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安顺 >> 紫云县 >> 白石岩乡 >> 抵桶村

抵桶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抵桶村谷歌卫星地图)


抵桶村简介

  (一) 区位概况
  抵桶村位于白石岩乡东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约5公里,全村辖6个村民组,具体是:抵桶组、岩腊组、陇哨组、构皮寨组、芭茅冲组、小窝凼组。12个自然村寨:抵桶、岩腊、陇哨、构皮寨、芭茅冲、小窝凼、六寨、麻冲、鱼塘、旧院、高冲、传角冲。
  (二)自然资源条件
  抵桶村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特征明显,全年温和湿润,地貌以山地、土坡为主,平均海拔1020米,年平均汽温15.0℃—16.0℃,降雨量130.7毫米,日照时数平均值为14.5小时,光照较充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三)土地资源使用状况
  抵桶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林地面积3456亩,耕地面积423.9亩,其中:地423.9亩;人均耕地面积0.6亩。2010年,全村种玉米423.9亩。
  (四)人力资源状况
  全村总户数162户,690人,其中,男:380人,女:310人。少数民族人口381人,占总人口55.23%,劳动力人口393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口158人,外出务工人口222人。
  (五)基础设施状况
  全村6个组未全部解决人畜饮水问题,3个组已实现“三通”(通公路、通电、通电视和电话)。
  (六)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有在校学生29人,在抵桶组建学校一所(即抵桶小学),校舍占地面积521平方米,建筑面积160平方米,篮球场一个,全村29名学生均在白石岩小学就读,学校闲置,没有学生和老师。在关家洞建有卫生室两间,面积60平方米。
  (七)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2010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7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40公斤,贫困户149户66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0%以上,未解决温饱人口285人(均纯收入65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337人(均纯收入在650—865元)。
  (八)本村发展意向及产业布局设想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经果林、中药材种植、花生、地萝卜等旱地经济作物。
  本村计划发展板栗种植、中药材、花生、地萝卜,下步计划种植板栗150亩,发展山银花、半夏种植200亩、积极引导农民种植花生、地萝卜等旱地经济作物,实现农民增收。
  2、整治卫生、推广改用环保新能源
  在村组织活动场所修建公厕1座,改造农村厕所100户,多数农户修建沼气池,通村、通组主干到全部硬化,修建垃圾集中堆放场1个,设置垃圾箱50个、推广新能源,减少林木破坏,打造一个文明、卫生、整洁、生态环境良好的村寨。
  
  --人口总数:628人 农业人口:627人 非农业人口:1人
  --行政区面积:15.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23.9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汉族 发展口号:和谐抵桶村
  --所辖村:抵桶组,岩腊组,陇哨组,构皮寨组,芭茅冲组,小窝凼组 生产总值: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林业,农业 名特产品:蜂蜜 办公所在地:岩腊组
  --自然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资源:农业,林业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0425200 550800 -- 查看 抵桶村谷歌卫星地图

抵桶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抵桶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大水井村

  (一)区位概况   大水井村位于白石岩乡东南面,距乡政府所在地约15公里。全村共辖4个村民组,具体是:大水井组、磨绕组、麻土组、烂屯组,11个自然村寨,具体是:大水井、新寨、兔场、瓦窑田、鸡场、猪场、窝凼、磨绕、堡堡上、沟头、麻土。   (二)自然资源条件   大水井村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5.0℃左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三)土地资源使用状   大水井村总面积14平方公里,林地面积3600亩,耕地面积789亩,其中:田136亩,地653亩;人均耕地面积0.67亩。全村种水稻136亩,玉米630亩,经果林10亩。   (四)人力资源状况   大水井村总户数258户,总人口1161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059人,占总人口99%,劳动力人口689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口163人,外出务工人口285人。   (五)基础设施状况   全村6各自然村寨已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目前还有5个自然村寨人畜饮水较为困难,分别是大水井组、新寨、堡堡上、麻土、沟头。、大水井组、麻土组、磨绕组已实现“三通”(通乡村公路,通电,通水),还有烂屯组没有通乡村公路。   (六)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大水井村建有小学一所(即大水井小学),校舍占地面积面积1045平方米,建筑面积346平方米,教师6人,篮球场1个,在校学生118人。另有村办公室和卫生室各一幢,办公室面积为120平方米,村卫生所面积为60平方米。   (七)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2010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3.66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9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910元,未解决温饱人口64人(年人均纯收入55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156人(年人均纯收入在550元——600元)   (八)本村的发展意向及产业布局设想   1、大水井组至烂屯组通村公路6公里;   2、大水井至麻土组通村公路3公里;   3、麻土组、磨绕组、烂屯组道路硬化;   4、修建磨绕田坝排洪沟2公里;   5、修建磨绕组山塘及灌溉沟4公里;   6、修建烂屯组山塘及灌溉沟4公里;   7、修建村级休闲娱乐活动场所及运动场所;      --人口总数:1161人 农业人口:1156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14.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89.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布依族,汉族 发展口号:大力发展乌鸡养殖产业   --所辖村:大水井组,磨绕组,麻土组,烂屯组 生产总值:4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乌鸡养殖 名特产品:乌鸡 办公所在地:大水井村麻土组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 资源:林业   

岩上村

  (一) 区位概况   岩上村位于白石岩乡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约4公里,全村辖3个村民组,具体是:郎地组、岩上二组、岩上三组。2个自然村寨:郎地、岩上。   (二)自然资源条件   岩上村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特征明显,全年温和湿润,地貌以山地、土坡为主,平均海拔1020米,年平均汽温15.0℃—16.0℃,降雨量130.7毫米,日照时数平均值为14.5小时,光照较充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村内有江蛙出水洞,洞内水面面积200平方米,形成河流长5公里。   (三)土地资源使用状况   岩上村总面积8平方公里,林地面积2500亩,耕地面积663亩,其中:田488亩,地175亩;人均耕地面积0.9亩。2010年,全村种水稻488亩,玉米175亩,经果林35亩。   (四)人力资源状况   全村总户数203户,1017人,其中,男:561人,女:456人。少数民族人口1017人,劳动力人口535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口180人,外出务工人口403人。   (五)基础设施状况   全村有出水洞江蛙洞,有一条有效灌溉沟渠,长1300米,3个村民组基本解决人畜饮水问题,3个组已实现“三通”(通公路、通电、通电视和电话)。   (六)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岩上村在岩上二组建有小学一所(即岩上小学),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篮球场1个,学生数65人,基本实现两基教育目标;该村在岩上建有1个村卫生室,面积65平方米;在岩上建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一个,建筑面积65平方米。   (七)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2010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9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未解决温饱人口78人(均纯收入65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150人(均纯收入在650—865元)。   (八)本村发展意向及产业布局设想   1、发展传统杂技,打造民族杂技之乡   岩上村布依族杂技队始建于1976年3月,创始人为岩山村人罗庭玉(原紫云县政协委员),岩上杂技在一定时段内曾经享誉周边县市,受到省内外观众的关注,1993年3月省文化厅授予白石岩乡为“杂技之乡”荣誉称号。将借助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通过人员培训,旅游资源开发,民族文化的挖掘,在原有杂技的基础上,打造更加突出民族特色,享誉省内外的民族杂技之乡。   2、发展经果林、中药材种植   本村以发展冰脆李和板栗种植、中药材为主,下步计划冰脆李种植200亩,种植板栗150亩,发展山银花、前胡种植300亩。   3、整治卫生、推广改用环保新能源   在村组织活动场所修建公厕1座,改造农村厕所150户,多数农户修建沼气池,通村、通组主干到全部硬化,修建垃圾集中堆放场1个,设置垃圾箱50个、推广新能源,减少林木破坏,打造一个文明、卫生、整洁、生态环境良好的村寨。      --人口总数:1360人 农业人口:1251人 非农业人口:9人   --行政区面积:8.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63.0亩   --主要民族成分:布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岩上一组,岩上二组,岩上三组 生产总值:3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养殖业,杂技 名特产品:米酒 办公所在地:岩上三组   --自然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资源:农业,林业,矿产,杂技   

长山村

  (一)基本现状   1、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    长山村位于白岩乡西南部,与镇宁县的本寨乡相连,全村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辖3个村民组,2个自然村寨,140户,758人,少数民族人口201人,占总人口26.51%,劳动力人口450人。该村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干湿明显,四季分明,地貌以山地、土坡为主,平均海拔1020米,年平均汽温大于15.0℃,降雨量130毫米,日照时数平均值为15.5小时,光照较充足,热量丰富。现有耕地总面积560亩,自然林木280亩,退耕荒山350余亩,全村森林覆盖率达21.82%。水资源丰富,每个村民组都有不同的水井、水池,基本能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目前,该村种植有药材30余亩。2006年末全村人均纯收入800元,人均吃粮167公斤。    2、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长山村是典型的农业村,经济结构单一,农业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主要出产物是玉米、水稻、油菜子等农产品。2006年全村种植水稻238亩、玉米330亩,粮食总产量268000公斤,人均占有粮为167公斤。经济作物主要以种植花椒、花生、辣椒为主。目前,在该村种植已经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其它还种植有核桃、柑橘、梨、石榴等。养殖业以猪、牛等大牲畜和鸡鸭等家禽养殖为主,均为家庭传统养殖,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经济增长速度缓慢。   3、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长山村未建有小学,上学要在邻村学校,无村级卫生室,建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一个,占地面积90平方米。该村饮用水主要靠小水井供给,少部分村寨无饮用水源,水量不足,无垃圾池和污水排沟渠,生活垃圾放任自流,“雨水合污”现象严重,2个自然村寨已经通电、未通公路的自然村寨1个,但通村公路未硬化,路面狭窄,坑洼不平,村内连户路均为乡间泥路,村民文娱活动场所、路灯公共设施缺乏,已完成农网改造,移动信号基本覆盖全村,但没有开通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群众收看电视主要靠地面卫星接收机。村内有零星几家小铺面,无停车场,无集贸点和农贸市场。   (二)主要特点    1、气候条件,该村由于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高,光照较充足,特别适宜发展经果林。目前,已经在该村种植核桃、柑橘、接桃等农作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其它还种植有杉、油桐、石榴、梨等。尤其根据该村的热量资源优势和土质特点,适宜扩大花椒、接桃的种植面积。    2、地理条件,该村地形为土坡丘陵居多,适宜发展畜牧养殖,村内磨院组适宜发展养猪、养牛。目前在该村有一定的规模和数量,有很好的养殖业发展基础,尤其是二元、三元仔猪生产的好基地。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源分布不均。该村各组分布有不同的小水井,但水源点低,村民居住分散,使得无法有效利用,还有个别村寨存在缺水现象。生产、生活用水紧张,部分耕地主要靠“望天落水”,导致粮食产量低,农民增收困难。    2、交通不便。该村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通组公路路面狭窄,坑洼不平,下雨天路滑,交通运输不便。   3、基础设施薄弱。一是区域环境差。距离县城远,不在交通主干线上,交通闭塞,物流不畅,信息交流困难。二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得不到有效灌溉。   4、人口素质偏低,观念落后。一是群众的文化素质低。文盲、半文盲仍占有一定的比例,初中以上文化的绝对数量和比例过低。二是生产方式和生产观念落后。在种植、养殖上大部分农户仍然一直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对农业实用技术心存疑虑。   5、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该村属于乡镇三类贫困村,贫困51户24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2.58%。其中未解决温饱98(人均纯收入650元以下),占总人口的12.93%,低收入人口149人,(人均纯收入650元—865元)。农户经济收入结构单一,农户的收入主要是粮食,增收困难。    (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   长山村属于三类贫困村,三农问题尤其突出,经济结构单一,发展相对滞后,村民增收难,经济落后,村容村貌脏、乱、差,尤其是交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该村的经济发展。基于这样的背景,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以发展新产业,营造新环境,培育新农民,建立新机制,树立新风尚和建设新农村为重点,扎实推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一个生态好、产业强、事业兴、村民福、人气和、行事顺、安居乐业的和谐之村。   

抵桶村

  (一) 区位概况   抵桶村位于白石岩乡东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约5公里,全村辖6个村民组,具体是:抵桶组、岩腊组、陇哨组、构皮寨组、芭茅冲组、小窝凼组。12个自然村寨:抵桶、岩腊、陇哨、构皮寨、芭茅冲、小窝凼、六寨、麻冲、鱼塘、旧院、高冲、传角冲。   (二)自然资源条件   抵桶村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特征明显,全年温和湿润,地貌以山地、土坡为主,平均海拔1020米,年平均汽温15.0℃—16.0℃,降雨量130.7毫米,日照时数平均值为14.5小时,光照较充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三)土地资源使用状况   抵桶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林地面积3456亩,耕地面积423.9亩,其中:地423.9亩;人均耕地面积0.6亩。2010年,全村种玉米423.9亩。   (四)人力资源状况   全村总户数162户,690人,其中,男:380人,女:310人。少数民族人口381人,占总人口55.23%,劳动力人口393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口158人,外出务工人口222人。   (五)基础设施状况   全村6个组未全部解决人畜饮水问题,3个组已实现“三通”(通公路、通电、通电视和电话)。   (六)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有在校学生29人,在抵桶组建学校一所(即抵桶小学),校舍占地面积521平方米,建筑面积160平方米,篮球场一个,全村29名学生均在白石岩小学就读,学校闲置,没有学生和老师。在关家洞建有卫生室两间,面积60平方米。   (七)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2010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7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40公斤,贫困户149户66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0%以上,未解决温饱人口285人(均纯收入65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337人(均纯收入在650—865元)。   (八)本村发展意向及产业布局设想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经果林、中药材种植、花生、地萝卜等旱地经济作物。   本村计划发展板栗种植、中药材、花生、地萝卜,下步计划种植板栗150亩,发展山银花、半夏种植200亩、积极引导农民种植花生、地萝卜等旱地经济作物,实现农民增收。   2、整治卫生、推广改用环保新能源   在村组织活动场所修建公厕1座,改造农村厕所100户,多数农户修建沼气池,通村、通组主干到全部硬化,修建垃圾集中堆放场1个,设置垃圾箱50个、推广新能源,减少林木破坏,打造一个文明、卫生、整洁、生态环境良好的村寨。      --人口总数:628人 农业人口:627人 非农业人口:1人   --行政区面积:15.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23.9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汉族 发展口号:和谐抵桶村   --所辖村:抵桶组,岩腊组,陇哨组,构皮寨组,芭茅冲组,小窝凼组 生产总值: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林业,农业 名特产品:蜂蜜 办公所在地:岩腊组   --自然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资源:农业,林业   

群联村

  (一) 区位概况   群联村位于白石岩乡东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约7.5公里,全村辖5个村民组,具体是:梨树坪组、牛滚凼组、那龙组、卡炸组、凉水沟组。7个自然村寨:梨树坪、牛滚凼、那龙、革早坡、卡炸、大湾、凉水沟。   ( 二)自然资源条件   群联村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特征明显,全年温和湿润,地貌以山地、土坡为主,平均海拔1020米,年平均汽温15.0℃—16.0℃,降雨量130.7毫米,日照时数平均值为14.5小时,光照较充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村内无河流。   (三) 土地资源使用状况   群联村总面积15方公里,林地面积3500亩,耕地面积530亩,其中:田178亩,地352亩;人均耕地面积0.5。2010年,全村经济果林350亩。   (四) 人力资源状况   全村总户数218户,1120人,其中,男:650人,女:470人。少数民族人口927人,劳动力人口468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口127人,外出务工人口548人。   (五) 基础设施状况   全村5个组人畜饮水都存不同程度的困难,5个组已实现“三通”(通公路、通电、通电视和电话)。。   (六)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群联村在凉水沟组建有小学一所(即群联小学),校舍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教师5人,篮球场1个,学生数110人,基本实现两基教育目标;该村在凉水沟组还建有1个村卫生室,面积75平方米;在牛滚凼组建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一个,建筑面积120平方米。   (七) 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2010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6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143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120元,未解决温饱人口52人均纯收入65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210人均纯收入在650—865元)。   (八)本村发展意向及产业布局设想   1、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促进本村经济的发展,需打通梨树坪组至牛滚凼组通组道路2公里,扩修梨树坪通组路及凉水沟通组路6公里,解决梨树坪组新搬迁户及牛滚凼组新搬迁户的用电问题,需新修建小水池26个,解决梨树坪组人畜饮水问题。   2、种养殖项目   (1)、建立二元、三元杂交仔猪生产基地   群联村长期以来就有养殖母猪的习惯,农户基本掌握了母猪养殖技术,加之本地有优良且成规模的地方品种,在今后的工作中,力争继续投入资金发展本地母猪养殖50户100头,同时购进良种公猪2头2个品种,用以改良本地猪种,达到规模,逐步形成优质二元、三元仔猪生产基地,吸引商家上门采购。   (2)、大力发展节粮型养殖业   群联村田地少,粮食产量低,因此,下步力争投入资金大力发展节粮型养殖业。在全村发展肉牛养殖户100户,户均年养殖出栏肉牛规模达15头以上。提高肉牛养殖出栏率,增加收入。   (3)、发展经果林种植   本村以发展核桃和板栗种植为主,下步计划核桃种植200亩,种植板栗150亩。   (4)、整治卫生、推广改用环保新能源   在村组织活动场所修建公厕1座,改造农村厕所200户,多数农户修建沼气池,通村、通组主干到全部硬化,修建垃圾集中堆放场1个,设置垃圾箱100个、推广新能源,减少林木破坏,打造一个文明、卫生、整洁、生态环境良好的村寨。      --人口总数:1120人 农业人口:1115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15.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30.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布依族,汉族 发展口号:和谐群联   --所辖村:梨树坪组,牛滚凼组,那龙组,卡炸组,凉水沟组 生产总值:3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猕猴桃,冰脆李 办公所在地:牛滚凼组   --自然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资源:农业   

新驰村

  (一) 区位概况   新驰村位于白石岩乡西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约25里,全村辖3个村民组,具体是:玉石组、烂木冲组、甘坪寨组。13个自然村寨:玉石、马坡、烂田湾、哨棚、牛圈、中院、黄泥堡、上坝、中坝、下坝、小坡、塘边。   (二)自然资源条件   新驰村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特征明显,全年温和湿润,地貌以山地、土坡为主,平均海拔1020米,年平均汽温15.0℃—16.0℃,降雨量130.7毫米,日照时数平均值为14.5小时,光照较充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村内无河流。玉石组马坡组下面有一个出水洞,是县城采水点和板母电站引水点。   (三) 土地资源使用状况   新驰村总面积8.5平方公里,林地面积5693亩,耕地面积1288.8亩,其中:田283.9亩,地1004.9亩;人均耕地面积0.92。2010年,全村种水稻234 亩,玉米1000亩,经济果林86亩。   (四) 人力资源状况   全村总户数312户,1502人,其中,男:733人,女:769人。少数民族人口1395人,占总人口100%,劳动力人口741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口264人,外出务工人口256人。   (五) 基础设施状况   全村有山塘1个,有1条被洪水冲毁的灌溉沟渠,长2000米;全村3个组有2个组已解决人畜饮水问题,3个组已实现“三通”(通公路、通电、通电视和电话)。在玉石组有1个县城采水点和发电站引水点。   (六)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新驰村在烂木冲组建有小学一所(即新驰小学),校舍占地面积1867平方米,建筑面积675平方米,教师6人,篮球场2个,学生数278人,基本实现两基教育目标;该村在烂木冲组还建有1个村卫生室,面积60平方米;在烂木冲组建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一个,建筑面积90平方米。   (七) 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2010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3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3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815元,未解决温饱人口213人均纯收入65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263人均纯收入在650—865元)。   (八)本村发展意向及产业布局设想   1、 基础设施建设   (1)、基本农田灌溉和水库修建   在2008年的雨季,甘坪寨组的农田灌溉沟渠已被冲毁,至今无能力修复,导致100余亩水田无法正常生产耕种,直接影响整个组的下年粮食产量和吃粮,现急需修复农田灌溉沟渠8000米,确保农业生产。   (2)、公路维修   2008年的雨季公路被冲毁了部分路段,共有1处,长50米,至今无力修建恢复,望上级投入资金,村里组织民工共-复坍塌的路段和购买砂石铺路、修涵洞。   (3)、修建民族风情文化表演场   在烂木冲组修建民族露天表演场1个,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开展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并抓好机会拟建民族风情特色寨子1个,打好乡村旅游的基础。   (4)、修建小水窖   抓住机会在各小组修建小水窖100口,解决人畜饮水困难。   2、种养殖项目   (1)、建立二元、三元杂交仔猪生产基地   新驰村长期以来就有养殖母猪的习惯,农户基本掌握了母猪养殖技术,加之本地有优良且成规模的地方品种,在今后的工作中,力争继续投入资金发展本地母猪养殖100户200头,同时购进良种公猪4头2个品种,用以改良本地猪种,达到规模,逐步形成优质二元、三元仔猪生产基地,吸引商家上门采购。   (2)、大力发展节粮型养殖业   新驰村田地少,粮食产量低,因此,下步力争投入资金大力发展节粮型养殖业。在全村发展肉牛养殖户200户,户均年养殖出栏肉牛规模达20头以上。解决技术上和资金上的困难,提高肉牛养殖出栏率,增加收入。   (3)、发展本地山鸡养殖业   新驰村有大量的、很有特色的本地乌骨山鸡,下步继续瓮中保护和扩大乌鸡的养殖量,力争年出栏达8000羽。   (4)、开展优质牧草种植和加工   实施优质牧草种植100亩,做好加工技术指导,解决养殖业中的饲草困难。   (5)、开展柑桔种植和改良   柑桔是新驰村的特色水果,种植年久日长,大部分的果树老化,下步计划种植100亩,嫁接改良老树300株。   (6)、发展特色产业   第一,发展竹鼠养殖10户,户均养殖20只;第二,扩大本地蜜蜂养殖规模,老户户均养殖规模达10箱以上,新增养殖户达20户以上,使得全村养蜂规模达100箱以上,蜂蜜产量达1000斤以上;第三,引进2头野猪公猪,发展2户野猪养殖户;第四,发展野鸡养殖户4户,户均达50羽。   (7)、整治卫生、推广改用环保新能源   部分小组实施沼气建设,以逐步带动全村生态发展和改厕改圈改院,整治好卫生、推广新能源,减少林木破坏,建立一个生态环境良好的村寨。      --人口总数:1502人 农业人口:1497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8.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88.8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布依族,汉族 发展口号:和谐新池   --所辖村:玉石组,烂木冲组,甘坪寨组 生产总值:4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旅游 名特产品:金银花,桃子,杏子,李子 办公所在地:栏木冲组   --自然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资源:农业,旅游   

小湾村

  (一) 区位概况   小湾村位于白石岩乡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约5公里,全村辖7个村民组,具体是:茅草坪组、小湾组、磨坎组、尅马组、芭毛院组、干龙坝组、笋子冲。11个自然村寨:茅草坪上寨、茅草坪下寨、水井湾、芭毛院、苦岭坳、小湾、磨坎、杨柳井、尅马、干龙坝、笋子冲。   (二)自然资源条件   小湾村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特征明显,全年温和湿润,地貌以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主,平均海拔670米,年平均汽温15.0℃—16.0℃,降雨量130.7毫米,日照时数平均值为14.5小时,光照较充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村内无河流。   (三)土地资源使用状况   小湾村总面积14平方公里,林地面积4000亩,耕地面积700亩,其中:田60亩,地640亩;人均耕地面积0.6亩。2011年,全村种水稻60亩,玉米640亩。   (四)人力资源状况   全村总户数256户,1135人,其中,男:640人,女:495人。少数民族人口125人,劳动力人口540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口98人,外出务工人口218人。   (五)基础设施状况   全村有水窖80个,全村7个村组未全部解决人畜饮水问题,5个组已实现“三通”(通公路、通电、通电视和电话)。   (六)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小湾村在茅草坪组建有小学一所(即茅草坪小学),建筑面积250平方米,篮球场1个,学生数200人,基本实现两基教育目标;该村在茅草坪组建有1个村卫生室,面积56平方米;在茅草坪组建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一个,建筑面积90平方米。   (七)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2011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4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未解决温饱人口60人(人均纯收入1136元以下),低收入人口950人(均纯收入在1136-1500元)。      --人口总数:1135人 农业人口:1124人 非农业人口:11人   --行政区面积:13.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布依族,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和谐小湾   --所辖村:茅草坪组,小湾组,磨坎组,尅马组,芭毛院组,干龙坝组,笋子冲 生产总值:3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矿业 名特产品:玉米,水稻 办公所在地:茅草坪组   --自然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资源:农业,大青石   

猛德寨村

  (一) 区位概况   猛德寨村位于白石岩乡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约9公里,全村辖7个村民组,具体是:坪寨组、猛1组、猛2组、新屯组、吊岩组、岩脚组、弄筛组。6个自然村寨:平寨、猛德寨、新屯、吊岩、岩脚、小湾、弄筛。   (二)自然资源条件   猛德寨村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特征明显,全年温和湿润,地貌以山地、土坡为主,平均海拔1020米,年平均汽温15.0℃—16.0℃,降雨量130.7毫米,日照时数平均值为14.5小时,光照较充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村内有4条小河,河流面积为6平方公里。   (三)土地资源使用状况   猛德寨村总面积24平方公里,林地面积7200亩,耕地面积641.8亩,其中:田305亩,地341.8亩;人均耕地面积0.6亩。2010年,全村种水稻305亩,玉米341.8亩,经果林面积50亩。   (四)人力资源状况   全村总户数278户,1213人,其中,男:632人,女:581人。少数民族人口占98.5%,劳动力人口592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口224人,外出务工人口336人。   (五)基础设施状况   全村7个组全部解决人畜饮水问题,5个组已实现“三通”(通公路、通电、通电视和电话)。   (六)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有在校学生288人,有两幢学校,有村一幢办公室,面积80平方米,有卫生室两间,面积65平方米。   (七)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2010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1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4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180元,未解决温饱人口72人(均纯收入65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422人(均纯收入在650—865元)。   (八)本村发展意向及产业布局设想   配合搞好国家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实现土地增补,增加人均耕地面积,确保粮食增产;以发展畜牧养殖业为主攻方向,辅之以发展经果林、增加农民收入;修建灌溉沟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修建通村油路,硬化通组道路,实施村庄整治,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变村容村貌。      --人口总数:1228人 农业人口:1228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4.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41.8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布依族,汉族 发展口号:和谐猛德寨   --所辖村:坪寨组,猛1组,猛2组,新屯组,吊岩组,岩脚组,弄筛组 生产总值:4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生姜 办公所在地:坪寨组   --自然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资源:农业   

大坪村

  (一)区位概况   大坪村位于白石岩乡东南面,距乡政府所在地约3公里。全村共辖5个村民组,具体是:陇江组、金家湾组、磨者组、打互组、麦子冲,8个自然村寨,具体是:陇江上院、陇江下院、金家湾、磨崽、大坪、麦子冲、打互、云盘寨。   (二)自然资源条件   大坪村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5.0℃左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村内有无水源干河沟一条,面积0.5平方公里。   (三)土地资源使用状   大坪村总面积6平方公里,牧草面积100亩,林地面积5000亩,耕地面积475.9亩,其中:田180.6亩,地295.3亩;人均耕地面积0.43亩。全村种水稻180.6亩,玉米295.3亩。   (四)人力资源状况   大坪村总户数272户,总人口1093人,其中:男619人,女474人,少数民族人口394人,劳动力人口208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口102人,外出务工人口116人。   (五)基础设施状况   全村全村有山塘1个,有一条有效灌溉沟渠长1700米,全村5个组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全部实现“三通”(通乡村公路,通电,通水)。   (六)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有村办公室和卫生室各一幢,办公室面积为90平方米,村卫生所面积为60平方米。   (七)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2010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6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16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250元,未解决温饱人口50人(年人均纯收入55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225人(年人均纯收入在550元——600元)   (八)本村的发展意向及产业布局设想   1、基础设施   修陇江至磨崽公里2.5公里,麦子冲至大冲1.5公里,陇江至大冲1.5公里,全部实现通组公里硬化;修平石板至田坝灌溉沟渠1500米,麦子冲至大冲灌溉沟渠1600米;在村级活动场所修建公厕1座,垃圾填埋场1个,全村改厕改圈150户,增设垃圾桶100个,村庄的卫生配套设施基本能满足村寨生活需要。   2、产业发展布局   在全村培植规模以上黑山羊养殖大户15户,年出栏量达1000只以上,培植养猪大户20户,种草养畜规模的500亩以上。种植业以发展中药材、蔬菜为主。   3、 旅游资源开发   神仙洞 位于大坪村陇江组,神仙洞洞高3公尺,深达数几公里,洞分三层,洞内石钟乳形成的“仙姑石”、“神仙米”,形状栩栩如生,具有一定的开发旅游价值。      --人口总数:1093人 农业人口:1086人 非农业人口:7人   --行政区面积:6.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75.9亩   --主要民族成分:布依族,汉族 发展口号:和谐大坪   --所辖村:陇江组,金家湾组,磨者组,打互组,麦子冲 生产总值:3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花生 办公所在地:磨者组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湿润 资源:农业   

白石岩村

干水井村

  干水井村基本情况   一、 基本现状   (一)区位概况   干水井村位于白石岩乡东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约5里,全村辖7个村民组,具体是:干水井组、弄林组、下寨组、滑石板组、丫口上组、大山脚组、简嘎组。14个自然村寨:河对门、公路边、岜岩、曾家堡堡、高家湾、干水井、大山脚、尤家屋基、弄林、关口上、丫口上、湾子头、简嘎、滑石板。   (二)自然资源条件   干水井村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特征明显,全年温和湿润,地貌以山地、土坡为主,平均海拔1020米,年平均汽温15.0℃—16.0℃,降雨量130.7毫米,日照时数平均值为14.5小时,光照较充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村内无河流、山塘。   (三)土地资源使用状况   干水井村总面积9平方公里,林地面积4100亩,耕地面积1376.5亩,其中:田300亩,地1006.5亩;人均耕地面积0.77。2010年,全村种水稻950 亩,玉米300亩。   (四)人力资源状况   全村总户数378户,1748人,其中,男:890人,女:858人。少数民族人口510人,占总人口30%,劳动力人口756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口318人,外出务工人口512人。   (五) 基础设施状况   全村7个组中除了简嘎不成问题外,其于6个组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畜饮水困难。7个组已实现“三通”(通公路、通电、通电视、电话)。   (六)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干水井村在干水井组有小学一所(即干水井小学),校舍占地面积1867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教师8人,篮球场1个,学生数268人,基本实现两基教育目标。该村在干水井组修建有1个村卫生室,面积60平方米。干水井村有一个爆竹厂和一个踩石场。爆竹厂厂房设在干水井村下寨组,总投资为1500万元。占地面积约有12.5亩,厂房面积3500平方米,现有工作75人。踩石场在干水井村滑石板组,总投资450万元,现有工作10人。   (七) 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2010年,全村粮食总产量52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965元,未解决温饱人口113人均纯收入65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210人均纯收入在650—865元)。   (八)本村发展意向及产业布局设想   1、基础设施建设   (1)、修建小水窖   抓住机会在各小组修建小水窖130口,解决人畜饮水困难。   (2)公路维修   丫口上至大山脚路断约有3.5公里,因2008年以来雨量较大,冲毁部分路面,群众无力维修。望上级部门帮助解决大山脚至丫口上公路路断进行路面铺砂,抢边。   2、种养殖项目   (1)、建立二元、三元杂交仔猪生产基地   干水井村长期以来就有养殖母猪的习惯,农户基本掌握了母猪养殖技术,加之本地有优良且成规模的地方品种,在今后的工作中,力争继续投入资金发展本地母猪养殖100户200头,同时购进良种公猪4头2个品种,用以改良本地猪种,达到规模,逐步形成优质二元、三元仔猪生产基地,吸引商家上门采购。   (2)、大力发展节粮型养殖业   干水井村田地少,粮食产量低,因此,下步力争投入资金大力发展节粮型养殖业。在全村发展肉牛养殖户200户,户均年养殖出栏肉牛规模达20头以上。解决技术上和资金上的困难,提高肉牛养殖出栏率,增加收入。   (3)、开展优质牧草种植和加工   实施优质牧草种植100亩,做好加工技术指导,解决养殖业中的饲草困难。   (4)大力发展绿色蔬菜种植   新修建大棚30座,占地面积23亩。充分利用干水井的有利优势,让农民曾产曾收。   (5)、整治卫生、推广改用环保新能源   部分小组实施沼气建设,以逐步带动全村生态发展和改厕改圈改院,整治好卫生、推广新能源,减少林木破坏,建立一个生态环境良好的村寨。      --人口总数:1749人 农业人口:1743人 非农业人口:6人   --行政区面积:9.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376.5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布依族,汉族 发展口号:和谐干水井   --所辖村:干水井组,弄林组,下寨组,滑石板组,丫口上组,大山脚组,简嘎 生产总值:6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花生,辣椒 办公所在地:干水井村学校   --自然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资源:农业   

幸福园村

  幸福园村是白石岩乡人口最多,土地资源最丰富,交通条件最好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近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各有关部门的帮扶下,幸福园村在基础设施建设、种养业等方面均得到较好发展,在全乡范围内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按照现代新农村建设发展要求,幸福园村的各块建设还远远达不到,还需要充分挖掘有利资源和生产潜力,抢抓发展机遇,进一步创建和发展,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家园。   一、现状与发展要求   (一)基本现状   1、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 幸福园村位于紫云自治县西北部,白石岩乡东面,东与松山镇的白云村接壤,北抵抵桶村,西接干水井和群联村,南至大水井村,辖区面积14平方公里。紫黄公路从中穿过,是唯一列入白石岩乡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全村所辖12个村民组,共有农户512户,2150人,有劳动力1325人,耕地面积3655亩,其中田890亩,旱地2765亩,辖区内以平地地貌为主,地势平缓连片。人均占有土地1.7亩,人均持粮368公斤,人均收入2180元,村无集体经济收入。   2、农村产业发展状况 近几年,结合村情实际,着重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种植业方面:极力推行现代烟草农业,将烤烟生产做大做强,今年全乡种植烤烟面积2100亩,其中幸福园村种植1500亩,比上年翻3倍,新建工场化育苗大棚1个,育出的苗可供应5000亩大田移栽;其他产业还有:茶叶、花生、红心薯、黄金梨和常规的水稻、玉米等,在推广种植上均取得较好效果;在养殖业方面,重点发展和扶持能繁母猪养殖,目前已建有2个100头的母猪养殖场,年出栏仔猪4000余头,年创造纯收入10余万元,起到了较好的致富带头作用。   3、基础设施方面:村内拥有两所完小学校,村级办公室和活动室于2010年已修建完工。各村民小组通组公路已全部修通,其中有3个小组已实现通组公路和庭院硬化,12个小组已通移动电话,各组的人畜饮水基本得到解决,并于2008年底修建一条贯穿全村的烟水配套“管饮”工程,为幸福园村今后的发展铺垫了坚实便利的基础。   (二)主要特点   幸福园村是一个多民族村,主要以汉族、布依族和苗族居多,村民勤劳善良、热爱劳动、积极向上;村距离县城只有9公里,交通便利,有利产品交易和信息联络;各小组相对集中,便于商讨村内大小事务;耕地连片平缓,有较好的生产潜力,但受到市场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对许多产业不敢做大做强,高效产业一直在摸索之中,种养业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及粗放式经营限制着幸福园村的产业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单一,规模小。产业链短,缺乏深加工,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低;高效农业发展滞后,农业科技含量不高,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比严重不协调。   2、土地资源未得到有效发挥,种烟易感病,严重制约烤烟的扩大发展。   3、群众“等、靠、要”思想仍较严重,发展意识不强。村民致富的途径不多,路子不广,各生产小组、农户贫富差距较大,多数村民不够富裕。   4、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目前全村12个组还有9个组还未实现进组道路和庭院硬化,各组的房屋还未启动整治。村容村貌、环境卫生、绿化设施跟不上形势走。电力、电网还需改造,全村人畜饮水水质差,多数是依靠水窖蓄存的水饮用,饮水极不安全;农业基础设施,包括机耕道建设、管饮工程的有效利用和灌溉沟渠设施等都需要加强建设。   5、集体经济薄弱,自身造血功能不强,发展渠道不宽,后劲不足,村集体无经济实体。   6、村组干部工作缺乏工作积极性,年龄相对偏大,战斗力不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村支两委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和科技致富信息方面做得还不够,服务体系跟不上。   7、村民精神文化、娱乐生活单调,缺少文化生活载体。村民之间的团结、沟通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群众对建设的发展要求    1、加大对幸福园村现有产业的扶持力度,包括烤烟生产、红心薯种植、茶叶基地扩建、黄金梨种植及能繁母猪养殖场的发展等。积极引导其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探索高效合理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理念,加强劳务输出合作组织建设,进一步保障劳务产业规范化发展。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以公路沿线为重点,打造特色农村新面貌,力争项目扶持完善进组道路和庭院硬化,改善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整治。   3、探索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转包。因地制宜发展不同形式的生产组织和经济实体,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进而带动村级经济发展。   二、2011年——2013年三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以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引领,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以培训教育和文明创建为动力,紧紧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发展机遇,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立足实际,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可操作性。   2、注重实效,逐步完善。建设要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入手进行解决,立足村情,听取民意,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实事求是。   3、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一切以实际出发,以发展生产为核心,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三)发展的目标及任务   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为发展目标,以特色产业带动当地经济为重点。到2013年将建成经济快步发展、产业布局优化、居住条件改善、社会和谐稳定、民主治安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011年达2398元,增长10%;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38元,增长10%,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00元,增长10%。   (四)发展的主要工作及措施   1、千方百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村容村貌整治,人居环境改善。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争取“一事一议”把板伍、河边及黄泥堡3个组的进组道路、串户路和庭院进行硬化。争取水利部门支持把自来水从相邻的白云中心村接通至板壁和板伍,解决吕家湾、黄泥堡、吴家院、许家院、马安、磨汝坝、板伍、河边、移民点等10个组的人畜饮水困难,维修烟水配套的“管引”工程,确保人畜饮水安全和农田灌溉有保障。到2013年完成危房改造和电力改造,住房和环境得以有效整治,加大卫生厕所改造力度,创建卫生环境村寨。   (2)在现有远程教育站的基础上开通互联网,加强信息化建设,宣传和学习新时期的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完善村级党员活动室与群众文化活动室,加强干部、党员、群众之间的思想沟通,创建地方和谐环境。   (3)合理规划坝区内的机耕道建设和沟渠建设,在黄泥堡组对面坝区和磨汝坝组坝区修建3-5条机耕道,在板伍坝区修建1-2条灌溉沟渠,便于今后的产业规划和生产种植。   (4)2013年在全村各组的主次道路基本实现绿化、净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完成通往磨浪沟组和塘房冲组的通组道路硬化。   2、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全村经济快速发展。   充分发挥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形成产供销联为一体的产业通道,努力打造本村主导产业。   (1)继续扶持和扩大烤烟生产。烤烟是白石岩乡的一项支柱产业,也是幸福园村广大农户发家致富的好路子。目前,烟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有现成的工场化育苗大棚和100多座大烤房,烟农们掌握了较好的生产技术,有利推进烤烟的扩大发展。   (2)扩大红心薯的种植面积,使之成为幸福园村的一项特色产业,利用适宜的土地资源和烤烟忌连作的特点,加大红心薯种植面积,有条件的话建立红心薯加工点,对红心薯进行包装和深加工,提高其生产价值。   (3)巩固发展现有的茶叶、黄金梨和花生种植面积,加大对该几项作物的种植扶持力度,进一步作好引导,力争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使之成为本村不可缺少的主要产业。   (4)加大对两个能繁母猪养殖场和热爱养殖的农户的扶持力度,以之带动全村养殖业的发展。   (5)加强对新型农民的培训,坚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服务、管理”四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技能、创业就业能力和文化知识水平,把农民培养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农民。   3、以文明创建和社会管理为载体,实现乡村风气纯正、文明。   (1)建立具有新农村特点的村规民约,确保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无越级-事件,村民治安满意率达90%以上,并形成长效机制。   (2)在巩固目前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的基础上,大力宣传鼓励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解决好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到2013年农民自愿参合率达100%。   (3)做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人口各项指标达到控制标准。   4、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对村内事务实行民主化管理。   (1)通过先进性教育和新时期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加强村级班子成员的培训,使班子的战斗力、号召力、凝聚力逐步加强,真正做到领好班子,带好队伍,创造好业绩,发展好经济,增加好农民收入,取得村民们的拥护和爱戴,同时,要充分发挥本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2)村内继续发挥议事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作用,每年组织村民及村民代表大会不低于3次,及时征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办事公平、公正、公开,不搞暗箱操作,对村内事务实行“一事一议”和村务每季度公开一次的制度。   (3)抓好“三级联创”和“争先创优”工作,每年培育入党积极分子不少于2名,不断加强党员远程教育培训,提高党员综合素质,使其在发展中起到较好的带头作用。   (五)规划实施的政策建议与措施   合理的政策引导、合乎当地实际情况的保护和建设措施是幸福园村新农村建设规划顺利实施的保证。   1、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按照“农民为主、政府帮助、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原则,多层次、全方位推进幸福园村的新农村建设。   2、政府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在幸福园村新农村建设中给予一定的财力扶持。   3、成立由幸福园村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幸福园村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人口总数:2426人 农业人口:2420人 非农业人口:6人   --行政区面积:14.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655.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布依族,汉族 发展口号:和谐幸福园   --所辖村:板伍组 生产总值:7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烤烟,红心薯,花生 办公所在地:板伍组   --自然条件:中亚季风气候区 资源:农业   

新院村

  (一)区位概况   新院村位于白石岩乡政府东面,距乡政府所在地约3公里。全村共辖4个村民组,具体是:新院组、屯上组、板照组、纳坡,4个自然村寨,具体是:新院、屯上、板照、纳坡。   (二)自然资源条件   新院村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8.5℃左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村内有一个自然沟渠,常年有水。   (三)土地资源使用状   新院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林地面积350亩,耕地面积880亩,其中:田560亩,地320亩;人均耕地面积1亩。全村种水稻560亩,玉米3320亩,经果林110亩。   (四)人力资源状况   新院村总户数196户,总人口965人,其中:男:511人,女:454人。少数民族人口904人,劳动力人口406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口396人,外出务工人口126人。   (五)基础设施状况   全村4个组已全部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已全部实现“三通”(通乡村公路,通电,通水)。   (六)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有在校学生322人,但村内没有学校,有一幢村办公室,面积90平方米,有卫生室一幢,面积60平方米。   (七)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2009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6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73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380元,未解决温饱人口150人(年人均纯收入55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105人(年人均纯收入在550元—600元)   (八)本村的发展意向及产业布局设想   1、白石岩至新院组硬化路6公里;   2、、新院村移民点到村内各组的硬化7000米。   3、新院田坝排洪水沟一条;    4、新院村须要种植核桃300亩、花椒100地面积;   5、新院村须要发展养牛300头;      --人口总数:1100人 农业人口:1092人 非农业人口:8人   --行政区面积:12.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布依族,汉族 发展口号:和谐新院村   --所辖村:新院组,屯上组,板照组,纳坡 生产总值:3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油桐 办公所在地:屯上组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湿润 资源:农业   


抵桶村特产大全




抵桶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