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安顺 >> 关岭县 >> 龙潭街道 >> 太坪村

太坪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太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太坪村简介

  太坪村位于板贵乡东面,辖区面积11平方公里。全村包括麻窝、太坪、龙滩、六猫、熟地共5个小组。全村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和主要特点如下:
  一、农业生产条件与自然资源
  太坪村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的低热河谷地带,地势较高,地貌以中山、峰丛洼地地貌类型为主,岩溶地貌发育,海拔 630米,土壤以潮泥土、黄壤土和沙壤土为主,年平均气温 17. 3°C,光照时间长,年日照1400小时,年降水量1300毫米,无霜期320天以上。
  二、耕地面积与农业水利设施
  太坪村全村耕地面积5499亩,其中稻田面积达82亩,旱地面积467.9亩,现有林地面积0.833亩。
  三、人口状况
  2009年未全村总户数143户,总人口610人,其中:男321 人,女289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439人,劳动力人口421人,外出务工人口186 人。
  四、农民收入与粮食
  太坪村没有工业,没有服务业,经济结构单一,是典型的农业村寨。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 2009年全村种植水稻82亩、玉米3000亩。养殖业以牛、猪、马等大牲畜和鸡、鸭等家禽养殖为主,均为家庭传统养殖,规模小,技术水平低。
  五、文教卫生情况
  全村现有小学1所,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86平方米,教室8个,教师9人,在校学生共730人,教育已实现“两基”目标,但基础教育设施的配置不足,村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还较低,多为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村寨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没有相应文化设施,群众文化生活单调。村有一名卫生员、卫生室2间,有40平方米,医疗设配备不足。2009年,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
  六、基础设施状况
  太坪村交通状况一般,处于关兴公路的不旁边,村内连户路均为乡间泥路,出行困难。太坪村虽然得到了沼气池项目,但范围小,受益农户少,大多数家庭厨房、厕所、圈舍以农村传统方式修建,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饮用水主要为个人从山间接进家的浅井水,水量不足,且未经净化口排污、垃圾处理设施缺乏,“雨水合污”现象严重,生活垃圾放任自流。公厕等公共设施缺乏。农网改造已完成,但生产生活能源仍主要以木材为主,严重破坏生态,浪费资源。虽然移动信号已覆盖全村,但没有开通程控电话,没有开通有线电视,群众收看电视主要靠地面卫星接收机,信息还相对闭塞。
  
  --人口总数:610人 农业人口:500人 非农业人口:110人
  --行政区面积:11.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499.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麻窝,太坪,龙滩,六猫,熟地 生产总值:6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花椒 办公所在地:麻窝组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0424203 561300 -- 查看 太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太坪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太坪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牛角井村

  牛角井村位于关岭自治县西南部,隶属于板贵乡,地离乡政府9公里,东与木工村接壤,西与盘江河相连,北部是板贵至坡蝉公路。全村包括长冲、杨家地、岩头上、路坎上、坪子上、湾子、川洞,分为7个村民小组,分居于北盘江两岸。 2009年,全村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和主要特点如下:   一、农业生产条件与自然资源   牛角井村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的低热河谷地带,地势较高,地貌以中山、峰丛洼地地貌类型为主,岩溶地貌发育,海拔 630米,土壤以潮泥土、黄壤土和沙壤土为主,年平均气温17.3°C,光照时间长,年日照1400小时,年降水量1300毫米, 无霜期320以上天。   二、耕地面积与农业水利设施   牛角井村全村耕地面积620亩,其中稻田面积达36亩,现有林地面积200亩,森林覆盖率达15﹪。地占584亩   三、人口状况   2009年全村总户数200户,总人口825人,无人获得绿色证书,少数民族人口417人,占总人口的85%,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111人,劳动力人口340人,外出务工人口350人。   四、农民收入与粮食   牛角井村没有工业,没有服务业,经济结构单一,是典型的农业村寨。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主要出产物是花椒、砂仁、玉米、红薯等农产品。 2009年全村种植玉米350亩、粮食总产量243375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95公斤。养殖业以牛、猪、马等大牲畜和鸡、鸭等家禽养殖为主,均为家庭传统养殖,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经济作物主要有花椒、红薯、花生,村民人均收入820元,低收入人口180人,全部超过温饱线。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玉米、花椒、养畜。   五、文教卫生情况   全村现有完小1所,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教室6个,教师2人,在校学生共50人,教育已实现“两基”目标,但基础教育设施的配置不足,村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还较低,多为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村寨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没有相应文化设施,群众文化生活单调。村有一名卫生员、卫生室借用卫生员家,大约有10平方米,医疗设配备不足。2009年,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   六、基础设施状况   牛角井村交通状况一般,7个村民组已全部修通道路,但其它的道路路面狭窄,坑洼不平,存在路基坍塌现象;村内连户路均为乡间泥路,出行困难。牛角井村村民居住拥挤,简易房、危房较多,存在安全隐患。虽然曾实现了38口沼气池项目,但范围小,受益农户少,大多数家庭厨房、厕所、圈舍以农村传统方式修建,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饮用水主要是靠天落雨,虽然政府帮修了50口水池,但水量不足,且未经净化口排污、垃圾处理设施缺乏,“雨水合污”现象严重,生活垃圾放任自流。路灯、公厕等公共设施缺乏。农网改造已完成,但生产生活能源仍主要以花椒、玉米、木才为主,严重破坏生态,浪费资源。虽然移动信号已覆盖全村,但没有开通程控电话,没有开通有线电视,群众收看电视主要靠地面卫星接收机,信息还相对闭塞。      --人口总数:825人 农业人口:75人 非农业人口:750人   --行政区面积:5.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2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长冲,杨家地,岩头上,路坎上,坪子上,湾子,川洞 生产总值:67.6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花椒 办公所在地:坪子上组   

坪寨村

  坪寨村位于关岭自治县板贵乡北部,东抵小坝村,西抵三家寨村,南抵中寨村,北接花江镇下石村,辖区面积 7.5平方公里。全村包括坪寨、落科、新发、大地、拥马林、箐林、红子岩7个自然村寨,分为7个村民小组。 2009年末,全村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和主要特点如下:   一、农业生产条件与自然资源   坪寨村地势较高,地貌以中山、洼地地貌类型为主,岩溶地貌发育,海拔 1100米,土壤以潮泥土、黄壤土和沙壤土为主,年平均气温 17. 3°C,光照时间长,年日照1400小时,年降水量1300毫米。   二、耕地面积和森林资源   坪寨村全村耕地面积1235亩,其中稻田面积208亩,有林地面积910亩,森林覆盖率21%。   三、人口状况   2009年未全村总户数295户,总人口1230人,其中:男674人,女556人,少数民族人口230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683人,劳动力人口741人,外出务工人口350人。   四、农民收入与粮食   坪寨村经济结构单一,是典型的农业村寨。农业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主要出产物是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产品。 2009年全村种植水稻208亩、玉米1000亩,粮食总产量74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 公斤。养殖业以牛、猪等大牲畜和鸡、鸭等家禽养殖为主,均为家庭传统养殖,规模小,技术水平低。2009年未,村民人均收入1450元。   五、文教卫生情况   全村现有小学1所,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教室6个,教师7人,在校学生共200人,教育已实现“两基”目标,但基础教育设施的配置不足,村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还较低,多为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村寨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没有相应文化设施,群众文化生活单调。2009年,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6%。   六、基础设施状况   坪寨村交通状况较差,现还有2个自然村寨没有修通道路,村内连户路均为乡间泥路,出行困难。坪寨村村民居住拥挤,简易房、危房较多,存在安全隐患。饮用水主要为个人从山间接进家的浅井水,水量不足,且未经净化口排污、垃圾处理设施缺乏,“雨水合污”现象严重,生活垃圾放任自流。农网改造已完成,但生产生活能源仍主要以木材为主,严重破坏生态,浪费资源。虽然移动信号已覆盖全村,但没有开通程控电话,没有开通有线电视,群众收看电视主要靠地面卫星接收机,信息还相对闭塞。      --人口总数:1230人 农业人口:1100人 非农业人口:120人   --行政区面积:7.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3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坪寨,落科,新发,大地,拥马林,箐林,红子岩7个自然村寨 生产总值:27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花椒 办公所在地:坪寨组   

中寨村

  中寨村位于关岭自治县西南部,板贵乡的北面。全村辖9个村民组。 2006年末,全村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和主要特点如下:   一、农业生产条件与自然资源   中寨村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的低热河谷地带,地势较高,地貌以中山、峰丛洼地地貌类型为主,岩溶地貌发育,土壤以潮泥土、黄壤土和沙壤土为主,光照时间长,降水量丰富。   二、耕地面积与农业水利设施   中寨村全村耕地面积1150.8亩。其中:稻田面积达205.2亩,地945.6亩,人均耕地为0.959亩。其中:田占0.171亩,地占0.788亩,人均林地面积为0.508亩。其中,人均用材林0.508亩。村内有通村公路穿境而过,有效灌溉沟渠2条。全村通电率为100%。   三、人口状况   2009年未全村总户数206户,有农业人口206户,总人口1200人,其中:男680人,女520人,少数民族126人,占总人口的10.5%,文盲半文盲204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186人,劳动力人口521人,外出务工人口200人。   四、农民收入与粮食   中寨村没有工业,没有服务业,经济结构单一,是典型的农业村寨。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主要出产物是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产品。 2006年全村种植水稻205亩、玉米900亩,粮食总产量43万公斤。养殖业以水牛、猪、马等大牲畜和鸡、鸭等家禽养殖为主,均为家庭传统养殖,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经济作物主要有经果林和蔬菜,2009年全村种植面积35.8亩。2006年未,村民人均收入1200元,全部超过温饱线。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玉米、经果林、畜牧养殖。   五、文教卫生情况   全村现有小学1所,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平方米,教室6 个,教师5人,在校学生共23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7%。教育已实现“两基”目标,但基础教育设施的配置不足,村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还较低,多为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村寨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没有相应文化设施,群众文化生活单调。村有卫生室一所和65㎡多功能办公用房一栋,医疗设备配备不足。2009年,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   六、基础设施状况   中寨村交通状况一般,各个村寨组已全部修通道路,其它的道路路面狭窄,坑洼不平,存在路基坍塌现象;村内连户路均为乡间泥路,出行困难。中寨村村民居住拥挤,简易房、危房较多,存在安全隐患。虽然曾实现了150口沼气池项目,但范围小,受益农户少,大多数家庭厨房、厕所、圈舍以农村传统方式修建,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饮用水主要为个人从山间接进家的浅井水,水量不足,且未经净化口排污、垃圾处理设施缺乏,“雨水合污”现象严重,生活垃圾放任自流。路灯、公厕等公共设施缺乏。农网改造已完成,但生产生活能源仍主要以木材为主,严重破坏生态,浪费资源。虽然移动信号已覆盖全村,但没有开通程控电话,没有开通有线电视,群众收看电视主要靠地面卫星接收机,信息还相对闭塞。      --人口总数:206人 农业人口:206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4.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50.8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鱼塘组,茅草坪,岩上组,龙音组,半坡组等 生产总值:24.7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花椒 办公所在地:鱼塘组   

新其村

  新其村位于板贵乡西部,辖区面积7平方公里。全村包括新房子组、窝函组、寨子组、马洞组共4个小组。 全村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和主要特点如下:   一、农业生产条件与自然资源   新其村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的低热河谷地带,地势较高,地貌以中山、峰丛洼地地貌类型为主,岩溶地貌发育,海拔 630米,土壤以潮泥土、黄壤土和沙壤土为主,年平均气温 17. 3°C,光照时间长,年日照1400小时,年降水量1300毫米, 无霜期320以上天。   二、耕地面积   落城村全村耕地面积320亩,其中稻田面积达4亩,旱地256亩。   三、人口状况   2009年未全村总户数120户,总人口520人,其中:男298人,女222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351人,劳动力人口320人,外出务工人口198 人。   四、农民收入与粮食   新其村没有工业,没有服务业,经济结构单一,是典型的农业村寨。农业以种植花椒、玉米为主,主要出产物是花椒。 2009年全村种植花椒180亩、玉米70亩,水稻4亩。粮食总产量5200公斤。养殖业以牛、猪、等大牲畜和鸡、鸭等家禽养殖为主,均为家庭传统养殖,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经济作物主要有花椒。   五、文教卫生情况   新其村现有小学1所,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1平方米,教室3个,教师2人,在校学生共62人,基础教育设施的配置不足,村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还较低,多为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村寨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没有相应文化设施,群众文化生活单调。村有一名卫生员、村卫生室1间,只有25平方米,医疗设配备不足。2009年,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4%。   六、基础设施状况   新其村交通状况不好,道路路面狭窄,坑洼不平,村内连户路均为乡间泥路,出行困难。新其村村民居住拥挤,简易房,范围小,,大多数家庭厨房、厕所、圈舍以农村传统方式修建,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饮用水主要为个人从山间接进家的浅井水,水量不足,且未经净化口排污、垃圾处理设施缺乏,“雨水合污”现象严重,生活垃圾放任自流。路灯、公厕等公共设施缺乏。农网改造已完成,但生产生活能源仍主要以木材为主,严重破坏生态,浪费资源。虽然移动信号已覆盖全村,但没有开通程控电话,没有开通有线电视,群众收看电视主要靠地面卫星接收机,信息还相对闭塞。   新其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存在明显的制约因素。      --人口总数:520人 农业人口:495人 非农业人口:25人   --行政区面积:7.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2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新房子组,窝函组,寨子组,马洞组 生产总值:9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花椒 办公所在地:新房子组   

小坝村

  小坝村位于关岭自治县西南部,隶属于板贵乡,位于板贵乡北面。全村辖大地、大坝、小坝、高坎、跳马坎、板弄、朝门7个村民组。 2009年末,全村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和主要特点如下:   一、农业生产条件与自然资源   小坝村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的低热河谷地带,地势较高,地貌以中山、峰丛洼地地貌类型为主,岩溶地貌发育。土壤以潮泥土、黄壤土和沙壤土为主。   二、耕地面积与农业水利设施   小坝村全村耕地面积1259.2亩,其中稻田面积达71.3亩,地达1223.9亩,人均耕地为1.599亩,其中田占0.088亩,地占1.511亩,人均林地面积为0.617亩,其中人均用材林0.617亩,人畜饮水困难人数为705人。森林覆盖率达10%。村内有通组公路两条(5公里)横穿村境内,但不相连且路面较差,有效灌溉沟渠1条。   三、人口状况   2009年未全村总户数193户,总人口904人,其中:男600人,女304人,少数民族226人,占总人口的25%,文盲半文盲208人,初中文化程度60人,高中文化程度10人,劳动力352人,外出务工200人。贫困人口53户,250人。   四、农民收入与粮食   小坝村没有工业,没有服务业,经济结构单一,是典型的农业村寨。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主要出产物是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产品。 2009年全村种植水稻60亩、玉米1000亩,粮食总产量28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10公斤。养殖业以水牛、猪、马等大牲畜和鸡、鸭等家禽养殖为主,均为家庭传统养殖,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经济作物主要有经果林,2009年全村种植面积180亩。 2006年未,村民人均收入450元,全部超过温饱线。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玉米、畜牧养殖。   五、文教卫生情况   全村现有小学1所,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教室6个,教师5人,在校学生共185人,教育已实现“两基”目标,但基础教育设施的配置不足,村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还较低,多为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村寨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没有相应文化设施,群众文化生活单调。村有卫生室一所,有65㎡多功能办公用房一栋,医疗设配备不足。2009年,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4%。   六、基础设施状况   小坝村交通状况一般,7个村民组已全部修通道路,其它的道路路面狭窄,坑洼不平,存在路基坍塌现象;村内连户路均为乡间泥路,出行困难。小坝村村民居住拥挤,简易房、危房较多,存在安全隐患。虽然曾实现了150口沼气池项目,但范围小,受益农户少,大多数家庭厨房、厕所、圈舍以农村传统方式修建,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饮用水主要为个人从山间接进家的浅井水,水量不足,且未经净化口排污、垃圾处理设施缺乏,“雨水合污”现象严重,生活垃圾放任自流。路灯、公厕等公共设施缺乏。农网改造已完成,但生产生活能源仍主要以木材为主,严重破坏生态,浪费资源。虽然移动信号已覆盖全村,但没有开通程控电话,没有开通有线电视,群众收看电视主要靠地面卫星接收机,信息还相对闭塞。      --人口总数:904人 农业人口:100人 非农业人口:804人   --行政区面积:7.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59.2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大地,大坝,小坝,高坎,跳马坎,板弄,朝门 生产总值:40.5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花椒 办公所在地:大坝组   

文秀村

  文秀村位于板贵乡东部,辖区面积7平方公里。全村包括野猪寨、文秀、唯德、半坡4个小组,全村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和主要特点如下:   一、农业生产条件与自然资源   文秀村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的低热河谷地带,地势较高,地貌以中山、峰丛洼地地貌类型为主,岩溶地貌发育,海拔 630米,土壤以潮泥土、黄壤土和沙壤土为主,年平均气温 17. 3°C,光照时间长,年日照1400小时,年降水量1300毫米, 无霜期320天以上。   二、耕地面积与农业水利设施   文秀村全村耕地面积893亩,其中稻田面积达103亩, 旱地面积540亩,现有林地面积250亩。   三、人口状况   2009年未全村总户数144户,总人口756人,其中:男350人,女316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403人,劳动力人口398人,外出务工人口156人。   四、农民收入与粮食   文秀村没有工业,没有服务业,经济结构单一,是典型的农业村寨。主要出产物是玉米。 2009年全村种植水稻103亩、玉米540亩,养殖业以牛、猪、马等大牲畜和鸡、鸭等家禽养殖为主,均为家庭传统养殖,规模小,技术水平低。   五、文教卫生情况   文秀村现无小学,是到其他的学校就读。但是都还是实现了“两基”目标,但基础教育设施的配置不足,村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还较低,多为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村寨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没有相应文化设施,群众文化生活单调。村有一名卫生员、卫生室2间,只有43平方米,医疗设配备不足。2009年,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4%。   六、基础设施状况   文秀村交通状况一般,5个小组已基本通小路,但是道路路面狭窄,坑洼不平,村内连户路均为乡间泥路,出行困难。文秀村村民居住拥挤,简易房、危房较多,存在安全隐患。大多数家庭厨房、厕所、圈舍以农村传统方式修建,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饮用水主要为个人从山间接进家的浅井水,水量不足,且未经净化口排污、垃圾处理设施缺乏,“雨水合污”现象严重,生活垃圾放任自流。路灯、公厕等公共设施缺乏。农网改造已完成,但生产生活能源仍主要以木材为主,严重破坏生态,浪费资源。虽然移动信号已覆盖全村,但没有开通程控电话,没有开通有线电视,群众收看电视主要靠地面卫星接收机,信息还相对闭塞。      --人口总数:756人 农业人口:56人 非农业人口:700人   --行政区面积:5.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9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野猪寨,文秀,唯德,半坡 生产总值:52.9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花椒 办公所在地:文秀组   

田坝村

  田坝村位于关岭自治县西南部,隶属于板贵乡,位于板贵乡的东北面。全村包括许俄、田坝、大木树、罗盘(一、二)组、仙仁掌、高炉坝(一、二)组、勾家湾、扁朝、付家寨、小寨(一、二)组13个村民小组。2009年末,全村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和主要特点如下:   一、农业生产条件与自然资源   田坝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的低热河谷地带,地势较低,地貌以中山、峰丛洼地地貌类型为主,岩溶地貌发育,海拔 630米,土壤以潮泥土、黄壤土和沙壤土为主,年平均气温 17. 3°C,光照时间长,年日照1400小时,年降水量1300毫米, 无霜期320以上天。   二、耕地面积与农业水利设施   田坝村全村耕地面积1874.88亩,其中稻田面积达310亩。 现有旱地1564.88亩。   三、人口状况   2009年未全村总户数467户,总人口1967人,其中:男1012人,女955人,少数民族人口1514人,占总人口的77%,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650人,劳动力人口845人,外出务工人口110 人。   四、农民收入与粮食   田坝村没有工业,没有服务业,经济结构单一,是典型的农业村寨。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主要出产物是玉米、水稻等农产品。 2009年全村种植水稻310亩、玉米1564.88亩,粮食总产量不是很高。养殖业以牛、猪、等大牲畜和鸡、鸭等家禽养殖为主,均为家庭传统养殖,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经济作物主要有蔬菜,2009年全村种植面积1874.88亩。 2006年末,村民人均收入780元,全部超过温饱线。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玉米、水稻、养畜等。   五、文教卫生情况   全村现有小学1所,占地面积1133平方米,建筑面积630平方米,教室7个,教师5人,在校学生共302人,教育已实现“两基”目标,但基础教育设施的配置不足,村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还较低,多为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村寨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没有相应文化设施,群众文化生活单调。村里正在准备实施相应的卫生医疗服务,2009年,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4%。   六、基础设施状况   田坝村交通状况一般,13个小组已全部修通道路,其它的道路路面狭窄,坑洼不平,存在路基坍塌现象;村内连户路均为乡间泥路,出行困难。田坝村村民居住拥挤,简易房、危房较多,存在安全隐患。并未建设实现沼气池项目,大多数家庭厨房、厕所、圈舍以农村传统方式修建,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饮用水主要为个人从山间接进家的浅井水,水量不足,且未经净化口排污、垃圾处理设施缺乏,“雨水合污”现象严重,生活垃圾放任自流。路灯、公厕等公共设施缺乏。农网改造已完成,但生产生活能源仍主要以木材为主,严重破坏生态,浪费资源。虽然移动信号已覆盖全村,但没有开通程控电话,没有开通有线电视,群众收看电视主要靠地面卫星接收机,信息还相对闭塞。      --人口总数:1967人 农业人口:200人 非农业人口:1767人   --行政区面积:9.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874.88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许俄,田坝,大木树,罗盘(一、二)组,仙仁掌,高炉坝(一、二 生产总值:153.4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花椒, 办公所在地:田坝组   

太坪村

  太坪村位于板贵乡东面,辖区面积11平方公里。全村包括麻窝、太坪、龙滩、六猫、熟地共5个小组。全村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和主要特点如下:   一、农业生产条件与自然资源   太坪村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的低热河谷地带,地势较高,地貌以中山、峰丛洼地地貌类型为主,岩溶地貌发育,海拔 630米,土壤以潮泥土、黄壤土和沙壤土为主,年平均气温 17. 3°C,光照时间长,年日照1400小时,年降水量1300毫米,无霜期320天以上。   二、耕地面积与农业水利设施   太坪村全村耕地面积5499亩,其中稻田面积达82亩,旱地面积467.9亩,现有林地面积0.833亩。   三、人口状况   2009年未全村总户数143户,总人口610人,其中:男321 人,女289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439人,劳动力人口421人,外出务工人口186 人。   四、农民收入与粮食   太坪村没有工业,没有服务业,经济结构单一,是典型的农业村寨。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 2009年全村种植水稻82亩、玉米3000亩。养殖业以牛、猪、马等大牲畜和鸡、鸭等家禽养殖为主,均为家庭传统养殖,规模小,技术水平低。   五、文教卫生情况   全村现有小学1所,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86平方米,教室8个,教师9人,在校学生共730人,教育已实现“两基”目标,但基础教育设施的配置不足,村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还较低,多为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村寨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没有相应文化设施,群众文化生活单调。村有一名卫生员、卫生室2间,有40平方米,医疗设配备不足。2009年,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   六、基础设施状况   太坪村交通状况一般,处于关兴公路的不旁边,村内连户路均为乡间泥路,出行困难。太坪村虽然得到了沼气池项目,但范围小,受益农户少,大多数家庭厨房、厕所、圈舍以农村传统方式修建,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饮用水主要为个人从山间接进家的浅井水,水量不足,且未经净化口排污、垃圾处理设施缺乏,“雨水合污”现象严重,生活垃圾放任自流。公厕等公共设施缺乏。农网改造已完成,但生产生活能源仍主要以木材为主,严重破坏生态,浪费资源。虽然移动信号已覆盖全村,但没有开通程控电话,没有开通有线电视,群众收看电视主要靠地面卫星接收机,信息还相对闭塞。      --人口总数:610人 农业人口:500人 非农业人口:110人   --行政区面积:11.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499.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麻窝,太坪,龙滩,六猫,熟地 生产总值:6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花椒 办公所在地:麻窝组   

坡蝉村

  坡蝉村位于关岭自治县西南部,隶属于板贵乡,位于板贵乡的东南面。全村包括许香、后寨(一、二)组、坡蝉(一、二)组、水井湾、太坪7个村民小组。2009年末,全村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和主要特点如下:   一、农业生产条件与自然资源   坡蝉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的低热河谷地带,地势较低,地貌以中山、峰丛洼地地貌类型为主,岩溶地貌发育,海拔 630米,土壤以潮泥土、黄壤土和沙壤土为主,年平均气温 17. 3°C,光照时间长,年日照1400小时,年降水量1300毫米, 无霜期320以上天。   二、耕地面积与业农水利设施   坡蝉村全村耕地面积2100亩,其中稻田面积达115.6亩。 现有旱地729亩。   三、人口状况   2009年未全村总户数240户,总人口1285人,其中:男761人,女524人,少数民族人口462人,占总人口的36%,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416人,劳动力人口861人,外出务工人口250 人。   四、农民收入与粮食   坡蝉村没有工业,没有服务业,经济结构单一,是典型的农业村寨。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主要出产物是玉米、水稻等农产品。 2009年全村种植水稻115.6亩、玉米629亩,年产量收入不是很高。养殖业以牛、猪、等大牲畜和鸡、鸭等家禽养殖为主,均为家庭传统养殖,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经济作物主要有经果林,2009年全村种植面积500亩。 2006年末,村民人均收入1400元,全部超过温饱线。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玉米、经果林、养畜等。   五、文教卫生情况   全村现有小学1所,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教室6个,教师8人,在校学生共228人,教育已实现“两基”目标,但基础教育设施的配置不足,村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还较低,多为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村寨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没有相应文化设施,群众文化生活单调。村里正在准备实施相应的卫生医疗服务,2009年,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9%。   六、基础设施状况   坡蝉村交通状况一般,7个小组已全部修通道路,其它的道路路面狭窄,坑洼不平,存在路基坍塌现象;村内连户路均为乡间泥路,出行困难。坡蝉村村民居住拥挤,简易房、危房较多,存在安全隐患。并未建设实现沼气池项目,大多数家庭厨房、厕所、圈舍以农村传统方式修建,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饮用水主要为个人从山间接进家的浅井水,水量不足,且未经净化口排污、垃圾处理设施缺乏,“雨水合污”现象严重,生活垃圾放任自流。路灯、公厕等公共设施缺乏。农网改造已完成,但生产生活能源仍主要以木材为主,严重破坏生态,浪费资源。虽然移动信号已覆盖全村,但没有开通程控电话,没有开通有线电视,群众收看电视主要靠地面卫星接收机,信息还相对闭塞。      --人口总数:1285人 农业人口:200人 非农业人口:1085人   --行政区面积:8.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1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许香,后寨(一、二)组,坡蝉(一、二)组,水井湾,太坪 生产总值:179.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花椒 办公所在地:坡一组   

坝山村

  坝山村位于关岭自治县西南部,隶属于板贵乡,东抵三家寨村,西抵木工村,南连贞丰县,北接中寨村,辖区面积8平方公里。全村包括坝山、堡堡一、堡堡二、新一、新二、瓦房、杨柳树、张家屋基共8个自然村寨,分为8个村民小组。 2007年末,全村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和主要特点如下:   一、农业生产条件与自然资源   坝山村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的低热河谷地带,地势较高,地貌以中山、峰丛洼地地貌类型为主,岩溶地貌发育,海拔 630土壤以潮泥土、黄壤土和沙壤土为主,年平均气温 17. 3°C,光照时间长,年日照1400小时,年降水量1300毫米, 无霜期320以上天。   二、耕地面积与农业水利设施   坝山村全村耕地面积1005亩,其中稻田面积达270亩。现有林地面积800亩,森林覆盖率达62.75%。   三、人口状况   2009年未全村总户数232户,总人口1072人,其中:男594人,女478人,少数民族人口314人,占总人口的29.29%,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167人,劳动力人口643人,外出务工人口345人。   四、农民收入与粮食   坝山村没有工业,没有服务业,经济结构单一,是典型的农业村寨。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主要出产物是玉米等农产品。2007年全村种植玉米435亩。养殖业以水牛、猪、马等大牲畜和鸡、鸭等家禽养殖为主,均为家庭传统养殖,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经济作物主要有花椒、砂仁,2009年全村种植面积720亩,产量达1.53万斤。2007年未,村民人均收入1200元,低收入人口312人,全部超过温饱线。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玉米、花椒、养畜。   五、文教卫生情况   全村现有小学1所,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10平方米,教室8个,教师2人,在校学生共219人;现有中学一所,占地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教室16个,教师33人,公勤人员1名,支教1名,教育已实现“两基”目标,但基础教育设施的配置不足,村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还较低,多为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村寨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没有相应文化设施,群众文化生活单调。村没有卫生室,村民看病买药只能到距村寨4公里的乡卫生院。2009年,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9%。   六、基础设施状况   坝山村交通状况一般,8个自然村寨已全部修通道路,其它的道路路面狭窄,坑洼不平,存在路基坍塌现象;村内连户路均为乡间泥路,出行困难。坝山村村民居住简易房、危房较多,存在安全隐患。虽然曾实现了50口沼气池项目,但范围小,受益农户少,大多数家庭厨房、厕所、圈舍以农村传统方式修建,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饮用水主要为个人从山间接进家的浅井水,或天降自然水,水量不足,且未经净化口排污、垃圾处理设施缺乏,“雨水合污”现象严重,生活垃圾放任自流。路灯、公厕等公共设施缺乏。农网改造已完成,但生产生活能源仍主要以木材为主,严重破坏生态,浪费资源。虽然移动信号已覆盖全村,但没有开通程控电话,没有开通有线电视,群众收看电视主要靠地面卫星接收机,信息还相对闭塞。      --人口总数:1072人 农业人口:100人 非农业人口:972人   --行政区面积:8.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00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坝山,堡堡一,堡堡二,新一,新二,瓦房,杨柳树,张家屋基 生产总值:1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花椒 办公所在地:坝山组   

木工村

  木工村位于关岭自治县西南部,隶属于板贵乡,地离乡政府8公里,东与牛角井村接壤,西与坝山村相连,南部与北盘江交界,北部是板贵至坡蝉公路。全村包括木工、沙地、坡棉、朝子、老屋基、磨石寨、韩家寨,分为7个村民小组,分居于北盘江两岸。 2009年,全村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和主要特点如下:   一、农业生产条件与自然资源   木工村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的低热河谷地带,地势较高,地貌以中山、峰丛洼地地貌类型为主,岩溶地貌发育,海拔 800米,土壤以潮泥土、黄壤土和沙壤土为主,年平均气温20°C,光照时间长,年日照3000小时,年降水量890毫米, 无霜期320以上天。   二、耕地面积与农业水利设施   木工村全村耕地面积700亩,其中稻田面积达140亩,现有林地面积900亩,森林覆盖率达25﹪。地占560亩。   三、人口状况   2009年全村总户数248户,总人口1112人,无人获得绿色证书,少数民族人口215人,占总人口的65%,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132人,高中文化程度16人,劳动力人口412人,外出务工人口350人。   四、农民收入与粮食   木工村没有工业,没有服务业,经济结构单一,是典型的农业村寨。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主要出产物是花椒、砂仁、玉米、红薯等农产品。 2009年全村种植玉米400亩、粮食总产量43924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95公斤。养殖业以牛、猪、马等大牲畜和鸡、鸭等家禽养殖为主,均为家庭传统养殖,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经济作物主要有花椒、红薯、花生,村民人均收入1500元,低收入人口180人,全部超过温饱线。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玉米、花椒、养畜。   五、文教卫生情况   全村现有完小1所,占地面积178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教室8个,教师6人,在校学生共230人,教育已实现“两基”目标,但基础教育设施的配置不足,村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还较低,多为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村寨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没有相应文化设施,群众文化生活单调。村有一名卫生员、卫生室借用老学校一间,大约有25平方米,医疗设配备不足。2009年,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   六、基础设施状况   木工村交通状况一般,7个村民组已全部修通道路,但其它的道路路面狭窄,坑洼不平,存在路基坍塌现象;村内连户路均为乡间泥路,出行困难。木工村村民居住拥挤,简易房、危房较多,存在安全隐患。虽然曾实现了58口沼气池项目,但范围小,受益农户少,大多数家庭厨房、厕所、圈舍以农村传统方式修建,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饮用水主要是靠天落雨,虽然政府帮修了23口水池,但水量不足,且未经净化口排污、垃圾处理设施缺乏,“雨水合污”现象严重,生活垃圾放任自流。路灯、公厕等公共设施缺乏。农网改造已完成,但生产生活能源仍主要以花椒、玉米、木才为主,严重破坏生态,浪费资源。虽然移动信号已覆盖全村,但没有开通程控电话,没有开通有线电视,群众收看电视主要靠地面卫星接收机,信息还相对闭塞。      --人口总数:1112人 农业人口:112人 非农业人口:1000人   --行政区面积:5.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木工、沙地、坡棉、朝子、老屋基、磨石寨、韩家寨, 生产总值:16.7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花椒 办公所在地:木工组   

孔落箐村

  孔落箐村位于关岭自治县西南部,隶属于板贵乡,东抵三家寨村,西抵花江镇,南连贞丰县,北抵花江镇,辖区面积6.8平方公里。全村包括大石板、困牛石、茅草坪、朱家坪、上寨、下寨、湾头共7个自然村寨,分为7个村民小组。 2009年末,全村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和主要特点如下:   一、农业生产条件与自然资源   孔落箐村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的低热河谷地带,地势较高,地貌以中山、峰丛洼地地貌类型为主,岩溶地貌发育,海拔 630土壤以潮泥土、黄壤土和沙壤土为主,年平均气温 17. 3°C,光照时间长,年日照1400小时,年降水量1300毫米, 无霜期320以上天。   二、耕地面积与农业水利设施   孔落箐村全村耕地面积860.2亩,其中稻田面积达60亩。现有林地面积400亩,森林覆盖率达31.7%。   三、人口状况   2009年未全村总户数237户,总人口1080人,其中:男619人,女467人,少数民族人口509人,占总人口的46.87%,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294人,劳动力人口559人,外出务工人口315人。   四、农民收入与粮食   孔落箐村没有工业,没有服务业,经济结构单一,是典型的农业村寨。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主要出产物是玉米等农产品。2009年全村种植玉米780亩。养殖业以水牛、猪、马等大牲畜和鸡、鸭等家禽养殖为主,均为家庭传统养殖,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经济作物主要有花椒、砂仁,2007年全村种植面积385亩,产量达0.78万斤。2007年未,村民人均收入1275.9元,低收入人口234人,全部超过温饱线。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玉米、花椒、养畜。   五、文教卫生情况   全村现有小学1所,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10平方米,教室8个,教师6人,在校学生共219人,教育已实现“两基”目标,但基础教育设施的配置不足,村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还较低,多为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村寨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没有相应文化设施,群众文化生活单调。村没有卫生室,村民生病要到距村外4公里外的乡卫生院就诊,医疗设配备不足。2009年,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   六、基础设施状况   孔落箐村交通状况一般,7个自然村寨已全部修通道路,其它的道路路面狭窄,坑洼不平,存在路基坍塌现象;村内连户路均为乡间泥路,出行困难。孔落箐村村民居住简易房、危房较多,存在安全隐患。虽然曾实现了50口沼气池项目,但范围小,受益农户少,大多数家庭厨房、厕所、圈舍以农村传统方式修建,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饮用水主要为个人从山间接进家的浅井水,或天降自然水,水量不足,且未经净化口排污、垃圾处理设施缺乏,“雨水合污”现象严重,生活垃圾放任自流。路灯、公厕等公共设施缺乏。农网改造已完成,但生产生活能源仍主要以木材为主,严重破坏生态,浪费资源。虽然移动信号已覆盖全村,但没有开通程控电话,没有开通有线电视,群众收看电视主要靠地面卫星接收机,信息还相对闭塞。      --人口总数:1080人 农业人口:120人 非农业人口:960人   --行政区面积:6.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60.2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大石板,困牛石,茅草坪,朱家坪,上寨,下寨,湾头 生产总值:13.7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花椒 办公所在地:上寨组   

花嘎村

  花嘎村位于关岭自治县西南部,隶属于板贵乡,位于板贵乡东北面。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 2009年末,全村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和主要特点如下:   一、农业生产条件与自然资源   花嘎村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的低热河谷地带,地势较高,地貌以中山、峰丛洼地地貌类型为主,岩溶地貌发育,土壤以潮泥土、黄壤土和沙壤土为主,年平均气温17°C,光照时间长年日照1500小时,年降水量1400毫米,无霜期300天以上。   二、耕地面积与农业水利设施   花嘎村全村耕地面积1652亩,其中稻田面积达70亩,地1582亩。现有林地面积30亩,森林覆盖率达10%。村内有乡村公路穿境而过,有效灌溉沟渠1 条。   三、人口状况   2009年未全村总户数223户,总人口946人,其中:男600人,女346人,少数民族人口539人,占总人口的56%,文盲半文盲143人,初中文化程度117人,高中文化程度29人,劳动力人口480人,外出务工人口300人。   四、农民收入与粮食   花嘎村没有工业,没有服务业,经济结构单一,是典型的农业村寨。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主要出产物是水稻、玉米等农产品。 2006年全村种植水稻70亩、玉米1582亩,粮食总产量34万公斤。养殖业以水牛、猪、马等大牲畜和鸡、鸭等家禽养殖为主,均为家庭传统养殖,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经济作物主要有经果林、生姜,2009年全村种植经果林面积100亩,生姜20亩。2009年未,村民人均收入800元,全部超过温饱线。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玉米、畜牧养殖。   五、文教卫生情况   全村现有小学1所,占地面积5267平方米,建筑面积1667平方米,教室6个,教师7人,在校学生共145人,教育已实现“两基”目标,但基础教育设施的配置不足,村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还较低,多为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村寨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没有相应文化设施,群众文化生活单调。村有卫生室一所,村有96㎡多功能办公用房一栋,医疗设配备不足。2009年,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4%。   六、基础设施状况   花嘎村交通状况一般,9个村民组已全部修通道路,其它的道路路面狭窄,坑洼不平,存在路基坍塌现象;村内连户路均为乡间泥路,出行困难。花嘎村村民居住拥挤,简易房、危房较多,存在安全隐患。虽然曾实现了100口沼气池项目,但范围小,受益农户少,大多数家庭厨房、厕所、圈舍以农村传统方式修建,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饮用水主要为个人从山间接进家的浅井水,水量不足,且未经净化口排污、垃圾处理设施缺乏,“雨水合污”现象严重,生活垃圾放任自流。路灯、公厕等公共设施缺乏。农网改造已完成,但生产生活能源仍主要以木材为主,严重破坏生态,浪费资源。虽然移动信号已覆盖全村,但没有开通程控电话,没有开通有线电视,群众收看电视主要靠地面卫星接收机,信息还相对闭塞。      --人口总数:946人 农业人口:100人 非农业人口:846人   --行政区面积:8.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5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冗照,冗埂,简冉,湾子,洞口,坡息等9个自然村寨 生产总值:75.6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花椒 办公所在地:场坝组   

高寨村

  高寨村位于关岭自治县板贵乡东部,东抵白泥村,西抵太坪村,南抵花嘎村,北抵多德村,辖区面积 9.2平方公里。全村包括高寨一、二、三、大、小茴香、茅草坪、柏树弯、石板寨、岩上、苦竹林组7个自然村寨,分为10个村民小组。 2006年末,全村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及主要特点如下:   一、农业生产条件与自然资源   高寨村地势较高,地貌以中山、洼地地貌类型为主,岩溶地貌发育,海拔 1200米,年平均气温 16°C,年日照1200小时,年降雨量1500毫米。   二、耕地面积和森林资源   高寨村全村耕地面积1721亩,其中稻田面积256亩,有林地面积1030亩,森林覆盖率19%。   三、人口状况   2009年未全村总户数317户,总人口1495人,其中:男796人,女699人,少数民族人口512人,劳动力人口890人,外出务工人口378人。   四、农民收入与粮食   高寨村经济结构单一,是典型的农业村寨。农业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主要出产物是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产品。 2009年全村种植水稻256亩、玉米1465亩,粮食总产量88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580公斤。养殖业以牛、猪等大牲畜和家禽养殖为主,均为家庭传统养殖,规模小,技术水平低。2009年未,村民人均收入1420元。   五、文教卫生情况   全村现有小学1所,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教室6个,教师7人,在校学生共250余人,教育已实现“两基”目标,但基础教育设施的配置不足,村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还较低,多为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村寨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没有相应文化设施,群众文化生活单调。2009年,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3%。   六、基础设施状况   高寨村交通状况较差,现还有2个自然村寨没有修通道路,村内连户路均为乡间泥土路,村民出行困难。村民居住拥挤,简易房、危房较多,存在安全隐患。饮用水主要为个人从山间接进家的浅井水,水量不足,且未经净化。排污、垃圾处理设施缺乏,“雨水合污”现象严重,生活垃圾放任自流。农网改造已完成,但生产生活能源仍主要以木材为主,严重破坏生态,浪费资源。虽然移动信号已覆盖全村,但没有开通程控电话,没有开通有线电视,群众收看电视主要靠地面卫星接收机,信息还相对闭塞。      --人口总数:1495人 农业人口:100人 非农业人口:1395人   --行政区面积:9.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72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高寨一,二,三,大,小茴香,茅草坪,柏树弯,石板寨,岩上等 生产总值:212.2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花椒 办公所在地:高寨一组   

多德村

  多德村位于关岭自治县西南部,隶属于板贵乡,位于板贵乡的东北面。全村包括翁洞、梨树坪、岩背后、麻窝、水盐坝、大花地、大岩角、朝子、上黄角、下黄角、高麻、多德一组、多德二组、冗捞等14个小组。2006年末,全村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和主要特点如下:   一、农业生产条件与自然资源   多德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的低热河谷地带,地势较低,地貌以中山、峰丛洼地地貌类型为主,岩溶地貌发育,海拔 630米,土壤以潮泥土、黄壤土和沙壤土为主,年平均气温 17. 3°C,光照时间长,年日照1400小时,年降水量1300毫米, 无霜期320以上天。   二、耕地面积与农业水利设施   多德村全村耕地面积2944.38亩,其中稻田面积达141亩。 现有旱地1974亩。   三、人口状况   2009年未全村总户数389户,总人口1746人,其中:男904人,女842人,少数民族人口1468人,占总人口的84%,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695人,劳动力人口921人,外出务工人口130 人。   四、农民收入与粮食   多德村没有工业,没有服务业,经济结构单一,是典型的农业村寨。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主要出产物是玉米、水稻等农产品。 2009年全村种植水稻100亩、玉米1500亩,粮食总产量134.18万公斤。养殖业以牛、猪、等大牲畜和鸡、鸭等家禽养殖为主,均为家庭传统养殖,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经济作物主要有蔬菜,2006年全村种植面积2000亩。 2009年末,村民人均收入300元,全部超过温饱线。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玉米、养畜。   五、文教卫生情况   全村现有小学1所,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教室7个,教师7人,在校学生共245人,教育已实现“两基”目标,但基础教育设施的配置不足,村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还较低,多为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村寨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没有相应文化设施,群众文化生活单调。村里也正准备实施相关的卫生医疗服务,2009年,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   六、基础设施状况   多德村交通状况一般,14个小组已全部修通道路,其它的道路路面狭窄,坑洼不平,存在路基坍塌现象;村内连户路均为乡间泥路,出行困难。多德村村民居住拥挤,简易房、危房较多,存在安全隐患。虽然曾实现了23口沼气池项目,但范围小,受益农户少,大多数家庭厨房、厕所、圈舍以农村传统方式修建,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饮用水主要为个人从山间接进家的浅井水,水量不足,且未经净化口排污、垃圾处理设施缺乏,“雨水合污”现象严重,生活垃圾放任自流。路灯、公厕等公共设施缺乏。农网改造已完成,但生产生活能源仍主要以木材为主,严重破坏生态,浪费资源。虽然移动信号已覆盖全村,但没有开通程控电话,没有开通有线电视,群众收看电视主要靠地面卫星接收机,信息还相对闭塞。      --人口总数:1746人 农业人口:100人 非农业人口:1646人   --行政区面积:8.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944.38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翁洞,梨树坪,岩背后,麻窝,水盐坝,大花地,大岩角,朝子等 生产总值:52.38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花椒 办公所在地:多德一组   

白泥村

  白泥村位于关岭自治县板贵乡东部,东与镇宁县打帮乡隔河相望,西抵文秀村村,南抵高寨村,北抵多德村,辖区面积 8.7平方公里。全村包括白泥、新寨、红岩、许洼、半坡、二坪6个自然村寨。 2006年末,全村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及主要特点如下:   一、农业生产条件与自然资源   白泥村地势较低,地貌以花山和丘陵为主,平均海拔 850米,年平均气温 20°C,年日照1400小时,年降雨量1300毫米。   二、耕地面积和森林资源   白泥村全村耕地面积1645亩,其中稻田面积207亩,有林地面积1320亩,森林覆盖率25%。   三、人口状况   2009年未全村总户数303户,总人口1321人,其中:男758人,女563人,少数民族人口471人,劳动力人口743人,外出务工人口351人。   四、农民收入与粮食   白泥村经济结构单一,是典型的农业村寨。农业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主要出产物是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产品。 2009年全村种植水稻207亩、玉米1438亩,粮食总产量65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92公斤。养殖业以牛、猪等大牲畜和家禽养殖为主,均为家庭传统养殖,规模小,技术水平低。2009年未,村民人均收入1450元。   五、文教卫生情况   全村现有小学1所,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教室6个,教师7人,在校学生共250余人,教育已实现“两基”目标,但基础教育设施的配置不足,村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还较低,多为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村寨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没有相应文化设施,群众文化生活单调。2009年,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6%。   六、基础设施状况   白泥村交通状况较差,大部分自然村寨没有修通道路,村内连户路均为乡间泥土路,村民出行困难。村民居住拥挤,简易房、危房较多,存在安全隐患。饮用水主要为个人从山间接进家的浅井水,水量不足,且未经净化。排污、垃圾处理设施缺乏,“雨水合污”现象严重,生活垃圾放任自流。农网改造已完成,但生产生活能源仍主要以木材为主,严重破坏生态,浪费资源。虽然移动信号已覆盖全村,但没有开通程控电话,没有开通有线电视,群众收看电视主要靠地面卫星接收机,信息还相对闭塞。      --人口总数:1321人 农业人口:120人 非农业人口:1201人   --行政区面积:8.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4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白泥,新寨,红岩,许洼,半坡,二坪 生产总值:191.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花椒 办公所在地:白泥组   

三家寨村

三家寨村  三家寨村位于关岭自治县西南部,隶属于板贵乡,东抵坝山村,西抵孔落箐村,南连北盘水镇,北接坪寨村,辖区面积6平方公里。全村包括三家寨、韩(一)、韩(二)、谭家寨、黄家寨、窝子地、马家湾共7个自然村寨,分为7个村民小组。   一、农业生产条件与自然资源   三家寨村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的低热河谷地带,地势较高,地貌以中山、峰丛洼地地貌类型为主,岩溶地貌发育,海拔 630土壤以潮泥土、黄壤土和沙壤土为主,年平均气温 17. 3°C,光照时间长,年日照1400小时,年降水量1300毫米, 无霜期320以上天。   二、耕地面积与农业水利设施   三家寨村全村耕地面积1403.594亩,其中稻田面积达109.5亩。现有林地面积665亩,森林覆盖率达47.3%。   三、人口状况   2010年未全村总户数173户,总人口869人,其中:男473人,女396人,少数民族人口246人,占总人口的28.3%,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207人,劳动力人口483人,外出务工人口250人。   四、农民收入与粮食   三家寨村没有工业,没有服务业,经济结构单一,是典型的农业村寨。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主要出产物是玉米等农产品。2007年全村种植玉米1294.094亩。养殖业以水牛、猪、马等大牲畜和鸡、鸭等家禽养殖为主,均为家庭传统养殖,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经济作物主要有花椒、砂仁,2007年全村种植面积652亩,产量达1.2万斤。2007年未,村民人均收入877元,低收入人口142人,全部超过温饱线。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玉米、花椒、养畜。   五、文教卫生情况   全村现有中心小学1所,占地面积264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980平方米,教室17个,教师11人,在校学生共129人,教育已实现“两基”目标,但基础教育设施的配置不足,村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还较低,多为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村寨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没有相应文化设施,群众文化生活单调。村有乡设卫生院一所,卫生员5人,卫生院占地有230平方米,医疗设配备不足。2010年,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   六、基础设施状况   三家寨村交通状况一般,7个自然村寨已全部修通道路,其它的道路路面狭窄,坑洼不平,存在路基坍塌现象;村内连户路均为乡间泥路,出行困难。三家寨村村民居住简易房、危房较多,存在安全隐患。虽然曾实现了50口沼气池项目,但范围小,受益农户少,大多数家庭厨房、厕所、圈舍以农村传统方式修建,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饮用水主要为个人从山间接进家的浅井水,或天降自然水,水量不足,且未经净化口排污、垃圾处理设施缺乏,“雨水合污”现象严重,生活垃圾放任自流。路灯、公厕等公共设施缺乏。农网改造已完成,但生产生活能源仍主要以木材为主,严重破坏生态,浪费资源。虽然移动信号已覆盖全村,但没有开通程控电话,没有开通有线电视,群众收看电视主要靠地面卫星接收机,信息还相对闭塞。      --人口总数:869人 农业人口:120人 非农业人口:749人   --行政区面积:6.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403.594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族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三家寨,韩(一),韩(二),谭家寨,黄家寨,窝子地,马家湾 生产总值:76.211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花椒,火龙果 办公所在地:三家寨组   


太坪村特产大全




太坪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