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莆田 >> 城厢区 >> 龙桥街道

龙桥街道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龙桥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龙桥街道简介

  (一)概况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龙桥街道是2002年4月莆田市区划调整后城厢区新组建的街道,为莆田市委、市政府新址所在地,办事处驻龙桥。辖区面积2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92亩,林地7626亩,水域680亩。下辖龙桥、太平、北磨、下磨、兴安五个社区居委会和泗华、延寿、洋西三个村委会,常住人口5.9万。街道下设党委1个,党支部23个,其中非公党支部8个,共有党员1319名。
  龙桥街道辖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市区主干道文献路、梅园路、东园路、荔城大道、学园路贯穿全境,街区绿地成荫,环境优美,市场繁荣,第三产业发达。另有市委、市政府、莆田学院等省、市、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座落于此,是莆田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城区之一。
  龙桥街道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丰富,有“石室藏烟”、 “绶溪钓艇”、“暮鼓晨钟”、“龙桥叠翠”、“ 智泉珠瀑”、“泗华陂”、“天马避暑山庄”等著名景点、景区。
  【代码】350302001:~001太平社区 ~002兴安社区 ~003北磨社区 ~004下磨社区 ~005龙桥社区 ~201泗华村 ~202洋西村 ~203延寿村
  【沿革】街道成立于2002年4月,辖原荔城街道的梅山、太平2个居委会,凤凰山街道的下磨、北磨、公园3个居委会和原城郊乡的龙桥、泗华、洋西、延寿4个村,其中,龙桥行政村改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驻龙桥。2003年,辖梅山、太平、下磨、北磨、公园、龙桥6个居委会和泗华等4个村。
  (二)人文名胜
  一、龙桥地名
  龙桥位于莆田城西西门外,古称龙桥铺。是个历史文化名村,人文之盛,始于唐代。
  地名以龙山为主山:东至四步岭古峰山,西至常太松峰山,南至凤凰山,北至九华陈岩山。唐中期,先民择居此风水宝地垦田、种果,开发了龙洋、西山洋、古峰洋、陂头洋四片土地。
  相传龙桥地名古称龙洋。陈太建十四年,即隋开皇二年(582)在金仙庵(寺)的西庑龙山北岩建玉涧院,后为华严寺名刹。唐末,陈峤、许龟图、黄彦修读书之龙桥“北岩精舍”,唐太子詹事林披与华岩寺高僧神皎结为方外友,游憩于龙桥的名山胜水;在寺旁创建“龙环秀亭”,曾是兴化军初试进士放榜的地方。寺中天王殿前有一龙洞(龙洞关蛟龙)至龙山石顶庵井出口,龙洞长1.5公里,高1.8米,宽1.5米(今洞尚在)。
  寺后岩石摩崖上有唐代徐寅诗刻及金鸡(石鸡)传说:
  “名参十二属,花人羽毛深。守信催朝日,能鸣送晓阴。
  峨冠装瑞璧,利爪削黄金。徒有稻梁感,何由报德音。”
  莆田黄石金墩人宋进士平海军节度判官副都统黄府(1130-1210)诗刻(宋石烟灵):
  龙洋一春能几日,
  龙山无雨亦多风。
  浪涌海边东甲筑堤遮浪,
  风吹石顶西头盖寺御风。
  唐中宗神龙三年(705),华岩僧千灵建“斩龙坑”,溪水直流龙洋、西山洋、古峰洋至古峰潭出口,在溪中间建木桥。(斩龙坑今尚在,六十年代建斩龙坑水库)。僧千灵关蛟龙,建“斩龙坑”降伏蛟龙,被唐中宗赐号为“伏魔大师”。唐景龙四年(707)兵乱,华岩寺荒废,蛟龙出洞作乱,同年八月初一日,暴雨倾盆,山洪暴发,泗华溪波涛汹涌至古峰潭下游……,民间相传“吴兴斩蛟龙”。
  宋元丰八年(1078),白塘绅士李泮得子(取名李富),李泮夫妇十分高兴,认为晚年得子是观音所赐,为报答观音菩萨赐子大恩,献地建梅峰寺,同年捐建龙山(今天马山)“宝泉寺”供奉观音菩萨,将龙桥“斩龙坑”长十米、宽3米的木桥重建一墩二孔,桥墩为元宝形石板桥,桥名“龙桥”,故取地名为“龙桥”。
  二、龙桥沿革
  据地兴录资料及新旧莆田县志记载:早在唐代至明代龙桥铺辖:安福、龙洋、寺山后街、北磨、西山、石顶、土地后、下宫、高井、老叶树、孔里、下郑、洋西、古峰、西头、霞阪、上林;清时期属兴化东厢乌石街,辖:画屏巷、龙井巷、洋沟乾巷、东岩巷、欧巷、龙桥村、北磨村。民国时期属常太里枫叶塘区龙桥乡,辖10保:安福、龙桥、龙桥街、北磨、泗华、洋西、老叶树、孔里、上林、西头、霞阪。
  解放后,一九五0年十月废除保甲组织,属城厢镇人民政府,辖七街四乡,龙桥乡改为安龙乡。一九五四年七月属莆田县第一区(城区),一九五七年十二月撤区建社,为安龙乡龙桥高级农业合作社。一九六一年六月,莆田县调整行政区划,形成县、区、公社、大队四级管理体制,龙桥铺(安龙乡)成立莆田县泗华人民公社,公社驻龙桥街,辖:龙桥、安福、北磨、下郑、洋西、畅林、拱辰、筱塘、延寿九个大队。
  一九六三年,泗华人民公社归并城郊人民公社。一九八四年六月城厢镇城郊公社合并成立城厢区,成立龙桥街道办事处、龙桥社区居民委员会。龙桥地名自唐代至今已有1226年的历史。
  三、龙桥集镇
  自古“城西驿道古龙桥,风水宝地多且娇”。龙桥的商业集镇是城里、涵江、沿海和平原各地群众通往仙游、钟山、游洋、兴山、山门、常太里、广业山区和永泰等地的通道。每天往来的民众,多是山区的肩挑者,一般达到千人以上。从山区运出的货物有柴草、蔑货、木炭、毛竹、木材、草纸、草菇、中药材,还有仙游、永泰的春冬笋、秋白米果、板栗等。同时,山区群众亦从这里购回所需的生产和生活用品。
  明清、民国至解放后,集镇从龙桥桥头至洋甲尾,全长3350米。街道宽5-6米,分龙桥直街、后街、横街、下街。从事商业的多是龙桥铺人,如:龙桥、下郑、上林、西头等。其中,龙桥西山朱氏占一半。以后,也逐渐有外地人前来从事商业,长乐人开设打铁店,仙游人开设烟丝店,常太人在染布坊作工,溪白人开设中药铺等。据不完全统计,集镇共有十五个行业,开设店铺和街道摆摊设点以及小贩共有350多家。有糕饼、水产、酱园、百货、纱布、粮油、食杂、蔬菜、山货、香烛、文具、饮食服务业、笋行及炭牙等。风味小吃方面有“芬妹正宗龙桥豆丸”、阿肥松、点心秀的“烩虫代烫米粉”,来寿煌的“干炒红土花生”及下郑的糖橄榄。
  龙桥古镇因有畅通的水路“古峰码头”,沟船溪船可直达城涵黄笏等地,故形成了一个商贸云集之地。龙桥古镇今已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是莆田市行政中心。
  四、龙桥天马山(俗名雉鸡尾)
  龙桥境内的龙山(天马山松岭)上“松峰”为莆田城区主山,因主峰气势磋峨,其坪突出一峰,势如奔马,状如天马行空,故曰天马。天马有泉,岩曰宝泉。
  白塘坤士李泮晚年得子(取名李富),为报答观音菩萨赐子大恩,捐地建梅峰寺。宋元丰八年(1078)建龙桥天马山“宝泉寺”供奉观音菩萨。明代荒废。清光绪末年,美国、英国教士借为避暑地,屋舍栉比。“宝泉寺”旧址仅存,游人罕至。民国己丑秋,龙桥居民采樵,见摩崖有“宝泉寺”宇,惊传异事,由张琴、朱妙哉、朱潜为主董事,董事杨玉洲、郑季平、黄鸣渚、郑建基、郑金藻、徐天授、黄松岩、刘元祥、黄祖燕、黄天梅、郑宪烈、黄维芳、周天佑、孙兆銮等鸠金重建。
  梅峰寺恩上人主持,迎郡庙观音法像进殿,龙桥居士数百人登峰瞻礼,叹为肴有焉。“宝泉寺”后山有张琴诗刻,诗曰:“十里松峰锁翠岚,三间茅舍结精蓝。山如马首空中勒,泉似禅心咽后甘。到此尘埃都不染,何妨耶佛与同参。半年虚负山民号,来去弥陀坐一庵。”按:张琴诗刻旁尚有一幅朱妙哉诗刻,字迹模糊莫辨。己丑为一九四九年。张琴为清光绪三十年末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民国任国会议员;朱焕星,号妙哉,清末县令,民国龙岩首任县长,解放后返故里,莆田首届政协委员;朱元潜,号和字,民国任福建省民政厅处长,国会议员,民国末光泽县县长,解放后还故里,创办龙桥小学(今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热心公益事业。
  龙桥历史文化丰厚,文物古迹丰富。天马山古松蓊郁,怪石峥嵘,自然优美的景观,今城厢区龙桥社区居委会已开辟为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避暑的———天马山庄。(未完待续)(朱光华)
  五、龙桥“嗣何陂”
  自唐太宗贞观元年(627)起,莆田境内的水利建设不断发展,自古莆田有四大陂(木兰陂、泗华陂、太平陂、南安陂)。
  嗣何陂位于城厢区龙桥与下郑两村交界的下郑溪下游,俗称“泗华陂”或“使华阪”,实正名为嗣何陂。
  据查考莆田新旧县志及水利志,“泗华陂”陂南为龙桥村,陂北为下郑村,陂长253.12米,高5米,顶宽1.20米,中央设溢流堰,以利排洪。建南北二渠,南渠经龙桥陂头洋、西山洋、古峰洋出古峰潭流入绶溪(延寿溪)。建筑年代无记载。
  据碑志铭可知,嗣何陂建于唐朝僖宗乾符甲午六年(874年)年间。(今碑石三块尚在龙桥陂头“假日酒家”旁)
  但历史以来,多书写下郑溪为延寿溪,泗华陂写为延寿陂,“泗华陂”、“使华陂”均为误传,正名为“嗣何陂”。
  嗣何陂坝上,水面广阔,水质清澈,为人们提供休闲、垂钓、登山、游泳、水上游览、欣赏溪光山色的理想场所,夏季,吸引了市区众多居民蜂拥而至。
  六、英烈故居
  在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中,龙桥西山自然村两位亲兄弟朱天福、朱天贵先后战死沙场,极具悲壮色彩,突现莆田人英勇刚烈的优秀品质。
  朱天福为明王朝守节义,朱天贵为清王朝解放台湾统一中国捐躯,他们都是爱国主义者,以社稷为重而名垂青史;朱天福被江西省地方史志树碑,朱天贵被《清史稿》立传。
  朱天福,明末崇祯间(1628-1644),官至江西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正二品武官),在抗清战斗中拒不投降,就义于江西省南昌市。
  朱天贵,原是台湾郑氏政权的左都督,守海坛镇,后在福建总督姚启圣的策反下,率部三百余艘船和二万余人归降,授平阳总兵,随后随施琅将军征台,在攻下台湾门户澎湖一战中,朱天贵身先士卒,战功卓著,但不幸中炮身亡。康熙赠其太子太保谧忠壮(金黄色圣旨今尚存)及题“忠勇茂眷”匾予以表彰(今尚存在龙桥朱氏祠堂),并下旨建祠纪念。今祠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具名列榜首。
  七、龙桥村——御赐金墩黄府 的“龙环凤巢”亭与状元黄公度“弥勒献肚”墓 龙桥镜内有一小山麓,俗称龙山,东向东岩山,西(背)靠天马山松岭,北靠“华严寺名刹”遗址,古寺遗址旁有“龙环凤巢亭”,曾是兴化军进士放榜的地方及龙桥“北岩精舍”,南向溪光山色的嗣何陂。
  远观龙山像一尊满面笑容、赤脚打坐、右手持念珠、左握布袋的弥勒佛,又称“欢喜佛”。北宋进士黄静的坟墓葬在龙山,南宋莆田黄石金墩始祖宋进士平海军节度判官副都统黄府(1130-1210)暨配浙江台州临海塘南(今属温岭东海)太子詹事兼侍讲陈良翰(1108-1172)长女陈广谊(1135-1226)诰封一品夫人御赐祭葬陵墓在华严寺名刹后殿东侧有御赐石人石马石虎石羊石狗石望柱驮龟碑亭别称“龙环凤巢”亭各一对,“金墩黄府公钦赐祭葬坊”一座(今龙桥村诗山自然村西南墓葬尚存)。另一遗迹“欢喜佛”的肚中间,古称“弥勒献肚”为宋黄公度状元墓(今为莆田市人民政府三号办公楼地址)也称“弥勒献肚”墓。
  山下(今市人民政府广场)对面有一小寺是千年的“欢喜庵”寺院。在唐天复年间(904年),霞陂(延寿村)徐寅的胞妹徐静在此出家修行,在太祖开平五年(907年),后梁皇帝朱全忠(朱温)赐“才女显能,不让须眉”及亲笔赐“双喜庵”三字,赋联一对:“钟声徐出落世间,帘影静垂新月里”,今尚存。
  “龙山”今开发为自然风景优美的龙桥(延寿)公园,龙山石顶村改造为龙桥“别墅山庄”新型自然村,南边为龙桥(延寿)山庄。今日的龙桥“弥勒献肚”更显得窈窕多姿。
  龙桥是从1999年开始旧村改造,荔城大道、东圳路、东园路开通;如今,龙桥是莆田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这里一座座、一排排高楼林立,崭新的荔城北路东圳路大街道建筑物此起彼落,在短短的八年间,龙桥起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素称“古龙桥”是历史文化名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英才辈出。文明灿烂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给人们留下众多精神财富和古迹。这里有“华严寺”、“龙环凤巢亭”、“北岩精舍”、龙洞、石鸡的遗址及千年的“欢喜庵”;今有天马山“宝泉寺”及天马旅游避暑山庄、龙桥(延寿)山庄、龙桥(延寿)天然公园及嗣何陂的生态美景。
  今日的城厢区龙桥是莆田市行政、文化中心,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承东启西,南北已贯通。近年来,龙桥“科技教育”方面:有莆田学院、莆田二中、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龙桥幼儿园及市直机关幼儿园和眼科医院等;还有房地产开发;集体个体鞋业、服装、电子、彩印业等;龙桥居委会创办的股份民营企业龙桥自来水厂是国家三级卫生防护带,水中的偏硅酸含量可超“国标”的优质天然饮用矿泉水,龙桥自来水厂的水对人体心血管和消化系统具有明显的保健作用。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20.6平方公里 350302001 351100 -- 查看 龙桥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龙桥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太平社区 ·城厢区旅游·城厢区特产·城厢区十大特产·城厢区十景·城厢区 0

----

查看 太平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龙桥街道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龙桥街道

  (一)概况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龙桥街道是2002年4月莆田市区划调整后城厢区新组建的街道,为莆田市委、市政府新址所在地,办事处驻龙桥。辖区面积2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92亩,林地7626亩,水域680亩。下辖龙桥、太平、北磨、下磨、兴安五个社区居委会和泗华、延寿、洋西三个村委会,常住人口5.9万。街道下设党委1个,党支部23个,其中非公党支部8个,共有党员1319名。   龙桥街道辖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市区主干道文献路、梅园路、东园路、荔城大道、学园路贯穿全境,街区绿地成荫,环境优美,市场繁荣,第三产业发达。另有市委、市政府、莆田学院等省、市、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座落于此,是莆田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城区之一。   龙桥街道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丰富,有“石室藏烟”、 “绶溪钓艇”、“暮鼓晨钟”、“龙桥叠翠”、“ 智泉珠瀑”、“泗华陂”、“天马避暑山庄”等著名景点、景区。   【代码】350302001:~001太平社区 ~002兴安社区 ~003北磨社区 ~004下磨社区 ~005龙桥社区 ~201泗华村 ~202洋西村 ~203延寿村   【沿革】街道成立于2002年4月,辖原荔城街道的梅山、太平2个居委会,凤凰山街道的下磨、北磨、公园3个居委会和原城郊乡的龙桥、泗华、洋西、延寿4个村,其中,龙桥行政村改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驻龙桥。2003年,辖梅山、太平、下磨、北磨、公园、龙桥6个居委会和泗华等4个村。   (二)人文名胜   一、龙桥地名   龙桥位于莆田城西西门外,古称龙桥铺。是个历史文化名村,人文之盛,始于唐代。   地名以龙山为主山:东至四步岭古峰山,西至常太松峰山,南至凤凰山,北至九华陈岩山。唐中期,先民择居此风水宝地垦田、种果,开发了龙洋、西山洋、古峰洋、陂头洋四片土地。   相传龙桥地名古称龙洋。陈太建十四年,即隋开皇二年(582)在金仙庵(寺)的西庑龙山北岩建玉涧院,后为华严寺名刹。唐末,陈峤、许龟图、黄彦修读书之龙桥“北岩精舍”,唐太子詹事林披与华岩寺高僧神皎结为方外友,游憩于龙桥的名山胜水;在寺旁创建“龙环秀亭”,曾是兴化军初试进士放榜的地方。寺中天王殿前有一龙洞(龙洞关蛟龙)至龙山石顶庵井出口,龙洞长1.5公里,高1.8米,宽1.5米(今洞尚在)。   寺后岩石摩崖上有唐代徐寅诗刻及金鸡(石鸡)传说:   “名参十二属,花人羽毛深。守信催朝日,能鸣送晓阴。   峨冠装瑞璧,利爪削黄金。徒有稻梁感,何由报德音。”   莆田黄石金墩人宋进士平海军节度判官副都统黄府(1130-1210)诗刻(宋石烟灵):   龙洋一春能几日,   龙山无雨亦多风。   浪涌海边东甲筑堤遮浪,   风吹石顶西头盖寺御风。   唐中宗神龙三年(705),华岩僧千灵建“斩龙坑”,溪水直流龙洋、西山洋、古峰洋至古峰潭出口,在溪中间建木桥。(斩龙坑今尚在,六十年代建斩龙坑水库)。僧千灵关蛟龙,建“斩龙坑”降伏蛟龙,被唐中宗赐号为“伏魔大师”。唐景龙四年(707)兵乱,华岩寺荒废,蛟龙出洞作乱,同年八月初一日,暴雨倾盆,山洪暴发,泗华溪波涛汹涌至古峰潭下游……,民间相传“吴兴斩蛟龙”。   宋元丰八年(1078),白塘绅士李泮得子(取名李富),李泮夫妇十分高兴,认为晚年得子是观音所赐,为报答观音菩萨赐子大恩,献地建梅峰寺,同年捐建龙山(今天马山)“宝泉寺”供奉观音菩萨,将龙桥“斩龙坑”长十米、宽3米的木桥重建一墩二孔,桥墩为元宝形石板桥,桥名“龙桥”,故取地名为“龙桥”。   二、龙桥沿革   据地兴录资料及新旧莆田县志记载:早在唐代至明代龙桥铺辖:安福、龙洋、寺山后街、北磨、西山、石顶、土地后、下宫、高井、老叶树、孔里、下郑、洋西、古峰、西头、霞阪、上林;清时期属兴化东厢乌石街,辖:画屏巷、龙井巷、洋沟乾巷、东岩巷、欧巷、龙桥村、北磨村。民国时期属常太里枫叶塘区龙桥乡,辖10保:安福、龙桥、龙桥街、北磨、泗华、洋西、老叶树、孔里、上林、西头、霞阪。   解放后,一九五0年十月废除保甲组织,属城厢镇人民政府,辖七街四乡,龙桥乡改为安龙乡。一九五四年七月属莆田县第一区(城区),一九五七年十二月撤区建社,为安龙乡龙桥高级农业合作社。一九六一年六月,莆田县调整行政区划,形成县、区、公社、大队四级管理体制,龙桥铺(安龙乡)成立莆田县泗华人民公社,公社驻龙桥街,辖:龙桥、安福、北磨、下郑、洋西、畅林、拱辰、筱塘、延寿九个大队。   一九六三年,泗华人民公社归并城郊人民公社。一九八四年六月城厢镇城郊公社合并成立城厢区,成立龙桥街道办事处、龙桥社区居民委员会。龙桥地名自唐代至今已有1226年的历史。   三、龙桥集镇   自古“城西驿道古龙桥,风水宝地多且娇”。龙桥的商业集镇是城里、涵江、沿海和平原各地群众通往仙游、钟山、游洋、兴山、山门、常太里、广业山区和永泰等地的通道。每天往来的民众,多是山区的肩挑者,一般达到千人以上。从山区运出的货物有柴草、蔑货、木炭、毛竹、木材、草纸、草菇、中药材,还有仙游、永泰的春冬笋、秋白米果、板栗等。同时,山区群众亦从这里购回所需的生产和生活用品。   明清、民国至解放后,集镇从龙桥桥头至洋甲尾,全长3350米。街道宽5-6米,分龙桥直街、后街、横街、下街。从事商业的多是龙桥铺人,如:龙桥、下郑、上林、西头等。其中,龙桥西山朱氏占一半。以后,也逐渐有外地人前来从事商业,长乐人开设打铁店,仙游人开设烟丝店,常太人在染布坊作工,溪白人开设中药铺等。据不完全统计,集镇共有十五个行业,开设店铺和街道摆摊设点以及小贩共有350多家。有糕饼、水产、酱园、百货、纱布、粮油、食杂、蔬菜、山货、香烛、文具、饮食服务业、笋行及炭牙等。风味小吃方面有“芬妹正宗龙桥豆丸”、阿肥松、点心秀的“烩虫代烫米粉”,来寿煌的“干炒红土花生”及下郑的糖橄榄。   龙桥古镇因有畅通的水路“古峰码头”,沟船溪船可直达城涵黄笏等地,故形成了一个商贸云集之地。龙桥古镇今已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是莆田市行政中心。   四、龙桥天马山(俗名雉鸡尾)   龙桥境内的龙山(天马山松岭)上“松峰”为莆田城区主山,因主峰气势磋峨,其坪突出一峰,势如奔马,状如天马行空,故曰天马。天马有泉,岩曰宝泉。   白塘坤士李泮晚年得子(取名李富),为报答观音菩萨赐子大恩,捐地建梅峰寺。宋元丰八年(1078)建龙桥天马山“宝泉寺”供奉观音菩萨。明代荒废。清光绪末年,美国、英国教士借为避暑地,屋舍栉比。“宝泉寺”旧址仅存,游人罕至。民国己丑秋,龙桥居民采樵,见摩崖有“宝泉寺”宇,惊传异事,由张琴、朱妙哉、朱潜为主董事,董事杨玉洲、郑季平、黄鸣渚、郑建基、郑金藻、徐天授、黄松岩、刘元祥、黄祖燕、黄天梅、郑宪烈、黄维芳、周天佑、孙兆銮等鸠金重建。   梅峰寺恩上人主持,迎郡庙观音法像进殿,龙桥居士数百人登峰瞻礼,叹为肴有焉。“宝泉寺”后山有张琴诗刻,诗曰:“十里松峰锁翠岚,三间茅舍结精蓝。山如马首空中勒,泉似禅心咽后甘。到此尘埃都不染,何妨耶佛与同参。半年虚负山民号,来去弥陀坐一庵。”按:张琴诗刻旁尚有一幅朱妙哉诗刻,字迹模糊莫辨。己丑为一九四九年。张琴为清光绪三十年末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民国任国会议员;朱焕星,号妙哉,清末县令,民国龙岩首任县长,解放后返故里,莆田首届政协委员;朱元潜,号和字,民国任福建省民政厅处长,国会议员,民国末光泽县县长,解放后还故里,创办龙桥小学(今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热心公益事业。   龙桥历史文化丰厚,文物古迹丰富。天马山古松蓊郁,怪石峥嵘,自然优美的景观,今城厢区龙桥社区居委会已开辟为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避暑的———天马山庄。(未完待续)(朱光华)   五、龙桥“嗣何陂”   自唐太宗贞观元年(627)起,莆田境内的水利建设不断发展,自古莆田有四大陂(木兰陂、泗华陂、太平陂、南安陂)。   嗣何陂位于城厢区龙桥与下郑两村交界的下郑溪下游,俗称“泗华陂”或“使华阪”,实正名为嗣何陂。   据查考莆田新旧县志及水利志,“泗华陂”陂南为龙桥村,陂北为下郑村,陂长253.12米,高5米,顶宽1.20米,中央设溢流堰,以利排洪。建南北二渠,南渠经龙桥陂头洋、西山洋、古峰洋出古峰潭流入绶溪(延寿溪)。建筑年代无记载。   据碑志铭可知,嗣何陂建于唐朝僖宗乾符甲午六年(874年)年间。(今碑石三块尚在龙桥陂头“假日酒家”旁)   但历史以来,多书写下郑溪为延寿溪,泗华陂写为延寿陂,“泗华陂”、“使华陂”均为误传,正名为“嗣何陂”。   嗣何陂坝上,水面广阔,水质清澈,为人们提供休闲、垂钓、登山、游泳、水上游览、欣赏溪光山色的理想场所,夏季,吸引了市区众多居民蜂拥而至。   六、英烈故居   在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中,龙桥西山自然村两位亲兄弟朱天福、朱天贵先后战死沙场,极具悲壮色彩,突现莆田人英勇刚烈的优秀品质。   朱天福为明王朝守节义,朱天贵为清王朝解放台湾统一中国捐躯,他们都是爱国主义者,以社稷为重而名垂青史;朱天福被江西省地方史志树碑,朱天贵被《清史稿》立传。   朱天福,明末崇祯间(1628-1644),官至江西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正二品武官),在抗清战斗中拒不投降,就义于江西省南昌市。   朱天贵,原是台湾郑氏政权的左都督,守海坛镇,后在福建总督姚启圣的策反下,率部三百余艘船和二万余人归降,授平阳总兵,随后随施琅将军征台,在攻下台湾门户澎湖一战中,朱天贵身先士卒,战功卓著,但不幸中炮身亡。康熙赠其太子太保谧忠壮(金黄色圣旨今尚存)及题“忠勇茂眷”匾予以表彰(今尚存在龙桥朱氏祠堂),并下旨建祠纪念。今祠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具名列榜首。   七、龙桥村——御赐金墩黄府 的“龙环凤巢”亭与状元黄公度“弥勒献肚”墓 龙桥镜内有一小山麓,俗称龙山,东向东岩山,西(背)靠天马山松岭,北靠“华严寺名刹”遗址,古寺遗址旁有“龙环凤巢亭”,曾是兴化军进士放榜的地方及龙桥“北岩精舍”,南向溪光山色的嗣何陂。   远观龙山像一尊满面笑容、赤脚打坐、右手持念珠、左握布袋的弥勒佛,又称“欢喜佛”。北宋进士黄静的坟墓葬在龙山,南宋莆田黄石金墩始祖宋进士平海军节度判官副都统黄府(1130-1210)暨配浙江台州临海塘南(今属温岭东海)太子詹事兼侍讲陈良翰(1108-1172)长女陈广谊(1135-1226)诰封一品夫人御赐祭葬陵墓在华严寺名刹后殿东侧有御赐石人石马石虎石羊石狗石望柱驮龟碑亭别称“龙环凤巢”亭各一对,“金墩黄府公钦赐祭葬坊”一座(今龙桥村诗山自然村西南墓葬尚存)。另一遗迹“欢喜佛”的肚中间,古称“弥勒献肚”为宋黄公度状元墓(今为莆田市人民政府三号办公楼地址)也称“弥勒献肚”墓。   山下(今市人民政府广场)对面有一小寺是千年的“欢喜庵”寺院。在唐天复年间(904年),霞陂(延寿村)徐寅的胞妹徐静在此出家修行,在太祖开平五年(907年),后梁皇帝朱全忠(朱温)赐“才女显能,不让须眉”及亲笔赐“双喜庵”三字,赋联一对:“钟声徐出落世间,帘影静垂新月里”,今尚存。   “龙山”今开发为自然风景优美的龙桥(延寿)公园,龙山石顶村改造为龙桥“别墅山庄”新型自然村,南边为龙桥(延寿)山庄。今日的龙桥“弥勒献肚”更显得窈窕多姿。   龙桥是从1999年开始旧村改造,荔城大道、东圳路、东园路开通;如今,龙桥是莆田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这里一座座、一排排高楼林立,崭新的荔城北路东圳路大街道建筑物此起彼落,在短短的八年间,龙桥起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素称“古龙桥”是历史文化名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英才辈出。文明灿烂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给人们留下众多精神财富和古迹。这里有“华严寺”、“龙环凤巢亭”、“北岩精舍”、龙洞、石鸡的遗址及千年的“欢喜庵”;今有天马山“宝泉寺”及天马旅游避暑山庄、龙桥(延寿)山庄、龙桥(延寿)天然公园及嗣何陂的生态美景。   今日的城厢区龙桥是莆田市行政、文化中心,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承东启西,南北已贯通。近年来,龙桥“科技教育”方面:有莆田学院、莆田二中、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龙桥幼儿园及市直机关幼儿园和眼科医院等;还有房地产开发;集体个体鞋业、服装、电子、彩印业等;龙桥居委会创办的股份民营企业龙桥自来水厂是国家三级卫生防护带,水中的偏硅酸含量可超“国标”的优质天然饮用矿泉水,龙桥自来水厂的水对人体心血管和消化系统具有明显的保健作用。  

凤凰山街道

  凤凰山街道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西南部。总面积21.1平方千米,总人口37532人。辖6个社区、3个行政村。  【代码】350302002:~001南门社区 ~002南园社区 ~003筱塘社区 ~004月塘社区 ~005新塘社区 ~006龙德井社区 ~201白洋村 ~202朱坑村 ~203林桥村  【沿革】1963年设莆田县城郊公社,1984年改乡,1990年改凤凰山街道。1997年,面积21.7平方千米,人口2.2万,辖南门、筱塘、新塘、月塘、下磨、北磨、龙德井、公园8个居委会。2002年下磨、北磨、公园3个居委会划归龙桥街道,原城南乡的朱坑、白洋、林桥3个村划入。2003年,辖南门、南园等6个居委会和朱坑、白洋、林桥3个(山区)行政村。   凤凰山街道简介   近年来,凤凰山街道以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格调高雅、繁荣新兴街道为目标,牢牢把握“抓项目、拓市场、扩三产、蓄后劲”这条经济工作主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人文优势,全面实施科技带动、项目推动、民营拉动、工业牵动、商业驱动、街居联动战略,促进了街道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目前辖区内有各类企业1093个,从业人员8271人,规模以上企业8家,形成电子、服装、印刷、包装等5个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占整个经济的主导地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2002年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550多元,农民人均收入达2600元。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城区面貌日新月异,社会安定稳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面貌。凤凰山街道旅游资源及自然人文景观丰富,辖区内有莆田二十四胜景之一“南山松柏”,千年古刹南山广化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福建“四大禅林”之一,又是福建十佳风景区。释迦文佛塔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霞林街道

  霞林街道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东南侧,东临城笏路,北靠福厦路,西与华亭镇接壤,南与新度镇相邻。面积17平方千米,总人口20914人,其中非农人数5613人。辖4个社区、7个行政村,3个党委、2个党总支、41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326人 。办事处驻霞林。    城厢区霞林街道办事处于2002年5月1日挂牌成立,地处莆田市区东南侧,东临城笏路,西与华亭镇接壤,南与新度镇毗邻。街道辖区面积17平方公里,人口2.5万人,下辖11个村(社区),3个党委、2个党总支、41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326人,。    2007年,在区委、区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街道全体干部职工的辛勤耕耘和共同努力,街道各项工作取得了全面的发展。实现了“八个首创”:第一,在全国首创成立城厢区调解衔接机制霞林工作点;第二,在全省首创成立街道一级的综治平安服务中心;第三,在全省首创成立街道群防群治快速反应中心;第四,在全省首创成立莆糖社区信访代理服务站;第五,在全省首创印制街道机关干部职工绩效评估手册;第六,在全市首创街道一级人大工作活动中心;第七,在全市首创街道一级主办的刊物《霞林经济时讯》;第八,在全市首创建立最规范的霞林社区警务室。这些工作得到了区、市、省乃至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全国多元化调解机制座谈会观摩点、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观摩点、全市调解衔接机制现场会观摩点、全区三个调解衔接现场会、全区打黑除恶现场会、全区警务设备建设现场会均在霞林召开。同时,街道被省政府列入“福建省旅游名镇”候选名单,下黄村被列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各项经济指标均超额完成;财政收入总量和增幅位居全区第二名;一大批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完成征地1600多亩,位居全区第一位。    霞林街道经济发展活跃。财政收入940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7.2亿元,其中5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5.7亿元,规模企业达25家,形成了以成果鞋业、久荣鞋业、祥冠鞋业、韩方化工、珍奥核酸、金题啤酒、鸿业纸品、城南福利包装厂等为代表的鞋革、化工、食品、纸品包装等优势产业,以霞林为中心的华林工业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同时辖区还拥有莆田市最大的建筑装饰材料市场及木材市场。    霞林街道地理位置优越。已竣工通车的荔园路、城港大道和即将建设的延寿路、学园路、胜利路南伸将不断推进街道的城市化进程;新增的嘉禾花园、金威豪园、荔景广场、中兴花园、天溢花园、宏丰豪园、中福雅苑等示范住宅小区,顶墩、棠坡、霞林三片区改造及下黄、坂头、棠坡、木兰等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将不断带来旺盛的人流、物流;百年历史的全国名校莆田一中的搬迁,沟头中心小学的改造等都为居民提供优越的就学环境。    霞林街道旅游资源丰富。北宋先贤钱四娘修建的与都江堰齐名的木兰陂大型水利工程,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同时也是夏季游泳爱好者的首选之地;有城市后花园之称的钟潭瀑布,水流急泻,奔腾直下,声如洪钟,故名“钟潭”,瀑布“一瀑三折”,景色壮观,目前风景区已初具规模,是登山健身、文娱休闲的好去处;辖区内还具有独特的地热资源,现有三处平均水温在45度以上的温泉,其中以陂头温泉最为著名,开发潜力巨大。   

常太镇

  浦田县辖镇。1958年建常太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北部。面积201平方公里,人口4万。通公路。辖常太、松峰、照车、利车、东太、东青、山门、汀洋、候山、坑洋、霞山、渡里、金川、马院、党城、顶坑、内东坪、外东坪、过溪、下莒、埔头、溪南、溪北、山坑、南川、洋边、长基、岭下2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水果、食用菌,为莆田最大的枇杷生产基地。乡镇工业有水电、食品加工。.  

华亭镇

  华亭镇历史悠久,古称花亭,现位于城厢区西南部,东邻新度镇,西毗仙游县,南接灵川镇,北靠常太镇,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万亩,山地面积11.5万亩,森林覆盖率71%。下辖34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人口10.4万人,是城厢区人口最多的镇。另有海外侨胞3万多人,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是莆田市重点侨乡之一。   境内物产资源丰裕富饶。盛产龙眼、枇杷、橄榄等名特优水果,是“兴化桂圆干”的源产地,素有“华亭桂圆甲天下”的美誉,现已形成了福厦路两旁、木兰溪两岸、三紫山脉等七条果树带,果树总面积6.5万亩。境内还蕴藏丰富优质的矿石资源,主要有叶脂石、花岗石、高岭土、水晶石等,尤其是清代乾隆皇帝赐封的久负盛名的花岗石“华亭青”,常年出口日本及东南亚各地。现已探明可开采出口的花岗石储量达1000多万立方米。   自然人文景观得天独厚。境内有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三紫凌云”,莆田四大丛林之一的龟山寺,国家级生态旅游园区“快乐农庄”;还有明代创著《八闽通志》的黄仲昭古墓、埔柳村兰亭寺壁画、“三一教”创始人林兆恩先生墓等名胜古迹,海内外来此朝拜者络绎不绝。以“文化—旅游—休闲”为主题的生态旅游,逐渐融入全市旅游大格局,成为华亭镇新的经济增长点。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福厦公路、濑榜公路横贯境内,基本实现村主干道水泥化。“母亲河”木兰溪流经18个村,境内建有3.5万伏变电站1座和日供水5000吨的自来水厂1个,可提供充足的工业及生活用电用水。各村相继顺利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投资近3000万元,全面开通程控电话,为企业投资提供良好的通讯设施。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华亭镇物宝天华,地灵人杰。广大干群立足自身优势,经过多年艰苦奋斗,经济体量不断壮大,经济综合竞争力得到提升。200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2.74亿元,比增17.7%;乡镇企业总产值23.31亿元,比增20.7%,其中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总产值4.1亿元,比增3.7%;农民人均纯收入3642元,比增4%。.  

灵川镇

  灵川镇位于湄洲湾西北部,壶公山南麓,背山面海。区域面积56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8万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如春。水陆交通发达,福泉高速公路、省道201线及规划中的高速铁路横贯全境,下尾三级渔港已建成使用。域内山、海、田资源俱备,有山地4.8万亩,耕地2.32万亩,海岸线12.03公里,滩涂浅海面积1.23万亩,淡水域面积1365亩。   灵川镇党委、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高举-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重要思想,不等不靠抓发展,同心同德抓落实,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2002年,全镇社会总产值55014万元,国内生产总值2919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276元,形成了水产养殖、温氏养鸡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旅游用品、饲料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实效,涌现出灵川供销商厦全国青年文明号和一批省市文明单位。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下尾村党支部荣获“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今后,灵川镇党委、政府将继续把发展作为富民强镇的第一要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完善一个中心集镇,建好二个工业园区,发展三条农业经济带,实施四项战略,构建五大基地”的发展思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完善一个中心集镇。完善中心集镇配套设施,建成商贸网络健全,功能合理,社区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环境优美的集镇。   建好二个工业园区。完善古墩工业小区配套建设,重点做好太湖工业园开发建设,以得天独厚区位、齐全完善设施、优质高效服务、科学合理规划,把太湖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5.6KM2),建设成为一个融石化、鞋服、机械、食品、高新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化工业园。   发展三条农业经济带。一是山区绿色经济带,二是海洋蓝色产业带,三是温氏养鸡业整流器带动的金色经济带。   实施四项战略。就是实施农业稳镇、商贸活镇、工业强镇、科教兴镇战略。   构建五大基地。就是建立温氏公司覆盖全镇的禽畜发展基地,以太湖、下尾村为主的水产养殖基地,环壶公山南麓的林果栽培基地,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基础的青山、下尾、桂山、柯朱等村粮食生产基地和新桂公路沿线蔬菜种植基地。.  

东海镇

  东海镇于1999年底设立,位于湄洲湾内湾,依山面海,北靠壶公山支脉,南与秀屿港、福建炼油厂隔海相望,东接灵川镇,西与仙游县枫亭镇接壤,福泉高速公路、笏枫公路横贯全镇。辖13个村,1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6万人,区域面积47平方公里。   建镇三年多来,东海镇以建设繁荣、优美、文明的滨海轻工业小城镇为目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稳妥推进小城镇建设,积极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镇农村社会总产值从1999年3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6.3亿元,财政收入从1999年的992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1598万元,积累了经济社会较大的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乡镇企业相对发达。全镇现有海头、东沙、东朱3个工业小区,工业园区被评为省级百家工业园区,有乡镇企业145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家,年创产值超亿元的企业3家。“才子牌”衬衫、“沃特牌”运动鞋被列为省优产品,才子集团、华丰鞋业公司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并获进出口自营权。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建有日供水3000吨自来水厂1家、邮电模块局1座、3.5万伏变电站1座,村村主村道实现水泥化,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7.2公里沿海堤防全面实现加固达标。三是农业开发前景开阔。域内山海田兼备,有耕地0.65万亩,浅海滩涂1.05万亩,山地4.7万亩,开发种植龙眼、枇杷等名果10000亩,干鲜果加工初具规模,一批科技兴海示范项目正加紧实施,生态农业建设、万亩旱片改造、生态防护林建设、蔬菜种植等项目正抓紧推进。四是小城镇建设稳步发展。东海镇是莆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个小城镇建设示范点之一,海头集镇初具规模,海头住宅小区、幼儿园、医院、公园、文化中心、商业城等小城镇项目正在规划建设中,必将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五是民间资本较为雄厚。东海镇有一大批个私企业主和建筑界精英,还有众多的工程承包者及经商大户,民间资本较为雄厚,他们大多乐意在家乡投资兴业,是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潜在动力。.  


龙桥街道特产大全




龙桥街道景点大全