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场村是马场镇经济文化中心,辖区面积2.85平方公里,含马场、姜家寨2个自然村寨,11个村民组。总户数775户,总人口2813人(其中男1442人,女1371人),劳动力1668个,流动劳动力135个,少数民族65人,耕地面积754.99亩(其中:田334.99亩,地410亩),退耕面积694亩。全村主要以种植经果林为主,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运输、商业、加工、采矿等行业蓬勃发展,独特的集贸市场及地理优势使马场村人民以发展种养业、促进二三产业的方向迈进。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村民除保留传统种植、养殖外,还发展起来以梨、柿子、板栗为主的特色种植。2009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宣传动员下,全村种植茶叶1200余亩,成立了鑫海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申请注册了“土司贡茶”商标,涌现了一批种植专业户,村民人均收入有较大提高,该村盛产的梨,具有个大、味甜、芳香浓郁的地方特色,受到全县消费者的青睐。
--人口总数:2718人 农业人口:2718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2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青衣,仡佬 发展口号:打造旅游景点,建设新农村和谐马场
--所辖村:11个 生产总值: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经果林,茶叶 名特产品:茶叶,秋景梨,黄花梨 办公所在地:本村待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422103 | 562100 | -- | 查看 马场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马场社区 |
马场居委会隶属马场镇,处于镇政府附近,紧挨党固、挖龙等村。全居委会沿河而建,共有382户人家共855人。地处马场镇经济中心,每逢周末赶集,热闹非凡, --人口总数:855人 农业人口:/人 非农业人口:855人 --行政区面积:2.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布依,苗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养殖,加工,服务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马场居委会 |
土牛村 |
土牛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坐落于夜郎湖上游,地处马场镇西面,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辖区面积1.41平方公里,2个自然村寨,6个村民组。总户数296户,总人口1211人,耕地面积396亩,是马场镇的主要产粮区之一。 土牛村交通便利,是以前古驿道的必经之所。一条大河从村后流过,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古时便有“愿打窑上三关,不打土牛三湾”之说。 该村现有党员22名,其中,35岁以下党员9名,初中以上文化党员6名,党员活动室90平方米正在建设之中,开展党员活动较为正常,通过党员五培养,党建搭台,经济文化唱戏,党员双带能力有较大提升,正带领广大农户大兴优质稻产业,走在建设小康村的大道上。 --人口总数:1211人 农业人口:1211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4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9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2个自然村,6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1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养殖 名特产品:水稻 办公所在地:土牛村 |
波那村 |
波那村位于马场镇西南面,距镇政府驻地9公里,距普定县城40公里,与六枝特区农场乡接壤。该村行政区划面积4.12平方公里。总户数428户,总人口1918人。全村以土山为主,山绵起伏,田坝隐于其中。2002年以来,在村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全村人民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全面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经果林产业,村境内有较多的矿产资源。 该村现有党员18名,其中,30岁以下党员1名,初中以上文化党员1名,建有党员活动室80平方米,开展党员活动较正常,通过党员五培养,党建搭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党员双带能力有较大提升,正带领广大农户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一个和谐、秀美、富裕的新波那正在形成。 --人口总数:1965人 农业人口:1958人 非农业人口:7人 --行政区面积:0.85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0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件见成效 --所辖村:11个 生产总值:1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无 |
半坡村 |
半坡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位于马场镇西北面, 距普定县城46公里,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有入村公路连接马鸡公路,交通较为便利,地形以多山为主,高原坝子隐于其中。有石灰石、经果林等资源,全村可使用耕地面积487.7亩(其中:田162.9亩,地324.8亩)。全村有人口928人(其中少数民族苗、仡佬族等占1.5%)。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利用地广区位优势,极力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发展特色经果林种植业(如:杨梅、梨子等),村民人均收入有所提高。 --人口总数:968人 农业人口:963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0.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以经果林基础带动种养殖业 --所辖村:米冲组,地坝组,田坝组,半坡组,苗寨组 生产总值:1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经果林 名特产品:梨子,李子 办公所在地:半坡苗寨 |
湾寨村 |
湾寨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位于马场镇西北面, 距普定县城49公里,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 坐落于美丽的夜郎湖库区上游北岸,地处马场镇于六枝农场乡的交界处,有入村公路连接马场与六枝农场乡,交通较为便利,地形以多山为主,河谷坝子隐于其中。有煤、石灰石、经果林等资源,全村可使用耕地面积433.9亩(其中:田217.1亩,地216.8亩)。 全村有人口864人其中(少数民族以布依族为主)占16%。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极力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发展特色经果林种植业,村民人均收入有所提高。 --人口总数:862人 农业人口:860人 非农业人口:2人 --行政区面积:1.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布依,白 发展口号: --所辖村:高上组,高下组,湾寨上组,湾寨下组,下坝组 生产总值:1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养殖 名特产品:大米,小麦 办公所在地:湾寨组 |
马场村 |
马场村是马场镇经济文化中心,辖区面积2.85平方公里,含马场、姜家寨2个自然村寨,11个村民组。总户数775户,总人口2813人(其中男1442人,女1371人),劳动力1668个,流动劳动力135个,少数民族65人,耕地面积754.99亩(其中:田334.99亩,地410亩),退耕面积694亩。全村主要以种植经果林为主,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运输、商业、加工、采矿等行业蓬勃发展,独特的集贸市场及地理优势使马场村人民以发展种养业、促进二三产业的方向迈进。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村民除保留传统种植、养殖外,还发展起来以梨、柿子、板栗为主的特色种植。2009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宣传动员下,全村种植茶叶1200余亩,成立了鑫海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申请注册了“土司贡茶”商标,涌现了一批种植专业户,村民人均收入有较大提高,该村盛产的梨,具有个大、味甜、芳香浓郁的地方特色,受到全县消费者的青睐。 --人口总数:2718人 农业人口:2718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2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青衣,仡佬 发展口号:打造旅游景点,建设新农村和谐马场 --所辖村:11个 生产总值: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经果林,茶叶 名特产品:茶叶,秋景梨,黄花梨 办公所在地:本村待建 |
白秧村 |
白秧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位于马场镇东面,距普定县城35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有马那公路贯穿其中,交通较为便利,地形以多山为主,高原坝子隐于其中。全村可使用耕地面积754.99亩(其中:田354亩,地400.99亩),有人口1461人,其中仡佬族有59人占4%。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极力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村民除传统的种植、养殖外,还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种植业有了一定发展,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该村现有党员21人,女党员3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9人,有党员活动室90平方米,开展党员活动较正常。 --人口总数:1846人 农业人口:1822人 非农业人口:24人 --行政区面积:0.90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3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仡佬族,青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6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7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稻谷,玉米 名特产品:茶叶 办公所在地:白秧小学党员活动室 |
岩脚村 |
岩脚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位于马场镇东面, 距普定县城48公里,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坐落于美丽的夜郎湖库区上游南岸,有马那公路贯穿其中,交通较为便利,地形以多山为主,高原坝子隐于其中。有煤、硫铁等资源,全村可使用耕地面积382.84亩(其中:田132.84亩,地250亩)。全村有人口768人(其中少数民族为苗、布依族占0.4%)。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极力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村民除传统的种植、养殖外,还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种植业有了一定发展,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人口总数:768人 农业人口:768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82.3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布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养殖 名特产品:水稻 办公所在地:岩脚村 |
店子村 |
店子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坐落于马场镇东南部,与龙场乡窑一村接壤,距普定县城28公里,“两四”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地势西高东低,村东部田连阡陌,西部山绵起伏。全村可使用土地面积464.5亩,其中:田215.2亩,地249.5亩)。有人口715人,其中少数民族如蒙古族等占0.5%。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村民除保留传统种植、养殖外,还发展起了经果林种植。该村有党员13名,其中45岁以下党员4名,初中以上文化党员7名,建有党员活动室90平方米,开展党员活动较正常。 --人口总数:715人 农业人口:715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64.5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蒙古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养殖,经果林 名特产品:水稻 办公所在地:店子村 |
龙潭村 |
龙潭村位于马场镇西南面,距镇政府驻地4.5公里,辖区面积1.16平方公里,含大丫口、绕毛坝、龙潭、周家冲头4自然村寨,5个村民组。总户数196户,总人口755人(其中男428人,女347人),劳动力465个,流动劳动力138个,少数民族29人,耕地面积494.36亩(其中:田150亩,地254.36亩)。主要矿产资源有石灰石。主要旅游资源有龙潭水、旱洞。 龙潭村因龙潭洞而得名。距离马场镇西北方四公里处,有一口潭,终年汩汩冒水,潭口如碧玉,潭水清冽,冬暖夏凉。据《贵州省民族志》记载:“西堡长官司于万历元年(1573)开修官沟一条,宽1.5米,深1米,盘旋于群山之间,可灌田700亩》。(引《安平县志》。此沟起于龙潭口中,流经龙潭、小河头、三岔沟、坟山、下关寨、土牛、兴寨、下坪寨等,灌溉上万亩水田)。沟水流经处为马场水稻主产区。今猪场村、三岔村、龙潭口村还用沟水带动磨面、碾米,水磨面为马场特产。 至于为何称母猪龙潭,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龙潭里生活着一条蛇,蛇要-成龙,必须得练上十二年。这期间,蛇不能让人瞧见,否则,成不了龙。特别是变成龙那天,恶雷震天,电光四射,大雨磅礴,地崩山裂,潭水如柱。是时蛇身大如臼杆,龙头长着如雄鸡冠子,如果不被人看到,蛇便腾空而起,腾云驾雾直升青天而去,上天成龙。但凡被凡夫俗子偷看一眼,不但上不了天,便会跌入水中,有时甚至有生命之忧。蟒蛇从半空中悼下,摔得粉身碎骨。这时如若这人封赠(说吉言:“欢迎龙大哥上天”),蟒蛇便可以免去一死,跌入洪水中,洪水夹裹蟒蛇入东海,蟒蛇所过之处,沿河两岸庄稼被会洪水刮尽。河床较窄的之处,会留下极深的游痕。母猪龙属于被看到的那一类,它四肢粗短,首似猪头,故此潭又曰这母猪龙潭。 清朝乾隆三十六年,云盘、猪场等周边村寨乡民自发组织重开源头,并续修堰砍,蓄水以备春冬两季之用。 到了民国三十三年,马场袁氏家族兴起,袁家是当地富甲,复修水源对袁家来说非常重要。曾有人这样说:“要得袁家败,除非龙潭断”。袁家已有良田千亩。于是由袁伟堂召集同族,凑资兴工恢复龙潭口水源。并在源头石壁上留摩崖石刻,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杀猪宰羊祠祀,祈求龙潭之水永不枯绝。 --人口总数:970人 农业人口:968人 非农业人口:2人 --行政区面积:8.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仡佬族 发展口号:大力加强基础建设,发展特产经济 --所辖村:5个 生产总值: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花生,烤烟,经济果林 办公所在地:龙潭二组 |
下排村 |
下排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位于马场镇西北面, 距普定县城46.3公里,距镇政府驻地3.3公里, 坐落于美丽的夜郎湖库区上游北岸,有入村公路连接马鸡公路,交通较为便利,地形以多山为主,但河谷坝子隐于其中。有煤、石灰石、经果林等资源,全村可使用耕地面积588亩(其中:田143亩,地445亩)。全村有人口864人。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利用坡地广的优势,极力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发展特色经果林种植业(如:茶叶、梨子等),村民人均收入有所提高。 --人口总数:946人 农业人口:942人 非农业人口:4人 --行政区面积:1.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2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抢抓机遇,搞好农业转行 --所辖村:下一组,下二组,半排组,上排组 生产总值:3.08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下排村委办公室 |
三岔村 |
三岔村水源富足,自明万历年间便修建沟渠引龙潭水灌溉农田,水经过三岔分成两股,一股流向下坪,一股流向下关、云盘,故曰三岔沟,三岔不但是马场镇的主要产粮区,而且酿酒业相当发达,走进三岔村任何人家,饭桌上肯定也得品二两。三岔村的米酒,历史和云盘村的水磨面不相上下,烤酒的地方叫酒坊,坊几乎常年密闭。天气微凉,酒坊里就得生地炉火。地炉火烧煤。按规矩,一百斤米接六七十斤米酒,一百斤米才产五十来斤酒纯属正常。器具用熟后,一百斤米接六十左右斤酒,酒精度绝不低于五十度。烤出来的米酒都是高度酒,不同于紫云或镇宁六马一带的便当酒。村里的米酒完全原生态的,没经过任何勾兑,呢称“三岔大曲”,方圆几十公里的人们都极喜欢。 --人口总数:1698人 农业人口:1671人 非农业人口:27人 --行政区面积:1.18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7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仡佬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11个 生产总值:10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加工 名特产品:酒 办公所在地:坟山 |
上官村 |
上官村位于马场镇西南面,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辖区面积2.81平方公里,含上关、畜牧场、窝子地3个自然村寨,7个村民组。总户数304户,总人口1244人(其中男662人,女582人),劳动力709个,流动劳动力188个,少数民族93人,耕地面积868.1亩(其中:田269.6亩,地598.5亩)。 上官村历史悠久,沙家屯便是最好的历史见证。沙家屯,位于上官寨东侧。这屯是原唐始安县和元习安州县衙屯兵之地,也是明朝西堡土司沙氏从洪武十四年起屯兵之要地。明郭子章在其撰写的《黔记、安顺州属土司》中对西堡是这样记述的:“习安州,唐宋之始安县也,初为谢氏所有,久之并于普里,至是置州,以其酋沙卜却为西堡长官,领寨四。正长官卜却,洪武二十四年,从军有功,暂充西堡长官。二十五年,奉献勘合升本司正长官。永乐二年,次子密登故绝,宣德八年,嫡孙建袭沿,九世孙沙正年幼,堂叔贵袭。”由此可见沙家屯那古城墙就非沙氏长期屯兵修筑而莫属了。 城墙自东屯山顶顺山脊自上而下修筑,到北面山腰折向西,到最西面同脊又从下至上修筑。西南为万仞绝壁。城墙加上绝壁,便圈了约一平方公里的屯。城墙高约3.5,宽1.5,均用50斤以上石块砌成。每隔20米留有一个一尺见方的垛口。屯东和屯西各有一城门。东城墙自上而下,约距百米就在墙内修石梯爬上城墙,在石级爬上的地方,修有高出城墙的四方平台,如烽火台。 进入屯西城门,就是沙氏长官练兵的跑马场,拾级而上,是依然存留着的营房和沿所的屋基。断墙残下那别致的基脚框架石块以及那长而平坦的跑马场,找一个制高点停足凝视静想,西堡的辉煌和文明便会如童话一样地辉映于脑海。这些废虚遗迹,充分昭示了西堡沙家马场的步履和沧桑,成为沙氏辉煌与衰落的见证。这就是被称为里罗城的沙家屯。从东屯门出去,走向扎营大坡,城外那城墙就是外罗城。修筑的风格与内罗城相同。里外罗城,构筑了沙家屯高不可攀,强攻难入的森严壁垒。有这样一则传说,据说明朝初年,征南将军傅友德为扫清通往云南的障碍,派兵征剿安顺土府,征收土官产业为屯田,加重税赋,激起沙氏土司为首各寨长参加的-斗争。明王朝因此令傅友德派兵进剿,沙土司卜却为了抵抗,就于今沙家屯修筑城墙,加强防御能力,屯士兵于山上。该屯2006年被普定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人口总数:1568人 农业人口:1560人 非农业人口:8人 --行政区面积:1.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仡佬 发展口号: --所辖村:7个 生产总值: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养殖 名特产品:花生,地萝卜 办公所在地:上官村委办公室 |
半厢村 |
半厢村位于马场镇西南面,距镇政府驻地9公里,辖区面积2.02平方公里,含大寨、大树、半厢3个自然村寨,3个村民组。总户数272户,总人口998人,交通便利,“两四”路从寨中穿过,与六枝特区新窑乡接壤,山势起伏较大,全村可使用的土地面积1200亩,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全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以种养业为主。 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通过抓党建促发展,积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同时进一步加大烤烟种植的力度,在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功夫;利用离六枝特区较近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运输、服务、建筑等行业,促进剩余劳动力的就近转移。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群众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农民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长,和谐、秀美、富裕的农村新景观逐步形成。 --人口总数:1017人 农业人口:1006人 非农业人口:8人 --行政区面积:1.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彝,仡佬 发展口号:加快奔向小康 --所辖村:3个 生产总值: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水稻 名特产品:土烟 办公所在地:羊场 |
马路关村 |
马路关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坐落于马场镇南部,距普定县城34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7.5公里, 有通村公路经新寨村、垭口村、店子村与“两四”公路相接,地形以多山为主;全村可使用耕地面积443.8亩,皆为旱地,有人口591人,其中:少数民族36人。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村民传统的种植、养殖有一定的壮大发发展。该村有党员13名,全为35岁以上,初中以上文化党员7名,有党员活动室90平方米,开展党员活动较正常。 --人口总数:618人 农业人口:618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4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马路关组,大树脚组,胡家大坝组 生产总值: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水稻 办公所在地:马路关组 |
田坝村 |
田坝村位于马场镇西南面,距镇政府驻地12公里,辖区面积2.87平方公里,含3个自然村寨,7个村民组。总户数380户,总人口1380人, 耕地面积800亩。全村以土山为主,山绵起伏,田坝隐于其中。2002年以来,在村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全村人民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全面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进一步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以道路、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村容村貌有所好转。2009年,利用以工代赈项目修建由羊场的入村公路。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得到增强,群众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一个充满活力的村寨正逐步变为现实。 该村现有党员24名,其中35岁以下6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4人,开展党员活动较正常,通过党员五培养,党建搭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全村在发展传统农业的同时,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发展茶叶产业,党员双带能力有较大提升,正带领广大农户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一个和谐、秀美、富裕的村庄正在建设中。 --人口总数:1336人 农业人口:1321人 非农业人口:15人 --行政区面积:0.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7个 生产总值:1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养殖业 名特产品:水稻 办公所在地:田坝村学校 |
烂坝村 |
烂坝村位于马场镇西南面,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属于典型的苗族、汉族杂居村。该村行政区划面积2.8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寨,9个村民组。总户数265户,总人口1136人。全村以土山为主,山绵起伏,田坝隐于其中。2002年以来,在村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全村人民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全面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进一步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以道路、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村容村貌有所好转,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得到增强,群众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一个充满活力的村寨正逐步变为现实。 --人口总数:1368人 农业人口:1366人 非农业人口:2人 --行政区面积:0.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6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带领全村发展小康之路 --所辖村:3个自然村,9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3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养殖 名特产品:玉米,水稻 办公所在地:烂坝村办公室 |
毛栗村 |
毛栗村位于马场镇西南面,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距普定县城39公里,属于典型的苗族杂居村。该村行政区划面积2.1平方公里,辖6个自然村寨,7个村民组。总户数245户,总人口1211人,劳动力889人,流动劳动力125人,少数民族165人,占总人口的13.6%,属省级一类贫困村。全村以土山为主,山绵起伏,田坝隐于其中。2002年以来,在村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全村人民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全面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茶叶、板栗、花生等产业,形成了500余亩的板栗基地,600余亩的山茱萸、黄白中药材种植基地。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进一步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以道路、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村容村貌有所好转,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得到增强,群众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一个充满活力的村寨正逐步变为现实。 --人口总数:889人 农业人口:889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3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布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6个自然村,7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养殖 名特产品:茶叶,板栗 办公所在地:毛栗村 |
滕家村 |
滕家村位于马场镇西南面,距镇政府驻地5.5公里,辖区面积1.16平方公里,含新村、滕家寨、吴家寨3个自然村寨,4个村民组。总户数185户,总人口920人,劳动力524个,流动劳动力113个,少数民族80人,耕地面积494.36亩(其中:田150亩,地254.36亩),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杂居村,属于省级二类贫困村之一。全村以土山为主,山绵起伏,田坝隐于其中。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全村人民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全面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茶叶、板栗、花生等产业,充分利用现有的荒山、荒地资源,通过实施野生毛板栗嫁接、退耕还林以及镇政府的强农惠农政策,初步形成了1000余亩的板栗基地,300余亩的茶叶基地,200余亩的花生基地,200余亩的烟叶生产基地。通过抓党建促发展,进一步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以道路、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村容村貌有所好转,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得到增强,群众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一个充满活力的村寨正逐步变为现实。 --人口总数:801人 农业人口:787人 非农业人口:14人 --行政区面积:0.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51.94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科学发展,种养植(殖) --所辖村:4个 生产总值: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稻谷,茶叶 名特产品:茶叶,花生 办公所在地:新村 |
新寨村 |
新寨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坐落于马场镇东南,距普定县城29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 有通村公路经垭口村、店子村与“两四”公路相接,地形以多山为主;全村可使用耕地面积462.8亩(其中:田127.6亩,地335.2亩),有人口786人,其中:少数民族22人。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村民传统的种植、养殖有一定的壮大发发展。该村有党员13名,初中以上文化党员8名,在建党员活动室90平方米,开展党员活动较正常。通过党员五培养,党建搭台,经济文化唱戏,党员双带能力有较大提升,有2名党员成为致富能手,正带领广大农户利用村里的优势矿产资源——方解石,积极进行招商引资,村级集体经济基础正在加强。 --人口总数:810人 农业人口:804人 非农业人口:4人 --行政区面积:1.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与时俱进,科技兴农,促进民生,转化产业 --所辖村:大兴组,小兴组,小田组,水头佬组 生产总值: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水稻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村级办公室 |
挖龙村 |
挖龙村位于马场镇西面,距镇政府驻地0.5公里,辖区面积2.4平方公里,含挖龙、水口、滥田湾、新发寨、文阁5个自然村寨,总户数220户,总人口930人,耕地面积350亩,属于国家二类贫困村。全村以土山为主,山绵起伏,田坝隐于其中。 该村现有党员10名,其中,初中以上文化党员1名,开展党员活动较正常,通过党员五培养,党建搭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党员双带能力有较大提升,有1名党员已成为致富能手,正带领广大农户走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一个和谐、秀美、富裕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正展现在人们眼前。 --人口总数:962人 农业人口:936人 非农业人口:26人 --行政区面积:2.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仡佬族,苗族 发展口号:创新思路,科学发展 --所辖村:挖龙组,水口组,文阁组,烂田组 生产总值: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生姜等 名特产品:生姜,折耳根 办公所在地:挖龙组 |
猪场村 |
猪场村位于马场镇西面,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距普定县城32公里,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属于典型的低热河谷地带。该村行政区划面积1.01平方公里,辖1个自然村寨,3个村民组。总户数205户,总人口846人(其中男423人,女423人),劳动力488个,流动劳动力115个,少数民族22人,耕地面积433.4亩(其中:田270.9亩,地126.5亩)。全村以土山为主,山绵起伏,田坝隐于其中。2006年,以猪场村为代表的水磨面条传统制作技艺被普定县人民政府收录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被收录为安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场也成为“水磨面条”的代名词,所开发的鸡蛋、麦麸、荞皮等系列面条远销贵阳、安顺等地,产品供不应求。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进一步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以道路、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村容村貌有所好转,民主意识得到增强,群众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村民除保留传统种植、养殖外,还积极发展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初步形成,村民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人口总数:933人 农业人口:920人 非农业人口:13人 --行政区面积:0.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2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3个 生产总值:4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水磨面 办公所在地:猪场 |
李家村 |
李家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位于马场镇西北面, 距普定县城46.2公里,距镇政府驻地3.2公里, 坐落于美丽的夜郎湖库区上游北岸,有入村公路连接马鸡公路,交通较为便利,地形以多山为主,高原坝子隐于其中。有煤、石灰石、经果林等资源,全村可使用耕地面积611亩(其中:田308.6亩,地302.4亩)。全村有人口1710人(其中少数民族苗、仡佬族等5%)。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利用地广区位优势,极力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发展特色经果林种植业(如:杨梅、梨子等),村民人均收入有所提高。 --人口总数:1848人 农业人口:1796人 非农业人口:52人 --行政区面积:1.6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4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加快农业发展,实践科学发展观 --所辖村:林家组,陈家组,李家组,那吉组 生产总值:13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水稻,玉米,杨梅 办公所在地:李家组 |
垭口村 |
垭口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坐落于马场镇东南部,距普定县城28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 有通村马路经店子村与“两四”公路相接;地形以多山为主,高原坝子隐于其中,全村可使用耕地面积786.8亩(其中:田307.5亩,地479.3亩),有人口1491人。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村民除保留传统种植、养殖外,还发展起了经果林种植。该村有党员13名,初中以上文化党员4名,建有党员活动室60平方米,开展党员活动较正常。 --人口总数:1586人 农业人口:1564人 非农业人口:22人 --行政区面积:2.5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4个 生产总值:9.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水稻 办公所在地:垭口组 |
落龙村 |
落龙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坐落于马场镇东部,距普定县城27公里,有“两四”公路穿村而过,村内道路水泥硬化,交通便利。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村可使用土地面积470.58亩(其中:田150亩,地320.58亩),有人口878人,其中:少数民族3人。 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村民除保留传统种植、养殖外,还发展起了茶叶种植。该村有党员13名,其中35岁以下党员3名,初中以上文化党员6名,建有党员活动室90平方米,开展党员活动较正常。通过党员五培养,党建搭台,经济文化唱戏,党员双带能力有较大提升,有2名党员成为致富能手,正带领广大农户大兴茶产业,走在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 --人口总数:878人 农业人口:878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0.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70.58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仡佬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养殖 名特产品:茶叶 办公所在地:落龙村 |
岩上村 |
岩上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坐落于马场镇东部,距普定县城27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4.5公里,有通村马路与“两四”公路相接,地形以多山为主;全村可使用耕地面积400.6亩(其中:田175.3亩,地225.3亩),有人口768人,其中:少数民族11人。 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村民除保留传统种植、养殖外,还发展起了茶叶种植。该村有党员7名,其中45岁以下党员1名,初中以上文化党员4名,建有党员活动室90平方米,开展党员活动较正常。通过党员五培养,党建搭台,经济文化唱戏,党员双带能力有较大提升,有2名党员成为致富能手,正带领广大农户大兴茶产业,走在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 --人口总数:768人 农业人口:768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0.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养殖 名特产品:茶叶 办公所在地:岩上村 |
松林村 |
松林村 松林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位于马场镇东面,距普定县城39公里,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有入村公路贯穿其中,交通较为便利,地形以多山为主,山绵起伏,山高林密。有煤、高岭土、经果林等资源,全村可使用耕地面积294亩(其中:田13亩,地333亩),全村有人口567人,全为汉族。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极力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村民除传统的种植、养殖外,还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尤其是对野生杨梅的保护及种植),特色种植业有了一定发展,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人口总数:610人 农业人口:605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0.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9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3个 生产总值: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玉米 办公所在地:松林村 |
红岩村 |
红岩村位于马场镇东南面,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距离普定县城32公里,辖区面积1.12平方公里,总人口623人,少数民族11人,耕地面积358.5亩(其中:田89.6亩,地268.9亩)。主要矿产资源有红土。 全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以种养业为主。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通过抓党建促发展,利用区位优势,发展优质茶叶种植。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群众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农民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长,和谐、秀美、富裕的农村新景观逐步形成。 --人口总数:623人 农业人口:623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1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58.5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养殖 名特产品:茶叶 办公所在地:红岩村 |
下坪村 |
下坪村位于马场镇西面,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辖区面积2.56平方公里,含下坪、上坪、梨寨、新寨、杉树林5个自然村寨,10个村民组。总户数392户,总人口1589人(其中男802人,女787人),劳动力856个,流动劳动力229个,少数民族17人,耕地面积905亩(其中:田623亩,地282亩)。全村以土山为主,山绵起伏,粮食丰产坝位于夜郎湖的彼岸,土地肥沃,水源丰富。2004年以来,在村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以0员赵贤文为代表的科技示范户蓬勃发展,经果林种植逐年扩大规模,葡萄、杨梅、梨子等种植达200余亩,得到省、市、县有关领导的普遍赞誉。 近年来,村党支部牢固树立“抓好党建促经济,抓好经济促党建”的战略思想,全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以道路、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民主法制意识逐步得到增强,群众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村民除保留传统种植、养殖外,还积极发展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初步形成,村民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一个欣欣向荣的和谐新村正在逐步形成。 --人口总数:1725人 农业人口:1720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1.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4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仡佬族 发展口号: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前奔向小康社会 --所辖村:10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经济果林 名特产品:科技杨梅 办公所在地:下坪村委办公室 |
杜家村 |
杜家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坐落于马场镇东部,距普定县城24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 “两四”公路擦村而过,地形以多山为主;全村可使用耕地面积483亩(其中:田163.1亩,地219.9亩),有人口585人,其中:少数民族3人。 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村民除保留传统种植、养殖外,还发展起了茶叶种植。该村有党员6名,初中以上文化党员2名,建有党员活动室60平方米,开展党员活动较正常。通过党员五培养,党建搭台,经济文化唱戏,党员双带能力有较大提升,有2名党员成为致富能手,正带领广大农户大兴茶产业和经果林产业,走在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 --人口总数:645人 农业人口:645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0.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5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加快发展,为建设繁荣秀美的新杜家而奋斗 --所辖村:杜家组,岩脚组,大湾组,大山组 生产总值: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玉米,水稻 办公所在地:杜家组 |
云盘村 |
云盘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坐落于夜郎湖上游,地处马场镇西面腹地,东靠挖龙村,南接猪场村,西与下关村接壤,北与大坟坝相望,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辖区面积2.31平方公里,1个自然村寨,5个村民组。总户数199户,总人口890人(其中男482人,女408人),劳动力532个,流动劳动力112个,少数民族20人,耕地面积356.6亩(其中:田237.2亩,地119.4亩)。退耕还林面积90亩。 云盘村是历史文化名村,欧式、日式建筑现保存比较完好,是普定县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9年已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为止,云盘村有6人在外任教授,有2个研究生,一名博士生,是著名的古文献专家袁愈嫈先生的出生地;有村级完小一所;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资源充足,物产丰富,曾经号称过当地的“鱼米之乡”,著名的水磨面条和优质大米远销安顺、六枝等地,还曾荣获过花灯文明村的称号。 据说本村于200多年前建立,早在明朝末年还是一片荒坡,到清朝初期 ,当地古族张泰和家移居入村,清朝中期袁氏入黔,看种了这片荒地,便在此开基造屋,定居发家,后来便成为当地有名的收租大户,因当时袁家的院落修得工整、精致,便取名为“寓言均和村”,因解放初普种梨树,又曾叫过梨花村;后因袁氏一支在村顶修了一个四面围墙的院落,尤如屯兵之地,故改名为“云盘村”。 --人口总数:890人 农业人口:89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3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56.6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仡佬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1个自然村,5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3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养殖 名特产品:水磨面条,水稻 办公所在地:云盘村 |
党固村 |
党固村位于马场镇北面,与镇政府紧紧相连,距普定县城43公路,辖区面积2.13平方公里。总户数176户,总人口822人,少数民族27人,耕地面积290亩(其中:田183亩,地107亩)。主要矿产资源有页岩。 全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以种养业为主。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通过抓党建促发展,利用页岩的资源优势,发展砖厂加工业,同时发展运输、服务、建筑等行业,促进剩余劳动力的就近转移。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群众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农民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长,和谐、秀美、富裕的新农村逐步形成。 --人口总数:822人 农业人口:822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1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9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8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养殖,砖厂 名特产品:水稻 办公所在地:党固村 |
下关村 |
下关村位于马场镇西面,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辖区面积1.8平方公里,含下官、郭家2个自然村寨,5个村民组。总户数208户,总人口867人(其中男470人,女397人),劳动力485个,流动劳动力141个,少数民族305人,耕地面积407.2亩。全村地势较为平坦,田坝错落有致,是马场镇的主要粮食生产区。 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全村人民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全面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水稻、早熟蔬菜、鸡鸭等种养植产业,形成了500余亩的优质稻生产基地,100余亩的早熟蔬菜种植基地和一个2000只鸭的养殖场,成立了普定县鸿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抓党建促发展,进一步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以道路、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村容村貌有所好转,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得到增强,群众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人口总数:867人 农业人口:867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07.2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布依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2个自然村,5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养殖 名特产品:水稻、蔬菜 办公所在地:下关村 |
大坟坡村 |
大坟坡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地处209县道旁边,交通便利,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辖区面积1.01平方公里,1个自然村寨。总户数67户,总人口267人。 大坟坡的名称来源于明成化年间,时盘踞在马场一带的沙氏土司和官家之间的一场战争。沙氏土司为保自己的世袭统治能基业永固,率领家族兵丁与明庭对抗,最后兵败,惨遭灭族之灾,所有尸体均埋于大坑之内,后人即称之为大坟坡。 --人口总数:285人 农业人口:280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0.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搞好种养殖,开创新局面 --所辖村:2个 生产总值:1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养殖 名特产品:经果林 办公所在地:大坟坡 |
大坟坝村 |
大坟坝村位于马场镇西北面,北与织金县相邻,西与交枝特区相望,南与三岔河为界,东与煤洞村,党固村接壤,地处六枝、织金、普定三县交界。距镇政府驻地1.7公里,距普定县城36公里,辖区面积2.62平方公里。总人口2187人,少数民族134人,耕地面积781.69亩(其中:田560亩,地221.69亩)。该村属于侏罗纪地层,主要岩层为砂页岩,土质以黄壤为主,地形北高南低,西北部和北部是海拔较高,山势陡峻,但土层较薄。 全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以种养业为主。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通过抓党建促发展,利用区位优势,发展优质大米的种植,同时发展运输、服务、建筑等行业,促进剩余劳动力的就近转移。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群众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农民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长,和谐、秀美、富裕的农村新逐步形成。 --人口总数:2187人 农业人口:2187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6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81.69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3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养殖 名特产品:水稻 办公所在地:大坟坝村 |
新柴村 |
新柴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位于马场镇东面, 距普定县城47.5公里,距镇政府驻地4.5公里,坐落于美丽的夜郎湖库区上游南岸,有马那公路贯穿其中,交通较为便利,地形以多山为主,河谷坝子隐于其中。有煤、经果林等资源,全村可使用耕地面积470亩(其中:田127.6亩,地335.2亩)。 全村有人口670人(其中少数民族为仡佬族)占7.4%。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利用沿河的区位优势,极力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村民除传统的种植、养殖外,还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如:茶叶、坂田大蒜、二元杂母猪等),特色种养殖业有了一定发展,村民人均收入有所提高。 --人口总数:670人 农业人口:67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7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仡佬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养殖 名特产品:经果林 办公所在地:新柴村 |
那亥村 |
那亥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位于马场镇东面, 距普定县城47.3公里,距镇政府驻地4.3公里,坐落于美丽的夜郎湖库区上游南岸,有马那公路贯穿其中,交通较为便利,地形以多山为主,山绵起伏。有煤、硫铁、经果林等资源,全村可使用耕地面积258亩(其中:田90亩,地168亩),全村有人口286人(其中少数民族为青族有126人)占44%。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极力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村民除传统的种植、养殖外,还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种植业有了一定发展,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人口总数:320人 农业人口:313人 非农业人口:7人 --行政区面积:0.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4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族 发展口号:在种养方面发展经济 --所辖村:那亥组,杨家组 生产总值: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水稻 办公所在地:那亥组 |
那细村 |
那细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位于马场镇东面, 距普定县城50公里,距镇政府驻地7公里,坐落于美丽的夜郎湖库区上游南岸,有马那公路贯穿其中,交通较为便利,地形以多山为主,高原坝子隐于其中。有煤、白莹石等资源,全村可使用耕地面积734.1亩(其中:田156亩,地578.1亩)。全村有人口1325人,其中少数民族为苗族占0.2%。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利用沿河的区位优势,极力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村民除传统的种植、养殖外,还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如:小黄姜、坂田大蒜、鸭、鹅等),特色种养殖业有了一定发展,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人口总数:1372人 农业人口:1334人 非农业人口:38人 --行政区面积:0.57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10.37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汉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加强管理、发展产业、带动广大人民脱贫致富 --所辖村:4个自然村,8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3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无 办公所在地:机房边 |
三合村 |
三合村 三合村位于马场镇西南面,距镇政府驻地7.5公里,辖区面积2.61平方公里,含落水岩、黄家大冲、对门寨3个自然村寨,3个村民组。总户数215户,总人口821人,劳动力496人,流动劳动力98人,交通便利,“两四”路从寨中穿过,山势起伏较大,全村可使用的土地面积517亩,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全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以种养业为主。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通过抓党建促发展,积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着力培养一户一个“明白人”,村民的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空前高涨,小麦分带轮作、玉米育苗移栽及地膜玉米等种植模式在该村大面积推广,成为马场镇农业新技术示范的新亮点;同时进一步加大烤烟种植的力度,在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功夫,争取更多的指标落户三合村;利用离六枝特区较近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运输、服务、建筑等行业,促进剩余劳动力的就近转移。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群众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农民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长,和谐、秀美、富裕的农村新景观逐步形成。 --人口总数:868人 农业人口:863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0.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1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落水岩组,大冲组,对门组 生产总值:1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养殖 名特产品:烤烟 办公所在地:三合村 |
梅子关村 |
梅子关村位于马场镇西南面,距镇政府驻地7.5公里,辖区面积7.21平方公里,含石柱坝、簸箩地、大坡上、歪寨4个自然村寨7个村民组,是省级二类贫困村。总户数254户,总人口1082人,山势起伏较大,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全村可使用的土地面积1182亩,有丰富的方解石资源,村支两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引进资金开发现有矿产资源,以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通过抓党建促发展,积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着力强化烤烟、茶叶、用材林的发展,广大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加,生态环境逐年改善,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梅子关村正在变为现实。 --人口总数:1165人 农业人口:1165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2.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47.5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办公所在地:波湾地学校边 --所辖村:7个自然村寨,12个组 生产总值:1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粮食种植,牛马、黑山羊等饲养 名特产品:无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