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县辖乡。1958年属平潭公社流水分社,1961年析置东庠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海域,有岛礁20多个,除东庠岛外全部无人居住,距县城14公里。面积4.2平方公里,人口1.1万。葫芦澳为天然避风良港,客轮通流水镇。辖南江、澳底、东风、澳星、东进、鲎北、东霞、湖边8个村委会。以渔业为主,盛产大黄鱼、带鱼、马鲛鱼、毛虾、紫菜,有名贵海产品青缘锯蟹。.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1万人 | 4.2平方公里 | 350128205 | 350000 | 0591 | 查看 东庠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东霞村 | ·平潭旅游·平潭特产·平潭十大特产·平潭十景·平潭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东霞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潭城镇 |
平潭县辖镇,县府驻地。1958年设平潭公社潭城分社,1961年析置潭城公社,1980年改城关镇,1982年更名潭城镇。位于县境中部,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3.6万。辖城北、城南、城中、北门4个村委会和辕门、观音井、瑞龙、城东、红山、宝湖6个居委会。境内有福州市内燃机配件厂、县贝雕工艺厂和风力发电站。农业主产红薯、花生、蔬菜。有国家级海岛森林公园。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江继芸、北伐著名将领刘尧宸诞生于此。. |
苏澳镇 |
苏澳镇位于福建省平潭县西北端,三面环海,西濒海坛海峡,距县城14千米。面积17.3平方千米,人口4万人(2004年)。辖18个行政村,49个自然村。以渔业为主,有天然避风港,为县对外货运主要港口。有石牌洋风景区(看澳村西边海坛海峡中的“泮洋石帆”连同东岸滩壁象形石景)。 1949年设苏澳乡,1958年更名平潭公社平原分社,1961年析置苏澳公社,1984年改镇。1997年,面积20.4平方千米,人口3.5万,辖苏澳、钟门、龙头、红旗、下苏澳、斗魁、梧峰、和平、友谊、五一、斗门、紫霞、齐富、南海、看澳、民主、先进、西楼18个村委会。 苏澳镇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海坛岛西北端,东与平原毗邻,西与福清市隔海相望,南临海坛海峡,北与大练岛隔海对峙。总面积20.4平方公里,耕地7501亩,林地5178亩,滩涂18450亩。1995年,下辖18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7748户,3.49万人。镇址设在苏澳村,距县城18公里。 -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现苏澳镇辖区,除钟门属朴秀区外,其余均属斗门区;民国15年属三区;民国20年6月,属三区辖下的三民乡和新民乡;民国26年属三区辖下的土库、苏澳联保;民国28年9月复属三区的三民乡和新民乡;民国31年8月撤区署,三民乡和新民乡合并成立苏澳镇;民国32年10月,屿头乡并入苏澳。民国38年9月属三区;1956年3月设苏澳区;1958年4月设苏澳乡,8月改为苏澳大队,属平潭县人民公社平原分社;1961年7月设苏澳人民公社;1984年10月恢复苏澳镇。 苏澳镇海岸线曲折蜿蜒,形成许多天然澳口,较大的有苏澳、钟门下澳、看澳等。苏澳是天然避风港。宋嘉祐四年(1059年),设巡检司,或驻于钟门,或驻于苏澳,管理海上过往船只,出海巡防。绍兴年间,苏澳与松林、南日并称三寨。现设有苏澳航管站,为平潭至福清海口和长乐松下的客货船起点站,又是县内班车的一个终点站,也是全县渔农业生产资料的重要转运站。 - 渔业 苏澳镇以渔为主,海上运输业发达。自古就是海上贸易集散地。据《方舆纪要》载,苏澳、钟门、连街自宋初就与外地通商,渐成集市,被称为“船舶三都会”,“入口以柴米为大宗,出口以鱼盐为大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镇内先后开办造船厂、机械修配厂等小型企业。60年代后,外海捕捞和近海定置网、小拖缯作业兴盛,产量和产值较高。1981年,全镇拥有渔船326艘,舢板120条,共1795吨位。80年代开始,近海养殖和钓石斑鱼作业发展迅速,水产品年产量达4500吨,总产值达21万多元。90年代初,蛏、蛤、紫菜的养殖已具有一定的规模,钟门村建成网箱养鱼基地,水产品远销港澳及日本等地。1995年,水产品总产量达8100吨,总产值3508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占工农业总产值4113万元的85.3%。 辖区内的看澳村海滩遍布海蚀风化岩,“半洋石帆”是全国罕见的花岗岩海蚀柱,是古时平潭十景之一,被明朝语言学家陈第称为“天下奇观”,吸引大批游客前往观光。 |
流水镇 |
平潭县辖镇。县主要渔业基地。1949年设流水乡,1958年改平潭公社流水分社,1961年析置流水公社,1984年复改乡,1994年改镇。位于县境东北,三面环海,东濒台湾海峡,距县城9公里。面积47.6平方公里,人口4.9万。辖流水、肑楼、砂美、肒水、君山、渔屿、北港、山门、坑北、谢厝、五埕、模镜、松厝、南松、新湖、大埕、大澳、西楼、山边、裕藩、东海、五星、港东、松南、后田25个村委会。以渔业为主,盛产带鱼、鳗鱼、梭子蟹、杂虾。东部有东海仙境,为国家级海坛风景名胜区八大分区之一。明代名士林杨出生于此。. |
澳前镇 |
澳前镇地处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海坛岛东南突出部,东临台湾海峡,与台湾岛直线距离68海里,南靠坛南湾,西北与潭城镇紧邻,面积28.39平方公里。澳前镇耕地6876亩,林地6304亩。澳前镇下辖21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9306户,4.09万人,镇址设在澳前村,距城关10公里。 澳前镇位于福建省平潭县平潭岛东部,三面临海,东濒台湾海峡,距县城8千米。澳前镇大沙澳就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本岛的最近点,往东68海里,快艇两个多小时就能到达台湾新竹。面积2 8.3平方千米,人口4.28万人(2004年)。辖21个行政村。牛山岛渔场为全省三大渔场之一,牛山灯塔为国际级灯塔。景点有潭南湾、国家级海岛森林公园和龙凤头海滨浴场、度假村等。 - 气候与资源 澳前镇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得天独厚的气候和自然资源,不仅 澳前镇适宜发展林、茶、果、食用菌、蔬菜等种植业,还适宜于发展牛羊等草食性动物的养殖业。澳前镇有可放牧山地3333公顷,塔头顶草场可成片开发面积达1100多公顷,列为平潭县草食动物养殖综合示范园区。澳前镇盛产枇杷、日本甜柿等名特优水果和巴西菇、蘑菇等食用菌。澳前镇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是平潭县重要商品用材林基地,主要矿产有叶蜡石、伊利石和石英等。 - 代码 350128103:~201澳前村 ~202东澳村 ~203岭前村 ~204龙山村 ~205官姜村 ~206龙北村 ~207玉道村 ~208玉楼村 ~209井边村 ~210光楼村 ~211光裕村 ~212紫兰村 ~213上井村 ~214龙南村 ~215磹角底村 ~216前进村 ~217东星村 ~218中甲村 ~219磹报村 ~220东光村 ~221南赖村[1] - 沿革 1958年设潭东乡,同年更名平潭公社潭城分社,1961年析置潭东公社,1984年改镇,同年更名澳前镇。 澳前镇1997年,面积38.4平方千米,人口4.1万,辖澳前、东澳、岭前、龙山、官姜、龙北、玉井、光裕、光楼、紫兰、上井、龙南、肒角底、前进、东星、中甲、肒报、东光、南赖19个村委会。 澳前镇地处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海坛岛东南突出部,东临台湾海峡,与台湾岛直线距离68海里,南靠坛南湾,西北与潭城镇紧邻,面积28.39平方公里。耕地6876亩,林地6304亩,滩涂3300亩。1995年,下辖21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9306户,4.09万人。镇址设在澳前村,距城关10公里。 民国元年,属高平区,共有45个自然村。民国20年,属一区辖下的潭东乡。民国26年属一区辖下的东澳乡。民国38年9月16日,属一区辖下的潭东乡。1961年设立潭东人民公社。1984年9月撤销公社建制,成立潭东乡人民政府,12月更名为澳前镇人民政府。 澳前镇东面有牛山渔场,盛产大黄鱼、带鱼和梭子蟹等,是福建省最大的渔场。观音澳依傍镇西,是天然良港,也是平潭县重要渔港,拥有发展水产业的优越条件,并建有500吨级深水码头。1979年1月,观音澳被国务院批准为台湾渔轮停泊点,成为海峡两岸交往的重要窗口。 全镇以渔业为主,捕捞、养殖及水产品加工是全镇经济的三大支柱。90年代后,大力发展砂石加工业和以龙凤头海滨浴场为依托的旅游服务业。动工兴建少雄山开发区。199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8542万元,其中渔业总产值6214万元。[2] - 特色产业 澳前镇东面有牛山渔场,盛产大黄鱼、带鱼和梭子蟹等,是福建省最大的渔场。观音澳依傍镇西,是天然良港,也是平潭县重要渔港,拥有发展水产业的优越条件,并建有500吨级深水码头。澳前镇观音澳被国务院批准为台湾渔轮停泊点,成为海峡两岸交往的重要窗口。澳前镇以渔业为主,捕捞、养殖及水产品加 澳前镇工是澳前镇经济的三大支柱。澳前镇大力发展砂石加工业和以龙凤头海滨浴场为依托的旅游服务业。动工兴建少雄山开发区。澳前镇工农业总产值达8542万元,其中渔业总产值6214万元。 澳前镇优质水稻、无公害蔬菜、蘑菇和枇杷己逐渐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特色产业,成为大洋的支柱产业。外地客商云集,农副产品以高产、优质、低残留而远销上海、浙江、广东和福州、厦门、泉州等省市,得到了广大消费者青睐。澳前镇优质稻系平潭县优质稻的主产区,常年种植水稻面积1.75万亩,其中优质水稻面积达1万亩,主要品种为台农67、粳汕961和部分甜糯品种,直链淀粉含量高,整米率高,垩白度高,胶绸度强,质优可口。优质菜。常年种植蔬菜面积达1万亩,主要品种有夏阳大白菜、菜椒、台湾扁豆、豌豆、莴苣、马铃薯等,营养价值高,富含蛋白质、糖分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风味鲜美,十分适宜鲜食和深加工。 澳前镇还有种植玉米、大豆、花生等作物,是著名的药材之乡。枇杷、板栗、水蜜桃、杨梅等水果和野生红菇、香菇等菌类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
北厝镇 |
平潭县辖镇。1958年置平潭公社敖东分社,1961年析置北厝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改镇。位于海坛岛西南部,西濒海坛海峡,东南临坛南海,距县城5公里。面积58.6平方公里,人口3.5万。娘宫港为县客、货运主要港口,竹屿港为对外货运港口。辖湖西、务里、厝祥、澳尾、跨海、先建、红山、红湖、北厝、庄上、娘宫、芦山、山利、天山、大厝基、美楼、湖南、吉钓18个村委会。工业有采石、晒盐、建筑等业。农业主产红薯、花生、小麦,盛产牡蛎、贻贝、海带。田尾村有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抗英名将江继芸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十六脚湖为全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南寨山石景为国家级海坛风景名胜区八大分区之一。. |
平原镇 |
平潭县辖乡。1958年设平原乡,同年改平潭公社平原分社,1961年析置平原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海坛岛西北部,距县城12公里。面积23.7平方公里,人口2.5万。辖平原、剑湖、榕山、上攀、红卫、凤美、山显美、梧凤、燎原、江楼、梧凤楼、当盛、半山、瓦瑶14个村委会。主要企业有平原建筑工程公司。农业主产红薯、小麦、花生,盛产牡蛎等。南垄村的壳丘头新石器时代遗址,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敖东镇 |
平潭县辖乡。1958年置平潭公社敖东分社,1961年析置敖东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海坛岛南端,距县城8公里。面积28平方公里,人口3.2万。辖新垄、敖网、向阳、龙海、建民、仙霞、苍海、东昆、华东、建星、桥锦头、渔庄、青观顶、钱便澳、大福15个村委会。以渔业为主,盛产鳗鱼、带鱼、马面鱼。农业主产红薯、柑橘。大福村的“一片瓦”和山岐澳的“凤凰山沙坡”为国家级海坛风景名胜区八大分区之一。. |
白青乡 |
平潭县辖乡。1956年设国彩乡,1958年属平潭公社,1981年析置白青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海坛岛北端,三面环海,距县城15公里。面积8.8平方公里,人口1.9万。辖青峰、白胜、白沙、丰田、岱峰、玉堂、招康、国彩、南盘、东占10个村委会。以渔业为主,盛产名贵海产品鲍鱼、厚贻贝。. |
屿头乡 |
平潭县辖乡。1956年置屿头乡,1958年改平潭公社平原分社,1961年析置屿头公社,1984年复改乡。位于县境西北部海域,由屿头岛、鼓屿2个有人定居岛屿和70多个无人岛礁组成。距县城24公里。面积12.1平方公里,人口1.5万。辖东珠、乐屿、屿北、东贵、田下、玉瑶、屿南、旺宾8个村委会。通水运。农业主产红薯、小麦、萝卜,盛产紫菜、贝类。. |
大练乡 |
平潭县辖乡。1956年设大练乡,1958年更名平潭公社平原分社,1961年析置大练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北部海域,由大练岛、小练岛2个有人定居岛屿和60多个无人岛礁组成。面积14.4平方公里,人口0.9万。辖立新、秀礁、东礁、西礁、渔限、月举、舍仁宫、瑞洋、围东9个村委会。通水运。农业主产红薯、花生,盛产海带、花蛤。. |
芦洋乡 |
平潭县辖乡。1979年置县芦洋农场,1984年改乡。距县城8公里。面积31.9平方公里,人口0.7万。辖洋中、芦北、黄土墩、马腿、西边寮、鹿寮、大渊7个村委会。农业主产花生、红薯、西瓜,盛产对虾、鳗、真鲷。1993年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造林绿化300佳单位。. |
中楼乡 |
平潭县辖乡。1958年置平潭公社流水分社,1961年析置中楼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6公里。面积19.5平方公里,人口2.2万。辖中楼、冠山、湖山、昆湖、大坪、至凤、南楼、大中、韩厝、盐田、芦南11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红薯、小麦、花生。. |
东庠乡 |
平潭县辖乡。1958年属平潭公社流水分社,1961年析置东庠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海域,有岛礁20多个,除东庠岛外全部无人居住,距县城14公里。面积4.2平方公里,人口1.1万。葫芦澳为天然避风良港,客轮通流水镇。辖南江、澳底、东风、澳星、东进、鲎北、东霞、湖边8个村委会。以渔业为主,盛产大黄鱼、带鱼、马鲛鱼、毛虾、紫菜,有名贵海产品青缘锯蟹。. |
岚城乡 |
岚城乡地处城郊,位于平潭县中部,行政区域环抱平潭城关,北与流水镇、中楼乡接壤,东北与澳前镇的龙凤头海滨沙滩相连,西与芦洋乡,西南与北厝镇毗邻,南部濒临三十六脚湖。全乡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温热湿润,夏凉冬暖,霜雪罕见,春温低于秋温。年均气温19℃,大于10℃积温6560℃,日照1869.5小时,太阳辐射107.99卡/㎡,雨热同季,干雨季节分明,年降水量1000-1200mm。 全乡下辖1个社区,13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区域总面积34.5平方公里,总户数7542户,户籍人口27333人,实际居住人口约9万人。全乡机关干部52人,共有32个党支部,党员1006人。全乡有1所公立中学、3所私立中学、7所小学、8个民办幼儿园和2个学龄前幼教机构,共有302名教师,在校学生共计8200人。1家公立卫生院和18个村卫生所,共配备卫技人员78人。其中,村卫生所中有2所全区著名的上楼村翁训水骨科诊所和正旺村翁训国中医诊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 处(霞屿天后宫、中湖陈氏祠堂),群众健身体育设施 12处,农村书屋7个。 近年来,岚城乡经济稳定发展,高经济附加值农业仍然是重要产业,霞屿、东屿等村的定点蔬菜基地的农产品能常年供应岛内各大超市和福州蔬菜市场,部分未征地村粮食和蔬菜尚能自给自足;砂石产业进一步规范;全乡乃至全区的工业龙头企业—福州利亚造船厂不断发展壮大,订单数量应接不暇;金井湾大道和万宝东路两侧商店云集、商品丰富,物流、交通运输、建材、汽配、超市等社会服务业渐成规模;区域内共有法人单位535家,个体工商户411家,民营经济在我乡呈迅猛发展之势;富春城、星海湾、世界城、平潭融信大卫城等诸多楼盘拔地而起,大量外来人口流入我乡置业。至2015年末,全乡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完成情况如下:全年工农业生产总值15.39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4.71亿元,农业总产值0.3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3358吨,乡镇企业总产值为12.97亿元,乡财政税性总收入618.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058元。 目前,岚城乡作为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发建设的主要区域,共有51个项目落地岚城。中湖、上楼、正旺三个行政村的大部分区域划入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已建成的坛西大道、金井湾大道、坛东大道、环岛东路以及已经开工建设的区间五条路(万北路、龙凤路、麒麟路、平岚一路、平岚二路)纵横交错,形成岚城乡交通主干道。垒球馆、信息产业学院、平潭一中新校区、实验小学、竹屿湖公园、10万吨水厂、302电台等一批重点工程持续推进,区妇幼保健院、台资专科医院、社会福利中心等新项目陆续开工,岚城乡将步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 根据平潭综合实验区发展总体规划,岚城乡功能布局定位为中心商务区。随着实验区发展速度的加快,项目的逐步建成,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文、信息、市场、通讯、交通等条件日渐优越,各项产业发展区位优势突显,我们岚城乡将会展现出更新、更美、更好的发展局面。生态、宜居、智慧、开放的新岚城热诚欢迎您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
南海乡 |
平潭县辖乡。1958年置平潭公社敖东分社,1961年析置南海公社,1984年改乡。距县城16公里。面积13.9平方公里,人口1万。辖陈厝、莲澳、西门、江尾、后坑、北楼、南中7个村委会。以渔业为主,盛产大黄鱼、带鱼,养殖海带、紫菜。岛西南岬角为国家级海坛风景名胜区八大分区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