荷园、汇景7个社区和皖江、胜利两个实业总公司,人口7.2万人。辖区单位以市、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中小学校为主。市委、市政府和池州军分区均坐落于此。清风街道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风景秀丽。距318国道、沿江高速和铜九铁路仅2公里,境内有明清建筑百牙山塔、兴济桥。已故的前国家领导人之一-铜像也座落于此,与秀美的百荷公园互映生辉。
清风街道位于主城区的东北部,信息快捷,商业繁荣,贸易活跃,投资环境优越。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围绕打造幸福街道的目标,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大局,以服务群众为目标,以服务城市建设为己任,努力在夯实基层基础、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民计民生、服务居民群众等方面下功夫、求创新、谋突破,积极推进街道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为幸福池州和贵池首善之区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7.2万人 | 10.8平方公里 | 341702010 | 247100 | -- | 查看 清风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汇景社区 | ·贵池旅游·贵池特产·贵池十大特产·贵池十景·贵池名人·贵池 | 0 |
---- |
查看 汇景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东湖路社区 | ·贵池旅游·贵池特产·贵池十大特产·贵池十景·贵池名人·贵池 | 0 |
---- |
查看 东湖路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百荷园社区 | ·贵池旅游·贵池特产·贵池十大特产·贵池十景·贵池名人·贵池 | 0 |
---- |
查看 百荷园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沿江社区 | ·贵池旅游·贵池特产·贵池十大特产·贵池十景·贵池名人·贵池 | 0 |
---- |
查看 沿江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城北社区 | ·贵池旅游·贵池特产·贵池十大特产·贵池十景·贵池名人·贵池 | 0 |
---- |
查看 城北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府学社区 | ·贵池旅游·贵池特产·贵池十大特产·贵池十景·贵池名人·贵池 | 0 |
---- |
查看 府学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翠百社区 | ·贵池旅游·贵池特产·贵池十大特产·贵池十景·贵池名人·贵池 | 0 |
---- |
查看 翠百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池阳街道 |
池阳街道 池阳街道成立于1992年,位处安徽省池州市城区长江路以西,百牙路以北,辖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辖有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居户3.6万户,人口6.2万人。辖区单位以市、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大中专院校为主,是池州市和贵池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池阳街道交通便捷发达,旅游资源丰富。318国道横贯东西,贵铜公路全线贯通,北靠长江黄金水道。池阳街道地处长江下游南岸,东邻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国家级风景区九华山。池阳街道境内西有名闻遐迩的黄公井,东有历史悠久的百牙塔。已故的前国家领导人之一-铜像也座落于此,与秀美的百荷公园互映生辉。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的《清明》诗,描叙的就是池阳街道境内杏花村古址的美丽景象。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国家级风景区九华山,被省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的齐山、万罗山及大王洞也与池阳街道紧紧相邻。 池阳街道位于市区中心地段,信息快捷,商业繁荣,贸易活跃,投资环境优越。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开放活区、创业兴区、工业强区”主战略和“树立标杆,率先崛起”奋斗目标,确立全街道以“经济工作争先进位,社区建设争创一流”为工作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创业兴业,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努力构建平安文明和谐街道。 -基础设施 池阳街道 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池阳街道有可开发利用的土地、水面2400余亩。池阳街道设有社区服务中心1个,社区服务站10个,已开设的服务项目有10多种。此外街道境内还有大、中专院校5所,中小学6所,市级以上医院2所,文化体育设施健全。 内池阳街道各社区先后建设了图书室、文化活动中心(室)、社区文化广场、社区服务站、宣传栏等147个。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从2000年的年12万元递增到2004年的年76万元;池阳街道2004年还投资40万元插建了烟柳园社区和东湖路社区办公用房,改善了办公条件,建立了包括文化活动室在内的多项硬件设施。 池阳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将2008年定为全街道“社区办公用房建设年”,烟柳园(改建)、池口、东湖路、秀山、城北等5个社区办公用房基本竣工。同时街道安排20万元专项奖励资金用于新建社区办公用房的配套建设,确保社区办公用房建设到位,为社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经济状况 池阳街道 池阳街道坚持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发展街居经济为主方向,以优化环境为基础,以改革为动力,积极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池阳街道共完成营业收入29500万元,实现增加值9690万元,利润总额1958万元,上缴税金1475万元。个私经济发展态势良好,通过制定实施优惠政策,结合全民创业活动,鼓励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新增个体私营企业700余户。 -人文氛围 池阳街道 池阳街道各社区以节庆日活动、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开展了如庆“三八”、“六一”、“十一”、元旦广场文艺晚会、“老少同乐”活动等百余场大型文化活动。池阳街道古舜社区以辖区内池州历史有名的秀山门复建为契机,紧紧围绕池州市唯一的国防教育一条街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塑造诚信街、文化街、拥军街。对全街236家个体工商户经常走访座谈,认真开展“维权精英”、“放心店”、“信得过商店”等评比活动。为改变居民不良习俗,提倡社区新风,池阳街道各社区开设了“市民文明学校”,聘请了一些专家上课,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主线,大力弘扬主旋律;以家庭为依托,深入开展以思想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为内容的“三德”教育,把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内容贯穿于市民文明学校各项活动中;通过知识讲座,报告会和读书演讲比赛等形式,将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到千家万户。 -文化活动设施 池阳街道 池阳街道为保证社区文化活动持久正常开展,街道社区积极克服困难,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加大硬件投资力度,建设了各类比较齐全,设施比较完善的文化阵地网络。池阳街道各社区基本建成了四大网络,即以社区党校、市民学校、法制学校、科普学校、家长学校、老年学校等“六校”和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健身室、室外活动室等“四室一场”为主体的教育阵地网络;以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为主体的教育组织网络;以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的舆情分析网络;以社区黑板报、宣传栏(橱窗)为主体的舆论宣传网络。四大网络为主打造社区文化提供广泛而坚实的平台。 在市、区民政部门大力支持下,池阳街道各社区均建立了“社区星光老年之家”,添置了室内健身器材,设置了棋牌室、读报室、聊天室,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了比较舒适的活动、休闲场所。古舜社区利用社区内空闲场所安装了一套室外运动健身器材,并与市行管局联手在团结小区铺设了一条长100余米的“健身路”。池阳街道整合社区内休闲、商业广场作为业余文体队伍的活动阵地,引导、组建、安排业余文体队员在广场活动。池阳街道辖区内所有广场都聚集着大量的人群,进行晨练、晚舞,成为社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池阳街道加强社区图书室建设,社居委都设有一间图书室,订阅了报刊杂志,添置了上千册书籍,为居民学习提供了方便。池阳街道各社居委出资一定经费,积极开辟橱窗、专栏、板报等宣传阵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科普知识、生活常识,成为市民教育的重要容器。全街道社区建有固定宣传栏30余个,总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 -人文特色 池阳街道 池阳街道组建社区文化队伍,为更好地指导居民开展各种形式的自如自乐活动,在居民自愿的基础上,社区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爱好、不同特长的情况牵头组建了腰鼓队、傩戏队、秧歌队、太极扇、小学生书画队等群众业余文化队伍。街道各类文化队伍15支,参与人数已达800余人。通过业余文体队伍,以点带面不断扩大居民参与面,不仅加强了居民之间的交流沟通,还极大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池阳街道积极构筑社区文化特色。池州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尤其是“杏村酒肆”铜雕、-铜像广场的落成和池州历史有名的秀山门的复建,更为社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较好地烘托出文化特色。池阳街道已举办过小学生书画展、放电影、广场文艺演出、广场健身舞等各项活动;利用池州市唯一的国防教育一条街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军民共建活动。如组织社区青少年到驻地部队慰问参观军营,观看军事表演,与驻地部队结为“军民共建”单位,在商业街设置“军民店”等。再如烟柳园社区居委会辖区内教育单位比较集中,有市委党校、市职业技术学院、区二中等,他们根据这一特点,经常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活动,加强了学校之间的横向联系,也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 |
秋浦街道 |
秋浦街道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片主城区、西南城郊,北邻长江,辖10个社区、5个村,6.5万人口,区域面积50平方公里。秋浦交通便捷,沿江高速、铜九铁路、318国道、城市外环贯穿东西,火车站站前区、高速指挥中心座落境内,秋浦河、清溪河、白洋河交织环绕。秋浦文化底蕴丰厚,环境优美,素有“千载诗人地”美誉。秋浦街道境内有省级风景名胜齐山、包公井、秋浦仙境等。 -基本情况 秋浦河 秋浦街道办事处 于一九九二年成立,位于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东邻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九华山,是市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现辖10个社区居委会和5个行政村。秋浦街道幅员面积47.86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2.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00亩,山场面积15000亩(森林覆盖率98%),水面积12300亩(含白沙湖)。居驻境内的省、市、区单位147个;辖区内人口56537人。党工委直管党组织22个。(其中社区党委1个、社区党总支8个,社区党支部1个,村党总支部1个、村党支部4个、城西公司党支部1个、学校党支部署3个、农口党支部1 个、机关党支部1个、老干部党支部1个。)全街党组织数达74个,党员数1528名。 秋浦街道交通便利,318国道纵贯西东,贵铜公路窘境而过;西有白洋河、秋浦河;北有黄金水道--长江。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历史悠久的清溪塔和百牙山塔,与秀美的百荷公园互映生辉;西有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故址和名闻遐迩的黄公井;南有国家级、省级的风景胜地九华山、齐山、万罗山等。秋浦街道亦城亦郊,宜工宜商;人适天时,物占地利,投资环境优越,市区信息快捷,人气旺盛,贸易活跃,社区服务业网点齐全,是发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好场所。郊区交通便利,绿水青山,空间广阔,农林牧副渔各业皆宜,是兴办工业、发展观光农业的好去处。 -基础建设 秋浦街道住宅建设 为了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秋浦街道先后为平天湖一期、二期安置点建设、高速下线、318国道延伸线、站前区南路建设征地共计548亩,有效推动了市区重点工程的进度。秋浦街道境内齐山大道、湖光新村、南湖一期、二期、长江南路和西入口安置点建设完工,回迁率达100%。秋浦街道街道办事处以长岗村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推进新农村建设趋向规模化,良性化发展。秋浦街道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使得农民生活环境有所改观。秋浦街道按照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通过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已实现村村通道路硬化,小区环境绿化,电网全面拉开,改水改厕到每家每户,新村建设初具规模,村民们享受着改革发展的成果。南湖、齐山与孔井三个村给合“城中村”改造和重点项目征迁,村改居进程不断加快。为了整顿小区卫生,孔井村多方协调,将小区纳入区环卫保洁范围,安排专人保洁。针对尚未修缮的村中道路,该村投资2万余元,利用拆违废墟和沙石进行了铺垫修复。 秋浦街道各社区分别成立了社区服务站、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创造性地开展服务。汇景社区通过招募“环保小卫士”、“环保妈妈”,组建“环保小分队”,成立“社区环保志愿协会”引导居民参与社区环保行动;月亮湖社区今年成立了党员自愿帮困基金会,援助困难党员和群众。九华社居委与辖区内仁和医院联系,为社区内老年人免费体检。月亮湖社区创办了信息服务中心和双语幼儿园,同时,主动联系区园林处,在烟柳园开辟了一处露天娱乐广场,供社区居民夜间跳舞健身。城西社区利用社区信息中心,先后共为14名下岗失业人员安排再就业。社区共接纳企业离退休人员2517人,全部纳入社区管理,社会化服务面达95%。 -人文氛围 秋浦街道文化活动 秋浦街道2007年5月份在街道三所中心学校学生中开展了第十三届“知荣辱,树新风”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百荷社区牵头19个辖区单位,组织开展了一次“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的社区广场运动会,一百多名社区青壮年参加了篮球赛和乒乓球赛;月亮湖社区在社区幼儿园举办了一次“托起明天的太阳”为主题的六一文艺晚会;翠微社区成立了体育协会、棋牌室协会、晚情诗社、文化活动中心等6个民间社团,一直吸引了不少居民的参与,邀请了市黄梅剧团来社区演出。10个社区都成立了1-2支以离退休老同志为主体的文体队伍,成为传承社区文化的领跑者。 |
里山街道 |
里山街道地处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地处池州南大门,邻城近郊,亦山亦湖,辖区面积203平方公里,12个 村委会,2个居委会,301个村民组,39497人。耕地面积33068亩,养殖水面4200亩,山场林地20.58万亩;现有各类企业49家,其中规模企业12家,非煤矿山14家。山区、圩区、丘陵三者兼备,城区、郊区、山区三者相融,境内白洋、白沙、清溪三条河流横贯东西,水系发达;318国道、齐石省道、沿江高速、铜九铁路和正在建设的宜宁城际铁路纵横交错,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出入口、火车站、汽车站、公交车站、城际铁路站“四站合一”,人气聚集。齐山公园紧连相望,平天湖景区毗邻相连,万罗山景区坐落其中,景色宜人;池州城区经济圈的梯次转移,池州站前区商贸流通的产业定位,以及众多企业落户后的滚动发展,宜居宜业;里山的区位优势凸显,建设发展空间广阔,投资创业商机无限。 - 里山资源 里山资源丰富,物产富饶,交通便利。一是矿藏资源丰富。矿产品分布广、种类多。有金、银、铜、铁、锰、 煤、花岗岩、白云石、方解石、石灰石等。其中花岗岩石材荒料超8亿立方米,熔剂石灰石50亿吨,白云石4亿吨,已探明的铜金属储量达5万吨,煤储量达50万吨。二是林业资源丰富,林产品品种繁多,山场以松、杉、楮树和毛竹为主要树种。其中毛竹面积达5万亩左右。三是物产富饶,农特产品不胜枚举,竹笋、蕨菜等山野菜满山遍野。四峰云尖、大山野茶和翠微剑毫等茶叶,内质醇厚,畅销内外。里山独有的清溪麦鱼为历代贡品,元四米糖色白味美,元四豆干远近闻名。四是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境内省级名胜万罗山为国家A-景区。山不高,竹木葱茏,曲径通幽,颇具蓬莱之韵;峰不奇,怪石嶙峋,石刻林立,不失秀丽之姿;水不深,碧澄悠悠,乘排漂流,宛游瑶池之梦境,已列为池州城市后花园的建设项目。四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便捷。随着池州城区的外延和拓展,以及“四站合一”后,池州经济圈正在向里山扩张,新组建的站前区商贸流通、仓储服务的产业定位,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供不应求,土地升值空间大,企业落户势头强劲,招商引资方兴未艾。 - 街道发展 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里山街道主动融入站前区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打造池州城区的后方基地,努力构建快速起跳的平台,将着力“一个园、二个区、三个市、四个游、五个点”的规划和建设,促进里山加快发展、迅速崛 起。“一个园”就是充分利用“四站合一”的区位优势,在高速以南打造集仓储、加工、市场三者为一体的物流园。“二个区”就是做大做强以解放居委会为中心的工业集中区和站前区站南赤岭工业集中区。“三个市”就是以赤岭工业集中区现有的300亩工业用地和里山丰富的花岗岩资源为依托,建设板材大市场;以扶持服装品牌为重点,动员里山在外从事服装加工40余位“小老板”回乡创业,建设服装大市场;以池州丰富的农副产品为基础,建设绿色生态食品大市场。“四个游”就是做好万罗山的开发,打造池州城市的后花园旅游景区;挖掘莲花峰的文化底蕴,开发莲花峰的旅游长廊;综合治理清溪河道,做活清溪河漂流旅游项目;利用合兴天然仙姑洞和万亩竹海的自然资源,建设合兴生态农庄旅游景点。“五个点”就是建设好芦冲拆迁安置点,规划好凤凰井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管理好以六峰山为中心铜矿开采加工点,整合好以华岭为中心民用建筑石料开采点,发展好以解放为中心的毛竹生产加工点。[1] |
江口街道 |
江口街道办事处因境内有上下江口得名。上、下江口是当地两个村庄分别坐落在长江夹江的西、东位置,故名。 地理位置 东经117°31ˊ~117°36ˊ,北纬30°42ˊ~30°45ˊ。江口街道办事处位于市区东北部,东与梅龙街道郭港村接壤,南与马衙街道为邻,西连清风街道,北滨长江。街道办事处驻永兴村,电话区号0566,邮政编码247100。东距铜陵市区35千米,西距池州主城区14千米。为贵池区委、区政府驻地。 政区沿革 明清时期江口属长寿乡,民国末年属老坝乡。解放后始建江口乡,后曾划为馒头乡、同义乡。1958年归属梅龙公社,1968年归属池州公社,1972年建立江口公社,1984年体制改革时恢复江口乡,2001年撤乡设立街道办事处。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永兴、大兴、江口、三范、查村、同义、流坡7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常住人口15201人,全部为汉族。另不含流动人口23600人。常住人口中,男性7752人,占51 %;女性7449人,占49%。2011年人口出生率3.5‰,人口自然增长率5.4‰。辖区东西最大距离 12.3 千米,南北最大距离7.1千米,区域面积72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11人。 |
马衙街道 |
马衙街道 马衙街道现辖8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60平方公里,总人口38550人。全处2009年财政收入达1719万元。 马衙历史悠久,名人辈出。马衙又名马衙桥,此地曾设县衙门,马衙桥桥头就是古时候军马部府驻地,马衙因此得名。马衙历来多贤俊之士。现代著名学者董爽秋、著名外交活动家董希白都是马衙人,马衙还是贵池第一个互助组、合作社的创办人罗光明的故乡。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武官何世德即为马衙人。 马衙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马衙位于著名佛教圣地九华山以西20公里,坐拥平天湖,承接了城区城市建设的拓展。境内318国道穿越而过,建设中的宁安城际铁路、机场迎宾大道都将给马衙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贵池工业园区、政务新区和池州市教育园区的建设,马衙已成为池州市新的科教中心、客运中心和政务中心。 马衙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马衙有山有水,山清水秀。平天湖风景区位于马衙与主城区结合部,水域面积11平方公里,水如一匹练,烟波浩茫茫,已成为城区内湖。马衙境内大小河流遍布全处,太仆山下的马衙、四岭水库总库容量达87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3000亩。 马衙物产丰富,资源众多。马衙是个鱼米之乡,肥沃的土地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马衙人。马衙生产的粮食产品品质与众不同,米质细腻清香,平均年产达4万吨。马衙丰收圩是马衙水产品的重要产地,主要养殖青鱼、青虾、螃蟹、鳜鱼等。马衙盛产棉、由、果、药、茶、蚕等多种农副产品和杉木、毛竹等林产品。境内还盛产锰、铁等金属矿及花岗岩、石灰石等非金属矿。 马衙设施完善,适宜居住。马衙集镇是马衙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商旅众多,店铺林立,交通、通讯、供电、供水、教育、文化、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完善。 贵池率先崛起,马衙奋力先行。马衙街道将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带领和依靠三万八千人民,进一步营造浓厚的亲商、扶商、富商氛围,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积极进取的精神将马衙打造成全区的农业大街、工业重街、经济强街。我们真诚希望有志之士到马衙投资创业,共同发展。 |
墩上街道 |
墩上街道位于池州市贵池区东部20公里处,东与青阳县接壤,南与九华山毗邻,地处池州市“一主一副一区”城市格局的中心地带。全街道国土面积近2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7万亩,水面养殖面积1.3万亩,山场面积13.9万亩,辖14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人口近4万人,是池青九快速通道上重镇。 墩上街道交通便捷,区位优势。距沪渝高速入口2.5公里,铜九铁路5公里,九华山国际机场6公里;境内318国道横贯东西,墩桐公路横穿南北,九华河、青通河流境而过,历来是国内外佛教徒及游客朝圣九华的必经之路。 墩上街道资源丰富,物产富饶。境内探明的金、银、铜、钼、铅锌、铁、白云石、石灰石矿等矿产资源储量十分丰富,规模以上矿山企业有灰山铁矿、许桥银矿、青山矿业、墩上选矿有限公司;境内盛产优质粮油、桑蚕、水产品、竹木、花卉等农副产品。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家,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境内水产资源富饶,拥有十八索省级湿地保护区、庆丰圩、双丰圩、跃进圩等千亩以上圩口。 墩上历史悠久,环境怡人。省级非级物质文化遗产“罗城民歌”名扬天下,被誉为“罗城民歌之乡”;境内自然景观、旅游景点有船峰山、义乌山、宝山洞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有杜氏宗祠,市级重点保护文物有银杏、黄莲树、古石桥等;佛教道场“观音茅蓬”香火旺盛。 墩上集镇优美,功能完善。集镇建设达到了“硬化、亮化、绿化、美化”标准,村村通达水泥路,有线电视、程控电话、移动、联通、电信等现代网络覆盖全街道,信息快速通畅。 独特的区位条件、丰富的资源优势,使墩上经济社会发展迈入了快车道。2009年,墩上街道实现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1.68亿元,农业总产值112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76元,同比增长12.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5亿元,同比增长16%,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800万元,财政收入1293万元,招商发放各项涉农补贴资金1088.6万元,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达94.97%以上。全街道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各项社会保障体系。 近年来,墩上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自身优势,坚持科学发展,紧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加速承接“大九华、大旅游、大产业”辐射带动,不断加大“开明、开拓、开发、开放”力度,坚持工业强街理念,加快集镇建设步伐,逐步形成四海宾朋居住、休闲、文化、娱乐和对外开放的集聚地,着力打造贵池“东大门”和九华山佛光大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
梅龙街道 |
“人杰地灵梅龙镇,镇踞江边一条龙,龙飞凤舞齐腾飞,飞腾巨龙奔前程”。这首接词诗,可以说概括了梅龙的主体形象和内涵。梅龙街道是安徽省百家小集镇之一、池州市重点中心镇和第一届文明乡镇、安徽省移民建镇样板镇。2008年4月获得安徽省创建文明乡镇工作先进乡镇称号、2009年1月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称号。 梅龙街道位于长江下流平原地区,是池州市东大门,东临铜陵市,南望九华山,西接池州市区,北濒长江。全街道国土面积198平方公里,现辖12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人口近5万人。境内321省道横贯东西,沿江高速、宁宜城际铁路穿境而过,正在建设的九华旅游机场座落境内,拥有长达16公里的长江岸线资源,全年可通行千吨级船舶,有沟通长江季节性通行的青通河、九华河贯穿南北。省委、省政府从总体发展战略出发,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因此落户我地,交通四通八达,区位优势明显! 近年来,梅龙街道围绕“贵池率先崛起,梅龙勇挑重担”的目标,紧扣“发展、和谐”两大主题,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效。2009年2月梅龙街道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培育经济强镇先进单位”称号。 贵池区非金属新材料加工集中区位于梅龙街道郭港社区,东至集镇,南至九华电厂灰坝,北至长江。总规划面积5.3平方公里,其中一期贵铜公路北侧1.8平方公里已完成规划评审;二期贵铜公路南侧2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和1.5平方公里居住商贸用地已完成规划,正在评审当中。区内拥有长江深水岸线3.5公里,距国家二类开放口岸池州港仅6公里,距在建的池州市民商用空港仅4公里。沿贵铜公路可顺达沿江高速、合铜黄高速、铜陵火车站、池州火车站,陆路交通非常便捷,因此集中区是水、陆、空交通运输网络齐备,适合于兴办大型工业项目。目前,集中区内征地面积2010亩,其中公路以南530亩,公路以北1480亩,总预留地700亩。集中区宽18米的主干道已建设完工,宽9米的次干道正在建设当中,35KV单回+10KV双回电力专线也已建成完工,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功能齐全。集中区已签约落户项目15个,总投资16.8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5个,已生产项目7个。 |
秋江街道 |
秋江街道 秋江街道办事处于2007年2月正式组建,由原驻驾乡、阮桥乡、高脊岭乡撤并而成。街道位于长江南岸,东临秋浦河,北临黄金水道长江,与池州市区一衣带水。全街道国土面积1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12万亩,辖11个村,3个居委会,1.6万户,532个村民组,总人口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2万人,从事第一产业人口近2.5万人。居民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回族、苗族、布依族、土家族等。街道属圩区,以农为主,素有“鱼米之乡”之称。主要种植水稻、棉花、油菜等。华泽工贸、秋江棉业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梅里工业园区已落户企业36家(其中规模企业9家,新增规模企业6家,已建设投产的19家),被区委、区政府评为“2008年度规范工业发展奖”;被市委、市政府评为“2008年度培育经济强镇先进单位”。 街道城郊经济优势显著,蔬菜、西瓜、莲藕、茭白、菱角等经济作物种植已成规模,大棚蔬菜近5000亩,西瓜种植达3000亩。养殖业主要是禽畜类、水产品养殖。经过几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粮棉油生产、加工、示范基地,蔬菜供给基地,特色养殖生产、加工基地。富硒米基地1.2万亩、蔬菜基地5500亩、龙虾种养地3150亩、水产品基地5千亩,农民合作组织4个。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生产企业1家。 本着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的理念,秋江街道于2007年6月成立了行政服务大厅,同时设立了莲台服务点和计生服务所,解决了群众跑路难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办事效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街道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以方便群众为目的。充分发扬秋江“亮剑”精神,为街道的迅速崛起作出新的贡献。 |
杏花村街道 |
杏花村街道杏花村街道杏花村街道 池州市贵池区杏花村街道于2010年6月8日正式成立,位于池州市主城区西北部,是池州市中心地带。东起长江路,南起秋浦西路,西至秋浦河,北至长江,面积24.45平方公里。下设杏花村、清风、秋江、池口、城西、十里、长岗、孔井八个社区居委会和贵池区杏花村实业有限公司、十里农林贸易有限公司、长岗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城西合作有限公司、孔井建材有限公司和一个已经筹建正在待批的池州市惠民置业有限公司。辖区居民42115人,流动人口2035余人,辖区内交通便利,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居民密集,流动人口众多,是池州市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之一。内有杏花村文化园、杜坞渔歌、昭明书院、西庙古迹等旅游景点,景色怡人,文化气息浓厚。长江路、秋浦路、昭明大道、杏花大道、白洋路、建设西路、杜坞路、沿江路等城市干道贯通其中。机关、企事业单位达81家。近年来随着老城区改造力度的加大,辖区内新建了学府雅筑、春江花园、百合蓝江苑、清风明月、明月苑、书香名邸、凤凰城、莲花苑、洋浦碧水庄园、杏花江南等高档小区,在未来的两年内将新建万城香格里拉、铜冠小区两个大型万人高档小区。 街道成立以来,党工委、办事处紧紧围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以及服务城市大发展这一总体目标,突出城市管理工作重点,加快和谐社区建设步伐。街道8个社区已有6个社区建成了5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为民服务中心,近期内,将再建立两个标准化为民服务中心,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不同层次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并根据“民有所需,我有所为”的服务宗旨开展服务。我们极力做好辖区内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维护稳定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街道经济发展、社区管理与建设、人口与计划生育、劳动就业民政优抚、城市征迁安置、安全生产及文化科普等工作。随着池州市的大开发、大建设,城市扩容提质,杏花村街道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在今后工作中,以服务城市建设为中心,以服务居民为宗旨,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从人民群众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着手,为街道社区自身建设和满足居民生活的需求,努力构建“和谐社区”,为池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
清风街道 |
清风街道成立于2010年6月,东临平天湖风景区,北靠长江黄金水道,西抵长江路,南接秋浦路。办事处驻沿江社区和泰星城小区,辖区面积10.8平方公里。街道辖翠百、府学、城北、沿江、东湖路、百荷园、汇景7个社区和皖江、胜利两个实业总公司,人口7.2万人。辖区单位以市、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中小学校为主。市委、市政府和池州军分区均坐落于此。清风街道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风景秀丽。距318国道、沿江高速和铜九铁路仅2公里,境内有明清建筑百牙山塔、兴济桥。已故的前国家领导人之一-铜像也座落于此,与秀美的百荷公园互映生辉。 清风街道位于主城区的东北部,信息快捷,商业繁荣,贸易活跃,投资环境优越。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围绕打造幸福街道的目标,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大局,以服务群众为目标,以服务城市建设为己任,努力在夯实基层基础、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民计民生、服务居民群众等方面下功夫、求创新、谋突破,积极推进街道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为幸福池州和贵池首善之区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 |
清溪街道 |
清溪街道成立于2010年6月,位于贵池区主城区南大门,辖区面积46.5平方公里,辖5个社区和1个村,人口1.4万。区位优势非常突出,是您毫无疑问的投资兴业首选地之一。 清溪街道辖区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区位优越,芜大高速入口、火车站、汽车站、公交车站均坐落在辖区内。辖区商贸发达,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的有池州徽商城、上海城、国丰家具城、百惠商贸城、池州国际汽车城等。 旅游资源丰富,九华圣境齐山公园、池州湿地公园、天堂湖令人流连忘返。餐饮宾馆业走在全市前列,五星级池州碧桂园凤凰大酒店、国际连锁速8盛园大酒店、格林豪泰大酒店等位于其中。辖区内有市一中、市十二中、市体育馆等文化教育体育基地。 现代物流发达,占地1600余亩的池州现代物流园项目正在筹建。站前区太平鸟集团、曙光集团、长齐路等项目开工建设。2010年市政府“1号工程”清溪河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目前已接近尾声。 清溪街道将认真履行优化城市发展环境,推进社区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街道职能,为实现街道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为贵池“首善之区”建设而努力奋斗。 |
殷汇镇 |
池州市贵池区殷汇镇是秋浦河畔一颗璀璨的明珠,素以历史悠久,风光旖旎,交通便利,商贸发达而著称。位于池州市西南28KM,318国道穿镇而过,211省道源于镇中,秋浦河流经全镇。早在三国时期,殷汇就已是繁华的水旱码头,明朝嘉靖年间正式建镇,清朝康熙九年设过行政公署。“商船泊岸如鳞次,昼夜人流似海喧”。殷汇著名的汇溪八景有玉屏生翠、石板青云、秋浦渔歌、断桥双月、竹林夜雨、天竺晓钟、寒山樵唱、海螺晚渡。古时镇上居民以经商为主,街上大小店铺连成一片,河中大小帆船川流不息,“日有千人作揖,夜有万盏明珠”,有“金銮殿”的美誉。 全镇辖2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国土面积154平方公里,人口5.1万人,镇区常住人口逾万人,日流动人口10万人。现集镇规划区面积6.7平方公里,建成区2平方公里。建成区内供水、供电、通讯、金融、保险、排水系统、道路硬化、街道亮化、绿化等服务设施齐全。有文化站、电视台、图书馆、电影院、游戏厅等文化娱乐场所。公安、工商、地税、国税均设有分支机构。有省级示范中学——殷汇中学一所,市级医院一所。集镇已建成四座市场,即:殷汇商城、山货市场、农贸市场、汇民路商业街。商业服务网点有2000多个,涉及批发、零售、餐饮、休闲、娱乐等多种行业,商业网点不仅涉及周边乡镇,还辐射到江西、南京、石台、祁门等省市区。工商业税收占全镇年财政收入三分之二以上。 流水行云,千古沧桑。如今的殷汇镇正乘改革开放的东风,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快发展,富民强镇”为战略目标,努力实践“-”,2002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84亿元,实现财政收入663.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60元,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通过“大稳定、小调整”,使抛荒地有效集中,推进大户承包,目前我镇已涌现出了一批种养殖业大户,在发展订单农业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乡镇企业稳步发展。2002年完成增加值5838万元,实现营业收入11268万元,入库税金419.34万元,占财政收入的64%。同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近年来,在交通运输、餐饮服务业等方面发展迅猛,目前已发展到1200多家。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优化服务,外来投资者日渐增多,外资已涉足城镇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科技环保产品生产、农业结构调整等多种领域。财政收支运行正常,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牛头山镇 |
牛头山镇位于池州市贵池区西部,距市区43公里。东连殷汇镇,西接东至县,南邻唐田镇和铜陵市效区铜山镇,西北与安庆隔江相望,东南枕秋浦河,素有“贵池西大门”之称。全镇行政区域面积111平方公里,辖15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4144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247人。集镇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集镇居住人口8000人。 牛头山镇历史悠久,山川秀美。原国务院总理-曾于1999年和2002年两度来牛头山镇视察。宋朝抗金名将岳飞曾率兵出征来到该镇驻兵牧马,留下了“马料湖”美名,如今的马料湖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让游人流连忘返,吸引了众多垂钓者纷至沓来。国家级生态保护区-----升金湖是候鸟的天堂。黄湓闸是升金湖流经长江的唯一出口处,古时的黃湓是徽商水上主要通道,“金黃湓,银大通”美誉流传至今。牛头山镇的历史上行政区划变动频繁。牛头山镇清代属舞鸾上乡,民国末年和解放初期属吴田乡,1957年改为铜山乡,1958年改为铜山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建制,2001年9月撤销铜山乡建立牛头山镇,2007年2月撤销木闸乡和牛头山镇,组建新的牛头山镇。至于“牛头山”的来历,是因政府所在地有一座山象“牛头”,故名“牛头山”。 牛头山镇矿产资源丰富,交通十分便捷。境内现探明的矿产有金、银、铜、铁、石灰石、煤、粘土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吸引了众多企业前来勘探和开发。目前,国有大型企业-----安徽海螺集团公司在该镇境内投资兴办7条水泥熟料生产线,日产37000吨水泥熟料将是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单体水泥生产企业。318国道、芜大高速公路、杜茶公路、蔡殷公路贯穿全境,长江岸线和秋浦河岸线绵延10余公里,占地1200余亩的“贵池前江工业园”正在兴建之中。 牛头山镇属半丘半圩地形,土壤类型多样,以黄壤黄土、砂土和青泥土为主。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宜农作物和草本植物的种植。农作物主要有水稻、棉花、油料、西瓜、甘蔗、山芋和茶叶等,尤其西瓜以其味鲜汁甜而畅销周边市县。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沟渠河道纵横交错,水面面积万余亩,水产养殖丰富多样,尤其珍珠养殖和插蚌技术闻名全国。 |
涓桥镇 |
涓桥镇位于池州市西郊,距市区15公里,因古代民谣“涓水河上古石桥,风吹雨打不动摇”而得名。318国道东西贯穿全镇15公里,清溪河、秋浦河分别沿东、西流经8个村28公里。正在建设中的沿江高速公路和铜九铁路穿镇而过,境内交通便捷,资源丰饶。辖1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41个村(居)民组、8226户、33384人。国土面积15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万亩、山场面积14万亩、养殖水面9000亩,地形呈东高西低之势,自东向西依次为山区、丘陵、圩区,面积大约各占1/3。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左右,年无霜期长达242天。 涓桥人杰地灵。镇内因南宋名将岳飞抗金途中大败金兵而得名的洗马、金鸡、半里三埠远近闻名,抗日英雄汤松柏以身报国的悲壮故事广为传诵。境内风景秀丽、资源丰富、物阜民殷,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素称“鱼米之乡”。粮、油、棉、林、茶、桑、果、菜、鱼、禽一应俱全,尤其是煤炭、熔剂石灰石等矿藏储量大,且品质上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涓桥镇历届党委、政府勇于开拓,锐意进取,围绕资源做文章,抓好开放促发展,镇域经济已初步形成六大产业体系:一是以水泥为主的建筑建材业。年生产PO42.5级普硅酸盐水泥25万余吨、年产红砖及空心粘土烧结砖4200万块,有一家具有三级资质的建筑公司;二是以煤炭、石灰石和工民用建筑石子为主的采掘业,年产优质无烟煤10万吨,石灰石及工民用建筑石子150万余吨;三是以车队为主的运输业,拥有自卸货车100余辆,农用车、拖拉机300余部,沿秋浦河运输船只60余艘,年运输量300万吨;四是以水产品、家禽、家畜为主的养殖业,饲养青虾、鳜鱼、珍珠等特种水产品和常规鱼类,年产名优水产品50万公斤,已发展畜、禽养殖大户1000余户,养殖畜禽总量达100多万只(头);五是以省级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即贵池高科技农业开发公司)为龙头的农业产业化;六是以集镇为中心、318国道为轴线的个私经济走廊。2003年全镇实现农村社会经济总收入3.5亿元,财政收入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80元,综合经济实力居池州市前列。. |
梅街镇 |
梅街镇前身桃坡乡。很早以前,桃坡下首全是一片坡地,并栽有满坡桃树。古人曾以此作了“桃放三月,坡平十里”的对联,后人因此取名“桃坡”。解放初是乡的建制,1958年成立桃坡公社,1968年与解放公社合并,1971年又重新划分为桃坡、解放公社,1984年体改时为桃坡乡,1992年撤区并乡时撤销了桃坡乡,并将刘街乡的梅街村划入,成立梅街镇。镇址设在原梅街区公所——潘桥。至于“梅街”名称来历,系早年有梅姓商人在此开店,以后发展成一条街,故名。 梅街镇辖10个行政村、75个村民组、2949户、11547人,总面积114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占80%,属山区乡镇。耕地10086亩,其中水田8233亩,旱地1853亩,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副产品以豆类和薯类作物为主。如:蚕豆、豌豆、大豆、花生、芝麻、棉花、麻类等。 矿藏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探明的矿藏有:煤、金、铜、铁、铅锌、锰、石灰石等,不仅品种多、分布广,而且储藏量大、品位高。全镇有两座小(二)型水库,分别为峡川村油榨冲水库和牌坊村牌坊水库,其库容达56万立方,73口当家塘,其库容达126万立方,现有固定抗旱站22座,装机210千瓦/台,流动抗旱站186千瓦/60台,自流灌溉拦水塥4处,谷坊82座全镇范围沟渠454千米/120条。纵横交错,确保农田灌溉用水。 梅街镇属于区工业重镇,矿山、建材等企业发展迅速,全镇范围公路十通八达,村村相通。镇政府连接到各村公路已达25佘公里,目前还有部分公路正在修建中,交通十分方便。 2001年,全镇乡镇企业总数达470个,其中集体企业18个,私营企业16个,个体工商户446个。建材和采掘业是全镇两大支柱产业,水泥年生产能力达25万吨。安徽省东方钙业有限公司和安徽省紫金矿业有限公司是通过招商引资建成的两个池州市重点项目。其中安徽省东方钙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纳米级碳酸钙为高新技术产品,此项目已列入国家火炬计划,总投资3.2亿元;安徽紫金矿业有限公司在抛刀岭开采选炼金矿,项目总投资2亿元,年产黄金0.5-1吨。. |
梅村镇 |
梅村镇地处国家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池州市贵池区南部,被省科技厅授予“安徽省高效与持续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区”称号,东与九华山相望,南与石台县接壤,距市区40公里。四周高山环绕,内部状如盆地,龙须河、肖坑河贯穿全境,素有“深山聚宝盆”美誉。全镇辖11个行政村,87个村民组,2926户,10811人(其中农业人口10709人);总面积157.6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13285公顷,耕地面积645.5公顷,是一个“外挹九华之秀,内负平原之美”的山区镇。如今现代乡村集镇建设已初具规模,集金融、商贸、文化、住宅为一体,突出生态主题,柏油路直通镇政府,组组有公路相通,有线电视、电话及数字通讯网络覆盖全镇。 梅村镇原名崇义乡,乡民以王、梅、桂、谷四姓为主,后因明清年间梅姓0了一位清廉耿直的文官梅侍郎,朝野称颂,乡人崇敬,遂以其故居命名地理而沿用至今。本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4℃,无霜期227天,年平均日照1967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550毫升,具有优越的区域小气候条件;地貌特征以中低山为主,兼有桂村和黄田两个广阔、坦荡的田畈,地势由南向北倾斜,高程在海拔60——1200米之间;受成土母质、海拔高低、水份、热量与植被的影响,本镇发育了红壤、黄棕壤、潮土、草甸土、紫色土、石灰土、水稻土等七个土类,为多种植物生长提供了各不相同的生长条件;山地植被以松、杉、青枫栎、乌冈栎等自然针、阔叶林为主,局部种植果、茶、竹、桑等经济林木,森林覆盖率为58.5%,是贵池区主要林产区,盛产竹木、板栗、茶叶、杜仲、黄莲等林产品,以及桃、李、杏、柿、杨梅、梨等鲜果,同时还拥有种类繁多的森林蔬菜,俗称“天然山野菜”,开发加工的竹笋、蕨菜、百合、香椿、马兰、珍珠菜、石耳、香菇等品种,被誉为“-珍品”、“山珍野味”和“绿色食品”。野生动物资源也异常丰富,多属国家、省级保护动物,是一个天然的大公园。. |
唐田镇 |
池州市贵池区唐田镇地处长江下游南岸,位于亚洲重要的湿地保护区、国家级野生珍禽保护区——升金湖畔,贵池、东至、石台三县(区)交界处,距池州市中心50公里,是贵池的西南门户。唐田镇交通较为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距318、206国道20公里,长江黄金水道池州港50公里、安庆港40公里,省道吴查公路穿镇而过。即将动工的铜九铁路也经过我镇。全镇辖1个社区居委会,15个村民委员会,161个村民组,5959户,2.5万人口。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16万亩、水域面积4.5万亩、耕地面积1.6万亩。镇区面积3平方公里,集镇人口5100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通讯网络覆盖全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全国联网、通存通兑。无线广播、有线电视网络覆盖镇区,镇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1500吨,中学、卫生院等文化教育卫生设施齐全,镇敬老院占地面积20亩,管理、设施、环境全市一流,有镇办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一个。 唐田镇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山丘圩湖并存,森林覆盖率53%,生态环境优越,物产富饶,资源丰富。盛产优 质水稻、红绿茶、乌山石榴、毛竹、木材、留兰香、中药材以及升金湖鱼、虾、蟹等水产品;地上有蕨菜、小竹笋、马兰、荠菜、马齿苋等丰富的山野菜,品种约逾700种,总蕴藏量达1.8万吨;地下有金、银、锰、铁、锌、煤等金属矿和大量的熔剂石灰石;有“中国鹤湖”之称的升金湖、蛟口村金竹洞、白云村山荫塘、白云洞、扬名村风洞、乌山村天堂、凉亭、滴水岩、沙山村赖湖十景等旅游资源,极具开发价值。 主要乡镇企业有:唐田轮窑厂、安徽省池州福鑫矿业有限公司、庆田加油站、吴田液化气站、江南茶厂、池州东方联发有限责任公司、高桥湖养殖场、蛟口湖养殖场、和平湖养殖场、董冲湖养殖场、池州市升金湖农副产品开发中心、池州市升金湖生态农业园、池州市金竹竹木工艺制品厂、唐田保林食品厂、唐田自来水厂。. |
牌楼镇 |
牌楼镇位于国家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池州市贵池区西南50公里处,地处东经117°13′—117°32′,北纬30°17′—30°24′,现辖12个行政村,178个村民组,人口2.39万,镇域面积104.3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8000公顷,耕地面积1456.8公顷。地势自东向西倾斜,东南山势起伏较大,西北山坡连绵平缓,属半丘陵半山区。境内由南向北自然形成一条牌楼河,犹如一条缎带缠绕于青山碧野之间,经秋浦河汇入长江。 素有“金牌楼”之称的牌楼镇,S221省道由北向南贯穿全镇15公里,信息交通便捷,村村有公路相连,有线电视、电话及数字通讯网络覆盖全镇。供水、电力、停车场、农贸市场、路灯、绿化等公共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集镇常住人口2000多人,集金融、商贸、文化、住宅于一体,形成了人与自然相和谐,具有山、水、城特色的城镇风貌。 考其牌楼镇来源,传说清朝时,此地有位名人仕途通坦,在朝廷任都堂(官职名),当地乡民为表示祝贺和纪念,曾建造一座楼式牌坊,故此得名“牌楼”(即现镇政府驻地牌楼街),明清时期,牌楼属兴仁乡,民国时易名牌楼乡。解放初期仍设牌楼乡,1958年改为牌楼公社,1938年 体制改革,又更名为牌楼乡,1992年改为建制镇。 牌楼镇山川秀美。号称华东第一长洞——大王洞风景区是省级风景区,全洞由大王洞、大天牢洞和小天牢洞三洞组成,三洞干线长2200米,总面积10多万平方米,洞中落差高达70米,形成天下诸溶洞中罕见的溪流、瀑布、彩虹、水帘。进入洞内浏览,但闻潺潺水声不绝于耳,钟乳奇石目不暇接,且洞内洞中有洞,洞中有楼,洞与洞相连,楼与楼相望,洞府奇观堪称天下溶洞之“大王”。洞外是一山间盆地,四周山石如城。盆地外沿,是曾使李白流连忘返,并誉为可与潇湘水色相媲美的秋浦河,河旁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的钓鱼台。洞内洞外,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如此美景,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早在北宋年间,就有著名诗人梅尧臣和名人滕子京同游探幽,赋诗唱和,留下了千古绝唱。滕学士诗曰“洞户千年叫不开,白云无主自徘徊。只因种玉人归后,一闭春风待我来”。大王洞开发后,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了“大王洞”洞名,艾青、臧克家等文学家、书法家都赋文赠墨。大王洞以她特有的雄姿、迷人的风采和洞中奇观,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中外游客。. |
乌沙镇 |
乌沙镇位于池州市贵池城西,是长江中下游南岸一个古老而又新兴的滨江城镇,是被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的中心镇。自清光绪七年(1881年)置镇至今已有120余年历史,现乌沙镇老街保存完好,镇西太子矾为长江“三大矾”之一。 2001年8月,根据上级统一安排,撤销乌沙镇和驻驾乡,组建新的乌沙镇,镇址设在原乌沙镇政府所在地。2007年2月,根据区委、区政府区划调整意见,乌沙镇和晏塘镇合并组建新的乌沙镇,镇址设在原乌沙镇政府所在地,同时将原乌沙镇驻驾乡12个村划入秋江街道办事处。新组建的乌沙镇总面积101平方公里,人口4.5余万,辖22个村一个居委会,镇址距池州市区15公里,距九华山69公里。 乌沙镇区已形成的一纵四横的主干道路网,均已绿化、亮化,并铺浇了柏油路面。通村公路全部建成,目前各村正利用村村通工程契机,大力修建水泥路。全镇现有IC卡电话7门,程控电话、移动电话覆盖率达100%,建有日供气1吨的液化气站一座,农贸市场两个,自来水厂三个。 乌沙镇的工业以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支柱;农业通过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以优质棉、粮、油、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畜禽养殖为主线的产业结构;乌沙镇的土特产以乌沙小花生最为著名,交切、糕点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全镇现有融图书室、广播电视站、体育活动室、剧场为一体的科教文化中心一座,完全中学一所,初级中学一所,中心小学两所,卫生院两所,敬老院两个。 乌沙镇今后的发展目标是:逐步建成以商贸和有机食品加工为主的生态城镇,集镇人口近期发展到1.2万人,远期1.6万人,集镇用地近期1.2平方公里,远期1.6平方公里。. |
棠溪镇 |
棠溪镇位于池州市贵池南部山区,南面分别与石台县的七井、贡溪乡毗邻,东面分别与青阳的阳陵、南陵及九华山二天门接壤,距市区43公里,现有9个村委会,1.2万余人口,国土面积251平方公里,是贵池区面积最大的镇,其中山场37万亩,耕地1万余亩,是一个“九山两河半亩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镇。 发源于九华山楼台山的龙舒河,由东而西贯穿全,沿途流经石门、百安、曹村、棠溪、留田、双桥、炼剑等村,西去梅村。原国务院副总理-同志的祖籍就在离乡五公里的姚街村,境内公路主干线齐(山)石(门)县区公路,由北经过乡中心,东去百安、石门,另有几条县乡公路相通,交通便利;开通了程控电话和移动通讯,信息设施完备。 棠溪因山中多野生棠花树,沟壑汇集溪流较多而得名。由于丘陵山地为主的地形地貌和溶岩地质构造特征及植被良好、降水充沛等小气候,地上地下资源尤其是水力资源丰富。有着独特的矿产资源和生态农业资源,不仅有方解石、石灰石、白云石、大理石、花岗石等非金属矿,还有铅、锌、钨、钼、铜、磁铁等金属矿。同时,棠溪盛产竹木柴炭,是贵池区主要林产区,盛产久负盛名的历朝贡品“西山焦枣”、“七山茶叶”“老山香菇”、“珍珠菜”等诸多纯天然绿色食品。棠溪不仅物产丰富,而且风景秀美,境内有一条近上九华、远到徽州的古道,是秋浦仙境三大景区之一,景区内景点多、分布广、密度大,大梅山的悟真寺、虾湖遗址、太白石床、太白长啸处、青莲洞、白笔陂、桃花坞、年关-遗址、胭脂桥、滴水崖仙境、平天河,以及保存完好的高氏宗祠和徽派古民居,海拔1156米的老山原始森林也座落其中,现已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林中国家级野生珍稀保护动植物种类繁多,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不失为观光揽胜的好处所。这块曾经因为棠花遍地、溪流纵横而使历代文人墨客留连忘返、留下了“仙山仙水仙世界,石门石壁石弥陀”等千古佳句之地,正以开明开放的姿态,吸引着富有战略眼光的投资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