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历史悠久,山川秀丽,自古人杰地灵,素有“日照高桥万倾田,风吹杨柳千条线”之美称,位于宣城市区西南20公里处,南邻周王镇,西接泾县,北邻文昌镇、寒亭镇,东与周王茶场交界,全镇总面积160平方公里,人口4.1万人。
杨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镇政府驻省道322线,杨寒路(杨柳至寒亭通318国道),杨华路(杨柳至华阳)交叉处,是到黄山皖南革命老区新四军军部旧址的重要旅游通道。
杨柳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有春归东路、西路、宣泾路、杨柳老街、滨湖路和改建大道相互沟通、交相辉映,是宣州西南重镇,全区五大重点镇之一,有1000多平方米的农贸展厅,有齐全的现代化通讯基础设施,有教学先进、办学完备的杨柳小学、杨柳初中和杨柳高中,有先进的保健护理和医疗卫生设施,有设备齐全、服务周道的水电设施,有众多诚信经营的商贩,构筑成繁华的杨柳经济。
杨柳物产丰富,有山场8.5万亩、良田4.2万亩,初步形成了以优质稻、名优茶、畜禽养殖、经果林、中药材、烟草六大支柱产业为主的杨柳块状经济,培植壮大了大兴畜禽产品开发公司、云雾山清制茶厂两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众多中小型企业。.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4.1万人 | 160平方公里 | 341802109 | 242000 | 0563 | 查看 杨柳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杨柳社区 | ·宣州旅游·宣州特产·宣州十大特产·宣州十景·宣州名人·宣州 | 0 |
---- |
查看 杨柳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兴安村 | ·宣州旅游·宣州特产·宣州十大特产·宣州十景·宣州名人·宣州 | 0 |
---- |
查看 兴安村谷歌卫星地图 |
兴洋村 | ·宣州旅游·宣州特产·宣州十大特产·宣州十景·宣州名人·宣州 | 0 |
---- |
查看 兴洋村谷歌卫星地图 |
柿木村 | ·宣州旅游·宣州特产·宣州十大特产·宣州十景·宣州名人·宣州 | 0 |
---- |
查看 柿木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三长村 | ·宣州旅游·宣州特产·宣州十大特产·宣州十景·宣州名人·宣州 | 0 |
---- |
查看 三长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新合村 | ·宣州旅游·宣州特产·宣州十大特产·宣州十景·宣州名人·宣州 | 0 |
---- |
查看 新合村谷歌卫星地图 |
华山村 | ·宣州旅游·宣州特产·宣州十大特产·宣州十景·宣州名人·宣州 | 0 |
---- |
查看 华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新龙村 | ·宣州旅游·宣州特产·宣州十大特产·宣州十景·宣州名人·宣州 | 0 |
---- |
查看 新龙村谷歌卫星地图 |
高桥村 | ·宣州旅游·宣州特产·宣州十大特产·宣州十景·宣州名人·宣州 | 0 |
---- |
查看 高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双乐村 | ·宣州旅游·宣州特产·宣州十大特产·宣州十景·宣州名人·宣州 | 0 |
---- |
查看 双乐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西林街道 |
一、西林街道办事处情况 1987年宣城县改宣州市,敬亭乡改为敬亭街道办事处 1990年5月区划调整,敬亭街道办事处的主体(6个村)与原西林街道办事处的西林居委会合并成立新的西林街道办事处,另外4个村组建成敬亭山街道办事处。 1990年西林街道办事处辖西林、城西居民委员会,九同、昭亭、石板桥、莲花塘、团山、莲西村民委员会。 1999年昭亭、九同村民委员会改为社区居民委员会。 2000年区划调整,飞彩街道办事处成立,石板桥、莲花塘村委会、昭亭的韩家庄、孙家庄、九同的汪家村村民组划入飞彩街道办事处。西林街道办事处辖西林、城西、九同、昭亭居民委员会,九同、昭亭、团山、莲西村民委员会。 2001年居民委员会改名为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规模调整,西林社区划分为西林、沁园社区,城西社区划分为城西、西苑社区,设立敬亭苑社区。西林街道办事处辖西林、城西、沁园、西苑、敬亭苑、九同、昭亭社区,团山、莲西村民委员会。 2002年莲西村委会划入飞彩街道办事处。 2003年莲西、团山村委会、九同宗家坝、戚家坝村民组划入飞彩街道办事处。 2005年西林街道办事处辖西林、城西、九同、昭亭、沁园、西苑、敬亭苑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者44人,区域面积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8095人,属地管理人口37078人。 |
澄江街道 |
澄江街道办事处位于宣城市状元北路,宣城市市区北门,皖赣铁路、宣杭铁路、318国道、宣城火车站、汽车站均距本处0.5公里,水运距宣城港1公里。 【名称由来】 谢朓八律诗《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写到: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诗仙李白及其推崇,广为流传。 【历时沿革】 1987年8月老城关镇拆分,成立澄江办事处,仍在老城关镇办公。2000年6月处办企业三建公司改制。2001年新增4个社区居委会三角塘社区、凉亭塘社区、城北社区、思佳社区。2003年机构改革,并迁至新办公大楼(状元北路276号);。2004年社区规模调整,澄江原有8个社区合并为4个社区。原思佳社区和原三角塘社区合并为思佳社区,原城北社区和凉亭塘社区合并为城北社区,原麒麟社区、永宁社区、三元社区合并为澄江社区,塔影社区保留不变。2006年9月处办企业麦芽厂改制。 2009年澄江办事处辖澄江、思佳、塔影、城北四个社区及花园、庙埠两个村。总面积8.8平方公里,总人口34400。 【文化底蕴】 宣酒博物馆是目前皖南唯一综合反映宣酒文化的博物馆,也是皖南最大规模的产业文化博物馆。该馆坐落在“江南诗山”敬亭山脚下,建筑风格和内部陈设,均以徽文化为基调,突出了江南名酒的地域特色。该馆由景观花园和主题陈列馆两大部分组成。主题陈列馆分为宣酒的由来、老春酒店、江南第一坊、中国酒的起源与文化、酒的科普知识、宣酒的发展与文化等多个展厅。 在宣酒博物馆里,参观者既能看到皖南出土的饮酒具和盛酒具,也可看到清光绪年间制作的酿酒工具以及贮酒、运酒器具,还能了解到纯正的宣酒是如何酿制而成的,领略到一尊“千年酒坛”所包含的高雅情趣,欣赏到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韩熙载夜宴图》,充分领略到千年宣酒文化的魅力。塔影社区境内的开元塔从宋代传承至今,是宣城著名的古建筑。 【境内资源】 境内农业资源丰富,有2000多亩良田、300多亩水面、1700多亩山林,可供开发大棚蔬菜生产、特种水产养殖、种植花卉等经济作物,是投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理想之地。同时拥有三建公司、锐锋公司、东方家具厂、麦芽厂等一批企业。现辖区内现有中小学各三所、宣城市医院、中医院坐落其中,集文化、娱乐、医疗为一体。移动通讯、程控电话、微波电视覆盖全处,设施齐全,功能配套。 【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数据】 2008年全街道个体、私营营业收入实现2458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6%,实现利税231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9%,工业增加值实现93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9%,固定资产投资实现82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实现税收入库1700万元,其中国税700万元,占年计划的233%,地税1000万元,占年计划的143%。完成招商引资7135万元。 |
鳌峰街道 |
鳌峰街道办事处位于宣城市区南大门,为宣城市宣州区的派出机构。辖宝城、锦城、阳德、城南4个社区居委会和张锦、绿锦两个行政村。是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驻地,市、区政治、文化、商贸中心。人口有50690人,其中农业人口4093人,总面积有1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050亩。 辖区共有城区十三条主街道。集工、贸、商业于一体。318国道、406省道穿境而过,响山路、熏化路两条城市出口主干道与城区二环路、昭亭南路、水阳江大道纵横交织。中国扬子鳄研究中心与辖区张锦村紧密相邻。即将开发建设11.96平方公里的扬子鳄风景区,就在我处辖区内。优越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为我处社会与经济全面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地 址:宣城市宣州区梅溪路69号 电 话:3023456 邮政编码:242000 |
济川街道 |
济川街道地处宣城市区东部,西临宛溪河,东北有水阳江环抱,南与向阳镇接壤,辖区内圩堤总长度13公里,总面积13.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万多人。辖济川、城东、东桥、东河四个社区和玉山一个村,尚有耕地3000多亩,其中蔬菜地近2000亩,属典型的城乡结合部。2009年实现招商引资1.09亿元,财政收入突破3千万元。 济川街道地理位置优势明显,水陆交通便利,皖赣铁路、宣杭铁路、318国道、宣杭高速交错其中,境内有宣城火车站,东门短途客运站,以及九洲、宣州、建材三大亿元市场,是皖东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西有济川桥、凤凰桥、鳌峰桥、南门桥、宛溪河大桥五座大桥与中心城区相连,鳌峰东路横跨铁路和水阳江,从鳌峰桥直达高速入口,解决了东向出城道的瓶颈问题。 街道办事处现有在岗公务员18人和事业编15人。在宣州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负责辖区内党政管理、经济发展、社会事业服务等各项工作。 |
敬亭山街道 |
敬亭山街道敬亭山街道 敬亭山街道办事处位于宣城市北郊,于1990年批准成立。辖区面积23.57km2,人口8326人(含代管的省敬亭山茶场2593人),下辖敬亭村、林场村、巷口桥村、渣溪村。辖区内以丘陵山地为主,渣溪村为一个千亩圩口。境内物产丰富,盛产板栗、李、为历史名茶“敬亭绿雪”的原产地。近年来成为宣州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省级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座落在辖区内。 敬亭山因谢眺、李白的诗名成为名齐五岳的“江南诗山”。敬亭山风景名胜区于1986年启动开发建设,现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经过多年的建设,现有20多处人造和自然景点,其中广教寺双塔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元月1日,敬亭山风景名胜区作为城市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 |
双桥街道 |
双桥街道由原双溪镇更名为双桥街道,位于宣城市东郊,毗邻宣州经济工业园区(东区),宣杭铁路、318国道、省道芜屯公路、在建大型工程铜南宣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市鳌峰东路直达双桥,将双桥与市区连为一体。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耕地19312亩,辖双桥、泥湾2个社区,金杨、隆兴2个村,1.6万人口。 近年来双桥街道紧紧抓住城市“东向发展”的契机,不断加快建设步伐,城市框架基本形成,杨村水电站、双桥节制闸等市、区重点工程相继落户于此安置小区、宣城市高速公路东出入口改造等项目正在建设中,以东维铝业为龙头的民营规模企业9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达500余家。无公害模式种植葡萄、蚕桑、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大力引进优质品种,基本形成了村村有主导,户户有特色的良好局面,涌现出宣科葡萄合作社、鑫宇禽业合作社、卫文禽业等农业企业。开发了农家乐项目,效益农业和规模畜禽养殖业效益较好,被授予宣城市全国农业增效先进集体。 双桥街道2009年全处共征收财税2526万元,入库税收1358万元,其中国税892.85万元,地税364.79万元,财政收入100.47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资11072万元,同比增长38.6 %。 双桥社区 双桥社区位于宣广公路与宣宁公路交汇处,由原双桥村、双溪街道合并而成,东与洪琳镇交界,南与金杨村接壤,西与五星乡隔河相望,北与隆兴村毗邻,总面积为2.85平方公里。辖34个村(居)民小组,6318人,党员148名。境内居户主要经济来源是进厂务工和农作物种植。境内有东维铝业等企业。 区重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泥湾社区 泥湾社区位于街道南侧,东连104省道,西靠水阳江,318国道、宣杭铁路、鳌峰东路穿境而过,总面积3.3平方公里,耕地1089亩。辖10个自然村,20个居民组,640户,2365人,党员72名,是宣州区“五个好村级党组织”。经济以蔬菜种植为主,50%以上居户从事蔬菜种植,种植面积达800余亩,是宣州区重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被授予“宣州区蔬菜种植专业示范村”。境内有宣城市医疗器械厂、泥湾电机厂等企业。社区居民还自发成立了腰鼓队、秧歌队、龙舟队。 金杨村 金杨村由原土桥村、怀仁村合并成立,地处318国道东出口与宣宁路交汇处,紧邻宣州经济开发区(东区),S104省道、宣杭铁路穿境而过。辖 25个自然村,39个村民组,1532户,6320人,党员157名,耕地3680亩,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是进厂务工和蔬菜种植。境内有杨村水利发电站。 隆兴村 隆兴村位于办事处北面4.3公里处,南临芜屯公路,东与沈村镇交界,西侧与五星乡隔河相望。村域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00多亩,水面800多亩,辖24个村民组,664居户,2600人。经济以家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莲藕种植业为主,有62%的农户从事家禽水产养殖,境内莲藕种植面积达50余亩。 |
飞彩街道 |
飞彩街道办事处位于宣城市西南大门,距市中心3公里,交通便捷,是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要发展基地,是宣城市西部新城建设的主城区。办事处北接敬亭山风景区和古泉镇,南濒鳄鱼湖公园,东连老城区,西与寒亭镇、金坝办事处接壤。办事处辖石板桥、莲花塘、莲西、团山4个社区和睦马、富山2个村,村(居)民小组193个,面积61.3平方公里,人口35781人。 1999年9月1日,经安徽省民政厅批准从西林街道办事处调整出石板桥、莲花塘2个村归飞彩街道办事处,2001年3月23日,飞彩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随着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飞彩街道办事处的行政区划不断调整。2002年11月,西林街道办事处莲西村划入飞彩街道办事处;2003年9月,鳌峰街道办事处绿锦村蔡庄组、太阳组、后冲组,西林街道办事处团山村分别划入飞彩街道办事处。2005年12月石板桥村改为石板桥社区居委会;2008年2月,莲花塘村、莲西村分别改为莲花塘社区、莲西社区;2010年12月,团山村改为团山社区。2010年12月3日,古泉镇睦马、富山2个村划归飞彩街道办事处行政托管。 飞彩街道办事处2008年被宣城市人民政府授予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先进集体,2010年被授予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省级先进集体,被省计生委授予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考核样本点奖,并正在积极申报“省级示范街道”。 飞彩街道办事处境内的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已初步形成汽车零部件、光电、卫浴洁具、新型建材、医药等五大主导产业。区内路网密布,合杭高速、318国道穿境而过,基础设施配套齐全,通信、供电、供水便利,科、教、文、卫等设施日臻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健全,投资环境优越。 勤劳、务实、诚信、热情的飞彩人民欢迎您来这片热土投资兴业。 |
向阳街道 |
向阳街道位于宣城市东郊,距城区1.5KM。总面积116平方公里,交通便捷。318国道、宣杭铁路、皖赣铁路穿越境内,水阳江、华阳河、宛溪河流经全境。 沿宣向、宣港公路两侧已分布了1067家企业,现已形成了家禽养殖、机械加工、建筑建材三大支柱产业,是华东地区最大的“三黄鸡苗生产基地”。年产苗鸡6000万羽,肉鸡2000万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繁殖中心、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山旧石器遗址座落在镇内。市级经济开发区“向阳民营经济走廊”对外全方位开放,向阳已成为“投资的天堂、发展的热土”。. |
水阳镇 |
水阳镇位于宣城市宣州区北部,地处皖苏两省四市(南京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宣城市)交界处。属圩畈地貌,典型的江南水乡,境内沟渠纵横,河道交错。全镇总面积205平方公里,人口10万人,耕地面积10.1万亩,水面5万亩。辖4个社区居委会,24个村,其中城镇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镇区人口1.5万人。2005年财政收入623.1万元,一、二、三产业比例为41:26:3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21元。 水阳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与南京市郊县高淳隔江相望,北100公里为“六朝古都”南京,西70公里为华东重镇芜湖,西北100公里为钢城马鞍山,芜太公路和即将建设的芜高高速纵贯全镇,绕境而过的水阳江是皖东南进入万里长江的黄金水道。水阳镇处于皖苏两省经济、文化交流结合部和南京、芜湖、马鞍山等大中城市经济辐射圈上,有着开放引进、加快发展的得天独厚区位交通优势和有利条件。 水阳镇资源丰富,物产富饶。享有“鱼米之乡”、“蟹苗之乡”、“河蟹之乡”、“水运之乡”、“造船之乡”之美誉,是国家商品粮、优质棉生产基地和淡水产品生产基地,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水运和造船基地。 近年来,水阳镇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示范单位”、“全国基层党校示范点”、“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安徽省东向发展沿边重点镇”。 开放的水阳诚招有识之士,共同创业,共谋发展,共创辉煌! |
狸桥镇 |
狸桥镇地处皖东南,是宣城的东北门户,北与江苏南京接壤,处于苏、皖两省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2002年1月,经区划调整由原昝村、南湖、卫东、狸桥三乡一镇合并为新的狸桥镇。现镇域面积228平方公里,辖12个村、1个社区,总人口6.5万人。距宣城市区40公里,距南京110公里,距南京禄口机场80公里。宣宁公路穿境而过,“十一五”期间重点工程宁宣黄高速公路将在我镇金山口设有出入口。南漪湖黄家墩码头沿水阳江直通长江;建设中的狸桥码头经芜太运河直达长江,水陆交通便捷。作为宣城市辖区面积最大的乡镇和特殊的地理位置,狸桥镇是宣城市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的前沿阵地和排头兵。 狸桥镇属低山丘陵区,境内山峦起伏,昆山雄峙,云山秀美,横贯南北,林木葱茏。南北两翼是秀丽宜人的南漪湖和固城湖,其中南漪湖盛产银鱼、青虾、中华蟹。近年来,东风水库风景区绿荫覆盖,山水相映,风景宜人;南漪湖山水相映。南湖落雁、昆山、云山、云山洞许多名人为此留下了不少诗文佳作。人造景观——白马山庄,集休闲、旅游、度假、餐饮、住宿为一体,是难得的度假胜地。 狸桥镇拥有多个品种且优质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蕴藏有锰、铁、铜、锌、白云石、石灰石、大理石等多种矿体,大理石储量亦很丰富,条绿玉大理石更为珍贵,其中石灰石储量1.5亿立方米。地方特产南湖银鱼、麻油干子等享誉省内外。古老的吴楚文化润泽了这块平凡而神奇的土地,自春秋战国,这里便是商品集散地、是皖南到苏南地区重要的通商口;自宋代起,名人荟萃、巍科甲第,成为宛北名门望族之地,因此也留下了诸多古代建筑及遗址,如云山寺、大王庙、刘廷藻墓、史弥远墓等。古老的“龙溪塔”、悠久的“神仙洞”更是狸桥风雨变迁的见证。同时作为革命老区,至今还存有新四军二支队司令部旧址和司令员张鼎丞旧居。八十年代在更楼巷村修建了新四军烈士墓。 随着省委、省政府“东向发展”和市委、市政府“一主两翼”战略的提出以及实施,围绕打造经济强镇这一目标,狸桥镇为大力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镇现有企业200余家,初步形成了以碳酸钙生产、建材生产、生态旅游开发为支撑的产业格局。 2008年狸桥镇被省政府增补为省级中心建制镇,被省政府认定为全省57家产业集群专业镇之一,并被宣城市列为市级“文明集镇”以及全市首批“财政强镇”重点培育镇。 2009年狸桥镇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安徽省首批“扩权强镇”试点镇、并获得全省优秀旅游乡镇等荣誉称号。 2010年5月,安徽宣州狸桥经济开发区正式获批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6.95平方公里,是以碳酸钙下游产品生产,机械制造配套业和箱包、服装轻纺业为主的土地集约性开发区。 2011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3.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2亿元、财政收入1.07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796元,其中完成工业总产值11.4亿元,工业经济总量占宣州区总量的十分之一,综合实力排在宣州区乡镇前列。 2012年,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5.23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6亿元;财政收入1.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15元,增长20%,连续四年获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 2013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亿元,增长27.8%;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7.96亿元,增长22.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56亿元,增长22.54%;财政收入1.8382亿元,增长26.97%;农民人均纯收入13080元,增长15%,全镇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人民共同努力下,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值得狸桥人骄傲和自豪的一个边界重镇正在皖苏边界上悄然崛起。 狸桥镇隶属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位于宣州区东北部,地处江苏安徽两省交界处,是宣州区的东北大门。我镇位于固城湖南岸塔山脚下,北部为江苏省高淳县,东部为宣城市郎溪县,西连宣州区水阳镇、养贤乡和朱桥乡,南部隔南漪湖与沈村镇、洪林镇相望。 狸桥地理坐标处在北纬30度34分--31度19分和东经118度28分--119度04分之间,距宣城市城区46公里。宣宁公路穿境而过,距南京市区110公里,距禄口国际机场80公里,区位条件优越,是宣城市提出的“把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的前沿阵地。 狸桥镇有着悠久历史,很早就有人在此居住,后逐渐形成村落和集镇。狸桥镇名因一座石桥名为狸头桥而得。该桥始建于唐朝,传说最初狸桥河上没有桥,水也不大,过河的人经常都是趟水而过。一年春耕时节,一个伙计过河到对面的铁匠铺为主人打耕地用的犁头,主人家的地很多,因此打的犁头也很多。伙计在归途中遭遇大雨,水涨得很快,背着犁头的伙计由于行动不灵活被大水卷走。后来主人为了纪念他应发动村民修建一座石桥,在石桥即将修建好时,一位路过的老人听了村民的故事后用一只漂亮的狸猫祭奠此桥。该桥最初被命名为“犁头桥”,后来逐渐演化为“狸头桥”。 |
沈村镇 |
沈村镇位于宣城市东侧,面积103.7平方公里,人口四万人,辖19个村(居)委会,有耕地4.19万亩,山场3.3万亩,水面3.1万亩。 沈村镇历史悠久,早在3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就是宣城的商业重镇和商贾云集之地,至今保存完好的徽派建筑群,向人们展示着沈村镇当年的繁荣兴旺。 近些年来,沈村镇党委、政府和沈村人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2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46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73亿元。全镇现有 企业160家,其中私营企业69家,个体企业91家,初步形成了灯具、鞋材、地毯、粮油、建材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农业方面已形成以“串枝红庄园”为龙头的,3800多亩经果林基地,其中早熟梨3000亩;水面开发形成了南漪湖综合养殖为重点的银鱼、河蟹、青虾、珍珠蚌、鳜鱼等品种的生产基地;3万亩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和“小金生”牌花生生产基地。 沈村镇境内交通便捷。318国道、宣杭铁路横贯全镇东西,205省道绕镇而过,水路经水阳江、芜太运河可达南京、上海杭州、合肥仅200公里,基础条件日臻完善。全镇已建成程 工业企业异彩纷呈 在加快融入苏浙沪经济圈的进程中,沈村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商机。这是一片丰腴的土地,这是一方投资的热土,勤劳勇敢的沈村人民张开热情的臂膀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来沈村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城镇建设,再展新姿 便利的交通条件,加速了沈村小城镇规划建设,全镇教育、医疗卫生、通讯、商品流通、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发展迅速,水源、电力供应充足,集镇功能配套齐全,环境优雅,投资条件优越。 农业产业形成规模 花果山上硕果累累,万亩水面蟹肥鱼丰,优质稻米香飘四海,农业产业形成规模。沈村镇现已建成以“串枝红”牌早熟梨为龙头的经果林生产基地,以1.2万亩河蟹为主要品种的水产品生产基地。3万亩优质粮,年产优质大米11万吨,主销江苏、浙江等地。此外,沈村镇还盛产棉花,油料、中药材、小杂粮以及青虾、鱼类、珍类、美国青蛙等水产品,是个物产丰富、享誉皖南的“鱼米之乡”。. |
古泉镇 |
古泉,位于工业城市芜湖与新兴城市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结合部。面积91.5平方公里,人口2.4万。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皖赣铁路以及芜杭、芜屯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是进行小城镇开发和建设的理想区域。 境内有省内外知名度很高的古泉啤酒厂和敬亭山茶场。成功引进宣城百草植物工贸有限公司和宣府酒业有限公司等合资独办企业,开办骏业包装印刷厂、刀具厂。开发“古泉民营经济园”,申佳服装、乐凯化工、古泉粮油厂等民营企业落户经济园。 以“农业、农村、农民”为立足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突出发展经果林,大力推广早熟梨,是全市最大的早熟梨之乡。 古泉是典型的丘陵地貌。,适于茶叶、花生、山芋以及中药材太子参、元葫的生长,现已形成果林、烟草、中药材、西瓜、大棚蔬菜的生产格局。即将投入生产的“古泉生态园”和“药用玫瑰”项目,使农业结构更加丰富合理。. |
洪林镇 |
洪林镇位处宣州东大门的洪林镇,辖135平方公里土地、4700人口,318国道、宣杭铁路、高速公路横穿境内,是一个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农业大镇。 洪林镇与-紧相毗邻,南面群山环抱,农、林、矿产资源异常丰富:北面傍依南漪湖之水滨,水面宽广,水质优良,是天然的淡水养殖场所,“麻姑晓日”、“南湖落雁”宣州十大胜景奇居其二。悠久的历史、便利的交通、独特的区位、丰富的资源和宽松的环境使这里成为您投资兴业的良好之地。 洪林镇历来以商贸兴旺、大道通衢而著称,是皖东南通往-的一条交通要道,更是皖东南一个十分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每年,上万吨的粮、油、药材等农副产品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 洪林镇是安徽一个重要的美蛙养殖生产基地。该地盛产美蛙量大质优,年产美蛙3000多吨,拥有“皖东南美蛙养殖之乡”誉称。 洪林镇拥有十分丰富的茶叶资源。境内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四十余家,种植茶叶近万亩,并紧与青草湖农场、麻姑山茶场、十分铺茶厂相连,周边连片茶园面积二万五千亩,具有良好的投资开发前景。. |
寒亭镇 |
寒亭镇地处宣城市宣州区西郊,距市区18公里,距宣杭高速公路入口仅10公里。全镇辖十个行政村和一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2万余人。土地总面积82.03平方公里。318国道由东向西穿境而过,交通极为便利。 寒亭镇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条件、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成为客商竞相争夺的投资热土。天湖加油站、综合服务区、禾星建材厂、米加工基地等企业如雨后春笋,在寒亭境内拔地而起,争奇斗妍。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以优质稻为主功方向,大力发展烟草、太子参、脱毒山芋、地膜花生等经济作物的新格局。其中绿色食品“寒亭大米”已响誉全省,远销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随着退耕还林的深入开展,全镇大量栽种经济实用的毛竹、红壳竹、果树。呈现出竹海茫茫、花果飘香的盛景。同时利用丰富的山地资源,立足于2008年-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绿化,发动社会办林业,建成了全区最大的千亩绿化大苗和花卉基地。 基础设施明显增强,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寒亭街道紧邻新318国道,这给集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了满足集镇发展的需要,政府投资上百万元修建了新亭路,与宽阔整洁的仁和路交相辉映,集镇总体框架形成“H”形。镇内35KV变电所和日供水能力1000吨的自来水厂为集镇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有线电视、程控电话等基础设施齐全,极大地增强了小城镇的发展后劲。. |
文昌镇 |
文昌,座落在宣州、泾县、南陵、芜湖四县交界处,面积37.4平方公里,2.1万人口,是安徽宣城市的西大门,距宣城市区22公里。黄山明珠太平湖飘出的绫带—青戈江从她的西翼缓缓流过,汇入浩瀚的长江。正是凭依着这得天独厚的青戈江航运,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商品集散地,是皖南至苏沪等地区重要的通商口。 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沛,加上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适宜竹木花卉及其它高效经济作物的栽培;这里享有“竹编、制绳之乡”的美誉,竹编、制绳品种多达百余种,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这里以镇精密铸造厂为依托,历经十多年的发展,精密铸造基础十分雄厚,经过努力,完全可以成为皖东南的铸造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文昌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小城镇建设更始日新月异,这里已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街道宽敞整洁,绿化、亮化、美化的新型集镇。 文昌镇紧靠苏浙沪等许多大中城市,属华东中心位置,318国道穿境而过,把文昌与世界连接起来。. |
孙埠镇 |
孙埠镇地处宣城市东郊,距市区15公里,总面积117.6平方公里,人口5.4万,宣杭铁路、318国道(高速)、104省道、水阳江穿境而过,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早在清代孙埠镇即因商贸繁荣而享有盛名。 镇内有占地200余亩的皖东南最大的木材市场,两个小商品批发市场,出口型企业宣丰、大圣黄酒厂,以及农机厂、煤矿、红砂矿、精米加工厂、皮鞋厂、家俱厂等一批龙头企业,还有大量的地下矿藏。 孙埠镇农业资源丰富,为宣州最大的蚕桑基地,年产蚕茧6000担,蔬菜基地4000亩,经果林、竹木山场4万亩、大型禽畜养殖场20多个,年出栏家禽500万羽,农产品种类繁多。 孙埠现有初、高级中学各一所,一级甲等医院、爱婴医院一所,移动通讯、程控电话覆盖全镇,卫星闭路电视也已开通. |
杨柳镇 |
杨柳历史悠久,山川秀丽,自古人杰地灵,素有“日照高桥万倾田,风吹杨柳千条线”之美称,位于宣城市区西南20公里处,南邻周王镇,西接泾县,北邻文昌镇、寒亭镇,东与周王茶场交界,全镇总面积160平方公里,人口4.1万人。 杨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镇政府驻省道322线,杨寒路(杨柳至寒亭通318国道),杨华路(杨柳至华阳)交叉处,是到黄山皖南革命老区新四军军部旧址的重要旅游通道。 杨柳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有春归东路、西路、宣泾路、杨柳老街、滨湖路和改建大道相互沟通、交相辉映,是宣州西南重镇,全区五大重点镇之一,有1000多平方米的农贸展厅,有齐全的现代化通讯基础设施,有教学先进、办学完备的杨柳小学、杨柳初中和杨柳高中,有先进的保健护理和医疗卫生设施,有设备齐全、服务周道的水电设施,有众多诚信经营的商贩,构筑成繁华的杨柳经济。 杨柳物产丰富,有山场8.5万亩、良田4.2万亩,初步形成了以优质稻、名优茶、畜禽养殖、经果林、中药材、烟草六大支柱产业为主的杨柳块状经济,培植壮大了大兴畜禽产品开发公司、云雾山清制茶厂两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众多中小型企业。. |
水东镇 |
水东镇地处宣城市东南,距市区29公里。总面积108.4平方公里,人口3.2万人。104省道直贯境内长达10公里,距318国道高速公路、宣杭铁路各20公里,皖赣铁路静卧镇西,水阳江穿境而过,交通便捷,早在明代水东镇因盛产蜜枣和发达的商贸而享有盛名,现已建成名符其实的中国蜜枣之乡、江南工贸旅游名镇。 镇内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煤炭储量1900万吨,石灰石4亿吨,陶土1000万吨,珍珠岩483万吨,石英石2000万吨,沸石860万吨,膨润土420万吨。全镇规模以上企业有7家,煤炭、非金属矿产资源深加工、日用玻璃制造业、蜜枣加工已成为本镇支柱产业。 水东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省旅游胜地龙泉洞,华东两大圣母教堂之一的天主教堂、宋村、花戏楼、百步三道桥、明清老街、三宫殿,清澈透明的水阳江、生态村庄等,使众多游客流连往返。 水东农业资源十分丰富,有优质枣园1.5万亩,年产青枣600万公斤,年加工蜜枣、玉枣、果脯等2500万公斤。有经果林、竹木山场7万亩。同时出产高档茶叶、香姑、枣木梳、枣木家具等多种特色产品。. |
新田镇 |
“览新山秀水唯我青龙至美,赏田园毓川还我梅乡独尊.”新田镇位于宣城市南郊,距市区27.5公里,总面积9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395亩,山场78115亩,河滩4664亩。全镇辖10个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0864人。 境内绿树如荫,山青水秀,自然资源丰富,蕴藏着大量的煤炭、石灰石、高岭土等。据探测其中:煤炭可采储量210万吨、石灰石总储量6000万吨、石英沙总储量1000万吨、高岭土储量5000万吨。传统地道的中药材宣木瓜源于本镇境内华佗岭。新田镇也因此被誉称为“中国宣木瓜之乡”。另外还盛产板栗、香菇、太子参、地膜鲜花生、茶叶等。境内有4个煤矿1个水泥厂1个宣木瓜加工厂6个企业(青龙山建材公司、新海公司、新川公司、新岗公司、新华公司、可人宣木瓜公司)2002年工业总产值1.4亿元,创利税300多万元,财政收入378万元。 新田镇民风淳正文化发达,古往今来孕育了众多的文化硕士,戏剧大家梅鼎祚,他在文学、诗歌、戏剧领域取得了不朽的成就,他以自身的旷世奇才不懈努力筑一座绚丽多彩的艺术丰碑;丹青画师梅清善画理、精画技,被誉为“黄山画派巨匠”,他和夫人钱氏在镇区内的合墓地“梅清陵园”现已是安徽省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清代曾为世界三大数学家之一的梅文鼎毕生致力于天文、数学研究著述达86种。. |
周王镇 |
周王,王者风范,位于宣州区西南35公里处,山清水秀,地灵人杰,以107平方公里的博大胸怀养育着两万余勤劳、质朴的人民。 境内绵延不断的山脉竹林浓密,葱郁滴翠,盛产毛竹,杉树、圆外松、茶叶等,地下有丰富的煤矿资源:石灰石、粘土等。境内水源丰盈,电力充足、交通便捷、通迅发达。 农业: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彻底改变了粮食“单打一”的种植模式。“香稻”种植一支独秀,“鲟黄鱼、青鱼”梅开二度,“黄牛、山羊、绵羊”三驾齐驱,“早圆竹、香菇、蚕桑、茶叶”四大特色。立体农业显现出蓬勃生机,涌现出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农业产业化新型农业。 工业:通过优化经济环境,以诚信为本,低门槛引进,-企业家纷纷落户山青水秀的周王镇。. |
溪口镇 |
溪口镇位于宣城市南端, 东南与宁国交界,西与泾县接壤,北邻周王及新田镇,全镇总面积187.8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7%,辖7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人口26000人,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其中林业用地24.58万亩,茶园2.1万亩,年产干茶450吨,有以高山茶为品牌的系列茶,如:塔泉云雾、溪口剑芽、天竺云芽、古雪剑芽等品牌,年产值3100万元,木材蓄积量26.23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537万根)。境内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生态环境。这里山峦叠翠,林木森森,自然景观清奇峻美,是人们休闲、度假、旅游的好去处;这里香气清新、水质纯洁甘甜,农副产品来自天然,无任何污染,系安徽省生态经济示范镇、农业部农产品标准化绿茶项目示范建设区;这里人文景观古朴,文化积淀深邃,旅游产品体现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一) 独特的人文景观 寺庙:“自古名山僧占多”,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500余年历史的雪峰山龙泉寺,是我省仅次于九华山的又一佛教圣地,建庙至今,四尊肉身使其蜚声佛教界:建于1000多年前的省重点开放寺庙梅龙坑京山堂,座落于山顶“平原”,有竹有果、有田有地,寺庙与自然美景浑然一体,美不胜收:茅山古刹霜月台,山清水秀, 曲径通幽;天竺山积庆寺,李白有诗赞曰:“遥看天竺寺,僧僧古木中。此地恶好景,冬雪隔年融。”此外,还有高峰山白云铁瓦寺也是远近闻名的寺庙之一。 制笔:张苏宣笔厂完全继承了古代作坊式的制笔工艺,宣笔质量上乘,与“湖笔”并驾齐驱,“海鸥”牌宣笔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并受到国际友人的高度赞扬。 人物:溪口的秀丽景色曾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骚客。清初诗人施润章游溪口华阳山时,赞不绝口:“华阳高万仞,日在谷中阴。却愧苏门啸,倥间鸾凤音”至今仍在山民当中流传。清代著名画家石涛在宣期间,所作《游华阳山图》馆藏于上海博物馆。现代民间红学家张燮南,潜心研究《红楼梦》几十年如一日,在红学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见解,所著《红楼全咏》誉满红学界。 民俗:溪口民居民俗别具一格,一般民宅均有会客取暖用的“厢房”;除夏季外,几乎常年爱用“野味木炭火锅”,味道鲜美,乐趣无穷:每逢茶季,姑娘小伙子们在山野采茶的同时,都爱对“采茶歌”。在动听的歌声中抒发自己的真挚感情。 (二) 优美的自然景色 山:景区内有高峰山、柏枧山、华阳山、天竺山等,主峰海拔均在千米以上,峰峦叠嶂、怪石鸟语、瑞草花香、风景如画。特别是高峰山,能与黄山媲美,俗称“小黄山”,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水:区内华阳河、东溪河、周寒河顺山势蜿蜓流淌,水质清澈,甘甜可口。帅里涌泉,水温恒定,常年喷涌,浪花朵朵,醉心沁脾。自然的山巅之湖——天潭,四周环山,碧波荡漾,优雅别致。 洞:“华阳洞府”在府志上早有记载,主要包括白云洞、象山洞、狮山洞、蚂蚁山洞、蝙蝠洞、金狮洞等众多的溶洞,洞内景点纯系自然造化,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石:双河景文石,它是观赏石中的一支新秀,他们那班纹形态千差万别,“构图”与“用笔”有鬼斧神工之作,受到著名美学鉴赏家王朝闻先生的钟爱:巧坑石壁是“华阳八景”之一,也是众多怪石巧立中的一例。 (三) 优越的生态环境 我镇处于北纬30℃,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为1450毫米,平均气温15.3℃无霜期达228天。炎夏最高气温不超过37℃。充沛的雨量,四季分明的气候,植物生长茂盛,森林覆盖率达87%以上,景区内有田、有地、有山,但以山林为主。主要林木有竹、杉、松、槠、栎、檀、柏、枫、茶......,还有稀有树种银杏、香果、杜仲、香榧、石楠、金钱松等。景区内有多种土特产品,如春茶、野笋、香榧、板栗、冬菇、木耳、野葡萄、猴......,还有石蛙、山鸡等野味。野生观赏植物也颇多,如紫薇、红枫、雀梅等,野生花卉瑞草更多,还有多种名贵的中草药材,如绞股兰等。 |
朱桥乡 |
朱桥乡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东北部,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圩区,东依南漪湖,西邻水阳江,面积58平方公里,人口3万。水阳江流经全乡,宣狸公路贯穿其中,318国道、皖赣铁路临江而过,交通便捷,地理环境优越。小成绩发展日新月异,初步形成了以移民建镇为主的标准化集镇。 乡内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是一个农业大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已形成了特色水产养殖,畜牧养殖业、优质粮油、蔬菜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曾被列为国家商品粮、油、鱼生产基地。境内沟渠纵横、水质清新,水草茂盛,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已形成朱桥万亩虾蟹生态养殖基地。. |
养贤乡 |
养贤乡位于宣城市北郊、水阳江西侧,面积118.3平方公里、人口4.1万人。贯穿养贤全境的“322”省道通向南京,皖赣铁路绕乡而过,水陆交通方便。 其政府所在地距宣城市区15公里、距南京市区145公里,皖赣铁路巷口桥车站临养贤乡南端边界。养贤乡教育、医疗及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迅速,水电供应充足,拥有110kv变电所一座和自来水厂4个,日供水量可达8000吨。 养贤乡工业发展迅猛,外商投资办厂踊跃,私营企业异军突起,逐渐形成了融橡胶、造船、化工、建材、皮件为一体的工业发展体系。该乡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 |
五星乡 |
五星乡位于宣城市宣州区东郊,总面积47平方公里,全乡四面环水,318国道、宣狸公路穿乡而过,乡村公路贯通,水路交通便利,生态农业发达。 境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农副、水产品资源丰富。有肉质上乘的“五星麻鸭”,有蜚声苏、浙、沪的“莲花塘”牌系列黄酒,有品味优良的“万家莲藕”,古今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 |
金坝街道 |
誉林业之乡的金坝街道地处宣城市南郊6公里处,全乡境内宣泾公路、318国道穿境而过,总面积102平方公里,耕地3万余亩,有林山场7万亩,属半丘陵区山场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全乡以区域优势,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乡’’的目标,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初步形成东荸荠、中蔬菜、西烟叶规模格局,现7000亩荸莽基地,3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已形成规模,水产甲鱼幼苗养殖,绿化苗木基地以公司加农户形式正在形成,向纵深推进。. |
黄渡乡 |
黄渡乡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东南部工业经济带,面积148平方公里,全乡耕地面积9.9万亩,其中水面1.8万亩,该乡是典型的农业大乡。2002年元月,乡镇区划调整,原杨林乡、峄山乡合并为新的黄渡乡。根据相关政府网站资料引显示,合并后该乡辖9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4.07万人。境内华阳河、水阳江流经全乡,皖赣铁路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风光旖旎的“柏枧山”闻名遐迩。2007年,全乡工农业生产总值3232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实现8909万元。地方财政总收入19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84元。 黄渡乡确立了“工贸强乡”经济发展战略,以华龙公司为龙头的黄渡乡镇工业规模及效益迅速扩大,形成以机械制造、化工、铸造和乳业为一体的中型规模企业,产值利税倍增,华龙公司先后获得省、市、区10多个荣誉称号。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乡党委又明确提出,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以商招商、赴外招商、网上招商重点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国投宣城电厂、宣城海螺水泥厂相继落户黄渡。皖东南最大烟草收购基地项目工程即将启动。2007年引进先进项目6个,续建项目2个。吸引外资7100万元,其中工业资金6390万元,民安门业、黄渡自来水厂、五福种禽厂等一大批私营企业纷纷踏上黄渡这片热土,全力拉动全乡经济发展。 -农业经济 积极培植壮大烟草、蚕桑、太子参、养殖四大主导产业,全乡形成 1.8万亩优质烟生产基地,直接经济效益3242万元,成为全省唯一全国“替代进口”烟叶基地。1万亩太子参为龙头的特色农业年经济效益达6000万元以上,以世纪生态植物博览园为代表的立体、生态农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农业效益较传统农业上升30%。与此同时,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2007年家禽养殖总量达295.7万头(羽),规模养殖户159户,建立动物防疫长效工作机制,同时有效保障全乡畜禽业健康持续发展。以香兴食品公司、柏枧山食品厂为龙头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壮大。至2007年全乡已成立太子参,畜禽养殖等专业合作社3个。 -基础建设 全面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立足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在杨林片实现了“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沟相连”的目标。加强小二型水库和当家塘坝的建设管理,2005—2007年总投资656万元,落实烟水配套工程122处。实施土地复垦、血防工程、通自来水、改厕工程等。全乡改造农村用电台区30个。2007年度累计投入资金382万余元,建成“村村通”里程达25·8 公里,水阳江大桥竣工通车。随着黄渡新大桥的竣工,必将给发展中的黄渡注入新活力。以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为抓手,实施“三清四改”,累计投入资金40余万元对西扎、乌边村村庄环境实施综合改造,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