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福州 >> 鼓楼区 >> 五凤街道

五凤街道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五凤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五凤街道简介

  五凤街道位于鼓楼区西北郊,以辖内的五凤山而命名。1996年元旦挂牌成立。东邻省体育中心,南与华大、鼓西街道毗连,西迄外福铁路闽侯县界,北自外福铁路闽侯县界处向东沿外福铁路南基至福飞路铁道口,与新店镇接壤。面积9.62平方公里,居民7555户,人口5.38万,是鼓楼区最大的街道。街道驻地福飞路192号。下辖白龙、龙泉、梅峰、铜盘、天亢、屏西一、屏西二、永恒、银泉、湖井、湖广、湖泉、台后、后营、融三、泉塘、马鞍、天赐、国棉、村上、五凤新村等21个居委会,以及泉塘村、华大村、五凤村、湖前村4个行政村。1996年境内已建成梅柳、龙腰、老虎坑、初芦店4个工业小区;还有丽景天下、长冠、华大等星级酒店宾馆。民族英雄林则徐墓坐落境内五凤山。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5.38万人 9.62平方公里 350102009 350001 -- 查看 五凤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五凤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龙泉社区 0 .35平方公里

----

查看 龙泉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左海社区 约8300人 .9平方公里

----

查看 左海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兰庭社区 0 4平方公里

----

查看 兰庭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广厦社区 0 ·鼓楼区名人·鼓楼区学校名录·鼓楼区政务网·福州品牌网·福州

----

查看 广厦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铜盘社区 约5300人 2.29平方公里

----

查看 铜盘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天元社区 约1970.49万人 ·鼓楼区名人·鼓楼区学校名录·鼓楼区政务网·福州品牌网·福州

----

查看 天元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永恒社区 0 ·鼓楼区名人·鼓楼区学校名录·鼓楼区政务网·福州品牌网·福州

----

查看 永恒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梅峰社区 约1万人 .43平方公里

----

查看 梅峰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泉塘社区 0 .22平方公里

----

查看 泉塘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湖前社区 约7500人 .25平方公里

----

查看 湖前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屏西社区 ·鼓楼区名人·鼓楼区学校名录·鼓楼区政务网·福州品牌网·福州 0

----

查看 屏西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白龙社区 0 .99平方公里

----

查看 白龙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五凤街道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鼓东街道

  鼓东街道      位于鼓楼区东北偶,东临五四路,西接鼓屏路,南迄庆城寺、贤南路,北至华林路,面积2平方公里,居民1.24万户、3.54万人。街道办事处设鼓东路189号。领辖庆城、七星、开元、赛月、鼓屏、湖东、营迹、卫前、贤南、井直、中山、鼓东、模兜13个居委会和1个公正村。辖内有省、市、区属单位113个,三资企业26家;主要古迹有冶山城隍庙、开元寺、七星井、崇德寺、闽王祠(王审知故居)、以及明戚继光的屯兵营——营迹村和古观风亭。主要路街有尚宾路、井大路、鼓东路、卫前街、庆城路、营迹路等。   2000年,辖区有18个小区通过区级文明安全小区验收,其中14个通过市级验收。街道被省委、省0评为第七届“省级文明单位”。同时,通过了省科技示范街道验收。   附:庆城路、营迹路地名由来   庆城路 庆城路由庆城寺寺名衍生而来。西起井大路口,穿过“元帅楼下”口,经化民后巷口和大斗彩巷口,东接五四路,是东西走向的街巷干道。   庆城寺本是闽王旧宅,后晋天福七年(942年)这座王第舍为永隆金身罗汉院。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赐额庆城寺,并立有高丽铜佛及二石笋木塔,至明万历《福州府志》已载“今俱无存”。庆城寺作为福州佛教的寺院,历史较久。正是佛寺的兴盛,寺前的通道也称为“庆城寺”,沿用至今。   营迹路 据考,营迹路一带,原是一个村庄,古名营蠊,东连汤边村,西绕井关外路,南接观风亭村,北与模兜、红墙、三头角等村毗邻。这里汉代以前作为港口;三国时期吴设典船校尉,衙署就在井大路,营蠊是一个造船场地,一直到晋代。五代时期,为了建筑南北夹城,营蠊村已成城外士兵的驻地。南宋时期,随着泥沙淤塞,港口成为田园,营房也渐为农舍民居,自成村落。营蠊,福州方言念为“营迹”,明清时期便把村名改为“营迹”。   

鼓西街道

  鼓西街道      位于鼓楼区西偶,东起杨桥路双抛桥与南街街道毗邻,西至西洪路福州市传染病医院与洪山镇接壤,南起杨桥中路与南街街道交界,北迄福州西湖公园北侧与华大街道为邻,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约4万,街道办事处设在白马北路17号。辖有鼓楼、新民、达明、元帅、西元、丰登、后曹、湖滨、鼓西、善化、保定、高峰、陆庄、西洪、湖头、梦山、后县17个居委会。辖内有福州三中、福州十八中、福建教育学院、福建省京剧团、福州龙宇集团有限公司、市传染病医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杨桥新村等单位;还有西湖公园、福州动物园、林则徐故居、高峰桥、陆庄桥、人字榕等人文胜迹。主要路街有:南北走向的新民路、肃威路、达明路、元帅路、通湖路、湖头街、光荣路以及东西走向的湖滨路、鼓西路、西洪路、梦山路等。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街道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实力多年名列鼓楼区10个街镇的前列。2000年,被授予福建省第二批科技示范街道称号。辖内杨桥新村是街道规模最大的新村群,共有住宅61座,建筑面积11.88万平方米,居民2978户,人口1.2万。   附:肃威路、达明路地名由来   肃威路位于鼓西路和省府路之间,原名“马房巷”,系清代闽浙总督署马房边的小巷。民国11年(1922年),萨镇冰出任福建省长,将衙署内西箭道划出,与马房巷合并,修建一条新型马路。当时,萨获授“肃威将军”衔,便以“肃威”作为路名。从此,马房巷的旧名消失,而肃威路一直沿用至今。   达明路北接省府路,有雅亮里、葛厝弄、小花巷相连,南通杨桥路入南后街。路名“达明”,《榕城考古略》载:“南折达五显桥,西龙须河,俗称弹棉河沿。”所谓“弹棉河沿”,指昔时手工弹棉的作坊,沿着龙须河设立。后以福州话“弹棉”谐声而定称“达明”,使地名雅化。民国时期,修筑马路,便取名“达明路”,沿用至今。   

温泉街道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温泉街道   街道简介    温泉街道在福州市内位置   温泉街道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东部,北面东起华林路的华林四桥,向西沿华林路至树兜;西面北起树兜,向南沿五四路、五一路至福新路口;南面西起福新路口,向东沿福新路至晋安河的新华桥;东面南起新华桥,向北沿晋安河至华林四桥。街道办事处址设塔头路122号。辖区面积2.242平方公里,街道下属7个社区和1个温泉经济合作社,总人口7.1万人。党工委下设1个党委,10个党总支,63个党支部,党员1167人。  温泉地区是省、市经济、文化、体育和外事活动中心,是福州唯一集金融、商贸、信息、文化、会展于一体的五四路中央商务区,是福州当之无愧的龙脉。被称为“龙脉金汤”的福州温泉是温泉地区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温泉水驰名中外,福州因此而享有温泉城的美誉,温泉的地名也由些而来。辖区内还有风景秀丽的温泉公园,有闻名遐迩的国际会展中心,还有欧陆风情酒吧一条街和温泉公园路名店街区、水调歌头娱乐天地,形成了以商贸业、餐饮娱乐业、休闲业、金融业、信息咨询业等为龙头的中央商务 温泉街道   区,是休闲、购物的好去处。  街道连续三届被省委、省0授予“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街道党工委被评为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在全区 “六赛六比”活动中,连续四年保持区街镇组的前茅。街道“温泉公园热情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广场;广场文化活动被评为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街道老体协中心辅导站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先进辅导站;同时,被市委、市0评为第十届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被市人民0授予市“平安街道”的荣誉称号。    行政辖区   辖河东、金汤、温泉、东湖、东大、东水、琼河、河西、汤门、澳桥、汤边、琼新12个居委会及温泉村委会。  下辖东湖、琼河、河东、河西、琼新、温泉、金汤、东大、东水、澳桥、汤门、汤边、树汤、东汤等14个居委会,以及一个温泉行政村。辖内主干道7条,重点路段3条,次干道3条,小街巷31条。    辖区代码   350102003:~001琼河社区 ~002河东社区 ~003东湖社区 ~004金汤社区 ~005东大社区 ~006汤门社区 ~007汤边社区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48391  男————————24394  女————————23997  家庭户户数————13369  家庭户总人口(总)— 41859  家庭户男—————20550  家庭户女—————21309  0-14岁(总) ————5858  0-14岁男—————3072  0-14岁女—————2786  15-64岁(总) ———38545  15-64岁男————19249  15-64岁女————19296  65岁及以上(总)——3988  65岁及以上男 — —2073  65岁及以上女 — —1915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26478    主要路街   南北走向自东而西依次有六一北路、东水路、福寿巷、金泉路、树汤路、过洋蛸路、温泉路;东西走向自北而南依次有温泉公园路、湖东路、永安街、温泉支路、东大路。省图书馆、省新闻出版局、省测绘局、省地图出版社、省农业银行、国际会展中心等单位以及温泉公园、福州第十一中学等均坐落境内。   党建工作   街道党工委下设6个党委,4个党总支,63个党支部,党员1167人。  温泉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区委、区0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的要求,以“构建和谐社会,富民强街”为目标,围绕“四个一”(一个重点:以经济建设为重点,一个品牌:做大做强楼宇品牌,一个带动:实施项目带动,一个特色:创出温泉特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团结进取、勇争一流,促进了街道六项工作(促进党建工作、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区服务、促进城市管理、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计生工作),走出了一条以楼宇经济与楼宇党建互进互动从而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特色之路。    经济产业   鼓楼区温泉街道2009年财政总收入年计划42268万元,1-5月完成12488万元,占计划的29.54%,比增-25.92%,地方财政收入1-5月份累计完成8266万元,较上年11155万元减收2889万元,完成全年任务数28482万元的29.02%,差序时进度12.64%。    人文景观   被称为“龙脉金汤”的福州温泉是温泉地区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温泉水驰名中外,福州因此而享有温泉城的美誉,温泉的地名也由些而来。  辖区内还有风景秀丽的温泉公园,有闻名遐迩的国际会展中心,还有欧陆风情酒吧一条街和温泉公园路名店街区、水调歌头娱乐天地,形成了以商贸业、餐饮娱乐业、休闲业、金融业、信息咨询业等为龙头的中央商务区,是休闲、购物的好去处。   地名由来   河东路地名由来  河东路位于鼓楼区东侧,北起东大路的澳河畔,南至得贵巷口,地处琼河的东岸,称为“河东”。唐代这一带为渔村,依靠河流的潮汐,张网捕鱼,过着水上人家的生活。《榕城考古略》载,宋天圣中(1023~1031年)李正登以郡中有谶云:“罾浦坊中人挺生”,改名罾浦。今河东街,亦达水部门。宋代改名“罾浦坊”。至明代已成街市,才士迭出,当地倪家一族有倪镜三兄弟同登进士榜,鼎盛一时,他们重过罾浦坊,嫌辞俗,改名“河东街”。清代,这里成为旗营的一处,俗称“匡屋”。民国时期,将匡屋复称旧名,定为河东街,与澳桥西畔的河西街并列。  

东街街道

  东街街道位于八一七北路东侧,是区内惟一没有城乡交接部的城区街道。以辖内主干道东街命名。街道北起贤南路、庆城路与鼓东街道相邻,南至朱紫坊、鳌峰坊与安泰街道毗连,东接五一路、五四路交叉路口与温泉街道、水部街道交界,西连八一七北路与南街街道相接,面积0.82平方公里,人口2.29万,街道办事处设在花巷9号。辖有石井、南营、军门、津泰、鳌峰、花园、大根、仙塔、竹林境、光复、东街、区机关管委会12个居委会。辖内朱紫坊街区形成于唐宋时期,其时,商贾云集,棚户如云,酒市歌楼,十分繁荣;宋代,官府设文绣局于辖内织缎巷;明清时期,巷内民产多以织缎为业。其时,境内还设有著名的鳌峰、凤池、正谊书院;宣统三年(’1911年),天主教西班牙多明我会在津门路建扬光初级中学。至2000年,辖内仍有福州一中、福州师范学校、省实验小学、福州师范学校附属第二小学、鼓楼区第二中心小学等多所中、小学校。主要路街有:南北走向的大根路、仙塔街、东泰路等。   附:大根路、仙塔街地名由来   大根路 这条历史古巷,南起城守前东口,北至东街,名为大根路,是大墙根的简称。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旗兵驻守福州城,这一巷内房屋全部被圈地为营,在巷的西侧,筑了一道高大的长墙,以隔绝外界接触。后来人们便把这条墙弄叫做“长墙弄”。到了郑氏降清之后,台湾战事已定,清兵多不驻扎这里,旗营空而无用,种植许多荔枝,巷名改称“荔枝园”。《榕城考古略》载:“荔枝园,将军署之南,俗名长墙弄,南口接大黄府东口,及武安桥、青都观(城守前)等处。”这条长墙弄,民间俗称“大墙根”。   仙塔街 原名新塔街。北起旗讯口,南至津泰路口,是一条历史古街。   据载:唐天复元年(901年)扩大福州城时,这一带被围入城内,筑成来往的新道,名“新路口”。后梁乾化二年(912年),在丁戊山安福寺新建一座崇庆塔,俗称“新塔”。南宋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提及“予在福州,见万寿寺塔的塔影楼,颇见奇特。”《榕城考古略》注:“塔影楼,今在廖氏宗祠内。陆此记,则是楼自宋已有之,今尚存。楼左板扉开一窍,日中则有影倒立,目为神技鬼工”。清末塔圮,此楼名存实亡;但是这条街仍称“新塔街”.并雅化为“仙塔街”,沿用至今。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南街街道

  南街街道 位于鼓楼区中西部。东以八一七北路为界,与东街街道接壤,南临乌石山麓,与安泰街道相邻,西至小柳、河南新村,与洪山镇相接,北以虎节路、贤南路、杨桥路为界与华大街道、鼓西街道毗邻,面积1.56平方公里,居民1.60万户,人口约5万。街道办事处设在黄巷28号。2000年,辖内有集体企业338家,个体工商户1147家;设文儒、南街、塔巷、南后、安民、闽山、驿里、花前、小柳、城下、杨桥、柳河、河南一、河南二、学院、澳门、灵响、芍园、宫巷19个居委会。境内自宋代始,都是福州旧城区商贸中心;民国时期,这里已是商店密布、繁华热闹的街市。著名的“三坊七巷”以南后街为界,西侧,自北而南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东侧,自北而南依次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旧城改造,原杨桥巷、吉庇巷已不复存在,今名杨桥路、吉庇路。辖内现存较完好的名居有:林则徐祠堂、林觉民故居、黄巷小黄楼、六子科甲楼、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等。   附:南后街地名由来   南后街位于鼓楼区西部,北起杨桥路,南至澳门路;与南街并行,为连接“三坊七巷”的主要通道。《福州百科全书》记述:“宋代名后街,因位南街后,改今名。”   在现代作家郁达夫、王西彦笔下,南后街是古旧书店和印书作坊密集的市街,许多文化人喜当常客。还有传统元宵花灯的集市招徕顾客和揽胜者,名驰远近。如今,这条长640米,宽12米的街道,商店多以服装鞋帽为主。两侧双层的店铺改为民居的尤多。   《榕城考古略》载“郡西南隅自杨桥直南至鸭门桥,皆曰南后街”,杨桥,指杨桥巷,今拓宽成杨桥路,当年的寻常巷陌,已踪迹俱无。即使杨桥名存,桥也被埋在宽大路面之下.未必为人知悉。鸭门桥今在,过桥连接澳门路。   

安泰街道

  安泰街道位于鼓楼区南部,属福州古城南部地段,以境内古桥安泰桥命名。东起五一广场,西至白马河,南接茶亭街东西河,北邻安泰河。辖区面积1.8平方公里,辖福中、桂枝、隆普、乌山、道山、南门、加洋、白塔、马道、圣庙、新权、法海、斗中、斗西、西营里、九福庵、朱紫坊17个居委会,居民户数7529户,人口2.32万,街道办事处设在圣庙路福涧街l号。辖区是福州市委、市0、福州军分区和省广播电视厅所在地,为福州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的中心。榕城著名的“三山两塔”,分布在辖区的有两山两塔(乌石山、于山、乌塔、白塔)。辖内有孔庙、法海寺、戚公祠、福州清真寺和邓拓故居等人文胜迹。境内主要路街有:道山路、圣庙路、于山路、花园路、新权路;市区八一七北路、古田路、乌山路3条主干道纵横其间。   附:南门兜地名由来   南门兜为福州城区著名路口,位安泰街道南门居委会境内。南门,系后梁开平二年(908年)王审知筑南北夹城时开辟的城门之一。《榕城考古略》载:“南宁越门,双门,王审知作,名登庸,以协郭璞迁城之谶;长兴二年(931年),延钧改名为闽光。严辟疆改为宁越。按即今之南门也。”当年南门,名称各异,王审知的登庸门,见于唐代天复四年(甲子,904年)翁承赞的诗句“登庸楼上方停乐,新市堤边又举杯”,可见当时南门设有酒楼歌馆,市面热闹。明代商业发达,街市店铺密集,人流熙攘。   随着城市道路的拓宽,南门兜作为八一七北路、八一七南路和古田路、乌山路交会处,贯通城内的东西南北。周围有南门百货商场、西营里市场、福建广电大楼等。   

华大街道

  华大街道位于鼓楼区北隅城乡结合部,取辖内华林坊与北大路合称而命名。辖区为汉初闽越国冶都所在地,冶城位置约在今屏山至冶山之间,周长约2.5公里。东起五四路折华林中路、屏东河与五凤街道和鼓东街道相邻,西至湖滨卧湖路、元帅路,与鼓西街道毗连,南以杨桥路、虎节路为界,与南街街道相接,北迄马鞍,面积3.73平方公里,居民1.77万户,人口5.9l万。街道办事处址设北大路234号。下辖屏山、冶山、北大、城北、九彩、华林、屏东、龙峰、琴湖、思儿亭、北江、龙腰、长富宫、融二、晋西15个居委会。辖区为0福建省委、省0、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省军区、福建省公安厅、中国人民银行福建分行、省经贸委等省主要机关所在地,成为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外事等活动中心。辖内共有省直机关单位163家,市直机关单位28家,大学2所(省中医学院、省广播电视大学),中学11所,小学5所,医院4家。20世纪80年代始,辖内l0层以上高层建筑迅速崛起,至2000年末,代表性的建筑有福州西湖大酒店、省工业展览厅、省电力工业局大楼、省烟草公司大楼、福建日报社采编大楼、华兴大厦、省税务大楼、福州邮政大厦、省机关局屏东大楼、武夷大厦、华林大厦等30多座。辖内现存古迹有冶山、欧冶池、华林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苔泉古井4处。境内主要路街:南北走向自东而西分别有华保路、华屏路、环保路、关外路、屏东路、鼓屏路、北大路、湖滨路;东西走向自北而南分别有华林路、冶山路、营迹路等。   附:土街、土街口地名由来   土街 位于鼓楼区西北部,南自渡鸡口,北至三角井,作为历史街名,称为“土街”。   明洪武四年(1371年)创建福州府城,北城的城门不用五代夹城的严胜门,要新立一门,通道也要另修。这条新建的北门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曾铺石砌路,行人只好在土路上往来,雨日满地泥泞,故称“土街”。(而南行街口,也称“土街口”)。几经民间相传,音讹称为“渡鸡口”。   民国23年(1934年)修路,把这条土街从南而北合称“北大路”,包括渡鸡里、夹道福州市地名志   坊、拱辰坊、北门街、北门兜等路段。   土街口 土街口俗称渡鸡口,是一个十字路口。北连北大路,西通鼓西路,南接达明路,东达鼓楼前,作为古城的交通要道,与东街口、旗汛口等齐名。   土街口何以称为渡鸡口呢?传说,古时这里有一只善心的公鸡,能啄去过往行人腿上的烂疮,诊治即愈,而八仙之一李铁拐发现,便超度公鸡成仙,云游各地,为患腿脚烂疮的百姓除疾。从此土街口地名被渡鸡口所替代。   

水部街道

  水部街道地处古城“水步门”。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筑夹城,围“三山”城内。城东南设美化门(今五一北路福新路口),于门之东侧建一内城门。其门傍琼水而建,故称水步门(古人称水边为“步”)。明代以后谐音为“水部门”,水部名称由此而来。辖区东起福马路、连江路口,西至五一广场东侧于山东麓,南至五一路状元街,北迄古仙桥及福新路部分地段的北侧,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2.7万,街道办事处址设龙庭境39号。下辖闽都、柳宅、莲宅、王庄、建筑、蛤埕、高桥、于山、建华、泮洋、福新、水涧等127居委会,一个水部行政村。辖区地处福州温泉中心地段,地下温泉具有距地表近、水温高、含硫量低、水质好的特点,故高桥一带澡堂业长盛不衰,至今仍有20多家。宋代,福州第一个状元许将久居状元境;近代大文学家、翻译家林纾是辖区莲宅村人;著名书画家谢冬耕故居坐落辖区马育亭;刘通、林徽因、郑挺等曾住境内。境内主要路街有龙庭路、古乐路、高桥路等。保存至今的古代名桥有建于清代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的高陞桥。1978年至2000年末,水部街道房地产开发蓬勃发展,先后建成10。32层大厦近20座,其中造型雄伟壮观、挺拔大方,以富有时代气息而著称的大厦有:坐落古田路的闽都、劳动、金融、华福大厦;坐落五一路的元洪花园A、B、C楼、元洪、海关大厦;坐落五一中路的闽东、电信、高桥、华能、铁道大厦等。  

五凤街道

  五凤街道位于鼓楼区西北郊,以辖内的五凤山而命名。1996年元旦挂牌成立。东邻省体育中心,南与华大、鼓西街道毗连,西迄外福铁路闽侯县界,北自外福铁路闽侯县界处向东沿外福铁路南基至福飞路铁道口,与新店镇接壤。面积9.62平方公里,居民7555户,人口5.38万,是鼓楼区最大的街道。街道驻地福飞路192号。下辖白龙、龙泉、梅峰、铜盘、天亢、屏西一、屏西二、永恒、银泉、湖井、湖广、湖泉、台后、后营、融三、泉塘、马鞍、天赐、国棉、村上、五凤新村等21个居委会,以及泉塘村、华大村、五凤村、湖前村4个行政村。1996年境内已建成梅柳、龙腰、老虎坑、初芦店4个工业小区;还有丽景天下、长冠、华大等星级酒店宾馆。民族英雄林则徐墓坐落境内五凤山。   

洪山镇

  福州市鼓楼区辖镇。1959年置洪山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改镇。位于福州西郊,闽江北岸,面积12.4平方公里,人口3.8万。316国道穿境而过,境内道路纵横交错。辖黎明、西郊、双下、梅峰、保福、国光、晨光7个村委会和洪山桥、凤池、凤凰池、凤湖、怡山、西河、祭酒岭、物检、福屿、坡下、凤凰北、文林、西后、福屿东、长春、象山、柳兴、斗池、兴园、西凤、大王、捷报22个居委会。乡镇企业发达,工业以生物工程、电子、精细化工、光机电一体化为主。1992年创立全国首家镇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洪山科技园。为福州市副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名胜古迹有始建于隋代的西禅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抗倭名将张经墓,纪念地有文林山革命陵园。清代翻译家、文学家林纾,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林旭出生于此。1990年、1995年被民政部评为“全国最佳乡镇”。.   位于鼓楼区西部,镇址设杨桥中路288号,为鼓楼区惟一的乡镇建制。辖区东起梅峰宾馆,沿二环路南行至省委党校南墙,折向柳河路至白马路五桥再南迄白马三桥;南自白马三桥,沿斗池路至闽江大学、上浦路至闽江东岸;西自上浦路西端的闽江畔、沿闽江北上至闽侯县界;北面自闽侯县界东,沿外福铁路南行至梅峰宾馆西南墙,延至二环路交汇处。面积12.4平方公里,居民3.5万户,人口12.7万。下辖凤湖、怡山、祭酒岭、物检、洪山桥、凤池、凤凰池、凤凰北、西后、坡下、文林、福屿、福屿东、捷报里、长春、象山、柳兴、斗池、兴园、西凤、大王里等21个居委会,以及黎明、西郊、双下、梅峰、保福、晨光、国光等7个行政村。辖内洪山高科技园区有65家人园企业,其中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达28家;好世界酒楼、环美酒楼、沃尔玛会员店以及南京军区福州总院、福州大学、闽江大学、一七二医院、文林山革命烈士陵园、市传染病医院等均坐落境内。境内还有西禅寺、金牛山公园、萨镇冰墓、沈葆桢墓、张经墓、叶祖硅墓等。境内主要道路有梅峰路、梅亭路、西洪路、杨桥西路、工业路(北段)等。   附:洪山桥地名由来   洪山桥位于城区西郊,东端在洪山集镇,西抵洋洽公路。《闽都记》载:“旧有石桥门狭隘,水迅急,善崩,民以为病。”这是指明代成化间(1465~1487年)洪山原有石桥,东起西禅港口,西抵对岸阵坂,不久圮毁。万历六年(1578年),福建巡抚庞尚鹏改从高安山麓西跨洪山山麓,另建新桥,以“同山遥接,地骨相连,桥乃可久”,取名“洪山桥”。全程长394.5米,石梁木桥面,桥墩外围砌筑条石。后因木桥面易燃,遇山洪暴涨又易水毁,几度毁于水火。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福建总督钟音重建,桥墩改用巨大条石纵横砌构,上部舟形,计26墩27孔,以防山洪暴涨,减少水害。嘉庆间重修。民国初年,因第一、五孔经常毁坏,将这二孔改为木梁木桥面。民国24年(1935年),为轮船通航,将第27孔石梁拆掉,提高桥墩4米,改架木梁木桥面。1953年重修,利用旧桥墩,把桥面改为钢筋混凝土,全宽5米,可通汽车。又因桥窄易使交通阻塞,1985年12月25日新建洪山大桥通车。这座古桥尚存桥墩,让人们追寻史迹。   


五凤街道特产大全




五凤街道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