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河村位于岔河镇中部,村公所距岔河镇人民政府1公里,是岔河镇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村内有岔河中心校、岔河中学、岔河卫生院等单位。东接岔河镇塘丰村,南连亦乐村,西邻王家坝村,北毗大寨村和晨思村。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峰峦叠嶂,河流纵横本村。平均海拔1300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平均降雨量954毫米,无霜期250天左右。全村总面积7平方公里,辖17个村民组,5674人,居住汉、苗、彝、白等民族。
岔河村是一片美丽富饶的沃土。地上蕴秀养奇,地下藏珍蓄宝。全村拥有1000亩草山、草坡和天然林地,发展生态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矿产资源丰富,煤、铁、粘土、草碳、天然气储量较大,适宜发展资源型乡镇企业。主要农作物除玉米、洋芋、小麦、稻谷外,还盛产烤烟、油菜等经济作物,适宜种植核桃、板栗、漆树、杜仲等经果林。
岔河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民风纯朴,全村17个村民组全部通公路和程控电话,岔河村的区位优势日益凸现。村委立足于本村村情,树立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依托区位和资源两大优势,重点发展反季节蔬菜、草地畜牧、乡村旅游、矿产开发四大产业,形成农工互补,产业互动,建设城郊型一流强村”的发展思路。目前,反季节蔬菜种植、草地畜牧业发展已迈出实质性步伐,金银山乡村旅游带、观光农业开发、粘土、草炭开发加工条件已日趋成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丽的岔河真诚欢迎各界人士前来旅游、投资、经商、创业!
--人口总数:5764人 农业人口:6099人 非农业人口:575人
--行政区面积:7.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46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白;彝;苗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十七个组 生产总值:10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水稻;玉米;加工;养殖等 名特产品:烤烟;水稻 办公所在地:岔河镇岔河村
--自然条件: 资源:石灰石;天然气;煤;铁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502102 | 551700 | -- | 查看 岔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岔河村 |
岔河村位于岔河镇中部,村公所距岔河镇人民政府1公里,是岔河镇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村内有岔河中心校、岔河中学、岔河卫生院等单位。东接岔河镇塘丰村,南连亦乐村,西邻王家坝村,北毗大寨村和晨思村。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峰峦叠嶂,河流纵横本村。平均海拔1300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平均降雨量954毫米,无霜期250天左右。全村总面积7平方公里,辖17个村民组,5674人,居住汉、苗、彝、白等民族。 岔河村是一片美丽富饶的沃土。地上蕴秀养奇,地下藏珍蓄宝。全村拥有1000亩草山、草坡和天然林地,发展生态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矿产资源丰富,煤、铁、粘土、草碳、天然气储量较大,适宜发展资源型乡镇企业。主要农作物除玉米、洋芋、小麦、稻谷外,还盛产烤烟、油菜等经济作物,适宜种植核桃、板栗、漆树、杜仲等经果林。 岔河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民风纯朴,全村17个村民组全部通公路和程控电话,岔河村的区位优势日益凸现。村委立足于本村村情,树立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依托区位和资源两大优势,重点发展反季节蔬菜、草地畜牧、乡村旅游、矿产开发四大产业,形成农工互补,产业互动,建设城郊型一流强村”的发展思路。目前,反季节蔬菜种植、草地畜牧业发展已迈出实质性步伐,金银山乡村旅游带、观光农业开发、粘土、草炭开发加工条件已日趋成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丽的岔河真诚欢迎各界人士前来旅游、投资、经商、创业! --人口总数:5764人 农业人口:6099人 非农业人口:575人 --行政区面积:7.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46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白;彝;苗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十七个组 生产总值:10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水稻;玉米;加工;养殖等 名特产品:烤烟;水稻 办公所在地:岔河镇岔河村 --自然条件: 资源:石灰石;天然气;煤;铁 |
大寨村 |
大寨村位于岔河镇西南面,距岔河镇政府所在地2.4公里,辖10个村民组,面积4.85平方公里,536户,1970人,其中农业人口1805人,非农业人口165人。居住着汉、彝、苗、白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居多,共有1820人,占总人口的92%。全村耕地面积2000亩,农作物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金银花、核桃、李子为主。全村农业总产值506万元,其中:农450万元,牧业56万元。粮食总产量309吨,人均占有粮490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99.2万元,农村经济纯收入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20元。 大寨村自2010年启动生态家园建设以来,按照镇党委、政府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五园新村”(致富田园、生态庭园、特色庄园、文化乐园、和谐家园)建设目标,强化信息网络化管理,以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变村容村貌,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把黔西北民居建设列为全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措并举,创新思路,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举全村之力,倾力打造特色民居。 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大年初三,大寨村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新春文体活动,现场人潮涌动,各项赛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今年新春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篮球、拔河、舞蹈、龙灯、腰鼓、象棋、乒乓球比赛等春节文体活动,吸引了村里男女老少踊跃参与。 大寨村森林公园坐落在大寨村六组、七组、八组、九组之间,面积约100亩,公园内树木枝繁叶茂,空气清新,是人们夏季避暑的好地方。 --人口总数:1970人 农业人口:1805人 非农业人口:1650人 --行政区面积:4.8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0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彝、白 发展口号:抢抓机遇、努力拼搏,狠抓经济,努力改善生活条件,着力打造岔河镇第一新农村 --所辖村:大寨村1--10组 生产总值:50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烤烟、金银花、核桃、李子 名特产品:金银花、核桃、李子 办公所在地:毕节市大寨村一组 --自然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资源:核桃、李子 |
木来村 |
木来村位于毕节市东部、距县城26公里,木来村在岔河镇西面,距岔河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东面亦乐村,西面是浅寨村,南面是发音村,北面是王家坝村。全村12个村民组,总面积6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及水文、气候特征 木来村南部地势较高,北部以深山地和深切河谷地为主,海拔1460-1689米之间,平均海拔1615米。属乌蒙山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属长江南支流横江河岸山地,水资源困乏,且缺乏有效利用,全村里人畜饮水较困难。木来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0.7-14.1℃,年降雨量103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1540小时,无霜期190天。 土地资源 全村有耕地2736亩,其中大于25度2000亩;林地2850亩;荒地1100亩;可利用荒地1100亩;人均耕地1 亩,人均耕地较少,但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土地出产率较低。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烤烟、大豆等为主。土类主要为黄壤——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的一种地带性土壤,为棕壤与黄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兼有黄壤与棕壤的某些特征。脱硅和富铝化作用弱,具有明显的生物积累过程。有机质分解缓慢,表层有机质丰富,但有效养分缺乏。特别缺磷(速磷4PPm)、钾(速钾90PPm),pH值4.4-5.7,为酸性土。 --人口总数:3040人 农业人口:3015人 非农业人口:25人 --行政区面积:6.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736.0亩 --主要民族成分: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40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稻谷 办公所在地:木来村 |
塘丰村 |
塘丰村毗邻岔河镇岔河村、梨树镇、文阁乡,已纳入双山经济开发新区规划,目前已建成蔬菜基地200余亩,种子玉米基地1000余亩,烤烟2500余亩,修建机耕道25公里,育苗大棚20个,烘烤房48幢以及以玛瑙、樱桃、野山核桃为主的果林,并在林下建有养猪场及养鸡场各一个。距实验区规划环南高速、成渝高铁将横穿本村南北,大型农庄正在筹建之中。 --人口总数:3573人 农业人口:3423人 非农业人口:150人 --行政区面积:22.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9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白 发展口号: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所辖村:1,2,3,4,5,等16个组 生产总值:26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基地,蔬菜基地等 名特产品:烤烟,樱桃,核桃等 办公所在地:塘丰 |
亦乐村 |
一、地理位置 亦乐村位于毕节市东部、距县城26公里,亦乐村在岔河镇南面,距岔河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东面文阁乡,西面是王家坝村,南面是木来村,北面是岔河村。全村21个村民组,总面积16平方公里。 二、地质地貌及水文、气候特征 亦乐村南部地势较高,北部河谷地为主,海拔1420-1680米之间,平均海拔1590米。属乌蒙山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属长江南支流横江河岸山地,水资源困乏,且缺乏有效利用,全村里人畜饮水较困难。亦乐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0.7-14.1℃,年降雨量103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1540小时,无霜期190天。 三、土地资源 全村有耕地3423亩,其中大于25度400亩;林地2850亩;荒地128亩;可利用荒地128亩;人均耕地1亩,人均耕地少,且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土地出产率较低。农作物以玉米、烤烟、马铃薯、大豆等为主。土类主要为黄壤——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的一种地带性土壤,为棕壤与黄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兼有黄壤与棕壤的某些特征。脱硅和富铝化作用弱,具有明显的生物积累过程。有机质分解缓慢,表层有机质丰富,但有效养分缺乏。特别缺磷(速磷4PPm)、钾(速钾90PPm),pH值4.4-5.7,为酸性土。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森林覆盖率22%。部分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基本已被农户毁林开荒。只有少量的四旁树,土地垦植率高,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 全村总户数834户,总人口3423人,少数民族人口163人(彝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7.8%;妇女 1200人,占总人口的0.47%;总劳动力1120人,其中,文盲200人,半文盲300人,小学文化程度500人,初中文化程度100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20人,其中:富余劳力197人,已输出劳力180人(男146人、女34人),其中:省内县外177人,省外3人,全年外出打工77人。育龄妇女人数139人,其中孕产妇数13人。符合政策生育率86.0%以上,计划外生育和重男轻女现象在一些家庭仍然存在,个别家庭还在严重。 二、经济概况 农业总产值656万元,其中:农业498万元,牧业158万元。粮食总产量659吨,人均占有粮480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99.2万元,农村经济纯收入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及以下282人,占全村人口的7.8%。目前没有属于村集体、民办企业。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434亩;粮食播种面积2200亩;大牲畜存栏数160头;猪存栏数807头;猪出栏数610头;羊存栏数0只;家禽存栏数642只,家禽出栏数600只;各类肉产量37.5吨。 三、基础设施状况 亦乐村有到岔河的公路3公里,属晴通雨阻乡村石路。村组便道3公里;有2个组还没有通公路。饮水困难户196户,饮水困难牲畜300头/只。 四、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亦乐村有卫生室,无文化室。有学校,有教师20人,学龄儿童60人,其中:女童30人;在校生196人,文盲人数42人,其中妇女文盲人数21人,文盲率40%;其中:女文盲率52%。 --人口总数:3423人 农业人口:3403人 非农业人口:20人 --行政区面积:16.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423.0亩 --主要民族成分: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65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核桃 办公所在地:亦乐村 |
王家坝村 |
1、名称 王家坝村 地理:位于岔河镇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 人口:2455人,少数民族人口268人。 面积:6.7平方公里,耕地1810亩,村民组13个。 2、经济发展概况 全村以烤烟生产、畜牧业、油菜种植为主,2008年烤烟种植640亩,油菜种植1000亩。2009年在我村实施生态养羊41户,发放种羊800只。 2008年实现经济产值116万元,粮食以玉米、水稻、小麦、洋芋为主,贫困人口达625人。2002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毕节客商在我村4组发展经果林28亩,现已初具规模,2008年实现产值2.8万元。 3、基本建设 全村707县道贯穿境贯穿境内,通组公路比较落后。全村625户组组通电,2007年实施农发工程贯穿全村290亩稻田,现人饮工程实施1.2.3.6.7.12.13组,还有4.5.8.9.10.11组未通自来水,人畜饮水比较困难,通讯设施方面,电信、联通信号覆盖全村。 4、文化卫生教育 2008年由卫生局投资4万元修建村级卫生室一个,基本解决1200人的看病难问题。 香港慈善基金会捐资10万无人民币,政府匹配10万元在我村修建恩雨行第八希望小学,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基本解决我村适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 --人口总数:2723人 农业人口:2609人 非农业人口:114人 --行政区面积: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810.0亩 --主要民族成分: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1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烤烟生产,畜牧业,油菜种植 办公所在地:王家坝 |
足纳村 |
足纳村位于毕节市岔河镇南面,距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距毕节市区10公里;东临梨树镇新寨村,西与鸭池镇石桥村接壤,南面是毕节市岔河镇发启村,北靠岔河镇沙朗村。 全村下辖11个村民组,聚居汉、苗、白等民族。全村总人口3351人,其中农业人口3241人,非农业人口110人;全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22亩,农作物以种植玉米、马铃薯、大豆等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全村农业总产值606万元,其中:农业498万元,牧业108万元。粮食总产量809吨,人均占有粮490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99.2万元,农村经济纯收入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20元。 足纳村南部地势较高,北部以深山地和深切河谷地为主,海拔1460-1589米之间,平均海拔1515米。属乌蒙山喀斯特地形。 足纳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0.7-14.1℃,年降雨量103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1540小时,无霜期190天。 足纳人民生活简朴但不乏风味,每到年关,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以庆祝一年的功劳。他们将猪肉制作成各种味到精美的食品,或腊肉、或香肠、或坛子肉。其中以坛子肉最为出名--农家人将猪肉切成小块,加上香料腌制几天,再拿出来洗净,放到油锅里煎炸至水分去除后装入坛子,然后再灌满油密封好,这种肉色泽鲜美,味道丰富,吃起来回味悠长。 --人口总数:3351人 农业人口:3226人 非农业人口:125人 --行政区面积:12.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62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白族 发展口号: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团结奋进,抢抓机遇,打造岔河镇第一行政村 --所辖村:足纳村1--11组 生产总值:60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大豆、烤烟 名特产品:野生刺梨 办公所在地:毕节市岔河镇足纳村二组 --自然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
双华村 |
一、地理位置 双华村位于毕节市东部、距县城26公里,双华村在岔河镇西面,距岔河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东面大寨村,西面是朱昌镇,南面是发路村,北面是晨思村。全村12个村民组,总面积5平方公里。 二、地质地貌及水文、气候特征 双华村南部地势较高,北部以深山地和深切河谷地为主,海拔1460-1589米之间,平均海拔1515米。属乌蒙山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属长江南支流横江河岸山地,水资源困乏,且缺乏有效利用,全村里人畜饮水较困难。双华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0.7-14.1℃,年降雨量103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1540小时,无霜期190天。 三、土地资源 全村有耕地2488亩,其中大于25度300亩;林地850亩;荒地100亩;可利用荒地 100亩;人均耕地1 亩,人均耕地较少,但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土地出产率较低。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烤烟、大豆等为主。土类主要为黄壤——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的一种地带性土壤,为棕壤与黄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兼有黄壤与棕壤的某些特征。脱硅和富铝化作用弱,具有明显的生物积累过程。有机质分解缓慢,表层有机质丰富,但有效养分缺乏。特别缺磷(速磷4PPm)、钾(速钾90PPm),pH值4.4-5.7,为酸性土。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森林覆盖率12%。部分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基本已被农户毁林开荒。只有少量的四旁树,土地垦植率高,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三、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1、人口构成 全村总户数715户,总人口2488人,少数民族人口63人(苗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 6%;妇女 410人,占总人口的34%;总劳动力613人,其中,文盲100人,半文盲113人,小学文化程度200人,初中文化程度180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20人,其中:富余劳力97人,已输出劳力80人(男46人、女34人),其中:省内县外77人,省外3人,全年外出打工77人。育龄妇女人数139人,其中孕产妇数13人。符合政策生育率86.0%以上,计划外生育和重男轻女现象在一些家庭仍然存在,个别家庭还在严重。 2、经济概况 农业总产值306万元,其中:农业250万元,牧业56万元。粮食总产量309吨,人均占有粮390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99.2万元,农村经济纯收入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及以下165人,占全村人口的9%。目前没有属于村集体、民办企业。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460亩;粮食播种面积1800亩;大牲畜存栏数190头;猪存栏数307头;猪出栏数210头;羊存栏数137只;家禽存栏数342只,家禽出栏数100只;各类肉产量27.5吨。 3、基础设施状况 双华村有到岔河的公路4公里,属晴通雨阻乡村石路。村组便道2公里;有1个组还没有通公路。饮水困难户196户,饮水困难牲畜300头/只。 4、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双华村有卫生室,无文化室。有学校,有教师60人,学龄儿童80人,其中:女童20人;在校生96人,文盲人数42人,其中妇女文盲人数21人,文盲率50%;其中:女文盲率52%。 --人口总数:2488人 农业人口:2400人 非农业人口:88人 --行政区面积:5.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48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彝,白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12个村民给 生产总值:30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烤烟,大豆等为主 名特产品:玉米,马铃薯,烤烟,大豆 办公所在地:双华村 |
桥边村 |
一、地理位置 桥边村位于毕节市东部,桥边村在岔河镇西面,距岔河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东面浅寨村,西面是朱昌镇王家冲村,南面是朱昌镇发启村,北面是双华村。全村15个村民组,总面积14平方公里。 二、地质地貌及水文、气候特征 桥边村南部地势较高,北部以深山地和河谷地为主,海拔1520-1620米之间,平均海拔1580米。属乌蒙山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属长江南支流横江河岸山地,水资源困乏,且缺乏有效利用,全村里人畜饮水较困难。桥边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0.7-14.1℃,年降雨量103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1540小时,无霜期190天。 三、土地资源 全村有耕地3211亩,其中大于25度500亩;林地2850亩;荒地528亩;可利用荒地528亩;人均耕地1亩,人均耕地不少,但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土地出产率较低。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大豆等为主。土类主要为黄壤——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的一种地带性土壤,为棕壤与黄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兼有黄壤与棕壤的某些特征。脱硅和富铝化作用弱,具有明显的生物积累过程。有机质分解缓慢,表层有机质丰富,但有效养分缺乏。特别缺磷(速磷4PPm)、钾(速钾90PPm),pH值4.4-5.7,为酸性土。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森林覆盖率22%。部分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基本已被农户毁林开荒。只有少量的四旁树,土地垦植率高,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 全村总户数771户,总人口3348人,少数民族人口263人(彝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7.8%;妇女 1200人,占总人口的35%;总劳动力1271人,其中,文盲200人,半文盲300人,小学文化程度500人,初中文化程度200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71人,其中:富余劳力197人,已输出劳力180人(男146人、女34人),其中:省内县外177人,省外3人,全年外出打工77人。育龄妇女人数139人,其中孕产妇数13人。符合政策生育率86.0%以上,计划外生育和重男轻女现象在一些家庭仍然存在,个别家庭还在严重。 二、经济概况 农业总产值606万元,其中:农业498万元,牧业108万元。粮食总产量609吨,人均占有粮480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99.2万元,农村经济纯收入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及以下262人,占全村人口的7.8%。目前没有属于村集体、民办企业。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348亩;粮食播种面积2000亩;大牲畜存栏数190头;猪存栏数307头;猪出栏数210头;羊存栏数137只;家禽存栏数342只,家禽出栏数100只;各类肉产量27.5吨。 三、基础设施状况 桥边村有到双华村的公路5公里,属晴通雨阻乡村土路。村组便道2公里;有6个组还没有通公路。饮水困难户396户,饮水困难牲畜600头/只。 四、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桥边村有卫生室,无文化室。有学校,有教师20人,学龄儿童60人,其中:女童30人;在校生196人,文盲人数42人,其中妇女文盲人数21人,文盲率40%;其中:女文盲率52%。 --人口总数:3348人 农业人口:3301人 非农业人口:47人 --行政区面积:14.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21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彝、白等 发展口号: --所辖村:15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60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肉山羊、洋玉、山间野果、家果 办公所在地:桥边二组 |
沙朗村 |
一、地理位置 沙朗村位于毕节市东部,沙朗村在岔河镇北面,距岔河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东面草坪村,西面是朱昌镇,南面是晨思村,北面是鸭池镇石桥沙朗村。全村5个村民组,总面积5平方公里。 二、地质地貌及水文、气候特征 沙朗村南部地势较高,北部以深山地和深切河谷地为主,海拔1460-1589米之间,平均海拔1515米。属乌蒙山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属长江南支流横江河岸山地,水资源困乏,且缺乏有效利用,全村里人畜饮水较困难。沙朗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0.7-14.1℃,年降雨量103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1540小时,无霜期190天。 三、土地资源 全村有耕地1826亩,其中大于25度300亩;林地850亩;荒地100亩;可利用荒地 100亩;人均耕地1 亩,人均耕地不少,但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土地出产率较低。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烤烟、大豆等为主。土类主要为黄壤——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的一种地带性土壤,为棕壤与黄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兼有黄壤与棕壤的某些特征。脱硅和富铝化作用弱,具有明显的生物积累过程。有机质分解缓慢,表层有机质丰富,但有效养分缺乏。特别缺磷(速磷4PPm)、钾(速钾90PPm),pH值4.4-5.7,为酸性土。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森林覆盖率22%。部分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基本已被农户毁林开荒。只有少量的四旁树,土地垦植率高,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人口总数:1826人 农业人口:1811人 非农业人口:15人 --行政区面积:5.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826.0亩 --主要民族成分: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20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核桃 办公所在地:沙朗村 |
戈乐村 |
一、地理位置 戈乐村位于毕节市东部,戈乐村在岔河镇南面,距岔河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东面大方县绿塘乡村,西面是发音村,南面是大方县緑塘乡黑沙地村,北面是木来村。全村19个村民组,总面积18平方公里。 二、地质地貌及水文、气候特征 戈乐村南部地势较高,北部以深山地和深切河谷地为主,海拔1760-2120米之间,平均海拔1815米。属乌蒙山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属长江南支流横江河岸山地,水资源困乏,且缺乏有效利用,全村里人畜饮水较困难。戈乐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0.7-14.1℃,年降雨量103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1540小时,无霜期190天。 三、土地资源 全村有耕地2369亩,其中大于25度2000亩;林地5850亩;荒地728亩;可利用荒地728亩;人均耕地2亩,人均耕地不少,但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土地出产率较低。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大豆等为主。土类主要为砂壤——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的一种地带性土壤,为棕壤与黄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兼有黄壤与棕壤的某些特征。脱硅和富铝化作用弱,具有明显的生物积累过程。有机质分解缓慢,表层有机质丰富,但有效养分缺乏。特别缺磷(速磷4PPm)、钾(速钾90PPm),pH值4.4-5.7,为酸性土。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森林覆盖率32%。部分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基本已被农户毁林开荒。只有少量的四旁树,土地垦植率高,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人口总数:4125人 农业人口:4110人 非农业人口:15人 --行政区面积:18.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369.0亩 --主要民族成分: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9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玉米,马铃薯,大豆 办公所在地:戈乐村 |
发音村 |
发音村在岔河镇南面,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东面戈乐村,西面是发路村,南面是大方县緑塘镇黑沙地村,北面是木来村。全村12个村民组,总面积10平方公里。发音村南部地势较高,北部以深山地和深切河谷地为主,海拔1760-2389米之间,平均海拔1815米。属乌蒙山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属长江南支流横江河岸山地,水资源困乏。全村有耕地3200亩,其中大于25度300亩;林地2850亩;荒地728亩;可利用荒地728亩;人均耕地2亩,人均耕地不少,但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土地出产率较低。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大豆等为主。土类主要为砂壤——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的一种地带性土壤,为棕壤与黄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兼有黄壤与棕壤的某些特征。全村总户数367户,总人口1496人,少数民族人口263人(彝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17.58%;农业总产值296万元,其中:农业188万元,牧业118万元。粮食总产量309吨,人均占有粮240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89.2万元,农村经济纯收入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及以下560人,占全村人口的43.44%。发音村有卫生室,无文化室。无学校,租房教学,总之,土地资源少,土质差。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污染严重。水资源分布不均,且难于利用。水资源分布不均,利用难度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滞后,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产业结构单一,急需进行调整。宜林宜牧地多,发展畜牧业潜力大,但植被稀少,恢复难度大。能源建设任务重。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劳动力素质低,控制人口增长任务重,提升干部群众素质刻不容缓。村级基层组织迫切需要调整和充实。针对不同贫困类型人群,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扶持。 --人口总数:1496人 农业人口:1490人 非农业人口:6人 --行政区面积:1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2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彝族 发展口号:“循序渐进、优势先行、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种养加配套、农工贸一体” --所辖村:12 生产总值:21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大坡养殖业基地 名特产品:羊肉火锅 办公所在地:岔河镇发音村 --自然条件:海拔高,气候恶劣 资源:养殖,煤业 |
晨思村 |
晨思村位于岔河镇东北角,距岔河镇3公里,总面积5平方公里,5个村民组,总人口8人,聚居汉,苗,彝等6个民族,经济作物主要以烤烟生产为主,有1300亩地的核桃基地。 本村被列为市级新农村建设试验村,目前本村已建成蔬菜基地一个,毕节市开源绿化公司一个(正在建设中)。 --人口总数:1508人 农业人口:1430人 非农业人口:78人 --行政区面积:5.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0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彝 发展口号:创和谐,促发展 --所辖村:1,2,3,4,5 生产总值:1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基地,蔬菜基地,核桃基地 名特产品:核桃,烤烟 办公所在地:晨思 |
发路村 |
发路村位于毕节南部,与毕节市最高峰—乌箐山毗邻,森林覆盖率高,一年四季风景秀美。下辖6个村民组,总人口1109人,聚居汉、彝、苗等多个民族。 全村耕地面积1000亩,主要以烤烟为经济产业。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与关怀下,积极调整我村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了“蓬发养殖基地”,使全村各项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跨入“十二五”,发路村以崭新的风姿、积极发展农业名特产品—猕猴桃,同事加紧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增强经济实力,创建一流强村,为带动群众致富奔小康争取胜利! --人口总数:1109人 农业人口:1100人 非农业人口:9人 --行政区面积:112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0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5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猕猴桃 办公所在地:发路 |
浅寨村 |
浅寨村在岔河镇西面,距岔河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东面王家坝村,西面是大寨村,南面是发路村,北面是岔河村。全村12个村民组,总面积6平方公里。浅寨村南部地势较高,北部以深山地和深切河谷地为主,海拔1460-1589米之间,平均海拔1515米。属乌蒙山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属长江南支流横江河岸山地,水资源困乏,且缺乏有效利用,全村里人畜饮水较困难。全村有耕地2000亩,全村总户数596户,总人口2477人,少数民族人口263人(苗族为主),可利用荒地1100亩;人均耕地0.84 亩,人均耕地较少,但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土地出产率较低。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烤烟、大豆等为主。 本村现在围绕以养猪为主的养殖业,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市场为导向,资源为依托,科技为支撑,种养加结合,贸工农一体,主辅分明,突出重点,长短结合,以短养长,逐步构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基本门路。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 --人口总数:2477人 农业人口:2467人 非农业人口:10人 --行政区面积:6.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0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白族,苗族,彝族等 发展口号: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因地制宜、全面规划 --所辖村:12 生产总值:24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钱家玉米种植基地,赵家养猪专业户 名特产品:玉米,烤烟 办公所在地:岔河镇浅寨村 --自然条件:气候异常,土地产量低 资源:煤,铁等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