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福州 >> 福清市 >> 上迳镇

上迳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上迳镇谷歌卫星地图)


上迳镇简介

  福清市辖镇。1961年置上迳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改镇。位于市境中部,距市中心12公里。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3万。辖上迳、油塘、洋中、东林、树林、南湾、梧岗、县圃、前宅、官元、玉屿、山兜、岭脚、海头、牌边、下井16个村委会。主要企业有建筑、五金机械、日用塑料、水产加工、制衣、蓄电池等。农业主产水稻、甘蔗、花生。有八府名产迳江桥底鲫鱼。境内有建于宋的蹑云桥和建于明的鳌江宝塔。日本黄檗宗的开山鼻祖,开创了黄檗文化的隐元禅师为此地人。.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3万人 50平方公里 350181114 350000 0591 查看 上迳镇谷歌卫星地图

上迳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山斗村 ·福清旅游·福清特产·福清十大特产·福清十景·福清名人·福清 0

----

查看 山斗村谷歌卫星地图
县圃村 ·福清旅游·福清特产·福清十大特产·福清十景·福清名人·福清 0

----

查看 县圃村谷歌卫星地图

上迳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玉屏街道

  玉屏街道地处福清城区中心,是福清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于二00六年十二月挂牌成立。玉屏街道是福清的商贸、金融中心,是城区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汇聚地,集文化、娱乐、教育、商住、工贸为一体,辖区面积7.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1万人,下辖14个社区和1个村。街道现有基层党组织24个,其中社区党委5个,党员1462人。   几年来,街道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社区党建为核心,以社区建设为突破口,以城市管理为重点,全面推进三个文明建设。街道经济迅猛发展,社区建设突飞猛进,各项工作稳步前进。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32.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000万元,工业产值3.579亿元,第三产业产值28.921亿元,三个产业的比重为0.6 : 11 : 88.4 ;税收收入3.4917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3665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13448元;实现规模上工业总产值5346万元;外资实际到资552万美元;内资实际到资30147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1160万元。   -   飞地工业渐成规模   通过开展“六赛六比”活动,在着力做大做强商贸经济、楼宇经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主动融入元洪投资区,打造飞地工业园,构筑飞地工业新平台。第一期开发建设土地130亩,投入资金2025万元,开发了6栋钢结构标准厂房和1栋混凝土厂房,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已全部引进项目落地投产。第二期开发建设土地80亩,投入资金近5000万元,建成三层标准厂房和配套宿舍楼共6栋,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竣工验收。目前,共发展飞地工业8家,年产值3.5亿元。   -   社区建设渐趋完善   不断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水平,积极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增强了社区建设的合力,推动了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通过不断的探索、创新,初步形成了“经济发达、文明祥和、保障有力、文化繁荣”的多功能社区形态。现有“五星级支部”3个、“四星级支部”1个、“三星级支部”10个。   -   城市管理日益规范   实行“门前三包”,落实卫生责任制,做好主次干道和大街小巷日常保洁;加强市容市貌管理整顿,及时纠正乱摆摊设点、乱停放行为;强化“三车”管理服务,做好车辆停放,保障交通顺畅和城区秩序;推进社会治安群防群治,建立起志愿者、民兵执勤联防巡逻机制,有效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努力打造“平安社区”建设,塑造和谐、安宁、整洁、有序的中心城区形象。   近年来,玉屏街道坚持科学发展观,主动融入海西建设发展格局,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社区建设卓有成效,城区面貌日新月异,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受到上级的高度肯定。经济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评比均名列福清市前茅。先后荣获国家体育先进社区、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先进文化社区等荣誉称号。  

龙山街道

  龙山街道,于2006年12月30日正式揭牌成立,是以区内拥有“龙山公园”而命名。龙山街道的成立是福清市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是福清市社区建设日趋规范发展的要求,也是福清市深化村转居战略,优化资源配置,缓解人地矛盾的有效措施。街道办事处的成立必将对推动福清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积34平方公里,东至海口镇弥勒岩,南至龙江北岸,西至东门路,北至元华路,京厦铁路穿越南北,交通十分便利。   -   行政区划   街道共有人口56457人,下辖17个村(社区),分别由原融城街道的瑞亭、瑞云、融东、东皋4个社区,原音西镇的龙东、玉峰、东刘、玉塘、倪埔5个村,原海口镇的南宅、隆中、北店、坊里、柏渡、先强、祥丰、塘头8个村组成。   -   党建工作   区内共有党组织35个,其中党委4个(瑞亭、瑞云、东皋、先强),非公经济党组织7个(海美、信兴发鞋塑、新大泽螺旋藻、大富机砖厂、富嘉木业、华强实业),党员数1318人;其中五星级支部2个(瑞亭、龙东),四星级支部1个(东刘),三星级支部12个(除坊里、祥丰两个支部外)。   -   社会经济   区内共有4所中学,共有学生6161人,其中高中生3457人,初中生2694人,小学共有13所,6045人。   区内拥有万亩农业生产基地,有海美玩具、新大泽螺旋藻、凤凰针织等12家上规模企业,有居民休闲好去处——“龙山公园”,是一个集商贸、工业、农业、休闲为一体的新兴街道。  

龙江街道

   龙江街道地处福清市区南大门(即玉融大桥以南),因龙江干流贯穿全境而得名。街道机构于2006年12月中旬成立,于12月30日正式挂牌。机构设置:行政编制20人(其中领导13人),事业编制24人,市属单位编制9人,城管中队8人,环卫队临时人员约20人。党政班子成员14人于2006年12月18日全部到位。街道辖龙江1个社区和下梧、苍霞、朝阳、东南、安民、松峰、松潭、霞楼、观音埔、小南洋10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23万人,暂住人口约2万人。辖区面积31.1平方公里。基层党组织共12个,其中党委1个、党总支1个、支部9个,党员总数643人,其中女党员98人,50岁以上405人,30-50岁175人,30岁以下63人。辖区内有福清市最高学府—福建师大福清分校、特殊教育学校、私立融强医院、福清汽车南站、市戒毒所、市殡仪馆、市垃圾场等企事业单位,还有全市十大纳税企业、年产值达10个亿的福清祥兴手袋有限公司以及在建的福厦铁路客货站。辖区内共有企业70多家,工业总产值约1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近10家,规模工业产值约13亿元。街道共有9所小学,1所初级中学(音西中学),现有小学生3254人,中学生1159人,中学教师110人,小学教师134人。真大线主干道贯穿全境,车水马龙的福清汽车南站和福厦铁路客货站相互呼应,是龙江街道有别于其他街道独具特色的交通区位优势。区域范围为观音埔村以东,安民岭以西,龙江以南,朝阳村以北,面积31.1平方千米,人口52435人(2005年)。  

宏路街道

  宏路建制于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地处通衢要津,曾为古驿站。1949年建乡,1958年后先后属东张、音西人民公社。1970年音西公社迁址宏路并更名为宏路人民公社。1984年9月改立为镇定制,2006年12月由建制镇改设为街道。行政区划面积36.6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社区)。常住人口近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6万人),有畲、回等少数民族3000余人,旅外侨胞2万多人。辖区内有省、市直驻宏单位近70家,是福厦工业走廊上的一个重点工业卫星街镇和著名侨乡。   宏路地处福清中心城区的西部片区,南与上迳镇交界,北与石竹街道毗邻,西与石竹山风景区相连,东与音西街道接壤,街道办事处距福清市区7公里,距福州新港码头43公里,素有福清“西大门”之称,“两横两纵”国省道、城市主干道构成了“开”字型道路骨架,道路交通便捷,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流量大。   -   经济情况   宏路又是国家级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区和南部片区所在地,发展工业拥有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和基础设施配套优势。其属地工业总量居福清市各街镇前排。全市68%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0%以上的规模以上的工业增量出自宏路,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一批面积逾3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动建、竣工为宏路新一轮创业提供了新的载体平台。   -   商业餐饮   宏路现有各类商业网点逾千家,购物超市、休闲娱乐、酒店餐饮行业齐全,有1家三星级酒店。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及四大商业银行、信用社等主要通信金融设施及国内20多家大型物流公司均在该镇设立经营网点。   -   基础设施   宏路街道内设党工委、办事处和公安、消防、税务、工商、邮政、供电、城管、环卫等多家行政事业单位,全街现有大专、技校、职业中专及中学、医院各1所,8所小学,3家幼儿园,1座影剧院,此外,有线电视已与福州联网,城市功能较完善。先后获得全国绿化300强单位、福州市超一流经济强镇、省级文明镇、省级园林式镇、省级卫生镇称号、全省百强乡镇等荣誉称号。  

石竹街道

  石竹街道位于福清城区西大门,2006年12月成立,成立前属原宏路镇。区域范围为真丰村为东,北前亭村以西,洋梓村以南,清昌大道以北,面积15.4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5.3万人。   石竹街道位于福清城区西大门, 石竹街道因其辖区 石竹街道地图内有国家4-旅游风景区“石竹山”而得名,区域范围为真丰村以东,北前亭村以西,洋梓村以南,清昌大道以北,面积15.4平方千米,人口53118人(其中,户籍人口1.4万人,外来人口近4万多人)。辖福耀社区和北前亭、棋山、真丰、跃进、龙塘、高山仑、洋梓、宏兴等8个村委会。办事处驻清荣大道191号。 其中,有一个少数民族村(畲族)。共有8个村级党支部,2个“两新”党组织,分别是祥龙塑胶和宏信建筑公司,1个非公党支部(鸿佳彩印有限公司),有农村党员303人。全街道有25个自然村,61个村民小组,共有耕地面积490.7亩,山地面积10150亩。   交通路网发达,辖区内有福厦高速公路出入口,324国道、清昌大道、清荣大道等主要交通枢纽贯穿其中,同时,连接清荣大道和清昌大道的主要道路有8条,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迅速,实力雄厚   有规模以上企业49家落地在本辖区内,占融侨开发区规模以上企业的二分之一,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401亿元,其中在石竹街道国税、地税分局征收的税金达5400万元(其中国税3400万元,地税2000万元),街域经济实力位列全市24个镇(街)之首。有著名的冠捷电子、福耀玻璃等企业在辖区内,其中有2家企业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分别是福耀玻璃和海壹食品。商贸与第三产业初具规模,人流、物流频繁,汽车运输业发达,有4家物流配送公司。集贸市场1个,三星级酒店1家,休闲娱乐场所17家(其中网吧8家,卡拉OK厅7家,旱冰场2家),餐饮100家,个体工商户370家,从业人员达1800余人。   -   旅游资源   石竹山国家4-旅游风景区位于福清市区西郊10公里处。以石奇竹秀、道教名山、祈梦圣地而驰名,此山“石能留影常来鹤,竹欲摩空尽作龙”。从东面看石竹山,如一条巨龙般逶迤,应了风水学上的“宝地”之征;从南 石竹山风景区面远望石竹山,整个山体看起来象一个等腰三角形,如古埃及金字塔一般的雄伟壮丽,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山上石竹寺建于悬崖峭壁之上,仰望犹如空中楼阁,那绿丛中的橙瓦飞檐,凫绕于香烟之中,蒸云吐雾,确如仙境。石竹寺建于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千余年来经久不衰,其一大特点是儒、释、道三教长期和睦共处。寺内建筑也充分体现了   三教各自特点和风格,观音堂、伽蓝殿、仙君楼、玉皇行宫、文昌阁等三教建筑依山而筑,险而不惊。石竹寺初名灵宝观,因寺周巨石嶙峋,且盛产竹子,故改名为石竹寺。石竹寺不仅是一座千年古刹,更是历史悠久的文化胜地。宋代理学家朱熹、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及清末陈宝琛等名人都到此游览过。至今周围还留下了宋代以来的摩崖题刻二十多处。石竹寺的另一奇观是祈梦文化。   石竹山主峰天子峰的海拔高度只有534.5米,但因为山上景色特别优美,特别适合出家人修行,所以自汉代以来一直有道家方士在这里炼丹修行,流传下来诸如林晃真人骑虎飞升的神话传说。更有何氏九仙修道成仙后在这里显圣,成了这里的主神,相传汉代福州太守何任侠的九个儿子在福州于山修行炼丹,后得道于仙游九鲤湖,来石竹山显灵,托梦给世人,为世人消灾赐福,故民间有“春祈石竹梦,冬求九鲤签”的谚语。和石竹山梦文化有关联的有明朝官居内阁首辅的福清人叶向高、明永乐年间的状元马铎、大旅行家徐霞客、清代名臣陈宝琛、近代著名的海军将领萨镇冰、著名侨领林绍良、林文镜、蔡云辉等。有了这些达官显宦、文化名人以及海内外福清侨领们成功的例证,石竹梦的灵验更是广为流传。   石竹山的道教文化有许多奇、绝之处,主要有“一梦(祈梦)、一签(抽签)、一春(接春)、一愿(许愿)、一生辰(元辰保护神)。每年,石竹山都会举办许多重大的宗教活动和民俗节日,就说接春吧:也就是迎接春神、春王。石竹山自古就被奉为行春之治所。每年的立春这一天,数以万计的信徒来到石竹山,手擎香烛,虔诚地跪拜上山,那时香烟升腾,烛光映天,漫山遍野,人山人海,香客蜿蜒成一条火龙,形成了非常壮观的一道人文景观。还有财神诞、玉皇诞、仙君诞、正月十五元宵节、七巧节、中元节、除夕等,都会把石竹山妆扮得热闹非凡。   石竹山山、水、林、石、洞、寺兼胜,有一天、二塔、三岩、四泉、五仙、六洞、七峰、十二石等胜景。石奇洞幽,山青竹秀,美不胜收。山下石竹湖,其绿如蓝,其明似镜,湖中一翠绿小岛,似鲤鱼闲游,构成整个石竹风景区令人向往的奇特、独特景观。   

音西街道

   音西街道地处城市新区轴心,脱胎于原音西镇,1950年设音西乡,1961年改公社,1970年更名宏路公社,1978 年复置音西公社,1984年改乡,1989年改镇。2006年福建省福清市委、市政府为适应福清城市发展需要,做强做大中心城区,大力实施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于底新设立的七个街道之一。街道区域范围为洋梓村以东,后墓溪以西,云中洋村以南,龙江河以北,总面积51.1平方公里,现辖3个居民社区,11个行政村,户籍人口4.1万人。下辖2个党委,29个党支部,党员总数1145名。随着福清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区域人口正快速集聚,预计将很快超过10万人。2002年以来连续四年获评福州市“经济强镇”,并多次获得福清市经济工作“六赛六比”活动金奖、银奖优胜单位,2006年还被授予“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先进集体”、“福州市卫生镇”荣誉称号。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仅音西村门球队就先后获得北京“清华园”、江西“芦山杯”以及福建省“金鹰杯”等多项省级以上门球赛事冠亚军,涌现出徐云丽等现役国家级运动员。   -   经济发展   街道融侨地产、龙旺名城、锦绣家园、凯景新天地、城丰世纪园、阳光锦城、盛田地产、加洲城、华诚地产、中 联置业等一批高品质房地产企业;融侨、新梅园、多福、金鹰、顺华君悦、瑞鑫速8大酒店等一批星级酒店;好又多、新华都、创辉、广益家居、邮政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现代商贸企业;一个集行政、金融、商贸、生活为一体的城市新区已初现端倪。音西街道大力实施“优二进三”战略,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目前,光电科技园已集聚睿鸿光电、福光光电、易佰特电子、福融辉实业等众多高新技术企业;以商贸、金融、房地产、新兴服务业等为主的第三产业、现代城市型经济蓬勃发展。高品质地产项目层出不穷,金融机构遍地开花,星级酒店不断增加,新金融区、商会大厦、万佳百货大卖场等项目进入紧张运作阶段;税收结构也有了很大变化,其中,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税收年增长10%以上,住宿和餐饮业税收年增长20%以上。以房地产为龙头,金融服务业、餐饮业、批零业及其他服务业并驾齐驱的多元化三产结构正逐步形成。街道去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7.9亿元,比增16.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5亿元,比增6.3%;内外资实际到资8.7亿元、291万美元,分别比增314.3%、45.5%。   -   教育事业   近年来,音西街道为城市化进程加快,学龄儿童大量增加,音西街道恰好位于新城区,为优化教育布局,促进教 育均衡发展,今年该街道共筹集4500万元资金,新建、改建康辉小学、音埔小学幼儿园、林中小学、马山小学4所学校,以满足学龄儿童就学需求。康辉小学新校区共征地46.85亩,规划用地分为教学区、运动区、办公区、生活区,总建筑面积19889平方米,总投资2900万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包括小学部教学综合楼和幼儿园,二期包括小学部教学楼、科技楼、体育馆等建筑。新校区招生规模为幼儿园15个教学班、小学48个教学班(其中一期24个教学班)。目前,小学部教学综合楼和幼儿园一期工程正在抓紧施工中,预计在明年春季可竣工投用。 新建的音埔小学幼儿园位于音埔村音埔小学东面,建筑面积2788.8平方米,总投资363万元。拟定招生规模为9个教学班,配套建设有活动室、卧室、卫生间、衣帽间、食堂和洗衣室,能满足全托办学的需求。目前,该幼儿园工程已基本结束。林中小学主要是对现有的校舍进行改、扩建,计划投资500万元,改造建筑面积2880平方米,包括将现有校区改建为教学区,另在校园东侧征地9亩作为学校运动区。工程计划于今年10月份动工,于明年秋季竣工投用。  

阳下街道

  阳下街道是福建省福州市福清著名侨乡,又是国家级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重要组成部分——洪宽工业村及闽台农业合作示范园区所在地。 北与闽候、长乐两市县为界,东与南岭镇接壤,西隔可洛溪与音西街道对峙,南与融城市区毗邻。境内三面群山屏立,南口接音西平原,口小腹大,呈畚箕形。北有青炎山脉,西有虎尾山脉,东部有十排山脉,北高南低,呈梯阶式逐渐向南倾斜。省道福长公路、市道清荣大道及洪宽大道、已动建的福厦铁路以及即将动建56米宽的市道清繁大道贯穿全境。   阳下,原名洋下,雅名阳霞;2006年撤镇建街,地处福清城区“北大门”,发源于青炎山、王母山的大北溪和虎尾山的虎溪两大溪流自北向南纵贯全境,交汇注入城区龙江。街道辖区总面积69平方公里,总户数12254户,总人口38132人,外来务工人口约1.3万人,旅外华侨1.6万多人, 街道下辖洪宽社区居委会和阳下、奎岭、油楼、玉岭、北林、新局、屿边、溪头、下坝、东田、作坊、高厝、上亭、中亭、下亭、北亭、北山、上街、漈头、西洽、后坂、梨庄等22个行政村。街道基层党组织完善,现有1个总支(辖3个支部)和37个党支部(其中6个非公党组织)。   -   阳下街道特色   [区位优势独特]   街道距市中心仅3公里,交通便捷。   [基础设施完善]   区内水、电、路、通讯、创卫、绿化等环境设施日趋配套完善。   [文教卫生发达]   文教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健身旅游胜地]   区内有特色健身场所和众多历史古迹风景名胜,有高尔夫球练习场、溜冰场、东际寺、陈伯谅牌坊、 福清市际头革命历史纪念馆、际头陈氏支祠、际阳书院、陈炳奎烈士陵园、余长钺烈士陵园、洪春松涛园等。  

海口镇

  福清市辖镇。1958年置海口公社,1984年改镇。位于市境东部,地处龙江入海口,东南临福清湾,距市中心9公里。面积66.5平方公里,人口9万。海口港设有水产、货运、客运、石油4个码头7个泊位。辖南宅、坊里、隆中、北店、祥丰、塘头、柏渡、先强、云光、牛宅、斗恒、城里、前村、立新、海口、后路、晨光、东峤、东岐、梧屿、李厝、南厝、岭兜、洋坂、东阁、石溪、工农27个村委会和海口居委会。主要企业有印刷、服装、塑胶、食品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红薯。名胜古迹有建于宋代的龙江桥和建于唐代的瑞峰寺。民族英雄林则徐,著名印尼企业家和侨界领袖林绍良,科学家陈以强为此地人。.  

城头镇

  福清市辖镇。1955年置城头区,1961年改公社,1984年改乡,1990年改镇。位于市境东北部,距市中心14公里。面积66平方公里,人口5.3万。有国家一级口岸元洪码头。辖西池、东垣、星桥、五龙、湖美、凤屿、堑柄、首溪、岩兜、黄墩、城头、大厝、后俸、东皋、新楼、山下、梁厝、港西、彭洋、吉钓、南田、南冲、善友、溪边、宅前、峰前26个村委会。主要企业有面粉、啤酒、棕榈油、电感元件等厂。农业主产水稻、红薯、花生、大豆。有建于宋熙宁元年(1068)的五龙石桥和石塔。.  

南岭镇

  福清市辖乡。1981年置南岭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市境东北部山区,距市中心13公里。面积22.5平方公里,人口7万。辖文祚、吉岚、上岭、南岭、西溪、梨洞、大山、马斜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花生、大豆。有全省首家大规模养牛场。.  

龙田镇

江镜镇

  福清市辖镇。1961年置江镜公社,1991年改镇。位于市境南部,距市中心19公里。面积56.8平方公里,人口8.7万。东有龙田机场,西有融侨集装箱码头,北通真大公路。辖江镜、酒店、谢塘、后地、雁湖、城坂、玉桂、张厝、塘沁、玉仑、柏陈、鹤潭、南宵、南华、北翁、前张、塘边、岸兜、文房、苍溪、林厝、吴塘、前华、陈厝、南城、柯屿2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电子、钢木家具、机械等厂。农业主产红薯、花生、水稻、甘蔗。.  

港头镇

  福清市辖镇。1961年置港头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改镇。位于市境东南部,距市中心21公里。面积47平方公里,人口7.3万。辖岭头、光辉、东光、马湖、五星、草柄、湖山、东翁、前林、沁塘、白玉、玉田、梓园、高东、洋边、义庄、后园、北湾、汕头、东元、芦华、南郑、南门、西芦、南芦、杭下、后卓、占阳、后叶、陈库、玉坂31个村委会。主要企业有五金机械、食品加工、抽纱、建材等厂。农业主产水稻、蔬菜、家禽、生猪。明内阁首辅叶向高为此地人。.  

高山镇

   高山镇地处福清市龙高半岛南端,面积40平方公里,坐落在万底山上,因地势高而得名。距县城39公里,与平潭岛隔海相望,东与东瀚乡交界,西和三山乡相连,曾是高山、三山、东瀚、沙埔等1镇3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曾有“高山市”之称。清朝末年,高山镇已初具规模,民国28年(1939年)正式设镇。 福清市高山镇历史上最早的“高山”市,位于镇东北500米左右有数块大滚石排列的地带。后因交通关系移到如今的上街,接着又发展了中街。邱厝街和水陆街是在中华民国初年,由印尼归国华侨集资兴建的。上街、中街和邱厝街自东而西连成一条长街。镇内有一条小溪,南北贯流,上架桥梁2座,把中街和邱厝街、水陆街连接起来。街道路面是泥土铺筑,晴天飞尘土,雨天路泥泞。1983年春,旅外侨胞和各有关单位共集资21万元,进行全面整治,铺设一条全长700米、宽为6米的方整石块街道,横贯全镇。镇内道路共有8条。汽车站位于福(清)(平)潭线与高(山)锦(城)线交叉口上,属于直达站性质,中转也较多,年客运量72万人次。   镇辖23个行政村,人口56532人。1986年,住宅建筑用地为27.9万平方米,公共建设用地7.84万平方米,工业仓库用地3.73万平方米。居民住宅多系旧房,一般为土木结构和木结构,层数为1~2层。80年代新建楼房,主要为石结构和土木结构,一般为2~3层。镇内人均建筑面积为18.6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仅6.4平方米。   30多年来,高山镇工业从无到有,现拥有乡镇企业五金、塑料、服装、抽纱、造船、日用化学和异型玻璃等905家,从业人员共1.1万人,年收入4896万元。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为3537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675.77万元,农业产值为861.23万元。全镇有9个渔业队,有机动船32艘、木帆船5艘,共1040马力,399.5吨位。此外,建有虾场、海带场各一所,建农贸市场一个,占地面积为4499.9平方米、建筑面积1535平方米。   1986年,镇内有高山中学和职业中学各1所、小学2所,计占地2.3万平方米,文化站占地200平方米,电影院设有1250个座位,服务半径约10公里;设高山医院和卫生院各1所,共占地1万多平方米,高山医院建筑面积为7267平方米;建有侨联大厦1座,建筑面积为350平方米。   高山是著名的侨乡,旅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有2万多人,广大侨胞爱国爱乡,自1978年以来,全镇共收到侨汇490多万元,建设各项公益事业,为改变家乡面貌做出了贡献。   历史沿革   是福清五大古镇之一。1956年置高山区,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镇。1997年,面积40.4平方千米,人口6.1万,辖北垞、后耀、岭下、洋门、西郑、薛港、北坑、杭中、垄上、玉楼、后安、山后、东进、高山、北岭、门头、前王、前岭、院西、长安、西江、海门、竹秀23个村委会和高山居委会。[1]  

沙埔镇

三山镇

  福清市辖镇。1961年置三山公社,1984年改乡,1990年改镇。位于市境东南部,距市中心26公里。面积86平方公里,人口10.1万。辖三山、东埔、楼下、横坑、官路、沁前、良棋、嘉儒、北陈、安前、泽朗、后洋、鳌头、鳌峰、上坤、北楼、海瑶、埕边、白鹤、瑟江、江厝、东郭、道北、坑边、塘北、后郑、虎邱、钟厝、任厝、魏庄、泽岐、前薛、楼前、韩瑶等35个村委会。企业有耐火材料、纸箱、抽纱、鞭炮、制造等厂。农业主产红薯、花生、小麦、水稻,海特产为白鹤蛎、嘉儒蛤。古迹有明代建造的迎潮塔。.  

东瀚镇

  福清市辖镇。1949年设东瀚乡,1961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改镇。位于市境东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距市中心40公里。面积66.7平方公里,人口3.9万。辖赤表、东庄、大壤、北盛、南浔、后营、东瀚、可门、大坵、文山、陈庄、海亮、文关、西安、佳乐、莲蜂、万安等17个村委会。工业有纺织、制盐、石板材加工等厂。是福建省花岗石出口基地。农业主产红薯、花生、小麦,盛产章鱼、鲎、竹蛏。有建于明代的万安古城和祝圣宝塔。.  

渔溪镇

  福清市辖镇。1956年置渔溪镇,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改镇。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中心14公里。面积115平方公里,人口4.6万。辖渔溪、上郑、南前亭、水头、后岐、后朋、南屿、柳厝、下里、红山、苏田、南升、双墩、建新、钟前、东漈、上张、联华、步上、侨丰20个村委会和渔溪居委会。主要企业有食品、建材、电力、化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甘蔗、花生。境内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唐贞元五年(789)的黄檗山万福寺。.  

上迳镇

  福清市辖镇。1961年置上迳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改镇。位于市境中部,距市中心12公里。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3万。辖上迳、油塘、洋中、东林、树林、南湾、梧岗、县圃、前宅、官元、玉屿、山兜、岭脚、海头、牌边、下井16个村委会。主要企业有建筑、五金机械、日用塑料、水产加工、制衣、蓄电池等。农业主产水稻、甘蔗、花生。有八府名产迳江桥底鲫鱼。境内有建于宋的蹑云桥和建于明的鳌江宝塔。日本黄檗宗的开山鼻祖,开创了黄檗文化的隐元禅师为此地人。.  

新厝镇

  福清市辖镇。1961年置新厝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改镇。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中心26公里。面积66.5平方公里,人口2.8万。省道福厦公路过境,通水运。辖东楼、棉亭、蒜岭、新厝、双屿、界下、硋灶、霞埔、江兜、东沃、漆林、凤迹、大澳、加头、峰头、桥尾16个村委会。主要企业有电力、化工、制盐、服装等厂。农业主产水稻、红薯、茶叶,盛产龙眼。境内有建于唐代的新丰宫和明代的武当别院。.  

江阴镇

  福清市辖镇。1961年置江阴公社,1984年改乡,1990年改镇。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中心30公里。面积69.8平方公里,人口6.6万。有环岛公路与国道福厦路相连,通海运。辖庄前、下垄、梨港、屿礁、北郭、高岭、莆头、岭口、田头、门口、赤厝、沾泽、下堡、下石、何厝、小麦、东井、南曹、潘厝、龙门、后陈、后庄、浔头23个村委会。主要企业有日化、冷冻、电子、制盐等厂。农业主产红薯、水稻、花生。.  

东张镇

  福清市辖镇。1950年设东张镇,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改镇。位于市境西北部,距市中心13公里。面积128平方公里,人口3万。辖先进、先锋、香山、半岭、濑底、三星、道桥、溪北、华石、芦岭、岭下、漈山、崔后、双溪、金芝、玉林、少林、南湖18个村委会和东张居委会。主要企业有藤木竹器制造、食品加工、铸鼎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名胜古迹有南少林寺遗址、东张新石器遗址、东张宋代窑址、唐代建和灵石寺和国家级灵石森林公园。.  

镜洋镇

  历史沿革   镜洋镇因四面环山,中间地平如镜而名。1961年5月建立镜洋人民公社,1984年改社为乡,1993年10月撤乡为镇。现辖17个行政村及1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2.6万人,流动人口3万人。   自然环境   镜洋镇地处福清市西北部,位于东经119°17’,北纬25°46’,地形为向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东、北、西为丘陵、低山所环绕,中部为平原,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9.7℃,无霜期325天,年平均降雨量约1300毫米。境内有洋尾溪和十八重溪两条河流,生产生活和工业用水充裕。   经济状况   2005年,镜洋镇工农业总产值43.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1.9亿元,财政收入80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98元。全镇共有工业企业项目145个,其中三资企业项目43个,内联企业项目45个,乡镇企业项目57个,总投资额近44亿元。主要产业有塑胶、沙滩鞋、食品、油脂、建材加工等。农业方面以种植业为主,以波兰-齐云商品粮基地和墩头-东风土地集中连片开发为辐射,逐步向基地化、产业化方向发展。镜洋镇集体、个体商业发展较快,商品流通比较活跃,福厦公路沿线的镜洋街、琯口街、光荣街是商品销售的主要集市。镜洋镇先后三次被评为福州市一流经济强镇,2005年跻身省50强乡镇排行榜第18位。   社区文化   辖区内共有1所中学,12所完小,著名的西山教育集团(全省第一所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的中小学 )、龙翔教育集团(全省第一所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学校)、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全省唯一大学专科层次的普通高等职业学校)都在境内。区内还有2个驻军部队,一个卫生院。   旅游资源   1999年,镜洋镇被授予“省级园林式镇”。位于区内东侧的仙井岩,-松涛,怪石嶙峋。明代叶向高、林汝翥等诸多历史名人留下的足迹和题刻,给富有传奇色彩的仙井岩锦上添花,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寻幽探古,游览观光。而位于工业区西北侧的大化山风景区,更以山青水秀、林木交荫、奇峰叠秀著称。该风景区目前已被列为省登山协会训练基地,并拟建为全国攀岩中心。辖区内还有“叶相桥”、“门榕”、“人头山”等诸多景观,各具特色,名闻遐迩。.  

一都镇

  福清市辖镇。1961年置一都公社,1984年改乡,1994年改镇。位于市境西北部,距市中心20公里。面积115平方公里,人口1.1万。辖王坑、普礼、一都、东山、善山、后溪6个村委会。主要企业有蜜饯、饮料、造纸等厂。农产水稻、红薯、林木。古迹有宋状元黄定读书处的协济庙,清建东关寨及黄定的状元厝。.  

江镜华侨

   位于县城东南部,场部距县城26公里,全场方圆28.15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32781亩。其前身是国营江镜机耕农场,建于1956年1月。建场初期,向附近各村招收职工122人,建立5个生产队,开荒1461亩,种植水稻416亩、甘薯659亩,当年农业总产值为1.06万元。   1956年12月,由省农垦厅投资动工围垦外围海滩地,到1957年10月建成一条东起港头乡占阳村,西至江镜乡前华村的海堤,全长10.35公里,围垦面积达25665亩。1957年,全场职工146人,播种稻谷2824亩,单产54.5公斤,总产154.85吨,全年饲养生猪983头,产鱼9.5吨,总产值6.99万元。1958年,场属的盐场建成投产,当年产盐11.5吨。   自1962年始,进行水利配套工程建设,至1965年2月,全场共完成引渠工程9145米。建成东华地面水库,占地面积50亩,库容量33万立方米。完成灌溉渠道120条,长83公里;挖排水沟838条,长205.5公里。1965年,全场总人口1188人,其中职工为878人。播种稻谷5793亩,亩产162.5公斤,总产941吨;饲养生猪1383头;产原盐88.15吨;鱼9.6吨。总产值为37.68万元。1966~1976年,农场工农业生产和各项经济建设处于停滞、徘徊时期。工农业总产值从1966年的45.2万元至1976年为52.9万元,10年仅增长7.7万元。   1978年,省侨办接管农场,更名为国营福建省福清江镜华侨农场。从1978年至1984年7月,共安置越南难侨2451人。1978年全场人口3264人,其中职工为1465人。播种稻谷11529亩,单产227斤,总产2619.3吨;全年饲养生猪1695头;产原盐310.3吨;产鱼16吨。总产值为116.53万元。1982年10月,由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在原垦区外围,又新围滩地7220亩,该工程于1984年10月竣工,堤长6700米。新围垦的滩地已逐步发展为鱼、虾、蛏、蛎、蚬、毛蚶等水产养殖基地。1983年工农业总产值达319.46万元,第一次实现盈利0.8万元,结束办场20多年来年年亏损的局面。   1984~1985年,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种生产责任制,变行政实体为经济实体,成立建筑、贸易、工交公司和一个水产养殖场。1985年,全场1049户、5146人,其中职工2138人。播种稻谷10664亩,总产2889.2吨,饲养生猪590头,产原盐288.6吨、鱼525.6吨,总产值418.99万元,盈利3.3万元。1988年,全场1202户、4866人,其中职工2161人。水稻面积15114亩,总产4754.1吨。饲养生猪1551头。工农业总产值1296.42万元,盈利9.59万元。   随着生产的发展,农场建起一座1200个座位的职工俱乐部。1988年,已发展成为由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组成的规模较大的初等教育体系。在校学生总数达1500人,全场共有幼儿园13个,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巩固率达97.5%。还建一座820平方米的卫生所,拥有较齐全的医疗设备。此外,管区下面还分设两个医疗室。  

东阁华侨

   位于福清湾西岸,县城东南12公里处,东西宽近3公里,南北长约5公里,地势平坦。临海与海口码头相望。场内有可停泊百吨货船的码头,陆路福平线贯穿全场,海陆交通方便。   1958年由省轻工业厅投资建盐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共建成一条5公里长的海堤,一个蓄水量100万立方米的地面水库和两个4孔、一个5孔的排洪闸,一个单孔纳潮闸以及大小涵洞45个。并基本完成滩内盐田配套建设。盐场面积1652亩,当年生产原盐2340吨。1963年,由省农垦厅接办,改建为地方国营农场。1964年,经省委批准,由国家侨务办公室接办,改为国营华侨农场。农场土地面积原为12180亩。1975年盐场划归地方国营后,农场实际面积为10272亩,其中耕地面积6020亩、水面积2000亩、园林面积600亩。   建场初期,全场总人口1193人,其中职工535人。1964年,首批安置印尼归国华侨179户,920人。1965年又安置新加坡、泰国和印尼部分归国华侨。1978~1979年,先后又接待安置印度支那难侨三批340户,1622人。至1988年底,全场共有943户,3406人,其中职工1650人。1988年,全场粮食总产2786.8吨,超额完成粮食定购500吨的合同;糖蔗总产8095吨;生猪饲养数8086头;水产养殖23.1吨。总产值达1667.06万元,盈利91.05万元。文教卫生事业日益发展。1988年全场有中小学校各1所、幼儿园5所、托儿所6所、职工业余学校3个班级。在职教师34人,中小学生793人,托幼儿童33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9%。职工医院设备较先进,还有电影院、娱乐室、阅览室等文化设施。   从建场至1988年,国家累计投资总金额1400.67万元,累计回收税利总额1278.14万元;全场除生产自给外,还向国家提供商品粮23923吨、米粉717吨、生猪1131吨、鸡鸭14.09万只、蛋品142吨、鲜鱼214吨、各种酒,1315吨、塑料拖凉鞋749万双、出口塑料制品和瘦肉型生猪达1648万元。同时还兴建一座年饲养能力为1万头的机械化养猪场。全场有汽车11辆、大小拖拉机25台、联合收割机6台、插秧机7台、抽水机41台、扬谷机37台、机床8台以及其他农机具,各种机械总马力4277匹。  


上迳镇特产大全




上迳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