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福州 >> 闽侯县 >> 廷坪乡

廷坪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廷坪乡谷歌卫星地图)


廷坪乡简介

  闽侯县辖乡。1958年置廷坪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41.5公里。面积217平方公里,人口3.3万。福古公路穿境而过。辖廷坪、洪山、西山、岩头、下洋、文山岗、马厝、黄埔、西坑、池坑、盘岭、石井、赤坑、溪坪、石洋、曹地、流源、后溪、蕉溪、罗桥、石坑、尾桥、广坪、塘里、汶合25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盛产林木。境内有男女大王寨和唐代兴国寺遗址。.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3.3万人 217平方公里 3501212004 350000 0591 查看 廷坪乡谷歌卫星地图

廷坪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罗桥村 ·闽侯县旅游·闽侯县特产·闽侯县十大特产·闽侯县十景·闽侯县 0

----

查看 罗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赤坑村 ·闽侯县旅游·闽侯县特产·闽侯县十大特产·闽侯县十景·闽侯县 0

----

查看 赤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马厝村 ·闽侯县旅游·闽侯县特产·闽侯县十大特产·闽侯县十景·闽侯县 0

----

查看 马厝村谷歌卫星地图

廷坪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甘蔗街道

  福建省闽侯县甘蔗街道  面积46.8平方千米,人口3.8万人。  地处福州西郊,是闽侯县城所在地,距省会福州市中心仅20千米。面积46.8平方千米,人口3.8万。辖14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  2005年,撤销甘蔗镇,设立甘蔗街道,原甘蔗镇的行政区域为甘蔗街道的行政区域,办事处驻原甘蔗镇0所在地五福村。  附:原甘蔗镇 面积46.8平方千米,人口3.8万人(2004年)。代码350121100。辖2个居委会、14个行政村:~001_福龙居委会、~002_三福居委会、~201_青岐村、~202_十字村、~203_长江村、~204_大元村、~205_双池村、~206_五福村、~207_化龙村、~208_三英村、~209_山前村、~210_横屿村、~211_昙石村、~212_洽浦村、~213_南山村、~214_流洋村。  

白沙镇

  闽侯县辖镇。1958年设白沙公社,1984年改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8公里。面积175平方公里,人口2.6万。福古公路、外福铁路过境。辖白沙、联坑、院埕、林柄、井下、汤院、大目溪、洋石、新坡、上寨、孔源、梧桐下、溪头、楼格、大濑、马坑、大目埕、上岐、唐举、汶溪、坑头21个村委会和白沙居委会。主要企业有电力、化工、机械、竹编等厂及运输、商贸业。盛产龙眼、橄榄、柑橘。境内有汤泉寺、摩崖石刻、登山桥、宋建金钟阁、东山塔遗址等名胜古迹,白沙村是古代著名的驿站。.  

南屿镇

  南屿镇位于闽侯县南部,旗山东麓,大樟溪西畔,东隔樟溪与南通乡相望,东北与福州市南台岛相对,西南与永泰县葛岭塘前乡接壤,北连上街镇,面积170.5平方公里。下辖23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2000年计有16205户,56305人。镇政府驻地南旗村。    因锦溪横贯境内,南畔为南屿而得名,北岸为北屿(亦称水西)。宋时分属侯官县修仁乡海平里、灵凤里、绥平里、迁蝗里,五芝乡闽光里,三秀里,清政里、吉壤里,西孝悌乡惠化里,扬名里。元明属三都、四都、五都、六都、七都、九都、十二都。清属三都、四都、五都、六都、七都、九都、十一都。清末为南屿区。民国29年分为镜尧乡、窗龙乡、两屿镇、芝峰乡、浦口乡,均属第三区。民国34年为南屿乡,民国37年为南屿镇属南屿区。1949年9月后属林森县第五区,1956年南屿区,1958年5月为南屿镇,9月改称南屿人民公社。1962年10月恢复区建制,1964年9月撤区并社,仍为南屿人民公社。1984年7月撤公社,设立南屿镇。.  

尚干镇

祥谦镇

  地处闽侯县东南部,是“二七”烈士林祥谦的故乡,背靠五虎山,面临乌龙江,与福州南台岛隔江相望,东与长乐市营前镇接壤,北衔乌龙江大桥与福州郊区城门镇相对,尚干镇居其中,西毗南通镇,南连青口镇324国道、316国道、福厦高速公路及正在建设中的京福高速公路贯穿全镇。全镇总面积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万亩。现辖有18个行政村,总人口6.1万人,镇政府驻泮洋村。人均纯收入4100元。2003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23亿元,工业总产值11.5亿元,企业总产值18亿元,出0货总值2.3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亿元。    祥谦镇宋朝为闽县崇善西乡的待仕、灵岫、清廉里,赞贤乡的归义里,开化西乡的高详里。元代改待仕里为永庆里,自元至清隶属不变;清末分属内七里区和外七里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第三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沪屿镇,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属南屿区;解放后,1949年9月属第四区;1952年属第十四区;1956年并入尚干区;1958年,尚干区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3月;祥谦人民公社分为两社一镇,即祥谦、青口人民公社和尚干镇;1984年7月改为乡建制;1992年8月改为镇建制;2005年3月闽江乡并入祥谦镇。.  

青口镇

  闽侯县辖镇。市蔬菜基地之一。1983年设青口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改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37.5公里。面积137平方公里,人口7.3万。324国道贯通全镇。辖镜上、前洋、杨厝、沪屿、村里、壶山、农光、庄头、青口、团结、文华、青秀、红旗、升旗、幸福、青圃里、青圃岭、宏一、宏二、宏三、宏四、吉山、后福、莲峰、傅筑、梅岭、船尾、长楼、前街、后街、坊口、大埕、溪东、梅溪、西台、联光、联丰、东台、青林39个村委会。有外资企业中华汽车城。农业主产水稻、蔬菜。文物有明永乐御制石碑,青圃村建有林白水纪念馆及纪念碑。.  

南通镇

  闽侯县辖镇。1958年置南通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改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27公里。面积112平方公里,人口4.3万。316、324国道过境,通水运。辖南通、泽洋、新岐、马腾、文山、陈厝、罗洲、洲头、上洲、泽苗、桥街、廷宅、银安、瓜山、建南、古城16个村委会。主要企业有建筑、砖瓦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雪柑、福橘、橄榄、生猪。盛产银鱼。十八重溪为省级天然旅游区。古迹众多,有朱熹讲学的“新唐书院”遗址,苏坂村系清首任邮巡部尚书陈壁故里,文山书院曾有林则徐、陈若霖等18学士在此授课。.  

上街镇

  闽侯县辖镇。1958年置上街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改镇。位于县境中南部,距县城9.5公里。面积155平方公里,人口6万。316国道贯穿全境,通水运。辖上街、侯官、沙堤、新峰、厚美、庄南、红峰、榕桥、联心、金屿、青洲、美岐、浦口、岐安、中美、建平、厚庭、蔗洲、新洲、马保、马排、溪源宫、岐头23个村委会。镇办企业发达,其中烟花及木画、木雕、脱胎等工艺品,畅销国内外。盛产茉莉、荔枝、橄榄。沿江侯官一带出产鳗鱼苗供出口,特产茉莉花闻名遐迩,有“花屿”之称。境内有溪源宫、园通院、超山寺、真人庙和“侯氏制碱法”发明者侯德榜祖居等名胜古迹。.  

荆溪镇

  闽侯县辖镇。1958年置荆溪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改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6公里。面积147平方公里,人口4.3万。福古公路、外福铁路过境。辖荆溪、仁洲、六砿、关中、埔前、关西、关东、荷洋、南山、洽浦、昙石、港头、溪下、光明、桐口、厚屿、古山洲、桃田、关口、永丰20个村委会。主要企业有建材、农机、风机、造船等厂。1992年省政府批准成立全省第一家综合性农业园区。农业主产水稻、水果、雪柑、蚕茧。南宋李纲墓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恒心村昙石山有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关口村有烈士陵墓。.  

竹岐乡

  闽侯县辖乡。1958年成立竹岐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中南部,闽江南岸。距县城3公里。面积219平方公里,人口2.8万。316国道沿江穿境而过。辖竹岐、源格、竹西、汶洲、榕西、榕中、榕东、春风、白龙、苏洋、半岭、火炬、山洋、南洋、罗洋、前山、春光、蒲洋、叶洋、里洋、溪南、天台22个村委会。有竹编工艺品厂。农业主产水稻,有经济林。榕东村庄边山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廷坪乡

  闽侯县辖乡。1958年置廷坪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41.5公里。面积217平方公里,人口3.3万。福古公路穿境而过。辖廷坪、洪山、西山、岩头、下洋、文山岗、马厝、黄埔、西坑、池坑、盘岭、石井、赤坑、溪坪、石洋、曹地、流源、后溪、蕉溪、罗桥、石坑、尾桥、广坪、塘里、汶合25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盛产林木。境内有男女大王寨和唐代兴国寺遗址。.  

鸿尾乡

  闽侯县辖乡。1958年置鸿尾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西部,闽江南岸,距县城13公里。面积157平方公里,人口2.9万。316国道横过乡境,通水运。辖青马、埕头、古洋、南下、源口、奎石、鸿尾、超墘、官路、大坑、南坑、大模、桥头、汉头、溪源、南园、安樟、里头、大罕、岩石20个村委会。主要企业有茶叶加工、农机、粮食加工、砖瓦、竹编、草织等厂,有“竹编之乡”称誉,产品畅销东南亚各国。农业主产水稻、林、果、生猪、淡水鱼。境内有龙泉新石器文化遗址、商代墓葬群。.  

洋里乡

  洋里乡,地处闽侯县西北部山区,距福州市区70公里,县城52公里,东接大湖乡,西界闽清县,西南濒临闽江,南与闽清县及白沙镇相邻,北与闽清县翁头山及廷坪乡接壤。原有面积193平方公里,辖31个行政村:洋里村、安仁村、茶苑村、锡地村、绅带村、新见村、花桥村、仙门村、岭兜村、仙洋村、后坑村、张际村、林洋村、长基村、刘地村、刘洋村、田垱村、金田村、廷洋村、梧溪村、友泉村、梧洋村、尚锦村、小箬村、大岑村、尚格村、西村、福田村、湖柄村、中平村,人口4万多。1997年5月1日,其中的八个行政村(尚锦村、小箬村、大岑村、尚格村、西村、福田村、湖柄村、中平村),面积42平方公里1万多人,从洋里乡中分离出去,组建了闽侯县小箬乡,现在的洋里乡西南与小箬乡相接,南与白沙镇相邻,面积151平方公里,人口3.1万,辖23个行政村146个自然村7325户。.  

大湖乡

  闽侯县辖乡。1958年置大湖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23.5公里。面积327平方公里,人口3.1万。福(州)古(田)公路横贯乡境。辖大湖、碾坑、大池、岭头、六锦、雪峰、东姚、兰田、墙坪、上苑、茶坪、后洋、双溪、新塘、坂头、东墘、马墘、箬洋、大坪、洋山、仙山、珍山、后井23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茶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建于唐代咸通十一年(870)的崇圣寺和枯木庵“树腹碑”。.  

小箬乡

  小箬乡曾有“小香港”之称,地处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西北部半山区,闽江下游东岸,外福铁路穿境而过,东、北均与洋里乡接壤,西临闽江与闽清县城隔江相望,南亦与闽清交界,316国道穿境而过,距闽侯县城46公里,面积41平方公里,耕地9800亩,林地49300亩,非林地21500亩,辖8个行政村,小箬村、湖柄村、西村村、中平村、尚格村、福田村、尚锦村,乡0驻地小箬村。2000年全乡2303户,总人口10241人   小箬乡宋代属侯官县西太平乡仁德里,元、明、清属二十四都,民国时期属大湖区洋箬乡。民国29年(1940年)将小箬等划归闽清县,民国32年又划回闽侯县。新中国成立初期属九区大湖。1951年4月析第九区双大乡和洋箬部分村设十一区(区0驻小箬)。1956年4月后属白沙区,1958年属洋里公社。1984年7月后属洋里乡。1996年9月13日经省民政厅同意,福州市人民0批准,从洋里乡划出8个行政村设立小箬乡,于1997年5月13日正式挂牌宣告成立。  

江洋农场

    江洋农场位于福州市西北部闽侯县境内,离福州市45公里,有公路可通。农场创建于1960年,1964年由社办转为省属国营农场,“0”期间,一度改为福建省“五七”干校,1970年下放给闽侯县,1979年底收归为福州市直属国营农场。   全场土地总面积73615亩,其中集体5595亩,是福州市农垦系统耕地面积最大的农场。总人口3828人,职工230名,有场带队的生产队(从1986年起称村委会,下同)44个,人均拥有土地面积19.3亩。   农场整个地形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坡度平缓,境内最高峰澎湖山,海拔1001米,属中山丘陵地。境内水系有坪溪、可坑溪等5条溪流,溪流终年不断,落差大,已建一处水电站,装机容量400千瓦。   场部设在江洋洋尾,1994年新建的场部大楼在公路之旁。农场下设茶叶工区、果树工区和蛋鸡场,共管辖4个村委会、50个自然村。场内设邮政所、信用社、派出所、供销社、卫生院、中学、小学,是具有乡镇组织性质的农场。 该场主要经营林业、茶叶和果树生产,场带队以水稻生产为主。有水稻田4892亩、茶园1015亩、果园1641亩、林地33093亩。1994年,固定资产净值161.1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67.65万元。职工年平均工资2933元,场带队人口平均纯收入890元。   农场土壤的成土性质为花岗岩和火成岩,土质为红壤和黄壤,深度一般在50~200厘米之间,有机质含量1%~2%,肥力较高。植被多为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针叶林、毛竹林和新营造的杉松幼林,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1986年获得全国农垦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称号。该场年平均气温18.3℃,绝对低温可达-6℃。年平均降雨量1323毫米,年平均湿度77%,无霜期270天,初霜期12月初,终霜期2月底,年霜次5~6次,春季阴雨多雾,夏季凉爽无酷热,是发展茶叶生产的良好环境,也适宜发展反季节蔬菜和花卉。   江洋农场是福建省首批对外开放的十大农业综合开发农场之一。改革开放后,农场调整企业内部结构,推进农、林、水电全面发展,力求稳定提高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利用地理气候优势引进资金办企业,形成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格局。1992年,港商在农场独资创办福州市缤纷花卉有限公司,建立花卉栽培试验中心。农场有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500余亩,品种有夏阳白菜、茭白、番茄等。  


廷坪乡特产大全




廷坪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