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于。
位于县城西2.5公里,永(安)莘(县)公路南侧。党员5人,17户,68人,汉族,耕地16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于姓始祖由当地大于村迁居于此,因系大于分支,故取村名小于。今村中已无于姓,而村名小于未变。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1621001 | 256600 | 0543 | 查看 小于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西关街社区 |
西关街居委会: 西关位于县在西侧,在护城河外,街道两侧多为居民住宅,东西走向,东起护城河桥,西至庆淄公路,长300米,宽30米,沥青路面,党员17人,共有121户,411人,耕地460亩。 据传,此关名始于北宋,于崇宁年间建城时,即以城为界,以方位命名之为“西关”,1967年在“文革”中同西门街同改称为“反帝大街”,1976年各复原名。 |
南关北街社区 |
南关北街居委会 该居委会辖南关北街、吴家胡同。位于南关大街北段,党员18人,共有138户,542人,耕地496亩。居民以农为主,兼营工商副业,街北口西侧有一海子,开为鱼池,街中段西侧是吴家胡同。 吴家胡同位于县城南门外南关北段的西侧。西与结防所相连。东西走向,长400米,宽5米,土路,不平,居民260人,耕地265亩,居民以农为主,兼营工商副业。 据查,按吴姓族谱记载,始祖吴友成,早年由金陵(南京)迁此落户,因两旁建房后,中间呈现狭长的胡同状,故名“吴家胡同”关于迁来的年限,一说:有城就有吴家胡同,按此应为宋朝,另说:“谱书记载已传二十三世”,按此应为明永乐年间后一说法有谱书记载,较为可信。 |
关帝庙街社区 |
关帝庙街,位于县城内南部,西起南门大街,县水利局南,东接城隍庙西街与宋家营相对,街两侧是居民住宅。土路。西首高而狭窄,向东宽而低洼,东西走向,长229米,宽3.8—6.5米,党员23人,人口583人,户数171户。 据考,此街东口处北侧曾有一座关公庙宇故街名称“关帝庙街”,1967年在“文革”中曾改称“丰收街”,1976年复名“关帝庙街”。 |
胡家街社区 |
胡家街居委会 胡家街的晏公庙于总称胡家街,位于城内东部,进东城门向西路南第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北口路西是鞋厂、两侧是居民住宅。土路。北起东门大街,南到惠师宿舍,长392米,宽8米,党员15人,全街98户,402人,耕地385亩。 据传,明成祖由金陵(南京)迁都燕京时,武官胡言、胡纳途经乐安州,即在此定居。历世人口繁衍,杂姓较少,故命名“胡家街。即祖胡纳为思念故土,因南京(金陵)有“晏公庙”,故在街南口东侧建晏公庙一所。庙南部称“晏公庙街”;而庙北部称“胡家街”。解放初,惠师为“渤海公校”,两街位于公校之东,曾名为“渤公街”。1957年恢复原称,1967年“文化革命”中曾名为“援越街”,1976年又复称胡家街。 |
南关南街社区 |
南关南街居委会 辖南关南街、小南关。位于南关街的南部,南起车站路,北至南关中街,党员23人,有123户,547人,耕地218亩。居民以农为主,兼营工商副业。 小南关,位于县城外南关南街的西南侧,为西南东北走向,西南端靠一大水湾。东北接南关南街,街道为梯形,土路。窄狭,长100米,宽7米,有居民146人,耕地100亩,以农为主,兼营工商副业。 据传,自北宋建档州城于阳信县的乔梓庄后,南城门的住户自成一街,名“南关街”。以后南关街的西南侧,又有住户迁此居住,年久成不规则的街道状,即被名为“小南关”。 |
南关中街社区 |
南关中街居委会: 南关中街位于南关街的中部一段,党员11人,有58户,230人。耕地202亩。居民以农为主,兼营工商副业 |
西门街社区 |
西门街居委会: 西门大街,位于县城内西部的中心区域,从十字街到西门里,南北两侧驻有邮电局,城关供销社、农机局、五金厂等单位。西段多居民住宅,沥青路面,东西走向,长583米,宽30米,西门大街居委会辖吉照街、胡姑娘巷两街,党员9人,共有142户,496人,耕地541亩。 相传,在明永乐年间(1403—1424),朱高煦被封为汉王,住乐安州时,在城内建汉王府后,即进行街道规划和命名,因该街由乐向西直达西城门,故名西门大街。1967年在“文革”中改称“反帝街”,1976年复名“西门大街”。 吉照街,位于县城内西部偏南,其北口是城关供销计机关的西侧,两侧为居民住宅,南端低洼处有积水,土路。南北走向,北起西门大街,南至苏家角,长220米,宽5米。据传,此街原为吉姓和赵姓居住,为图吉星高照,兴旺发达,按其姓氏“吉赵”之谐音,以“吉照”为街名。 胡姑娘巷 位于县城内西部偏南,在西门大街的中部南侧,街东丁两侧是居民住宅,土路,南北走向,北起西门大街,南至水湾,长180米,宽5米,相传,有一胡姑娘与此处的一名为人正直,心底善良的人结婚,做了很多好事,左邻右舍为纪念她,即以胡姑娘为巷名,1967年在“文革”中改称“丰产街”,1976年复名“胡姑娘巷”。 |
文化街社区 |
文化街概况 东街位于城内东部,南起文化路,东侧是惠民师范,西侧北口是供销社宿舍驻址。北至东门大街,南北走向,长308.5米,宽7.2米,土路,坎坷不平。 据《县志》记载,此街原名“考棚街”,因在明清科举时期,其东邻《今惠民师范》有“考棚”,故名“考棚街”。辛亥革命后,原“考棚”改为山东省第四中学。1945年解放后,原第四中学旧址建渤海公校,“考棚街”亦改名“渤公街”,渤海公校改建为“渤海师范”后,又名“文化街”,1967年在“文化革命”中曾改我为“建新街”,1976年复名“文化街”,今更名“文化东街”,以其位于文化路的东端故名。 文化西街(原四隅头街) 此街位于城内的东部,两侧有药材公司门市部、县工人文化宫、惠民镇酱菜厂、海产门市部等,北段西侧有徐家海子。南北走向,北起东门大街,南至文化路,长291.5米,宽13米,沥青路面,街两旁有货棚和拱棚罩顶,为惠城主要蔬菜市场。也有部分居民住宅。 据考,此街原名商场东街,因位于大寺商场东侧故名。其北段接今商场街,曾名“四隅头街”。今已合并此街。1980年地名普查时按照新的街道规划更名为“文化西街”。因其东邻有“文化东街”故名。共有党员13人,110户,400人,51亩耕地 王家胡同和养兰胡同 王家胡同虽有旧址,但已趋于废弃,现就养兰胡同略述如下: 它位于城内十字街东南角,由十字街顺东门大街向东路南头一条南北走间的小街,沥青路面,北起东门大街,南至商场街,长150米左右,南口宽4米,北口宽2.5米,东侧有徐家海子,街两侧多为居民住宅,街面北高南低。是家禽及其副产品的交易场所。现已建成新型商业区“劝业场”。 据传,养兰花的人住在此处,兰花长势好,名震全城,故得名“养兰胡同”。 |
北关街社区 |
北关街居委会 北关街位于县城之北,在护城河外,两侧为居民住宅,路面坎坷不平,南北走向,南起北城门桥,北至街头小桥,长450米,宽7米,党员17人,共有128户,475人,耕地640亩,据传,此街名始于北宋,建城后以其方位命名之为“北关”,1967年“文革”中曾与北门街同改为“建国街”,1976年各复原名。 |
北门街社区 |
北门街居委会: 北门大街位于县城内北部,街中部为县酿酒厂、县被服厂驻址,南北两端多居民住宅,街道南北走向,南起西门大街,北至北城外护城河,长885米,宽10米,北门街居委会辖正北营、武德道、武家营、骆驼巷街,党员20人,共有居民130户,463人,耕地546亩。 相传,在明永乐年间,朱高煦在乐安州为汉王时为此街命名为北门大街。1967年“文革”中改称“建国街”,1976年复名北门大街,由于北城门偏西,此街亦偏西,故与南门街不是一直线。 正营街,位于县城内的西北部,在北城门里的东侧,两侧为居民住宅,土路,东西走向,长167米,宽11米,相传,宋崇宁年间,建城时设兵营于此,其方位于正北方向,故称正北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始有居民迁此定居,其街道定名“”正北营街,沿用至今。 武德道街,位于县城内西部,北端向西北倾斜,县党校驻此街西侧,两侧水湾较多,党校往南系沥青路,原武德道街乃属土路,长346米,宽6米。 相传,明正德年间(1506—1521)武定兵备道首领武德,副职许逵,曾驻于此,后人即以武道道为街名,武德道系武德兵备道之简称。该街南端200米的一段,曾名“马家园子”,今已并入武德道街。 武家营,位于县城内西部稍北,两偶是农机厂驻地。土路,东西走向,东起北门大街,西至西北营,长202米,宽8米,相传,宋崇宁年间,建城时此处曾驻后营,永乐年间(1403—1424)有武姓从金陵(南京)迁此定居,此街即名“武家营”,沿用至今。 骆驼巷,位于县城西部,在北门街西侧,东西走向,东起北门街,西至西北营街,长208米,宽7.5米,土路,东高西低,路面不平,北侧住农机厂,南侧为电池厂驻地。 |
鼓楼街社区 |
鼓楼街居委会 鼓楼街位于城内中部十字街以北,南口有新建的综合商业大楼鲁北大厦和金融大厦。南段路西为第一实验学校,路东为县招待所,街中部居民中住有回民。县政府、教育局、农业局、福利厂在此街的东西两侧。此街南北走向。长489米,宽15米,南起十字街,北至面粉加工厂,南高北低,沥青路面。 场面地方史志记载,此街北段曾名“府前街”,因在汉王府(今面粉加工厂驻地)门前故名,在府前街南端曾筑有一“鼓楼”。建筑坚固壮观,南迄十字街名“鼓楼街”。辛亥革命后废府前街,统称“鼓楼街”,1967年“文革”中改称“反修街”,1976年复名“鼓楼街”。 府东街位于城内北部,县农业局住院北侧西口路北是面粉加工厂,其余为居民住宅,此街东西走向,西起鼓楼街北口,东至察院街,长280米,宽8—14米,土路。 据清朝《惠民县志》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朱高煦为汉王时,曾镇守乐安州,此街因在汉王府东面,故名“府东街”。1967年在“文革”中曾改称“前进街”,1967年复名“府东街”。 府西街位于惠民县城内北部。由面粉加工厂向西,北侧为县粮食局住址,两侧多为居民住宅,西端低洼,两侧有积水海子。土路,此街为东西走向。东起鼓楼街北首。西至武德道街,长218米,宽12米,此街因在汉王府的西侧,故名“府西街”,1967年“文革”中改称“胜利街”,1976年复名“府西街” 三皇庙街,位于县城内北部偏东,沿面粉厂东侧向北延伸,街东侧为居民住宅,土路,南北走向,南起府东街,北至府后街北,长300米,宽10米。 据该街老年人谈起,在此街北端,曾有一庙宇,庙内供奉天、地、人三皇的神像,名曰“三皇庙”,此街故名“三皇庙街”。建庙年代已无据可查,此庙于1938年折除。 老廒街,位于县城内的北部,是县粮局向西第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街,两侧多是居民住宅,土路。南起府西街,北至府后街,长270米,宽5米。 相传,宋崇宁年间,修州城时,城内有军兵镇守,凡驻过军兵的地方称军营,储军粮的地方称军廒,因那时粮仓曾设于此,后来形成街道,被命名老廒街。 新开街,位于县城内北部,南起府西街,北至府后街,南北走向,东与老廒街为邻,居民多居东侧,西侧南端靠海子,土路,长270米,宽6米。 府后街位于县城内北部,在面粉加工厂与县粮局的北面。是县城中北面最后一条街,东西走向,两则为居民住宅,土路,东起三皇庙街。西至武德道街,长225米,宽7米,据地方志记载,此街在汉王府的后面。故名府后街。1967年“文革”中曾与武德道街同改称“爱武街”,1976年各复原名,此街仍名“府后街”。 以上鼓楼街、府东街、府西街、府后街、三皇庙街、老廒街、新开街,建立鼓楼街居民委员会,党员16人,共280户,830人,耕地500亩。 |
察院街社区 |
察院街 位于城东北部,南口东侧是县武装部驻地,向北为一低坡,多为居民住宅,东侧为惠民镇中心小学,西侧有镇察院街小学和县托儿所。土路。街为南北走向,长813米,宽4.5米—6.5米。党员24人,共有162户,598人,耕地680亩。 据传,在明清年间,各州、府城内均设有督察院,因棣州城(武定府)督察分院设于此街,故名“察院街”1967年在“文革”中曾称“创新街”,1976年复名察院街。 文庙街位于城内中心区域,东门大街路北,直冲县委门口。两侧有县广播局、县卫生局、县工商银行、县招待所、簸箕李灌溉局等。南北走向,由县委门前向南至东门大街,长190米,宽18.5米,沥青路面。 据地方志记载,在明清时期,此街北端(今县委驻地)是一个建造宏伟壮观的孔子庙(文庙),庙内供奉孔子及其弟子诸家的神像,孔子是儒家的代表,儒生是指读书的文人。故此庙被称为“文庙”。因此街直通文庙,故称“文庙街”。1967年“文革”中曾改称为“红旗街”,1976年复名“文庙街”。 文台街位于城内中间稍东,在县委门南路东,灌溉局与卫生局的中间,西段是一条狭窄的胡同,东端有居民,土路,东西走向,长176米,宽2.5米。 相传,明宗祯十三年(1940年)此街北侧筑有四十八级石阶的高台,台上建阁,阁内书“文昌阁”三字的匾额,被称为“文台”(解放后拆除),故此街称“文台街”。 |
大王营街社区 |
大王营街居委会 大王营街位于城内东部偏北,街南口西侧是文化局驻地。两旁多居民住宅。党员15人,全街186户,597,耕地650亩。街为南北走向,长459米,宽5.8—6米。 据考,此街曾名“东北营街”。相传,在建城时,此处曾有驻兵镇守,因位于城的东北部故名。至清朝时,街北口近处,建有一座“大王庙”,遇有干旱年景,群众就到此庙祈雨求神。故此街由“东北营街”改称“大王营街”。1967年“文化革命”中曾称“抗美街”。1976年复名大王营街。 新营街,位于县城东城外约0.5公里处,共33户,128人,属大王营居委会管理。 |
东门大街社区 |
东门大街居委会: 东门街位于城内东半部。大街两侧驻有惠民镇卫生院、县人民武装部、县供销社、县文化局等单位和商店职工宿舍及居民住宅。街道较为宽敞整齐,沥青路面,是城内主干道之一。东西走向,西起十字街,东至护城河,长722米,宽30米,党员19人,全街180户,居民700人,耕地781亩。 据传,明永乐年间,汉王朱高煦镇守乐安州(即今惠民)时,在城内建王府,北街被命名为东门大街。辛亥革命后,县衙曾设于此街路北(今县人武部驻地),其东曾名署东街,其西名署西街。1967年“文革”运动中,曾改称为“东风大街”,1976年复名“东门大街”,至今未变。 |
城隍庙街社区 |
城隍庙街居委会 辖城隍庙南街、城隍庙西街、宋家营街、燕帝庙街,党员20人,共有110户,410人,耕地150亩。 城隍庙南街,位于县城向东南部,南门大街文化路之间,东西走向,西段两则多居民住宅,惠师操场和宿舍位于东段北侧,电业局、物资局位于东段南侧,长353米,宽15米,西起南门大街、东至东环路,居民以农为主,兼营工商副业。 据考,因此街位于城隍庙以南而得名,城隍庙建于明洪武年间,是城内主要古建筑物之一,民国前期,每年9月初7大会,远近闻名,香火极盛,居民多来自滨县、得津、山西洪桐、河北枣强等地,以小商小贩为多,单纯为农者极少,由于此街孙姓较多,亦称孙家街,但一般称为城隍庙南街,1967年在“文革”中改称“红星街”,1976年复原称。 城隍庙西街,位于县城东南部,北口隔文化路与文化西街相对,南北走向,北起文化路,南至环城路,长500米,宽6—9米,土路,不平。街北段东段有县工会宿舍和县经委机关,其他两侧多为居民住宅。 据考,因此街位于城隍庙以西而得名。居民来源情况同城隍庙南街,此街袁姓较多,亦称袁家街,但通常称“城隍庙西街”,1967年在“文革”中改名“跃进街”,1976年复原称。 宋家营街位于县城内东南隅,西口隔城隍庙西街与关帝庙街相对,东端弯曲向南至南环城路,北街两侧驻有物资局、电业局和电厂职工宿舍,东西走向,长221米,宽10米,土路、不平。 相传,宋崇宁年间,为防御北辽入侵,工部尚书牛保在些建城时,干四城角扎营驻兵,因该街在城内东南角,故名“东南营街”,至明永乐年间,宋姓始福迁来此地,故又称“宋家营街”,1967年在“文革”中曾与关帝庙街同改为“丰收街”,1976年各复原名。 |
南门大街社区 |
南门大街居委会: 南门大街位于县城中心的部位,从十字街口向南延伸,以北口西侧为邮电局,东侧是百货综合门市部,向南两侧有商店、医院、旅馆、饭店等,南端有部分居民住宅。沥青路面,街道整齐、宽阔,是该县城市场繁荣的主要街道之一。南北走向、长906米,宽30米,居委会辖商场街、兴隆街、文化路、南门新村四街。党员36人,共259户,986人,耕地910亩。居民以从事农业及工商副业为主生活来源。 据传,明永乐年间,汉王朱高煦镇守此城时,因些街由十字街直通南城门,故名南门大街,1967年在“文革”中曾与南关同改称“东方红太街”,1976年各复原名。 商场街,位于城内中心区域稍南,在南门大街东侧,即由百货大楼前向东,至文化东街,东西走向,长258米,宽10—13米。街两旁有县文化馆、县电影管理站,东端有药材门市部,西段两侧是劝业场。沥青路面,街两旁拱棚罩顶,是商业繁华地区。 据考,其原名“大寺商场后街”,因街前原有一“三学寺”,该寺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代(502—556)寺周围市场繁荣,故名“大寺”商场,此街位于其后,故又名“大寺商场后街”,1967年在“文革”中曾改称“兴无街”,1976年复原名,1983年8月按照新的城镇规划,此街更名为“商场街”。 南门新村,位于城内西南隅,在环城南路西端的北侧,与惠民一中相连,共200人,耕地180亩,以农为主。 南门大街社区始建于1970年,是因县城建设居民迁移而建的一个新村,多由南门大街(今大众旅馆处)的居民搬迁至此,故名“新村”。 文化路,位于县城内中部,大街两侧驻有惠民师范,图书馆、电影院、商业局等单位,亦有少量居民住宅,西半段已铺成沥青路面,新建的孙子故园与影剧院隔路相支,是县城内活跃的街道,东西走向,西起南门大街,东至胡家街,长450米,宽17米。 据考,此街西半段为大寺前街旧址,东半段为才棚旧址,统称商场前街,地名普查后,两街合并,于1983年改“街”为“路”,更名“文化路”,因其东有惠民师范学校,中间有影剧院,图书馆,北侧又靠近文化馆,工人文化宫,是文化教育较集中的路段,故名“文化路”,文化西街向西一段隶属南门居委会,文化西街向东一段东门居委会。 兴隆街,位于南门大街北段东侧。大众旅馆的东邻,南北走向,南起文化路,北至商场街长145米,宽5米,沥青路面,东侧是电影院、百货楼,西侧为新建的浴池楼驻址,并有部分居民住宅和几个门市部,此街于1985年对原兴隆街扩建而成,仍名“兴隆街”,1990年开始,新建劝业场,此街以新的面貌出现。 南关大街,位于县城南侧,是由南向北通往城内的主要交通要道,街道整齐,宽阔,沥青路面,大街两侧多为商店门市部及居民住宅,惠民地区结核防治所在此西侧不远处,北起环城路,南至车站路,长880米,宽30米。 相传,南关之名始于北宋,在崇宁年间建棣州城后,以其方位命名南关。1967年在“文革”中曾与南门大街同改称“东方红大街”,1976年各复原名,于1985年8月经惠民镇人民政府批准后南关大街划为“南关南”,“南关中”,“南关北”三个居委会。 |
西南街社区 |
西南街居委会 糖坊街位于县城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南门大街,西对城墙下,长598米,宽12米,沥青路面。东端两侧为惠民地区、中心医院,两端为县公安局、惠民一中、县体育场,中间多居民住宅。糖坊街居委会辖三义庙街、苏家角、马市街、龙王庙街、西南营五街,党员30人,共208户,834人,耕地749亩。 相传,早年此街有九家开糖坊为业的居民,生意兴隆,很有名气,故此称为糖坊街,1967年在“文革”中曾改称“红卫街”,1976年复名“糖坊街”。 三义庙街 位于城内南部偏西,隔南门大街同关帝庙街相对,西口隔一片积水与惠民一中相望,两侧多居民住宅,东西走向,东起南门大街,西至海子,长258米,宽6米,土路。 据传,此街两端曾有一庙,内供奉刘备、关羽、张飞三位神像,因民间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传说,故此庙称为“三义庙”,此街亦名“三义庙街”,1967年在“文革”中曾被称“增产街”,1976年复名“三义庙街”。 苏家角街 位于县城内西南部,中心医院北邻,西部两侧低洼,常年积水,西段向南倾斜。东街口两侧为商业部门驻址,向西多居民住宅,土路,东西走向,东起龙王庙街,西通过苇塘之间的小路直通马市街,长464米,宽8米。 相传,该街多为苏姓,均集居于城西南一角,且有一外号称苏大麻子的梨园名角,由此其街道即名“苏家角”。1967年在“文革”中改称“先进街”,1976年复名“苏家角街”。 马市街 位于县城内的西南部,南口两侧是县公安局,东侧是一海子;北口西侧是拔丝厂,中间是居民住宅,土路,南北走向,北起西门大街,南至糖坊街,长500米,宽6米。 相传,宋崇宁年间,建城时,曾驻守军兵,其中也有骑兵,这里是买卖马匹的市场,供骑兵选购故名“马市街”。又说:“骑兵之马在此放牧,马匹之多如同市场,故名“马市街”。1967年在“文革”中改名“卫国街”,1976年复名马市街。 龙王庙街,位于县城内南部偏西,南端两侧是中心医院,西侧有一积水湾,北端西侧有居民住宅,土路,南北走向,南起糖坊街,北至苏家角,长186米,宽6米。据传,早年街西侧曾建一龙王庙,故其街名“龙王庙街”。此庙早已拆除,而街名未变, 西南营街,位于县城内西南隅,南端东西两侧是公安局驻地,北段两侧有积子海子,隔水与卫生学校相望,北部两则多居民住宅,是西门里路南第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南起糖坊街,北口至西门大街,隔街与西北营街相对,长500米,宽5米,土路,不平。 据传,宋崇宁九年(1110年),为了防御北辽的侵入,工部尚书牛保在此建城时,设营屯兵。明永乐年间,居民逐渐从河北等地迁来定居,故名为“西南营”,沿用至今。 |
王瓜刘村 |
王瓜刘。 原名黄瓜刘。 位于县城西北2.5公里,党员7人,71户,257人,汉族,耕地40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始祖刘天皆,于明乐年间(1403---1424年),由河北枣强县迁此,因他种植黄瓜的技术高,建村后被称黄瓜刘。据说因长了一条特大的黄瓜,被誉为“瓜中之王”,其村名亦随之改为王瓜刘。至今沿用此名。 |
新何村 |
新何。 原名何家。 位于县城西侧3公里,西临梁家乡境。党员7人,62户,201人,汉族,耕地425.29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新何村始祖(名失考),于明朝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村以姓称,取名何家。1985年建村委会时,为避重名,更为新何。“新”字寓更新之意。 |
俎宋村 |
俎宋。 原名宋家。 位于县城西北2公里,西隔后王沟为梁家乡境。党员6人,28户,98人,汉族,耕地16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宋姓始祖(名失考),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村以姓称。取名宋家。1985年建村委会时,为避重名,更为俎宋,因俎姓已成俎宋村旺族,宋字是借用旧称。 |
前王村 |
前王家。 位于县城西北2公里,党员7人,35户,120人,汉族,耕地212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王文龙,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生九子,分南、分北两村为家,居于南村为前王,居于北村为北王。前王村在南,即前王村。1985年建村委会时,为避重名,在名后添一“家”字,故今村名前王家。 |
后王村 |
位于县城西北2.5公里,党员14人,71户,231人,汉族,耕地58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王文龙,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生九子,分南、分北两村为家,居于南村为前王,居于北村为北王。后王村位于北,即后王村。 |
郝家村 |
位于县城西北2.5公里,北临省屯乡境,党员8人,62户,224人,汉族,耕地49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郝家村始祖郝永煌,于清康熙年间,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村以姓称,即名郝家。 有商周遗址一处,属于县级文物保单位。 |
左家村 |
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党员7人,60户,183人,汉族,耕地32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左姓始祖(名失失考)。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村以姓称,取名左家。至今沿用未变。 |
大孙村 |
大孙。 位于县城西2.5公里,永(安)莘(县)公路北侧。党员29人,205户,783人,汉族,耕地1784.3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孙氏族谱》记载,始祖孙景然,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孙家。因后来大于周围的邻村,被称为大孙,遂以为名,至今沿用。 孙允荣(1870—1900年),大孙村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曾为鲁北义和团首领,后因战败,就俘后押往济南,慷慨殉节。 1944年古历腊月二十,国民党地方杂牌军三团陈观志部,为镇压大孙村农民抗交捐税,武装夺门而入,杀死农民46人,烧毁民房700余间,被称“大孙惨案”。 |
骆家村 |
位于县城西1公里,庆(云)淄(川)公路西侧。党员8人,45户,142人,汉族,耕地246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始祖骆成美,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本县西北隅的骆家村(今石庙镇北骆家),迁居于此,立村骆家,村以姓称故名。 |
马口村 |
位于县城西1公里,庆(云)淄(川)公路西侧。党员11人,73户,297人,汉族,耕地456.86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有村办运输业、汽车客运等。 据《马氏族谱》记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马姓氏族,河北省清河郡(今清河县)迁此。这里曾有一长堤,立村于堤口旁,故村名马家堤口 |
尹家村 |
位于县城西1公里,庆(云)淄(川)公路西侧。党员9人,47户,169人,汉族,耕地21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始祖尹振东,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河北枣强县迁此,村以姓称,故名尹家。 |
娄家村 |
娄家。 位于县城西2公里,党员5人,33户,109人,汉族,耕地188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始祖娄朝阳,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由济南府娄家道沟迁此立村,村以姓称,取名娄家,至今沿用此名。 |
刘安庄村 |
刘安庄。 位于县城西2公里,永(安)莘(县)公路北侧。党员1人,72户,286人,汉族,耕地41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民国23年《续修惠民县志》载:“城西三里刘氏(今刘安庄),初居城内武家营,后移各处,住省屯最多……”。又载:“因汉庶之变,刘氏祖随明宣宗讨乐安,及平,改武定,奉命守御,遂家焉……传之五世,分长、次两支,次支第十二房,移居于此立村”。村名初定为刘定乡家,含意是“刘氏定居之家乡”。后因讹传有不雅之别名,遂改村名为刘安庄,意为“刘氏安家的村庄”,至今沿用此名。 刘策的故里,策(生卒年月未考),明万历年间得进士,曾为孟津县令。官至右佥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兵部尚书等职。 |
李仲条村 |
李仲条。 原名徐家洼,曾名李仲桥。 位于县城西1.5公里,永(安)莘(县)公路北侧。党员12人,89户,343人,汉族,耕地358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初为徐姓人到此立村,因地势低洼,村名原为徐家洼。后有他姓迁入,至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村中李姓与石姓为争湾地讼于官,李姓以族人李仲桥为首,打赢了这场官司。为纪念此事,借村中已无徐姓之由,改村名为李仲桥,因桥与条是谐音,后讹传为李仲条。 |
朱老虎村 |
朱老虎。 原名朱落户。 位于县城西2公里,永(安)莘(县)公路南侧。党员17人,83户,370人,汉族,耕地58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朱姓始祖(名失考),于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以安家落户之意,取村名朱落户。后讹传为朱老虎,至今沿用此名。 1946年11月9日,国民党地方匪特与判变分子勾结,在此杀死、勒死我驻村和基层干部、积极分子七人,一女干部被绑架后失踪,被称“朱老虎惨案”。 |
大袁庄村 |
大袁庄。 原名袁家。位于县城西2.5公里,党员10人,86户,346人,汉族,耕地622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袁氏族谱》记载,始祖袁仲评,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由青州府乐安县(今东营市广饶县)迁居武定府城内城隍庙街,至崇祯年间(1628---1644年),袁氏择墓地于此,并派族中人在此守墓,年久成村,即名袁家。后虽有邻近徐、孟两小村并入,而仍名袁家未变。1985年建村民委员会时,为避重名,更为大袁庄。以其大于邻近诸村故名。 |
小于村 |
小于。 位于县城西2.5公里,永(安)莘(县)公路南侧。党员5人,17户,68人,汉族,耕地16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于姓始祖由当地大于村迁居于此,因系大于分支,故取村名小于。今村中已无于姓,而村名小于未变。 |
付家村 |
原名傅家。 位于县城东1.5公里,永(安)莘(县)公路西侧。党员9人,34户,137人,汉族,耕地162.17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傅姓姓始祖(名失考),由城西大傅村(在今梁家乡境)迁居于此,取村名傅家。1985年建村民委员会时,为避重名,更为城东傅。以其位于县城之东而为此名。 |
贾家台村 |
贾家台。 原名贾台。 位于县城西南1公里,永(安)莘(县)公路北侧。党员16人,43户,134人,汉族,耕地96.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有贾姓始祖(名失考),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村东南有一土台,遂村以台称,台借村名,均为贾台。今土台已平,村名称贾家台。 |
李和睦村 |
位于县城东北4.5公里,埕(口)济(阳)公路西侧。东临何坊乡境,解放前曾属阳信县辖。党员4人,40户,166人,汉族,耕地349.184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始祖李和睦,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村以人称,亦名李和睦村。村东曾有王庄为邻,1945年并入李和睦村,村名仍名李和睦。 |
吕家台村 |
吕家台。 位于县城南关西南1公里,永(安)莘(县)公路南侧。党员4人,45户,159人,汉族,耕地196.6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吕家台村吕姓始祖(名失考),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因近处有一土台,北侧又有一村名贾家台,吕家台村即名吕家台。 |
后娘坟村 |
后娘娘坟。 曾称五里堡、幸福村。 位于县城南3公里,沙河北岸,西靠庆(云)淄(川)公路。182户,664人,汉族,耕地799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系县城机关蔬菜基地。 据民国23年《续修惠民县志》载:唐宗之子李洽,唐宪宗之子李惴,先后受封于棣州为棣王,二人名有一妃子死后葬于此,其墓称娘娘坟。后娘坟村建于娘娘坟北侧(建村年代与建村始祖不祥),即以后娘娘坟为村名。传说有五里堡之称。在“文革”时期(1967年)曾更名幸福村(因北靠幸福河),1983年经地名普查,复名娘娘坟。 |
张田村 |
张田。 原名张家,曾名张伍家园。 位于县城东1。5公里,北与棉纺织厂为邻。户,297人,汉族,耕地356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孙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张姓始祖(名失考),由河北枣强迁此立村,村以姓称,村名张家。至清康熙年间(1622—1722年),村中有一人名张伍,广置田园,家业很大,“张伍家园”盛名一时,由此成了村名,后简称张伍园。1958年曾与小田村合并为一个生产单位,故两村曾统称张田。 |
大于村 |
大于。 原名于家堤口。 位于县城西南0.5公里,永(安)莘(县)公路、庆(云)淄(川)公路交会点东北。党员20人,99户,356人,汉族,耕地465.21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明崇祯年间(1628---1466年),始祖于华其,由河北枣强迁居于此,因建村于一防水大堤的路口,故原名于家堤口,后因邻村王家湾并入,已成临近处较大的村庄,故村名改称大于。 |
黑楼村 |
位于县城东北3公里,埕(口)济(阳)公路东侧。解放前曾属阳信县辖。17人,户,人,汉族,耕地579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黑楼村为张姓始祖所建。其人姓张,名黑楼,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村以人称,即名黑楼。后有杨、李、岳、郎等姓先后迁入,而村名黑楼未变。 |
城北姜村 |
城北姜 位于县城东北0.5公里,护城河外,党员4人,46户,140人,汉族,耕地344.28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姜姓始祖(名失考),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村以姓称,取名姜家。1985年建村民委员会时,这避重名,更名为城北姜,以其村在县城北侧故名。 |
辛庄村 |
辛庄 原名盘龙庄,曾为新庄。 位于县城北1.5公里,乐(陵)胡(集)公路南侧,居民点为东南、西北两段,相距50米,党员13人,110户,388人,汉族,耕地821.528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辛庄村武姓始祖(名失考),由河北枣强迁此立村,因村内道路迂回弯曲,似龙蛇盘环,遂村名为盘龙庄。至成化年间(1465---1487年),遭火灾后村址南移,因属新迁,被称新庄,后人误把“新”字写作“辛”字,即成今名。 武锡庆,字子余,辛庄人(生卒年月不祥)。清光绪丙子科举人,候补知县,其人品行端正,民皆称颂。当河务紧急关头,协知县筹措防堵,率众修堤,管理财务,出入清白,深得官民信仰,其事迹载于《续修惠民县志》。 |
花园村 |
花园 位于县城西关街东首南侧0.5公里,西有庆(云)淄(川)公路。党员8人,9户,32人,汉族,耕地54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说,这里原是清朝阁老李之芳家的花园。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花园内的花工、看守,在此久居成村,花园遂成村名。 |
孙武村 |
原名孙家,曾名俎家林。 位于县城东南2公里,永(安)莘(县)公路南侧。西与棉纺织厂为邻。党员43人,263户,958人,汉族,耕地1317.4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有果园。 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孙姓始祖(名失考),由洪洞县迁此立孙家村。又据民国23年《续修惠民县志》载:“俎姓始祖俎赋全,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俎家林。因两村建神庙较多,年久已连为一村,又因孙姓立村较早,且人丁兴旺,故取村名孙家庙。”又有因孙武而得名“孙家庙”的传说。 |
昭家村 |
位于县城东南2公里,幸福河西侧。东临香翟乡境。党员8人,68户,232人,汉族,耕地181.32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明成化年间(14565---1487年),由昭姓始祖和马姓始祖(名失考),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村名以两姓氏组成,曾名昭马庄。年久,“马”字被省略,“庄”字改称“家”,即今名昭家。 |
田家村 |
原名鹁鸽田。 位于县城东南2公里,幸福河西侧。党员9人,75户,236人,汉族,耕地24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田姓始祖(名失考),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因喜养鹁鸽出名,故其村被称鹁鸽田。1985年建村民委员会时,为避重名,更为高贾田,因与与邻村贾家共建一个村委会故名。 |
小崔村 |
位于县城东1.5公里,永(安)莘(县)、埕(口)济(阳)、乐(陵)胡(集)三条干线公路交会处南侧。党员27人,143户,518人,汉族,耕地502.52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崔姓始祖(名失考),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因北有一村名大崔,小崔村遂名小崔。今小崔大,大崔小,两村名均沿用旧称未变。 |
高官村 |
原名高家,曾名官窑。 位于县城东2.5公里,永(安)莘(县)、埕(口)济(阳)、乐(陵)胡(集)三条干线公路交会处东侧。为东西长方形村落,党员29人,310户,1260人,汉族,耕地1671.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有果园。村西沿公路建商品房26间,有服务楼一幢,村东有养鸡场一处。 据民国23年《续修惠民县志》载:“始祖高迁,于明成化年间(14565---1487年),由江西九江府湖口县石门寨(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石门街)徒居邑之东关(今县城东关街)”其后人由东关街迁此立村高家,因官府曾在村西建窑一座,专为维修武定州城烧制砖瓦,其村名亦随之被称官窑。1945年解放后,以原名家与曾名官窑结合,取村名高官。 李廷琅(生卒年月不祥),字昆阜,官窑村人。民国初初毕业于省政法学堂。曾为省议员,议政多有谏言,在其管理的宫家坝堵堵口工程中,滨、利、海、沾四县赠“梓里戴德”匾额。在海阳县政声卓著,群众为其立“思去碑”留念。 |
大崔村 |
原名崔家。 位于县城东北2.5公里,埕(口)济(阳)公路西侧。党员11人,100户,357人,汉族,耕地509.77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崔姓始祖(名失考),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村以姓称,取名崔家。困邻村较小,名冠“小”字,大崔村较大,故名大崔家,简称大崔。 |
刘德玉村 |
位于县城东北2.5公里,党员9人,58户,204人,汉族,耕地471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始祖刘德玉,与其弟刘德贤,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以大道为界,分别南北各自立庄,村以人称,名刘德玉村、刘德贤村。后因刘德玉村比刘德贤村兴旺发达,刘德贤村亦称刘德玉村,故刘德贤村消失,仅存刘德玉村。 |
小吴村 |
曾名小吴 位于县城东北3公里,埕(口)济(阳)公路西侧,党员8人,55户,212人,汉族,耕地337.797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吴姓始祖(名失考),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由河北枣强县迁于县城内的苏家角定居。后来(年代不详),有吴姓人由苏家角迁于此地为官府培植花木,即名吴家花园。因村小,当地惯称其小吴。11985年建立村委会时,为小吴重名,遂复以吴家花园为村名。 |
袁侯村 |
位于县城东南1公里,北与县第一油棉厂为邻。党员8人,42户,141人,汉族,耕地49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清康熙年间,侯姓始祖(名失考),由河北省天津迁居于此,村以姓称,故名侯家。五十年代间,办农业合作社时,与小袁家合并为一个生产单位,曾统称袁侯。 |
翟家村 |
位于县城东北3公里,埕(口)济(阳)公路西侧。党员21人,193户,781人,汉族,耕地1273.02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村办企业有面粉厂、织布厂、予制厂等。 相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翟姓始祖(名失考),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村以姓称,取名翟家。有元代遗址一处,属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王范公村 |
原名王家。 位于县城东北4公里,埕(口)济(阳)公路西侧。1945年解放瓣曾属阳信县辖。党员11人,118户,474人,汉族,耕地857.612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有油棉加工厂一处,原为村办,1991年属于县供销社辖,列为惠民县第六油棉加工厂。 相传。始祖王德,原籍江南凤阳府定远县定乐庄人(在安徽省境内),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迁居于此,以其姓氏取村名王家。 传至十五世时,村中有一被尊为王范公的老人,其家业兴旺,在当地颇有声誉,其村名亦被称为王范公,至今沿用此名。 |
李玉畔村 |
李玉畔。 位于县城东南3公里,沙河北岸,88户,332人,汉族,耕地437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始祖李玉畔,由河北枣强迁此立村,村以人称,故亦名李玉畔。 |
银子刘村 |
原名银子楼。 位于县城东北4.5公里,东临何坊乡境,西与省屯乡搭界,解放前曾属阳信县辖。党员10人,78户,322人,汉族,耕地614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银子刘村刘姓始祖(名失考),由阳信县水落坡村迁居于此,因立村后耗费许多银钱建了一座楼,即取名银子楼。年久楼废,遂改村名为银子刘,刘是楼的谐音,又系其姓氏用字,故名。 |
王道仁村 |
原名王道人。位于县城东北2公里,埕(口)济(阳)公路西侧。党员7人,56户,256人,汉族,耕地451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王道仁村王姓始祖(名失考),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由外地(地址不祥)移居于此,当时曾暂住庙中,如佛道人家,故立村后被称王道人家,后人改“人”为“仁”,取仁义之意。 |
马周村 |
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党员13人,63户,304人,汉族,耕地43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马周村马姓始祖(名失考),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由河北枣强先富起来此立村,因村中的马姓画匠颇有名声,故村名被称为马画家。村西北另有一村,系马画村周姓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迁居于此,村以姓称,又因村小,故称小周。与马画村合称马周。今村中已无马姓,而村名沿用旧称未变。 建国前渤海师范学校(惠民师范前身)驻此,1949年移县城内今址。 |
仁胡村 |
位于县城东北1公里,变电站北邻。党员11人,42户,155人,汉族,耕地196.349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有仁姓和胡姓两人(名均失考),于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二人同建一村,遂以二人之姓这村名,故名仁胡。 |
闫家村 |
阎家堤口。 位于县城东1公里,棉纺织厂北隅。党员21人,98户,297人,汉族,耕地45.63亩。农工商兼营。农业主产粮、棉、蔬菜。因土地多被征用,村中青年多安置其他职业。 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阎姓始祖(名失考),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因村址在护城河外的防水堤一道堤口处,故取名阎家堤口。 |
程家村 |
位于县城东1.5公里,永(安)莘(县)公路北侧。党员9人,62户,240人,汉族,耕地143.0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亦产蔬菜。村办企业有面粉厂、饭店、汽车配件门市部等。 相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程姓始祖(名失考),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村以姓称,取名程家。 |
刘皮村 |
原名陈家,曾为刘丕。 位于县城处东南1.5公里,位于县城东2.5公里,永(安)莘(县)公路北侧。党员6人,56户,216人,汉族,耕地176.3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早年(年代不祥)有土著陈姓在此立村,取名陈家。到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阁老李之芳家的守墓人刘丕,赘于此为家,仍经刘丕为名,其村亦改称刘丕。后人讹“丕”为“皮”,遂称今名。 |
小赵村 |
曾赵。 原名小赵。 位于县城东北2.5公里,村西靠埕(口)济(阳)公路,党员13人,86户,299人,汉族,耕地440.912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有赵姓始祖(名失考)。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因村小,取名小赵。1985年建村民委员会时,为避重名,更这曾赵。因曾姓和赵姓是小赵村的主要姓氏。故名。 |
十里堡村 |
十里堡。 原名王家,曾名王家老庄。 位于县城西北5.7公里,呈长方形聚落,户,人,汉族,耕地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明永乐三年(1405年),始祖王诗,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以姓立村王家。后因改称王家老庄。至清雍正年间,在武定府通向京城的官道上,每十里设一驿站,亦名堡,十里堡村距武定府十里,故十里堡代替了村名,沿用至今。 |
苏李村 |
苏李。 原名苏家。 位于县城西北2.3公里,村南为惠民镇境,呈长方形聚落,户,人,汉族,耕地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始祖苏美占,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苏家。1985年建村民委员会时,因避重名,又因村中李姓最多,故更名为苏李。 |
堤上李家村 |
堤上李家。 原名李家,曾名楮树李。 位于县城西北8.2公里,沟盘河故道北岸大堤上,户,584人,汉族,耕地1136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清康熙年间(1622—1722年),李姓始祖(名失考),由当地史家庄迁居于此,立村李家。后因村里种植楮树多,曾被称楮树李。至清光绪年间,因遭水患,村民移于沟盘河北大堤上建房居住,遂改名堤上李家,沿用至今。 |
李封侯村 |
李封侯。 原名张家。 位于县城西北3.2公里,庆(云)淄(川)公路西侧。呈方形聚落,户,人,汉族,耕地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张姓始祖(名失考),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张家。后来村中有一叫李封侯的人,家业兴旺,在当地颇有声誉,遂于清顺治四年改村名为李封侯,沿用至今。 |
南史家村 |
南史家。 原名史家,曾名史家庙。 位于县城西北3.6公里,呈长方形聚落,户,人,汉族,耕地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始祖史连登,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史家。因村中有一较大的庙宇,曾被称史家庙。1945年解放后复名史家。1985年建村民委员会时,因避重名,更为南史家,以其位于乡驻地南故名。 |
台子陈村 |
台子陈。 原名庄坷。 位于县城西北3.4公里,庆(云)淄(川)公路西侧。呈长方形聚落,户,人,汉族,耕地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始祖陈文荣,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庄坷(含意不详)。清光绪十五年,为避水患,将村址移于近“谢恩台”高处,遂更村名为台子陈。 村北100米有谢恩台遗址。此台系金章宗三年(1192年)为纪念德州巡抚王扩来此放赈而筑。 |
小王村 |
小王。 原名王家。 位于县城西北4.2公里,呈长方形聚落,户,人,汉族,耕地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始祖王龙、王虎、王豹三兄弟与侯姓始祖侯森、侯林,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因五姓人多,即名王家。后因小二邻村,故被称小王,沿用至今。 |
高家村 |
高家。 曾名朱斗子高家。 位于县城西北4.2公里,呈方形聚落,户,人,汉族,耕地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始祖高浩然,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高家。清朝中叶,村内有一朱姓者,在县衙内当“司斗”,其村名亦被称朱斗子高家,1945年解放后复名高家。 有商周遗址一处,属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郭尹二村 |
郭尹二。 原名郭家柳行。 位于县城西北3.8公里,呈长方形聚落,户,人,汉族,耕地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始祖郭其祥,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因村西柳林成行,故村名郭家柳行。清顺治年间,村中姓氏增多,郭、尹二姓已成大户人家,遂改村名为郭尹二家,简称郭尹二,至今沿用。 |
南邓村 |
南邓。 原名邓家,曾名台子邓。 位于县城西北4.7公里,庆(云)淄(川)公路东侧。呈方形聚落,户,431人,汉族,耕地572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邓姓始祖,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邓家。因北与台子崔为邻,其村名曾称台子邓。1985年建村民委员会时,因邓家重名,更名为南邓,以其在乡驻地南侧故名。 |
城北于村 |
城北于。 原名于家。 位于县城北3.4公里,呈长方形聚落,户,人,汉族,耕地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于姓始祖,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于家。1985年建村民委员会时,因避重名,更为城北于,以其位于县城北故名。 |
南曹村 |
南曹 原名曹家。 位于县城西北3.3公里,庆(云)淄(川)公路东侧。呈长方形块状聚落,户,282人,汉族,耕地49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始祖曹焕章,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以姓立村曹家。因避重名,1985年更城北肖,以其在县城之北故名。 1985年建村民委员会时,因避重名,更为南曹,以其在乡境南陲故名。 |
台子崔村 |
台子崔。 位于县城西北5.3公里,庆(云)淄(川)公路东侧,呈方形聚落,户,279人,汉族,耕地512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崔姓始祖(名失考),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因村址紧靠明初遗址“驻跸台”,故村名台子崔,沿用至今。 “驻跸台”,据清光绪《惠民县志》载,在城北十里台子崔前,明宣宗亲征汉王朱高煦,驻跸于此。 |
堡马村 |
堡马。 原名马家。 位于县城西北5.1公里,呈方形聚落,户,人,汉族,耕地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马姓始祖,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以姓立村马家。1985年建村民委员会时,因避重名,更为堡马,以其靠近十里堡故名。 |
马龙池村 |
马龙池。 位于县城南1.5公里,北靠棉纺织厂,西临庆(云)淄(川)公路。72户,241人,汉族,耕地190.3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始祖马龙池,由河北枣强迁此立村,村以人称,故村名马龙池。 |
盖云台村 |
盖云台(盖后) 位于县城北5公里,北与阳信县境搭界,呈方形聚落,户,622人,汉族,耕地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始祖盖文增,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因在近村处有一高大土台,远望有接天连云之势,故取村旬为盖云台,沿用至今。 |
兖家村 |
兖家。 位于县城北4.3公里,呈方形聚落,户,386人,汉族,耕地826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兖姓始祖,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兖家,沿用至今。 |
桃王村 |
桃王。 原名李家庄。 位于县城北4.8公里,呈长方形聚落,户,305人,汉族,耕地566.84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有李、王、慈诸姓,由河北枣强县相继迁来,因李、王两姓先迁于此,故村名李王庄。清同治年间,村北曾有一桃园,在当地较知名,因属王姓所有,遂称其村为桃王,沿用至今。 |
城北肖村 |
城北肖。 原名肖家。 位于县城北4.4公里,呈长方形聚落,户,351人,汉族,耕地692.66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肖姓始祖,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以姓立村肖家。因避重名,1985年更城北肖,以其在县城之北故名。 有商周遗址一处,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端刘村 |
端刘。 原名刘铁匠,曾名段刘。 位于县城北5.7公里,户,239人,汉族,耕地514.6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1988年新建针织厂一处,产品销往天津市。 据传,据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刘姓始祖(名失考),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以打铁为业,村名刘铁匠。后因铁匠均改行,遂改村名为端刘,意含刘姓村位置端正。近几年将“端”刘误写成“段刘”,在1983年地名普查时予以纠正。 |
冯家庙村 |
冯家庙。 原名冯家。 位于县城北5.2公里,呈方形聚落,户,189人,汉族,耕地301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冯姓始祖,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冯家。至明万历年间,在村东建三皇庙,遂更村名为冯家庙,至今沿用。 |
陈侯村 |
陈侯。 原名侯家。 位于县城西北4.2公里,东南与梁家乡交界,呈方形聚落,户,人,汉族,耕地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始祖侯永贵,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侯家。1985年建村民委员会时,因避重名,以其主要姓氏更村名为陈侯。 |
东成村 |
东成。 原名成家。 位于县城北6公里,北靠阳信县翟王乡境,呈长方形聚落,户,402人,汉族,耕地789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成氏族谱》记载,始祖成严,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成家。1985年建村民委员会时,因避重名,更为东成,以其在乡政府驻地东故名。 |
堡徐村 |
堡徐。 位于县城西北5.2公里,呈方形聚落,户,人,汉族,耕地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徐姓始祖,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以姓立村徐家。1985年建村民委员会时,因避重名,更为堡徐,以其靠近十里堡故名。 |
鹁鸽孙村 |
鹁鸽孙。 原名孙家。 位于县城东北4公里,南靠惠民镇境,呈方形聚落,户,210人,汉族,耕地484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孙姓始祖,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以姓立村孙家,后因村人喂鹁鸽较多,故村名被称鹁鸽孙,至今沿用。 |
小阎家村 |
小阎家。 原名阎家。 位于县城东北4.7公里,呈长方形聚落,户,148人,汉族,耕地23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阎姓始祖,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阎家。1985年建村民委员会时,因避重名,更名小阎家。 |
马虎村 |
马虎。 位于县城东北4.9公里,南与惠民镇交界,东北靠何坊乡境,呈长方形聚落,户,597人,汉族,耕地1040.42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始祖马虎、马蝎、马杰三人,由河北枣强县迁出,行至此地,马虎定居下来,其村也名马虎,马杰、马蝎另去他乡。 |
堡武村 |
堡武。 原名武家。 位于县城西北5.7公里,西南与梁家乡搭界,呈长方形聚落,户,人,汉族,耕地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武姓始祖,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以姓立村武家。1985年建村民委员会时,因避重名,更为堡武,以其靠近十里堡故名。 |
水波杨村 |
水波杨。 原名杨王庄。 位于县城西北5.8公里,西靠高万沟。呈长方形聚落,户,人,汉族,耕地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杨姓始祖杨光沛与王姓始祖王玉兰,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杨王庄。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大水成灾,村周围一片片汪洋,水波连天,村名遂改称水波杨,至今沿用。 有商周遗址一处,属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王平还村 |
王平还 原名大李新庄。 位于县城西北8.2公里,呈长方形聚落,户,265人,汉族,耕地45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李姓始祖(名失考),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由邻村大李迁居于此,村名大李新庄。清同治时,村人王化中,在一次航海中遇大风,被刮至一无名岛上,以后随一商船返回老家,此时村内李姓已绝,遂改村名王平还家。经示王化中平安还家之意。今简称王平还。 |
陈王村 |
陈王。 原为王守义、陈王两个自然村。 位于县城东北5.2公里,东靠何坊乡境,呈方形聚落,户,367人,汉族,耕地576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王守义村始祖王虎,字守义,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吴姓始祖,由河北枣强县迁此,以定名村王守义。陈王村原名赵家,始祖赵子良,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亦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村以姓称。至正德时有陈姓迁入,在其成为主姓后,更村名为陈家。后因村北有后陈,陈王村又曾名前陈。前陈、王守义两村是近邻,曾划为一个行政村,名陈王。1990年地名补查时,经乡报县批准,两村并为一村,村名陈王不变。 |
高庙村 |
高庙。 原名高家。 位于县城西南4公里,沙河北,57户,212人,汉族,耕地401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明成化年间(14565---1487年),高姓始祖(名失考),于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立高家村。到清乾隆时(1736---1795年),村中建起一座神庙,房屋高大,在当地小有名气,由此起村名高家改称高庙,至今沿用。 |
王茂神村 |
王茂神 原名王家,曾名楮树王,又名堤上王。 位于县城西北7.5公里,沟盘河故道南岸,户,548人,汉族,耕地1019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王姓始祖(名失考),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王家。清康熙年时,因村里楮树多,曾名楮树王。光绪年间,为避水灾,村民迁于沟盘河南大堤上建房居住,遂改村名为堤上王。光绪未年,全村人丁兴旺,财源茂盛,传说是神的保佑,遂改村名为王茂神,沿用至今。 |
大朱村 |
大朱。 原名朱家。 位于县城西南5公里,沙河北岸,西靠埕(口)济(阳)公路。70户,267人,汉族,耕地346.87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始祖朱全。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朱家村,后因东邻新建一村取名小杨,大朱村遂改称大朱。当地有“大朱不大,小杨不小”之说(今小杨已更名为沙河杨)。 有汉代遗址一处,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水萝卜村 |
水萝卜赵。 位于县城外西南4.5公里,沙河北岸,99户,389人,汉族,耕地598.28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水萝卜村赵姓始祖(名失考),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赵家村,后因水萝卜村种的萝卜大而脆,水份多,遂以水萝卜赵称村名,借以宣耀其特产,汉地人亦简称其水赵。 |
张茂亭村 |
张茂亭。 位于惠民镇境西南隅,沙河北岸,距县城5公里,67户,263人,汉族,耕地452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张茂亭,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村以人称,亦名张茂亭。 |
李景全村 |
李景全。 曾名小李。 位于惠民镇境西南隅,沙河北岸,距县城5公里,59户,224人,汉族,耕地459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始祖李景全,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村以人称,村名李景全。因村小,多年来被称小李。1985年建村民委员会时,为避重名,复原名李景全。 |
小屯村 |
位于县城北6.5公里,呈方形聚落,户,424人,汉族,耕地867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冯姓始祖(名失考),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因立村于大村省屯近处,故村名小屯,沿用至今。 |
后齐小崔村 |
后齐小崔。 位于惠民镇境西南隅,距县城4公里,44户,148人,汉族,耕地311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在清朝嘉庆时(1796---1820年),崔姓始祖(名失考),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因村小,为崔姓所立,故名小崔。 |
小屯吴村 |
屯吴。 原名小吴,曾名剪锁吴。 位于县城北6.7公里,呈方形聚落,户,142人,汉族,耕地347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吴姓始祖,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村名小吴。后因村中人多经营剪、锁,曾有剪锁吴之称,1985年建村民委员会时,因小吴重名,更为小屯吴,以其靠近省屯故名。 |
王牛村 |
王牛。 位于县城西南4公里,98户,347人,汉族,耕地544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王姓始祖兄弟二人,乳名大牛、二牛,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王牛,以姓氏结合乳名取村名,故名王牛。 |
新法刘村 |
新法刘。 位于县城西南3公里,埕(口)济(阳)公路西侧,为东西走向,居民呈两段分布。133户,501人,汉族,耕地839.24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始祖刘新法,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村以人称,而将姓置于后,故村名为新法刘。 |
后齐村 |
后齐。 原名齐家。 位于县城南3公里,埕(口)济(阳)公路东侧,党员16人110户,587人,汉族,耕地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明成化年间(14565---1487年),由齐姓始祖(名失考),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齐家村,后(年代不祥)迁出一支,在村前自立一村,取名前齐。后齐村改称后齐。 |
苏赵村 |
苏赵。 原名苏家。与瓦匠赵合称苏赵村。 位于县城南2公里,庆(云)淄(川)公路西侧。户,199人,汉族,耕地212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苏赵村苏姓始祖(名失考),随洪秀全起义军北上,至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即逃来此地安家,取村名苏家。后因村形不直,弯如牛的索头(索,读SAO),遂被称苏索头。 |
房家村 |
房家。 位于县城南2.5公里,南靠沙河。70户,246人,汉族,耕地33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始祖房太初,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村以姓称,取村名房家。 |
小孔家村 |
小孔家。 原名孔家。 位于县城北4.7公里,呈方形聚落,户,65人,汉族,耕地134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孔姓始祖迁此立村孔家。至嘉靖时,孔姓绝嗣,又有崔姓自今惠民县城文庙街迁居于此,村名仍为孔家。1985年建村民委员会时,因避重名,更为小孔家。 |
小杜村 |
小杜。 位于惠民镇境西南隅,沙河北岸,距县城5公里,48户,148人,汉族,耕地29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杜姓始祖(名失考),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取名小杜。因村小为杜姓所建,故名。 |
花家堡村 |
花家堡。 亦写作花家堡。 位于县城西北7.8公里,庆(云)淄(川)公路北侧。呈长方形聚落,户,人,汉族,耕地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花姓始祖,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因村南有八方泊,村人靠捕鱼为生,并开设卖鱼虾的店铺,故村名花家铺。至清雍正时,由武定府通京城的官道经此,遂以“铺”易“堡”,至今天没沿用。 |
刘玉亭村 |
刘玉亭。 位于县城南3公里,沙河北岸,72户,271人,汉族,耕地44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始祖刘玉亭,由河北枣强迁此立村,村以人称,故亦名刘玉亭。 |
大李村 |
大李。 原名网口顾,曾名李家。 位于县城西北8.3公里,沟盘河故道北岸,西南与阳信县境接壤,呈长方形聚落,户,854人,汉族,耕地212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李姓始祖,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以打鱼为生,故村名网口李。沟盘河改道后,村民改渔为农,遂更村名为李家。因靠近邻村小郭,1945年解放后称其为大李,至今沿用。 |
小郑村 |
小郑。 原名郑家。 位于县城西北9.7公里,西北与阳信县境接壤,呈长方形聚落,户,850人,汉族,耕地1546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始祖郑开基,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郑家。至清乾隆时,郑明、郑亮兄弟二人分地定居,兄郑明迁入阳信县境立村大郑,弟郑亮仍定居于此,村名遂改称小郑。 |
王家集村 |
王家集。 原名南庄户,曾名王家。 位于县城西北8.8公里,西与阳信县境接壤,呈长方形聚落,户,546人,汉族,耕地918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始祖王景龙,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南庄户。后因私铸铜币全村遭剿,村中尚存者,从旧址北移1公里处另建村庄,村名王家,自立集市后称王家集。 |
王辛庄村 |
王辛庄。 原名王家集新庄。 位于县城西北8.4公里,北与阳信县境接壤,呈长方形聚落,户,500人,汉族,耕地94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王姓始祖(名失考),由邻村王家集迁此,立村王家集新庄。后来“新”字误写作“辛”,并简称王辛庄,至今沿用。 |
沙河杨村 |
沙河杨。 位于县城西南5公里,沙河北岸,西靠埕(口)济(阳)公路。63户,192人,汉族,耕地322.455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最早为房姓在此立村,其始祖(名失考),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取名小房家。后来有杨、赵两姓迁入。到清道光时(1821---1850年),杨姓人多,交往也广,村名遂改称小杨家,简称小杨。1985年建村民委员会时,这避重名,更为沙河杨,因靠近沙河而为此名。 |
钓马杨村 |
钓马杨 原名杨家。 位于县城西北6.8公里,庆(云)淄(川)公路北侧。省屯乡人民民政府驻地。主街东西向,略呈三角形块状聚落。户,866人,汉族,耕地152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原省屯集迁于此,逢农历三、八为集日,贸易繁荣。乡办企业单位多驻于此,村南有60余亩水面鱼塘。 相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杨姓始祖,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杨家。到清康熙年间(1622—1722年),曾在此屯军,士兵常到村南八方泊钓鱼、放马,由此,其村即被称钓马杨。1949年建国后,为城郊区和惠城公社所辖,1972年始为省屯公社驻地。1984年建乡,乡政府机关设此。 |
王铁锅村 |
王铁锅 位于县城西北7.9公里,沟盘河故道南岸,呈方形聚落,户,96人,汉族,耕地162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说,在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公元前221—207年),遍搜民间铁锅,运往海岸筑基。王铁锅村唯王姓始祖私藏铁锅一口,四邻无锅为炊,皆借用之,故村名王铁锅,沿用至今。 |
东信村 |
东信。 原名信家,曾名老信家坊、东信家坊。 位于县城西北8.3公里,庆(云)淄(川)公路在村东侧绕过。呈方形聚落,户,345人,汉族,耕地934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信氏族谱》记载,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始祖信让,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信家。至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东信村曾为一守节孝妇立过牌坊,故村名被称信家坊,至清康熙时,村西立小信家坊后,又被称老信家坊,亦称东信家坊。自1956年办农业社时简称东信。 |
西信村 |
西信。 原名小信家坊,亦称西信家坊。 位于县城西北8.9公里,北临庆(云)淄(川)公路,与阳信接壤,主街东西向,呈方形聚落,户,281人,汉族,耕地604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信氏族谱》记载,六世祖信守羊,于清康熙年间(1622—1722年),由东邻老信家坊迁居于此,立村小信家坊,亦称西信家坊,自1956年办农业社时简称西信。 |
簸箕刘村 |
簸箕刘。 原名河西刘。 位于县城西北9公里,北与阳信县境搭界,呈方形聚落,户,411人,汉族,耕地931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刘姓始祖(名失考),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因在沟盘河西侧立村,故名河西刘。到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由于沟盘河改道,村东出现簸箕状河套,由此,改村名这簸箕刘,沿用至今。 |
张博孙村 |
张博孙。 原名孙家。 位于县城西北8.8公里,北与阳信县接壤,呈方形聚落,户,587人,汉族,耕地1113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孙姓始祖(名失考),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孙家。至清顺治时(1644—1661年),因与张博村为近邻,即改村名为张博孙,沿用至今。 |
省屯村 |
省屯。 原名屯里。 位于县城西北7.6公里,东和北与阳信县境接壤,呈方形聚落,户,1869人,汉族,耕地3661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始祖刘古斌,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因在立村前,明成祖朱棣,为平藩王之乱曾屯兵于此,帮立村后取名屯里。在清康熙年间平“三藩之乱”时,省城发兵亦屯于此,遂改村名为省屯,沿用至今。 村西北隅有明建“泰山行宫”一座,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省屯村吴长岭,字锡九,民国时期在河南任北洋军第一师师长。 1947年3月,在此发生一起--,区指导员阎秀清等十一名干部被杀害,称“省屯惨案”。 |
甜水井村 |
甜水井。 原名李家庄。 位于县城西北7公里,呈方形聚落,户,108人,汉族,耕地30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据传,李姓始祖(名失考),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以姓立村李家庄。后因村内挖了一眼好水质的井,即更村名为甜水井,沿用至今。 |
赵奢孟村 |
赵奢孟。 原名赵奢庄。 位于县城西北8.1公里,呈长方形聚落,户,488人,汉族,耕地85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相传,赵奢孟村系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赵将赵奢的故里,故名赵奢庄。后因北与孟家庄为邻,年久,两村连为一体,遂改村名赵奢孟,沿用至今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